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論文模板 >論文模板精選 >

有關於中國傳統文化論文新版多篇

有關於中國傳統文化論文新版多篇

有關於中國傳統文化論文新版多篇

學習中華傳統文化心得體會 篇一

《大學》總結了人一生實現遠大理想抱負的模式,這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把“修身”放在第一位,作為人生的第一大學問。“修身”就是我們所講的“做人”。一個人只有先學會了做人,然後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進而才有能力雲治理一個國家,達到天下太平,人民安居樂業。如果一個人沒有學會做人,連自己的事,自己家庭的事都管不好,那麼,他就沒有資格去做官,去治理國家,否則,將會給他人,給社會造成損害。所以説,一個人如果不知道怎樣做人,不管他學富五車,有億萬財富,他的人生最終都是失敗的人生。正如古人所説的“官品即人品,做官先做人”。反過來講,那些懂得做人,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的人,則永遠被懷念,被學習。所以,古人説:“才智,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師也。”大雁南飛就是一個團隊合作的過程,是一羣志同道合的夥伴互相協作,互相鼓勵、直至實現共贏的過程。它們總是喜歡排成“人”字飛行,在這種結構中,每隻大雁翅膀的扇動都會給緊隨其後的同伴增添一股向上的力量,支持它們順利完成長途旅行。

有人這樣總結説:“一個團隊的生命力,不是技術,不是人才,不是資金,而是共同的信念和團結一致的步調。要做像白求恩一樣的高尚的人,純粹的人,有道德的人,一個脱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

愛崗敬業,樂於奉獻。我們都是為着一個共同的目標,走到這個集體中來的。這是一種緣分,更是一種機遇,一種在履行管理職責中實現個人價值的機遇。而集體是我們每個人施展才能和抱負的舞台,是走向成功的載體,兩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關係。不斷增強工作的自豪感、責任感和使命感;就能自覺地把個人融入集體這個大家庭裏,與之同喜同樂,無私奉獻,貢獻出自己全部的力量。

身體力行去實踐,按照日常對自己的反思以及改正計劃,要毫不遲疑地付諸於行動,把自己對做人的點滴領悟,迅速運用到實際工作和生活中,在運用中學習,在實踐中體會,相信一定會有明顯的收穫。人生最大的敵人是自己,人生最大的失敗是自大;人生最大的無知是欺騙;人生最大的悲哀是嫉妒;人生最大的錯誤是自棄;人生最大的法寶是精進;人生最大的罪過是自欺欺人。

希望我們都能成為高尚的人,團結攜手建設我們的美好明天。

懷着恭敬的心,我讀了一遍《大學》,合上書,閉上眼,我想起自己這三十年的經歷,想起自己的學生時代,也想到我教的那些學生,想起書上説的古人的學習教育,同時也想到了當今層出不窮的社會問題。每個人剛出生的時候是無所謂善惡、愚智的,經過家庭的影響,學校的教育和社會的薰陶,變成了各種各樣的社會人。自從本站運動後,這種讀四書五經的教育已經消失八九十年了,幾十年的國人沒有機會讀到這種教人修身齊家的書,一個人不修德,不會做人,即使有了學問也不會有多大的貢獻。雖然有人能得到好的家教,具備良好的美德,那畢竟是少數,全社會的學齡兒童的德育大部分還要靠學校靠老師來完成的,我作為一個教師,一定要教會孩子文化知識,更重要的是做一個合格的人,一個心理健康,品德高尚的人。

《大學》作為傳承兩千多年的中國傳統經典四書五經裏面篇幅最短的一書,僅約略讀上一讀,已經給我如此大的震撼,讓我有一種重生的感覺,我的文化生命才剛剛開始,我這些年來的成長只是身體的成長,心靈還牌萌芽的程度。讀《大學》讓我感覺自己站在了中華五千年燦爛文化殿堂的門口,裏面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精華所在,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從今以後,我願意和我的學生一起學習,一起成長。

傳統文化論文:《淺議中國傳統文化的現狀》 篇二

摘要:弘揚中華文化,需要我們摒棄任何文化成見,公正客觀地對待人類在其歷史進程中創造的各種不同的優秀文化,正確認識各種不同文化傳統之間的關係,這是發展和繁榮當代中國文化的重要路徑。

