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新教育讀後感【精品多篇】

新教育讀後感【精品多篇】

新教育讀後感【精品多篇】

朱永新《新教育》讀後感 篇一

新教育的精神是什麼?朱永新老師將它解釋成了四句話:

第一,追求理想的執著精神;

第二,深入現場的田野精神;

第三,共同前行的合作精神;

第四,悲天憫人的公益精神。

追求理想的執著精神,所謂“追求理想”是説,新教育是為實現理想而進行的教育,而非單純的傳授知識;所謂“執著”是説,新教育人在教育的路途中不管遇到什麼艱難險阻,都不會退縮,都會勇往直前。

深入現場的田野精神,是説把以前教育工作者只作“官人”、“學人”的觀念轉變為作“農人”,這一點要求教育工作者要做一個“行動家”,凡事要親身體會、躬身實踐,然後形成自己的觀點。

共同前行的合作精神,這一點是要求各個教育工作者團結合作,互相交流,共同進步,從而建設更優秀的教育隊伍。俗話説“眾人拾柴火焰高”,便是這個道理。

悲天憫人的公益精神,是説教育要惠及更多的人、更廣的地區。現在很多偏遠地區的教育條件仍需改善,而這種改善便需要社會各界人士具有悲天憫人的公益精神,從而積極的投身於偏遠地區的教育事業中去,比如社會各界捐助的各種教學設施、各個地區的支教教師等。

讀朱永新《新教育》有感 篇二

曾經喜歡讀書的我和電腦結緣後與書漸行漸遠,近幾年龍山區教育系統的書香校園活動幫我漸漸找回了失散多年的老友,找到了久違的親切感。利用零散的時間,我拜讀了教育改革家朱永新的《新教育》一書,書中的理念讓我心潮澎湃,不止是教育理論,更多的實驗記錄證實了他們新教育改革的成功。而且書中很多思想與我們正在進行的教育教學活動不謀而合。

朱永新提出的新教育的宗旨是:給老師和學生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一個開闊無垠的精神視野,讓他們對人的內心的複雜性有更為深切的體驗,不但要了解生命的偉大和宇宙的博大,而且要感受生活的豐富與人性的豐厚。以追尋理想的執著精神、深入現場的田野精神、共同生活的合作精神、悲天憫人的公益精神,埋首耕耘,成就我們的人生、我們的教育、我們的民族。這就是新教育精神的本質內涵。

書中對新教育實驗的觀點進行了深入的闡述,實驗進行四大改變:改變教師的行走方式,改變學生的生存狀態,改變學校的發展模式,改變教育的科研範式。新教育強調行動起來,在實踐中思考,在實踐中提升,在實踐中成長。幫孩子成為自己,讓我們成為自己,一個完整的幸福的自己。

書中不僅提出了新教育的理念,更提出了具體的做法,新教育實驗進行了十大行動,即:營造書香校園,師生共寫隨筆,聆聽窗外聲音,培養卓越口才,構築理想課堂,建設數碼社區,推進每月一事,締造完美教室,研發卓越課程和家校合作共建。進行這些行動的根本性目標是主張回到教育的原點,主張讓教師和學生與人類的崇高精神對話,強調教育應該培養美好的人性,讓學生擁有美好的人生,從而建設一個美好的社會。

新教育實驗中的一些行動是我們正在進行的日常活動,如果對教師和學生進行引導,促使他們發現自我生活中豐富的美麗人生,尋找將他們推入“思考”之中的力量,給予他們“情感”之中的智慧,促使他們在學習的發現、嘗試和冒險中建構內心的生命之帆,那麼我們龍山的教育也將享受教育的詩意,享受智慧的快樂。

新教育的彼岸是什麼?是一羣又一羣長大的孩子,從他們身上能清晰地看到:政治是有理想的,財富是有汗水的,科學是有人性的,享樂是有道德的。而我們正在這條通往彼岸的船上。

