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論文模板 >畢業論文模板 >

漢語言文學畢業論文【精品多篇】

漢語言文學畢業論文【精品多篇】

漢語言文學畢業論文【精品多篇】

關於漢語言文學畢業論文範文二:漢語言文學應用型人才培養思路 篇一

社會的快速發展離不開人才的培養,而培養應用型人才又是不可或缺的。

漢語言文學專業在教育教學的長河中,是最基礎的,與現實生活結合較強的一門專業。

但是,隨着教育的不斷髮展,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滿足不了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需要。

在當今高等教育的理念中,教育水平的高低更多的取決於實際適用能力的高低,那麼培養應用型人才順理成章的成為了漢語言學專業教學中的重中之重。

在人才市場優勝劣汰的激流中,應用型人才培養策略引起了人們的高度關注,並積極主動深入的探討研究,發掘出更新層次的策略培養。

1、培養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型人才應該重視的問題

漢語言文學專業是具有人文性質的專業,與現實生活緊密結合。

所以在教學中要更加註重這門專業與實際的互動性,在提高學生基礎知識的過程中,也要注重培養學生所學知識與實際結合的操作能力。

教學上一味地照搬課本上的知識,而忘記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重要性,只會讓學生的思維變得死板,遇到事情不懂得變通。

現代的教育理念中,只有將知識學以致用,才能真正掌握,融匯變通到各個領域。

古人有云:“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説的就是這個道理。

“傳道”,就是老師言傳身教,在傳授知識的過程加強培養學生各方面素質的培養,使同學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授業”,就是傳受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要用最恰當的方法來教學,在調動學生積極性的時候,才能將知識完整的融合進去;“解惑”,就是解決學生所提出的各方面疑惑,以此來擴展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發掘出學生的學習潛力。

在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同時,為將來去應對現實生活中的種種問題,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

這就是我們在教學中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應該注重的問題。

2、漢語文言學專業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基本思路

2.1強化學生的專業水平,學以致用

在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術能力基礎上,讓知識融匯貫通,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基本方法。

在原有的教學理念中,更加註重的是基礎知識的積累,積累的越多就能夠快速的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水平。

隨着應用型人才觀念的提出,學生將專業技術能力學以致用,成為了關鍵所在。

在完成知識積累的過程中,並不能讓知識轉為己有,還要通過後期的努力,讓知識運用到各個方面,來幫助我們實現其自身的價值。

在漢語學言學專業教學中,除了在課堂上給學生教授的各門專業的知識外,還可以通過與課外實踐相結合,制定切實可行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時將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其中,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順利的實現學生專業技能的本質上提高。

2.2完善教學體系的改革,增強教學的活力

高度完善的教學體系,能夠幫助學生髮散思維,找尋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在教學改革上,要綜合考慮學生各階段學習發展的情況,科學有步驟的進行改革,這樣才能提高教學質量。

建立一套完整有效的教學體系,應該從多個角度,多個方向去思考研究,為教學添加特色。

這樣既提高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也帶動教學的活力,讓教學變得活躍起來。

學生在學習中勇於轉換角度去思考,探討的過程中也就加深對基礎知識的記憶。

所以在教學體系的改革上,不能盲目的去設置,應該要有關聯性,針對性的去改革,制定出更切合實際的改革。

改革的目的是為了教學體系的進一步發展完善,讓教學更富有活力。

2.3深化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目標,提高實踐的能力

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加強培養應用型人才各方面技能的培訓,鍛鍊提高學生的實踐學習能力。

專業教學的過程中,時刻謹記實際運用的重要性。

教學與實踐相結合下,培養學生的創新性和學習的積極性。

例如,開展一些相關主題的辯論賽,讓學生在積極參與其中的時候,通過思維的轉變,領悟到將課本知識與實踐活動相結合的精髓,並不是單純的學習課本上基本知識,還有靈活運用到實踐的各個方面。

在這種教學觀念的驅動下,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科學制定出相對的政策,這樣才能讓學生各方面的素質的得到提升,幫助學生在社會競爭的激烈角逐中,立於不敗之地。

結束語

在當今社會中,各種競爭撲面而來,越來越激烈,傳統的教育教學觀念,已經遠遠不能滿足人們生存的需求。

加強對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勢不可擋。

在對應用型人才新鮮血液培養的過程中,隨時面臨着巨大的考驗,要想成為適合社會發展的人才,我們就要敢於接受挑戰,發現新的機遇。

高素質,高水平的人才培養要在完善的教育體系下進行,而這需要教學的各方面的努力才能實現。

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策略是適應這個時代而產生的,要將這一計劃發展下去,我們就要制定出一個合理的、系統的路線,來實現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目標。

有關漢語言文學畢業論文範文一:關於語言應用的漢語言文學論文 篇二

摘要:我國具有五千年的歷史文明,從古到今流傳下來很多經典名篇,學生如果可以對這些經典文學進行背誦,不僅可以弘揚中國優秀的文化歷史,還能增加漢語言的理解和應用。

關鍵詞:語言應用;漢語言文學

一、漢語言使用與意境分析的作用

作為漢語言專業講師,應該強化學生對漢語言的應用能力和對語言意境分析的能力,這也是豐富學生情感的重要手段。所以,漢語言的使用和意境分析是所有漢語言專業學習過程中必須經歷的一個階段。

1、有助於提高學生的語言文學素養

語言的生命力在於能夠靈活使用,否則,語言就始終處於靜止狀態。所以,漢語言的應用也就促成了漢語言的使用意境。語文知識的形成與漢語言素養強化相得益彰。例如,在形容風景的時候人們經常使用“風光旖旎、風景秀麗”,如果用作“風光靚麗,風景豔麗”,不僅讀起來拗口,就連基本意思也被扭曲,讓美麗的風景變得豔俗無比,讓人無語。雖然四個詞語單獨拎出來都是形容詞,但是用法差別很大。所以,漢語言的應用會直接影響語境的塑造,説“風光旖旎、風景秀麗”人們會眼前一亮,甚至可以想象出美好的景色,但是如果用“靚麗、豔麗”形容風景,只會讓人們倒胃口,很難找到美的感覺。

