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個人文檔 >徵文稿 >

2021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演講徵文(精品多篇)

2021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演講徵文(精品多篇)

2021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演講徵文(精品多篇)

2021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演講徵文 篇一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中談到“八個堅持”,其中之一是堅持打牢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思想基礎,為此,會議強調要培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黨的十九大將培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上升為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將堅持各民族一律平等,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現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總結為我國國家制度與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之一。在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背景下,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已經成為新時代關係國家與民族命運的重要理論與現實命題,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通常,意識在被意識到之前可能是潛在的、模糊的,而意識的鑄牢又常常建立在意識覺醒的基礎之上。從意識不到,到意識覺醒,再到意識鑄牢,這個過程通常很漫長,但也可以短時間內實現,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即是如此。數千年來,一代代中華兒女薪火相傳,創造並發展了光輝璀璨的中華文明,在近代以來血與火的抗爭中,各族人民血流到了一起、心聚在了一起,共同體意識空前增強,中華民族實現了從自在到自覺的偉大轉變。如今,中華民族共同體與我們每個人的生命價值融為一體,化為一種集體身份與尊嚴。在追尋美好生活的道路上,我們不應忘卻本與根的文化命脈、血與火的革命記憶、強與興的歷史使命,我們不僅要明白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什麼,還要堅定地增強這一意識,從而打牢不斷前行與向上的思想基礎。

理解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基本前提

就類型而言,意識無外乎兩類:一類是存在於所有成員頭腦之中的大意識,通常與社會文化環境相依存,是一種具有相似乃至貫通屬性的存在;一類是隻存在於個體成員頭腦之中的小意識,通常與個體經驗相關聯,是一種具有差異性的存在。在現實生活中,意識總是遊離於大意識與小意識之間,相對性地共存。大意識沒有小意識的支撐和貫通就不會存在,小意識在對大意識的內容體系進行能動選擇的同時,又常常受到大意識或直接或間接的規約。我們可以將大意識理解為特定範圍內所有成員與相關生存環境互動而生髮的意識關係總和。

顯然,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是上述關係總和式的大意識。它是一個聚合各族人民所能感知、所持價值和所要致之於一體的心態體系,既是一種歸屬體驗,又是一種共善信念,還是一種能動意願。具體來説,這樣的大意識表現為各族人民心連心一家人的温暖歸屬體驗、手拉手一起走的共善價值信念、同手足共復興的責任使命意願。用習近平總書記的話來説,就是“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築中國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一個相對開放的意識體系,各族人民的親和感知、精神信仰、行為意願都是其構成要素。

從“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到“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雖然只有兩字之差,卻是兩個不同層面的問題。毫無疑問,對前者的思考會落腳於大意識層面,至於後者,則未必只關注大意識,而是要時時着眼於各種各樣的小意識,即如何把握小與大的關聯、實現眾多小意識的協和貫通。正是在此意義上,我們説大與小是理解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基本前提。

應當説,小層面的無意識、潛意識乃至意識迷茫現象仍廣泛存在。許多人生於斯長於斯,融於中華民族共同體之中,對潛存的大意識、小意識並無覺察;許多人行走中國,感受着廣袤疆域的地理人文差異,意識到中華民族因多元一體而充滿活力,但對深層次的精神信念尚無尋察;許多人渴求登高望遠,有意識地想象並期盼自身未來的前景,但因囿於一己一時一地,對整體航向缺乏洞察。

這些普遍存在的現象,背後均映射出一個視角、眼界或格局的問題,體現了大與小的基本關係範疇,諸如宏觀與微觀、長遠與眼前、全局與細節、集體與個體等。藉此關係範疇來審視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能夠明晰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前提意涵,即要喚醒一些習而未察的無意識,明晰一些優秀且具超越性的精神價值,發掘一些能動性的進步意識,一點一滴地超越個體小意識,培育寬眼界、長眼光、大格局的思維能力,實現大意識與小意識之間的彼此理解、相互貫通。

把握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核心內容

事物一旦超越個體的小,形成相對的大,另一對非常關鍵的關係範疇就會出現,即同與異的關係。涉及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核心內容問題,同與異這對關係範疇可以提供一定的進路線索。

從現實的角度來説,在我國如此廣袤的疆域上,差異必然是廣泛存在的。不過,異彩紛呈總是有存在條件和保障的,這就涉及同的問題。中華民族如此多元,卻能夠長期存在延續,關鍵就在於具有某種同的特質。抽象地來看,“同”具有兩種基本意涵,一種是相同,一種是共同。“相同”排除了異的存在空間,只保留同一性的內容;“共同”則為異之共生提供了豐厚土壤,以保障互助協作內容的生成。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既要考慮前者,以保障整體性的共存,也要考慮後者,以促使共同體保持生機和活力。

