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學設計 >

螳螂捕蟬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螳螂捕蟬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螳螂捕蟬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螳螂捕蟬讀後感 篇一

《螳螂捕蟬》讀後感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最近,我閲讀了《螳螂捕蟬》一文,讀後,我受益匪淺。

這篇文章主要講吳王下定決心攻打楚國,誰來阻擋它,他就把那個人處死。後來有一位聰明的侍衞官借用了《螳螂捕蟬》這一個故事來勸免吳王,吳王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文章中的那位侍衞官真聰明,他匠心獨運,適當地借用了《螳螂捕蟬》這個故事來勸免吳王。他這樣説非常巧妙,用了一種“借物暗喻”的手法,生動準確地用《螳螂捕蟬》這個故事中的蟬、螳螂、黃雀來比喻吳王。這樣一來,他既避免了與吳王正面發生衝突,又不引來殺身之禍,還有更重要的是他這樣説起了勸免的作用。

讀了這篇文章,我從螳螂、蟬、黃雀的身上學到了一個不要只想到要取得眼前的利益,而沒考慮到隱藏在身後的危險的道理。在現實生活中,有些人也像“螳螂捕蟬”那樣。現代社會中有的人為了生活好,能掙到大錢,就千方百計地想出了許許多多對人們有害的主意。有的在街上行騙,有的亂捉亂捕野生動物,有的甚至不顧一切地亂砍亂伐樹木``````它們就只顧着眼前的利益,而不考慮到隱藏在身後的種種危險,亂捕亂捉,亂砍亂伐``````最後,社會變得混亂,壞人無處不在,環境也大大受到了破壞,到時候的人類,也只能生存在一個社會混亂,環境污染的黑暗世界裏,再也看不到?光明?了。有的人挨不住了,也都紛紛向生命舉上了一面面?白旗?。還有,有一些人平時很喜歡飲酒,他們自認為這是一種?享受?,而不是一種?自滅?。它們就只顧着眼前的好處,不聽別人的勸告,最終只好後悔了。因為酒是一種害人的?殺手?,人飲多了,胃就會遭到嚴重的傷害,人體也會變得衰弱很多。它們這樣飲,不但浪費了金錢,而且日久生長,最終自己受不住了,也會自己毀滅自己。

讀了《螳螂捕蟬》一文,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但要顧眼前的利益,而且還要考慮到隱藏在身後的種種危險這個道理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這樣,只有懂得這個道理,我們才能在生活中活得快樂,活出自我!

作業延伸(1為必做做題,2、3為選做題,任選其 篇二

1、同學們,文中的少年是什麼身份?(侍奉吳王)大臣們無法勸阻的事,卻被少年一個小小的故事給勸阻了。從表面上看,他有沒有説一句勸説的話?(沒有)他只是給吳王講了個有趣的故事而已呀。實際上,少年勸了沒有?(勸了)有沒有像大臣那樣勸?(沒有)能不能像大臣們一樣勸?(不能)他是暗暗地勸,不露痕跡,不動聲色。少年真是太聰明瞭!(板書:智)

2、少年的機智表現還不只於此,請同學們默讀課文3-8節,對課文中描寫少年的語句圈圈劃劃,仔細地琢磨琢磨,你從哪裏還感受到少年的機智?愛動腦子的同學肯定有新的發現。

3、指名交流:

(1)拿着一隻彈弓 歸納:巧妙呀,只有這樣才讓吳王相信他確實在打鳥呀,真是巧拿道具引吳王呀!

(2)花園 轉來轉去 沾濕 毫不介意 一連轉了三個早晨 終於

師引:他為什麼要這樣做呀?是呀,只有這樣才能遇到吳王呀,只有這樣才能給吳王講故事呀!真是一個勇敢而執着的少年呀!

少年講這個故事的目的是為了勸説吳王,那他為什麼不到大殿上在大庭廣眾之下去向吳王講這個故事呢?而是煞費苦心地在花園裏轉來轉去,尋找機會呢?

(預設:A他要把故事講得真實可信,所以不能在大殿上講。你看他還特意拿了一隻彈弓呢。B因為吳王不聽大臣的勸阻,下過死命令,誰要勸阻他,就會被處死。C不能讓吳王意識到少年是在利用故事勸阻他,否則即使少年説得再正確,吳王也不可能會接受的。D因為“君子一言,駟馬難追”,吳王是一國之君,他怎麼能更改自己的決定呢?所以少年在花園裏給吳王講這個故事是給吳王台階下,為了保護吳王的面子。E身份不允許他到大殿上去勸。)

道具選得巧妙,地點選得巧妙,時機把握得巧妙呀!誰來讀這段話,給大家展現這位機智的少年形象。練讀這段話。

(3)卻見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 這樣説才能讓吳王有興趣聽他講故事呀,誰來讀,讓人一聽就有興趣?(我沒有打着鳥,卻見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

4、小結。少年選擇的是吳王每天必到的花園這個地點,看似不經意實則精心安排地見到了吳王;接着他又巧妙地用彈弓作道具,話語富有懸念,一步一步地引着吳王對自己講述的事產生濃厚的興趣;更巧妙的是,少年編了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故事,讓吳王明白了只顧眼前利益,不顧身後隱患的惡果,最終使吳王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他的這一番勸説可謂是巧勸、智勸、妙勸!(板書見——引——勸)

5、你認為少年是個怎樣的人?