關鍵詞:傳統文化的發展;重新認識;綜合創新

中國的文化既包括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也包括中國文化傳統發生劇烈演變的近代文化與現代文化。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文化的主體部分,也是我們先輩傳承下來的豐厚歷史遺產。它不僅記錄了中華民族及其文化發生以及演化的歷史,而且作為世代相傳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風俗習慣,滲透在每個人的血脈中,制約着今天的中國人的行為方式和思想方式。

一、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歷程

中國傳統文化的源流可以上溯到5000—7000年以前。按照文化的總體傾向及本質特徵,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一)從“百家爭鳴”到“獨尊儒術”

從先秦時期到前漢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奠基與成型期,這個時期中國文化的要素構成與本質特徵基本成型。中華民族擁有五千年的歷史,中國文化的發展也經歷了漫長的歲月。春秋戰國時期是一個充滿戰亂的動盪年代,由於諸侯割據、羣雄並起,竟然造就了較為寬鬆的文化環境,使得思想文化領域出現了百家爭鳴的盛況,不同學派的學術思想從不同的角度發展了傳統文化,使得我國古代文化不僅跨越了南北的廣大地域,而且內容更豐富、更多樣化,顯示出了華夏文化的多元性的特色。

從歷史的發展、傳統文化的演變來看秦漢是一個融合的時代。從先秦至漢,完成了中原華夏多種文化的交融,形成了中華民族的文化,這個時期的顯著特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要素和構架基本形成,她們之間此消彼長、融會貫通,造就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總體特徵。

(二)佛教東漸、儒道釋並存與理學的形成

東漢時期,中華民族的本土文化第一次受到外來文化——佛教的挑戰。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劇烈動盪,戰亂、災禍、死亡隨時降臨,於是佛教的“因果報應”“三世輪迴”便紮根盛行。正是在這儒、道、佛等多元融匯的和各家思想多向演化的歷史洪流中,中國傳統文化顯示了它的包容力和生命力。佛教日益民族化、中國化,成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並大大豐富了中國傳統文化。

(三)中國傳統文化對其他文化的排斥、適應與融合

宋後,一方面中國各民族文化進一步融合。另一方面明中期以後,由於資本主義生產關係開始在資本主義體內萌芽,中國封建文化日益突顯。鴉片戰爭之後,士大夫門領略到了西方科學技術發展的優勢,特別是“五四運動”之後人們清醒的意識到舊傳統思想文化的體系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中國傳統文化需要轉變形態了。

二、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低估與復興

中國近代文化過程,從文化層面觀察,是一箇中國文化應對西方文化的衝擊,並試圖對自身做出調整以適應西方文化、建設中國新文化的過程。隨着中國經濟高速發展,在中國甚至出現了一股強勁的中國傳統文化復興的潮流,人們開始重新審視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對儒家傳統進行重新認識。這一重要的文化現象,是中國社會自20世紀初以來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

(一)反傳統激流的噴湧

從1919年到1980年代末,整個中國社會主流的思想文化是激進的和全面的反傳統主義,儒家傳統首當其衝,這是儒家傳統在當代中國演變的第一階段。

從1917年提倡本站開始,“五四運動”開闢了全面徹底地否定儒家文化的進程,對傳統的否定由政治層面進入文化層面。領導“五四運動”的知識分子們認為,中國面臨的問題不是靠移用西學、西政就可以解決的,必須要以西方的現代文化全面代替中國的舊文化。五四運動中具有最高價值的是“科學”和“民主”的觀念。她們是從西方啟蒙思想中借用來的救中國的思想武器。

直到““””結束以後,隨着“改革開放”的推行,中國社會的發展進入一個新時期,在思想方面,過去那種否定一切人類文化傳統的做法改變了。但是,這個社會並沒有改變人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否定態度,從某種意義上説,它只是回到了“五四”時期的起點。整個80年代全面擁抱西方文化和全面譴責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家文化,這成為當時強勁的思想潮流。

