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學設計 >

公開課教學設計《別了,“不列顛尼亞”》(精品多篇)

公開課教學設計《別了,“不列顛尼亞”》(精品多篇)

公開課教學設計《別了,“不列顛尼亞”》(精品多篇)

《別了,不列顛尼亞》教學設計 篇一

別了,不列顛尼亞

一、教學目標

1. 瞭解新聞和通訊的異同。

2. 學習本文用詞準確、生動形象的語言特點。

3. 瞭解本文以時間順序組織材料的寫作特點。

二、

課程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新課,簡介文題與體裁

1997年7月1日中國政府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這是中華民族的一大盛事,也是世界歷史上的一件大事。在有關香港迴歸的大量報道中,本文是唯一一篇完整反映英方撤離的稿件,文章出色地記錄了英國王儲查爾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不列顛尼亞”號皇家遊輪撤離香港的最後歷史時刻,曾獲第八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及1997年新華社社級好稿。

本文是一篇通訊,廣義上是新聞的一種,也是報刊常採用的基本體裁之一,最常見的是人物通訊和事件通訊。通訊除具有新聞性之外,還具有形象性。它往往採用文學手法,集中、突出地描繪某一重大事件的發生現場,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場面,生動形象地將所報道的事實再現在讀者面前。

二、學生自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

1、給下列生字注音

顛 矚 凝 督 荊 艦

2、解釋下列生詞

掩映:彼此遮掩而互相襯托。

陳跡:過去的事情。

矚目:注目。

三、分析課文

1、説説你如何理解標題?

①毛澤東主席在1949年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回國、美國政府的白皮書發表之時,曾寫過一篇文章,題目是《別了,司徒雷登》。本文活用此題。

②以英國皇家油輪“不列顛尼亞”號象徵英國在香港的統治。

③“別了”,用委婉中略含嘲諷的口氣,表明這之中統治的結束。

2、將文中表示時間的句子畫出來,看看這篇通訊是從什麼角度,按什麼順序把“香港迴歸”這一重大歷史事件記錄下來的

時間                   地點           主要事件

1997年6月30日

下午4點30分港督府 彭定康注視着港督旗幟降下旗杆

1997年6月30日

下午4點40分港督府 彭定康乘車最後一次離開港督府

1997年6月30日

下午6點15分距英軍總部不遠的添馬艦

東面的廣場 舉行“告別儀式”,查爾斯宣讀女王贈言

1997年6月30日

下午7點45分“威爾士親王”軍營旁 舉行第二次降旗儀式

1997年6月30日

最後一分鐘  中英香港交接儀式現場 米字旗在香港最後一次降下

新的一天來臨的

第一分鐘

中英香港交接儀式現場 五星紅旗伴着《義勇軍進行曲》冉冉升起。與此同時,五星紅旗在英軍添馬艦營區升起

1997年零點40分中國南海 查爾斯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顛尼亞”,“不列顛尼亞”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3、文章按時間順序特寫了哪幾個場景?

場景一:下午4點30分,末任港督告別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幟;

場景二:下午6點15分 在添馬艦 軍營東面的廣場 舉行象徵英國管治結束的“告別儀式”,降下英國國旗;

場景三:子夜時分舉行中英香港交接儀式,米字旗在香港最後一次降下 ,中國國旗升起;

場景四:零點40分查爾斯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顛尼亞”離開香港;

這篇特寫在報道新聞的事實時,還適當地運用了一些背景材料。請找出來並體會它們在文章中的作用?

4、7、11段介紹了一些背景材料,這樣一來,就像電影中的閃回一樣,將歷史與現實用鏡頭方式交錯出現,不僅畫面很強,且突出了英國對香港156年統治的終結。歷史的回顧更強化了用不再來的意味。

5、把這篇通訊改寫成一篇新聞,你省略了哪些語言?體會一下這些語言的好處。

“掩映在綠樹叢中的港督府”“古典風格的白色建築”“廣場上燈光漸暗”“‘不列顛尼亞’號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等描述性的語言使描述對象生動、形象、可感。“末任港督官告別了這個曾居住過25任港督的庭院”,“代表女王統治5年的彭定康登上了帶有皇家標緻的黑色‘勞斯萊斯’,最後一次離開港督府”,“將於1997年底退役的‘不列顛尼亞’號”,“在英國軍艦‘漆鹹’號及懸掛中國國旗和香港特別行政區區旗的香港水警汽艇護衞下”……交待告別的細節,事情的因果、始末交待的具體清楚。

“濛濛細雨中”,“雨越下越大”是天氣狀況的實寫,但兩處用筆,寫出過程,對儀式的氣氛起到了烘托的作用;“面色凝重”,是對港督彭定康表情的描寫,但在這裏交代,對“告別”的儀式的氛圍起了點染的作用。

6、在改寫過程中你是否發現本文時間的表述非常精確,但表述形式不一致,為什麼?

