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工作總結 >調查報告 >

經濟調查報告【新版多篇】

經濟調查報告【新版多篇】

經濟調查報告【新版多篇】

經濟調查報告 篇一

一、發展現狀

農村專業經濟協會是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一種主要組織形式。x莊縣正式登記的農村專業經濟協會共有15個,備案登記3個。實際上全縣有活動的農村專業經濟協會有59個,會員近15055人,帶動農户約117622户。農村專業經濟協會主要涉及種植、水產養殖、畜牧、農產品加工、農機等行業,其中種植業28個、畜牧業7個、水產養殖業10個、農產品加工業5個、農機業3個、其他6個。

x莊縣農村專業經濟協會有以下幾種類型:一是龍頭企業牽頭型。如該縣的白鵝產業協會和蔬菜產業協會等。這類協會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優勢,帶動農户發展生產,走上了規模化的農業產業化經營之路。二是政府涉農部門牽頭型。如該縣的水稻產業協會和農機協會等。這類協會掛靠行政部門,由政府部門領導兼任理事長,相關部門參加,可以有效整合部門在技術人才、場地、設備和管理方面的資源。三是能人大户牽頭型。如該縣的長江特種水產養殖協會和養豬協會等。這類協會依託能人大户現有的技術、管理經驗、資金、銷售網點等優勢,協會組建後發展快、成效明顯。四是農民自發組合型。如該縣的席草產業協會和優質棉產業協會等。這類協會通過農民自發組合,達到了資產聯結、技術聯手、生產聯動的目的。

x莊縣的農村專業經濟協會具有以下特點:一是民辦、民管、民受益。協會從成立到其發展壯大,沒有其它外來的干預,會員們按照章程實現自我管理,最大限度地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二是專業性強。協會多以專業化生產為基礎,以某一類產品為龍頭,將從事生產、加工、運輸、銷售等某一環節中的農民組織起來形成了具有鮮明特點的共同體。三是以服務為宗旨。協會有針對性地提供產、供、銷過程中的服務,組織會員在產前、產中、產後等環節進行合作,幫助農户解決了一家一户做不了、做不好的事情。四是互利互惠。協會使單個的生產農户有效組織起來,互幫互助,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了產品價格,增加了農民收入。

二、作用和成效

1、促進了農業產業化發展。農村專業經濟協會作為農業產業化經營的中介和載體,推進了主導產業產、供、加、銷一條龍服務和農、工、科、貿一體化進程,極大推動了農業產業化發展。該縣白茆鎮是全縣重要的蔬菜生產基地,該鎮依託安徽露仙調味品有限公司成立的蔬菜產業協會,公司與農民簽訂蔬菜產銷合同,並組織農民生產,提供技術指導,使得公司加工原料來源穩定,質量有保證,而且農民生產也無後顧之憂,深受農户和企業的歡迎。

2、促進了農業結構調整。農村專業經濟協會通過發揮中介作用,堅持走區域化佈局、專業化生產、社會化服務之路,有力地推動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泉塘鎮的河蟹養殖協會通過為農民提供技術和信息服務,培養了一批河蟹養殖技術人員,帶動了一批河蟹養殖户,有力地促進了全鎮的農業結構調整,目前該鎮已成為全縣的河蟹養殖大鎮,養殖面積達1.5萬畝。協會註冊了“濡泉”牌無公害河蟹商標。

3、促進了農業科技的推廣應用。農村專業經濟協會的產生和發展,為農業科學技術的推廣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協會已成為農業科學技術廣泛推廣的渠道,協會從自身的職能出發,幫助農民發展新的產業,提供優良品種,通過開展定期和不定期的培訓,提高了農民掌握技術、應用技術的綜合能力。縣席草產業協會積極引進優質藺草新品種和種植技術,並進行示範種植,同時引進新產品、新工藝,組織引導農民生產高檔草蓆,提高了席農生產技術水平和草蓆的附加值。縣優質棉產業協會20xx年來已在全縣開展技術培訓208次,參訓農民13000多人次,印發技術輔導材料30000餘份,極大促進了棉花種植高產高效技術在全縣的推廣。協會會員朱志壽連續5年取得了平均畝產779.2斤的高產。

4、提高了農民的組織化程度。農村專業經濟協會不僅把一家一户、一村一組的生產經營,組織發展為千家萬户統一成片的規模生產經營,同時吸引一大批農村能人、專業大户加入,使技術、生產、市場、規模效益形成一體化,實現了小生產與大市場的有效對接,增強了農民抵禦市場風險的能力。該縣襄安鎮是全國四大席草生產基地之一,席草種植面積70000餘畝,年產量約70000噸。全鎮還擁有個體織蓆機2500多台,年產草蓆近2500萬條,席草產業年產值約2.9億元。

5、促進了農民增收。縣白鵝產業協會20xx、20xx年協同縣三緣養殖公司引進了10萬枚原種鵝種蛋,出雛良種苗鵝8萬多隻,全部優先供應給會員農户,為200餘户養殖户增加直接經濟收入約150萬元。縣白茆玉米技術協會,通過實行統一供應品種、統一生產技術、統一組織銷售,僅此一項,會員年收入就近20xx元。

三、存在的問題

1、發展不平衡。對農村專業經濟協會的培育發展,縣政府出台了相關文件,作出了明確的部署和要求,但從全縣總的情況看,發展參差不齊。農村專業經濟協會最多的鄉鎮有七、八個,而個別鄉鎮卻一個沒有。從農村專業經濟協會自身發展來看,也有很大差距。縣優質棉產業協會的會員從創建時的20xx人已發展到現在的5000多人,而劉渡成橋水產養殖協會從成立之後就無法正常開展活動。

