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學設計 >

《行路難》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行路難》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行路難》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行路難》教學設計 篇一

教學目的:學習這首古詩,理解詩人懷才不遇的情懷,體會詩人悲憤中不乏豪邁,失意中仍懷希望的思想境界。提高鑑賞古詩的能力。

教學過程

1解題《行路難》古代樂府《雜曲歌辭》。722年詩人應昭入京,供奉翰林,試圖施展自己的經國濟世的宏願,但他很快感到受到排擠,找不到政治出路,在或去或留之時,寫下這首詩。

2朗讀注意字音:金樽zūn珍饈xiū投箸zhù歧qí路

注意通假字:“羞”同“饈”,美味食品。“直”同“值”,價值。

3理解金盃盛着昂貴的美酒,玉盤裝滿價值萬錢的佳餚,。但是我停杯扔筷不想飲,拔出寶劍環顧四周,心裏一片茫然。想渡黃河,冰雪卻凍封了河川;要登太行,但風雪堆滿了山。當年呂尚閒居,曾在碧溪垂釣;伊尹受聘前,夢裏乘舟路過太陽邊。行路難啊,行路難!岔路何其多,我的路,今日在何處?總會有一天,我要乘長風,破巨浪,高掛雲帆,渡滄海,酬壯志。

4賞析

a敍事開篇,化用南朝宋詩人鮑照《擬行路難》第六首開頭“對案不能食,拔劍擊柱長歎息”,用誇張的筆法,寫“金樽清酒”,“玉盤珍饈”的宴飲,詩人卻停杯,投箸,拔劍不能飲,心茫然。其情感又有別於《擬行路難》。

b聯想而過渡,詩人想“渡黃河,登太行”,但是“冰塞川,雪滿山”,這是象徵人生道路的艱難,寓含一種無限的悲憤。現實之路雖然坎坷,但夢還在,理想還在。詩人聯想到呂尚未遇文王時,曾在渭水的磻溪垂釣;伊尹受湯聘前,曾夢見乘舟經過日月旁邊,呂尚伊尹最後他們實現了自己的願望。這兩個典故表達詩人要像他們那樣有為於當世。

c直接抒情,詩人一向所抱的“輔弼天下”的願望,一直無法實現,因此悲歎“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詩的結尾,用典表達要像宗愨那樣,乘長風,破萬里浪,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在沉鬱中振起,相信自己必然會有施展才能的時候。全詩情感迭變:他的苦悶,迷惘,憤慨與充滿信心,執着追求。

d名句賞析“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儘管前路障礙重重,但詩人相信自己總會有一天高掛雲帆,乘風破浪,橫渡滄海,到達理想的彼岸,這是一種積極的追求,樂觀的自信。現在常用這兩句詩表達自己有宏大的理想包袱和實現理想抱負的堅定的信念。

e背誦指導感情的表達

f作業默寫強調標點符號

《行路難》教學設計 篇二

學習目標:

1、反覆誦讀,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全詩。

2、理解詩歌的內容,感悟詩歌所表達的感情。

3、賞析品味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學習重點:

學習目標2、3。

學習難點:

學習目標2。

學習方法:

研讀和賞讀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媒體運用:

多媒體。

課時安排:

一課時。

學習過程

一、導入新課

提起唐朝,不能不説唐詩,説起唐詩,不能不説李白,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李白的一首古詩。板書課題。出示大屏幕。我們來看一下這首詩的背景。大家齊讀。

1、寫作背景:唐玄宗天寶年間,李白經朋友舉薦來到長安,準備大顯身手,但是沒有得到施展抱負的機會,不久李白遭受讒言排擠,不得不離開了長安。此時李白寫了三首詩,表達政治上遭遇挫折後的複雜心情。

2、釋題。“行路難”是樂府古題,樂府指的是能夠配樂的歌詩。樂府詩是一種古體詩。

二、自學指導一

誦讀詩歌

讀準字音,讀準節奏,讀出情感。比一比賽一賽,看誰讀的好。

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羞值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閒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讀準下列字的音

