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方案 >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精品多篇】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精品多篇】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精品多篇】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 篇一

教學重、難點:

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

學習《左傳》刻畫人物的方法。

掌握“若”、“説”、“辭”等文言詞語的含義和用法。

教學設計:

介紹文學文化常識,學生自讀自譯一課時;

教師指正譯文,引導學生理解思想內容一課時。

教學過程:

佈置預習:請學生熟讀全文。

第一課時

一、《左傳》及其背景介紹:

作者:相傳是魯國的史官左丘明,但文獻不足,説法不一。

體例:是一部編年體歷史著作,通史。

“春秋三傳”:《左傳》、《公羊傳》、《穀梁傳》,都是為解説《春秋》而作。

內容:A、以《春秋》記事為綱,以時間先後為序,詳細記述春秋時期各國內政外交等大小事,上起魯隱公元年,下至魯哀公二十七年。

B、從政治、軍事、外交等方面,比較系統地記載了整個春秋時代各國所發生的事件,及一些生活瑣事,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面貌。

地位:是我國最早最完備的編年史,是先秦著名的文學作品,是歷史散文的典範。

二、請學生自讀課文,並試圖口譯全文,並完成課後第一題:

重、難點句子解釋:

我年輕時尚且不如人,現在老了,做不成了。

我早先沒有重用您,現在危急之中求您,這是我的過錯。

如果滅掉鄭國對您有好處,那就煩勞您手下的人了。

越過晉國把遠方的鄭國作為秦國的東部邊境,您知道是困難的,您何不必要滅掉鄭以增加鄰邦晉的土地呢?

假如放棄滅掉鄭的打算,而讓鄭國作為您秦國的東道上的主人,秦國使者往來,鄭國可以隨時供給他們所短缺的東西,對您秦國來説,又沒有什麼害處。

晉國有什麼滿足的呢?

秦國受損而晉國收益,您好好掂量掂量吧。

請學生試着完成課後第三題,教師指正:(略)

小結:

佈置作業:熟記常用字詞的意義和用法。

第二課時

回顧上一節課的內容:

本文的結構:

請學生思考課後練習一:

明確:1、2、3、4小題的答案分別在一、二、三、四段中。

請學生在此基礎上概括各段大意:

第一段:秦晉圍鄭。

第二段:燭之武臨危受命。

第三段:燭之武退秦師。

第四段:晉師撤離。

人物形象:

問:本文的主要人物形象是誰?(燭之武)

問:第二段為什麼要寫他發牢騷,這會不會影響英雄的完美形象呢?

明確:這一番牢騷使他的形象更顯得有血有肉。

概括這個形象的特點:

長期得不到重用;

發牢騷,真實的存在;

義無反顧奔赴敵營的勇氣和信心;

胸有成竹,對矛盾瞭如指掌;

言辭委婉曲折有感染力。

寫作特色:

伏筆與照應:

秦、晉圍鄭的原因(矛盾小)--退秦軍(伏筆)

“秦、晉圍鄭”,“國危矣”--“夜縋而出”

“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秦、晉聯合,貌合神離,為秦鄭聯盟提供了條件

波瀾起伏:

大軍壓境,危在旦夕--燭之武是希望--長期不用,辭--許之,退秦師--晉欲攻--晉退

詳略得當:

詳:燭之武推辭;燭之武退秦師;晉文公令退兵原因。

略:其他經過。

五:字詞總結:

通假字:“已”通“矣”;“共”通“供”;“知”通“智”。

古今異義:

東道主:古,東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主持某項活動的主人。

夫人:古,(fu),那人;今,妻子。

一詞多義:

軍:名,軍隊,軍隊的編制單位;量詞;動,駐紮。

其:代,第三人稱代詞,指示代詞,“那”,“那些”;連,“如果”,“假使”;句中語氣詞,表祈使語氣;形容詞詞頭,無義。

焉:代,相當於“之”,疑問代詞,“怎麼”,“哪裏”,“什麼”;兼詞,“於何”,在哪裏,“於此”,在這裏;副,相當於“乃”、“則”、“就”;語氣詞;形、副詞詞尾,……的樣子。

六、小結:

佈置作業:完成本課

《課課練》。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 篇二

第一課時

過程:

1.先由學生就不懂的字詞提出疑問,學生大概提了這些:

(1)“今急而求子”不懂

(2)“若舍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

(3)“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

(4)“且君嘗為晉君賜矣,君知其難也”

(5)“何厭之有”

(6)“與鄭人盟”

……

2.老師講翻譯方法,學生根據方法與老師一起翻譯

告訴學生採取直譯方法,一一對應,可以組詞,組詞不行就要考慮是否活用現象了。

後來學生翻譯還算順利。

3.逐段翻譯

學生在理解了個別字詞的基礎上,自行翻譯文段,老師最後補充。

學生此環節做得比較好,雖然有些小問題,但是總體來説是好的。

第一課時大體如此

第二課時

過程:

1.學生在弄通字詞基礎上,就文章深層內容進行提問

(1)為什麼佚之狐如此肯定燭之武能勸退秦王?

(2)為什麼燭年輕時沒有得到重用?

(3)為什麼要“夜縋而出”?

(4)為什麼要説“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

(5)為什麼秦伯開始輕信晉侯?秦伯是不是很無知?

(6)為什麼秦伯最後“與鄭人盟”?他難道開始沒有想到嗎?

(7)標題是燭之武退秦師,為什麼最後還要寫晉侯那段話呢?

