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方案 >

國中地理教案(新版多篇)

國中地理教案(新版多篇)

國中地理教案(新版多篇)

國中地理教案 篇一

教材分析

1.本節教材把學生日常生活中最為關注的天氣狀況作為切入點,誘導學生思考日常生活中對天氣狀況的描述。接着介紹天氣和氣候兩個不同的概念,要求學生説出天氣與氣候的區別,"天氣"與"氣候"是日常接觸較多,但有時又不太注意區分的兩個概念,正確區分這兩個概念;

2.本節核心內容是區別天氣和氣候;功能和價值:學習了本節課後能閲讀天氣預報和衞星雲圖。

學情分析

天氣是七年級學生認識較深刻的一種自然現象,但是這種認識是停留在感性認識上的,要讓學生進一步總結和歸納出天氣特點,天氣和我們之間的關係,掌握未來天氣的信息,更好地為生產和生活服務,建立起對大氣的理性認識。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通過看圖討論培養分析和比較的能力,區分出天氣與氣候的不同。天氣是描述短時間內的大氣狀況,氣候是長時段的大氣狀況;天氣是多變的,氣候是相對穩定的。

2、通過師生雙邊活動,培養運用知識的能力,知道了天氣與氣候的區別後,要求在日常生活中正確使用這兩個術語。在認識了常用的天氣符號後,要學會收看天氣預報,看懂簡單的城市天氣預報圖。

3、注重培養學生閲讀天氣預報圖和衞星雲圖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1、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通過看圖聯繫實際培養比較、分析、概括能力。並通過學生播報天氣預報,讓學生體驗做天氣預報員的感受,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讓學生髮現問題、師生探究解決問題,引發學生的思維積極性。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從現實生活的經歷與體驗出發,激發學習地理的興趣,瞭解地理知識的功能與價值,形成主動學習的態度。

2、通過記錄天氣預報(課後觀察),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

3、通過師生互動,構建一種民主、平等、交往的新型師生關係。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

1、區別“天氣”與“氣候”兩個不同的概念。

2、認識常用的天氣符號,學會收看天氣預報。

難點:

1、區別“天氣”與“氣候”。

2、記住常用的天氣符號

教學過程

一、天氣與氣候

教師活動:出示圖片:讓學生判斷這些是什麼自然現象

學生活動:説出圖片中幾種天氣的概況

引出天氣的概念:天氣是短時間的陰晴冷熱風雨等的大氣狀況。是指一個地方距離地表較近的大氣層在短時間內的具體狀態,可以用陰、晴、冷、熱,風力大、小等來描述。

教師活動:舉出身邊的例子,提問天氣的特點是什麼?

學生活動:説出天氣是多變的,不穩定的。

教師活動:什麼是氣候,舉出實例讓學生總結

學生活動:説出氣候是指一個地方多年的天氣狀況,具有相對的穩定性。

教師活動: 小結天氣與氣候的區別與聯繫

列表總結:區別: 天氣——短時間、多變;(概念略)

氣候——長時間、穩定性(概念略)

聯繫:兩者都是指大氣的狀況,氣候是對長時間天氣的綜合

學生活動:練習:下列詞語中哪些描述的是天氣,哪些是氣候?

(風和日麗——天氣;四季如春——氣候;清明時節雨紛紛——氣候; 東邊日出西邊雨——天氣。)

引入:我有個問題想要請教同學們,這個元旦我要到海南去出差,可我為帶什麼服裝犯了愁,哪個同學能幫幫我,給我參謀一下?(生答略)。你去過海南嗎?(生答略)。那你怎麼知道我需要帶單衣去呢?(生答略)。恩,是熱帶,氣候四季炎熱。我打算1月1日出發去海南,在去之前,我買好了車票,準備好了必需品,還要關注一下什麼?哪個同學能幫幫我?(生答略)。好,我知道了,還要關注天氣預報。那麼,天氣是怎樣預測出來的呢?

二、天氣預報和常用天氣符號

教師活動:展示衞星雲圖。

講解:氣象衞星從太空不同的位置對地球表面進行拍攝,大量的觀測數據通過衞星傳回地面工作站,通過計算機處理,再合成精美的雲圖照片。

1、一道風尾為 2 級

2、一個風旗為 8 級

學生活動:判斷出圖片中的符號分別代表風的方向和級數。

教師活動:展示圖片讓學生一天氣預報員的身份來預報天氣。

(可先給學生放一段天氣預報的視屏)

生活動:講解全國各大城市的天氣預報。(注意在預報過程中要按緯度從高到低的順序以及天氣變化怎樣表達等)

教師活動:

課堂總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談一談學習的收穫。

提問:衞星雲圖照片中,我們看到有些地方呈白色,有些地方呈綠色,而另一些地方卻呈藍色等等。那麼這些顏色都有些什麼含義呢?

學生活動:試回答出衞星雲圖上不同顏色的含義。

小結:白色:代表雲雨區,白色程度越濃,代表降水量越大。

綠色:代表陸地,有綠色的地區,説明該地區晴。

藍色:代表的是海洋。

教師活動:展示圖片讓學生知道氣象站是怎樣分析和預測天氣的

引入:我們在收看天氣預報時常常看到天氣預報圖上有很多的符號,這些符號代表什麼意思?出示圖片,請學生速記常用的天氣符號。

學生活動:把全班分為四組以競賽形式回答出常用天氣符號的意義。並能把天氣中的變化用語言表達出來。

教師活動:表示風的符號比較特殊,不僅有大小,還有方位。講解風的表示方法。

風向:指風吹來的方向。

畫有風尾或者風旗的一方即為風向

提問:衞星雲圖照片中,我們看到有些地方呈白色,有些地方呈綠色,而另一些地方卻呈藍色等等。那麼這些顏色都有些什麼含義呢?

學生活動:試回答出衞星雲圖上不同顏色的含義。

小結:白色:代表雲雨區,白色程度越濃,代表降水量越大。

綠色:代表陸地,有綠色的地區,説明該地區晴。

藍色:代表的是海洋。

教師活動:展示圖片讓學生知道氣象站是怎樣分析和預測天氣的

引入:我們在收看天氣預報時常常看到天氣預報圖上有很多的符號,這些符號代表什麼意思?出示圖片,請學生速記常用的天氣符號。

學生活動:把全班分為四組以競賽形式回答出常用天氣符號的意義。並能把天氣中的變化用語言表達出來。

教師活動:表示風的符號比較特殊,不僅有大小,還有方位。講解風的表示方法。

風向:指風吹來的方向。

畫有風尾或者風旗的一方即為風向

風級的表示方法:

1、一道風尾為 2 級

2、一個風旗為 8 級

學生活動:判斷出圖片中的符號分別代表風的方向和級數。

教師活動:展示圖片讓學生一天氣預報員的身份來預報天氣。

(可先給學生放一段天氣預報的視屏)

生活動:講解全國各大城市的天氣預報。(注意在預報過程中要按緯度從高到低的順序以及天氣變化怎樣表達等)

教師活動:

課堂總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談一談學習的收穫。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談一談學習的收穫。

國中地理教案 篇二

教學要求

1.通過閲讀等温線、等降水量線分佈圖,瞭解我國冬、夏氣温分佈特點以及降水分佈特點,培養學生判讀、分析等值線分佈圖的技能。初步學會分析氣温和降水特點的形成原因。

2.瞭解我國温度帶及乾濕地區的劃分依據及劃分地區等,使學生進一步明確我國地理環境的巨大差異性。

3.瞭解我國的氣候特徵,培養學生分析氣候特徵的技能。使學生明確氣候也是一種資源,而且是我國非常豐富的自然資源,但同時我國也是災害性天氣頻發的國家,所以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資源、使人和環境相互協調發展是至關重要的。