樽 箸 塞 歧

理解兩個通假字的意思

羞 直

三、自學指導二

讀詩品詩,體會作者情感是如何變化的?請大家四人一組相互討論交流

請同學們以下面句式為依託。

我從……這(幾句)句詩中,讀出了一個……的李白。因為……。

示例:我從“停杯投著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這句詩中,讀出了一個內心苦悶的李白。因為前面寫到“金樽清酒”“玉盤珍羞”,如此美味佳餚,李白竟然食不知味,可見此時的詩人,心中充滿着一種懷才不遇,人生失意的苦悶。

(我從“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這句詩中,讀出了一個內心迷茫,前途艱難的李白。因為詩人想“渡黃河,登太行”,但是“冰塞川,雪滿山”,這讓人聯想到詩人正感歎人生道路的艱難,寓含一種無限的悲憤。)

(我從“閒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這句詩中,看到了一個充滿希望,理想未滅的李白。因為詩人借“垂釣碧溪”“乘舟夢日”的典故,表達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樣,為統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偉業的信心。表現了詩人不甘消沉,繼續追求的心境。

(我從“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這句詩中,讀出了一個內心憤慨痛苦的李白。因為詩人在這句詩中直抒胸臆。當他從乘舟夢日的理想和希望中醒來,回到壯志未酬的現實中,感到人生的艱難,因此向天地間發出這痛苦的呼喊。)

(我從“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這句詩中,讀出了一個自強不息、樂觀奮鬥的李白。哪怕他正面對着現實的艱難,哪怕前路障礙重重,但他堅信自已總有一天會像宗愨一樣,乘長風,破萬里浪,橫渡滄海,到達理想的彼岸。表現了詩人的倔強、自信和他對理想的執著和追求。)

點明全詩的情感層次,總結全詩。

師小結:這首詩歌裏,我們看到的不是一個顧影自憐、自怨自艾的李白,而是一個不甘消沉的李白,一個悲憤中不乏豪邁, 失意中仍懷希望的李白,一個穿越了千年依然在對我們自信地微笑的李白。

四、自學指導三,賞讀(詩句賞析)

請大家富有感情的再來讀讀詩歌。分別從下列角度賞析詩句。

1、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從描寫的角度)

2、欲渡黃河冰塞川,將行太行雪滿山。(從修辭的角度)

3、閒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從表現手法角度)

4、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從煉字的角度)

詩詞句賞析方法:(可以從以下角度從修辭方法角度賞析1表現手法手法角度賞析2 從煉字角度賞析3表達的情感賞析4藴含的哲理賞析5表達方式等)

五、課堂檢測:

1、生活中難免經歷痛苦與挫折,請你用本詩中的句子對身處逆境的朋友進勸勉 。

2、本詩使用典故古人能有此機遇,自己也不見得沒有的句子。

3、詩人以“行路難”比喻……。詩中具體體現“行路難”( 照應題目 )的詩句: ……

4、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六、自我小結本節課的收穫:

這節課我沒有做到最好,但我做到了更好。今天我學會了。.。.。.如:我學會了學習古詩詞的方法是。.。.。.。 我知道了古詩詞的考點是。.。.。. 我明白了古詩詞的答題格式和技巧是。.。.。.

七、作業

1、正確默寫古詩。

2、小作文(300字):如果在生活或學習中遇到困難或挫折,我們將以怎樣的心態來面對?

