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方案 >

高一化學教案新版多篇

高一化學教案新版多篇

高一化學教案新版多篇

高一化學教案 篇一

(第一課時)

【教材分析】

電解屬於電化學的知識範疇,是中學化學理論體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時電解與物理學科中的電學、能量的轉換有密切的聯繫,是氧化還原反應、原電池、電離等知識綜合運動。電解教學安排在氧化還原反應、離子方程式、電離平平和原電池知識後教學符合化學科知識的邏輯體系和學生認識規律。本節教材可分為二個部分:電解原理、電解原理的應用。

【設計思路】

本內容是人教版高中化學(必須+選修)選修4第四章《電化學基礎》第三節《電解池》中的第一課時內容。該內容是中學化學中電化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中化學教學的一個重點和難點。學生已經學習了原電池的相關知識,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學習電解知識平台。本人採用實驗教學模式,教學過程中教師為學生創設學習情境,搭建一系列的問題支架,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讓學生在觀察中學習,在學習中思考,在思考中昇華,然後將知識運用到具體的應用中;力求做到“以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為主”的新課程教學理念。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理解電解的原理。

(2)能夠準確判斷電解池的陰、陽兩極。

(3)知道惰性材料做電極時,離子的放電順序以及陰、陽極上產物的分析判斷。

(4)初步掌握書寫兩極所發生的反應及電解的總化學方程式;會判斷兩極所發生的是氧化反應,還是還原反應。

(5)通過一些設問及質疑,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概括總結的能力,以及形成規律性認識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實驗演示投影及引導學生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分析和推理,讓學生體驗科學探的過程,形成一定的實驗能力、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

3、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實驗探究,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態度和科學方法,滲透由現象看本質、由個別到一般、由一般到特殊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教學重點】 電解池的工作原理

【教學難點】 離子放電順序、電極產物的判斷

【教學方法】 實驗探究、啟發討論

【教學用具】 電解槽 碳棒(4支) 學生電源 導線

氯化銅溶液 KI-澱粉試紙 燒杯 玻璃棒

多媒體

【教學過程】

【引言】

前面我們已經學習了原電池的有關知識,知道了化學能在一定條件下能夠轉化為電能,我們把實現這種轉化的裝置叫原電池;我們也知道:能量之間可以實現相互轉化。那麼,能不能設計一種裝置,將電能轉變為化學能呢?在國中,我們接觸了電解水,當電流通過水時,水被電解生成了氫氣和氧氣。那麼,當我們把電流通過水或水溶液時,到底發生了哪些變化?這種變化是否存在一定的規律?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探究這個課題:電解池。

【板書】 第三節 電解池

【投影演示實驗】提醒學生認真仔細地觀察實驗現象。(同時板書:實驗)

【演示實驗1】將兩根碳棒分別插進電解槽中,浸一會兒取出。

(引導學生觀察碳棒表面上有沒有新物質生成。結論:碳棒和氯化銅不反應。)

【演示實驗2】用導線連接兩根碳棒後再浸入CuC12溶液一段時間,取出觀察。

(碳棒表面也沒有新物質生成。結論:沒有構成原電池,不發生反應。)

【演示實驗3】浸入CuC12溶液的兩根碳棒分別跟直流電源的正極和負極相連接。接通電源,讓不家務事觀察兩極的現象。(提醒學生連接的是交流電還是直流電的兩極)

[找學生回家實驗過程中的現象,教師適當進行補充。]

【學生髮言】一個碳棒覆蓋有一層紫紅色物質(銅),另一個碳棒表面有小氣泡生成,。用濕潤的碘化鉀澱粉試紙檢驗產生的刺激性氣體,試紙變藍色,説明該氣體是氯氣。

【問題】通過觀察到的實驗現象,我們發現了什麼過程?這個過程是物理變化還是化學變化?

【師生小結】(投影實驗裝置)通過以上實驗説明氯化銅溶液受到電流的作用,在導電的同時發生了化學變化,生成銅和氯氣。

【投影設問1】氯化銅固體即使在加熱的時候也很難分解,為什麼其溶液在電流的作用下會分解成銅和氯氣呢?

【板書】(電解氯化銅溶液原理)分析

【投影設問2】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請大家思考:

1、通電前

CuC12溶液中存在哪些離子?這些離子作如何的運動?

2、通電中

1)溶液中的離子運動情況有何變化?是什麼因素導致了這種變化?

2)電路中的電流與電子流向如何?當陰、陽離子移向碳電極表面時,哪些離子發生了變化?

3)你能寫出兩個碳電極上發生的反應並指出反應的類型嗎?總反應如何呢?

3、想一想,整個過程中能量是如何轉化的?

【學生活動】學生分組講座回答如下問題,教師及時點評。

【投影】鏈接運畫投影“電解氯化銅微觀模擬”,讓學生通過以上問題的分析加深對電解過程的微觀與宏觀認識。

【講述】為了與原電池的兩電極區別,我們把與電源正極相連的電極稱為陽極,與負極相連的電極稱為陰極。

【板書】陽極:與電源的正極相連。

陰極:與電源的負極相連。

【學生活動】學生完成陰、陽兩極上的電極反應,並指出反應類型。教師糾正。

【板書】陽極:2C1-2e=C12↑ (氧化反應)

陰極:Cu2+2e=Cu (還原反應)

總反應:CuC12電解Cu+C12↑

【小結】通過以上分析,我們知道了當電流通過氯化銅電解質溶液時,離子定向移動到陰、陽兩極後發生氧化還原反應,生成了新的物質。在這個過程中,電能轉化為化學能。

【過渡】大家能明白什麼是電解,什麼是電解池嗎?

【板書】1、電解:使電流通過電解質溶液而在陰陽兩極上引起氧化還原反應的過程。

2、電解池:把電能轉化成化學能的裝置。

【投影設問3】思考2:根據以上電解氯化銅的裝置,以及聯繫原電池的構成條件,你能否總結出電解池的一般構成條件?

【學生活動】學生相互討論後,回答問題。教師予以適當引導。

【板書】3、電解池的構成條件

(1)兩個電極(能導電的金屬或非金屬)

(2)電解質

(3)有外加直流電源,並形成閉合迴路

【投影設問4】思考3:在電解過程中,電子、離子是如何移動以形成閉合迴路的?