(二)對傳統的重新認識

到20世紀90年代以後,激進的反傳統主義逐漸退潮,以儒家為核心的傳統文化得到中國社會乃至世界的肯定,中國傳統文化開始了復興的過程。隨着中國經濟的發展和綜合國力的提升,中國人的民族自信心開始恢復,重建中華民族的精神傳統、復興儒學的呼聲由弱到強,逐漸得到廣泛的認同。

首先,儒家文化在中國社會從來沒有根絕,在中國人的心理結構的深層中和日常生活之中仍佔有一席之地,儒家的基本價值觀念在傳統社會歷來發揮着“齊人心、正風俗”的作用。歷史進程表明,人們摧毀了傳統的價值體系之後,並沒有建立起一個大家一致接受的、足以作為一種替代性的價值體系來重塑中國人的心靈世界,因而造成了嚴重的價值缺失、精神失落和信仰危機。然而,無論一個人還是一個民族,必須有其自身的價值體系,在經過一次並不成功的嘗試之後,人們重新把目光轉向了自己的傳統文化。通過深入挖掘傳統文化中的精神資源來擺脱價值危機,通過創造性的轉化和創新來重建中華民族的文化價值體系,在相當程度上已經成為中國知識分子共同的意識。

其次伴隨着全球化的進程,對民族文化的認同越來越具有重要意義。中國人之所以能夠逐漸走出激進的反傳統主義,重新傾向於肯定以儒家文化為核心的中國傳統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與價值認同的問題是一個重要原因。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一體化的同時,也日益凸顯了文化認同的問題。在人類交流日益便利和頻繁的背景下,越是與不同文化接觸,難麼“我是誰”的問題就越突出。人們越來越意識到,只有根植於自己民族文化的傳統,才能真正在全球多元的格局中佔有一席之地。任何一個民族,乃至任何一個人都無法真正依靠純粹外部文化來建立“自我”,只能深入自己的傳統文化來實現“自我”的確立。目前,中國的崛起已經成為事實,它將在經濟和政治上為世界作出巨大的貢獻。

最後,中國傳統文化命運的轉變還有一個不能忽視的原因,就是有一批真正理解、認同儒學價值,同時又能欣賞、接受西方優秀文化的知識分子,對重建儒家傳統做了不遺餘力的努力。這股浪潮至今在以強勁的勢頭向前發展,毫無疑問必將產生深遠的影響。

三、中國傳統文化面臨的問題

中國當代文化的建設和發展,不可能單純地依賴於某一種文化形式,而是在新的實踐下實現各種不同文化形式的互斥互補、交融碰撞、綜合創新。不同民族在其歷史發展中創立的不同文化形式,有互相排斥、衝突和對立的一面,也有融合、互補和統一的一面。我們不能“蔽於一隅”,而應該站在更高的高度予以審視。因此,不管何種文化,在當代中國都將面臨一個現代轉換的問題,或者説都面臨如何中國化的問題。

就中國傳統文化來説,它產生於中國古代社會,是古代社會經濟、政治的反映,是對那個時代的問題和任務的解決和解答,在今天要想發揮其積極作用,就必須實現其創造性轉換,使其無論在思想內容還是表達形式上都要與現代社會相適應。

四、結語

因此,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文明共有精神家園,需要我們摒棄任何文化成見,公正客觀地對待人類在其歷史進程中創造的各種不同的優秀文化,正確認識各種不同文化傳統之間的關係,真正實現中國文化、西方文化之間的對話與融通,這是發展和繁榮當代中國文化的重要路徑。

參考文獻:

[1]劉向陽、劉志揚、韓書堂。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學習中華傳統文化心得體會 篇三

