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工作總結 >調查報告 >

園區經濟調查報告【新版多篇】

園區經濟調查報告【新版多篇】

園區經濟調查報告【新版多篇】

經濟調查報告 篇一

“結合的實際,我市有獨特的資源優勢,為什麼產業優勢不明顯,缺少頂天立地的大企業?我市有優勢的區位優勢,為什麼召不來大客商丶大企業?我市有一大批優秀企業家人才,為什麼培育不全省乃至全囯知名的大企業家?”這是市委譚書記在市委六屆七次全會講話中提出的問題。這“三個為什麼”引人深思、發人深省,明確指出了制約我市經濟發展的“瓶頸”所在,同時也為我市今後經濟發展指明瞭方向,結合的實際,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進行調研。

一、“市區社情以及自然資源,結合的實際,我市有獨特的資源優勢,為什麼產業優勢不明顯,缺少頂天立地的大企業?”一問調研。

市位於省最西部,南鄰瀟湘、西靠蜀渝、北依三峽。清江自西向東橫貫境內,市有着獨特的資源優勢、優越的區域優勢、良好的基礎優勢、特殊的人文優勢,能源礦產資源開發潛力大、旅遊產業開發後勁大、特色生態農業開發空間大。同時,有着特殊的氣候資源,平均海拔1100米,氣候獨特,夏無酷暑,冬無嚴寒。還有豐富的煙葉、草場、水能、風能、天然氣等天然資源,素有“壩漆之鄉”、“黃連之鄉”、“水杉之鄉”、“純菜之鄉”、“藥之鄉”、“歌舞之鄉”的美譽。

我市我市有獨特的資源優勢,為什麼產業優勢不明顯,缺少頂天立地的大企業?原因在於資源優勢與產業優勢沒有很好的配合。政府部門不夠重視,企業缺少大型的投資扶植等原因。就拿本市畜牧產業來説,畜牧產業已經成為我市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但生產總量仍然相對較低。牛羊的發展與豐富的草地資源相比很不相稱。草食牲畜的發展步伐仍嫌太慢,與我州豐富的草山草坡資源很不相稱。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畜禽產品開發兼顧不夠。由於對地方良種的保護和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畜禽產品的開發兼顧不夠,造成部分優良地方畜禽品種存欄數量日漸減少。特別是由於恩施黑豬數量的減少,對以恩施黑豬胴體作原料,製作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乳豬、火腿、香腸、土臘肉等肉食品受到了原料不足的限制,只能用雜交豬胴體作替代品,使得這些久負盛名的生鮮產品、醃臘製品失去了原有的風味和特色。

二、我市有優勢的區位優勢,為什麼召不來大客商丶大企業?二問調研。

我市有優勢的區位優勢,但是招商引資方面確沒有辦法吸引到大企業大客商投資,原因在於我市產業存在問題:一是農業基礎薄弱;二是經濟結構性矛盾突出,二、三產業發展滯後;三是就業和社會保障壓力增大。具體如下:

(一)工業塊頭小,企業經營壓力大。

一是工業經濟總量小,工業興市任重道遠。二是企業融資困難。三是企業缺乏競爭力。多數企業裝備水平落後,技改投入少,產品附加值低,市場競爭力較差。四是企業人才匱乏。我市經濟尚不發達,人均工資水平低,大部分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員選擇在經濟更為發達的地區就業,本地企業無法聘請到高素質的管理人才和技術人才,人才匱乏導致企業的管理和技術都處於較低水平,企業無法發展壯大。

(二)農民收入結構單一,增速放慢。農民收入結構單一,工資性收入和家庭經營收入佔95%以上,財產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所佔比重較低。工資性收入和家庭經營收入受諸多因素影響,增長速度放慢。

(三)缺乏大項目,投資後勁乏力。投資目前還沒有大項目支撐,後勁乏力,難以完成年度目標任務。

(四)受多方影響,財政收支困難。財政資金緊張,資金調度艱難,財政收支平衡壓力加大。

三、我市有一大批優秀企業家人才,為什麼培育不全省乃至全囯知名的大企業家?三問調研。

企業家階層的興起,或者説企業家權利的增強,在很大程度上還是依賴於國家的開放,企業家階層的成長以及他們的發展和生存環境,都與對外開放所需要的規則體系關係非常密切,可以説經濟全球化對中國企業家階層崛起有着直接的促進作用。而我市對於優秀大企業家人才的培養在政策上説明還不夠。

四、幾點建議

(一)抓好工業經濟,促進全市發展。工業是推動全市經濟快速增長的主要動力,抓好工業經濟,將有力地推動全市經濟發展。一是要進一步加強對工業生產運行的管理,做好工業經濟運行監控、預警分析,建立重點企業聯繫制度,及時解決工業生產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督促企業加強內部管理,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二是要制定政策扶持優勢企業,培育新的經濟支柱。對於具有發展潛力的企業,增加政策的傾斜度,提高企業的融資能力,擴大企業規模。引導企業進行技術改造,提高生產效率,改善產品質量,增加產品附加值,增強市場競爭力。三是要充分發揮本地的資源優勢,突破性發展特色工業,盯準能源開發、礦產建設、農副產品加工、醫藥化工四大產業,強力推進工業興市進程。四是要努力改善投資環境,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主動承接產業轉移,把引進外資和企業整改、結構調整、產品創新有機結合起來,加快工業經濟的發展步伐。

(二)發展特色農業,確保農民增收。是一個農業大市,自然資源豐富,要切實做好“三農”工作,確保農民增收,發展特色農業是一個有效途徑。一是要抓好特色農產品基地建設。不斷提高產品品種、質量,使農產品生產形成產業化、規模化。二是要積極開展技術服務。要充分發揮農業技術人員的作用,把農業實用科技及時傳播到農户及田間地頭,要開展各種農業實用技術培訓,讓更多農民户用學習到新的栽培技術。三是要積極開拓市場。加強信息收集,進行資源整合,及時將信息傳達給農民,確保農民生產出的東西能夠以合理的價格銷售出去。

(三)加快旅遊發展,培育經濟支撐。加快旅遊業的突破性發展,把旅遊業培育成的支柱產業,培育成新的經濟增長點。一是要進一步鞏固旅遊業取得的成果,積極發展旅遊產業鏈。要努力配置好旅遊要素,引導景區因地制宜,開發具有地域特色的旅遊產品,促進旅遊要素產業全面發展。二是要強化宣傳,拓展客源市場。要高起點、大手筆做好旅遊整體形象宣傳營銷策劃,利用各種新聞媒體多形式、多層次、全方位宣傳。搶抓兩路開通機遇,開展豐富多彩,有影響力的旅遊推介活動,進一步提升旅遊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經濟調查報告 篇二

一、問題的提出

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我們越來越深刻地感受到教育不僅是學校、教師的責任,更是家庭、社會共同的責任。只有學校與家庭、教師與父母相互合 作,才能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使他們得到全面的發展。

本着這樣的初衷,我們對全校學生的家庭教育情況進行了調查,旨在瞭解學生家庭情況,增強家庭、學校、社會共同參與教育的意識,形成育人整體合力,進而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發展。

二、調查方法

1、調查時間:20xx年11月23日

2、調查對象:全校學生家長(家長到會率98%)

