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論文模板 >教學論文模板 >

新課改背景下開展數字化教學校本研究的實踐與思考

新課改背景下開展數字化教學校本研究的實踐與思考

信息技術搭台, 教育科研唱戲

新課改背景下開展數字化教學校本研究的實踐與思考

---- 新課改背景下開展數字化教學校本研究的實踐與思考

 

摘  要: 目前校本教研的種種錯區,阻礙着它的順利開展。學校不能搞故作高深脱離教學實際的純理論研究,應為教育科研搭建平台,提供強有力的抓手。校本研究的主陣地是課堂。要構建以課題研究為依託、以信息技術為載體的科研模式,以信息技術應用,帶動課題研究,“以教帶研,以研促教”。教學和研究,兩者齊頭並進。校本教研,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促使學校現代化辦學特色的形成,提高了學校的辦學品位。本文通過反思,探索校本教研的運行模式以及在新課改中應發揮的作用。

關鍵詞: 校本教研  信息技術  新課改  學校發展

 

一直以來,教育科研是教育界帶有爭議的話題。近年來,隨着新課改的不斷深入, 校本教研被更多的人所接受,成為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有效手段。但是,我們也發現,一些人搞校本研究,卻遊離了自身的教學實際,教學和教研“兩張皮”,校本教研缺乏具體的目標任務,研不致用。這讓人對校本教研的前景感到擔憂。如何為校本教研搭建平台,促使它可持續發展,成為我們面前急需應對的問題。

我校是一所位於城鄉結合部的具有56個教學班的年輕高級中學。學校搶佔先機,實施“科研興校”策略,積極推進數字化校園的構建和應用研究,不僅化解了生存危機,而且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去年,我校以優秀的成績順利通過廣東省普通高中教學水平評估暨國家級示範性高中驗收確認,跨進省優秀學校的行列。我們深深意識到,信息技術是教育科研的一隻強有力的抓手。這不僅表現在教學方法、教學模式的創新上,更體現在科研模式、交流方式的變革上。

一、我校廣泛開展校本教的背景

    我校創辦晚,校齡短。既沒有辦學所需的優勢資源,更沒有厚重的歷史積澱,如何在競爭中求得生存和發展?

      我們認為,作為新辦學校,我們因襲的東西少;教師年輕,有朝氣,有活力,接受新生事物快!因此,必須審時度勢,抓住新世紀發展的機遇,搶佔教育改革的制高點。我們實施“科研興校”策略,確立“以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促使學校跨越式發展”的辦學思路。簡而言之,即“重信息、興科研、建隊伍、辦名校”。

幾年來,我們積極致力於校園信息化建設和應用,沿着正確的辦學思路不斷前進。為了有效促進學校內涵發展,提高教師實施新課程的能力,學校高度重視校本教研工作,構建以課題研究為依託,以信息技術為載體的科研模式。強調教師應具備科研意識,樹立“教師即是研究員”的新觀念,不斷充實自己,努力提高自身科研素質,促使教師由經驗型教師向反思型教師轉變,逐步形成校本教研製度化、全員化、信息化、課堂化、課題化的“五化”特色,取得了顯著的成績。

實踐證明,信息技術和教育科研在學校發展中的優勢是顯而易見的,它不僅化解了學校的生存危機,而且促進了教師的專業發展,促使以信息技術、教育科研為載體的現代化辦學特色的形成,提高了學校的辦學品位。

二、我校數字化教學校本研究的發展歷程

    學校從開始推進校園信息化建設,到實施數字化校園的構建和應用研究,從零星的探索,到形成一定規模的課題體系,正好反映了教育科研在我校的發展歷程。

   1、從立項範圍看,由“零敲碎打”到“全面開花”。2005年以前,立項的課題寥寥無幾;2006年後,立項的課題增多,國家級、省級課題共8項,市級課題1項,涉及面明顯擴大。

    2、從立項性質看,由“寄居人下”到“獨立立項”。先前參加的課題,多為國家級課題的子課題,沒有獨立的研究成果;2006年後立項的課題,則是學校獨立立項,且多為國家級、省級課題,檔次較高。

   3、從研究方法看,從孤立研究到注重整合。研究走出了單一格局,2006年中央電教館課題《“數字化校園”與開放的信息化教學環境研究》與2007年立項的幾個省級課題既各自獨立,又遙相呼應,形成體系。

