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方案 >

八年級下冊物理教案【多篇】

八年級下冊物理教案【多篇】

八年級下冊物理教案【多篇】

八年級物理下冊教學設計教案 篇一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知道勻速直線運動速度的定義、公式。

2、知道速度的單位“米/秒”和“千米/秒”及換算關係。

3、變速運動和變速運動的平均速度。

能力目標:

1、思維能力:從日常生活中比較物體運動快慢來建立速度的概念,並思考比較快慢的兩種方法。

2、應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應用於實踐,並初步瞭解物理計算的解題思路和規則。

情感目標:

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規範解題步驟,養成認真細緻的學習習慣。

教學建議

機械運動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通過三個問題使學生領會要比較運動的快慢必須同時考慮運動的時間和通過的路程這兩個因素。在此基礎上直尺速度的定義。在實驗設計中,由學生自行提供三個玩具通過測量時間和路程計算速度,並給出了速度的公式。

教材用實際示例來建立學生一般物體運動速度的大小的觀念,並給出了速度的單位,米/秒是國際主單位,而常用單位還有千米/時,並分析它們之間的換算關係。

平均速度的概念還是由實踐建立的,因為實際的需求而產生的變速運動和其平均速度,平均速度的公式沒有作強調,仍沿用速度的公式,只是其符號的意義發生了變化。最後由想想議議來使學生知道一些物理量是比值物理量。

機械運動教法建議

速度的概念,應當從一個實際問題入手,為了能區別物體的運動快慢應當如何處理,可以分學生小組討論得出,教師總結兩種方法。快慢用物理量速度表示,進而引出了速度的概念,在此基礎上用學生提供的玩具來實際測量速度,並給出了速度的公式。速度公式也可以由學生根據實驗的結論得出。

速度的單位,應當聯繫實際,提供大量的圖片,展示不同的物體運動的一般速度,建立速度的物理圖景,並提供一些視頻資料,展示現代科技的發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關於速度單位換算,應當在長度的換算的基礎上,用同樣的等量代換的方法明確兩個單位的換算,並讓學生記住兩個單位的換算關係。

平均速度,上一節內容是勻速直線運動,本節讓學生思考實際情況,實際的運動都不是勻速的,但是我們需要作粗略的計算,所以引進了平均速度,讓學生自行思考出這個思路。在此基礎上用具體的例題來形成學生的解題規範。

教學設計示例

“速度和平均速度”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單元分析】

速度的概念,從日常生活中的實例入手,正確的引出速度的概念,應當先從比較物體運動快慢分析,認識到比較速度的意義進而用單位時間的路程表示速度。

速度的公式和單位,速度的單位是由時間、長度的單位合成的,是物理中第一次遇到的複合單位,速度的計算要認清路程和時間的對應。

一。速度概念的引入

思考教材中提出的三個問題,從這三個問題中分析出比較速度的方法:用相同的時間,看運動的路程;運動相同的路程,看所用的時間。而比較不同的時間和路程的方法是用相同的時間衡量通過的路程。

對於基礎較好的學校和學生可以提供圖片資料、視頻資料,使學生認識到比較速度的必要性,也可以直接由學生想象速度比較的意義,可以提高學生的創造力。

説清用速度表示物體運動的快慢,這是速度的物理意義,結合國小的知識,得出速度的概念,可以由學生總結概念。

二。實驗:速度的計算

學生在課前就應當準備玩具小車,進行課本上的實驗,把實驗中的數據添入表格中,就得到了計算速度的公式。

本內容的教學對於基礎較好的學生,可以讓學生自行設計實驗方案,學生可能設計成使小車通過1米的路程,記錄下所用的時間,進而比較小車的速度的大小,教師應當予以鼓勵。

三。速度的單位

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應當提供大量的圖片、視頻等多媒體資源,讓學生比較和認識不同物體的速度,適當選取科技新聞,使學生聯繫實際和科技的學習,也可以用課外實踐活動使學生接觸更多的信息,建立自然界速度的物理圖景和養成從信息中學習的習慣。

可以提供的資料有:步行的速度、游泳的速度、騎自行車的速度、汽車速度、列車速度、飛機速度、衞星速度、地球運動的速度等。

速度的單位可以用對比法學習,對比長度的單位換算和速度的單位換算,然後應當找到最簡單的方法進行換算。見副板書1.

