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論文模板 >論文模板精選 >

漢語言文學的論文多篇

漢語言文學的論文多篇

漢語言文學的論文多篇

漢語言文學簡介 篇一

(一)漢語言文學概述

漢語言文學是我國傳統文化中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我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體現。漢語言文學在開展相應教學的過程中主要是教授漢語言文學基本理論、漢語言文學基礎知識、漢語言文學基本技能等等。漢語言文學在我國的新聞文藝出版部門、科研機構以及漢語言文學教學過程中發揮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過漢語言文學的學習能夠培養起文化懸窗方面的專門人才,促進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

(二)漢語言文學的整體特色

漢語語言文學有着其自身的特色,漢語言文學能夠傳承我國的人文精神,能夠體現出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我國目前在進行漢語言文學教學過程中所教授的唐詩、宋詞、元曲都是漢語言文學重要的組成內容。在我國民國時期的一些漢語言文章對社會的黑暗進行了深刻的批判。通過漢語言文學的教學和學習能夠提升國民的整體素質,開闊國民的人文情懷,增強國民的人文素養。

(三)漢語言文學的整體意境

在我國漢語言文學教學和賞析的過程中十分重視意境,作者在進行寫作和創作的過程中十分重視對於意境的營造和情感的表達。在我國漢語言文學中,古詩是最能夠體現漢語言文學意境的文體,作者通過對日常生活的觀察能夠營造出非常好的意境,讓自己的詩歌和作品更加具有感染力。

漢語言文學論文 篇二

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創新與探索

摘要:大部分漢語言文學專業都是在高校傳統專業的基礎上建成的,它有很強的廣泛性,怎樣成為世界要求的綜合性人才,對該專業帶來了很大的挑戰,怎樣在傳承中得到有效發展,就是每個漢語言文學的教學人員必須正視的問題。

本文結合當前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潛在的問題,希望從實踐與探索中,進行精煉精講,以此幫助學生提高課外積累與主動學習的能力,讓師生積極參與到課題研究中,然後再結合研究優勢與領域,開設多種選修課程,幫助學生拓展知識寬度與廣度,這樣才能不斷提高人文素養。

通過不斷實踐與探索,探尋一條適合該專業的革新之路。

關鍵詞:漢語言文學;探索;實踐;科學;改革

一、傳統的教學模式潛在問題

漢語言文學專業更多的是吸收之前文學和語言發展中潛藏的精華,它要求在現實教學中不斷優化認知,而不是數典忘祖。

新形勢下,我們要擁有與時俱進的態度,它要求我們充分應用已有知識解決社會問題,在學以致用的基礎上,及時完成專業發展目標。

從漢語言文學培養目標來看:它還有一個更重要的目標,即:人文素養,怎樣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質,最後影響社會環境,推動社會發展,是當代漢語言文學專業必須思索的問題。

1、“滿堂灌”的教學形式

當前很多高校文學課中,使用的依然是滿堂灌的教學形式,老師不停的講,學生更多的是被動的聽,部分學生很可能做些無關緊要的事。

滿堂灌作為漢語言文學老師的授課方式,有存在理由,首先是文學內容複雜,以一種剪不斷、理還亂的狀態呈現,授課時還會呈現出無限延伸的特性。

傾述慾望明顯超過學生關注的語文,在老師口若懸河的過程中,並不是所有知識學生都能吸收。

該教學方式並沒有確立學生主體功能,更不益於培養學習興趣,更難以掌握知識。

2、創造能力被忽略

大部分高校,中文老師都是為完成書本內容而授課,外落實教學任務,忽略了自身創造力,很少真正掌握一堂課的學習內容,重要的是給學生正確的方式。

在現實教學中,學生都是被動聽講,沒有思考內容。

在課堂上,缺乏小組討論與交流,給學生的時間與空間是有限的,甚至連表達能力都會受損。

實習期間,就能看出該缺陷:很多學生不願上台,甚至上台上哆哆嗦嗦很難講出完整的話,嚴重影響了老師團隊建設。

而創作能力則是最令人擔心的'部分,大部分學生都是被動接受知識,並沒有自我創作,也沒有創作動力,這樣很難塑造出作家,這類現象都説明漢語言文學還需進一步優化。

3、老師不重視交際能力

就業是當代大學生的核心目的,若在大學課堂中,老師沒有對這方面進行指導,學生就業就會陷入困境。

隨漢語言文學專業側重理論講解,但本身缺少社會實踐。

相對的講,該專業在文科中屬於客觀的,就業寬泛,但在高校依然缺乏實踐水平,很大原因是老師教學存在問題。

在教學期間,大部分學生沒有預習,在學生沒有查詢典籍的情況下就講述課本的思想含義、流派特性與歷史價值,都是不科學的,學生只得機械總結老師的教學內容,在考試之際,他們只得用幾天時間來突擊筆記。

從整個學習過程來看:這種學習模式是功利的,沒有真正掌握知識。

二、新形勢下對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分析

1、“為己之學”的教學態度

最早在先秦時代提出,它指出學習不是功利,更多的是提高自己,優化道德素養,要求主體學習人員在學習期間具備良好的精神狀態。

之所以強調這一點,是因為它在漢語言文學教學期間,該觀點依然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它體現在審美與學習活動中,要求我們從各方面提高學習興趣,從自我學習中獲得成長,這種成長也是發自內心的,它是精神上的享受。

在不斷訓練的過程中,讓他們自覺投入學習中,這樣才是合格學生。

2、優化並創新課程框架

1)確立漢語言文學培養目標,結合學生的現實情況擬定切實可行的計劃;2)突出新課程體系與特色,在專業人才與職業人才相結合的情況下教學;3)結合漢語言文學就業目標,在展現實用性的基礎上,對相關專業增加實踐比例,同時增加課程植入與引進力度。

三、新形勢下做好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與實踐工作

截至今日,漢語言文學專業在實踐探索中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具體體現在以下方面:

1、改變不合時宜的教學方式,形成以生為主的模式

轉變傳統教學模式,也就是突破一言堂的教學形式,學生作為整個課堂的主體,課下學生要主動瀏覽該章節涉及的名著。

老師在規定時間講解課堂知識點,然後再將剩餘時間與空間給予學生,在該時間段學生可以隨便質疑,對某個特定觀念進行討論與辯證。

從交流中獲得新觀念,以此提高自我表達力,這樣才能學到他人的優秀觀念。

2、改變傳統教學形式,探究性、開放性教學

教學形式上,要主動改變傳統教學模式。

漢語言專業中,轉變之前一步到位的教學形式。

探究式教學,是在老師的引領下,主動參與到學習中,讓學生帶着興趣看原著,進而發現、提出、解決問題,這樣才能不斷改善專業素養,提高解決問題的水平。

3、讓學生參與到課題研究與分析中

在高校教學中,老師必須主動承擔起科研與教學工作,在科研的同時,讓學生參與其中。

雖然他們的知識儲備有限,但老師能主動借鑑觀念。

在這種學習模式中,主動查詢資料,總結觀點,提煉知識。

在學生主動參與的過程中,進一步優化科研工作,這樣才能提高主動學習能力。

四、結語在社會經濟迅速發展的今天,傳統教學暴露了很多缺陷,這也讓改革勢在必行。

從整個發展與改革之路來看:它必須不斷吸收教學理念,在與時俱進的過程中,充分運用多元化、現代化工具與思路,對漢語言專業進行改變,這樣才能幫助學生提高自主學習水平,在學習中提高自我價值。

從社會的層面來看:也只有這種安排,才能讓教育人員真正接受任務。

參考文獻

[1]淺析漢語言文學專業就業教育創新[J]。顧路路。新西部(理論版)。2016(04)

[2]淺談對提高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性問題的分析[J]。何靜。才智。2015(14)

[3]淺論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創新能力的提高策略[J]。李晶晶。赤子(上中旬)。2015(21)

應用型模式 篇三

目前,我國的高等教育已經由精英教育階段進入大眾教育階段。在大眾化教育階段,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呈現多樣化的形態,尤其是對具有較強實踐應用能力的人才需求更為迫切。

應用人才,是指培養人才不以學術型、研究型的精英教育為取向,而以適應廣大用人單位實際需要的大眾化教育為取向,面向基層、面向生產第一線,強化實踐能力和動手能力培養,既注重智育又重視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創新型人材,是指培養的人才比技能型應用人才有更“寬”、“專”、“交”的知識結構和更強的自主學習能力,不僅具有勝任某種職業崗位的技能,而且具有應用知識進行技術創新和技術開發的能力。致力於培養出既具有紮實的漢語言文學專業基礎知識和廣博的文化知識,又能夠運用專業知識在行政、教育、新聞出版部門及企事業單位等不同領域從事編輯評論、文祕及文化宣傳工作的漢語言文學創新型應用人才,是目前漢語言文學專業的首要任務。