   4、從研究成效看,與信息技術結伴,形成科研特色。以信息技術為載體,通過信息技術應用,帶動課題研究,逐步形成以信息技術、教育科研為載體的現代化辦學特色。##

附:近年來學校立項課題一覽表

課           題

級  別

審批單位

研究進程

《網絡時代高中教師的教學觀念與行為的實驗研究》

國家級

子課題

教育部

2002立項,已結題

《作文三步法教學實驗》

國家級

子課題

中國教育學會

2003.3立項,已結題

《生本教育下的自德精神培養實踐與探索》

廣東省

省教廳思政處教育教學研究室

2005.5立項, 已結題

《全國中國小信息技術與道德研究與實驗》

國家級

子課題

全國中國小計算機教育研究中心

2006.4立項,已結題

《史地學科中現實感強的主題學習資源設計與開發應用》

廣東省

省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

2006.5立項, 在結題中

《新課程背景下自主和諧的數字化課堂教學模式探究》

廣東省

省教育廳

2006.5立項,已結題

《“數字化校園”與開放的信息化教學環境研究》

國家級

中央電教館

2006.12立項,中期總結

《新課程背景下中學語言學科數字化學習策略研究》

廣東省

省電教館

2007.5立項,中期總結

《網絡環境下思想政治教學的實效性研究》

廣東省

省電教館

2007.5立項,中期總結

《信息技術與高中數學教學整合的實驗研究》

廣東省

省電教館

2007.5立項,中期總結

《新課程背景下理科開放的數字化探究情景研究》

廣東省

省電教館

2007.5立項

《數字化環境下中學作文教學的研究與實踐》

汕頭市

汕頭市教育局

2008.6立項

 

三、我校開展數字化教學校本研究的策略

1開展數字化教學校本研究的工作思路:

校本教研必須貼近實際,服務教學,不能故作高深搞脱離教學實際的純理論研究,一定要有具體的目標任務,要以課題研究帶動課堂教學改革,以新課改的理念改革課堂教學模式。

我們確定課題研究的工作思路為“教學科研化,科研課堂化”, “以教帶研,以研促教”。研究方向是:①新課程背景下數字化教學模式研究;②新課程背景下數字化教學環境研究。內容和形式,兩者齊頭並進。校本研究的主陣地是課堂、新課改的課堂、信息技術背景下的課堂。

   2數字化教學校本研究的組織與實施:

⑴學校領導高度重視,校長、副校長親自掛帥,擔綱負責。

    自2003年以來,現職校長、副校長親自主持的課題共6個,其中中國教育學會國家級子課題《作文三步法教學實驗》2004年已經結題,全國中國小計算機教育研究中心《全國中國小信息技術與道德研究與實驗》、省教廳《新課程背景下自主和諧的數字化課堂教學模式探究》和《生本教育下的自德精神培養實踐與探索》均於2008年結題。 學校領導參與研究,帶動課題研究的順利開展。

⑵成立課題管理領導小組,從組織和管理上對課題研究提供有力的保證。

校長、副校長任領導小組組長、副組長,教研室、教務處主任為小組成員,指導課題的具體實施,形成了由教研室規劃協調、各學科組成員具體操作、電教中心技術支持的研究格局。

⑶進一步優化信息技術環境,提供研究物質保障。

根據學校發展的需要,重新做好“數字化校園”的整體規劃,着力打造五個平台:

① 信息管理平台:依託校園網和移動公司“校訊通”系統,實施無紙化辦公和家校聯繫,包括信息發佈、公文傳遞等辦公管理,學籍管理、成績管理等教務管理,提高信息的傳遞速度和管理的效率。

② 信息交流平台:利用校園網新聞頻道、科研信息網、德育網、專題學習網頁,展示工作成果,宣傳學校品牌;利用中國教育服務網建設科組博客圈,交流教育教學心得,抒寫酸甜苦辣。

教學資源平台:充實中央電教館資源庫、智能題庫、FTP服務器、數字圖書館等,做好資源的流通、共享。

④ 電化教學平台:在多媒體電教平台全面進入課堂的基礎上,改造了二個連接internet的多功能電腦室,新裝配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探究實驗室;探究新課程背景下自主和諧的數字化教學模式,提高使用效率。

⑤ 校園卡應用平台:利用校園卡,解決出勤簽到、圖書館借書、食堂、小買部劃賬等日常生活和學習活動,一卡通行整個校園。

這樣,一個嶄新的信息化校園已經躍然眼前,這些設備的投入使用,為實現教學手段和管理手段的現代化奠定了堅實物質基礎,大大提高教學和管理的效率,從而達到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⑷提倡做學習型教師,構建課題研究與校本培訓並行的模式

根據新課該的要求,學校將校訓由“益教益學,圖強圖盛”修改為邵華澤的題詞“益學益習,圖強圖盛”,提出構建學習型組織,關注教師專業化發展。

    ①“機制激勵,制度保障”。制定了《校本教研製度》,落實培訓計劃。每年定期組織青年教師基本功比賽、優質課評比,為新教師的快速成長搭設平台。修訂學校人才基金的獎教項目,設立科研成果獎。