3、調查方法;問卷調查法。採取以班級為單位集中問卷,共發出問卷500份,收到有效卷487份,無廢卷。

三、結果與分析

(一)家庭狀況:

1、家長文化程度:父母中有一人為本科學歷的佔2.5%,大專學歷佔10.6%,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佔84.7%。

2、家庭經濟情況;家庭條件以中等收入(即父母平均月收入為1000——20xx元)為主,貧富兩極也佔一定比例,人均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佔49.1%,在20xx元以上的佔24.3%

(二)家庭教育現狀:

1、家庭教育投入情況:農民家庭經濟狀況調查報告。

(1)經濟投入:家庭訂閲雜誌、報紙一份以上佔3.1%;每月給子女購買課外書3本以上佔22.6%。

(2)時間投入:每月經常陪子女去新華書店的(不少於2次)的佔38.9%;每週平均有一小時以上的時間和孩子一起交流學習佔37.5%説明家長對孩子教育比較重視,但經濟的投入明顯高於與孩子共處的時間投入。家長對孩子的關心還是不夠,實質性付出太少。

2、家庭教育方法:

(1)家庭教育的理念:72.1%的家長認為對子女嚴厲,要求嚴格,孩子聽話;71.4%的家長認為誰對孩子溺愛,孩子就不聽誰的話。

(2)教育子女的途徑:以生活經驗、隨時隨地教育為主的站96.8%,3.2%的家長從書、報、電視中獲取教育方法。

(3)督促子女看課外書的方法:鼓勵的佔28.1%,採用物質獎勵的佔42.7%,引導的佔13.4%,進行陪讀的佔16.8%。

(4)在家進行英語、家庭輔導的佔12.7%,在家進行鋼琴、電子琴輔導的佔

8.3%。由母親承擔的佔68%,由父母一起承擔的為24%,父親單獨承擔的佔3.6%,祖父母承擔的佔4.4%。

(5)讓孩子在家做力所能及的家務(如掃地、擦桌子、整理東西)佔58%。

(6)20.6%的家長不給孩子零花錢。

説明家長對孩子進行素質培養的觀念、方法日漸成熟,普遍認識到正確的教育觀念,科學的教育方法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作用。教育方法上以鼓勵為主,方法越來越多。但仍表現出對孩子智力學習重視的傾向。

3、特長培養情況:

23.2%的家長讓孩子參加青少年活動活動中心的樂器、書法、英語、繪畫輔導班。

説明家長對培養孩子的興趣專長較為重視,興趣的選擇呈現多元化的趨勢;家長對孩子特長培養的投入較多。

4、家校聯繫情況:

100%的家長希望每學期與老師溝通1次以上,聯繫方式一發短信、打電話、利用網絡、寫便條、上門家訪為主。説明家長對子女學習的關心程度較高,對家校合力的重要性認識到位;同時也反映出家長把教育寄希望於老師、學校的心理。

四、措施與對策

1、提高家長對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認識。家長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角色,在家庭教育中承擔着極其重要的作用。建議通過家長學校等途徑,不斷接受新知識,接納新的教育觀念,提高對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認識,給孩子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農民家庭經濟狀況調查報告。

2、掌握科學的家庭教育方法。建議家長多學一些管理孩子的方法,對孩子要尊重,但不是聽之任之;要管教,但不是獨斷專橫。對孩子管理要把握好一個度。細心觀摩孩子,發現有異常要及時想辦法給以處理。

3、身教重於言教。家長是子女教育中的“第一位”老師。父母的思想、行為、道德愛好、習慣對孩子都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建議家長改變一些不良習慣,做孩子的榜樣,以身作則,多與學校保持聯繫,從而更好地督促孩子的學習。自身也適當地學習一些新的知識,創造家庭學習的良好氛圍。

4、加強家校聯繫。家庭教育的特殊功能是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所不能代替的。但學校教育有其自身的教育功能和教育優勢。學校應加大同家長的聯繫和溝通,給家長教育提供理論和技術上的支持。形成校——家教育陣地,從而為學生的發展提供更完善的教育環境。

五、對學生家庭教育調查現狀的思考

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基礎,也是學校教育的強有力的輔助和補充。以上資料和數據表明,學生家庭教育情況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容樂觀的一面。

第一:總體住房比較寬敞,能給孩子一個比較寬敞的學習環境。70.9%的家庭居住的是2-3層的自建房,是獨門獨户的住房,這樣的住房有利於孩子相互交往,增進交流與合作。將近50%孩子能相互串門,這能增進孩子之間的相互瞭解,有利於孩子的合作交流。55%左右的孩子合作精神與交往能力比較強,38%的孩子一般,只有5%左右的孩子合作精神與交往能力較弱。

第二:家長與孩子共同生活的時間比較充足,平時與孩子每天住在一起的佔97.4%,每天與孩子一起吃飯的佔94%,父母與孩子吃住均在一起的76.9%,這能增進家長與孩子之間的瞭解。對孩子負全部責任和負主要責任人之一的達97%左右。在這其中,母親對孩子負主要責任的佔65%左右。這説明母親對孩子的關注更多一些。

園區經濟調查報告 篇三

調查項目:由盛樂居民經濟生活變化看園區經濟發展

調查地點: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和林縣盛樂經濟園區

調查時間:20xx年3月——4月30日

調查人員:盛興、田蕾、陸晗、嚴夏年、辛建虹、田鵬、胡春燕、劉麗媛、李鑫、楊海欣、白烏恩其

調查對象:盛樂經濟園區三鋪村、四鋪村村民

調查方式:分類抽樣問卷和實地調查採訪

總計調查經費:50元

盛樂經濟園區位於內蒙古209國道36公里處,規劃面積7.8平方公里,始建於1999年5月,是一個國家級貧困地區。盛樂歷史悠久,曾有漢置郡、唐設府的記載,北魏曾以 “盛樂”命名都城。20xx年9月國家發改委批准更名為“和林格爾經濟開發區”。盛樂經濟園區為什麼能在短短7年內先後晉升為自治區級開發區,全國鄉鎮企業科技園區和自治區高新技術工業園區,並帶動和林縣經濟的發展?這是我們想通過對這裏的居民進行經濟生活調查想要了解到的,也希望對全國其他經濟落後地區的脱貧致富有一點啟發。

在向盛樂經濟園區居民投放的110份關於收入、支出和滿意度三方面調查的問卷中,有效問卷達86份,抽樣合格率為78%(三鋪、四鋪村居民有250多户)。在有效調查的86户居民中,我們發現:認為盛樂經濟園區的開發建設對自己(家庭)生活有影響的佔有效調查總數的78%,認為沒有影響的佔14%,説不清楚變化的佔5%。在有影響的78%的比例中,認為是有利影響(即收入有所增加,生活水平有所提高)的佔73%,認為是不利影響(即收入減少,生活水平不如從前)的佔5%。

由此分析,73%的滿意度集中在園區的開發建設對自己(家庭)生活有有利影響。為什麼會出現有利的影響?這些有利影響集中表現在哪些方面?又是什麼因素導致了不利影響的出現?園區開發建設前後生活沒有變化又説明什麼呢?

