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方案 >

九年級歷史下冊教學教案(多篇)

九年級歷史下冊教學教案(多篇)

九年級歷史下冊教學教案(多篇)

教學重點和難點 篇一

教學重點:伯利克里統治時期雅典奴隸制的高度發展。

教學難點:對伯利克里統治時期雅典奴隸主民主政治的全面辯證地認識;對古代羅馬歷史發展基本線索的把握。

九年級歷史下冊教案 篇二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隋朝“繁盛”的歷史,包括隋朝的建立和統一,社會經濟的繁榮,大運河的開通及其作用等基本史實。

通過引導學生思考與探索“隋煬帝為什麼要開通縱貫南北的大運河”“隋朝開通運河是好事還是壞事”等問題,培養學生從特定的歷史條件觀察問題和全面分析問題的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國家的統一和社會的安定,是經濟發展的前提條件和重要保障;大運河是古代世界最長的運河,是與長城齊名的世界上最偉大的工程之一。

教材分析和教學建議

一、重點和難點

本課以“繁盛一時的隋朝”為主題專講隋朝的歷史。隋朝的特點是短暫而繁榮。“繁盛一時”四字高度概括了隋朝歷史的特點,但由於課時的限制,本課實際上只講了隋朝的“繁盛”;而“一時”,即二世而亡,只有留待下一課作為唐朝建立的背景去概述了。

教學重點為大運河的開通及其作用。

開鑿大運河是當時政治經濟發展的需要。首先,隋朝的政治中心在北方,而大部分糧食要依靠江淮地區供應。依靠陸路運輸,運量小,速度慢,費用大,無法滿足需要。而我國主要河流大多為東西走向,開通南北運河,利用水力運輸,已是勢在必行。其次,隋滅陳後,需要加強對江南的控制。隋煬帝開通大運河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王朝對全國的統治”。不可否認,隋煬帝想坐龍舟遊江南也是開鑿運河的動機之一。而隋文帝統治二十餘年使隋朝的經濟實力迅速增強,則為隋煬帝開通大運河提供了充分的物質條件。隋朝大運河,與長城一樣是古代世界最雄偉的工程之一。大運河的開通,成為南北交通的大動脈,促進了南北經濟的交流,鞏固了國家統一的局面。

本課的難點有二個:一是教材對隋初經濟的繁榮寫得比較概括,難以使學生感受和理解;二是對開鑿大運河的目的和作用,要引導七年級的學生辯證地、全面地去分析和評價,有一定難度。

二、教法建議

1、教師可利用“導入框”中講述的“隋煬帝賞瓊花”的故事,激發學生的興趣,由此導入新課。

2、“隋朝的建立”可由教師講述,但切勿補充過多史料。只要講清當時北周的小皇帝年僅八歲,被封為隋國公的楊堅手握軍政大權,又是小皇帝的外祖父,“隋代周”的發生就不難理解了。

3、講述“隋朝的統一”,教師可製作一幅揭貼式地圖,展現“北周與陳對峙→隋與陳對峙→隋滅陳,南北重歸統一”的演變,幫助學生形成應有的空間觀念。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理解隋統一全國的重大意義:結束西晉末年以來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對峙局面,開創隋唐時期三百七十餘年的“大一統”局面,為經濟文化的繁榮發展奠定了基礎。

4、講述“隋初經濟的繁榮”,可分為兩個步驟,先展現“繁榮”的表現,再探究“繁榮”的原因。

封建王朝以農立國,“繁榮”的基礎是農業。教師可用兩張投影片作具體描述:

(1)

隋初隋盛時結論

人口三千多萬人四千六百多萬人人口激增

墾田一千九百多萬頃五千五百多萬頃墾田擴大

糧倉長安太倉洛陽含嘉倉;洛口倉糧倉豐實

(2)

計天下儲積,得供五六十年。

──《貞觀政要》

後來,唐朝建國20年時,隋朝的庫藏還沒有用盡。隋朝倉庫的豐足在我國曆是少見的。

再引導學生探究“隋朝經濟繁榮出現的原因?”可從課文中找,也可互相議論,大體上可歸納出兩點:①國家統一,社會安定;②隋文帝勵精圖治,發展生產。

講“繁榮景象”重在感受,講“繁榮原因”重在理解,都不需讓學生記憶。

5、“大運河的開通”一目是全課重點,教師應精心設計教法,旨在調動學生去積極思考和探究。教師要善於設問置疑,引導學生從教科書中多渠道(導入框、課文、“動腦筋”、地圖、“活動與探究”之二)獲取信息,作為思考和探究的素材,組織系列式的議論或討論,並與教師的講解相結合。