結構分析

本章教材主要介紹中國的自然環境特徵,各節內容都是圍繞這一主線展開,本節主要介紹中國的氣候,教材在編排上也注意突出中國的氣候特徵。氣候特徵可以通過其基本要素──氣温和降水的特點反映出來,要了解氣候特徵首先應瞭解氣温和降水,而且氣温和降水的分佈及特點是學習中國地理的基礎知識,掌握這些知識,有利於理解各區域地理環境和農業生產上的差異。基於以上考慮,本節教材在結構上主要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闡述我國南北氣温的差異,以及結合這種差異和農業生產實際劃分的温度帶。對於氣温和温度帶這兩部分知識,教材通過閲讀等温線圖和温度帶分佈圖,並配以閲讀材料和活動題的形式呈現。教材正文部分給出的結論比較簡單,而在分析冬季氣温分佈時,卻詳細描述了等温線分佈特點,以引導學生閲讀1月等温線分佈圖。教材的這種編排體現了對學生學法的指導,也體現了教材對學習過程的重視。分析夏季氣温分佈特點,則突出了學習的遞進,教材正文部分的描述比較簡單,主要是通過在活動教材中給出思考題,引導學生讀圖,從而總結我國夏季氣温分佈的特點。對於温度帶的學習,教材是通過讀圖指導和活動題的形式來引導學生學習的。

第二部分,主要闡述我國東西部乾濕狀況的差異以及我國乾濕地區的劃分。這部分內容延續第一部分教材的編寫特點,用等降水量線和乾濕地區分佈圖,配以閲讀材料和活動題的形式表現出來,並用正文簡單描述結論。與第一部分教材有所不同的是,乾濕地區的差異可以通過植被的特點,甚至建築形式的不同反映出來,因此教材在乾濕地區分佈圖和活動題中配有我國不同地區植被和民居的景觀圖片,反映不同的乾濕地區特點,旨在給學生感性的認識和與生活實際相聯繫的知識。

第三部分,主要描述我國氣候的基本特徵。教材首先安排“季風氣候顯著”這一知識點,這部分知識是難點最為集中的,學生理解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教材採用以不同形式呈現的方式來分散難點,力求使學生能夠由淺入深逐步完成學習過程。關於季風的成因及冬、夏季風的特點,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分佈等知識,教材以圖像配以正文的形式出現;關於鋒面雨的形成及鋒面雨帶的推移,教材以閲讀材料的形式出現,從而降低了學習難度,不同層次的學生可以有選擇的進行學習;關於季風氣候的特點以及給我國帶來的有利和不利的影響,教材則以活動題的形式出現,學生在前面學習冬、夏季季風特點的基礎上,通過閲讀氣温曲線、降水柱狀圖,總結季風氣候的特點,這樣可以達到學以致用、温故知新的目的,而且可以培養學生讀圖分析圖的能力。教材將“氣候複雜多樣”安排在本節教材的最後,這樣的編排有利於前面知識的遷移、總結、運用和提高。

從整節教材的編排看,前兩部分重在對單一要素──氣温和降水特點的介紹,第三部分是使學生通過分析總結,綜合瞭解我國氣候的總體特徵。本節教材在知識結構上聯繫緊密,邏輯嚴謹,知識的學習,技能和能力的培養都以遞進的形式呈現,在不增加難度的前提下,使學生學到了知識,能力也得以提高,同時能夠將所學知識與生產生活實際相聯繫,體現了“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這一教材編寫的理念。

內容點析

1、關於我國氣温的特點,教材從季節變化和空間分佈特點兩個方面介紹,特別突出了空間分佈上的南北差異,這部分內容是本節教學的一個重點。教材正文部分主要包括三個內容。

(1)南北氣温差異產生的原因。教材在開始對此就加以描述,即造成我國南北氣温差異的主要原因是緯度因素。如果籠統説明我國氣温南北差異,可以從緯度因素入手,但要單獨分析冬季氣温南北差異大的因素,還要考慮冬季風的影響,這部分知識教材安排在季風氣候中講述。

(2)冬季氣温特點。教材詳細描述瞭如何從1月等温線圖上閲讀“0 °C等温線、氣温分佈特點、我國最北和最南地區的氣温分佈差異”等。0 °C等温線的分佈位置應該是重點,明確這條線的意義在於,這是我國一條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線,此線南北河流水文特徵有較大差異,特別是此線以北冬季河流會有結冰現象,而且界線南北的植被、耕地類型、農作物種類等都有較大差異。明確了0 °C等温線的位置,對了解冬季氣温分佈有較大幫助。

(3)夏季氣温特點。教材對此敍述比較簡單,但其中的內涵仍然比較豐富,特別是夏季我國大多數地區普遍高温,而青藏高原地區氣温相對較低,這一結論教師不能忽視,這可以為後面活動題中分析地勢對我國冬夏氣温的影響奠定基礎。

這部分教材有兩幅圖像,它們是教材正文的重要組成部分。訓練閲讀等值線地圖的技能是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特別是在閲讀1月等温線分佈圖時,教師應詳細指導學生了解閲讀等温線圖的步驟和方法,指導學生學會從等温線圖中獲取有用信息,從而分析解決問題。掌握了等温線圖的判讀,可以遷移到等降水量圖的判讀以及其他等值線圖的判讀過程中。閲讀等值線圖的步驟是:

(1)根據圖例,讀數值,瞭解氣温遞變規律,概括總結氣温的空間分佈規律;

(2)觀察等温線的延伸方向及突變部分,瞭解、分析氣温空間分佈的變化趨勢及影響其分佈的因素;

(3)根據等温線的疏密瞭解氣温空間變化的梯度或變化幅度;

(4)閲讀南北氣温極端數值,瞭解氣温空間分佈的具體差異。1月等温線圖閲讀熟練後,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根據以上方法閲讀7月等温線圖,總結7月氣温分佈特點,從而達到技能訓練的目的。

為配合這部分教材,活動教材中的第一題幫助學生進一步瞭解除緯度因素外,影響氣温分佈的因素還有地形。從1月和7月等温線圖上可以看出,青藏高原地區總是比同緯度的長江中下游地區和四川盆地的氣温低,特別是7月等温線圖上更是清晰地表示出青藏高原地區是全國的低温區,通過閲讀地圖學生很容易解答本題。

閲讀材料一方面對正文進行補充,同時可以拓展教材正文部分的內容,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擴充學生的知識面。

2.關於温度帶的劃分和分佈,教材正文部分主要包括兩方面內容。第一,温度帶的劃分依據,即氣温的南北差異和農業生產狀況。農業生產實際包括哪些內容,教材正文沒有進一步描述,而是在圖上的補充資料中較為詳細地介紹了劃分温度帶的主要農業指標。這樣編排的目的是降低難度,教師在處理這部分內容時,可以針對自己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層次靈活掌握。第二,温度帶的分佈,這是本節教材的重點內容,應該通過讀圖使學生掌握我國温度帶的地區分佈。

閲讀我國温度帶分佈圖,需要指導學生根據圖例,瞭解六個温度帶的主要分佈地區。可以結合省級行政區、地形區、1月0 °C等温線分佈等地理要素進行了解和記憶,特別應該指出的是,熱帶地區與北迴歸線的關係、暖温帶在西北地區的分佈範圍等比較特殊的地方。

活動教材的第二題,強調了温度帶與我們生產和生活的關係,這是對教材正文很好的補充。從題目設計的表層看,解答此題非常容易,學生可以很直觀地瞭解温度帶與水果生長的關係,與農作物熟制的關係,與民居的關係等。但題目並沒有停留在對資料的簡單瞭解這一層面,而是進一步提出發散性的要求,讓學生補充更多資料。從表面看,似乎是讓學生做資料的收集者,其實引申理解,這正是編者設計此題的巧妙之處,如果學生對前面三個資料表示的內容理解了,那麼進行知識的遷移應該很容易。例如,能夠由不同温度帶水果的不同,遷移到不同温度帶植被的不同,由不同温度帶作物熟制的不同,可以聯想到農作物的差異等。