對中華民族這樣一個有着數千年曆史的共同體而言,同一性最為明顯的表現就是中華文化。那些習而未察的無意識、優秀的精神價值、能動的進步意識,無一例外都根植於厚重的中華文化土壤中。因此,中華文化這一豐富資源,自然成為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底色和毋庸置疑的本源性內容。

在同一性層面,還有一些內容是相對清晰的,這是由近百年來中國政治文明現代化的獨特路徑賦予的,即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中國及其選擇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近代,中華民族遭遇空前危機,而國民整體又處於低組織化狀態,喚醒大意識,凝聚並組織各族人民奮起自強成為歷史所需。中國共產黨勇擔歷史使命,以強大的組織動員能力,團結國內一切力量,建立統一戰線,最終締造了新中國,實現了民族解放和主權獨立,由此奠定了國家統一穩定的內在秩序,為各族人民安居樂業提供了政治基礎保障。此後,經過曲折探索,中國共產黨帶領各族人民走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就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而言,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最為核心的對象性內容。動態地審視這五個關鍵的對象性內容,會發現其具有共同性的一面:新中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各族人民共同締造的,中華民族是各民族交融匯聚形成的,中華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創造的,中國共產黨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共產黨帶領各族人民共同走出來的。可以説,從異到同,在動態的歷史過程中,提供了一個由小及大的內容體系、厚重根源和行動方案,這就是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大意識的基本進路體現。

理清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團結進步理路

如果説,大與小構成理解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廣闊視野,同與異構成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容厚度,那麼如何進一步實現範圍與內容的契合,就需要用“大同小異”的思維。大同小異的基本意思是大體相同而略有差異。將其放到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語境下進行詮釋,就是指大意識要向共事靠攏,小意識要向優異靠近,簡言之,就是團結進步。

大意識向共事靠攏的團結思路,可以通過一個非常熟悉的場景來理解。當大家共同參與完成一項任務時,會自然生髮出一種聚合向心的意識和感覺。儘管大家的角色分工、職責範圍、權限大小各不相同,所從事的也是不同的工作,但源於共事情境及其引發的關係聯絡,相互之間便生髮了良性互動與影響,每一個個體都找到了相似的感覺,即他者與自我緊密關聯——我所從事的事情要建立在與他者的聯繫基礎之上,他者所從事的事情也離不開我的存在。因此,大意識向共事靠攏,能夠促成團結協作,生髮共鳴性的歸屬感與榮譽感。

小意識向優異靠近的進步思路,同樣可以藉助一個實驗來體現。當大家都處於一個集體中時,個體的優異進步是需要給予激勵的。小意識向優異前進,能夠促成創新進步,激發共同體的活力。

將上述思路引入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來,就要求一方面將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置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事業中,讓各族人民認識到復興偉業的大意識與每一個個體都息息相關。從正向維度看,每個人的努力進步和能動維護都是為這項事業添磚加瓦,都值得肯定;從反向維度看,任何破壞進步的行為,如擾亂秩序、分裂國家、傷害同胞等,都是拆磚卸瓦的可恥行為,都需要加以抵制。另一方面,要將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置於面向個體成員的激勵中,對各領域、各層次為中華民族復興偉業作出貢獻的人與事給予表彰和讚揚,讓各族人民意識到各種進步小意識都能夠得到認可和激勵。這樣一來,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所着眼的團結進步理路就更為明晰。需要強調的是,全國56個民族都是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主體和重要力量,全體人民既是主體,也是對象,更是受益者。

總之,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既要理解大與小,又要把握同與異。大與小反映意識的層次,同與異反映意識的內容。大意識要向共事靠攏以喚醒團結意識,小意識要向優異靠近以喚醒進步意識,“大同小異”才能使中華民族共同體在凝聚的基礎上保持活力。

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講稿 篇二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各民族共同的精神追求,具有維護國家團結統一和社會穩定的功能。學生作為國家發展的後備軍,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踐行者。學校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根據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依照不同階段的教育特徵,結合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邏輯層次,針對國小教育階段,確定學校教育在不同階段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工作重心,並由淺入深、循序漸進、螺旋上升地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民族觀、國家觀、歷史觀、文化觀,增強學生的“五個認同”意識。