此外,我們還對居民的收入和支出兩方面做出了系統的比較。去年年收入在5000元以下的有10%,這一收入段在1999年以前(即園區建設前)的比例份額是55%;去年年收入在5000—10000元的佔27%,1999年以前為27%;去年年收入在10000—20000元的是38%,而1999年以前是15%;去年年收入在20000—30000元的是16%,而1999年以前僅為3%;去年年收入在30000元以上的有7%,而這一段的比例在1999年前為0%。而支出部分,去年花消在20xx元以下的有3.5%;20xx—3500元的是0.5%;3500—5000元的是26%;5000元以上的是60%。

對比以上數據可以發現,99年以前55%的居民生活收入都在5000元以下,而去年這一比例大大降低。去年年收入在10000元以上的比例較之99年以前有大幅度的提高。可見有利影響首先顯著的表現在年收入的明顯提高上。但是仍然有10%的居民去年年收入還在5000元以下,也可以側面反映出園區建設後有些居民生活水平沒有變化或反而降低。對去年收入滿意度的調查顯示:表示很滿意的是10%,滿意的是17%,認為一般的佔34%,不滿意的是34%,很不滿意的是2%,認為無所謂的比例為1%。一般和不滿意的比例稍多可以看出經濟發展還存在巨大的內在動因和潛在希望。

除了收入情況,生活質量的改善程度也是園區建設對居民生活有無影響的又一表現,以下數據可以證明。以手機為例,86户中沒有手機的佔20%;有一部手機的37%;兩部的為32%;三部的。為8%;四部為4%。手機作為新媒體其普及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信息的通曉程度。再看看近兩年的購買情況:購買住房的9%,購買家電41%;購買手機的29%;購買機動車的15%;其他為6%。有能力購買也在一定意義上反映了生活水平的提高。

這些是現象。

為了探究一開始所提到的疑惑的原因,我們按照居民生活收入的主要來源進行分類,統計得出:

①以種地收入為主要經濟來源的居民佔28%。其中78.4%的土地是自己經營,21.6%的土地是出租給別人經營,而且大多數土地是種植玉米和土豆,也有少數是種植牧草、蔬菜和向日葵。近兩年土地上的收入大致分佈為:5000元以下的佔52%;5000—10000元的是32%;10000—15000元的是8%;15000—20000元的是4%;20000元以上的是4%。這部分居民的收入受園區開發建設的影響基本不大,但是有村民反映園區曾徵用土地進行建設的情況,政府給予了少量的補償。有一位村民種植的蔬菜在師範大學和蒙牛食堂進行銷售,收益頗豐。這表明園區高校、企業自身開發建設的同時,也成為了當地的農產品銷售市場,融入了園區經濟生活中。

②在園區高校、企業工作,以工資為主要經濟來源的佔28%。其中在園區蒙牛企業工作的36人,在師範大學工作的5人,在兆君企業工作的2人,此外還有在萬世寶、宇航人等企業工作的。月工資收入在1000元左右的居多,從事清潔工和打零工的居民月工資最少,每月500元左右,此外有進入管理層的居民月工資為20xx元左右。這反映了園區高校、企業自身成為當地的勞動力市場,“工業園區+高等院校”的發展模式為當地居民的就業提供了幫助。高校、企業被吸引來此建設是因為園區的政策相對開放:建廠用地不花錢;前三年減免部分税費;對入園企業所需的水、電、汽、暖等按企業需求供給;免收配套增容費用;基礎設施較完善。

③靠做生意為主要收入來源的佔15%。經營第三產業的主要項目是:通信服務、餐飲服務、日用百貨、農機五金、服裝洗化等,年收入均為萬元以上。

④出租房屋户為17%。每間出租的房屋平均收入600—1000元不等。租房的主要人員的比例為是:蒙牛員工50%;其他企業員工23%;師大學生22%;鎮上的商人5%。

由③④兩項可以看出高校、企業帶動當地形成市場,第三產業的服務對象很大一部分是企業的員工。②③④也是園區建設帶來有利影響的表現,其原因是區域經濟發展中的市場因素:即99年後入住園區的企業和高校自身成為當地的市場;同時還帶動了當地商品服務市場的繁榮。

⑤飼養奶牛户為7%。這一部分居民園區建設初的幾年收益是十分明顯的,蒙牛乳業的迅速崛起對他們收入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政府可以為奶户提供貸款,蒙牛企業也對奶户有優惠措施。但是近年糧食飼料漲價(飼料多為自己家種的玉米和購買的飼料),養牛成本提高,但牛奶的收購價格漲幅很小,所以養奶牛的收益已經不可觀了,許多牛户都託人代養。市場的變動對居民的生活可能造成負面影響,這有可能也是居民填寫園區開發對自己生活造成不利影響的原因。養奶牛本身也是企業帶動周圍形成市場的印證,曾經使一部分人富裕了起來。①和⑤分別説明了兩個因素:土地和牛——經濟發展的資源區位優勢。

⑥以其他收入為生活來源的佔5%。

以上我們探究出了一個有利影響的產生因素:市場。對園區經濟發展的市場因素進行分析就不能忽略了“園區小市場與外界大市場”的關係,這就又涉及了區域經濟發展的又一因素:交通。

209國道穿過盛樂經濟園區,一端是自治區首府呼和浩特,另一端是和林格爾縣。毗鄰209國道的三鋪、四鋪村要比周圍的村鎮經濟發展迅速,這本身就説明了交通的發達對於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要想富,先修路”的成功經驗在這裏也是適用的。有一項調查説明了市場和交通兩方面的問題:居民一般會選擇在在盛樂鎮購物的佔42%;在和林購物的佔39%;在呼和浩特購物的佔19%。園區對於周邊的輻射和吸引作用,也可以表現出來。

既然談到與外界的聯繫,就不能迴避區位經濟發展的又一因素:信息和觀念。之前我們已經看到了該地居民手機的佔有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信息的獲取。對於信息的獲取方式:認為從報刊、廣播和電視獲取信息的是76%;交談聊天是22%;網絡是6%;公告和通知佔5%;其他是1%。廣播電視還是當地獲取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

信息環境的開放程度可以影響人們思想觀念的變化。首先是教育觀念。對去年花消最大去向的調查顯示:用於日常支出的為49%;用於教育的為28%;用於“人情”禮節的為8%;購買大件商品的為0%,用於其他的為15%。農村居民認為經濟支出中花消最大方面是用於教育的佔28%,這無疑是一個可喜的現象。對於教育花費,國小500—20xx元不等,初高中1000—8000元不等;大學則在萬元以上。經濟條件比較好的家庭願意把孩子送到市區讀書,反映了鎮上國小的教育質量令人擔憂,許多居民反映希望提高鎮上的教師素質,改善教學環境,設立國中等意見都是觀念進步的表現。在調查中,我們發現識字的居民思想更為開通。

區位經濟發展的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是勞動力,而勞動力的質量則是與教育程度息息相關的,並且決定了當地潛在的經濟增長力。重視教育就是重視發展的根本。思想觀念的變化還有一個表現是對於基層民主的瞭解和參與,對於園區建設的關注。對於農村的低保制度:很清楚的有3%;知道一些的有27%;聽説過但不清楚的是28%;不知道的佔40%。對盛樂園區的建設項目都是不知道。對村委會的選舉很多人都不關注。有13%和6%的居民認為政府的工作效率和政策落實亟待解決和完善。