3.關於我國降水的特點,教材正文部分較為詳細的介紹了我國降水空間分佈的總規律,以及降水豐富和稀少的地區,並通過閲讀材料補充了我國降水極端最多和最少的地區,以加深學生的印象。正文敍述中有一點應該引起注意,以往分析我國降水空間分佈時主要強調東西差異,對於南北的差異多側重在時間上,而這部分教材不僅強調了空間上的東西差異,同時也強調了南北差異。

閲讀我國年降水量分佈圖時,應該延續等温線分佈圖的判讀方法,對學生進行閲讀等值線分佈圖的技能訓練。另外針對此圖,應該引導學生查找800毫米、400毫米、200毫米等降水量線穿過的地區,並與1月0 °C等温線、温度帶等的分佈進行對比,從而加深對三條等降水量線所穿過地區的印象。

活動教材的第一題,主要體現降水特點與人們生產生活之間的關係,加強所學知識與日常生活之間的聯繫。解答此題,需要學生將景觀圖與年降水量、乾濕地區分佈圖聯繫起來,在年降水量和乾濕地區分佈圖上找出活動題中提到的四個地區,對應年降水量的多少和乾濕狀況,説明民居的不同風格。甘肅年降水量較少,蒸發大於降水,房屋修建成平頂,可以用來晾曬糧食或其他農作物;吐魯番年降水量很少,蒸發很大,晾房通風效果較好,通風可以加速水分的蒸發,利於水果的晾曬;紹興年降水量較大,斜頂房利於排水;黃土高原年降水量較少,氣候較為乾旱,人們利用黃土的直立性修建窯洞,窯洞冬暖夏涼,較為乾燥。

4.關於我國乾濕地區的劃分和分佈,教材正文部分明確提出了乾濕地區劃分的標準是降水量與蒸發量的對比關係。教師對此應該特別提醒學生注意,劃分乾濕地區不能單純分析降水量的多少,而應該同時分析這一地區的蒸發狀況。

閲讀我國乾濕地區分佈圖時,應該疊加年降水量分佈圖,特別是對應800毫米、400毫米、200毫米等降水量線之間的關係。同時對應地形區、温度帶分佈等,以加深印象,此圖中還有一個特別應該注意的地方,東北地區大興安嶺北部、小興安嶺、長白山以東地區屬於濕潤區,其原因是由於氣温相對較低,蒸發量小,因此較為濕潤,這是乾濕地區劃分標準的最好佐證。由於乾濕狀況可以通過植被的分佈反映出來,因此配合乾濕地區分佈圖,教材編排了相對應的植被景觀圖,其目的是給學生直觀感受,加深對乾濕地區地表狀況的理解,同時也幫助學生建立地理事物彼此之間的聯繫性。

活動教材第二題,延續“温度帶”部分活動題編排的特點,解答此題時注意引導學生進行知識的遷移,例如題目中給出乾濕狀況影響植被,由此可聯想到與水果的關係,與經濟作物的關係等。

5.季風氣候顯著這部分內容是本節教材的重點,同時也是難點。對於國中學生來説,涉及成因的內容學生不易理解,因此對這部分教材的處理要把握難易程度,不應該盲目地加深和擴充內容。教材正文主要包括三部分內容。第一,季風氣候及成因。教材對於成因的描述較為簡單,其目的是降低難度,並且將海陸位置的影響安排在冬、夏季風的形成部分進行敍述,這裏重點使學生明白什麼是季風。第二,冬、夏季風的特點以及對其他氣候要素的影響。“冬季風”部分,教材既介紹其特點,又着重説明冬季風是造成我國冬季南北温差大的主要原因之一,補充了本節教材開始部分的內容;“夏季風”主要強調其到來對降水的影響。第三,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劃分及降水的差異性。劃分的界線應該知道,劃分的標準也必須明確,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劃分以夏季風能夠影響的地區為標準,我國西部地區距海較遠,又有地形的阻擋,夏季風很難到達,因此屬於非季風區。只有明確了劃分標準,學生才能更容易理解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降水差異。

冬、夏季風的形成源地及成因,是通過圖像教材體現的。從冬、夏季風的圖上可以清晰地看到,不同季節亞歐大陸氣壓分佈狀況以及冬、夏季風的風向指示箭頭,對應文字説明,使學生更容易理解冬、夏季風的性質和特點。瞭解了冬、夏季風的源地及特點,對於學生了解季風區和非季風區降水差異有一定的幫助。

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分佈圖,應該與温度帶的分佈、乾濕地區的分佈及地形的分佈等疊加,有助於學生了解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不同氣候特點。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分佈界線,藉助山脈、城市的分佈來學習。

閲讀材料通過圖像和文字部分介紹了夏季風到來形成的鋒面雨及鋒面雨帶的推移規律等知識。將這部分知識安排在閲讀材料中,主要是降低本節教材的難度,同時給教師和學生最大的自主權,不同層次的學生或學校可以有選擇地進行學習。有些學生只要閲讀了解鋒面雨帶的到來會帶來降水即可,而有些學生可能更願意瞭解夏季風的形成與鋒面雨帶推移的關係。教師可以有選擇的安排教學內容,以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

關於季風氣候的特徵及季風氣候對農業生產的有利影響,教材正文部分並未敍述,而是將這一內容安排在活動教材部分。這種編排既分散了難點和重點,同時對學生讀圖技能和能力的培養有較大的幫助。

活動題1:選擇了我國由北到南三個城市的氣温曲線和降水柱狀圖,讓學生分析降水和氣温在時間上的配合特點。第1項,學生應該按緯向比較,總結出季風區降水量較多的月份自南向北逐漸減少,廣州降水量較多的月份是4月至10月,上海降水量較多的月份是4月至9月,北京降水量較多的月份則是七八月份,三個城市氣温最高的月份都是7月。通過回答使學生進一步明確季風區內氣温最高的時候,也是降水量最多的時候,因此季風區最突出的氣候特徵是雨熱同期。第2項分析季風氣候特徵對農業生產的好處:降水量最多的時候,也是氣温最高的時候,這時也正是農作物生長時期,雨熱搭配為農作物生長提供了有利條件。

活動題2:設計此題的主要目的是促使學生建立知識的橫向聯繫,運用已有知識解決新的問題,達到温故知新的目的。為避免遺忘世界地理所學知識,教材以對話的形式將阿拉伯半島的氣候特徵表述出來,同時提出長江中下游地區與阿拉伯半島的緯度位置大體相同,説明影響二者氣候差異的因素不是緯度位置。根據本節所學知識可知,我國東部地區地處季風氣候區,受夏季風影響,夏季降水較為豐富。由此可知,造成兩個地區氣候差異的主導因素應該是海陸位置。

活動題3:本題是對教材正文部分的補充、加深和拓展。關於季風影響下的災害性天氣,教材正文部分沒有涉及,而是以活動題的形式出現,並配有景觀圖片和文字,再現災害發生時的情景。解答災害發生的原因時,可以與前面鋒面的形成、鋒面雨帶的推移等知識聯繫起來,強調冬季風的勢力特別強大,形成的鋒面移動速度很快,就會造成大風降温天氣,嚴重時會爆發寒潮;夏季,鋒面雨帶登陸時間的早晚或推移速度的快慢,會造成各地降水時間分配不均,嚴重時會導致水旱災害的發生。將災害性天氣這部分知識,進一步拓展,教材補充了有關台風的知識,對於颱風帶來的大量降水,應該一分為二地看待,有利的是解除或緩和旱情,不利的是可能造成大風、洪水災害。

