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方案 >

國小一年級數學教案【多篇】

國小一年級數學教案【多篇】

國小一年級數學教案【多篇】

國小數學一年級教案認識圖形 篇一

教學目標:

1、通過操作和觀察,使學生初步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知道它們的名稱:會辨認這幾種物體和圖形。

2、培養學生動手操作及觀察能力,建立空間觀念。

3、通過學生活動,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和創新意識。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直觀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的實物與圖形,建立空間觀念。

難點:初步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的實物與圖形,建立空間觀念。

教具準備:

種立體圖形的實物及圖形卡片

教學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把形狀相同的物體放在一起。

二、操作感知

1、分一分,揭示概念。

(1)分組活動。讓學生把形狀相同的物體放在一起,教師巡視。

(2)小組彙報。問:你們是怎麼分的?為什麼這樣分?

(3)揭示概念。教師拿出位置、大小、顏色不同的實物直觀揭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的概念,並板書名稱。

2、摸一摸,感知特點。

(1)讓學生動手摸一摸實物,然後把自己的感受和發現在小組內交流。

(2)彙報交流。

三、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間觀念。

1、由實物抽象實物圖形。

分別出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的圖形,先讓學生辨認,然後把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的圖形貼在黑板上,再出示相應的實物。

2、記憶想象。

(1)分別出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的圖形,先辨認,再把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的圖形貼在黑板上,最後再使出相應的實物。

(2) 讓學生閉上眼睛想一想四種圖形的樣子(教師説圖形,學生想)。

(3)讓學生閉上眼睛按教師的要求摸出四種不同形狀的實物。

(4)先讓學生閉上眼睛,然後摸教師給出的一種實物,由學生判斷它的形狀。

(5)出示位置、大小、顏色不同的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的圖形,讓學生辨認。

3、讓學生列舉日常生活中見過的形狀是長方體圓柱、球的實物。

四、分組活動,體驗特徵。

1、做“做一做”

(1) 讓學生拿出長方體和圓柱,放在桌面上玩一玩,使學生髮現圓柱會滾動。

(2) 讓學生用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搭一搭。

2、遊戲:“看誰摸得準”。

(1) 每小組一人説出物體的名稱,看誰摸得準(做一做2)。

(2) 教師説物體形狀,學生摸。其他同學按指定要求摸,

(3) 數圖形。

五、小結。

六、遊戲

國小數學一年級教案 篇二

教學目標

1、經歷用不同的工具測量同一物體長度的過程,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2、認識釐米,體會釐米的實際意義。

3、能估計較小物體的長度,會用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

內容分析

教學重點:會用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

教學難點:會用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

教學準備

投影儀、不同長度的鉛筆若干、刻度尺。

教 學 流 程

個性化設計

一、導入新課。

教師言語導入。

師:通過同學們,我們每天在這間教室裏學習,講台是老師的好夥伴,課桌是同學們的好夥伴,今天,這兩位夥伴有話要對大家説呢?大家聽嗎?

錄音:大家好!我是講台,今天我想知道自己有多長,小朋友們能告訴我嗎?還有我呢,我是課桌,我也想知道自己有多長,親愛的小朋友,你們能告訴我嗎?

二、新授

1、桌子有多長。

(1)估計活動。

師:小朋友們,請大家先用手比劃一下講台有多長,課桌有多長。

學生用手比一比,説一説。

(2)實際測量。

教師詢問:同學們還能用其他的方法説明課桌有多長嗎?

學生回答可以用東西量。

(3)討論交流。

讓學生來説一説剛才用什麼方法來説明桌子有多長。

學生們説他用不同的工具量的。

師總結:原來大家用的測量工具不一樣,標準也不一樣,這樣説起來真是麻煩。

那有沒有辦法使測量的結果都一致呢?

生説:可以用尺子來量。

(4)認識刻度尺,用尺子量。體會1 釐米的實際意義。

讓學生拿出刻度尺,認一認。

師講解:讓學生知道刻度尺上每10個小格組成一大格,就表示1cm ,即1釐米。讓學生指一指從哪到哪是1釐米。

再讓學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長度是1釐米的。(指甲蓋、鼻孔等)

2、量一量:鉛筆有多長?