板書

歡樂 希望 自信 苦悶 失望

《行路難》教學設計 篇三

一、教學目的

1.通過對詩歌景物的分析,學習“融情入景、因情造景”的`寫法。

2.通過對詩歌意象的分析,感受詩歌營造的意境和傳達出的情感。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詩歌情景關係上的特點。

2.難點:通過意象營造意境,表達情感的寫法。

三、教學步驟:

一、導入

湘夫人為我們講了一個苦戀的故事,與佳人相會而不得的煩惱,下面我們來學習鮑照的《擬行路難》,看看他煩惱的是什麼,(人生之路難行,無才難行,有才亦難行。)板書標題《擬行路難》。

二、文題解讀

《行路難》,是樂府雜曲,本為漢代歌謠,晉人袁山鬆改變其音調,創制新詞,流行一時。鮑照《擬行路難》十八首,歌頌人生的種種憂患,寄寓悲憤。本篇是《擬行路難》十八首中的第四首。

三、朗誦詩歌(要求:讀準字音、把握節奏)

1.播放伴奏,教師範讀。

2.學生自由誦讀並背誦。

四、詩歌鑑賞

1.師問:第一二句用了什麼表現手法?説明了什麼道理?

明確:運用了比興手法。詩人拈出瀉水流淌這一自然現象作為比興,引出對社會人生的無限感慨。説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勢流向各方一樣,人的遭際也是被家庭門第的高低貴賤決定的。

2.師問: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麼?結合全詩看,作者對此有怎樣的看法?

明確:“命”指門第決定人生,有什麼樣的門第就有什麼樣的遭遇。作者認為非常不公平,但沒法改變,這裏只是表面上認命了,實是對不公平社會發出憤怒的控訴。

3.師問:第五、六句塑造了一個什麼樣的形象?

明確:以非常精練的筆法,生動形象地刻畫出詩人悲愴難抑的情態。(提示:酌酒原為排遣愁緒,然而滿懷鬱結的悲愁豈是區區杯酒能驅散的?“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澆愁愁更愁”,平添的幾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瀾,詩人趁着酒意擊節高歌,唱起了悲愴的《行路難》,將一腔悲憤傾瀉出來。長歌當哭,這是何等悲烈景況。讀者從這舉杯驅愁卻大放悲聲的情節中,亦可想見其悲其愁的沉鬱了。

4.師問:第七、八句寫出了什麼感情?

明確:第七句是對前面幾句的總結,詩人對那驅不散的愁苦,實繫於對世事的感慨,心並非無知無覺的木石,用反問的句式,沖決了自我剋制的堤防,使全詩的情感達到了高潮。表達了詩人的抗爭。第八句表達的是作者心中的無奈,“豈無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兩句構成了一種鮮明的對照,將詩人忍辱負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狀況表現得淋漓盡致。

5.師問:詩人為什麼是無奈和痛苦的?

明確:結合作者情況和時代背景回答。

(1)作者情況:;

鮑照,南朝宋文學家。擅長寫樂府詩,聞名於世,年青時就樹立遠大的政治抱負,自認為有非凡的才華,但由於出身寒門庶族,不被朝廷重用,只能做一些小官,一輩子憤憤不得志,最後死在戰亂中。

《擬行路難》18首,表現了為國建功立業的願望、對門閥社會的不滿、懷才不遇的痛苦、報國無門的忿懣和理想幻滅的悲哀,真實地反映了當時貧寒士人的生活狀況。

(2)寫作背景:

我國魏晉南北朝時期,實行門閥制度,主要由數十個大家族(士族)統治當時的社會,士族制度下的門閥士族特別是高級士族憑藉門第出身就可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級官職。他們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局面。門閥制度阻塞了寒士的進仕之路,他們即使才華橫溢,也很難任高官。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懷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學作品中,就成為這個時期文學的一個特色。

五、總結全文

個人的命運與所處的時代息息相關,千百年來,多少文人雅士,“才秀”而“人微”,有才而無望,“英雄無用武之地”。“馮唐易老,李廣難封”,這是千古的悲愴。值得慶幸的是,我們生在了一個可以自由施展才華的大好時代,只患己之不能,不患人之不己知,我們要做的,只剩下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個“德美才秀”的人,我們的時代,是可以大有作為的!

六、佈置作業

1.背誦課文。

2、拓展:蒐集的一些懷才不遇的文人的詩詞,體會他們對待人生之路的艱難有怎樣不同的態度。

李白《行路難》——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蘇軾《定**》——一蓑煙雨任平生

《念奴嬌赤壁懷古》——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王勃《滕王閣序》——孟嘗高潔,空懷報國之心;阮藉猖狂,豈效窮途之哭!