……

2.講解第三段

學生提問後,抓住重點,講解第三段,如果學生能明白第三段的內容,那麼很多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首先根據課後練習第一大題,用原文回答問題,讓學生再熟悉一遍課文,也起加深理解的目的。

然後分析課文第三段。

學生説出燭退秦理由(原文)

總結理由分別從哪個角度去説的

亡鄭——舍鄭——亡鄭

再依次分析

就學生提出的問題詳細介紹當時秦晉鄭的地理位置和戰爭局勢,讓學生明白燭為什麼説“越國以鄙遠”就會使“鄰之厚”,而“君之薄”。再説歷史史實對秦伯會有何觸動等等,讓學生明白文章深意。

第三課時

分析燭之武形象,由學生分析

要求學生根據書本來分析形象,學生分析得比較好

第四課時

完全放開,由學生自由分析秦伯、晉侯、鄭伯、佚之狐形象,學生分成四個小組,先由小組長收集各成員的。意見,然後宣讀,接着各小組互相補充、反駁對方觀點。課堂進入了辯論時間,比較精彩,可惜很多不記得了。

大概記得這麼幾個片段:

有學生説鄭伯知錯能改,有反對聲音,説鄭伯並不是知錯能改,而是在危急關頭,迫不得已才這樣做。

有學生説鄭伯沒有主見,單憑佚之狐一句話,就馬上去見燭之武,並委以重任,可見他糊塗。反對:從下文可見燭之武很有能力,説明他還是知道燭是個人才的,不能説他沒有主見。

有學生説鄭伯沒有膽量,要不然他自己怎麼不去秦王那裏。反對:當時形勢危急,一國不能無君,所以他不能去。如果君王去了,不是表明本國沒有人才嗎?

有學生説鄭伯親小人遠賢臣。反對,如果這樣,佚之狐也是小人嗎?又辯:如果不是這樣,燭之武這樣的人才為什麼不能早點得到重用呢?至於佚之狐,他可能比較會處世。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1、梳理基礎知識,掌握重點實詞、虛詞、詞類活用、古今異義等文言現象。

2、培養學生閲讀、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1、識記文中的文言現象。

2、培養學生的閲讀、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學參考

語文教學參考書 鼎尖教案

授課方法

點撥法,鞏固法

教學輔助手段

多 媒 體

專用教室

教學過程設計

二次備課

二、教學過程:

閲讀下文,完成7~11題。

夜縋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秦伯説,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

子犯請擊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亦去之。

7、下列加點詞的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

A. 越國以鄙遠 越國:國名 B. 若不闕秦 闕:虧損,削弱

C. 唯君圖之 圖:考慮,謀劃 D. 不知 知:同“智”

8、對燭之武勸説秦伯退兵,分析正確的一組是( )

①晉國貪得無厭,時時圖謀擴張領土。

②晉國經常背信棄義,不足依賴,秦不應與之共事。

③晉楚兩國有相互勾結以排擠秦國之勢。

④秦晉滅鄭,有利於晉,不利於秦。

⑤鄭國朝秦暮楚必將亡國,只有跟隨秦國,鄭國才有出路。

⑥秦鄭交好,有利於秦,不利於晉。

A. ①③⑤ B. ②④⑤ C. ①②④ D. ②③⑥

9、燭之武的話中表現外交辭令中婉曲表達方式的是( )

A. 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 B. 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

C. 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 D. 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

三、課堂小結

10、燭之武勸説秦伯退師的理由,表述錯誤的一項是( )

A. 秦軍欲越過晉國並看不起遠方的鄭國,這實際上是很困難的事。

B. 相鄰的晉國實力雄厚了,實際上自己的力量就削弱了,保留下鄭國對秦也是會有好處的。

C. 秦對晉侯有過恩賜,但晉侯回國後就違背承諾,並迅速築牆防守。

D. 如讓晉佔領了鄭,那麼他們還要擴張勢力,勢必危及秦的安全,這種損秦肥晉的做法,實不足取

11、見導學案

【翻譯略】

【解析】

7、A解析:越過晉國。

8、C

9、B解析:其中的“敢”是個謙詞,“執事”也是對對方的一種尊稱。

10、A解析:文中沒有“看不起”的意思。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 篇四

教學目標:

1.學習本文精彩的人物語言——説理透闢,善於辭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動活潑的情節。

2.掌握文章中出現的古漢語常識,注意多義詞在不同語境中的不同意義和用法。

3.瞭解燭之武説服秦伯的方法——善於利用矛盾,採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認識燭之武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能。

教學重點:

1.燭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

2.波瀾起伏,生動活潑的情節。

教學難點:

通過學習本課,使學生對《左傳》的語言特點有所瞭解。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課前預習:

(1)藉助工具書,通讀原文。

(2)參考有關資料,對《左傳》在先秦文學史中的地位及《左傳》的語言特色有所瞭解。

(3)初步瞭解故事情節,特別注意對燭之武這個中心人物的把握。

(4)畫出自己不理解的問題及難點。

一、從複習《曹劌論戰》引入,進一步認識《左傳》。

(可讓學生回憶國中的有關知識,然後回答,教師補充。)《左傳》是我國第一部記事詳細完整的編年史,為“十三經”之一。因為《左傳》和《公羊傳》《穀梁傳》都是解説《春秋》而作,故又稱作“春秋三傳”。《左傳》大約成書於戰國初,與《國語》成書時間差不多,二書在思想傾向上與基本一致,《左傳》比《國語》有新的發展,民本思想更加鮮明。《左傳》中記了眾多的歷史人物,不論其地位貴賤,職務高低,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時代社會各階級、階層的成員,有天子、諸侯、卿、士大夫,也有將相、武臣、學者,有説客、良醫、商賈、娼優,也有宰豎、役人、盜賊、俠客等。各種歷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彩多姿。其中,約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較詳細的事蹟記錄或鮮明的形象描繪。整部《左傳》,猶如一幅人物層現疊出的彩畫長卷,展示了風雲變幻的春秋時代的社會歷史面貌。

