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方案 >

國中地理教案(通用多篇)

國中地理教案(通用多篇)

國中地理教案(通用多篇)

國中地理教案1

自然災害

教學內容

第二章第四節自然災害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常見的自然災害,能會判斷氣象災害和地質災害。

2、自然災害等大致分佈。

3、瞭解避災方法。

(2)能力目標:

閲讀我國各種災害地圖,提煉重點災區,得出中國重點災害疊加圖,瞭解我國是一個自然災害頻繁發生的國家

(3)情感目標:

通過對我國自然災害及災害防治的學習,培養學生敬畏自然、保護環境的意識。教學重點討論自學,瞭解各種自然災害。利用災害圖片疊加,講解我國各種自然災害頻繁發生。教學難點將課本中的孤立的案例轉化成與前後知識相聯繫的知識。通過圖片疊加了解中國自然災害頻發。教具準備

集體定教

分工備教

個性補教

一、導入新課:

上一節課,我們學習了我國的河流的特徵,長江、黃河的治理與開發等,這一節課我們來學習心的課文《自然災害》。

二、講授新課:

第四節

自然災害

一、常見的自然災害

教師播放有關自然災害的相關視頻,並向學生展示一些圖片,讓學生舉例自己瞭解哪些自然災害。

教師小結:自然災害的定義,我國常見的地質災害有哪幾類。

教師展示氣象災害和地質災害的圖片,讓學生判斷哪些是氣象災害,哪些是地質災害。並指導學生閲讀課文P54-55,結合圖片,瞭解各種自然災害的危害性。

教師指導學生完成P55-56的活動題。

板書二、我國自然災害頻發

先讓學生回憶今年全國發生了哪些特大自然災害,後可由教師可以向學生提供一些數據來説明我國是自然災害頻發的國家。

指導學生讀圖2.48,2.49,並讓學生談談他所發現的問題,學生討論,教師總結。

小結:我國地域遼闊,自然環境複雜多樣,自然災害種類多、分佈廣。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發生最為頻繁的國家之一。我國也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自然災害有時會造成重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並給社會的正常生活和生產帶來巨大的衝擊。

教師可對一些災害的概念加以闡述,便於學生理解。如:

寒潮

(1)概念

寒潮是一種大範圍強冷空氣活動,主要發生在北半球中高緯地區的深秋到初春季節。

(2)形成原因:

形成寒潮的強冷氣團聚積在高緯度的寒帶,當冷氣團向暖氣團方向猛烈衝擊時,就爆發寒潮。

(3)寒潮的危害

滑坡和泥石流

(1)滑坡:

①成因:是山地斜坡上不穩定的巖體與土體,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滑動面整體向下滑動的地質現象。

②發生條件:一般發生在巖體比較破碎、地勢起伏較大、植被覆蓋較差的地區。山地丘陵區和工程建設頻繁的地區,都是滑坡多發區。

③危害:破壞或掩埋坡上和坡下的農田、建築物和道路,造成人員傷亡。

(2)泥石流

①概念:是山區溝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激發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塊的特殊洪流。

②發生條件:地形陡峻、具有豐富的鬆散物質以及短時間內有大量水流的地區是泥石流的多發區。

③危害:泥石流往往在很短的時間內,流出數十萬乃至數百萬立方米的物質,堵塞江河,摧毀城鎮和村莊,破壞森林、農田、道路,對人民的生命財產、生產活動以及環境造成很大的危害。

三、防災減災

自然災害頻繁發生,放在減災工作必不可少,指導學生閲讀課文P58-59,瞭解我國的防災減災工作。

讓學生舉例説明我國還有哪些防災減災的措施。

國中地理教案2

【過渡】圖片中展示多種自然災害,有一些是自然現象。那麼,從圖中你可以得出哪些結論?自然災害和自然現象之間有什麼不同點?我們課本例舉了哪些自然災害?颱風是我們生活的地方經常受到的一種自然災害,為什麼我們稱它為一種自然災害?下面,就老師提的這些問題,同學們通過閲讀課本找到答案。

【閲讀課本】P54

【板書]】第四節,自然災害

【提問】什麼是自然災害?

【學生回答】自然環境經常發生異常變化,其中有些會造成資源破壞、財產損失、人員傷亡等危害,這樣的異常變化叫做自然災害。

【多媒體】那麼像圖片中的太平洋海底發生火山噴發屬於自然災害嗎?如果不是,如何來解釋?

【學生回答】不是(或是)

【引導過渡】我們已經知道自然災害,首先它必須是發生在自然界,自然存在的一種自然現象,其次,它必須是對我們人類造成損失或者資源破壞的這些自然現象,我們才可稱之為災害。太平洋海底的火山噴發並未對人類造成傷亡或損失,因此它不屬於自然災害。

【提問】如果是化工廠因使用操作不當引發爆炸屬於自然災害嗎?

【學生回答】不是,因為它是人為原因造成的,因此不屬於自然災害。

【活動】完成P55認識身邊的自然災害

【過渡】我們已經瞭解並清楚地知道什麼是自然災害,那麼我們的身邊有沒有自然災害發生?或者你見過哪些自然災害?它們造成了哪些危害?

【學生回答】地震、颱風、洪澇等

【教師】同學們回答的各種自然災害,這説明,在我國自然災害的種類很多,在我國常見的自然災害分為氣象災害和地質災害,還有如海洋災害(海嘯等),但課本里不作描述。我們福建地區經常遭受颱風的侵襲,颱風是屬於氣象災害還是地質災害?

【學生回答】氣象災害

【提問】我國的氣象災害包括哪些?

【閲讀回答】氣象災害主要有乾旱、洪澇、颱風、寒潮等。

【多媒體】展示各種氣象災害的圖片,學生觀賞並回答是哪些氣象災害。

【承接】通過觀察各種氣象災害的圖片,我們可以從中看出每一種氣象災害對我們的日常生產、生活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那麼這些氣象災害是不是遍佈全國各地,每一個地方是不是如我們沿海地區都受到颱風襲擊呢?請同學們根據課本P54,結合P56圖2.48中國主要氣象災害的分佈圖思考我國颱風、乾旱、洪澇等主要分佈在什麼地區?為什麼會造成這種分佈特點?

【活動】P58活動題1、2

【學生歸納】從P56圖2.48中可以看出颱風主要是在東南沿海地區較多。

【教師提問】同學們有沒有發現,颱風的入徑和我們學過的哪一個季風(冬季風或夏季風)的路徑很像?

【學生回答】夏季風

【承接】颱風的入徑跟夏季風的入徑很像,這説明台風也是在夏季發生的一種自然現象,在我國,常見於夏秋季節的東南沿海地區,從圖中也可以看出颱風主要發源於太平洋的熱帶洋麪,是由低緯度海洋侵入,登陸後會減弱。颱風最大的風力可以達到12級。(補充:我們也經常聽過颶風,颶風和颱風是同樣性質的,不過是因為地點不同,所以名稱不同而已。通常把在大西洋洋麪形成的熱帶氣旋稱為颶風,比如美國也經常遭受颶風襲擊)

【過渡】颱風過境時會造成什麼現象?

【學生回答】大風、下大雨。

【講解】颱風過境時常常伴有大風或暴雨。這往往會造成一個本來多雨的地區發生洪澇災害,但是事物都是具有兩面性的,它並不是百害而無一利,如果颱風經過的這個地區常年較為乾旱,颱風一旦過境將會緩解當地的旱情,所以我們看事物要看到它壞的一面,同時也要看到它好的一面。

【展示圖片】近幾年的颱風過境時對我國的影響

【承接】剛才我們講到颱風時提到,颱風過境時常會給這個地區帶來大量降水,有時還會造成當地發生洪澇災害。洪澇災害發生有必要條件,同學們觀察課本P54圖,思考,什麼情況下才會發生洪澇災害?我國是不是每一個月份都發生洪澇災害?

【讀圖回答】連續性的暴雨或短時間的大暴雨,都可能形成洪澇。

【閲讀課本】P56洪澇災害分佈的範圍和時間

【活動】P58第1、2題

【教師歸納】洪澇災害主要分佈在我國南方地區(秦嶺-淮河以南)。那麼,洪澇災害集中分佈的形成原因是什麼?

【展示圖片】我國的地形圖和降水分佈圖

【教師引導】在我國南方地區年降水量大,降水季節分配不均勻,且雨季長,多暴雨和連續性暴雨,在一些平原和河谷地區易發生洪澇災害。

【提問】一個地區是不是發生了洪澇災害就不會再發生了?

【學生回答】不會

【再提問】那麼是不是發生洪澇災害的同時還會不會有別的自然災害發生?

【學生回答】會(或不會)

【引導】有一個成語叫“禍不單行”,同一地區,不僅會出現多種自然災害,而且不同的自然災害有時還會連續發生,在我國最常見的災害除了洪澇災害還有乾旱。

國中地理教案3

一、教學目標設計

1.瞭解農業的主要部門、農業的重要性、我國農業分佈的差異。

2.學會用網絡查閲資料,能夠進行信息的分析與綜合。3.培養識圖能力。明確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重要性,增強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識,同時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二、教學內容及重難點分析

八年級學生對地理知識已有所瞭解,有一定的讀圖能力,在教學中,應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其“自主-協作”的學習習慣。農業是很重要的生產部門,但要受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等因素的影響,通過本課學習讓學生了解我國的農業分佈情況,更重要的是要樹立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觀念。

重點:農業在我國地理分佈上的差異。

難點:理解農業分佈差異的原因。

三、教學模式

這節課是基於局域網絡下的“學”與“教”,上網查閲着力於培養學生自主協作學習和動手動腦的能力。教學過程中通過人機交互、生生交互、師生交互開展教學活動。《因地制宜發展農業》“合作-探究”教學模式,如下。

四、教法設計

本節課利用網絡,採取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方式,讓學生動手動腦,實現知識的落實。

五、教學過程設計

授課程序教 師 活 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網絡應用分析導課“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都和農業有關,説明自古以來,人們都非常重視農業。回憶。複述。創設情境,引起興趣。新課探究(過渡:農業與我們有怎樣的關係呢?板書課題)我們先來談談農業與我們的關係。

(一)農業與我們〖明確〗我們的吃、穿、用都來自農業。什麼是農業?農業的主要部門有哪些?發展農業有什麼意義?(教師小結)學生閲讀課文後舉手回答。發揮學生的觀察力,培養表達力。過渡:我國的農業是怎樣分佈的呢?