【板書設計】

擬行路難鮑照

認命——不認命——認命

︱︱︱

抨擊悲憤無奈

《行路難》教學設計 篇四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瞭解詩歌的內容。

2、能分析文中“比興”用法的作用

3、理解文中大幅渲染愁緒的用意。

教學重點:

體會作者思想情感的變化過程。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在上課之前,我們先來回顧國中學過的一首詩,李白的《行路難》,國中時我們學習過李白的《行路難》,請同學們一起朗讀這首詩。

(“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閒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行路難,本是樂府雜曲,內容多寫世路艱難和離別悲傷之意。)

提問:這裏的行路難指的是什麼?是交通堵塞嗎?

明確:還指人生道路,具體説坎坷就是作者做官、施展抱負的政治之路不平。

提問:面對此種境況,作者也曾“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停、投、拔、顧憂鬱悲憤

長風破浪、雲帆濟海樂觀豪邁

可是作者最終的選擇是什麼?

明確: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面對困境,仍保持樂觀自信的心態,相信未來可以乘風破浪直濟滄海。

同樣是寫懷才不遇,鮑照又是怎樣抒發自己的情感的?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鮑照的《擬行路難》,跟隨詩人的腳步走進他的作品,瞭解他的人生,感悟他的詩情。

二、《行路難》:樂府舊題,主要是抒發世路艱難和離別悲傷的感情,有些學習漢魏樂府的作品的題前多冠一“代”或“擬”字擬,摹仿《行路難》,是樂府雜曲,本為漢代歌謠。

三、讀詩:

1、學生自讀,結合課下注釋讀準字音,(寫標題)

酌酒躑躅

2、請同學們齊讀

四、分析詩歌內容:

1、讀過詩作後,請你找出一個代表詩人情感的詞?

——“愁”

哪句詩直言詩人之“愁”?

“安能行歎復坐愁”

·下面就讓我們來解讀這個“愁”字。

“愁”的表現是什麼?

“行、坐”“歎、愁”(外在行動)

通過詩人的外在行為,想象一下詩人愁到了何種程度?(濃重、無可排解)

這愁緒如此濃重,令詩人坐卧不寧、寢食難安,卻又揮之不去、排解不開。

2、詩人為何如此愁苦?

“人生亦有命”

“命”?這和愁苦有何聯繫?

我們這個單元學習的是知人論世的解詩方法,下面我們就來知其人論其世。看看詩中的“命”到底指什麼?這和愁苦有何聯繫?

先請同學們看一下注釋,聯繫詩人生活的時代背景(老師介紹),説説他看到了怎樣的“命”。(知人論世)

時代背景

我國魏晉南北朝時期,實行門閥制度,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局面門閥制度阻塞了寒士的進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懷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學作品中,就成為這個時期文學的一個特色。

(實行門閥制度,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出身的高低貴賤直接決定了一生的仕途和際遇。)

3、面對這一現實,詩人也只能承認“人生有命”。那麼,怎麼又説“亦”?和上文什麼內容相承接呢?

明確:瀉水置平地,各自東西南北流。

這一句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呢?(比興,比喻)

運用了比興手法,説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勢流向各個方向一樣,人的遭際也是被家庭門第的高低貴賤決定的。“命”指門第決定人生,有什麼樣的門第就有什麼樣的遭遇。作者認為非常不公平,但沒法改變,這裏只是表面上認命了,實是對不公平社會發出憤怒的控訴。

4、接下來體會“安能行歎復坐愁”在表現詩人情感變化過程中所起的作用?

“安能行歎復坐愁”是一個反問句,從字面上看,是説人生自有命,不應該自怨自哀,要放寬心胸,承認現實。實際上,語言中暗含藴涵着憤懣不平,提出不言愁,感情基本上還比較平穩。

5、齊讀後面四句思考詩人是如何解愁的呢?