對於基礎較好的學生可以由學生觀察出特點:單位進行等量代換、單位用字母表示。

四。平均速度

可以提供圖片、視頻資料使學生認識到在日常生活中的運動都是變速運動,而我們一般都是不要求很精確的情況下,做粗略研究用平均速度,例如列車從廣州到北京的平均速度等。所以引入平均速度概念,平均速度的計算是路程和所用時間的比值,日常所説的速度,多數情況下都是指平均速度(實際上指的是平均速率)。

計算平均速度的例題,例題如副板書2

形成作題的規範步驟:已知列出已知條件,一般換算成求所需的單位,用字母表示;求列出所求的物理量;解的過程是公式、代入數值和單位、得結果;答結果的內容。

【板書設計】

探究活動

【課題】

速度單位的資料

【組織形式】

學生小組

【教師輔導參考】

1、可以在網上查找各國的速度的單位。

2、各個速度單位的換算關係。

3、相同時期各地速度的單位。

【評價方法】

1、網上的資料可以列出學習記錄。

2、小組總結,各個小組互相補充資料,實現資料共享。

3、發揮學生的創造性,看看哪個組能根據資料提出新的問題。

八年級物理下冊教案 篇二

(一)前提測評

1、什麼叫質量?物理實驗中稱物體質量常用的工具是什麼?

2、托盤天平測量物體質量前要進行哪些調節?怎麼調節?

答:⑴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遊碼放在標尺左端的零刻線處。

⑵調天平橫樑平衡,根據指針在分度盤上的位置調節橫樑右端的平衡螺母,直到指針指在中線處或指針在中線處左右擺動的刻度相等為止。

3、用天平測物體質量時,被測物體放在哪一盤上?砝碼放在哪一盤上?

4、一般按什麼順序加減砝碼?在什麼情況下移動遊碼?

答:⑴估計被測物體的質量後,接從大到小的順序加減砝碼。

⑵增加一個最小的砝碼時,指針偏向分度盤中線右邊,而減少一個最小的砝碼時,指針偏向分度盤中線左邊,此時不加砝碼而移動遊碼使天平平衡。

5、怎樣讀出被測物體的質量?

答:被測物體的質量等於右盤中砝碼的總質量再加上游碼指示的質量數。

7、怎樣確定天平的最大稱量值?

答:⑴根據天平底座上的銘牌的標稱確定。

⑵根據天平配套的砝碼的總質量數及標尺示數估計。

8.使用天平時要注意哪幾個問題?

(二)以學定教

實驗活動:測量一枚大頭針的質量

導入:對話:

生1:只要把一枚大頭針放到天平上稱就行了。

生2:應該在托盤上多放一些大頭針來稱。

生3:應先測一空杯質量,再將一枚大頭針放入空杯中測出總質量,兩次測量結果相減即得大頭針質量。

教師指導:

1、閲讀實驗要求。

2、討論:上述三個同學哪個方法正確?為什麼?

3、瞭解實驗的目的、器材。

4、設計實驗步驟。

5、設計實驗記錄表格。

序號數量總質量單個質量

6、學生進行實驗操作,師檢查、指導

要求: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後動手實驗,也可以邊做邊商量,看哪組實驗做得又快又好。做完實驗後思考,針對上面實驗設計提出有關問題,其他組對提出的問題進行搶答,若某組搶答不完善,其他組可繼續搶答,搶答完畢繼續自由提問,再搶答,直至完畢。

組長評價:①如果都動手實驗,可獲1顆紅五角星;②如果實驗有一半以上的同學成功,再加獲1顆紅五角星;③提出問題或搶答成功的組,按評價小組的評價再加獲紅五星。7、引導學生歸納、總結:讓學生體驗到測量微小物體的質量可以採用測多算少的方法(累積法),此結論應由學生直接去體驗。

8、各組交流實驗數據。如果偏差較大,要分析原因。

9、討論:怎樣測量一個微小物體的質量?以前哪些實驗用過同樣的方法?還有哪些物體的質量也要用這種方法

八年級下冊物理教案人教版 篇三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知道長度的國際單位是米,其他單位有千米、分米、釐米、好米、微米、納米。各個單位間的換算關係。

