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五百年來誰着史讀後感(精選多篇)

五百年來誰着史讀後感(精選多篇)

第一篇:五百年來誰着史讀後感

五百年來誰着史讀後感(精選多篇)

五百年來誰着史讀後感

歷史長河中,中國一直是世界文明的引領者,也是世界經濟的中心。包括西方古典經濟學的奠基人亞當·斯密在內的十八世紀歐洲主流經濟學家都曾認為:中國代表着一條自然、健康的經濟發展和國民財富積累道路,這條道路可以通過分工的擴大、市場的發展、貿易的增加,推動形成一個健康、自然形態的世界經濟體系。

但近代百餘年來,中國經濟卻落後於西方國家。韓毓海先生的《五百年來誰着史》一書使我對中國與世界政治經濟的發展與互動有了初步瞭解。作者“以中國為本位”觀察和描述了近500年來世界歷史的變遷,他沒有進行簡單的史實堆砌與觀點呈列,而是分為“漫長的16世紀”和“漫長的19世紀”兩個階段加以解讀,緊緊抓住“國家能力”這一點,從社會組織、財政金融兩個層面對中西方500年間政治經濟的發展變化,尤其是國家能力的形成加以比較、分析、思考。作者認為,“近代歐美文明之所以興盛的核心原因是,軍事強權與金融強權基礎上逐步形成的經濟霸權以至於文明霸權”。

“在中華文明中,究竟是做一個‘大人’還是‘小人’,並不是由權勢、地位和財富來決定的,更不是由性別和族裔來決定,而是由胸懷、擔當和視野來決定”,有目共睹,改革開放以後,中國經濟快速發展,迅速成為了一個經濟強國,世界大勢,浩浩蕩蕩,無論有多少險阻,人類始終在前進。回眸歷史,橫看東西,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要的是真正的大國崛起,而非一時表象的“大國乍起”。百姓安居樂業,人民生活幸福,才有底氣説崛起,才有底氣談復興,而當今的中國正在一條健康的道路上,實現着可持續發展,並得到世界的尊重。

第二篇:五百年來誰著史讀後感

五百年來誰著史讀後感

公管101李樂樂

歷史上一直非常遙遙領先的中國,曾經擁有2200萬平方公里的遼闊疆域,擁有當時世界上最龐大的遠洋船隊,為什麼從1840年開始,卻墜入了屈辱苦難的深淵?以前我們學習中國近代史,除了扼腕痛惜之外,被告知的原因就是:由於資本主義列強的船堅炮利,和中國封建政府的腐朽無能。

而今,韓毓海,一位北大學者,卻通過大量的史實,並引用近年史學界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建立在縝密基礎上的論證,揭示了一個真正的原因,那就是“500年來中華民族衰落的根本原因,就在於在貨幣金融上受制於西方壟斷。”洋洋灑灑29萬字的《五百年來誰著史》,就是通過大量的論證告訴我們,由於中國明清兩朝一直沒有建立起自己的獨立的貨幣金融體系,而且在銀儲備非常短缺的情況下“鬼使神差”地確立了銀本位制,從而將國家的金融經濟命脈拱手交給了外國資本主義;同時由於明清兩朝實行“無為而治”的“文化大一統”,中央政權對邊疆、少數民族、外藩滿足於文化上的認同,而不是軍事和經濟上的強力控制;國家對散佈在基層城鄉的億萬小農缺乏強有力的控制和組織能力。所以,這個表面上繁榮的龐大帝國,經不起1840年的輕輕一擊,從此開始了分崩離析的命運。

倘若僅僅為了告訴我們上述這些,這並不是《五百年來誰著史》這本書的價值所在。韓毓海把剖析的利刃同樣對準了“漫長的19世紀”,對準了素來被史書描繪成科技發達、民主科學理念立國的歐洲資本主義國家。作者以大量無可辯駁的史實,剝下了長期以來籠罩在這些所謂民主國家頭上的温情脈脈的面紗。

