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大學生就業情況報告【多篇】

大學生就業情況報告【多篇】

大學生就業情況報告【多篇】

大學生就業形勢調研報告 篇一

根據近年來對大學生就業形勢的多方面調查分析,我們瞭解到大學生的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高校擴招的政策使大學生的人數飆漲,同時也對大學生畢業後的就業形勢造成了極大的影響,人才的增加,使得大學生的工作越來越難找,許多人才市場經常出現“僧多粥少”的局面;08年的金融危機更使大學生就業難上加難。本文加從多方面對大學生的就業形勢進行分析,以求讓大學生們認清當前社會形勢,從而更好的解決就業問題。

關鍵詞:大學生 就業 形勢

當代大學生就業形勢調查報告

(一)大學生就業現狀 1.20__年大學生就業形勢與現狀

【形勢】

20__年普通高校畢業生達630餘萬

20__年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克服了國際金融危機的不利影響,實現了高校畢業生初次就業率的基本穩定和就業人數的繼續增長,需要就業的畢業生數量很大,但是形勢依舊不是很好,雖然今年第

三、第四季度高校畢業生就業情況已經回暖,不過就業形勢仍不容樂觀

【現狀】

典型現狀1:“蟻族”生活在勞碌奔波中尋求改變。“蟻族”,大學畢業生聚居羣體。據統計,僅北京一地就有至少10萬“蟻族”。上海、廣州、西安、重慶等各大城市都有大量“蟻族”,在全國有上百萬的規模,他們高智、弱小、羣居,但是他們卻找不到穩定的工作。 典型現狀2:與往年大學生千軍萬馬擠向大城市的現象不同,由於大城市持續增長的各種壓力,一部分大學生開始理性地反思這種“唯大城市是從”的就業觀念,並且反其道而行之——迴流中小城市。近來大學生就業出現了一股“迴流”潮,中小城市受到了大學生的青睞。

2、大學畢業生就業形勢嚴峻

從05年的高校畢業生338萬,到09年的611萬,預計10年更是高達700萬,高校的盲目擴招,直接讓大學教育由精英化向大眾化轉變,如此龐大的就業人口直接給就業結構帶來巨大震盪;而且“嚴進寬出”的教育模式更是讓就業形勢變得不可捉摸起來;再者大學的許多專業並不能很好的與市場需求相接軌,所學的難以滿足市場需求,甚至背離市場。 圖1 高校畢業生折線圖 單位(萬)

由圖可以看出:我國高校大學生的人數逐年增加,19__年85萬人,到20__年,應屆畢業生630萬,加上往年的畢業生,總人數已突破700萬人,這是一個龐大的數字,然而全國大學生就業率只有68%左右。

實踐調查

為更好的瞭解大學就業問題,我們特此對就業問題做了一份調查報告(見附表一),並對得到的數據進行了分析

調查目標:瞭解在線大學生就業期望,自身素質評價,學校就業指導,對就業形勢的看法,瞭解當前的就業形勢對大學生的影響

調查時間:20__年12月20日?20__年12月31日

調查對象:湖南工學院專南校區全體學生

調查形式:走訪、問卷調查以及專家的數據分析

在這次調查中,共發放問卷100份,回收86份,其中有效問卷為86份(有14份問卷沒有作答的或者沒有按照要求作答,視為無效問卷)。數據僅供參考。

就業形勢分析調查如下:

對問卷反饋的數據可以做出結論:52.33%的大學生覺得現在的

就業形勢嚴重,就業難,而認為形勢正常佔了29.07%,有12.79%的人覺得就業容易,而不瞭解佔5.81%。我們可以看出,大部分的同學對於找工作都抱有困難的心理。的確,現在的應屆畢業生很難一次就找到自己滿意的工作。

求職中需要具備的能力調查如下:

在求職時,大學生覺得自己最需要具有的能力是什麼,30.23%的大學生選擇基本解決問題的能力;27.91%選擇溝通協調能力;11.63%選擇承受壓力、克服困難的能力;18.6%選擇了相關工作經驗;8.14%選擇專業知識和技能,而有3.49%的人還不清楚。從現在的社會需求來看,基本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溝通協調能力最能反映一個大學生的綜合素質。

