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工作總結 >調查報告 >

農民工就業情況調查報告

農民工就業情況調查報告

根據縣委辦轉辦省委督字〔2019〕228號關於對農民工就業情況進行分析的通知,結合我縣農民工2019年就業情況及當前就業形勢,進行調查分析,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農民工就業情況調查報告

一、2019年農民工轉移就業情況 

2019年,全縣共輸轉農民工4.6萬人,佔全縣輸轉城鄉富餘勞動力6.2萬人的74%,其中有組織輸出3.5萬人,組織輸轉率76%;實現勞務收入9.94億元。

從就業地看,2019年省外輸轉農民工0.61萬人,主要分佈在新疆、內蒙、青海、寧夏和長三角、珠三角地區;省內輸轉4.02萬,其中就近就地轉移3.06萬,市外省內轉移就業0.96萬,主要分佈在武威、蘭州、張掖等地。從勞務輸轉方式看經過近幾年的發展,勞務輸轉從自發無序的流動,逐步開始向有組織、上規模、有序化、市場化的輸轉方式轉變。有組織輸出和縣內就地就近轉移的勞務輸轉人員比例開始增長。據調查,近三年,有組織輸出人數為2017年2.4萬人,2018年2.6萬人,2019年3.5萬人。從輸轉行業看輸出人員主要從事農業、建築業、服務業等行業為主,以泥瓦工、操作工、縫紉工、服務員、保安、保姆、司機等職業為主。調查數據顯示,建築業佔22.13%,服務業佔23.37%,製造業佔13.92%,建材業佔6.18%,採掘業6.09%,其他佔28.32%。在就業時間上2019年,在外就業時間在6個月以下的佔48.11%(務工兼務農),就業6—12個月的佔34.24%,一年以上的佔17.64%(含整户外出務工者)。

三、當前農民工就業情況分析  

今年,自新冠疫情爆發以來對我縣農民工就業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大部分企業復工復產推遲,城市管制、公共交通尚未完全恢復,農民工對外出務工存在一定的心理恐慌,使得大部分農民工滯留在家,難以正常外出務工。

為了統籌推進疫情科學防控和企業復工復產,全力做好疫情防控期間及後續我縣農民工返崗就業和勞務輸轉工作,縣人社局多措並舉促進農民工返崗就業。一是全面摸清掌握全縣外出務工勞動力情況,特別是建檔立卡貧困户信息,研究新形勢下勞務輸轉的有關政策,堅持防疫為前提、組織化輸轉為途徑的原則,有組織地做好農民工勞務輸轉和就業扶貧工作。2020年截止目前,全縣輸轉勞動力4616人,其中省內3739人,省外877人。二是圍繞全縣各類企業復工開工,積極挖掘全縣就業崗位,積極打造“就業服務不打烊、網上招聘不停歇”線上“春風行動”。截至目前收集儲備發佈的用工信息數量共109家企業,提供崗位9218個(其中,省內61家企業,提供崗位2956個;省外48家企業,提供崗位6262個),開展縣上“春風行動”場次1次,共發佈用工企業49家,提供就業崗位4878個。三認真研判疫情影響下農民工返崗復工形勢,深入做好返崗復工情況摸排,積極服務農民工安全返崗、有序復工、穩妥就業。截至目前返崗就業人數1404人,其中省內640人,省外764人(其中點對點服務組織農民工赴江蘇返崗就業35人),4家扶貧車間復工復產,返崗就業47人。做好疫情期間線上職業技能培訓與公共就業服務平台的銜接,加強與人力資源市場就業需求信息對接,鼓勵企業依託線上職業技能培訓平台開展網絡招聘,提高勞動者培訓後的就業質量。加強就業形勢監測分析,密切關注跟蹤疫情對就業形勢的後續影響,確保就業大局穩定和人才有序流動配置。

三、存在的問題

一是就業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農民工就業需求期望值隨着經濟發展水平增強,就業願望也有所提高,加上就業觀念尚未根本轉變,整體技能水平偏低,與用人單位崗位要求有較大的差距,導致出現“就業難,招工難”的現象。二是市場化運作水平低。市場載體發育不健全,勞務中介機構、勞務經紀人尚處在孕育、萌芽和發展的初級階段,在市場化運作中還不能真正發揮主體作用,致使勞動力資源和市場不能做到有效對接和合利配置。三農民工培訓工作有待加強。農民工普遍文化較低,缺乏一技之長,參加職業技能培訓的積極性不高,導致外出務工技能較弱。

四、下一步工作措施

(一)進一步摸清務工信息,全面掌握輸轉動態建立完善勞動力資源信息庫,通過縣、鄉、村三級聯動,對全縣農村勞動力輸轉情況進行全面摸底調查。以農民工羣體,特別是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和零轉移就業家庭為重點,緊盯春季集中求職、集中用工的重點時段,通過入户、電話、短信、微信等方式,逐村逐户逐人瞭解掌握農民工就業情況,摸清務工人員基本信息、技能狀況、就業需求、往年務工地點及企業、務工地疫情和務工企業復工等情況,全面做好登記統計工作並登記造冊,做到輸轉人員情況底數清、台賬明。對已有就業企業和崗位的農民工做好各項返崗服務,對沒有就業崗位正在求職的農民工及時提供就業崗位信息,確保實現轉移就業“有崗復、有工做、穩增收”的目標。