市場經濟社會要求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具有發現美、創造美的能力,具有在談判、公關、策劃、教學、寫作等活動中,運用美好的、得體的、雄辯的語言進行交流的能力,通過語言能夠進行廣告宣傳和公司企業形象設計等。由此,專業課堂教學中的文學觀念、語言觀念發生了變化。文學的認知功能、宣傳教育功能在弱化,而潛移默化的心理疏導功能、娛樂功能、審美功能等在增強。社會要求通過文學培養人才的主要目標:在人文素養的教學中,培養薰陶人的人品人格、提升人才的審美品位。在專業教學中,語言的符號學性質得到確認,它不再只是工具性的,它更是思想性的。社會對通過語言進行交際的實踐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對母語交流溝通的水準要求越來越高。另外,對寫作人才的需求無論在數量上還是在質量上,都對漢語言文學專業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的要求。

漢語言文學專業應該是上承學科研究成果,下接職業技能訓練的中間環節,肩負着吸收學術成果、拓展能力、指導具體實踐、形成職業技能的任務。概言之,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既要有理論的修養做功底,又要在此基礎上實現知識的遷移、職業技能的培養,這才是漢語言文學專業教育的基本定位。

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教學模式應是注重培養學生的文學審美能力、語言交際能力和寫作能力為主的能力型教學模式,遵循漢語言文學專業教育教學規律,設計新的專業教學計劃和課程教學大綱,改變教學手段,配置相關教學資源。本專業課程體系將以文學類課程為主,語言類、寫作類、實踐類課程具體落實本專業人才的能力培養目標。具體操作方式是:

(一)文學類:着重培養學生的文學審美能力。和諧社會的核心是人與人之間的和諧。根據新的時代要求,改變觀念,以提升人文素質、塑造完美的人、塑造學生完美的人格人品為目標,重點培養學生的藝術感悟、藝術欣賞和審美判斷能力,使學生對文學的把握從側重理解抽象的、概念化的社會歷史轉變為側重理解生動形象的人。課程設置也作相應的調整。

(二)語言類:着重培養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重視書面語言和口頭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使學生的自我表達能力和傾聽理解能力協調發展,更注重交際溝通能力。

(三)寫作類:着重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由於社會整體文化水平的提升,迫切需要“筆桿子”,而能説會寫也是畢業生就業最好的標籤。寫作課將以培養學生實踐寫作能力為主,根據學生的個性需求,提供相應的文學寫作、公文寫作、新聞寫作的課程,外聘著名作家、記者、編輯、祕書等開設專題講座,負責學生課外寫作輔導,全面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從本質上改變原有寫作課側重於理論的性質,使寫作課的實踐本質落到實處。

(四)實踐類:着重培養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一是專業工作能力層,通過學期論文、課程論文和各類實習讓學生掌握綜合能力;二是創新能力層,通過課外職業實踐活動、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等培養學生的工作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根據各個層次的培養目標,實踐教學體系優化應採取的主要措施即建立校內外實習基地和實踐教學與職業技能鑑定相結合。

漢語言文學專業應在完善和改革教學的基礎上,形成較為清晰的辦學特色和人才培養模式,應該面向社會、重視基礎、強化實踐,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能説、能寫、能辦事的高素質應用型中文人才。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應立足於傳統中文基礎與現代實用中文基礎的有機結合,立足於課堂的拓展和實踐教學的深入展開,立足於立體開放型師資結構的建立。

漢語言文學專業是體現人文精神,對社會、對生活、對人體悟的最直接的載體,它擔當着傳承與提升全民語言與文化素質的重任。該專業的主幹內容是中外的優秀文學文化遺產,它是一個知識系統,更是一種價值譜系,其核心內容是對人類生存意義和價值的關懷,是對自身、他人、集體、民族、國家,乃至對人類的一種認識與社會責任感。漢語言文學專業所培養的學生主要是從事與人有關的工作的,需要廣博的知識、敏鋭的觀察力和反應力、較強的分析歸納能力,需要寬容的心胸、健康的心態、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以及足夠的合作意識等等。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培養重心在於學生的人文素養,它的應用性主要體現在對社會觀念與精神取向的影響上,它作用於人的精神層面,在建設和諧社會的過程中有着實用性專業不可替代的作用。漢語言文學的專業價值不在於創造可以計量的經濟效益,而在於創造無法用數字統計出來的社會效益。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應用性”是與“高素質”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它不能僅強調與職業技能相關的動手能力,而更應該注重與人的素質相關的專業素養。動手能力的強化,可以使學生快速適應自己的工作,但能否勝任或者是否有發展前景,則要看他的內功和修養。

大學的類型、層次不同,對 社會的功能自然有所差異,漢 語言 文學專業在不同大學也自然有不同的定位,實現不同的人才培養目標。

漢語言文學論文(傷逝 篇四

試論《傷逝》愛情悲劇的根源

常永奇

內容摘要:很多作家對《傷逝》愛情悲劇根源的探討都是在“五四”時期內對青年男女追求愛情的約束性和理想性,本文結合當今愛情觀及現今愛情悲劇試論《傷逝》,表達《傷逝》愛情悲劇不是因為時期的侷限,而是子君和涓生兩人的愛情觀不同,本就缺乏結合的穩定性,悲劇的發生是註定的。

關鍵詞:傷逝;魯迅;隔膜;愛情觀

《傷逝》是魯迅《彷徨》裏面唯一以愛情為題材的一篇小説,歷來有很多人對《傷逝》愛情悲劇根源進行探討,關於子君和涓生愛情悲劇的實質,有人認為婦女解放缺乏經濟支撐,導致了愛情的悲劇。我認為根源在於他們自身,他們的愛情觀是不成熟的,是愛情觀點的不同。愛情觀是一個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反映,因而愛情觀的不同決定了倆人不同的性格心態及行為方式。同時,也決定了他們在社會和經濟的壓迫下,最終難免分離的悲劇結局。

我們先看看子君和涓生兩人相戀的初期,“子君不在我這破屋裏時,我什麼也看不見。在百無聊賴中,順手抓過一本書來,科學也好,文學也好,橫豎什麼都一樣;看下去,看下去,忽而自己覺得,已經

翻了十多頁了,但是好不記得書上所説的事。只是耳朵缺分外地靈,彷彿聽到大門外一切往來的履聲,從中便有子君的[1]”,一方面涓生是以子君精神導師的面目自居的,在會館的破屋裏,“充滿了我的語聲,談家庭專制,談打破舊習慣,談男女平等,談易卜生,談泰戈爾,談雪萊⋯⋯。她總是微笑點頭,兩眼裏瀰漫着稚氣的好奇的光澤。[2]”但子君不是消極、被動的被啟蒙者,而是積極、主動的覺醒者。在五四時代浪潮的感召下,在涓生啟蒙思想的影響下,子君覺醒了,她勇敢地發出了自己的聲音:“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都沒有干涉我的權利! [3]”。 1918年,胡適翻譯了《玩偶之家》,將易 生主義介紹到中國,從此,娜拉成為年輕的知識女性崇拜的對象,成為“五四”時期婦女解放的象徵。於是,有機會接觸到啟蒙思想的新女性紛紛掙脱舊家庭的鎖鏈,去追求自己的新生活和新式愛情。“按當時流行的理解,一箇中國娜拉對自己的基本責任就是應該有愛的權利 [4] 。”子君,這個在中國傳統封建倫理道德束縛下的女子,為了追求個性解放,婚姻自由,不顧家庭親人的反對,不在意旁人的鄙夷與訕笑,勇敢而堅決地與涓生從相愛到同居。為了籌備這個自己的小家,她又不顧涓生的攔阻,執意賣掉自己的金戒指和金耳環。子君和涓生初期的相戀是幸福的,雖然是“五四”時期,但同大多數追求自由的青年男女一樣,渴望着愛神的降臨。為了愛的實現,子君走出家庭,斷絕親緣,並決然宣佈“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正是這種強烈的生命激情感動着涓生,使他心中有説不出的狂喜,並預見中國的女性“在不遠的將來,便要看見輝煌的曙色的”為了純真熱烈的愛,

他們走在一起,結為伉儷。其實客觀的看一下,他們之間的愛戀是單純的、盲目的,他們只是在互相精神的吸引下走到了一起,這種精神,只是在不成熟的時代的一種不成熟的產物,至於以後的生活是什麼樣的,他們完全沒有論及。