就業地區選擇調查如下:

從圖像分析可得,對於工作地區的選擇,有41.86%的人希望去沿海經濟發達地區,有40.7%的人願意留在中部的大城市,而接近20%的人有去一線城市的、回家就業等選擇。然而,隨着大學生人數逐年增加,大城市所需要的中低端人才已趨近飽和,但是,尖端的技術人才依舊缺乏。

其他調查結果如下

對於選擇職業你最先考慮的…本站 …因素是什麼,分析結果為:有36.1%的人最先考慮的是職業發展潛力,有20.3%的人考慮工作的環境,21.1%的人考慮工資待遇問題,也有8.3%的人考慮工作穩定有保障,

而3.8%的人考慮到家人的情況。

在得到較好的就業信息途徑問題:有一半多的同學只是通過學校或人才招聘會得到就業信息的,就業信息渠道狹窄。

(二)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的原因

造成當代大學生就業壓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經濟原因、社會問題和自身原因,下面將從只幾個方面進行簡單的分析。

1. 經濟原因

中國作為國際金融體系的組成部分,也好受到金融危機引發的就業衝擊的影響,尤其是與國際貿易相關的行業所受衝擊最為明顯。如果這個過程繼續影響到經濟增長,對就業增長是一個非常不利的信息。

2. 社會原因

大學畢業生存在“就業難”的問題。用人單位存在“選材難”的問題。對於大學生從學校從學校到工作的持續轉換,大學缺乏系統的職業指導與服務規劃,導致學生或許有的專業能力,但是缺乏獲取職業信息,展示專業能力,適應實際工作以及應對職業轉換的能力,不能迅速適應就業市場。

3. 自身原因

學生期望值過高,大學生就業理念也存在一些誤區,如“寧到外企做職員,不到中小企業做骨幹”“創業不如就業”,“就業難不如再考

研”等。很多單位認為大學生仍存在期望過高的現象,主要表現在薪酬、地域、個人發展機會、職位要求、行業要求、假期要求和要求專業對口等方面。如此挑剔,必然難以找到工作。等到原因。

(三)增加大學生就業的方法

看清問題是必要的,然而如何解決問題才是最關鍵的。既然只是了原因,那要求相應方面共同努力,解決當地大學生的就業問題。這就要求以下方面做出相應的舉措。

1、社會方面

作為工作第一線當地各高校,要把畢業生就業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更積極地態度,更有力的措施,更紮實的行動做好就業工作。注重對畢業生就業諮詢與指導工作,廣泛收集信息,形成信息傳遞網絡,建立實訓基地和內部嘗設市場。

企業應提供儘可能多的就業崗位,在保證企業利益的前提下接納跟過的大學生。

2、大學生方面

大學畢業生要充分利用整個社會營造的就業市場,按市場規律辦事。面對就業形勢,大學畢業生要以積極態度,樹立市場經濟觀念,不斷提高自己的競爭意識和綜合競爭能力。

結語

畢業生應該先就業後擇業。作為高校在校生或即將走出校門的畢業生,更認清就業的大眾化和市場化,要加強自身的素質,要明明白白知道用人單位選用什麼樣的人才。用人單位的用人原則通常是:有學識有才幹有素質,敬業敬崗,吃苦耐勞,有團隊合作精神和開拓進取精神。其次對文明禮貌、氣質和語言表達能力等也很講究。這就要求畢業生既要有紮實的專業知識,又要有實踐技能,更要有很高的個人素質,

