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燭之武退秦師》説課稿(精品多篇)

《燭之武退秦師》説課稿(精品多篇)

《燭之武退秦師》説課稿(精品多篇)

教學目標 篇一

(一)知識目標

1.學習本文精彩的人物語言——説理透闢,善於辭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動活潑的情節。

2.掌握文章中出現的古漢語常識,注意多義詞在不同語境中的不同意義和用法。

(二)能力目標

1.訓練學生古文句讀能力和概括能力

2.通假字的準確識別運用

(三)情感目標

1.正確認識燭之武在國家危難之際,臨危受命,不避險阻,隻身説服秦君,維護了國家安全的愛國主義精神。

2.瞭解燭之武説服秦伯的方法——善於利用矛盾,採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認識燭之武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能。

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重點:燭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波瀾起伏,生動活潑的情節。

難點:通過學習本課,使學生對《左傳》的語言特點有所瞭解。

解決辦法

1.注意與已有知識聯繫,國中已學過《曹劌論戰》,對《左傳》有了一些瞭解,要在此基礎上有所拓展。要使學生有意識地關注《左傳》在先秦文學史上的地位,並自己參看有關書籍。

2.引導學生通過本課的學習,對《左傳》的語言特點有所瞭解。

課時安排 3 課時

學生活動

1.課前預習。

(1)藉助工具書,通讀原文。

(2)參考有關資料,對《左傳》在先秦文學史中的地位及《左傳》的語言特色有所瞭解。

(3)初步瞭解故事情節,特別注意對燭之武這個中心人物的把握。

(4)畫出自己不理解的問題及難點。

2.課內採用講析與討論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明確目標

1.疏通課文,把握課文的結構。

2.瞭解背景知識,作家、作品。

二、整體感知

1.解題

本文選自《左傳》僖公三十年。主要是記公元前 630 年鄭國燭之武利用秦、晉矛盾,向秦伯分析了當前的形勢,採取分化瓦解的辦法,説明了保存鄭國對秦有利,滅掉鄭國對秦不利的道理,終於説服了秦伯。秦伯不但撤走了圍鄭的秦軍,反而派兵保衞鄭國,迫使晉國不得不撤兵,從而消除了鄭國的危機。燭之武臨危受命,不避艱險,隻身説服秦君,解除國難,表現了他深明大義和捍衞國家主權的使命感,以及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能。

2.時代背景

秦、晉圍鄭發生在公元前 630 年(僖公三十年)。導致事情發生的原因有二點。其一,鄭國曾二次得罪過晉國,一是晉文公當年逃亡跑過鄭國時,鄭國沒有以禮相待。二是公元前 632 年時晉、楚之戰中,鄭國出兵助楚國,結果城濮之戰以楚國失敗告終。後鄭國雖然即派人出使晉國,與晉結好,鄭伯甚至與晉侯“盈于衡雍”,但最終沒有感化晉國。其二,晉秦兩國聯合圍攻鄭國,是因為晉秦都要爭奪霸權,均需要向外擴張,晉國發動對鄭國的戰爭,自然要尋找這樣得力的夥伴,秦晉歷史上關係一直很好,所以秦晉聯合也就必然了。

3.主要人物介紹

燭之武是中心人物。雖然“臣之壯也,猶不如人”滿腹的委屈和牢騷,但在國難當頭,深明大義,以捍衞國家主權的使命感隻身赴敵營,以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能消除了鄭國的危機。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説服了秦伯,具有較強的感染力。

佚之狐,慧眼識英雄的伯樂。“若使燭之武見秦軍,師必退”,説明佚之狐對燭之武的外交才能有足夠的瞭解,對鄭、秦、晉三國的形勢有充分的洞察力和預見性。

鄭伯,勇於自責者。當鄭國所處危險境地,需燭之武退秦師時,燭之武卻流露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的滿腹委屈與牢騷。面對此,鄭伯先是“是寡人之過也”以自責,從諫如流,情真意切,並欲揚先抑,設想假如鄭國滅亡的話,對燭之武也無好處,這種透徹的分析,誠意的表白,終於感動了燭之武,使之臨危受命,義無反顧赴敵營。

4.本文學習的知識點

(1)熟悉課文,達到背誦。特別注意把握課文的支撐句:

①秦、晉圍鄭,……且貳於楚也。

②吾不解早用子,……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

③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

④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吾其還也。

(2)準確分辨一詞多義。如若、論、辭、鄙、微、之等。

(3)注意通假字:共——供;説——悦;知——智;

(4)正確把握詞類活用詞。如:鄙、東、西、敝、軍等。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預習課文

(1)通讀全文,作必要的閲讀標記,查閲工具書,自行疏通課文。

(2)標出課文的結構層次。

(3)瞭解《左傳》在先秦文學史中的地位,及《左傳》的語言特色。

2.學生討論,教師小結。

討論題:

(1)燭之武不拘形象從哪些情節中可以看出?

(2)從本文的。寫作特點中,看《左傳》文學的價值。

(參考答案)

關於燭之武的人物形象:在第二部分中“臣之壯也,猶不如人”暗寫燭之武在年輕時並沒有得到重用;“今老矣,無能為也已”流露出他滿腹的委曲和牢騷。這一情節的描寫,使在鄭國危於旦夕之際,鄭伯由於佚之狐的推薦看到的一線希望又趨渺茫。鄭伯用自責化解了燭之武的不滿,使他隻身卦秦。文章在有張有弛,曲折有致中顯示燭之武不計個人得失,以國家利益為重的愛國精神。

再有,在燭之武説退秦師的第三部分中,説理透闢,文章的主旨,決定了文章必須着意描寫人物語言,使辭令引人入勝。陳辭先站在秦國的立場上説話“秦、晉圍鄭,鄭既知之矣。”再説明亡鄭只對晉國有利,對秦國有害無益。

第三部分,燭之武説退秦師。

燭之武首先向秦穆公承認鄭國處在危亡的境地,把這件事放在一邊不再談。然後一面説明秦國滅鄭則無益而有害,舍鄭則有益而無害。一面舉出事例,説明晉國不可信賴,秦國不應與晉國共事,晉國得到鄭國,必將進而損害秦國。燭之武利用秦、晉兩國的矛盾,根據事理和事實,把秦滅鄭和秦與晉共事的害處分析得十分透徹,終於説得秦穆公不僅撤兵回國,而且留下一部分人助鄭防禦晉。

第四部分,晉師撤離鄭國。

當晉國的監軍秦國成為鄭國的盟友後,晉侯毅然撤軍。説幫伯而退晉師正是燭之武所要達到的目的。

。總結、擴展

本文是一篇記述古人辭令的散文。鄭國被晉、泰兩個大國的軍隊所包圍,國家危在旦夕,燭之武奉命説退秦軍。他善於利用矛盾,採取分化瓦解的辦法,一番説辭,使説服了秦君。撤出圍鄭的軍隊,並派兵助鄭國防守,致使晉軍不得已撤退,從而解除了鄭國的危機。這篇文章,讚揚了燭之武在國家危難之際,能夠臨危受命,不避險阻,隻身去説服秦君,維護了國家安全的愛國主義精神,同時也反映了春秋時代各諸侯國之間鬥爭的複雜性。

這篇文章選自《左傳》僖公三十年。主要是記公元前 630 年鄭國利用秦、晉矛盾,説退秦國圍鄭之師,瓦解秦、晉聯盟,保住了鄭國的歷史事實。

《左傳》的文學價值很高,作者善於突出事物的重要環節,善於用簡潔的'語句寫出複雜紛繁的過程。《左傳》對戰爭的描寫尤為出色,它注意從政治上分析各方力量,寫出戰爭的性質和起因,並由此在開始便預示出戰事的勝負。在敍述交戰過程時則詳略有致,曲折生動,形象逼真。《左傳》還善於用精煉的筆墨刻畫出人物的細緻動作和內心活動,使人物躍然紙上。《左傳》中有許多外交辭令也很出色。這些對後代的文學,特別是對敍事、議論的文字影響甚大。

