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學設計 >

鄭和下西洋和戚繼光抗倭教學設計

鄭和下西洋和戚繼光抗倭教學設計

鄭和下西洋和戚繼光抗倭教學設計

《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教學設計

[課程標準]

1、概述鄭和下西洋的史實。

2、講述戚繼光抗倭史實,感受中國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鬥爭精神。

[教材分析]

明朝建立後,明初的統治者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加強了中央集權。明前期,是當時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之一,鄭和七下西洋,同亞非各國的經濟和文化交流頻繁,屬於友好交往;明中後期,國勢日漸衰落,倭寇入侵、倭患猖獗,戚繼光領導了反侵略的抗倭鬥爭,並取得了勝利,然而中國與外來侵略勢力的矛盾卻日益尖鋭,於是就有葡萄牙殖民者的入侵,攫取在我國澳門的居住權,並在那裏開始了殖民活動。

[學情分析]

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已對明朝的政治、經濟狀況有了大致的瞭解,有利於本課內容的把握。但是學生對於鄭和下西洋、戚繼光抗倭等史實,學生並不十分了解,甚至是一知半解,對歐洲航海家的遠洋航行有一定程度的瞭解。在此基礎上,要儘可能地貼近學生的經驗去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學習探究。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通過引導學生探究鄭和下西洋的條件、目的、經過、意義等,使學生了解鄭和下西洋的史實,和戚繼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門的居住權等基本史實,掌握明朝對外關係的概況。

過程與方法:

通過分析戚繼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養學生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通過對戚繼光抗倭背景、功績和取勝原因的學習和分析,引導學生綜合評價戚繼光為民族英雄,以提高學生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鄭和下西洋、戚繼光抗倭等事件的學習,除可向學生進行傳統的愛國主義教育外,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健全的人格。

[教學重點]

本課重點之一是鄭和下西洋。戚繼光抗倭是另一重點。

[教學難點]

本課涉及的空間概念較多,學生在世界歷史方面的知識儲備不足,加上古今地名的叫法不一致,會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不便。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播放視頻資料《鄭和下西洋》,提出疑問:鄭和為什麼要七下西洋?六百多年前鄭和是如何實現遠航的?有帶來了怎樣的影響?帶着這些疑問,讓我們回望歷史,共同學習《鄭和下西洋》一課。

二、學習過程

【合作學習一】(首先快速閲讀課文,獨立完成預習內容;然後以小組為單位,相互對證,討論解決疑難問題。)

中外的友好交往——鄭和下西洋

①目的:為了加強

②時間: 年至 年

③次數:先後 次

④到達範圍:到達 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 沿岸和 東海岸。

⑤作用:促進了中國和亞非各國的 ,加強了我國和亞非各國的 。

⑥地位:比歐洲航海家的遠航早 多世紀;鄭和是我國也是世界歷史上的偉大 。

【快樂探究一】

明朝時期中外友好交往的傑出史實—鄭和下西洋

1、教師指導學生觀看《鄭和》像,並閲讀小字內容,認識鄭和。

2、教師出示《鄭和下西洋路線》的掛圖,明確地講解“西洋”的歷史範圍——明代的西洋,指今文萊以西的東南亞和印度洋沿岸地區。

3、鄭和是如何出使西洋的?讓我們一同探尋鄭和的足跡。

請大家依據路線圖描述鄭和下西洋的概況。

(講述過程中注意:時間、出發地、途經今天哪些重要地區、國家、城市?穿越哪些重要海峽、港灣?最遠到達哪裏?)(學生準備)

1405—1433年,明政府先後七次派鄭和下西洋。

鄭和的第一次航行有二百多艘海船,二萬七千多人。最大的寶船長四十多丈,能容一千多人,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船隻。船上配有航海圖和羅盤針,具有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航海設備和技術。到1433年,鄭和前後七下西洋,到過亞非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

4、鄭和船隊在各國受到怎樣的接待?請看一組紀念郵票,根據畫面內容猜想一下。

(出示1985年鄭和下西洋580週年紀念郵票)

請同學仔細觀察2—4郵票,描述場景,猜想所到地區。

票2:東南亞,鄭和同國王乘坐大象接受當地居民載歌載舞的歡迎。

票3:阿拉伯,進行商品交易猜想交換什麼物品?

