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論文模板 >畢業論文模板 >

漢語言文學本科畢業論文【精品多篇】

漢語言文學本科畢業論文【精品多篇】

漢語言文學本科畢業論文【精品多篇】

漢語言文學畢業論文 篇一

[關鍵詞]漢語言文學;就業;人才培養;改革[中圖分類號]H1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432(2014)9-0122-02

當今大多數高校對漢語言文學專業進行了細化,包括祕書學方向、漢語言文學方向、編輯出版方向、語文教育方向等,另外還包括一些新興的方向,比如廣東外語外貿大學中國語言文化學院將其細化的“創意寫作”方向。高校在課程教學和專業設置等方面比較靈活,能夠及時地根據社會需求來培養學生的專長,雖然漢語言文學專業被喻為所有專業中的“萬金油”,但這也同樣表明畢業於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應該具備全面的基礎知識,這在日益多元化的社會中是一種巨大的優勢。

1 影響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生就業的因素

1.1 就業競爭日趨激烈

漢語言文學專業是一個藴含深厚歷史積澱的傳統專業,也是一個老牌的強勢就業專業,近年來高校招生人數不減反增。然而,隨着高校的不斷擴招,在市場經濟的衝擊下,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生就業的競爭也日益激烈。與此同時,隨着國家經濟發展政策的調整,社會對理工技術型的人才需求不斷增大,這在無形之中增加了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就業壓力。

1.2 知識結構更新速度不適應市場需求

一是在課程設置方面,語言文學類科目是傳統的漢語言文學專業所開設的專業課程,課程設置相對單一,而現在市場需要的是具有綜合漢語言文學基礎及其他學科知識的複合型人才。二是在實踐方面,一些學校不重視學生的實踐環節,培養出來的學生所具有的知識往往停留在理論層面,理論聯繫實際能力差,社會適應性不強。因此,漢語言文學專業必須改進課程設置,重視學科建設,增強該專業的市場適應性;突出學生技能訓練,強化實踐環節,從而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與實踐能力。

1.3 缺乏合理科學的職業規劃,畢業生就業準備不足

目前,很多高校對大學生就業重視程度不夠,缺乏高效的就業指導,很多高校畢業生對自己的職業選擇、未來發展沒有比較準確的定位,更缺乏明確的職業目標,沒有做好具體的就業準備,自己深陷迷茫之中。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和影響畢業生的滿意就業。

2 漢語言文學專業就業趨勢預測

通過調查分析,對漢語言文學專業未來的就業趨勢作如下預測。

2.1 城市就業壓力日益增大,畢業生到縣級以下地區就業成為趨勢

2.2 機關事業單位吸納作用日漸弱化,企業和“新農村”成為就業的主渠道

傳統上,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生進入事業單位和黨政機關的比較多,但隨着事業單位改革的進一步深化以及公務員法及其配套政策法規的實施,機關事業單位總體規模不可能出現大的變化,未來幾年畢業生考取機關事業單位如“萬人同擠獨木橋”的現象將愈演愈烈,這對於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生來説是一個很大的衝擊。相反,隨着新農村建設步伐的加快和民營經濟的進一步活躍,這一塊空間為畢業生提供了比較旺盛的就業需求,面向企業、面向農村、面向基層、面向民族地區將成為畢業生的理性選擇。

2.3 寫作能力強、專業基礎紮實、綜合素質高的畢業生供不應求

現代社會對知識技能的要求越來越高,對具有綜合素質的複合型人才的需求有增無減。不僅要求具有寬厚紮實的基礎知識,而且要求必須具備廣博精深的專業知識和大容量的知識儲備,要求從業者知識水平高、知識內容新、實用性強。對於漢語言文學專業而言,寫作能力強,綜合素質高的畢業生仍供不應求。

總體來看,與其他專業相比,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就業方向比較廣,社會市場對漢語言文學畢業生的需求量比較大。雖然目前看來就業情況良好,但此類專業可替代性比較強,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生不僅面臨着擴招所帶來的巨大就業競爭壓力,同時還面臨着來自其他專業的橫向競爭。不同於現階段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生的就業趨勢,未來該專業的畢業生就業方向會發生相應的變化。

3 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方向

根據社會對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能力需求,為了進一步提高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人才培養模式應以能力型人才培養為主,強化文學審美能力、文字表達能力、職業技術能力及職業素養的培育。

3.1 提升文學審美能力

文學是一種審美活動。審美能力的培養不僅需要一定的文學知識,更需要良好的文學閲讀習慣及文學審美經驗。傳統的培養模式大都強調文學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教學內容注重文學史知識及文學理論的傳授,文學審美實踐成為文學知識的演繹和附庸,忽略了學生文學閲讀興趣的培養。事實上,這種培養模式脱離了市場,脱離了職業活動的過程。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在《民主主義與教育》第二十章認為“如果實驗科學的進步有所表明。那就是除非作為‘做’的產物,否則就沒有所謂真正的知識和有效的理解”,因此文學審美能力的培養不僅僅是知識的記憶,更重要的是知識的運用。筆者認為如果將文學知識的傳授與當今流行的網絡、影視、遊戲、動漫等相結合,更有助於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如從《功夫熊貓》出發,挖掘中國的民族元素,從流行音樂的歌詞探討宋詞的流行及主題,從網絡遊戲《三國》探討《三國演義》的諸多內容和價值觀等。

3.2 強化文字表達能力

傳統的培養模式寫作課較少,即使有也多為基礎寫作,講授寫作的基礎知識;或專業寫作,或以體裁為主進行分類講授,但課時遠遠少於文學類其他課程。應根據社會需求,大大增加寫作課的課時,開設各種可供選擇的職業寫作課程,如策劃書寫作、文案創作、公文寫作、故事創作、詩歌創作、散文創作、腳本寫作、影視評論、文學評論等,以滿足學生各方面的就業需要。課程教學模式不是以講授為主,而是講授、討論與訓練並行;考核方式不是概念的死記硬背,而是以創作出的作品為成績評定標準;鼓勵學生投稿及參加各類競賽,提高學生的寫作興趣及創作自信。不斷夯實文字功底。