2、認識不到位。一方面是鄉鎮和有關部門的領導對農村專業經濟協會的發展還沒有從思想上引起足夠的重視,觀念還沒有根本轉變,仍習慣於用行政命令解決問題。另一方面,由於宣傳不夠,大多數農民對農村專業經濟協會也缺乏必要的瞭解和認識,影響了他們參加這類組織的積極

性。

3、扶持政策落實不到位。農村專業經濟協會在創建初期,離不開當地政府的必要扶持,雖然縣政府有要求,有關部門和鄉鎮也制訂了一些扶持政策,但由於受客觀經濟發展條件的限制,這些政策沒有得到實際落實,特別是對農村專業經濟協會的資金扶持很難到位。

4、社會效益不明顯。該縣目前大部分農村專業經濟協會由於受經費制約,辦公設施簡陋,沒有專職的工作人員,活動難以開展。同時內部管理也不完善,協會除了自我服務外,很難再進行自我管理和自我發展。造成協會規模過小,作用不大,社會效益不明顯。

四、建議與對策

1、加強統一協調。農村專業經濟協會的培育發展涉及到各個方面,需要各級政府的統一指導協調和有關部門相互配合,形成培育發展的整體合力,共同推動農村專業經濟協會發展。各鄉鎮人民政府,應結合本地經濟發展的總體規劃,根據當地資源優勢和農產品優勢,研究制定本地農村專業經濟協會發展的規劃和扶持政策措施,做到有計劃、有重點地扶強做大。

2、加大扶持力度。20xx年初,省政府辦公廳下發了《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轉發省農業委員會關於加強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試點省建設意見的通知》(皖政辦[20xx]8號),其中對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再次提出了更加具體的扶持措施。各級政府和各有關部門可根據實際情況,廣開門路,多層次、多渠道,想方設法從農村專業經濟協會發展所需的政策、資金、技術、市場、人才等方面將各項扶持措施落實到位。

3、加大輿論宣傳。應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刊、互聯網等媒體,加大對農村專業經濟協會培育發展的宣傳力度,特別是對一些運作規範,制度健全,作用明顯,在當地有一定影響的專業協會,要及時總結,樹立典型,交流經驗,努力營造鼓勵、支持農村專業經濟協會發展的良好氛圍和輿論環境。

4、加強規範管理。農村專業經濟協會的各業務主管單位和登記管理機關應共同指導和幫助農村專業經濟協會建立健全以章程為核心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發展的自律機制。協會要完善工作職責、財務管理辦法和各項民主參與、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制度,形成平等協商、誠信自律的運行機制,從而使全縣農村專業經濟協會的儘快步入健康化的軌道。(作者單位:x莊市民政局、x莊縣民政局)

經濟調研報告 篇二

市委組織部牽頭,從市人大、市委黨校、市財政局、民政局、農業局、中小企業局等單位抽調15名同志組成三個調研組,由市委組織部三名縣級領導幹部帶隊,深入六個縣市區,對全市村級經濟發展情況進行了認真調研。調研採取聽取縣市區委彙報,召開由鄉鎮黨委書記,縣市區人大、農業、民政、財政、土地、信用社、中小企業局等有關部門負責同志及村級經濟組織負責人蔘加的座談會,進村與村幹部、黨員羣眾代表、致富能手等個別座談、發放調查統計表等形式進行。共調查24個鄉鎮、97個村(其中經濟強村35個,中間狀態村18個,經濟薄弱村44個),召開座談會30個,座談黨員幹部羣眾572名,基本摸清了全市村級經濟發展現狀,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通過調查發現,全市3705個行政村(居),2015年村級經濟總收入共304.3億元,村集體經濟收入(除農業税附加和公益金)3.6億元。其中村集體經濟收入100萬元以上的125個,佔3.41%;50100萬元的142個,佔3.88%;1050萬元的433個,佔11.83%;510萬元的421個,佔11.5%;35萬元的522個,佔14.26%;3萬元以下的1148個,佔31.4%;經濟空殼村813個,佔22.2%。

總的看,我市村級發展呈現以下幾個特點:一是各級對發展壯大村級經濟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各級緊緊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積極適應農村税費改革的新形勢,把加快村級經濟發展作為增強村級服務功能,保證基層組織運轉,提高黨的執政能力,鞏固基層政權的重要措施,列入重要議程,緊緊抓在手上。各縣市區專門組織調研,分析現狀,研究措施,岱嶽區、肥城市、寧陽縣制定文件,明確目標任務,落實領導責任,強化督促調度,推動了村級經濟健康發展。岱嶽區在成功試點的基礎上,探索實施村村富工程,逐村制定發展規劃,落實幫促措施,一村一策,加快發展;肥城市落實大班子領導幹部聯、鄉鎮領導幹部包、市直部門幫、經濟強村或強企業帶的幫扶制度;寧陽縣把村級經濟發展情況作為考核鄉村班子的硬指標,嚴格獎懲,調動了鄉村發展村級經濟的積極性。各鄉鎮也都通過組織村幹部外出參觀等形式,教育引導他們解放思想,增強發展慾望,還通過制定扶持政策,落實年度目標責任制等措施,督促村級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搶抓機遇,加快發展。二是村級經濟增收的渠道越來越寬。各級廣泛引入承包經營、租賃經營、股份制合作等組織形式和經營方式,由單一的生產經營向資產經營、資本運營轉變,以農為主向多業並舉、一二三產業並重發展,形成了因地制宜,一村一策、一村多策的多元化發展格局。2015年,全市村級集體收入構成中,集體經營或承包企業收入2.2111億元,佔44.28%,果園、魚塘、四荒和機動地承包收入0.9095億元,佔18.21%,有償服務收入3810萬元 ,佔7.63%,盤活閒置資產收入2152.38萬元,佔4.31%,化解、清欠債務收入1175.52 萬元,佔2.35%,其他收入12517萬元,佔25.07%。村級集體經濟的實現形式日益多樣化,呈現出收入來源渠道不斷拓寬的趨勢。三是村級經濟發展兩極分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各地由於受自然環境、基礎條件、區位優勢、班子狀況等主客觀因素的影響,村級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日益突出,村與村之間的差距越拉越大。2015年,除農業税附加外,全市集體收入5萬元以上的村僅佔三分之一,而3萬元以下的村佔到53.6%。經濟強村幹部精神狀態好,發展氛圍濃,發展環境好,路子越走越寬,發展後勁十足。這些村,羣眾生活富裕,社會穩定,各項公益事業發展快。而村級經濟薄弱村基礎差、底子薄,缺資金、缺人才,村幹部待遇無着落,積極性不高,信心不足,信息不靈,發展難起步,增收無門路。這些村,村級組織服務功能差,公益事業難興辦,正常運轉難保證,村級經濟及社會各項發展緩慢。