心如宇宙,其間萬物流轉。建設心靈,是一項無法竣工的工程,我們始終是個建設者。生命是無法重來的歷程,而教育是涵養生命的唯一可能。我們的教育早一天完備,我們的行動多一分力量,就有可能多一個生命得到新的滋養。讓我們同心同行,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而我們終將微笑着對自己輕聲説一句:我沒有辜負此生。

《新教育》讀後感 篇三

葉瀾教授在《新基礎教育論》中提到的“獨生子女人格的健康發展問題”引起了我的興趣,一是因為我本身就是一名獨生子女,對自身所屬的這一羣體有着好奇和探究的慾望。另一方面,我在教學實踐中也確實感受到學生的變化。放眼望去,今天的學生,幾乎都是獨生子女。而關於獨生子女的性格發展、教育,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一種觀點,把獨生子女看成具有特異個性的特殊兒童,甚至極端地認為獨生子女是“問題兒童”;另一種觀點認為,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幾乎沒有什麼差異。其實,在獨生子女身上表現出一些不同的特點,並非獨生本身所致,而是由他們所處的社會文化環境,尤其是“獨生”導致家長出現的教養態度偏差和教育方式不當。

一般而言,獨生子女和非獨生子女相比,有着得天獨厚的個性發展的優越條件 ,如更好的家庭氛圍、環境,充分的愛的滿足。有一研究證明,獨生子女的父母比非獨生子女的父母教育孩子的時間多56.81%。 但同時,這些優越的家庭環境和條件也導致了獨生子女的“自私”、“專橫”,這使得有關獨生子女教育的研究由家庭延伸到學校。在《新基礎教育論》中有一份1996年發表的“中國城市獨生子女人格發展與教育”的研究報告,其中提供的一系列數據,讓我體會到學校所要教予學生的不僅僅是簡單的品德教育,還需要提供讓學生可以通過班級學習、活動養成良好的品格特徵,特別是針對獨生子女的“自私”這個問題,班級活動相比起家庭教育能更有效地改變學生的這方面缺點,畢竟他們的這方面缺點就是由於缺少羣體生活、生活安逸、家庭的過度保護、遇事太一帆風順才造成的。我在教學中最常見到獨生子女出現以下常見的性格心理障礙:執拗心理、偏激心理、狂妄心理。對於學生出現的這些心理障礙,往往我們都通過家長的配合來逐步轉變他們的這些心理障礙,但也有家長口頭上配合,但實際行動上還是非常溺愛自己孩,這對於這些孩子的性格轉變造成了很大的阻礙。

查了很多相關資料,發現相較於家長的配合,更好、更直接的解決方法則是在學校經常地組織集體活動,特別是有針對性的一些活動,可以讓他們從得到和給予中形成友善的態度,從互相幫助中形成為別人着想的觀念。當然還有個別的學生在這些集體活動中還是顯示出他們的霸道,只有通過單獨教育,讓他們明白一個道理:學會把同學看做自己的兄弟姐妹,融入集體這個大家庭之中!

針對獨生子女的教育問題,我想我們教師首先需要得到家長的認可和配合,讓他們意識到自己的兒女在性格上存在哪些問題,而這些問題又是由什麼造成的,與家長達到共識,從而讓他們配合我們教師的教育,再通過班級體的集體活動,慢慢轉變這些獨生子女普遍的性格問題。