3.3 訓練職業技術能力

傳統觀點認為,職業技術能力可以參加工作後再進行學習。隨着社會節奏的加快,招聘單位往往要求員工能馬上適應工作,因此必須瞭解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熟練運用現代媒體技術。因為以語言文字為載體的文化正在被以影像和網絡為主的多媒體文化所分割,影像文化和網絡文化對人們的影響越來越大,這就需要我們培養的文學人才具有整合不同媒介的才能。可以想象,那種在文學、影視和網絡媒體多棲的創新人才一定會備受推崇。在現代技術語境和傳播語境下更為如魚得水。我們培養的學生既能耍筆桿子,又能扛攝像機,還懂得編輯與製作,將語言文字傳播、影像傳播和網絡傳播融會貫通,肯定能適應社會的需要。為此,我們的人才培養計劃必須增加辦公軟件及設備運用、網絡技術與多媒體技術等課程的比重,有條件的同學還可以去考駕照以增強職業競爭力。

3.4 培訓良好職業素養

當今的工作往往分工細緻,一項工作的完成需要幾個人甚至是多個部門的合作,這就需要有良好的溝通協調能力。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大多書生氣足,往往以自我為中心,不懂待人接物的技巧,溝通及協調能力較差,缺乏團隊意識。此外,現在學生多為九零後學生,獨生子女多,眼高手低者多,責任心較差,依賴性強,缺乏吃苦耐勞和抗壓能力等職業精神。因此,學校應採取措施鼓勵漢語言文學專業大學生以見習、實習或兼職等方式儘早走進社會,親身感受職場與學校的差別,進而掌握與人溝通協調的處事態度及負責敬業的職業精神。

綜上所述,漢語言文學專業培養模式的改革方向要從知識教育向能力培養轉變,不僅要注重文學基本知識、基本理論的傳授,更要注重學生實際動手能力,特別是獨立工作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讓學生能夠適應新時期的社會要求,順利走上工作崗位。

參考文獻:

[1]蘇兆龍。在就業市場中尋求地方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出路[J].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09(4):88-91.

[2]劉聰穎,孫鵬。地方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就業現狀及對策分析[J].邯鄲學院學報,2009(4):122-125.

[3]曲文軍。漢語言文學專業創新課程體系建設的探索與實踐[J].臨沂師範學院學報,2010(2):1-4.

[4]邵之茜。以就業為導向,深化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改革[J].陝西教育學院學報,2008(2):9-12.

[5]錢慧真。以就業為導向的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1(2):140-142.

漢語言文學本科論文 篇二

漢語言文學本科畢業論文格式要求

一、統一使用a4紙打印、裝訂。畢業論文題目為三號黑體,正文小標題為四號黑體字,正文為五號宋體

字。學生應當將畢業論文製作成word電子文檔(要求提供電子稿)。

二、畢業論文形式要完整,應當包括封面、目錄、論文摘要(100-300字)、關鍵詞(3到5個)、正文、

註釋、參考文獻等。

1、封面:省校統一印製。

2、目錄:“目錄”四號黑體。標註正文小標題的所在頁碼為五號黑體。

3、論文題目:應簡短明確。有概括性,不宜太大,字數要適當,一般不宜超過20個漢字,可以用正副標題的

形式。

4、論文摘要(中文):100-300字,不編頁碼。

5、關鍵詞:是表達論文主題內容信息的常用單詞或術語,關鍵詞數量一般不超過5個。論文摘要和關鍵詞

佔1頁。

6、正文:正文小標題為四號黑體字,正文為五號宋體字。段首空2格。有頁碼。

7、註釋:採用尾註或腳註形式,全文的註釋不得少於3個,形式如下:

(1)汪暉:《死活復燃》,《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2014年第3期

(2)錢理羣:《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第205頁,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第1版

8、參考文獻:不得少於3個,形式如下:

(1)陳敢:《論散文題材的現代性》,《理論與創作》2014年第4期。

(2)汪増祺:《汪曾祺文集》,江蘇文藝出版社,1993年9月第1版。

附:範文一篇

1、因封面由省校統一印製,此範文僅從“目錄”開始。

漢語言文學本科論文 篇三

(一)從培養規格上看其必要性。畢業論文是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教學計劃中的重要環節,是完成培養目標及規格的有機成份。漢語言文學專業,在業務知識與能力方面,培養目標及規格中要求:“……瞭解本學科的前沿成就和發展前景,具有較強的文學分析鑑賞能力和寫作能力,能閲讀和檢索古典文獻,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實際工作能力。”從上面的表述中可以看出,畢業論文工作正是完成科研/寫作和檢索資料等方面能力的有效途徑,因此,不做好這項工作就無法實現培養目標及規格。

(二)從學員實際需要看其必要性。電大學員專科所學專業有相當一部分是非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論文對他們來説是一個挑戰。因此,畢業論文的撰寫對他們來説,是一個難得的學習、實踐機會,提高其實際工作、學習以及科研能力。只有經歷了論文寫作的全過程,學員才能初步掌握學術論文的功用和特徵,正確運用這一科研文體,反映研究成果,傳播學術信息。

(三)從提升電大教育的品牌角度看其必要性。從我們周圍看,目前獲取本科學歷的渠道和途徑很多。就論文來看,與其它高校相比,要求是高了些。這是樹立電大質量意識的體現,是提升電大教育品牌的必然要求。

漢語言專業論文 篇四

論文關鍵詞:語文教育實施能力;實踐性課程;實踐性知識

高師畢業生不僅要通過理論性課程掌握精深的專業性知識,還應通過實踐性課程養成紮實的實踐性知識。這是由於中國小教師不僅需要“教什麼”的知識,更需要“如何教”的知識,很顯然後者是教師教育課程的主要基礎。理論性知識可以通過理論學習獲得,但實踐性知識必須通過實踐性課程的學習才能奏效。但現在教師教育課程設置中,由於對教師知識特別是教師實踐性知識理解的偏差以及實踐性課程的不足與形式化,導致了高師生實踐性知識的普遍匱乏。