7、這篇別具特色的報道體現出較高的政策把握水平和駕馭文字的能力。在有關香港迴歸的報道中,可以説英方撤離報道的難度最大。既不能只寫中方,又要完整反映英方撤離的情況;既不能對英方諷刺挖苦,又要突出殖民統治結束的象徵意義。你從文中哪些語句可以體會作者的苦心?

如課文中“最後”一次的多次出現,強調英國對香港長達150多年的統治終於結束了,中華民族百手來的恥辱被洗雪,中國人民終於可以在自己的國土上行使主權,揚眉吐氣了。

皇家遊輪“不列顛尼亞”號和鄰近大廈上懸掛的巨幅紫荊花圖案,恰好構成這個“日落儀式”的背景。“日落儀式”的背景一是“泊在港灣中的‘不列顛尼亞’號,一是‘紫荊花圖案’作為英國告別儀式的背景,標誌着英國對中港150年來的殖民統治結束和香港自治的新的歷史階段的開始。

全文最後一句語言莊重而含蓄,有深刻含義。“從海上來”指當年不可一世的英國遠征軍強佔了中國的領土,開始殖民統治。“從海上去”指英國殖民統治的結束。

新聞和通訊的主要區別是:

①新聞中的事實一般是概括性的;通訊則要求同過具體的人物和事件反映現實生活。

②新聞敍述要簡潔、明快,篇幅短小;通訊則要有較細緻的描寫,往往還含有作者的議論,一般篇幅比較長。

③新聞的時效性比通訊更強。

別了,“不列顛尼亞”》教案

《別了,“不列顛尼亞”》教案

文昌中學 範越麗

一、導入  :香港迴歸是什麼時候?如果你是一名記者,你會怎樣報道這一事件?(生答略)

今天,我們學的這篇報道既沒有寫交接儀式現場多麼莊嚴,也沒有寫歡慶迴歸人們是多麼激動,而是選取了英方撤離這樣一個角度,把末代港督乘坐的“不列顛尼亞”號撤離香港這一事件放在一個歷史的背景中,突出了這一事件的歷史意義。正是因為選材獨特、意藴深遠,本篇報道在眾多關於香港迴歸的報道中脱穎而出,入選《通訊名作100篇》。下面,讓我們一起來感受文章藝術魅力。

二、教師範讀。

三、回顧關於新聞的文體知識:新聞六要素(5個“W”和1個“H”)、新聞的結構、新聞的特點。

四、研究課文結構

1、找出本篇報道的導語 部分和主體部分。

2、概括主體部分寫到的事件。

4時30分 末任港督的降旗儀式

4時40分 彭定康離開港督府

6時15分 舉行象徵英國管制的告別儀式

7時45分 港島的第二次降旗儀式

子夜時分 中英香港交接儀式上的易幟

0時40分 “不列顛尼亞”號離開香港

3、研討問題:

1) 在對這些儀式的敍述中,作者還插入了哪些內容的介紹?這些內容有什麼作用?

2) 作者在敍述中語言顯得沉着平靜,沒有直接的議論和抒情,但從這些我們又彷彿聽到內心的激動和心跳,這是為什麼呢?請找出這些隱藏作者感情的語句。

3) 第5段寫到“不列顛尼亞”號和紫荊花的細節有什麼意義嗎?

4) 第8段和第11段的數字為什麼要寫得這麼詳細?有什麼作用?

5) 最後一句“大英帝國從海上來,又從海上去”是什麼意思?

