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方案 >

《雲南的歌會》教案(新版多篇)

《雲南的歌會》教案(新版多篇)

《雲南的歌會》教案(新版多篇)

《雲南的歌會》教案 篇一

一、導入

1、播放民歌、渲染氣氛。(聽聽是哪個地方的民歌?請同學們説説是哪個地方的民歌。)

2、每個民族、每個地區,他們的民歌都不相同。雲南是一個多民族的地區,在各族人民生活中,民間歌唱活動佔有特別重要的地位,幾乎滲透到生活的各個領域。他們以歌唱來抒發自己的情感,傾訴青年男女之間的愛幕,有的用歌唱來傳授知識,表達豐收的喜悦和節日的歡樂,據説,解放前的僳族人民“打官司”也是唱歌。因此,在許多民族中,小孩還在呀呀學語的時候,就跟着大人學唱歌了。許多有名的歌手在本民族得到特別的尊敬。今天,就讓我們去參加“雲南的歌會”,瞭解雲南的民歌!

二、朗讀課文

1、朗讀文章(播放朗讀音樂),思考:看看本文寫了什麼事?有幾個場面?

2、指名回答:文中給我們描寫了幾個唱歌的場面?分別在哪段?

3、雖然同是唱歌,但它們在內容上各有側重,我們先來聽聽“對調子”都唱些什麼?“多”字説明什麼?能不能去掉?既然“對調子”多唱情歌,那麼它採用什麼方式唱歌呢?

無論採用何種方式,“對調子”都是什麼的大比拼?這裏作者着重寫了“一個年輕的婦女一連唱敗了三個對手,逼得對方啞口無言”的情景,作者是用什麼方法來描寫這個年輕婦女的?(齊讀這一部分)。這一部分刻畫出一個什麼樣的婦女形象?

思考:作者為什麼在這裏要濃墨重彩地描寫這位唱歌的婦女呢?

4、我們再來看看那些趕馬女孩,聽聽她們都唱些什麼歌?她們的歌聲充滿一種什麼樣的美?

思考討論:既然這樣,作者為什麼不直接寫趕馬女孩唱歌,而是用許多筆墨去描寫由呈貢一路進城的景色?

①寫了些什麼景物?作者寫這些景物運用了哪些手法?

②你覺得作者寫這些有什麼用意?

③假如你處在這樣的環境中,又是趕馬女孩子中的一員,你會唱出什麼樣的歌?(齊讀第4段。)

5、“金滿鬥會”是一個以什麼為主要內容的盛會?從哪裏可以看出歌會“盛大”?如此壯觀的場面,給人的感受如何?(齊讀第5段。)

6、討論:作者描繪了這三個唱歌的場景,文章的字裏行間洋溢着怎樣的情感?表達怎樣的生活態度?

三、拓展訓練

課外收集一些民歌、民謠,分小組進行交流。有興趣的同學,不妨選擇一兩首唱一唱。

四、小結

這是一篇極富情趣的散文。在“歌會”的大標題下,描繪了三個場合中唱歌的情景,三個場合在內容上各有側重,在手法上也各有不同。文章字裏行間洋溢着對自然,對人生,對藝術的品味與讚賞。生活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筆調中汩汩流淌而出。讓我們發現生活中的美,熱愛生活吧!

五、佈置作業

對歌欣賞,激趣引入 篇二

播放視頻片段“蝴蝶泉邊”。

在我們國家幾乎每一個民族都有它自身特有的民歌。雲南省是一個多民族的地區,在各族人民生活中,民間歌唱活動佔有特別重要的地位,幾乎滲透到生活的各個領域。他們以歌唱來抒發自身的情感,有的用歌唱來傳授知識。因此,在許多民族中,小孩還在呀呀學語的時候,就跟着大人學唱歌了。許多有名的歌手在本民族得到特別的尊敬。今天,就讓我們去參與“雲南的歌會”,瞭解雲南的民歌!

輕讀課文,整體感知。

(一)檢查預習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迤(yí)西

譬(pì)喻

糯(nuò)米

蹲(dūn)踞

忌諱(huì)酬(chóu)和

鐵箍(gū)熹(xī)微

2、解釋下列詞語。

引經據典:引用經典中的語句或故事。

譬喻:打比如。忌諱:忌怕而隱避。

扶搖而上:形容直往上升。

別具一格:另外開展新的局面。

酬和:本意敬酒,引申為交際往來。

悠遊自在:快活的樣子。

若無其事:好像沒有那麼回事似的,形容若無其事或漠不關心。

熹微:形容陽光不強(多指清晨的)。

憨厚:老實樸素。

教師請同學讀課文。

分為三種形式代表三個局面。

雲南的歌會教案 篇三

1、知識目標:

⑴ 積累詞語,掌握“蹲踞、酬和、熹微、譬喻、淳樸”等詞的讀音、字形、詞義,學習運用“即物起興、引經據典、悠遊自在、龍吟鳳噦”等成語。

⑵ 瞭解沈從文及其創作概況。

⑶ 瞭解雲南的歌會,感受當地濃郁的民情民風。

2、能力目標:

⑴ 朗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意,領會文中流露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⑵ 揣摩品味文中重要的詞語和句子,領略文中優美的意境,感受濃郁的民間文化氣息。

⑶ 延伸拓展,橫向比較,體味各地民謠民歌,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引導學生從課內延伸到課外,從教室走向社會,增加知識儲備。

3、德育目標:

引導學生感受文中作者對自然、對人、對藝術的品味與讚賞之情,激勵學生關注生活,思考生活,欣賞生活,熱愛生活。

【教學重點】

1、揣摩課文所寫的三種場合中唱歌的不同情景,體會內容和寫法上的差異。

2、領略文中優美的意境,理解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學難點】

揣摩語言,品味文中人物描寫和景物描寫的精妙。

【教學方法】

1、情景教學法。

2、朗讀法:

這是一篇極富情趣的散文,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從作者抒情的筆調中汩汩流淌。教師宜引導學生反覆朗讀,用心品味,讓學生與文本直接對話,與作者直接交流。

3、討論點撥法。

4、延伸拓展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錄音機、示範朗讀磁帶、歌帶。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要點】

朗讀課文,積累詞語,整體感知文意,把握文中三個唱歌場面的內容與特點,感受文中濃郁的民風民情;深入研讀,把握主旨;賞玩品味,揣摩語言,探究文中優美的意境,學習人物描寫、景物描寫的技巧;延伸拓展,溝通課堂內外。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設計(一):

沈從文先生是從湘西地區的靈山秀水中走出來的,因而一直自稱是“鄉下人”的“京派”文人羣的首席作家。今天我們學習沈先生優美的散文《雲南的歌會》。

設計(二):

在雲南一些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每逢集會或節日,人們聚集在一起,即興歌唱,互相問答,遊戲傳情。這種古老的歌會形式,藴涵着濃郁的民間文化氣息。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雲南的歌會》,去感受那裏的民風民俗。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

1、教師播放示範朗讀磁帶,學生循聲低和:

教師抽查學生預習情況,督促學生積累詞語。

(多媒體顯示)

蹲踞(jù):蹲或坐。

酬和(hè):用詩詞應答。

熹微(xī wēi):形容陽光不強,多指清晨。

譬喻(pì):比如。

淳樸(chún):誠實樸素。

即物起興(xìnɡ):開頭先詠他物,以觸發聯想,誘發文思。

引經據典:引用經典中的語句或故事。

悠遊自在:悠閒自在。

龍吟鳳噦(huì):龍在吟嘯,鳳在鳴叫。

2、學生練習表情朗讀,要求讀音準確,語速適中,語調抑揚,讀出感情。

3、教師要求學生簡要概括文章的內容:

明確:課文主要寫了在三種不同場合聽到的民歌演唱,展示了雲南濃濃的民族風情。

4、學生齊讀課文,放飛想象,感受雲南歌會淳樸自然、渾大壯觀的特點。

三、合作探究,深入研讀,把握旨趣

1、提問:

在“歌會”的大標題下,課文寫了哪三種不同場合聽到的民歌演唱?想一想,這三種場合在內容和寫法上有什麼不同?

學生分組討論,合作探究。

明確:這三種場合分別是:山野對歌、山路漫歌、山寨傳歌。

“山野對歌”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主要寫唱歌人。對演唱者不惜濃墨重彩、工筆描繪,烘托出活潑歡快的場面,描繪出樸素動人的情景。

“山路漫歌”,是即興的自由歌唱,發乎性情,自然成趣。這一場面着力描寫唱歌人所處的優美環境,以優美環境映襯唱歌的女孩及其優美的歌聲。

“山寨傳歌”,是一次民歌的大展覽。這一場面重在寫唱歌的盛況,有全景描繪,有局部刻畫,場面宏偉,氣勢壯觀。

2、提問:雲南的歌會與你通過電視或其他途徑聽過的演唱會、音樂會相比,有什麼特色?想一想,作者為什麼會對雲南的歌會感興趣?

明確:雲南的歌會淳樸自然,氣勢壯觀,融自然、人生、社會於一體,散發着泥土的氣息,泥土的芬芳,有濃郁的地方色彩,是那裏的靈山秀水賦予他們美的歌喉,美的情趣。

作者借寫雲南歌會,傳達他對自然、對人、對藝術的品味與讚賞。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從作者抒情的筆調中汩汩而出。

四、賞析品味,揣摩語言

1、請同學們説説,自己讀後喜歡文章的哪一段?為什麼?