2、知道測量長度的工具是刻度尺,能正確使用刻度尺測量長度。

3、能正確讀出測量結果,知道測量數值由準確值和估計值組成。

4、知道什麼是誤差,什麼是錯誤並區別誤差和錯誤。

能力目標

1、培養觀察能力:對圖形和圖像觀察,瞭解通過視覺判斷的長度與實際測量不同;通過觀察刻度尺,認識刻度尺的量程、最小刻度、零刻線。

2、培養思維能力:通過單位換算,學會換算的一般方法。

德育目標

養成認真、細緻的好習慣,例如用多次測量取平均值的方法減小誤差。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是通過讓學生觀察圖和估測1分鐘的時間,認識到人的感覺並非可靠的,從而引出了用測量工具進行實際測量的重要性。列舉了學生熟悉的測量工具,並指出長度測量是最基本的測量,刻度尺是最常用的測量工具,教材利用圖片幫助學生分析如何正確使用刻度尺測量長度,教材要求教學中注重觀察的環節。對於“長度的單位”提供了兩個日常生活中的情景,使學生聯繫生活形成一般長度的概念。在關於“誤差”的內容中,教材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分析了誤差為什麼產生,和錯誤的區別以及減小的方法。

教法建議

關於測量部分,由於學生缺乏定量研究自然現象的經驗,對測量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所以應當引導學生觀察教材中的兩個例子,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用其他的例子使學生認識到利用感覺器官做判斷的侷限性,同時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讓學生總結出“感覺並不總是可靠的,需要進行測量”的結論。教師可以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聯繫實際,説明在生產和生活實踐中應用大量的測量、精確的測量等。

關於長度的單位,應當着眼形成長度的具體觀念,所以在教學中展示圖片、圖像和一些關於長度的視頻資料,教學方法應當注意讓學生動起來,自己實踐。

關於正確使用刻度尺,先觀察刻度尺的零點、量程、最小刻度,並告知其他的測量工具也有類似的問題,從而形成學生“不同事物的共同規律”的觀念。在此基礎上,用觀察法自己得到正確的用刻度尺測量長度的方法。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組織討論小組,其後,引導學生勤于思考着重理解,分析正確的和錯誤的測量方法的不同,而能深入理解什麼是正確的測量。

關於正確記錄測量結果,結果要註明單位,應當在今後的學習中進一步鞏固,提示學生要重視這個問題就可以了。在正確讀數這個問題上,講清得到讀數的步驟,學生在此基礎上,用練習鞏固,形成學習習慣為宜,不宜讓學生弄清細節和原理。

關於誤差的教學,講清誤差和錯誤的區別,並知道減小誤差的方法,關於多次測量取平均值的具體應用,在九年級物理測量電阻中才會較高要求的應用。

教學設計示例

第一節 長度測量 誤差

【課題】

長度的測量 誤差

【重點難點分析】

知道長度的單位,對於長度的進率的指數表示是一個難點,但是不宜要求過高,以形成新的難點。能正確使用刻度尺並對使用的正確和錯誤能有正確的判斷。正確記錄測量結果,能在準確值的基礎上估測一位,誤差是難點,講解時不宜過深。

【教學過程設計】

1, 引入新課

條件較好的學校可以組織學生觀察動畫或圖片,條件一般的學校可以觀察課本上的1-1和1-2,使學生得到結論“感覺不總是可靠的,需要進行實際測量”,從而引出測量在物理中的重要地位。

説明在一些方面測量的決定作用,要注意聯繫實際:發射一顆人造衞星,衞星的運動是否正常,就需要不斷的各種各樣的測量,並且這種測量要求的精度很高。

2, 新授課:測量和長度的單位

長度測量是最基本的測量,測量要有標準,所以長度有單位,可以引申各個物理量都有單位。介紹長度的單位。

教學中要使學生建立長度單位大小的觀念,條件較好的學校可以用動畫(自然世界的尺度)、圖形、圖像來幫助學生想象一些長度的數值。在學生充分觀察的基礎上,聯繫實際讓學生充分動起來,在自己的身體上找出大約是1米、1分米、1釐米、1毫米的部位,看看誰的更準確。