本文燭之武的話雖系外交辭令,但説得透徹在理,實事求是,層層深入,簡明得體,令人信服。與戰國時代縱橫家的危言聳聽是不一樣的。《左傳》的作者能用少量文字把這些複雜曲折的意思記載得十分清楚,這種精煉的文筆很值得學習

第二課時

一、明確目標

在波瀾起伏,生動活潑的情節中,把握人物的不同性格特點,把握説理透闢,善於辭令的語言特點。

二、整體感知

本文情節充滿了波瀾,起伏跌宕。雖是一篇説理性的文章,但毫無呆板之意。人物就是在這樣的情節中展示不同的性格,外交辭令,敍事描寫各盡其妙。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複述故事情節

2.導入新課

(1)從國中已經學習的《曹劌論戰》引發拓展,明確《左傳》在先秦文學史上的地位,提出本課要求,對《左傳》的語言特點要有所瞭解。

(2)作家、作品介紹。

(3)時代背景介紹。

(4)進入課文內容的討論。

提問:

全文中心寫了件什麼事?故事情節是怎樣展開的?

(參考答案)

全文以燭之武説退秦軍為中心。全文故事情節可分為四部分。

第一部分,秦、晉圍鄭,既點出了戰事爆發的原因,敵我雙方的力量對比,又為下文“燭之武退秦師”埋下了伏筆。

第二部分,燭之武臨危受命。鄭國君決定通過外交途徑來解除危機,佚之狐向鄭伯推薦了燭之武。鄭伯自責,情真意切感動燭之武,燭之武以國家利益為重,決定隻身見秦伯。進而闡述保存鄭國,對秦的好處,利用秦晉的矛盾,指出晉國的貪得無厭,滅鄭之後必然要進犯秦國,使秦國意識到與鄭訂閲盟約不助鄭的危險。終於達到

《燭之武退秦師》説課稿 篇二

各位評委老師好,我説課的題目是《燭之武退秦師》,下面我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等方面對本課進行説明。

一、説教材

《燭之武退秦師》選自必修一第二單元,本單元是古代記敍散文單元。學習本單元,既可以從中領略古人的才華和品德,又可以欣賞和借鑑敍事藝術。本文記述的是秦晉大軍圍攻鄭國,鄭國危在旦夕,受命於危難之際的燭之武,不費一兵一卒,不動一刀一槍,卻使秦晉兩國人馬自動撤退的故事。

關於文言文的學習,《課程標準》有兩方面的要求: 一是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二是體會作品中藴含的民族精神,汲取民族智慧。

依據課標中“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考慮到學生實際情況,結合單元教學要求和本課特點,我確立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瞭解《左傳》有關文學常識,積累文言知識。

2、能力目標:學習提要鈎玄的閲讀方法,提高概括能力和表達能力。

3、情感與態度目標:學習燭之武在國家危難之際置個人安危於不顧,維護國家安全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重點:誦讀課文,積累文言知識,分析燭之武的形象。

教學難點:對燭之武高超説辭藝術的賞析。

二、説教法和學法

《課程標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就是讓老師充分發揮主導作用,激發同學們的學習興趣,最大限度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同學們自覺主動學習,合作交流,探究分析,共享學習成果。高中的同學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但大部分同學對文言文有一種畏懼心理,缺乏興趣。本文是高中第一篇文言文,老師更要做好引導,使學生樹立學好文言文的信心。因此,我準備採用情境教學法和討論分析法學習本文。

情境教學法就是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組織形式多樣的朗讀,寓教學內容於具體形象的情境之中,讓學生獲得感同身受的效果。討論分析法就是通過設計問題,引導學生開展積極的討論,讓他們自己去分析,去感悟,老師可合理啟發補充。

學法上,除了誦讀法,歸納法外,還要採用提要鈎玄法,抓住關鍵詞語,探求精深的道理,培養學生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但教有法而無定法,還要依據課堂實際情況靈活運用。

為了加深學生的理解、豐富課堂,在教學中需藉助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時數:二課時。第一課時以閲讀課文、歸納文言知識為主;第二課時以分析課文、鑑賞人物形象為主。

三、説教學過程

下面介紹具體的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我設計的導語是(為了國家安危不計個人恩怨,這需要怎樣的胸襟?孤身一人深入秦軍大營,這需要怎樣的勇氣?以一番説辭巧妙化解亡國之危,這需要怎樣的智慧?讀完《燭之武退秦師》,你就會找到答案。)此導語在於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

(二)誦讀感知、疏通文本

文言敍事特有一種簡潔之美,學習時要注意反覆誦讀,悉心體會。

1、聽讀全文,糾正字音

2、自讀全文,同時提出要求:圈點勾畫不理解的句子。

3、疏通文本,解決不理解的字句子。

4、分角色朗讀,進一步體會。

(三)討論分析,鑑賞課文

1、理清思路:秦晉圍鄭--臨危受命--説退秦師--晉師撤離

2、燭之武在什麼情況下“退秦師”的?他是怎樣出場的?

分析戰爭的背景和原因:兩點 “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佚之狐的推薦,道出了燭之武卓越超羣的外交才能,使主人公未出場時,就引起了讀者極大的關注。

3、燭之武是怎樣説服秦伯退師的?

燭之武的説辭共125個字,語言非常精煉,含義豐富,可分為五層:(學生討論,理解內容,分出層次)

1)站在秦國立場上,博得秦伯好感,為進一步説服秦伯提供可能。

2)説明亡鄭利晉,保鄭利秦,動搖秦亡鄭信心。

3)進一步利益誘惑,使秦舍弊求利,放棄原有做法。

4)再以歷史上晉對秦的背叛,離間秦晉聯盟。

5)從歷史説到將來,指出晉的貪婪將威脅到秦的發展。

4、鑑賞人物形象

你最欣賞的是哪一個人物,理由是什麼?

鄭 伯——禮賢下士,從諫如流。

佚之狐——識人才的伯樂。

燭之武——官微人輕,懷才不遇,臨危受命,不避艱險,深明大義,才智超羣。

秦 伯——以利為重,亦敵亦友,變化難測, 政治手腕了得。

晉 侯——以利為重,以“不仁”為藉口,沉着應對,有政治家的風度。

5、人們評價燭之武時,有的説他是一個“志士”,有的稱讚他是一個“勇士”,有人指出他首先是一個“辯士”,也有人説他具備這三種人的特點。請發表一下你的看法。

提示:本題為開放題,只要自圓其説即可。

觀點示例:

⑴ 志士:燭之武的外交才能通過佚之狐的話得到了充分的肯定。“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一個“退”字,盡顯燭之武的才華。由於長期未被重用,燭之武滿腹牢騷與委屈溢於言辭,以至於以“老矣,無能為也已”來推辭。但鄭伯的一番誠意和對國家形勢與個人利益關係的透徹分析,最終感動了他,他決心以國家利益為重,出使秦師。這足以説明他是個深明大義的愛國志士。

⑵ 勇士:兩方交戰,生死未卜;出使秦師,成敗難料。燭之武“夜縋而出”,勇入秦營,其知難而上、義無反顧的冒險精神也展示了他的“勇士”性格。

⑶ 辯士:燭之武在到了秦營之後,面對強敵,不卑不亢,侃侃而談。寥寥數語就説服了秦君,憑三寸之舌勸退強敵,可見,燭之武是一位辯士。

所以説,《燭之武退秦師》一文展示的燭之武是一個深明大義的愛國志士,是一個勇於出使,直入敵營的勇士,是一個機智善辯的辯士、外交家。

四、説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能夠使學生迅速的抓住課文要點和文章的結構脈絡。在板書上我力求節儉明瞭,既點名本課的重點,又方便學生理解。秉持着這種理念我的板書是這樣設計的。

燭之武退秦師

開端——秦晉圍鄭——出使緣由

發展——臨危受命——深明大義,以國家為重

高潮——勸退秦師——智勇雙全,不卑不亢

結局——結盟、協防、撤軍——不辱使命

五、佈置作業

(1)背誦全文

(2)假如你是一位外交官,接受一個任務——利用美日邦交矛盾,瓦解美日聯盟,你會怎麼做?