促進大學生就業措施 篇二

在大學擴招和金融危機的雙重背景下,大學生就業成為嚴峻的社會問題。加上在我國,學校教育長期以來片面重視專業知識的教育,對自我的認知、社會交際等方面的教育相當缺乏,造成許多大學畢業生在即將走向社會之際感到迷茫,走上工作崗位後顯得無所適從。因此要在既定的大環境下促進就業,有賴於高校和大學生自身對就業問題的清楚認識和有效準備。為此建議高校調整就業指導思想,大學生及早對自己將來的職業生涯進行規劃,有目的地進行求職,提高求職應聘的成功率,促進大學生公平就業,讓大學生儘快適應作為職業人的社會角色。接下來我將從各個方面談一下我對公平就業的看法和促進公平就業的措施和途徑、

大學生就業問題不但和大學生自身有關,而且與高校,政府,社會息息相關!所以要促進大學生公平就業不但要讓大學生提高自身素質以增加就業機會,各大高校與政府更是要做好相關方面的工作以達到讓大學生公平就業的環境。

一、提高大學生自身素質促進大學生就業

作為一名大學生我們首先要提高自身素質以增加就業的機會,目前許多大學生因為職業生涯目標模糊和準備不足,導致了其在找工作之際才“臨時抱佛腳”,進而出現就業恐慌。為了避免這個恐慌,我們所需要的就是一個真實具體和科學的職業生涯規劃。這個規劃能夠幫助大學生在一年級瞭解自我,二年級鎖定職業興趣,三年級有目的地提升職業修養,四年級初步完成學生到職業人的角色轉換。這樣才能更好地把所學知識、專業與自身潛力以及將來職業發展有機結合,為求職就業打好基礎鋪好路。

有了職業生涯規劃之後我們所要做的就是朝着我們擬定的目標努力學好專業知識,完善自己,提升自己,讓自己成為一個專才,一個不可替代的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被社會所需要,才能企業所聘用,才能成功的就業。

二、高校採取措施以促進大學生就業

大學是培養人才的地方,為了提高大學生的就業率高校應結合人才供需情況,有劃有步驟地採取針對性措施,確保畢業生順利就業。

1、因需培養。高校要根據經濟社會發展,根據行業動向和畢業生主要就業目的地急需的人才類型適時調整培養計劃和課程結構,建立通識教育培養模式。努力造就“就業有優勢,創業有本領,升學有希望,繼續學習有基礎”的能説會寫、勤思善做的應用型、創新型、複合型人才。加強校企合作,使實踐教學環節真實有效,結合專業課的特點和要求在當地會展、節慶活動和旅遊旺季期間進行短期集中實習。

2、學學業規劃指導教導一年級新生要打好學習基礎,不鼓勵做兼職。鼓勵二

(三)年級學生考證,首先爭取通過英語四、六級和計算機二級,其次要結合自身實際考取各種資格證、駕照、向考本科或報讀雙學位,增強就業競爭力。引導學生在三(四)年級上學期尋找與專業相關的兼職工作併為之推薦。利用就業指導課程,詳盡地給畢業生分析當前形勢及政策,擇業心理調適、求職準備、求職技巧等。通過作業形式,要求學生利用掌握到的知識分析推論出自己適合從事的行業及崗位;蒐集擬定面試中常見的問題要學生作答;要求必須學會寫求職信,做個人簡歷,然後根據每名畢業生的作業所反映出來的問題做進一步的針對性工作。

請往屆畢業生回校交流經驗,幫助應屆生樹立信心。最後一學期,引導學生結合畢業實習、兼職尋找就業意向單位。

3、點面結合強化指導最後一學年,組織校園招聘會,監督學生準備自薦材料,結合每場供需見面會實際情況以點面結合形式對畢業生進行提醒和輔導。所謂“點”,就是畢業論文指導老師和輔導員老師分別一對一地與畢業生交換意見作分析給建議;“面”,就是書記和輔導員召集全體畢業生做形勢分析、動員,還有分班與專業課教師座談。老師對畢業生進行擇業決策的教育,幫助他們作出最優選擇,畢業生離校前兩個月,各系將仍沒有意向單位的畢業生推薦表分類,與就業辦合作送出“推銷”。要求未落實單位的畢業生必須回校參加學院組織的供需見面會。