針對新形勢和我們面臨的新問題,特別是在教師教育標準即將出台的大背景下,安陽師範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有必要在原有成功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實踐性課程的開發和重構。這是由於實踐性課程“有利於把學習內容置人中國小教師的教育教學實踐情境中去,基於真實的教育教學情境,使學習者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體驗和感悟,激發學習熱情;有利於促進學習者把學習的理論和技術,在實踐中通過不斷的探索和研究,把積累的體驗和教學機智具體應用於教育教學情境之中”。因此實踐性課程的開發就成為我們迫切需要面對的問題,本文擬就漢語言文學專業實踐性課程的構建作一探討,以求教於方家。

一、樹立正確理念是成功先導

語文教育實施能力是高師生畢業從事工作所需的重要素養,因此我們一直堅持在教學和管理中狠抓學生這方面的訓練,從而培養出了一批批高質量的中學語文教師,也贏得了較高的社會聲譽。

1.職業定位教育形成職業認同感。新生入學後,我們通過“職業定位教育”幫助學生堅定從事語文教育事業的決心。這有助於學生對於所學專業的認同,養成基本的職業認同感和形成初步的敬業精神。這種精神一旦養成必將產生極大的動力並進發出極大的熱情。誠如洪宗禮所言:“命中註定我必須當語文教育的‘包身工’,訂下了‘賣身契’,一‘包’就是五十年。”是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實踐中學生在以後的學習中,就能把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和教育教學素養作為其自覺追求,始終把從事語文教育所需的各種知識和能力的學習和訓練作為自覺的追求。學生不僅自覺練習“三字一話”等教學基本功,還非常重視語文教育學等教育類專業課的學習。

2.“三字一話”訓練培養職業榮譽感。説好普通話、寫好規範字是語文教師的基本功,也是對一名語文教師最基本的要求。基於此,我們不僅注重在輿論導向上引導學生,如通過多種多樣的活動,“普通話比賽”、“鋼筆字比賽”等引導這種良好學風的形成,而且在課程設置上也非常注重向這方面傾斜,給語文基本功的培養和訓練提供了堅實的保障和有力的支撐。

3.教育類課程實施的人性化。語文教育學、教育學和教育心理學課程實施注重實效,力求學生真有所得、確有所獲。我們充分發揮這類課程的理論性品格、實踐性品格和藝術性品格,不僅使學生獲得必需的教育類知識,而且還能使學生掌握必備的從事語文教育教學實施的能力。為了保證這些教育類課程的理論性品格,我們力求做到理論的科學性、系統性和開放性的統一,努力把學科的基礎性知識和前沿性知識都傳授給學生。學生掌握了這些必須瞭解的理論知識,就能使學生即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極大地提高學生認識和分析教育現象的水平。為了落實這些課程的實踐性品格,我們大膽打破傳統過於封閉的課程體系,力求使課程內容做到現代性,明確提出行為規範和建議,並且迴應新課改和新熱點,做到教學聯繫實際。為了落實這些課程的藝術性品格,體現出濃郁的人文特色,我們不僅開發出豐富多彩的課程資源,而且注重探討教學藝術和教學風格,力求通過優美的語言,以及適當的激勵措施保持學生高昂的學習興趣。

二、優化課程設置是基本保障

語文教育實施所需的實踐性知識,只能通過實踐性課程才能養成。因此優化課程設置,增加實踐性課程的分量就成為當務之急。

1.必修課程實施的優化。作為必修的教育學、教育心理學和語文教育學課程,其基本定位就是提供怎樣教學的科學途徑

和方法,並使高師生畢業後能順利從事語文教學工作。為了達成此目標,我們不僅應從教學內容、教學體系、教學模式和方法等方面進行多向度的探索,還應致力於突出此類課程的實踐特質。以語文教育學課程為例,從內容上講就構建了以完成語文課程目標為中心的體系,內容設計上以語文課程目標開頭、接着是語文教學內容和教材的處理和使用、語文教學設計、語文教學實施,最終以語文課程與教學的評價作結,構成了一個比較完善的學科體系。在教學創新方面,我們應在注重學科理論品格的前提下,擠出時間留給學生説課和試講,並以此為媒介,引導和指導學生在課下進行大量的語文實踐能力的訓練。

2.選修課程構建的系列化。語文教育實施能力具有非常複雜的內涵和結構,因此這種能力的達成需要系列課程的實施才能成為可能。這樣構築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相結合,理論課和實踐課相得益彰,講座、座談相互連接的立體課程結構就成為必需。我們精心準備,構建了比較完善和實用的選修課程系列:一是側重擴大學生的學術視野、加深學生對語文教育規律認識的課程,如《中國大陸與英美母語教學比較研究》等。本課程通過對英美母語教育教學現象和規律的簡要介紹,並與國內語文教育現狀相比照,以加深學生對語文教育現象的認識和對語文教育規律的把握。二是為了提高學生語文實踐能力的《語文教學藝術研究》、《文本解釋學》等課程。比如《語文教學藝術研究》課程就是通過探討當代語文特級教師的不同教學風格和教學藝術,追尋其語文教育思想和教學藝術形成的軌跡。通過案例教學提高高師生語文教學能力和語文教學藝術修養。三是為了提高學生教學基本功的《微格教學》、《説課與試講》等課程。如《微格教學》課程就瞄準如何迅速提高高師生的教學技能,以教育學、心理學和現代教育技術學理論為基礎,運用現代視聽技術和教學媒體手段對學生教學所需的各種能力進行系統訓練。

三、開發實踐性課程是重要支撐

知識可以傳授,能力必須養成,只有在游泳中才能學會游泳。語文教育實施能力的養成有賴於學生在科學理論指導下的反覆操練。因此我們狠抓説課、試講、實習等實踐環節,通過學生的實踐達到提高能力之目的。

1.紮實組織的説課訓練。説課是介於備課和課堂教學之間的一箇中間環節,指的是教師把自己教學設計的過程、設計的內容及設計的板書等採用口頭描述的方式向同行表述,是培養和提高高師生課堂教學水平的一種重要訓練方式。因此我們有意識地指導學生編寫説課稿,並組織學生在小組比賽的基礎上,選出優勝者參加全班組織的説課比賽。並把這些選手經過進一步指導和訓練後,參加學院、學校、乃至全省的教學技能大賽。