作者告訴我們,1648年,當清王朝入主中原,奠定了2200萬平方公里的中華帝國的時候,歐洲才通過《威斯特伐利亞條約》,結束了長達幾個世紀的200多個小國混戰不休的局面。而歐洲30個資本主義國家的興起,正是建立在200多個小國混戰的結果之上,通過不斷地向民間金融資本借債,然後發動戰爭進行還債的循環史。絕非馬科斯·韋伯等西方學者美化的那樣,説什麼地球上存在着對立的中國文明和西方文明,以基督教為道義核心的西方文明遠比以儒學為基礎的中國文明先進得多。

十九世紀開始於英國的工業革命,被西方史家描繪成科技推動歐洲主導的對人類道德譜系的重新書寫,使得“武力征服和支配“成為19世紀歐洲道德的核心、法律制度的核心。然而,韓毓海以“上窮碧落下黃泉”的鑽研精神,找到了被西方學者掩蓋和美化了的真相:在“亨利五世(1387-1422)的圖書室裏只有六本手抄本,其中三本還是從修道院借來的。”的歐洲,西方近代科學知識的興起,只能是大規模借鑑和引進中國、阿拉伯世界的科學知識的結果。那種認為單靠全歐洲修道院裏不到100本的羊皮書就導致了近代科學的產生,這足以淪為天方夜譚,這種天方夜譚恐怕連“上帝“自己也不會相信。而深刻影響了近代生產力發展的蒸汽機車等機器的發明,也絕不是如西方史書所吹噓的由天資聰穎的西方科學家研究出來的。

可以説,正是某些西方學者不顧歷史事實,自戀式的研究和自説自話式的表述,才形成了把中國愚昧化、妖魔化的歷史價值標準,這不僅深深地影響了西方的意識形態,也對五四救亡前後的中國知識界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這種影響至今流毒不散。如今,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仍是西方列強把持話語權的世界,他們在人權、民主、貿易、國際法和全球化等方面實行雙重標準,大肆對中國等發展中國家進行攻擊謾罵,而刻意掩蓋和避諱自身的血腥發展史。這樣的論調也迷惑了相當一批中國人,以至於他們一提起西方的民主自由就饞涎欲滴。殊不知,《五百年來誰著史》這本書以無可辯駁的事實,揭露了西方資本主義民主制度的起源和實質,是為了討好市民階級以發行戰爭公債,從而針對殖民地攫取更大的利益。

作為一名富有正義感的中國知識分子,韓毓海在充分發掘史實和嚴密論證的基礎上,從金融貨幣體系和國家能力這個新穎的角度,再次驗證了中國~共~產~黨和毛~澤~東把中國億萬農民發動起來,進行自下而上的革命和建設的偉大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由於西方反華勢力的努力,和國內一些別有用心的精英的配合,在目前的中國存在着一股非常不好的思潮:有些人一看到“毛~澤~東”這三個字就大倒胃口,毛~澤~東領導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年代被蓄意描繪成一片漆黑、一無可取之處。然而,韓毓海卻以無懈可擊的論證,再次揭示了新~中國獨立自主搞建設,在八面封鎖的惡劣環境下,建立起獨立的金融經濟體系和國防工業體系的歷史必然性,以及這種歷史必然性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騰飛的無可抹煞的基礎作用。

上面所提到的那種非常不好的思潮,還有一個突出的表現:有些人一看到為新~中國自力更生和改革開放搖旗吶喊的作者和著作,就破口大罵,在這些人的心目中,恨不得這個被他們認為一無是處的“又黑暗又落後”的中國被美歐徹底征服才算解恨。而我們一些富有正義感和愛~國良知的知識分子包括青年,儘管對這種觀點和這種漢奸走狗深惡痛絕,但是卻因為掌握資料的有限和史學思維的不足,而只能基於義憤與之接口對罵,從而被貶損為憤青。做一名愛國憤青固然光榮,但是,韓毓海卻不是這樣的憤青,前面我已經説過,他的辯駁是完全建立在掌握史料之豐富、論證之嚴密、推理之精當的基礎上的,與憤青言論的淺薄無知形成鮮明的對照。他為真理之光增添了一抹豔麗的色彩。