學生練習單位的換算和判斷數值的單位,以便鞏固所學到的知識。 3, 新授課: 用刻度尺測量長度

測量長度的一般工具是刻度尺,觀察刻度尺,説出自己的刻度尺的零刻度線的位置、量程、最小刻度。再觀察一些圖形,説明這些刻度尺的零刻度線、量程和最小刻度。

學生可以觀察圖形和圖像素材,或者觀察課本上的1-5、1-6、1-7圖,組織學生討論,並總結出使用刻度尺的正確方法:刻度尺的刻度線緊貼被測物體的應測部位,零刻度線磨損時,可以從其他刻線量起;觀察測量結果時,視線要與尺面垂直。同時,學生應當討論不按照正確方法使用時出現的問題。

記錄結果時,要註明單位,並應當在讀出準確值後,再估計一位,教師利用板圖,讀出木塊的長度:準確值是2cm,再估計一位數值,約是0.2cm,所以木塊的長度是:2.2cm.

在此基礎上,加上毫米線,此時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mm,再讀出木塊的長度,對比這兩次的數值,可以看出測量相同的物體,用不同的精確度的刻度尺得到的結果是不同的。可以再出示一些問題,鞏固學生的正確讀數。教學中要注意養成學生的這些學習習慣。

4, 新授課:誤差

對於“誤差”的教學,僅僅把握三個問題:什麼是誤差,誤差是怎麼產生的;誤差和錯誤的區別;減小誤差的方法。這三個問題可以讓學生討論後得出。

由於估讀的數值不同,不同的刻度尺有差異,一些環境等因素對測量工具的影響,造成了誤差,所以誤差是不能絕對避免的,我們把測量值和真實值之間的差異叫誤差。而錯誤是測量上的方法錯誤,可以在測量中改正的,這是二者的區別。減小誤差的方法是選擇精密的測量儀器、多次測量取平均值。

【板書設計】

探究活動

【課題】查閲關於長度的一些單位

【活動的組織】以小組為單位

【教師指導】

1、提供關於長度的一些學史資料

2、不同國家中關於長度的不同單位

3、長度的國際單位制中,單位的換算關係

【評價】

1、資料來源的豐富程度

2、內容的祥實程度

3、資料本身的豐富程度

八年級下冊物理教學設計 篇四

【液體的壓強】

教學目標

1、初步認識液體壓強規律,學會用壓強計測量壓強

2、知道液體壓強的規律在生活中的應用實例

3、在探究液體壓強規律的過程中,練習使用類比法 教學設想 重點:初步認識液體壓強規律

難點:知道液體壓強的規律

教法: 教學準備 玻璃管,橡皮膜,液體壓強計,水, 教學過程 二次備課 引入:固體對接觸面有壓強,那麼液體有壓強嗎?

例:杯子對桌面有壓強,杯子裏的水對杯底和杯壁是否有壓強?

演示實驗:

圖10-9(a) 玻璃管底部橡皮膜鼓起,

圖10-9(b)手指會受到力的作用

得出:液體對容器底部和側壁有壓強。

思考:液體內部有壓強嗎?

例:學生舉例:(1)人在水裏,感覺胸悶

(2)圖10-9(c)

(3)

液體內部壓強的具體證明

探究影響液體內部壓強大小的因素

認識壓強計的結構

用手指輕壓金屬盒的橡皮膜,U形管兩側的液麪發生什麼變化?

如何來體現壓強計是怎樣顯示壓強大小的?

使用説明,橡皮膜沒有受到壓強時,U型管兩側的液麪相平。橡皮膜受到壓強時U型管兩側的液麪出現高度差,受到的壓強越大時,高度差越大。

設計實驗:

將金屬盒放入水,U型管兩側的液麪有高度差,説明:液體內部有壓強

(1)將金屬盒放入水,使橡皮膜向着中各個方向,觀察到U型管兩側的液麪都 (沒有出現、出現)高度差。

説明:液體內部向各個方向都 壓強。(有、沒有)

(2)增加金屬盒在水中的深度,觀察到U型管兩側的液麪高度差變 。(大、小)