(1)提問:“隋煬帝專為看瓊花開通大運河的説法對不對?”“隋朝開通大運河的主要目的是什麼?”引導學生看書、議論、作答,使學生對開通大運河的主要目的有正確的理解和認識(參見重點分析)。這也為下面討論“開通大運河的作用”做準備。

(2)請一位學生朗讀〔動腦筋〕“想想看,隋煬帝時為什麼能夠開通縱貫南北的大運河?”引導學生找到“隋煬帝利用已有的經濟實力”這句話(這是本課書兩目之間的內在聯繫),由“已知”引出“新知”(從新的情境和角度運用已有知識解決新問題)。

(3)利用《隋朝大運河》地圖(有條件的學校可用現代化手段做成課件)介紹隋煬帝徵發幾百萬人,利用天然河流和舊有渠道(邗溝是春秋時期吳王夫差開鑿的人工運河),開鑿大運河的概況。使學生認識它是“古代世界最長的運河”。

(4)利用導入框和〔活動與探究〕中提出的問題製成投影片,組織討論:

問題一:隋朝開通大運河是好事還是壞事?

問題二:大運河對我國曆史發展有什麼重要作用?

打出討論題後,先引導學生做好準備,尋找“論據”:①閲讀理解教科書第4頁的歷史材料;②思考〔動腦筋〕2提出的問題;③閲讀《開鑿大運河想象圖》,想想該圖的含義;④聽聽〔活動與探究〕中兩個小朋友的不同意見;⑤在“大運河的開通”一目的正文和閲讀文字中找出評價大運河作用的話。

討論時先讓學生暢所欲言,自由議論,再選派小組代表發言和個人發言。教師在引導時可提示學生注意兩點:一是提出看法要説明理由;一是看問題要全面,要看主流。

6、最後,教師可利用本課課題“繁盛一時的隋朝”作全課小結,投影圖示:

繁盛一時的隋朝{“繁盛”{①國家統一

②經濟繁榮

③大運河開通

“一時”──二世而亡,共38年(581—618)

三、學法指導

1、指導學生閲讀課本內容,學會從課本中“以正文為綱,從多渠道獲取信息”,培養學生綜合運用多種信息思考和探究問題的能力。

2、引導學生參加課堂討論,鼓勵獨立思考和表達不同見解,逐步培養學生勤於動腦的良好習慣,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求異思維能力。

3、指導學生閲讀簡短的歷史材料,培養學生的材料解析能力。

四、問題探究

動腦筋

1、想想看,隋煬帝時為什麼能夠開通縱貫南北的大運河?

思路:①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多年裏,國家治理得比較好,出現了經濟繁榮的景象,這就使隋煬帝開通大運河具備了經濟實力。②隋朝國家統一,使隋煬帝有徵發幾百萬人的可能性。③有前代開鑿的幾段古運河為基礎。

2、古人評論大運河説:“天下轉漕,仰此一渠。”你能説出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嗎?再想一想,水運糧食在中國古代為什麼重要?

這句話的意思是,國家水上運輸糧食全靠大運河。

中國古代在沒有鐵路、汽車等交通工具的條件下,陸路運輸糧食只能利用車、馬,靠人力、畜力進行,運量小,速度慢,費用大。而水運糧食比起陸運,運量大,速度快,費用小。

練一練

隋煬帝為什麼要開通運河?

主要是為了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王朝對全國的統治。

活動與探究

1、比一比:今天的運河和隋朝大運河有什麼區別?

思路:①今天的運河不經過洛陽;②今天運河北段已不通航,現正在逐步修通。

2、思考與判斷:隋朝開通大運河是好事還是壞事?他們誰説的對?你怎麼看?

①總的來説是好事,但只用一個“好”字或一個“壞”字來評論大運河的作用太簡單化了。②他們看問題的角度不同,説的都有一定道理,但都不夠全面。不過,説是“好事”的,還是看到了問題的主要方面。③大運河開通後成為南北交通大動脈,大大促進了我國南北經濟的交流,也有利於國家統一。但當時為開鑿大運河,的確是過度役使了民力,給勞動人民帶來沉重的徭役負擔。

九年級歷史下冊免費教案 篇三

收復台灣和抗擊沙俄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荷蘭殖民者侵佔我國領土台灣,沙俄入侵我國黑龍江流域的簡況。掌握鄭成功收復台灣、清政府設置台灣府,雅克薩之戰和中俄簽訂《尼布楚條約》等史實。為學生進一步理解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奠定基礎。