(二)我國農業的地區分佈1.我國的種植業分佈在哪裏?以種植什麼作物為主?為什麼這樣分佈,與什麼有關係?2.畜牧業主要分佈在哪裏?畜牧業的分佈與降水有怎樣關係?我國有幾大牧區?都有什麼著名的畜牧品種?3.我國的林業主要分佈在哪裏?屬於什麼地形區?降水情況怎樣?屬於什麼乾濕地區?4.我國漁業是怎樣分佈的?我國淡水漁業最發達的地區是哪裏?(教師評價、小結)〖明確〗表現為東部與西部、南方與北方的差異。

上網查詢,把全班分成四個大組,每組查一個問題。師生互動。在教師指導下,進行自主學習,培養合作、交流的精神。培養學生歸納問題的能力。把範圍大的事物縮小化。創設視覺平台。分析我國的農業為什麼這樣分佈。(師生互動共同完成)學生思考、回答。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反饋練習

課本活動1(教師指導並評價) 學生讀圖分析、填圖。訓練讀圖能力。

課本活動2(教師指導並評價)學生思考、分析、作答。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瞭解影響農業的因素除了氣候、地形之外還有海拔。小結師生共同回顧。查漏補缺,重申重點,進行愛國教育課外作業設計十年後理想農村的圖畫。創設學生大膽設想的平台。

六、板書設計

因地制宜發展農業(一)

農業與我們 (二)

農業的地區分佈1.農業 1.種植業、畜牧業、林業和漁業的分佈

2.農業的主要部門 2.分佈特點

3.農業的重要性

國中地理教案4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瞭解地球自轉的運動方向,特徵。

瞭解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2.過程與方法:通過畫圖,讀圖,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學生對地理知識的學習興趣。

二.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地球自轉的基本特徵。

2.教學難點:晝夜更替,經度時差產生的原因,地方時差計算方法。

三.教學過程:

引入:同學們學過物理,知道物體是處於不斷地運動之中,地球也是如此。

講解:上節課學習了地球與地球儀,瞭解了連接南北兩極且穿過地球內部的軸為地軸。

提問:什麼是地球自轉呢?(地球繞地軸不停地旋轉,叫做地球的自轉)

太陽在空中是怎樣運動的?(東昇西落)

得出結論:地球自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

提問:太陽東昇西落的時間是多長(12小時)

一天的晨昏現象呈現怎樣的規律?(交替,連續)

得出結論:地球自轉的週期為24小時,一天。

提問:由於地球自轉可以導致什麼地理現象?(晝夜更替)

分析問題:晝夜更替的原因?

(地球是個不透明的實體,太陽光平行照射,使得地軸兩側,一側亮,一側暗,一側白天,一側黑夜。)

思考:地球自轉其他地理現象。(經度時差)

(地球自轉週期為24小時,轉過360°所以,一小時轉過15°即經度每轉過15°地方時相差一小時)

計算:我國最東端約在135°E,最西端在73°E,當在最東端的地方時是8點時,最西端的地方時是多少?

(135°E-73°E=62°62°/15°=4.13小時,約4小時8分)

四.板書設計:

地球的自轉

1.概念:地球不停地繞地軸的旋轉運動。

2.方向:自西向東。

3.週期:24小時(一天)

4.地理意義:晝夜更替

經度時差

5.地方時計算:我國最東端約在135°E,最西端在73°E,當在最東端的地方時是8點時,最西端的地方時是多少?

135°E-73°E=62°62°/15°=4.13小時,約4小時8分

國中地理教案5

一、教學目標

1.能説出聚落的概念和類型;能運用圖片描述城市和鄉村的景觀差異,能結合資料分析影響聚落形成的原因。

2.通過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分析影響聚落形成的成因,提高團結協作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3.通過了解影響聚落的形成原因,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觀念。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1.城市和鄉村的差異。

2.影響聚落形成的原因。

【難點】

通過分析影響聚落的形成原因,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觀念。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圖片導入,展示城市和鄉村兩張景觀圖片,提問學生“圖片所展示的景觀是什麼”,根據學生所説的城市與鄉村,進而引導到本節新課。

環節二:新課教學

1.聚落的概念

【教師活動】讓學生直接進行讀書歸納總結。

【學生活動】歸納總結。

【教師總結】聚落就是人們聚居和活動的場所。可以分成城市和鄉村兩類。

2.城市和鄉村

【教師活動】展示城市和鄉村的景觀圖片。

【問題】城市和鄉村有什麼區別?

【學生回答】城市是高樓大廈,鄉村房屋較矮;城市道路寬且長,鄉村道路窄;城市人們以工業生產活動為主,農村主要是農業生產活動。

【教師總結】城市和鄉村雖然都是聚落,但是他們在景觀、建築密度、道路以及生產方式等各方面都是不同的,城市和鄉村是有差異的。

【過渡】城市和鄉村有沒有什麼聯繫呢?

【教師活動】出示1913年邁阿密景觀圖和20世紀末邁阿密景觀圖,讓學生結合圖進行分析。

【學生活動】城市是在鄉村的基礎上發展來的。

【教師過渡】瞭解了城市與鄉村的關係之後,引導學生在生活中所聽到的字眼兒“農村”“牧村”“文化之城”“工業重鎮”,這樣的名字之後又説明了什麼呢?

【學生活動】説明了職能不同。

【教師總結】不同的聚落具有不同的職能。

【過渡】引導學生,聚落的功能是不同的,那麼聚落又是怎樣形成的呢?

3.影響聚落形成的原因

【教師活動】出示兩幅圖片,一幅是分佈在高低的鄉村,一幅是乾旱地區分佈在黃河邊上的鄉村,讓學生進行分析,影響兩個聚落形成的原因是什麼?

【學生活動】避洪、獲取水源。

【教師總結】一般情況下,影響聚落形成的自然原因有優越的氣候條件、平坦的地形、豐沛的水源、肥沃的土壤。

【過渡】除了自然原因外還有沒有其他的因素?緊接着出示“石家莊火車站”“硅谷”的兩張照片,讓學生結合圖片及剛才分析自然原因的方法,進行小組討論分析。

【學生活動】小組代表討論後回答。

【教師總結】除了自然原因之外還有人文原因,包括“交通”“科技”。

環節三:鞏固提高

【教師活動】讓學生分析一下北京城市聚落形成的原因。

【師生共同總結】自然:地形、水源。人文:政策、交通。

環節四:小結作業

小結:請學生分享總結本節課的知識要點。

作業:蒐集一些影響聚落形成因素的相關資料。

四、板書設計

國中地理教案6

教材分析

1.本節教材把學生日常生活中最為關注的天氣狀況作為切入點,誘導學生思考日常生活中對天氣狀況的描述。接着介紹天氣和氣候兩個不同的概念,要求學生説出天氣與氣候的區別,"天氣"與"氣候"是日常接觸較多,但有時又不太注意區分的兩個概念,正確區分這兩個概念;

2.本節核心內容是區別天氣和氣候;功能和價值:學習了本節課後能閲讀天氣預報和衞星雲圖。

學情分析

天氣是七年級學生認識較深刻的一種自然現象,但是這種認識是停留在感性認識上的,要讓學生進一步總結和歸納出天氣特點,天氣和我們之間的關係,掌握未來天氣的信息,更好地為生產和生活服務,建立起對大氣的理性認識。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通過看圖討論培養分析和比較的能力,區分出天氣與氣候的不同。天氣是描述短時間內的大氣狀況,氣候是長時段的大氣狀況;天氣是多變的,氣候是相對穩定的。

2、通過師生雙邊活動,培養運用知識的能力,知道了天氣與氣候的區別後,要求在日常生活中正確使用這兩個術語。在認識了常用的天氣符號後,要學會收看天氣預報,看懂簡單的城市天氣預報圖。

3、注重培養學生閲讀天氣預報圖和衞星雲圖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1、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通過看圖聯繫實際培養比較、分析、概括能力。並通過學生播報天氣預報,讓學生體驗做天氣預報員的感受,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讓學生髮現問題、師生探究解決問題,引發學生的思維積極性。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從現實生活的經歷與體驗出發,激發學習地理的興趣,瞭解地理知識的功能與價值,形成主動學習的態度。

2、通過記錄天氣預報(課後觀察),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

3、通過師生互動,構建一種民主、平等、交往的新型師生關係。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

1、區別“天氣”與“氣候”兩個不同的概念。

2、認識常用的天氣符號,學會收看天氣預報。

難點:

1、區別“天氣”與“氣候”。

2、記住常用的天氣符號

教學過程

一、天氣與氣候

教師活動:出示圖片:讓學生判斷這些是什麼自然現象

學生活動:説出圖片中幾種天氣的概況

引出天氣的概念:天氣是短時間的陰晴冷熱風雨等的大氣狀況。是指一個地方距離地表較近的大氣層在短時間內的具體狀態,可以用陰、晴、冷、熱,風力大、小等來描述。

教師活動:舉出身邊的例子,提問天氣的特點是什麼?

學生活動:説出天氣是多變的,不穩定的。

教師活動:什麼是氣候,舉出實例讓學生總結

學生活動:説出氣候是指一個地方多年的天氣狀況,具有相對的穩定性。

教師活動: 小結天氣與氣候的區別與聯繫

列表總結:區別: 天氣——短時間、多變;(概念略)

氣候——長時間、穩定性(概念略)

聯繫:兩者都是指大氣的狀況,氣候是對長時間天氣的綜合

學生活動:練習:下列詞語中哪些描述的是天氣,哪些是氣候?