我的説課結束,謝謝大家!鞠躬!

反思:文言文的學習有“文”“言”兩個方面,本設計“文”“言”並重,注意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力求使學生在積極愉快的氛圍中提高自己的認識水平,從而達到預期效果。我的説課完畢,謝謝各位評委老師。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以誦帶講,通過反覆誦讀,引領學生完成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提高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教學重點:

反覆誦讀,引領學生品味課文的思想情感

教學難點:

如何啟發學生準確、深入的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

教學設計:

一、導入課堂

導語(從文言學習入手):

大家學習文言文最大的困難是什麼?看來是英雄所見略同好,今天老師給大家一把解決這個問題的鑰匙,那就是:反覆誦讀

蘇東坡説過:“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精思子自知”由此可見朗讀是理解的基礎,因此我們嘗試用朗讀來帶動理解要求:一要讀準、二要讀熟,讀懂、三、讀出情感

幻燈展示:三步誦讀法

二、整體感知,讀準字音

幻燈展示:第一遍誦讀:讀準字音

我們先來聽課文,一篇文言文中哪些字音是要讀準的呢?看哪些字詞和我們平常的讀音不一樣

1、教師範背課文

要引導學生關注的字音有:縋共闕逢説知多音字通假字生字

幻燈展示:三類字

設計思路:在講解這一部分的時候落實文言中的一部分基礎知識並引導學生明確一個概念,那就是:字音和字形都是根據字詞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意思來確定的

幻燈展示:以意定音以意寫形

2、學生活動:齊讀課文

古人讀書主張“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要多業誦數遍,自然上口,永遠不忘”所以,在第一環節中大家一定要做到以上幾點同學們來讀一讀

(教師點評,從字音和感情上引導)你們覺得在感情上和老師的比較有什麼不同?

(評價的語言:字正腔圓,平淡,無起伏,無感染力)

三、讀清句讀,讀懂內容

1、誦讀課文的方法

如何改變這種狀況呢?首先是要讀懂課文的內容,其次是要學會“抑揚頓挫”什麼是“抑揚頓挫”呢?

那就要通過語氣的輕重,語速的快慢,聲調的高低,句中的停頓,來表其心,抒其意,傳其情特別重要的是八個字且把這方法説成“八字誦讀法”吧

幻燈展示:語氣的輕重,語速的快慢,聲調的高低,句中的停頓

2、對課文內容的把握

首先看看課文的內容吧,文章説了一件什麼事?

為什麼要去擊退秦師呢?結局如何

板書:秦晉圍鄭

臨危受命

説退秦師

晉軍撒軍

四、處理課文的誦讀

1、第一自然段(教師範讀)

我先來試讀第一段,然後和大家説説我是如何處理的,為什麼如此處理

總的來説本段在介紹故事發生的背景,因此語速較慢其中“無禮、貳、晉、秦、軍”重讀,因為要強調而且“晉/軍函陵,秦/軍汜南”“晉”“秦”之後要略作停頓因為“軍”在此是動詞,當“駐紮”講

同學們來試一試,那一位?

學生活動:找一個男生來試讀,然後全體男生再讀

2、第二自然段(引導學生從三個對話的語氣入手品讀)

國家出現了緊急情況,要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啊,於是就有了我們第二自然段的對話大家先試着揣摩一下這三個説話時的語氣,該如何處理那一位來試試

學生活動:找三位男同學分別誦讀

追問:為什麼這麼處理?

提問:僅僅是鄭伯的幾句話就打動了燭之武嗎?

引導學生深入的理解課文如果沒有學生願意站起來的話,教師則從以下角度去啟發:當我們做決定的時候,誰起主要作用別人對你有沒有影響?

在語段中我們看到了一個沉重、堅定、胸有成竹的佚之狐;也看到了一個情真意切、心平氣和的鄭伯:更看到了一個在國家危難之時深明大義、義無返顧的燭之武

3、第三自然段(從説話時的技巧入手)(共同探討)(在這一環節中如果學生沒有反應,那教就從以下幾個方面去激發引導:譬如可以把秦、晉、鄭比作三個人,實際上就是孩提時經常玩的遊戲,就如你得罪了同學甲,他就找到他的好朋友同學乙,甲乙分別在你回家的那條路上一頭一尾的“候”你,除了告老師外,你走哪條路,用什麼辦法説服他?先認錯,再瓦解、再誘惑)

我們燭之武是用什麼方法完成自己的任務的呢?説服秦國國君

(1)第一步舍鄭

首先説了什麼?這兒,如何處理?

以退為進,搏得秦君好感,因此説得心平氣和,誠懇可信

學生活動:個體誦讀

(2)第二步亡鄭

接下來説了什麼?

闡明利害,動搖秦君,平緩而又委婉,反問句,語調要略高一些,然後緩而較輕地讀出“鄰之厚,君之薄也”,動秦伯之心

學生活動:個體誦讀

(3)第三步扶鄭

點明秦晉聯盟的虛偽性,接下來又説了什麼呢?

更加誠懇,替秦着想,以利相誘,用中速讀放慢,平緩、誠懇

本環節要落實這些文言知識:東道主,行李,執事

學生活動:個體誦讀

(4)第四步離間

燭之武另換角度,引史為例,挑撥秦晉前快後慢,對其背信棄義和貪得無厭的不屑一顧,激憤速度較前要快,尤其是“夫晉,何厭之有?”“若不闕秦,將焉取之?”兩句的反問語氣一定要讀出來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 篇四

課時:2

授課方式:多媒體

教學目標

1、學習本文精彩的人物語言——説理透闢,善於辭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動活潑的情節。

2、掌握文章中出現的古漢語常識,注意多義詞在不同語境中的不同意義和用法。能正確理解文中詞語的含義,尤其是下列十五個詞語:貳、軍、辭、鄙、陪、行李、共、濟、肆、闕、説、若、夫、微、之。並能歸納其中四個詞語的義項:若、夫、微、之。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背景、解題

你們知道“秦晉之好”的意思嗎?