五、文本質疑

六、小結本文主題:

本篇題為《別了,“不列顛尼亞”》,從客觀的角度敍述了英皇家油輪“不列顛尼亞”號離去的過程,表明象徵着英國殖民統治在香港的終結,中華民族的一段恥辱終告洗刷。

1997年7月1日中國政府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這是中華民族的一大盛事,也是世界歷史上的一件大事。在有關香港迴歸的大量報道中,本文是唯一一篇完整反映英方撤離的稿件。文章出色地記錄了英國王儲查爾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不列顛尼亞”號皇家遊輪撤離香港的最後歷史時刻,曾獲第八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及1997年新華社社級好稿。

3. 題目解説

“別了,‘不列顛尼亞’”表面的意思是告別了接載查爾斯王子和離任港督彭定康回國的英國皇家遊輪“不列顛尼亞”號,實際的意思是英國對香港長達一個半世紀的殖民統治宣告結束了,香港重新回到祖國的懷抱中。

結構分析:

這篇特寫性消息按導語 和主體可分兩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概述英國撤離香港的最後一刻是英國米字旗最後一次降落,接載英國王子和港督的遊輪離開香港。

第二部分(2至結束段)集中描寫英國撤離香港那天的四個場景及有關背景資料。

結構圖表如下:

寫法分析:

這篇別具特色的報道體現出較高的政策把握水平和駕馭文字的能力。在有關香港迴歸的報道中,可以説英方撤離報道的難度最大,既不能只寫中方,又要完整反映英方撤離的情況;既不能對英方諷刺挖苦,又要突出殖民統治結束的象徵意義。這篇文章語言莊重,卻在含蓄中包含了很多言外之義,非常耐人尋味。如在寫到英方在告別儀式上降下英國國旗時説:“一百五十六年前,一個叫愛德華·貝爾徹的英國艦長帶領士兵佔領了港島,在這裏升起了英國國旗;今天,另一名英國海軍士兵在‘威爾士親王’軍營旁的這個地方降下了米字旗。”平實的語言,鮮明的對比,飽含了對長達一個半世紀的殖民統治結束後的欣喜之情。

難點分析:

特寫性消息的特點:

課文是一篇特寫。特寫性消息,也稱新聞速寫、新聞素描,要求用類似於電影“特寫鏡頭”的手法來反映事實,是作者深入新聞事件現場,採寫製作的一種新聞價值高、現場感較強、篇幅短小精粹的消息文體。特寫性消息側重於“再現”,往往採用文學手法,集中、突出地描述某一重大事件的發生現場,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場面,生動、形象地將所報道的事實再現在讀者面前。在本文中,作為歷史的見證人,作者集中描寫了英國撤離香港那一天的幾個具有典型性的場景,把生動的現場氣氛傳達給讀者。

教學目標 :

知識目標:

1、瞭解特寫的特點。

2、瞭解文中重點語句的深刻含義。

3、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能力目標:

1、培養速讀能力。

2、寫一篇香港迴歸的感受。

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和為祖國奉獻的精神,激發民族自信

心和自豪感。

教學重點:

1、欣賞文學作品語言,品味文中藴含的豐富感情。

2、學習特寫的表達技巧,培養正確的價值觀和健康審美情趣。

教學難點 :理解文中重點語句的深刻含義。

教學方法:講解、品讀、感悟、小組學習、對比閲讀。

媒體選用:多媒體展示課件。

教學步驟 :

一、情境導入

1、課前由學生對詩歌作品的介紹。

2、複習電視解説詞的特點。(先觀看三段電視解説詞,多媒體展示)

3、導入  新課,看了幾段電視解説詞,你最想説一句什麼話?

二、認識特寫

談話:如果我們把剛才這些電視解説詞的畫面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出來,這樣的文體就是特寫。

媒體展示:特寫的含義

抓含義中的關鍵詞強化理解。“真實的再現”

三、小組的形式學習本文。

1、速讀全文,整體感知。用上讀書符號。

2、小組學習。

全文選取了幾個場景。

各小組選擇其中一個場景,可以選擇你喜歡或適合你組的方法進行學習。

建議使用方法:朗讀體會、角色表演、抓住重點句或關鍵句體會深刻含義。

3、討論文中背景材料的作用。

4、各小組採取不同形式展示學習結果。

5、學生互評,提出改進意見。

四、比較閲讀

比較消息、特寫、電視解説詞的異同點。多媒體給出。

五、總結全文。

今天我們學習了特寫,説説其含義。本文選取了四個場景,詳細的寫出了香港迴歸的情形。語言極富特色。

六、課堂作業 。課後練習1、2、3題。

板書設計 :

(特寫)       一   傍晚降旗

別了,不列顛尼亞    二   交接儀式

三   子夜告別   感悟→情感

四   零點40分

《別了,不列顛尼亞》教學設計 篇二

授課:羅定市廷鍇紀念中學 黃宏武

教學目標:

1、激發學生愛國情感。

2、讓學生領會選材,取材的要領。

3、讓學生品味、欣賞本文的精彩之處。

教學的重點、難點:

新聞的選材、取材怎樣才能別出心載。

教學的輔助:1、播放有關香港迴歸錄像片斷。

2、在網上搜集有關香港迴歸的新聞。

教學流程:

一、觀看香港迴歸倒計時有關錄像片斷,引入課題。

1、所選錄像片斷,反映出人們懷着無比興奮的心情迎接香港迴歸的精彩場面(長度5分鐘左右)。

2、學生談一談自己看到香港迴歸祖國一刻時的心情。

教師提問:此刻你想到了什麼?

學生自由回答。

教師總結,激發學生愛國熱情:中華民族曾經擁有四大發明,大唐盛世的驕人成績,但由於晚清政府閉關自守、軟弱無能,自從1840年英國發動了鴉片戰爭以來,中國成為帝國主義列強任意宰割的羔羊,香港被英國帝國主義割據佔領。

1949年,新中國成立了,中國人民把帝國主義列強趕出了大陸,但香港仍然被割據,隨着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我們的祖國綜合國力得到大大的提高,中國人民可以挺直腰桿,從英國帝國主義的手中把自己的香港要回來。1997年7月1 日,這天值得所有炎黃子孫高興的日子,香港迴歸,這是一個令所有華夏子孫開顏的瞬間。

3、課題引入:

怎樣去報道這一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事件呢?下面我們就來學習一下《別了,“不列顛尼亞”》,在眾多的報道香港迴歸這一重大事件的新聞中,這一篇榮獲第8屆“中國新聞獎”消息類一等獎,併成為入選高中課本的唯一一篇,這是為什麼呢?

二、研究本文寫作特點,賞析精彩之處:

1、課前預習:要求學生自己分析研究,看一看本篇新聞有何特點,做好旁批。

2、課堂具體做法:教師提示學生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題目、選材、選取的角度,場面描寫,語言特點。先讓學生分小組討論交流5分鐘,後由各小組學生代表發言。教師把學生髮言的要點板書到黑板上。

3、板書設計:

①題目:擬人手法,突出自豪感

“不列顛尼亞”號離開象徵英國殖民統治香港終結。

②選材、取材:

獨到,別具一格,英方撤離的角度,選擇英國皇家遊艇“不列顛尼亞”號,突出歷史意義。

對比突出意義,升——降

③場面描寫:

對比

港督旗幟:“日落餘音”中降下,另兩面升起

日落儀式:“不列顛尼亞”一巨幅紫荊花圖案

④語言特點:簡潔、明瞭、生動(擬人)

含義深刻:從海上來,又從海上去。

4、從網上挑選三篇有關香港迴歸的新聞,要學生説一説選材的角度。

5、學生搶答發言:你會選擇哪一個角度來報道香港迴歸的新聞?

6、教師總結:本文主要最突出的特點,與眾不同之處,就在於選材的角度較好。

別了,不列顛尼亞 篇三

一、導入:香港迴歸是什麼時候?如果你是一名記者,你會怎樣報道這一事件?(生答略)

今天,我們學的這篇報道既沒有寫交接儀式現場多麼莊嚴,也沒有寫歡慶迴歸人們是多麼激動,而是選取了英方撤離這樣一個角度,把末代港督乘坐的“不列顛尼亞”號撤離香港這一事件放在一個歷史的背景中,突出了這一事件的歷史意義。正是因為選材獨特、意藴深遠,本篇報道在眾多關於香港迴歸的報道中脱穎而出,入選《通訊名作100篇》。下面,讓我們一起來感受文章藝術魅力。

二、教師範讀。

三、回顧關於新聞的文體知識:新聞六要素(5個“W”和1個“H”)、新聞的結構、新聞的特點。

四、研究課文結構

1、找出本篇報道的導語部分和主體部分。

2、概括主體部分寫到的事件。

4時30分 末任港督的降旗儀式

4時40分 彭定康離開港督府

6時15分 舉行象徵英國管制的告別儀式

7時45分 港島的第二次降旗儀式

子夜時分 中英香港交接儀式上的易幟

0時40分 “不列顛尼亞”號離開香港

3、研討問題:

1) 在對這些儀式的敍述中,作者還插入了哪些內容的介紹?這些內容有什麼作用?