(風和日麗——天氣;四季如春——氣候;清明時節雨紛紛——氣候; 東邊日出西邊雨——天氣。)

引入:我有個問題想要請教同學們,這個元旦我要到海南去出差,可我為帶什麼服裝犯了愁,哪個同學能幫幫我,給我參謀一下?(生答略)。你去過海南嗎?(生答略)。那你怎麼知道我需要帶單衣去呢?(生答略)。恩,是熱帶,氣候四季炎熱。我打算1月1日出發去海南,在去之前,我買好了車票,準備好了必需品,還要關注一下什麼?哪個同學能幫幫我?(生答略)。好,我知道了,還要關注天氣預報。那麼,天氣是怎樣預測出來的呢?

二、天氣預報和常用天氣符號

教師活動:展示衞星雲圖。

講解:氣象衞星從太空不同的位置對地球表面進行拍攝,大量的觀測數據通過衞星傳回地面工作站,通過計算機處理,再合成精美的雲圖照片。

1、一道風尾為 2 級

2、一個風旗為 8 級

學生活動:判斷出圖片中的符號分別代表風的方向和級數。

教師活動:展示圖片讓學生一天氣預報員的身份來預報天氣。

(可先給學生放一段天氣預報的視屏)

生活動:講解全國各大城市的天氣預報。(注意在預報過程中要按緯度從高到低的順序以及天氣變化怎樣表達等)

教師活動:

課堂總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談一談學習的收穫。

提問:衞星雲圖照片中,我們看到有些地方呈白色,有些地方呈綠色,而另一些地方卻呈藍色等等。那麼這些顏色都有些什麼含義呢?

學生活動:試回答出衞星雲圖上不同顏色的含義。

小結:白色:代表雲雨區,白色程度越濃,代表降水量越大。

綠色:代表陸地,有綠色的地區,説明該地區晴。

藍色:代表的是海洋。

教師活動:展示圖片讓學生知道氣象站是怎樣分析和預測天氣的

引入:我們在收看天氣預報時常常看到天氣預報圖上有很多的符號,這些符號代表什麼意思?出示圖片,請學生速記常用的天氣符號。

學生活動:把全班分為四組以競賽形式回答出常用天氣符號的意義。並能把天氣中的變化用語言表達出來。

教師活動:表示風的符號比較特殊,不僅有大小,還有方位。講解風的表示方法。

風向:指風吹來的方向。

畫有風尾或者風旗的一方即為風向

提問:衞星雲圖照片中,我們看到有些地方呈白色,有些地方呈綠色,而另一些地方卻呈藍色等等。那麼這些顏色都有些什麼含義呢?

學生活動:試回答出衞星雲圖上不同顏色的含義。

小結:白色:代表雲雨區,白色程度越濃,代表降水量越大。

綠色:代表陸地,有綠色的地區,説明該地區晴。

藍色:代表的是海洋。

教師活動:展示圖片讓學生知道氣象站是怎樣分析和預測天氣的

引入:我們在收看天氣預報時常常看到天氣預報圖上有很多的符號,這些符號代表什麼意思?出示圖片,請學生速記常用的天氣符號。

學生活動:把全班分為四組以競賽形式回答出常用天氣符號的意義。並能把天氣中的變化用語言表達出來。

教師活動:表示風的符號比較特殊,不僅有大小,還有方位。講解風的表示方法。

風向:指風吹來的方向。

畫有風尾或者風旗的一方即為風向

風級的表示方法:

1、一道風尾為 2 級

2、一個風旗為 8 級

學生活動:判斷出圖片中的符號分別代表風的方向和級數。

教師活動:展示圖片讓學生一天氣預報員的身份來預報天氣。

(可先給學生放一段天氣預報的視屏)

生活動:講解全國各大城市的天氣預報。(注意在預報過程中要按緯度從高到低的順序以及天氣變化怎樣表達等)

教師活動:

課堂總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談一談學習的收穫。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談一談學習的收穫。

國中地理教案7

教學目標

1.通過讀世界政區圖和世界面積位於前列的國家示意圖,使學生能夠在世界政區圖上查閲出世界的主要國家,明確世界上的面積大國和人口大國,通過閲讀“世界 地理區域的劃分”明確區域劃分的十三個分區的名稱和分佈。

2.通過閲讀“世界 地理區域的劃分”、“美國和加拿大之間的國界線”、“阿根廷和智利之間的國界線”,明確國界線的劃分依據和領土的含義,識別國家之間的國境線,並學習運用圖表分析 地理事物的能力。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觀察能力,並進一步培養學生識別方位的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3. 通過學習本節內容,使學生了解一些基本的國際常識,懂得正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係的原則,明確一個國家的主權是神聖不可侵犯的,國家無論大小都一律平等,樹立世界各國平等相處,求得共同進步與發展的觀念。

4. 通過對世界組織的介紹和閲讀各國的有關數據,培養學生樹立全球意識,激發學生的的競爭意識、進取心和愛國熱情。

教學建議的教材分析

“世界的國家”和“國界和領土”,教材分設了兩個標題。實際上,“國家”和“國界和領土”是不可分的,把它們分開敍述的目的是為了強調重點不同。

世界的國家,着重國家的特徵,強調國與國之間在領土大小、國家性質、社會經濟、發展狀況方面的差別。這部分的重點落實到如何看待一個國家:國家不論面積大小、人口多少、經濟發達與否,地位應該是平等的。教材中“讀一讀”的兩個標題“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南北對話和南南合作”特別強調了國家之間的經濟差異。

“國界和領土”則強調國家的主權。如何劃分國界或領土的爭端在國際關係上是一個重大的問題。教材用三幅圖“美國和加拿大之間的國界線”、“阿根廷和智利之間的國界線”和“中國與巴基斯坦國境線上的界碑”來説明:第一,國界線在地圖上用什麼符號表示(包括未定國界線);第二,國界在地表上用什麼標記來表示。

為了更深入的認識世界各地,便於分析和比較,按 地理位置、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把世界劃分為13個地區。教材給出了世界 地理區域的劃分圖,上面有13個地區的位置和範圍。13個地區的名稱、位置、範圍必須熟記,並在圖上落實,因為它是今後要講的分區 地理的基礎。

世界國際組織,重點介紹了兩個重要的國際組織:聯合國和世界貿易組織。

教材在編排上,各標題各有分工,又互為聯繫,從分到合。這種編排體系,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其積極主動的參與學習過程。

教法建議

建議將討論法、學習指導法和講授法等結合起來進行授課。

對於世界的國家,由於學生比較熟悉,可以讓學生説出知道的國家。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實例,引導學生讀圖,在世界政區圖上找到六個國家的位置,以及小國摩納哥和地區格陵蘭。對於各國的政治制度,不必展開。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可以通過 教師提供的反映各國經濟狀況的圖表和數據,瞭解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主要差異。講清“南北對話”和“南南合作”中“南、北”特指的 地理位置的意義和所代表的經濟地位上的含義。強調我國在國際交往所持的態度:遵循“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

對於“國界”和“領土”這兩個概念較為複雜,但又是本節要求學生重點掌握的基本概念,最好用邊指圖邊看書邊總結的方法。充分利用三幅圖“美國和加拿大之間的國界線”、“阿根廷和智利之間的國界線”和“中國與巴基斯坦國境線上的界碑”明確:第一,國界線在地圖上用什麼符號表示(包括未定國界線);第二,國界在地表上用什麼標記來表示。鞏固所學的國界和領土的概念,並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分析實際問題中去。

對於“世界 地理區域的劃分” 教師可充分利用世界 地理區域的劃分圖。由於有13個分區較為繁瑣,又需要落實在圖上, 教師可以設計遊戲式的指圖快速搶答或者在圖上填地區的名稱。注意,要學生明確13個地區都分屬哪個大洲。

對於重要的國際組織,首先應闡述建立國際組織的重要意義。由於世界是紛繁複雜的,各國政治、經濟、文化、傳統、道德、民族等的差異較大,因此建立國際組織是非常必要的。聯合國和世界貿易組織的基本概況,可由學生閲讀後,師問生答。這部分應補充一些聯合國和世界貿易組織發揮作用的實例,如以巴衝突、聯合國在南斯拉夫的維和行動,對非洲災荒的人道主義援助等。

教學設計示例1

教學重點:世界面積大國和人口大國

國界線的劃分依據和領土的含義

教學工具

世界政區圖、“美國和加拿大之間的國界線”、“阿根廷和智利之間的國界線”

教學過程:

【導入】地球表面按水陸分佈,可分為七大洲、四大洋;按熱量、水分和植被的變化規律,又可分為不同的自然帶。這些差異都是根據自然規律劃分的。但是,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類,是居住在不同的國家的。世界上大約有190多個國家,你能舉出你熟悉的國家和他們所在的大洲嗎?各國之間有什麼不同?

【分組討論】世界各國之間有什麼不同? 教師肯定學生的討論結果,並進一步講解。

【 板書】一、世界的國家

【展示】“世界政區圖”、“世界上面積位於前列的國家”

【提問】這是世界上面積位於前列的國家,你能按面積大小排列這幾個國家嗎?以上幾個國家各屬於哪個洲?你知道世界上面積最小的國家嗎?(利用世界政區掛圖講述,世界上面積最小的國家是梵蒂岡,面積僅有0.44平方千米,不足北京故宮面積的2/3;而位於地中海沿岸的摩納哥面積只有1.89平方千米,僅相當於北京頤和園的一半。我們往往將這種面積非常小的國家稱之為袖珍國家)

【 板書】面積大小不同

【承轉】各國人口也有很大的差異,你知道世界上的人口大國是哪幾個國家嗎?

【展示】“世界人口在1億以上的國家”。讀出各國的人口數,對照世界政區圖看着這些國家分佈在哪些洲?並在此基礎上歸納出哪個洲這些國家最多。(世界上人口在1億以上的國家有60%分佈在亞洲,這其中包括人口居世界第一、二位的中國和印度。世界上有一些國家的人口非常少,如面積居世界第二的加拿大,人口僅有2914萬人,僅相當於我國人口的1/40,而前面所提到的袖珍小國梵蒂岡和摩納哥,人口分別僅有1380人和不足3萬人)。

【 板書】人口多少不同

【承轉】同是人口大國的中國和美國,它們的經濟發展水平又如何呢?世界各國按經濟發展水平,可以分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

【展示】世界政區圖。就你所知,哪些國家是發達國家,哪些國家是發展中國家呢?

