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歷史七年級下冊知識點全梳理【通用多篇】

歷史七年級下冊知識點全梳理【通用多篇】

歷史七年級下冊知識點全梳理【通用多篇】

課 科舉制的創立 篇一

一、魏晉以來,官員大多從高門權貴的子弟中選拔。

二、科舉制的誕生與完善

階段 人物 貢獻 影響

科舉制的創立 隋文帝 開始用分科考試的方法選拔官員 1、改善了用人制度:門弟不高的讀書人,可以憑才學做官,使得有才識的讀書人有機會進入各級政府任職。選拔官吏的權力也從地方集中到朝廷。

2、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士人用功讀書風氣盛行。

3、促進了文學藝術的發展,尤其因為進士科重視考詩賦,也大大有利於唐詩的繁榮。

4、科舉制度在我國封建社會延續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廢除。

隋煬帝 正式設置進士科,科舉制正式誕生

科舉制的完善 唐太宗 擴充國學的規模,增加考試的人數

武則天 增設殿試、武舉

唐玄宗 豐富考試的內容:詩賦成為進士科主要的考試內容。

三、科舉制的影響

1、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識的讀書人有機會進入各級政府任職。2、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3、促進了文學藝術的發展。(直到清朝末年才廢除)

課 民族政權並立的時代 篇二

安史之亂,唐朝由盛轉衰。907 年,唐朝為藩鎮所滅。

一、遼宋西夏的並立

1、契丹的興起

(1)契丹的生活習俗:遊牧為主,唐末開始逐漸有了農耕生活。

(2)契丹國的建立:10 世紀初,契丹首領阿保機,統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國,都城在上京。

2、北宋的建立

(1)北宋的建立:960 年,後周大將趙匡胤在陳橋驛發動兵變,建立宋朝,定都東京,史稱北宋。趙 匡胤就是宋太祖。

(2)杯酒釋兵權:用設酒宴的方法解除了統兵大將的兵權。

3、西夏的建立

4、北宋與遼的和戰---澶淵之盟

(1)時間:宋真宗統治時

(2)內容:宋初,對遼用兵失敗,只好採取防禦政策,遼撤兵,宋朝給遼歲幣。

(3)評價:①宋每年要給遼歲幣給老百姓增加了負擔,對宋來説也是屈辱的。②但這個條約也使遼宋 之間保持了很長時間的邊境和平,這樣有利於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特別是雙方在邊境地區貿易的發展

5、北宋與西夏的和戰

11 世紀前期,党項首領元昊稱大夏國皇帝,都城在興慶,史稱西夏。

宋與西夏的和議:①元昊向宋稱臣;②宋給西夏歲幣;③雙方在邊界開放貿易。

二、金與南宋的對峙

1、12 世紀初期,女真傑出首領阿骨打,起兵抗遼,接着在會寧稱帝,國號金。他就是金太祖。

2、1127 年,北宋被金滅亡,趙構登上皇位,定都臨安,史稱南宋。 3、抗金英雄:岳飛 郾城大捷

4、宋金和議:南宋向金稱臣,並給金歲幣,雙方以淮水至大散關一線劃定分界線。宋金對峙局面形成。

南宋向金稱臣,並給金歲幣;雙方以淮河至大散關一線劃定分界線。宋金對峙局面形成。政權建立民族

建立時間建立者都城遼契丹

10 世紀初遼太祖阿保機上京北宋漢族960 年宋太祖趙匡胤

東京(今開封)西夏党項

11 世紀前期李元昊興慶金女真

12 世紀初期金太祖阿骨打

會寧,後遷到中都南宋漢族1127 年宋高宗趙構臨安(今杭州)

課 “貞觀之治” 篇三

一、唐朝的建立:李淵在太原起兵,618年攻佔長安,建立唐朝。(時間:618年 開國皇帝:唐高祖李淵 都城:長安)