2.日常化的試講操練。試講是高師生綜合能力的體現,通過試講不僅可以瞭解高師生對教材內容的理解與掌握程度,還能考查高師生的教學理論水平和教學理念、教學程序和教學方法等,並可在此過程中知曉學生存在的缺點和不足,從而在教學中採取補救措施。因此我們力求給每個學生都創造走上講台機會,不再只是讓試講成為能力強的學生施展才華的舞台,而是讓學生特別是語文教育實施能力欠缺的學生走向成熟的練兵場。學生通過這樣嚴格的訓練,基本上都具有了很強的語文教育實施能力。幾年來在河南省師範生教學技能大賽中,我們的選手基本上都是一等獎就很能説明問題。我院畢業生也非常優秀,湧現出了像安陽曙光中學常作印、安陽市新世紀中學鮑志慧等這樣的全國優秀青年教師。

3.針對性強的教育實習。教育實習是學生走向教學崗位的第一步,也是學生所學理論轉化為能力的重要途徑。因此我們細化了操作程序,使我們的實習計劃更具可行性和操作性。比如我們在學生實習結束後,就以評選優秀實習生為契機抓緊時間組織學生進行教育實習的反思,使學生能及時總結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選擇有經驗的老師指導和參與學生的“回講”和座談。通過這種民主、自由的交流,學生談經驗、講教訓,比不足、找差距,中間還不時穿插老師精當的點評。因為我們深知“教師通過教學實踐尋求有意義的細節.並對其進行反思,構建自己的教育生活。其意義在於探索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促進教育教學活動的開展。”

四、良好氛圍是有力促進

語文教育教學能力的強化和提升是一個系統工程,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幾個人就能

完成的,而是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的。基於此,我們應精心設計和組織從而營造良好的氛圍,形成巨大的教育合力,自覺主動強化學生的語文教育能力訓練。

1.文學院應在加大理論宣傳、營造良好氛圍的基礎上,營造學院、系部、輔導員和教師等各個層次的立體結構。從而為語文教育實施能力訓練提供輿論上、制度上的保證。通過輿論引導和一系列的制度設計,高師生應從入學起就樹立這樣的信念:語文教育實施能力是從事教育工作之本,是發展之本。語文教育實施能力的強化和訓練成為每個學生在這四年求學歷程中的自覺追求,並落實到每一項活動的開展、每一門功課的學習中。

2.專業課教師應以高度的自覺性,通過言傳身教自覺主動強化訓練。教師不僅應在教學中結合素質教育的理念,精選教學內容並大膽採用諸如啟發式、討論式、爭鳴式等方法,還應用其高尚的情操、嚴謹的治學、為教育事業而獻身的奉獻等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這不僅使學生在專業課學習中受益,更重要的是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薰陶,對學生人格的形成和教師職業情操的養成發揮巨大作用。

漢語言文學本科論文 篇五

一、網絡語言相關概述

從廣義上講,網絡語言主要包括網絡媒體中被經常運用的描述性語言,或是IT領域的專業用語,其在語法結構、詞彙運用等方面與現代標準漢語言並沒有多大差別。而從狹義上講,網絡語言則通常被認為是網民創造並普遍運用的一種新興語言。

由於人們在網絡構成的虛擬世界中,所表達情感的方式與現實不同, 因此,很多人為了充分展現內心情感、便於交際,創造出了一些新奇、獨具內涵的詞彙、句子等,通過對英語、漢語中的詞彙進行改造,添加各種符號和數字,甚至運用一些錯字、病句,最終形成了這種便於網民交流、表達情感、提升輸入速度的網絡語言。網絡語言的風格和語體都與現代漢語不同,其便捷、新奇等特點也深受網民喜愛,目前在人們的生活中得到了普遍的運用。

二、網絡語言給漢語言文學發展帶來的影響

(一)網絡語言給漢語言文學發展帶來的積極影響

網絡語言是語言中的新生代,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創造力[1]。而現代漢語言文學的發展需要不斷注入新生力量,才能夠在時代的變化中得以生存發展,網絡語言的出現剛好為其發展提供了新的活力,豐富了其語言表達方式。例如已經正式被漢語言文學引入其中的“黑客”、“MP3”等詞語,還有“非常男女”等語言用法。

同時,網絡語言中,英語詞彙、字母和數字都有了各自的新用法,例如數字諧音的運用,將“88”作為“拜拜”使用,以“1314”表達“一生一世”的意義,或是英語字母的運用,將“JJ”作為“姐姐”運用,將“GG”作為“哥哥”運用等,利用不同的數字和字母代替不同的事物,進一步豐富了漢語言文學的語言表達方式。網絡語言的出現和運用,也使漢語言文學的表達更加生動化。

例如在網絡語言最開始出現時產生的符號表情“:)”,通過兩個普通的標點符號,便消除了人們通過冰冷機器溝通的冷漠感,使整段對話都鮮活起來,交流雙方彷彿能看見對方“微笑”的表情。這種符號表情能夠使人們清晰、明確的瞭解對方所要傳達的情感,與單純的文字表述相比,更能夠體現溝通中的人情味。網絡語言的出現,更為人們的生活和漢語言文學表達添加了無限的樂趣,網民能夠將網絡語言的運用作為一種休閒、輕鬆表達自我的方式,使語言表達更具趣味性和幽默性,以便從交流中獲得愉悦的感受。例如“囧”字的運用。

“囧”字原義“光明”,在網絡語言未出現之前,很少有人會用到這個漢字,網絡語言出現以後,各種生僻字重新得到了運用,“囧”字也因其與人表情的相近而在網絡上流行,並被賦予了“鬱悶、無奈”等新的含義,深受人們的喜愛,電影“人在囧途”便是運用這一漢字命名,有效增添了電影名字的趣味性。另外,網絡語言的出現和運用,也使漢語言文學在表達上更為簡潔。

有學者認為,作為信息載體,語言文字必須具備簡明精約的品質[2]。現代人處於快節奏的生活狀態,語言簡潔是語言發展的重要要求,網絡語言能夠突破運用的語句結構、表達方式,並充分運用數字、字母、諧音等代替過於複雜的表達方式,有效提升了文字的輸入和交流速度,滿足了我國漢語言文學的發展要求。例如用“你造嗎?”代替“你知道嗎?”、用“醬紫”代替“這樣子”、用“520”代替“我愛你”等。