二、主要做法

在發展村級經濟中,各級都遵循市場經濟規律,立足實際,發揮優勢,創造了許多好經驗、好做法。

1、拓寬思路,多渠道、多形式增收。調查發現,有經營性收入的村,都能因地制宜,選準符合本地實際的發展路子,不斷拓展增加村級經濟收入的有效途徑。一是靠企業。對原有村辦企業,不斷加強管理,挖潛增效,並通過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承包、租賃等多種經營方式,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提高經濟效益,促進村級經濟增長。新泰市小協鎮小協村,提出了在位子交票子,不交票子讓位子的口號,直接經營的8處企業,今年可上交村利潤700多萬元,5處改制企業可為村裏增加收入300多萬元。有的村,依託區位優勢,大力招商引資,興辦企業,通過為外來投資者提供各類服務增加收入,有的還以租賃土地、以土地參股入股等方式,增加村級收入。肥城市老城鎮楊莊村以260畝土地折價入股,與楊莊煤礦合作新上了廢紙脱墨漿項目,村集體每年分紅100多萬元。有的村,選準項目,利用公共積累新上企業,增加村級收入。新泰市東都鎮南鮑村依靠原有集體積累,先後建成了電線廠等10餘家企業,2015年集體增收416萬元。目前,全市有383個村靠發展企業實現了強村富民。二是靠服務。一些村在推進農業種養結構調整、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中,積極圍繞農户需求,通過成立致富協會、行業協會等各種合作經濟組織、建立批發市場等形式,為羣眾提供中介、流通和科技等有償服務,以服務促經營,以經營養服務,增加村級收入。寧陽縣東疏鎮鄭莊村大力發展奶牛養殖,村裏建起了養殖小區,為養殖户集中提供場地、技術、防疫、銷售等服務,年增集體收入30多萬元。肥城市邊院鎮濟河堂村積極發展有機蔬菜1400多畝,通過有償服務年增加村級收入40多萬元。目前,全市農村共建立了63個批發市場、186個農村經濟合作社,237個致富協會。一些村發揮勞動力比較富足的優勢,積極與一些有資質、有信譽的勞務中介組織聯合,組織跨省、跨國勞務輸出,收取服務費,增加村級收入。全市依靠有償服務增收的村共有207個。三是靠資源。一些村充分利用土地、四荒、四旁、山林、河砂、石材等資源優勢,通過租賃、拍賣、承包、入股等方式,穩定增加村級收入。泰山區大津口鄉範家莊村針對村裏荒山多、利用率不高的問題,引進泰山茶苑、茶廠等項目,每年集體增收10多萬元。肥城市孫伯鎮莊頭村在路邊、溝邊種植速生楊8萬多株,實行村集體統栽統管,收益分成,村集體每年增收100多萬元。東平縣彭集鎮後亭村公開拍賣河砂資源開採權,村集體年增收20多萬元。有的村充分揮旅遊資源優勢,積極發展旅遊業,增加村級收入。泰山區大津口鄉慄行村、沙嶺村,岱嶽區下港鄉木營村、肥城市儀陽鄉劉台村、東平縣樑林村等山區村,積極開發旅遊資源,集體年收入都在10萬元以上。全市依靠資源增加村級收入的村共有1290個。

經濟調查報告 篇三

“結合的實際,我市有獨特的資源優勢,為什麼產業優勢不明顯,缺少頂天立地的大企業?我市有優勢的區位優勢,為什麼召不來大客商丶大企業?我市有一大批優秀企業家人才,為什麼培育不全省乃至全囯知名的大企業家?”這是市委譚書記在市委六屆七次全會講話中提出的問題。這“三個為什麼”引人深思、發人深省,明確指出了制約我市經濟發展的“瓶頸”所在,同時也為我市今後經濟發展指明瞭方向,結合的實際,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進行調研。

一、“市區社情以及自然資源,結合的實際,我市有獨特的資源優勢,為什麼產業優勢不明顯,缺少頂天立地的大企業?”一問調研。

市位於省最西部,南鄰瀟湘、西靠蜀渝、北依三峽。清江自西向東橫貫境內,市有着獨特的資源優勢、優越的區域優勢、良好的基礎優勢、特殊的人文優勢,能源礦產資源開發潛力大、旅遊產業開發後勁大、特色生態農業開發空間大。同時,有着特殊的氣候資源,平均海拔1100米,氣候獨特,夏無酷暑,冬無嚴寒。還有豐富的煙葉、草場、水能、風能、天然氣等天然資源,素有“壩漆之鄉”、“黃連之鄉”、“水杉之鄉”、“純菜之鄉”、“藥之鄉”、“歌舞之鄉”的美譽。