(再次投影“微觀模擬”,分析總結電解過程中電子、離子的移動方向)

【板書】4、電子的流向

陽極 → 電源正極 電源負極 → 陰極

5、離子的移動方向

陽離子 → 陰極 陰離子 → 陽極

【投影設問5】思考4:電解質溶液中的陰、陽離子分別移動到兩極後發生了什麼變化?

【講述】陽離子移向陰極後,得電子發生還原反應;陰離子移向陽極後,失電子發生氧化反應,我們把陰離子失去電子而陽離子得到電子的過程叫放電。

【投影設問6】思考5:在溶液中存在的陽離子有Cu2+、H+,陰離子在OH-、C1-,為什麼首先在陰極上放電的是Cu2+而不是H+,在陽極上放電的是C1-而不是OH-?離子的放電——也即離子的得失電子有先後順序,那麼,離子的放電先後主要是由什麼決定的呢?

【學生活動】學生相互討論,思考。教師引導分析。

【學生回答】離子的放電先後應是由離子的氧化性,還原性相對強弱決定的。

【點評歸納】影響離子放電順序的原因有很多。高中階段,我們僅講座氧化性和還原性相對強弱對其影響。根據氧化還原的知道,離子得失電子的能力不同。因此,離子的放電順序不同,氧化性強的離子先得電子,還原性強的電子先失電子。所以在CuC12溶液中Cu2+和C1-先放電。

【師生小結】共同總結離子放電的先後順序,。

【板書】6、離子的放電順序

陰極上放電順序(得電子先後)

Ag+>Hg2+>Fe3+>Cu2+>H+(酸)>Pb2+>Sn2+>Fe2+>Zn2+>H+(濃度較小時)

陽極上放電順序(失電子先後)

S2->I->Br->C1->OH->(含氧酸根)>F-

【講述】教師對上述離子放電順序作簡單的説明。

【投影設問7】在電解氯化銅溶液的裝置中,若把電解質換成氧化鈉,其結果又如何呢?試寫出電極反應。

【師生活動】學生分析討論,教師點評。

【投影分析】

【投影設問8】在電解氯化銅溶液的裝置中,若把電解質換成硝酸銀,其結果又如何呢?試寫出電極反應。

【師生活動】學生分析討論,教師點評。

【投影分析】

【課常小結】(略)

【投影作業】

1、用石墨電極電解下列溶液,寫出電解時的電極反應和電解總反應。

CuBr2 Na2CO3 CuSO4 H2SO4 NaOH HC1

2、在利用電解水的方法制取氫氣和氧氣時,一般不直接電解蒸餾水,而是電解HaOH溶液或H2SO4溶液,你知道為什麼嗎?

3、結合已經學習的原電池,查資料自主列表比較原電池與電解池的聯繫與區別。

【教學反思】

在教學中,讓實驗成為學生實踐體驗的一部分,通過演示實驗,啟發引導,講座分析等方法,讓實驗成為幫助學生開展探究活動的積極手段,並在其過程中培養他們基本技能,激發他們的探究熱情,激活學生的學習內在驅動力。從整節課的教學過程來看,它重在探究重實踐。在實驗探究中,不僅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獲得知識,更能啟迪學生思維、培養科學精神和創新能力,使課堂圍繞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活動,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大大激發學生積極性。為學生的進一步發展創造一個新的局面,從整體教學效果來看,通過學生對實驗現象的觀察,一系列問題的思考和有目的的知識歸納,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是相當不錯的,電解的原理及形成條件,學生都能輕鬆、愉快地掌握並應用,為後面的新內容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本案例利用多媒體動畫演示,在視覺上能讓學生感知陰、陽離子得失電子的情況,並在教師的引導下,總結出常見離子的放電順序,然後再運用到實際應用中;遺憾的是:實驗儀器不足,使學生不能自主實驗,沒有給學生更多的展示自己才能的機會。

【板書設計】

第三節 電解池

實驗:

分析:

電極:陰極:與電源“-”相連,Cu2++2e=Cu,發生還原反應

陽極:與電泊“+”相連,2C1-2e=C12↑,發生氧化反應

1、電解:使電流通過電解質溶液而在陰陽兩極上引起氧化還原反應的過程。

2、電解池:把電能轉化成化學能的裝置。

3、電解池的構成條件

(1)兩個電極(能導電的金屬或非金屬)

(2)電解質

(3)有外加直流電源,並形成閉合迴路、

4、電子的流向

陽極 → 電源正極 電源負極 → 陰極

5、離子的移動方向

陽離子 → 陰極 陰離子 →陽極

6、離子的放電順序

陰極上放電順序(得電子先後)

Ag+>Hg2+>Fe3+>Cu2+>H+(酸)>Pb2+>Sn2+>Fe2+>Zn2+

陽極上放電順序(失電子先後)

S2->I->Br->C1->OH->(含氧酸根)>F-

高一化學教學教案 篇二

【學習目標】

1、掌握Na2O Na2O2 和 Na2CO3 NaHCO3 的性質。

2、瞭解焰色反應及常見金屬的特徵焰色。

【學習重點】

Na2O Na2O2 Na2CO3 NaHCO3性質。

【新授知識】

閲讀教材55—57頁

一。氧化鈉和過氧化鈉

【實驗3--5】

把水滴入盛有少量Na2O2固體的試管中,立即把帶火星的木條放在試管口,現象 ;用手輕摸試管外壁,感覺 ,説明反應是 熱反應;向試管中溶液滴入酚酞溶液,現象 。

性 質 氧化鈉(Na2O) 過氧化鈉(Na2O2)

製備

色、態

氧元素的化合價

與水反應

與CO2反應

用途 不作要求

二。碳酸鈉和碳酸氫鈉

物質 Na2CO3 NaHCO3

俗名

色、態

水溶性

水溶性大小:

酸鹼性

酸鹼性強弱:

熱穩定性

穩定性強弱:

與HCl反應

同濃度的溶液與鹽酸反應速率比較:

與NaOH反應

相互轉化

三。焰色反應

1、定義:很多 或它們的 在灼燒時都會使火焰呈現特殊的顏色,這在化學上叫焰色反應。

2、實驗步驟:

(1)將鉑絲(或光潔無鏽的 )放在酒精燈外焰灼燒,至與原來的火焰顏色 時為止。

(2)用鉑絲蘸取Na2CO3溶液,在外焰上灼燒,觀察火焰顏色為 色。

(3)將鉑絲用 洗淨後,在外焰上灼燒至沒有顏色時,再蘸取K2CO3溶液作同樣的實驗,此時要透過 觀察。

3、應用:離子檢驗(鑑別鈉,鉀等金屬或其離子)節日燃放的煙花。

【限時作業】

1、關於Na2CO3和NaHCO3性質的有關敍述正確的是( )