網絡語言很多都來自於人們所關注的社會熱點,因此,也能夠對某一社會現象進行反映、傳達,例如至今還比較流行的“我爸是李剛”,這句話不僅引起了人們對這一事件本身的關注,同時也引發了各界對這種社會現象的重視,也正是因為人們對這種新奇網絡語言出處的好奇,使網絡語言具備了突出社會問題、引導人們關注社會現象的作用,補充了漢語言文學中相對缺乏的作用效果。

(二)網絡語言給漢語言文學發展帶來的消極影響

網絡語言打破了漢語言文學中的語言規範,很多詞語的含義、語句的用法都被刻意曲解,並大量的運用錯字、別字,給語言教育造成了一定的難度,尤其是在青少年教育中,由於其正處於最佳的學習時期,樂於接受新事物,但是辯解是非的能力相對較弱,在網絡語言的影響下,極易養成不規範表達的習慣,並在寫作、口語中普遍運用,逐漸喪失了語言鑑賞能力、閲讀能力等,對語言學習造成了不良的影響。

例如網絡語言中十分流行的“杯具”一詞,人們主要用其諧音代替“悲劇”,將本為名詞的“悲劇”一詞作為一個形容詞運用,使很多青少年在語言學習中也開始運用其錯誤的詞性,並形成習慣,難以矯正。

再例如網絡語言中的“掛了”主要用於表達“死亡”,在網絡語言的使用中,很多青少年開始在日常生活中、學習中也運用這一詞語,甚至在試卷上直接用“掛了”代替“死亡”以此,嚴重阻礙了其寫作能力的發展,並使其語言鑑賞能力不斷降低,淡化了漢語言文學功能在青少年身上的作用。

同時,在全球化的快速發展中,我國與世界各國交往日漸頻繁,很多外國友人對漢語言文化十分感興趣,並前來我國深入學習。而網絡語言中有很多對詞語刻意誤解、讀音誤讀變異的。情況,對其學習和漢語言文化的傳播造成了一定的阻礙。

例如“黃昏戀”的原本含義是指中老年人戀愛,而在網絡語言中卻將其刻意誤解成“傍晚出去鍛鍊”;“稀飯”的原本含義是粥,而在網絡語言中故意將其讀音誤讀,以表達“喜歡”的意思。這種方式不僅為人們的交流造成了障礙,同時會引起眾多的誤會,誤導他人思想,很可能在運用中造成不必要的麻煩。

(三)以網絡語言促進漢語言文學發展

有學者認為,每一個時代的語言都是當代的知識青年創造的[3]。網絡語言作為21世紀新興語言,充分展現了這一時代青年的精神文明和鮮明的時代特徵,使人們溝通交流所運用的表達方式更加生動活潑,具有親和力。

對於網絡語言,人們不應對其完全接受或是完全拒絕,而是應該在其運用、發展過程中,留存其中符合語言規範的語句,令破壞語句結構、帶有粗鄙含義的詞句自然淘汰,並正確引導青少年對網絡語言的合理運用,提升其明辨是非的能力,增強自身語言的規範性,實現漢語言文化的良好的傳播和發展。

三、結語

網絡語言作為一種新興語言,在其運用和發展上備受爭議,雖然其對漢語言文學發展具有一定的消極影響,但是也不可否定其產生的積極作用,人們對待網絡語言,應採取公平公正的態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發揮其優勢,以促進漢語言文學的持續、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劉嘉。淺析網絡語言對現代漢語的影響[J]。吉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1(1):49-50.

[2]夏永春。網絡語言對漢語言的影響[J]。青年文學家,2012,8(16):141-142.

[3]張家華。論新時代網絡語言對漢語言文學發展的影響[J]。中國校外教育,2014,11(31):7-8.

漢語言文學本科論文 篇六

一、加強師範生教育教學技能重要性的認識,將教育教學技能的培養滲入到所有課程的教學之中

中國教育歷來看重文化成績,輕視實踐能力,這一點在當下高校中也普遍存在。正因為此,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大都把時間花在各種理論課程的學習上,而對於基本的教育教學技能的掌握卻缺乏熱情。據筆者對一個畢業班55名同學的調查,有60%的同學表示在大三之前幾乎沒有主動練習過三筆字、簡筆畫,有70%的同學認為中學語文教學法枯燥乏味,幾乎百分之百的同學沒有主動思考過、練習過怎樣上好一堂語文課。針對這種令人擔憂的狀況,我認為當務之急是要在思想上加強學生對教育教學技能重要性的認識,務必讓學生明白,教育教學技能是師範生素質中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層面,也是將來能否順利就業的一個必要條件。在端正了思想之後,全體教師也應將教育教學技能的培養因地制宜滲入到所有課程體系的教學之中。一般而言,學生的“三字一話”有較多的練習時間,但真正的課堂教學卻鮮有機會接觸。因此,個人認為可以根據課程和班級的實際情況,適當地讓學生參與到教學中來,通過親自實踐來培養和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學技能。以筆者所帶的《中國當代文學》課程為例,我將所帶班級分為四個小組,每月一個小組選4個同學主講2節課,不講課的同學也必須參與到找資料、做課件的過程中去。這樣一來,通過一年《中國當代文學》的教學,整個班級的同學大都有了一次上課的經歷,即使沒有上講台的同學也充分體會到了備課上課的不易,學會了查找資料和製作課件的一些基本方法。如果按照這種模式,在不影響教學質量前提下,學生們將有相當多的機會參與到教學實踐中去,這必然會大大提高他們的教育教學技能和教學的自信心。