(二)進一步收集用工信息,多渠道開發就業崗位。一是加強與勞務輸入地有效對接,密切跟蹤疫情對就業形勢的影響,及時瞭解主要輸入地疫情變化、交通狀況、企業復工復產的最新情況,準確掌握主要輸入地企業用工崗位、復工時間等用工信息,及時通過政府網站、微信公眾號、村委廣播等宣傳手段發佈至農村勞動力手中,促進他們實現就業、穩定就業。二是積極開發金川公司、河西堡化工園區及縣內土地流轉大户等企業的就業崗位,加強與發改、住建、水利、交通等部門對接聯繫,深入掌握縣內企業和在建工程項目用工需求,鼓勵企業優先吸納本地勞動力,不斷加大就近就地輸轉力度。三是積極推進現有扶貧車間儘快開工復工,吸納貧困勞動力就業。充分利用扶貧車間建設優惠政策,吸引更多的企業到永昌縣建立扶貧車間,促進貧困勞動力就近就業。

(三)進一步完善就業服務體系,提高組織化輸轉程度。一是儘快啟用和規範勞務市場。採取以“政府引導服務、中介機構參與、市場主導運作”的模式管理運行勞務市場,建立完善覆蓋全縣城鄉和各行業的人力資源市場供求信息系統,完善市場信息發佈制度,為求職招聘提供服務,努力形成政府促進就業、市場調節就業、個人自主擇業的就業新機制,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勞動力市場。二是大力開展線上就業服務。面對當前疫情防控形勢,暫不集中開展各類現場招聘活動,在疫情防控期間全部改為線上就業服務,打造“就業服務不打烊、網上招聘不停歇”線上“春風行動”。進一步提高“永昌縣勞務信息平台”的推廣率、使用率,為用工企業和勞動者搭建規範、有序的網絡服務平台,實現點對點信息推送,幫助農村勞動力實現就業。三是積極探索勞務轉移就業新路子,發展勞務公司+培訓基地(學校)+企業的勞務輸出模式,不斷拓寬組織化輸轉渠道。依託現有人力資源服務中介機構,組織開展勞務輸轉,對人力資源服務中介機構在勞務信息發佈、組織人員輸轉等方面給予支持和配合。

(四)進一步開展技能培訓,不斷提高務工者就業技能。堅持培訓輸轉一體化,把技能培訓貫穿輸轉過程中,做好技能儲備,確保輸得出、穩得住。着力增強培訓的針對性、實用性和有效性,對已聯繫好用工單位的務工人員,根據崗位需求,組織開展崗前技能培訓,協調用工單位開展崗技提升培訓。對還未聯繫到用工單位的務工人員,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根據就業意願,組織開展定向式、訂單式精準培訓。進一步創新培訓方式,採取以工代訓、農民夜校等方式,實行彈性學制,為轉移就業的農村勞動力提供各種形式的就業培訓,提高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技能素質。

(五)進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確保就業創業取得實效。一是加大扶持政策宣傳力度。通過廣播、電視、微信、網站等平台,大力宣傳復工復產、穩定就業在項目審批、金融服務、減税降費、交通運輸等多個方面優惠政策,提高政策知曉度,充分發揮政策促就業的最大效應。二是鼓勵就近吸納農民工就業。認真落實中共甘肅省委、甘肅省人民政府《關於堅決打贏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落實吸納用工補貼政策,對企業、扶貧車間、合作社、家庭農場等各類生產經營主體吸納本地貧困勞動力且穩定就業半年以上的,按3000元/人標準給予生產經營主體一次性獎補;穩定就業1年以上的,按5000元/人標準給予生產經營主體一次性獎補。落實省政府辦公廳《關於應對新冠肺炎疫情支持中小微企業平穩健康發展的若干措施》,對中小微企業2020年1月1日起新增吸納本縣勞動力且穩定就業半年以上的,按1000元/人標準給子中小微企業一次性獎補;穩定就業1年以上的,按2000元/人標準給予中小微企業一次性獎補。三是促進創業帶動就業。充分發揮省級農民工返鄉創業示範縣帶動作用,依託縣委縣政府出台的《永昌縣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實施意見》、《永昌縣創業創新引導扶持辦法(試行)》等政策,實施“互聯網+創業”工程,充分發揮本縣的旅遊產業、生態環境和特色產品優勢,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吸引人才流入和返鄉創業。大力發展生態農業、觀光旅遊、商貿服務、電子商務、現代物流及家庭服務等行業,對創業者在市場準入、税費優惠、財政支持、金融服務等方面給予政策支持,實現創業帶動就業。                                 

(六)進一步做好跟蹤服務,強化農民工維權保障。建立跟蹤服務體系,建立規範的外出務工人員台帳,與外出務工人員保持經常聯繫,定期進行回訪,分類記載外出務工人員的詳細情況,對外出務工人員實行動態管理。要加強對受疫情影響企業的勞動用工指導和服務,妥善處理好返崗過程中出現的各類勞動關係問題,促進企業保持正常生產經營秩序。進一步加強法律政策宣傳解讀和法律援助工作,暢通監察、仲裁、信訪維權渠道,切實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使更多的富餘勞動力能夠出得去,留得住,賺到錢,能致富。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gongzuozongjie/diaocha/wp1d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