A.在水中溶解性:Na2CO3

C.同濃度溶液與足量酸反應的速度:Na2CO3

2CO3不能轉化成NaHCO3,而NaHCO3能轉化為Na2CO3

2、焰色反應每次實驗都要用試劑洗淨鉑絲,這種試劑是( )

A. Na2CO3溶液 B. NaOH溶液 C.硫酸 D.稀鹽酸

3、在蔬菜生長過程中,常噴灑農藥防治蟲害。據有關專家介紹,用鹼性溶液或清水浸泡,可使殘留在蔬菜上的農藥的毒性降低,因此,買來的蔬菜在實用前最好用稀鹼水或清水浸泡一段時間,浸泡蔬菜時可加入適量( )

A 。純鹼 B.白酒 C.白糖 D.食醋

4、下列各組物質混合後,不能生成NaOH的是( )

和H2O 2O2和H2O (OH)2和Na2CO3 (OH)2和NaCl

可逆反應中的化學平衡教案 篇三

教學內容分析

化學平衡屬於化學反應原理的知識,是在學習了化學反應與能量、物質結構、元素週期律等知識的基礎上學習的中學化學重要理論之一,有助於加深理解以前所學的元素化合物知識及化學反應,後續學習的電離平衡、水解平衡等,實際上是高一所學化學平衡的延續,還是後一章學習的基礎,因此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本節課是化學平衡的第一課時,學生易出現的問題是化學平衡狀態的判斷。這部分內容理論性、知識邏輯性強,題型廣,學生很容易被表面現象矇蔽,學生要學會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方法,提高自身的科學素養。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瞭解可逆反應與不可逆反應的。概念;理解化學平衡狀態的基本概念、會判斷化學平衡狀態;瞭解化學平衡常數

過程與方法

用化學平衡狀態的特徵判斷可逆反應是否達到化學平衡狀態,從而提高判斷平衡狀態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培養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的科學態度與科學素養

教學重點、難點

化學平衡是化學基本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是以後學習電離平衡,鹽類水解平衡的基礎。因此,使學生建立化學平衡的觀點剖析和化學平衡狀態的判斷、化學平衡常數是本節課的重點。

化學平衡狀態的判斷理論性強、內容枯燥,是本節課的難點。教學設計時,利用不同層次的習題層層分解和討論,在教師的幫助下增強認識結構,深化對化學平衡的理解。

學情分析

必修階段,學生對可逆反應、化學平衡已經有了初步認識,選修階段充分利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從學生已有的溶解結晶平衡入手,導入化學平衡的建立,深化判斷可逆反應達平衡的判斷方法,這樣逐步深入的認識知識,容易啟發學生的思維。

教學方式

通過日常生活事例激發學生的興趣,建立模型,引導啟發學生分析、認識問題的本質並遷移知識,解決類似問題。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高一化學教案大全 篇四

《氫氣實驗室製法》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使學生掌握實驗室用金屬和酸反應制取氫氣的化學反應原理,初步瞭解實驗室製備實驗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瞭解置換反應的概念,對給定反應物、生成物的化學反應,能初步判斷反應類型;

根據氣體的性質,學會判斷氣體收集的方法。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通過觀察瞭解啟普發生器的工作原理,並根據其原理,用易得廉價的簡單實驗儀器,自行設計製備氫氣的簡易裝置。

情感目標

通過對氫氣純度的檢驗,使學生了解點燃可燃性氣體之前,需要進行驗純的必要性,加強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

教學建議

本節課是元素化合物的基礎知識課,難度雖不大,但知識面廣,這些知識是後續教學的基礎。

1、準確 恰當地抓住教學目標,本節課要抓住置換反應的概念和氫氣的實驗室製取裝置等主要內容,緊緊圍繞這些知識的形成過程進行教學活動。因此教學目標應具體、明確,教材處理詳略得當,緊緊圍繞教學大綱的規定和教材內容的要求,重視能力培養和養成教育。

2、教學內容應有序、合理

教學過程從水的電解產物和氧氣的有關知識開始,可以用計算機等媒體放映“氫氣的用途”資料片,導出新課。再通過實驗,師生共同討論,建立置換反應的概念,同時簡介原子團的知識。在此基礎上,結合實物展示,巧設問題,由簡到繁,從易到難,根據儀器藥品,讓學生在課堂上設計出一套制氫氣的合適裝置,通過設計實驗,一可培養學生的動手、動腦的能力,二可增強他們學習興趣,三可鞏固已學知識。

3、優選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多樣化

本節教學方法是實驗探究法,以實驗為前提,通過實驗觀察,實物展示和錄像、計算機、投影等電化教學手段,集實驗、討論、講述、講解、歸納、練習為一體,這種方法既充分體現了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特點,又體現了教為主導,學為主體二者統一的教學原則。

4、重視能力培養,注意養成教育

本節教學應靈活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通過實驗或啟發性、探究性的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學生動眼、動手、動口、動腦的機會,培養和發展學生觀察、操作、思維與自學等多種技能和多種能力。同時,教學中每一個知識點都是以已有知識或化學事實、探究性問題開始,通過實驗觀察、引導思考、討論、自學等多種方式,突出對學生學習過程的指導,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和思維方式,這樣有利於逐步建立有效的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此外,教學中還可結合“氫氣的發現史”和“制氫發生裝置”的分析討論,以及知識的遷移過程,同時向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和科學態度、科學方法的教育,這些都有利於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

教學設計方案

早在十六、七世紀的時候,有好幾位科學家都發現了金屬跟酸反應能產生一種可燃性的氣體——氫氣。直到現在,氫氣的實驗室製法仍然選用金屬跟酸反應。那麼用哪種金屬,用哪種酸為呢?