2) 作者在敍述中語言顯得沉着平靜,沒有直接的議論和抒情,但從這些我們又彷彿聽到內心的激動和心跳,這是為什麼呢?請找出這些隱藏作者感情的語句。

3) 第5段寫到“不列顛尼亞”號和紫荊花的細節有什麼意義嗎?

4) 第8段和第11段的數字為什麼要寫得這麼詳細?有什麼作用?

5) 最後一句“大英帝國從海上來,又從海上去”是什麼意思?

五、文本質疑

六、小結本文主題:

本篇題為《別了,“不列顛尼亞”》,從客觀的角度敍述了英皇家油輪“不列顛尼亞”號離去的過程,表明象徵着英國殖民統治在香港的終結,中華民族的一段恥辱終告洗刷。

1997年7月1日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這是中華民族的一大盛事,也是世界歷史上的一件大事。在有關香港迴歸的大量報道中,本文是唯一一篇完整反映英方撤離的稿件。文章出色地記錄了英國王儲查爾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不列顛尼亞”號皇家遊輪撤離香港的最後歷史時刻,曾獲第八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及1997年新華社社級好稿。

3、題目解説

“別了,‘不列顛尼亞’”表面的意思是告別了接載查爾斯王子和離任港督彭定康回國的英國皇家遊輪“不列顛尼亞”號,實際的意思是英國對香港長達一個半世紀的殖民統治宣告結束了,香港重新回到祖國的懷抱中。

結構分析:

這篇特寫性消息按導語和主體可分兩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概述英國撤離香港的最後一刻是英國米字旗最後一次降落,接載英國王子和港督的遊輪離開香港。

第二部分(2至結束段)集中描寫英國撤離香港那天的四個場景及有關背景資料。

結構圖表如下:

寫法分析:

這篇別具特色的報道體現出較高的政策把握水平和駕馭文字的能力。在有關香港迴歸的報道中,可以説英方撤離報道的難度最大,既不能只寫中方,又要完整反映英方撤離的情況;既不能對英方諷刺挖苦,又要突出殖民統治結束的象徵意義。這篇文章語言莊重,卻在含蓄中包含了很多言外之義,非常耐人尋味。如在寫到英方在告別儀式上降下英國國旗時説:“一百五十六年前,一個叫愛德華·貝爾徹的英國艦長帶領士兵佔領了港島,在這裏升起了英國國旗;今天,另一名英國海軍士兵在‘威爾士親王’軍營旁的這個地方降下了米字旗。”平實的語言,鮮明的對比,飽含了對長達一個半世紀的殖民統治結束後的欣喜之情。

難點分析:

特寫性消息的特點:

課文是一篇特寫。特寫性消息,也稱新聞速寫、新聞素描,要求用類似於電影“特寫鏡頭”的手法來反映事實,是作者深入新聞事件現場,採寫製作的一種新聞價值高、現場感較強、篇幅短小精粹的消息文體。特寫性消息側重於“再現”,往往採用文學手法,集中、突出地描述某一重大事件的發生現場,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場面,生動、形象地將所報道的事實再現在讀者面前。在本文中,作為歷史的見證人,作者集中描寫了英國撤離香港那一天的幾個具有典型性的場景,把生動的現場氣氛傳達給讀者。

別了,不列顛尼亞 教案 篇四

長沙市井灣子中學:石麗

教學目標 :

1.       瞭解特寫與一般消息的異同。

2.       品味本文莊重、含蓄的語言風格。

教學重點、難點:

瞭解特寫的寫法。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

一、     導入  新課

由香港迴歸導入  。

二、     掃除字詞障礙。

三、     簡介文題與體裁

1997年7月1日中國政府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這是中華民族的一大盛事,也是世界歷史上的一件大事。在有關香港迴歸的大量報道中,本文是唯一一篇完整反映英方撤離的稿件文章出色地記錄了英國王儲查爾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不列顛尼亞”號皇家遊輪撤離香港的最後歷史時刻,曾獲第八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及1997年新華社社級好稿。

課文是一篇特寫。特寫性消息,也稱新聞速寫、新聞素描,要求用類似於電影“特寫鏡頭”的手法來反映事實,是作者深入新聞事件現場,採寫製作的一種新聞價值高、現場感較強、篇幅短小精粹的消息文體。特寫性消息側重於“再現”,往往採用文學手法,集中、突出地描述某一重大事件的發生現場,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場面,生動形象地將所報道的事實再現在讀者面前。

四、分析課文

1.       在本文中,作為歷史的見證人,作者集中描寫了英國撤離香港那一天的幾個具有典型性

的場景,把生動的現場氣氛傳達給讀者。文章按什麼順序主要描寫了哪幾個場景?