學生指出各自喜歡的句段,教師擇其精要,與學生一起探討品味。

(多媒體顯示)

⑴ 這種年輕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開朗活潑,勞動手腳勤快,生長得一張黑中透紅棗子臉,滿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藍布衣褲,腰間圍了個釘滿小銀片扣花葱綠布圍裙,腳下穿雙雲南鄉下特有的繡花透孔鞋,油光光辮髮盤在頭上。

⑵ 這條路得通過些果樹林、柞木林、竹子林和幾個大半年開滿雜花的小山坡。馬上一面欣賞土坎邊的粉藍色報春花……一面就聽各種山鳥呼朋喚侶,和身邊前後三三五五趕馬女孩子唱着各種本地悦耳好聽的山歌。有時面前三五步路旁邊,忽然出現個花茸茸的戴勝鳥……最有意思的是雲雀……趕馬女孩子……都充滿一種淳樸本色美。

教師點撥學生從人物描寫、景物描寫的角度反覆品味其精妙。

提問:第⑴段文字在人物描寫上有什麼特點?請閲讀沈從文《邊城》中描寫翠翠的有關片斷,試着比較一下,你更喜歡哪一段?為什麼?

(多媒體顯示)

翠翠在風日裏長養着,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人又那麼乖,如山頭黃麂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

學生細品兩段文字,討論交流。

教師點撥:第一段重寫實,以工筆描繪為主,刻畫細膩真實,作者的態度隱含在字裏行間。這段文字如同一幅人物肖像,寫面容、牙齒、衣飾,細緻生動,如在目前。

第二段重寫虛,寫出了人物的精神風貌。作者運用比喻、擬人等手法,描寫人物空靈動人的精神之美,顯得飄忽靈秀,流露出作者強烈的情感傾向。

兩段文字各有千秋,代表兩種不同的寫法。

提問:作者用許多筆墨描寫由呈貢進城時一路的景色,寫“開滿雜花的小山坡”“各種山鳥呼朋喚侶”,還有戴勝鳥和雲雀的歌唱。這些內容與“趕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麼關係?這樣寫有什麼作用?

學生默讀這段文字,展開想象,沉浸在文章優美的意境中,感受作者創設的氛圍。

明確:這一段是“山路漫歌”,寫“趕馬女孩子的歌唱”是這一段的主要內容。這些寫景文字為我們描繪出一幅充滿自然情趣的山野風光圖,為“趕馬女孩子的歌唱”創設了一個動人的場景,山鳥或悠揚或質樸的鳴唱,與“趕馬女孩子的歌唱”交相應和,互相輝映,交織成一支動人的山野田園交響曲。

2、學生齊讀這兩段文字,背誦,增加語言積累。

教學過程: 篇四

教師活動

同學活動

《雲南的歌會》教案 篇五

教學目標:

1、讀課文,感知文章內容,瞭解雲南歌會的三種形式及作者的表現手法,從而體會歌會的特色。

2、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通過自主合作學習,欣賞品味精彩的語言片段,感受雲南歌會的美。

3、體會作者對民俗文化的讚美,領略民俗風情,並激發學生熱愛民俗文化的熱情。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通過了解雲南歌會的三種形式及作者的表現手法,感受歌會的特色。

難點:

理解我國民俗文化的深層內涵,感悟作者想要表達的生命意藴。

教學方法:

本篇課文雖然脈絡清晰,但是內容繁多瑣細,對三個場景的解讀上很難處理,因此我決定從整體上進行把握,並以美為切入點,把對美的賞讀與挖掘貫穿到教學過程中。基於本文的特點,我將藉助多媒體等手段創設情境,並充分發揮學生作為閲讀主體的作用,同時通過點撥教學法,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其中點撥法是最基本的方法,在關鍵時刻進行恰到好處的點撥,使學生展開想象,拓展思路。這樣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為主,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是起引導作用,目的是打開學生思路、激活其思維,同時充分激發學生的自主意識和探索精神,從而領悟課文的內涵。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展示民俗文化

1、由單元特點——民俗入手,先讓學生説説我們河南本地都有哪些風俗?

民風和民俗,作為精神文化產物,是我們民族成員創造力和智慧的體現,然而在當今青少年的成長過程中這種民俗的聲音已經完全被都市的喧囂所淹沒,因此我希望學生並不要拘泥於課本,充分了解我們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讓傳統文化因子再次活躍在孩子們的視野中,所以在講課之前必須要充分調動起學生們的積極性,引起學生對民俗問題的興趣。

2、導語:

我們的民俗文化形式多樣,豐富多彩,我們剛才説了我們河南的民俗,接下來我們就開始美麗的雲南之旅,看看那裏都有怎樣美麗的風俗?