早晨四節課的時間聆聽了王老師的演講,自己受益非淺。王竑錡老師的演講猶如一縷陽光照入了我的心房,讓我看清了黑暗中的道路。

王竑錡老師説人的煩惱來自有所求,對啊,你想要做的事而達不成的時候你會煩惱。去做一件事有對有錯不能用不成熟的思想去衡量別人的思想,畢竟每個人所在的位置高度,看待問題思想都是不一樣的。其中老師放了一部宣傳片有一句話讓我記憶猶新:出生是原點也是起點,讓我感觸很深幫助別人成就自己,印象最深的便是王竑錡老師講出的一粒種子的故事,當別人播種下這裏種子時,用了各種方法,對現在還是一粒種子來説,憑什麼自己要屈尊在這小小的泥土裏,可等種子慢慢長大的時候,那粒種子不會再去埋怨別人把它種下,更不會去埋怨踩它一腳的人,種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吸收着,它還是那粒種子時別人給予它的養分,它會感激。同樣,當我們在感到受別人折磨時,不要難過,不要埋怨,那是別人在為你以後的成長與發展做鋪墊,不經歷風雨那能遇到彩虹?

我們應該要無時無刻的感激別人對自己做過的事情,他讓我們得到了不一樣的成長,也獲得了更多的力量,慢慢的儲存能量,等待時機能成熟時迸發出無窮的力量,震撼着那些曾經“幫助”自己的每一位人,感謝他們的存在才能成就今天的自己。感謝人生旅途中每一位拉引者,帶我們走向光明

學習中華傳統文化心得體會 篇四

通過我院開課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讓我對傳統文化有了一個新的認識,過去我一直認為文化是一種飄渺虛無的東西離我們很遠,通過學習我瞭解到文化其實就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生活創造形成的產物。是指大到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民族小到一個人的言行舉止、生活方式、行為規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

作為一箇中國人,我們怎能不瞭解自己的文化呢?雖然我們生活在這個社會被中國傳統文化潛移默化地影響着,但我們仍有必要系統地學習我們的文化。因為在當今經濟全球化發展的進程中,不斷地有新的元素融入到我們生活中如今許多的年輕人為了追求時尚、追求特立獨行,在人生進程中已迷失了自己。哈韓、哈日已經成為了一種風尚,我們現在有些年輕人能夠流利講出國外的服飾歷史以及飲食文化能夠講一口流利的外語,卻對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了解不深,甚至不能流利的朗誦一篇孝經。中國上下五千年文明給後代留下了無窮無盡的精神財富,傳統文化是我們這個民族的血脈,是我們這個民族的脊樑,沒有了深厚的傳統文化,我們會變得野蠻、愚昧,缺少了對傳統的瞭解和認識,我們將變得淺薄、無知。但是在現代中國人的身上隨着一代一代更替,這種傳統精神的影子越來越模糊了。提起傳統文化,成長於文化斷層期的現代人多數沒有什麼清晰的概念。

通過學習傳統文化可以培養文化氣質,開拓我們的人生境界,並能啟悟生命的智能,發揮理性的功能。傳統文化中有許多有價值的東西,反映了中國人民在改造自然和社會中的一些高尚品質,是應該得到繼承的。

有段時間,我學習了關於《孝經》的知識,父母在最初的時候給予了我們生命,然後他們花了很多時間教我們用勺子和筷子吃東西,教我們穿衣服、綁鞋帶、扣扣子,教我們洗臉,等教我們學會了所有東西時候,我們首先回報給他們的是頑皮和頂嘴,我們忘記了父母將你我捧在手心,含在嘴裏那些日子,我們忘記了父母是怎樣把畢生的心血一點一點的傳輸給我們。所以我很慶幸能在這個時候學習到傳統文化讓我學會了感恩。

我們需要學習傳統文化弘揚傳統文化,一個人有了良好的品德,才會得到

大家的肯定和認可,才會給我們的國家和民族做出有利的貢獻,才能是個有精神有信仰的有靈魂的人……

學習中華傳統文化心得體會 篇五

這學期 我選修了傳統文化與養生這門課,使我對中國傳統文化有了新的認識,同時也對養生與文化之間的關係有了更深層次的瞭解。中國有着五千年的歷史文化精神,不僅是在文學上,武術上,還是在思想上都有着很深的造詣,而其中也包含了很多養生的道理,在這幾個星期的上課中,我瞭解到了陰陽八卦的奧妙,還有佛家思想的博愛精神,還有道家的思想,身體內部的器官還有穴位,更有很多互動,瞭解到許多養生的方法,包括太極拳,和走路的方法等等,在同學的演講,我也瞭解了茶文化,酒文化,食物,服裝,藏傳佛教等知識,使我受益匪淺。