指導學生閲讀讀一讀中的資料:“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

【歸納】 全球發達國家僅有20多個,主要分佈在歐洲、北美洲、大洋洲以及亞洲的日本。發展中國家有150多個,佔絕大多數,主要分佈在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有極大的差距。從地域分佈上看,發達國家主要分佈在北半球,而發展中國家主要分佈在南半球和北半球的南部,因此國際上也把這種差異説成是“南北之差”。

【 板書】

【講述】此外,世界各國的政治制度也不一樣,當今世界上主要有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種社會制度。

【 板書】政治制度不同

【講述】國家不論面積大小、人口多少、政治制度有何不同、經濟發達與否,地位應該是平等的,絕不能以大欺小,以強凌弱。我國政府一貫主張,在處理國與國之間的問題時,應遵循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請同學朗讀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 板書】地位平等

【承轉】有國家就會有國界問題。什麼是國界線?一個國家的領土包括哪幾部分?我國政府宣佈的我國領海寬度為多少海里?劃分國界線有什麼重要意義?

【閲讀】讓學生自學“國界和領土”這兩段課文。

【歸納】 國界是本國與鄰國之間的界線。國界線以內的陸地、領海、領水和領空總稱領土。1958年,我國政府宣佈的我國領海寬度為12海里。因此,國界確定了一個國家行使主權的管轄範圍,一個國家的領土是不允許別國侵犯的。國界都是國家間經過談判商定後,人為劃分的,通常以山川、河湖或經緯線為界。

【展示】“美國與加拿大之間的國界線”、“阿根廷和智利之間的國界線”圖。

美國與加拿大,阿根廷與智利之間分別是以什麼劃定國界的.?(美、加兩國東段邊界以湖泊中心為界,西部邊界有一段以緯線為界,而美國的海外州阿拉斯加的東部與加拿大的邊界有一段以經線為界。阿根廷與智利則以安第斯山為界。)

還有一些國界線是根據 歷史、社會政治等原因來劃定的,如我國與俄羅斯東段的邊界是根據中俄雙方簽定的《尼布楚條約》確立下來的。一般來説,兩國的陸上邊界線往往設立界碑、界牆、柵欄、哨所等作為邊界的標忐。看“中國與巴基斯坦國界線上的界碑”圖。

【講述】目前,世界上絕大部分國家之間都有明確的國界線,我們稱之為已定國

國中地理教案8

教學目標:

1、利用地圖説明全球海陸分佈特點,記住海陸面積比例

2、運用地圖判別大洲、大陸、半島、島嶼及大洋、海和海峽

3、在世界地圖上説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稱、位置、輪廓和分佈特徵

重點和難點:

1、全球海陸分佈特點

2、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佈

教學準備:

1、小地球儀

課時安排:1.5課時

教學過程:

師生活動教學提示與建議

第一時:

導入:

世界上第一個乘坐宇宙飛船進入太空的人是誰?

(原蘇聯的宇航員加加林)

他到了太空,回頭看到我們生活的地球,是怎麼樣的?

(地球上大部分都是水,在太空中地球是如此的蔚藍美麗)

提出問題:

那麼地球表面的海洋和陸地到底是如何分佈的呢?今天老師就和同學們一起學習世界大洲和大洋的知識

板書:一、世界海陸分佈特點

1、人類對地球面貌的認識過程

對地球面貌的探索,人類經歷了漫長的歷程,其中有許多著名的探險家為人類認識世界做出了傑出的貢獻。下面就請各組派一名代表向大家介紹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及他們對人類所作的貢獻。

(學生介紹的過程中用向學生提供古“絲綢之路”路線、鄭和下西洋路線、哥倫布及麥哲倫航行路線等示意圖)

學生分組活動:

1、絲綢之路 2、馬可波羅遊記 3、鄭和下西洋 4、哥倫布地理大發現 5、麥哲倫環球航行

(學生互相評價)

(1)組織活動

①指導學生用準備好的線繩把地球儀平分成任意兩個大小相等的半球,比較海洋和陸地面積的大小

②指導學生先把地球儀按自轉方向轉動,閉上眼睛,讓地球儀停止轉動後用一個手指隨意按住地球儀的任意部位,然後統計分別陸地和海洋的人數並計算所佔的比例。

(2)但是,由於我們只有40多人,所以我們算出的海陸面積是不準確的,那麼根據科學家的計算,海洋和陸地各佔全球面積的多少呢?

(出示教材圖2.2“世界海陸面積比較”)

學生活動

得出結論:地球上海洋的面積大於陸地的面積

按照要求參與活動,計算出陸地和海洋的比例

學生回答

71%為海洋,29%為陸地。概括説就是“七分海洋,三分陸地”

板書:2、全球海陸分佈比例

(3)問:所以加加林在太空中看到地球時認為它應叫什麼?

提問:

同學們,你對地球的名稱有什麼看法?

(鼓勵學生)(水球)

(這是由於古人當時並不瞭解地球的整體面貌,不知道地球表面水體面積大於陸地面積的結果;人們已經叫了那麼長時間的“地球”了,沒必要再改成“水球”。)

提問:

這七分海洋、三分陸地均勻地分佈於地球表面嗎?顯然不是。看手中地球儀,南北半球海洋和陸地的分佈有何不同?

(展示南北半球圖及南北半球海陸分佈比例,幫助學生總結海陸分佈特點。)

板書:3、世界海陸分佈特徵

學生活動:

觀察地球儀説明,並總結出海陸分佈的特點為:世界海陸分佈很不均勻,陸地集中分佈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佈在南半球。

板書:二、七大洲和四大洋

七大洲:

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大洋洲

四大洋: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1、(展示世界海陸分佈圖)從地圖上看,全球的陸地都被海洋圍着,並被分割成幾塊面積廣大的部分和許多面積較小的部分;面積廣大的海洋也被陸地分割成幾大片。我們經常聽到大洋、大陸、半島、島嶼、海、海灣、海峽等眾多的稱謂,究竟是怎麼回事?請看圖(用展示某地區的立體示意圖和平面輪廓圖,兩圖均標註註記),自學上述地理名詞的意義

2、我們把大陸與它周圍的島嶼合起成為大洲。看教材圖2.6“大洲和大洋的分佈”回答:

①世界上有哪幾大洲和哪幾大洋?

②太平洋、北冰洋沿岸各有哪幾個大洲?

(太平洋沿岸有亞洲,大洋洲,南極洲,南美洲、北美洲;北冰洋沿岸有亞洲、歐洲、北美洲。)

③東半球主要有哪幾個大洲?

(大洋洲、亞洲、歐洲、非洲)

④西半球主要有哪幾個大洲?

(南、北美洲)

⑤赤道橫穿哪幾個大洲的陸地

(南美洲、大洋洲、亞洲、非洲)

⑥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大洲和大洋?

(亞洲、太平洋)

⑦世界上面積最小的大洲和大洋

(大洋洲、北冰洋)

⑧全部位於北半球的大洲?

(歐洲、北美洲)

⑨世界上緯度最高的大洲和大洋?

(南極洲、北冰洋)

⑩跨經度最多的大洲和大洋分別是什麼?

(南極洲、北冰洋)

3、有些大洲是相連的,在世界地形圖中找到這些大洲及其分界線,並把分界線描繪出。重點指導學生讀2.7,找到亞、歐、非三洲的分界線,並描繪説明。

學生活動:

通過兩圖對比,明確其地理意義。

邊查圖邊回答,進一步熟悉鞏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稱和分佈。

鞏固練習:

1、填圖:在教材圖2.1中填注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稱

2、繪圖:在教材圖2.9中,用簡單的幾何圖形繪出亞洲、歐洲、非洲、北美洲和南美洲的輪廓,並注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稱。

國中地理教案9

教學目標

1、通過活動使學生知道自然資源概念及其主要類型;

2、瞭解可再生資源與非可再生資源的區別並能夠結合生活實際區別它們;

3、理解可再生資源與非可再生資源的相對性;

4、通過實例使學生了解土地資源的重要性和主要利用類型;

5、通過分析世界土地資源分佈圖,使學生了解世界土地資源的分佈大勢,知道世界耕地、林地、草地的分佈概況;

6、通過漫畫、資料等使學生了解土地利用和破壞的現狀,理解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耕地急劇減少等土地資源問題和保護土地資源的重要性,使學生理解保護土地資源的重要性及合理利用土地資源的意義。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土地資源”這部分內容主要講述了三個問題:土地資源的利用類型、土地資源的分佈大勢、土地資源的利用和保護。

土地資源的分類方法很多,教材選擇了與實際生活聯繫較多的土地利用類型分類。

土地資源的分佈大勢,主要是通過讀圖讓學生了解世界耕地、林地和草地的主要分佈區,通過提出問題引導思考,既複習了前面相關的地形、氣候和自然帶的知識,為以後學習打基礎,又培養學生利用所學知識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對於土地資源的利用和保護部分,教材首先説明了土地與人的密切關係,接着進一步通過一些數字説明由於人口增加對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帶來的問題,尤其是耕地減少、水土流失、沙漠化、土地污染等問題,並進一步通過閲讀資料“巴比倫的興廢”,提出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和保護問題,供同學們思考。

教法建議

建議利用討論法和講授法,並通過一系列小步子的問題結合起來進行授課,既突出教師的主導性,又突出學生活動。

對於"土地資源的利用類型"的學習,可以採取下列步驟:

1、提問思考:土地有什麼用途?(學生思考回答)

2、利用投影片顯示土地利用類型示意圖

3、學生自己設計一塊土地利用圖,自己定圖例、比例尺、方向等

4、將學生的作品展示出來,作為土地資源利用類型的/Article/Index。html>總結,又可以給學生成就感和提高興趣

5、教師總結時可以出示一些景觀圖片,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

對於"土地資源的分佈大勢",首先是使學生明確,土地資源包括目前可以使用的和目

前難以使用的各種土地,如沙漠戈壁等。對於與人類關係最密切的土地資源的分佈,可以閲讀課本插圖、世界地形圖、自然帶分佈圖,由於地圖上信息量多,所以可以提出問題,引導學生讀圖思維方向,培養學生讀圖分析問題的能力。