勞動力的質量除了教育之外,還有文化生活方面的素質。對於平時參加的休閒娛樂活動:選擇看電視的佔67%;串門聊天的20%;閲讀報刊雜誌的19%;打牌、打枱球和上網的13%;逛街的6%;不參加的佔13%。這也是生活質量的一個側面反映,而我們瞭解到村上沒有集體的文化生活活動。

在對滿意度的調查中,我們還涉及了住房狀況、水電狀況、醫療條件、交通狀況、教育狀況、購物環境、環境衞生、社會治安和社會風氣的問題。居民對各項中表示滿意的是:住房狀況有39.5%,水電狀況有52.3%,醫療條件有48%,交通狀況有47%,教育狀況有42%,社會治安有30%,社會風氣有32%;表示很不滿意的是環境衞生,比例為43%。隨意堆放的垃圾和無專人管理垃圾,給居民生活帶來不便,給健康帶來威脅,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不同步。

對於如果有一筆閒錢的處置,36%的人會用於做生意;28%的居民表示會買房;8%的人會買車; 7%的人會存入銀行;6%的人選擇入股到企業; 19%的人還有其他用途。這項數據表明居民們更希望把閒置的錢用於做生意,希望收入還有增長,對新住房的需求,表明還有潛在的市場等待開發。

我們耐心的詢問了居民們生活還有什麼困難,對園區建設還有什麼意見和建議。有些居民提倡大家講究社會公德;有些居民認為本地居民對外地居民有歧視,希望人人平等;有些居民反映廁所簡陋且數量少;有些居民土地被徵用的補償一直得不到合理的解決;有些居民拆遷的費用還沒有落實,希望公平處理拆房補償;有些居民希望鎮上建設一所全日制中學;有些居民希望村委會選舉透明化,不要“暗箱操作”,“內定”幹部;有些居民不放心鎮上的醫療衞生所,更不放心孩子們的看病就醫;有些開店的居民抱怨停電不能及時通知,造成經濟損失……

羣眾們在反映各自的問題,其實也暴露了園區的發展仍有些不合理的地方和需要改進的環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構建和諧社會工作的重點,它要求“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希望盛樂經濟園區在今後的發展中解決羣眾普遍關心的問題,大力發展生產力,落實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事業建設,改善農村的生產生活條件,大力整治村容村貌,切實把惠農富農、提高農民收入作為政府工作的重心。我們也希望盛樂經濟園區可以持續發展,實現大家共同的良好願望——建造一座花園式的現代化工業園區——為自治區60年大慶再增添一抹亮色。

經濟調查報告 篇四

響應學校本假期對學生進行社會調查的要求,利用本假期時間,採用上網查詢、走訪地方領導、詢問當地百姓等方法對所在龍居鎮經濟現狀進行了調查。

一、龍居鎮經濟發展狀況

(三)招商引資工作成效顯着。制定優惠政策,整合招商力量,分解招商任務,全力組織好現代農業、紡織、養殖和農產品加工為主的項目招商,目前已完成投產項目5個,分別是潤豐棉業2萬錠賽落紡、瑞華工貿400型打包機棉花加工、魯英化工輕烴石腦油分離、海振偉業棉花加工及海濱工貿棉加工項目,共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2億元。在建項目3個,分別是海辰偉業150低温棉蛋白項目、晨曦商貿渣油瀝青項目、陽光園林花卉苗木項目。正在進行重交瀝青、化工物流、光伏太陽能、旅遊集散中心等項目的洽談。

二、仍存在的問題

(一)經濟總量不大,工業基礎相對薄弱,固定資產投資形勢嚴峻,服務業發展層次較低,整體競爭力不強;

(二)特色農業規模小,品牌農業建設與先進地區比差距較大,產業鏈條短,產業化水平低,農業增效不大,農民收入增勢不快,農業基礎比較薄弱,抗禦自然災害的能力不強,離發展現代農業的要求還有很大差距;

(三)影響社會穩定的因素不同程度地存在,經濟和社會發展環境需要進一步整治和優化。

在此,期待龍居經濟日益繁榮,家鄉人民過上更加幸福的生活。而我,會更加努力的學習,因為,將來家鄉建設的大軍中必定會有我的身影!

經濟調研報告 篇五

西部如何貫徹西部大開發戰略,緊緊抓住歷史機遇,加快發展,用我們勤勞的雙手去描繪西部最美的圖畫,這是當前擺在我們面前亟 待需要認真研究的課題。

一、西部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東西部差距繼續擴大。從新中國成立至1978年的30年,以現價計算,國民生產總值增長速度,東西部之比為7.08∶7.52。在近幾年的國內生產總值比率中,佔國土面積13.5%的東部地區佔65%以上,而國土面積佔全國56%的西部僅佔13%左右。2.經濟的二元化特徵明顯,結構性矛盾突出。西部地區,以能源、原材料、機械、電子、航天技術為代表的現代產業部門有了一定的發展,農村卻以手工勞動、半手工勞動為主,農業的現代化和機械化水平遠低於東部,經濟的二元化特徵十分明顯;從產業結構看,西部地區第一產業所佔比重偏大,第三產業發展不足;從所有制結構看,西部地區非國有經濟尚未很好地發揮經濟增長點的作用。3.文化教育科技事業落後,人口整體文化素質偏低。據第三次人口普查資料,每千人中青壯年中文盲、半文盲數,東部北京為125人,江蘇273人,廣東168人,西部四川為237人,貴州為323人,雲南為339人,寧夏西海固地區高達435人。正由於此,西部地區長期陷於一種相對封閉狀態,難以集聚科技人才,難以改變傳統生產方式,進而形成一種貧困的惡性循環。 4.生態環境惡劣、水資源缺乏、基礎設施落後、社會服務體系不完善。由於大面積毀林(草)和濫砍濫伐,破壞了森林植被,導致土地沙化、草原退化和自然災害頻繁。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寧夏、內蒙古的荒漠化、沙塵暴,西南山區的泥石流與山體坍塌便是生態環境惡化的具體表現。同時西部地區絕大部分地區公路、鐵路幹線不成體系,通車裏程十分有限,通訊、郵政設施缺乏,供水供電設施不足,給人民生活和社會生產帶來不便,也不利於外向型經濟的發展。

二、發展特色經濟,是西部經濟實現超常規、跳躍式發展的必由之路

特色經濟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在發展市場經濟中,利用比較優勢和市場原則,通過競爭而形成的具有鮮明產業特色及企業產品特色的經濟結構。發展特色經濟,是改變過去西部地區粗放、低效發展傳統模式、經濟振興崛起的有力支撐。因為西部地區,無論是整體推進,還是結構調整、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建設以及發展教育科技,對外開放,最終着眼點和落腳點在發展特色經濟。

西部省區雖然資源優勢有所發揮,並開始形成了某些支柱產業,但遠未發展為較強競爭力、佔有較大市場份額的區域特色經濟,完全可以説,西部地區發展緩慢,很大程度上在於未能實現較快發展市場經濟與較好地發揮資源優勢的有機結合,把資源優勢儘快轉換為經濟優勢。