晉國是西部的一個古老國家。晉國祖先是唐叔虞。唐叔虞是周武王的小兒子,成王幼弟。唐是地名,位於黃河與汾水之間,方圓百里。叔是排行。叔虞出生時手握“虞”字,就以虞為名,字子於。尚在孩提時,成王桐葉封弟,封叔虞於唐。唐叔虞後代於此繁衍生息,就是後來的晉國。到了春秋時代,晉國統治集團內部發生鬥爭,公子重耳被迫流亡,歷經衞國、齊國、曹國、宋國、鄭國、楚國、秦國等諸侯國。重耳在各國遭遇不盡相同。齊國是以厚禮相待,而在經過鄭國時,鄭國大夫叔瞻勸鄭君説如果不能厚待重耳,就要把他殺了。重耳到了楚國,受到優厚的招待,並許諾楚王,有朝一日兩國交戰先退避九十里。後來秦穆公出於政治投機,派人把重耳請到秦國,並把女兒嫁給重耳,秦晉結下姻親關係,這就歷史上的秦晉之好。今天兩家要聯姻,還説欲結秦晉,當由此而出。再後來,秦穆公派兵把重耳護送回國當了國君,就是晉文公。

秦、晉圍鄭發生在公元前 630 年(僖公三十年)。導致事情發生的原因有二點。其一,鄭國曾二次得罪過晉國,一是晉文公當年逃亡跑過鄭國時,鄭國沒有以禮相待。二是公元前 632 年時晉、楚之戰中,鄭國出兵助楚國,結果城濮之戰以楚國失敗告終。後鄭國雖然即派人出使晉國,與晉結好,鄭伯甚至與晉侯“盈于衡雍”,但最終沒有感化晉國。其二,晉秦兩國聯合圍攻鄭國,是因為晉秦都要爭奪霸權,均需要向外擴張,晉國發動對鄭國的戰爭,自然要尋找這樣得力的夥伴,秦晉歷史上關係一直很好,所以秦晉聯合也就必然了。

本文選自《左傳》僖公三十年。主要是記公元前 630 年鄭國燭之武利用秦、晉矛盾,向秦伯分析了當前的形勢,採取分化瓦解的辦法,説明了保存鄭國對秦有利,滅掉鄭國對秦不利的道理,終於説服了秦伯。秦伯不但撤走了圍鄭的秦軍,反而派兵保衞鄭國,迫使晉國不得不撤兵,從而消除了鄭國的危機。燭之武臨危受命,不避艱險,隻身説服秦君,解除國難,表現了他深明大義和捍衞國家主權的使命感,以及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能。題目點明瞭本文的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

二、讀文知字音

汜(fàn)南 佚(yì)之狐 夜縋(zhuī)而出

亡鄭以陪(beì)鄰 共(gōng)其乏困 闕(jué)秦

秦伯説(yuè) 逢(páng)孫

三、整體感知,理清層次

第一段:秦、晉圍鄭(形勢/圍鄭原因/駐軍位置/)

第二段:臨危受命

第三段:説退秦師 (①“秦晉圍鄭,鄭既知之矣”——坦言知亡,避其鋭氣。

②“若亡鄭而有益於君”至“君之薄也”——指出亡鄭只對晉國有利。③“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至“君亦無所害”——説明舍鄭會對秦國有益。④“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至“唯君圖之”,拉攏引誘,挑撥秦晉兩國的關係。然後進一步分析了晉國的貪得無厭,讓秦國意識到自己的危險,最終退兵,且留兵助守。 )

《燭之武退秦師》説課稿 篇五

我今天説課的題目是《燭之武退秦師》(板書課題)下面我將從説教材、説教法和學法、説教學過程、説板書設計四個方面來對本課進行説明。

説教材

《燭之武退秦師》選自先秦歷史散文《左傳》,本篇所記述的是秦晉大軍兵臨城下,鄭國危若累卵。受命於危難之際的燭之武,不費一兵一卒,不動一刀一槍,卻使秦晉盟散約毀,自動撤離的故事。

新課標對文言文教學的要求是培養學生閲讀淺顯文言文的能力,把握文章的思想內容,積累語言知識。高一教學就是在國中對文言文學習的基礎上繼續培養學生的閲讀理解能力。《燭之武退秦師》是選自人教版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教材第一冊第二單元講讀課文。該單元的教學重點是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掌握文言詞語的含義及其在課文中的用法。課文安排在單元的首篇,如何指導學生學好這篇課文,樹立學生學好文言文的信心,這是一個關鍵所在。

根據教學大綱要求,結合該課的特點以及所教班級的實際情況,我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瞭解《左傳》有關知識,解決幾個生字,積累文言實詞、虛詞和句式。

過程與方法目標:在教師恰當的提升引導下,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引領學生理解關鍵詞句的含義,用現代漢語複述課文內容。

情感與態度目標:學習燭之武在國家危難之際置個人安危於不顧,維護國家安全的愛國主義精神。

新大綱對高中階段文言文教學要求是讓學生具有閲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因此,我把該文教學重點確定為把握文章情節和人物形象的分析。教學難點則是對燭之武外交辭令的賞析。

説教法

在教法上,根據該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我準備採用兩種教法,一是對於文言文詞句方面的知識,採取學生質疑、教師點撥的方法;學生質疑法,可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善於發現問題的能力。二是對於文章的人物形象、燭之武外交辭令的語言藝術,則採取學生自主討論法。學生自主討論可以發揮學生的積極能動性,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

説學法

在學法上,我貫徹的指導思想是 “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具體的學法是討論法、朗讀法和參照註解勾畫圈點法,培養學生自己獲取知識的能力,讓學生養成良好閲讀習慣。

説教學過程

為了完成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課堂教學我準備用2個課時,按以下4個環節展開。

1: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人們常説: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導入新課的開場白就顯得十分重要。好的導入語,能營造好的課堂氛圍,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對學習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我設計的導語是: 戰國時期,出現了眾多巧舌如簧的説客,他們沒有在硝煙的戰場衝鋒陷陣,卻憑藉自己的口才,在風雲變幻的外交場合,取得了偉大的勝利。例如藺相如憑藉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完璧歸趙;又如諸葛亮憑不費吹灰之力,促成孫劉結盟。今天我們就追隨着“隻身赴敵營”的燭之武,去感受那場沒有硝煙的戰爭,看他是如何憑藉自己的口才和個人魅力使虎狼之師不擊自退?

2:落實基礎,整體感知

首先,簡單介紹《左傳》這部編年體史書的基本情況及其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並且講述《燭之武退秦師》的故事背景。然後,要求學生自讀全文,請學生藉助註釋和工具書解決字詞問題。教師有針對性的對某些容易讀錯寫錯或者古文中難以理解的字詞進行指導,梳通文章。這為學生閲讀文本掃清了障礙,也體現了語文學科工具性的特徵。接下來是誦讀,誦讀是學習文言文的重要手段。先請幾位學生分段朗讀課文,並找出自己在字詞句方面不理解的地方,大膽質疑,然後師生共同解決出現的問題。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有針對性的解決一些文言知識,例如,重點實詞,詞類活用,古今異義、文言句式等;然後再學生齊讀,通過學生概述本文故事的方式整體感知課文。最後,學生討論,理清文章脈絡,以此來鍛鍊學生的概括能力。教師總結段落大意:第1段:秦晉圍鄭、臨危受命、第二段:智退秦師,晉師撤離。

3. 分析全文,研讀賞析

新課標中明確指出:“閲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此環節力圖將學生置於閲讀的主體地位,以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為出發點,學生邊讀邊思考,鍛鍊學生的聽説讀和概括能力,解決教學重點和難點。

要求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讀出人物個性,用語言激情的方法來感染學生,為下一步分析人物形象奠定基礎。引導學生分析燭之武説辭的四層意思,體會高超的語言藝術。這樣,既把握了教學重點,又突破了教學難點。

4. 拓展延伸

開放性討論説説學習本課後的啟發。可以從這一模塊的主題解讀昨日的戰爭方面來談。(解讀昨日戰爭,就是讓我們體會到和平的可貴,才能感受到正義力量的偉大)

5. 佈置作業

寫篇勸説辭,三四百字,要重點展現步步深入,打動對方,具有較強的説服力。

説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我的板書力圖全面而簡明的將授課內容傳遞給學生,清晰直觀,便於學生理解和記憶,理解文章主要內容。板書:(可以圍繞燭之武的形象設計)