這本書的書名起得非常有深意。五百年來誰著史?從公元1500年到現在,主導世界價值標準的恰恰是西方列強,而曾經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的中華民族,如今卻在全球化的浪潮下,“拼命”地屈就西方確立的貿易標準、人權標準、全球化標準。而西方為什麼能夠取得標準的制定權?依靠的就是資本主義的血腥掠奪與侵略。作者在無情揭露這一事實的同時,以優美的文筆讚美中華文化的頑強的生命力和廣博的包容力。作者“隱晦”地預示:未來能夠主導世界價值標準的,應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大同”理想。

一本好書能豐富人的精神世界。《五百年來誰著史》就是這樣的一本好書。最初我是從孔和尚的博客上看到他推薦的。由於一直以來對憤青的正氣有餘而深度不足的印象,所以一開始我對這本書並未能引起太多的注意,只是抱着在網上瀏覽幾頁的態度。然而,幾頁過後,我便立即通過網上書城下了訂單。就因為通過瀏覽那幾頁,我感到這不是一本泛泛瀏覽的書,它是值得我無論是端坐在書桌前,還是倚在牀頭燈下,都精心閲讀、思考、甚至必須在上面密密麻麻地做筆記的好書。這本書所引用的國內外學界的資料成果之豐富,極大地拓展了我這個知識貧乏的讀者的認知外延。在閲讀的過程中,我對於書中引述的其它著作和觀點,不惜放慢閲讀速度也要在網上搜索而獲其概貌。所以,韓先生的這本書讀下來,就閲讀量而言,並非僅僅這一本書而已。

韓毓海通過這本書不僅向我們揭示了諸多的歷史真相,而且他以自己的觀點和著書的行動,告訴我們,“在中華文明中,究竟是作一個‘大人’還是‘小人’,並不是由權勢、地位和財富來決定的,更不是由性別和族裔來決定的,而是由胸懷、擔當和視野來決定的。與歐洲文明不同,在中國的宇宙觀和社會觀中,‘自我’從來不是孤立的。因為‘己’的上面有家,家的上面有國,國之上而有天下。‘位卑未敢忘憂國’,這就是超越小我而達致大我的社會進化之道,這就是摒棄自私自利之心的成人之道,以此命令中國人去追求作一個高尚的人,純粹的人,對人民有利的人。”

第三篇:五百年來誰著史讀後感

五百年來誰著史讀後感

對中國的歷史命運,歷來存在兩種不同的看法。一種是説輝煌燦爛,但是1840年由於西方的入侵,然後衰弱了,落後了。另一種看法是説這個文明從根本上一塌糊塗,千年來都是專制和獨裁,因此必定要被現代文明所替代,拋棄。中國逐步衰落的真實原因究竟是什麼呢?韓毓海先生從另外一個視角對此進行了精彩的解讀。

最簡捷地解釋這500年來世界史的消長,其核心實際上就在於“國家能力”這一點上。在西方現代興衰的過程中起支配作用的,從根本上説是現代民族國家這種組織形式的奠定,最初就是16世紀地中海地區的銀行家們投資於國家間的戰爭,最終則是金融家通過攫勸世界貨幣”的發鈔權,而讓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美國)、乃至整個世界為他們的投資冒險埋單和作擔保。下看基層組織,又站在世界歷史的高度展開分析。在中國再度崛起——至少是經濟上崛起——的今天,對如何反思我們的弊端,如何梳理、提煉和整合優秀的文化,都有很強的參考價值。

500年對於中華大地五千年的文化來説,時間並不長。但是這其中卻藴含了五千年文化大起大落的轉折點和起伏動盪的歷史階段。而中華的五千年文明,也因清朝的衰亡而倍受中外學者的詬病。