以前的我不是特別瞭解中國的文化,因為自己學的是工科,對歷史文化不是很有了解也不是特別有興趣,但是學習了之後我想法發生了一些改變,也產生了很多樂趣,傳統文化是我們祖祖輩輩積攢下來的文化知識,內容豐富,傳達的意思也各有不同,儒家道家的思想,而我們作為後輩,更應該瞭解併發揚這些文化,代代相傳,並能在工作和學習中真正的應用到這些,在養生中結合這些文化,是我們不僅能鍛鍊身體,更能理解文化的精髓。動畫版的釋迦摩尼我看到了宣揚佛法的不易,已經佛所傳達的寬容,博愛等精神,是我更加了解佛教文化。

再者談談我對養生的看法,所謂養生,通常解釋為保養、養護生命之義。不僅是對身體的鍛鍊養護,同時也關注人類的心理世界和情感世界,對道德品質、精神世界的修煉與維護,在課堂上我們看過一個近一百五十歲的老人的片段,是我印象深刻,精神不僅要達到一定的高度,修身養性,還有鍛鍊身體,瞭解文化,朗誦經文,平和自己心境等方面都做到才能達到較好養生的效果。

總之這門課讓我受益匪淺,對我以後的生活和學習都有很大的影響,中國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雖然我只曉得其中一小部分的道理,還有很大一部分需要我去探索和了解,對於中國的傳統文化我們需要去其糟粕,取其精華。我們的祖先為我們留下了一筆如此寶貴的財富,我們應該繼承併發揚其中優良的傳統,與養生等融會貫通,為我們的生活和學習服務,讓我們身心都更加健康。

學習中華傳統文化心得體會 篇六

xx年 2月5日,我有幸參加了xx市“十二五”第一批骨幹教師培訓。並聆聽了由陝西師範大學圖書館書記、副館長馬曉雄老師關於《傳統文化與師德新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佛更要金裝》的專題報告。深受啟發,受益匪淺。馬曉雄老師以鮮活的案例、豐富的知識及深刻的理論闡述,給了我很多指導、引領和啟發,使我進一步開拓了視野,更新了觀念。

馬老師從當前傳統文化現象談起。並從以下切入點進行詳盡分析:

1、認識現代教育之特點是開放而非封閉的。因此務必要實現從培養勞動者、建設者到培養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三個面向轉身;

2、鼓勵教師自由發展、自我提升,倡導依靠崗位實現個人價值和利益最大化;

3、尊重、關愛教師而非強化約束和控制。

4、幫助教師享受職業樂趣而非增加職業和心理壓力。

5、幫助教師塑造“師道尊嚴”而非銷蝕和詆譭“師道尊嚴”。

6、幫助教師實現家庭文化的傳承和提升。

馬老師的報告中,着重強調的六個方面的問題,目的是要求教師要認真把握現代教育的基本特點。要認清人的發展關鍵,在教育實踐中,應當努力使“個性化教育”要成為現代教育的核心理念,並通過學生教育之成功重塑“自身師德建設與師道尊嚴”。馬老師的講座,讓我感同身受。現從下列三個方面談談我的體會:

學習中華傳統文化心得體會 篇七

3月29日上午,x市傳統文化研究會成立。新當選的x市傳統文化研究會會長陳桂玲接受記者採訪時説,x文化內涵概括起來就是“國泰民安”。“國泰”是國與家的概括,是家國情懷;“民安”是平民平安文化,是百姓對幸福、平安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國泰民安”其本質上是“國求安泰,民求幸福”的家國情懷、人文情懷、天下情懷。

據瞭解,3月8日至17日,由x省自然資源廳和x市政府聯合編制的《x市城鄉一體空間發展戰略規劃》公示。規劃提出“濟泰共建大省會,打造成為x省會城市羣的先行發展區”。為保護和利用好中華文化樞軸,規劃提出“擴容京滬軸線,產業與文化‘雙廊分立’,破解工業發展和文化保護的矛盾;圍繞文化樞軸,通過劃定生態保護區、文化預留區和功能調整區,協調、預留與x、x的連接空間;建設泰山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示範區”,與曲阜共同形成中華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示範區。”