《燭之武退秦師》説課稿 篇六

知識與能力

1、瞭解《左傳》及有關文學常識。

2、燭之武形象分析。

3、燭之武如何退秦師。

4、歸納整理文言文常見字詞、句式。

過程與方法

1、問題式。以問題層層推進,梳理故事情節。

2、探究式。燭之武退秦師原因及現實影響力。

3、對比式。燭之武、鄒忌、魏徵、觸龍等説話藝術之對比。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學習燭之武臨危授命,維護國家安全的愛國主義精神。

2、通過燭之武的説話藝術,學會如何與人交流、溝通。

教學重難點:

1、燭之武如何勸退秦師。

2、燭之武的説話藝術帶給我們的啟示。

3、重點文言詞語及句式。

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瞭解《左傳》及有關文學常識。

2、相關故事背景。

3、梳理故事情節。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在秦王威風八面的朝堂,藺相如輕啟三寸不爛之舌,挫敗秦王奪璧的陰謀,使寶璧平安歸趙;在羣儒脣槍舌劍的進攻面前,諸葛亮輕動三寸不爛之舌,折服東吳的飽學之士,使孫劉迅速結盟;在鄭國危如累卵之際,老邁的燭之武輕搖三寸不爛之舌,虎狼之師不擊自退,鐵桶之圍不攻自破。

燭之武在劍拔弩張的敵對情勢下,是如何説服秦伯不僅撤走了圍鄭的秦軍,反而派兵保護鄭國的呢?帶着這個疑問,我們一同走進《燭之武退秦師》。

巧設懸念,利用閲讀期待,激發學生急於閲讀課文的慾望。

二、瞭解《左傳》

《左傳》我國第一部敍事詳細的編年體歷史著作,相傳為春秋末年魯國史官左丘明所作。依孔子修訂的魯史《春秋》編次,主要記載了東周前期240多年間各國政治、經濟、軍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國先秦歷史很有價值的文獻,也是優秀的散文著作。《左傳》善於描寫戰爭和記述外交辭令,記事條理清楚,詳略得當;寫人簡潔生動,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歷代散文的典範。

《左傳》別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傳》

《春秋》三傳 (解説《春秋》) 《左傳》《公羊傳》《谷粱傳》

三、推進新課

該環節主要是疏通情節,在文中尋找關鍵句,由學生自主完成。

(一)燭之武如何退秦師的?

明確:①欲揚先抑,以退為進。(鄭知之矣)

②闡明利害,動搖秦君。(鄰之厚,君之薄也)

③替秦着想,以利相誘。(君亦無所害)

④引史為例,挑撥秦晉。(君之所知也)

⑤推測未來,勸秦謹慎。(唯君圖之)

文言句式及詞語

①鄰之厚,君之薄也。

②敢以煩執事。

③焉用亡鄭以陪鄰?

④何厭之有?

⑤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

分組朗讀第三段。

(二)燭之武為什麼要退秦師?(齊讀第一自然段,然後由學生回答。)

①以其無禮於晉。

②且貳於楚也。

補充故事背景:

秦晉圍鄭發生在公元前630年。在此之前,鄭國做了兩件對不起晉國的事。一是晉文公當年逃亡路過鄭國,鄭國沒有以禮相待;二是公元前632年的晉、楚城濮之戰中,鄭國曾出兵幫助楚國,結果楚國大敗。

(三)燭之武退秦師的結果如何?

①秦伯説,與鄭人盟。

②乃還。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④吾其還也。

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

(四)齊讀一、三、四段。

以上教學環節,引導學生從誦讀和尋找關鍵句中感知課文內容,把握文章脈絡線索。

四、結束新課

對照板書,回憶故事情節。一、三、四段讀熟。

五、佈置作業

1、背誦一、三、四段。

2、整理文言詞語及句式。

板書設計

①欲揚先抑,以退為進。

②闡明利害,動搖秦君。

③替秦着想,以利相誘。

④引史為例,挑撥秦晉。

⑤推測未來,勸秦謹慎。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複習上堂課內容,並歸納總結文言詞語及句式。

2、分析燭之武形象,並延伸討論説話藝術的現實意義。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以燭之武“ 怎麼退——為什麼退——退的結果”三個問題引出文章相關語句,

再次熟悉情節。並歸納一些詞語用法及賓語後置句。

敢以煩執事。

焉用亡鄭以陪鄰?

以越國以鄙遠。

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

鄰之厚,君之薄也。

之何厭之有?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焉用亡鄭以陪鄰。

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焉且焉置土石。

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賓語前置句

何厭之有?(“之”提賓標誌詞)

①何陋之有?

②蓮之愛,陶後鮮有聞。

③菊之愛,同予者何人?

④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二、推進新課(從文本出發,逐步引進社會和人生。)

(一)朗讀第二段,思考:

燭之武究竟何許人也?(學生探討,分析其個性化及愛國情懷)

①佚之狐:“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側面描寫)

②(燭之武)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語言描寫)

③(燭之武)許之。

④(燭之武)夜縋而出。(動作描寫)

明確:①才華橫溢、深明大義的愛國志士。

②知難而上、義無返顧的勇士。

③不卑不亢、機智善辯的辯士、外交家。

(二)燭之武為什麼會成功?

①燭之武——委婉,抓住對方心理。

②佚之狐——慧眼識英雄的伯樂。

③鄭君——善於納諫、勇於自責。

《燭之武退秦師》説課稿 篇七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我説課的題目是《燭之武退秦師》,下面從教材、教法、學法、過程、板書五個方面闡述我的説課設計。

一、説教材

1、教材簡析:《燭之武退秦師》選自先秦歷史散文《左傳》,本篇所記述的是秦晉大軍兵臨城下,鄭國危若累卵。受命於危難之際的燭之武,不費一兵一卒,不動一刀一槍,卻使秦晉盟散約毀,兩支人馬自動撤離的故事。

2、大綱要求及本課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高中語文教學大綱》對文言文的要求是培養學生閲讀淺顯文言文的能力,把握文章的思想內容,積累語言知識。《燭之武退秦師》是新編高中語文第一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單元話題是“昨日的戰爭”,課文安排在單元的首篇,如何指導學生學好這篇課文,實現 “由教到不教”,這是一個關鍵所在。

3.教學目標:

a知識目標:瞭解《左傳》有關知識,解決幾個生字,積累文言實詞、虛詞和句式。

b能力目標:培養學生閲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培養學生概括歸納的能力,提高學生書面表達能力。

c情感與態度目標:學習燭之武在國家危難之際置個人安危於不顧,維護國家安全的愛國主義精神。

4.教學重點:誦讀複述課文,背誦課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礎上理解詞句,積累一些文言實詞、虛詞和句式。

5、教學難點:燭之武高超的説辭藝術

二、説教法

語文教學應重視整體教學,重視積累、感悟和薰陶,重視語文運用能力和語感的培養。要做到這些,最有效的手段是誦讀。在誦讀的過程中去感悟,並初步把握文章的字詞句、結構內容以及語氣語感,為進一步理解課文奠定良好的基礎。據此,我在教學本課時根據該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年齡及心理特徵,採用以下方法進行教學:朗讀法、質疑法、討論法、探究法等。主要採用誦讀的方法,使學生初步整體感知課文。同時通過質疑激趣,讓學生在興趣中討論,探究解決問題,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積累文言詞句。

三、説學法

新教學大綱指出:“要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主動學習、探究。”

因此採用預習法、討論法、探究法等

四、教學設計

(一)預習設計

1、並結合書下注釋瞭解《左傳》。

2、瞭解本課歷史背景。

3、通讀全文,注意揣摩語意、語氣,瞭解詞語的意義、用法。

4、分析燭之武這一形象,他是如何説退秦師的?