票4:非洲,受到當地黑人的熱烈歡迎,贈送長頸鹿。

鄭和所到之處,大都受到當地居民熱烈的歡迎。鄭和每到一國,就把中國出產的禮物贈送給國王,表示願意建立友好關係,同時與當地居民進行和平貿易,這與西方殖民者形成鮮明對比。

5、歸納鄭和下西洋的盛況。(列表總結)

鄭和這樣描述船隊遠航的情景:“觀夫海洋,洪濤接天,巨浪如山……而我之雲帆高張,晝夜星馳,涉波狂瀾,若履通衢……”

這是何等的壯觀,讓我們通過一個短片重温六百多年前鄭和下西洋的恢宏氣勢。

6、播放視頻。

問:看完之後,大家有何感受?(學生談談)

在感到震撼的同時,還有值得我們自豪的地方。鄭和下西洋之後不久,歐洲航海家開闢了新航路,我們來比較一下。

7、列表比較鄭和遠航與歐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動,通過比較,鄭和下西洋有哪些值得我們自豪的方面?(時間早、次數多、人數多、船數多、船隻大等)

還有一點也很重要,歐洲人開闢新航路之後,走上了對外擴張的道路,進行殖民掠奪,而中國鄭和下西洋一直奉行和平交往的政策,因此我們由衷的感到,鄭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偉大壯舉。

8、總結:鄭和下西洋的歷史意義。

回答要點:1、偉大壯舉;2、與亞非各國經濟交流,發展友好關係。

9、解析:鄭和為什麼能夠成功的實現遠航?(小組討論後發表觀點。教師小結。)

(1)根本原因:明朝前期國力強盛

(2)客觀原因:

當時經濟的發展、造船業的發達、航海技術的提高、指南針的使用、天文歷史知識的積累等;

船隊中全體船員的羣策羣力、通力合作。

(3)主觀原因:

鄭和具有吃苦耐勞的精神和英勇無畏的氣概,而且有一定的政治經驗和組織才能;

他出生在回族家庭,皈依佛教,對西洋各國所信仰的佛教或伊斯蘭教比較熟悉,利於與他們的交流。

【小結】西方人編寫的《劍橋中國明代史》有這樣一句評論,是比較客觀的評價。

(展示文字幻燈片:在不到二十年的時間內(前六次航海)跨越了半個地球,使明王朝的聲威最大限度地遠播到海外。)

明朝初年的鄭和下西洋一方面表明了在這一時期國力強盛,另一方面也説明了明初我國對外交往中仍以開放為主。遺憾的是當時的統治者缺乏真正的遠見,注重政治和外交,忽視了海外貿易,它採取的不計經濟效益的政策,給明政府造成巨大的負擔,而且終因明朝國力的衰退而悄然結束

(展示文字:鄭和下西洋成為中國古代航海史上的千古絕唱。)

【延伸昇華】

師:鄭和下西洋的航海壯舉在當今有哪些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學習鄭和開放進取、敢為天下先的精神;對外開放;和平;應該關注海洋,因為21世紀是海洋世紀……)

【合作學習二】(先獨立解決,再以小組為單位,對證討論。)

明朝時期中外的衝突:

1、戚繼光抗倭

①倭寇指

②明朝中期,民族英雄 率領的 在 九戰九捷,蕩平了 的倭患。

2、葡萄牙攫取在澳門的居住權

① 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國廣東 的居住權。

② 年 月 日,迴歸祖國

【快樂探究二】

1、認識倭寇。

倭,古代指日本,中國與日本的關係,可以説歷來極為友好,尤其是漢唐時期;但元末明初,日本的海盜、武士和商人經常騷擾我國沿海;明朝中期,國勢衰落,海防鬆弛,倭患更加猖獗。明政府派年輕將領戚繼光進行抗倭鬥爭。

2、播放視頻資料,瞭解戚繼光抗倭的概況。

3、結合課本“動腦筋” 討論:為什麼戚繼光能取得抗倭的勝利?

各小組代表做要點發言:

①這是一場反侵略的正義戰爭,符合人民的利益;

②戚家軍紀律嚴明,作戰英勇;

③戚家軍與其他愛國軍民配合作戰,體現了一種同仇敵愾的民族向心力;

④戚繼光卓越的軍事韜略和指揮才能。

教師總結:抗倭鬥爭是我國曆史上第一次反抗外來民族侵略並取得勝利的鬥爭。所以,戚繼光是中華民族歷史上傑出的民族英雄。

我們應該學習戚繼光怎樣的精神呢?