5、故事讀到這裏,相信大家一定被他的智慧與勇氣所折服。你的心裏是不是更加欽佩這個少年了?分角色朗讀3~ 12節。

螳螂捕蟬教案 篇三

一、導入:

今天我們一起學習螳螂捕蟬。你以前聽過這個成語嗎?(螳螂捕蟬,黃雀在後)説説你的理解。今天我們學習的課文與這個寓言故事有關。

二、初讀課文。

1、自讀課文,藉助課後生字詞讀準字音,讀通課文。

2、用自己的話概括一下課文主要講了什麼故事?

(少年以樹上的螳螂欲捕蟬,不知身後的黃雀要將它啄食的故事,告誡吳王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不顧身後隱患是危險的。吳王聽後明白過來,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總結:少年以螳螂捕蟬勸吳王

3、少年講這個故事給吳王聽,是別有深意的——(想勸吳王放棄攻打楚國的計劃。)

大臣與少年都勸説吳王,比較一下。出示結果對比。

大臣們認為,攻打楚國雖然取勝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諸侯國乘虛而入,後果將不堪設想。可是吳王固執地説:“誰敢來勸阻我,我就處死他!”

聽了少年這番話,吳王恍然大悟,連聲説:“對!對!你講得太有道理了!”於是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你有什麼問題想問嗎?為何結果相差如此之大?

4、可是,縱觀全文,少年與吳王的對話中有沒有提到關於楚國的事呢?

只是説了個故事,隻字未提楚國之事,卻令固執的吳王改變了主意,這個故事太值得我們去研究了。

三、精讀課文。

1、默讀課文,找到少年所説的故事,再輕聲讀一讀。

2、這就是少年講的故事。(出示)指名讀。

3、學習故事。

A自讀課文,能理清裏面的關係嗎?作圖:露水蟬螳螂黃雀少年

B蟬、螳螂、黃雀有什麼共同之處?(一心看到眼前的利益,卻都不知道身後的禍患)

這幾種動物都十分警惕,為什麼都沒發覺身後隱伏的禍患呢?

——“一心”,蟬:高高在上,悠閒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螳螂:供着身子,舉起前爪,要去捕蟬。

黃雀:伸長脖子正要啄食螳螂。

讀讀故事,你一定能揣測出它們當時的想法。

出示:望着眼前的(),蟬心想:

螳螂

黃雀

——是啊,我們不難體會到正因為急於獲取眼前的利益,才使它們放鬆了警惕,忽略了即將到來的危險。誰能讀出它們的“一心”得利的心理。

——蟬身後隱伏的禍患是螳螂的捕食,螳螂身後隱伏的禍患是黃雀的捕食,而黃雀身後隱伏的禍患是少年手中彈弓的襲擊。

5、這個故事讓你明白了什麼道理?引讀——其實我們應該想到一句老子的話:福兮,禍之所伏。

這個故事讓吳王明白了什麼?引讀——攻打楚國是眼前的利益,其他諸侯國乘虛而入是身後隱伏的禍患。千萬不能因為貪圖眼前的利益,而忽略身後的禍患,板書:(別因)眼前的利益(忽視)身後的禍患

否則後果不堪設想。理解不堪設想。堪,可以,能夠。不能夠想像。春秋時期,各諸侯國各霸一方,彼此之間虎視眈眈。倘若被諸侯國乘虛而入,我們不妨想像一下會有怎樣的後果?(國家被滅,人民被奴役……)

6、然而大臣們的反對、苦勸得到的是——出示——引讀,少年的故事令吳王恍然大悟,—

—引讀。

為什麼同一個出發點,卻得到完全不同的結果呢?請再讀讀課文,課文中的一些細節會幫你找到答案。

——大臣是直勸,少年是巧勸。

巧,體現在哪裏呢?再瀏覽課文,你一定有話對少年説:少年,你的()讓我敬佩。

A智慧——不正面講對錯,用自然界裏的故事,揭示道理,用故事啟發吳王。

B勇氣——冒死勸誡,勇氣可嘉。聯繫到第二小節。

C講話很有藝術,很有技巧。

語言看似尋常,卻是精心設計,一步步地讓吳王明白事理。練習對話朗讀。語氣應怎樣?

D耐心——為了説服成功,耐心等待機會。(在王宮花園裏轉來轉去。露水沾濕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就這樣,一連轉了三個早晨。)如果吳王仍然沒有發現他,他會怎麼辦?(繼續等,或想別的辦法)

好一個令人敬佩的少年,用智慧、憑勇氣,借螳螂捕蟬的故事巧勸吳王!