涓生子君初始雖然真誠熱烈地相愛,但他們愛的內涵是不相同的。涓生對子君的愛只是緣於她的果敢、她的思想進步和與眾不同,並不甚實質,恐怕難以維繫;而子君對涓生的愛雖然是那樣的專注深至,但其內容也十分空洞虛幻、不切實際,只是“盲目的愛”。此外,從“破屋是這樣地寂靜和空虛。——我愛子君,仗着她逃出着寂靜和空虛,已經滿一年了”。對會館中那鮎魚須的老東西和塗着雪花膏的小東西的窺視和鄙夷,子君是“目不邪視地驕傲地走了,沒有看見;我驕傲地回來。”在尋住所時,“我覺得在路上時時遇到探索,譏笑,猥褻和輕蔑的眼光,一不小心,便使我的全身有些瑟縮,只得即刻提起我的驕傲和反抗來支持。她卻是大無畏的,對於這些全不關心,只是鎮靜地緩緩前行,坦然如入無人之境。[5]”所以説,同居前,涓生雖然是子君精神上的導師“啟蒙者”,但另一方面,子君卻是涓生在空虛寂寞的人生中藉此前行的動力和勇氣。不難看出,這其中很大程度上是出自本能的欲求和情感的需要。對涓生而言,愛是找一個可愛的人來愛並以此使生活充滿意義和色彩,愛是生活的一種點綴,是手段而非目的。可謂是浪漫的愛情觀。而對子君而言,愛是找個可依靠的愛人相守一生,愛是生活的歸宿和目的。可謂是實在的愛情觀。這種不同,決定了戀愛過程中,倆人性格心態及行為的不同。

在舊的社會,這種愛情的結合顯然是很難存在的,雙方的結合是“門當户對,父母之命”,在“五四”變革時期,男女在追求自由的精神下,追求自我顯然是他們最大的訴求,然而這種簡單、盲目的訴求,很難維繫多久。

起初結為伉儷之時,面對初次求愛(對待此記憶兩人的變化也逐漸不同),“我只記得那時以前的十幾天,曾經很仔細地研究過表示的態度,排列過措辭的先後,以及倘或遭了拒絕以後的情形。可是臨時似乎都無用,在慌張中,身不由己地竟用了在電影上見過的方法了。後來一想到,就使我很羞愧,[6]”子君呢,“她卻是什麼都記得:我的言辭,竟至於讀熟了的一般[7]”,“夜闌人靜,是相對温習的時候了,我常是被質問,被考驗,並且被命複述當時的言語,然後常須由她來補足,有她來糾正[8]”,“這温習後來也漸漸稀疏起來。但我只要看見她兩眼注視空中,出神似的凝視着,於是眼神越加柔和,笑窩也深下去,便知道她又在自修舊課了,只是我很怕她看到我那可笑的電影的一閃。[9]”,這個時候,他們已腦海中的印象和重提的熱度已經不一樣了,子君是純真的、直接的,涓生是含蓄的、逃避的,兩人的感情從最初的依戀和不顧一切,已經逐漸發生了變化。羅洛·梅説:“任何意志行為都以願望為其先捷條件的,願望像一切象徵過程一樣,既有一種向前的因素滲透到將來,又有一個在後的據點提供動力。因此,願望中既包含着意義又包含着力量。[10]” 子君低微的願望自然導

致了她的生命激情與創造力量的衰減甚至喪失,而這無疑是對子君的人格力量的消解,因此兩人聞必然會產生冷漠。羅洛·梅説:“恨並不是愛的對立面,冷漠才是愛的對立面。[11]”。 冷漠局面的形成也等於宣佈他們的愛情、婚姻即將走向死亡。

同居以後,子君從一個覺醒者,從一個獨立自主、勇敢堅強的女性,變為時代的犧牲品、涓生的拖累,在生存的緊要關頭,被涓生藉着“真實”的藉口而拋棄,其悲劇命運有着深刻的原因。子君的落伍與悲劇有其主觀的原因。她與涓生爭取“婚姻自由”、“個性解放”的思想從一開始就僅僅侷限在個人奮鬥的範疇,缺乏堅實的社會基礎,也缺乏更為遠大的目標和志向,同居的目標一旦實現了,今後的路又該怎麼走?涓生不知道,子君更無從理解,“我們只在燈下對坐的懷舊潭中,回味那時衝突以後的和解的重生一般的樂趣。”因此,剛剛走向社會的子君又只能重新回到家庭中,她整天忙着照顧涓生的生活,忙着喂油雞,飼阿隨,但這一次她是心甘情願的!“子君的功業,彷彿就完全建立在這吃飯中。為了籌錢,籌來吃飯”。為了幾隻油雞,她和小官太太明爭暗鬥。涓生的失業引發的生存危機、愛情危機,她竟不覺察,在兩人都吃不飽的情況下,她竟然首先去餵養阿隨,甚至把自己輕易都不吃的羊肉也拿去喂,原因只是受不了官太太奚落和恥笑“阿隨太瘦了”。在她已預感到了涓生與自己的愛情走向結束時,她所作的努力就是“開始往事的温習”,逼着涓生將許多虛偽的温存展示給她。昔日勇敢地追求愛的自由,而今極力想挽留住“無愛的感情”,子君的變化何其大啊!當涓生藉着殘酷而虛偽的“真實”拋棄她

時,子君的“臉色陡然變成死黃,死了似的”,眼光向虛無的空中尋找,拼命尋找那一根救命的稻草。最後,只能隨父回家,在嚴酷和冷眼中走向“連墓碑也沒有的墳墓”。

隨着新鮮感和神祕感的消失,持浪漫愛情觀的涓生不由地體會到:“愛情必須時時更新、生長、創造”。這是生活的壓力還未真正威脅到他們時的想法,因為涓生在“我和子君説起這,她也領會地點點頭[12]”,並認為“那是怎樣的寧靜而幸福的夜啊[13]”。後來,“可惜的是忙,除了家務便連談天的功夫也沒有,何況讀書和散步”。涓生已經對子君開始失望和厭煩了。持實在愛情觀的的子君滿足於小家庭的幸福之中,甘心做個家庭主婦,整天為生活的瑣事而操勞。這種滿足使她安於平庸的生活,並漸漸地陷入小市民的鬥爭中,為了油雞、“阿隨”與官太太暗鬥,在涓生被局裏開除,心裏很平靜,覺得這是一種解脱,子君卻變了臉色,在涓生自信的草擬求職廣告,子君卻很“悽然”,涓生翻譯文稿需要安靜,有阿隨、油雞的影響,子君“川流不息”地喊吃飯。在官太太嗤笑阿隨太瘦時,在飯菜緊張時還拿飯菜餵它,甚至把自己近來不輕易吃的羊肉拿來餵它。為阿隨悲憤,為飯菜出神,她把愛情和小家庭的幸福視為生活的目的和歸宿,視為生命的支柱

時間一長,他們共同的語言、興趣越來越少,世界觀、價值觀出現了更大的差異。這些無疑使他們難以溝通,更不能理解彼此,以至出現了隔膜乃至裂痕。他們追求戀愛和婚姻自由,以為同居就是獲得

了自由。萬萬沒有想到同居的生活,使愛情觀不同的他們逐漸顯露自己,差距日益明顯,感情逐漸疏遠。

其實在開始,他們也意識到了這種不合與隔膜的嚴重性,都試圖設法彌補,但往往適得其反。子君近來也不僅也“間懷有温暖的神情”, “而且對我也温和的多了[14]”,“但這反而增加了我的苦痛[15]”。心的背離是很難改變的,“記得有一夜,子君的眼裏忽而又發出久已不見的稚氣的光來,笑着和我談到還在會館時候的情形,時時又很帶些恐怖的神色。我知道我近來的超過她的冷漠,已經引起她的憂疑來,只得也勉力談笑,想給她一點慰藉。然而我的笑貌一上臉,我的話一出口,卻即刻變為空虛,這空虛又即刻發生反響,迴向我的耳目裏,給我一個難堪的惡毒的冷嘲。 [16]”“我和她閒談,故意地引起我們的往事,提到文藝,於是涉及外國的文人,文人的作品:《諾拉》、《海的女人》,稱揚諾拉的果決,也還是去年在會館的破屋裏講過的那些話,但現在已經變成空虛,從我的嘴傳入自己的耳中,時時疑心有一個隱形的壞孩子,在背後惡意地刻毒地學舌。她還是點頭答應着傾聽,後來沉默了。我也就斷斷續續説完了我的話,連餘音都消失在虛空中了。”俗話説“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他們現在的感情已經使彼此覺得痛苦了,結合的目的何在,維繫的橋樑又在哪呢?即使放到現在,這樣的夫妻關係也是維繫不了的,畢竟,他們才結合一年,現在的三年之癢、七年之癢,順利通過的是什麼?是溝通,無法溝通的夫妻註定要分離。

“我覺得新的希望就只在我們的分離;她應該決然捨去[17]”,

涓生的想法已經很明確了,他對子君説,“我老實説吧:因為,因為我已經不愛你了!但這於你倒好得多,因為你更可以毫無掛念地做事[18]”。子君“臉色陡然變成灰黃,死了似的;瞬間便又蘇生,眼裏也發出了稚氣的閃閃的光澤。這眼光射向四處,正如孩子在飢渴中渴求着慈愛的母親,但只在空中尋求,恐怖地迴避着我的眼[19]”。當時子君和涓生的心底是怎樣的呢?他們都明白彼此已經不可能在一起了,但是離異這件事畢竟對女性打擊是最大的,況且當初她毅然決然地跟隨涓生,不惜與家族決裂,等待她的是什麼呢?她渴求的又是什麼呢?子君臨走時只留下一句話,託官太太告訴涓生,“她走了”,我想子君一直到死,都沒有明白為什麼她追求的自由,追求的幸福最後會落下如此的結局。涓生呢,“如果我能夠,我要寫下我的悔恨和悲哀[20]”。臨到子君死亡的後,涓生才想到,“她以後所有的只是她父親——兒女的債主——的烈日一般的嚴威和旁人賽過冰霜的冷眼。此外便是空虛。負着虛空的重擔,在嚴威的冷眼中走過人生的路,這是怎麼可怕的事呵!而況這路的盡頭,又不過是——連墓碑也沒有的墳墓[21]”。