我市我市有獨特的資源優勢,為什麼產業優勢不明顯,缺少頂天立地的大企業?原因在於資源優勢與產業優勢沒有很好的配合。政府部門不夠重視,企業缺少大型的投資扶植等原因。就拿本市畜牧產業來説,畜牧產業已經成為我市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但生產總量仍然相對較低。牛羊的發展與豐富的草地資源相比很不相稱。草食牲畜的發展步伐仍嫌太慢,與我州豐富的草山草坡資源很不相稱。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畜禽產品開發兼顧不夠。由於對地方良種的保護和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畜禽產品的開發兼顧不夠,造成部分優良地方畜禽品種存欄數量日漸減少。特別是由於恩施黑豬數量的減少,對以恩施黑豬胴體作原料,製作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乳豬、火腿、香腸、土臘肉等肉食品受到了原料不足的限制,只能用雜交豬胴體作替代品,使得這些久負盛名的生鮮產品、醃臘製品失去了原有的風味和特色。

二、我市有優勢的區位優勢,為什麼召不來大客商丶大企業?二問調研。

我市有優勢的區位優勢,但是招商引資方面確沒有辦法吸引到大企業大客商投資,原因在於我市產業存在問題:一是農業基礎薄弱;二是經濟結構性矛盾突出,二、三產業發展滯後;三是就業和社會保障壓力增大。具體如下:

(一)工業塊頭小,企業經營壓力大。

一是工業經濟總量小,工業興市任重道遠。二是企業融資困難。三是企業缺乏競爭力。多數企業裝備水平落後,技改投入少,產品附加值低,市場競爭力較差。四是企業人才匱乏。我市經濟尚不發達,人均工資水平低,大部分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員選擇在經濟更為發達的地區就業,本地企業無法聘請到高素質的管理人才和技術人才,人才匱乏導致企業的管理和技術都處於較低水平,企業無法發展壯大。

(二)農民收入結構單一,增速放慢。農民收入結構單一,工資性收入和家庭經營收入佔95%以上,財產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所佔比重較低。工資性收入和家庭經營收入受諸多因素影響,增長速度放慢。

(三)缺乏大項目,投資後勁乏力。投資目前還沒有大項目支撐,後勁乏力,難以完成年度目標任務。

(四)受多方影響,財政收支困難。財政資金緊張,資金調度艱難,財政收支平衡壓力加大。

三、我市有一大批優秀企業家人才,為什麼培育不全省乃至全囯知名的大企業家?三問調研。

企業家階層的興起,或者説企業家權利的增強,在很大程度上還是依賴於國家的開放,企業家階層的成長以及他們的發展和生存環境,都與對外開放所需要的規則體系關係非常密切,可以説經濟全球化對中國企業家階層崛起有着直接的促進作用。而我市對於優秀大企業家人才的培養在政策上説明還不夠。

四、幾點建議

(一)抓好工業經濟,促進全市發展。工業是推動全市經濟快速增長的主要動力,抓好工業經濟,將有力地推動全市經濟發展。一是要進一步加強對工業生產運行的管理,做好工業經濟運行監控、預警分析,建立重點企業聯繫制度,及時解決工業生產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督促企業加強內部管理,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二是要制定政策扶持優勢企業,培育新的經濟支柱。對於具有發展潛力的企業,增加政策的傾斜度,提高企業的融資能力,擴大企業規模。引導企業進行技術改造,提高生產效率,改善產品質量,增加產品附加值,增強市場競爭力。三是要充分發揮本地的資源優勢,突破性發展特色工業,盯準能源開發、礦產建設、農副產品加工、醫藥化工四大產業,強力推進工業興市進程。四是要努力改善投資環境,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主動承接產業轉移,把引進外資和企業整改、結構調整、產品創新有機結合起來,加快工業經濟的發展步伐。

(二)發展特色農業,確保農民增收。是一個農業大市,自然資源豐富,要切實做好“三農”工作,確保農民增收,發展特色農業是一個有效途徑。一是要抓好特色農產品基地建設。不斷提高產品品種、質量,使農產品生產形成產業化、規模化。二是要積極開展技術服務。要充分發揮農業技術人員的作用,把農業實用科技及時傳播到農户及田間地頭,要開展各種農業實用技術培訓,讓更多農民户用學習到新的栽培技術。三是要積極開拓市場。加強信息收集,進行資源整合,及時將信息傳達給農民,確保農民生產出的東西能夠以合理的價格銷售出去。

(三)加快旅遊發展,培育經濟支撐。加快旅遊業的突破性發展,把旅遊業培育成的支柱產業,培育成新的經濟增長點。一是要進一步鞏固旅遊業取得的成果,積極發展旅遊產業鏈。要努力配置好旅遊要素,引導景區因地制宜,開發具有地域特色的旅遊產品,促進旅遊要素產業全面發展。二是要強化宣傳,拓展客源市場。要高起點、大手筆做好旅遊整體形象宣傳營銷策劃,利用各種新聞媒體多形式、多層次、全方位宣傳。搶抓兩路開通機遇,開展豐富多彩,有影響力的旅遊推介活動,進一步提升旅遊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經濟調研報告 篇四

一、我市鄉鎮經濟總體水平與浙江安吉之比較分析

近年來,我市鄉鎮經濟發展態勢良好,但與周邊發達縣市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為切實增強可比性,在此選取與我市水平相當、地緣相近、人文相親的浙江安吉作為參照系,以便全面瞭解我市鄉鎮經濟發展狀況。