二、讓學生聽本文的錄音帶或教師範讀,讓學生注意重點字的讀音。

汜(fàn)南佚(yì)之狐夜縋(zhuī)而出共(gōng)其乏困闕(jué)秦秦伯説(yuè)逢(páng)孫

然後讓學生以各種形式(自讀、領讀等)讀三遍。

三、簡介背景

秦晉圍鄭發生在公元前630年。在此之前,鄭國做了兩件對不起晉國的事。一是晉文公當年逃亡路過鄭國時,鄭國沒有以禮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晉、楚城濮之戰中,鄭國曾出兵幫助楚國。結果是楚國大敗。鄭國感到形勢不妙,馬上派人出使晉國,與晉結好。但仍未感化晉國。

晉國為什麼要聯合秦國攻鄭呢?因為當時秦國也要爭奪霸權,也需向外擴張。發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戰,事實上是兩大軍事集團間的戰爭。一方是晉文公率晉、宋、齊、秦四國聯軍,另一方則是以楚為主的楚、陳、蔡、鄭四國聯軍。兩年後,當晉國發動對鄭國的戰爭時,自然要尋找得力的夥伴。

秦晉歷史上關係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也有向外擴張的慾望,於是秦晉聯合也就必然了。

四、理清層次

用課文中的句子回答課後練習題一,實際上是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理解各段大意。

第一段:秦、晉圍鄭

(讓學生思考本段的作用)寥寥25字,寫出了形勢(“晉侯、秦伯圍鄭”,兩大國圍一小國——兵臨城下,形勢嚴峻);寫出圍鄭原因(“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兩事與晉利害相關,和秦利害關係不大——秦可以爭取);寫出駐軍位置(“晉軍函陵,秦軍汜南”,分兵駐紮——鄭有機會單獨與秦接觸)。參照“春秋時期形勢圖”和“秦晉圍鄭形勢圖”(《教師教學用書》P162-163),讀過下文,就可以看出作者伏筆的巧妙、行文的縝密。

第二段:臨危受命本段以簡約之筆,刻畫了3個人物。

①佚之狐的話對刻劃燭之武的形象有何作用?“師必退”表現了佚之狐對燭之武的瞭解與信任,使讀者未見其人,先知其才,從側面表現了燭之武的才能。

②鄭伯是如何説服燭之武的?當鄭伯準備使燭之武見秦君時,卻遭到拒絕:“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鮮明地流露出對年輕時未被重用而產生的牢騷與不滿。而鄭伯則表現得大度寬容而不卑不亢。“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先屈尊自責,動之以情;後以國家大義警之,曉之以理。於是,燭之武只得“許之”。

第二課時

第三段:説退秦師

“夜縋而出”説明秦晉完全包圍了鄭國,連城門也打不開了。進一步説明兵臨城下的嚴峻形勢。本段的重點在“説”,説辭雖僅百餘字,卻委婉曲折,開闔跌蕩,步步進逼,層層深入。可分四層:

①“秦晉圍鄭,鄭既知之矣”——坦言知亡,避其鋭氣。

②“若亡鄭而有益於君”至“君之薄也”——指出亡鄭只對晉國有利。因為秦、晉目前尚是盟國,燭之武的措辭是委婉而謹慎的,他沒有立即指出秦、晉聯盟的虛偽性,卻巧妙地點明秦、晉畢竟是兩國這一事實。這樣既符合實際,又從根本上動搖了秦、晉聯盟的基礎,這不能不讓秦伯動心。

③“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至“君亦無所害”——説明舍鄭會對秦國有益。如果説第二層是分析危害動搖秦伯的話,這一層則是引誘秦伯了。假如燭之武繼續挑撥秦、晉關係,很可能引起對方的反感。因此,他換了一個角度,闡明鄭國存在對秦國可能有的種種好處。攻鄭還是友鄭,秦王當然要權衡利弊了。

燭之武退秦師。由收集及整理,轉載請説明出處

④“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至“唯君圖之”,在經邊一番拉攏引誘後,燭之武不失時機地從秦、晉兩國的歷史關係,説明晉國曾對秦國過河拆橋,忘恩負義,赤裸裸地挑撥秦晉兩國的關係。然後又從歷史説到現實,進一步分析了晉國的貪得無厭,讓秦國意識到自己的危險,最終退兵,且留兵助守。

第四段:迫晉退兵面對風雲突變的局勢,晉侯沒有感情用事,而表現了清醒的頭腦和理智的判斷。這種隱忍不發、隨機應變的胸懷和謀略,正是晉文公終成霸業的根本原因。

(以上對文章層次和大意的瞭解可通過學生討論、教師補充的方式進行,不必字字落實,只求瞭解大意。)