二、貞觀之治:人物:唐太宗。措施:注重總結歷史經驗教訓,重視人民羣眾的力量;注重發展生產,減輕人民負擔;崇尚節儉;任用賢才(房玄齡謀杜如晦斷)、虛心納諫(魏徵)。表現:政治比較清明,經濟發展較快,出現繁榮景象,國力逐步強盛。歷稱當時的統治為“貞觀之治”。

三、女皇武則天:我國曆的女皇帝,晚年稱帝,改國號為周。武則天重視發展農業生產,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郭沫若稱其統治“政啟開元,治宏貞觀。”( 為什麼歷稱武則天的統治為“政啟開元,治宏貞觀”?答:武則天當政期間,繼續實行唐太宗發展農業生產、選拔賢才的政策,使唐朝社會經濟進一步發展,國力不斷增強。為開元盛世開闢了道路。)

課 對外友好往來 篇四

一、對外友好往來

隋唐對外交往比較活躍,與亞洲以至非洲、歐洲的一些國家,都有往來。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 的聲望,各國人稱中國人為“唐人” 。

主要的對外友好往來城市:長安、洛陽、廣州、揚州。

二、唐朝與日本的友好往來

1、隋唐時,中日兩國交往密切。貞觀年間,日本有很多遣唐使、留學生和留學僧來唐學習。

2、遣唐使回國後很受重用,他們以唐朝的制度為模式,進行政治改革,還參照漢字創制了日本 文字,在社會生活上至今都保留唐朝人的某些風尚。

3、唐朝赴日本的使節和僧人中,最有影響的是鑑真,曾六次東渡日本,在日本傳播唐朝文化。

4、唐朝文化對日本的影響:政治制度、文字、建築、錢幣、習俗等。

三、唐朝與新羅的友好往來

(1)派遣使節和大批留學生到唐朝學習; (2)新羅商人來中國經商,新羅物產居唐朝進口首位。 表現有:仿唐制建立政治制度、採用科舉制選官吏、引入了中國的醫學、天文、歷算等科技成就。 四、唐與天竺的關係:玄奘西遊

唐朝時中國與天竺交往頻繁,最傑出的使者是高僧玄奘。貞觀初年,他從長安出發,前往天竺。 回國後,專心翻譯佛經,還寫成著名的《大唐西域記》 。這部書是研究中亞、印度半島以及我國新疆 地區歷史和佛學的重要典籍。

為什麼唐朝與世界各國保持頻繁的友好往來?

1、唐朝的強盛、繁榮、先進,對世界各國產生了巨大的吸引力。

2、唐朝比較開放的政策和比過去發達的對外交通,給唐朝與各國友好往來提供了條件。

課 “貞觀之治” 篇五

一、唐朝的建立 時間:618 年 開國皇帝:唐高祖李淵 都城:長安

二、貞觀之治

唐太宗重視發展生產,減輕農民的賦税勞役;注重作用賢才和虛心納諫:他任命富於謀略的房玄 齡和善斷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稱“房謀杜斷” ;重用敢於直言的魏徵為著名的諫臣。 唐太宗統治時期,政治比較清明,經濟發展較快,國力逐步加強。歷史上稱當時的統治為“貞觀之治。

形成”貞觀之治“局面的原因是:

1、注重總結歷史經驗教訓,重視人民羣眾的力量;

2、注重發展生產,減輕人民負擔;

3、崇尚節儉;

4、任用賢才、虛心納諫。

5、大興學校,發展科舉。

三、女皇帝武則天

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晚年稱帝,改國號為周

為什麼歷史上稱武則天的統治為”政啟開元,治宏貞觀“?