1、耕地主要分佈在哪裏?為什麼?(耕地多分佈在温帶平原及大江大河流經的地區,氣候温暖濕潤,土地肥沃,土層深厚,利於農作物的生長。由於河流經過,可以形成肥沃的沖積平原,並且有河流水灌溉,有利於農業發展。)

2、目前大片原始森林主要保留在那幾個自然帶?(熱帶雨林帶、亞寒帶針葉林帶)

3、世界上草原面積廣闊的地區主要分佈在那兩個自然帶內?(温帶草原帶、熱帶草原帶)

對於"土地資源的利用和保護",可以採用實例教學,通過一些數字、實例、漫畫、文章等表現土地對人類的重要性和人類對土地資源利用種不合理狀況:

1、對於土地與人類的關係,可以利用景觀圖片展示出人類的生產生活離不開土地,必須都在土地上進行,同時土地提供人類生產生活必需的物質等。

2、利用數字計算或通過課文的漫畫、景觀圖片、錄像等給學生直觀的感受,説明近些年來土地資源減少的狀況,引導學生分析土地資源的減少主要是由於人口的激增與不合理利用造成的,歸納出人類破壞土地資源的主要表現。

3、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利用和保護土地資源?寫一篇文章或畫一幅漫畫,主要內容需體現人類對土地資源的破壞或保護的內容。

教學設計示例1

【教學重點】土地資源的分類,利用保護

【教學手段】

掛圖:世界土地資源分佈示意圖、世界地形圖、世界自然帶分佈掛圖

投影片:(1)某地土地利用示意圖;(2)各種土地利用類型景觀圖片(複合片);(3)需要回答的問題;(4)土地資源破壞1———一組數字及文字資料;(5)土地資源破壞2————漫畫或圖片;

【教學過程】

(提問)我們講到的自然資源有哪些?其中哪些是可以再生的自然資源?(學生思考回答)

(引導)今天我們研究一種可再生資源。人們都説,萬物土中生,所以我們就先學習土地資源。土地有什麼用?(學生回答)

(板書)一、土地資源的重要性

(承轉)假如你們小組有一塊和學校差不多大小的土地,你們將如何利用它呢?請設計一塊土地利用圖,自己定圖例、比例尺、方向等畫出來。(學生分組活動)

(板書)二、土地資源的利用類型

(學生作品展示 投影片1)顯示學生設計的土地利用類型示意圖,學生講解。

(教師講解,投影片2)根據土地資源利用情況,將其分為耕地、林地、草地、建築用地、公交佔地等。

(思考)沙漠、戈壁、石山、荒地等是土地資源嗎?(是土地資源,雖然目前難以使用,但隨着人類利用土地水平的提高將來可以利用)那麼世界土地資源是如何分佈的呢?

(板書)三、土地資源的利用分佈大勢

(投影片3)讀掛圖(世界地形圖、自然帶分佈圖)及教材P56"土地資源的分佈"圖,回答下列問題:

1、耕地主要分佈在哪裏?為什麼?

2、目前大片原始森林主要保留在那幾個自然帶?

3、世界上草原面積廣闊的地區主要分佈在哪兩個自然帶內?

(學生討論回答,教師補充/Article/Index。html>總結)耕地多分佈在温帶平原及大江大河流經的地區,氣候温暖濕潤,土地肥沃,土層深厚,利於農作物的生長。由於河流經過,可以形成肥沃的沖積平原,並且有河流水灌溉,有利於農業發展。目前大片原始森林主要保留在熱帶雨林帶、亞寒帶針葉林帶;世界上草原面積廣闊的地區主要分佈在温帶草原帶、熱帶草原帶。

(過渡)通過剛才學習可以瞭解到,世界上絕大部分土地已經被人類利用,但是由於人類不合理的應用,造成許多問題。

(板書)四、土地資源的利用和保護

(引導思考)讀下面的材料,分析世界土地資源遭受破壞的原因

(投影片4,土地資源的破壞1)

全世界耕地每年有5萬~7萬km2成為沙漠;1/4耕地遭受不同程度的風蝕、水蝕,每年流水沖走肥沃的土壤250億噸,沙漠吞沒的土地約600萬公頃;

中國耕地退化7。7萬km2,佔耕地總面積的40。1%,其中水土流失佔34。26%,鹽鹼化佔8%,沙化耕地佔1。93%,耕地退化導致低產貧困,甚至威脅到羣眾的基本生活和生存條件,甚至成為"生態難民"。

(投影片5,土地資源的破壞2)讀漫畫"新增人口住房要佔一部分耕地"、"大難臨頭",漫畫説明什麼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我們應該怎麼辦?請結合前面的文字資料,大家進行討論。

(學生彙報討論結果)

(教師小結)由於人口的急劇增加,與地球上有限的土地資源之間產生矛盾,造成一系列的環境問題:水土流失加重,沙漠面積擴大,耕地面積減少,土壤污染加重等等。如何解決這些問題,使我們必須要考慮的。請你寫一篇文章或畫一幅漫畫,以提醒人們對土地資源的現狀有足夠的重視或給人們發出警告,應該合理利用和保護土地資源。

【設計思想】

對於本章第一節來説,土地資源部分教學應該起到"示範"作用,從講解內容的選擇到講解方法與學習方法,都對以後幾章的學習具有指導和借鑑意義。國中地理教學必須考慮教學內容及與學生實際理解力之間的關係,所以許多內容的學習應該通過讀圖、分析文字或圖表資料、漫畫、景觀圖片、錄像、VCD等多給予學生感性認識,豐富其原有的表象,通過一定量的積累,再達到認識上的飛躍。

對於土地資源的重要性,主要以學生活動為主。學生通過日常生活的體驗,能夠了解一些,所以讓學生回答即可,根據學生回答內容引出土地資源的利用分類。但是為了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更明確這一知識點,所以分組進行活動,自己設計某一塊土地的利用,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對學生作品的展示,給與學生成就感。教師總結時將各組提到的利用類型歸納後用投影打出來,同時輔以景觀圖片,增加學生的認識,這一點對城市的孩子尤其重要。

對於土地資源分佈大勢,主要以讀圖方法和能力的培養為主。利用世界土地資源分佈圖,結合世界地形圖和世界自然帶分佈圖,傳遞給學生的信息是:地理事物之間是互相聯繫和影響的。並且培養學生利用多幅地圖綜合分析的意識和能力。通過讀圖,讓學生説出與人類關係密切的類型即耕地、林地、草地的分佈,教師有意識的提出幾個問題,引導學生的思維方向;同時還要通過讀圖讓學生明確土地資源的含義中還有目前不能或難以利用的土地部分。教師的歸納,使同學明確主要土地資源的分佈與氣候、地形、河流等自然要素的關係,為今後講解人類的活動提供基礎知識。

對於土地資源的利用保護,主要在於學生了解土地資源利用中存在的問題,能夠利用資料分析原因並能夠找出解決的方法。通過這些活動,增強土地資源有限與無限性的認識。最後認識到人類的發展不能夠以犧牲土地資源為代價。

總之主要是通過以學生為主體的活動,建立師生互動體系,教師引導思維方向,歸納整理思維的線索和知識的結構,學生在活動中通過交流發現展示,提高興趣,增加感性認識,培養思維品質。

國中地理教案10

一、教學要求:

知識目標:

1、讀圖説明西亞地區的範圍、位置;分析本區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明確西亞有豐富的石油資源及西亞石油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

3、通過讀河流圖及氣候圖,分析本區水資源狀況,並討論由此可能產生的地區爭端和衝突。

4、通過閲讀材料及圖片,使學生了解西亞地區的文化差異和宗教矛盾。

能力目標:

1、通過以上內容的學習,進一步培養學生讀圖能力,以及對地理信息的歸納、推理、對比及分析判斷等思維能力。

2、培養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分析當今的熱點問題。

3、從西亞最具特色的節水農業中獲取適宜發展我國農業的經驗。

情感目標:

1、聯繫當前西亞動盪不安的世界局勢,進一步培養學生珍愛和平、反對戰爭、創造美好生活的情感;

2、由我國的“絲綢之路”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激發學生努力建設祖國的熱情。

二、教學重點:

1、西亞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西亞豐富的石油資源及西亞石油對國際市場的影響。

三、教學難點:

1、西亞石油對國際市場的影響,西亞重要的石油運輸線;

2、西亞的主要農業區和畜牧業區及農牧業與自然條件的關係;

3、西亞地區的動盪不安與本地區的位置、資源的關係。

四、教學進程:

1、學生活動。課前安排學生通過報紙、電視或互聯網,有意識地收集相關的新聞報道和時事評論、分析資料。上課時,結合課文中給出的詞語,以及自己課下收集的資料,以“我印象中的西亞”為題進行1分鐘左右的發言。

教師設問:“西亞為什麼會戰爭不斷?這個地區為什麼會成為長期的熱點地區呢?”──引入新課。

2、播放錄像。教師課前蒐集有關錄像,如第一部分“千年爭端,今日焦點”。

看錄像時,要求學生記錄並思考:

(1)西亞的地理概念是什麼?

(2)西亞地區的千年爭端因何而起?

(3)西亞成為今日焦點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學生看錄像後,結合書上資料,分小組對以上問題進行討論,再做出簡要回答。

根據學生回答,教師歸納出若干條“熱點因素”,如“運河之爭”、“石油之爭”、“淡水之爭”、“宗教之爭”、“領土之爭”等,在板書中以框題形式書寫,然後再逐一具體分析講授。

(一)三洲五海之地:

1、教師提問:西亞地理位置具有什麼特點,使其成為東西方勢力爭奪的熱點?討論並回答。

2、向學生闡明“西亞”概念和名稱起源。

3、引導學生指圖説出“三洲五海之地”的含義和具體位置,並指出本區還有哪些重要的海域和咽喉要道。教師應特別指出“裏海”與其它四海的不同,並強調“海洋”與“湖泊”以及“內流湖”在概念上的差別。

4、提問:讀圖説出“土耳其海峽”與“蘇伊士運河”在地理位置上具有什麼樣的重要性?