2、培養學生文學作品的欣賞能力

當今社會,人們除了需要語言交流,還需要藉助安靜、舒適的文學閲讀來提高修養。所以,在品讀漢語言文學作品的時候,不僅需要對漢語言的使用環境進行了解,還要對語言的使用意境進行深入地瞭解。如果不瞭解漢語言的使用方法和意境,就無法安心閲讀,也不能完全理解文學作品中極盡深刻而優美的語言。例如,在欣賞海子的詩歌《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最後四句包含作者所有的寄託:“願你有一個燦爛的前程,願你有情人終成眷屬,願你在塵世獲得幸福,我只願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簡單的語言樸素明朗卻又雋永清新,作者對世界充滿希望,充滿感恩,善良虔誠的祈禱,願每一個人在塵世間都可以獲得幸福,而自己卻只願“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僅僅依靠語言根本無法理解全詩的深刻內涵,必須深入體會詩歌描繪的意境,才能在眼前出現一幅美麗的畫面,才能全面、深刻地理解詩歌。所以在學習漢語言文學的過程中,文學鑑賞能力會逐漸得到提高,欣賞者的審美觀也會更加準確和健康。

二、如何提高漢語言的使用和意境分析能力

1、增加閲讀、朗讀的訓練

朗讀是學習語言最好的途徑之一,增加文章的閲讀量,可以讓學生儘快從整體上把握文章的主題思想。所以,增加閲讀量有助於理解漢語的應用,同時漢語言的意境分析能力會逐漸提高。最終,學生可以準確把握文章的基調,易於挖掘文章深處的含義,提高對漢語言的應用和分析。

2、增加必要的背誦

背誦是提高語言綜合運用能力的最佳途徑,無論中國人學習外國語言還是外國人學習漢語,增加背誦量必然會提高語言的運用水平。我國具有五千年的歷史文明,從古到今流傳下來很多經典名篇,學生如果可以對這些經典文學進行背誦,不僅可以弘揚中國優秀的文化歷史,還能增加漢語言的理解和應用。最終,通過深刻記憶,學生可以在自己的文章中引經據典,增加文章的亮點,提高文章的層次,使文章更具有靈性。

參考文獻

1、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基本思路伍建華;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8-11-1541

2、基於學術BBS的信息交流研究——以北大中文論壇的漢語言文學版為例邱均平;熊尊妍;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08-08-1531

漢語言文學畢業論文 篇三

論文摘 要: 當下的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教學,誦讀法運用不盡如人意,這主要源於外部環境的制約,以及師生自身的素質缺陷和認識偏差。誦讀的顯著價值在於?因聲而見情?和?傳情發於聲?,誦讀教學法的宗旨在於體認到聲情統一的神妙。強化古代文學中誦讀法的教學,要從改善客觀環境和改造主觀認識着手,在具體運用層面,誦讀教學法應與注意培養、文意理解、寫作訓練、考試測評等手段相結合。

凡是出聲念讀,廣義上都可以稱為誦讀。對於我國古代文學作品來説,誦讀方法很多,但朗讀和吟誦是其中最基本的兩類。在國學熱方興未艾的今天,大規模經典作品誦讀活動在全社會漸成熱潮,這當然令人欣慰。很多有識之士深切認識到,經典誦讀必須從基礎抓起。因此他們有意識地將誦讀活動推廣到幼兒園和中國小校園,取得了相當可觀的成效。與經典誦讀活動相呼應,在中國小語文教學的主戰場,大多數老師在文言文教學中能積極運用誦讀法。?稚兒勤誦讀,音節更琅琅?(孫枝蔚,《無酒》詩之一),古人理想中的良好讀書氛圍正在幼兒和少年段的人羣中復興。

令人遺憾的是,大學卻並沒有很好地保持這種氛圍。朗朗書聲陡然變得微弱,滿校園除了聽到些許誦讀英語的聲音外,包括文學作品在內的傳統經典都快成?絕響?了。經典誦讀的這種一頭熱、一頭冷的非正常現象,必須得到有效糾正。承擔經典特別是文學經典教學任務的中國古代文學課程,理應恢復誦讀法的基礎地位。時不我待,適逢其時,在古代文學教學中強化誦讀法毋庸臵疑。因為它不只是方法上的革新,更是引領大學校園乃至社會文化氛圍的推手。

造成中國古代文學課堂上絕少書聲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總體概括起來,無非是外部環境的制約,以及師生自身素質和認識上的問題所導致的。

從客觀的外部環境來看,中國古代文學課程在當今浮躁實用的社會心態影響下,重要性與日俱降,邊緣化速度之快正考驗着人們的想象力。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本是中文系的主幹課程,在一些學校的關聯文科專業也有開設。該課程一般由?中國古代文學史?和?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讀?兩部分構成。在市場化和功利化專業設臵的影響下,包括古代文學在內的許多基礎理論課程在大多數大學裏突然變得很不吃香。它們不得不讓出部分教學時間,以保證那些市場反應靈敏、應用性強的時興課程的開設。在這種大背景下,古代文學課程的教學普遍受到嚴重削弱。由於課時的大幅壓縮,這就不得不迫使授課教師在教學內容和方法上做出調整。一般情況下,教師在有限的時量內,會最大限度地保證文學史知識的系統傳授,相應的文學作品部分的教學時間就要大幅減少。作品講得不多,自然誦讀法也就沒有多少用武之地,久而久之,老師也就只知道講課,而對誦讀一事就選擇性遺忘了。

從主觀因素來看,誦讀法運用不多跟師生的素質和認識有很大關係。現在不少古代文學教師特別是年青一代的,幾乎沒有受到過真正意義上的傳統教育。他們都是在現代教育思想哺育下成長起來的,對舊式的誦讀法已經相當陌生。這直接導致了他們素質上的致命缺陷。不少老師自己朗讀功底不行,由於缺乏自信,有意識地在課堂上忽略這種方法的運用。就吟誦而言,現在除了老一輩的霍松林、葉嘉瑩、袁行霈、周有光等先生還深諳此道外,能繼承者實屬鳳毛麟角,真擔心過不了多久,吟誦又要變成真正的文化遺產。既然如此,吟誦在古代文學的課堂上又怎麼不成為絕響?在對教學方法的認知上,許多老師也出現了偏差。他們認為,誦讀屬於搖頭晃腦的舊式先生,這種方法已經不能適應現代化的課堂了。他們甚至將誦讀看成是死記硬背的代名詞,乾脆視之為封建糟粕加以拋棄。由於普遍地採用?滿堂灌?的授課方式,整個大學課堂都是出奇安靜。有些古代文學老師還擔心,叫學生誦讀產生的聲響未免會影響鄰近的課堂,因而認為這種方法不合時宜。