二、建立健全的培訓與考核制度,通過多種途徑切實提高學生的教育教學技能

與課程體系改革及思想教育相配套的還有具體的培訓與考核制度。因為只有建立健全而嚴格的規章制度,才能將提高學生的教育教學技能這一目標落到實處。目前,我係學生的“三字一話”訓練,教學實踐訓練還處於一種自發、無組織的狀態。雖然系裏會偶爾舉行一些常規比賽(如粉筆字、普通話、説課等)激勵學生,但並沒有建立相應完整的培訓和考核機制,所以,儘管個別學生的能力較為突出,但整體水平仍然相當堪憂。針對這種狀況,我認為教輔部門首先應該制定必要的考核規則,譬如規定本系部學生必須通過普通話技能、三筆字技能、多媒體運用技能、教學技能、班主任工作技能等項目的考核,方可進入教育實習階段,最終完成學業。當然,為了讓學生順利完成這些技能的考核,教輔部門和全體教師還應採取課內課外多種方式對學生進行培訓。譬如,在課內,可以讓學生參與到課程教學中來,通過講課發現自己的問題,從而有針對性的加強某些技能方面的訓練。課外的話,可以依託學生文化社團、興趣組織、寒暑期“三下鄉”等社會實踐活動進行教育教學技能的培養。據瞭解,目前很多學生教育教學技能欠缺的主要原因是興趣不足,動力不足,因此,我們可以依託學生文化社團和相關的興趣組織,將師範生教育教學技能的培養和學生自身的興趣愛好結合起來,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最終達到提高教育教學技能的目的。尤其是時間較長的暑期“三下鄉”活動,我們可以根據師範教育的特點,帶領學生到偏遠貧困山區進行義務支教活動。這樣,不僅能夠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增加他們的社會閲歷,也能讓其教育教學技能在充分的教學實踐中得到切實提高。總之,在課堂內外,學校都應高度重視師範生的教育教學技能培養。力爭通過一些列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將教育教學技能培訓從大學課堂延伸到鄉村基礎教育領域,真正實現師範生就業的無縫銜接。

三、實行導師制,在教育實習前對學生逐一進行輔導與培訓

根據我校情況,師範生的教育實習一般安排在第5學期,20xx年前為一個月,現在為期半年。無論是之前的一個月,還是現在的半年時間,我認為都存在一個嚴重的問題,即正式實習前的準備工作相當不充分。從本人指導實習生的情況看,有相當一部分學生無法流利、完整地上好一堂課。緊張、侷促,教態不自然,從頭至尾對着教案念,詳略不分,板書凌亂,甚至出現知識性錯誤。以八年級的議論文教學為例,三位實習生竟無一人能透徹的理解議論文這一文體,導致在上課過程中,知識性錯誤頻現。將議論當成描寫,事實論證、正反對比論證説成是修辭方法,找不到文中的分論點,教學效果非常不理想。因此,在缺乏基本的教學指導和教學技能的狀況下,匆忙登上講台,其效果必然是不盡人意的。針對此,我認為學校有必要實行導師制,選擇教學經驗豐富,尤其是具有中國小教育經歷的老師,在教育實習前一個月左右對學生逐一進行專門的`輔導與培訓。每個老師可以指導5個左右的學生,從上課的體態、語速、板書、策略、課堂掌控、重點難點分析等各個層面予以詳盡指導,通過學生的反覆説課實踐,讓他們發現並改正自身的問題,從而為正式的教育實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四、建立學生成長記錄袋,促進學生教學水平的提升

學生記錄袋出現於20世紀80年代,最初的創建目的是為了合理的評價學生,後來被逐漸應用到教學管理上。相對於傳統評價方法而言,學生成長記錄袋具有以下兩個突出功能:也就是説,對師範生建立成長記錄袋,可以幫助他們通過縱向比較發現自己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通過不斷的教學實踐對比,明確學生的需求與特殊性,改進教學方法,提升教育教學技能,最終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目前,我係學生的教育教學技能培養還處於一種無系統狀態,並沒有建立起一一對應的學生成長記錄袋。因此,無論是日常的教育教學技能培訓還是教育實習前夕的説課實踐基本都是一種短期行為。由於無法完整有效地展示一個學生的教育教學成長曆程,所以也就必然達不到促使學生自我反思、自我分析、自我提升的最終目標。鑑於此,我認為學校下一步有必要建立學生成長記錄袋,“有意識地讓學生主動收集、組織相關作品及其他的學習成果檔案,通過合理的分析和解釋,反映學生在學習與發展過程中的優勢與不足,反映學生在達到目標過程中付出的努力與進步,並通過學生的自我反思激勵學生取得更高的成就。”只有真正從激勵學生的內心入手,讓他們看到自己成長過程中的存在優點與不足,才能切實激發學生不斷進步的動力,進而不斷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學技能,為將來走上課堂奠定堅實的基礎。總體而言,目前師範生教育教學技能的培養與提升仍有待加強。地方師範院校只有建立與推行切實有效的培訓和考核機制,將學生教育教學技能的提升當作一項關係學校前途命運的質量工程來抓,才有可能從根本上扭轉這種實習前“臨時抱佛腳”的短視做法,提高學生的培養質量,為社會輸送更多的優秀人才。

漢語言文學本科論文 篇七

淺談餘秋雨散文的藝術與美學特色

【內容摘要】餘秋雨散文問世之後在海內外受到廣大讀者的青睞,得到許多作家的好評,創造了“文化散文”這一全新的形式,從而形成了“秋雨文化”現象。他的散文獨特之處在於,打破了傳統散文文體的束縛,開創了散文的一代新風。他散文中的文化批評、人文反思、人性溯源也引起了文化學術界的批評和討論,見仁見智,葆貶皆有。本文擬就其散文藝術與美學特色的兩個方面進行分析探討。

【關鍵詞】散文藝術美學特色人文色彩

餘秋雨的散文,打破了傳統散文文體的束縛,開創了散文的一代新風。他將散文藝術有機的融合於中國傳統的文化史學當中,深入淺出的將深奧的歷史文化展現於世人,表現出了一種歷史濃郁的厚重感與滄桑感。其散文美學型態迥異於前一切散文文本。他的散文獨特之處在於,打破了傳統散文文體的束縛,開創了散文的一代新風。本文擬就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探討。

1、餘秋雨散文的藝術特色

餘秋雨散文大膽突破了傳統的散文觀念,成功地運用了一系列飽含着作家的個性、獨創性的藝術表達程式:其一,從理性回到感性,同時,在這種回覆的過程中充分注重感性王國與理性王國的自由切入與轉換;其二,本世紀末期散文作家們在意圖呈示時總體上存在着一種隱匿化傾向;研讀餘秋雨散文,我們發現,這一特徵在這位作家的文本中體現得更為明顯、集中與頻繁,並且不僅將這一追求運用於狀物散文,而且運用於寫景散文。從而導致其散文中所出現的某種景觀、1