一是總體實力有差距。與安吉相比,我市在鄉鎮規模工業總產值、財政總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等各方面都全面落後,這也充分反映出兩地在發展水平、產業層次等方面的差距(具體見下表)。目前,該縣已有1個鄉鎮躋身全國五百強、浙江省百強行列,1個鄉鎮被列為全國首批小城鎮改革試點鎮,12個鄉鎮被評為全國環境優美鄉鎮。

二是發展平衡度有差距。從自身各區塊看,我市東西部鄉鎮、省道沿線與偏遠鄉鎮、工業集中區與農業鄉鎮差距較大,並呈逐步拉大趨勢。以20xx年財政收入為例(城區三個辦事處不納入統計),港口鎮實現財政總收入15826萬元;排名最後的方塘鄉僅41萬元,前者是後者的386倍;排名第二的中溪鎮財政收入達4223萬元,與港口鎮也有11603萬元差距,即使剔除寧國水泥廠税收部分,兩者差距仍達3000餘萬元。而安吉縣去年最高的鄉鎮財政收入達24215萬元,最少的也達486萬元。

三是發展後勁有差距。去年以來,面對嚴峻的宏觀經濟形勢,安吉各鄉鎮繼續保持了加快發展的良好態勢,鄉鎮財政收入增幅達32.6%。其中,財政收入增幅最高的鄉鎮達115.8%,完成年初下達任務基數比最高的達639.9%。與之相比,我市各鄉鎮受產業基礎等影響,後勁略顯不足。20xx年,在總量落後的情況下,我市鄉鎮經濟各項主要指標增幅仍慢於安吉。其中,鄉鎮財政收入增幅落後11.3個百分點。今年1—3月份,安吉縣鄉鎮綜合實力第二的高禹鎮,實現財政收入2223萬元,同比增幅達178%;而我市鄉鎮財力第二的中溪鎮,實現財政收入1163萬元,兩者差距達1060萬元。

二、我市鄉鎮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綜合分析,我市與安吉在鄉鎮經濟發展上的較大差距,既有地域區位、政策機制等客觀因素制約,更多是受自身主觀原因影響。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是重視程度不夠。近年來,我市堅持把城市和省級經濟開發區作為區域經濟發展的龍頭和經濟社會發展最重要的載體,大膽實踐“經營城市”理念,舉全市之力加快開發區建設,使得城市輻射帶動能力和開發區承載能力在短期內得到迅速提高。在全市各項財力、物力、人力都向城市和開發區建設一線集中的情況下,對鄉鎮經濟發展有所忽視。此外,伴隨着農村税費改革和農村綜合改革的順利推進,鄉鎮工作重心發生變化,沒有硬性指標,缺乏工作抓手,發展更多依靠各地的自覺行動。

二是發展定位不清。近年來,安吉縣在全國率先推出了“中國美麗鄉村”建設規劃,因地制宜實施分類指導,通過一系列舉措引導各鄉鎮、街道突出重點、傾斜發展,初步形成了“一中心五重鎮兩大特色區塊”的空間規劃和產業佈局。我市儘管早在20xx年即提出異地辦工業的創新理念,並通過設立鄉鎮工業集中區推進產業集聚發展。但直至20xx年初的《關於進一步完善鄉鎮財政管理體制的實施意見》中,才結合鄉鎮自身特點、經濟發展水平、税源基礎和財政收支規模等因素,對全市鄉鎮、街道進行了社區事務、工業發展、農業生態旅遊三類劃分,並且未明確各鄉鎮發展重點和產業定位。由於缺乏具體規劃指導,各鄉鎮自成一體、各自為戰,從而造成產業集中度低,產品深加工程度低,結構性矛盾突出。

三是投入力度不足。適度的政策扶持,是鄉鎮經濟發展的“助力器”,對提升鄉鎮自我發展能力至關重要。近年來,我市先後實施了多輪鄉鎮財政管理體制改革,財政轉移支付和扶持力度不斷加大。其中,鄉鎮財政供給標準達3500萬元/年,鄉鎮工業集中區建設投入達500萬元/年。但與安吉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該縣每年僅用於鄉鎮工業平台建設資金就達5000萬元,用於美麗鄉村建設獎勵到村資金更是高達億元。此外,通過財政貼息、對上爭取、以獎代補、超收分成等多種形式,為鄉鎮各類項目建設提供資金支持。以隸屬於高禹、良朋兩鎮的天子湖工業園區發展為例,該縣本着“涵養財源,激勵發展”原則,出台了園區開發建設實行財政封閉管理的意見,通過“放水養魚”,實現了財政收入的“三級跳”。該園區07年財政收入僅20xx年即增加至7000萬元,今年預計將突破2億元。

四是創新手段不多。安吉縣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的同時,探索實行了一系列鼓勵發展的工作機制,有效推動了鄉鎮經濟的快速發展。例如,該縣全面推行了以財政貢獻率為核心的鄉鎮個性化分類考核;每年開展先進特色製造業集聚區先進鄉鎮和加快發展創業獎評選,按照鄉鎮發展類別分類設定獎項,並獎勵到鄉鎮班子成員;優化財政分成,逐步調低分類分檔分成比例,鼓勵鄉鎮培植財源;推行鄉鎮“三線工作制”,實行黨委書記重點抓招商、鄉鎮長重點抓項目和平台,黨委副職抓日常事務。這些創新舉措,充分激活了鄉鎮發展內生力。與之相比,我市在加快鄉鎮經濟發展方面,方法手段不多,過於粗線條,缺乏實質性助推內容。