從學生方面看來,很大一部分已經對文言形式陌生到令人驚訝的程度。他們在新式標點

下讀好一篇古文都覺得費勁,指望他們在情感上產生同情和共鳴無異於緣木求魚。在這種沒有興趣的狀態下,要他們主動去誦讀顯然是不現實的。還有一部分同學對誦讀有種厭倦和反感,這是中學過於功利化教育的後遺症。為了大學聯考,將誦讀與分數目的直接掛起鈎來,被動重複,死記硬背,物極必反,到大學以後必然產生對誦讀的?仇恨?感。再加上在現代科技的推動下,人類已經走進了圖像時代。圖畫的直觀性和音頻的立體性,使很大一部分同學產生了依賴性和惰性。經典的詩文誦讀在圖像的包裝下,已經包辦一切了。學生若有興趣,則只要帶着耳朵享受一番就好,親自開腔顯得多餘,而且沒有自信。在功利化程度已經很高的校園,人們已經習慣於聽到英文誦讀,若偶然聽到有人高聲誦讀古詩文,一定會驚詫莫名。整個氛圍的喪失,乃是文學誦讀無法展開的根本原因。學生的種種情緒,有意無意間影響到老師,一旦師生有所?共鳴?,古代文學課堂上誦讀展開不充分、效果不理想也就毫不奇怪了。

開口發聲在古代文學課堂竟然成為奢侈,這在古人看來真是咄咄怪事。誦讀法不但是過去啟蒙教育的第一方法,而且在各級學校的教學中,它的基礎地位從未曾動搖過。史載教育家胡瑗辦學時的盛況:?掌儀率諸生會於肯善堂,合雅樂歌詩,至夜乃散。諸齋亦自歌詩奏樂,琴瑟之聲徹於外。?[1]朗朗書聲和着悦耳琴聲,響徹課堂內外,像這樣的動人場景,在古代是十分常見的。

一篇優秀的古典詩文,人們常用?聲情並茂?這樣的詞語來形容,這是恰如其分的形象描述。誦讀法的好處有很多,但我以為,其最顯著者當在?因聲而見情?和?傳情發於聲?上。?聲?與?情?一而二,二而一,互為表裏,彼此生髮,其妙處非反覆誦讀不能體會。這種關係正如曾國藩在《處事金針〃學問之道》中所描述的那樣:?情以生文,文亦足以生情;文以引聲,聲亦足以引文,循環互發,油然不能自已,庶可漸入佳境。?

一方面,誦讀可以體會到中國文字的音韻之美。久之便能披音入情,從而體會到不可言傳的巨大愉悦感,這就是所謂的?因聲而見情?。因聲韻而產生押韻和平仄,這是中國古典詩文格律美的重要體現,具有鮮明民族特色。正如陸機《文賦》所言:?暨音聲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聲音之美如同五色相映,其抑揚頓挫的轉折變化正是情感的外在表現。循着聲音一路探美,情懷隨之次第展開,境界自然也別開生面,讀者往往因為這文學的美景激動而陶醉。四聲之説明確提出雖説是在南朝,但注意音韻美在《詩》、《騷》中就成為高度自覺。《離騷》鴻篇,若默讀不足以體會其波瀾壯闊的情懷。唯有高聲誦讀,其自信、激越、悲憤、悱惻、堅定、深沉、流連等百般滋味,萬種情感才能娓娓展開,聲促情漲,到高潮處已難辨讀者和屈原之別。我每次在課堂誦讀《離騷》,情感就要受到新的洗禮,心靈無不受到震撼。這也更讓我深刻地理解了?痛飲酒,熟讀《離騷》,便可稱名士?[2]這句話,與其説這話是讚美名士風度,不如説是傾倒於《離騷》的聲韻之美。能在酒精的作用下,自由解放自己,旁若無人誦讀美文,聽着自己的聲音,感受到君心我心原為一心,這才是真正的名士境界。另一方面,誦讀有利於還原文學場景,將古人之情傳達於讀者之心。古今人同心會意後發之於口,這份激盪的情感便有如平上去入四聲調,拍打於心岸,帶來審美的別樣衝擊波,這就是所謂的?傳情發於聲?。值得注意的是,古人在論述?情?之所託時,都不是對應?文?,而是?音?或?聲?。?神氣者,文之最精處也:音節者,文之稍粗處也;字句者,文之最粗處也?(劉大櫆,《論文偶記》)由此可見,音聲之重要性高於字句。因此古人進一步明確説:?詩有比興不能盡者,故被之聲歌,使抑揚以畢其意。?(李調元,《雨村詩話》捲上)又云:?性情,詩之體;音節,詩之用。?(喬億,《劍溪説詩》)這都直接説明了?聲?和?情?之間的一體兩面關係。明乎此,我們在誦讀之前,不妨先默讀精思,用心捕捉和體會到作者的情感。識得其酸甜苦辣之後,在深得我心的狀態下脱口而出,即能收聲情一致之妙,這也就是葉聖陶先生所説的?美讀?。?所謂美讀,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讀的時候傳達出來,這無非

如孟子所説的‘以意逆志’,設身處地,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委婉處還他個委婉,諸如此類。……美讀得其法,不但瞭解作者説些什麼,而且與作者的心靈相感通了,無論興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穫。?[3]葉先生的這段話,精闢地點出了情由聲出的道理,對誦讀在讀者和作者之間的溝通作用作了特別的強調。

?聲?與?情?之間的關係是如此親密,缺少了誦讀這個環節,關係怎麼能得到體現?因此,誦讀的過程其實是一個揣摩和理解的過程,簡單地認為誦讀是死記硬背的一種手段,實在是過於膚淺。

要在古代文學課堂上強化誦讀法的運用,必須改善客觀環境和改變主觀認識。從客觀條件來看,改善古代文學的生存環境,提高該課程的尊嚴和地位,從而創造出一個詩意葱鬱的氛圍是迫在眉睫的任務。絃歌諷誦滿校園之日,便是民族文化自信飽滿之時,遺憾的是我們現在只有憧憬。從主觀改造來看,師生必須提升自身的素質,提高對誦讀教學法的認識,盡其所能創造出課堂改革的良好氣氛。

在具體實施誦讀教學法的時候,教師應該注意發揮好引導作用。不能單純為誦讀而誦讀,而應當將誦讀與其他教學任務結合起來,在適度壓力下提高效率。在目前的情況下,追求審美和功利的統一,是誦讀教學法的現實可行之路。