3、雲南之旅:

在這個環節中我將用多媒體向學生們展示由我和學生在課前共同收集的材料整理而成的ppt《雲南之旅》,通過圖片展示向他們介紹雲南美麗的自然風光,以及富有地域特色的民俗風情。

看完了美麗的雲南風情後,接下來讓我們看看作家沈從文是怎樣向我們展現雲南的民俗風情的,不知是雲南之美流淌出這樣的文字,還是沈從文的文字流淌出別樣美麗的雲南。

二、瞭解作者——熟悉寫作背景

作者簡介:沈從文(1902~1988)苗族,湖南鳳凰人,歷任武漢大學、青島大學、西南聯大、北京大學教授,《大公報》文藝副刊編輯,中國歷史博物館文物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在散文、小説創作和古代服飾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績,代表作有小説集《邊城》、散文集《湘行散記》、論著《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本篇課文選自沈從文的《記憶中雲南的跑馬節》一文。雲南是一個多民族的地區,在各族人民生活中,民間歌唱活動佔有特別重要的地位,幾乎滲透到雲南生活中的各個領域。尤其是那些沒有文字的民族,就往往靠那些知識廣博、閲歷豐富的老歌手,以長篇的敍事性歌曲,向本民族羣眾和青少年傳授歷史知識、生產知識、生活知識和禮儀知識。《記憶中的雲南跑馬節》就是沈從文作為歷史文物研究學家對雲南民俗——雲南的歌會的一種“行為採錄”,是作為作家的沈從文對於民俗文化一種特殊的“搶救性發掘”。

三、通讀全文——感受文章特色

讓學生大聲的朗讀課文,自己解決文中的生字詞,並在朗讀中初步感受文章的特色。

例如本文的特色詞語:

蹲踞酬和譬喻柞木龍吟鳳噦

箍桶閹雞熹微

(讓學生在閲讀中掌握正確讀音的同時,並理解詞語的意思。)

四、速讀全文——理清結構層次

本篇文章結構非常清晰,描寫了三種不同形式的民歌演唱。再次快速地閲讀課文,篩選關鍵信息,看看本文可以分為哪幾個部分?各個部分分別寫了什麼?

找同學分別説出自己的答案,並請全班同學共同分析,看看那個同學分的最準確?

進而明確:

第一部分(1)總寫對雲南的感受和認識,引起下文的敍述。

第二部分(2―3)描寫山野對歌。

第三部分(4)描寫山路漫歌。

第四部分(5)描寫村寨傳歌。

五、合作探究——講述歌會場景

本文在“歌會”的大標題下,描繪了哪三個場合中唱歌的情景?都是怎樣描寫的?(引導學生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積極主動的發表自己的看法。)

教師點撥:比如在“山野對歌”中

小結:這是一篇富有情趣的散文,字裏行間都洋溢着作者對自然、對人、對藝術的品味與讚賞,在第一課時,要讓學生多讀,在閲讀中初步感受文章特色,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二課時

1、關注民俗話題——走進美

導語:上節課我們初步瞭解了《雲南的歌會》,接下來首我將播放一段視頻,這是在我們河南土生土長的曲藝盛會——馬街書會。看完了我們河南的馬街書會,接下來讓我們再次跟隨作者走進美麗的雲南,看看那裏究竟有怎樣美麗的風俗?

2、初識文章特色——發現美

(由於本文的篇幅比較長,在課堂上讓學生反覆的朗讀體會並不符合實際,因此,我設計了這樣的環節)

找特色:

速讀課文,歸納總結本篇文章都有哪些特色?

教師點撥:所謂“特色”也就是這篇文章所表現出來的特點,咱們可以從全文的結構和文中的語言方面進行分析。

學生明確:

比如:課文結構清晰

表現內容豐富

語言自然生動

片段描寫精彩等特色。

在歸納出這些特色後,緊接着我會讓學生們在課文中找出哪些地方體現了這些特色?

比如,課文結構清晰,可以分為“山野對歌”、“山路漫歌”以及“山寨傳歌”三個畫面;

片段描寫有:

景物描寫片斷:這條路得通過些果樹林、柞木林、竹子林、和幾個大半年開滿雜花的小山坡。

動物描寫片斷:有時面前三五步路旁邊,忽然出現個花茸茸的戴勝鳥,矗起頭頂花冠,瞪着個油亮亮的眼睛,好像對於唱歌也發生了興趣。

場面描寫片斷:有一次由村子裏人發起,到時候住處院子兩樓和那道長長屋廊下,集合了附近幾個鄉村男女老幼百多人,六人圍坐一矮方桌,足足坐滿了三十來張桌子,每桌各自輪流低聲唱《十二月花》,和其它本地好聽曲子。

人物描寫片斷:這種年輕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明朗活潑,勞動手腳勤快,生長得一張黑中透紅棗子臉,滿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藍布衣褲,腰間圍了個釘滿小銀片扣花葱綠布圍裙,腳下穿雙雲南鄉下特有的繡花透孔鞋,油光光辮髮盤在頭上。

學生們通過查找可能還會總結出還有情景描寫片斷、事物描寫片斷等等。

(接下來為了讓學生了解雲南歌會的三種形式及作者的表現手法,更好的體會雲南歌會的美,我將從以下兩大步驟來講清本課的教學重點。)

第一步:

3、展示歌會畫面——感受美

在這個環節我將通過四人小組討論的方式,通過比較閲讀,分析比較雲南歌會的三種形式,以及它們在特點和描寫內容、描寫重點上都有什麼不同?並通過表格的形式將其展現出來。

通過學生的討論、分析、加以教師的點撥進而總結出以下內容:

歌會畫面描寫重點描寫內容歌會特色

山野對歌人物外貌、動作、才智對抗賽歌

比拼才智

緊張激烈

山路漫歌環境花、鳥、人即興歌唱

快樂自由

無拘無束

山寨傳歌風俗參與的人、場面、形式民歌傳唱

熱鬧非凡

其樂融融

(這樣學生對課文內容就有了進一步的理解,並且用表格的形式加以展現,化繁為簡,直觀清晰,讓學生很容易從整體上進行把握。)

第二步:

緊接着我會讓學生對“山路漫歌”這一自然段進行重點品析,因為本段對景物、動物的描寫都很精彩,而且十四五歲的趕馬女孩子與學生們的年齡相仿,更能引起他們的共鳴。

4、體會民俗風情——品味美

接下來咱們來具體品味一下“山路漫歌”這一自然段究竟美在哪裏?

①聽歌聲

本段生動地描寫了唱歌的場面,試着在文中找出都是誰在唱歌?

通過對文章的閲讀學生很容易就會找出:

雲雀在唱歌:一邊飛一邊不停的唱歌······

戴勝鳥在唱歌:“郭公郭公”叫個不停······

趕馬女孩子在唱歌:唱着各種本地悦耳好聽的山歌,充滿一種淳樸本色美。

(讓學生通過品味體會作者把自然界的歌聲與人的歌聲相應和,給人一種自然樸實,和諧歡快的美感。)

②賞語言(本段語言非常優美,我會找出具有代表性的)

“馬上一面欣賞土坎邊的粉藍色報春花,在輕和微風裏不住點頭,總令人疑心那個藍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讓學生邊讀邊注意着重標註的地方,從而讓學生體會把報春花的顏色和天空的藍色交織在一起,不僅有種醇樸自然的本色,而且使人產生一種聯想,給人一種意象美,讓人身臨其境。

“最有意思的是雲雀,時常從面前不遠草叢中起飛,一面扶搖盤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向碧藍天空中鑽去,彷彿要一直鑽透藍空。”讓學生一邊讀一邊在腦海中想象雲雀起飛的樣子,並體會動詞運用的生動精彩,不僅表現出雲雀的輕捷,更形象生動地寫出雲雀扶搖盤旋而上的姿態,活靈活現。

③品美點

在此為了激發學生們的表達慾望,我會先進行點撥:

“這段文字寫的多美呀!比如美在有動有靜:

動態的有關於雲雀動作的描寫:最有意思的是雲雀,時常從面前不遠草叢中起飛,一面扶搖盤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向碧藍天空中鑽去,彷彿要一直鑽透藍空。

靜態的有關於景物的描寫:這條路得通過些果樹林、柞木林、竹子林和幾個有大半年開滿雜花的小山坡。馬上一面欣賞土坎邊粉藍色的報春花······”

經過點撥學生們可能會發現更多的美點,比如:美在有點有面,美在有聲有色,美在有人有物,以及美在有高有低,美在有詳有略等等。

(好的老師要懂得有放有收,在學生們的思維被調動起來後,進而我會提出這樣的問題)

在本段中作者把大量筆墨都用在了景物描寫上,這些內容和“趕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麼關係?你覺得作者寫這些有什麼意圖?

明確:“趕馬女孩的歌唱”是這一段的主腦。但是作者並沒有直奔主題來寫這些內容。首先,這是一種寫實:雲南確實有着如此美麗的風光,為讀者畫出了一幅充滿自然情趣的山野風光,然後再自然而然地寫到“趕馬女孩的歌唱”。其次,為“趕馬女孩的歌唱”創設了一個動人的場境。山花爛漫,山鳥齊唱,這又是何等的生機活潑,而生活在其間的“女孩”日日領略,潛移默化,在性格氣質上早已漸染瞭如此美好的自然真趣。第三,山鳥或悠揚或質樸的鳴唱,與“趕馬女孩的歌唱”交相應和,互為輝映,交織成一片動人的山野田園交響曲。

(設置這個問題也不一定要求學生分析的面面俱到,在這些手法上大做文章,只要有所感受,體會到民俗的形成與環境人物的密切關係,以及作者熱愛民俗文化的情感就行了。)

5、反思民俗生活——昇華美

思考:學習完這篇課文試着比較一下,雲南的歌會和馬街書會的異同。(這樣學生在比較中既是對課文的回顧,又能提高分析能力。)

拓展延伸,突破難點:我們的馬街書會雖然歷史悠久,距今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但如今卻面臨着後繼無人的尷尬局面,學習完這篇課文,在對待民俗文化方面我們都有哪些思考呢?