5、通過本文體會《左傳》語言特點。

(二)教學過程

1.導入:有人説“口才,電腦,英語,駕駛”是當今青年必須掌握的四門技術,其中口才被排到第一位,由此可見口才在今天同樣非常重要。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個人怎樣憑三寸不爛之舍就使強大的軍隊退卻的故事,請看《燭之武退秦師》

2.設計四個大問題串連全文

①燭之武在什麼情況下“退秦師”的?(討論)

由此問題引出文章的第一段,分析戰爭的原因:三點。

②燭之武是怎樣出場的?第二段對錶現人物以及在文章中有什麼作用?(學生討論)

此段為側面烘托人物形象。佚之狐的推薦,道出了燭之武卓越超羣的外交才能,使主人公未出場時,就引起了讀者極大的關注。

③燭之武是怎樣説服秦伯退師的?

燭之武的説辭共125個字,語言非常精煉,含義豐富,可分為五層:(學生討論,理解內容,分出層次)

1)站在秦國立場上,博得秦伯好感,為進一步説服秦伯提供可能。

2)説明亡鄭利晉,保鄭利秦,動搖秦亡鄭信心。

3)進一步利益誘惑,使秦舍弊求利,放棄原有做法。

4)再以歷史上晉對秦的背叛,離間秦晉聯盟。

5)從歷史説到將來,指出晉的貪婪將威脅到秦的發展。

總之,在短短的百餘字內,燭之武站在秦的立場上,替秦分析圍鄭的利弊,層層深入,句句擊中要害,又句句打動秦伯,使秦國最終撤去了包圍,保全了鄭國。整個説辭充分表現出燭之武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能。

④秦伯退師後,晉文公表現如何?(提問--討論)

此問引出文章的最後一段,這段對事件結果的交代,也順便表現了晉文公隱忍不發、隨機應變的胸懷和謀略,在盟友變敵友的情況下,晉文公並沒有感情衝動,而是表現出清醒的頭腦和理智的判斷,這正是晉文公日後終成霸業的根本原因。

3、討論總結,認識昇華

①文章對“退秦師”的前因後果,只作簡略交代,集中筆墨塑造燭之武的形象,請總結燭之武的形象。

燭之武是這篇課文的中心人物,雖然長期得不到應有的重視,但他的能力和能言善辯卻早已聞名鄭國。所以,在國難當頭,鄭國君臣一籌莫展的時候,佚之狐推薦了他。他的一番牢騷,使他的形象更加有血有肉。鄭伯的自責,更重要的是,燭之武深明大義和捍衞國家主權的使命感,使他化解了不滿,增強了了義無反顧奔赴敵營的信心和勇氣。見到秦伯之後,他胸有成竹,對秦晉的關係和矛盾瞭如指掌,隻字不提鄭國的利益,似乎處處為秦國着想,因而能夠不卑不亢,侃侃而談,既不刺激對方,又不失本國尊嚴。説的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層層遞進,句句打動對方,具有很強的感染力。

《左傳》就是這樣通過正面和側面,用精彩的語言使人物形象鮮明生動。

②《左傳》以敍事為主,故事情節曲折生動,在本文中就有所體現。請學生體會(討論,提問)。

“文似看山不喜平”,這篇文章充滿了波瀾,顯得生動活潑。大軍壓境,鄭國危在旦夕,不禁讓人捏了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薦,使鄭伯看到了一線希望。讀者滿以為燭之武會順利出使敵營,力挽狂瀾,誰知他因長期得不到重用而“辭”,使鄭國的希望又趨於渺茫。鄭伯的自責,也增添了文章的戲劇性。

4、延伸拓展:某同學中午休息時間在宿舍洗衣服,請勸阻。

5、小結:

本文是一篇記述古人辭令的散文。鄭國被晉、泰兩個大國的軍隊所包圍,國家危在旦夕,燭之武奉命説退秦軍。他善於利用矛盾,採取分化瓦解的辦法,一番説辭,説服了秦君。撤出圍鄭的軍隊,並派兵助鄭國防守,致使晉軍不得已撤退,從而解除了鄭國的危機。這篇文章,讚揚了燭之武在國家危難之際,能夠臨危受命,不避險阻,隻身去説服秦君,維護了國家安全的愛國主義精神,同時也反映了春秋時代各諸侯國之間鬥爭的複雜性。

6、作業:將課文改編成課本劇,那個同學改寫的好,明天請他當導演。

《燭之武退秦師》説課稿 篇八

教學目標:

1.學習本文精彩的人物語言——説理透闢,善於辭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動活潑的情節。

2.掌握文章中出現的古漢語常識,注意多義詞在不同語境中的不同意義和用法。

3.瞭解燭之武説服秦伯的方法——善於利用矛盾,採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認識燭之武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能。

教學重點:

1.燭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

2.波瀾起伏,生動活潑的情節。

教學難點:

通過學習本課,使學生對《左傳》的語言特點有所瞭解。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課前預習:

(1)藉助工具書,通讀原文。

(2)參考有關資料,對《左傳》在先秦文學史中的地位及《左傳》的語言特色有所瞭解。

(3)初步瞭解故事情節,特別注意對燭之武這個中心人物的把握。

(4)畫出自己不理解的問題及難點。

一、從複習《曹劌論戰》引入,進一步認識《左傳》。

(可讓學生回憶國中的有關知識,然後回答,教師補充。)《左傳》是我國第一部記事詳細完整的編年史,為“十三經”之一。因為《左傳》和《公羊傳》《穀梁傳》都是解説《春秋》而作,故又稱作“春秋三傳”。《左傳》大約成書於戰國初,與《國語》成書時間差不多,二書在思想傾向上與基本一致,《左傳》比《國語》有新的發展,民本思想更加鮮明。《左傳》中記了眾多的歷史人物,不論其地位貴賤,職務高低,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時代社會各階級、階層的成員,有天子、諸侯、卿、士大夫,也有將相、武臣、學者,有説客、良醫、商賈、娼優,也有宰豎、役人、盜賊、俠客等。各種歷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彩多姿。其中,約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較詳細的事蹟記錄或鮮明的形象描繪。整部《左傳》,猶如一幅人物層現疊出的彩畫長卷,展示了風雲變幻的春秋時代的社會歷史面貌。

二、讓學生聽本文的錄音帶或教師範讀,讓學生注意重點字的讀音。

汜(fàn)南佚(yì)之狐夜縋(zhuī)而出共(gōng)其乏困闕(jué)秦秦伯説(yuè)逢(páng)孫

然後讓學生以各種形式(自讀、領讀等)讀三遍。

三、簡介背景

秦晉圍鄭發生在公元前630年。在此之前,鄭國做了兩件對不起晉國的事。一是晉文公當年逃亡路過鄭國時,鄭國沒有以禮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晉、楚城濮之戰中,鄭國曾出兵幫助楚國。結果是楚國大敗。鄭國感到形勢不妙,馬上派人出使晉國,與晉結好。但仍未感化晉國。

晉國為什麼要聯合秦國攻鄭呢?因為當時秦國也要爭奪霸權,也需向外擴張。發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戰,事實上是兩大軍事集團間的戰爭。一方是晉文公率晉、宋、齊、秦四國聯軍,另一方則是以楚為主的楚、陳、蔡、鄭四國聯軍。兩年後,當晉國發動對鄭國的戰爭時,自然要尋找得力的夥伴。

秦晉歷史上關係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也有向外擴張的慾望,於是秦晉聯合也就必然了。