《新教育》讀後感 篇四

言傳身教——爸爸媽媽首先要學會等待,才能讓孩子學會等待。爸媽性子急躁,孩子長大後可能會存在畏怯或霸道等情緒問題。

孩子能做的事情讓孩子做——有些爸爸媽媽寵孩子,對孩子的事一切包辦,往往造成孩子缺乏耐心,而且孩子失去了學習和鍛鍊的機會(包括犯錯誤的機會),慢慢的孩子就失去了求知慾,遇到問題信心不足,就會急躁。孩子一急躁,爸爸媽媽在旁邊也着急,為安撫孩子便全權代勞了(事實上,這是潛意識解決爸媽自己的焦慮的行為),惡性循環,孩子就失去了耐性。孩子的事情交給孩子,讓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無論是誰都不喜歡困難的問題和費力的事情,但是看到孩子做得慢或不能做出來而告訴孩子怎麼做永遠是錯誤的,應當培養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給孩子犯錯誤的權利。讓孩子做自己喜歡的事——父母應當讓孩子做自己喜歡做的事,並對孩子給予關注和鼓勵。看到別人的孩子學鋼琴,也把自己的孩子送入學琴班;看到別人的孩子學圍棋,也把自己的孩子送入圍棋班。這樣只會讓孩子感到厭煩。當孩子對某種學習確實有興趣時,給孩子創造機會,使其潛能得到充分發揮。

玩益智玩具——讓孩子玩一些具有開發智力功能的玩具,例如積木類。一個個小木塊堆積在一起組成不同的形狀,在這個過程中鍛鍊了孩子的耐性。此外,剪紙同樣也是一種培養孩子耐性的好方法。沿着畫好的線小心地裁剪,自然而然地鍛鍊了孩子的耐性。

多玩團體遊戲——與單獨玩相比,多玩一些團體遊戲可以使孩子養成遵守規則的習慣,在遊戲等待的過程中,鍛鍊了孩子的耐性和團結協作精神。

讓孩子做適合他/她,稍經努力就能完成的事 ——孩童時期是孩子的自信心養成的時期,給孩子做合適的事情,讓孩子經過努力就能完成,從而獲得成就感。對於沒有耐性的孩子而言,一開始就接觸較難的東西,會使孩子喪失學習興趣。如果從簡單的入手,等孩子能很好地理解時再稍增加難度,這樣一來,孩子在一點點獨立完成自己的工作和學習的過程中便逐漸提高了耐性。

《新教育》讀後感 篇五

這個學期,我擔任了八年級一個班的英語教學工作,擔任了七年級二個班的地理教學工作。工作上來講應該還是比較充實的。在課餘之際,我閲讀了朱永新的《新教育》這本書,頗有感觸,受益匪淺。以下就是我的一些感想。

讓我欽佩的不是他先進的教育思想和和獨特的教育觀點,也不是他深厚的文化積澱和豐富的教育智慧,而是他十幾年如一日的堅持自己的教育追求,一步一個腳印的踐行自己的教育理想,從不放棄。

理想的學校、理想的教師、理想的校長、理想的學生、理想的父母等等。究竟什麼樣的教師是好教師?什麼樣的教師堪稱是理想的教師呢?《新教育》提到了教師的專業發展,認為,沒有教師的發展,永遠不會有學生的成長;沒有教師的幸福,永遠不會有學生的快樂。教育的成敗得失的關鍵在於教師的專業素養。我們每天面對着學生,日復日,年復年地教書,為了完成學校的任務和評職稱,寫教案、教學反思、聽課小結、教育個案等諸多材料,一邊叫苦一邊“奮筆疾書”,卻忽視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我回頭看自己走過來的30年,再看我的今天,發現我還是一個需要很長的路要走的人,激情真的不能被歲月耗幹了,這時,我才深刻地體會到保爾。柯察金的話:“一個人的生命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不會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碌碌無為而羞愧!”一個理想的教師,應該是一個胸懷理想,充滿激情和詩意的老師;應該是一個自信、自強、不斷挑戰自我的教師;應該是一個善於合作,尊重同事,尊重領導,善於調動幫助他生長的各方面因素的老師;應該是一個充滿愛心,受學生尊敬的教師;應該是一個追求卓越,富有創新精神的教師;應該是一個勤於學習,不斷充實自我的教師。

新教育的核心理念:為了一切的人,為了人的一切。

新教育的價值取向:“只要行動,就有收穫”,“只有堅持才有奇蹟”。

《新教育》中提到的六大行動,其中一個行動是“營造書香校園”,倡導閲讀生活。實踐證明書籍是聾人世界的導航,有閲讀的聾人,就有底氣,很從容,很有自信,就能應對各種各樣的問題,也不懼怕生活和生存的艱難。所以,我要經常閲讀,有了閲讀的教師,也有底氣,也有靈氣,不再為教不好學生而犯愁!

