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工作總結 >調研報告 >

老城區改造調研報告

老城區改造調研報告

“十三五”以來,貴定縣大力推進城鎮化建設,新城區拓展迅速,老城區發展緩慢,在市政環衞設施配套、建築佈局、人居環境等方面的問題日漸突顯,給老城居民的生產生活帶來諸多不便,已較難適應新形勢下城市經濟社會的發展需要。

老城區改造調研報告

一、老城區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市政設施方面

1.升級改造緩慢,市政設施老舊老城區除“白改黑”市政路網改造工程外,棚户區改造拆除的老舊房屋約佔老城區面積的1/6,市政設施多停留在50、60年代基礎上進行零星修補和新增了一些路燈。

2.道路狹窄且多處破損,人車混行。一是車行道、人行道均較為狹窄,車流、行人之間沒有任何防護措施,以致人車混行、交通混亂。二是車行道和人行道坑窪、破損較為嚴重。在老城路網建設時並未改造地下管線和重建路基層,僅在原路基的基礎上硬化路面或鋪設瀝青層,人行道也僅是簡單硬化;路網建成後養護不足,雨污排放管溝設計也不夠合理,造成路面容易積水(或過水),從而加劇道路破損程度。

3.供水設施老舊,排查檢修困難。老城區沿用的是我縣50年代建成的飲水供給系統,其管線深埋於地下,且多位於道路中間。老城區供水需求雖然能基本保障,但由於管線多處未設置檢查井,只有在看到路面滲水了才開挖路面維修管線;雨污排放改造項目很難覆蓋老城區,新建項目只能簡單地將排污、雨水管線接入原有系統,造成淤堵了就開挖除淤,日常管理、定期維護檢修都相當困難。

4.空中管線亂搭,安全隱患突出由於老城區管線架設的管理缺位,人們只求方便卻很少考慮其安全性和美觀性,強弱電交聯並行,架空管線亂搭,已形成一張“剪不斷、理還亂”的“城市蜘蛛網”,不僅影響老城區的形象風貌,對於磚木老舊房屋較多的老城區來説更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安全隱患。

5.燃氣管網遷入改造困難。由於老城區地下管網繁雜,各類管線之間的安全距離不達標,埋設燃氣管線十分困難,以致老城區的居民只能使用瓶裝燃氣,“煤改氣”工程難以推進。

6.公共場地較少,綠化率偏低。目前老城區僅有城隍廟和創意公園2個市民活動廣場,輻射區域較小,難以滿足人民羣眾日益增長的休閒文化生活需要。其次是老城區的公共綠地(含行道樹111株,折算為1畝綠地)不到2000平方米,和黔南州城區綠地率35%的指標相差甚遠。

7.路燈和景觀照明投入不足,亮麗工程推進緩慢。一是路燈景觀照明專用電纜線超負荷(或帶傷)運行,以致電壓功率不足,照明亮化達不到預期效果。二是路燈和景觀燈的建設與佈局還存在較多盲點,夜間昏暗,主街道兩側樓體基本無亮化;綠化景觀帶也未配備景觀燈或因缺少經費維修而“失明”成空擺設。三是電路的維護檢修通常是依靠人工巡查和羣眾舉報來確定故障點,未能引入時效性更強的智能化路燈管理系統。

(二)環境衞生方面

1.環衞工人勞動強度大,機掃率偏低。由於老城區街道路面狹窄、車輛擁堵、流動商販較多等因素,有的區域甚至連拖拉機都很難進入,生活垃圾只能上門收集,機械化作業程度低,道路清掃保潔多數靠人工完成,環衞保潔效率低且質量得不到保證。

2.公廁配套設施簡陋。由於老城區公廁建設早、標準低,廁外空間狹小,廁內設施簡陋陳舊,通風采光和保潔除臭條件差,還有公廁的地下管網規劃不夠合理,容易堵塞導致部分蹲位不能開放使用。趕集日的人流量劇增,老城區的公廁和道路等設施都在超負荷使用,設施故障率居高不下。

3.環衞外包的界限不明。老城區納入環衞清掃保潔外包區域和小區、社區的邊界劃分不夠清晰,兩者交界地帶的環境衞生問題和矛盾較為突出。

4.市民環衞意識不強。隨着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部分市民的生活習慣與文明素養卻未能與時俱進,不尊重環衞工人們的辛勤勞動成果,人為破壞環衞設施、隨地亂扔(或亂堆)垃圾等不文明行為還較為普遍;每次趕集散場後,二十多名環衞工人要清掃垃圾至凌晨1點左右,清理垃圾約35噸。

(三)市容秩序方面

1.交通不暢,停車困難。老城區街道仍為縣城區交通的主次幹道,街道兩側就是居民集聚區,車來人往,人車混行,交通節點不暢,道路交通負荷過重。尤其在趕集日當天,交警、城管在老城區路口設卡禁止車輛進入,擁堵問題依然難以解決。由於老城區缺乏大型的停車場,而市場周邊又未設置一定數量的停車泊位,加之殘疾人三輪車和老年代步車隨意穿行和非法營運載客,導致道路兩側和市場周邊的車輛亂停亂放現象較為嚴重;每逢趕集日,車輛無法駛入老城區,行車難、停車難、行路難現象更為嚴重。