近年來大陸學者呼籲國學恢復,實際上就是對於傳統文明的捍衞和扭轉世風日下的努力。在價值觀和思想認識的混亂狀況下,我們希望讓中華大地流傳五千年的文明繼續繁榮,讓其為新世紀的中國發展增添動力和精神的力量。要改變目前這種唯“利”是圖的價值走向,文化人更應該擔當起大任,應當不惜餘力的吶喊。經濟上,我們有了建樹,但是精神上我們更應該有所建樹,不然中華五千年的文明不是被別的文化吞噬就是被歐美的經濟侵略所掌控,我們將無義可守,無忠可贖,我們的價值觀將立於何地,值得深思。

第四篇:近代中國:錯誤的貨幣政策引來滅國之災--《五百年來誰著史》讀後感

近代中國:錯誤的貨幣政策引來滅國之災--《五百年來誰著史》讀後感(2) (2014-05-09 12:31:16)

轉載

標籤:

歷史

貨幣戰爭

白銀

王朝更替

革命

雜談

中國朝廷:錯誤貨幣政策和低下的行政能力

中國的情況與歐洲大不同,主要的政治變化來自於王朝更替;最主要的外部威脅一直來自北方遊牧民族,而沒有歐洲眾多小國互相爭戰的情況。遊牧民族的威脅只是偶爾比較大,所以中國的朝廷並沒有歐洲國王那種時時刻刻要準備戰爭的緊迫感和危機感。四海昇平是常態,戰爭極少。所以,中國古代的戰爭科技和為戰爭籌款技術這兩個方面,與歐洲的差距逐漸拉大。尤其是戰爭籌款方法,完全是兩個不同的思路。

看看書中怎麼説明朝貨幣政策的。

中國自明朝後期1560年代開始,官方以白銀作為主要流通貨幣,包括後來的清王朝也是如此。但中國產銀量極少,主要靠進口。進口主要來自於西班牙在美洲掠奪的白銀。橫跨太平洋的白銀貿易,可謂是當時世界上最大宗的交易。據説西班牙在美洲300年間搜刮的約15萬噸白銀,其中有一半以上被輸入到中國。 但是,當荷蘭、英國在菲律賓、印尼羣島附近與西班牙爭霸時,隨着西班牙的失利,海上進口白銀渠道受阻。於是造成大明通貨緊縮,這直接導致經濟蕭條,小農紛紛破產;這個時間點就發生在1630年代。

明朝的運氣也太差,恰逢同時又發生連續數年的乾旱,糧食大幅度減產。幾方面因素合在一起,明末農民大起義爆發了。韓毓海認為,貨幣供應短缺造成的一系列問題,是改朝換代運動的重要誘因。

明末農民起義還有另一個原因,韓毓海認為就是過度市場化。一直以來説的明末資本主義萌芽,實際情況是,當時東部和南方的經濟嚴重依賴對外貿易。明朝的絲綢和瓷器具備世界級的競爭力。江浙一帶小農主要依靠種桑養蠶,取得收入,而日常糧食主要靠購買。當經濟蕭條,糧食減產時,北方的口糧被販運到南方;南方人可以勉強度日,而北方人基本就要餓死了。這就是過度市場化造成的惡果,基本口糧和經濟作物的種植比重嚴重失衡,糧食安全無法保證,一旦遇到意外因素,就會爆發難以預料的後果。

同時,明末期的各種改革,均由於無法執行到基層而流產或者變形。為什麼呢?按照韓毓海的説法,叫做“官無封建,而吏有封建”。怎麼講?就是官是流動的,而小吏不動。這就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吏羣體,他們在一個地方根深蒂固,既得利益盤根錯節,任何改革都會直接觸動他們的利益,因此,一個初衷很好的改革會流於表面而無法惠及底層民眾。張居正的一條鞭法,只不過成了基層官吏搜刮人民的新手段。

“官無封建,而吏有封建”導致了國家的執行力無法道達最底層,後來的大清王朝依然沒有解決這個問題。在歐洲入侵面前,清廷無力動員整個社會的力量以抗敵。同時,因為沒有類似歐洲的那種戰爭籌款機制,導致戰爭款只能以更多的税負壓到每一個底層民眾的頭上。這更激起了民眾對朝廷的仇恨,為王朝更替/革命埋下了伏筆。