教育永遠沒有最好,教育只有在永無止境的探索中建構自我,在永不停步的發展中壯大自我,教育永遠是一個美麗的夢,是我們每個教育人擁有的夢,我將與新教育這艘航船同行,共同追尋教育之夢,讓教師與學生真正能夠過上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讀後感 篇六

在這個假期中,我有幸拜讀了這一本書,本書的內容通俗易懂,在闡述教育理念的同時配以生動的實例,深深地吸引了我。所講的內容能夠真切地反映出日常教學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説明了問題的根本原因,引人深思。我邊讀邊想,也逐漸明白我在教育教學中的一些不足之處。接下來,我就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幾點談談我的理解。

本書一開始就從課堂教學入手,深入淺出的點出了課堂教學時教育改革的起點,也點出了我要討論的重點——素質教育。這樣一種現象出現在我國絕大多數的課堂上:剛上國小的孩子爭先恐後地舉手表達自己的想法,年級越高舉手的學生越少,到了高中基本上沒人舉手回答問題。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學生覺得不答不會錯,萬一答錯了可能會被批評,這反映了教師在反饋方法上的不當,另一方面,在我們傳統教育模式下,老師提出問題並不是引起學生的思考,得到許多不同的答案,或者説求同存異,只是為了得到一個標準答案。這使得學生聽到問題時不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思考,而是揣測教師提問的意圖,來回答教師心中的答案,那這樣學生的思考範圍就逐漸囿於教師教的內容裏,沒有發散性思維,沒有創造能力。所以説我們現在常態的教學模式是接受性教學,它追求標準的答案,追求升學率,是非常功利性的。

在今天,教師要逐漸清醒,一名優秀的教師不僅是圓滿的教授規定的教學任務,追求升學率、優秀率這些數字,更應該保護好學生的問題意識,獨立思考的能力,有問題,能思考,學生才會創新,才敢創新,才能完成從應試教育到素質教育的轉變。

《新教育》讀後感 篇七

讀了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收穫頗多。新教育意味着一種教育理想,一股教育激情,一份教育理想。新教育的四大改變,改變教育的行走方式,改變學生的生存狀態,改變學校的發展模式,改變教育的範式。六大行動,營造書香校園,師生共寫隨筆,聆聽窗外聲音,培養卓越口才,構築理想課堂,建設數碼社區,及教育感悟、教育定律等理論理念,深深地觸動了我讓我更清楚地明白了今後教育教學的努力方向。

新教育指出:“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一個人的閲讀史,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取決於這個民族的閲讀水平。一個沒有閲讀的學校,永遠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一個書香充盈的城市才會是一個美麗的城市。“由此可見,新教育提倡變閲讀為悦讀,讓悦讀變成孩子一生的習慣,讓閲讀成為孩子一生的心靈港灣,是多麼的重要。從課本拓展延伸到課外的教材,激發孩子的閲讀興趣點,借鑑新教育提倡的建設書香校園,營造書香班級,營造書香家庭,讓孩子們晨間誦讀,午間午讀,下午暮省,開展豐富多彩的閲讀活動,通過各種途徑。讓孩子喜歡上閲讀。書中自有黃金屋,通過讀書讓孩子們增長知識,拓寬視野。

另外,教師應該對學生嚴而有度,只有這樣才能把班級管理的井井有條,有一整套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並善於進行總結和反思。學生正處於成長髮育階段,難免會有這樣或那樣的缺點和錯誤,所以必須按照學生的言行規範來嚴格要求他們。又正是因為這些缺點錯誤是難免的,所以對他們的要求應該有度,按照他們的成長規律,給予他們改正缺點和錯誤的時間和機會,不能一味地批評和指責甚至體罰。老師的管理應該得到學生的,尊敬是學生心服口服,從心理得到學生的認同。