四、總結全文:

1、這篇課文是一則寓言故事,寓言故事就是藉故事來説明事理,我們會在生活中找到與之相似的例子,從而深受教育啟發。課後,請大家去搜集一下,生活中你有沒有發現存在着“螳螂捕蟬”的現象呢?

螳螂捕蟬教案 篇四

一、激趣解題,明確目標。

⒈教師談話:在生活當中你都會遇到你“最敬佩的一種行為”或“看不慣的一種現象”。這節課我們就用演講的方式來暢談。

⒉自由發言:説説什麼是“演講”,怎樣才能搞好演講。

⒊師:介紹演講的特點,講解演講的技巧。

⒋自主發言,説説你對這種行為和習慣的認識和理解。

二、觀圖,分析圖意。

⒈看圖,説出主要意思。

⒉拼圖,從主到次依次説出圖中所見的人或景物,“最敬佩的一種行為”“最看不慣的一種現象。

⒊哪些是非講不可?描繪一下他們的特徵。

⒋推前:事情的起因是什麼?

⒌想後:結果會怎樣?

三、明確演講要求。

⒈設計演講要注意的三點。

①想好演講的內容。(我敬佩的行為是什麼,為什麼要敬佩,怎樣敬佩,我看不慣的現象是什麼,為什麼看不慣,怎樣改變這種現象。)

②列提綱,安排演講思路。

③根據自己特長:選合適的表達方式。(語言流暢,態度自然大方,有感情。)

⒊同桌交流,互相啟發,完善演講準備。

四、小組暢談,全班交流。

⒈以小組為單位暢談。

⒉鼓勵第一次暢談不理想的同學再來。

⒊綜合評議,選出最好的同學代表小組到全班演講。

⒋各組代表演講。

⒌小組,選出最佳演講者。

五、擴展運動。

寫一,把”最敬佩的行為“或”看不慣的現象“寫下來。

《螳螂捕蟬》教學設計 篇五

【教學目標】

1、能用完整、連貫的語言簡明扼要地説説故事的主要內容,注意説清楚事件的起因、經過和結果。

2、正確聽寫“螳螂捕蟬”故事中的關鍵詞語,能借助這些關鍵詞語複述寓言的主要內容,感悟句子的特點;理解寓言藉助故事來説明事理的表達方式,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的道理。

3、聯繫上下文理解“恍然大悟”的意思,知道吳王為什麼取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4、閲讀課文第二部分,分角色朗讀人物對話,體會少年巧勸吳王的決心、勇氣和智謀。

5、通過這篇課文的學習,感受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體會古代人民的智慧,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同時也進一步滲透“處處留心皆學問”的大語文學習觀。

【教學重點】

教學目標中的第1、2、3點。

【教學難點】

教學目標中的第4點。

【教學準備】

第一課時指導學生初讀課文,學習生字、詞;正確朗讀課文,理清事件的起因、經過和結果。

【教學過程】

一、回憶課文內容

1、上課鈴響之前播放動畫片《螳螂捕蟬》。

2、導入:今天我們繼續學習課文《10、螳螂捕蟬》,誰能説説這篇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情?注意要説清楚事件的起因、經過和結果。

3、指名回答,教師相機板書。

設計意圖:在學生進入多媒體教室後,播放中國水墨畫動畫片《螳螂捕蟬》,優美的音樂、意境深遠的水墨畫、想象豐富的故事情節……很自然地將學生帶入學習的情境。複習時要求學生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説清事件的起因、經過和結果,但是要語言連貫,這樣既為後面的學習做了鋪墊,又訓練了“説”的能力。

二、複述“螳螂捕蟬”

1、過渡:《螳螂捕蟬》是一則寓言故事。寓言就是講一個小故事來説明一個大道理,這則寓言又講了什麼故事,告訴我們什麼大道理呢?先聽寫四組詞語。

2、一組一組地聽寫:

蟬悠閒自由自在

螳螂拱着身子舉起前爪

黃雀伸長脖子正要啄食

少年拿着彈弓瞄準

眼前的利益隱伏着禍患

3、課件出示以上詞語

⑴核對聽寫情況

⑵朗讀這些詞語

⑶教師説故事的主要內容,學生聽

⑷學生藉助詞語和插圖,複述“螳螂捕蟬”這個小故事。(一遍)

⑸學生複述,交流評價。

4、總結:小故事——大道理

設計意圖:《螳螂捕蟬》這則是課文的重點,我就把它調整到第一步來完成。為了完成複述的學習目標,我設計了先聽寫關鍵詞,在聽老師複述,最後學生複述的。方法,這樣做學生能經歷聽、説、讀、寫、看圖、思的學習活動,我希望能起到一箭多雕的效果——檢查字詞、瞭解寓言內容、體會寓意、複述、感知寓言特點和閲讀寓言的方法。

三、理解“恍然大悟”

1、過渡:吳王聽了這個故事後,又是怎樣呢?(恍然大悟)

2、讀課文最後一自然段。

⑴理解“恍然大悟”。

“悟”是什麼意思?“大悟”呢?吳王明白了什麼?