6.氣候複雜多樣,教材正文部分介紹了我國主要的氣候類型,並且指出地形因素加劇了氣候的複雜多樣性。為了説明青藏高原地區氣候的變化,教材安排了一段閲讀材料,以藏民的服飾特點説明這一變化,安排這樣一段閲讀材料,可以提示學生注意氣候與人們生活之間的密切聯繫。

氣候類型分佈圖和不同地區氣温曲線、降水柱狀圖能夠形象直觀地説明我國氣候複雜多樣的特徵以及不同氣候類型的分佈地區。閲讀四幅氣温曲線、降水柱狀圖能夠説明氣温和降水的特點,將教材中文字説明部分不全面的地方補充完整,同時對照氣候類型圖中四地的分佈,瞭解四個地區所屬氣候類型。

活動題1:通過解答此題使學生明確農業的發展與氣候的關係極為密切,充分利用氣候資源,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生產,改善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人們生活質量,是農業發展的方向。我國海南、廣東、廣西等地積温較高,生長期較長,可以種植各種果菜,成為我國主要的果菜生產基地,而北方地區冬季不適宜果菜的生長,過去冬季蔬菜品種非常單調,隨着鐵路運輸的發展,南方地區的果菜可以運到北方,豐富了北方地區冬季的“菜籃子”,使人們生活得以改善。

活動題2:此題延續氣温和降水部分的活動題特點,既是對知識的複習鞏固,又帶有知識的拓展,通過學生的發散性思考,起到落實知識、培養能力的作用。氣候對動植物資源及農作物的影響,可以請學生列舉出不同氣候條件下的動植物和農作物種類。不同氣候條件下形成的旅遊資源,例如黃山的雲海,冬季松花江沿岸的霧凇,哈爾濱的冰雕等。不同的氣候條件對人們生活的影響,例如房屋建築朝向與採光問題,人們的服裝與當地氣候的關係等。

教學建議

【課時安排】

建議本節安排2~3課時。

【南北氣温的差異】

本段教材最重要的內容是閲讀等值線地圖,知識的獲取應該通過讀圖得來,因此在教學中,訓練學生讀圖方法和技能是教學的重點內容。學習冬季氣温分佈特點時,教師首先引導學生閲讀1月等温線圖中的圖例和氣温數值,瞭解氣温遞變規律,概括總結冬季氣温的空間分佈規律即由南向北遞減。第二步,引導學生觀察等温線的延伸方向及突變部分,瞭解、分析氣温空間分佈的變化趨勢及影響其分佈的因素,例如引導學生在圖中找到0 °C等温線,用彩色筆描下來,觀察此線穿過哪些地形區、河流等,在哪些地區發生突然變化,為什麼發生變化。從圖中可以看出,0 °C等温線穿過秦嶺—淮河一線,在青藏高原的東部邊緣向南彎折,主要是因為地形的影響。第三步,引導學生觀察等温線的疏密,瞭解氣温空間變化的梯度或變化幅度,如果等温線分佈密集,説明氣温的差異較大。第四步,引導學生查找最南、最北氣温極端數值,瞭解氣温空間分佈的具體差異,進一步明確我國冬季氣温南北差異大的特點。為了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閲讀相關的材料,有條件的學校可以為學生播放錄像或影碟(VCD)。例如北國冰天雪地,那裏的人們在觀賞冰燈,海南的人們正在大海中嬉戲,廣州的花市鮮花盛開等內容,使學生真切感受到我國冬季南北氣温的巨大差異。

當學生對1月等温線圖閲讀的方法較為熟練後,教師可以提出問題:與1月氣温分佈特點相比,7月等温線分佈的疏密程度如何?等温線在何處出現明顯彎曲?為什麼?南北氣温的極值是多少?引導學生根據這些問題閲讀7月等温線圖,並總結7月氣温分佈特點。從圖中可以看出,7月等温線分佈比1月等温線分佈稀疏,説明氣温的南北差值較小;等温線在四川盆地的西部出現向南的彎曲,並且青藏高原的氣温明顯低於全國其他地區,這主要是受地形、地勢的影響。掌握了這部分知識,可以幫助學生解答活動題1的問題:夏季最北的氣温在20 °C以下,最南的氣温在28 °C以上,通過數據説明南北氣温有差異,但與冬季南北氣温的差異相比,夏季的南北温差比較小。

學習温度帶時,建議教師引導學生閲讀我國温度帶的分佈圖,並將温度帶的分佈與地形區、行政區相對應,特別應該指導學生觀察亞熱帶與暖温帶的分界線,並將其與0 °C等温線的分佈相對應,幫助學生建立知識之間的聯繫,同時使學生明確秦嶺—淮河是我國重要的地理分界線。活動題2可以幫助學生了解温度帶與人們生產和生活之間的關係,教師在引導學生解答此題時,最好可以出示一些相關的圖片或錄像等,使學生獲得感性認識,有助於學生對此題的理解。

【東西乾濕的差異】

關於我國降水的空間分佈總趨勢,建議教師引導學生讀圖總結。讀圖時,首先要求學生在我國年降水量分佈圖上找出1600毫米、800毫米、400毫米、200毫米等降水量線,觀察四條線分別穿過我國哪些地形區、行政區,引導學生將800毫米、400毫米等降水量線用彩色筆描出,觀察800毫米線與哪條等温線幾乎重合,加深對秦嶺—淮河自然地理界線的印象。學生完成以上讀圖過程後,可以閲讀教材中提供的相關閲讀材料,瞭解我國降水量極值地區,最後總結我國降水空間分佈特點。

學習乾濕地區劃分時,教師可以首先出示不同乾濕地區植被特點的圖片、幻燈片,或播放相關的錄像等,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嘗試説明這個地區氣候的特點,特別是降水的特點。第二步引導學生閲讀年降水量分佈圖,驗證自己的想象與圖像中反映的降水量特點是否吻合。第三步引導學生閲讀乾濕地區分佈圖,將植被與乾濕地區對應,進一步驗證自己的想象是否與乾濕地區的劃分吻合,是否有不吻合的地區。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有可能對東北地區的濕潤區產生疑問,教師可以針對這一疑惑,解釋乾濕地區劃分的依據是降水量與蒸發量的對比關係,而不是單純用降水量多少進行衡量。

關於活動題中瞭解降水與生產、生活的關係,教師最好能夠多提供一些圖片。如果學校條件允許,能夠提供動態的錄像內容更好,特別是雨中的江南景色,陽光照耀下的甘肅、吐魯番和黃土高原地區等畫面。這些生動形象的畫面可以建立學生的感性認識,對解答此題會有較大的幫助。

【季風氣候顯著】

對於這部分教材,教師可以分為以下幾部分進行教學。第一步,説明冬、夏季風的形成,引導學生觀察教材第38頁圖2.19和圖2.20,亞歐大陸內部,冬、夏季氣壓分佈有什麼不同?風向有什麼不同?冬季風和夏季風的源地分別是什麼地方?冬、夏季風各有什麼特點?由此説明季風和季風氣候的概念,冬、夏季風的特點。第二步,引導學生觀察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分佈及分界線,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夏季風從海洋向陸地移動,在移動過程中性質會有什麼變化?通過思考使學生明確,越向內陸地區,受海洋影響越小,夏季風很難到達內陸地區,因此內陸地區降水比較稀少,這樣的地區稱為非季風區。第三步,指導學生完成活動題1,閲讀氣温曲線和降水柱狀圖總結、概括季風氣候的特徵。第四步,指導學生完成活動題2,並且使學生明確,與同緯度大陸西岸和內部相比,我國處於季風氣候區,雨熱同期,對農業生產極為有利,而大陸西岸和內部氣候乾旱,沙漠廣佈。第五步,根據冬季風形成的源地及性質,説明寒潮帶來的危害有哪些?結合教材第39頁閲讀材料的內容,説明夏季風到來早晚、持續時間長短以及勢力強弱,可能造成水旱災害的發生。有條件的學校,教師可以製作活動投影片或計算機動畫,演示鋒面雨帶推移的過程,增強直觀性,便於學生理解。關於颱風的形成及帶來的災害,可以事前佈置學生收聽天氣預報,或教師為學生播放一段有關台風的天氣預報,並播放颱風發生地區當時的錄像,以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特別是生活在北方地區或內陸地區的學生,使用這種教學手段尤為重要。