通過引導學生對已學過的有關台灣、黑龍江流域方面的知識進行回憶、梳理,培養學生縱向歸納、綜合歷史問題的能力。

通過學習本課中鄭成功收復台灣和清政府抗擊沙俄侵略鬥爭的內容,使學生認識到這些鬥爭都是維護我國國家主權和民族利益的正義鬥爭;中華民族各族人民有着堅決反抗外敵侵略的光榮傳統;鄭成功是我國曆的民族英雄。從而激發學生繼承民族英雄的愛國主義傳統,培養為捍衞國家領土主權和民族利益英勇鬥爭的精神。

【教材分析】

鄭成功收復台灣是本課的重點。

雅克薩之戰和中俄簽訂《尼布楚條約》是本課的又一重點。雅克薩之戰是在沙俄侵入我國黑龍江流域,進行瘋狂的領土擴張的形勢下,中國軍民為維護領土主權而進行的一場正義的自衞戰爭。戰爭的勝利,粉碎了沙俄妄圖繼續鯨吞我國領土的陰謀,迫使其通過談判的方式,在平等協商的基礎上,同中國簽訂了《尼布楚條約》。這個條約,從法律上肯定了外興安嶺以南,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都是中國的領土。

中俄《尼布楚條約》既是本課重點,又是本課的難點。第一,學生對中俄東段邊界的具體界線難於掌握。第二,對中國讓步(圖中所示讓出尼布楚)與平等協商的關係難於理解。

【教學過程】

導入:聯繫學過的知識,想一想,為什麼説“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早在三國時期,孫權就曾派將軍衞温等率萬人多名官兵,乘船到達夷洲(今台灣)。

元朝政府設立澎湖巡檢司,加強了對琉球(今台灣)的管轄。

明末清初,鄭成功收復台灣。

清朝設立台灣府管理台灣。

一、鄭成功收復台灣

1、荷蘭殖民者侵佔我國台灣(1624年)

2、鄭成功收復台灣(1662年)

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1624年,荷蘭殖民者侵入台灣,後來逐漸佔領了整個台灣島。1661年,鄭成功率艦隊抵台,在當地人民支持下,打敗了荷蘭殖民者。第二年初,荷蘭殖民者簽字投降,台灣重新回到了祖國的懷抱。鄭成功收復台灣的鬥爭,在我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鬥爭,具有突出的地位。

3、清朝設置台灣府(1684年)

二、雅克薩之戰

1、沙俄侵佔雅克薩和尼布楚

2、雅克薩之戰

3、中俄《尼布楚條約》(1689年)

(1)《尼布楚條約》是中俄平等協商的基礎上籤訂的第一個邊界條約;

(2)意義:從法律上肯定了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葉島在內的廣大地區,都是中國的領土。

1689年,中俄雙方代表在平等基礎上談判,劃定了中俄東段邊界。沙俄同意把侵入雅克薩的軍隊撤回本國,清朝同意把尼布楚一帶原屬中國的地方讓給俄國。在準備談判過程中,康熙帝曾指示中國的代表堅持收回包括尼布楚在內的被沙俄侵佔的全部中國領土,説:“尼布潮(楚)、雅克薩、黑龍江上下及通此江之一河一溪,皆我所屬之地,不可少棄之於鄂羅斯。”(《清聖祖實錄》)由於當時出現了蒙古噶爾丹的嚴重威脅,康熙帝希望與沙俄迅速締結和約,又指示可以把尼布楚讓給俄國。清軍在雅克薩之戰中取得勝利,迫使沙俄政府同意通過談判解決兩國邊界問題。這並不等於説《尼布楚條約》是中國用武力強加給俄國的不平等條約。因為第一,它是雙方通過平等談判,中國作了讓步才簽訂的;第二,當時在沙俄佔領的尼布楚城下談判,根本不存在中國武力的威脅;第三,條約的內容基本上反映了兩國政府的主張,並符合雙方的利益。

分析:雅克薩之戰是在沙俄侵入我國黑龍江流域,進行瘋狂的領土擴張的形勢下,中國軍民為維護領土主權而進行的一場正義的自衞戰爭。戰爭的勝利,粉碎了沙俄妄圖繼續鯨吞我國領土的陰謀,迫使其通過談判的方式,在平等協商的基礎上,同中國簽訂了《尼布楚條約》。這個條約,從法律上肯定了外興安嶺以南,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都是中國的領土。

三、課堂小結(略)

四:作業:課後作業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yufangan/jykem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