“恍然”什麼意思?該用什麼樣的語氣來讀吳王的話?試試看。

⑵這一段與前面的那些語句相照應,找出來讀一讀。

相機理解“處死”、“死命令”、“固執”……體會的吳王的固執,大臣的着急,吳國危險的處境。

設計意圖:這個環節,我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恍然大悟”組織教學,聯繫上下文理解這個詞語的具體所指,並聯繫有感情地朗讀吳王的話。然後,聯繫全篇,很自然地過渡到課文第一部分的學習。

四、品味少年之“智”

1、過渡:大臣勸阻無用,吳國正處在“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一位侍奉吳王的少年站了出來,成功地勸阻了,挽救了吳國。同學們,你們想過沒有,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吳王改變了主意呢?

2、自由讀課文第二部分(2—11自然段),找一找描寫少年的語句,説一説你的體會。

3、小組交流。

4、全班交流。

⑴“拿着彈弓、轉來轉去”“三個早晨”説明了什麼?“毫不介意”什麼呢?少年在意的是什麼呢?

⑵“終於”能表現少年怎樣的心情?

⑶朗讀人物對話,體會人物心理,練習感情朗讀。尤其是吳王的心理變化。(關心——好奇——大悟)

⑷探究小結:“螳螂捕蟬”的確是少年三天中看見的趣事嗎?(聯繫時間、地點、彈弓等體會少年的智慧)

設計意圖:理解少年的智慧是學生學習的難點,在學生對課文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後在來品悟,自然會輕鬆一些。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抓住第三自然段中的三個詞來交流,並用分角色有感情朗讀的方法體會,深入吳王和少年的內心,感悟少年規勸的巧妙。

五、積累中華成語

1、總結寓言“螳螂捕蟬”。

2、聯繫“圍魏救趙”從反面理解“螳螂捕蟬”。(魏國包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趙國向齊國求援,齊國任命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採取避實擊虛的靈活戰術,直接攻打魏國的國都大梁,魏軍只好回軍救援,解了邯鄲之圍。)

3、激發談話:泱泱大中華,上下五千年。我們的祖國歷史悠久,我們的祖先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成語就是其中最耀眼的精華!成語大多隻有四個字,或記載着一段歷史,或藴含着深刻道理……你知道那些成語呢?説説看。

學生交流後出示成語先説説你聽説過那些,是通過什麼途徑知道的?再齊聲朗讀。

4、結課,激發課外閲讀的興趣: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了成語“螳螂捕蟬”,也認識了這麼多的中華成語。然而,這些只是冰山一角,只是滄海一粟。同學們,你想學習更多的成語嗎?建議大家閲讀課外書籍——(出示書籍封面)

設計意圖:這個環節屬於總結和拓展部分。我有“螳螂捕蟬”講到“圍魏救趙”,再到更多的成語,學生對成語這樣的傳統文化會越來越嚮往。此時,向學生推薦課外閲讀的作業,自然會起到很好的效果。

教學論文:《螳螂捕蟬》教學談 篇六

作者:江蘇徐州銅山大彭實驗國小 劉莉

語文教學,要以學生實踐為主,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筆者以為,落實這一點的關鍵是對教材

的重組。教材上的每一篇課文,都應該根據學生情況,或大膽取捨,或切換段落,或從課外補充……在課文基礎上設計簡明流暢的教學流程,使學生能主動、充分、自由而有創意地學習。而不是一概從頭到尾,每篇課文都細細給學生“梳理一回”。《螳螂捕蟬》一文寫了一位少年利用“螳螂捕蟬”的故事,勸阻吳王伐楚的事,警示人們不能只看眼前利益,不顧身後隱患。教學時,筆者抓住少年勸阻之“妙”點,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從而深入感受課文內容。

一、設置對比,引起疑趣,發現其“妙”

教學本課時,筆者抓住課文的“因”與“果”,請同學們讀讀課文,看看吳王想攻打楚國,開始態度如何?最後怎樣了?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少年講得太有道理了,吳王打消了攻楚的念頭。哎!大臣講得是不是也有道理呢,咱們來看看。學生自由讀:大臣認為,攻打楚國雖然取勝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它諸侯國乘虛而入,後果將不堪設想。這時老師及時引出疑問:同樣是勸,大臣的勸阻遭到了吳王堅決的反對,而少年的勸卻使吳王打消了念頭。接着再鼓勵學生:那就讓我們來看看,這是位什麼樣的少年,他勸得究竟“妙”在何處?對問題進行比較分析更容易看到事物的本質,這是一種重要的思維方法,這裏,通過對比,讓學生髮現疑點以引起注意,從而激發了學生探究事物的興趣。

二、自主探索,轉換角色,品味語言,悟寓意,感受其“妙”