一、驗室製取氫氣的原理:

(實驗)取四支試管,分別向其中加入鎂條、鋅粒、鐵釘、銅片,然後向試管中加入等量的同種稀硫酸,觀察產生氣體的速率。

(現象)稀硫酸同時與Mg、Zn、Fe、Cu接觸,實驗現象是:Mg與稀硫酸反應劇烈,鋅與酸反應,產生氫氣的速率較快,Fe與稀硫酸反應很慢,銅與稀硫酸接觸,沒有明顯現象。

實驗室製取氣體,要求便於操作和收集,而Mg反應速率過快,不方便收集;Fe反應速率過慢,因此常選用鋅為最合適。

二、實驗室製取氫氣的裝置和收集方法

1、製備裝置:

完整的氣體制取裝置包括髮生裝置(即發生反應生成該氣體的裝置)和收集裝置兩部分。

氣體發生裝置的確定,要依據反應原理,特別是反應物的狀態和反應條件。實驗室製取氫氣所用的鋅是顆粒狀固體,所用的稀硫酸呈液體,常温下兩種藥品接觸即可發生反應。由此可見,只需用容器將鋅和稀硫酸盛放在一起,並將產生的氫氣通過導管導出即可。因此組裝發生裝置應包括盛裝藥品的反應容器(大試管、廣口瓶、錐形瓶、燒瓶等均可),用於封閉反應容器口的膠塞,穿過膠塞用於導出氫氣的玻璃導管(用試管或燒瓶作反應容器時還需用鐵架台固定)。這種裝置是最簡單的氫氣發生裝置,如下圖(A)、(B)所示。

(A)

(B)

(討論)但這種發生裝置的缺點是必須當鋅和稀硫酸中至少有一種完全反應後該反應才能停止,如何使製取氣體的過程連續呢?

實驗中常加一長頸漏斗,通過長頸漏斗分次加酸來控制反應,如下圖所示。

長頸漏斗下部必須浸泡在酸液中,為什麼呢?

此時將導氣管一端堵死,觀察實驗現象。如學生看不清楚,可重複幾次,並提示學生應注意的問題。

(請同學簡述現象,分析原因)

展示啟普發生器,介紹部件名稱,作用,介紹使用方法。

2、氣體的收集:

氣體的收集裝置要依據該氣體的收集方法而定。氫氣的收集方法有兩種:向下排空氣法(因為氫氣密度最小)和排水法(因為氫氣難溶於水且不和水反應),如圖(E)、(F)所示。

如果用向下排空氣法收集氫氣,難於驗滿,因此收集氫氣的方法是排水法。

注意事項:儀器連接好以後應先檢查裝置的氣密性,然後再裝入藥品製取氫氣;將鋅粒裝入試管時,應將試管傾斜,使鋅粒滑入試管底部,以免直接投入時砸破試管底;對產生的氫氣經驗純後再收集或直接應用;收集滿氫氣的集氣瓶應倒置在桌上,防止氫氣很快逸散。

三、氫氣純度的檢驗方法

實驗操作:用排水法或向下排氣法收集一試管氫氣,用拇指堵住,移近火焰,如果聽到尖鋭的爆鳴聲,表明氫氣不純。然後按上述方法再收集、再檢驗,至點燃時發出的響聲很小時,表明氫氣已經純淨。實驗操作過程如下圖:

注意事項:當開始收集的氫氣經檢驗不純,這時需要再收集、再檢驗。若下一步要採用向下排空氣法收集氫氣,應先用拇指把試管口堵住一會兒,再去收集、檢驗氫氣。否則剛用於檢驗氫氣的試管內的火焰可能沒有熄滅,立即用這個試管去再收集氫氣時,可能會點燃導管口不純的氫氣,引起裝置爆炸,發生危險。

四、置換反應:

置換反應:由一種單質跟一種化合物起反應,生成另一種單質和另一種化合物的反應叫做置換反應。

置換反應中“置換”的涵義是:反應物之一的單質中所含元素,代換了參加反應的化合物中的某種元素。

置換反應是化學基本反應類型之一。

表達式:單質 + 化合物=新單質 + 新化合物

A + BC AC + B

鋅 + 稀硫酸 ==硫酸鋅 + 氫氣

Zn + H2SO4 == ZnSO4 + H2

單質 化合物 化合物 單質

置換反應的特點是:參加反應的物質只有兩種,且一定是一種單質和一種化合物。生成物也只有兩種,一種一定是單質,另一種一定是化合物。掌握了這些特點,就能夠正確地判斷置換反應。

(討論)置換反應與化合反應,分解反應有哪些區別?

五、原子團的概念:

鋅 + 稀硫酸 == 硫酸鋅 + 氫氣

Zn + H2SO4 == ZnSO4 + H2

在鋅與硫酸進行反應時,反應物硫酸,生成物硫酸鋅均有相同的集團,即:

H2SO4和ZnSO4中的畫線部分。在許多化學反應中,作為一個整體參加反應,就好像一個原子一樣,這樣的原子集團叫做原子團。

常見的原子團有:

KClO3 氯酸根

KMnO4 高錳酸根

NaOH 氫氧根

H2SO4 硫酸根

KNO3 硝酸根

探究活動

1用廢舊的可樂瓶(塑料)、吸管、粘合劑,根據啟普發生器原理,製作一個簡易裝置。

2根據啟普發生器的原理,設計三套類似的實驗裝置,畫出裝置圖。

3設計一個儲存氫氣的裝置,便於利用該裝置收集氫氣,便於實驗中使用氫氣。

4實驗室製取氫氣時,以鋅粒與較濃的鹽酸反應,用氣球收集氣體,一段時間後,氣球癟了,重複上述實驗多次,均得到相同的現象,試分析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你從中得到什麼啟示?

高一化學離子反應教案 篇五

一、説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離子反應》屬於高一課本第一章第二節內容。《離子反應》是重要的化學用語,在中學階段的基本概念基礎理論知識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貫穿於中學化學教材的始終,是中學化學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之一。在中學化學中要學習許多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識,都可能涉及離子反應及其方程式的書寫。《化學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要能通過實驗認識離子反應極其發生條件,瞭解常見離子的檢驗方法。而學生剛進高一,元素化合物知識不豐富,電解理論又沒有學習,因此本節知識對學生來説具有相當的難度。這一節我把它分成二課時。第一課時講電解質。第二課時講離子反應、離子方程式及其書寫方法。把難點分散,重點突出。學好這一節內容,能揭示溶液中化學反應的本質。既鞏固了前面已學過的電離初步知識,又為後面元素化合物知識、電解質溶液的學習奠定了一定的基礎,並且正確而又熟練地書寫離子方程式,是學生必須掌握的一項基本技能。它還是歷年大學聯考的熱點,在大學聯考中幾乎年年考。