教師點撥:

學生明確:

課堂小結:

作業設計:

1、收集我們家鄉的民風民俗,學習本文的寫作手法,以“家鄉風情”為題目,寫一篇文章。

2、課外閲讀《記憶中雲南的跑馬節》。

板書設計:

山野對歌:對抗賽歌人物美

山路漫歌:即興歌唱風俗美

山寨傳歌:民歌傳唱場面美

《雲南的歌會》教案 篇六

教學目標(教學目標的確定應注意按照新課程的三維目標體系進行分析)

1、能力目標:瞭解作者及其創作風格;揣摩課文所寫歌會的三種場合中唱歌的不同情景,體會內容和寫法上的差異;體會作者的情感。

2、德育目標:瞭解雲南的歌會,體會雲南少數民族的歌會習俗,領略民族風情美。教學重點和難點 本文是一片極富情趣的散文。在歌會的大標題下,描繪了三個場面中的唱歌的情景,三個場面的內容各是什麼,寫作手法上的不同特點是本文的教學重點的。教學流程示意(按課時設計教學流程,教學流程應能清晰準確的表述本節課的教學環節,以及教學環節的核心活動內容。因此既要避免只有簡單的環節,而沒有環節實施的具體內容;還要避免把環節細化,一般來説,一節課的主要環節最好控制在4~6個之間,這樣比較有利於教學環節的實施。)

導入新課

簡介作者

整體感知:本文在歌會的大標題下,描繪了在哪三個場合唱歌的情景?

研讀探究:山野對歌、山路漫歌、山寨傳歌

課堂練筆

提問總結

拓展延伸

佈置作業教學過程(教學過程的表述不必詳細到將教師、學生的所有對話、活動逐字記錄,但是應該把主要環節的實施過程很清楚地再現。)教學環節教師活動預設學生行為設計意圖一、導入

新課

利用多媒體播放歌曲《蝴蝶泉邊》的視頻材料後導入:學生靜靜地欣賞聆聽

初步瞭解雲南的民歌及相關傳統

二、作者簡介 簡介沈從文作品及風格 認真聽讀

瞭解名家作品,積累文學知識

三、檢查預習

[多媒體展示]考查生字詞的讀音及詞語解釋

學生積極參與

檢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

四、整體感知

媒體展示問題:本文在歌會的大標題下,描繪了在哪三個場合唱歌的情景? 學生認真閲讀、思考並踴躍回答問題

用簡單的問題帶領學生走進文本

五、研讀賞析

用多個問題及媒體圖片層層

深入的引導學生仔細認真地探究文本

認真閲讀、思考、回答及發問

1.要學生由淺到深地真正瞭解歌會的相關知識,符合認知規律;2.有感情地閲讀及賞析文句,培養學生的閲讀鑑賞能力;3.趣味性的圖片,可以引發學生興趣,活躍課堂氣氛;4.師生間的互動,讓學生真正成為了課堂的主人,增加了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培養了綜合能力。

六、課堂小練筆

媒體出示練筆要求

學生積極書寫並展示自己

培養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

七、總結式提問

以問題的形式帶動學生總結

學生踴躍參與

既能檢測學生課堂所學又能鍛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八、拓展延伸:

補充介紹常見民歌種類,鼓勵學生一展歌喉學生興味盎然,但由於時間關係,選三兩學生展示 增加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真正調動學生,使全體學生都有發揮、展現自己特長的機會,使語文課堂變得豐富多彩。

板書設計(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書) 山野對歌--才情智力 對人、自然、藝術 雲南的歌會 山路漫歌--自然情趣

山寨傳歌--藝術修養的品味與欣賞教學反思(教學反思的撰寫應避免對教學設計思路、指導思想的再次重複。教學反思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思考,不必面面俱到): 反思在備課過程中對教材內容、教學理論、學習方法的認知變化。 ?反思教學設計的落實情況,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問題,出現問題的原因是什麼,如何解決等,避免空談出現的問題而不思考出現的原因,也不思考解決方案。 教學設計中精心設計的教學環節,尤其是對以前教學方式進行的改進,通過設計教學反饋,實際的改進效果如何。 ? 如果讓你重新上這節課,你會怎樣上?有什麼新想法嗎?或當時聽課的老師或者專家對你這節課有什麼評價?對你有什麼啟發? 在設計這堂課時,我做了充分的準備:

首先,從作者身上去着手剖析。我探討了作者創作這篇文章的意圖。作者沈從文本身是苗族人,所以他對雲南以及雲南民歌有着不同於一般人的感情,在這種感情的積澱下寫成的文章自然是情真意切,親切感人。作者想借這篇文章表達對雲南民歌的熱愛和讚賞,從而歌頌雲南人民的樂觀淳樸的民風。基於這一點我將本文的技能目標定為:欣賞品味文章質樸生動的語言特色,體會作者的情感。

其次,新課標中對語文的學習作出瞭解讀,説語文的學習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我在導語的設計上,從民歌在少數民族生活中的重要性入手,對其進行簡單介紹,讓學生快速抓住雲南民歌的特點,引起學生的興趣,以便於快速進入文章的氛圍。