武則天當政期間, 繼續實行唐太宗發展農業生產、選拔賢才的政策, 使唐朝社會經濟進一步發展, 國力不斷增強。為開元盛世開闢了道路。

七年級下冊歷史期末複習知識點 篇六

第 1 課 繁盛一時的隋朝

一、南北重歸統一

1、隋朝的建立 時間:581 年 建立者:隋文帝楊堅 都城:長安

2、隋朝的統一 時間:589 年,隋朝滅陳,統一南北。

3、隋朝的滅亡 時間:618 年,隋煬帝在江都被部將殺死,隋朝滅亡

4、為什麼隋朝能實現重新統一?

①長期的分裂和戰亂,人民渴望統一

②北方:經過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民族界限縮小,為南北統一創造了條件。

南方:江南經濟的發展,南北人民要求結束分裂局面,加強雙方的經濟交流;

③隋朝勵精圖治,國力強盛。陳朝統治腐敗,力量衰弱。

二、隋文帝-”開皇之治“

隋文帝的統治措施:

①改革制度 ②發展生產 ③注重吏治

隋文帝在位時期,國家統一、安定,人民負擔較輕,經濟繁榮發展,史稱隋文帝的統治為”開皇之治“。

三、隋朝大運河

1、時間、人物:隋煬帝從 605 年起,開通了一條縱貫南北的大運河

2、以洛陽為中心,北達涿郡,南至餘杭,全長四五千裏。

3、分為四段(自北向南) :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

4、連接五大河(自北向南) :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

5、開鑿的目的:①遊玩江都; ②加強南北交通; ③鞏固隋朝對全國的統治。

6、意義:大大促進了南北的經濟交流。

課 開元盛世 篇七

一、開元之治

唐玄宗勵精圖治的表現:

(1)任用賢才(姚崇) (2)重視吏治 (3)崇尚節儉

二、盛世經濟的繁榮1、農業(1)農耕技術的發展:育秧移植栽培

(2)茶葉生產的發展 唐朝出現了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 ,作者陸羽被後人稱為”茶神“ 。

(3)農業工具的改進:出現新的農業工具--曲轅犁;創制新灌溉工具--筒車。

2、手工業

(1)絲織業

(2)陶瓷業:越窯青瓷、邢窯白瓷、唐三彩3、商業(1)著名的大都市:長安、洛陽、揚州、成都

(2)長安城:長安城內分為坊和市,坊是居民宅區,市為繁榮的商業區。長安既是當時各民族交往 的中心,又是一座國際性的大都市。 ① 城市佈局:宮殿、衙署、坊、市分置,宮殿區位於全城北部 中央;全城呈東西對稱分佈;全城街道整齊,樹木成行。②人口:百萬人③邊疆各族和各國人士雲 集,商業繁盛。

唐玄宗統治前期(開元年間) ,政治清明,經濟空前繁榮,倉庫充實,人口明顯增加,唐朝進入 全盛時期,歷史上稱為”開元盛世"。

課 萬千氣象的宋代社會風貌 篇八

一、衣食住行等習俗的變化

1、衣:各級官員服色有嚴格規定,百姓只穿黑白兩色衣服。勞動者多穿小袖狹身的短衣。婦女纏足的陋習逐漸傳開。

2、食:北宋肉食以羊肉為多,南宋時南方人吃魚多。宋代時,北方以麪食為主,南方以稻米為主。

3、住:百姓住房多為低矮茅屋,貴族宅第宏麗,前堂後寢,兩側有耳房和偏院。

4、行:宋代缺馬,多用牛車,也有驢車。達官貴人出門乘轎,士大夫一般騎驢、騾。

二、熱鬧的瓦子和歡樂的節日

1、“瓦子”和“勾欄”:東京城內的娛樂兼營商業的場所,稱“瓦子”。瓦子中圈出專供演出的圈子,稱為“勾欄”。它們的出現是宋朝市民階層不斷擴大的結果。

2、宋代傳統節日有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宋代稱春節為元旦,最為重視。除夕夜,百姓要祭祖、迎神功佛、掛年畫、貼“桃符”、守歲等。