據介紹,x成立傳統文化研究會,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一是大力弘揚自強不息、敬業樂羣、扶危濟困、見義勇為、孝老愛親等中華傳統美德;二是要注重實踐與養成、需求與供給、形式與內容相結合,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更好更多地融入生產生活各方面。深入挖掘城市歷史文化價值;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涵養企業精神,培育現代企業文化;三是要保護傳承文化遺產;四是要深入開展主題活動,實施中國傳統節日振興工程,豐富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等傳統節日文化內涵;五是要大力發展文化旅遊,充分利用歷史文化資源優勢,規劃設計推出一批專題研學旅遊線路,引導遊客在文化旅遊中感知中華文化。推動休閒生活與傳統文化融合發展,培育符合現代人需求的傳統休閒文化。

傳統文化論文:《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學的關聯性》 篇八

[摘要]傳統文化是指民族在歷史發展中沉澱下來的文化精華,是民族文化中哲學、美學和藝術的結晶。中華民族具有五千年的文化發展歷史,也形成了獨特的哲學、美學體系。這些傳統文化以詩歌、戲劇、小説和散文等文學形式傳承下來。在上世紀五四運動之後,一些傳統文化被當做阻礙歷史發展的精神枷鎖拋棄,因此,我國的傳統文化一度出現與現代文學隔離的現狀。在21世紀的今天,發揚傳統文化是國力的體現,在現代文學中體現傳統文化是現代文學發展的新目標。

[關鍵詞]傳統文化;現代文學;批判;繼承

一、傳統文化的內涵

傳統文化是民族特色和民族風貌的集中體現。目前,儘管世界的發展正朝着全球化邁進,但東方人和西方人還是有明顯的區別,東方人的內斂含蓄和西方人的外向粗獷並沒有隨着全球化發展而改變。儘管同為東方人的民族特徵,但表現在不同的民族和國家也明顯不同,像中華民族和鄰近的日本、韓國、泰國等國家民族相比,雖然都具有內斂含蓄的相同點,但民族區別還是存在的,這就是不同的傳統文化在不同民族體現出來的不同印記。提到中國的傳統文化,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儒家思想的影響。儒家思想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核心部分,但不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全部,中國傳統文化除了儒家思想,還包括佛教、道教思想,這我還是廣義的傳統文化,如果細分起來,傳統文化在表現形式上可以分為古詩、古文、詩詞、國畫、醫學、戲劇、民族音樂。在時間上可以分為原始文化、古代文化、近代文化和現代文化;從社會層面上可分為宮廷文化、官方文化、文人文化和民間文化;從社會功用來分,還可以分為名號文化、服飾文化和禮儀文化等。中國的傳統文化不僅僅是限於漢民族文化,由於中國是多民族國家,因而中國傳統文化也吸收了其他少數民族文化。就是在當前,我國的少數民族文化還有自己的特色,這些文化特色和不同民族的信仰有關。從信仰來看,我國漢族人民和大多數民族信仰佛教和道教,這樣就形成了佛教文化和道教文化。但我國的少數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像西藏地區藏族人民信仰的喇嘛教、回族人民信仰的伊斯蘭教以及部分民族信仰的薩滿教、__,這些不同的宗教信仰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它們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傳統文化以不同的方式存在於人們的生活中,被人們一代一代繼承下來,但隨着社會的發展,尤其是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一些傳統文化正在經受着外來文化的衝擊,有的正逐步退出人們的生活。像我國傳統禮儀文化中的關於婚姻方面的“問名、納彩”等文化形式,以及結婚典禮中的拜天地儀式,在當前的社會中逐步被西方神父證婚儀式所代替。而一些傳統的文化遊戲,像充滿文化氣息的對對聯、猜燈謎等高雅活動也成為一去不復返的歷史。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要發揚我國的傳統文化,除了在生活中體現,最主要的還是通過文學藝術形式加以傳承。