(1)引導示範。

師:首先我們應找到0刻度,把筆的一端對準它,看另一端對準哪個數值,再把它讀出來。

讓學生想想,有時候一枝鉛筆不會剛好是政釐米 數,該怎麼辦?

應該讀出較為接近的整釐米數即可。

(2)學生動手操作。

讓學生展示測量的過程。

二、完成練一練。

1、第一題:先估計有多長,再量一量。

2、第二題:螞蟻搬豆。

3、第三題:由學生獨立完成。

三、全課總結。

今天你知道了什麼 ?

板書設計:桌子有多長(釐米的認識)

教師及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會學生比的方法。

請學生説出所知道的測量的工具,教師及時補充。

指導學生任意測量,再全班交流。

國小一年級數學教案 篇三

設計思路

對於幼兒“>”和“<”看起來很抽象,實際上只要讓他們記住開口的方向,學習起來就容易多了,並且能增強他們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本課意在為幼兒創造一個 良好的學習氛圍。第一,根據“>”和“<”比較形象的特點,通過兒歌和身體感知,讓幼兒記住開口的方向;第二,以遊戲貫穿活動內容。

活動目標:

1、認識“>”和“<”,理解不等式的含義,理解大小的相對性。。

2、學習把不等式轉變為等式。

3、培養幼兒思維的靈活性和可逆性,鍛鍊幼兒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活動分析:

重點認識“>”和“<”,理解不等式的含義,掌握相等與不相等的轉化;難點是掌握“>”和“<”的方向。

活動準備:

1、7只蜜蜂,5只蝴蝶的圖片。

2、4朵紅花、六朵黃花的圖片。

3、數字卡片“7”、“5”、“4”、“6”以及“>”、“<”、“=”卡片若干。

4、數字頭飾兩套,小猴子頭飾若干。

5、數字小兔圖一張,有關數字卡若干。

6、數字卡10張(裝入貓頭包內),鈴鼓一個,磁帶、錄音機等。

活動過程:

一、導入課題:認識“>”和“<”

1、問:“小朋友,現在是什麼季節?”(春季)“春天來了,蜜蜂蝴蝶飛呀飛呀,飛到我們幼兒園裏來了,大家看一下,飛來了幾隻蜜蜂?幾隻蝴蝶?”教師展示蜜蜂和蝴蝶的圖片,幼兒説出數量,教師貼上相應的數字卡。

問:“蜜蜂和蝴蝶比,誰多?誰少?”“那麼,7和5相比,哪個數字大?哪個數字小?”

師:“我們可以在7和5之間放一個符號,讓人一看就知道哪邊的數字大,哪邊的數字小。我們以前學過‘=’號,能放‘=’號嗎?”啟發引導幼兒,引出“>”,重點引導幼兒觀察大於號像張着嘴巴對着大數笑,大於號表示前邊的數比後邊的數大,初步理解大於號的含義,説出“7”大於“5”。

2、問:“蜜蜂和蝴蝶的家在哪裏?”(花園裏),展示紅花和黃花的圖片,讓幼兒感知其數量的不同,引出“<”,重點觀察小於號像是在向左彎腰,撅着屁股的樣子,屁股撅給小數瞧,小於號表示前邊的數比後邊的數小,説出“4小於6。”

3、師:“大於號和小於號一個開口向左,一個開口向右,很不好玩,我們得找規律記住它們。”啟發幼兒找出內在規律:“小朋友可以看一下,無論是大於號還是小於號,它們開口得方向都對着哪一個數(大數),尖尖的小屁股對着哪一個數(小數)。”

學習兒歌:大於號,開口朝着大數笑,小於號屁股撅給小數瞧。

二、表演遊戲:學做“>”“<”

找出4名幼兒做數字娃娃,戴上數字頭飾,找兩名幼兒分別站在兩個數字中間,用身體姿勢表演>”“<”,幼兒讀出“9大於7”“7小於9。”

國小數學一年級教案 篇四

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一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四課

教學目標:

1、在具體情境中,直觀感受“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和“差不多”的意義,體會數的相對大小關係。

2、能在具體情境中描述數的相對大小關係,通過猜數遊戲,初步感受逐步逼近的數學思想,發展初步的推理能力和數感。

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100以內數的基礎上進行的。教材通過情境圖“小小養殖場” 創設了一個猜數的情境,讓學生通過運用“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和“差不多”等詞語描述,把握數的相對大小關係。對比新舊教材,新版教材在原有基礎上進行了改動,如豐富了主題情境圖,加入了羊和兔,讓學生在猜數遊戲中感受“多得多” “差不多”等詞組的實際意義,讓學生體會數的相對大小關係。而在練習中,則刪除了猜數遊戲。在對新舊教材的反覆對比解讀中,進一步體會教材的設計意圖,數量間的相對大小關係沒有絕對的標準,需要結合具體情境進行描述,本課在設計時,主要通過大量具體活動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體會數的相對大小關係,學會運用 “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和“差不多”來描述數的相對大小關係,又能讓學生學到一種解決問題的策略,發展學生的數感。

教學設計:

一、直觀感受,體會意義

師:同學們,如果這三杯多少不同的飲料讓你選,你會選擇哪一杯呢?為什麼?

引出“多得多”,“多一些”,“少得多”,“少一些”等詞組。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直觀形象的比較中初步體會這些詞組的意義。 】

二、自主探究,理解新知。

1、自主探究,獨立思考。

師:在這個小小養殖場中住着哪些小動物,説一説,誰多?誰少?能試着用這些詞組把它們之間多少的關係描述得更具體些嗎?

2、交流對比,初步體會。

讓學生獨立嘗試用“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等詞組描述雞、鴨、鵝三者之間的相對大小關係,並結合具體的數字解釋這些詞組的意義。

【設計意圖:讓學生從直觀形象的比較中逐漸過渡到對數字抽象的比較中,發展學生的數感。】

3、新知運用,點撥引導。

(1)出示兔子圖,18,26,90,97四個數中,有一個是兔子的只數,請同學們猜一猜。學生在提示下進行猜數,並説説為什麼這麼猜。

【設計意圖:在對新知的鞏固運用中,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滲透逼近的數學思想。】

(2)羊的只數與鵝差不多,羊可能有多少隻?讓學生先説一説差不多是什麼意思,猜一猜並説一説是怎麼想的,最後從70、26和3中選擇正確的答案。

三、鞏固練習,紮實新知

1、結合生活實例用“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和“差不多”等詞組説一説。

2、猜猜老師的年齡。

3、猜數遊戲

4、猜一猜糖果有多少顆?

【設計意圖:讓學生初步感受兩倍的多少,但學生在沒有學過100以內加減法的情況下,要讓學生口算出28的兩倍大約多少有相當的難度,因些將原有教材中28更改為30,降低了題目的難度。】

5、比一比

【設計意圖:讓學生體會數量間的相對大小關係沒有絕對的標準,需要結合具體情境進行描述。】

四、談談收穫。

一年級數學教案模板 篇五

教學目標:

1、初步學會用一一對應的方法比較物體的多少,瞭解“同樣多”、“多”、)本站○(“少”的含義。認識=、>、<表示的意思和用法,會比較5以內數的大小。

2、發展初步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教學重點:

會用=、>、<。

教學難點:

會用>、<表示兩數關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前面我們已經學過了0~5的認識,今天我們將來認識“=”、“>”、“<”,並學會用“=”、“>”、“<”來比較兩個數的大小。

板書:“=”、“>”和“<”。

二、新授。

1、教學例題。

(1)出示例題圖,提問

①圖上畫的是什麼? ②圖中有哪些動物?它們分別有多少隻? ③你能説説哪種動物多?哪種動物少?哪種動物的只數一樣多?