五、總結全文。本文的主要特點是:①伏筆與照應得當。

②情節波瀾起伏。大軍壓境——佚之狐薦燭之武——燭之武發辭——晉公平息燭之武的怨氣——燭之武出使退敵成功——子犯建議攻秦兵——晉公再曉之以理。

③敍事詳略得當。六參考譯文晉文公、秦穆公聯合圍攻鄭國,因為鄭國曾對晉文公無禮,並且在與晉國結盟的`情況下又與楚國結盟。晉軍駐紮在函陵,秦軍駐紮在氾南。

佚之狐對鄭伯説:“鄭國處於危險之中,如果能派燭之武去見秦伯,一定能説服他們撤軍。”鄭伯同意了。燭之武推辭説:“我年輕時,尚且不如別人;現在老了,做不成什麼了。”鄭文公説;“我早先沒有重用您,現在危急之中求您,這是我的過錯。然而鄭國滅亡了,對您也不利啊!”燭之武就答應了。夜晚用繩子將燭之武從城上放下去,去見秦伯,燭之武説:“秦、晉兩國圍攻鄭國,鄭國已經知道要滅亡了。如果滅掉鄭國對您有好處,那就煩勞您手下的人了。越過晉國把遠方的鄭國作為秦國的東部邊境,您知道是困難的,您何必要滅掉鄭國而增加鄰邦晉國的土地呢?鄰邦的國力雄厚了,您的國力也就相對削弱了。假如放棄滅鄭的打算,而讓鄭國作為您秦國東道上的主人,秦國使者往來,鄭國可以隨時供給他們所缺乏的東西,對您秦國來説,也沒有什麼害處。況且,您曾經對晉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應把焦、瑕二邑割讓給您。然而,他早上渡河歸晉,晚上就築城拒秦,這是您知道的。晉國有什麼滿足的呢?現在它已把鄭國當作東部的疆界,又想擴張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損秦國,晉國從哪裏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秦國受損而晉國受益,您好好掂量掂量吧!”秦伯高興了,就與鄭國簽訂了盟約。並派杞子、逢孫、楊孫幫鄭國守衞,就率軍回國。子犯請求晉文公下令攻擊秦軍。晉文公説:“不行!假如沒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會有今天。藉助了別人的力量而又去損害他,這是不仁義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國,這是不明智的;以混亂代替聯合一致,這是不勇武的。我們還是回去吧!”這樣晉軍也撤離了鄭國。

第三課時

一、在熟讀了解大意的基礎上落實實詞、虛詞、語法等文言知識。

可由讓學生提問的方式進行。教師可以先分類然後讓學生回答。

分類如下:

1.通假字

(1)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共,同“供”。供給。

句意是:秦國的外交使臣經過鄭國,鄭國可以供給他們所缺少的物資糧秣等物。)

(2)秦伯説。(説,同“悦”。句意是:秦穆公聽了很高興。)

(3)失其所與,不知。(知,同“智”。句意是:失掉了盟國,不是聰明。)

2.古今異義詞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一個代詞“夫”與名詞“人”表達:“那個人”之意。今常為一詞,尊稱一般人的妻子。)

亦去之。(去,離開。今常用於從所在地到別的地方,或過去的時間。)

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行李,出使的人。今常用於出門時所帶的包裹、箱子、網籃等。

句意是:秦國的外交人員經過鄭國,鄭國可以供給他們缺少的資糧。)

3.一詞多義

封(1)既東封鄭(做疆界,動詞)

(2)肆其西封(疆界,名詞)之(1)唯君圖之(代詞,指闕秦以利晉)

(2)子犯請擊之(代詞,代秦軍)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助詞“的”)(4)燭之武(介於姓、名之間的助詞)

(5)臣之壯也(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其(1)君知其難也(他的,代詞)

(2)吾其還也(表希望的語氣副詞)

(3)以其無禮於晉(鄭國,代同)以(1)敢以煩執事(拿,介詞)(2)以亂易整(用,介詞)

燭之武退秦師。

標籤:高三語文複習教案,高三語文公開課教案,高中語文教案,燭之武退秦師。,

(3)以其無禮於晉(因,介詞)

4.詞類活用越國以鄙遠。

(鄙,名詞作動詞,作為邊邑。句意是,越過別國而以遠處地方為自己的邊邑。)

既東封鄭。(東,方位名詞作狀語,向東面。句意是,既然晉國把鄭國作為東西的疆界。)肆其西封。(西,方位名詞作定語,西面的。句意是:擴展它西面的疆界。)

因人之力而敝之。(敝,形容詞作動詞,損害。句意是:依靠別人的力量,而又反過來傷害他。)晉軍函陵。(軍,名詞作動詞,駐紮。句意是:晉軍屯駐在函陵。)

5.古漢語句式

(1)判斷句鄰之厚,君之薄也。(“也”表判斷。句意是:鄰國的勢力雄厚了,也就是您秦國的勢力削弱了。)

以亂易整,不武。(否定判斷句。句意是:用自相沖突改變步調一致,不是威武。)

(2)倒裝句夫晉何厭之有。(賓語前置句。句意是:晉國哪有滿足的時候。)

佚之狐言於鄭伯。(介詞結構後置句,句意是:佚之狐對鄭文公説。)

燭之武退秦師。由收集及整理,轉載請説明出處

(3)省略句許之。(省略主語“燭之武”。句意是:燭之武應許了他。)

敢以煩執事。(“以”後省略了賓語“之”〈代亡鄭的事〉。句意是:請拿此事麻煩您的左右。)二、總結、擴展正確把握文言文的文意,並正確進行分析評價,就要掌握評價文意的方法和技巧。這是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瞭解文章的歷史背景,這對準確地理解,分析和評價文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瞭解作者生平及概況,正確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如作品的思想內容,才能做出正確的分析和評價。

3.從內容到結構對文章進行整體把握,這是進行分析評價的基礎。對記敍性的文章,要重點搞清人物、事件,前因與後果,記敍與議論;對議論的文章,要把握文章的觀點,正確理解觀點與材料的關係。

4.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具體地歷史地,實事求是地分析作品的思想意義。如此,我們才能正確把握文意,並準確進行分析評價。

二、佈置作業

1.寫一段能表達人物個性的語言片斷,要求300字左右。2.辨析下列多義詞的意思。注意在不同語境中的不同意義和用法。若:1.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似乎,好像)

2.若舍鄭以為東道主(假如)

3.餘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你)

説:1.及郡下,詣太守,説如此(陳述)2.故為之説,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雜説〈一種文體〉)

3.秦伯説,與鄭人盟(喜歡,高興)

辭:1.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推辭)

2.停數日,辭去(告別)3.不辭勞苦(推託)

鄙:1.顧不如蜀鄙之僧哉(邊遠的地方)

2.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邊境)

3.肉食者鄙,未能遠謀(淺陋)

微:1.則名微而眾寡(細小,輕微

2.微聞鼠有作作索索(暗暗地)

3.見其發矢十中八九,但微頷之(稍微,略微)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沒有,如果不是)

之:1.輟耕之壟上(往,到)

2.子犯請擊之(他們〈指秦軍〉)

3.是寡人之過也(的)

4.臣之壯也,猶不如人(助詞,不譯)

