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方案 >

蘇州園林教案【精品多篇】

蘇州園林教案【精品多篇】

蘇州園林教案【精品多篇】

蘇州園林教案 篇一

關鍵詞:語文課堂;人文之美;網絡資源

人文精神是現代人才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質,也是個體發展的

精神動力。青少年階段正是一個人“立志、培智、陶情”的關鍵時期,也是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從這層意義上講,努力提高中國小生的人文素質是當前中國小教育的一項緊迫任務。

中學語文在工具性、知識性之外更需要重視人文精神的教育。完善學生的德行,為學生的一生髮展鋪墊好精神底子,應當是語文教學不可忽視的一項內容。文質兼美的課文能薰陶感染學生的情操,生活中方方面面的情感能浸潤學生的心靈。網絡資源為語文課堂實現人文教育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教師應該充分利用教材及各種資源材料,對中學生進行人文精神的薰陶和教育。

一、運用視聽資料激發人文之趣

孔子説:“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趣”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動力。網絡資源將有聲的語言和直觀的形象畫面等組合在一起,為語文教學提供了極具感彩的音、形、義有機統一的信息集合體,撥動了學生“趣”的心絃、“美”的情感,學生的各種感官被最大限度地調動起來,在觀察中感受形象之美,在聆聽中品味音韻之美,在想象中感悟意境之美。

國中語文教材中選錄了許多寫景狀物散文與歷史故事,作家

從不同角度描述了祖國美麗的自然風光,展示介紹了人類悠久的

歷史文化,顯現出大自然的迷人姿容和人類文明的浩瀚深邃。大多數學生只能從課文的表象描述和插圖中瞭解一點,卻沒有機會目

睹作者筆下的美景和歷史情境。語文教師可以憑藉多媒體無比強大的功能,跨越時空,帶領學生在課堂內任意欣賞世界風光,真切領略自然的神奇多彩,重温驚心動魄的歷史,感受古人獨特的情

懷。在教學《春》時,播放樂曲《清晨》做背景音樂,導入新課,我們彷彿聽到了鳥鳴的聲音、花開的聲音、微風舞動的聲音,感受到了温馨、優美、和諧。這種恬靜、美好的氛圍,激發了學生閲讀的積極性。再次播放樂曲,師生配合着進行配樂朗誦,學生受到感染,從而加深了對作品個性化理解、感悟。這樣的課堂,不僅能讓學生領略到秀麗的自然風光,引發學生的審美情趣,而且能讓學生對一個個有血有肉的歷史人物形象感受得更加真實,英雄的形象和精神,如誠摯的巴金、硬骨頭的魯迅、堅守貞節的朱自清、身殘志堅的海倫·凱勒等,會讓學生更加震撼。古人在危急時刻以大局為重,個人服從大局的思想、身體力行細緻觀察的治學態度,潛移默化地影響着學生,增強了學生的責任感和憂患意識。

二、在分析鑑賞中領略人文之美

求樂愛美是當代中學生基本的心理特徵。情感是實施美育的關鍵,興奮積極的情感有助於學生深刻地感受人文之美。多媒體教學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將教師、教材、媒體、學生用鮮明生動的情感紐帶緊密地聯結起來,變抽象的講述為形象的演播,形成情景交融的學習氛圍,使學生情不自禁地“披文入情”,自覺地將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繫起來,產生以情動人、以情感人、以情教人的效果。學生在賞心悦目的對比鑑賞中主動喚起自己記憶中的有關表象,把作者沒有直接表達出來的意思補充完整,領會了其中藴涵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提高了鑑賞美的能力,培養了愛憎分明的思想情感。如,葉聖陶先生的《蘇州園林》一文,就是透視中國園林文化,特別是蘇州園林文化的一個絕佳窗口。為了教好這一課,在課前我讓學生藉助網絡做好如下準備:①中國園林的分類?蘇州園林屬哪一類?