2.       這篇別具特色的報道體現出較高的政策把握水平和駕馭文字的能力。在有關香港迴歸的

報道中,可以説英方撤離報道的難度最大。既不能只寫中方,又要完整反映英方撤離的情況;既不能對英方諷刺挖苦,又要突出殖民統治結束的象徵意義。你從文中哪些語句可以體會出作者的苦心?

3.       文章在報道新聞事實時,還適當地運用了一些背景材料,請找出來並想想有什麼用處?

五、拓展延伸

閲讀附文,説説我國政府為什麼能成功地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

別了,不列顛尼亞 篇五

1課時

方法:自主 合作 交流

教具:1.香港迴歸影音資料。

2、。課件

重點:1.新聞知識的掌握

2、情感價值態度的培養

授課過程:

一:導入新課:

現在我們走在大街上或者是乘車時,經常可以見到大幅的偉人的畫像,且不説法律上是否合乎規範,他們的確已經成了鄉村。城市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成了一種文化,我們看到過:毛澤東同志的。鄧小平。江澤民……今年8月22號正好是鄧小平同志誕辰一百週年,與之有關的內容:改革開放、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香港迴歸……今天在鄧小平同志誕辰100週年的日子裏,重温那段歷史。(播放香港迴歸的影音資料,大約5分鐘)

二。研討過程

1、大家談觀看影音資料的感受------激動

高中必修一《別了,不列顛尼亞》精選教案 篇六

【教學目標】:1、瞭解新聞特點,掌握特寫性消息的寫作特點

2、品味語言,體會對比的作用,感受作者的情感

3、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和平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1、新聞知識的掌握

2、品味本文莊重、含蓄的語言風格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方法】:自主 合作 交流

【教學過程】:

一、檢查學生課前準備 (在預習的基礎上,學生完全可以互相幫助解決問題)

1、新聞也叫消息,是對新近發生的有社會意義並引起公眾興趣的事實的簡短報道真實性、實效性、文字少篇幅小是其基本特徵其結構一般包括:標題、導語、主體、結尾四部分

2、課文是一篇特寫特寫性消息,也稱新聞速寫、新聞素描,要求用類似於電影“特寫鏡頭”的手法來反映事實,是作者深入新聞事件現場,採寫製作的一種新聞價值高、現場感較強、篇幅短小精粹的消息文體特寫性消息側重於“再現”,往往採用文學手法,集中、突出地描述某一重大事件的發生現場,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場面,生動形象地將所報道的事實再現在讀者面前

3、掃除文字障礙

旗幟(qí zhì) 掩映(yǎn yìng) 矚目(zhǔ) 展拓(zhǎn tuò) 冉冉升起(rǎn rǎn ) 凝重(níng )

二、導入

(播放香港迴歸交接儀式、董建華宣誓就職以及江澤民同志書“香港明天更美好”的片斷)

香港迴歸對於中華民族來説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事,舉國歡騰香港政權交接儀式吸引了世界各大媒體的目光為了記下這一大盛事,四位新華社記者通力合作,真實、準確地描繪了這難忘的時刻

本文在所有有關香港迴歸的新聞報道中是最出色的一篇新聞作品,曾經在第八屆中國新聞獎評選活動中獲得了一等獎

今天,我們就讓這篇著名的《別了,“不列顛尼亞”》帶領我們回到1997年6月30日至7月1日的香港政權交接儀式現場,一起來重新感受那激動人心的場面

假設:你是位新華社的記者,親眼見證了這個難忘的時刻,你將怎麼報道這一新聞?

(學生思考,然後請一位同學來播報這則消息)

注意:你該用什麼樣的語調來播報?

提示:香港迴歸是振奮人心的大事,這個時刻是中華民族雪恥的時刻所以一定要用自豪、高亢的語調來播報

三、互動探究

1、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概括一下文本的結構?