可以想象,子君面對理想的破滅是怎樣的鬱鬱而終。“我不應該將真實説給子君,我們相愛過,我應該永久地奉獻她給我的説謊。如果真實可以寶貴,這在子君就不該是一個沉重的空虛。謊語當然也是一個空虛,然而臨末,至多也不過這樣地沉重。我以為將真實説給子君,她便可以毫無顧慮,堅決地毅然前行,一如我們將要同居時那樣。

但這恐怕是我錯誤了。她當時的勇敢和無畏是因為愛[22]”。這就是真實嗎?魯迅先生在寫《傷逝》的時候,最後讓涓生反思,這種反思是無力的,在“五四”時期,他們的結局是悲劇,放到當代,多數情況下不會有陰陽相隔的結局,但是虛幻的破滅我認為是必然的,説與不説真實不是問題的全部,在追求真愛情的開始,兩人的愛情觀差異已經決定了結局。

子君,骨子裏還是個很傳統的婦女,她儘管接受了新思潮的影響,但仍把封建的“女子內治”的禮俗視為當然,認為結婚後靠丈夫養活是天經地義。當家庭陷入困頓時,她變得恐慌和怯弱,她不知所措,沒想過反思,更沒想過走出家門,憑藉自己的智慧和才能與丈夫一起支撐家庭。而任憑涓生“孤軍奮戰”,這導致她不能和涓生共同承擔責任,不能攜手同行,尋求生路,一致於他們的距離越來越遠,愛最終破滅。

而持浪漫愛情觀的涓生,儘管他剛開始是樂觀而又堅強的,但在殘酷的現實逼迫下,逐漸暴露出了他個人主義自私自利的思想。他把陷入困境的責任,全部歸咎於子君,他認為此時的子君已成了他的累贅,只要離開子君,便可擺脱困境,有所作為。儘管涓生想到了子君可能因此而死,但自私和卑怯使他不願對子君負責,只想儘快拋棄她,還是絕情的提出了分手。

他們是五四思潮影響下覺醒的新青年,他們敢於追求和婚姻自由、敢於反抗傳統,但他們的追求是盲目的,他們實際上並未理解戀愛和婚姻自由,其前提是責任的擔當。

子君是“五四”追求自由愛情的“嚮往者”,涓生是自由戀愛的“教化者”,然而這種美好的愛情,最後卻走上了絕路。無論何時,我們都應該深思。

註釋:

[1] [2] [5] [20]魯迅:《傷逝》,《彷徨》,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71頁。説明:以下引文出自此書者,不一一詳註。

[3] [6] [7]見《彷徨》第72頁。

[4]賈振勇:《娜拉出走:現代性的女性神話—魯迅小説“傷逝”再詮釋》,《魯迅研究月刊》2001第3期。

[8] [9] 見《彷徨》第73頁。

[10] [11]羅洛·梅:《愛與意志》,甘肅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第231、21頁。 [12] [13] 見《彷徨》第74頁。

[14] [15] [16] [17] [19]見《彷徨》第78頁。

[18] 見《彷徨》第77頁。

[21] [22] 見《彷徨》第80頁。 參考文獻:

【1】、劉家思:《懺悔與自責——傳遞真實情感的謹慎與多慮》,《萍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99年第1期。

【2】、黃懷玉:《〈傷逝〉的意藴:揹負荒謬苦行》,《懷化師專學報》,1999年第2期。

【3】、李泉:《男性難以逾越的心理樊籬——〈傷逝〉主題新論》,《南通航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6卷第2期,2007年6月。 【4】、謝廷秋:《歎人生隔膜 傷愛情已逝——魯迅〈傷逝〉新論》,《貴州師範大學學報》,2008年第2期。

大專院校漢語言文學教學探析 篇五

【摘要】大專院校是我國高等院校教育體系中主要的一個組成部分,就教學的人數與規模而言都佔有相當大的一個比例。在教學內容上而言,大專院校一貫將漢語言文學放在一個主要的地位,不單單是針對於在校學習的大學生,對於推動整個社會的民族文化提升起着重要的意義。同時大專漢語言文學的教學過程中採取正確的方式與方法對高效完成教學任務起着決定性的作用。本文針對現有的大專漢語文學教育的現狀進行分析,對教學的作用與策略進行分析與創新,旨在提升我國大專院校的漢語言文學教學質量與水平。

【關鍵詞】大專;漢語教學;教學現狀;方法策略

漢語作為我們國家民族的母語,也是起源最早歷史最為悠久的語言之一,我國的悠久的歷史文化絕大部分都是以漢語言為基礎進行傳承的。而現有世界全球化的大前景下,來自其他國家與地域的文化越來越多的流入到我國,已經對我們的傳統文化造成了一定的衝擊,特別是青少年羣體更容易對外來的文化理念進行接受與模仿。在兩種迥然不同的文化交匯的時代,需要將我們的傳統文化加以鞏固與傳承,就勢必需要加強對青年人羣的文化宣傳與教育,不僅僅對於其本身的文化素質修養的提高,更能夠幫助他們在今後在社會的工作與生活中更加熟練的對漢語言文化進行應用。最終能夠使我們的傳統文化得到加強與鞏固,從而長期維持民族的精神文化家園。

一、大專院校漢語言文學教學現狀

現代社會的就業競爭越來越激烈,企業對於人才能力的要求越發的廣泛與全面,特別是一些複合型人才,一些企業表現出極大的關注。而漢語文學的綜合素質能力也是作為人才的綜合能力重要的依據,現有的大專院校的語文教學在整體教學過程中將語文教學作為選秀科目,只需要滿足一定的學分就能夠完成學生在語言文學類的教學考核。這就導致語文教學被放在了整個教學體系中一個次要的位置。現列舉現有的兩個主要方面問題:

(一)學生學習整體實力較弱:大專學生在語文學習上所使用的教材一般多采用大學本科的教材為主,教材構架以知識點的學習與難點的記憶理解為主,對於一部分非文學專業的本科生和專科院校的學生來説理解能力稍欠而且整體的學習氛圍不高,就容易使學生欠缺對相關的學習內容的掌握。

(二)學習態度消極:語言文學類的學科在中國小階段長期作為重要學科進行學習,學生的態度較為積極重視。而進入到大學階段由於專業與學科的特性,絕大部分的學生都失去學習的積極性,而對於語文這門需要長期積累的學科,其後期的學習難度會逐漸加大,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趣進一步下降,從而造成一種惡性循環,學生的語文能力與素養進一步下降。

二、大專院校漢語言教學的策略創新

對於熟練掌握了漢語言文學能力的學生,能夠從事例如教師、編輯、文祕等工作,其涉及到社會上存在的諸多行業,要想提高學生的能力水平,需要確立一個全新的教學目標,通過對現有教學內容方法的改革,提高課程的實用性,從而對漢語言文學的深入教學有效得提升學生的語言文學能力。

(一)注重文化特色的教學

通過在國小以及中學數十年的語文學習過程中積累的語文學習知識與技巧,以及具備了一定的漢語基本常識的積累與應用技巧,對於一些簡單的文學文字的鑑賞也能夠快速掌握。進而要求學生在進入大專學校學習過程中就需要進一步加深語文的學習層次,其中一個方面就是文化特色的教學。通過分析鑑賞現在流行於全世界的西方主流文化,可以輕易對比出我們國家傳統文化獨有的內涵與特點,這些內容其實也是能夠加以合理的編排與創新去鼓勵學生去認識瞭解與學習的。學生們能夠在這些特色文化知識的學習過程中發覺自己身上的共同點,產生文化的共鳴,這樣就能夠更加積極的投入到漢語言文學的學習中去。

(二)合理安排漢語言的學習內容

通過豐富大專院校的漢語言教學內容,合理安排課程順序,使學生對我國傳統文學與現代文學以及一些國外的優秀文學作品進行學習與欣賞,豐富了學生的眼界的同時擴展了他們的知識面,更能夠給他們做出一些正確思想指引。而對於一些文學優秀文段的欣賞過程,要盡力擺脱應試的學習目標,使學生從高中時期的語文應試中的標準答案中引導出來。打破凡是文學鑑賞都有固定的一套解析模式的思維禁錮中解脱出來,將漢語言文學的學習的不利環境逐漸改善。鼓勵學生在學習之餘多閲讀鑑賞古文獻、詩歌等,讓學生大膽發揮自己的天性,進行文學的創作嘗試,進一步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建立起學生對漢語言文學的創新學習。

(三)合理安排閲讀任務

語言的學習語文的學習一方面是知識的積累,另一方面就是具體的場景應用,單純的知識點與技巧的學習只會給學生帶來疲勞與厭倦,降低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得將課堂學習的內容自己下去實踐。在大專院校的漢語言文學的教學過程中,可以嘗試多安排一下優秀文學作品的閲讀,也不都侷限於古代的一些金典名著,也可以包括現代的一些創新式的文學作品。讓學生在閲讀之後嘗試自己進行文字的鑑賞,可以沒有格式與內容的限制,就讓學生在閲讀之後憑藉着第一感覺去分析,讓學生養成文學鑑賞的習慣,從而逐漸感受其中優劣,並且能夠漸漸將一些方法活動到自己的寫作中去。勢必要比課堂上單純地講授方法技巧要有效果得多。

三、結語

為了符合當前的教育目標與要求,進行大專院校的漢語言文學的改革是勢在必行的,不過也應該避免急功近利的現象出現,盲目追求改革,最終得不償失沒能夠真正達到效果。只有結合實際情況,才能夠切實提高教學質量,有效地提高國家技術性人才的整體素質。

參考文獻

[1]張罡風。關於專科院校語文教學改革研究[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6(3):115-116.