【氣候複雜多樣】

這部分教學的重點應該放在對氣温曲線、降水柱狀圖和氣候類型分佈圖的閲讀上,教師引導學生閲讀四幅氣温曲線、降水柱狀圖,説明四個地區的氣候各有什麼特點。在氣候類型圖中找出這四個地區,瞭解其氣候類型。除這四種氣候類型外,我國還有哪些氣候類型,分佈在什麼地區,使學生通過讀圖瞭解我國氣候類型的複雜多樣。可以選擇不同地區的農作物、蔬菜、動植物以及一些旅遊景區的錄像或圖片、幻燈片等給學生播放,使其從感性認識入手,瞭解氣候與生產生活的密切聯繫。

國中地理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通過地圖分析,初步認識黃土高原地區的特點和意義;

2.結合資料認識黃土高原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並能舉例與黃土高原自然環境的關係;

3.掌握黃土高原的地表特徵,並能解釋黃土的成因及黃土高原的形成;

4.學會分析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的原因和危害,進一步瞭解黃土高原環境綜合治理的對策和水土流失的措施。

過程與方法

1.培養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閲讀、整理、運用資料的能力;

2.利用舉例説明區域內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

3.根據資料,分析黃土高原自然災害與環境問題,並認識應對措施;

4.通過課堂活動、課堂練習。增強學習興趣、落實知識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節學習,落實學生對黃土高原地理環境的認識,培養學生地理差異觀;通過了解黃土風情,增強學生對祖國傳統文化的認識,培養愛國情懷;通過區域環境問題與地理環境的'關係分析,培養學生正確的人地觀念;小組合作學習,激活課堂氣氛,增強學習的熱情,並鍛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1.黃土高原自然地理特徵;

2.水土流失的成因與黃土高原環境綜合治理的對策和水土保持的措施。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視頻:播放富有地方民俗特色的陝北民歌《信天游》視頻,讓學生感受黃土風情,通過視頻簡單瞭解黃土高原的地貌狀況。

講述:歌詞以及視頻畫面有簡單介紹了當地的一些景觀,今天我們就一齊走進黃土高原地區,瞭解該地的位置範圍、歷史文化、民風民俗、地貌特徵、環境問題以及措施等,學習任務比較多,希望我們能通過圖片結合自己擁有的地理知識,分析學習地理現象。

[講授新課]

板書:一、文明的搖籃

教師:請同學們閲讀書本23-25頁的內容,文本主要向我們介紹了什麼呢?請共同歸納主要的知識點。

學生:閲讀、討論,教師巡堂並檢查學生討論情況,適當給予指導。

教師:請小組在黑板上把小組的探討結果板書出來。剩下的同學完成25頁活動題。

學生:完成學習任務。

教師:評價小組板書,糾正、歸納、整理,引導學生形成知識框架:

板書:一、文明的搖籃

1.位置範圍:

2.地形:高原

3.河流:黃河(黃河流域)

4.氣候:温帶大陸性氣候

5.對歷史文明、風俗的影響:

教師:通過同學們的小組學習,對黃土高原的自然環境特徵以及歷史文明、民俗風情等有了初步的瞭解,這裏是中華民族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下面我們通過25頁的活動題,認識黃土高原富有特色的民風民俗,看看這些“黃土風情”跟與自然環境的關係。

展示:展示圖片並請學生舉例分析。

學生:根據黃土高原的自然環境:氣候、地形、土壤、河流情況等解釋圖片現象或舉例分析黃土高原民風民俗的來源。

教師小結:通過大家一起的探究分析,我們對黃土高原環境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大家都清楚知道黃土高原地表有着厚厚的黃土和千溝萬壑的大地景觀,那麼大家知道黃土高原表層的黃土怎麼來的嗎?

學生:各抒己見

教師:同學們都有個人的看法,希望通過更多的學習,我們有充分的證據證明自己的看法是可靠的。對於黃土的來歷,我們來認識前人的推測“風成説”。

板書:二、風吹來的黃土

1.風成説

學生:閲讀教材26頁“閲讀材料”,認識“風成説”。

課堂活動:通過閲讀,請同學們繼續來完成27頁活動題第1題。

學生:閲讀活動題材料,思考並分析材料説明的情況。

1.黃土就像冬季地面積雪那樣,以差不多的厚度覆蓋在起伏不同的各種地形上。

2.黃土高原自西北到東南,黃土的顆粒越來越細。

3.黃土的礦物成分與其下面的基巖成分不一樣。

教師:好,通過閲讀理解,“風成説”對黃土高原中黃土的來歷這樣一種解釋,大家認同嗎?有興趣的同學可以繼續關注下去。

過渡:我們知道黃土高原的地貌特徵由於黃土土質疏鬆、極易遭受流水的侵蝕,因此形成了地表破碎,溝壑縱橫的地貌特徵,下面我們來閲讀圖6.29,認識黃土高原地貌的形成過程:

板書:

2.地貌特徵:地貌破碎、溝壑縱橫

3.形成過程:

展示:展示圖6.29,為學生解釋黃土高原地貌的形成過程。

課堂練習:完成多媒體展示的練習題,鞏固知識。

課堂小結:通過我們一起學習,黃土高原的歷史文明以及環境特徵都基本瞭解了,重點把握黃土高原的地貌特徵是千溝萬壑、支離破碎,以及“風成説”的看法,和黃土高原地區的民風民俗。希望同學們能夠通過知識框架把握重難點,下一節課我們會繼續學習黃土高原的環境問題,希望同學們預習。

國中地理教案 篇四

教學目標

學會閲讀氣温變化曲線

教學重點和難點

學會閲讀氣温變化曲線。理解氣温變化規律

教學方法

講授法

教學準備

大屏幕、投影片、實物投影儀

教學過程

(新課引入)請同學們根據當天的天氣狀況大致估計一下今天的氣温是多少度?

關於氣温大家想了解哪些內容?

(板書)一、氣温與生活

(提問)大家想一想,日常生活中,哪些現象是與氣温有關的?

學生討論,閲讀書上例子,説明氣温與人類生產生活的關係。

(提問)我想問大家這樣一個問題,與人類活動密切相關的氣温是變化的還是無論在任何時間或任何地方都是不變的?

可從空間與時間上進行多方引導,例如:一天、一個月、一年,國內與國外,我國南方與北方等等,得出結論。

(板書)氣温的變化

(副板書)午熱晨涼,冬寒夏暑

(提問)通過這句話你能得出一個與氣温有關的什麼結論?

我們在研究氣温的變化規律時,經常要用到一些描述氣温的值,請大家閲讀課文,自己都有哪些值,這些值是如何得出來的。

常用於描述氣温的值有:日最高氣温、日最低氣温、日平均氣温、月平均氣温、年平均氣温,這些值都是通過觀測與計算得來的。

(提問)氣温是如何觀測的?(視頻鏈接:氣温觀測和記錄)

(提問)讀圖“氣温日變化”和“氣温年變化”圖,回答大屏幕上的問題。

圖上縱座標代表什麼?橫座標代表什麼?