國小教育階段是啟蒙共同體意識,孵育愛國情感時期。

這階段學生從家庭步入學校,生活環境發生了改變,開始接受學校教育。因此,該階段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應立足於啟蒙教育,以象徵教育為主要手段,以學生身邊的事物為出發點和參照物,讓學生感知國家的象徵符號,孵育國家情感。首先,我們通過學生在校期間美德表現發放激勵卡,學生們通過集體表現獲得激勵卡數,換取學校組織的傳統、民俗文化體驗和參觀機會。參觀了草原英雄小姐妹故居、武裝暴動紀念館,體驗了蒙元、農耕等文化。以此感悟民族文化,進而增進民族情懷。在傳統節日時,我校組織“小小烏蘭牧騎”多次走進社區,和社區居民們共度傳統節日,為廣大居民們送去了歡樂和文明的同時,也傳承和弘揚烏蘭牧騎精神和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同時學校依託《語文》《道德與法治》等教科書中象徵中華民族或國家的符號,如顏色鮮豔的國旗、國徽、紅領巾,或者祖國媽媽、花瓣、大家庭等國家比喻物,通過情感的渲染,在學生心裏播下愛國的“種子”。向學生傳遞苦難輝煌的中華歷史和獨具魅力的中華文化知識,讓學生初步瞭解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歷程,為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奠定基礎。

這一階段學校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教育目標以愛自然、愛他人、愛家鄉為融入點,幫助學生初步形成愛祖國、愛中國共產黨、愛社會主義、愛中華民族、愛人民的情感。

2021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演講徵文 篇三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立足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基本國情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宏偉戰略,多次談到“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從中央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談會提出“牢固樹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到中央民族工作會議要求“積極培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再到黨的十九大強調“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並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寫入黨章,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成為全黨的共同意志和基本遵循。

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大意義

“中華民族共同體”是我國各民族在中華大地上,“在長期歷史發展中形成的政治上團結統一,文化上兼容幷蓄,經濟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親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民族共同體,是建立在共同歷史條件、共同價值追求、共同物質基礎、共同身份認同、共有精神家園基礎上的命運共同體”。“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體現我國各民族對中華民族與各民族的關係以及各民族之間關係的認知。具體而言,從由何而來來看,中華民族是歷史共同體;從緣何自覺來看,中華民族是命運共同體;從國際互動來看,中華民族是政治共同體;從發展需求來看,中華民族是建設共同體。所以,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我國各民族對歷史共同體、命運共同體、政治共同體、建設共同體即利益共同體的認知和感悟。由此可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國家統一之基、民族團結之本、精神力量之魂。

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促進民族團結的必然要求。費孝通先生把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基本國情概括為“多元一體格局”。一體包含多元,多元組成一體,一體離不開多元,多元也離不開一體,一體是主線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動力,兩者辯證統一。所以,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那樣,“中華民族和各民族的關係,形象地説,是一個大家庭和家庭成員的關係,各民族的關係是一個大家庭裏不同成員的關係”。大家庭離不開每個家庭成員,每個家庭成員依賴於大家庭,每個家庭成員之間也相互離不開。大家庭與家庭成員、家庭成員之間是一種脣齒相依、休慼與共的利益共同體的關係,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因此,各民族的命運同中華民族的命運不可分割,只有像石榴籽那樣緊緊抱在一起,各民族才能談得上發展。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對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民族工作主題的進一步深化,為新時代民族工作指明瞭發展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

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本質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這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偉大夢想、共同夙願。中國夢是強國夢、民族復興夢,也是每個中國人的夢,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為了實現中國夢我們確立了“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第一個百年,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僅要如期實現,而且是全區域、全體國民的小康。“全面實現小康,少數民族一個都不能少,一個都不能掉隊。”這是黨中央的堅定決心,也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願望。讓少數民族羣眾與全國人民一道邁入全面小康,對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重要現實意義。第二個百年,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是幾代中國人的共同願景。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現中國夢必須走中國道路,必須弘揚中國精神,必須凝聚中國力量。實現中國夢,需要每一箇中華兒女為此付出辛勤勞動和艱苦努力;中國夢的實現,也必將進一步激發中華兒女的民族自豪感、榮譽感和民族自信心,從而進一步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因此,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凝聚中國力量,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路徑選擇。

2021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演講徵文 篇四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9年7月考察內蒙古並指導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時強調,要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踐行守望相助理念,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自治區政府辦公廳作為全區政府系統貫徹落實中央、自治區決策部署的“最先一公里”,要始終堅持把民族教育改革創新作為推動各民族共同團結進步、共同繁榮發展的基礎性、先導性、戰略性工程,不斷夯實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基石,在新時代繼續保持模範自治區的崇高榮譽方面發揮示範帶頭作用。

在提高政治站位上走在前、作表率。推進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是黨中央立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的長遠之舉、固本之策,既是對國家整體利益的考慮,也是對少數民族長遠利益的考慮,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做好內蒙古民族工作,事關國家安全、民族團結、社會穩定。自治區政府辦公廳要牢牢把握“政治機關”這一定位,旗幟鮮明講政治,切實提高政治站位,始終保持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充分認識全面加強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工作的重大意義,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輿論導向、價值取向,清醒認識各種錯誤思想觀點的本質,勇於同各種破壞社會穩定、破壞民族團結的言行作鬥爭,帶動全區政府系統不斷增強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