經濟調查報告 篇五

農民,這個特殊的稱謂,從它的誕生之日起就註定與土地結下了深厚的情誼。1949年偉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使農民一改千百年來受剝削、受壓迫的地位,徹底地作了主人。歷史的年輪駛入改革開放的今天,農民的政治地位和生活狀況已經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和提高。能夠代表一個國家真正實力的不是所謂的GDP,而應該是廣大農民的生活水平,他們生活在社會的最低層,是最具有發言權的。另一方面黨和國家對農村的重視程度與日俱增,頒佈的大量政策都本着利民惠民的目的。尤其是近年來農業税的免除到按畝的補貼,都讓我們廣大農民的家庭負擔大大減輕,當然這只是國家對刺激農村生活水平提高的政策的典型代表,還有許多其他的政策比如:九年義務教育學雜費免除、農村醫療保險等等,這些都為農民是實現增收解決了許多的問題。

一、農民收入篇。

在本次調查中,人均收入在800元以下的家庭僅佔調查家庭總數的2%,13%的家庭人均收入在800—1500元這個範圍內,有54%的家庭人均收入在1500—3000元這個範圍內,人均收入在3000元以上的家庭佔到了31%。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出農民的收入就前幾年比增加了很多,然而對農民而言賴以生存的農業竟然不是收入的主要部分。農業方面的淨收入在20xx元以下的家庭佔33%,52%家庭的農業方面的淨收入在20xx—3000這個範圍內。對那些人口多的家庭這點錢如果人均下來就真的沒多少了。調查發現90%的家庭收入的主要來源竟然是外出打工,其他方面的收入主要來源加在一起才佔總家庭的10%。近些年隨着外出打工的熱潮高漲,我們農民們也意識到了守着那“一畝三分的”是多麼的沒有前途。外出打工成了農民掙錢的最佳途徑,也成了大多數家庭收入的主要來源,這也是當前農民收入提高的主要原因。而另一方面,隨着物價的上漲,種子、農藥、化肥等的價格也提高了很多,這就使農業生產成本增加了,又加上農民現在都有了“惰性心理”,他們對農作物沒有很好的`養護導致了農業產量下降,這樣農業方面的收入就沒剩下多少了。其實無論怎樣,單純的種植這種作物是無法獲得令人可喜的收益的。

二、農民的生活消費。

有13%的家庭把收入主要花在子女的教育上,這主要是些年輕的家庭。對於那些年齡稍微大點的人他們主要用來維持生活,這部分的家庭佔到了15%,因為他們子女的事差不多都辦完了,他們也就沒有太多的牽掛了,現在只要慢慢地賺着錢花着撐到自己麼有能力時候有子女贍養了。他們都沒有想到為自己以後養老,在這裏人有能力的時候都全都是為了孩子到老的時候就依靠孩子了。在家庭收入的主要用途方面59%的家庭選擇了“其他方面”,這其他方面主要都是建房子,辦喜事方面的,這些家庭都是有快成年或剛成年的孩子。現在無論在什麼地方結婚都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中國的房價是那麼的高,即使在農村可能沒有那麼的貴,但對於僅有定點收入的農民來説這也算是一筆超大的開銷了。雖然現在我們農民的收入增加了,但是還是有66%的家庭感覺經濟有點緊張,這些多為子女比較多的家庭,還有些是有病人的家庭,畢竟醫保在我們那裏還沒有實行起來。32%的家庭感到基本需要能得到滿足,僅有2%的家庭認為生活富足了,畢竟離小康水平還有一段距離的。對於比較擔心的問題93%的家庭都選擇了收入沒有保障,在農村幾乎所有的人都處在失業中,那些外出打工的工作沒保障有時候不要把身體搭進去就好了,在家裏的人就只能盼望着能風調雨順有個好的收成,而近年來的氣候異常的很難有風調雨順了。其他選的較多的是“家裏有人生病”,“孩子不孝順”,“治安狀況不好”,關於農業方面的幾乎沒有人選擇,或許他們真的感覺種地沒什麼前途了吧!

此次調查的分析,總體而言,農民生活仍處於温飽狀態,過着艱苦的日子。這次調查不夠全面,也不具有太強的説服信,沒有佐證和足夠的資料,但是這是農村真正的實際情況,沒有誇大也沒有虛假的成分。實現農民收支的平衡,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是一個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希望在各方面力量的努力下:能夠使農民更快地邁上幸福、富裕的康莊大道,使國家更加繁榮富強,實現祖國的偉大復興!

調查人:xx

經濟調查報告 篇六

20xx年1月16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在京發佈第3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顯示,截至20xx年XX月,中國網民規模達6.18億,互聯網普及率為45.8%。其中,手機網民規模達5億,繼續保持穩定增長。手機網民規模的持續增長促進了手機端各類應用的發展,成為20xx年中國互聯網發展的一大亮點。

網民規模增長進入平台期發展主題從量變轉向質變

《報告》顯示,截至20xx年XX月,中國網民規模達6.18億,全年新增網民5358萬人。互聯網普及率為45.8%,較20xx年底提升3.7個百分點。綜合近年來網民規模數據及其他相關統計,中國互聯網普及率逐漸飽和,互聯網發展主題從數量向質量轉換,具備互聯網在經濟社會中地位提升、與傳統經濟結合緊密、各類互聯網應用對網民生活形態影響力度加深等特點。

手機網民數量持續增長高流量手機應用成亮點

截至20xx年XX月,中國手機網民規模達到5億,年增長率為19.1%,繼續保持上網第一大終端的地位。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的人羣比例由20xx年底的74.5%提升至81.0%,遠高於其他設備上網的網民比例,手機依然是中國網民增長的主要驅動力。