(1)同為兩大洲界線;(2)土耳其與埃及因此成為地跨兩大洲的國家;(3)歐洲通往印度洋沿岸和太平洋沿岸國家的海上道路因蘇伊士運河而大大縮短,方便了西方國家向東方的殖民擴張和資源掠奪。如課時允許,還可對蘇伊士運河的歷史和與埃及經濟的關係作補充介紹。

(二)豐富的石油資源:

1、提問:提到西亞就不能不提到石油,而為什麼説西亞是世界石油寶庫呢?

建議引導學生通過閲讀教材,從地圖和“活動”課文入手,從空間(分佈)和數量(儲量、產量、出口量)兩方面探求結論。

2、教學中要注意不同形式地圖的作用,如通過讀西亞石油分佈圖,可使學生明確西亞石油主要分佈在波斯灣及其沿岸地區。可對照世界政區圖,由學生説出主要的產油國。

3、在以上活動的基礎上,教師還可進一步引導學生通過讀圖,分析三條航線的優勢差異,如提問學生:同樣是輸出至西歐各國,航線A和B的差異何在?(A航線經蘇伊士運河,至歐洲的距離最短,運費最經濟,但由於運河地狹水淺,油輪噸位不高;B航線經非洲好望角,至歐洲的距離較長,但水道寬闊,可通行巨型油輪。)

4、石油資源是非可再生資源。

教師應由此引導學生關注人類發展與資源環境的相互關係,也可由此初步探討單一經濟帶來的負面影響。在學習的過程中,初步形成知識綜合思維的意識和能力,並滲透能力和價值觀念的培養目標。

引導學生結合本區地形、氣候圖,分組討論以下問題:

(1)這些石油國在發現石油前,經濟以何為主?(乾旱缺水,高原山地為主──灌溉農業及牧業──經濟落後貧困)

(2)石油枯竭後,他們的經濟出路又在哪裏?(發散討論)

(三)匱乏的水資源

1、從本區氣候特徵入手,引導學生説出為什麼在西亞地區,水資源比石油資源更寶貴?進而討論水資源匱乏會對本區的生產生活造成什麼影響?

2、引導學生分析本區水資源分佈特徵(分佈不均,多國共用),進而分析“為什麼説西亞一直在為水而戰?”

3、引導學生思考:如果不依靠戰爭,西亞各國有沒有更好的辦法來解決水資源匱乏的問題?(建議以沙特阿拉伯的海水淡化工程和以色列的節水農業為例,加深學生對良性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協調人地關係的認識;還可以舉從鄰近的土耳其等富水國家輸水的例子。)

(四)文化差異:

1、建議以錄像、圖片資料等直觀素材介紹三大宗教文化的差異性。

2、讓學生收集有關阿拉伯文化和風俗習慣的資料,在課上相互交流。

3、通過錄像,活動──巴勒斯坦問題”,開展以下討論:

(1)談談你對阿以衝突的認識?(或為什麼説阿以衝突是西亞問題的核心?)

(2)你認為世界各國發生矛盾時,應以什麼樣的態度來解決才是最明智的?

全課小結:

要求學生每人寫一段200字左右的小短文,題目是“我所認識的西亞”,對本課的學習做一個總結。

國中地理教案11

[教學目標]

(一)藉助地圖,説出俄羅斯的地理位置(歐洲東部和亞洲北部)、領土組成特點(跨東西半球、亞歐兩洲)和首都(莫斯科)。

(二)根據地圖和資料,歸納俄羅斯温帶大陸性氣候為主和各地區氣候差異的形成原因及特點。

(三)運用統計資料,聯繫俄羅斯自然條件特點,説明該國開發西伯利亞的情況。

(四)收集資料,説明俄羅斯民族方面的概況。

[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共分6個小標題。“面積最大的國家”、“平原廣大”、“温帶大陸性氣候為主”、“豐富的資源”、“改革中的經濟”、“西伯利亞的開發”,分別介紹俄羅斯的地理位置和麪積、地形特點、氣候特點、資源特點、經濟特點和區域開發方面的情況。

本節教材第一個標題為國家概況的介紹;第二、三、四個標題內容分別敍述和説明俄羅斯自然地理特徵的三個重要方面:“平原廣大”和“温帶大陸性氣候為主”為理解俄羅斯農產品和主要農業區分佈提供了條件,“豐富的資源”為理解俄羅斯的經濟特點和開發西伯利亞作了説明;第五、六個標題內容闡述俄羅斯人文地理特徵,可以從中瞭解俄羅斯的工業、農業城市、港口分佈特點及亞洲西伯利亞的開發情況。本節教材的編排結構是:

本節教材圖表系統提供3幅地圖:①圖3-22,説明俄羅斯周圍海洋,亞洲與歐洲部分比較,地形區分佈及特點,河流與城市。②圖3-24,説明俄羅斯地勢地形與河流分佈的關係,“東高西低、平原廣大”是其地形主要特徵。③圖3-26,説明俄羅斯主要礦種及產地,特別是石油、黃金、煤、有色金屬等礦產資源豐富,本圖淡化了礦產地的識記,強調礦產種類及其與工業基地分佈的關係。

2幅景觀圖:一為反映宗教和建築特色的大教堂,一為貝加爾湖及湖畔的亞寒帶針葉林景觀。

2張統計表:①上揚斯克和莫斯科氣候資料分別表明俄羅斯東部西伯利亞受北極地區寒冷氣流影響,是北半球的寒極之一,降水較少;而西部東歐平原受大西洋影響,氣候較温涼,降水較均勻,是温和的大陸性氣候。②俄羅斯亞洲與歐洲部分地區差異對比則要求學生通過對比掌握其差異性,也暗示了開發西伯利亞的必要性。補充閲讀材料提供了俄羅斯民族方面的概況,為學生收集此方面的資料作了示例。

本節教材還説明了俄羅斯幾個方面的世界之最:①俄羅斯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②俄羅斯是世界上跨經度最大的國家;③貝加爾湖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是世界上淡水量最多的湖泊;4.俄羅斯有世界上面積最大的亞寒帶針葉林帶。

[教學重難點]

俄羅斯的地理位置,地形特點,氣候特點,經濟特點

[教學方法]

讀圖法、討論法、談話法、自學法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具準備]

掛圖:俄羅斯地形圖

教學提綱(板書)

一、面積最大的國家

1、位置:跨亞、歐兩大洲和東、西半球

2、面積:1708萬平方千米

二、平原廣大

地勢東高西低,平原佔 70%

三、温涼的氣候

大陸性氣候明顯,東、西部差異大

四、豐富的資源

1.淡水資源(貝加爾湖)

2.森林資源(亞寒帶針葉林)

3.礦產資源(石油、黃金、有色金屬)

五、改革中的經濟

1.工業

工業區:歐洲部分、烏拉爾地區、西伯利亞地區

工業中心:莫斯科、聖彼得堡、新西伯利亞

2.農業

農業區分佈於伏爾加河流域和頓河流域

3.城市和港口

首都莫斯科

六、西伯利亞的開發

[教學過程]

新課導人:

引導學生在“世界政區圖”上,找出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從中引出俄羅斯

一、面積最大的國家

1、提問:通過預習,誰能告訴我面積最大的國家俄羅斯的面積究竟有多大?

2、展示“俄羅斯地形圖”,指出亞、歐兩洲的洲界線,得出結論:俄羅斯地跨亞、歐兩洲,位於歐洲東部和亞洲北部

3、引導學生回憶東、西半球分界線(160°E),並和學生一起找出東經160,得出俄羅斯的另一位置特徵:地跨東西半球。

(過渡)接下來,我們一起熟悉俄羅斯的海陸位置特徵

4、讀圖3-22,完成活動1、2題及P77活動2

5、一學生朗讀P77材料,瞭解俄羅斯的民族、語言、宗教

二、平原廣大

1.讀圖3-22,完成活動第3題

2.找出上述四大地形區的大致分界線:⑤烏拉爾山、烏拉爾河,⑥葉尼塞河,⑦勒拿河。

3.葉尼塞河以西均為平原,以東為高原山地,平原面積佔俄羅斯領土的70%。歸納得出地形特點:平原廣大。

4.讀圖3-24,引導學生歸納俄羅斯的地勢特徵,很容易看出其地勢特點:東高西低。

5、引導學生在地圖上找出伏爾加河的位置,注意其流向,注入海洋,在歐洲的地位

三、温帶大陸性氣候為主

1、引導學生閲讀地圖冊P33俄羅斯氣候分佈圖,思考:俄羅斯最主要的氣候類型是哪種?還有哪些氣候類型?引出氣候類型的學習

2、學生閲讀教材思考:俄羅斯的温帶大陸性氣候有什麼特徵?

3、小結:由於俄羅斯疆域遼闊,東西跨經度廣,所以氣候的大陸性氣候特徵明顯,同時也使東西部氣候存在較大的差異。

4、引導學生分析上揚斯克和莫斯科的氣候資料,歸納二地的氣候特徵差異,並設問:同屬於温帶大陸性氣候,為什麼上揚斯克的降水比莫斯科的少?氣温比莫斯科的低?

(過渡)俄羅斯是世界上資源最為豐富的大國之一,那麼有哪些豐富的自然資源呢?

四、豐富的資源

1、學生看書思考:俄羅斯有哪些豐富的自然資源?