(可根據新聞的組成部分來分析)

提示:導語:(第1段)概述英國撤離香港的最後一刻是英國米字旗最後一次降落,接載英國王子和港督的遊輪離開香港

主體及結尾:(第2至結束段)集中描寫英國撤離香港那天的場景及有關背景資料

2、學生重點閲讀主體及結尾部分,看看文本是從什麼角度,按什麼順序把“香港迴歸”這一重大歷史事件記錄下來的?(討論,概括,力求將八個場景找完全)

提示: 4時30分 港督府的降旗儀式

4時40分 彭定康離開港督府

6時15分 英國的告別儀式 時間順序

7時45分 第二次降旗

子夜時分 中英香港交接儀式 敍述了英國殖民者

新的一天 升國旗 奏國歌 的告別儀式

兩分鐘前 人民解放軍接管香港防務

0時40分 “不列顛尼亞”號離開香港

3、文本對儀式的敍述都很簡潔 (很簡要的一兩句話概括),這些是新聞事實但是作者卻恰當的穿插一些背景材料,使得交接儀式顯示出不同尋常的意義。 請同學們三讀課文,試着在文中找一找

提示:(選取其中幾例)

場景一:港督府降旗

“但這一次不同,永遠都不會有另一面港督旗幟從這裏升起”

場景三:英國告別儀式

“停泊在港灣中的皇家遊輪“不列顛尼亞”號和鄰近大廈上懸掛的巨幅紫荊花圖案,恰好構成這個“日落儀式”的背景”

場景四:第二次降旗

“156年前,一個叫愛德華·貝爾徹的英國艦長帶領士兵佔領了港島,在這裏升起了英國國旗;今天,另一名英國海軍士兵在“威爾士親王”軍營旁的這個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現實場景與背景材料銜接得很自然,很有序,已與場景融為一體它的引入使這篇新聞有了歷史的縱深感

在此作者並不直接發表議論,但是情感和評論都暗含其中(什麼情感?)

(含蓄地鞭撻了殖民主義者,抒發了作為中國人民的自豪振奮之情)

4、回讀課文,你認為文中的哪些語句很精彩、值得細細揣摩?談談你的理由(組織學生對於所找句子地含義進行討論)

示例:

A、標題 別了,“不列顛尼亞”

字面:參加完交接儀式的查爾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 國皇家遊輪“不列顛尼亞”號離開香港,消失在茫茫的南海夜幕中,這是現場的實景

深層:“不列顛尼亞”號的離去,象徵着英國殖民統治在香港的終結,中華民族的一段辱終被洗刷

B、“大英帝國從海上來,又從海上去”

字面:英國又從海上回去

深層:156年前,大英帝國從海上耀武揚威地來,今天從海上黯然地離去一“來”一“去”,香港的百年滄桑鉅變凝聚其中自豪之情,溢於言表

採用了對比手法,句子雖短,意藴深長

總結:這篇文章語言莊重,卻在含蓄中包含了很多言外之義,非常耐人尋味文中很多動詞的選用,如“恢復”“移交”“接管”“冉冉升起”等,都透露出莊嚴的情味還有一些強調句的運用,如“這是英國撤離香港的最後時刻”,“最為世人矚目的是子夜時分中英香港交接儀式上的易幟”等,都顯示了其莊重的語言風格“從海上來,又從海上去”含蓄卻不乏深刻文本平實的語言,鮮明的對比,飽含了對長達一個半世紀的殖民統治結束後的欣喜之情學生在閲讀的過程中,要細心把握文本的這些特點

5、在眾多關於香港迴歸的報道中,《別了,“不列顛尼亞”》是最別緻的一篇請同學們思考一下,為什麼?

提示:A、角度獨特:本文選擇了英方撤離這一角度

B、有深度:把末任港督乘英國皇家遊輪“不列顛尼亞”號撤離香港這一事件放在一個歷史的背景中,突出了事件的意義

C、語言莊重、含蓄,富含深意的特點

四、小結

本文讓我們重温了香港迴歸那一刻的激動與自豪這不僅是事件本身,也與本文的藝術再現分不開文章獨闢蹊徑,視角獨特,很有深度,並且語言精練、含蓄深刻,都讓讀者為之讚歎這也可成為我們寫作學習的榜樣如今香港迴歸已經11年,在此期間,我們看到了香港的蓬勃發展,看到了香港與內地聯繫日益緊密,香港已經成為中國密不可分的整體我們更加有理由相信“香港的明天更美好”!

五、佈置作業

蒐集有關香港迴歸的新聞報道,作比較閲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xuesheji/7kn1p8.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