3完成練習三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 篇五

師:上課,今天在學習課文前讓我們看三幕劇。

一(話外音:春秋時期,秦晉聯合圍攻鄭國。鄭伯心煩意躁的上,佚之狐跟隨,)鄭伯不耐煩地説:去,去。佚之狐説:大王,我的朋友燭之武能言善辯,如果派他出使秦軍,他定能説服秦國撤軍。鄭伯(喜出望外)説:快召見燭之武!(傳喚聲:傳燭之武進宮!)燭之武上:參見大王,不知大王有何吩咐鄭伯:佚之狐舉薦你出使秦軍,不知你意下如何 燭之武:臣年輕時就不如別人,現在老了,不中用囉。鄭伯:我不能早重用你,這是寡人的過錯,現在到危急時用你確實難為你,但鄭國滅亡了,你也沒有好處!燭之武:既然如此,恭敬不如從命。

二(晚上,燭之武悄悄來到秦軍,拜見秦穆公:我們國君派我密見大王,向您轉達他對您的敬意。秦王:開門見山地説,你有什麼就説。燭之武:我們國君讓我轉告您,他已經知道要滅亡,如果滅亡鄭國對您有利的話,哪裏敢麻煩您大老遠跑到這來。秦伯(點頭)燭之武:您知道,一個國家越過別的國家來管理邊關,這是多麼困難。哪裏用得上滅亡鄭國來坫加鄰國的力量鄰國的實力增加了。而您的勢力減少啊! 秦伯:嗯。燭之武:如果您放棄滅亡鄭國,或許我們能為你們的使者提供來往的費用,成為你們通往東方道路上的主人。 秦伯(看了看燭之武)燭之武:況且您對晉國有很多恩惠,可晉國國君背信棄義,答應把焦地和暇地給您,早上渡過黃河晚上就派兵把守這兩地,根本就是拿您開玩笑。那晉國,他有什麼滿足呢鄭伯(抬頭凝視燭之武)燭之武:如果晉國在東邊佔據了鄭國,那麼下一步他就準備往西進軍。秦王(瞪眼):他敢!燭之武:如果不進犯秦國,晉國到哪裏得到他想的利益!我希望大王仔細斟酌。秦伯(高興地):看來你説的的確不錯,我差點上了晉國的當。多虧你提醒。好,我們兩國聯盟吧。來人,芑字,逢孫,楊孫,你們留守鄭國,其餘跟我撤!燭之武:多謝大王。後會有期!

三(一士兵上:報,秦軍已撤,只留芑字逄孫楊孫駐守鄭國。字犯:大王,秦背信棄義,請讓我率軍攻擊他們。晉文公:慢,如果沒有這人,我做不了你們的國君,憑藉他人力量卻攻擊他,這不仁義;失去自己的盟友更不明智;用混亂代替和平,這不符合打仗規則。我們還是撤軍。眾將軍,班師回國。眾:是。

師:我們觀看了三幕劇,現在讓我們走進課文,一起領略燭之武説理藝術,他怎樣運用三寸不爛之舌説服秦穆公。

生:燭之武善於看對象説話,他了解秦穆公的個性__惟利是圖,先陳述滅鄭利晉而無利於秦,再説保鄭利秦。又分析晉國本性是背信棄義和貪得無厭,進而揭示晉將缺秦,以激怒秦王達到挑撥秦晉關係的目的 。

生:他用了以退為進,以利相誘,對比説理,層層深入的説理技巧。

生:燭之武這人能知己知彼。

師:同學們從不同角度分析了燭之武的説理技巧,深刻周到,綜合一下就知道説話應從那些方面去把握。一是看對象,做到知己知彼。二是分析形勢,把握有利時機。三是察言觀色,恰當運用説理方法,或以退為進,或以利相誘,或動之以情或曉之以理或喻之以物。又可由表入內或由淺入深。也可層層深入。這是燭之武給我們的啟示。

師:讓我們再讀課文,進一步領略左傳寫人的技巧。生齊讀課文。

師:你認為誰寫得精彩

生:晉文公。課文把他知恩圖報,識大體,深謀遠慮的性格寫得栩栩如生,並不像燭之武所説的背信棄義。

生:依你的説法就有損燭之武的形象。生:不,是以晉文公反襯秦穆公的`棄義和惟利是圖。這樣寫表現了作者的匠心。生:這説明秦穆公是最為精彩的人物。

生:秦穆公也是襯托燭之武的。生:鄭伯和佚之狐也是襯托燭之武的。

師:大家講得全面,課文為寫燭之武寫了這麼多人,他們或正面或反面襯托中心人物,我們把這種寫法稱為眾星拱月。除了這種寫法,本文還用了什麼寫人方法

生:作者寫了多種矛盾:外部矛盾秦晉與鄭,秦與晉。鄭伯與燭之武,晉文公與子犯的內部矛盾。這些矛盾的焦點集中到燭之武身上。

師:對,這叫波瀾法。用各種矛盾衝突去刻畫人物,既一波三折又扣人心絃。綜上所述,不愧為敍事最詳實的歷史文獻。下課。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 篇六

三維目標

1、掌握重點文言實詞、虛詞、文言句式。

2、把握文章思想內容,培養學生理解、分析、概括能力。

3、學習燭之武深明大義、義無反顧捍衞國家主權的愛國精神。

教學重點

1、重點詞語、文言特殊句式。

2、把握文章思想內容

3、説辯的藝術

課時安排:3課時

教學步驟和內容

第一課時

一、簡介背景

秦晉圍鄭發生在公元前630年。在此之前,鄭國做了兩件對不起晉國的事。一是晉文公當年逃亡路過鄭國時,鄭國沒有以禮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晉、楚城濮之戰中,鄭國曾出兵幫助楚國。結果是楚國大敗。鄭國感到形勢不妙,馬上派人出使晉國,與晉結好。但仍未感化晉國。