[2]姜明月。大專院校漢語教學的作用和策略[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5(31):36-37.

漢語言文學專業理論課程實踐教學 篇六

摘要:大學課程教學已經逐漸朝着有效教育的方向發展,教師們都在試圖從傳統的以老師為主體的講授式教學轉向以學生為主體的實踐性教學。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理論課程雖然不是技術操作類的應用性課程,但是在教學中同樣可以設計出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的學習實踐為主要方式的實踐教學模式。其主要包含在自學教材和參考資料並完成習題中掌握知識、在擴展討論中學會思考、在寫作彙報中鍛鍊綜合能力、在精心的設計和準備與紮實的實踐與考核中得到保障等等層層推進、步步深入的環節,這些環節如果做到實處,就能實現漢語言文學專業理論課程實踐教學的有效化甚至高效化。

關鍵詞:漢語言文學;理論課程;實踐教學;識記;應用

漢語言文學專業雖然不是技能應用型專業,所開課程所學知識不是生產、操作類技術性課程與知識,但在具體的教學中總該本着學以致用的目的,讓學生在學到有什麼是什麼的時候,還能提高思考與運用的能力。漢語言文學專業也具有其自身的應用性[1],教學中本當重視其實踐效果。理論性課程的教學也只有加強其實踐的環節,才能達到學生學習的實際最佳效果。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學到知識和能力,理論性課程的教學一要讓學生學到理論的內容及其形成和發展,二要讓學生學會判斷這些理論是否合理正確並能論述其原委,三要讓學生能運用這些理論分析實際現象或進行實踐。理論性課程的教學的目標一解決的是學到知識的問題,目標二解決的是批判性思考的問題,目標三解決的是理論知識的實際運用的問題。三者當中,學到知識是基礎,學會思考是關鍵和核心,學會應用是目的。思考其實已經介入應用的範疇,雖然是一種意識層次、精神層次的範疇,但它恰恰是理論性專業和課程本身的應用性所在。[1]理論的教學必以思考和應用為目的,只學到了有什麼而不會判斷不會評價,當然就不會應用,不會思考不會應用的教學是沒有效率或效率低下的教學。探討理論課程的實踐教學,其實是探討通過實踐教學提高理論課程的教學效果的問題。因為只有在實踐中通過自己的探索而實現的學習才是最有效的學習,所以理論課程的實踐教學也就是探討如何讓學生在自己的學習中學到理論、學會思考、學會應用的問題。筆者試圖對漢語言文學專業理論課程教學中如何讓學生在自我學習、自我探索中掌握知識、學會思考、學會應用的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

一、在完成習題中掌握知識

一門課程的內容包含哪些概念、哪些範疇,怎麼產生的,經歷了怎樣的發展階段,每一發展階段有哪些代表人物,代表人物有哪些主要的觀點、代表人物在該學科發展中處於什麼地位……這些是學生學習該課程時必須掌握的知識,屬於識記的範圍。這部分內容的最佳學習方法就是學生自學,並完成有針對性的練習。自學即自己學習教材、參考資料,完成習題,完成習題即自學完教材、參考資料後,自己做完每章節配套的填空題、選擇題、簡答題、名詞解釋題、簡答題等,老師上課的時候再一一加以檢驗,由此達到學生在自學中掌握基本知識、培養自學能力與自學習慣的目的與效果。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主幹課程基本上都是理論課程,文學史、文學理論、古代漢語、現代漢語、寫作學等,無一不是基礎理論性課程。要説它們的應用性就只能是課程本身內容的理解、批評、辨析和運用的應用性,不可能有如工科課程所對應的實踐性非常強的應用性。教學中的實踐教學即是讓學生自學,讓學生在學習的實踐中獲得知識、鍛鍊並習得能力。獲得知識往往是邊學邊完成習題的方式較為有效。比如文學史課程之中國古典文學史,中國古典文學的起源、分期、各期有些什麼具體文體、各文體有哪些代表作家、各代表作家的特色和成就有哪些、各期文學的大體特點是什麼、各期與各期之間的聯繫和區別在哪兒、各家與各家的聯繫和區別在哪兒……[2]這些是學古典文學史這門課程必須掌握的最基本的知識,只有將這些牢牢地刻在腦子裏,才能在此基礎上進行進一步的思考、分析和研究。同樣的,現當代文學史、外國文學史的學習也是如此。又如文學理論課程,中外文學理論的產生、發展、演變的歷史進程、各發展階段的主要內容和特色、各發展階段的主要流派、各主要流派的代表人物、各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和觀點、前後階段流派代表人物之間的繼承發展與革新創造等[3],是學生學習這門課程必須掌握的最基本內容,只有掌握了這些基礎性的知識和理論,才能進行進一步的思考、辨析和研究。又如寫作學中關於寫作主體的建構理論、寫作過程的思維理論、寫作行文的操作理論與策略理論以及文本規範理論等,是學生學習這門課程必須掌握的基礎性知識與理論,只有把這些知識和理論深刻在腦子裏,才能進一步思考、辨析理論的正確合理與否,才能進一步指導寫作實踐。再如古代漢語、現代漢語課程,關於漢語的語音、語法、句法、發展演變等方面的內容,是學生學習這門課程的最基本的知識與理論,只有掌握了這些基礎知識和理論,才能進行進一步的思考、辨析、研究,才能進行進一步的規範語言表達、寫作實踐。所有這些課程的基礎知識和理論的獲得都是讓學生在自學的實踐中學得最為有效。它需要教師在課前設計並下發給學生在預習自學時必須完成的習題,在預習自學中有針對性地掌握會的,存疑不會的,在課堂上老師的檢測、反饋中鞏固會的,解決不會的。

二、在擴展討論中學會思考

學生在自學教材和參考材料的時候,在自己完成習題的時候,總會碰上一些自己不懂的問題,會產生一些疑問,因此需要學生在自學的時候把自己的疑問寫下來,到課上或網上教學互動平台上向老師或同學提問,跟老師或同學或老師和同學一起討論。在自學過程中發現問題,即訓練了學生的思考、辨析、判斷能力。學生自學的時候把不懂和疑問寫下來,則又訓練了學生的辨析、思考和表達能力,要辨析清楚自己理解了的是什麼才能思考清楚不理解的疑問的是什麼問題,思考、辨析清楚了已經理解和沒有理解的問題並要用語言表達出來,不是簡單的事,這個過程如果實實在在地做了,對訓練學生的大腦思維和寫作表達是非常有效的。所有這一切又都是在學生的自我實踐中完成,所以可以説是文科理論課程實踐教學的重要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學生自學時會因理解能力、自學能力的高低而導致發現問題的廣度與深度的差異,所以討論交流環節,老師作為主導也得設計、佈置一些討論的話題、課題或項目給學生在自學時加以準備,這樣才能對所學章節內容進行有針對性的討論,收到更加專業的實踐教學效果。老師的設計話題、課題或項目及其思考、準備的要求都可跟知識掌握類習題一起提前發給學生,讓學生在自習某一章節的時候就有明確的要完成的任務,能讓學生更為有效地利用時間完成任務,提高學習效率。比如文學史自學預習中,可能會遇到對某些作家的作品讀不懂更不能歸納概括其風格特色的問題,也可能會遇到無法辨析流派、作家間區別、聯繫的問題,還會遇到張冠李戴、記憶混亂的問題,這些就需要老師在設計的課前預習自學題目中提醒、引導學生碰到此類問題時如何解決,或如何帶着這些疑問和難題到課堂上來或網上互動平台來交流討論解答。又如自學預習文學理論課程時,會碰到弄不明白模仿、反映、再現、現實主義、自然主義、結構、解構、後結構、現代、後現代、新歷史主義、文化批評,詩言之、詩緣情、物感、原道、文以載道、文以明道、文以貫道等等概念和理論的含義及其相關與區別的問題,尤其是無法將這些理論與作品分析的已有結論聯繫起來的難題;在自學預習寫作學課程時,會遇到辨析不清賦形思維、路徑思維、策略思維、文本思維等理論的內涵與作品中的實際體現、寫作中實際運用如何等難題;古代漢語、現代漢語課程自學預習中會碰到不明白音位、音素、音節、仄聲、入聲等概念與實際體現的問題。這些課程的基本知識中的重點難點問題,自學中不只需要識記的能力,更需要學習者的思考、理解、分析、綜合、聯想能力,因此需要老師在設計的預習題目或指導手冊中有提示有引導,這樣學生便能在自學預習時檢驗自己的預習自學效果,帶着針對性強、目標明確的疑問來課堂或互動平台交流討論,可以提高教學的效率。讓學生在自學實踐中加深對已理解問題的印象,也加深對未理解問題的印象,在交流討論中加深對問題的理解與思考。