鼓勵畢業生多渠道多形式就業動員畢業生參加國家西部計劃和廣東省支援貧困山區計劃,並積極為學牛搭橋引路,一來是引導學生要有高尚情操和追求,二來,這也是一條很好的出路。對於那些家庭經濟狀況較好並有一定的社會關係的學生,可建議考慮自主創業,並且鼓勵學有餘力的專科學生考取本科、本科生考研。

4、保持信息傳達暢通。對內保持暢通的信息渠道設公告欄,將所有招聘信息及時張貼公佈,同時將複印件分發各班。每班最少設有男女各1名信息聯絡員,及時上傳下達。貫徹“公平、公開、擇優”原則,有針對性地鼓勵並作模擬面試。對外積極宣傳協助就業指導中心向有關單位寄發宣傳材料,主動聯絡工作單位並推薦適合人選,要求各系做到如本系學生不合適則將信息傳達給相關係,做到信息共享,也要求畢業生之間做到這一點。

儘管求職與應聘是一個雙向選擇的過程,而客觀上往往是組織強個人弱,尤其是大學畢業生缺乏工作經驗,在雙向選擇過程中處於被動位置,因此根據組織的情況有計劃地部署就業策略,對於提高成功率和節省費用很有必要。反思高校在人才培養模式方面的不足。比如重理論、輕實踐,人才培養和社會需求脱節,大學畢業生的專業技能薄弱,等等,高校還是要在人才培養模式上進行改革。另外,要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目前職業教育比起高等教育的發展相對滯後。對於學生來講,先謀生再自立然後尋求發展,也未嘗不可,暫時沒有找到高端的崗位,就從低一點的工作做起。放低身段,考慮長遠,肩負責任,應當是當代大學生較為合理的就業取向,不要僅僅看到眼前的利益。

三、政府採取各項政策以促進大學生就業公平

有人可能認為,就業是市場的事情,政府不能干預。其實不然,第一,對公職崗位來説,完全由政府直接管理,如何公平,公正,公開地招聘畢業生,是政府的分內之事,事實上,目前最大的就業不公就發生在這一塊,因為許多政府機關,事業單位的負責人不但既沒有權利上的約束,業沒有經濟上的約束,還可以利用進人問題培養自己的勢力,因此為就業腐敗提供了温牀。倒是許多企業單位,負責人必須要考慮到單位的效益,所以到還能更多地堅持量才錄用,做到就業公平。第二,即是市場範圍的就業,如果發生就業不公平行為,政府也有職責進行干預。目前,就業方面的各種有形或無形的`歧視條款確實是存在的,但勞動部門基本上對此無所作為。遭遇就業歧視的應屆畢業生對此根本不知道找何人投訴,只能吃啞巴虧。與用人單位相比,應聘者處於弱勢地位,政府勞動部門應該制定更有利於他們的政策規定與實際處理辦法,儘量減少就業歧視。

四、社會要形成良好的就業環境以促進大學生就業公平

整個社會也要形成一種氛圍,即用能力本位取代以往有失偏頗的學歷本位

這是走向公平就業並促使大學生努力提高自身素質的原動力。

總的來説,不管就業不公發生在哪裏,它都損害到求職者對社會的信心,損害到這個社會通過促進就業維護穩定的努力。温在視察湖南大學的時候説:“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社會的價值,應該更加重視公平與正義。”我想,現在也是應該在就業問題上“更加重視公平與正義”的時候了!

促進大學生就業的政策措施

1、減少結構性失業:通過城市社區和農村基層崗位補貼、助學貸款代償、考研究生、考公務員加分,以及擴大“三支一扶”、“志願服務西部計劃”、“大學生到村任職”、“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教師特設崗位”等計劃,多種手段鼓勵畢業生去基層工作;通過放鬆户籍限制、政策扶持等手段鼓勵畢業生到中小企業和非公企業工作;鼓勵骨幹企業和科研項目積極吸納和穩定大學畢業生。