②蘇州園林在私家園林中的地位?最著名的有哪些?③結合課文內容,欣賞蘇州名園的圖片,瞭解蘇州園林的特徵。通過課前準備,學生懂得了蘇州園林是中國私家園林(也稱第宅園林)的典範之作;蘇州園林無論在地位還是在數量上都居全國之首;蘇州園林從圖

片上看確是處處皆畫,步步是景,紛紛表示今後一定要到蘇州四大名園去看一看。教完《蘇州園林》後,我還佈置了一個課後探究題目:蘇州園林為何建成如此風格?它體現了造園主人怎樣的一種追求?通過課前網上預習、課後網上探究,學生初步瞭解了我國優秀的園林文化,瞭解了蘇州園林文化的特徵,激發了他們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燦爛文化的情感。

三、在綜合活動中創造人文之美

在語文綜合性學習實踐教學中,教師根據不同的教學目標,利用網絡提供的圖像、動畫、活動影像等圖文並茂的素材資源,設計出適合課堂教學需要和學生認知水平的學習方案(七年級重視講

故事,如,自我介紹,介紹家庭、親戚、朋友、愛好、興趣等;八年級介紹一些説明事理性的文章,如,向他人推薦一本好書,介紹科普知識等;適當開展辯論會,圍繞一些學生關心的熱點問題進行辯論,如,“上網好不好”“開卷就有益嗎”等),讓學生在多媒體資源提供的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的情境中看景講述或看景想象,激發學生的興趣,觸發學生的想象和創造的靈感,有助於發展學生的想象美和創造美的能力。

蘇州園林教案 篇二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美國、英國等發達國家已經提出信息技術與教學結合的觀點,很快運用到了實踐中並取得了成功。雖然信息技術在我國飛速發展,但受到我國地域廣闊、城鄉差距等問題的影響,信息技術與教學的整合發展極不平衡。但相較於其他學科,作為主要學科之一的語文已經愈加趨於成熟。語文閲讀首先需要學生主觀地整體把握文章的信息及內容,其次要對文章中的隱藏信息深入挖掘,最終通過整體調控理解全文。

一、瞭解背景和導入閲讀

首先,教師除了要設定學習目標以外,還要對作者簡介及文章的寫作背景這些基本信息做一個全面的掌握和了解。對於學生而言,為了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教師可在課前佈置作業。例如國中語文八年級上冊《蘇州園林》這篇説明文,教師要求學生課前在家上網搜索有關作者葉聖陶的簡介及相關文學知識並於課上將搜索到的有效信息與同學們分享討論,既提高了學生們利用關鍵詞來搜索信息的能力,又培養了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使閲讀效果預期實現。

其次,為了激發學生閲讀興趣,教師要構建一個引領學生求知的情景,透過這個情景創設,讓學生自動跟隨進入學習的環境中。綜合運用信息技術中的聲音、動畫、視頻等手段,使情境更直觀,讓學生們在生動、形象的引導下,迸發出強烈的探究熱情。下面仍用《蘇州園林》這一課進行舉例:“俗話説,‘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蘇州之所以獲得‘天堂’的美稱,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它擁有一批全國以至全世界知名的古典園林(通過視頻和圖片展示蘇州園林,讓學生明白,蘇州園林不是某個園林的名稱,而是指蘇州這個地方的園林羣體),簡直就是一幅幅美麗的圖畫!下面,讓我們看看現代著名作家葉聖陶先生是怎樣來介紹蘇州園林的。”

二、自主閲讀和互動交流

接下來主要是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階段。首先,為了強調學生是主體,需要學生自主閲讀全文,對全文有個初步的認識和理解。其次,學生之間互相交流想法,把自己對文中問題及疑惑提出,小組探討,各抒己見。最後,教師為學生解答在小組討論中未解決的問題。教師在答疑過程中,不要採用標準答案,假如學生有些奇思妙想之處,要耐心進行引導,切忌批評及否定,以免限制學生思維。若遇難點,教師除了引導,對重、難點的梳理及點撥也是必要的,適當的點撥會促進學生對內容更深的探尋。例如:《蘇州園林》是八年級年級學生第一次正式接觸説明文,可以先讓學生自主閲讀全文,教師圈點勾畫幻燈片展示問題:1. 作者在開始是如何評價蘇州園林的? 2. 蘇州園林的總體特點是什麼,能不能從課文中找出一句話來概括?3. 本文的結構、順序怎樣? 再通過視頻播放《蘇州園林》某一景物,讓學生對比文章描寫內容分組討論,提高閲讀的敏感性。

三、課外練習

蘇州園林教案 篇三

關鍵詞: 《蘇州園林》教學 雙向聯繫 通感聯想 情境激創

所謂“雙向聯繫,通感聯想,情境激創”是指教學實踐和生活實際相聯繫、互補,巧設各種情境,讓學生進入情境,充分調動他們的視覺、聽覺、觸覺等感官,使其相互溝通,產生共鳴以激發學生的創作意識而統合成的一種教學方法。《蘇州園林》通過對蘇州園林中的歷史名跡、文化遺產、人文景觀的探討,使學生在生活中發現美,感知藝術與生活的聯繫,瞭解中國園林藝術中所藴含的人文精神和造園藝術中的“詩情畫意”的最高境界。