2、設問:俄羅斯為什麼水資源和礦產資源豐富呢?教師可從氣候特點、地形分佈及歷史開發等方面加以指導。最後出示亞寒帶針葉林帶分佈圖。

3、出示“俄羅斯主要礦產資源分佈”圖,讓學生在地圖上找主要礦種及礦產地,而後説明俄羅斯石油、黃金產量的世界排名及有色金屬礦的分佈。

(過渡)俄羅斯豐富的礦產資源為俄羅斯的經濟發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資源條件。

四、改革中的經濟

工業方面

1.通過圖3-26和各種資源儲量、開採量等資料,學生推斷俄羅斯的主要工業部門應該是哪些?而後結合教材P79驗證

2、引導學生閲讀地圖冊P53“俄羅斯工業分佈圖”,指出俄羅斯的三大工業區並強調俄羅斯的工業主要集在歐洲部分

3、引導學生在地圖上查找各工業區的工業中心城市並在地圖上填注。並設問:這三大工業區能形成主要的工業區的共同因素是什麼?(附近都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便利的交通),而後進一步從資源條件分析俄羅斯各工業區的工業部門

農業方面

1、回憶俄羅斯氣候特徵和緯度位置特徵,思考:俄羅斯的氣候條件對發展農業生產有利嗎?你認為制約俄羅斯農業分佈的最重要因素是什麼?(氣温因素,俄羅斯的農業一般分佈在緯度相對較低、氣候較為温和的地區

3、引導學生在地圖上查找俄羅斯主要農業區東歐平原、伏爾加河流域和頓河流域。並對照圖例説出俄羅斯的農產品種類,並進一步強調:俄羅斯的農作物一般都是喜温涼的農作物,這與當地的氣候特徵是相適應的。

城市與港口方面

根據地圖找出首都莫斯科的位置,由教師小結其城市職能。根據地圖,讓學生圍繞俄羅斯疆界找出其進出海洋的港口城市,再由教師加以具體説明東部、北部、西部的主要海港。

(過渡)由於自然條件的差異和歷史的原因,俄羅斯的人口和經濟主要集中在歐洲部分,而面積廣大的西伯利亞地區卻開發不夠

西伯利亞的開發

①小結已學習俄羅斯的知識,填表對比其亞洲部分和歐洲部分的地區差異。②對此表格知識加以對比研究,讓學生認識到俄羅斯經濟的地區分佈與其自然、人文因素分佈的不平衡性以及人地關係在空間上存在矛盾。③具體指導西伯利亞的開發項目,如:西伯利亞大鐵路,貝阿鐵路、秋明油田、庫茲巴斯煤炭基地和新西伯利亞高科技園區等。

本節重點圖表指導:

①圖3-22:指導學生在圖上了解俄羅斯地理位置(經度位置、緯度位置、海陸位置)、領土組成(歐洲東部和亞洲北部)、首都莫斯科;俄羅斯是歐洲國家的主要原因:歐洲部分集中全國四分之三的人口,歷史上一直是全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地區,主要工業和首都也位於歐洲部分;俄羅斯的四大地形區:東歐平原、西西伯利亞平原、中西伯利亞高原、東西伯利亞山地;主要河流及分佈:歐洲部分的伏爾加河和頓河、亞洲部分的鄂畢河、葉尼塞河和勒拿河;俄羅斯的主要城市及分佈。

②圖3-24:指導學生在剖面圖上相應位置標註東歐平原、烏拉爾山、西西伯利亞平原、葉尼塞河、中西伯利亞高原、勒拿河、東西伯利亞山地。或者由學生依據圖3—22畫出沿60°N線的剖面圖,然後觀察、分析其“東高西低、平原廣大”的地勢地形特點,再歸納這一特點對河流分佈的影響。

③圖3-26:先指導學生找圖例,瞭解俄羅斯有哪些礦產;再根據教材講述其礦產儲量和開採量,也可由學生收集有關資料對俄羅斯礦產進行評價;最後根據鐵路線、河流、城市對礦產地進行相對定位,併為其工業分佈作鋪墊。

④“俄羅斯亞洲部分和歐洲部分地區差異”表:可採取分組討論的形式,用複習提問的方法引導學生得出答案,並根據所填內容對俄羅斯開發西伯利亞進行評價。下述答案僅供參考:

亞洲部分 歐洲部分

地形特徵 高原、山地為主平原面積廣大

氣候特徵 寒冷乾燥 温涼濕潤,降水略多

主要工業基地 烏拉爾、新西伯利亞 莫斯科,聖彼德堡

主要港口 海參崴 聖彼德堡

國中地理教案12

一、教案背景:本課教案是在預習課本並且在網上搜集了眾多資源,

然後依據教學目標撰寫的。同時在上節課已經為學生播放了關於東南亞的視頻短片。

二、教學課題:東南亞第一節

三、教材分析:本節只是七年級地理下冊人教版第七章第二節內容

的第一節課的教案。東南亞是我國一衣帶水的鄰邦,這一區域的學習結果不但影響到學生對本區知識的掌握,還關係到學生今後區域地理的學習,因此在節課的學習中,不但要讓學生學到關於東南亞的地理知識,更重要的是使學生認識到學習區域地理的方法,培養學生利用地圖獲取地理知識的能力,所以對本區域的學習不但涉及到知識的掌握,更關係到學習方法的養成,因此在教材中的位置比較重要!

本節課的教學目的:1.使學生了解東南亞的範圍及包括的國家,掌

握東南亞的地理位置及其重要性,掌握東南亞氣候的一般特

點。2.通過指導學生使用地圖,分析東南亞的重要地理位置,氣候特點,提高學生的讀圖和分析圖的能力並進一步培養學生

分析和綜合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1、東南亞的範圍及其世界交通的“十字路口”位置。

2、東南亞氣候類型的分佈及其對農業的影響。

教學難點: 東南亞氣候類型的分佈及其對農業的影響。

教學用具 :多媒體計算機課件

四、教學方法:講授法、討論法、演示法、提問法

五、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師:同學們,上節課我們觀看了東南亞的視頻短片,大家還記得短片中的內容分嗎?(請學生舉手回答)

生:東南亞包括兩大部分,中南半島和馬來羣島、馬六甲海峽、東南亞生產熱帶水果

(教授新課):師:同學們回答的都很棒,那麼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東南亞。 1、十字路口的位置:

師:用多媒體出示東南亞位置圖和東南亞政區圖。

生:討論,找出東南亞在世界的位置,並在圖上找到中南半島和馬來羣島,並結合書上P28頁活動題找出東南亞主要的國家。

師:出示馬六甲航線示意圖,引領學生理解東南亞“十字路口” 的重要地理位置。

2、熱帶氣候與農業生產

師:出示《世界氣候類型分佈圖》和《東南亞位置圖》

生:結合教師給出的地圖説出東南亞主要的氣候類型及分佈。

(中南半島大部分和菲律賓羣島北部屬於熱帶季風氣候,馬來半島南部和馬來羣島大部分屬於熱帶雨林氣候。)

師:引領學生分析這樣的氣候會形成怎樣的農業,並通過讓學生回憶視頻內容,直接瞭解東南亞主要的農產品並強調這一地區在世界上佔重要地位的農產品種類。

生:説出視頻中看到的農作物,並根據自己的常識判斷氣候與農業的關係,從而分析東南亞經濟的特徵。

(讓學生在自我分析的前提下,認識氣候和農業的關係,培養學生分析能力,並能用聯繫的眼光看待地理事物)

師:請大家根據圖7.22填表

【課堂小結】:本節課你學到了什麼?

多媒體出示知識體系,提醒學生學習區域地理的方法

【知識反饋】

(1)東南亞包括哪兩個部分( )

A.菲律賓羣島 B.中南半島 C.馬來半島D.馬來羣島

(2)東南亞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因為它位於( )

A.五海三洲之地 B.亞洲各國到達美洲的必經之地

C.兩大洋、兩大洲的十字路口 D.歐洲各國石油輸入的咽喉之地

(3)東南亞地區的氣候類型是( )

A.熱帶雨林氣候、熱帶季風氣候 B.熱帶草原氣候、熱帶沙漠氣候

C.地中海氣候、熱帶雨林氣候 D.熱帶季風氣候、熱帶沙漠氣候

(4)一艘輪船正在泰國某港口裝船外運,裝船的貨物最可能是( )

A.小麥 B.水稻 C.石油 D.煤

【板書設計】

第一節 東南亞

(一)重要的地理位置

1、範圍及組成部分

2、主要國家:

3、重要的地理位置:馬六甲海峽

(二)熱帶氣候與農業生產

1、東南

東南亞地理教案

亞主要的氣候類型的分佈及特點

2、熱帶雨林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四、教學反思

此教案是主要是為教學提供一個大概的知識框架,通過一定的材料和圖片引導學生分析、探究並證實上節課看到的視頻中的內容,得出結論。本節課還應該注意把學生身邊的事例引入,把地理學科與學生的日常認知水平緊密結合,讓學生感知地理學科的實際意義;同時也更要注意地理學科的人文性和學生學習方法的總結,力圖培養學生學會自主學習。

國中地理教案13

教材分析

人是社會的主體,人的生存離不開自然環境,關於世界的人口在迅速增長的這個結論,學生已經瞭解,但是如何準確、科學的表述從歷史發展的過程中,人口的增長速度的變化及其帶來的影響?人口分佈的不平衡,分析為什麼存在這麼大的差異?學生對這些問題的認識和理解,還遠遠不夠,本章從人地關係的角度,闡述了有關人口地理方面最基本的一些知識,為今後學生參加生產實踐和進一步學習打下基礎。人口的增長、分佈及人口問題是人口地理中最基本的知識,也是學習本章各部分知識的基礎。

學情分析

學生第一次接觸人文方面的知識,有可能激發學習興趣,也有可能根本不入門。人口問題是現在社會上出現頻率較高的話題,各國、社會各界對人口問題的關注有助於學生的理解,積極運用辯論的形式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理解人口增長、分佈的特點、世界人口問題及其對社會、環境和經濟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學會運用地圖、資料,説出世界人口增長和分佈狀況,以及世界人種的分佈。通過地圖,能分析影響各地區人口密度的自然原因。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了解世界人口問題,初步形成正確的人口觀,意識到“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的緊迫性,並從中學會用辯證的眼光去分析問題,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1.世界人口增長和分佈的特點。

2.人口增長與社會、經濟的發展相適應,與環境、資源相協調。

教學難點:

1.人口自然增長率、人口密度的概念。

2.人口增長的地區差異。

3.人口問題及對策。

國中地理教案14

課型:

新授課

課時安排:

第2 課時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瞭解歐洲西部是世界上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最早,目前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地區。歐洲西部各國工業部門齊全,工業中心多;農業不佔重要地 位,但生產水平高,種植業和畜牧業結合較好。