發展特色經濟,有利於向資源的廣度和深度進軍,有利於防止和解決重複建設,實現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有利於形成商品優勢,增強市場競爭力,有利於實施名牌戰略,增強地區經濟實力,有利於推進農村城鎮化。

三、發展西部特色經濟的思路

1、基本思路

抓住西部大開發歷史機遇,立足現有經濟基礎,發揮潛在資源優勢,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名特優新產品為龍頭,以科技進步為依託,以經濟效益為目標,實現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變,帶動地區經濟建設健康、穩步發展。

2、尋找特色產業發展突破口

(1)立足產業先行優勢,通過優勢延伸強化特色,從全國的經濟形勢看,基礎工業與加工工業失衡,能源材料生產嚴重滯後,西部地區開發應沿着重化工方向推進,更多地向能源材料及其製品業傾斜。應該説,西部眾多能源、原材料產品稍加綜合就可發展成為特新材料產品,不少特新材料再略加工就可成為高附加值的元器件製成品和最終消費品,這種產業綜合和優勢延伸幾乎是無止境的,大有文章可做,這既與全國產業結構調整戰略相銜接,也有利於進一步發揮西部資源優勢和已有重化工資產存量的作用。

(2)從西部產業的區位優勢看,西部45個產業中具有區位優勢的產業有23個,優勢最明顯的產業有7個,其中屬於重化工的黑色金屬資源採選、有色金屬資源採選、採鹽、木材採運、有色金屬冶煉與壓延5個,佔70%,總體上看,西部重化工產業的區位優勢大於其它產業。

(3)從市場需求看,能源原材料產品國內市場廣闊,供不應求的趨勢長期存在,在全國每年花500-600億元大量進口工業原材料情況下,西部重點發展能源重化工業,也是西部地區積累資金的重要來源之一。

(4)選擇知識含量合理的產業,一方面可以增加經濟效益,另一方面又不會產生就業壓力。甚至會增加就業,產生良好的社會效益。例如,棉花種植業,運用高新生物技術,生產出帶顏色的棉花,使該產品知識含量提高了,同時因種植複雜程度提高,擴大了就業。

(5)立足潛在資源優勢,通過優勢挖掘培植特色,隨着市場需求的變化和產業升級,不少被原有優勢掩蓋的潛在優勢不斷突現出來,成為新型特色經濟的現實基礎。

綜上述原則,西部有望利用既有的相對優勢,就下述系列產業羣培植競爭優勢,搶佔市場制高點,在國內外大市場爭得一席之地:

(1)農畜產品特別是西部特有農畜瓜果山貨土特產和中藥材的加工與深加工工業。

(2)依託煤炭、

石油、天然氣、水能多種能源俱備,形成強大的能源工業和石油化工、天然氣化工、精細化工等。

(3)依託礦藏資源和豐裕能源,在一系列有色金屬(鋁、銅、鉛、鋅、釩、鍶、鋰、鎂、鈉輕金屬)、稀土金屬材料工業,新型合金與功能材料工業,超微細碳化硅、氮化硼、氮化硅等金屬材料工業上,構建競爭優勢。

(4)磷肥、鉀肥、磷酸鹽類和鉀鹽工業。

(5)依託西安、蘭州、成都、重慶等特大城市的科技人才資源,在電子信息、光機電一體化、生物工程與新型醫藥工業的某些領域上搶佔制高點。

(6)西部具有特殊魅力的旅遊業。

(7)為高技術下局部戰爭服務的國際裝備工業。

3、開發時序:由點到軸到網

區域開發首先要由“點”開始,即在某一特定範圍的區域開發之初,必須建立若干區位、自然和社會條件相對優越的“點”作為區域開發的依託和基地,這類“點”就形成了城鎮。“點”與“點”之間必然發生人流、物流等經濟社會聯繫,聯繫的途徑就是交通線,這些交通線就成為區域開發的“軸線”隨着區域開發的逐步深入,現有的“點”“軸”均得以擴大和發展,並沿“軸”產生新的“點”。新老“點”之間又形成新的軸線,從而整個區域形成了縱橫交織的點軸網絡,並有效推動整個區域開發不斷深入與發展。

四、發展西部地區特色經濟的對策

1、加強領導,轉變觀念,提高認識

2、對西部實行政策傾斜,帶動西部特色經濟發展

(1)建議中央成立西部開發機構,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西部大開發法》、使中央實施的優惠政策有法可依。

(2)加大資金投入到以煤炭、石油、天然氣、有色金屬、高新技術和旅遊為主的西部優勢產業並相應制定優惠政策,重點發展這些行業。

(3)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制定税收優惠政策,充分發揮財税政策在扶持特色經濟初期的扶持效應。

(4)靈活運用宏觀金融政策,為西部特色經濟提供有力的資金支付。一是採取傾斜政策,降低西部設立金融機構的條件,適當增加區域性商業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的數量和規模;二是在西安、成都設立西部開發銀行以及其他政策性銀行分支機構;三是設立西部開發投資基金、高新技術產業投資基金、農業開發基金、旅遊業發展基金;四是中央政策放寬外資銀行在西部地區的經濟範圍,並在期貨方面給予一定的扶持辦法,積極創造條件,爭取國外金融機構在西部地區設立分支機構。

(5)出台《西部地區非公有制企業法》,對非公有制企業的發展給予法律保護,並給予各種優惠政策。

(6)採取優惠的區位開發政策,如賦予省會城市省級經濟管理權限,建議設立一定數目的開發試驗區和資源綜合開發區,在城市建制審批、城市户籍管理、人事檔案管理等方面給予傾斜。

(7)賦予西部地區對外開放更大的自主權,以大開放帶動大開發。

3、西部各省區制定優惠政策,並且用足用好,為發展西部特色經濟發揮作用

(1)非公有制企業方面的平等與優惠政策;

(2)招商引資的優惠政策;

(3)教育科技方面的優惠政策;

(4)吸引外來人才與調動現有人才積極性的優惠政策;

(5)企業家選拔、激勵、淘汰方面的優惠政策。

經濟調研報告 篇六

(一)發軔於羣眾自主生產。**村位於**、**、西三十鋪三鎮交匯地帶,歷史上交通不便、信息閉塞,作物種植以春紅芋、一麥一紅芋為主,是傳統的紅芋種植專業村。上世紀50、60年代,在農民口糧嚴重不足的情況下,“紅芋稀飯、紅芋饃、離了紅芋不能活”、“中午剌、晚上剌、一頓不剌紅芋茶”,紅芋曾為**村羣眾免受飢餓做出過貢獻。改革開放後,農民羣眾糧食問題解決了,但僅抱着大紅芋增收越來越困難。粉絲加工雖然有,但僅是一家一户少量加工,除自家食用外,換點零用錢。紅芋全身都是寶,可加工成澱粉、粉絲,粉渣也可作為動物飼料和化工原料。於是村裏一些善於動腦筋、思想比較超前的能人,開始到山東、河南學習“三粉”加工技術,利用秋冬季農閒收購其他農户的澱粉,形成了專門從事“三粉”加工的小作坊,並率先解決温飽問題,成為當地的致富能人。

