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教學反思【新版多篇】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教學反思【新版多篇】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教學反思【新版多篇】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教學反思 篇一

這學期,我們學校組織了體驗課堂教學展示活動。老師們從容不迫、大氣自然的教學風格,紮實深厚的教學基本功,獨到智慧的教學設計,充滿濃濃人文關懷的交流氣氛令我受益匪淺。回頭再來反思我自己執教的課《跨越海峽的生命橋》,給我帶來了許多思考。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這篇課文講述了一個真實而感人的故事:大陸青年小錢患了嚴重的白血病,台灣同胞冒着生命危險,用愛心挽救了小錢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

本課教學的重點是引導學生通過理解骨髓移植對小錢的重要,台灣青年在餘震中捐獻骨髓的危險,以及兩岸醫護人員的奔波勞累,體會“跨越海峽的生命橋”的含義。同時,“生命橋”的意義又是課文的難點。在教學時,我主要圍繞以下幾點,展開教學:

1、整體把握,抓主線。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能力”,教學環節中老師設計的導言、問題、引讀等都不能偏離文章的主線。在這堂課上,文章的情感主線很清晰、明朗,始終圍繞“台灣青年無私為大陸患白血病的青年奉獻骨髓的動人故事,為血脈相連的兩岸人民架起一座生命橋為主線”創設情景,達到學有目標,學有重點。

2、以兩個“靜靜地”為點,巧對比,重體驗。

以文中描寫的小錢和台灣青年都“靜靜地躺在病牀上”這個細節做為教學的突破口,這兩處的語句看似是普通的細節描寫,其實是對比中突出了人物的高大形象,點明瞭文章的主旨。因為小錢是因患了嚴重的白血病,才“靜靜地躺在病牀上”,期盼着拯救他的骨髓,而台灣青年則不然,他是在餘震中冒着生命的危險,為大陸青年小錢捐贈骨髓的,神情截然不同。在教學“小錢靜靜地躺在病牀”的時候,教者首先創設情境:“清晨的陽光灑滿大地,空氣中還有甜絲絲的香氣”,以這樣的句子喚起孩子對所有美好事物的遐想,然後讓學生想象在這樣的美麗的一天會做些什麼,而“小錢靜靜地躺在病牀上”;接着出示“即將凋零的含苞的花朵”一句,在強烈的矛盾對比中,初步感知生命的可貴與脆弱。然後抓住重點詞語“唯有”來體會生命垂危的小錢迫切需要移植骨髓,同時讓學生知道骨髓難找,通過一次又一次的品讀使學生們更深入的體悟了小錢的痛苦,急需愛心奉獻的渴望;激發孩子對小錢的同情,學生自然明白“小錢靜靜地躺在病牀上”的原因。在這時候,老師話鋒巧妙一轉,引出話題,台灣青年也“靜靜地躺在病牀上”,吸引孩子閲讀和探究的興趣。接着老師通過放地震錄象,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地震的可怕,讓學生想象這樣危險的情況下青年人應該做什麼?讓學生想象這位台灣青年家人可能遭遇的困境。並且讓學生進行角色轉化,通過讀的方式走進台灣青年的內心世界,設計巧妙的問題使學生理解台灣青年不僅是自己冒着生命危險,連親人的安危也不顧的高尚情懷。整個環節的設計巧妙自然,不是通過簡單地講解,而是創設很多情境,拓展課文以外的知識,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理解兩個“靜靜地”的含義。引導學生進行品讀、感悟,從而理解人物的品格,以達到突破中心與難點的作用。

3、情境的巧妙創設,適度的拓展,再輔以多媒體及影像資料,輕鬆突破課堂教學重點和難點。

在這堂課上,有多個情境的創設,如課前談話的情境、體會小錢痛苦心情的情境、感受地震可怕場面的情境、角色轉換體會台灣青年內心世界的情境創設。情境的成功創設充盈了課堂,最大限度地為教學服務,使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如視頻出示地震場景,再如補充李博士資料及一天工作時間表,再如多媒體的應用。多種教學方法的探索,再通過教師激情講解,輕鬆突破了課堂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4、課前談話、導語、過渡語、結語生動、樸實。