板書:酌酒,歌《行路難》(也就是借酒消愁,悲歌斷愁。)

(提示:酌酒原為排遣愁緒,然而滿懷鬱結的悲愁豈是區區杯酒能驅散的?“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澆愁愁更愁”,平添的幾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瀾。

詩人趁着酒意唱起了悲愴的《行路難》,欲將一腔悲憤傾瀉出來,但是因為太過悲痛連歌也唱不下去了。

板書:愁———無可排解,壓抑鬱悶

6、接下來愁的矛盾解決了嗎?

沒有,對,一句“心非木石豈無感?”這個反問句,是詩人情感鬱結到了極點。活着的心靈不同於無知的樹木、石頭,怎麼可能沒有感慨不平!上文中,以“人生亦有命”來寬慰,以不言愁來消愁,感情還能剋制。到借酒澆愁,其結果是愁更愁,感情沸騰,忍無可忍。

7、最後一句,吞聲躑躅不敢言。急轉直下,隱忍吞聲。

不敢言:無可奈何,詩人精神上極度矛盾的痛苦和忍辱負重。為什麼不敢説呢?

前面我們已經講到了他是寒士,門第等級決定仕途,縱使才高八斗,滿腔報國熱忱,也不能施展。所以只能隱忍吞聲。

8、請同學畫出詩人情感變化的曲線

明確:平靜壓抑——自我寬慰——憤懣不平——無奈壓抑

詩人開始平靜的表達了水的流向由地勢決定,用比興手法,既而以水喻命,人民無法掌握自己的命運,無可奈何,只能借酒消愁,悲歌斷愁,心中仍然憤懣不平,此時呢情感爆發到極點,但又急轉直下,隱忍吞聲。

9、師問:結合剛才的分析,那麼詩人所要表達的情感是不是明白了呢?

生答:表達了對士族門閥制度的不滿和控訴,抒發了詩人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

小結:

學完這首詩,我們知道了個人命運和所處時代是息息相關的,千百年來,許多文人雅士,感歎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那我們看課後習題三,根據本單元知人論世的目標,是不是很容易分析出李白和鮑照在抒發情感時的原因啊

同樣是行路難,同樣懷才不遇,抱負不能施展,李白卻在行路難中喊出了“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而鮑照卻是“吞聲躑躅不敢言”請同學們分析一下原因。

明確:詩人生活的時代不同

李白生活在盛唐,經濟繁榮,政治相對開明,士族門閥政治受到抑制,文化發達,對外交流頻繁,社會充滿自信。李白的詩歌中也總會出現愁緒,但是顯示的是強者之愁,在愁中有一股浩然奇氣。所以,李白的作品集中體現出了盛唐氣象(雄渾、充沛的活力)

鮑照,魏晉南北朝時期,實行門閥制度,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局面。門閥制度阻塞了寒士的進仕之路。鮑照的作品藝術風格俊逸豪放,雖才華橫溢,又獻詩言志,卻因出身寒門,一生沉淪下僚,很不得志,

(2)詩人為人性格的不同。

李白處世自信,性格豪邁,充滿激情,雖仕途坎坷,但仍樂觀自信;鮑照則表現了為國建功立業的願望無法實現、對門閥社會的不滿、懷才不遇的痛苦。作業:背誦詩歌,預習《蜀相》

板書設計:擬行路難

鮑照

才子寒士

懷才不遇的憤懣與愁苦

平靜壓抑———

《行路難》教學設計 篇五

教材簡析

這首樂府古題是李白於天寶三年被以“賜金放還”的名義打發出長安時所做。作者做翰林供奉僅兩年卻受奸佞權貴所害,被迫離開,此詩抒寫了他懷才不遇的苦悶、憤慨和逆境中豪邁樂觀的氣概。