2、減少或推遲供給:加大力度落實部隊徵兵更多面向大學生;研究生或第二學位擴招。通過見習實習制度,提升大學生的就業能力。

4、加強就業指導和就業服務。所有高校成立專門的就業指導服務機構,同時將就業指導課列入必修課。對未就業畢業生進行失業登記,提供職業介紹,培訓等系列服務。

5、為困難的大學畢業生提供就業援助。

(四)針對返鄉農民工的政策措施

1、切實保障返鄉農民工的土地承包權益;穩定糧食和食品價格,有利於農民工返鄉務農提高收入。

2、加強農民工技能培訓和職業教育,大力支持農民工返鄉創業,做好農民工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

3、一些勞動力輸出地方已經出台支持返鄉農民工的政策:3個月以上未能重新就業的,當地政府可按照最低工資標準的70%給予失業救助,救助期不超過半年。上述政策措施對穩定現有的就業崗位、解決受金融危機影響嚴重的農民工羣體和青年羣體的就業問題將發揮作用,但還遠不足以消除金融危機對中國就業局勢的影響,需要全社會各方的重視和支持,特別是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

維護就業穩定的對策建議

20xx年,我國的經濟形勢和就業形勢存在諸多不確定因素,就業壓力可能是歷史上最巨大的,必須要有最困難的準備。要切實把促進就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統籌協調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產業政策等,把擴大內需與擴大就業緊密結合,鼓勵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和各類服務業,扶持中小企業和微型企業,支持和引導非公經濟發展,把增加就業崗位真正落到實處。這樣才能保持就業局勢基本穩定。

(一)維護社會穩定

1、繼續調整失業保險金標準和工傷保險待遇,降低醫療保險基金起付線或提高封頂線,提高保障水平。

2、着力解決各類關閉破產企業和困難企業退休人員參加醫療保險問題。

(二)促進就業

1、將下崗失業人員納入登記失業人員範圍,在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同時,開展有針對性的職業介紹、職業培訓等就業服務,促進其儘快實現再就業。

2、大力開發公益性就業崗位,及時幫助就業困難羣眾和零就業家庭人員實現就業。

3、落實好技能提升特別行動計劃。充分運用就業專項資金和失業保險基金,加強對企業職工崗位培訓、城鎮下崗失業人員的再就業培訓和對農民工的技能培訓以及對農村初高中畢業生的勞動預備制培訓,根據需要延長培訓期限,提高培訓補貼標準,緩解就業壓力,並以此提高技能水平,做好技能人才儲備。

(三)擴大就業

核心就是“小三多,密非外”,即“小企業、第三產業、多種就業形式、勞動密集型、非公有制經濟和外向型經濟”。正在考慮的主要有以下幾條:

1、完善鼓勵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的資金支持、金融信貸、社會服務等扶持政策;

2、全面推動以創業帶動就業。

3、擴大積極就業政策覆蓋範圍,提高補貼標準,完善操作辦法,重點做好關閉停產企業下崗失業人員的再就業工作。

(四)改革高等教育體制

實現四化,即教育模式靈活化,專業自由挑選;教育體制彈性化,更寬進、更嚴出;內容應用化,將大學分為職業性、專業性和理論性三類;教育層級職業化,發展高等職業教育,規範現在的高校職業教育。

(五)做好失業統計和失業監控

應進一步完善失業統計和失業監控。一方面要儘快完善現行的調查失業制度,並儘早向社會公佈並使用調查失業率。另一方面也要進一步完善現行的登記失業制度。應該把那些肯定要回來就業的農民工納入失業登記,同時還要給予他們切實的幫助。如果我們推出面向全體勞動者的失業登記制度,無論是城鎮失業人員還是農民工都可以登記,但如果登記之後,不能享受任何扶持政策,也不能得到有效的幫助,那誰會來登記呢?如果失業人員不來登記,我們又怎能知道有多少人、哪些人需要補助呢?因此,問題的關鍵,還是政府需要給予農民工就業更大的投入。

促進大學生的就業措施 篇三

1、提高勞動者素質

我國大力發展教育事業,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在有條件的地方普及十二年義務教育,開展各類在崗和在職培訓,着力提高我國勞動者的就業水平和業務素質。為我們國家的現代化建設提供更多的應用型人才。