一、理論依據

1.認知的直觀性

在直觀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的演繹中,學生以直觀形象思維為主,按照控制論的心理原理,人的行為是可以認識的運動形式,其既包括外顯行為,又包括思維和符號等內隱行為。在給定的情境中,人們根據環境的反饋改進他們的行為。用了情境教學法,它與學生的生活實踐相聯繫,使學生親切可感、身臨其境,在情境連續不斷的啟發下有效學習。

2.操作的可行性

操作往往與具體的認識相結合,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之間的互教、互學,相互影響、交流可使他們不斷了解他人的觀點,從自我中心中擺脱出來。在採用情境教學法的同時可綜合運用嘗試法、發現法等多種教學方法。

3.情感的可行性

在情境中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等感官,使其相互溝通,產生共鳴,使學生感到自己是學習、創造的主人,自然而然地使情感得以渲染、昇華,達到認知、操作、情感的同步提高。

二、課程結構

1.生活—導入課題—通感聯想,激情引趣—初入情境

由生活實際進入課堂教學,針對具體內容,憑藉視覺、聽覺、味覺、觸覺、嗅覺等綜合感官,以一種或多種感官引發另一種或多種感官的遷移,使各種感覺相通、相綜合而衍生出對事物的聯想,激發學生的情感和學習興趣,自然而然,順理成章,導入課題。如在《蘇州園林》中請學生通過一段電視《新紅樓夢》中大觀園的片段感受私家園林的氣氛,聯想到古典名著《紅樓夢》中的私家花園是一個怎樣的園子,感受書中的主人公在這個私家園林中的生活,聚客會友、讀書作畫。接着在蘇州評彈的悠揚樂曲中播放蘇州園林的優美圖片,給學生創設一定的情境從而進入蘇州園林中,與此同時請學生初步進入角色。

2.講授新課

(1)分段教學,激感。

由淺入深,循序漸進,靈活運用嘗試法、發現法、留空法、談話法等多種教學方法,分階段解決重點,突破難點。從學生最熟悉的亭台樓榭進入蘇州園林,拙政園,荷花池邊,柳樹輕浮,使學生身臨其境。再到拙政園中的聽雨軒,到歷史名跡中的人文景觀,與文徵明的淵源。最後讓學生體會到園林的造園因素,它們構成了詩情畫意的園林,體會到藝術從生活中來,以及這些造園因素中的藝術人文內涵,認識蘇州園林是文人園林的實質。其間運用多種教學方法,使學生的情感得以激發,成為學習的主體。

(2)聯繫舊知,培養自學 。

學生對於蘇州園林中的這些文化遺產、人文景觀是有模糊概念的,只是知其一不一定知其二,請他們聯繫以往所學的各種知識,初步嘗試,互學互教,促進他們自學能力的提高。

3.學生自主—昇華情境—提高審美

當學生完全進入角色後,他們的激情被喚起、提高,他們發現其實熟悉的蘇州林園中有許多新的東西等待他們發現,有許多景觀他們遊覽的時候並沒有發現,有許多典故文化知識是他們不知道的,有許多美景他們當時沒有體會到的。此時,請他以各自所扮演的角色演繹情境、發現園林中的人文藝術,發現藝術背後的人文精神。鞏固所學知識,教師點、線、面結合,面向全體,因材施教,從學生角度入手促進審美能力提高、情境昇華。

4.課堂小結—學以致用—發散思維

生活、江南文化、人文藝術是千姿百態、富於變化的,與之相結合的蘇州園林是中國文人藝術的精華,將自然與人工創造的山水花木、建築等融於一體的中國園林,在世界三大園林體系中歷史最悠久,內涵最豐富,被譽為“世界園林之母”。本環節不僅要對本課所學內容予以小結(形式可由學生小結、教師複述等),還要加強課堂與生活的聯繫,發散學生的思維,使情境發散到生活中去運用。

三、教學策略

1.雙向聯繫、互補的策略

教學實踐與生活實際相聯繫,有位藝術大師曾説:“藝術源自於生活”,正如哲學中“理論與實踐”的辯證關係一樣,藝術“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在生活中學生有更多的素材,將它們運用到教學實踐中可開拓學生思路,將課堂學習的內容運用到生活中,更有助於美化生活,培養學生髮現美、欣賞美的能力。《蘇州園林》的教學正是如此,在蘇州園林的教學過程中學生有更多機會接觸生活,讓他們感知、發現、瞭解園林中山水、建築、陳設、植物、橋、建築小品等造園因素中的生活藝術及其背後的人文精神。