第三、我在對於文章的分析上,考慮到這篇文章的體裁是散文,為了讓學生更好的,快速的理清文章的脈絡,我在設計問題上以一個大問題帶動整堂課需要討論的問題,然後又在各個小問題上根據課堂進程靈活調整,這樣使整堂課條理清晰。

第四、我將整堂課設置按照由淺入深、由內容到語言、由語言到結構、由文本到實際的順序進行,從文章整體入手,最後落到學生生活實際,實現知識的融會貫通。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充分利用多媒體直觀的特點,來輔助教學。使知識變得生動,形象,效果要比教師乾巴巴的講授好得多。

想法往往是過於完美和理想化的。所以,在實際的教學當中雖然實現了自己的目標,卻還是有許多的不足。

第一、由於本文篇幅較長,正常情況下應當用兩課時教讀,但受作課限制,使得節奏有些緊,因而留給學生大聲朗讀的時間也不夠多。本文是一篇優美的散文,應該讓學生多讀多體會,但由於時間關係,我在讓他們瀏覽全文的基礎上只是安排了一名同學讀第三自然段、幾名同學讀第四自然段的好詞好句、全班同學齊讀第五自然段而已,這不利於學生對全篇內容的整體感知。

第二、由於之前和學生沒有過接觸和溝通,對學生的情況也不夠了解,使得師生之間的配合不夠默契。學生回答問題不夠踴躍,參與課堂活動不夠勇敢,甚至有些緊張,沒能放開,使課堂氣氛顯得有些沉悶。

第三、從言語到文化的推進過程中言語的功夫做得還不夠透徹,品味言語情味的方法還顯得比較單一,情感投入也不夠,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課堂的美感。

總之,經過這堂課,我深刻體會到要想做好一堂課,不僅要備教材、備學生,還要備好自己的知識儲備和教學基本功。這樣,才有可能上出一堂成功的語文課,才能成為一名優秀的語文教師。這,也將是我今後努力的方向。

《雲南的歌會》教案 篇七

學習目標:

1、賞析品味文中人物描寫、環境描寫、場面描寫及精彩的語言。

2、感受作者筆下美好的生活,培養學生熱愛民俗文化的情感。

課前預習:家長簽字:組長檢查:

一、給下列多音字注音

1、或見景生情,即物起興。()2.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卻有種種不同方式。()

3、總令人疑心那個藍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

二、本文是一篇極富情趣的散文,作者描寫了在雲南的三種不同場合的民歌演唱及其特點:

形式特點

課堂自學:

賞析品讀課文:

1、由於雲南少數民族生活在大山、叢林裏,所以對歌地點就在“松樹林子和灌木叢溝凹處”這就是“山野對歌”。我們先來聽聽“對調子”都唱些什麼?

2、“多”字説明什麼?能不能去掉?

3、既然“對調子”多唱情歌,那麼它採用什麼方式唱歌呢?

4、無論採用何種方式,“對調子”都是什麼大比拼?

5、這裏作者着重寫了“一個年輕婦女一連唱敗了三個對手,逼得對方啞口無言”的情景。請同學們齊讀這個內容,看看作者從哪三個方面刻畫這個年輕婦女?

6、其中第三段作者不惜濃墨重彩、工筆描繪了人物的外貌,分別從那幾個方面進行描寫?

7、你覺得這個少數民族農村婦女具有什麼樣的性格特徵?

8、在這個對歌場面中,作者側重寫了唱歌人,有什麼作用呢?

合作研討:

1、我們再來看看那些趕馬女孩,聽聽她們都唱些什麼歌?

2、她們的歌聲充滿一種什麼樣的美?

3、在這個歌唱場面中,作者移步換景、從視覺聽覺比喻擬人描景,側重寫唱歌的環境,請想想,這些內容和“趕馬女孩的歌唱”有什麼關係?

4、那麼“金滿鬥會”呢?這是一個以什麼為主要內容的盛會?

5、從哪裏可以看出歌會盛大?

6、如此壯觀的場面,給人的感受如何?

展示交流:(以小組為單位展示學習結果)

拓展延伸:

民俗是生活,它無時無刻不在你的周圍,滋養着你,為你的生命提供必須的養分。我們身邊有哪些類似雲南歌會般美麗濃郁的民俗呢?請你收集當地的民風民俗,學習本文的寫法,以“家鄉風情”為題,寫一篇短文。

《雲南的歌會》教案 篇八

一、教學目標

1、感受雲南歌會的特點。

2、品味文章優美的語句。

3、體會字裏行間的情感。

二、課時安排

兩課時

三、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四、整體思路

以“短片”為導入,以“歌唱”為線索,以“情感”為切口,以“言語”為立足點。

五、教學流程

(一)短片導入

1、播放《彩雲之南》flash短片,激發學生興趣,啟發學生思維。

2、提問:從這篇文章中,你想學到些什麼?