課 科舉制的創立 篇九

一、魏晉以來,官員大多從高門權貴的子弟中選拔。

二、科舉制的誕生與完善人物貢獻隋文帝開始用分科考試的方法選拔官員

完善階段隋煬帝正式設置進士科,科舉制正式誕生唐太宗擴充國學的規模,增加考試的人數

誕生階段武則天增設殿試、武舉唐玄宗豐富考試的內容:詩賦成為進士科主要的考試內容。

三、科舉制的影響

1、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識的讀書人有機會進入各級政府任職。

2、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士人用功讀書風氣盛行

3、促進了文學藝術的發展。尤其因為進士科重視考詩賦,也大大有利於唐詩的繁榮。 科舉制度在我國封建社會延續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廢除。

歷史七年級下冊知識點全梳理 篇十

一、隋唐科舉制度:

北:P20科舉制是通過分科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隋唐時期創立並完善了科舉制度,強調以才能作為選官標準的原則。

二、武則天

北:P13-15武則天是我國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武則天統治時期,不拘一格選拔普通地主中的優秀人才。注重減輕農民負擔,採取各種措施促進社會生產斷續發。當時,人口明顯增長,邊疆得到鞏固和開拓,史稱有“貞觀遺風”,為唐朝全盛時期的到來奠定了基礎。

三、“開元盛世”

北:P15唐玄宗統治前期政局穩定,經濟繁榮,被譽為“開元盛世”。

四、唐與吐蕃的交往:

P28吐蕃是今藏族祖先。文成公主入藏與松贊干布聯姻,密切了唐蕃經濟文化的交流。

五、遣唐使、玄奘西行、鑑真東渡

(一)遣唐使

北:P32遣唐使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進行文化交流的使團;遣唐使把唐朝的典章制度、天文曆法、書法藝術、建築藝術以及生活習俗等帶回本國,對日本的生產、生活與社會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二)鑑真東渡

北:P33鑑真到達日本除講授佛經,還詳細介紹中斬醫藥、建築、雕塑、文學、書法、繪畫等技術知識,對中日經濟文化交流做出了傑出貢獻。(識圖P34鑑真東渡示意圖)

(三)玄奘西行

北:P35玄奘是唐朝的高僧,為了求取佛經精義,他西行前往佛教聖地天竺。玄奘是第一個系統地把天竺佛教、歷史、地理、風土人情等記錄下來並介紹到中國的人。(玄奘西行示意圖)

六、列舉“貞觀之治”的主要內容,評價唐太宗:略

[考試説明]經濟重心的南移和民族關係的發展

一、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

北:P64魏晉南北朝以來,全國經濟重心出現了南移的趨勢。兩宋時全國的經濟重心從黃河流域轉移到長江流域。

二、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的史實

北:P75-761206年,蒙古貴族在斡難河源召開大會,推舉鐵木真為蒙古族的最高首領,尊稱為“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權1260年,成吉思汗之孫忽必烈繼承蒙古汗位。1271年,忽必烈改國號為元,建立元朝,第二年定都大都。忽必烈為元世祖。

[考試説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社會危機

一、清朝設置駐藏大臣

北:P1101727年,清朝開始設立駐藏大臣,作為中央政府的代表長駐西藏,同、**共同管理西藏。

二、平定大小和卓叛亂的史實

北:P110清朝平定大小和卓叛亂,重新統一新疆,促進了維吾爾族同中原地區的交流,對鞏固西北邊疆起到了重大作用。設伊犁將軍,加強中央對邊疆和少數民族地區的管轄。

三、清朝加強對邊疆地區管轄和維護祖國統一的主要措施:略。

四、戚繼光抗倭:明朝時戚繼光抗倭。

P104-105(1)明代,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盜,經常騷擾我國沿海地區,沿海居民稱他們為“倭寇”,明朝中期,海防鬆弛,倭患嚴重,倭寇到到處燒殺搶掠,使百姓的生命財產慘遭損害。明政府派年輕的將領戚繼光,到浙東沿海抗倭。(2)戚繼光訓練的軍隊作戰勇敢、紀律嚴明,多次挫敗倭寇的進攻,聲名大振,號稱“戚家軍”。1561年戚家軍在台州九戰九捷,迅速蕩平浙江境內的倭寇。後又開赴福建和廣東,東南沿海抗倭寇基本肅清。