2.情境激發、滲透的策略

情境即情景,是指一定場合的景象、境地。在特定的根據教學內容創設的情境中,如本課的地點——蘇州園林,學生的情感隨着情境的推進,於自然中進入角色、體驗情境,有助於激發學生的創造意識,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運用遊戲情境、音樂情境、故事情境等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加上分段教學、聯繫舊知識,循序漸進、逐步滲透,學生之間互教、互學,取長補短,具體感知,增強學習效果。

3.感官調動、交互的策略

學生進入情境後,視覺、聽覺、觸覺等感官得到充分調動,並互相溝通,產生共鳴而激發創作意識。感官的調動不是機械的驅動,它是有目的、有步驟、有指導、有發展的活動,它為情境的推進、知識技能的傳授、情感的激發提供有效條件,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感覺交融,身心愉悦。

四、教案應用

課題:蘇州園林。

類別:美術。

課時:2課時 (本教時為第一教時)。

年級:九年級。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通過對蘇州園林的欣賞,使學生初步認識中國園林的造園手法;(2)技能目標:在對園林藝術造型要素的分析與研究中,讓學生體會環境與人的關係,認識園林所藴涵的人文精神,提高學生的鑑賞能力;(3)情感目標:通過對園林——中華民族藝術瑰寶的賞析,激發學生熱愛民族文化藝術,引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4)創造目標:通過對園林藝術特點的學習,學生在中國古典園林的參觀旅遊中分析並掌握園林的各種要素。

教學重點:蘇州園林的造園要素。

教學難點:中國園林所藴涵的人文精神和造園藝術中的“詩情畫意”的最高境界。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紅樓夢》大觀園的影視資料,描繪蘇州園林的圖片,關於蘇州園林內的歷史名跡、文化遺產、人文景觀的資料,蘇州評彈的音像資料等。

教學過程:

1.引入

多媒體播放《紅樓夢》片段。提問:這是哪部名著,他們生活的地方叫什麼?學生討論回答。

伴隨着蘇州評彈悠揚的樂曲切入蘇州園林的畫面。學生感受熟悉的蘇州園林是如此的動人。(進入情境,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等)

提問:這是什麼地方,大家應該更熟悉?(師生共同探,進入課堂的主題)

教師揭曉今天的遊覽地點——拙政園(學生很熟悉的地方,可以快速進入角色)

2.講授新課

(1)蘇州園林有“名園之冠”的美稱,是現存私家園林的代表。(圖片映示進一步進入情境)

(2)園林的起因:①提問式進入。(讓學生從幾個方面思索私家園林多集中於江南的原因,使他們自主聯繫舊知。)師生共同探討,地理氣候因素,交通航運因素,經濟因素,人文因素(在探討的過程中學生聯繫已知的地理歷史知識,是討論的主體,教師起到引導和串聯的作用。)。②學生活動:學生根據課前收集整理的資料,每一組派一名學生向我們介紹一個園林(簡單介紹,參與其中,教師穿插影像資料,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激發他們的各種感官和情感。)。

(3)園林元素總述。提問:為什麼古人要在咫尺之地鑿池堆山,創造出曲徑通幽,峯迴路轉,移步換景的效果嗎?學生討論。 教師切入拙政園的畫面(這一部分,讓學生聯繫舊知識,由淺入深,循序漸進。)。

教師小結:①中國的造園藝術深受儒、道家影響。②萬物靜觀皆自得,要想保持清靜無憂的最佳心態就要讓心靈融合於自然之中,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③即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改造自然,源於自然,高於自然。

(4)園林元素分述。在園林中凡是能引起人們美感的各種風物、環境皆可為“景”,構成園林主要物質就是造園要素。山水、建築、陳設、植物、橋、建築小品(在分述的過程中以學生為主導,邊映示園林的畫面,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和觸覺,學生從拙政園的情境中體會出園林的主要元素,感受園林的詩情畫意。)。

(5)園林中的人文內涵。(映示圖片,進入人文情境)師生共同回想園林元素中的人文內涵(激境)。學生舉例,如:園林中的漏窗以“琴、棋、書、畫”作為花窗的裝飾,與中國古代文人的關係。教師講解許多文人蔘與設計和造園,古典園林中的繪畫、詩歌、文學在園林景緻、匾額楹聯、陳設佈局中的體現(把學生的情緒推向我國古典園林藝術的最高殿堂,體味園林的人文精神內涵。)。