二、傳統文化在傳統文學中的體現

我國的傳統文化能流傳至今,除了在日常生活中廣泛利用之外,更多的則是通過文學作品的形式傳承下來的。我國的文學作品是以詩歌開始,然後發展到散文、戲劇、小説這些形式。在我國最古老的詩歌總集《詩經》中,就記載了我國奴隸社會時期人們的勞動、生活、祭祀等活動。在春秋戰國時期,我國的哲學得到了告訴發展,“諸子百家”用他們的散文記錄了自己的思想,使後人瞭解到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的思想內涵。到了漢朝,儒家思想成為我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在漫長的封建時代,我國的文人都是用儒家思想來作為行事標準。這種文化思想在我國曆代文學作品中都有體現。儒家思想對人的要求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對品德的要求是“仁義禮智信”。儒家思想影響下的中國人追求的最高目標是“治國平天下”,天下太平是每個人的最終理想,因此“文死諫,武死戰”成為一種最偉大的獻身。一些有抱負的文人就將憂國憂民的思想寫進了他們的詩歌中,這些詩歌在《樂府詩》和“建安七子”的詩歌中體現為對戰爭的不滿;在太平年間,詩人們希望人們安居樂業,所以對於國家用人制度、賦税政策造成的內亂憂心忡忡,這種思想從魏晉時代的鮑照、左思一直延續到唐宋時期李白杜甫白居易,以及宋朝的范成大、范仲淹的詩歌中。他們用自己的詩歌表達對國家對人民的關心。因為儒家思想的最高準則是“平天下”,因此對於國家完整看得高過自己的生命,對於維護國家的尊嚴也超出了自己的生命的愛惜。因此才有蘇武北海牧羊十八年不變節,辛棄疾的“欄杆拍遍”的憤慨,陸游的“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的牽掛,才有南厓海戰後的十萬軍民跳海為宋帝殉葬的壯舉,才有後來鄭思肖的“寧可枝頭抱香死”的不屈。進入元朝之後,我國的戲劇得到了高度發展,一些生活趣事,歷史典故被編成戲劇廣為流傳,這種老少皆宜的文化形式不斷傳承了歷史文化,還將人們生活中的一些禮儀文化進行了傳播。進入明朝以後,小説又得到了空前發展,當時的小説種類繁多,不同題材的小説都宣傳了不同的文化,像才子佳人小説中,大量的詩詞唱和,表現了封建時代男女相愛的含蓄委婉;而流傳後世的《三國演義》不僅宣傳了儒家的忠君思想,還將我國的古代軍事文化做了細緻的描寫;《水滸》宣揚的是我國的俠義文化;《西遊記》則是描寫了我國的佛教文化。我國明清時期的戲劇對傳統文化的傳播,都是以儒家思想為準則的。像戲劇中對於愛情的描寫都是突出忠貞不移,在極端情況下有“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傾向,像《桃花扇》,將個人情感和國家民族氣節結合在一起;而《清忠譜》則是為正義,為尊嚴不惜犧牲個人性命。這個時期流行的小説也是以宣傳儒家思想的忠恕、信義、仁義為主,除了四大名著,像《兒女英雄傳》《三俠五義》這些在民間廣受歡迎的通俗小説,宣傳的是朋友之間的仁義,為了正義而奮鬥的主題。《金瓶梅》和《紅樓夢》雖然描寫的是家庭生活,沒有直接歌頌仁義,但對於兩個大家族走向衰敗時,那些落井下石的背義之人還是進行了諷刺。

三、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學的關係

現代文學是從五四運動之後開始的,以現代本站寫成的詩歌和戲劇、小説,它們和古代文學相比,無論是形式還是表現手法都有較大的區別。現代文學對於傳統文化的傳播有個從隔離到傳承的過程。