四、理清層次

用課文中的句子回答課後練習題一,實際上是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理解各段大意。

第一段:秦、晉圍鄭

(讓學生思考本段的作用)寥寥25字,寫出了形勢(“晉侯、秦伯圍鄭”,兩大國圍一小國——兵臨城下,形勢嚴峻);寫出圍鄭原因(“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兩事與晉利害相關,和秦利害關係不大——秦可以爭取);寫出駐軍位置(“晉軍函陵,秦軍汜南”,分兵駐紮——鄭有機會單獨與秦接觸)。參照“春秋時期形勢圖”和“秦晉圍鄭形勢圖”(《教師教學用書》P162-163),讀過下文,就可以看出作者伏筆的巧妙、行文的縝密。

第二段:臨危受命本段以簡約之筆,刻畫了3個人物。

①佚之狐的話對刻劃燭之武的形象有何作用?“師必退”表現了佚之狐對燭之武的瞭解與信任,使讀者未見其人,先知其才,從側面表現了燭之武的才能。

②鄭伯是如何説服燭之武的?當鄭伯準備使燭之武見秦君時,卻遭到拒絕:“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鮮明地流露出對年輕時未被重用而產生的牢騷與不滿。而鄭伯則表現得大度寬容而不卑不亢。“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先屈尊自責,動之以情;後以國家大義警之,曉之以理。於是,燭之武只得“許之”。

第二課時

第三段:説退秦師

“夜縋而出”説明秦晉完全包圍了鄭國,連城門也打不開了。進一步説明兵臨城下的嚴峻形勢。本段的重點在“説”,説辭雖僅百餘字,卻委婉曲折,開闔跌蕩,步步進逼,層層深入。可分四層:

①“秦晉圍鄭,鄭既知之矣”——坦言知亡,避其鋭氣。

②“若亡鄭而有益於君”至“君之薄也”——指出亡鄭只對晉國有利。因為秦、晉目前尚是盟國,燭之武的措辭是委婉而謹慎的,他沒有立即指出秦、晉聯盟的虛偽性,卻巧妙地點明秦、晉畢竟是兩國這一事實。這樣既符合實際,又從根本上動搖了秦、晉聯盟的基礎,這不能不讓秦伯動心。

③“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至“君亦無所害”——説明舍鄭會對秦國有益。如果説第二層是分析危害動搖秦伯的話,這一層則是引誘秦伯了。假如燭之武繼續挑撥秦、晉關係,很可能引起對方的反感。因此,他換了一個角度,闡明鄭國存在對秦國可能有的種種好處。攻鄭還是友鄭,秦王當然要權衡利弊了。

燭之武退秦師。由收集及整理,轉載請説明出處

④“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至“唯君圖之”,在經邊一番拉攏引誘後,燭之武不失時機地從秦、晉兩國的歷史關係,説明晉國曾對秦國過河拆橋,忘恩負義,赤裸裸地挑撥秦晉兩國的關係。然後又從歷史説到現實,進一步分析了晉國的貪得無厭,讓秦國意識到自己的危險,最終退兵,且留兵助守。

第四段:迫晉退兵面對風雲突變的局勢,晉侯沒有感情用事,而表現了清醒的頭腦和理智的判斷。這種隱忍不發、隨機應變的胸懷和謀略,正是晉文公終成霸業的根本原因。

(以上對文章層次和大意的瞭解可通過學生討論、教師補充的方式進行,不必字字落實,只求瞭解大意。)

五、總結全文。本文的主要特點是:

①伏筆與照應得當。

②情節波瀾起伏。大軍壓境——佚之狐薦燭之武——燭之武發辭——晉公平息燭之武的怨氣——燭之武出使退敵成功——子犯建議攻秦兵——晉公再曉之以理。

③敍事詳略得當。六參考譯文晉文公、秦穆公聯合圍攻鄭國,因為鄭國曾對晉文公無禮,並且在與晉國結盟的情況下又與楚國結盟。晉軍駐紮在函陵,秦軍駐紮在氾南。

佚之狐對鄭伯説:“鄭國處於危險之中,如果能派燭之武去見秦伯,一定能説服他們撤軍。”鄭伯同意了。燭之武推辭説:“我年輕時,尚且不如別人;現在老了,做不成什麼了。”鄭文公説;“我早先沒有重用您,現在危急之中求您,這是我的過錯。然而鄭國滅亡了,對您也不利啊!”燭之武就答應了。夜晚用繩子將燭之武從城上放下去,去見秦伯,燭之武説:“秦、晉兩國圍攻鄭國,鄭國已經知道要滅亡了。如果滅掉鄭國對您有好處,那就煩勞您手下的人了。越過晉國把遠方的鄭國作為秦國的東部邊境,您知道是困難的,您何必要滅掉鄭國而增加鄰邦晉國的土地呢?鄰邦的國力雄厚了,您的國力也就相對削弱了。假如放棄滅鄭的打算,而讓鄭國作為您秦國東道上的主人,秦國使者往來,鄭國可以隨時供給他們所缺乏的東西,對您秦國來説,也沒有什麼害處。況且,您曾經對晉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應把焦、瑕二邑割讓給您。然而,他早上渡河歸晉,晚上就築城拒秦,這是您知道的。晉國有什麼滿足的呢?現在它已把鄭國當作東部的疆界,又想擴張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損秦國,晉國從哪裏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秦國受損而晉國受益,您好好掂量掂量吧!”秦伯高興了,就與鄭國簽訂了盟約。並派杞子、逢孫、楊孫幫鄭國守衞,就率軍回國。子犯請求晉文公下令攻擊秦軍。晉文公説:“不行!假如沒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會有今天。藉助了別人的力量而又去損害他,這是不仁義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國,這是不明智的;以混亂代替聯合一致,這是不勇武的。我們還是回去吧!”這樣晉軍也撤離了鄭國。

第三課時

一、在熟讀了解大意的基礎上落實實詞、虛詞、語法等文言知識。

可由讓學生提問的方式進行。教師可以先分類然後讓學生回答。

分類如下:

1.通假字

(1)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共,同“供”。供給。

句意是:秦國的外交使臣經過鄭國,鄭國可以供給他們所缺少的物資糧秣等物。)

(2)秦伯説。(説,同“悦”。句意是:秦穆公聽了很高興。)

(3)失其所與,不知。(知,同“智”。句意是:失掉了盟國,不是聰明。)

2.古今異義詞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一個代詞“夫”與名詞“人”表達:“那個人”之意。今常為一詞,尊稱一般人的妻子。)

亦去之。(去,離開。今常用於從所在地到別的地方,或過去的時間。)

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行李,出使的人。今常用於出門時所帶的包裹、箱子、網籃等。

句意是:秦國的外交人員經過鄭國,鄭國可以供給他們缺少的資糧。)

3.一詞多義

封(1)既東封鄭(做疆界,動詞)

(2)肆其西封(疆界,名詞)之(1)唯君圖之(代詞,指闕秦以利晉)

(2)子犯請擊之(代詞,代秦軍)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助詞“的”)

(4)燭之武(介於姓、名之間的助詞)

(5)臣之壯也(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其(1)君知其難也(他的,代詞)

(2)吾其還也(表希望的語氣副詞)

(3)以其無禮於晉(鄭國,代同)以(1)敢以煩執事(拿,介詞)(2)以亂易整(用,介詞)燭之武退秦師。

(3)以其無禮於晉(因,介詞)

4.詞類活用越國以鄙遠。

(鄙,名詞作動詞,作為邊邑。句意是,越過別國而以遠處地方為自己的邊邑。)

既東封鄭。(東,方位名詞作狀語,向東面。句意是,既然晉國把鄭國作為東西的疆界。)肆其西封。(西,方位名詞作定語,西面的。句意是:擴展它西面的疆界。)

因人之力而敝之。(敝,形容詞作動詞,損害。句意是:依靠別人的力量,而又反過來傷害他。)晉軍函陵。(軍,名詞作動詞,駐紮。句意是:晉軍屯駐在函陵。)