(6)歷史名跡:文徵明與拙政園,簡單講解文徵明與拙政園的淵源(園林與文人畫家淵源的現實例子。)。

3.總結收穫

生活、美和人文精神是千姿百態、富於變化的。其實我們的生活中處處都有藝術,處處都是詩情畫意,看你有沒有善於發現的眼睛(將情境延伸到生活中,發現生活中的藝術,體味人文內涵。)。

參考文獻:

[1]普通國中課程方案(實驗)[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美術》教師教學用書。江蘇少年兒童出版社。

蘇州園林教案 篇四

作為美術教師的我們在利用好國家和地方課程的基礎上,要讓我們的美術延伸,科學、合理的投入到我們校本課程的開發中。

1、遵循實用性

其實我們很多學校都在推進校本課程,但在開發的過程中,我們遇到的最大問題就是無從着手,不知道校本課程的切入點在哪裏,與學科課程相比,校本課程最大的特點就是沒有現成的教材,這一方面給教師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另一方面也給我們帶來了很多的困惑,事實上,我們要從本校的實際出發,通過遵循實用性的原則來對校本資源進行刪選,以此作為切入點來追尋學校發展的特色。

江蘇版美術教材編寫中,許多內容都是分類別展開教學的。如:《可愛的家鄉》、《水墨遊戲—園林》、《中國建築欣賞》等等。在教學這樣的單元系列時,實際上我們就可以有機地結合校本課程資源,如:在教學《可愛的家鄉》時,筆者有意結合我校專業特色——蘇州的桃花塢木刻年畫展開教學,1、切入,以《姑蘇繁華圖》欣賞為切入點,2、新授、欣賞,姑蘇美景,①介紹姑蘇特色,以實景為主;②比較:現實中的美景與《姑蘇繁華圖》有何區別?用了什麼手法表現?③通過分析線描繪畫的形式,為木刻年畫創作進行線描稿的創作。④簡單木刻年畫創作。這樣一節以新老“姑蘇繁華圖”為學習的重點,通過桃花塢木刻為表現手段,充分體現了我們本土文化,對於學生,不管是在情感,還是在技能上都有一定的實用性所得。

2、突出地方性

校本教材作為家鄉的自然資源灑落在我們身邊,我們如果能抓住其最根本的加以運用,既是具有地方特色的美術創作,又能做到就地取材,節約開支。我校是一所位於陽澄湖湖畔有着獨特地理優勢的學校,金秋10月是我們陽澄湖大閘蟹品嚐旺季,抓住這一獨特資源,一堂具有地域特色的美術課《蟹殼畫》在我校課堂上展現出來:1、先結合校校本課,瞭解和認識陽澄湖大閘蟹,引導學生在家品嚐蟹的時候注意收集完整的蟹殼。2、在美術課上進行繪畫創作:①展示一些蟹殼類的作品或以實物展示具有特色的、漂亮的蟹殼作品,通過欣賞激發興趣;②學生拿出以準備好的材料進行再次加工:清洗、吹乾。③小組交流、思考,想象繪畫組合。④動手製作、技術示範。⑤展示、交流、評價。這樣極具地方特性的教學,不僅使學生有很強的親切感,更為學生深入瞭解家鄉的優秀美術遺蹟進行鋪墊,激發學生了對家鄉優秀文化傳統的自豪感,從而培養學生的愛鄉之情。

3、注重實踐性

美術校本課程資源,大多是學生身邊經常聽到、看到的一些自然資源和人文景觀,課堂中有機地結合家鄉中自己所瞭解的東西進行專題學習、綜合實踐活動,既能能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也是學生了解家鄉優秀文化的另一種手法。如:為了使學生更好地瞭解蘇州園林的有關知識,筆者利用了兩週時間開展了《認識蘇州園林》的美術綜合實踐活動。具體做法如下:(1)前期工作,瞭解活動要求:①認識哪些蘇州園林?②蘇州園林有什麼特點?③你能介紹個別有代表性的園林嗎?請你設計一份《蘇州一日遊》旅行方案;(2)準備工作,資料收集,整理設計:學生利用課餘時間,通過網絡、書籍等方式進行資料收集,整理、設計旅行方案,教師適當進行指點;(3)彙報、交流,展示成果:學生利用課堂上展示自己收集的材料,通過欣賞、介紹、交流各自的方案,相互討論,補充、修改;(4)小組總結,小組為單位,在各自的基礎上進行總結、彙總成一份比較合理的旅遊方案來,其中涉及到旅行團的名稱、標誌、旅遊路線、適合人羣,以及各季節段的報價,這個設計過程實際也是孩子們一個實踐的過程,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參與學習的熱情。整個活動中,學生不僅參與美術教學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增強了,而且在調查、研究、探索、實踐的一系列活動中,使學生掌握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培養了學生蒐集、處理、撰寫資料的能力以及動手、思考、創造等各種綜合能力,並形成了一定的學習成果。