説明:液體內部壓強與深度 ,(有關、無關),且隨深度的增加而 。(增大、減小)

(3)把金屬盒固定在水中某一深度不變,改變橡皮膜的方向,觀察到U型管兩側的液麪高度差 ,(變、不變)

説明:在液體內同一深度處,液體向各個方向的壓強大小 。(相等、不等)

(4)把金屬盒放在不同液體的相同深度處,觀察到U型管兩側的液麪的高度差 (相同、不同)

説明:液體內部壓強與液體的密度 ,(有關、無關),在不同液體的同一深度處,液體的密度越大,壓強 。(越大、越小)

總結:液體內部壓強的特點:

(1)液體內部向 方向都有壓強。在液體的同一深度處,液體向各個方向的壓強 。(相等、不等)

(2)液體內部壓強大小隻與 、有關,深度越深壓強越 ,在不同液體的同一深度處,液體密度越大壓強越 。

八年級物理下冊教案 篇五

知識目標:

1、知道機械運動

2、知道參照物,知道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3、知道勻速直線運動。

能力目標:

1、觀察實驗能力:能從生活中觀察到物體機械運動的實例。

2、思維能力:判斷和分析機械運動,結合參照物的知識分析運動和靜止的情況。

3、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解釋、判斷自然界中的運動現象。

情感目標:

1、辯證唯物主義運動觀的教育。

2、培養學生科技意識,熱愛科學、崇尚科學的思想。

3、利用地球同步衞星的教學滲透愛國主義教育。

教材分析

教材從實例中引出了物體運動的問題,並稱物體位置的變化為機械運動,再推廣到自然界的實例中。參照物的概念也是由實例引出,並聯系實際分析生活和自然界中的實例,要求學生會聯繫實際判斷已知參照物的情況下物體的運動情況和由運動情況分析所選的參照物。在此基礎上,感性的分析了勻速直線運動,並説明物理學研究問題的一種方法,即從簡單的問題入手,逐漸深化,最後分析我國發射的地球同步衞星並思考一些問題。

教法建議

儘量不加深課本上的內容,而應當多聯繫實際,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由實踐中學習的習慣,加深一些物理學習方法的體會。

通過討論引入新課,引導學生思考問題,並直接界定物理學中的機械運動,對於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的學習,應當提出問題,學生討論,並由此引出參照物的概念,關於參照物的問題要由學生列舉實例,學生分析,教師可以做評價,最後總結分析的一般方法。在本內容的教學中可以使用適當的媒體資料,例如可以用課本的配套錄像帶“運動的相對性”並回答本節的練習。

勻速直線運動的教學,觀察和分析課本上的實例,説明這是近似的勻速直線運動,由學生思考生活和自然界中近似的勻速直線運動,加深學生對勻速直線運動的感性認識,在此基礎上給出定義。定義中只須講清快慢不變,不宜引入速度的概念。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單元分析

本節教學重點是參照物的教學,關於參照物要求能夠由運動情況分析所選擇的參照物和知道參照物判斷物體的運動情況。

教學過程分析

一,機械運動

討論引入新課,學生閲讀教材的內容和提供的參考資料,閲讀問題是:什麼叫機械運動;舉例説明自然界中的機械運動;課桌、房屋是否做機械運動,為什麼;能舉出絕對不動的例子嗎。

對學生列舉的示例可以進行分析,注意講解的問題:我們把物體位置的變化叫做機械運動;宇宙是運動的,其中的所以物體都是運動的。

二,參照物

説明日常生活中對一些現象的解釋,並進一步引出了參照物的概念,講解時注意的問題是:通過實例分析,説明不同的人對運動的描述不同,其原因是他們對運動描述所選擇的標準不同,我們把被選作標準的物體叫做參照物。

由學生列舉實例説明當選不同的參照物時,同一物體的運動的情況,並深入分析選其他參照物時的運動特點。

分析兩類實例:已知參照物,判斷物體的運動情況;根據描述的運動情況判斷選擇的參照物。由學生的具體情況可以教師提供參考示例學生分析,也可以發揮學生的創造性,由學生組成小組,自行設計問題,討論,由教師評價。提供一些參考示例:“每天的日起日落這句話是以什麼做參照物的”、“地球同步衞星總是靜止在地球的某處上空,這是以什麼做參照物”、“以太陽做參照物,地球同步通信衞星的運動情況怎樣”、“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兩岸走”這句歌詞中前半句和後半句中所選的參照物各是什麼”等。