三、在寫作彙報中鍛鍊應用

人類發展到當下的時代,已經進入一個幾乎“全民寫作”的時代,寫作成為人們最好的交流、溝通、推銷自我、健康心靈、疏導情感、表述革新、傳達創意的最佳方式,也成為學習的最佳方式,人們越來越認識並實踐着“學習通過寫作”“生存通過寫作”“發展通過寫作”的理念與思想。[4]通過寫作學習已經成為人們普遍認同的最為有效的學習方式。美國的國小教育就常常讓很小的孩子們到圖書館查資料、寫報告,即是“通過寫作學習”教學方式的極好經驗。所以通過寫作學習可以説是理論課程實踐教學模式中的最高階段,也是其最見成效的方式。學生在前面基礎知識的學習、掌握、討論、交流、釋疑、拓展的基礎上,在某一章節內選擇一個自己最感興趣最有體會或最想弄明白的問題寫一篇研究文章,或者對某一章節的全部內容寫一個帶有自己心得體會、梳理概括的學習報告,當然是訓練學生廓清知識和觀點、理順思考、分析材料、理性辨析、清楚準確表達等綜合能力的極好方式。寫作是一種實踐性教學方式,沒有人能代替他人寫出自己內心真正的學習感受、思路的,只有學生自己的寫作才是他真正的學習實踐過程。而寫作中包含的廓清知識、理清觀點、查找資料、加工整理、概括凝鍊、構思運作等都是學習者本人的實踐活動,在學習者這些絲絲入扣、環環不離的實踐活動中實現其實實在在的學習效果。比如讓學生學完《詩經》的時候,寫一篇關於《詩經》的小論文,學完《毛詩序》的時候,寫一篇關於詩的功用或價值的文章,學完寫作主體心理動力建構章節時寫一篇關於某個作家的寫作興趣、寫作意志培養與提升的習作……如果每一章節都有相應的研究性小課題和要求,並讓學生選擇或自擬課題去查閲資料、分析整理、書寫成文,學生對每一章節的內容都會得到更加深廣、更加清晰的認識,學生的學習、思辨、表達能力都能得到實實在在的訓練與提升。無論是識記知識,還是學會思辨學會分析與綜合,還是學會寫作,都是以學生自學為主、在學生的自學實踐中實現的,其方式大大不同於傳統課堂上老師一言堂式的講授,效果也會大大高於傳統的講授式。

四、在精心充分的設計和紮實的實踐與考核中得到保障

好的設想與方式需要紮實的執行和操作才能見出成效,好的設想與方式一入實踐就會碰到各種各樣的障礙與阻力,有客觀的,有主觀的。客觀的如各科課程的學時非常有限,在課堂上要完成對每個學生的檢驗、討論、交流、彙報、評講、考核等,基本上做不到。主觀的,如果課堂上做不到檢驗、討論、交流、彙報、評講,就難以約束學生自覺地按要求完成自學、完成整理、完成寫作。因此,老師的精心設計與準備、嚴格監督與考核是課程實踐教學有效實施的有力保障。老師需要準備一整套涵蓋各章節知識點的習題集,需要準備一整套涵蓋各章節重難點問題的自學引導思路,需要準備各章節的供學生深入學習和研究的小課題,需要準備有質量的針對性強的短小的淺顯易懂的各章節的參考資料並配合教材相應章節下發給學生自學閲讀。老師可以將知識識記題的檢查考核放在課前完成,將學生存疑的討論放在網絡互動平台完成,寫作及對寫作成品即文本的評閲也放在課下完成,課上主要講授和討論一些共性的或都被學生疏忽又必須掌握的內容,彙報、評講一些有代表性的文章和觀點,至於各人寫作、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可在文本批註中在互動平台交流中反饋給學生。老師可以將個人全部檢查與考核及分組個別輪流彙報、討論發言檢查與考核結合起來。比如知識識記類考核、互動平台討論回饋、文章評閲及反饋必須是全部的,但課堂上的交流討論、彙報發言則可以是分組代表、代表輪流式。在知識識記類考核和文章評閲工作中,也可採用分組互查互評、老師統一把關的方式,這樣可以讓學生在互查互評中實現交流與啟發。甚至還可以以幾章精學(知識識記、思考討論、寫作綜合提高三環節環環從嚴、紮實實踐)幾章粗學(知識識記從嚴、思考討論、寫作綜合從簡)、兩相結合的方式組織教學,十幾章的課程,紮紮實實從嚴過程從高要求的教學五章左右,學生的學習能力、思考能力、分析綜合能力、寫作能力就都訓練出來了,學生的學習習慣、思考習慣、分析綜合習慣、寫作習慣也就培養和訓練成了。再加上各門課程都採用這樣的實踐教學模式的話,學生受到的訓練和培養,其見效會更快更強!歸納起來,理論課程的實踐教學就是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讓學生閲讀、梳理、識記,讓學生提問、思考、討論、解決問題,讓學生寫作、辨析、分析、思考、研究、表達,既學到有什麼是什麼怎麼來的,又學會分辨對錯是非合理與否,還學會運用、研究和創新。這是一個步步推進、層層深入、實現最佳的過程,老師作為組織者、引導者、檢驗者而存在,教學活動學習過程中的主體是學生,學生自己的學習實踐活動構成了主要的教學活動,這是理論課程實踐教學的核心內涵。

註釋:

[1]李承輝:《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應用性解析》,現代語文(學術綜合),2014年,第7期。

[2]袁行霈:《中國文學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版。

[3]童慶炳:《新編文學理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3月版。

[4]馬正平:《高等寫作思維訓練教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7月版。

文學欣賞論文 篇七

論類比聯想在欣賞文學作品中的作用

摘 要:中國古代的文學作品有着豐富的思想內涵,需要讀者聯繫作者的寫作背景,體驗作者的情感世界。

在閲讀文學作品中,要注重類比聯想的學習,提高文學作品賞析力,以便於更好地解讀作品。

關鍵詞:文學作品;類比聯想;周易

類比聯想思維是通過直觀可感的物象,憑着人們的聯想與想象,用來闡發事物更深層的意趣、意旨和事理。

語言文學的賞析,重要的是讀者會欣賞文學作品。

而掌握一些研究文學的必要方法,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研究語言文學作品。

其中類比聯想就是比較重要的方法之一,尤其在欣賞古代詩文方面。

一、《周易》:類比聯想的起源

從被漢史家司馬遷列為“羣經之首”和“大道之源”《周易》開始,就非常重視取象思維,不是“象”本身,而是“象”所藴涵的“神聖明之得”。

它也開創了類比聯想思維的研究方式。

而我們所説的“言外之意”“畫外之音”,都是取象思維所產生的妙不可言的“驚人”效果。

類比聯想是由某一事物引起人腦中與他有某種類似的另一事物的聯想。

它主要是從具有相似特點的同類形象、性質、內容等進行的聯想。

如枯木逢春,這種自然現象和人事有許多聯想我們可以推導出沒有希望的事件或境地突然又煥發了生機。

《周易・大過》有兩爻,一是“枯楊生�,老夫得其女妻,無不利”。

二是“枯楊生華,老婦得其士夫,無咎無譽”。

前者是枯萎楊樹發芽了,老頭娶到一個年輕妻子,自然現象與人間世情聯繫起來。

而後者是枯萎楊樹開花了,老太太暮年嫁給了一個年輕小夥子。

這兩種情況,在今天我們看似正常,古今思維方式卻不一樣,“無不利”與“無咎無譽”體現了社會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另一原因是,當時的婚姻主要是為了傳宗接代,從生育的角度來看,老頭娶年輕妻子不影響生育,可是老太太嫁給了年輕小夥子可能就影響生育。

這就是《周易》從天象推導人事,再推導一個吉凶的判斷。

可以説它是中國古代最早的類比聯想的範例。

後世文學詩詞大都受到它的影響,或多或少地借鑑了這種方式。

二、類比聯想在古代文學作品中的體現

中國古代文學理論中的意象、意境、情景交融,比興,象外之象、意外之味,“鏡中之花,水中之月,羚羊掛角,無跡可求”“不着一字,盡得風流”等等,都與《周易》的類比聯想有淵源關係。