2、本課時的教學目的: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編寫教材的意圖,結合本課的特點和素質教育的要求,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使學生了解電解質、強電解質、弱電解質的含義。

(2)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實驗能力和觀察能力。

2、培養學生通過實驗現象分析、探究化學反應實質的能力。

3、培養學生全面認識事物、分析事物的邏輯思維能力。

(3)情感目標:

1、通過實驗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和情感。

2、培養學生嚴謹求實、勇於探索的科學態度。

3、對學生進行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辨證唯物主義教育。

教學重點: 強電解質、弱電解質的含義

教學難點強電解質、弱電解質的含義

教學方法:設疑、實驗、討論、講解相結合

二、説教法

教學活動是教和學的雙邊活動,必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使之相互促進,協調發展,根據這一基本原理我採用瞭如下教學方法:

1、實驗促學法:

通過教師的演示,學生的動手操作,觀察分析實驗現象,理解並掌握電解質、強電解質、弱電解質的含義。

2、情景激學法:創設問題的意境,激發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促使學生在意境中主動探究科學的奧妙。

3、探究、歸納法:通過學生對問題的探究、討論、實驗、歸納,最終掌握電解質、強電解質、弱電解質的含義

4、多媒體輔助教學法:運用先進的教學手段,將微觀現象宏觀化,有助於學生掌握離子反應。

三、説學法: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活動的真諦是通過教師的引導,啟發學生積極主動地去探究學習。因此在本節教學中我注意以下方面:

1用實驗解決問題。新課引入,知識的鞏固、昇華均用實驗。目的在於使學生明確實驗在化學學習中的重要性,使他們注重自己對實驗的觀察,分析,設計及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發揮化學實驗最大作用,真正將素質教育落實到課堂上。

2着重突出了教法對學法的引導。在教學雙邊活動過程中,引導學生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由已知到未知、由個別到一般。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分析,對比,歸納,總結的能力。達到舉一反三,實現知識和能力的遷移的目的。

四、説教學程序:

(用故事導入新課):引入化學家阿累尼烏斯突破法拉第的傳統觀念提出電解質自動電離的新觀念,引入本節課對於電解質的介紹,並適時對學生進行科學研究的創新精神教育。

(提問):下列國中所介紹過的物質哪些可以導電?為什麼可以導電?

鹽酸、NaOH溶液 、NaCl固體 、石墨、蔗糖溶液、酒精溶液、K2SO4溶液、Cu

讓學生思考、討論

(追問)鹽酸、NaOH溶液、K2SO4溶液,裏的自由移動的離子是怎樣產生的?什麼樣的物質在什麼樣的條件下可以電離產生自由移動的離子呢?

目的:通過連續的提問引發學生思考,(鹽酸、NaOH溶液、K2SO4溶液,能導電是因為溶液中有自由移動的離子,而這些自由移動的離子又是由電離產生)同時也在討論中引入本節的第一個重要概念:電解質的概念(酸、鹼、鹽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狀態下可以電離出自由移動的離子,這些物質我們稱之為電解質)。

(舉例):下列敍述正確的是:(AB)

A:固態氯化鈉不導電,但氯化鈉是電解質, B:氯化氫水溶液能導電,所以氯化氫是電解質

C:銅能導電,所以是電解質 D:硫酸鋇的水溶液不導電,所以硫酸鋇是非電解質

結論:1、化合物;2、電解質導電條件:水溶液或熔融狀態;3、電解質是一定條件下本身電離而導電的化合物,而SO

2、SO3、CO2等化合物的水溶液雖然導電,但它們溶於水後跟水形成了新的電解質而導電,並非其化合物本身電離所為;4、硫酸鋇、氯化銀等難溶於水的化合物,在溶解的部分或熔融狀態下是完全電離的,故是電解質。5、酸鹼鹽、金屬氧化物、水是電解質,蔗糖、酒精燈大多數有機物為非電解質。

目的:電解質、非電解質的概念的區分和理解是本節的難點。通過一道典型例題從各個角度概括了二者容易引起混淆的地方。並讓學生在思考和討論中自己得出結論,加深學生的理解和記憶。

(演示實驗):把相同濃度、相同體積的HCl、CH3COOH、NaOH、NaCl溶液和氨水分別導入五個小燒杯,並放於溶液導電性實驗裝置中,接通電源。

(提問)1、相同條件下,不同種類的酸鹼鹽溶液的導電能力是否相同?

2、影響電解質溶液導電能力強弱的因素是什麼?

結論:不同種類的電解質溶液的導電能力不同,自由移動的離子的濃度和離子所帶的電荷數會直接影響溶液導電能力的強弱。進而給出強電解質和弱電解質這兩個名詞。

目的:培養學生合作交流及實驗觀察的能力,深化對反應的認識和概念的理解。進而給出強電解質和弱電解質這兩個名詞。

(提問)強弱電解質的電離有何差別?

動畫模擬:HCl、CH3COOH、NaCl 在水中的溶解和電離情況。

結論:NaCl溶於水時完全電離成水合鈉離子和水合氯離子,HCl完全電離成水合氫離子和水合氯離子,而CH3COOH溶於水時只有一部分電離成離子。而這種“全部“與”“部分”即可區分電解質的強弱。

(討論)BaSO4、CaCO3、AgCl等難溶於水的鹽是否屬電解質?CH3COOH易溶,是否屬強電解質?

目的:利用討論,鞏固本節課所學知識。

課堂小結:電解質:在水溶夜裏或熔化狀態下能導電的化合物。如:酸、鹼、鹽、金屬氧化物、水等。強電解質:在水溶液中全部電離成離子的電解質。弱電解質:在水溶液中只一部分電離成離子的電解質。

鞏固練習然後佈置課後作業:用幾個不同層次、有發散性的練習,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進一步鞏固所學內容,從練習中瞭解學生對知識掌握程度。

板書設計:

第二節 離子反應

一、酸鹼鹽在水溶液中的反應

(一)、電解質和非電解質

1、電解質:在水溶夜裏或熔化狀態下能導電的化合物。如:酸、鹼、鹽、金屬氧化物、水等。

2、非電解

質:在水溶液裏和熔化狀態下都不導電的化合物。如:大多數有機物等。

(二) 、強電解質和弱電解質

1、強電解質:在水溶液中全部 電離成離子的電解質。

2、弱電解質:在水溶液中只一部分電離成離子的電解質。

3、強弱電解質的區別。

高一化學教學設計 篇六

《化學反應速率和限度》

一、教材分析

化學反應速率和限度是高中化學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整個中學化學教材的重點內容之一。學生通過對國中化學的學習,瞭解了化學反應的本質是舊鍵的斷裂和新鍵的形成,而在前一專題中又學習了化學鍵的相關知識:一般來説,化學鍵的鍵能越大,鍵就越牢固,物質的化學活性就越小。在此既基礎上,就比較容易理解化學反應速率的快慢首先取決於反應物分子的內部結構即內因,外界條件如温度是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外因。在必修1中學生已經知道了可逆反應的概念,此時,通過實驗幫助學生認識化學反應的可逆性,瞭解化學反應的限度,知道什麼事可逆反應的平衡狀態。

因此,教材編排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即從易到難,層層推進,保持了學習的連貫性。

二、學習目標的確立

依據新課程理念,本着對教材結構和內容的深刻理解,結合學生的學習基礎和認知特點,確定學習目標如下:

知識與技能

1、理解基本的化學反應速率的概念,認識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外界條件,並能用於説明有關問題。

2、認識可逆反應有一定的限度,知道可逆反應在一定條件下能達到化學平衡狀態。過程與方法

1、重視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學探究能力。

2、通過實驗探究分析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外界條件。

情感、態度、價值觀

有參與化學科技活動的熱情,將化學知識應用於生產、生活實踐的意識,能夠對與化學有關的社會和生活問題作出合理的判斷。

三、學習重、難點分析

基於我對本節教材價值的認識和學生的實際學習能力,將教學重點確定為:化學反應速率的概念;瞭解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難點: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

在實際生活生產中,很多方面都涉及到化學反應速率問題,所以把化學反應速率的概念;瞭解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定為本節重點。而學習的目的在於應用,對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原理的學習顯得尤其重要,那麼如何根據具體外界條件的變化,造成反應速率變化,通過實驗分析比較。便成為突破難點的關鍵。

【教學展開分析】

一、教法設計本節課以培養學生自主獲取新知識的能力為目的來設計教學,採用發現,探究的教學模式,其主要過程設計為:

創設情景、引導發現、探索問題→提出新的概念→提出研究題目→組織探究學習活動、收集信息→概括→實際應用→完善體系。

二、説學法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學生通過直觀生動的實驗來學習,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有説服力。教學時,應及時創設問題情景,引導學生對實驗現象進行分析,同時利用這些富於啟發性的問題,活躍學生思維,學會或增強分析總結問題的能力。

在學習化學反應速率時,使學生認識濃度、温度和催化劑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引導學生尋找知識間的相互聯繫,掌握科學有效的記憶方法,提高識記的效果。

三、教學程序設計

本節雖然屬於化學基本理論教學,但並不枯燥。在進行化學反應速率的教學時,先讓學生利用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預測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再組織學生進行實驗探究,驗證假設,得出結論;最後再回到生產、生活,利用所學新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從同學們以前所學的化學反應知道,不同的反應有快慢之分,而有些反應需要加熱或使用催化劑等問題進行設問引起學生的思考和興趣。密切結合學生已有的化學反應知識,從“問題”直接引入新課題,使將要學習的內容一目瞭然,從實驗探究入手創設學生積極探究學習的氛圍。讓學生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去認識化學反應-化學反應的快慢和限度。

第一、化學反應的快慢的教學

【情景設計】讓學生列舉出日常生活中或化學實驗中的一些化學反應速率有快有慢的實例。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討論】在物理上用單位時間內物體運動的距離來表示物體運動的快慢,那麼在化學上怎樣定量的表示化學反應進行得快慢呢?運用物理知識引出化學反應的速率的概念加強化學與其它學科之間的聯繫。

【自學】學生閲讀課本,歸納出化學反應速率的表示方法、表達式及單位。通過自學對3個要點的總結,對學生掌握知識起到了一個循序漸進的作用,培養了學生自學和總結的能力。

【練習】解答習題,鞏固化學反應速率的的概念,理解化學反應速率的表示方法時應注意的幾個問題。通過習題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也突破了本節課的第一個難點。

【總結】理解化學反應速率的表示方法時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1、上述化學反應速率是平均速率,而不是瞬時速率。

2、無論濃度的變化是增加還是減少,一般都取正值,所以化學反應速率一般為正值。第二、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的教學

可從化學反應的快慢主要取決什麼?一個實驗的結果會受到哪些外界因素的影響?它們是如何影響的?來進行質疑。從幾組實驗比較得到結論:實驗的結果會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如温度、濃度、表面積等。

第三、化學平衡的教學

建立化學平衡的觀點是重點。教學過程中,先利用學生熟悉的“溶解一結晶”現象,複習溶解結晶平衡認識平衡的特點,從教學的模式,採用直觀的圖示認識平衡,幫助學生建立化學平衡的概念。使抽象的概念學習變得直觀、易懂。通過邏輯分析、化學實驗等遷移至化學。

板書設計

一、化學反應速率

1、概念:

2、表示方法:

3、表達式:v(B)=△c(B)/t

4、單位:mol/(L•s)或mol/(L•min)

二、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

1、內因:參加反應的物質本身的性質

2、外因:

〔1〕温度的影響

〔2〕濃度的影響

〔3〕壓強的影響

〔4〕催化劑的影響

〔5〕接觸面積的影響

三、化學平衡

1、化學平衡的概念

2、化學平衡的特徵

3、化學平衡的標誌

高一化學教學教案 篇七

一、學習的目標分析

(一) 學習目標確定的依據

必修模塊要求 選修模塊要求

《課程標準》要求 《模塊學習要求》 《課程標準》要求 《模塊學習要求》

能列舉合金材料的重要應用

1、能列舉鋁合金材料在生產和生活中的重要應用

2、瞭解銅合金在工業生產和高科技領域的應用

認識金屬與合金在性能上的主要差異,知道生活中常見合金的組成

1、認識金屬與合金在性能上的主要差異

2、知道生活中常見合金的組成

(二) 學習目標

1. 知識與技能目標

(1)能列舉鐵合金材料在生產和生活中的重要應用

(2)瞭解銅合金在工業生產和高科技領域的應用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運用合金材料在生活中的應用創設學習情境,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2)對教材和教師給出的合金信息進行分類歸納概括,引導學生信息加工。