五、鄭成功收復台灣

北:P105—106明末,荷蘭殖民者侵佔了我國台灣地區,1661年,在東南沿海堅持抗清鬥爭的鄭成功率領大軍從金門出發,在當地高山族人民的幫助下,順利地在台灣登陸並迅速包圍了入侵的荷軍。1662年,荷蘭總督被迫簽字投降,台灣又回到祖國的懷抱。鄭成功收復台灣,給荷蘭殖民者以沉重打擊,對亞洲和其他國家也起到保護作用。

六、雅克薩之戰

北:P106—107沙俄強佔雅克薩和尼布楚。康熙帝決定用武力捍衞祖國邊疆,1685年,清軍圍攻盤踞在雅克薩的沙俄軍隊,俄軍戰敗投降。1686年,清朝再次出兵雅克薩,重創俄軍。沙俄政府被迫同意通過談判解決中俄兩國邊界問題。1689年,中俄兩國在尼布楚進行談判,雙方簽定了第一個邊界條約《尼布楚條約》。

七、鄭和下西洋

北:P127-128明初,社會安定,國力雄厚。1405-1433年,明政府先後七次派鄭和下西洋。鄭和的船隊擁有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船隻和航海技術,船上配備航海圖和羅盤針。船隊航行於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廣大海域之間,到達亞非三十多個國家,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一帶。鄭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空前的壯舉,比歐洲的遠洋航行早半個多世紀。

P128-129鄭和下西洋加強了中國與亞非各國人民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和友好來往,而且推動華僑移居南洋,促進了南洋地區社會經濟發展。但鄭和下西洋的目的主要是宣揚國威和到西洋“取寶”,不計經濟效益;用來輸出的物品也大多由官府督造或低價強徵硬派,造成大量手工工匠逃亡。隨着明朝國力衰退,遠洋航海的壯舉也最終被廢止。

八、“閉關鎖國”的主要表現、歷史影響

北:P129閉關鎖國並非完全斷絕對外往來,主要表現在對外貿易進行嚴格的限制上。

北:P130清朝實行閉關政策有防禦西方殖民勢力的一面,但同時給中國社會帶來了嚴重的惡果。它限制了我國對外貿易和航海事業的發展,阻礙了中外文化的交流。閉關自守最終不能扭轉中外力量的對比,不能從根本上抵擋殖民勢力的侵略,反而進一步導致閉塞、停滯、倒退,使中國更加遠離世界發展的潮流。

[考試説明]科學技術

一、司母戊鼎

商朝青銅器的代表作。

二、華佗、張仲景和《傷寒雜病論》、李時珍和《本草綱目》

共同點:

(1)華佗擅長外科手術,製成全身麻醉藥劑“麻費散”。

(2)張仲景著有《傷寒雜病論》一書,書中全面闡述了中醫的理論和治病原則,後世尊稱他為“醫聖”。

(3)李時珍和《本草綱目》:明朝傑出的醫藥學家,著有《本草綱目》。

三、都江堰

北:P54李冰石像圖

都江堰是戰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岷江流域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魚嘴”“飛沙堰”“寶瓶口”等組成,它代表了我國當時水利工程的先進水平,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

四、長城

北:(1)P72(七年級上冊)秦長城示意圖。(2)秦長城:為了防禦匈奴,秦始皇派人修築長城,西起臨洮,東到遼東,全長一萬餘里,這就是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

明長城:(七年級下冊)P117明朝時,在歷代修長城的基礎上,先後花了近二百年的時間修築長城。明長城東起鴨綠江,西至嘉峪關,全長六千多千米。工程堅固,無論規模、質量都達到歷史最高水平結晶。