三,勻速直線運動

觀察一些實例,可以提供錄相和視頻文件、圖片讓學生思考這些運動的特點,對於基礎較好的學生,可以由他們發現其中的共性,總結出勻速直線運動的特點。講解時,要注意勻速解釋成快慢不變,而不要引出速度的概念,使學生形成對勻速的感性認識,並説明勻速直線運動是最簡單的機械運動,而物理研究問題是從最簡單的問題入手的。

對於想想議議中的問題,可以提供學生自然科學中的圖片資料,對於基礎較好的學生可以在課前就佈置查閲資料的預習內容,要求查找關於我國衞星發射的情況和衞星運動的資料。

八年級物理下冊教案 篇六

教學目標:

1、初步理解力的概念。

2、知道力所產生的效果。

3、知道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學重點:

力的概念

教學難點:

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學用具:

彈簧、鋼鋸條、氣球、磁鐵、磁針、大頭針、鐵塊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我們在這一章中要學習一個新的物理概念——力。力是日常生活和工農業生產中常用的一個概念,也是物理學中一個重要的概念。這一章我們就來學習有關力的一些知識。

二、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

教師:我們常常提到“力”這個字,但是在物理學中所説的力的含義要比生活中所説的力的含義狹窄、確切得多。

人推車需要力;人把水桶提起來需要力;馬拉車需要用力。這些有力出現的實例中都伴有肌肉緊張,所以力的概念最初是由肌肉緊張而來的。但在在大量情況下,雖然沒有出現肌肉緊張的情況,仍然有力存在,因為產生了和肌肉緊張相同的效果。大家看,用吸鐵石吸引這些大頭針,儘管沒有肌肉緊張,不是也有力存在嗎?(演示)

請大家舉出有力存在的實例。

請大家考慮,當有力存在(或出現)時有幾個物體?

教師:有力存在時,一定有兩個物體發生了某種作用。吸引、拉、舉等等是對這些作用的具體描繪。

吸鐵石吸引鐵釘,吸引就是吸鐵石對鐵休的吸引力。運動員舉槓鈴,舉就是運動員對槓鈴的力。火車頭拉車箱,拉就是火車頭對車箱的力??

上述的例子説明,有力存在時,總有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發生了作用。所以,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一組物體是施力的,另一組物體是受力的。對一個力來説,有施力物也有受力物。現在請大家指出下列各力的施力物和受力物。

汽車對拖車的拉力;推土機對土的推力;起重機向上吊起集裝箱的力

教師: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對力的理解應注意以下兩點。這裏所説的作用指的就是力。當有力出現時,應分清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尤其是注意認清哪個物體是受力物體。

三、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演示實驗:吸鐵石吸引大頭針。

2、演示實驗:鐵塊吸引小磁針的一個極。

四、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

(1)實驗:用手將彈簧拉長。

教師:彈簧受到拉力時變長了。

(2)實驗:手用力使鋸條變彎曲。

教師:氣球受到手的壓力時變扁了。這説明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

2、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

(1)教師:足球靜止在地面上,腳踢它時給它一個力,足球受到這個力由靜止變為運動。汽車關閉了發動機後,由於汽車受到阻力,速度逐漸變小,最終停下來。可見力可以使物體運動的速度變大,也可以使運動物體的速度變小。

(2)教師:乒乓球向我們飛來,我們揮拍打去,球的運動方向變化了,又向對方的球枱飛去。可見力還可以改變物體運動的方向。五、練習

八年級物理下冊教案 篇七

一、學習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什麼是電阻,理解電阻是導體本身的一種屬性。

(2)知道電阻的單位及其換算。

(3)理解電阻的大小與導體的材料、長度、橫截面積有關。

2過程與方法

在探究決定電阻大小因素的過程中,體會用控制變量法研究物理問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激發學生對電阻與那些因素有關產生興趣,積極動手進行實驗或觀察實驗。

二、教學建議

(一)、課前預習:

(二)、課內探究

通過預習,我們知道電阻是導體對電流的阻礙作用,並且有大小之分,那麼電阻的大小與什麼因素有關呢?讓我們來一起探究。

、實驗探究,合作交流

閲讀14頁演示實驗,利用桌上的器材完成實驗,完成下列問題

探究問題:導體電阻的大小與橫截面積的關係。

設計實驗:

1你選擇的器材有:

2在實驗中通過什麼現象判斷導體電阻的大小?

