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朱永新《新教育》讀後感(多篇)

朱永新《新教育》讀後感(多篇)

朱永新《新教育》讀後感(多篇)

朱永新《新教育》讀後感 篇一

曾經讀過戴晨志先生寫的《新愛的教育》,文章描述了倪美英老師教學二十餘年來的教學經驗。酸甜苦辣情形的點點滴滴透過戴晨志先生的妙筆生花,寫成一篇篇精采感人的故事。

在我們的教學生活中,最令我們頭痛的就是遇到一些頑劣和不守秩序的學生。為了讓這些學生能得到健康的成長,我們絞盡腦汁、甚至心力交瘁。有時候,會被這些學生的行為氣得快要發瘋或惱羞成怒,對違規的學生給予實時的斥責或懲罰。甚至有時候,我們會因受到多次的挫折而逐漸放棄這些頑劣的學生。

這樣的教學經歷與倪美英老師的教育故事非常接近。

文中分成五大主題加以介紹:

(一)用愛,點燃孩子心中的燈。

(二)打他,罵他,不如先了解他。

(三)愛的温馨,是用腦也用心。

(四)用今天,點亮孩子的明天。

(五)讓管教在創意裏“輕鬆化”。

這五大主題所陳述的故事中,每個故事充滿着倪美英老師對學生愛的教育。除倪老師對每位個案教導給予我們不少啟示外,在每一個故事之後,戴晨志老師以他專業的知識,為故事提供許多學理和啟示。

看了這本書,有了最大的感想就是:一個做老師的,或許不是“教什麼,講什麼,説什麼”,學生就會牢記在心裏。相反的,如果老師在學生們最需要時,為學生們做點小小的事情,感動了學生們的心,相信了學生們的心,我想學生們會用最大的愛,來回饋老師。我覺得這本書真的很貼切的寫出什麼是“愛的教育”。

朱永新《新教育》讀後感 篇二

《新教育》一書雖然只是讀了一遍,但感動於作者朱永新先生的執着和赤誠,這是一本值得老師、校長和教育管理官員一讀的書。

朱永新先生是當前中國難得一見的真正意義上的教育家,是素質教育的熱情吹鼓手,也是素質教育的積極實踐者。他沒有把教育停留在理想的層面,沒有停留在理論和口號上,其新教育實驗可謂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新教育是胸懷偉大的教育理想的,強調“教育生活應該是幸福的”,提出了讓師生“過上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教育理念。“新教育旗幟鮮明地反對那種以犧牲學生的當下幸福為代價,追求所謂的‘未來的幸福’的理論”;關注教師,指出“沒有教師的發展,永遠不會有學生的成長;沒有教師的幸福,永遠不會有學生的快樂”。

新教育是具體而微的,對於一校一班來説,更是具有現實指導意義,可以幫助校長、班主任、老師釐清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糾結,也為執着於應試教育的的校長、班主任、老師架起了一座與素質教育溝通的橋樑。書中提出的“新教育六大行動”、“新教育理想課堂的六個度和三重境界”、“新教育的九大定律”以及倡議的“新教育每月一事”,都是可以直接借鑑的極具操作性的範本。

“一本童書能夠有多大的力量”,新教育強調閲讀。六大活動以“營造書香校園”為首。反觀今天包括我們學校在內的多數學校,從幼兒園到高中,有多少閲讀,除了作業還是作業,考試象孫悟空頭上的緊箍咒,沒有了閲讀的學習還是學習嗎?

新教育重視課堂教學的研究,這本書讓我瞭解到課堂教學研究的很多知識。“關於課堂教學的研究源遠流長。從孔子的‘憤悱啟發’到蘇格拉底的‘產婆術’,從誇美紐斯的班級授課制到赫爾巴特的‘四段教學法’,從泰勒的《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到佐滕學的《靜悄悄的革命》,這麼豐富的營養,我們做老師的應該也買來看看。

作者批判了當今學校流行的公開課行為。認為“公開課的課堂話語”其實是“課堂表演秀”,那些最優秀的特級教師,他們日常的課堂教學也是與公開課迥異的。作者明確地抨擊了教學管理中的體罰行為,新教育九大定律之三“體罰近乎無能”並引用了明代王守仁的精彩論述:“鞭打繩縛,若待拘囚。彼視學舍若囹圄而不肯入,視師長如寇仇而不欲見,窺壁掩覆,以遂其嬉遊,設詐飾詭,以肆其頑鄙。偷薄庸劣,日趨下流。是蓋趨之於惡,而求其為善也,何可得乎?”我也對先賢王守仁有了一個新的認識,原來他還是個教育家!

眾所周知,新加坡實行體罰,但我們卻不知道在新加坡搞體罰其實挺麻煩的,對體罰作了許多規定,書中寫道:

“體罰只能作為教育的最後手段用於男生(也就是説不允許體罰女生);體罰時必須有第二位教師在場作證,詳細記錄學生的違法行為,執行體罰的時間和執行人的姓名;要將體罰事因通知家長,等等。這樣一來,可能真正實施體罰時已經怒氣全消了。”這段話對於我們喜歡搞體罰的老師來説,是值得思考的。

值得一提的是,在206頁,作者提出新教育的管理鐵律:“底線+榜樣”。“所謂底線,就是最基本的要求”,“這個底線要定得足夠低,低到老師或者學生們認為,這太容易,太簡單,甚至不做到它説不過去。而管理的祕訣正在於,它總是表揚從這個底線中湧現出來的優秀者。”這是何等的智慧,這比我們常見的高標準、嚴要求不知道要高明多少倍!