在3G網絡進一步普及、智能手機和無線網絡持續發展的背景下,視頻、音樂等高流量手機應用擁有越來越多的用户。截至20xx年XX月,我國手機端在線收看或下載視頻的用户數為2.47億,與20xx年底相比增長了億,增長率高達83.8%,在手機類應用用户規模增長幅度統計中排名第一。用户上網設備向手機端轉移、使用基礎環境的改善和上網成本的下降三方面是手機端高流量應用使用率激增的主要原因。

社交類綜合平台持續升温網絡遊戲終端競爭加劇

《報告》顯示,20xx年微博、社交網站、論壇等互聯網應用的使用率較20xx年有所下降。類似即時通信等以社交元素為基礎的平台應用則發展穩定:在20xx年,整體即時通信用户規模在移動端的推動下提升至5.32億,較20xx年底增長6440萬,使用率達86.2%。與傳統及時通信工具、社交網站相比,以社交為基礎的綜合平台不僅擁有更強的通信功能,還增加了信息分享等社交類應用,併為用户提供了諸如支付、金融等內容的綜合服務,最大限度地增加了用户粘性,保證了用户規模的持續增長。

與之相比,20xx年中國網絡遊戲用户增長速度明顯放緩。《報告》顯示,網民使用率從20xx年的59.5%降至54.7%。網絡遊戲用户規模為3.38億,增長數量僅為234萬。與網絡遊戲市場整體增長乏力現狀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手機網絡遊戲用户的增長十分迅速:截至20xx年XX月,我國手機網絡遊戲用户數為億,較20xx年底增長了7594萬,年增長率達到54.5%。傳統的PC端網絡遊戲增長乏力,面臨手機網絡遊戲高速增長的`挑戰。

網購團購規模增速明顯企業電商應用尚待提升《報告》表明,20xx年以網絡購物、團購為主的商務類應用保持較高的發展速度。20xx年,中國網絡購物用户規模達3.02億,使用率達到48.9%,相比20xx年增長6.0個百分點。在商務類應用中,團購市場的增長最為迅猛:20xx年團購用户規模達1.41億,團購的使用率為22.8%,相比20xx年增長了8.0個百分點,使用率年增速達54.3%,成為商務類應用的最大亮點。

對比高速增長的網絡購物和團購類商務應用,企業電子商務應用仍然存在提升空間。20xx年,中國企業在線採購和在線銷售的比例分別為23.5%和26.8%,利用互聯網開展營銷推廣活動的企業比例為20.9%。不同行業的電子商務應用普及率差距較大,其中製造業、批發零售業電子商務應用化較為普遍。在企業電子商務應用的規模方面,與大中型企業相比,微型企業對電子商務的應用普及還需要進一步加強。

經濟調查報告 篇七

“地攤經濟”是城市的“活化分子”,激發內生動力,釋放無限價值。2020年將合理設定流動攤販經營場所列入政府工作報告,兩會期間,李克強總理為“地攤經濟點贊”,在山東煙台考察期間,李克強總理表示:“地攤經濟、小店經濟是就業崗位的重要來源,是人間的煙火,和“高大上”一樣,是中國的生機。”xx地處黔北門户,是貴州省深度貧困縣之一,在脱貧攻堅決勝關鍵時期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態化下,為了解xx城區“地攤經濟”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及時為政府決策提供支撐和參考。xx調查隊開展“地攤經濟”快速調查,通過向流動商販、社區居民發放調查問卷並進行實地走訪調研,共發放問卷x份,走訪居民、流動攤販、臨街商户x餘家,現將調查結果分析如下。

一、xx地攤經濟現狀

(一)地攤經營主以低收入、就業難羣體為主。一是進城務工農民。隨着市民化進程,大量農村人口進入城市,農村轉移勞動力集聚城市,地攤無需較大投入,經營成本十分低廉,從而吸引農民工流動擺攤設點。二是城鎮人口中的無固定職業人羣和下崗工人。城鎮人口中學歷低、無技能而限制就業的人羣,因資金短缺、時間限制需要靈活就業的人羣,地攤無疑是不錯的選擇。三是大學生和有創業打算的新型攤販。為了積累創業第一桶金,增加市場實踐,累計創業經驗,降低創業風險,部分大學生和創業初始者選擇“練攤”。

(二)地攤商品品種豐富,利潤區間大,獲小利易,獲大利難。地攤經營種類主要有早晚餐、服裝配飾、果蔬售賣、手機貼膜、燒烤小吃和兒童玩具、小商品等,其中燒烤小吃、果蔬售賣和服裝配飾分佈最廣,數量最多。據調查數據顯示,地攤日營業額在80—500元,利潤在20%-40%。xx一般普工工資80—120元/天,技術工工資250元/天,流動攤販日均收入120左右,屬於中等水平,流動攤位收入基本能維持一家人在xx生活。

(三)地攤經濟就業門檻低,逐步發揮做大就業“蓄水池”作用。地攤就業無年齡、學歷、時間限制,就業門檻低、成本低、形式靈活,有“小快靈”等特點,成為了靈活就業的首選,有效增加了就業崗位,擴大了就業範圍。根據調查數據顯示,簡單的小攤位解決1人就業佔56.67%;解決2人就業佔40%;解決3人就業佔3.33%。