2、提供宏觀的就業環境

積極引進外資,實施“走出去”戰略,推動了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在西部,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在東北,振興老工業基地;在中部,提出了中部崛起。在拉動經濟增長的同時,也提供了相當多的就業機會。

共青團中央實施的“彩虹工程”對於那些有志於創業的青年大學生們無疑又是一個很好的幫助。

共青團中央採取了幾項具體措施:一是建立共青團“青年就業創業見習基地”4083個,提供見習崗位121646個;二是與銀行監會合作,提供農村小額貸款,以創業帶動就業;三是團中央與省團委兩級團組織全面建立促進青年就業創業基地,解決創業資金瓶頸問題。

3、開展職業技術培訓

統計資料表明,截止到20xx年底,全國共有技工學校3167所,在校生191萬人,面向社會開展各類培訓220萬人次:就業訓練中心3465所,社會培訓機構17350所,全年開展培訓1071萬人次。

在開展職業技術教育方面,國外有很多成功的例子。韓國職業技術教育在其快速工業化的進程中起了關鍵的作用。韓國政府成功地調整了技術職業教育和培訓的體系以滿足不斷變化着的工業需求。在各種國家考試中獲得資格證書的人都視為具有獲得學士學位的同等學歷資格。韓國職業教育在為經濟發展提供人力方面發揮了重大作用。的確,韓國的經濟實力由於其高水平的職業教育而獲得了更大的發展。特別地,由於職業教育為個人提供了重要的知識和技能,使他們通過事業的發展而提高了個人的生活水平,職業技術教育對於個人和國家的發展都越來越重要了。

影響:由教育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共同主辦的20xx年高校畢業生就業政策網上質詢周,這是有關部門面向高校畢業生開展就業政策宣傳的又一重要舉措。為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國務院以及有關部門和地區以空前的力度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鼓勵高校畢業生到中西部地區和中小企業就業、參加志願者服務西部計劃、積極吸納高校進入重大科研項目等,各項措施含金量之大、覆蓋面之寬所未有。

大學生就業工作事關千百萬的羣眾的切身利益,事關社會穩定與和諧,我們要衝學識實踐科學發展關的高度,認真分析當前經濟發展形勢,國家通過各種政策、手段渠道解決大學生就業的問題,給大學生提供和創造了一個良好的就業環境,促進了社會的和諧穩定的發展,經濟的繼續發展與騰飛。

促進大學生就業的措施 篇四

一、大學生就業存在的問題

(一)就業觀念問題

目前就業難問題出現的根本原因在於我國高等教育剛剛從精英化轉到大眾化,大學生就業觀念出現了問題。從畢業生角度來説,真正難的不是就業,而是其合理的定位與觀念的轉化,完成從精英學子到普通勞動者的觀念轉變。高等教育大眾化必然帶來就業的大眾化,必將有越來越多的大學生與普通勞動者一樣,承擔一些基層工作。

(二)大學生就業、創業素質不高

畢業生在用人單位面前表現出自身實力不足,知識面窄,自信心不足,溝通意識、團隊精神較差,缺少創新意識和敬業精神。

(三)“人才高消費”現象比較普遍

近年來,隨着大批高校畢業生走出校門,社會對人才的需求量逐漸呈供大於求的狀態,因而便出現了“人才高消費”的現象,一些單位和部門招聘人才時,不是根據用工需要,而是相互攀比,以高文憑、高學歷為條件,出現了大材小用、高能低用的怪現象。

二、從高校自身分析大學生就業問題的原因

(一)學科和專業結構不合理

隨着我國高等教育規模的擴大,我國大學畢業生數量急劇增加。在擴招競爭中,幾乎所有高校都進行着外延式的發展,無暇顧及專業設置、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改進和發展,結果導致了大學生就業的結構性矛盾,即人才的層次結構、專業結構和素質結構很不合理。由於高校的擴招基本是在原有學科專業結構框架內進行,忽略市場需求,僅以學校條件為依據設立專業。這些專業的課程內容和教學手段又嚴重滯後於市場,學不能用,用非所學。畢業生社會適應性差,就業競爭力不強,致使部分專業畢業生相對過剩,就業困難。