讀出一天中最高與最低氣温出現的時刻及讀數。

日最高氣温與日最低氣温的差叫什麼?

讀出一年中北半球陸地上最高月平均氣温與最低月平均氣温出現的月份與讀數。

最高月平均氣温與最低月平均氣温的差叫什麼?

(展示圖片)出示孟買和亞庫茨克兩地氣温年變化曲線圖,讓學生比較兩地氣温年較差大小,並氣温年較差與氣温年變化大小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

()氣温年較差大氣温年變化就大,反之則相反。

(新課結束,複習反饋)

板書

一、氣温與生活

氣温的變化

國中地理教案 篇五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瞭解四川經濟發展水平及其地區差異;瞭解四川旅遊業的發展;瞭解四川省的交通發展。

2.能力目標

學會運用地圖、資料分析四川省經濟發展的優勢;培養學生對比、歸納和綜合分析等能力。

3.情感目標

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和終身學習地理知識的願望。

教學重點

如何充分發揮當地優勢發展地方經濟。

教學難點

學會如何從社會經濟的角度描述一個地區。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引入] 四川東西差異大,自然災害頻繁。特別是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給四川帶來了重創,同時也給四川帶來了更大的機遇。四川人民在2009年以14.5%的經濟增速向全國人民遞交了一份滿意的答卷。四川人民是如何在經濟上迅速崛起的呢?讓我們一起走進“崛起的四川”。

[教師活動]

1.(板書)崛起的四種。

2.用多媒體展示圖8.7、8.8、8.9、8.10、8.11.

3.提問:説説自己家鄉有哪些特色的。工業和高新技術產業?

[學生活動] 回答:

1.……

2.……

[教師活動]

1.更正或補充。

2.(板書)西部的經濟強省。

3.家鄉人民把四川建設成了我國的西部地區工業總產值最大、工業門類齊全、優勢產品較多的省級行政單位。

4.提問:家鄉人民發掘了哪些優勢條件來發展經濟?

[學生活動] 回答:

1.……

2.……

[教師活動]

1.更正或補充。

2.(板書)旅遊天堂。

3.(轉承)“天下山水之觀在蜀”。四川的旅遊業,地震災後迅速復甦。2009年,四川人民將旅遊業作為災後重建的優勢產業和先導產業,大力實施重振旅遊工程,全省累計實現旅遊總收入1472.48億元,同經增長34.8%.

4.説説自己家鄉有哪些旅遊景點?

[學生活動] 回答:

1.……

2.……

[教師活動]

1.補充飲食文化及紅色旅遊資源等。

2.對旅遊資源分類:

自然旅遊資源

旅遊資源

人文旅遊資源

[學生活動] 將自己列舉的與老師補充的旅遊資源分類。

[教師活動] 作為學生,在旅遊業發展中我們能做些什麼?

[學生活動] 完成P.105的活動。

[教師活動]

1.更正或補充。

2.(轉承)旅遊業的發展離不開交通。由於受盆地地形的影響,昔日的四川有“蜀道難,難於上青天”之説。但四川地處西南腹地的位置,使四川自古就是西南交通的要衝。在四川人民的努力下,如今的四川,早已天塹變通途,成為大西南的交通樞紐。

[學生活動] 完成P.107的活動。

[教師活動] 用多媒體展示四川的發展戰略,激發學生熱愛四川的情感和建設四川的責任感。

[師生小結]

板書設計

西部的經濟強省

自然旅遊資源

崛起的四川 旅遊天堂

人文旅遊資源

高速發展的現代化交通

國中地理教案 篇六

[教學目標]

(一)藉助地圖,説出俄羅斯的地理位置(歐洲東部和亞洲北部)、領土組成特點(跨東西半球、亞歐兩洲)和首都(莫斯科)。

(二)根據地圖和資料,歸納俄羅斯温帶大陸性氣候為主和各地區氣候差異的形成原因及特點。

(三)運用統計資料,聯繫俄羅斯自然條件特點,説明該國開發西伯利亞的情況。

(四)收集資料,説明俄羅斯民族方面的概況。

[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共分6個小標題。“面積最大的國家”、“平原廣大”、“温帶大陸性氣候為主”、“豐富的資源”、“改革中的經濟”、“西伯利亞的開發”,分別介紹俄羅斯的地理位置和麪積、地形特點、氣候特點、資源特點、經濟特點和區域開發方面的情況。

本節教材第一個標題為國家概況的介紹;第二、三、四個標題內容分別敍述和説明俄羅斯自然地理特徵的三個重要方面:“平原廣大”和“温帶大陸性氣候為主”為理解俄羅斯農產品和主要農業區分佈提供了條件,“豐富的資源”為理解俄羅斯的經濟特點和開發西伯利亞作了説明;第五、六個標題內容闡述俄羅斯人文地理特徵,可以從中瞭解俄羅斯的工業、農業城市、港口分佈特點及亞洲西伯利亞的開發情況。本節教材的編排結構是:

本節教材圖表系統提供3幅地圖:①圖3-22,説明俄羅斯周圍海洋,亞洲與歐洲部分比較,地形區分佈及特點,河流與城市。②圖3-24,説明俄羅斯地勢地形與河流分佈的關係,“東高西低、平原廣大”是其地形主要特徵。③圖3-26,説明俄羅斯主要礦種及產地,特別是石油、黃金、煤、有色金屬等礦產資源豐富,本圖淡化了礦產地的識記,強調礦產種類及其與工業基地分佈的關係。

2幅景觀圖:一為反映宗教和建築特色的大教堂,一為貝加爾湖及湖畔的亞寒帶針葉林景觀。

2張統計表:①上揚斯克和莫斯科氣候資料分別表明俄羅斯東部西伯利亞受北極地區寒冷氣流影響,是北半球的寒極之一,降水較少;而西部東歐平原受大西洋影響,氣候較温涼,降水較均勻,是温和的大陸性氣候。②俄羅斯亞洲與歐洲部分地區差異對比則要求學生通過對比掌握其差異性,也暗示了開發西伯利亞的必要性。補充閲讀材料提供了俄羅斯民族方面的概況,為學生收集此方面的資料作了示例。

本節教材還説明了俄羅斯幾個方面的世界之最:①俄羅斯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②俄羅斯是世界上跨經度最大的國家;③貝加爾湖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是世界上淡水量最多的湖泊;4.俄羅斯有世界上面積最大的亞寒帶針葉林帶。

[教學重難點]

俄羅斯的地理位置,地形特點,氣候特點,經濟特點

[教學方法]

讀圖法、討論法、談話法、自學法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具準備]

掛圖:俄羅斯地形圖

教學提綱(板書)

一、面積最大的國家

1、位置:跨亞、歐兩大洲和東、西半球

2、面積:1708萬平方千米

二、平原廣大

地勢東高西低,平原佔 70%

三、温涼的氣候

大陸性氣候明顯,東、西部差異大

四、豐富的資源

1.淡水資源(貝加爾湖)

2.森林資源(亞寒帶針葉林)

3.礦產資源(石油、黃金、有色金屬)

五、改革中的經濟

1.工業

工業區:歐洲部分、烏拉爾地區、西伯利亞地區

工業中心:莫斯科、聖彼得堡、新西伯利亞

2.農業

農業區分佈於伏爾加河流域和頓河流域

3.城市和港口

首都莫斯科

六、西伯利亞的開發

[教學過程]

新課導人:

引導學生在“世界政區圖”上,找出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從中引出俄羅斯

一、面積最大的國家

1、提問:通過預習,誰能告訴我面積最大的國家俄羅斯的面積究竟有多大?