3實驗步驟:(1)根據要求設計電路圖

(2)根據電路圖連接實物圖

(3)閉合開關,進行實驗

進行實驗並收集證據:(各小組根據所設計的實驗方案進行實驗探究,並做好記錄。)

分析論證:(認真分析實驗現象,你能得出什麼結論?)

結論:

決定導體電阻大小的因素是

評估:(請對自己的探究活動進行回顧、分析)

、整理反思,歸納梳理

、當堂達標,反饋提升

八年級下冊物理教案 篇八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使學生藉助已有知識:理解滑輪的原理 , 知道滑輪的作用。

過程與方法:

由問題的提出、猜測、經過實驗探究 , 使學生親身經歷物理問題的研究過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 , 學習科學的探究方法 , 從而領悟科學的思想和精神 , 培養抽象思維和論證問題的能力。通過對實驗數據的收集 , 培養嚴肅認真的操作態度及科學分析實驗數據的能力。

教學重點:定滑輪、動滑輪的作用。

教學器材:定滑輪、繩子、鈎碼、彈簧測力計

分組實驗器具:動滑輪、繩子、鈎碼、彈簧測力計、鐵架台、刻度板

教學方法:採用實驗探究、討論歸納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複習提問

1.槓桿有哪三種?各有什麼特點?舉例説明。

2.剪鐵用的剪刀和鑷子是省力槓桿還是費力槓桿?

教師出示實物並進行演示,並畫出這兩個槓桿的示意圖。要求學生正確畫出它們的力臂,講清道理,説明結論。

剪鐵用剪刀和鑷子兩槓杆示意圖如圖所示。

二、新課引入

教師先舉一個滑輪的實例,再要求學生舉滑輪的例子,根據使用時滑輪的不同情況進行分類(即按定滑輪和動滑輪分類)。

提問它們的特點是什麼,由此給出定義:滑輪是一個周邊有槽、並可以繞軸轉動的輪子。

教師給出滑輪的分類。

滑輪有兩種:定滑輪和動滑輪。使用時滑輪的位置固定不變的叫做定滑輪,使用時滑輪的位置跟被拉動的物體一起運動的叫做動滑輪。

再舉些滑輪實例,可連接錄像。

1、定滑輪

觀察定滑輪。定滑輪工作時,它的軸固定不動。

舉例:如旗杆頂部的裝置為定滑輪。

(2) 提問:使用定滑輪有什麼特點? 演示實驗:

① 稱量鈎碼的重力;

② 演示如圖所示的實驗,勻速拉動彈簧測力計,物體上升,拉力的方向改變,但彈簧測力計的示數不變,特點是 G = F 。使用定滑輪吊起物體時,可以改變力的作用方向,達到操作方便的目的。

提問:使用定滑輪不能省力,那麼能否省距離?能否省功?

按照下圖進行演示。使學生清楚地看到:“動力作用點移動的距離 s 與物體上升高度 h 相等,使用定滑輪不能省力,也不能省距離。” 由此得出使用定滑輪不能省功。

2、動滑輪

(1) 教師邊講邊演示動滑輪提升重物。

要求學生討論分析,此時提起重物使用的滑輪與剛才演示實驗使用的定滑輪有何不同點?