在當下,新教育其實也是無可奈何的,朱先生也只能用應試的成績來證明新教育的成功。本書第104頁裏,在宣傳常麗華老師的新教育實踐時,用了這樣一段文字:

“五年的耕耘,回報給常老師的是豐收的果實。在國小階段的最後一次考試中,他們班級的語文、數學、英語均列級部第一。三科總平均分達93.25分,走出全校總平均分5.4分。同時,她們班拿到了最高的兩個獎項:教育質量優勝班和素質教育優勝班。國小五年裏,他們班一直都是家庭作業最少,班級活動最豐富。而這樣一個成績,再一次證明……”

作者企圖在應試教育的大背景下,消除有些老師、領導、家長、學生的顧忌。作者顯然也陷入一個陷阱了,用考試結果來檢驗,必然只有少數個別是成功的,同樣的例子我們還從112頁對一個實驗學校的宣傳中可以看到:

“江蘇的洋思中學是一個普通的農村學校,他們的校長規定每人每課所講時間不許超過15分鐘。他創造了教育的奇蹟,孩子們的學習不但沒受影響,而且大有進步,在全縣考試中取得第一名”

試問,如果沒有得到第一名,如果是倒數第一名呢?為什麼不可能?倒數第一名證明新教育是失敗了嗎?不可以認為新教育因為不注重考試的訓練而排名倒數本來就是正常的嗎?如果所有的學校都搞新教育,有第一名,也會有倒數第一名的。

第104頁這一段也可以從側面反映新教育的處境。“孩子們在升入國中以後,每一個星期六,仍然會回到常老師身邊,繼續跟隨她繼續學習中國文化,……”是啊,國中的老師該加油哦,我在想,如果我的學生升入大學,卻不得不回到我的身邊來汲取營養,這是非常可悲的。

美中不足的是,作者強烈批評的“素質教育轟轟烈烈、應試教育紮紮實實”的現狀依然,即使作者積極實施新教育實驗的範圍內,我依然感受到轟轟烈烈與紮紮實實的糾結。説實在的,作者的新教育實驗圈,用轟轟烈烈來形容並不為過,也許只有轟轟烈烈才能讓人們對素質教育有所感悟吧,但願如此!

我也注意到,新教育實驗侷限於國小,國中和高中鮮有開展,或者即便開展了,也只是應試教育背景下的一些教育佐料,上不得枱面,如果放到枱面上來,會立顯新教育實驗的尷尬。對於糾*本站 *正當前中國教育最嚴重的教育不公平、不平等,甚至就推進素質教育本身,目前所能發揮的作用都是有限的。

新教育真正發揮作用的時機尚未成熟,只有當大學聯考改革到了“考試”不再是人們關注的重心,只有當教育改革使均衡教育的發展讓公平不再是可望不可即的夢,只有當應試教育真正壽終正寢,請注意不是“考試”壽終正寢,素質教育水到渠成的時候,才是新教育模式放射光芒的時候。因為,新教育説到底就是告訴我們——素質教育就應該這樣搞!

朱永新《新教育》讀後感 篇三

作為常年從事國小數學工作的我來説,雖然自認為邏輯思維和抽象能力還算不錯,但是語言表達能力嚴重欠缺,説道通俗一點就是:我心理明白,説不出來什麼大道理,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今天,來參加這次交流會,只好簡單談一點很淺顯的個人體會。

“新教育”改革運動,其核心是培養學生個性、尊重學生人格、訓練學生民主能力。 “新課程”、“新基礎教育”、“新教育實驗”已經成為中國教育改革過程中眾人皆知的三個關鍵詞,這三大教育實呈現為“三足鼎立”之勢,共同為當代中國教育支撐起了一片新的天空。

因為從事教育一線工作,所以對我感觸最深的是新教育六個行動之“營造書香校園,師生共寫隨筆”,這也是我們學校搞新教育的一個亮點。

老師和學生們通過教育日記、教育故事、教育案例分析等形式,記錄、反思教師的日常教育和學習生活,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和學生的自主成長。寫教育隨筆不僅是練筆,也不僅僅是“心靈的對話”,教育隨筆還有育德、啟智的功能。教師和學生在寫隨筆(日記)的過程中,體驗生活,學會欣賞自己,肯定自我,反思自我,促進師生超越自我。教師可以把隨筆寫在批閲裏,可以為每個孩子寫信,寫賀卡,寫觀察日記,鼓勵教師和學生堅持記錄生活的軌跡和人生反思的成果。也是一種師生之間交流的很不錯的有效方式。

我們從剛開始的拼湊的方式寫隨筆,進而到有感而發不由自出的寫隨筆抒發感情、探討問題、交流經驗,到慢慢地形成一種習慣,我們會發現,自己的寫作水平小有提高了,居然還有可以教語文課的天賦了,甚至有些想該行的念頭了。老師的這些好習慣也影響到了孩子們,不僅僅對孩子的寫作水平的提高是一種很好的鍛鍊機會,也促進了師生之間關係的融洽。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pm7kq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