在激起學生探究少年勸阻“妙在何處”時,再讓學生讀課文,感到少年講的故事很妙。教師啟發學生通過去表演把故事表現出來,並提出要求:要想演好,先得讀好,同學之間可互相請教。學生轉換促讀,以讀促理解,互相幫忙,創設了一個自主學習、相互協作的氛圍。在反饋時教師對聽的同學提出了要求:現在你們都是吳王了,看你們能不能從少年的故事中聽出點什麼。聽過後,教師可隨機採訪“吳王”們。這時道理自然地從“吳王”的嘴裏談了出來。學生通過角色轉換,感悟寓意,感受少年勸言之“妙”。這時,老師再進一步引導:那課文中還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少年勸吳王之妙?學生再讀課文,發現少年為了引起吳王的注意,在花園裏轉悠了好幾天把衣服和鞋子都弄濕了也亳不介意,見到吳王,又説要給吳王講“一件挺在意思的事”。這些做法為給吳王講這個故事掃除了障礙,真可謂用心良苦。這不就是他的心機巧妙之所在嗎?

閲讀教學以讀為本,通過朗讀內化“理解”,通過朗讀表現“感受”。讓學生進行分角色朗讀,既進一步揣摩了文中中心人物的心理,又培養了學生互相配合的合作精神。學生通過內化吸收,進行行動的講述,把少年勸的妙處表現出來,從某種角度上來説,這也是一種“運動”。

三、創造性複述課文,積累、內化、運用,表現其“妙”

本篇寓言故事,語言簡練角色少。而故事總是從反面給讀者以教訓,所以給學生留下了很大的想象餘地。因此可以增加情節,把文中的敍述部分,人物的心理活動都轉化為有聲的語言,有形的動作、神態,進行創造性複述,以豐富寓言內容,使寓意更加顯露,從而積累、內化、運用語言。而且採用師生競賽的方式激發學生的興趣,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在表演中,學生加入了自己的一些理解,比如,蟬自言自語,哼着小曲;螳螂、黃雀説的“你這個笨東西,瞧你美得那樣,還不知道一會就要成為我的美餐了呢”等洋洋自得的話;還有少年的“你們都是愚蠢的傢伙,只想吃前面的食物,都不知道你們的後面還有個我呢”的心理。表現者撇着嘴,眯着眼,點着頭,一副蔑視又幸災樂禍的樣子。這些語言,動作,神情無不滲透了學生對故事的創造性理解,補充了文字表現的空白。

四、拓展激發學生學習古文的興趣,從情感上做鋪墊。

《螳螂捕蟬》是中國古代寓言故事,有古文原著。在學生理解了寓言的內容、寓意和關鍵詞語後,讓學生再讀古文原著,既親切又有趣,也容易接受。學生稍經努力即可學會,加上寓言本身的趣味性有效的激發了學生學習古文的興趣。為今後到中學接觸古文,從認識到興趣方面,從情感上做了鋪墊。

附:《螳螂捕蟬》(第二教時)

一、激情導入,設置對比,引起疑趣,發現其“妙”

1、師:激情導入

同學們通過上節課的讀書,我們知道吳王準備出兵攻打楚國,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對,可是吳王卻非常固執,誰來談一談吳王的話,“誰敢勸阻我,我就處死他!”

2、但如此固執的吳王,聽了“少年”的一番話卻説“你講得太有道理了”,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這是位什麼樣的少年,同學

們接下來咱們就和他進行一次心靈溝通。

二、自主探索,轉換角色,品味語言,悟寓意,感受其“妙”

1、請同學們認真讀課文,邊讀邊思,哪裏對你有啟發,也可以簡單地寫在書上,感受少年勸説之“妙”。

2、生自由讀、悟,師巡迴反饋信息。

3、生反饋

重點:9節——11節

指導過程:請同學們看屏幕

①、

第9節——11節對於蟬、螳螂、黃雀的動作、神態描寫得非常形象,請同學們再讀一讀,相信你會有更深的感受。

②、生讀,思考後討論交流。

③、反饋

a、蟬:高高在上,悠閒、自由自在;蟬的心情如何,練讀體現蟬的心情。

b、螳螂呢?“橫”、“舉”;螳螂心裏怎樣想,讀一讀。

c、黃確呢,“伸長”;黃雀心裏怎樣想。

④、同學們要使固執的吳王恍然大悟呢?就看你們怎樣讀這個故事了,練讀。

⑤、指名讀,敍述的部分,少年、吳王(問:這少年如果王宮花園裏有人彈奏樂曲,會不會更有利於你勸説?好!那就彈奏樂曲。)

評價:吳王你恍然大悟了嗎?你悟到了什麼?

