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學心得體會 >

淺談多媒體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

淺談多媒體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

淺談多媒體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

淺談多媒體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

隨着計算機技術的不斷髮展和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多媒體在學生愉悦學習、創新學習中發揮着日益巨大的作用,課堂是一個特定的空間,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是學生學習主體性的生動體現。本文就多媒體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淺談自己的幾點看法。

一、多媒體的運用能夠加大課堂內信息的容量

語文課就是進行語言信息的輸入和輸出的課,語文教學的過程,也是一個信息傳導的過程,或者説,是語文信息的變換過程。這個過程是通過一定的信息傳遞、交換、儲存、處理而實現的。語文教學要提高質量,就是要大面積、大容量、高速率地使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從而發展智力、形成能力。用信息論的觀點來看,就是在一定時間內給學生傳導最多信息,使他們提高語文學習的效率。多媒體計算機的運用增多了課堂信息傳遞的通道,提高了單位時間內傳遞信息的容量,增加了課堂的密度。

例如在國中第一冊《春》的教學中,我就可以使用自己做的課件,在一陣悦耳的笛聲中,課題從不同的角度飄入,背景為一片桃花的屏幕中,清屏後隨之出現作者的頭像與簡介,使學生在對作者的形象有一個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對作者的情況進行了解,有助於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教師再補充作者的有關情況,使學生對作者有更深的認識。隨着頭像與文字的逐漸隱去,屏幕上出現五幅小畫,分別對應課文中的春草、春花、春風、春雨、迎春圖。五幅小畫可做按鈕使用,用鼠標選擇需要播放的段落,也可用鍵盤上的數字鍵1、2、3、4、5來選擇,另外再做一個退出按鈕。每段都可重複播放多次。每段的形式為屏幕左邊上方出現該段主題,如春草圖,主題下方開一小窗口,在此小窗口可出現連續的圖畫、視頻圖像、動畫等。整個屏幕的右邊,在一個矩形框中出現該段文字,該段文字的範讀貫穿始終。在使用時可讓學生邊欣賞畫面,邊聆聽課件中的範讀,然後再讓學生跟讀。通過多媒體的強大功能,將文字、圖像、聲音等信息有機地組合在了一起,這樣定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也拓寬了信息傳遞的渠道,增大了課堂的語文信息容量。學生的多種感官,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也拓寬了信息傳遞的渠道,增大了課堂的語文信息容量。

二、多媒體的運用易於創設情境、激發情感

1、多媒體易於創設情境

如果利用計算機的多媒體特性,通過有聲的畫面,再現生動的形象,則很容易把學生引入文章所描繪的意境,體現文章的主旨,獲得深刻的印象,既陶冶了情操,又提高了審美能力。如在講《敕勒歌》時,開始學生覺得這首詩平白如話,沒什麼意思。於是我做了這樣的一個課件:一開始,在屏幕上出現一些靜止的畫面,分別對應詩中描繪的天山、草原、牛羊,學生看後基本上沒有什麼反應。這時,我啟發學生:詩中描繪的天山、草原、牛羊都是什麼顏色?哪些景物是這幅草原畫面的主體形象?它們各佔多大的比例?你認為在這些圖畫中還應加點什麼?頓時,學生們活躍起來,展開他們想象的翅膀,來描述他們“看”到的草原景象:在無垠的藍天下有一片遼闊碧綠的草原,在和風吹拂下,豐茂的草木府垂搖曳,綠波此起彼伏,正在吃草的白色羊羣時隱時現。而那草原與藍天之間鑲着的紫色遠山,又勾勒出了天高地廣的恢宏氣象。接着屏幕上出現了與同學們想象一致的有關草原景色的錄像,使他們真正看到了雄渾豪放的北國草原,從而共同感受到了詩的美。教師隨後進一步啟發學生的想象,牛羊是這幅草原圖畫的主體形象,是綠色錦緞上托出的明珠,是畫中的詩。美妙的是作者不是把這個主體形象死板地畫在那裏,也不是一開始就讓看到,而是直到末了才時隱時現:風吹草低,現出了牛羊,言外之意,風吹草起,又隱沒了牛羊。那麼,草原深處還有多少牛羊,還有多少美的事物,那放牧牛羊的人,是白髮蒼蒼的老人,是天真活潑的姑娘,還是踏着牧歌歸去的小夥子?……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倘佯神遊於這個廣闊的審美空間,盡情地領略這首詩的神韻妙境,充分地品味這“詩中有畫”的美景。