(二)發展於產業集聚形成。進入20世紀90年代,黨的富民政策更加寬鬆,一部分長期從事“三粉”加工、銷售的能人,憑着多年積累的經驗和感知外界的信息,已不滿足於一年掙幾千元、上萬元的收入。主動學習加工技術,購置較為先進的加工機械,開始較大規模的加工生產,澱粉純度、粉絲質量有了較大提高,同時也催生了一部分專門從事“三粉”銷售的經紀人。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世紀90年代末,全村已形成較大規模的作坊200個,專門從事“三粉”銷售的經紀人50多人,部分經紀人還在上海、南京、杭州、蘇州等大城市及周邊地區農貿市場設置了直銷攤位和網點。這一階段,**村人徹底擺脱了以賣初加工澱粉原料和一家一户自產自銷為主的歷史,“三彭”等品牌粉絲開始在縣內外及周邊地區小有名氣,成為饋贈親友的佳品和較受客户歡迎的**土特產。與此同時,該村有近五分之一的農户從事“三粉”加工、經營,成為名副其實的萬元户、十萬元户,甚至百萬元户。

(三)壯大於規模企業起跳。進入本世紀初,**村“三粉”加工遇到了一個不大不小的難題,部分經營户發現他們的粉絲雖好,但進不了超市,特別是近年來,政府在食品安全方面的要求越來越嚴格,小作坊、小企業生產的產品衞生不達標、外觀不好看,且“三粉”加工形成的水污染、煙塵污染也嚴重影響了當地的環境,必須注重產業升級,走高標準、高質量、規模產業經營之路。在村支兩委的帶領下,他們多次到外地學習粉絲加工經驗,成立了**村“三粉”加工協會,制定章程,對小作坊、小企業進行整合重組合並,納入協會統一管理。按照衞生、質監、食品安全生產的要求,引進技術,改進工藝流程,使“三粉”質量得到較大提高。目前,該村原有的近200家小作坊、小企業已整合為45家,年均產值在100萬元、利税20萬元以上,其規模龍頭企業——三彭粉絲有限公司已進入縣級規模企業行列。**村“三粉”加工發生了質的飛躍,在市場上倍受青睞,足不出户即可在網上銷售,部分品牌已進入大城市的超市。

(四)得益於“三粉”立村增收致富。由於**村“三粉”產業的不斷髮展壯大,使部分外出務工人員看到了希望,2006年以來,已有20多名外出務工成功人士返鄉創業,實施“鳳還巢”工程。村民徐漢平投資800多萬元,創辦了**光輝燈飾品有限公司,產品主要用於出口和進入大型賓館、飯店、會展中心,年產值100多萬元,吸納本村富餘勞動力近百人;餘明軍從上海回鄉引進的種豬廠,年產值1000萬元以上。目前的**村一條條水泥路四通八達,一幢幢樓房拔地而起,一家家企業建成投產。2008年**村村民人增純收入達7217元,成立全縣名副其實的農民人均純收入第一村。據不完全統計,全村790户幾乎家家擁有摩托車、農用車近百輛,私家轎車和運輸汽車30餘輛,自來水、有線電視、寬帶網、電話進入尋常百姓家,公交車通過潁紅公路開到村口,廣大農民羣眾切實享受到了“三粉”產業發展帶來的美好生活。

經濟調研報告 篇七

**村“三粉”生產雖然取得了較為顯著的經濟效益,但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和影響其長遠發展的制約因素。

(一)整體發展規模小,產業鏈沒有完全形成。目前,全村仍有“三粉”加工企業45家,雖較原來的“一家一户”小作坊式生產有較大改進,但生產分散,產品質量控制不易把握,整合空間仍然較大。澱粉、粉渣仍以賣原料為主,產品附加值較低。

(二)生產工藝落後,加工場所衞生條件差。目前,45家加工企業中,僅有一家為縣規模企業,生產條件尚可,其他加工企業工具簡陋,需儘快改進工藝流程和衞生條件。

(三)品牌意識不強。好的產品需要好品牌才能打得響,增加市場份額,提高知名度,增強抵禦市場風險能力。

(四)資金瓶頸制約因素較多。由於生產企業較多,融資困難,缺乏足夠的資金進行技術改造和擴大再生產,提高產品質量。

(五)環境污染問題亟需解決。“三粉”加工形成的廢水、污水亂排亂放,嚴重污染環境,影響羣眾身心健康。

經濟調研報告 篇八

XX年是“”發展規劃的開局之年,隨着一系列宏觀經濟政策的實施,消費增長依然強勁,出口恢復快速增長,經濟運行開始迴歸正常增長軌道,但通脹壓力依然存在。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全市上下按照“突出財源抓項目,圍繞民生促發展”的工作要求,認真貫徹實施“轉方式、保增長,攻兩翼、推兩型,抓財源、強基礎,惠民生、促和諧”的工作原則,全市經濟呈現較好發展態勢。

經初步測算,一季度,全市實現生產總值(gdp)40.1億元,同比增長13.6%,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0.4個百分點,其中一產業增加值7.53億元,同比增長3.3%,二產業增加值17.79億元,同比增長20.7%,三產業增加值14.79億元,同比增長11.8%。三次產業結構由去年同期的21:40.9:38.1調整為18.8:44.4:36.8,三次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8.4%、60.4%、31.2%,。

一、經濟運行基本態勢

(一)發展速度加快。

1、農業生產增長平穩。一季度,實現農業增加值7.53億元,同比增長3.3%。春耕生產正常開展,備耕物資準備充足。調查顯示,全市農資貨源充足,共入庫早稻雜交種子25萬公斤,常規稻種子3萬公斤,晚稻雜交種子30萬公斤;農户化肥入户率81.5%,農膜和拋秧盤入户率90%。畜牧業保持平穩發展。一季度,全市出欄肉豬53.59萬頭,同比增長5.8%;期末肉豬存欄88.63萬頭,與去年持平;能繁母豬8.19萬頭,同比增長3.7%。

2、工業生產保持良好發展勢頭。一季度,全市完成工業總產值50.52億元,同比增長41.0%,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4.6個百分點,實現工業增加值14.77億元,同比增長27.0%;佔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36.6%,比上年同期提高6.6個百分點。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43.69億元,同比增長45.2%,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4.7個百分點,實現增加值12.43億元,同比增長32.5%。

工業園區發展強勁。一季度,工業園區完成工業總產值9.27億元,同比增長72.6%,入園企業達到62家,投產47家,新簽約企業3家,上交工業税金1504萬元。

大廠礦來勢看好。一季度,五大廠礦完成產值7.49億元,同比增長21.6%,其中增速最快的是氟化學公司,增速達到105%,其次是韶峯南方公司,增長51%。

3、消費市場旺盛。一季度,全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2.64億元,同比增長13.9%。按地域分,城鎮消費品零售額11.5億元,同比增長12.9%,鄉村消費品零售額1.14億元,同比增長25.3%。按行業分,批發業零售額1.87億元,同比增長18.3%;零售業零售額9.34億元,同比增長12.6%;餐飲業零售額1.22億元,同比增長17.1%。