4、體現趣味性

學習興趣是激發學生求知慾的原動力,它具有催人向上的力量,更是克服困難的精神支柱。因此,我們校本教材開發的時候也不能把這點忽視掉,如果教材教法能抓住孩子的心理,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那麼就能夠事半功倍。當然,要喚起學生的興趣,我們就需要聯繫實際,“知識的開端永遠必須來自感官”,一切想象都不能空洞的展開,離開了身邊的人、事、物,一切思維都枯竭了,只有通過從實際生活中提取出的創作元素,才能真正意義上的喚起孩子們創作的慾望。在教學六年級美術課《橋》時,根據美術學科特點和國小生好動、好新、好奇、好勝的思維特點,把興趣作為設計作業內在的“激素”,通過設計多樣形式的教學,把新知識寓於各活動中,讓學生在欣賞、瞭解的過程中產生求知慾望。針對課本上諸多橋的內容,我將這節課的重點放在了蘇州的橋上,我們蘇州作為東方威尼斯,河多,橋自然也多,先讓學生對周邊的橋有個初步瞭解,激發起他們對於橋這種平時日常生活中常見但又陌生的事物的興趣,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選擇查閲收集相關資料,在這個收集資料的過程中,實際上是學生自己發現和探詢的一個過程,也是他們作品構思的一個過程。通過了解有關橋樑的知識,和各類橋樑的圖片及橋的相關故事,讓學生從中找的了創作的靈感,激發了其創作的慾望,因此在這次作業中,呈現出很多奇思秒想、構圖新穎的作品來,“源於生活,但又不同於生活。”

蘇州園林教案 篇五

1.德育、智育和美育的關係

智育是使人智慧的教育,傳授知識的部分;德育是使人道德的教育,薰染覺悟的部分;美育是什麼?用蔡元培先生的話來説,就是:“美育者,應用美學之理論於教育,以陶養感情為目的者也。”

蔡師進而闡述了美育和德育、智育的關係,“人生不外乎意志;人與人互相關係,莫大乎行為;故教育之目的,在使人人有適當之行為,即以德育為中心是也。顧欲求行為之適當,必有兩方面之準備:一方面,計較利害,考察因果,以冷靜之頭腦判定之;凡保身衞國之德,屬於此類,賴智育之助者也。又一方面,不顧祝福,不計生死,以熱烈之感情奔赴之;凡與人同樂,捨己為羣之德,屬於此類,賴美育之助也。所以美育者,與智育相輔而行,以圖德育之完成者也。”

蔡師的觀點是智育和美育都是德育的重要助手,只有兩手抓,立德樹人的目標才能得以完成或者實現。所以美育的功能決不是配角,它和智育一起使人大智大慧,它和德育一起使人大徹大悟。這一切都將為我們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服務,為青年人才培養服務。中央關於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意見中提到“改進美育教學,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這為美育的全方位發展定了方針、指了方向。

2.德育、智育和美育共同促進教師發展

一所學校要發展,首先是教師的發展。蘇霍姆林斯基著有《與青年校長的談話》一書,開篇便開宗明義地説:“本書涉及的問題,包括對學校教育和教學過程施行領導的下列幾個方面:教師集體的創造性勞動和教師的個人創造,課堂上的教育和教學過程,教師的教育學修養,……”這位偉大的教育家將發展教師、促進教學作為傳授給青年校長的治校經驗,認為校長最緊要的能力(或者任務)就在於發展教師、促進教學。由於六中是藝術高中,在發展教師這個普遍性議題中,我們就多了一份發展教師的美育思想這個特殊的任務,即普遍性中的特殊性的問題。

教師專業發展一切活動的實質,就是校長要發揮教師的創造性,有了創造性的發揮就有了樂趣,就會自然減少職業倦怠感。例如蘇州六中《特色學校發展中的美育策略研究》,此項課題由四個子課題組成,分別為德育、藝術、教學、管理,囊括了藝術、文化各門學科。課題組通過讀書法、行動研究法、觀察法、個案分析與經驗總結等方法,廣泛開展關於校園美、德育美、學科美、藝術美、管理美等領域的行動研究,力爭做到多角度、多層面研究。在課題組各位老師和全校師生的共同努力下,該課題得到很好的響應,教師們多次舉辦讀書沙龍,交流美育心得,也遞交了多篇讀書報告。