2、運用多媒體能夠激發朗讀情感

朗讀是書面語言的有聲化,具有移情、激趣、引起共鳴的作用。在新課改中,朗讀能力的培養擺在了突出位置,運用傳統的教學手段指導朗讀,在情感的調動、情境的營造、意境的再現上都難以迅速使學生入情入境,但同時課文不是對語文知識的簡單解説,而是綜合運用字、詞、句、段、篇等知識的產物。課文的這一特殊性,容易導致教學的隨意性和盲目性,要解決這一問題,必須切實依據課文前的“閲讀重點”和“預習提示”,以此統一教和學的目標,確保教學不偏離主航道。而多媒體技術可使課文的語言材料變成可感的聲音,讓課文中的語言表象和情感迅速滲透到學生心裏去,從而使學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藉助信息技術尤其是教育軟件、多媒體、因特網等手段,使教學打破時間、空間的限制,把所有有價值的漢語言文學知識豐富而形象地提供給學生,使語文教學內容生活化、時空立體化,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到新知識的學習中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多媒體能營造濃厚的課堂教學氛圍。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説:“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只有激發學生的興趣,他們才能樂於接受。大教育家孔子也曾説“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嘛。在語文教學中恰當的將抽象的文字,符號,轉化為形象、生動畫面,不僅能有效的調動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助於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中國小生的思維正處於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抽象思維的發展很大程度上藉助於形象思維。因此,這就決定了他們必然對直觀形象、色彩鮮明的事物感興趣。電教媒體的特點是圖文聲並茂,能向學生提供形式多樣、功能各異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動的動感畫面,悦耳動聽的音樂背景,能把學生帶進寬鬆愉悦的學習環境,從而為課堂教學營造一種濃厚的學習氛圍,以此撥動學生的心絃,蕩起思維的火花,使學生以最佳狀態投入學習。

如我在上《孤獨之旅》這篇課文時,為了讓學生更好的體會主人公杜小康在艱苦環境下的心理感受,利用電教媒體再現課文的情境:“蘆葦如綠色的浪潮直湧到天邊”,無邊無際。當畫面撲入大家的眼簾,學生頓時產生了極大的心理壓力,很自然的就體會到主人公當時內心的恐懼。再如文中關於暴風雨的片段:“天陰沉下來,天黑,河水也黑,蘆葦成了一片黑海。雷聲如萬輛戰車從天邊滾動過來,頓時,天昏地暗,彷彿世界到了末日。”屏幕上暴風雨的歇斯底里和電閃雷鳴的聲音強烈地衝擊着學生的視覺、聽覺。通過對這兩個情境的體驗,使學生對孤獨的感受更為真切,能引起學生與杜小康心靈的共鳴。

四、多媒體能為疑難問題預設條件。

語文教材中,有些內容比較枯燥抽象難以理解,儘管老師講得口乾舌燥,學生還是不知所以然。在教學中,可以適時利用多媒體將課文中抽象的內容、教學的重難點化難為易,以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感官去感知知識,從而增強語文教學的直觀性、形象性和生動性,為釋疑解難創設巧妙的突破口。改變以教師分析為主,學生被動接受的靜止平面的教學方式,使平常的教學跳出時空的界限,學生迅速進入動態的教學環境,從而學得生動活潑,學得興趣盎然,同時,課文的難點也在不知不覺中巧妙地化解了。

五、運用多媒體能夠提高學生對唐宋詩詞的欣賞能力

唐宋詩詞是我國古代文學中的瑰寶,它以完美的藝術特色、豐富的思想內涵、廣闊的社會生活,深受我國人民的喜愛。但由於課本中選取的篇目不多,所以學生對此知之甚少,傳統的詩詞教學只是讓學生背誦、記憶和理解意思。其實,我們完全可以將多媒體教學手段與唐詩詞欣賞結合起來,讓課本中的詩詞名篇在學生頭腦中留下最深刻的印象,並可以從課外選擇名篇佳作供學生欣賞。我的具體想法如下:

1、動畫效果

在多媒體動畫功能的輔助下,對輸入和修飾好的詩詞及有關解釋,逐字逐句進行動畫效果設置,將文字的動畫效果與教師的朗誦速度保持一致,可以使文字產生動感。

2、圖像背景

圖像背景設置是將一個圖像文件設置為一幅幻燈片的背景.使幻燈片具有形象生動的畫面,與文字,主要是詩詞互為襯托,如,《送元二使安西》的圖像背景可以是一幅國畫,畫中突出當時的細雨的景色和依依惜別的氣氛。畫中還有兩個表情愁苦的人正在對飲。此情此景能體現王維當時內心對元二的牽掛與擔憂。這就為學生深層理解王維詩歌的藝術內涵起到烘托作用。

3、配置音樂

音樂是流動的畫面,悦耳的詩篇。給唐宋詞的配置音樂,使欣賞課程真正成為圖、文、聲並茂的整體,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如《送元二使安西》一詩的配樂可以是薩克斯曲《送別》。曲中描繪的意境與《送元二使安西》恰有異曲同工之感,讓人產生聯想,情不自禁進入到詩歌所描繪的意境中,這正是這門課最牽動人心的地方。

總之,由於多媒體特點的多樣性,用它作為教學手段有非常大的優越性。它不僅能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更能提高教師的綜合教學水平。因此,我們要在語文教學的實踐中,運用多媒體不斷探索,不斷更新,讓它在我們的語文教學中發揮更大更積極的作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xuexinde/qym7w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