5.古漢語句式

(1)判斷句鄰之厚,君之薄也。(“也”表判斷。句意是:鄰國的勢力雄厚了,也就是您秦國的勢力削弱了。)

以亂易整,不武。(否定判斷句。句意是:用自相沖突改變步調一致,不是威武。)

(2)倒裝句夫晉何厭之有。(賓語前置句。句意是:晉國哪有滿足的時候。)

佚之狐言於鄭伯。(介詞結構後置句,句意是:佚之狐對鄭文公説。)

燭之武退秦師。由收集及整理,轉載請説明出處

(3)省略句許之。(省略主語“燭之武”。句意是:燭之武應許了他。)

敢以煩執事。(“以”後省略了賓語“之”〈代亡鄭的事〉。句意是:請拿此事麻煩您的左右。)

二、總結、擴展正確把握文言文的文意,並正確進行分析評價,就要掌握評價文意的方法和技巧。這是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瞭解文章的歷史背景,這對準確地理解,分析和評價文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瞭解作者生平及概況,正確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如作品的思想內容,才能做出正確的分析和評價。

3.從內容到結構對文章進行整體把握,這是進行分析評價的基礎。對記敍性的文章,要重點搞清人物、事件,前因與後果,記敍與議論;對議論的文章,要把握文章的觀點,正確理解觀點與材料的關係。

4.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具體地歷史地,實事求是地分析作品的思想意義。如此,我們才能正確把握文意,並準確進行分析評價。

二、佈置作業

1.寫一段能表達人物個性的語言片斷,要求300字左右。

2.辨析下列多義詞的意思。注意在不同語境中的不同意義和用法。若:

1.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似乎,好像)

2.若舍鄭以為東道主(假如)

3.餘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你)

説:1.及郡下,詣太守,説如此(陳述)

2.故為之説,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雜説〈一種文體〉)

3.秦伯説,與鄭人盟(喜歡,高興)

辭:1.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推辭)

2.停數日,辭去(告別)

3.不辭勞苦(推託)

鄙:1.顧不如蜀鄙之僧哉(邊遠的地方)

2.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邊境)

3.肉食者鄙,未能遠謀(淺陋)

微:1.則名微而眾寡(細小,輕微

2.微聞鼠有作作索索(暗暗地)

3.見其發矢十中八 九,但微頷之(稍微,略微)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沒有,如果不是)

之:1.輟耕之壟上(往,到)

2.子犯請擊之(他們〈指秦軍〉)

3.是寡人之過也(的)

4.臣之壯也,猶不如人(助詞,不譯)

完成練習三

《燭之武退秦師》説課稿 篇九

【教學目標】

1、訓練學生古文句讀能力、概括能力和通假字的準確識別運用。

2、學習本文精彩的人物語言——説理透闢,善於辭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動活潑的情節。

3、正確認識燭之武在國家危難之際,臨危受命,不避險阻,隻身説服秦君,維護了國家安全的愛國主義精神。

4、瞭解燭之武説服秦伯的方法——善於利用矛盾,採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認識燭之武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能。

【教學重點】

1、引導學生通過工具書和課文註釋疏通課文內容。

2、燭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

3、波瀾起伏,生動活潑的情節。

【教學難點】

1、通過學習本課,使學生對《左傳》的語言特點有所瞭解。

2、正確認識燭之武在國家危難之際,臨危受命,不避險阻,隻身説服秦君,維護了國家安全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方法】

導讀法、朗讀教學法、圈點勾畫法、小組合作探究

教學輔助手段:多媒體教學。

【課時安排】

二課時

【教學過程】

1、課文導入

這個單元我們學習了古代的記敍文,在我國古典文學的歷史長河裏,史傳散文是顆非常璀璨的明珠,國中我們學習過《曹劌論戰》,還記得選自哪部史書嗎?(《左傳》),關於《左傳》還記得多少知識呢?(請同學們回顧),同學們,“傳”是什麼意思?是“註解、註釋”,《左傳》、《公羊傳》和《榖樑傳》都是為了解釋《春秋》而作,合稱“春秋三傳”。《左傳》不僅具有極高的史學價值,還是先秦優秀的散文著作,為後世的敍事文學樹立典範,今天,我們再來學一篇選自《左傳》的文章,大家來看標題。

2、標題釋義

“燭之武退秦師”中“師”的意思是什麼?“軍隊”,意思是“燭之武試秦軍退兵”。假如只是一份報紙的標題,同學們腦海中會想到哪些問題?

預設:

(1)為什麼要退兵

(2)怎麼退

(3)誰是燭之武

(4)結局怎樣

大家是不是也有這樣的困惑,課前已經佈置預習了,通過課文來了解這整體的事件,誰來給大家讀一讀。要求:讀準字音、讀對節奏、讀出語感。

3、整體感知

(1)、這篇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用三句話交代。

秦晉圍鄭,鄭伯讓燭之武勸退,燭之武做到了嗎?燭之武智退秦師,化解戰火。下面請同學們一起來讀遍課文。

(2)、秦晉為什麼要圍鄭?從文中找一個句子回答。

“以其無禮於晉”這其中將了一個什麼故事?什麼叫“且貳於楚也”?

重耳(晉文公)逃亡的過程中,鄭國國君沒有禮遇他。在城濮之戰的時候,鄭國先想出兵幫助楚國,後有想歸附晉國,這叫“貳於楚也”。

(3)、鄭國得罪了晉國,那秦國為什麼也要出兵呢?從文中找到依據。

“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暇,朝濟而夕設版焉”

①秦晉之好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②春秋無義戰

4、段落掌握和釋義

(1)第一段

①請大家齊讀第一段,短短25個字,交代了什麼內容。

②兩國分兵駐紮,有何用意?

③重點詞語:“軍”作動詞“駐軍”,虛詞“於”當“對”之意。

(2)第二段

①重點詞語和句式:“佚之狐言於鄭伯曰”是什麼句式?

“子”為尊稱

“辭”為“推辭”

②請同學概括第二段主要內容。

③為什麼先寫燭之武推辭,而不是一開始就“許之”,這在寫法上有什麼作用?

(補充)《東周列國志》介紹燭之武

A、到70歲才被舉薦,心理沒有抱怨,這樣更顯人物真實。

B、在國家危難面前,燭之武放下心中抱怨,體現燭之武身上深明大義的美德。

(3)第三段

①請同學朗讀,本段重點寫燭之武的外交辭令。

②重點詞語和句式:“夜”名詞作狀語、“亡”使動用法、“敢”為謙詞

③燭之武為什麼能夠説服秦國,秦國為什麼能夠接受他的建議,他用了哪些事實和事例使得秦心悦誠服地退軍了。

“鄰之厚,君之薄也”

從地理角度

“舍鄭益秦”

從歷史角度晉而無信

從邏輯角度晉貪而無厭

④燭之武從三個角度、四個層面來説服秦伯,秦國所以接受,除了思路之外,在語言表達上有什麼技巧?

(4)第四段

為什麼要交代這段內容,對故事發展有什麼作用?

5、文章特點

這篇文章在敍事上有什麼特點?(波瀾、詳略得當、精煉)

6、探究思考

(1)由本文及《曹劌論戰》的寫作特點看《左傳》的敍事藝術。

(2)以今天的理念來審視“燭之武退秦師”這一歷史事件,你從中得到的哪些啟示?

7、課後作業

(1)歸納整理文中古今異義、詞類活用、通假和文言句式。

(2)拓展閲讀《重耳之亡》和《殽之戰》

【板書設計】

危在旦夕秦晉圍鄭

臨危受命

燭之武夜縋而出秦軍乃還

智説秦軍

轉危為安晉亦去之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qpdkk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