晉國為什麼要聯合秦國攻鄭呢?因為當時秦國也要爭奪霸權,也需向外擴張。發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戰,事實上是兩大軍事集團間的戰爭。一方是晉文公率晉、宋、齊、秦四國聯軍,另一方則是以楚為主的楚、陳、蔡、鄭四國聯軍。兩年後,當晉國發動對鄭國的戰爭時,自然要尋找得力的夥伴。秦晉歷史上關係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也有向外擴張的慾望,於是秦晉聯合也就必然了。

戰與和皆出於利。

二、學生自讀課文,學習重點詞彙句式

1、正音正字

汜(fàn)南 佚(yì)之狐 夜縋(zhuì)而出 亡鄭以陪(beì)鄰 共(gōng)其乏困

闕(quē)秦 秦伯説(yuè) 逢(páng)孫 杞(qǐ)子

2、語言點

A、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語氣詞,表陳述

②焉用亡鄭以陪鄰:疑問副詞,為什麼

③若不闕秦,將焉取之:疑問副詞,怎麼能

④且焉置土石:疑問代詞,哪裏

⑤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代詞,之

⑥永之人爭奔走焉:兼詞,於此

B、詞類活用

①晉軍函陵:名詞作動詞

②若亡鄭而有益於君:使鄭亡,動詞使動用法

③鄰之厚,君之薄也:“厚”“薄”都是形容詞活用作名詞

④越國以鄙遠:鄙,名詞意動,以……為鄙;遠,形容詞用作名詞,遠地

⑤朝濟而夕設版焉:“朝”、“夕”,名詞活用作時間副詞

⑥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東”、“西”名詞作狀語;封,名詞活用作動詞,使作疆界。

C、通假字

①焉用亡鄭以陪鄰:陪,通“倍”

②共其乏困:共,通“供”

③何厭之有:厭,通“饜”,滿足

④秦伯説:説,通“悦”

⑤失其所與,不知:知,通“智”

D、古今異義:

①行李之往來:行李,古義:出行的人;今義:出門所帶的包裹

②若舍鄭以為東道主:以為,古義:把……作為;今義:認為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古義:那人;今義:一般人的妻子

④亦去之:去,古義:離開;今義:往,到

E、文言句式

①以其無禮於晉:介詞結構後置

②佚之狐言於鄭伯曰:介詞結構後置

③夫晉,何厭之有:賓語前置,“有何厭”

④是寡人之過也:判斷句

三、學生熟讀課文,自主學習,翻譯全文

四、佈置作業:抄寫譯文

第二課時

一、導入

開口説話,看似簡單,實則不容易,會説不會説大不一樣。古人云:“一言可以興邦,一言也可以誤國。”所以這“話”可不是隨便能説的。(引導學生回憶國中學過的課文《觸龍説趙太后》)觸龍一句話就打動了趙太后的心:“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他先動之以情,再曉之以理,不但熄滅了趙太后的怒火,還令她欣然納諫。他可以稱得上是一個高明的説客。在春秋戰國時代,像他一樣高明的説客比比皆是。燭之武就是其中的一個。

二、檢查預習的情況,理解課文內容,重點語句翻譯(出示幻燈片)

三、學生朗讀課文,理清課文結構,概括段落大意(出示幻燈片)

第一段:秦晉圍鄭 第二段:臨危受命 第三段:説退秦師 第四段:迫晉退兵

小結:這場戰爭的直接導火索是鄭國對晉國的無禮和背叛,這是晉國出兵的理由,但秦國僅僅是以盟軍的身份助戰而已,與鄭國之間沒有直接的利害衝突。這是燭之武遊説成功的基礎。

四、精讀燭之武的説辭,自主學習(出示幻燈片)

1、燭之武遊説的核心是什麼?從文中找出關鍵詞。

(利,害)

2、你認為哪句話打動了秦伯?

(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

3、如果你是燭之武,你打算怎樣勸説秦伯?

(先表達為秦國着想的立場態度,來博得秦伯的好感,然後闡述亡鄭、保鄭之於秦國的利害關係,再利用秦晉之間的矛盾來離間兩國關係,破壞兩者的聯盟,促使秦國改變主意,化敵為友,退兵助鄭。)

4、這段説辭語言非常精煉,可分為五層。概括各層大意。

①語氣謙恭,博得秦伯好感,暗示亡鄭對秦無益。

②説明亡鄭利晉,動搖秦伯的決心。

③説明保鄭利秦,以利相誘。

④以晉對秦的背叛事實離間秦晉聯盟。

⑤一針見血地指出晉國是秦國的威脅。

小結:燭之武不愧是一位傑出的説客,運用精煉的外交辭令化干戈為玉帛,説退秦師,最終保全了自己的國家。他這一番説辭真可謂“一語中的”、“一言興邦”,很有針對性和藝術性,需要我們好好體會學習。俗話説:“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一句話可以説的人笑,一句話也可以説的人跳,同樣的意思,不同的表達,效果可能會有天壤之別。

五、探究學習·比較閲讀《蹇叔哭秦師》,討論:蹇叔的勸諫為什麼不成功?