(學生自由回答,師相機總結糾正。)

3、總結補充學生髮言,明確本文學習目標:

(1)感受雲南歌會的特點;

(2)品味文章優美的語句;

(3)體會字裏行間的情感。

(二)設疑讀文,整體感知。

(學生帶着任務速讀文章,一方面可以調動學生積極性,另一方面可“讀”更有針對性。)

1、設置問題

(1)你對文中哪些字詞存在字音、字義方面的疑問?

(2)速讀課文,試着完成表格。(藉助多媒體出示表格)

2、讀文

3、學生自由回答,師總結歸納。

明確:

1、不僅人在唱,鳥也在唱。

2、唱歌的地點:山野、山路、山寨。

(三)分析重點句段,發現文本意味。

1、精讀全文,勾畫自己覺得有“意思”的句段,並嘗試在旁邊寫些註釋。

2、學生自由回答,師相機指導。

3、總結。

(四)透過問題,深入探究。

1、提出問題:

(1)文中寫了三個場景的歌唱,且都寫了人、地、歌,是不是有些雷同了?

(2)本文第四段過多的自然環境描寫沖淡了“歌會”主題,是不是應該刪掉些?

2、同學自由思考後,小組討論。

3、各小組派代表發言

4、師簡介作者及本文寫作背景,解決問題。

總結。明確:

(1)不雷同。三個場景的描寫各有側重。“山野對歌”側重寫人:“山路慢歌”側重寫環境:“山寨傳歌”側重寫場面。

(2)第一,這是一種寫實。雲南確實有着如此美麗的風光。

第二,這是為“趕馬女孩的歌唱”創設一個動人的場景。第三,這與“趕馬女孩的歌唱”相交映,互為輝映。

(四)聯繫現實,拓展思維。

1、總結本文。

雲南的歌會最大的特點就是:隨意、愜意。唱歌的人是隨意、愜意的;唱的地點是隨意、愜意的;唱的內容更是隨意、愜意的。

2、聯繫現實。

我們自己的生活隨意嗎,愜意嗎?我們該如何而活?

3、拓展思維。

學生聯繫實際,談談感受。

4、師談認識,昇華主題。

(三)作家的“意思”

從馬背上研究老問題,不免近於賣呆,遠不如從活人中聽聽生命的頌歌為有意思了。(此為選入教材時被刪掉的文字)

(四)我們該如何而活

四、步驟解説

筆者以“文本細讀”的方式仔細研讀了《雲南的歌會》,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語言點,那就是“意思”一詞。在《雲南的歌會》中,沈從文先生兩處提到“意思”一詞。一處是在第四段“最有意思的是雲雀”(言外之意是前面所寫的也是有意思的);還有一處是第五段“僅是這個唱法就極其有意思”(言外之意是後面所寫的更有意思)。其實,本文在節選時省略了前面一段文字:從馬背上研究老問題,不免近於賣呆,遠不如從活人中聽聽生命的頌歌為有意思了(顯然,這裏的“意思”應是統領全文的)。由此看來,“意思”儼然就是貫穿全文的關鍵詞。我以為,這是一個極有意思的發現,那麼,為什麼不以“意思”為主線設計一個完整的教學方案呢?於是,就有了以上的教學設計。

1.發現“意思”:在學生整體感知全文後提出:作者寫的這些有意思嗎。要求學生靜靜地默讀,用橫線劃出有意思的地方。交流時,教師及時抓住學生回答的一些語句引導學生進入字裏行間去品味其中的意味。

2.沒“意思”:在學生充分感知本文很有意思的時候,有意識的拋出這個問題,一方面是想讓學生把分散全文的目光聚焦到第四段的研讀上來,從而達“點”“面”結合的教學境界;一方面也是最主要的方面,就是想讓課堂的線性推進出現轉折,從而使學生的思維從表層感知進入深層探析。通過討論,讓他們明白沈從文在自然環境的描寫上之所以不吝嗇自己的筆墨,是因為作家認為“產生這種山歌實有原因。如沒有一種適當的對象和特殊環境作為土壤,這些歌不會那麼素樸、真摯而美妙感人”。

3.作家的“意思”:本文節選自《記憶中的雲南跑馬節》,選入教材的部分省略了前面的一段文字:從馬背上研究老問題,不免近於賣呆,遠不如從活人中聽聽生命的頌歌為有意思了。引出這段文字,其意在要學生明白沈從文認為“意思”在於“從活人中聽聽生命的頌歌”,然後抓住這個“活人”的“活”字,利用它的多義性,引導學生再細讀文本,然後從文中去發現作家是如何描述這些“活生生的”“鮮活的”“充滿活力”的生命狀態的。

4.我們該如何而活:設計此問題是想讓“語文”貼近生活,走進心靈,關照靈魂,從而讓語文教學從言語的層面進入文化的層面。

五、課後反思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yufangan/k3486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