五、大運河

北:P4-5隋朝時開鑿的貫穿南北的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餘杭自北向南分為永濟渠、通濟渠、邗溝和江南河四段,連接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兩千多千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長的運河。體現了我國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和偉大的創造力。

大運河通航後,不僅成為南北政治、經濟、文化聯繫的紐帶,也成為溝通亞洲內陸“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樞紐。運河的通航還促進了沿岸地區城鎮和工商業發展。歷朝對運河不斷疏浚、改造,使它持續發揮着貫通南北動脈的作用。

六大發明

北:P40印刷術、指南針和火藥,加上造紙術是我國古代人民的“四大發明”,這些發明對全人類的文明與進步產生了了巨大影響。

(一)造紙術

北:P87西漢前期,已經發明瞭紙。東漢時期,蔡倫在總結前人造紙經驗的基礎上,用樹皮、麻頭、破布和舊魚網做造紙原料,擴大了原料來源,降低了造紙的成本,同時又提高了紙的產量和質量,人們為了紀念他的功績,將他改進的紙稱為“蔡侯紙”。

(二)印刷術

北:P40唐朝印製的《金剛經》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有明確時間記載的印刷品。

P81北宋時期,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一個活字可以重複使用多次,保存也比較方便。活字印刷術節省雕版費用,大大提高印刷效率,為近代印刷術的發展奠定基礎。中國的活字印刷術比歐洲早四百多年。對傳播知識和促進世界文明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指南針

北:P82宋代時,製成了指南針,指南針一經發明,很快就運用到航海上,南宋時,指南針經由阿拉伯人傳入歐洲,為環球航行和新大陸的發現提供了重要條件。

(四)火藥

北:P82唐朝開始運用於軍事,宋代廣泛應用於軍事。

[考試説明]思想文化

一、孔子

北:P50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魯國人。孔子是偉大的思想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還是偉大的教育家。他的主要思想:是仁”和“禮”……在政治方面,提倡“為政以德”。主張以“德”教化人民,以“禮”治國。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學派對後世的思想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孔子還是大教育思想,創辦私學,主張“有教無類”……孔子鼓勵學生要獨立思考,敢於堅持正確的意見,他説:“當仁不讓於師”。他根據學生不同的特點,教學時採取因材施教的方法,使學生的潛能都得到發展。孔子的弟子把他的言論整理成《論語》一書

二、佛教傳入的史實

北:P91佛教起來源於古印度,西漢末年經絲綢之路傳入我國中原地區。佛教的傳播為中國文化注入了新的因素,對後世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三、《史記》

北:P93—94司馬遷撰寫的《史記》,是我國曆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它記述了從傳説中的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約3000年的主要史事。該書成為後世編寫史書的典範。

四、《資治通鑑》

北:P86北宋史學家司馬光主持編寫了我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鉅著——《資治通鑑》。《資治通鑑》按年月日的順序記述了從戰國時期的韓、趙、魏三家分晉至五代末年共1362年的歷史,對中國史學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五、瞭解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等字體,知道漢字的演變。

(一)甲骨文

北:P46商朝時期,將占卜結果刻在龜甲或獸骨上,成為一篇或長或短的記事文,稱為卜辭。這種文字叫做甲骨文。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辭記錄和反映了商王的活動和商朝的政治、經濟情況,對研究商朝的歷史有重要價值。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就是從商朝開始的。甲骨文是一種比較成熟的文字,今天的漢字與甲骨文有着淵源關係。

(二)金文

北:P49《每課一得》青銅器上鑄刻的文字,稱為銘文,也叫金文。

(三)小篆、隸書

北:P71秦始皇規定以小篆作為標準文字,頒行天下。後來又推行一種新的字體——“隸書”。P71《秦統一文字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1pd1v5.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