物象總是處於時代、社會、歷史、文化、道德等多元視角的透視之中,或在一種多元開放的發散式顯示中凸現出所寫對象寬廣、豐富的涵義,比如其《白髮蘇州》是一篇寫景散文,按照傳統的寫法,無非是先介紹蘇州有哪些美好的景點,這些景點的美學特徵,然後再抒發一點主體的感懷完事。

2、餘秋雨散文的人格精神

3、秋雨散文的美學特色

(1)一方面,其散文的美學藴藉非常豐厚,譬如,他深刻地批

判過封建社會的“貶官文化”、“隱逸文化”與“夜航船文化”(見《柳侯祠》、《文化苦旅》、《霜冷長河》、《餘秋雨的背影》、《夜航船》);他由衷地崇敬康熙大帝的雄才大略,憤怒其繼承者的昏聵無能(《一個王朝的背影》);他驚訝、讚歎中國文化的異質因素“商業文化”的崛起,又滿懷惋惜地勾勒了這種文化的沒落、灰飛煙滅(《江南小鎮》、《抱愧山西》);他思考過“美”這種似乎沒有什麼實用價值的東西在人類進程中的重要作用(《柳侯祠》、《夜雨詩意》);等等。但在另一方面,餘秋雨散文的主題似乎又並不複雜,他給我們的一個總體印象是,這是一個對於中外古今一切優秀的人文遺產都曾經作過全方位地、深入地體察與辨識的當代中國知識分子、學者對整個中國

(2)突破了傳統遊記散文“移步換形”,借遊説理的簡單套路,遊覽過程退居為某種斷續的,或隱或現的情結框架或開啟情感閘門的觸點,從而突出了作家所要開掘的,與本次遊覽相關的內容。比如《廬山》、《貴池灘》與《青雲譜隨想》,作家在這些地方的遊覽過程已不重要,也無意全面模擬那裏的具體風光、景點,而側重關注那裏的文化型態、文化品位與文化貢獻。

(3)大膽藉助“想象”藝術復現為傳統正史所不載的已經掩沒在歷史陰影之中的歷史瞬間或歷史面卷。《道士塔》中王道士的所作所為可以説純粹是作家藉助於歷史史料虛擬的某種歷史情境,《一個王朝的背影》濃墨重彩所編織的更是清王朝三百年曆程中不足為外人道的心靈祕史。如果説傳統散文中的想象是一種技巧,想象的至多是

一個場景,一兩個細節,像餘秋雨這種大規模地、整體地運用想象修復一段歷史運動的軌跡則不多見。

總之,餘秋雨的散文以他的思想作後盾,以他的才華作支撐,對這些眾多的文化現象、文明現象進行了長篇累牘的思考,完全可以説是一種時代的需求和必然。如果沒有餘秋雨呢?那麼會不會也有別的人來代替和彌補這個空缺?我不知道。按照馬克思的理論是可能的,是存在的,但我不知道!我只知道,餘秋雨出現了,實在也是一種文化的必然。因為他剛好具備了這樣的條件,適合了這樣的需要,做出了這樣的成績,因此無論什麼人反對他都無法迴避他的存在了。

綜上所述,餘秋雨的散文,跨越了純文學的界線,走向文化領域。他開創了散文的一代新風,以嶄新的範例拓寬了當代散文的領域,創造了新的散文審美形態,使散文的河流改變了流向,由小到大,由淺到深,由個體意識的抒發到整體精神的張揚。

參考文獻:

(1)餘秋雨《藝術創造工程》上海文藝出版社1987年

(2)楊長勛《餘秋雨的背影》花城出版社2000年

(3)餘秋雨《文化苦旅》上海知識出版社1992年

(4)餘秋雨《山居筆記》上海文匯出版社1999年

(5)餘秋雨《霜冷長河》北京作家出版社1999年

漢語言文學本科論文 篇八

一、多媒體輔助漢語言文學取代傳統的教學模式

單一模式的教師傳授知識,學習者被動地接受知識的形式如今逐漸被靈活多樣,生動有趣的信息技術所取代,尤其是多媒體技術的應用,給教師開展教學插上了翅膀,成為了教師喜歡。學生樂於接受的新模式,利用多媒體輔助漢語言文學教學,不但能夠有效節約教學資源、快速傳遞知識要點,而且還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教學互動,快速接受知識薰陶的優勢,其在促進學生增強知識記憶,提升判斷能力,提高教學質量等方面具有非常大的作用。多媒體技術在漢語言文學教學中的應用,使傳統教學的進度慢、教學內容單薄、授課方式呆板等問題得到了改善,多媒體教學以其獨特的優勢改變了原有的教學模式,為素質教育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一)多媒體輔助漢語言文學教學能夠推進教學進程,挖掘學生內在的知識盲點、拓展他們對知識的攝取量。在利用多媒體輔助漢語言文學教學中,授課教師要用PPT軟件製作課件,將課程的重點內容標註出來,有利於在教學當中實時展示給學習者,讓過去上課時要手寫板書的形式成為了歷史,因為教師在備課的時間裏已經把多媒體課件製作完成,課堂上直接取用可見的內容,這就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課堂傳授知識的時間。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課程內容的方式,與傳統的一對多教學相比可以實現教學內容的增量,讓有限的課堂時間,得到更多知識內容的傳授。接受知識的學生在多媒體的引導下,更能獲得較多的相關知識,總之,對於多媒體教學來説,體現在教學上首先是推進了教學進度,擴大了知識容量,拓展了學生知識攝取的領域。

(二)利用多媒體實施教學能夠調動學生興趣,增強他們對課堂知識的攝取量,教師採用多媒體輔助漢語言文學教學,能夠為學生創設一些生活化的學習情境,尤其是在製作多媒體課件時,教師要結合課文的內容,可以下載與課文相適應的背景音樂和相關圖像,通過合理佈局,將課件製作成為既有文字,又有圖片和音樂的教學內容,這就讓教學的內容呈現出聲像兼備的特點,讓教學更加立體化、現實化,這樣就可以很大程度地激發學生的學自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有利於教學的開展。