(2)同樣多。

①小兔有幾隻? 學生回答,老師在黑板上貼上4只小兔。

②小猴有幾隻? 學生回答,老師一個對一個地貼上4只小猴,並用線連一連。

板書:4 4 1.“想想做做1”。

在圓圈裏填上“>”、“<”或“=”

説一説你是怎麼想的。

③小兔子和小猴的只數哪個多?哪個少?(同樣多) 你是怎樣知道的? (引導學生説出4只小白兔和4只小猴正好同樣多) ④4和4同樣多,我們就説4=4。(板書:4=4) 老師指着等號説明:這個符號叫做等號。

(板書:等號) 讀作:4等於4。

老師領讀、齊讀、同桌互讀。

⑤書寫等於號,在書上第18頁上先描後寫。

2、教學大於。

(1)小熊有多少隻?

學生回答後老師在黑板上貼上5只小松鼠,並板書:5。

(2) 小松鼠有多少隻? 學生回答,老師一個對一個地貼上3只小熊。(並板書:3) (3) 用什麼方法可以比較出小松鼠和小熊誰多誰少呢

(教師邊連線,邊提問)小松鼠和小熊比怎樣? (4) 小松鼠比小熊多,也就是5比3怎樣?(板書:5比3多)

5比3多,也就是5大於3。

(板書:5>3) 指着大於號説明,這個符號叫做大於號

(板書:大於號) 讓學生齊説大於號,再指名説。

大於號開口一頭向哪邊? (向左) 尖的—頭向哪邊?

(5) 觀察式子5>3,提問:大於號的開口一頭和尖的一頭,哪頭大? 哪頭小? 開口大的那頭對着大的數還是小的數? 尖的那頭對着什麼數? 這個式子讀作“5大於3”,板書;5大於3。

老師領讀、齊讀,同桌互説。

(6)回顧一下,剛才學習了“大於號”,這道題是誰和誰比? 結果怎樣? 老師小結:這道題是小松鼠和小熊比,小松鼠比小熊多,5比3多,可以説成5大於3,寫成5>3。

3、教學小於。

(1)小熊和小松鼠比怎麼樣? (小熊比小松鼠少) (2)小熊有3只,小松鼠有5只,小熊比小松鼠少也就是3比5少,3比5少就是3小於5。

(板書:3<5) 指着“<”説明:這個符號叫做小於號。

(板書:小於號) 指導寫“<”,在書第19頁上先描後寫。

(3)觀察式子“3<5”,提問:小於號和大於號的方向有什麼不同? 尖的那頭對着什麼? 領讀“3小於5”,齊讀,同桌互讀。

(4)剛才我們學習了小於號。這道題是誰和誰比?結果怎樣?

老師小結:這道題是小熊和小松鼠比,小熊比小松鼠少,也就是3比5少,可以説成3小於5,寫成3<5。

(5)同樣一幅圖,為什麼可以説成5>3,也可以説成3<5呢

(比的標準不同,所以結果不同。)

4、小結

這一節課學習了“=”、“>”和“<”,它們寫在兩個數的中間表示兩個數的大小,不管“>”還是“<”,開口對着大的數,尖的一頭總是對着小的數。

三、想想做做。

1、“想想做做1”。

(1)出示第1題圖。

學生獨立完成,集體訂正。

(2)指名説一説每道題是誰和誰比,結果是多還是少?圓圈應填什麼符號?

2、“想想做做2”。

在圓圈裏填上“>”、“<”或“=”,説一説你是怎麼想的。

四、全課小結

今天你認識了哪幾位朋友啊?你學了哪些本領呢

國小數學一年級教案認識圖形 篇六

教學目標

1、在用七巧板拼三角形的過程中,進一步加深學生對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這些平面圖形特徵的認識。

2、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有目的、有計劃地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初步獲得分析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基本方法。

3、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感受所拼圖形的數學美。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利用七巧板拼出不同形狀的圖案。

教學難點:培養學生協作精神與合作意識,激發學生創新意識。

教學過程

一、看圖激趣,認七巧板

教師出示下圖

國小數學一年級下第一單元《認識圖形二》教學設計與反思

你們知道這些漂亮的圖案是用什麼拼出來的嗎?(出示整套七巧板)

國小數學一年級下第一單元《認識圖形二》教學設計與反思

請大家仔細觀察,看看這套七巧板中都有什麼圖形?哪種圖形的數量最多?