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

遙知夷島浮天際,未敢忘危負年華。

我們都要向戚繼光學習,時刻以國家和民族的安危為己任。

過渡:趕走了倭寇,是不是就消除了來自海上的危機呢?

這一時期威脅,不僅來自日本,也來自西方。

最早將魔爪伸到東方的是葡萄牙。

2、葡萄牙攫取在澳門的居住權

(展示澳門地圖)

教師:澳門位於中國東南沿海的珠江三角洲西側,由澳門半島、氹仔島、路環島組成,毗鄰廣東省,地理位置比較重要。總面積約二三十平方公里,相當於一個小縣城,人口密度高。

1553年,葡萄牙人是通過賄賂、欺騙的方式,攫取了在澳門的居住權,這是澳門被葡萄牙長期居留的開始,但他們只擁有“居住權”,澳門的主權仍屬中國。

歷經445個寒暑,1999年12月20日澳門終於回祖國。歷史再一次見證了中國正日益走向強盛。迴歸後的澳門,在祖**親的呵護下,更加繁榮穩定。

三、視野拓展

回顧本節課內容,請你説一説明朝的對外關係有什麼特點?原因是什麼?

小組合作探究解決問題,並由小組代表發言

師生總結:

明朝前期是世界最發達國家之一,國力強盛,鄭和下西洋同亞非各國的的經濟和文化交流頻繁,屬於友好交往;明朝中後期國勢日漸衰落,倭寇入侵,倭患猖獗,戚繼光領導了反侵略的抗倭鬥爭,並取得了勝利。然而中國與外來侵略勢力的矛盾卻日益尖鋭,於是就有了葡萄牙殖民者的入侵,他們攫取在我國澳門的居住權,並在那裏開始了殖民活動。後兩者表現為衝突與戰爭。明代對外交往的特點的演變,非常直觀地反映了當時處於封建社會的中國,在世界範圍內已經落後了。

四、課堂小結

説一説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穫?

《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説課稿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 “第17課 鄭和下西洋與戚繼光抗倭”

一、説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①、鄭和下西洋的時間、條件、目的、概況、影響;開發南洋;倭寇;戚繼光抗倭。

②、引導學生識讀《鄭和下西洋路線圖》,培養學生識讀歷史地圖的能力。通過比較鄭和下西洋與歐洲航海家遠航,培養學生比較、理解問題的能力。

③、引導學生分析鄭和下西洋的意義和影響,使學生初步學會多角度、多方位、客觀、全面地分析問題。採用課堂討論、課堂分析、合作探究等方式,探究鄭和下西洋成功的原因及戚繼光抗倭勝利的原因,培養學生綜合分析歷史事件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①通過閲讀地圖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識圖能力。

②通過講述戚繼光抗倭基本史實,使之正確認識戚繼光抗倭在中華民族反侵略鬥爭史上的重要地位。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通過學習,使學生認識到鄭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壯舉,促進了我國與亞非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和友好往來,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教育學生繼承和發揚我國古代人民不畏艱難、敢為人先的精神。

②學習戚繼光抗倭基本史實,感受中國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鬥爭精神,初步樹立對國家、民族的歷史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③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明朝時期,我國對外交往既有友好合作的一面,也有反侵略的一面,從而全面認識明朝對外關係的基本特徵。

二、説教學設想

1、以多媒體教學為手段,使學生能在較短時間內體驗歷史事件的過程。以學生為中心,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由教師起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的作用。

2、結合課文的內容,設計一些恰當的問題,通過學生討論思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增強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精神。

3、法制教育滲透: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貿易法總則第四條:國

家實行統一的對外貿易制度,鼓勵發展對外貿易,維護公平、自由的對外貿易秩序。《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貿易法》第十五條規定:國家採取措施鼓勵對外貿易經營者開拓國際市場,發展對外貿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法》第二十六條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領陸、內水、領海、領空神聖不可侵犯。國家加強邊防、海防和空防建設,採取有效的防衞和管理措施,保衞領陸、內水、領海、領空的安全,維護國家海洋權益。

三、説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鄭和下西洋、戚繼光抗倭的基本史實。

難點:如何全面的、辯證的看待鄭和下西洋。

四、教學方法:講述、比較、討論、合作探究等方法。

五、説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採取了一系列休養生息、恢復經濟的措施。隨着明朝政權的鞏固以及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在外交上,也展開了一系列重大活動,這些活動既有友好交往的一面,也有反抗侵略的鬥爭。鄭和下西洋和戚繼光抗倭是其中典型的代表。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17課 鄭和下西洋和戚繼光抗倭(多媒體顯示)。

第17課 鄭和下西洋和戚繼光抗倭(板書)

探究新課:

學生活動:請看書第81—82頁。回答下列問題:(目的是要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1.鄭和是什麼人?(多媒體展示鄭和圖片及生平介紹)

2.西洋指哪裏?