教學目標

1、體會詩人複雜矛盾的感情變化,苦悶失意中仍懷希望的思想境界。

2、反覆誦讀,理解詩句意思。

3、有感情的朗讀並背誦全詩。

4、賞析重點語句,品讀詩人形象。

教學重難點

重點:品讀詩詞,感受詩人激盪的情感變化。

難點:體會詩人悲憤、失意中自信積極樂觀的思想境界。

教學方法

誦讀法 討論法 自主探究法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走近李白

從小到大我們是在李白詩句的浸潤下長大的。在你記憶的寶庫中存了多少,請大家動手數數。(學生回憶詩句)

在豐富的詩句中,李白的形象也漸漸樹立在我們心中,請你用一句詩仿照例句説説自己心中的李白。

(學生回憶自己積累的李白的詩作名句,並藉助詩句歸結形象。

例如:我從“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中讀出了孤單寂寞的李白。(投影出示)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師:真是一個千年萬年讀不厭、都不透的李白。這節課我們一起走進他的千古名詩《行路難》,看看你又將認識一個怎樣的李白。

二、初讀感知 掃除障礙

(一)出示學習目標:

反覆誦讀,做到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全詩。

2、自主研討,理解詩人複雜矛盾的心情。

體會詩人的高尚品格

(二)學生自己朗讀古詩,要求讀準字音,把握好節奏。

(1)學生自讀古詩

(2)集體齊讀,糾正易錯字音:塞(sè)

(三)瞭解樂府古題。學生再讀古詩,把握感情基調。

(四)師生互讀,走進意境。

(聽着你們讀,也勾起了老師的朗讀慾望,大家聽聽和你讀的有什麼不同。)

學生點評(每一部作品背後都有其鮮為人知的背景,誰瞭解這部作品的背景。)學生點評後教師補充。(出示背景)

公元742年(天寶元年),李白奉詔入京,擔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個積極入世的人,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張良、諸葛亮等傑出人物一樣幹一番大事業。可是入京後,他卻沒被唐玄宗重用,還受到權臣的讒毀排擠,兩年後被“賜金放還”,變相攆出了長安。詩人“安社稷”“濟蒼生”的願望無法實現。《行路難》三首皆是離開長安時在朋友為他餞行的酒宴上所作。

三、細讀品味艱難處境

(一)學生再讀詩文。

1、詩中哪些詞句能看出作者艱難的處境,請你結合詩句分析。

(學生在品讀的同時,用圈點批註法分析詞句,老師巡迴檢查。)

問題預設:學生會涉及到表現技巧上的問題,如:對比、比喻、反覆、設問)

2、作者的處境為何如此艱難?

3、他的心情如何?(請同桌之間相互競讀,讀出“歧路多彷徨的苦悶”)

4、穿越時空,假如你是李白,面對這樣的境遇,你的心境是怎樣的?請同桌之間再次合作,誦讀全詩,相互展演。

(他心中僅有懷才不遇的苦悶憤慨和茫然嗎?你從哪裏看出的?)

四、品讀形象

“詩如其人”,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中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李白?

(悲而不傷,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使他擺脱了歧路彷徨的苦悶,堅信長風破浪的日子一定會來臨。他將直掛雲帆實現自己“安社稷”“濟蒼生”的偉業。這就是李白,一個在逆境中不顧影自憐、自怨自哀的李白,而是一個豪邁樂觀,穿越了千年依然對我們自信的微笑的李白。我們為他的詩折服,更為其高尚的品質折服。)

五、感謝有你,李白

生活中難免經歷痛苦與挫折,在多歧的迷茫中我們苦悶過,也彷徨過,認識了李白,就有一種豁然開朗的釋然。請以“感謝有你,李白”寫一段話,記錄自己本節課的收穫。

(瀟灑自如的李白也有苦悶的時候,但李白畢竟是李白,生活的挫折並沒有讓他一蹶不振,他選擇了堅強、自信和樂觀。人生歷程風雨兼程,遭遇逆境時讓我們也像李白一樣乘長風破巨浪,直抵蒼茫的彼岸。讓我們在吟誦全詩中結束這堂課。)

六、作業

背誦並默寫

課外閲讀《行路難》其二、其三。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xuesheji/ppw7k8.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