第一,誦讀教學與注意培養相結合。集中注意力是高效率完成事情的重要條件,誦讀亦是如此。明代薛碹説得好:?凡讀書須虛心定氣,緩聲以誦之,則可以密察其意。若心雜氣粗,急聲以誦,真村學小兒讀誦鬥高聲,又豈能識其旨趣之所在耶??(《薛文清公讀書錄》卷五)朱熹認為,讀書必須三到,即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豈不到乎??(朱熹,《訓學齋規》)因此,教師在實施誦讀法的時候,千萬告誡學生聚集精氣神,細看文字響亮讀,以不讀錯一字作為檢驗標準。注意力一旦成為習慣,便能心平氣和,有如此好的心態作保障,阻礙誦讀教學的其他困難也就迎刃而解了。

第二,誦讀教學與文意理解相結合。?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能生巧,温故知新,對文意理解的加深有時候是和誦讀的頻率成正比的。因此,教師不只是在古代文學課堂上要求學生誦讀,更要鼓勵學生在課後繼續。誦讀和精思要同步進行,要仔細揣摩作品奧義,以及作者境況和情志,將心比心,成為作者千古知音。正如黃子云《野鴻詩韻》雲:?當於吟詠時,先揣知作者當日所處境遇,然後以我之心,求無象於窅冥惚恍之間,或得或喪,若有若亡,始也茫焉無所遇,終焉元珠垂曜,灼然畢現我目中矣。?達到知己境界,則作者之言彷彿出於我之口,作者之意彷彿凝於我之聲,誦讀境界至此,方為有得。

第三,誦讀教學與寫作訓練相結合。?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這詩句所揭示的道理廣為人知。寫作時語感非常重要,而語感的獲得顯然需要大量閲讀的積累。誦讀不只是能得到文意的語感,肖其神氣,而且能獲取文聲的語感,合其音節。相對於默讀,誦讀在語感訓練方面的優勢是明顯的。有了很好的語感,就會產生模仿創作的衝動。正如曾國藩在《家訓》中所言:?李杜韓蘇之詩,韓歐曾王之文,非高聲朗讀則不得其雄偉之概,非密詠恬吟則不能探其深遠之趣。二者並進,使古人之聲調拂拂然若與我之喉舌相習,則下筆時必有句調湊赴腕下,字覺琅琅可誦矣。?若能臻於此境界,誦讀教學法的效果就會有所增強。因此,教師要將誦讀與學寫古典詩文聯繫起來。提醒學生在創作時注意音感,完成作品後,在節奏、平仄、押韻等方面與誦讀的原作比較。培養學生通過唸誦來修改文章的習慣,使他們體認到?遇到念來不順的地方,就是要修改的地方?。[3]

第四,誦讀教學與考試測評相結合。沒有壓力便沒有動力,適當採用一些功利手段來促進教學是必要的。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誦讀經典作品來進行普通話訓練,並將這視作通過普通話等級考試的一步驟來實施。加強對誦讀作品的考核,在數量和質量上提出要求。一些特別經典的作品可要求學生背誦,並在試卷上明確考核內容。除書面考核後,平時課堂上也

可隨機抽查,期末甚至可以集中時段當面考查誦讀情況,將其結果列入平時成績。教師還可以採用激勵機制,創造條件讓學生主動參與各種誦讀活動和比賽。比如鼓勵學生將自己的誦讀作品做成音頻文件上傳網絡與同好分享,組織學生參加各種級別的經典詩文朗讀大賽,邀請高水平專家為學生舉辦朗讀、吟誦等講座,併為他們與專家的交流搭好平台等。

世上之事看起來難,但只要努力去做,難事就會變得容易。相信通過全體古代文學教師和愛好者的共同奮鬥,誦讀之風一定會蔚起校園,廣及社會。當誦讀經典成為一種大眾自覺時,人們隨處可以聽到吐珠納玉之聲。和着鏗鏘悦耳的聲調,精神為之軒昂,境界為之高尚,人生因為這樣的詩意而無限美好。

參考文獻:

[1]顧樹森。中國古代教育家語錄類編〃補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68.[2][南宋]劉義慶撰。柳士鎮等譯。世説新語全譯[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6:637.

[3]智仁勇等。葉聖陶語文教育言論摘編[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4:71

漢語言文學畢業論文 篇四

漢語言文學畢業論文-漢語新詞語修辭方式造詞法研究

【內容摘要】以往發表的新詞語a的文章。側重於從新詞新義的顯現入手探討,從修辭格方面入手研究新詞的比較少。本文主要從新詞語的現狀,修辭方式構成的新詞的研究的意義,由比喻、借代、仿擬構成的新詞的情況和其他修辭方式構成的新詞的情況這幾方面來進行分析研究。

【關鍵詞】修辭新詞語比喻借代仿擬

新詞新語是觀察社會生活的晴雨表,是反映現實的一面鏡子。處於轉型期的中國社會,其人文景觀絢麗多彩。改革的大門開放以後,國外文化蜂擁而來。諸如“的士”、“酒吧”等詞語紛至沓來。國內國外文化相互碰撞,彼此之間相互交融、相互滲透,產生了一批反映時代變革的新詞新語。隨着國內旅遊熱興起,在市場經濟的驅動下,許多農村人口投身於旅遊景點的商業服務,於是便在原先的交通工具上精心修飾,仿照“的士”,出現了“馬的”、“驢的”、“轎的”、“摩的”、“板的”等系列新詞。這種由修辭方式構成的新詞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旅遊文化的發展,農業文明開始向現代文明轉換。研究這種新詞新語具有廣義文化學的意義。研究這種新詞語還有社會學的意義。比如“下崗”一詞,在計劃經濟時期是不存在的。進入90年代後,由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軌,市場經濟嚴酷的競爭機制,必然使有的企業破產,有的工廠倒閉,職工下崗不可避免。與“下崗”相對應,運用對義仿擬手段出現了“上崗”這個新詞語。此外,“綠燈”、“黃昏戀”等等,都反映了這一特定時期的重要社會問題。

最重要的是研究這種新詞具有語言學的意義。語言同社會生活聯(請幫助宣傳好範文 網系密切,反映生活也最為迅速。如“綠色工程”“綠色食品”“綠色能源”“綠色產業”“綠色農業”“綠色事業”、“套書”“套裙”“套餐”“套會”“套票”等系列套詞反映了修辭構詞的靈活性、形象性和系統性。語言的活躍,反映思想的活躍,是改革開放以來思想解放的結果。研究由修辭構成的新詞語是要尋找其規律,預測其走向趨勢,引導正確理解和使用祖國的語言文字,促進語言規範標準化。這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信息時代全球化國際交往的需要。