--《五百年來誰著史》讀後感(2)

第五篇:讀《五百年來誰著史》有感

讀《五百年來誰著史》有感

“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男兒若遂平生志。六經勤向窗前讀。”古人的話語向我們透露出讀書是改變自身境遇的一條絕佳出路,用現代的話來講即知識改變命運。

近來,我認真閲讀了省委書記袁純清同志到我省山西上任時推薦給全省各級幹部的《五百年來誰著史》一書。原本打算從網上搜一下瀏覽瀏覽,然而在看了幾段之後便感到這是一本需要把它捧在手上詳細閲讀的書,於是便到書店買來詳讀。記得以前讀過一篇關於讀書方法的文章,其中提到了“狼莽牛貓”四種讀書方法,《五百年來誰著史》就是這樣一本需要我們像貓吃東西一樣,一點一點細細的咀嚼、品味其中的奧妙與精彩的書。作者在書中所引用的資料之豐富、看問題的角度之新穎、分析問題之透徹,極大地拓展了我的認知外延。

從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中國的發展一直處於世界遙遙領先的地位。我們曾經擁有2200萬平方公里的遼闊疆域、擁有聞名世界的四大發明、擁有世界上最龐大的遠洋船隊......然而,為什麼到了近代發展慢了下來?為什麼列強架幾尊大炮便可隨意要挾我們?為什麼我 - 1 -

們的國家墜入了屈辱苦難的深淵?以前,我們總是歸因於資本主義列強的船堅炮利和中國封建政府的腐朽無能。久而久之思維形成了一種固定的模式,問題有了標準答案,我們對近代捱打落後的原因便不再深入研究思考。

然而,一位學者通過大量的史實和近年來史學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從另一個角度對問題的深層次原因進行了分析。“500年來中華民族衰落的根本原因,就在於在貨幣金融上受制於西方壟斷。”作者通過大量的論證告訴我們,由於中國近代一直沒有建立起自己的獨立的貨幣金融體系,且在白銀儲備非常短缺的情況下錯誤地實行了銀本位制,從而使將國家的金融經濟命脈為外國資本主義所把持;同時,明清兩朝實行“無為而治”的“文化大一統”,中央政權對邊疆、少數民族等僅滿足於文化上的認同,而不是軍事和經濟上的強力控制;國家對散佈在基層城鄉的億萬小農缺乏強有力的控制和組織能力。因此,在歷史的發展中,一直處於領先低位的泱泱大國,在近代西方資本主義列強的槍炮之下,走向分崩離析的局面。

對於新中國革命和建設過程,作者同樣從金融貨幣體系和國家能力這個新穎的角度,再次驗證了正是由於中國共產黨把中國億萬農民發動起來、組織起來,才取得了革命的勝利;正是由於新中國獨立自主搞建設,在列強封鎖的環境下建立起獨立的金融經濟體系,才取得了建國初期經濟建設的

重大成就,而這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的騰飛起了重要作用。

五百年來誰著史?近代以來,主導世界價值標準的是西方列強,而中華民族如今卻在全球化的浪潮下,“拼命”地屈就西方確立的貿易標準、人權標準、全球化標準。作者在揭露西方依靠資本主義的血腥掠奪與侵略,取得標準的制定權。作者預示:未來能夠主導世界價值標準的,應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大同”理想,中華文化的頑強的生命力和廣博的包容力才是未來一系列全球問題解決的關鍵所在。

讀罷全書,伏案沉思,歷史的發展軌跡清(來源説明好範 文網:)晰的在腦海浮現。500年來中國一步步走向衰弱,再一步步艱難地走向着偉大的繁榮復興,除了制度原因外,作者又為我們開了一扇新的窗户,迎面撲來一絲與過去不一樣的清新空氣,我們不能不為之精神一震。中華民族走向復興,需要做的事還很多,需要走的路還比較長,我們需要更多的人士能夠像韓毓海一樣多角度的分析社會歷史發展過程,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不斷引領社會發展潮流,並最終走在時代前列。

段江波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lwew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