2、能力目標:瞭解歐洲西部是世界上旅遊業最繁榮的地區,能分析其原因,熟悉本區的主要旅遊資源或旅遊景點的分佈。

3、教育目標:通過對旅遊資源的學習,可以擴展學生嚴結合增加旅遊地理知識。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歐洲西部各國工業部門齊全,工業中心多;農業不佔重要地位,但生產水平高,種植業和畜牧業結合較好。

瞭解歐洲西部是世界上旅遊業最繁榮的地區,能分析其原因,熟悉本區的主要旅遊資源或旅遊景點的分佈

教學難點:

歐洲西部各國工業部門齊全,工業中心多;農業不佔重要地位,但生產水平高, 種植業和畜牧業結合較好。

教學方法:

綜合法、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創設情境法、自 學指導法

教學用具:

掛圖、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複習提問上節課內容。

請同學説説歐洲的地理位置和輪廓、地形。(學生回憶,並回答問題。)

二、導入新課:

歐洲西部的各個國家所具有的自然地理特徵簡單易記,但是歐洲西部在世界上最突出的地位還在於歐洲西部的經濟和旅遊業。

學生活動:幻燈演示歐洲的特產和風景讓學生説説。

三、教授新課:

板書:一、雄厚的經濟實力

(對照書54頁圖簡 單介紹資本主義的發展史。)

1、歐洲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最早的大洲,目前經濟發展水平仍 居各大洲首位。

(指導學生讀統計圖。)

2、歐洲西部各國工業部門齊全。

3、農業不佔重要地位,但生產水平高,種植業和畜牧 業結合較好。

(簡單介紹,結合幻燈讓學生了解)

法國、英國、荷蘭、丹麥等國有發達的農牧業

利用書55頁閲讀材料瞭解歐洲部分國家的特色產業

瑞士——鐘錶

瑞典—— 造船、汽車、機 器製造業

丹麥——畜產品“歐洲的牧場 和食品庫”

挪威——水產品

荷蘭——鮮花(尤其是鬱金香)

板書 二、繁榮的旅遊業

1、歐洲西部是世界上旅遊業最繁榮的地區簡單分析其原因,

2、主要旅遊資源或旅遊景點(通過幻燈讓學生欣賞)

挪威——陡峻幽深的峽灣,午夜的太 陽

瑞士——“世界公園”的稱號、冰雪皚皚的山峯、世界表都伯爾尼

西班牙——陽光燦爛的海灘、精彩的鬥牛表演

法國——田園風光、“藝術之都”巴黎、埃菲爾鐵塔、羅浮宮、巴黎聖母院

意大利——“水城”威尼斯、“千年古都”羅馬、龐貝古城、狂歡節

奧地利——“音樂之都”維也納

德國——慕尼黑的啤酒節

小結:

總 結本節課所學知識

作業:

目標檢測相關內容。

教學後記:

本節課的內容比較簡單,可以通過大量的材料指導學生自學。在 今後的講述中,可以讓學 生自己講課,增加課堂的趣味性。

國中地理教案15

一、亞細亞和歐羅巴

(1)洲名的由來

1、學生結合預習,講述亞洲、歐洲洲名的由來

2、結合掛圖,教師指出亞 歐大陸的位置並提問:亞歐兩洲的洲界線是什麼?引導學生在地圖上説出

(過渡)分析一個大洲,首先從分析一個大洲的地理位置入手

3、分析講述:地理位置包括其經緯度位置、海陸位置

4、師生共同閲讀“亞歐地形圖,引導學生從經緯度位置來分析亞洲的地理位置。並突出從南北半球看、從東西半球的位置看亞洲的位置特徵

5、引導學生從海陸位置説明亞洲的地理位置特徵

(2)亞洲的地理位置

6、學生討論完成P3活動題,討論回答歐洲的地理位置特徵,而後結合掛圖強化

6、提問小結: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認為怎樣分析一個地區的地理位置特徵

[作業佈置]

見基礎訓練

第 二 課 時

[複習提問]學生上台,結合掛圖説出亞歐兩洲的地理位置特徵

二、亞、歐兩洲的地形

(1) 亞洲的地形特徵

1、結合P5活動向學生介紹分析地形特徵的方法

2、師生共同閲讀“亞洲地形圖”,從四方面分析亞洲的地形特徵

A 讀“亞洲地形圖”,觀察亞洲地形圖上主要以哪兩種顏色為主?各代表了什麼地形?並引導學生在地圖上找出亞洲的青藏高原喜馬拉雅山的,帕米爾高原的位置

B 觀察提問:亞洲海拔最高的地方海拔有多少米以上?佔地面積廣不廣?説明了從大洲看,亞洲的海拔高嗎?

C 引導學生計算青藏高原與西西伯利亞平原,珠穆朗瑪峯與死海的高度差,得出結論:地勢高低懸殊,地面起伏大)

D 繼續觀察:亞洲的高原、山地主要分佈在亞洲的哪個部位?平原又分佈在哪裏?這説明了亞洲的地勢哪裏高,哪裏低?

E 引導學生找到亞歐大陸東側、東南側的弧形島嶼,並設問:為什麼亞歐大陸東部會形成如此多的島嶼和羣島呢?(聯繫板塊構造學説理論説明)

3、通過剛才的分析,由學生小結亞洲地形的特徵,教師指導學生在書本上找重點

3、按上述思路,學生閲讀歐洲地形圖和P6活動1題的資料,討論歐洲的地形特徵,教師結合地圖引導學生理解,並引導學生找出歐洲的主要平原:東歐平原、西歐平原、阿爾卑斯山的位置

4、教師板書小結歐洲的地形特徵:

(1)平均海拔最低,僅340米

(2) 地形以平原丘陵為主

(3) 中部低平

(4) 山地主要分佈在南北兩測

5、學生完成P6表格

[作業佈置]

見填充圖冊

第 三 課 時

(複習提問)

1、分析一個大洲的地形特徵應從哪些方面入手?

2、歐洲的地形有何特徵?亞洲的地形有何特徵?

三、亞洲的氣候

(一)氣候負責多樣

1、學生觀察“亞洲地形圖”,數一數亞洲有哪些氣候類型?並設問:世界13種氣候類型中,只有哪種氣候類型在亞洲沒有?由此説明了亞洲氣候具有怎樣的基本特點?(複雜多樣)

2、引導學生結合地圖,從緯度位置、五帶的位置、地形的角度讓學生理解亞洲氣候負責多樣的原因:跨寒、温、熱三帶,且地形複雜多樣

設問:亞洲氣候複雜多樣可以從哪些方面表現出來呢?(學生閲讀P7-8文字,思考説明)

(過渡)我們知道,氣候的兩個基本要素是氣温和降水,因此,亞洲氣候的複雜多樣性可以從氣温和降水的複雜性體現出來

(5) 結合教材P7第二段文字,通過馬來羣島與奧伊米亞康的氣温對比,理解亞洲氣温差別大

(6) 設問:為什麼亞洲的氣温差別會這樣大呢?(主要受緯度因素的影響,跨緯度廣)

(7) 展示世界雨極“乞拉朋齊”和西亞的無流國資料,説明亞洲的降水差異大,乾濕差異顯著

(8) 討論:為什麼亞洲的降水差異會那麼大?(主要受海陸位置、地形因素的影響,距海越遠,降水越少)

(二)大陸性強

(9) 展示同緯度的亞洲齊齊哈爾與歐洲巴黎的降水資料,並分析;同緯度的巴黎和齊齊哈爾相比,冬季誰最冷?夏季誰最熱?誰的氣温年較差大?這説明了亞洲氣候具有顯著的大陸性特徵

(過渡)亞洲的氣候不但具有顯著的大陸性特徵,而且季風氣候顯著

(三)季風氣候顯著

1、講述季風的含義:指隨季節變化而風向相反的風

2、結合本地實際,提問:當地冬季吹什麼風向的風?氣候有什麼特徵?夏季吹什麼風向的風?氣候又有什麼特徵?

(過渡)亞洲的季風氣候是怎樣形成的呢?

1、結合板圖講述風的形成過程及與氣壓、氣温的關係

2、板畫亞洲簡圖,理解亞洲冬季風和夏季風的成因

3、學生朗讀P8閲讀,進一步深化對亞洲季風的形成過程的認識,教師結合小黑板表格小結:

發源地 風向 性質 對氣候的影響

冬季風 蒙古、西伯利亞 偏北 寒冷乾燥 氣温低,降水少

夏季風 太平洋、印度洋 偏南 濕熱多雨 帶來大量降水

4、設問:亞洲之所以會形成典型的季風氣候特徵,和亞洲的什麼地理位置分不開呢?

(小結)我們通過對亞洲的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對氣候要素的影響,分析了亞洲氣候的三個特點:氣候複雜多樣,大陸性強,季風氣候顯著。

四、歐洲的氣候特徵

1、引導學生閲讀P7圖1-7,回答:歐洲有哪些氣候類型?有熱帶氣候類型分佈嗎?得出歐洲氣候的第一個特徵:以温帶氣候為主

2、引導學生讀圖1-10,比較緯度相近的鹿特丹和赤塔,冬季誰的氣温低?夏季誰的氣温高?誰的年温差大?由此得出歐洲氣候的第二個特徵:海洋性特徵顯著

(過渡)為什麼歐洲氣候具有明顯的海洋性特徵呢?

3、學生討論完成P9活動4,教師結合歐洲地圖從海陸位置、緯度位置、地形因素説明。

4、引導學生在“亞歐氣候分佈圖”上找出温帶海洋性氣候的分佈地區,並提問:在歐洲地中海沿岸是什麼氣候類型?温帶海洋性氣候和地中海氣候各有什麼氣候特點?

5、指導學生結合P9活動5、6題分析判斷各自的氣候特徵。

6、小結歐洲氣候的第三大特徵:温帶海洋性氣候、地中海氣候分佈典型

7、學生討論完成P9活動2、3題,進一步理解亞歐兩洲的氣候特徵。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yufangan/d881v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