(二)就業指導力度不夠

就業指導是幫助畢業生順利就業不可或缺的學校常規性工作。目前從總體上看,學校就業指導工作尚缺乏系統性、規範性、針對性。不少高校專職指導人員不足,更談不上建立一支學歷結構、專業結構、知識結構、年齡結構合理的專職大學生就業指導隊伍。另外,就業指導的專項經費投入嚴重不足。真正的就業指導內容僅限於在畢業班開設就業指導課,偶爾開設幾次就業講座或設個就業諮詢,或舉行就業形勢報告等。學生得不到來自學校的更全面、更具體的幫助。

三、全方位多舉措促進大學生就業

(一)學校

1、根據市場定專業,實行招就結合

從近幾年來看,高校培養的畢業生同社會需求之間的矛盾是畢業生就業難的重要因素之

一、由於對社會需求預測不夠準確,佈局不夠合理。當市場上出現了某些搶手的專業,各高校不顧自身條件,一哄而上,儘量擴大招生規模,而學校的培養週期長,社會需求瞬息萬變,學生臨畢業時,原來的熱門專業則變成了冷門,甚至造成供大於求,造成新的就業難和人才資源的巨大浪費。所以,高校要重視就業市場的信息反饋,做到招就結合。以社會需要為目標,培養計劃要有預見性。做到招生工作與畢業生就業工作相結合,依據市場需要來預測需求專業、需求人才數量,適時調整招生結構。

2、突出專業特色,增強市場針對性

學科專業結構不盡合理是影響當前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又一個重要因素。由於受傳統經濟結構的影響,高等學校的學科專業表現出明顯的滯後性和重複性。為適應社會的需要,調整優化現有學科專業結構,要加強市場調研,做好科學預測和規劃,從宏觀上控制和把握學科專業的總體平衡。高校要加強對傳統學科專業的改革和調整,使之符合時代發展的要求。要積極開發適應現代科技、經濟發展需要的新興學科、高新技術學科、邊緣學科、交叉學科等學科專業。

3、重視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

高校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已經得到越來多的關注,職業生涯規劃是指個人與組織相結合,在對一個人職業生涯的主客觀條件進行測定、分析、總結的基礎上,對自己的興趣、愛好、能力、特點進行綜合分析與權衡,結合時代特點,根據自己的職業傾向,確定一個事業奮鬥目標,並選擇實現這一事業目標的職業,編制相應的工作、教育和培訓的行動計劃,對每一步驟的時間、順序和方向做出合理的安排。有了職業生涯規劃可以有效幫助學生在校期間結合自身實際樹立正確的理想和目標,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為自己的就業早做準備。

4、全面推進校企合作,拓寬學生就業信息渠道

受“名校效應”的影響,實力和名氣相對較小的院校畢業生,其選擇就業的競爭力顯然偏低。但這些院校往往有自身的特色和優勢,因此,這些學校必須主動和用人單位聯繫,主動尋求與用人單位建立包括科研合作、產業合作、實習基地建設等緊密關係,進而拓寬學生的就業渠道。

首先,學校要牢牢樹立“走出去,請進來”的工作指導思想。主動同用人單位建立以科研項目合作、人才培養合作、產業合作、業務合作等為基礎的長期穩定的合作關係,促進學生畢業實習基地的建設和人才綠色通道建設,力求給學生提供較為充分的就業機會。

其次,定期開展畢業生質量調研回訪活動,加強同用人單位的感情交流,聽取他們的`建議和意見,進一步指導好學生的培養工作。一要了解學生就業後的表現情況;二要加強同用人單位的聯繫;三要聽取用人單位方面對學生培養工作的意見與要求。此外,不斷強化學校同校友的聯繫,開拓新的校企合作新渠道並充分利用好校內教職工的資源優勢,提倡“人人關心就業工作,人人蔘與就業工作”,鼓勵教職工通過自己的關係和渠道向外推薦畢業生。