新教育思想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原則。朱永新教授指出,教育就是為了人,人文精神的核心是關注人的生存狀態,關注人的發展空間,為了一切的人。我們不僅要關注教師,還要關注一切的人,幫助校長,幫助家長,幫助社會上所有的人去發展,無論他是貧困的還是富貴的,還是愚昧的還是睿智的,無論他是健全的,還是殘疾的,我們都該為,他們同時教育,為了人的一切,這是新教育的核心理念。

《新教育》讀後感 篇八

曾經讀過戴晨志先生寫的《新愛的教育》,文章描述了倪美英老師教學二十餘年來的教學經驗。酸甜苦辣情形的點點滴滴透過戴晨志先生的妙筆生花,寫成一篇篇精采感人的故事。

在我們的教學生活中,最令我們頭痛的就是遇到一些頑劣和不守秩序的學生。為了讓這些學生能得到健康的成長,我們絞盡腦汁、甚至心力交瘁。有時候,會被這些學生的行為氣得快要發瘋或惱羞成怒,對違規的學生給予實時的斥責或懲罰。甚至有時候,我們會因受到多次的挫折而逐漸放棄這些頑劣的學生。

這樣的教學經歷與倪美英老師的教育故事非常接近。文中分成五大主題加以介紹:

(一)用愛,點燃孩子心中的燈。

(二)打他,罵他,不如先了解他

(三)愛的温馨,是用腦也用心

(四)用今天,點亮孩子的明天

(五)讓管教在創意裏輕鬆化

這五大主題所陳述的故事中,每個故事充滿着倪美英老師對學生愛的教育。除倪老師對每位個案教導給予我們不少啟示外,在每一個故事之後,戴晨志老師以他專業的知識,為故事提供許多學理和啟示。

看了這本書,有了最大的感想就是:一個做老師的,或許不是教什麼,講什麼,説什麼,學生就會牢記在心裏。相反的,如果老師在學生們最需要時,為學生們做點小小的事情,感動了學生們的心,相信了學生們的心,我想學生們會用最大的愛,來回饋老師。我覺得這本書真的很貼切的寫出什麼是愛的教育。

在此,摘錄了書上的一些啟示與大家一起分享:

教育是點一盞燈,不是補一個洞。

愛的教育,源自健康的師生對話。教師的愛,就是好好地給予和對待。

愛的教育,並不要求對方立即改變,愛是需要投資的,我們需要投資關心、耐心和信心,讓學生看到自己的亮和能。

最後,也把這本書推薦給大家感動人心的《新愛的教育》。

《新教育》讀後感 篇九

最近我讀了由當代著名教育家心理學家朱永新所著的《新教育》這本書。什麼是新教育實驗?我覺得它大致反映了新教育實驗對教育的一種理解和追求,特別是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這句話更是一種美好的理想。而且我們學校把這句話當成了學校文化,把它打在了學校樓頂,讓孩子們每天都看得到。

閲讀完這本書後讓我深深的感受到新教育就是“行教育”,新教育一開始就自覺地把“行動”二字寫在了自己的旗幟上。新教育的六大行動,雖然不是新教育的全部內涵,但是,由於這些行動相對是我們現在的教育所缺少的東西,所以顯得很迫切,很重要。新教育認為:教育是喚醒,每一個生命都是一粒神奇的種子,藴藏着不為人知的祕密,而閲讀能夠喚醒這種藴藏着的美好與神奇。新教育重讀書,重感悟,重意境,它提出讀書,是孩子們淨化靈魂、昇華人格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途徑,讀書應該成為孩子的一種生活方式,這讓我深深地意識到閲讀是有多麼的重要。

新教育實驗的六大行動,第一個行動便是營造書香校園,那麼什麼才是書香校園?其實我的理解是“書聲琅琅,翰墨飄香。”