類比聯想可啟發人的想象和創新,增強審美情趣。

它將抽象的情感轉化為具體主體的形象表現出來,獲得含蓄藴藉的效果。

如“浮雲遊於意,落日故人情”。

浮雲,遊子皆漂泊不定,因相似而意象疊加;“落日”,在農業文化背景中,黃昏意義重大,那是家人共享天倫之樂的時刻,漂泊異土他鄉的遊子每至黃昏倍思親,“最難消遣是黃昏”。

“落日”與“故人情”因相關而情景交融。

《詩經・采薇》中有詩句“昔我往矣,楊柳依依”,折柳送別漸成一種習俗。

因發音相似,“柳”可聯想為“留”;又因“柳”生命力極強,插根柳枝就能活,於是就可聯想到美好的祝願。

又如柳永《雨霖鈴》“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天象與他的離愁別恨相關聯,表達了他的傷情。

類比聯想思維模式在詩歌鑑賞中更是不可或缺,能將詩歌中有限的時空巧妙地擴展。

如杜甫《江南逢李龜年》“歧王宅裏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詩歌字面信息有限,也就是述説了一件平常之事,但若展開聯想,作品藴藉不止在此,李龜年是唐時樂工,代表了唐文化最輝煌的藝術,當年出入將相王府唱盡大唐王朝繁華與昌盛,而安史之亂後,這位名噪一時的歌唱家流落江南,以滄桑之聲唱出晚年境遇。

當年之歌與今日之歌聲對比,無限滄桑盡在其中,更令人想到一個逝去王朝的悲涼。

後現代教育思想下的漢語言文學教學方法 篇八

摘要:在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中,漢語言文學是最能體現其意義的,該專業不僅是對我國傳統文化的繼承,更是對傳統文化最有力的傳播。本文以後現代教育思想指導為基礎,對漢語言文學教學方法進行分析。

關鍵詞:後現代教育;思想指導;漢語言文學;教學方法

漢語言文學在我國高校所設定的專業是屬於歷史最為悠久的一項。在後現代教育思想指導下,漢語言文學在實際的教學中打破了傳統的傳播主體主要是教師,而接受知識的一方則主要是學生的教學方式,將關注點轉移到學生的個性發展。由於漢語言文學的歷史文化特徵的獨特性,僅採用傳統的教學方式不能幫助學生了解以及掌握漢語言文學的意義。因此要基於後現代教育思想,培養學生漢語言文學的特徵的同時將學習潛能激發出來,促使學生在學習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同時對其所表述的意義予以深度思考。

一、關於後現代教育思想的簡要概述

後現代教育思想下的教學模式不再是傳統的教授與被教授的模式,其主要提倡平等的觀念,打破了以往教師將教學完全把握住,占主導地位,學生處於被動控制學習行為方法。即以“去中心”作為教學理論,其教學模式以“對話”為要點,在教師的問題與學生的回答中交流互動,建立平等對話的教學。[1]平等交流“對話”教學模式的建立對師生之間良好關係的建立具有促進作用。在這樣的環境下,理解以及尊重的和諧教學氛圍被活躍,學生的學習興趣自然被激發。同時,後現代教育思想下同樣對於教學方法也十分重視。該思想提倡將在教學中將學生引入教學情境,且通過生動活潑的方式將其引入,這樣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體會到學習漢語言文學的魅力,讓學生愛上該專業,主動探究其深意。與此同時教師要激發學生的興趣,對教學方法進行一定的創新,這不僅培養教師的創新能力,同時對學生的想象力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除此之外,後現代教育思想根據學生的差異性對其進行評價,而不是以傳統的應試考試分數的高低對學生進行統一定義的評價。每個學生都是獨立且獨特的,因此對學生進行評價時,要以不同的評價方法以及不同的評價尺度對學生的特點予以總結,通過針對性的評價,讓其感受平等性的關注。在這樣的指導下,最大限度讓學生理解漢語言文學知識,從全方位提高學生了解知識的能力,學生學習漢語言文學的興趣就會越來越明顯、強烈。

二、後現代教育思想指導下的漢語言文學教學方法分析

(一)對教學計劃進行調整並予以綜合性考慮

從以往的教學模式來看,其教學法多半以教學計劃為依據進行教學。此方法雖然明確教學目標,但是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由於漢語言文學學習難度大,導致學生學習負擔加大,且理解不夠透徹。此外,其教學法靈活性存在較大程度的缺乏,且實用性也不高。[2]因為以教學計劃為依據進行教學是老師對課堂節奏、內容等予以掌控,學生處於被動狀態下的被動學習,研究發現,這種形式下的課堂教學質量效果較差。眾所周知,漢語言文學所涉及的知識十分多,而且內容也比較複雜、藝術性強,學生難以識記,從而導致了學習效率低下。在後現代教育思想指導下,對教學計劃進行調整並予以綜合性考慮,以學生的實際情況為依據,在結合教學計劃的同時,從漢語言文學的特點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為依據,採用新的教學方法輔助應用在漢語言文學的教學中,在較好地增強學生吸收知識能力的同時,更好地滿足了學生的實際需求。

(二)以開放互動的教學模式深化學生的理解能力

漢語言文學的內容中小説、詩詞、散文以及曲賦等佔多數,這類文學內容的專業性強,就傳統的以教材中的知識進行講解無法對其內容予以深刻的解析。後現代教育思想指導下的教學模式將開放與互動作為深化學生的理解能力的有效措施,其通過以“對話”為要點,在教師的問題與學生的回答中交流互動,建立平等對話的教學。因問答的形式,增加學生的探索興趣。引發其説出對該類問題的看法,通過學生之間的討論以及教師總結補充,對問題進行深化。這樣一問一答的開放性與互動性教學模式,不僅活躍課堂氣氛,還能激發學生學習漢語言文學的興趣。興趣可以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和主動探究。

三、結語

後現代教育思想是教改後新形成的教育思想,該教育思想打破了傳統的思想教育,以學生的人性化以及個性化作為中心思想,同時以對話式教育方式與提問式教育方式作為提倡點,主旨是將學生的思維進一步激發,以便學習質量的提高。在漢語言文學教學中以後現代教育思想作為指導,突破傳統型教學方式所帶來的限制性,進而可以更好地把我國優秀的文學知識傳遞給學生,對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發展帶來一定的幫助。

參考文獻:

[1]樑豔豔.後現代教育思想下的漢語言文學教學分析[J].文學教育(上),2016,12(2):77.

[2]李曉紅.後現代教育思想下的漢語言文學教學分析[J].散文百家(新語文活頁),2016,7(4):169.

漢語言文學中散文鑑賞及教學現狀 篇九

(一)漢語言文學散文的鑑賞

我國目前在開展漢語言教學和漢語言鑑賞的過程中,散文鑑賞是十分中重要的內容,在開展漢語言散文鑑賞的過程中,對於現當代散文的鑑賞主要是對白話散文的鑑賞工作。現當代散文有着自身的特點,這種散文能夠在文章中表現音樂層次的美,同時能夠營造出美好的意境,。同時,白話散文的敍述內容個別國家貼近於人們的日常生活,能夠讓人們在閲讀和鑑賞的'過程中更加具有親近感,能夠更好地理解散文的內容和理解,達到更高的散文鑑賞水平。

(二)漢語言文學散文賞析教學的缺失

我國目前在進行漢語言教學和鑑賞的過程中忽略了對於漢語言文學散文的教學和鑑賞工作。自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進行漢語言文學教學的過程中對於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進行了調整,在調整的過程中大大降低了的漢語言文學散文的教學和鑑賞比例。這就導致我國在進行漢語言文學教學的過程中不重視對於散文的鑑賞和教學工作,嚴重影響到了我國漢語言文學的整體教學水平,不利於學生整體教學水平的提升。

(三)漢語言文學散文鑑賞教學風格死板

我國目前在進行漢語言文散文教學和鑑賞的過程中所採用的教學和鑑賞風格較為死板,在進行散文講解的過程中往往是將散文通讀一遍,然後劃分出散文的結構,對散文表達的思想進行分析。這就導致學生在課堂的學習積極性非常差,對漢語言文學的學習興趣大大下降,不能夠更好地學習單文。目前學生對於散文的學習熱情在不斷下降,學生在學習散文的過程中並不能夠體會到散文所要表達的意境,只是對散文的內容有所瞭解,不能夠真正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

漢語言文學畢業論文範文一:漢語言文學發展困境探究 篇十

在當前,漢語言文學在實際生活中的實用性和應用性很強。

為此,在新媒體環境下,我們一定要逐步加強對漢語言文學發展過程中的問題分析,在不斷地實踐過程中,完善我國漢語言文學教育體系,積極尋求有效對策,以此來提升學生的漢語言文學素養。