②“進修學習、崗位培訓”。不惜物力財力,全力支持老師外出考察、學習、參加各類培訓。同時校內不定期對教師進行業務培訓,廣泛開展校本研究。

③“專家引領,同伴互助”。積極邀請專家蒞校開展學術講座,將前沿理論、最新信息植入師生的心中。同時建立和健全新教師和青年教師幫教機制,在暑期進行新教師崗前校本培訓,結對互幫,以老帶新,以新促老。

④“校際合作,異地交流”。採用“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積極開展交流活動。在加強區域內校際合作的基礎上,注意加強跨區域交流,與汕頭、中山、番禺、江門、雲浮等兄弟學校結成“五地十校”同盟。

⑤“案例研討,行動研究”。以新課程理念為指導,以彙報課、公開課為載體,研究新課程實施中的困惑和問題。研究現代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積極探究“自主、合作、探究”的課堂模式。各學科均建立起了學科資源庫和學科網站,實行資源共享,提高校本教研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5)構建了教、研同步的活動模式,在實踐中不斷總結、反思,調整、提高。

    學校把信息技術和常規教學的整合當作校本教研的核心課題。早在2002年,我校就參與汕頭市教育局承擔的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課題《網絡時代教師素質要求的研究》試驗。為糾正在信息技術應用過程中出現的偏差,我們提出“強化主體性,突出實踐性,激發創造性”的教學要求。

    實施新課程後,我們確定了現代教育技術與傳統教學手段優勢互補的研究方向:要充分利用新課程改革的契機,進一步研究如何在網絡時代背景下實現學生的自主學習,如何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益。強調教師在設計多媒體課件時,必須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思想,要在學習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增強課件的交互性及其界面的人性化,使課件流向能夠根據教學需要隨意調度,讓學生有更多機會在不同的情境下應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從而將知識遷移為能力。

    我們精心策劃校性説課比賽、優質課評比,以評促研,湧現出一批優秀的、有創意的設計方案、課例。近年來,我校多次承擔了市、區公開課任務和舉行教學開放活動,全市有多所學校教師到我校聽課、交流,我校的現代教育、教學模式已在區域起到很好的輻射作用。

四、開展數字化教學校本研究取得的成果

1.探索出了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可操作的教學模式,初步形成網絡環境下專題探究學習模式,豐富了課堂教學的內涵。通過研究,各學科形成了一系列教學設計, 積累了教學經驗。

2.改造和自制了大批教學軟件,創建專題學習網站,構建了資源共享、信息交流平台,使課堂教學得以延伸,拓寬師生學習和交流的空間。

    2007年學校“數字化校園”建設成果斐然。在2007汕頭市優秀教育網站評比活動中,學校門户網站被評為 “汕頭市十佳教育網站”,“呼喚生命教育網站” 被評為“汕頭市十佳教育專題網站”, “學校學科網”、“學校德育網”被評為汕頭優秀教育網站。 學校被評為2007汕頭市最佳“數字化校園”。

3.通過課題研究培養了學生現代數字化背景下的信息素養和自我探究能力,全面培養學生人文道德素養。

4.通過課題研究促使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有目的地進行探究、反思、總結,促進了教師的專業化成長。三年來,教師科研成果、論文、學科競賽獲省級以上獎勵達49人次,市、區(縣)級不計其數。

五、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1、教師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契合度及有效性不高,現代教育教學理論水平有待進一步提升。

2、教師雖能普遍運用多媒體課件開展教學活動,但課件的交互性及開放性不強,利用網絡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的教學實踐尚屬初級階段。

    3、由於校園網絡的穩定性和終端機數量不足,數字化學習社區建設進展較慢。

4、網絡環境下學生自主探究、健康上網等養成性教育還須進一步加強。

    5.對研究過程中的定量評估數據收集、分析重視不夠,削弱操作的實效性與評價的科學性。

    6.技術與教學藝術、技術與人文的關係需要進一步反思和探討。

多媒體、網絡教學環境,雖然在很大程度上能激發學生的興趣,作用很大,但同時在一定程度上拉大了師生之間的距離,從而影響了師生間的情感交流。教學是一門藝術,不能過份依賴技術手段,要以教師的人格魅力和富有情趣的講解,通過師生間的情緒相互感染,調動學生的積極參與。良好的教學效果及對學生心理產生的正面效應,是任何的技術媒體所不能替代的。

六、今後研究設想

    1、進一步激發教師參與校本教研的熱情,力求教學與研究緊密結合,提高研究的實效性。

    2、加強理論學習與技術指導,進一步深化課題研究,提高教師教育科研的水平。

    3、更新網絡設備,提高系統穩定性,增購終端機,解決制約網絡教學的瓶頸。

    4、構建學科網絡學習社區,拓寬學生學習的空間,提高學生網絡環境下自主探究學習的實效。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muban/jiaoxue/gqd66.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