就是通過創設濃郁的閲讀氛圍,整合豐富的閲讀資源,開展豐富多彩的閲讀活動,讓閲讀成為師生最日常的生活方式,像你每天吃飯、睡覺,看電視一樣,最日常的生活方式,進而推動書香校園的形成。

在我們的學校,每天清晨,孩子們與黎明共舞,用20分鐘左右的時間誦讀詩歌,領略優美的母語,有感情地朗讀一段或一篇文章;中午,我們要用美麗的童書滋潤童年,學校安排20分鐘的讀書時間,讓孩子讀他們喜歡的兒童讀物。

新教育不但是夢想,更是實實在在的行動,只要有行動就會有收穫,在新教育下,老師們要把自己的根深深地紮在教室裏,紮在學生的心坎裏,努力讓自己“開出一朵生命的花”。為了祖國的花朵有新的教育環境,讓我們一起行動起來!

《新教育》讀後感 篇十

假期裏,翻開《新教育》,一目十行,瀏覽一番。就在我即將合上書時,朱永新的成長史把我吸引住了我。他的不懈的進取精神,他對教育的痴迷,深深地打動了我。於是,又一次充滿敬意地捧起書,認真地讀起了朱永新的《新教育》。

細細讀來,真正感悟到新教育所提倡的正是我們所迫切需要的。以下是自己體會特別深刻的幾個方面。

營造書香校園,用美麗的童書滋潤童年

朱永新認為,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實質上就是一個人的閲讀史,而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全民族的閲讀水平。每個生命都是一粒神奇的種子,藴藏着不為人知的祕密,而閲讀能夠喚醒這種藴藏着的美好和神奇。

是啊,古人就曾説過“腹有詩書氣自華”,就是因為詩書喚醒了這種藴藏着的美好和神奇,從而使得“氣自華”吧?也曾經看到過這麼一句話:智力啟蒙最重要的手段就是閲讀,他是一種乘法手段,可以讓兒童的聰慧以幾何級數遞增。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也曾説過,閲讀是對學習困難的學生進行智育的重要手段。可見,營造書香校園,用美麗的童書滋潤童年是多麼重要。

專業閲讀,教師專業發展的基石

朱永新認為,在學校就要讀書,讀書就意味着教育,學校就是一個師生共同讀書的樂園。沒有教師對於閲讀的熱愛,就很難點亮學生閲讀的熱情。教師讀書不僅的學生讀書的前提,而且是整個教育的前提。教師讀書不僅是尋求教育思想的營養,教育智慧的源頭,也是情感與意志的衝突與交流。而教師的專業閲讀會讓教師更加善於思考,更加有教育的智慧,從而讓我們的教育更加美麗。

另外,在閲讀方法上,新教育實驗主張知性閲讀,這是一種帶有咀嚼性質的研讀,可將書中有價值的東西吸納、內化到閲讀者的結構中去。也只有如此,才能吸納書籍中的“營養”,甚至使知識結構優化或重建。

專業寫作,在反思中成長

古人云,“一日三省吾身”。只有善於反省,才能提高自己。德國詩人海涅説過:“反省是一面鏡子,它能將我們的錯誤清清楚楚地照出來,使我們有改正的機會。”

新教育認為,一個人的專業寫作史,就是他的教育史。我們的教育生活是由無數的碎片組成,這些碎片可能就是未經省察的經驗。而通過專業寫作,就能有效地對經驗進行反思,從碎片中提取有意義的東西並加以理解,形成我們的教育經驗。

行動就有收穫

新教育的行動論是:只要行動,就有收穫;只有堅持才有奇蹟。新教育實驗強調行動,而且把行動作為實驗的價值取向。

新年伊始,我們總會有美好的憧憬;新學期開始,常會有得意的計劃。但是,人之惰性阻礙着我們難以行動起來。因此,那些“美好”和“得意”更多的只能成為“憧憬”。

只有行動起來,才可能超越自我。新教育有了理念和觀點,有了方法和步驟,有了美好願景,需要的就是行動;若要奇蹟出現,只有堅持!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8opke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