一、當前網絡環境下漢語言文學發展的瓶頸

1、網絡流行語的衝擊

從某種程度上看,新媒體環境下,漢語言文學發展遇到全新的挑戰和機遇,這是漢語言文學發展的必然趨勢。

從網絡流行語所達到的目的上看,網絡語言的豐富能夠在很大程度上促進和豐富現代漢語的詞彙量和表現方式,對現階段我國漢語的發展帶來全新的變化。

而另外一方面,網絡所流行的語言展現其獨特的個性化,方式上也是獨具匠心。

網絡語言在表現形式相比傳統的語言來説,其語言表現形式更加獨特,符合人物內心的情緒,極容易受到廣大受眾的關注,有利於促進現代漢語言文學的發展。

例如,“校內體”和“咆哮體”等諸多的語言表現形式的出現,這就是表現出網絡流行語內涵的豐富性和多樣性。

但是,網絡流行語作為一種不規範的語言形態,在給予受眾歡樂的同時,還在一定程度上對社會意識形態造成極大的衝擊,尤其是體現在傳統的道德觀念、歷史文化和羣體觀念等秩序方面造成嚴重的破壞。

它是對中國傳統文化內涵的一種異化,改變了受眾對中國傳統漢語的使用習慣,例如“腫麼了”、“偶”等此類的流行語,這不僅僅是對漢語用語習慣的改變和顛覆,給中國傳統漢語發展造成嚴重的影響,還是對正確的漢語語序和用語習慣等方面的發展造成不利。

同樣的,新媒體環境下,網絡流行語的傳播具有傳統媒體所不具備的獨特優勢,這通常體現在其具有無邊界、超媒體、跨時空和數字化的特點。

為激發受眾寫作慾望,通過這種“超文本結構”可大大拓展文字創作表現空間和個性化的表達空間。

而且,在受眾方面,人們更願意使用網絡平台來進行諮詢,進一步接收信息,之後便進行交流,這樣對紙質媒體的使用程度也就逐漸減少。

從網絡發展階段來看,人們在早期的網絡郵件、手機短信逐漸過渡到SNS社區網站的交流,到現在為止,人們更願意使用微博和微信等方式來傳達自身的看法,在交流方式上也更加複雜和多樣化。

2、受眾地位和作用的變化

在網絡時代的今天,網絡語言的發展給受眾的地位和作用帶來全新的變化,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網絡平台的傳統角色。

並且,在傳統的漢語言文學科學發展下,受眾總是在一定程度上接受大眾傳媒所傳遞的信息,並沒有很好地同傳媒主體進行平等的交流,這樣就使得受眾沒有發聲的權利。

從另外一方面來看,隨着網絡流行語的快速發展,使得人們的用語習慣和書寫習慣也發生了巨大的改變,人們更多使用電子方式來進行書寫,對於傳統的紙質傳媒逐漸淡化,這樣就會造成人們一提筆就忘字,如“稀飯”等一些網絡用語就是人們利用電腦打字錯誤而流傳出來的。

同樣的,正是由於對電子媒介的依賴程度越大,使得漢語言文學發展受到嚴重的阻礙,沒有從紙質媒介中真正探究到漢語言文學的內涵,從而忽略了漢字獨特的魅力。

從長期來看,這樣就會嚴重影響漢語言文學的健康發展。

而且,隨着媒體表達缺乏把關,網絡傳播現在日益變得自媒體化,希望每個人都有發言的權利,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網絡傳播言語內容碎片化、謠言化。

而且其傳播短時間可能給受眾造成影響,帶來了信息上的垃圾,同樣的,長久的碎片化信息可能形成一種碎片化的思維方式,顯得缺乏深入的邏輯思考和思維形式,明顯不利於漢語言文學思維方式的發展。

從新媒體環境下的角度看,新媒體的受眾羣體主要是年輕人,並已經逐漸成為中堅力量。

這種碎片化的思維方式,對於培養新時期的漢語言文學人才是非常不利的。

3、漢語言文學教學知識脱離現實生活

在當前我國漢語言文學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進一步發現,漢語言文學專業在教學上只是作為一種平面知識的傳授模式。

這種模式的出現,就必然決定着漢語言文學教學只注重理論知識,卻忽視了漢語言文學的本質,即要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漢語言文學專業就是對人們生活詞語總結過程,因而也就更沒有重視新一代學生對漢語言獨特的感知方式。

我們都知道,當前的學生都是在新媒體環境中逐漸成長起來的,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他們的閲讀習慣、感知方式和趣味性,而在面對新一代的媒體時代中,我們唯有保持漢語言文學理論教學的傳統性和理論性,若沒有實現漢語言文學和新媒體之間的融合,也就無法很好地實現發展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目標。

所以,只有要充分融合漢語言文學和新媒體技術,才能更好地推動我國漢語言文學的健康發展。

二、漢語言文學傳播在網絡平台資源中的特徵

1、網絡教學資源的多樣性和便捷性

新媒體環境下,漢語言文學的發展必須要依賴網絡教學資源。

通過互聯網的連接,使得各種資源在網絡上進行共享,這樣就能夠助力漢語言文學的發展。

我們可以充分利用網絡,找到一切所需要的資料,這樣就能夠通過光盤、錄像等媒介載體進行漢語言文學的學習,極大降低了尋找資料和保存資料的時間。

更為重要的是,可以充分利用自己所需要的資料,按照自身學習的方式進行有效整理,融合自身的知識體系,從而可以打造出獨特的漢語言文學體系。

2、網絡教學資源的可塑性

目前,我們可以通過網絡上的教學資源,嚴格按照教學大綱來進行編排,這樣就可以打破一定的結構順序進行整合。

換種角度看,就是可以作為一個漢語言文學知識的數據庫而存在。

如,我們可以加強漢語言文學口語知識的練習,將諸多名家口語集錦放在專門的地方,通過網絡平台將自身所需的資料進行整合,最後才能更好地變成自身的知識庫。

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在漢語言文學課堂上進行相關的練習解讀。

3、網絡教學資源中實現對漢語言文學的互動性

通過新媒體的發展,人們之間的關係變得更加微妙,同樣也對漢語言文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持久的影響。

漢語言文學的發展必然要依託網絡教學資源,教師可以將任務逐一分配下去,這樣不僅僅能夠節約大量的課堂教學時間,而且對於實現漢語言文學未來發展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三、如何解決新媒體環境下的漢語言文學發展問題

1、對漢語言文學教學上的規範,逐步引導學生更好地看待網絡流行語

隨着時代的進一步發展和社會的不斷進步,漢語言文學也在不斷追求發展,使得人們在對漢語使用習慣進行不斷變化。

在對待網絡流行語上,我們一定要辯證看待其對漢語言文學的發展,即產生了一系列新的用法,衍生出新的語義,同樣的,網絡流行語能夠為漢語發展創新了發展形勢。

但是從目前情況來看,網絡流行語的發展水平和程度完成不在同一個的檔次上,在有些網絡流行語上,可能符合漢語的發展規律,但是也有的不一樣。

在網絡流行語受眾主體上看,基本上都是以學生為主,但是學生知識水平不高,對網絡流行語沒有科學的認識,這樣就使得網絡上流傳的語言沒有形成規範性,嚴重違背了漢語言文學詞語的發展。

為此,教師在進行教學時,一定要適當地加強漢語規範化知識的教學,逐步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到網絡流行語的重要性,及時幫助學生,尤其是要加強初高生對網絡流行語的全面認識。

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更好地學會控制和吸收相應的網絡流行語,主動讓網絡流行語符合當前漢語言文學發展的規範。

2、基於網絡平台提升學生對漢語言文學的主觀能動性

現階段要想更好地促進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穩健發展,我們就必須要緊密依靠網絡平台,打造現代化的漢語言文學。

而且,漢語言文學教學模式的變化就充分説明了這一點,所以,當務之急,便是如何來促進多媒體網絡技術為漢語言文學發展奠定基礎,如何來促進學生知識的建構,這些方面都是顯得越來越重要。

眾所周知,多媒體網絡技術最主要的優勢在於信息資源庫非常龐大,如果能夠有效地利用起來,便可以進一步滿足學生自身個性化的要求,最大限度地發揮好學生的潛能。

進一步開發漢語言文學的主觀能動性和學習潛能,而身為漢語言文學教師,就必然要能夠靈活地運用互聯網和校園局域網,為漢語言文學的發展提供嶄新的平台,為校園主動營造良好的漢語言文學氣氛。

與此同時,我們還應該充分利用課堂上的講解、個性化的輔導等多種方式進行知識的構建。

3、合作教育的運用在傳統的漢語言文學教學過程中,一般都是採用老師為主導,同時進行單方面的知識傳播,這樣對這門應用型很強的學科是非常不利的,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漢語言文學的發展。

為此,只有在網絡環境開放的情況下,逐步建立一個多元性和多樣化的合作式教育,學生才可以通過網上將自身所遇到的問題反饋給老師,並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學習。

尤其要注重開展多樣性的合作學習活動,其中就包括辯論、評論等一些話題性活動,進而可以為學生創造出良好的漢語言文學環境。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muban/jingxuan/q7wey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