2.市場隱患多,市容秩序整治反彈嚴重。供銷社農貿市場:供銷社農貿市場位於老城區平等北路中段,市場佔地面積2000平方米左右,因市場自身管理原因,商販不願進駐市場內部經營目前,貴定縣供銷社農貿市場內部僅有肉攤6個、菜攤10個,由攤主之間協調自主管理經營。華億農貿市場:建築面積2486平方米,市場內商業門面30間,市場外商業門面34間。目前,市場外的門面34間全部回遷安置或銷售完畢,市場內的30間門面中回遷安置的有11間、已銷售的門面10間、公司融資抵押的門面14間。市場內共有攤位244個,其中佔地面積最大的肉攤位40個,已經銷售的攤位42個,剩餘202個攤位都未銷售,但有部分是盛世廣場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抵押融資處理,具體情況是:根據市場的需要,市場內的30個玻璃門面拆除部分改成攤位,其中拆除的玻璃門面59號至72號抵押給私人。目前,該市場由貴定縣市場管理有限責任公司進行內部管理,由於該市場內部容量有限,已無法滿足當前的市場需求。小十字農貿市場:小十字農貿菜場初建於1996年,為未修建完成的爛尾樓,主體為鋼架大棚和攤板。小十字菜場產權較複雜,除貴定縣市場管理有限公司管理的大棚、攤位和門面外,還有縣農業銀行,貴州聖奇公司有部分場地產權,現有的大部分商鋪基本已出售給個人。貴定縣市場管理有限公司擁有產權的營業區面積1476平方米,包括鋼架塑頂大棚兩個,門面四個,其中菜市場兩個,雞市兩個,管理的攤位126個。2017年因小十字菜場出現安全隱患,經縣有關部門查驗後屬於危房,不能再繼續經營,2018年初貴定縣市場管理有限公司從小十字菜場撤出,對公司資產進行封存。目前小十字菜場由市場內業主經營,自行管理。截止2019年9月,仍有29户經營户,所經營場地均不屬貴定縣市場管理有限公司管理地段。由於安全隱患及內部配套設施已不適宜目前的市場需求。老城區的攤販隨意遊走、門店延伸、出攤佔道經營等“馬路市場”現象較為普遍,我局清理整治離開後又開始反彈回潮,整治成效不明顯。

3.老舊私房較多,違建隱蔽管控難。老城區除佳和、華億、中福家園三個住宅小區外,其餘均為數量眾多的居民私有老舊房屋。由於老城區背街小巷縱橫交錯,私房建設密集,加大了違建巡查管控的難度。

二、工作措施

(一)科學論證抓好老城規劃編制。老城區原有規劃和實際需求差距很大,在編制規劃時要明確老城區的發展方向和建設模式,綜合考量特色與文化,做好取捨保留,組織專家學者修改完善老城區的控制性詳細規劃和局部區塊的修建性詳細規劃,多方論證定稿後實行“一張藍圖幹到底”,逐步改變老城區面貌,讓整個城市再次充滿活力,不斷提高城市對人口和產業的吸引力,進而推動城市持續健康發展。

(二)逐步完善市政基礎設施。一是將中福家園部分停車位作為臨時停車疏導區,解決短期內停車。二是在市場周邊路段劃分機動車、非機動車停車位,緩減停車難題。三是協調啟用華億地下停車場,規範路面停車秩序。四是在老城區規劃建設彙集市場、停車場、休閒小吃等綜合性能停車場,並開放小區、菜場、學校、機關單位等停車位。五是在老城區趕集的集中區域劃分出安全應急車道,確保應急車輛能順利通行。六是整治取締殘疾人三輪車、老年代步車、非法營運車輛。

(四)規範整治市容環境秩序。一是在中福家園附近設置一個流動攤點疏導區,並督促城隍廟廣場周邊零攤入駐經營。二是對供銷社農貿市場權屬進行核實,參照華億農貿市場管理模式引入物業管理公司進駐管理。該市場投入正常使用可作為老城區早菜批發、小吃攤點等流動攤販的安置疏導區,有效緩解老城區佔道經營等違規現象。三是加強與街道、村(居)小區的溝通對接,明確老城區環衞保潔區域,壓實環境清掃保潔的管理責任。四是儘快啟動老城區的集市搬遷工作,着力解決老城區趕集日擁堵、環境“髒亂差”問題。五是加強新聞媒體宣傳教育,營造市容環衞工作“廣播有聲、電視有影、欄目有圖”的宣傳聲勢,讓廣大市民認識、理解和支持環衞工作。

(五)聯防聯治抓好“兩違”管控。整治“兩違”單靠某個部門來唱獨角戲是難以奏效的。街道、村(社區)應按“屬地管理”原則積極主動履職,充分發動羣眾參與監督舉報,收集兩違源頭信息及時報執法監管部門處理;同時執法監管部門也要加大巡查,發現即查處,形成多部門齊抓共管、嚴打違建歪風的良好工作氛圍。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gongzuozongjie/diaoyan/5rgy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