4、分角色朗讀課文,加深感悟,培養語感

①、通過剛才的讀書,少年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課的人物對話描寫得非常生動,咱們來個全文分角色朗讀課文,好不好,先練習一下。

②、指名分角色朗讀課文(配樂)

其餘的各位可以跟着默讀你所喜歡的角色的語言。

③、同學們,如果我們去掉敍述部分,只讀人物的對話,可能會使故事更吸引人,咱們試一試。

④、指名讀

三、創造性複述課文,積累、內化、運用,表現其“妙”

1、同學們這樣一讀使劉老師有所啟發,我想如果我們要把文中的敍述部分,人物的心理活動都轉化為有聲的語言,有形的動作、神態,那故事講出來豈不是更精彩。

2、要想把故事講好,需要大家精誠合作,有信心嗎?有信心就成功了一半,同學們的自信也激發了劉老師的豪情,劉老師想和大家進行講故事比賽,待會咱們都不看書,看誰講得好。現在開始自由組合練習。

3、生練習。

4、展示。

四、拓展激發學生學習古文的興趣,從情感上做鋪墊。

1、同學們,請看屏幕,讀一讀,看你讀得懂嗎?

吳王欲伐荊,告其左右曰:“敢有諫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諫不敢,則懷丸操彈於後園,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吳王曰:“子來,何苦沾衣如此!”對曰:“園中有樹,其上有蟬,蟬高居悲鳴,飲露,不知螳螂在其後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蟬,而不知黃雀在其傍也;黃雀延頸,欲啄螳螂,而不知彈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務欲得其前利,而不顧其後之有患也。”吳王曰:“善哉!”乃罷其兵。

2、生讀,並根據所學課文説一説這篇文言文的意思。

3、指名説一説,談談讀文言文的感受。

師:這是《螳螂捕蟬》古文原著中內容,其實咱們學過的《狐假虎威》、《自相矛盾》、《掩耳盜鈴》等寓言故事都有相應的古文原著。吟誦這些古文確實能讓我們感受到中國文學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咱們也借古人的一句話共勉。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螳螂捕蟬教學設計 篇七

教學目標:

1、掌握本課生字,理解新詞的意思。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為複述課文打好基礎。

3、體悟藉助故事説明道理的表達方式,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後隱患的道理。

4、通過交流、探討,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培養良好的積累、觀察、思維的學習習慣。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播放動畫視頻。

2、學習生字:螳螂

3、為動畫起片名。

4、説帶動物名的成語。

5、告訴學生:聰明在於勤奮,天才在於積累。養成積累的好習慣。

二、初讀感知。

1、自讀課文,學習生字詞。

2、範讀課文,交流詞語的意思。

3、默讀課文,説説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

三、學習故事“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故事。

1、指導有感情地讀。

2、根據故事情節,引出道理。

3、故事帶給我們的思考。

4、告訴學生:勤於觀察才能有所發現。養成觀察的好習慣。

四、再讀課文。

1、根據板書質疑。

2、讀文談發現和疑惑。

3、設疑、存疑。

4、告訴學生:冷靜思考,是一切智慧的開端。

五、佈置作業。

一、導入

同學們,現在雖然是下午第三節課了,大家看上去依然很精神,這説明大家有着強烈的學習慾望,為了獎勵大家,老師請大家看一段動畫片。

1、播放動畫片

好,我們欣賞完動畫片,誰來説説動畫片上有哪幾個主要角色?

結合學生回答,出示並板書:螳螂,蟬,黃雀

2、學寫“螳螂”

你知道螳螂怎麼寫嗎?螳螂,又稱刀螂,可不是那個叫刀郎的歌星,因為螳螂是昆蟲所以螳是蟲字旁加個大會堂的“堂”,螂是蟲字旁加個刀郎的“郎”,

觀察生字,説説這兩個字有什麼特點?對你真會發現和總結。

3、為動畫片起名

螳螂,蟬和黃雀它們之間發生了什麼事呢?誰來説説。

呀,你的觀察真細緻。

呀,你不僅説出了三個主角的動作、神態,非常形象。

還加入心理描寫,和個人分析。這説明你不僅會觀察,還會思考。

這麼有趣的一個動畫片,誰來給它起個片題。命名。

完善板書:“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齊讀。

4、説帶動物名的成語

這是一個帶動物名的成語,你們還知道哪些帶動物名的成語呀?

5、習慣培養:養成積累的好習慣。

大家積累得可真多,鼓掌送給你們。同時送給大家一句話:

聰明在於勤奮,天才在於積累。

過渡:大家知道,咱們祖國曆史悠久文化燦爛,而成語是我們中華民族語言中特有的一顆璀璨明珠,一個成語往往就是一個故事,有着很強的表現力,運用得好,產生的力量是巨大的,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想法,甚至可以改變一個國家的命運。

有不少同學一臉的疑惑,有些不信,那我們一起走進第10課:螳螂捕蟬。完善板書。

二、初讀感知

1、首先請大家自讀課文。

自讀要求:讀通,自學生字。畫出不理解的詞。

提醒注意:侯與候的區別。後描紅。

出示:侯與候説形、音、義的區別。

解釋:諸侯國

2、再聽讀:聯繫上下文理解所畫詞後的意思,再交流。

3、再默讀思考:課文主要講了怎樣的一件事?