2、展示“俄羅斯地形圖”,指出亞、歐兩洲的洲界線,得出結論:俄羅斯地跨亞、歐兩洲,位於歐洲東部和亞洲北部

3、引導學生回憶東、西半球分界線(160°E),並和學生一起找出東經160,得出俄羅斯的另一位置特徵:地跨東西半球。

(過渡)接下來,我們一起熟悉俄羅斯的海陸位置特徵

4、讀圖3-22,完成活動1、2題及P77活動2

5、一學生朗讀P77材料,瞭解俄羅斯的民族、語言、宗教

二、平原廣大

1.讀圖3-22,完成活動第3題

2.找出上述四大地形區的大致分界線:⑤烏拉爾山、烏拉爾河,⑥葉尼塞河,⑦勒拿河。

3.葉尼塞河以西均為平原,以東為高原山地,平原面積佔俄羅斯領土的70%。歸納得出地形特點:平原廣大。

4.讀圖3-24,引導學生歸納俄羅斯的地勢特徵,很容易看出其地勢特點:東高西低。

5、引導學生在地圖上找出伏爾加河的位置,注意其流向,注入海洋,在歐洲的地位

三、温帶大陸性氣候為主

1、引導學生閲讀地圖冊P33俄羅斯氣候分佈圖,思考:俄羅斯最主要的氣候類型是哪種?還有哪些氣候類型?引出氣候類型的學習

2、學生閲讀教材思考:俄羅斯的温帶大陸性氣候有什麼特徵?

3、小結:由於俄羅斯疆域遼闊,東西跨經度廣,所以氣候的大陸性氣候特徵明顯,同時也使東西部氣候存在較大的差異。

4、引導學生分析上揚斯克和莫斯科的氣候資料,歸納二地的氣候特徵差異,並設問:同屬於温帶大陸性氣候,為什麼上揚斯克的降水比莫斯科的少?氣温比莫斯科的低?

(過渡)俄羅斯是世界上資源最為豐富的大國之一,那麼有哪些豐富的自然資源呢?

四、豐富的資源

1、學生看書思考:俄羅斯有哪些豐富的自然資源?

2、設問:俄羅斯為什麼水資源和礦產資源豐富呢?教師可從氣候特點、地形分佈及歷史開發等方面加以指導。最後出示亞寒帶針葉林帶分佈圖。

3、出示“俄羅斯主要礦產資源分佈”圖,讓學生在地圖上找主要礦種及礦產地,而後説明俄羅斯石油、黃金產量的世界排名及有色金屬礦的分佈。

(過渡)俄羅斯豐富的礦產資源為俄羅斯的經濟發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資源條件。

四、改革中的經濟

工業方面

1.通過圖3-26和各種資源儲量、開採量等資料,學生推斷俄羅斯的主要工業部門應該是哪些?而後結合教材P79驗證

2、引導學生閲讀地圖冊P53“俄羅斯工業分佈圖”,指出俄羅斯的三大工業區並強調俄羅斯的工業主要集在歐洲部分

3、引導學生在地圖上查找各工業區的工業中心城市並在地圖上填注。並設問:這三大工業區能形成主要的工業區的共同因素是什麼?(附近都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便利的交通),而後進一步從資源條件分析俄羅斯各工業區的工業部門

農業方面

1、回憶俄羅斯氣候特徵和緯度位置特徵,思考:俄羅斯的氣候條件對發展農業生產有利嗎?你認為制約俄羅斯農業分佈的最重要因素是什麼?(氣温因素,俄羅斯的農業一般分佈在緯度相對較低、氣候較為温和的地區

3、引導學生在地圖上查找俄羅斯主要農業區東歐平原、伏爾加河流域和頓河流域。並對照圖例説出俄羅斯的農產品種類,並進一步強調:俄羅斯的農作物一般都是喜温涼的農作物,這與當地的氣候特徵是相適應的。

城市與港口方面

根據地圖找出首都莫斯科的位置,由教師小結其城市職能。根據地圖,讓學生圍繞俄羅斯疆界找出其進出海洋的港口城市,再由教師加以具體説明東部、北部、西部的主要海港。

(過渡)由於自然條件的差異和歷史的原因,俄羅斯的人口和經濟主要集中在歐洲部分,而面積廣大的西伯利亞地區卻開發不夠

西伯利亞的開發

①小結已學習俄羅斯的知識,填表對比其亞洲部分和歐洲部分的地區差異。②對此表格知識加以對比研究,讓學生認識到俄羅斯經濟的地區分佈與其自然、人文因素分佈的不平衡性以及人地關係在空間上存在矛盾。③具體指導西伯利亞的開發項目,如:西伯利亞大鐵路,貝阿鐵路、秋明油田、庫茲巴斯煤炭基地和新西伯利亞高科技園區等。

本節重點圖表指導:

①圖3-22:指導學生在圖上了解俄羅斯地理位置(經度位置、緯度位置、海陸位置)、領土組成(歐洲東部和亞洲北部)、首都莫斯科;俄羅斯是歐洲國家的主要原因:歐洲部分集中全國四分之三的人口,歷史上一直是全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地區,主要工業和首都也位於歐洲部分;俄羅斯的四大地形區:東歐平原、西西伯利亞平原、中西伯利亞高原、東西伯利亞山地;主要河流及分佈:歐洲部分的伏爾加河和頓河、亞洲部分的鄂畢河、葉尼塞河和勒拿河;俄羅斯的主要城市及分佈。

②圖3-24:指導學生在剖面圖上相應位置標註東歐平原、烏拉爾山、西西伯利亞平原、葉尼塞河、中西伯利亞高原、勒拿河、東西伯利亞山地。或者由學生依據圖3—22畫出沿60°N線的剖面圖,然後觀察、分析其“東高西低、平原廣大”的地勢地形特點,再歸納這一特點對河流分佈的影響。

③圖3-26:先指導學生找圖例,瞭解俄羅斯有哪些礦產;再根據教材講述其礦產儲量和開採量,也可由學生收集有關資料對俄羅斯礦產進行評價;最後根據鐵路線、河流、城市對礦產地進行相對定位,併為其工業分佈作鋪墊。

④“俄羅斯亞洲部分和歐洲部分地區差異”表:可採取分組討論的形式,用複習提問的方法引導學生得出答案,並根據所填內容對俄羅斯開發西伯利亞進行評價。下述答案僅供參考:

亞洲部分 歐洲部分

地形特徵 高原、山地為主平原面積廣大

氣候特徵 寒冷乾燥 温涼濕潤,降水略多

主要工業基地 烏拉爾、新西伯利亞 莫斯科,聖彼德堡

主要港口 海參崴 聖彼德堡

國中地理教案 篇七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在地圖上指出日本的地理位置、領土組成和首都。

(2)利用地圖描述日本的地形、地貌特點,分析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過程與方法目標】

在探究學習的過程中,充分運用圖文資料,培養學生的分析和綜合運用能力以及小組合作能力,樹立團隊精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對日本自然環境和人文經濟的認識,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感和求知慾,增強安全防震意識,提高學習地理的興趣。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日本的自然環境的基本特點。

難點: 火山的形成原因和利弊分析。

三、教學方法

讀圖(資料)分析法,小組討論法

四、教學準備

地理填充圖冊、地圖冊、多媒體課件

五、教學過程

(一)設置情境導入新課

通過講述時事政治,對於我國的釣魚的島問題一直爭執不休,大做文章的國家是哪個?並強調釣魚的島是我國的固有領土。這節課就讓我們拋開愛恨,用地理的視角充分認識這個複雜的國家。

過渡:我們應從哪些方面認識日本呢?請大家打開課本快速瀏覽教材。

(二)探究新知新課教學

【提問】看看教材是從哪幾個方面介紹日本的?引導學生歸結為自然環境和人文經濟兩個方面。這是認識一個國家的基本方向。

【環節一】認識日本的自然環境。

活動一:出示日本在世界的位置圖和日本地形圖,設置任務讓學生找出日本位置(海陸位置和經緯度位置)、領土組成、地形特徵。

活動二:日本的位置和組成對自然環境會有什麼影響呢?讓學生同桌之間相互配合完成內容根據地圖和其他資料概括日本自然環境的基本特點。教師在巡視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觀察分析日本輪廓和城市分佈特點以及原因。

活動四:播放視頻和圖像資料瞭解日本人都有哪些生活習俗。繼續認識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環節二】認識日本的火山地震狀況。出示火山地震帶分佈圖,讓學生思考:日本為什麼多火山地震?