再次,辦好學生就業指導網站,廣泛蒐集就業信息,並在校內建立起就業信息快速準確的傳達機制,以保證就業信息渠道的暢通無阻。與此同時,同各地人才管理機構建立聯繫,開拓檔案寄存掛靠業務合作,為學生在民營企業、私營企業、外資企業就業提供可靠的勞動關係保障措施,從而拓寬學生就業渠道。

5、創業教育

對大學生進行創業教育,是適應知識經濟發展、知識產業化和構建國家創新體系的長遠之計,是高等教育功能的擴充。高校應邀請更多的有創業經歷的成功人士來承擔創業教育課程,對學生進行創業的指導,鼓勵學生參加創業團隊,使學生通過創業實踐,進一步提高理論聯繫實際,實踐動手、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自主創業意識,提高創業技能,積累較為豐富的經驗,為今後進行自主創業打下堅實基礎。另外可以給予校內的老師更多的機會培訓,以提高教師自身的專業能力,以提高創業教育的效果。

(二)大學生

1、樹立正確的就業觀

大學生在校期間就應該樹立起正確的就業觀,摒棄社會錯誤輿論,要克服追求穩定、功利心理、注重眼前利益、強調經濟收入、忽略發展空間、誠信意識薄弱、好高騖遠、相互攀比等這些陳舊的思想,發揚自強自立的精神,在就業時不等不靠、不挑不揀,勇於到市場經濟大潮中拼搏競爭。自覺地把個人理想同國家與社會的需要緊密結合起來。深入瞭解國情、瞭解社會,正確認識就業形勢,樹立行行建功、處處立業的觀念。

2、提高就業競爭力

學生的就業競爭力是指學生初次進入人力資源市場以及在以後的職業生涯中能夠相對於其他競爭對手更加有效地向市場提供自己的智力和服務,從而保證自身持續生存和發展的綜合素質和能力。學生要提高自身就業競爭力應該從夯實專業知識基礎和發展綜合素質兩個方面努力:

(1)學生要樹立正確的學習觀,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在學習過程中,探索並掌握好的學習方法,勤奮學習,夯實專業知識基礎,發展自己的一技之長。主動參加社會實踐,增強崗位適應性,培養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2)學生要培養人際交往溝通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

學生就業過程本生就是與招聘者之間的交流溝通,因此學生要培養自己的人際交往溝通能力。多學習人文課程與心理學,克服人際交往中的障礙;要積極主動參加社會實踐,鍛鍊與同學、教師交往溝通的能力。團隊合作精神是用人單位非常看重的職業品質之一。學生要樹立集體榮譽觀,當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發生衝突時,首先維護集體利益併為集體目標而奮鬥;要學會尊重,多看別人的長處,努力營造和諧團結的集體。

(三)政府部門

1、完善就業服務體系

政府部門應該加強社會就業服務體系的建設和完善,加快人才市場的功能完善,政府出資建立免費培訓機構幫助就業困難的學生儘快走上工作崗位,另外對於一些失業的羣體要建立失業保障措施包括政府失業生活補貼,保證基本的生活,讓他們有重新尋找工作的信心。

2、開拓就業崗位

開拓就業崗位是政府一個重要職責,目前大學生就業的主要矛盾還是供需矛盾,要解決這一矛盾唯一的途徑就是增加就業崗位,一方面爭取引進外資,政府部門,在投資環境的改善、政策的扶持方面都應該做到位,以吸引更多的外資企業的進入增加就業崗位,另一方面,政府應該鼓勵民營企業的發展,特別是一些小企業應該在税收減免、貸款支持等方面給予充分的優惠政策,鼓勵他們做大做強,增加就業崗位。另外鼓勵創業也是一個重要的方面,政府有可以簡化註冊程序、提供小額貸款、税收政策優惠、提供創業場所。

看過“促進大學生就業的措施”的人還看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74qr38.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