提示:可按照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三部分有條理地來説説。

過渡:現在你們説説成語:“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作用大不大。那我們來把“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故事好好講一講。

三、學習故事“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故事。

請大家找出寫“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這個故事的語段讀一讀,課文哪幾節寫了這個故事。請一個學生説一説。出示語段,齊讀。

1、指導有感情地讀。

怎樣才能讀出感情呢?

我們走進課文先想象一下螳螂、蟬、黃雀是怎樣想的。讓學生髮揮想象,説一説各自的心理。

這樣我們就能融入人物情感,就能讀得聲情並茂。

2、根據故事情節,引出道理。

你們發現故事中的三個主角都有一個什麼特點嗎?

用書上的話怎麼説。出示: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有顧到自己身後正隱伏的禍患。

這告訴我們一個什麼道理。(不能只顧眼前利益,不顧身後隱患。)

由這個道理你們能想到哪些詞語。

3故事帶給我們的思考。讓學生説一説。

4、引出習慣培養:養成觀察的好習慣。

其實,大自然是我們的老師,許多人常常能從身邊的事、物以及自然現象中有所啟發。我們課本上也介紹過不少,比如我們上學期學過的一首詩《觀書有感》中的一句“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是南宋大學問家朱熹在池塘邊讀書獲得的啟迪;還有《鳥語》中提到“從終日忙碌的燕子那裏,我認識到勤勞的可貴;從飛行整齊的大雁那裏,我懂得了紀律的重要;從搏擊風雨的蒼鷹那裏,我學到了勇敢頑強的精神……”這是作者從動物身上得到的啟發。送給大家一句話:

勤於觀察才能有所發現。

四、再讀課文。

1根據板書質疑。

好,同學們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這個故事非常有趣,引人深思,可這個故事只是少年講給吳王聽的,是課文螳螂捕蟬中的一段內容,板書:少年、吳王

請大家看看板書,你產生了哪些疑問。有了哪些想法。我們再次讀課文,看看能不能解開心中的疑結,或者又產生了哪些問題。

2.讀文談發現和疑惑。

3、引出習慣培養: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勉勵大家:

冷靜思考,是一切智慧的開端。

3設疑、存疑。

大家問了那麼多,説了那麼的發現,老師也有個問題想問問大家,這個少年真是在給吳王講故事嗎?

(是在勸吳王),可我覺得勸(板書:勸)字顯得過於單薄,你覺得再在前加個什麼字比較合適,更能較好地概括全文呢?(智、巧)為什麼呢?同學

讓我們在家一起懷揣這些疑問,共同期待下節課的到來。

導入新課 篇八

1、同學們,大約在2500年前春秋末期,在華夏大地上出現了若干個諸侯國,(出示春秋形勢圖)他們之間為了利益經常發動戰爭,給當時人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痛苦,帶來了極大的災難。

2、今天我們繼續學習在這一歷史背景下的故事——《螳螂捕蟬》。齊讀課題。

3、通過上節課的學習,你知道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你的概括能力很強,説得很完整,事情的前因後果都説清楚了)

(吳王準備出兵攻打楚國,板書吳國攻楚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對,吳王非常固執。一個侍奉吳王的少年利用螳螂捕蟬的故事勸説了吳王,吳王終於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4、你們還記得大臣們勸説時,吳王是怎樣説的嗎?(生:誰敢來勸阻我,我就處死他!)

螳螂捕蟬教學設計 篇九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4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複述課文。

3、能聯繫上下文説出“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並能利用這兩個詞語造句。

4、理解語言藉助故事説明道理的表達方式,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後隱患的道理。

5、從少年言行的巧妙,體會少年的機智、勇敢,以及他為國家利益着想的品質。

教學重難點

1、理解語言文字,熟悉課文內容,理解文中的寓意。

2、憑藉課文內容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後隱患的道理。

教學方法

“閲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是學生、教師、文本、編者之間對話的過程,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閲讀感受。”教學中,我結合本課特點,準備採取以讀代講的形式,通過朗讀、默讀、瀏覽、速讀等多種形式,再加上想象、課件、圖片的展示等手段引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分角色讀,在讀中自讀自悟,加深理解文中的寓意,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後隱患的道理。逐步培養學生創造性閲讀和探究性閲讀的能力。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第10課《螳螂捕蟬》(師板書課題,生齊讀課題)。

這篇課文是一則寓言。寓言就是通過一個淺顯易懂的故事來説明一個深刻的道理。這篇課文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又告訴我們一個什麼樣的道理呢?相信聰明的同學們通過學習一定會明白的。

二、瞭解課文大意

1、通過預習,你知道課文主要講了怎樣的一件事?