蹇叔哭師 僖公三十二年 左 傳

杞子自鄭使告於秦,曰:「鄭人使我掌其北門之管,若潛師以來,國可得也。」

穆公訪諸蹇叔,蹇叔曰:「勞師以襲遠,非所聞也。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 !師之所為,鄭必知之。勤而無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誰不知?」

公辭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師於東門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見師之出,而不見其入也。」公使謂之曰:「爾何知?中壽,爾墓之木拱矣。」

蹇叔之子與師,哭而送之,曰:「晉人御師必於殽。殽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後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闢風雨也。必死是間,餘收爾骨焉。」

秦師遂東。

(同樣是勸説秦穆公,為什麼結果截然相反?秦穆公是一代霸主,蹇叔是他非常器重的老臣,穆公在決策之前主動徵求蹇叔的意見,可見並非剛愎自用之人。可是最終卻弄到君臣反目的地步,究竟責任在誰?如果蹇叔在勸諫時能注意説話的方式態度,講究策略,而不是擺出一副居高臨下的教訓後生晚輩的架勢,也許穆公會重新考慮出兵的事。如果蹇叔能在軍隊出發前主動找穆公好好談談,而不是哭着説喪氣話,也許穆公不會對其破口大罵,連自己的君王身份也不顧了。如果蹇叔能夠在送兒子參軍的時候主動找孟明等將帥分析敵情,告知防禦策略,而不是隻向兒子哭訴,也許秦軍不至於在崤之戰中一敗塗地,連三軍統帥也被俘虜。)

小結:為人處世,要學會藝術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意圖。與別人交談時,要注意説話的對象、時間地點場合,努力營造和諧的氣氛。尤其是向別人提意見或建議時,更要注意方式方法。良藥可以不苦口,忠言也可以不逆耳。

六、合作探究,分組活動:把握文中各個人物的性格特點,各小組選擇一個人物,為課本劇寫一段角色分析。

燭之武:個性鮮明,才華出眾卻一直不得重用,牢騷滿腹,但深明大義,能夠顧全大局,隻身入虎口,成功遊説秦伯退兵,可謂智勇雙全的愛國辯士。

佚之狐:老謀深算,有遠見卓識,但城府很深。(這個人的個性思想值得深入研究。)

鄭伯:善於納諫,知錯能改。

秦伯:唯利是圖(可以引導學生參考閲讀課後練習三)

晉侯:頭腦清醒,理智行事,深謀遠慮,能夠隨機應變,有常人所不能及的寬闊胸懷,終成一代霸主。

小結:這篇課文中,燭之武是主要人物,作者通過語言描寫和細節描寫正面表現了他的鮮明的個性和傑出的辯才,他的愛國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其他的人物都從側面烘托了燭之武的智勇雙全。雖然這些次要人物只有片言隻語的描寫,但都形象鮮明,個性突出。我們在寫作中,也要注意運用個性化語言來塑造人物形象,表現人物的`思想情感。

七、佈置作業:

1、歸納語言點

2、以“説話的藝術”為主題設計製作一份小報,在班上交流。

第三課時

一、學生朗讀課文,探究學習

1、第一段的作用是什麼?

交待形勢(“晉侯、秦伯圍鄭”,兩大國圍一小國——兵臨城下,形勢嚴峻);圍鄭原因(“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兩事與晉利害相關,和秦利害關係不大——秦可以爭取);駐軍位置(“晉軍函陵,秦軍汜南”,分兵駐紮——鄭有機會單獨與秦接觸)。

2、佚之狐的話對刻劃燭之武的形象有何作用?

“師必退”表現了佚之狐對燭之武的瞭解與信任,使讀者未見其人,先知其才,從側面表現了燭之武的才能。

3、鄭伯是如何説服燭之武的?

當鄭伯準備使燭之武見秦君時,卻遭到拒絕:“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鮮明地流露出對年輕時未被重用而產生的牢騷與不滿。而鄭伯則表現得大度寬容而不卑不亢。“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先屈尊自責,動之以情;後以國家大義警之,曉之以理。於是,燭之武只得“許之”。

4、“夜縋而出”四字能否刪掉?

不能,這四個字説明秦晉完全包圍了鄭國,連城門也打不開了。進一步説明兵臨城下的嚴峻形勢。

5、燭之武是怎樣説服秦伯退師的?

燭之武的説辭共125個字,語言非常精煉,含義豐富,可分為五層。

①站在秦國立場上,博得秦伯好感,為進一步説服秦伯提供可能。

②説明亡鄭利晉,動搖秦亡鄭決心。

③進一步説明保鄭利秦,以利益誘惑使秦舍弊求利,考慮退兵

④再以歷史上晉對秦的背叛,離間秦晉聯盟。

⑤從歷史説到將來,指出晉的貪婪將威脅到秦的發展,使秦決心退〖〗兵。

小結,在短短的百餘字內,燭之武站在秦的立場上,替秦分析圍鄭的利弊,層層深入,句句擊中要害,又句句打動秦伯,使秦國最終撤去了包圍,保全了鄭國,甚至獲得不僅於此的好處:秦鄭結盟,秦派軍隊戍守鄭國。充分表現出燭之武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能。

6、第四段可否刪掉?

不能,晉的退兵進一步從側面表現了燭之武卓越的外交才能,同時刻畫了晉文公的霸主形象。面對風雲突變的局勢,晉侯沒有感情用事,而保持了清醒的頭腦和理智的判斷。這種隱忍不發、隨機應變的胸懷和謀略,正是晉文公終成霸業的根本原因。

二、寫作特點

1、敍事有波瀾,引人入勝

2、寫人個性鮮明,正側面描寫相結合

作者通過語言對燭之武作了正面描寫,不管是牢騷,還是説辭,都集中地刻畫了一位出色的辯臣的形象。而佚之狐的推薦、鄭伯的自責,退秦師的事實,都從側面烘托了這個人物。正側面描寫的結合運用,使燭之武的形象有血有肉。他的深明大義和捍衞國家主權的使命感值得我們學習。

三、講解課後習題並佈置作業

小練筆:設置一個情境,勸説某人接受你的意見或者建議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 篇七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學習本文精彩的人物語言——説理透闢,善於辭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動活潑的情節。

2、掌握文章中出現的古漢語常識,注意多義詞在不同語境中的不同意義和用法。並訓練學生古文句讀能力和概括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在教師恰當的提升引導下,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引領學生理解關鍵詞句的含義,用現代漢語複述課文內容。

(三)情感與態度:

1、學習燭之武在國家危難之際置個人安危於不顧,維護國家安全的愛國主義精神。

2、瞭解燭之武説服秦伯的方法——善於利用矛盾,採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認識燭之武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能。

教學重點:燭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波瀾起伏,生動活潑的情節。

教學難點:通過學習本課,使學生對《左傳》的語言特點有所瞭解。

教學方法:誦讀法、討論探究法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一、教學導入:

曹操有句詩: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古往今來,有多少志存高遠之士,哪怕社會、命運對他如何不公,但到了緊要關頭,依然挺身而出,為國家為蒼生獻出自己的一分光和熱。未能被“早用”,“今急”才被“求”的年過70的燭之武就是這樣一個讓我們敬佩不已的人。《燭之武退秦師》共有4個段落,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前2個自然段:秦晉圍鄭——燭之武臨危受命。今天我們來繼續學習《燭之武退秦師》,看看燭之武是如何以三寸不爛之舌勸退秦國的虎狼之師。

二、課文賞讀

(一)朗讀3、4段。

(二)3、4段文本分析:説退秦師——迫晉撤兵

1、先看結果:

原文

字詞

作用

秦伯説,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

説:通“悦”戍:戍守、守衞

反襯燭之武的演説效果

子犯請擊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亦去之。

之:代指秦軍微:沒有夫人:那人(今義:妻子)及:達到因:依靠敝:損害 所與:所交往的人。所+動知:通“智”亂:(軍隊)散亂易:替代武:戰時應遵守的道義準則其:還是。表商量語氣去:離開之:指代鄭國

證明了燭之武説退秦師的成功。也看到了一個霸主冷靜的軍事頭腦。

2、追根溯源:

(1)(宋。呂祖謙《東萊博議》)“燭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晉親鄭,棄強援、附弱國;棄舊恩、召新怨;棄成功、犯危難。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詎能若是乎?”燭之武是抓住哪幾個利害點來説動秦穆公的`。

原文

字詞

勸説藝術

()夜縋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 )煩執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

敢以(這事)煩……鄙:把…當作邊邑 意動

既知亡矣

(示弱)

越晉難治

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

焉:什麼用:因為陪:增加

亡鄭利晉

(陳弊)

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

以為:把(它)作為東道主:東邊道路上的主人(今義:請客的主人)行李:使者(今義:出門所帶的包裹)共:通“供”乏困:缺少的(東西)。形→名

存鄭利秦

(述利)

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

為:給(晉君)許君焦、瑕濟:渡河版:防禦工事夫:發語詞何厭之有=有何厭之:賓語前置的標誌

晉人無信

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

東:向東。名→狀封:使……作疆界。使動肆:擴張。焉:哪裏闕:削減唯:希望圖:考慮

晉人無厭

(揭短)

小結:燭之武是抓住哪幾個利害點來説動秦穆公的:越晉難治 亡鄭利晉 存鄭利秦 晉人無信 晉人無厭

(2)燭之武退秦師的勸説藝術

一個面臨亡國之危的小國使臣燭之武,面對大國的國君,本是求人,卻能夠不卑不亢,從容辭令,可謂是有理有利有節有度;雖是竭盡挑撥離間之能事,卻句句在理,字字動心,絕無故弄玄虛、危言聳聽之嫌。他在“利”字上做足了文章,既瓦解了秦晉聯盟,説退秦師,又保全了鄭國的利益,出色地完成了勸説使命。

三、拓展延伸——委婉勸諫知多少

太后曰:"丈夫亦愛憐其少子乎?"對曰:"甚於婦人。"太后笑曰:"婦人異甚!"對曰:"老臣竊以為媪之愛燕後賢於長安君。曰:"君過矣,不若長安君之甚。"左師公曰:"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媪之送燕後也,持其踵為之泣,念悲其遠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豈非計久長有子孫相繼為王也哉?"太后曰:"然。"——《觸龍説趙太后》

勸諫特點:運用對比的方法諷諫。

觸龍用對比的方法,把太后的愛女燕後與愛子長安君作一比較,故意強調太后愛燕後勝過愛長安君。表面上大談燕後之事,實際上是借客形主,是借燕後之事提醒太后考慮是否真正做到了比愛燕後更愛長安君。觸龍提出了“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的標準,並列舉事實證明太后為燕後“計久長”,從而否定太后“(愛燕後)不若長安君之甚”。可見觸龍強調太后為燕後“計久長”不過是作為陪襯,其真實意圖還在於暗示太后為長安君“計短也”,並沒有考慮到要使長安君“有子孫相繼為王”。作為諸侯國的統治者,為國君的如果不讓他的子孫為國家出力,只是坐享其成,利用其特權享受揮霍,“雖曰愛之,其實害之”,反而會把他的前途給葬送了。如果目前能使長安君“有功於國”,那麼他就不是隻享受特權而不付出代價的人,也算對趙國有了貢獻,將來就能立住腳跟,可以“自託於趙”了。這才是真正為自己最疼愛的孩子做出的長遠打算。觸龍“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從而摧垮了太后的精神防線,順利地完成了勸諫的任務。

四、本課驗收

1、對下列句中劃線詞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 )

A.晉軍函陵(軍:軍隊)

B.貳於楚也(貳:從屬二主)

C.是寡人之過也(是:這)

D.亡鄭以陪鄰(陪:增加)

2、下列句中劃線詞,意義相同的一組是( D )

A.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

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

B.既東封鄭 又欲肆其西封

C.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

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D.若不闕秦 闕秦以利晉

3、下列“其”字意義不同於其他三項的是( D )

A.君知其難也

B.共其乏困

C.又欲肆其西封

D.吾其還也

4、本文選自《 》 。它是我國第一部敍事詳細的 體史書,相傳是春秋末年魯國史官所作,與《 》 《 》合稱為“春秋三傳”。

五、作業

1、背誦全文

2、完成《名校學案》配套練習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yufangan/wkqeo5.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