外貿出口升温。一季度,全市實現外貿進出口總額2092萬美元,同比增長64.8%,其中出口創匯1933萬美元,同比增長55.9%。懷琪集團出口414萬美元,同比增長288.7%,氟化學公司出口1019.7萬美元,同比增長75.6%,化工冶金公司出口104萬美元,同比增長203.2%。金子箱包出口額為159.8萬美元,同比下降25.8%。

(二)發展質量提高。

1、財政收入快速增長。一季度,全市實現財政總收入2.58億元,同比增長53.4%。其中一般預算收入完成1.96億元,同比增長65.5%。税收收入中,營業税增長37.2%,企業所得税增長81.1%,資源税增長198%,城鎮土地使用税增長66.4%,土地增值税增長57.9%。總收入中,國税徵收0.48億元,同比增長23%,地税徵收0.83億元,同比增長32.8%,財政徵收1.26億元,同比增長90.9%。

2、金融市場運行平穩。3月末,全市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137.94億元,比年初增加15.84億元,增長13%。增長的主要原因是由於儲蓄存款利率上調和居民收入提高,居民儲蓄存款大幅上漲。

全市金融機構加大了對春耕生產的投放力度和對新農村建設的扶持,貸款總量增加。3月末,全市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餘額64.36億元,比年初增加8.73億元,增長15.7%,同比多增4.09億元,增量創歷史新高。本季末人民幣存貸比例為46.7%,比去年同期高出3.9個百分點。

3、居民收入穩步增長。一季度,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689元,同比增長11.6%。其中,其他勞動收入增長176.1%,經營性收入增長37.4%,財產性收入增長14.1%,轉移性收入14.1%。農民人均現金收入2503元,同比增長15.4%。其中,工資性收入增長37.7%,轉移性收入增長56.6%。

4、固定資產投資穩步增長。一季度,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完成5.75億元,同比增長10.8%,其中城鎮以上投資完成5.16億元,同比增長3.6%。城鎮投資中,技術改造投資2.27億元,同比下降15.3%,房地產投資1.04億元,同比增長76.3%。從投資主體看,民間投資逐漸成為主體。一季度,非國有經濟投資3.76億元,同比增長38.2%。從產業結構看,資金主要投向三產業。三產業完成投資2.75億元,同比增長35.5%。從投資結構看,民生工程完成投資0.36億元,同比增長99.9%。

二、當前經濟存在的問題

(一)農資價格上漲,拋荒情況仍然存在。種子價格上漲幅度較大,雜交種子32-38元/公斤,同比上漲2-4元/公斤,常規稻種子6-8元/公斤,同比上漲1-3元/公斤;尿素價格為2150元/噸,同比上漲13.2%,複合肥價格為2700元/噸,同比上漲12.5%,農藥價格略有上漲。拋荒情況仍然存在,據調查,各鄉鎮辦仍不同程度存在拋荒問題。

(二)工業原材料能源價格上漲,盈利空間縮小。能源和原材料價格同時上漲的情況下,產品價格上漲幅度較小,導致企業的利潤空間縮小。一季度,五大廠礦虧損2125萬元,同比增虧1064萬元。其中五礦湖鐵由於優惠電價取消,電價比上年提高0.18元/kwh,預計全年增加成本1.2億元,煤價比上年同期上漲120元/噸,而主要鐵合金價格僅上漲200元/噸左右,一季度五礦湖鐵虧損1209萬元,同比增虧1241萬元。久大湘鹼一季度其產值同比增長27.5%,其產品價格也比上年略有上升,純鹼一季度平均價格為1500元/噸,比上年提高200元/噸,但其利潤由於原材料價格的上漲,一季度只盈利39萬元,同比減少75萬元。

(三)固定資產投資進度不快,重點工程項目開工不足。一季度,全市固定資產完成投資5.75億元,不足全年目標任務的10%,已開工項目中,投資額也較小。82個重點項目中,開工35個,完成投資2.5億元,僅佔全年目標的5%,今年新增新建重點項目42個,現開工僅10個。

三、措施和建議

(一)加大措施調動農民種田積極性。一是要加大對市人民政府2號文件的宣傳和抓落實的力度,實施好“四大工程”、落實好“五項制度”,確保早稻播種面積增加1.5萬畝任務的完成,把早稻拋荒面積降到最低程度。二是要認真落實中央一號文件精神,加大對農村水利等基礎設施的投入,狠抓農業機械化和農產品初加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三是要抑制涉農物資的物價水平,解決好農產品流通領域的各種問題,防止農民增產不增收。四是要切實落實強農惠農政策,讓農民感受到實實在在的利益。

(二)有效緩減物價上漲壓力,確保居民收入增長。一是要強化市場價格監管,加強對市場交易和價格行為的監管。二是建立居民收入增長與物價上漲的聯動機制,加強對居民特別是低收入羣體的價格上漲補貼,減輕物價上漲對居民生活的影響,力求居民收入增長不低於價格上漲水平。

(三)加大重點項目的投融資和項目建設力度。一是加大融資力度,對重點項目和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的貸款支持,引導非金融機構和社會資金投資重點項目,按照國家政策導向包裝一批項目,爭取國家、省的資金支持。二是有效推進重點項目按計劃工期實施建設,保證新開工項目早開工、續建項目按工期推進、竣工項目按期完成。

(四)突出財源抓項目,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進一步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抓緊對處於產業鏈高端、帶動就業好和税收能力強、成長性好的項目落地。要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引資、高水平建設的原則,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五)加大對傳統工業的技術改造投入,促進傳統工業的轉型和產品升級。我市傳統工業是以高能耗、高污染企業為主,受能源和環境制約的問題日益突出。要引導和幫助企業加大對傳統工業的技改投入,通過技術改造和技術創新,推動傳統工業向技術優勢和創新優勢升級;通過節能降耗,推動企業向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升級;通過樹立品牌意識,推動企業向科技型升級。

經濟調研報告 篇九

市委組織部牽頭,從市人大、市委黨校、市財政局、民政局、農業局、中小企業局等單位抽調15名同志組成三個調研組,由市委組織部三名縣級領導幹部帶隊,深入六個縣市區,對全市村級經濟發展情況進行了認真調研。調研採取聽取縣市區委彙報,召開由鄉鎮黨委書記,縣市區人大、農業、民政、財政、土地、信用社、中小企業局等有關部門負責同志及村級經濟組織負責人蔘加的座談會,進村與村幹部、黨員羣眾代表、致富能手等個別座談、發放調查統計表等形式進行。共調查24個鄉鎮、97個村(其中經濟強村35個,中間狀態村18個,經濟薄弱村44個),召開座談會30個,座談黨員幹部羣眾572名,基本摸清了全市村級經濟發展現狀,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通過調查發現,全市3705個行政村(居),2015年村級經濟總收入共304.3億元,村集體經濟收入(除農業税附加和公益金)3.6億元。其中村集體經濟收入100萬元以上的125個,佔3.41%;50100萬元的142個,佔3.88%;1050萬元的433個,佔11.83%;510萬元的421個,佔11.5%;35萬元的522個,佔14.26%;3萬元以下的1148個,佔31.4%;經濟空殼村813個,佔22.2%。