一、“修辭學造詞法”詮釋

詞彙就其本身而言是一個開放的系統,而新詞的產生概括的説不外乎兩條途徑:一是構造新詞,二是吸收外來詞。當今時代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各種新的事物、新的現象不斷出現,由此導致了人們的新觀念、新感受的不斷產生,面對這種現象,原有的詞彙難免會出現供不應求的現象。於是人們便傾向於尋求各種造詞手段來對客觀世界大量的空符號作及時有效的補充。產生新詞新語的方式很多,有新外來詞語的吸收、舊詞語的復活、方言詞語的吸收等等。我們着重要談的是以修辭方式構成的新詞的研究。任學良先生曾提出“修辭學造詞法”,就是運用修辭手法(即所謂的辭格)來創造新詞的方法。新詞語有不少正是利用這種方式產生的。比如用“鞭打快牛”來喻指對貢獻大的人或企業過度加碼,使其做更大的貢獻;用演員出台表演的“出台”來喻指一系列成套的政策措施跟羣眾公開見面,即形象又生動。諸如“蛋糕”、“綠燈”、“斷奶”、“窗口”、“餘熱”、“網絡”、“黃牌”、“拳頭”、“婆婆”、“陣痛”,“鐵飯碗”、“紅眼病”、“花架子”、“大鍋飯”、“毛毛雨”、“大氣候”,“一刀切”、“走後門”、“打頭陣”、“剃光頭”等都是通過比喻式構成的。“拳頭產品”是指一種品牌或產品在企業中的作用向拳頭一樣粗壯有力,它是比喻方式造成的新詞語。至於“龍頭企業”、“文山會海”等等都是此類。還有借代式新詞語,如“菜籃子”、“綠色食品”、“國腳”等。據語料庫我們統計得出這種由修辭格形成的新詞語約有700多個,以比喻、借代、仿擬方式構成的新詞語最為常見。此外,還有其他修辭方式如比擬、誇張、諧音構成的新詞語,下文中我們將會一一談到。

二、比喻造詞法

從結構上看,新詞新語裏運用比喻這種修辭格的,大體有以下幾類:

⑴、以喻體作修飾成分,本體類屬作中心詞,構成新詞語。如:

龍頭企業拳頭產品窗口行業星火計劃鬍子工程尾巴工程

這類新詞的喻體一般都具有形象生動通俗易懂的特點 ,取譬的着眼點也多種多樣,其突出之處是使得語言表達簡潔明快。如:

草根工業:喻指植根於鄉村土地發展起來的鄉鎮企業。

龍頭企業:像龍頭一樣能帶動全局和其他企業前進或發展的企業。

尾巴工程:指某一工程主體部分已經完成,但尚有某些收尾項目未曾完成,好像拖了個尾巴。 ⑵、以喻體代指本體,也就是賦予某些詞語以新的比喻義。如:

綠燈窗口龍頭新星拳頭黃牌氣候餘熱婆婆短平快

在這類詞語中,由一些本來是普通語詞,如“婆婆”、“窗口”、“拳頭”;有的本來是專業、行業用語,如“綠燈”、“黃牌”,作為新詞語,它們被賦予了新的比喻義,使用範圍擴大了。而且有的新詞語還可以作為構詞成分,組成相關的新詞語。如:

氣候: 大氣候小氣候新星:網壇新星影壇新星詩壇新星在這其中的“窗口”、“龍頭”、“拳頭”與前頭所説的第⑴類關係密切或是由⑴類省略本體類屬詞形成的。比如“龍頭”據一些語言研究者考察,在報刊雜誌中先是出現“龍頭產品”、“龍頭企業”等短語,隨後才出現“龍頭”單獨使用的情況。如:科學技術是脱貧致富的“龍頭”。或是先出現喻體單獨使用的情況,然後擴展成⑴類詞語,像“窗口”,舉個例子來看:商業、服務業和交通運輸部門是社會文明風尚的窗口。由此產生了把這些行業總稱為“窗口行業”的説法。這兩類詞語有一個共同之處那就是在口語中“窗口”、“龍頭”、“拳頭”等詞語的比喻説法是早已存在的,當它們進入書面語後,很快就被推而廣之了。

⑶、以喻體作中心詞,前邊加上一系列修飾、限制成分,構成新詞語。其中心詞有雙音節的,也有單音節的。我們以單音節為例看一下,如:

~壇:體壇歌壇影壇泳壇足壇網壇

~星:歌星明星笑星舞星泳星新星

~霸:電霸水霸車霸魚霸油霸波霸聲霸

~~熱:武俠熱英語熱中國熱瓊瑤熱追星熱足球熱旅遊熱

~~族:上班族追星族紅脣族推銷族打工族工薪族

~~風:吃喝風麻將風浮誇風宴請風

這一類單音節詞具有較強的構詞能力,使用範圍比較廣,但它們能不能被認為是後綴成分,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首先,一般後綴成分如“子、頭、兒”等本身已無實詞意義,它們的詞義已經虛化或消失了。而“壇、星、霸、風、熱”這一類單音節詞,仍保留一定的實詞意義。例如“熱”,指受很多人歡迎的或很多人熱衷的某一社會現象。“壇”,在詞典中早已説明指的是體育界或文藝界,只不過由它構成的新詞更多了,而“壇”的詞義並未消失。至於“風”本指一種自然現象,但自古至今就被喻指社會風氣或作風,如“黨風”、“世風”、“校風”、“學風”等,近年來產生的“吃喝風”、“麻將風”仍是這個意思。

其次,“子、兒、頭”等後綴成分須依附於前邊的詞語存在,是名詞的標誌,而“熱 、壇、風”這一類單音節詞,則勿須依附前邊詞語存在,可以單獨使用。再次,在修飾性詞語和這些單音節詞之間,結構較鬆散,有的也可以插入其它詞語。修飾這些單音節詞的成分可以是詞 ,也可以是短語,沒有一定限制。由於這類單音節詞確實存在一種後綴化的發展趨勢,我們可以稱其為類後綴成份。

⑷有的新詞語,從它開始使用,就作為一種比喻用法。如:

大鍋飯:喻指不符合社會主義分配原則的平均主義分配製度。

一刀切;喻指那種不根據實際情況區別對待的簡單化的工作方法。

這類詞語就字面意義談,本指一種現象或事物,只是人們很少用它們的字面意義,而是常用它們來喻指某一事理、現象,在使用過程中這類詞語逐步具有了某種習用的意義。這類詞語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種新的俗語、慣用語,如:“踢皮球”、“剃光頭”之類,它們應用的範圍比較廣,很難説明這種比喻究竟是以那個本體為對象的。

三、借代造詞法

用借代修辭格形成的新詞語,一般來説可分為以下幾類:

⑴、以專稱代指通稱。如:伯樂,原為韓愈《馬説》中的人名,擅長相馬的人後來代指擅長髮現人才推薦人才的人。硅谷:源自美國,電子工業基地,現代指電子工業基地。

⑵、以某一相關事物代指一事物。如:

紅包:代指家長給晚輩子孫的賞錢或廠礦、企事業單位給職工發放的獎金。

菜籃子:代指城鎮居民的副食蔬菜供應。

“菜籃子”:是城鎮居民採購蔬菜、食品時攜帶的工具;“紅包”:使用紅紙包着錢幣,象徵喜慶、吉祥,以示獎勵。

⑶、以事物的某一特徵部分或標記代指該事物。如:

橄欖綠:代指這種顏色的警察制服。

大團結:指拾元面值的人民幣,因上面印着民族大團結的圖案而得名。

國腳:專指具有高超球藝的國家級的足球隊員。

⑷、以具有特徵性的動作行為代指某一事。如:

畫圓圈:代指圈閲文件。一些領導同志在閲讀或批示文件時,常畫圓圈表示已經過目。 爬格子:因寫文章要用帶格子的稿紙,所以拿“爬格子”來形容勤奮艱苦寫寫作。

掛鞋:代指足球隊員退出綠茵場,不再參加比賽。

“畫圓圈、爬格子”,“掛鞋”都是動賓結構。前者口語色彩濃,後者書面語色彩濃。此外,它們之間的感情色彩也有區別。“畫圓圈、爬格子”含有戲謔的意味,“掛鞋”則顯得莊重。⑸、以形象性稱謂代指原有專名。如:

鐵榔頭:因郎平扣球兇猛有力,而“郎”與“榔”同音,人們就以“鐵榔頭”代指朗平。

聶旋風:我國圍棋手聶衞平在中日圍棋賽中,連連獲勝,象一股旋風,令對方無法招架,於是“聶旋風”就成了聶衞平的代稱。

⑹、以專名代指該專名所具有或體現的某種社會現象、觀念等。如:“條子現象”指領導幹部隨意批條子辦事的不良社會現象。“明星效應”指文藝、體育等領域裏的明星由於受人崇拜而產生吸引力和號召力的社會現象。這類詞語從意義上説,帶有一定的模糊性、隨意性;從結構上説,為定中結構;它不同於一般修辭上借代裏所説的“專名代泛稱”,從整個短語看,可以認為是部分借代。

四、仿擬造詞法

採用仿擬手法構成的新詞語,實際包含兩種不同的情況:一種是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為了修辭的目的,利用仿擬格而產生的偶發性新詞語。這類新詞語

共3頁: 1

漢語言文學畢業論文範文 篇五

語言的特質

淺談方言與語言習得的關係摘要:語言是用聲音來表現人們相互之間的思維、情感和行為動作的。人類語言既有其共同的規律,又根據民族、地區、國家的不同有其自身的特點。

但是,我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各地方言繁雜,有着自己的特徵,人們在交際中用不規範語言交談極不方便。而普通話是我國規範的現代民族共同語,是全國通用的語言。普通話作為人類思維、交際的工具,具有基礎作用。所以要大力推廣和普及普通話,推進語言的規範化、標準化,這是是保證社會協調運轉的必要條件。

方言不僅是承載信息的工具,而且還是負載情感文化的紐帶。方言是一種交際功能受到地區限制、其發展未達到標準化的語言變體。 它通常與地域密切相關。文章首先對我國語言學界關於“語言習得”理論的爭議予以解析,然後分析了方言對於語言習得的影響,並提出幾點建議。筆者認為,只有重視方言對語言習得的影響,才能實現真正的跨際文化交流。

關鍵詞:語言方言語言習得意義

語言是用聲音來表現人們相互之間的思維、情感和行為動作的。人類語言既有其共同的規律,又根據民族、地區、國家的不同有其自身的特點。語言的親緣性極其強烈,任何民族、地區、國家的語言對自身而言可稱為主體語言或母語;反之,則稱為客體語言或外語。一般情況下,人類對母語的掌握是習得而來的,也就是説在母語的自然環境中無意識地學成的,而對外語來説則是學來的,即在特定的學習環境中有意識地學成的。

方言是一種交際功能受到地區限制、其發展未達到標準化的語言變體。它通常與地域密切相關,例如居住在中國東南部的人們操着南方方言,而北部人則操着帶有兒化音的北方口音。但大多數情況下,相鄰地區的地域方言較為相近。方言對語言習得到底會產生哪些影響呢?鑑於語言學界對“語言習得”理論的爭論頗多,所以筆者認為深入解析語言習得對研究方言對語言習得的影響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解析語言習得

按照《朗文語言教學及應用語言學詞典》(2014年版)的定義,語言習得(language acquisition)是一個人語言的學習和發展。母語或第一語言的學習稱為“第一語言習得”,第二語言或外語的學習稱為“第二語言習得”。“習得”這一術語通常比學習更為可取,因為後一術語有時與行為主義學習理論連在一 1

起。語言學家、心理學家和應用語言學家研究語言習得,是為了瞭解語言學習所運用的方法,指出發展過程中的階段並更好地瞭解語言的本質。採用的方法包括對語言學習者的縱貫研究及實驗方法,並着重研究音位、語法、詞彙及交際能力的發展。

從以上的定義中我們可以瞭解到,語言習得的概念實際上就是學習和掌握語言。換句話説,語言習得和語言學習實際上可以視為同義語。那麼,為什麼我國語言學界,尤其是中國小外語教學界,關於這個問題卻要區分“習得”和“學習”,併為此而爭論呢?筆者以為,這主要是由於我國中國小關於語言習得的討論,幾乎全部集中在krashen關於“習得”與“學習”的理論上。那麼,我們就先從krashen的理論談起。