3.鄭和下西洋的時間、次數、到達多少個國家、最遠到達哪裏?(多媒體展示鄭和下西洋路線圖。)

鄭和下西洋的條件:(提示學生從政治、經濟、技術、經驗、個人因素等方面去思考。)

多媒體展示問題:鄭和下西洋的條件?(學生討論後回答,教師歸納)

(多媒體展示)

政治條件:國家統一,社會穩定。

經濟條件:明朝前期,經濟發展,國力強盛。

技術條件:造船技術先進,指南針廣泛使用。

個人條件:鄭和本人航海經驗豐富、勇敢、組織、外交能力強。 提問: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麼?(學生討論後回答,教師歸納。) (多媒體展示)歸納:為了擴大明朝的政治影響,加強與海外的聯繫。(此處滲透對外貿易法)

(多媒體展示)鄭和下西洋的意義和影響?

(多媒體展示三則材料,學生討論回答後教師歸納。)

材料一、鄭和七下西洋,受到各國的熱情接待,他用中國的大量手工業品(瓷器、銅器、鐵器、金銀和各種精美的絲織品。)換回了各國的土特產品(胡椒、象牙、寶石、香料和長頸鹿、獅子、鴕鳥等珍貴動物)。鄭和下西洋期間,西洋各國紛紛遣使來中國,1423年,僅南京一次就接待使臣1200多人,許多國家的國王親自率團訪問中國,浡泥國王在訪華過程中病逝,葬在南京。(啟發學生討論後回答)

教師歸納:促進了我國與亞非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和友好往來。 材料二:鄭和下西洋過程中和下西洋後,明朝有許多人到南洋(今東南亞一帶)去做工和經商。(生討論回答後師歸納。)

歸納:他們帶去了先進的技術和文化知識,促進了南洋的開發。 材料三:鄭和下西洋與歐洲航海家遠航比較表

歸納:鄭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

(講到這裏,可從積極意義和侷限性兩個方面來評價鄭和下西洋)

下面説説---戚繼光抗倭(多媒體展示戚繼光圖片)。

學生閲讀課本,探討下列問題:(以下問題較簡單,可讓學生集體作答)

倭寇指哪些人?明朝中期為什麼倭患嚴重?

歸納:明朝初年,日本的一些武士、商人、和海盜組成武裝集團,經常到我國東南沿海一帶進行掠奪和騷擾,沿海人民把他們叫做倭寇。

明朝中期,倭寇與沿海奸商、海盜勾結,大肆燒殺搶掠。

2、戚繼光主要在哪些地方抗倭?結果怎樣?(多媒體展示抗倭形勢圖)

歸納:在浙江(台州附近九戰九捷)、在福建、廣東和另一名抗倭名將俞大猷共同作戰,取得了抗倭鬥爭的最後勝利。

3、戚繼光抗倭鬥爭勝利的原因?(此目可讓學生討論回答後集體朗讀)

歸納:戚家軍抗倭的鬥爭是正義的鬥爭。東南沿海人民的支持。戚家軍英勇善戰,紀律嚴明。戚繼光卓越的軍事才能和其他抗倭軍隊的配合。

4、結合戚繼光的“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詩句,説説今天我們應該學習他的什麼高尚品德?

戚繼光不為名利,以國家和民族安危為己任的愛國主義精神!(總結後滲透國防法第二十六條)

戚繼光抗倭鬥爭勝利有何意義?

保衞了東南沿海人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維護了中華民族的利益,

戚繼光也因此被稱為抗倭英雄。

六、説課堂小結:

這節課主要介紹了明朝時期的對外關係。這一時期與以往一樣,對外關係的主流是友好交往,鄭和下西洋就是其中的典型事例。但是,也出現了來自海外的侵略。戚繼光抗倭有效地維護了國家的主權和東南沿海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我們學歷史,不光是要了解歷史知識、歷史事件,更主要的是要以史為鏡,借鑑歷史。

課後作業:請思考鄭和下西洋與張騫出使西域的不同?(通過比較讓學生加深理解鄭和下西洋的重要意義)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xuesheji/r3von8.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