教師在學生討論後小結:動滑輪工作時,軸和重物一起移動。另外用力方向也不同,用定滑輪時拉力方向是向下的,使用動滑輪提升重物時拉力的方向是向上的。

(2) 提問:使用動滑輪有什麼好處?動滑輪中繩的拉力和做功情況怎樣? (3) 組織學生實驗,按課本實驗探究,參照下圖進行實驗。

由於研究定滑輪時教師已演示過實驗,學生可以自己設計出實驗步驟。

説明:重物用 2 個鈎碼錶示,有利於分析數據。用彈簧秤測出鈎碼重。讀取彈簧秤的示數時,跨過動滑輪的兩條繩要豎直、平行。

學生實驗,教師巡迴指導。 學生實驗完畢後,教師請幾組學生分別將自己的一組數據填到教材中的表格中,分析學生數據。

(4) 總結:

使用動滑輪提升鈎碼,彈簧秤的示數約是鈎碼重的二分之一。

兩根繩子吊着重物和滑輪,這兩根繩子的力之和約等於鈎碼的重力,符合平衡力的原理。

動力作用點移動的距離s是物體上升高度 H 的 2 倍。

使用動滑輪不能省功。

説明:在提升鈎碼的過程中也把動滑輪提升起來了,當鈎碼重遠大於動滑輪重時,動滑輪才可忽略不計,從而得出使用動滑輪可以省一半力的結論。

三、課堂小結:認識定滑輪、動滑輪。

四、實踐活動 建議:“發展空間”中的“我的設計”。

五、板書

第二節 滑輪

一、定滑輪

1. 滑輪的位置固定不變。

2. 不省力 , 可以改變力的方向。

3. 使用定滑輪不省功。

二、動滑輪

1. 滑輪的位置跟被拉動的物體一起運動。

2. 可以省一半力 , 但不能改變用力方向。

3. 使用動滑輪工作,不省功。

八年級物理下冊教案 篇九

教學目標

認識液體壓強的實際應用——連通器,瞭解生活和生產中形形色色的連通器。

教學重點

連通器的特點

教學難點

從實踐生活中找到連通器的應用

教學準備

課件,導學案

教學方法

先學後教,學案導學,合作達標

教學過程

一、連通器

1、出示連通器,請同學們觀察這種容器的形狀和特點。

教師和學生一起歸納:上端開口,底部相連通的容器叫連通器。

2、將連通器裝入水,讓同學們觀察水位,把連通器沿豎直面旋轉,但水未溢出,繼續觀察。

當連通器裏的水不流動時,各容器的液麪總保持相平。

讓同學敍述自己所見過的哪種屬於連通器。

茶壺,水塔,鍋爐水位計等。

3、請同學上台把兩根玻璃管和一根橡皮管組裝成連通器,並裝入水體驗連通器的特點。

二、船閘

介紹三峽水利工程:為什麼我們要把長江攔起來?當長江攔壩之後會出現什麼難題?

引入船閘。

讓同學先閲讀課本船如何從上游行到下游的,然後起來敍述船又是如何從下游行到上游的。

三、應用

家中的連接情況,在主管和家中的排污管之間接有一段彎管,這段彎管正好連通了它的兩端,形成一個連通器 ;平常其中總是有水,可以起到隔住臭氣的作用;當有污水需要排入時,由於室內一側的水面比另一端高,水會自動的流出,直到兩邊相平為止。

練習:

1、潛水艇潛入水中越深,受到海水的壓力越 ,它在水下航行的同一深度不同部位處受到的壓力 。

2、上端開口,下端連通的容器叫 ,當連通器裏的水不流動時,各容器中的水面 。

3、船閘是根據 原理修建的。

4、下列器具不屬於連通器的是( )

A、茶壺 B、自來水筆 C、水渠的過路涵管 D、鍋爐水位計

5、潛水艇深潛到104m的海底時,科學家們驚奇地發現一條約30cm的扁魚在海底遊動,這條魚的形狀為什麼是扁的?如果將這條魚拿出水面,它將怎樣?

6、工程師們為什麼要把攔河壩設計成下寬上窄的形狀?

7、在洪水季節,河水中的含沙量增大時,河水對攔河壩的壓強將有何變化?為什麼 ?

能力提高

8、探究: 。

9、請你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用品(如方便杯、可樂瓶等)設計一個實驗,探究液體內部的壓強規律。要求寫出所需器材、試驗過程、現象及結論。

家中的連接情況,在主管和家中的排污管之間接有一段彎管,這段彎管正好連通了它的兩端,形成一個連通器 ;平常其中總是有水,可以起到隔住臭氣的作用;當有污水需要排入時,由於室內一側的水面比另一端高,水會自動的流出,直到兩邊相平為止。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yufangan/l557d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