可以説,krashen的理論主要是建立在區分“習得”與“學習”之上。krashen認為:習得是無意識的過程,如同第一語言掌握的過程。當習得發生時,習得者不一定總能意識到這個過程,他/她也不一定能意識到這個過程的結果。他同時認為,學習是掌握有意識的知識,是“知道這種語言”(know about the language)。需要澄清的是,krashen並沒有認為課堂教學只是學習,而沒有習得。由此可見,krashen自己的主張是“習得”加“學習”。在這裏還需要指出的是,krashen認為,僅靠學習不能使得學習者達到實際使用語言的能力。所以在他看來,只有“習得”,而不存在“學得”。換句話説,按照他的觀點,僅靠知識的傳授和記憶,而沒有聽與讀的語言實踐過程,人們無法達到運用語言的程度。因為按照他的觀點,僅依靠“學”,是學不“得”的。

正如我們前面提到的,作為一個通用的概念,在國外的文獻中,語言習得與語言學習基本上是可以置換的。關於“習得”與“學習”的區分,只是krashen的一家之言。比如,有“第二語言習得研究之父”美譽的ellis,就曾明確地在關於語言習得的專著中提到,他使用的語言習得的概念等同於語言學習(learning)。至此,我希望説明的問題是:習得與學習的概念,對國外大多數第二語言習得研究者來説,是不加以區分的,除非涉及到krashen的理論,才會特別討論這個問題。因此,當我們看到國際上有關研究文章中提到“語言習得”這個用語時,我們知道,一般情況下實際上是指一個人學習和掌握語言。而本文所指的語言習得正是指語言的學習和掌握。

二、方言對語言習得的影響

前面已提到語言包括主體語言或母語,以及客體語言或外語,方言對這兩種語言的習得都有一定影響,現分析如下:

(一)方言對母語習得的影響

誠然,語言不僅是承載信息的工具,而且還是負載情感文化的紐帶。人對故土

的依戀之情常通過對方言的喜愛表現出來。鄉音作為個人歸屬的最明顯的標誌,帶有濃重感情色彩,標誌某人是某一羣體的成員。從文化歷史的層面上看,方言作為當地民俗文化的載體,承載着較為豐富的地方歷史文化財富,方言是保存這些歷史文化財富的重要途徑。人們往往通過方言來反映本民族本地區的歷史文化,反過來又通過體現本民族、本地區歷史文化的一些文藝作品來顯示自己的方言的魅力,樹立自己語言或方言的威信。

人自出生,來到這個世界開口説的第一句話必定是自己的方言,母語的習得從方言開始。但是,我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各地方言繁雜,有着自己的特徵,人們在交際中用不規範語言交談極不方便。而普通話是我國規範的現代民族共同語,是全國通用的語言。普通話作為人類思維、交際的工具,具有基礎作用。所以要大力推廣和普及普通話,推進語言的規範化、標準化,這是是保證社會協調運轉的必要條件。

方言對於人們學習普通話大致有三大影響:

1、普通話辨音與發音能力受到影響

方言區人的聽覺器官、發音器官已在掌握方言母語的過程中形成了某種定勢,兒童時代所具有的語音感知能力、發音能力已經朝着方言的方向發揮了。他們成年後對方言母語的語音知覺就很敏感,對標準普通話的語音知覺就很不敏感,往往感知不到普通話的正確發音,普通話辨音能力受到影響。成熟後的發音器官的活動也已經形成了習慣性定勢,有時即使感知到普通話的正確發音,也難以改變方言母語發音的習慣性定勢,普通話語音發出能力也受到了影響。

2、表達能力、交際能力受到影響

方言區人的普通話如果存在發音錯誤或缺陷,往往給人口齒不清、説話含混的感覺,影響語言表達和交際。普通話有而方言沒有的詞語和句型方言區人往往不熟悉,只能聽懂卻不能積極地表達出來,方言有而普通話沒有的詞語和句型又不便翻譯,只好放棄不用,只能使用普通話和方言共有的詞語和句型,以致詞彙貧乏、句型單調,語言表達能力大受影響。以方言為內部語言的人往往缺乏普通話的語感,運用普通話交際時,還要經過一個內外部語言的轉換過程。由於多了一道翻譯的手續,他們理解和表達普通話的敏捷度必然會受到某種程度的影響,運用普通話交際時就沒有運用方言交際那樣流利自如,因而顯得有些笨嘴拙舌。

3、心理上受到影響

方言區人對於方言母語有着難以割捨的認同心理,學習普通話時,心理上會發生碰撞,暫時不適應時,會對學習普通話產生牴觸情緒,對普通話缺乏歸附動機。另外,從語言學習心理角度來看,成年人已過了最佳語言學習年齡,學習標準普通話會遇到更多的困難,容易產生畏難心理。由於這些潛在的心理障礙,使得很

多人只滿足於勉強應付低水平交際的地方普通話,不願意努力學習標準的普通話。

(二)方言對外語習得的影響

1、緩解學習者的文化緊張心理

人們總是對陌生的事務產生一種莫名的恐懼,學習者初次接觸一種語言,產生文化緊張心理是很正常的。而方言能夠儘快幫助學生熟悉並瞭解自己當前所處的生活和學習環境以及當地的歷史、地理和風土人情,對緩解學習者的文化緊張心理是十分有益的。

2、縮短學習者的文化適應過程

文化具有排他性。一個從自己所熟悉的文化環境中突然進入一個完全陌生的文化環境中的人,其對新文化的適應往往需要一個過程,而方言能夠幫助他們縮短這種文化適應的過程。

3、激發學習者的學習興趣

每一種方言都有其特定的文化源流、特定的地域範圍和特定的使用人羣。而方言能夠使學習者瞭解當地的風土人情,這個最有利於激發並維持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最終提高他們外語習得的速度和成效。

4、容易對標準外語的學習產生誤導

方言可以緩解外語學習者的文化緊張心理,縮短其適應過程,激發他們學習興趣。但是,方言對外語習得的“弊”還是顯然易見的,例如剛開始若是跟着方言學會了不標準的發音,那麼以後很難改正。

學習外語的目的是便於各種文化的交流,不可否認,載承着一方水土風情的方言對這種文化的交流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如何利用及應對方言對語言習得的影響

研究方言對語言習得的影響,或是為了利用好的影響,或是克服壞的影響,但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更好的習得語言,加強各際的文化交流。那麼,我們到底應該如何利用或克服方言對學研習得的影響呢?我提出如下幾點意見,以供學者或語言教學者參考:

(一)重視及加強普通話的學習

我國憲法規定:“國家推廣全國通用的普通話”。“大力推廣和積極普及普通話”是我國長期以來堅持的基本語言政策,推廣普通話、講好普通話是一個公民的責任。普通話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語音,以北方方言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本站著作為語法規範的。有不少人錯誤地認為:普通話二方言+聲調。其實不然,因為方言在聲母、韻母、聲調等諸方面與普通話都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不同區域的語言有着自身的特點,即或是同為北方方言,或在同一區域,也有各自

的特徵,這就是我國語言的特點。因此各方言區的人要講好普通話,必須瞭解其方言與普通話在聲、韻、調、詞彙、語法等方面的不同點,然後進行改正,這樣才能講好普通話。

(二)建立一種“方言+標準語”的互補式語言習得模式

筆者認為,在促使學生選擇學習外語的眾多因素之中,語言背後所隱藏的文化內涵才是其學習的根本原因。可從目前我們對語言習得環境的綜合利用上來看,重課上學習而輕語言實踐習得的現象大量存在,這是對語言習得資源的嚴重浪費。對於那些性格內向、不善交際或跨文化交際意識不強、只喜歡跟自己統一語種的人“扎堆”的語言學習者來説,良好有利的語言習得環境實際上僅限於課上環境,課外環境根本沒有得到有效開發和利用,這不能不讓人感到可惜。

因此,我們有必要在今後一段時間內重點研究課方言開發和利用,並努力建立一種“方言+標準語”的互補式語言習得模式。標準語僅是語言交流、溝通的工具,而真正促進更深入的文化交流的是方言,我們必須重視方言的文化交流作用。

四、結論

美國人類學家霍爾曾將世界文化分為“高語境文化”和“低語境文化”,認為東方文化屬於高語境文化,其特點是在交際過程中注重依賴語境。 漢文化無疑屬於典型的“高語境”文化,留學生在漢語習得或運用漢語進行交際的過程中必須熟悉他所處的文化語境才能順利進行交際,否則就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交際障礙。地方文化語境是來華留學生最先直接接觸的具體語境,他們在華期間的一切生活和學習活動基本上都是在這個相對固定的文化語境中進行。所以,研究地方文化語境對漢語習得的影響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方言是地方文化語境的重要構成要素,我們要清楚認識到其對語言習得的影響,並加以“揚長避短”。如此,才能真正的加強跨文化的交際,才不會出現那種僅會講語言,但不懂文化的現象。只有重視方言對語言習得的影響,才能實現真正的跨際文化交流。

參考文獻:

1、陳鬆岑:《社會語言學導論》,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年版,第135頁。

2、龔亞夫:《語言習得與第二語言習得研究中的幾個概念》,《英語教師》,天舟文化出版社 2014年第1期。

3、許菊:《文化適應模式理論述評》,《外語教學》2014年第3期,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4、張崇富:《語言環境與第二語言獲得》,《世界漢語教學》1999年第3期,四川大學出版社。

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畢業論文規範 篇六

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論文規範

畢業論文規範包含的內容:

? 格式項目齊備:題目,作者,中文摘要及關鍵詞,英文題目、作者、摘要及關鍵詞,論文主體,參考文獻,致謝,附件(選)(字數:8000以上)? 各個項目寫作符合要求

? 其他方面(字體、字號、參考文獻格式等)符合四川農業及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要求

1、題目:一般不超過20字;可以有副標題;三號黑體。

2、作者:小四號宋體

張三/漢語言文學專業2014級1班/201410

指導老師:× × ×講師

3、中文摘要及關鍵詞

摘要概括反映論文主要內容,不讀全文,就能獲得必要信息。包含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內容、結論等。200字左右。

關鍵詞:3—5個

小四楷體

4、英文題目、作者、摘要及關鍵詞

5、論文主體

(1)前言(或緒論、引言):起着引出正文、便於讀者閲讀全文的作用。

寫法:緣起目的(選題意義);綜合評述前人相關研究工作;研究方法、技術方案、(擬解決的問題或達到的預期目標)

言簡意賅,不超過主體的1/3

(2)正文

(3)結論:是從正文全部材料出發,經過判斷、推理、歸納等過程而得到的創造性成果或新見解。如:找到了事物的什麼本質和規律;解決了什麼理論或實際問題;還可進一步提出需要討論的問題和建議。

注意:不是正文中各段的小結的簡單重複,而是更深一步的認識

(4)論文主體的文面格式 :層次序數(頂格)編排及字體、字號:0 前言(小三宋體加粗)

1 ×××(小三宋體加粗)

1.1 ××××(四號宋體加粗)

1.1.1 ××××(小四號宋體加粗)

內容:小四宋體

6、參考文獻

?20條以上,用[1][2]等標;

?排列:參考文獻可按作者或書名的音序排列,也可按時間順序排列;同一作者的不同著作按出版時間先後順序排列,其著作一律排在論文前。當文獻信息超過一行時,從第二行起,縮進一個漢字的距離;

?參考文獻的標識代碼:普通圖書m、期刊文獻j、論文集c、學位論文d、報紙n、標準s、字典詞典z等。

?參考文獻著錄方法:

普通圖書:[1] 趙凱華,羅蔚茵。新概念物理力學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期刊文獻:[2] 何齡修。讀顧城《南明史》[j]。中國史研究,1998,(3)。

學位論文:[3] 孫玉文。漢語變調構詞研究[d]。北京:北京大學,2014.

論文集:[5] 鍾文發。非線性規劃在可燃毒物配置中的應用[c]//趙瑋。運籌學的理論與應用:中國運籌學會第五屆大會論文集。西安: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1996. 報紙中析出的文獻:[6]丁文祥。 數字革命與競爭國際化[n]。中國青年報,2014-11-20(15)。

7、致謝

8、附件(選)

9、註釋問題

腳註;每頁重新編號,編號用①、②、…,其位置放在引號或所注字、詞、句之後的右上角;用小5號宋體;著錄方法同參考文獻,只是需在後加上起止頁碼,如:

①趙凱華,羅蔚茵。新概念物理力學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p13. ②何齡修。讀顧城《南明史》[j]。中國史研究,1998,(3):p169—173.

10、其他要求

論文一律用 a4紙打印並裝訂(左裝訂)成冊。

版面頁邊距上空2.5cm,下空2cm,左空2.5cm,右空2cm。

頁碼位於頁面底端,居中對齊,首頁顯示頁碼。

行距為1.5倍行距,字符間距為標準。

四川農業大學文法學院中文系2014年12月16日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muban/biyemuban/811m8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