1、現代文學與傳統文化的隔離

五四運動的爆發是在我國民族處在落後、衰微的狀態之下,一代熱心青年在為民族為國家的落後深感痛心的同時,在積極尋找落後的思想根源,認為中國的落後主要是幾千年來思想體系建立在以儒家思想為準繩的體系之上造成。因此,五四運動在文化上對我國的儒家思想進行的徹底否定,將西方的個性解放思想引進到中國。五四運動之後的現代文學對傳統文化的隔離表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形式上,用本站代替了八股文,用現代詩代替了律詩。另一個是在表現內容上,現代文學受西方影響,表現的是人物個性和命運,對於傳統文化中的忠孝和節操對人性的壓抑進行了批判。與此同時,現代文學擯棄了中國傳統的哲學思想,引進了西方一些思想家的哲學思潮,像叔本華、尼采等人的哲學。這種隔離在上世紀前半葉表現得還不明顯,在新中國建國之後,尤其是“”時期,現代文學對我國的傳統文化隔離現狀發展到了徹底否定的地步,不僅否定了儒家文化,也否定了佛教文化和道教文化。好在這種狀態隨着“”的結束得到了改善。

2、傳統文化在現代文學中的體現

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我國的現代文學雖然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出現了隔離狀態,但由於作家的思想觀念不同,一部分人認為傳統文化落後,但也有一部分作家在作品中用現代的文學眼光來傳承傳統文化。沈從文在他的小説中以反映湘西地域文化為主,他的代表作《邊城》就將我國傳統的道教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儒家的“和”“仁”“信”等思想通過小説反映出來。巴金的《家》《春》《秋》是用批判的態度來描寫封建家族,但對於封建家族方面的文化也有所涉及。在張恨水的系列小説中,通過對生活在下層的民間藝人生活的描寫,將我國的民間曲藝和家族文化都做了比較細緻的描寫。老舍的《四世同堂》描寫的是抗戰時期一個大家族的遭遇,其中對於國家興亡的關心和我國古代作品中對於國家興亡的看法是一致的。豐子愷的散文集《緣緣堂隨筆》通篇都充滿了傳統的佛教思想,將愛護生靈,體現童真作為表現主題。葉聖陶等人的作品也同樣反映了當時下層勞動人民的疾苦,和我國古代詩人對民生的關注相似。解放後,趙樹理寫的一系列“山藥蛋”派作品,像《李有才板話》《小二黑結婚》等反映農村生活題材的作品,其中也藴含着深厚的傳統文化。“”結束後,我國的文學創作在思想上得到了徹底解放,文學作品出現了異彩紛呈的局面,出現了大批既有現代文學特點又有傳統文化特色的文學作品。像莫言的《紅高粱》,內容是反映國家興亡與個人的關係,但表現方式上又綜合了西方的文學表現手法。阿來的《塵埃落定》,表現的是我國藏族土司文化小説中有大量的佛教文化的表現;而陳忠實的《白鹿原》反映的是“民族的祕史”,涉及到了我國傳統的儒家精髓,而白鹿兩家秉承的“耕讀傳家”的治家傳統以及家傳的“修身齊家”的人格理想都對儒家思想做了詮釋。在當代現代文學對傳統文化的傳承方面,值得一提的是黑龍江籍作家遲子建,她的長篇小説《額爾古納河右岸》,反映東北地區的少數民族人生活,其中對於鄂温克的歷史、生活現狀以及他們信奉的薩滿教都做了詳細描寫。《偽滿洲國》則是將偽滿時期的下層百姓作為表現對象,表現了東北地區特有的傳統文化。在她的所有作品中,都是以表現東北地區的傳統文化、少數民族文化為主,向世人展示了東北黑土地上的特色文化。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的一些著名作家都將工作重點轉移到對傳統文化的研究上來,像王蒙對老子的研究,劉心武對《紅樓夢》的研究。可見,隨着時代的發展,有識之士已經認識到傳統文學對現代文學發展的主要作用,離開了傳統文化,文學也失去了民族特性。

[參考文獻]

[1]駱素青,劉義婧,趙秀忠。中國傳統文化的實用理性[J]。中國宗教。2011(07)。

[2]翟文鋮,楊新剛。“傳統文化與20世紀中國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J]。文學評論。2010(01)。

[3]朱德發。重探60年五四文學革命研究的誤區———質疑“徹底反傳統文學”論[J]。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05)。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muban/jingxuan/5kpg9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