在堅決做到“兩個維護”上走在前、作表率。全面加強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有利於促進各民族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有利於民族地區的發展進步,有利於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利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功在當代、利在千秋。自治區政府辦公廳作為全區政府系統的運轉中樞,位置特殊、作用重要,要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在重大原則問題上始終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始終把黨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和重大決策部署,不折不扣地貫徹落實到為機關服務、為部門服務、為基層和羣眾服務中去。要督促指導行業主管部門和全區各地堅持黨的教育方針,強化辨析引導、澄清模糊認識,從歷史與現實、情感與理性多角度、多維度引導各民族正確處理“共同體”與“差異化”的關係,切實解決人民羣眾的難點、痛點和堵點問題,確保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和自治區黨委、政府工作安排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在狠抓工作落實上走在前、作表率。全面加強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事關黨和國家根本利益,必須做到聞令而動、令行禁止、落實到位。自治區政府辦公廳要發揮督辦落實“第一主攻手”作用,積極協助自治區黨委、政府持續推動民族教育改革創新,在廣泛聽取社會各界特別是基層羣眾意見和建議的基礎上,突出政策制定的科學性、針對性、規範性,統籌謀劃安排,做好宣傳解讀,聚合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文化認同,促進各級各類民族學校教育內涵發展、質量提升。要以深化民族教育改革創新、協調發展為契機,督促指導各地區各有關部門從少數民族和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實際出發,在基礎設施建設、脱貧攻堅、生態文明、民生保障、公共服務等方面,探索走好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帶動各族羣眾共同守衞祖國邊疆,共同創造美好生活。

2021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演講徵文 篇五

着力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政治基礎。民族區域自治是以國家大一統為前提,加快民族發展為目標,民族關係良性互動為核心。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要堅持統一與自治相結合。沒有國家的統一,就談不上民族區域自治,因此要在確保國家政令和法令實施的基礎上,保障自治地方行使自治權,給予自治地方特殊支持,解決好自治地方的特殊問題;造就一直羣眾信任、政治過硬、明辨大是大非、有所作為的民族幹部隊伍,使各族幹部羣眾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匯聚起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的偉大力量。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要堅持民族因素與區域因素相結合。既要保障自治民族的自治權利,也要保障非自治民族的合法權益;既要保障聚居民族的自治權利,也要保障散居民族享受到自治權利。總之,在自治地方要營造各民族共建共享建設成果的良好氛圍。

着力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物質基礎。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是堅持中國共產黨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原則的根本體現。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貧困人口脱貧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和標誌性指標,在全國範圍全面打響了脱貧攻堅戰。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作為扶貧開發工作的重點和難點,黨中央協調各方力量,從資金、政策、人力等多方面給予傾斜幫扶。各族羣眾奔小康的幹勁兒一天比一天足,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與日俱增。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雖然解決的是物質力量的問題,但根本上是做了凝聚人心的工作。

着力加強對中華文化的認同,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思想基礎。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必須全面正確貫徹黨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加強民族團結,不斷增進各族羣眾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可以説,“五個認同”是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思想之本,沒有“五【】個認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思想基礎,核心在於構築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關鍵是要加強文化認同。而“文化認同則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是民族團結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文化認同解決了,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才能鞏固。在增強對中華文化認同的基礎上繁榮發展各民族優秀文化,有利於構築抵制敵對勢力滲透、破壞的牢固防線,有利於構築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

着力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社會基礎。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實現各民族大團結的“金鑰匙”。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要尊重差異、包容多樣,創造各族羣眾共居、共學、共事、共樂的社會條件;利用互聯網搭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建設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讓各民族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增進交流。要大力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充分運用新技術、新媒體,多渠道、全方位開展宣傳教育和創建活動,搞好民族團結宣傳教育,引導各族羣眾牢固樹立正確的祖國觀、歷史觀、民族觀。通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構建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的中華民族和諧大家庭,實現“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築中國夢”的共同目標。

着力提高民族事務法治化水平,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法治基礎。法治意識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內容。民族事務法治化是按照法律化的方法、手段、步驟與程序依法管理民族相關事務,用法律規範調整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民族關係,用法律來保障民族團結,依法處理民族問題,依法協調民族關係,依法保障各族羣眾的合法權益。在這個過程中要充分彰顯社會規則,鼓勵宣揚一切團結友善、文明和諧的言行,堅決反對一切不利於民族團結、祖國統一的言行,明確什麼可為,什麼不可為,哪些是人心向背,哪些是失道寡助,用法治理念、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保障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着力提高民族工作法治化水平,進一步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法治基礎,構建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gerenwendang/zhengwengao/qvmgr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