你們想動手拼一拼嗎?老師給每位同學都準備了一套七巧板,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做個遊戲。

(出示例3題目要求):請大家讀一讀題目,看看你們都知道了什麼,是從哪兒知道的。

這裏有幾個詞特別重要,你們發現了嗎?誰來説一説?

教師隨機板書“一套”“拼”“三角形”“多”

教師:誰能完整地説一説題目要求我們做什麼?

二、操作討論,積累經驗

1、觀察想象,初步操作

在動手操作之前,請你先想一想怎麼拼,然後再按照你的想法動手拼一拼,看誰拼的三角形最多。

2、交流方法,對比啟思

你使用了幾塊板?怎樣拼的?

反饋典型情況:

(1)只用2個三角形拼擺;

(2)用3塊圖形拼擺。

這兩種方法有什麼不同?

小結:我們在拼的時候,既可以全部使用三角形的板去拼,還可以加入其他形狀的板去拼。拼的時候,從用2塊板拼開始,拼出了所有2塊板的,再增加板的數量,就能拼出更多的三角形了。

3、操作交流,拓展創新

現在,老師請大家再次用一套七巧板拼擺三角形,然後和小組同學説一説你是怎樣拼擺的。

教師組織全班學生交流,根據學生使用七巧板的塊數分類彙報。

三、回顧過程,總結方法

請大家想一想,這節課我們在解決“用一套七巧板拼三角形”這個問題時是怎樣做的?我們先做什麼,又做什麼?

我們在解決問題的時候,一般都是先理解問題,然後通過觀察、思考,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最後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不斷地驗證、完善我們的想法,找到用一套七巧板拼三角形的方法。以後我們還會繼續利用七巧板做一些探索。

四、佈置作業、拓展延伸

課後請大家試着用今天學到的方法完成教科書第4頁“做一做”的內容,看看用一套七巧板能拼出幾個長方形。

反思

《七巧板》一課是一節數學活動課,課一開始,我並沒有給學生規定內容,而是讓學生充分的解放天性,自己動手拼一拼、擺一擺,創造出美麗的圖案,在同學們真的活躍起來,興趣高漲時,我再出示拼擺任務,學生自然會積極主動的去想辦法解決問題,這是一節快樂的數學課。

國小數學一年級教案認識圖形 篇七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通過直觀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形狀以及特徵。

2、通過學生動手拼一拼、擺一擺,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能辨認和區別這兩種圖形。

教學重點

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形狀以及特徵

教學難點

能辨認和區別

教學方法

引導探究法

教學準備

長方形、正方形紙片、小棒

教學過程:

一、複習。

1、出示一些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實物。

讓學生指出哪些是長方體,哪些是正方體。

2、在長方體下面的括號裏面畫“ ”,正方體的下面括號裏面“√”。

3、口答。

長方體有幾個面?正方體有幾個面?

二、新授。

1、取出兩個正方體,可以拼成什麼圖形?

2、取出三個正方體,可以拼成什麼圖形?

3、取出八個正方體,可以拼成什麼圖形?

教師:通過學生自由拼擺,讓學生髮現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區別以及之間的關係。

4、取出四個長方體,如:可以拼成什麼圖形?(一種拼成長方體,一種拼成正方體)

三、鞏固練習。

1、完成教科書P5、1。

2、完成教科書P5第5題。

學生獨立完成,全班講評。

3、完成教科書P7第7題。

先讓學生觀察長方體的上面、前面和右面,並懂得上下、前後以及左右之間的關係,然後進行正確的劃線連接。

4、完成教科書P6第五題。

觀察:(1)第一行和第三行有什麼關係?

(2)第一行和哪幾行有關係?

(3)第二行和哪幾行有關係?

(4)你發現了什麼?

(5)圖中缺了幾塊 ?你是怎樣得出來的?

5、完成教科書P7第六題。

6、完成教科書P7第8題

根據正方體的平面展開圖,讓學生想象正方體的六個面上分別標的是哪些數字,教師出示實物演示。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yufangan/74ler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