(四)居民有地攤消費情懷,對地攤經濟包容度提升。一是居民中大部分有地攤消費經歷。根據調查數據顯示,受訪調查居民中60%表示有過地攤消費經歷,對地攤消費有特殊情懷,能夠接納地攤經濟。近期30%的居民經常在地攤消費;30%的居民偶爾會在地攤上消費;有40%的居民表示沒有在地攤上消費過。二是絕大部分居民認可地攤經濟,對地攤經濟支持度大。雖然地攤經濟看似不起眼,與工業經濟相比,難以起到明顯的經濟拉動作用,但居民對地攤經濟持高度認可態度。根據調查數據顯示,對於發展地攤經濟,46.67%的居民表示非常支持;36.67%的居民表示比較支持;13.33%的居民表示一般支持;僅3.33%的居民表示不支持。

二、地攤經濟的意義和存在問題

(一)地攤經濟增加就業、活躍市場,是不可或缺的經濟形式。

1、增加就業崗位。無論是“六穩”,還是“六保”,就業都被放在了首要位置。解決就業問題,需要政府主動發力,更需要社會發力、市場發力。地攤經濟由於具有“小快靈”等特點,成為了靈活就業的首選。特別是處於脱貧攻堅決勝期和疫情防控常態化特殊情況下,積壓的就業彈性需要得到釋放,發展“地攤經濟”在一定程度上拓寬了就業渠道、滿足了就業的需求、緩解了就業壓力、解決了部分人口生計問題。

2、方便市民購物。地攤因其受空間影響小,不僅成為了大商場、大超市、大賣場的有益補充。流動的地攤也方便了居民的日常購物,在逛街或者下班的時候就可以購買各種日常生活的瓜果蔬菜或者小商品,方便快捷。同時,由於地攤經營成本低,大部分商品價格要低於商鋪或超市,既節省了部分開支,又滿足了居民低消費需求。

3、拉動經濟發展。地攤是最活躍的交易方式之一,快速流通的商品一方面增加了個體經營收入,改善了家庭生活條件;另一方面延長了生產企業銷售鏈,加快了企業資金回收,激活了市場需求。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有着重要作用。

4、增添人文氣息。城市化發展不能一味追求光鮮亮麗、整齊劃一,要充分考慮社會各階層結構的客觀存在,地攤的發展讓一座城市有了活的靈魂,無論是路邊小攤的“酒拳”、公園裏眾人對破解殘棋人的“指點”、還是廣場邊上吉他“神曲”,都是本真的生活方式,是現實的需要,也是現代城市文明發展的人文情懷。

(二)地攤經濟發展迅速,面臨五大問題不容小覷

1、污染環境衞生。流動地攤經常出現攤位零亂,噪音較大,油煙飛揚、污水處理不及時、果皮和垃圾亂扔等影響環境衞生情況,加上攤主和消費者都容易有各種不符合城市文明的舉止,影響城市市容秩序。

2、影響交通秩序。流動攤販多在熱鬧路段、學校門口、小區門口、景點門口等人羣多的地方佔道經營,且多為車流、人流高峯期,嚴重影響道路交通秩序。

3、增加管理成本。流動商販大都是小本經營,無固定場所,無固定時間,管理部門很難掌控,在實際管理中無法實現集中統一有效的管理;加之其流動性強,很多影響市容環境秩序、交通秩序等行為不能及時進行有效的處理,成了羣眾投訴的熱點、社會反映的焦點和城市管理工作的難點。

4、權益保障困難。“地攤經濟”包含了各種各樣的產品,琳琅滿目,應接不暇,相對於正規店鋪,有着價格低廉的優勢,吸引不少顧客。但流動攤販不少存在缺斤短兩、以次充好等不誠信行為,加上不繳税款,自由定價,侵害了消費者以及合法經營單位的利益,擾亂正常的社會經濟秩序。

5、國家税源流失。從國家總體層面來講,“乘車繳費,經營納税。”是每一位公民應盡的義務。國家經濟的發展需要税收收入的保障,對“地攤經濟”的鬆綁,確實對民生經濟的扶持,但長此以往,越來越多的店鋪無利可圖,趨利而行,關門擺攤,那麼會流失國家税源,損害國家利益。

三、解決地攤問題的建議

(一)建規立制,注重規劃。“地攤經濟”是最大的民生,關係到眾多底層人民的實際問題,如何抓住“地攤經濟”的“牛鼻子”,既保障民生經濟問題,又保障城市發展秩序,制度和規劃是重要的兩個抓手。一是加強制度建設。政府有關部門出台相關制度,規定地攤經營的市場準入條件、攤主信息登記制度、誠信經營考核管理制度等,“放”“管”結合,有序經營;二是規劃區域經營。在城區重點規劃部分區域設立流動攤位販賣點,規定經營地點和時間,不影響市民正常生活,不擾交通秩序。

(二) 加強宣傳,積極引導。一是積極引導特殊困難羣體、精準扶貧户、有創業意向的羣體加入;二是做好政策支持,人社局、綜合執法局、銀行等有關部門出台可行政策,刺激行業發展;三是根據地方特色文化和特色產業,引導開展地方特色產品的銷售;四是積極引導城市居民,解放思想,以包容、開放、接納的態度看待“地攤經濟”及經營羣體,消除誤會。(三)創新方法,加強監管。地攤經濟考驗社會治理能力,“放”不等於放任,“管”不等於“一刀切”,既要發揮政府的有形之手,又要發揮市場的無形之手,以求釋放每一個經濟細胞的活力。一是轉變管理方式,要徹底地從“粗暴式”管理轉變成“服務式”管理,傾聽羣眾述求,精準施策;二是在地攤經營區域設置治安管理亭,加大巡邏力度,保障經營秩序。三是定期開展座談會,傾聽攤主及城市居民的意見,及時解決在經營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gongzuozongjie/diaocha/e19vp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