總的看,我市村級發展呈現以下幾個特點:一是各級對發展壯大村級經濟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各級緊緊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積極適應農村税費改革的新形勢,把加快村級經濟發展作為增強村級服務功能,保證基層組織運轉,提高黨的執政能力,鞏固基層政權的重要措施,列入重要議程,緊緊抓在手上。各縣市區專門組織調研,分析現狀,研究措施,岱嶽區、肥城市、寧陽縣制定文件,明確目標任務,落實領導責任,強化督促調度,推動了村級經濟健康發展。岱嶽區在成功試點的基礎上,探索實施村村富工程,逐村制定發展規劃,落實幫促措施,一村一策,加快發展;肥城市落實大班子領導幹部聯、鄉鎮領導幹部包、市直部門幫、經濟強村或強企業帶的幫扶制度;寧陽縣把村級經濟發展情況作為考核鄉村班子的硬指標,嚴格獎懲,調動了鄉村發展村級經濟的積極性。各鄉鎮也都通過組織村幹部外出參觀等形式,教育引導他們解放思想,增強發展慾望,還通過制定扶持政策,落實年度目標責任制等措施,督促村級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搶抓機遇,加快發展。二是村級經濟增收的渠道越來越寬。各級廣泛引入承包經營、租賃經營、股份制合作等組織形式和經營方式,由單一的生產經營向資產經營、資本運營轉變,以農為主向多業並舉、一二三產業並重發展,形成了因地制宜,一村一策、一村多策的多元化發展格局。2015年,全市村級集體收入構成中,集體經營或承包企業收入2.2111億元,佔44.28%,果園、魚塘、四荒和機動地承包收入0.9095億元,佔18.21%,有償服務收入3810萬元 ,佔7.63%,盤活閒置資產收入2152.38萬元,佔4.31%,化解、清欠債務收入1175.52 萬元,佔2.35%,其他收入12517萬元,佔25.07%。村級集體經濟的實現形式日益多樣化,呈現出收入來源渠道不斷拓寬的趨勢。三是村級經濟發展兩極分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各地由於受自然環境、基礎條件、區位優勢、班子狀況等主客觀因素的影響,村級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日益突出,村與村之間的差距越拉越大。2015年,除農業税附加外,全市集體收入5萬元以上的村僅佔三分之一,而3萬元以下的村佔到53.6%。經濟強村幹部精神狀態好,發展氛圍濃,發展環境好,路子越走越寬,發展後勁十足。這些村,羣眾生活富裕,社會穩定,各項公益事業發展快。而村級經濟薄弱村基礎差、底子薄,缺資金、缺人才,村幹部待遇無着落,積極性不高,信心不足,信息不靈,發展難起步,增收無門路。這些村,村級組織服務功能差,公益事業難興辦,正常運轉難保證,村級經濟及社會各項發展緩慢。

二、主要做法

在發展村級經濟中,各級都遵循市場經濟規律,立足實際,發揮優勢,創造了許多好經驗、好做法。

1、拓寬思路,多渠道、多形式增收。調查發現,有經營性收入的村,都能因地制宜,選準符合本地實際的發展路子,不斷拓展增加村級經濟收入的有效途徑。一是靠企業。對原有村辦企業,不斷加強管理,挖潛增效,並通過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承包、租賃等多種經營方式,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提高經濟效益,促進村級經濟增長。新泰市小協鎮小協村,提出了在位子交票子,不交票子讓位子的口號,直接經營的8處企業,今年可上交村利潤700多萬元,5處改制企業可為村裏增加收入300多萬元。有的村,依託區位優勢,大力招商引資,興辦企業,通過為外來投資者提供各類服務增加收入,有的還以租賃土地、以土地參股入股等方式,增加村級收入。肥城市老城鎮楊莊村以260畝土地折價入股,與楊莊煤礦合作新上了廢紙脱墨漿項目,村集體每年分紅100多萬元。有的村,選準項目,利用公共積累新上企業,增加村級收入。新泰市東都鎮南鮑村依靠原有集體積累,先後建成了電線廠等10餘家企業,2015年集體增收416萬元。目前,全市有383個村靠發展企業實現了強村富民。二是靠服務。一些村在推進農業種養結構調整、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中,積極圍繞農户需求,通過成立致富協會、行業協會等各種合作經濟組織、建立批發市場等形式,為羣眾提供中介、流通和科技等有償服務,以服務促經營,以經營養服務,增加村級收入。寧陽縣東疏鎮鄭莊村大力發展奶牛養殖,村裏建起了養殖小區,為養殖户集中提供場地、技術、防疫、銷售等服務,年增集體收入30多萬元。肥城市邊院鎮濟河堂村積極發展有機蔬菜1400多畝,通過有償服務年增加村級收入40多萬元。目前,全市農村共建立了63個批發市場、186個農村經濟合作社,237個致富協會。一些村發揮勞動力比較富足的優勢,積極與一些有資質、有信譽的勞務中介組織聯合,組織跨省、跨國勞務輸出,收取服務費,增加村級收入。全市依靠有償服務增收的村共有207個。三是靠資源。一些村充分利用土地、四荒、四旁、山林、河砂、石材等資源優勢,通過租賃、拍賣、承包、入股等方式,穩定增加村級收入。泰山區大津口鄉範家莊村針對村裏荒山多、利用率不高的問題,引進泰山茶苑、茶廠等項目,每年集體增收10多萬元。肥城市孫伯鎮莊頭村在路邊、溝邊種植速生楊8萬多株,實行村集體統栽統管,收益分成,村集體每年增收100多萬元。東平縣彭集鎮後亭村公開拍賣河砂資源開採權,村集體年增收20多萬元。有的村充分揮旅遊資源優勢,積極發展旅遊業,增加村級收入。泰山區大津口鄉慄行村、沙嶺村,岱嶽區下港鄉木營村、肥城市儀陽鄉劉台村、東平縣樑林村等山區村,積極開發旅遊資源,集體年收入都在10萬元以上。全市依靠資源增加村級收入的村共有1290個。

經濟調研報告 篇十

(一)完善競爭機制。**村作為縣“一村一品”專業村,可以結合新農村建設,規劃出企業生產區,建立企業准入制度,只有在企業規模、產值、質量達到衞生、質監、食品安全生產規定的前提下才準進入,通過優勝劣汰,力爭把現有的45家加工企業整合成10家左右的縣級規模龍頭企業。

(二)強化品牌意識。品牌就是形象,就是生產力,就是市場競爭力。在不斷提高質量的前提下,要下功夫培養,申報自主品牌,通過宣傳推介品牌,提高知名度,力爭使更多的產品進入大中城市超市。

(三)拓寬融資渠道。通過項目建設、招商引資、開展農户小額貸款、擔保、入股、訂單、抵押等多種形式,增加企業投入,促進企業技術改造和產品換代升級。

(四)發揮協會作用。充分發揮“三粉”專業協會和經紀人隊伍的橋樑紐帶和輔射作用,建立健全信息服務網絡,搭建信息平台,加強行業內部自律,提供技術諮詢服務,增強開拓市場能力。

(五)治理環境污染。通過改進“三粉”加工企業生產工藝,減少污水排放,在規劃區建設小型污水處理廠,發展農村沼氣,開展高温堆肥,對環境污染進行綜合治理,確保廣大農民羣眾身心健康和環境美化。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gongzuozongjie/diaocha/kqm55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