(3)體驗科學知識和社會生活的互相影響的過程。

(4)通過完成小論文,體驗科學研究和收集整理信息的過程。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通過多種多樣的活動,鼓勵學生積極提出問題,培養學生敢於質疑、勇於創新的精神。並通過相互交流、角色扮演的活動,增進感情,培養合作的精神。

(2)通過金屬材料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實例,提高學生學習化學知識的熱情和求知慾,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和服務社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學的重難點分析

材料發展的歷史從生產力的側面反映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文明使,鑑於金屬材料在一個國家的國民經濟中佔有舉足輕重的位置和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所以本節主要學習合金的性能、常見合金的組成和重要用途、如何正確選用金屬材料等。此外金屬材料自身還在不斷髮展,傳統的鋼鐵工業在冶煉、澆鑄、加工和熱處理等方面不斷出現新工藝。新型的金屬材料如高温合金、形狀記憶合金、儲氫合金、永磁合金、非晶態合金等相繼問世,大大擴展了金屬材料的應用範圍。所以介紹金屬材料面臨的挑戰,激發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基於以上觀點確立教學重點為:

(1)生活中鐵合金及銅合金的主要成分及性能定為本節的知識重點;

(2)培養學生的獲取和整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學生實踐能力是教學的重點;

(3)解決怎樣調動學生積極參與、自主學習是教學重點

難點為:

調動學生積極參與、自主學習

三、教學內容安排

(一)本節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節內容是在國中介紹的金屬和金屬材料的基礎上,進一步加深和提高。金屬種類選了“鈉、鋁、鐵、銅”,具有代表性:除鈉外,其他三種金屬都是常見金屬,學生有感性的認識,能與日常生活中金屬的應用相結合。鑑於金屬材料在國民經濟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和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編寫一節金屬材料的內容,以體現教科書內容的時代性,反應教學與生產、生活實際的聯繫。

(二)教學的內容分析

本節課是人教版化學1第三章第三節教學內容,是金屬知識的應用,密切聯繫生產、生活實際。教學分為兩部分:

第一部分:通過實物、圖片、錄象等展示,讓學生對金屬材料形成一個初步概念再學習

合金的性能、常見合金的組成和重要用途。

第二部分:再通過金屬材料及有關知識的學習,使學生初步認識合理使用金屬材料的意

義。

合金以及金屬材料的內容學生在九年級已有一定知識基礎,課標要求也僅為“能列舉鐵合金材料在生產和生活中的重要應用,瞭解銅合金在工業生產和高科技領域的應用”故不應過多介紹各種合金材料組成、性質、用途,以致過多使用課堂資源。應該着力開展實踐活動(小論文要延伸至課外,做好動員和指導即可),組織好關於選用材料的討論。這些教學內容充分體現了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學目標,理應獲得相應的重視和教學資源

(三)學時安排:1課時

四、教學的資源建議

(一)利用大量的圖片信息和視頻材料用途廣泛的金屬材料的教學中,可展示常見鐵和銅金屬材料的實物,以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展示多種金屬材料的圖片或視頻,以幫助學生加深對合金等金屬材料的認識。

(二)引用大量的生活中的事例

(三)可充分利用相關網站

五、教學的方法、學習指導策略

這節課在“知識與技能”上要求不高,教學的重點是如何在課堂教學中以知識為載體落實“過程與方法”實現“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教學過程中建議靈活地應用多種學習方式,把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有機結合起來,組織多樣化的學習活動。

1.獨立思考

2.交流討論

3.展示交流

4.學生小結

六、教學資源建議

(一)上網查閲我國材料科學的發展史

(二)可上網查閲相關資料,就是否應該停止使用鋁質飲料罐交流討論

(三)任選你感興趣的關於合金的課題進行調查,完成一篇關於合金的小論文。

七、課堂的評價建議

對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達成度,可以通過活動表現評價表的方式進行。

小組成員:

小組分工:

[高一化學教學教案]相關文章:

1、高一英語學法指導教案

2、高一物理《功》教案

3、高一信息技術教案

4、高一化學教案

5、高一政治試講教案

6、高一語文《包身工》教案

7、高一物理《機械運動》教案

8、高一數學函數的教案

9、高一下化學教案

10、高一必修一英語教案

高一化學教案 篇八

教學目的:

(一)認知性學習目標

瞭解化學發展簡史及化學與工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的關係。初步理解“化學——人類進步的關鍵”這句話的含義。

(二)技能性學習目標

掌握學習化學的正確方法

(三)體驗性學習目標

明確在高中階段為什麼要繼續學習化學,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通過了解我國在化學方面的成就,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重點:

學生理解化學是人類進步的關鍵,指導化學學習方法。

教學難點:

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積極性,逐步使其產生持久穩定的學習動機。

教學用具:

(一)實驗用品

(二)教學用品

教學方法:

講授法、討論法、演示法

教學過程:

【引言】手機可能已經成為大家的必備行頭之一了,而且還孕育出了拇指文化。大家想想我們為什麼要買手機,你的手機都有哪些的功能,又該如何操作呢?與之相類似,在高中化學是我們的必修課之一,大家是否想過在高中為什麼學習化學,化學都有哪些作用,又該如何學呢。這堂課我們就來探討一下這些問題,我想通過這堂課大家對他們都會有一定的瞭解,套用一句經典的話“化學天地,我的地盤我做主”。

【板書】緒言——“化學——人類進步的關鍵”

【投影】運用納米技術拍出的照片。

【講述】這張圖片中的漢字“中國”是中科院物理所的研究人員,利用掃描隧道顯微鏡的探針移動硅原子所形成的圖形,那些深黑色的溝槽是硅原子被拔出後立下的筆畫,它的寬度僅2nm,是當時已知最小漢字。

通過這張圖片向我們展示這樣一個事實,現在我們對物質的研究已經進入了分子和原子時代,而這正時化學研究的領域。

下面咱們首先就探討一下化學的研究領域是什麼。

【板書】一、化學的研究對象

【講述】我們要學習化學,那麼首先要明確就是化學研究的對象就是什麼。化學所研究的是地球上的、地球外的,看得見的、看不見的,由原子或分子組成的各種物質。大家看到了化學的研究對象是很廣泛的,涉及到各種各樣,形形色色的物質,而且自人類在地球上誕生以來化學就與已經我們形影不離了。今天化學則更時已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沒有化學真不敢想象這世界會是個什麼樣子。就拿電池來説吧,它的工作原理就是通過化學反應把化學能轉變為電能。如果沒有電池,那麼CD中流淌的音樂,手機中儲存的短信等等都將不復存在,多麼可怕的事情呀。可通過化學的研究可以生產出更快、更高、更強的電池,使大家和沒電説拜拜,音樂盡情地聽,短信盡情的發。