3.六中美育的格言、格調、格致

一句格言。歷屆六中人孜孜以求,把學校的育人目標定位在“厚仁、尚美、博學、篤行”,把學校藝術教育的方針鎖定在“以美立校、以美施教、以美育人”,結合立德樹人的要求,我們的美育格言定格在“大愛尚美”。

學校應該是充滿愛的地方,師生之愛、同門之愛、學科之愛、藝術之愛、教育之愛孜孜流淌。學生、教師、學校、社區、家園、國家這些社會元素之間用愛相連,豈不是自尊自重,各美其美?豈不是互勉互助,美人之美?豈不是生生相息,美美與共?豈不是大愛長存,天下大同?

尚是尊崇之意,尚美即追求崇敬美感。尚美必知美,知美必愛美,愛美必作美,人之作美,善之廣大。

一種格調。法國畫家德拉瓦庫説得好:“自然只是一部字典而不是一部書。”朱光潛先生説:“人人儘管都有一部字典在手邊,可是用這部字典中的字做出詩文,則全憑個人的情趣和才學。”也就是説,美是存在風格的,這種風格的形成有賴於我們的審美情趣。在審美活動中我們形成了自己的格調。

“六藝”作為省內唯一的藝術高中,在教育教學、管理輔助等各個環節都要彰顯尚美尚藝的“格調”。任何學科中均含有美學要素,區分在於美的形式不同,美的直接性不同,有的是顯性的,有的是隱性的,任何學科沒有理由拒絕美育。即使在校園規劃、總務後勤、圖書管理、班級面貌等方面都能體現美的“格調”。“六藝”要在方方面面體現學校的管理格調,教學格調,教育格調。

一生格致。格致是推究事務的精神,尚美的過程就是推究追求美的過程,每門學科的教學都是推究的過程。承載着園林文化教育使命的“六藝”更要在鈎沉、傳承、發揚中華優秀傳統美德及蘇州傳統文化方面且歌且行,構建了多樣的美育課程。

蔡元培指出:“凡是學校所有的課程,都沒有與美育無關的。”“人格教育”、“愛的教育”、“感化教育”等教育思想,都是讓校園充滿美的藝術薰陶的教育。

蘇州園林教案 篇六

――“中國園林是世界造園之母,蘇州園林是中國園林的傑出代表。”

這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21屆會議審議批准蘇州古典園林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時的高度評價。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

蘇州是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和國家重點風景旅遊城市,這裏山水秀麗,素以“園林之城”聞名天下。蘇州古典園林以其古、秀、精、雅、多而享有“江南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甲江南”。在中國四大名園中,蘇州就佔了兩席(拙政園、留園)。與“蘇州園林”並駕齊名的蘇州風景名勝虎丘、天平山、石湖等風景區也是古往今來海內外遊客嚮往的遊覽勝地。

“蘇州好,城裏半園亭”。蘇州是一座園林名城。1997年12月,以拙政園、

留園、網師園、環秀山莊為典型例證的蘇州古典園林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00年11月,滄浪亭、獅子林、藝圃、耦園、退思園被增補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04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28屆會議選定蘇州――這座我國擁有遺產地最多的城市。蘇州古典園林是典型宅第園林,淵源於春秋、發展於晉唐,繁榮於兩宋,於16世紀―18世紀明清時期全盛,蘇州有園林近300處,直至今天,保存較好、能分別代表我國宋、元、明、清南方園林風格的著名園林尚有數十處,有始建於宋代的滄浪亭、網師園,元代的獅子林,明代的拙政園、藝圃,清代的留園、耦園、怡園、曲園、聽楓園等。蘇州古典園林歷史綿延2000餘年,在世界造園史上有其獨特的歷史地位和價值,它以寫意山水的高超藝術手法,藴涵濃厚的傳統思想文化內涵,展示東方文明的造園藝術典範。蘇州園林――中國園林的傑出代表,融建築美、自然美、人文美於一體,實為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

以江南私家園林為主要特色的蘇州園林,數量之多,園藝之精,品位之高,在當今世界上任何地區所少見、影響之深遠在人類造園史上都是罕見的。

蘇州古典園林是城市中充滿自然意趣的“城市山林”,身居鬧市的人們一進入園林,便可享受到大自然的“山水林泉之樂”。在這個濃縮了自然山水的空間裏,“一勺代水,一拳代山”,園內的四季晨昏變化和春秋草木枯榮以及山水花木的季相變化,使人們可以“不出城郭而獲山林之怡,身居鬧市而有林泉之樂”,達到“雖由人作,宛若天開”的藝術境地。