2、同桌之間互相説説

3、引導學生直到能用一句話概括出來。

三、精讀課文

師:一篇600多字的課文,同學們用一句話就把它的`主要內容概括出來了,這叫把書讀薄。這一點,對於我們六年級的學生來説非常重要。接下來,我們還要把書讀厚。既然課文主要寫的是少年,那我們就仔仔細細的讀一讀,課文是怎樣描寫他的,你認為這個少年是個什麼樣的人,並説説理由。老師建議大家默讀,邊讀邊劃一劃,思考一下。(生默讀課文。)

5、師説明交流方法:先讀一讀你找到的句子,再説説少年是個什麼樣的人,然後説説理由。(生交流。)

6、學生全部交流完後,師:大臣們勸阻不了吳王,而這位少年卻勸阻成功了,少年的勸叫什麼勸?(生答)少年敢於勸阻,而且是巧勸,妙勸,智勸,可以看出他是一個怎樣的人?用四個字的詞回答。(生答)那麼比較而言,大臣們的勸是一種怎樣的勸?快速讀讀前面的內容,説一説。(生答)

7、指名學生回答應該怎樣讀這段對話。按照自己的體會自由讀一讀,然後分角色朗讀。(課件出示相應的段落)

8、指名學生回答這段對話中哪句是最關鍵的。蟬、螳螂、黃雀究竟是一種怎樣的關係,讀讀課文中對應的句子。(課件出示相應的句子)然後用簡短的話概括一下三者的關係,讓學生到黑板上把它們的關係表示出來。

9、引導學生找出螳螂捕蟬時的動作。然後齊讀這一部分,體會用詞的準確。

10、讓學生看板書,把板書內容替換一下,並説説替換後的關係,然後讀讀相應的課文內容。

11、吳王聽了少年的一番話有什麼反應?(恍然大悟)恍然大悟是什麼意思?(一下子明白了)吳王一下子明白什麼了?

12、學生談學習課文的收穫。(學生談完收穫後,出示成語的寓意。)

四、佈置作業(課件出示)

小練筆:幫吳王設計一份早朝稿

(友情提示:如果你是吳王,他第二天早朝時將如何面對那些力勸他的大臣們?怎樣才能既不失一言九鼎的大王身份,又能為自己的“死命令”自圓其説?語言要符合人物身份,儘量用上文言文哦。)

板書設計:

蟬←螳螂←黃雀

楚國←吳國←諸侯國

只顧眼前利益身後隱伏禍患

教學背景

由於本班學生平時對古代歷史故事、成語故事、古代詩文等傳統文化較為感興趣,因此教學前我便佈置學生根據老師的提示做好預習作業。學生在預習時遇到不明白或有疑問的地方可以做個記號,上課時勇敢、大膽地質疑。

教學課題《螳螂捕蟬》

教材分析

這是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一位少年以樹上的螳螂欲捕蟬,不知身後的黃雀即將啄食的故事,告誡吳王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顧不得身後隱患是危險的。吳王聽後明白過來,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教學反思

《螳螂捕蟬》講述了一位少年用樹上的螳螂欲捕蟬卻不知即將被身後的黃雀啄食的故事,來勸誡吳王不要一心只想得到眼前的利益而不顧身後的危險。本文重在要求學生不僅要注意故事的情節,而且也要善於思考其中所含的道理。因為課文內容並不複雜,對成語的理解通過預習就能解決。所以,在教學時,我並沒有在這個環節上下太多的功夫。而是把主要精力用在引導學生體會“少年是個怎樣的人”這個環節上。對於“少年的聰明”學生很容易體會到,但只是停留在表面文字上,課文的細節描寫卻體會不到。這就需要教師往深層引導。少年在“誰在勸阻就會有殺頭之禍”的情況下仍然勸説,“露水打濕了衣服和鞋子仍毫不在意”,為了等待吳王“連轉了三個早晨”,“我在大鳥”……少年的一行一動和不露聲色的語言,無不告訴人們這是這位愛國的少年精心策劃的計謀,無不體現了少年的足智多謀、智勇雙全。學生也感受到了這是智勸、巧勸、妙勸,教師的引導加上學生先前的理解,少年的形象就躍然紙上。

在教學這篇課文之前,我果斷地將學習的主動權拋給學生。親切隨和的話語,使學生很快地進入學習的狀態。從題目入手既激發了學生主動探究的慾望,同時還將以往“教師問,學生答”轉變為“學生問,學生答”。我始終認為,開啟學生知智慧的大門,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比告訴他們答案更有效。

當時覺得這份設計已近乎完美。但一堂課下來,總是留有些許遺憾。開頭揭示課題後,是由我給學生解答什麼是寓言的,如果這個環節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説説什麼是寓言會更好,在引導學生體會“少年是個怎樣的人”時,個別環節處理的不夠靈活,在出示《螳螂捕蟬》原文時如果讓學生讀一讀,再找出文中揭示這篇寓言故事的寓意的語句,學生的印象會更深刻,對課文的理解會更加深入。看來,一節好課的標準是無止境的,努力永遠不能停止。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xuesheji/mjgwl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