提問2:是不是火山地震只會給人們帶來災難呢?引發學生思考。進一步引導學生看課本資料。

【小組討論】1.探討火山地震的利弊:引導學生閲讀教材P15圖文資料分析總結火山地震的利弊。2.展示日本安全防震資料。日本是如何防震減災的?我國也是多地震的國家,我們應向日本學習哪些防震減災知識?

(三)鞏固提高

要求完成《地理填充圖冊》相關內容;看圖思考:日本的自然環境有哪些優勢和劣勢?

(四)小結作業

通過提問的方式回顧本節課內容。並説明作業任務:自然環境決定了經濟文化的發展。日本的經濟狀況怎樣?請大家課下做一個調查。帶着以下問題你們家有哪些日本產品?商店裏有哪些日本產品?與同類產品相比,在價格和功能上有什麼不同?你有什麼感想?全班分為四個小組歸類做個統計圖表。

六、板書設計

第七章 第一節:日本

一、地理位置

1、海陸位置——太平洋西北部 2. 大洲位置——亞洲東部

二、地形特點

1、島國——四大島為主體

2、海岸線曲折——多優良海港

3、山地地形為主 ---多火山、地震 日本多火山的利與弊

教學準備 篇八

北極地區圖、南極地區圖、兩極地區氣温比較圖、有關閲讀資料、圖片、課件等。

教學提示與建議

(一)冰雪覆蓋的地區

1、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請大家看一段錄像,猜一猜片中展現的是哪兒的景象?(播放極地區的景象錄像)

總結:這就是神祕的北極地區和南極地區,今天我們進入到這兩個特殊地區,去解開它們神祕的面紗。

板書:兩極地區。

2、兩極地區都是被冰雪覆蓋的地區,為什麼呢?我們來揭示這一問題。

板書:冰雪覆蓋的地區。

展示北極地區圖和南極地區圖。

請同學們從圖中查出兩極地區的位置範圍和周圍的大洲或大洋。(北極地區:位於北緯66.5以北,中心位置是北冰洋,周圍被亞洲、歐洲、北美洲環繞。南極地區:位於南緯66.5以南,中心位置是南極大陸,周圍被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環繞。)

3、引導:從緯度位置看,兩極地區接受的熱量多嗎?試從這個方面解釋兩極地區冰雪覆蓋的原因。(兩極地區緯度高,太陽斜射,所得的太陽光熱少,氣温低,大部分地區冰雪終年不化,所以形成厚厚的冰雪,覆蓋着陸地和大洋。)

總結:由於太陽斜射,兩極地區氣温很低。都有極晝、極夜現象,這是由地球公轉引起的。

4、南北極氣温比較圖。

讀圖對比一下兩極的氣温值,結合課本102頁有關材料,探究:在兩極地區不同的氣温影響下,氣候和自然景觀會有什麼差異?(南極氣候:酷寒、乾旱、大風。南極景觀:厚厚的冰層,附近海面有冰山,被稱為“白色沙漠”和“風庫”。北極氣候:氣温高於南極,降水多於南極,風速小於南極。北極景象:終年冰封,冰雪天地。)

板書:緯度高,氣温低,冰天雪地,南極酷寒、乾旱、大風。

5、引導:儘管兩極自然條件惡劣,但也有生命存在,看圖10.3和圖10.4,説説最能代表兩極的動物各是什麼?(南極:企鵝。北極:北極熊。)

6、怎樣在以兩極為中心的地圖上辨別方向?(站在南極點上,前後左右都是北方。站在北極點上,前後左右都是南方。)

7、過渡:南極遠離人類的居住地,自然條件又非常惡劣,但每年都有大批的科學家前去考察,出於什麼目的?帶着這一問題,我們探究下一個問題。

(二)科學考察的寶地

承接過渡語,板書:科學考察的寶地。

1、閲讀自學104—106頁教材內容,歸納總結:南極地區有哪些自然資源?((1)有煤、鐵等豐富的礦產資源。(2)儲存着大量的固體淡水資源。(3)沿岸棲息着無數的海洋生物。(4)還有原始的自然環境,成為天然實驗室。)

板書:豐富的'自然資源。

總結:科考環境也是一種寶貴資源。為什麼把南極地區稱為“天然實驗室”?

板書:天然實驗室。

南極大陸地下的煤是怎樣形成的?

原始的自然環境為科學家們進行氣象、冰川、地質、海洋、生物等學科的科學研究提供了便利。根據大陸漂移學説,南極大陸原來並不在南極位置,而是位於温帶地區,生長着茂密的森林,經過地質變化形成煤層。

2、展示我國科學家在南極地區考察的照片,看到這些圖片,我們感到很自豪。目前,已有18個國家在南極地區建立了140多個科學考察實驗站。

從南極地圖上,找出中國的兩個科學考察站:長城站和中山站,描述它們所在的位置。(長城站在西經60,南緯60附近。中山站在東經70,南緯70附近。)

長城站和中山站的建立時間為什麼都選擇在2月?(2月是南極地區氣温最高的季節。)

小結:兩極地區的地理位置用經緯線來確定,南極的氣候與北極相反。

3、自學105頁閲讀材料《穿越南極》,體會南極考察隊員勇於為科學獻身的精神。

4、閲讀課本秦大河的描述,體會極地的科考價值。

南極考察如火如荼,自讀課本106頁內容,説説北極科考為什麼越來越頻繁?(北極與南極一樣,都有重要的科考價值。二戰之後,又在北極地區發現和開採了石油、天然氣、煤、鐵等資源。)

5、總結:隨着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不久的將來,兩極地區必將為人類提供寶貴的財富。

(三)極地的保護與和平利用

1、展示日本南極捕鯨的資料。兩極地區都有大量的生物資源,但都不同程度地遭到濫捕和濫殺,使兩極地區的鯨魚資源已陷於危機之中。該怎樣對待兩極地區的資源呢?我們以展示的資料為背景材料,分成日本方和國際社會方,兩方進行辯論,在辯論中達到探究的目的。(按照日方和國際方各分成幾個小組,然後以小組為單位,準備辯論材料。各組派代表發言、辯論,氣氛熱烈,精彩之處鼓掌歡迎。日本方的辯論中心:捕鯨是為了搞科研,鯨肉食品只是科研的副食品。國際社會方的辯論中心:進行科研並不需要每年大規模捕鯨,況且,現代科學技術並不需要殺死鯨魚來搞科研。)

板書:極地的保護與和平利用,濫捕、濫殺。

2、總結:人類再也不能失去最後這片淨土了,各國要引起重視,務必用條約的形式束縛各國。旨在保護南極環境的《南極條約》於1959年12月簽訂,我國於1983年正式加入。

板書:南極條約。

(四)本課小結

通過本節學習,我們認識了兩極地區惡劣的自然環境和豐富的自然資源。我們瞭解極地地區,就是為了更合理地利用它,保護它,為人類做出應有的貢獻。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yufangan/vnnok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