蘇州園林是文化意藴深厚的“文人寫意山水園”。古代的造園者都有很高的文化修養,能詩善畫,造園時多以畫為本,以詩為題,通過鑿池堆山、栽花種樹,創造出具有詩情畫意的景觀,被稱為是“無聲的詩,立體的畫”。在園林中游賞,猶如在品詩,又如在賞畫。為了表達園主的情趣、理想、追求,園林建築與景觀又有匾額、楹聯之類的詩文題刻,有以清幽的荷香自喻人品(拙政園“遠香堂”),有追慕古人似小船自由漂盪、怡然自得的(怡園“畫舫齋”),還有表現園主企慕恬淡的四園生活的(網師園“真意”、留園“小桃源”)等等,不一而足。這些充滿着書卷氣的詩文題刻與園內的建築、山水、花木自然和諧地揉和在一起,使園林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均能產生出深遠的意境,徜徉其中,可得到心靈的陶;台和美的享受。中國古典園林精華薈萃蘇州,這與當時文入畫家的參與設計分不開的。

蘇州古典園林宅園合一,可賞、可遊、可居,這種建築形態的形成,是在人口密集和缺乏自然風光的城市中,人類依戀自然,追求與自然和諧相處,美化和完善自身居住環境的一種創造。蘇州古典園林建築類型齊全,保存完整,它的建築佈局、結構、造型、風格、色彩以及裝修、傢俱、陳設等各方面內容大多是明清時期江南民間建築的代表作品,反映了當時中國江南地區高度的居住文明。蘇州園林作為至今保存完整、價值高的城市性建構羣體成為人類文明的見證。在中國乃至世界園林藝術發展史上具有可替代的地位。

蘇州古典園林不僅是歷史文化的產物,也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載體。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藴和強烈的地方風情。體現在園林廳堂的命名、匾額、楹聯、書條石、裝飾、以及花木寓意、疊石寄情等,既是點綴園林的精美藝術品,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同時儲存了大量的歷史、文化、思想和科學信息、物質內容和精神內容都極其深廣,有反映各家思想流派、宣揚人生哲理、藉助詩詞文學渲染,陶;台情操的,是瞭解和研究古代中國江南民俗的實物資料。

蘇州古典園林是一門綜合的藝術,集建築、雕刻、雕飾、文學、書法、繪畫、琴棋書畫、工藝美術、陳設佈置、盆景及音樂、戲曲等等文化藝術於一體,是給人以典雅精美感受的綜合藝術的博物館。它匠心獨具,小中見大。園林面積一般不大,大的四、五畝,小的不足一畝,採用借景、對景、對比、襯托等造園藝術手法在有限的空間裏創造了無限的景緻,獨具匠心地創造出豐富多樣的景緻,空間處理上時而開明闊郎,時而曲折幽深,或藏或露,或深或淺,虛中有實,實中有虛;在園中行遊,或見“庭院深深深幾許”,或見“柳暗花明又一村”,或見小橋流水、粉牆黛瓦,或見曲徑通幽、峯迴路轉,或是步移景易、變幻無窮。至於那些形式各異、圖案精緻的花窗,那些如錦緞般的在腳下遷伸不盡的鋪路,那些似不經意散落在各個牆角的小品……更使人觀之不盡,回味無窮。

值得一提的是,蘇州古典園林作為傳播東方文化的使者,在1979年首先在美國紐約建造了“明軒”庭園,開創了中國園林出口的先河。其深厚的影響不斷延伸,進而在加拿大、新加坡、日本、美國、西班牙、南非和台灣等國家和地區建造蘇州古典園林,出口單體建築、小品陳設和園林微縮模型。成為“中國的長駐文化大使”。為蘇州走向世界架起了一座彩橋。蘇州古典園林,體現“天人合一”的理念,堪稱“人居環境經典”。早在古代就被帝王採擷到皇家宮苑之中,今天吸引了世界各地專家學者來蘇州考察我們祖先的造園藝術、綠化植被、建築風格、環境治理及現代管理,蘇州古典園林成為解決現代文明社會人與自然和諧的最佳範本。

蘇州古典園林是那樣的醇厚,保護它,就是保住我國民族的文化傳統和藝術的寶庫;就是留存可供借鑑的典範,研究、學習、汲取營養,創建有中國特點的、有質量的好作品。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yufangan/k68eq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