(三)多媒體教學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動手能力,鞏固學生的學習和實踐成果。我們清楚,傳統的教學模式,體現出來的是這樣一幅景象,課堂上教師在講台上講,學生只是被動地在接受教師傳遞過來的知識信息,之後便是完成教師留下的作業,還要完成課文的背誦等。這種傳統的教學和學習模式,對於本來就十分抽象的漢語言文學課程來説,這種教學模式很難真正發揮出課堂的效果。如果利用了多媒體技術來輔助課堂教學,一方面能夠激發出學生的興趣,另一方面可以讓學生能夠靈活地進行學習。在多媒體課件的製作上,教師要把漢語言文學知識轉化為可刺激情緒改變的圖像或者聲音模式,這樣就會使文字、圖像和音樂進行有效地融合,當製作好的課件展示給學生時,就會激發出學生的想象和記憶功能,繼而讓他們的情緒發生改變。在進行課堂多媒體教學的基礎上,教師要引導學生利用網絡資源開展自主學習,學習者通過網絡資源去查找作家需要的資料,況且,網絡資源的豐富性,讓學習者能夠體驗到別人度課程內容的分析和思考。這樣下來就會在一定意義上提高學生對於所學知識的掌握,同時還在借鑑別人的`學習經驗,提高實踐能力。

二、要正確看待多媒體輔助漢語言文學教學存在的問題改進方法

漢語言文學教學是一個非常需要靈活的教學方式來施行的學科,沒有靈活多樣、豐富多彩的教學形式,很難達到教學目的,在教學質量方面更是難以提高。而現代多媒體有着很多的有點,如果充分利用其優點輔助課堂教學,就能獲得很多意想不到的效果,對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也有非常大的作用。我們知道,任何先進的東西,既有優勢的一面,同時也存在着不足和缺陷,對於多媒體在教學中存在的不足之處,就需要結合教學實際進行不斷地改進和完善,只有將存在的問題解決掉,才能凸顯出輔助教學的效果,讓教學的質量得以提高。

(一)多媒體教學的節奏快,知識容量太大容易造成知識點堆積和難以消化,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儘量控制好授課的節奏,確保知識的有效滲透和掌握,進而保證課堂的教學質量。而實際的教學中,授課教師往往只注重教學的速度,對學生的知識接受能力有很大的忽視,這就顯然導致了傳授和接受雙方的輸出和接受比重出現失衡,會使課堂教學出現側重了講課的速度,而降低了教學的質量的問題,這樣就會讓知識大量堆積,讓學生一時得不到消化,那麼,一旦出現這樣的問題,學生就會忙於應付,拿不出多餘的時間去對所學內容進行有效地分析和思考。所以在多媒體運用中,教師既要善於利用其優勢來輔助漢語言文學教學,同時更要把握好教學課程推進的節奏,在課堂教學課程結束之前,授課教師要對所學的知識重點給予標註性提示,同時要為學生提供知識的網絡鏈接點,讓學生在課後對知識進行檢索,讓他們去自主學習所學內容。這種拓展形式,很大程度上也是豐富學生知識,對課堂教學內容的進一步補充和完善。

(二)利用多媒體輔助漢語言文學教學,不能停在就知識傳授知識,那樣就會在此讓抽象的教學形式影響到教學效果的體現和教學質量的提升,要真正讓多媒體服務於整體教學,就需要教師引領學生開展有效地互動,在這個層面上,筆者認為:教師要合理運用網絡資源的共享性,用課文中的內容經過情感性融合,開展師生感情交流和互動,同時要用多媒體技術,將最能體現感情因素的內容,編製成能在多媒體上播放的音頻。圖像和文字形式,讓聲音調動學習者的聽覺,用圖像來刺激學習者的視覺,在這種雙向的刺激下,學生和教師之間就會在多媒體營造出來的環境裏開展情感互動和交流,提高了教學的效率。在教學實踐中我們應該很清楚,一旦師生之間的交流和互動減少或者不足,那麼從學生反饋回來的信息就越少,這樣的話,教師就很難掌握到學生的心態,更不會了解到教學的效果究竟有多大,對於學生掌握了那些知識點,還有那些問題需要進一步解決,教師就會茫然。教學的效果就無法體現。從這些問題來看,在多媒體教學環境下,授課教師可以藉助課堂上互動環節來找到需要解決的問題,在學生的提問當中理解知識傳授的效果。在課堂施行教學的基礎上,教師要充分利用互聯網提供給的網絡平台,進一步推進和深化教學。例如:教師引導學生建立互動交流的QQ羣,搭建供師生進行對話交流的論壇等方式,這樣就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可以進行師生之間的感情交流,這樣下來,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認知能力,另一方面也讓多媒體這個學習的載體功能得到有效發揮。

(三)漢語言文學課程需要在教學中進行靈活的教學形式才能完成,尤其學科的知識內容非常豐富,這就導致了在教學上需要進行因材施教。多媒體輔助漢語言文學教學與傳統教學的方式來説,只是教學的內容是教師已經提前都設計好的,這就有了一定的固定模式,突破這個框架的限制需要教師具有臨場發揮的能力,也就是説在教學的過程中,授課教師的教學形式顯然已經受到了設計框架的限制,同時對學生的思維會有所定勢,那就會導致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就有所影響。所以,教學時若使用多媒體技術輔助漢語言文學的課堂教學,授課的教師一定要去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努力去為他們創設能夠引發思考和自主學習的環境。

三、結語

多媒體技術在高校教學中的應用,切實為教師開展教學提供了方便,為提高教學效率、提升教學質量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只要教師能夠充分利用好多媒體設施,並且付諸於教學實踐當中,就會是教學效果得以實現。筆者認為:在教學中,教師在做好課堂內容的多媒體教學同時,要轉換教學手段,要通過網絡資源下載一些與課堂內容相關的電視劇或者電影片段,然後在製作漢語言文學課件的時候,利用好這些視頻資料,通過逼真的生活場景和生動的音畫資源,賦予學習者更多的知識內容,同時還可以利用欣賞文學作品的方法,增強學習者對漢語言文學的瞭解,從而使他們掌握更多的專業文學知識,以增強他們的語言文學能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muban/biyemuban/5k6k8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