下面咱們就來看看化學是如何與我們一同走過風風雨雨的。

【板書】二、化學發展史

【投影】狩獵圖和製陶圖

【講述】在古代人們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如何生存問題,因而那時與化學有關的問題都是實用的技術。比如狩獵的需要促使人們使用石器;飲水的需要促使人們燒製陶器等等。

【投影】工業大革命和元素週期律

【講述】隨着工業大革命的興起和人們對疾病礦物研究的深入,產生了原子——分子學説,使化學從實用技術成為一門科學,是近代化學發展的里程碑。在此理論的指導之下相繼有大量化學元素被發現,通過總結、歸納,揭示物質世界本質規律的元素週期律橫空出世,為化學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投影】

【講述】到了現代,建立在物質結構理論之上的化學更是方興未艾,展示出勃勃的生機。而此時一個最明顯的特徵就是化學與其他學科交叉和融合,形成了一系列新興的學科[LY1] ,從而更加奠定了化學基礎學科地位。

【板書】

【講述】剛才我們瞭解了化學的歷史,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化學與我們生活的關係

【板書】三、化學與人類社會

【講述】下面咱們以四人前後桌為單位,分別從材料、能源、環境、生命幾個方面探討一下化學與他們的關係。(學生提前準備)

【活動】學生依據是前準備的資料發言

【講述】剛才大家的發言都很精彩。通過大家的講解,我們知道化學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並在許多的方面發揮着它獨特的作用。那我們也該如何學習化學呢?

【板書】四、化學學習

【講述】要學好化學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培養學習興趣,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布魯納説:學習的最好刺激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我國古代教育學家孔子也曾經説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現實中,北大、清華學子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也都歸功於注意培養、激發自己的學習興趣。有積極的學習態度,加之平時的刻苦努力,學習上屢見喜報。關於如何培養學習興趣,我給大家三條建議:

1、正確對待學習的內容。正如道路有直有彎一樣,學習的內容也有易有難。遇到容易的題的時候,不要驕傲;遇到難題的時候也不要氣餒。

2、營造一個自我突出的環境。如果周圍同學能做到的事我也能做到,那麼我自信心就能很好的保持下去;如果我能做的事,而其他的同學不一定能做,那麼我的自信心就會更加強烈了。

3、接受讚揚。別人的讚揚是自己比別人更勝一籌的客觀評價。

有了濃厚的學習興趣,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還要有好的學習方法。

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一定到注意自己的學習方法,才能事半功倍。

1、課前預習。

2、認真聽講。

3、做好作業。

4、系統複習。

相信通過大家不懈的努力,一定會學好高中化學!

附錄:

緒言:化學——人類進步的關鍵

一、化學的研究對象

二、化學發展史

三、化學與人類社會

四、化學學習

【總結】

高一化學教學教案 篇九

【學習目標】

1、掌握Al2O3 、Al(OH)3的兩性。

2、掌握Al(OH)3的製備方法。

【學習重點】

2O3、Al(OH)3的兩性。 (OH)3的`製備方法。

【新授知識】

閲讀教材57—59頁

1、氧化鋁

(1)物理性質: Al2O3 溶於水;熔點 ,能有效地保護內層金屬。

用途:氧化鋁是 的原料,也是一種較好的 材料。

(2)化學性質:寫出下列反應的化學方程式,並改成離子方程式。

Al2O3和HCl ,

Al2O3和NaOH ,

結論:Al2O3既可以與酸反應,又可以與強鹼反應,因此Al2O3是 氧化物。

兩性氧化物:既能和 反應生成鹽和水,又可以和 反應生成鹽和水的氧化物。

2、氫氧化鋁

【討論】

在硫酸鋁溶液中滴加少量NaOH溶液,然後將溶液分為三份

現象 化學方程式 離子方程式

一分中加入鹽酸

一份中加入NaOH溶液

一份中加入氨水

氫氧化鋁

(1)物理性質

(2)化學性質

①與酸的反應

②與強鹼的反應

結論:Al(OH)3 既可以與酸反應,又可以與強鹼反應,因此Al(OH)3是 氫氧化物。

③Al(OH)3的不穩定性

Al(OH)3受熱分解的化學方程式

【討論】

1、能否用氧化鋁製備氫氧化鋁?為什麼?

2、如果實驗室用Al2(SO4)3與鹼反應制備Al(OH)3,選擇NaOH溶液還是氨水為好?為什麼?

(3)Al(OH)3製備

化學方程式

離子方程式

【限時作業】

1、下列關於Al2O3的説法不正確的是 ( )

A.可制耐火材料 B.鋁製品耐用的原因是表面被氧化為Al2O3

2O3易溶於氨水中 2O3易溶於KOH溶液中

2、下列既能跟鹽酸反應,又能跟氫氧化鈉溶液反應的物質是 ( )

①Al2O3 ②MgO ③NaHCO3 ④Al(OH)3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把少量金屬鈉投入到足量的氯化鋁溶液中,下列敍述正確的是 ( )

A.析出金屬鋁 B.產生白色沉澱 C.產生紅褐色沉澱 D.產生無色氣體

4、某無色透明溶液能與鋁作用放出氫氣, 此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離子組是 ( )

A. Cl-、SO42-、Na+、K+

B. K+、ClO-、Na+、NO3-

C. HCO3-、Na+、NO3-、K+

D. NO3-、Ba2+、Cl-、NH4+

5、兩份鋁屑,第一份與過量的鹽酸反應,第二份與過量的NaOH溶液反應,產生氫氣的體積比為1:2,則第一份與第二份鋁屑的質量比為 ( )

A、1:1 B、1:2 C、1:3 D、1:4

6、將0.1 molAl投入到3 mol/L NaOH溶液100mL 中,充分反應後,再滴加1mol/L H2SO4溶液120mL,最後的結果是( )

A、得到澄清透明的溶液 B、溶液的pH<7

C、溶液的pH>7 D、再加入NaOH溶液會產生大量沉澱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yufangan/mj47o1.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