整堂課由於課前談話、導語、過渡語、結語設計巧妙,樸實自然,所以整個課堂如講述故事一般,娓娓道來,學生恍若在聽故事中對本課進行了學習並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如:課前通過和孩子交流姚明捐獻骨髓的故事,讓孩子們對姚明肅然起敬,同時又對白血病知識作了一定的瞭解。這樣的設計既為課堂教學做了鋪墊,也節約了教學時間。而導語、過渡語、結語也流暢自然,如導語:當清晨的陽光灑滿了大地,空氣中飄着甜絲絲的桂花的香氣,此情此景,你會油然而生出什麼感覺?在這樣美好的一天人們會做些什麼?過渡語:小錢的生命即將凋零,他只能靜靜地躺在病牀上,而在海峽的另一端,一個青年也和小錢一樣,靜靜地躺在病牀上,你知道為什麼嗎?結束語:在生活中,很多時候很多時候需要我們去幫助身邊的人,但很少是需要我們付出鮮血和生命的代價的,有時候,一句温暖的話語,一個鼓勵的眼神,甚至一個甜甜的微笑,都會給別人帶來鼓勵,帶來幫助,也給自己帶來快樂,請記住: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無論是課前談話,還是導語、過渡語、結語的設計都展現了教師的細膩和智慧。

這節課,我努力用真情和智慧撥旺學生的生命之火,讓學生深切地感受人間真愛,感受兩岸親情,希望在他們心中埋下善的種子,植入愛的根苗,這應該是語文課的驕傲,也是語文教師的驕傲!同時也是我最大的期望。課上完了,對於本堂課,自己特別想説的一句話是:經過了不少努力,留下了不少遺憾。

1、這本是一篇感人肺腑的文章,朗讀與體會是極其重要的,但是在教學過程中沒有很好的做到這一點,由於課文容量較大,時間緊迫,對關鍵的句段只是倉促地形式的一走而過,沒有留出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帶着感情去品讀,去體會,。另外,指導朗讀時情境設置不充分,指導的深度不夠,致使學生在朗讀總感覺缺少點什麼,還沒完全投入其中。

2、整個教學設計雖然花了大量的時間去準備,教學設計經過反覆琢磨,但是整個課堂總感覺平均用力,沒有出彩的地方。

3、雖然整堂課中在某個教學環節激起了學生心中的漣漪,但是總感覺沒有完全把學生的情感激發出來,尤其是學生不能把自己的感受、體會完全溶入到朗讀中。由於本節課有些環節無法預知,所以在處理上語言不豐富、也不夠精煉,教學機智不夠靈活。這些不足都有待於我不斷向其他教師學習,爭取在以後的教學中能更上一層樓。課後反思猶如照鏡子,讓自己的優點和不足一覽無餘,但這不是目的,重要的是讓我知道了自己今後該怎麼做。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的教學反思 篇二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講述的是這樣一個感人的故事:大陸青年小錢患了嚴重的白血病,台灣同胞冒着生命危險,用愛心挽救了小錢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本課教學的重難點是引導學生通過理解骨髓移植對小錢的重要,台灣青年在餘震中捐獻骨髓的危險,以及兩岸醫護人員的奔波勞累,體會“跨越海峽的生命橋”的含義。引導學生在閲讀中深切感受人與人之間美好的情感以及台灣人民和大陸人民難以割捨的骨肉親情。

一、抓住“靜靜地”,體會不平靜,感受人與人之間美好的情感。

在設計本課時,抓住課文中“小錢靜靜地躺在病牀上”和“台灣青年也靜靜地躺在病牀上”兩句話為切入點。同樣是“靜靜地躺在病牀上”,但身患重病的小錢是因為缺乏生命力,奄奄一息地躺在病牀上,病情的嚴重使他不得不平靜。但是對於生的希望,使他不平靜的;找到骨髓的不容易也使他不平靜。讓學生通過對於“你們猜作者最不願意用的是哪個詞”的思考,引導理解“白血病”、“含苞”“唯有”等詞體會小錢的病情嚴重,骨髓移植對他的重要性。

台灣青年在持續不斷的餘震中,不顧自己的安危靜靜地躺在病牀上,是因為他知道小錢正期待着他的骨髓。這裏的“靜靜地”是他內心堅定沉着的反映,他為了海峽彼岸的小錢不再“靜靜地躺在病牀上”,而將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在品讀這一點的時候,我用“周圍的環境能靜嗎?”和“他的內心能靜嗎?”兩個問題來襯托出那位台灣青年的不平靜。將台灣青年一心為他人着想、無私奉獻的精神躍然紙上。在教學中,讓學生感受小錢的不平靜,他生命的垂危,他對骨髓的迫切需求;感受台灣青年的不平靜,是為了挽救同胞,可以不顧自己生命的安危,可以把自己的家人拋在腦後。通過研讀,讓學生感受到了平靜背後的不平靜和那份沉甸甸的愛。初步領會本篇課文的人文內涵,感受海峽兩岸人們的血脈親情。

二、重視朗讀訓練,引導學生在多樣性的閲讀、自主品讀、讀寫結合體悟文本,感受真情。

《新課標》中強調: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確實,朗讀是語文教學中最重要的一種訓練形式,是最直接、最常用的語文實踐活動。而《跨越海峽的生命橋》這篇課文情真意切,很適合感情朗讀。在這堂課的教學中,以“讀”為突破口,將“讀”貫穿了整個教學過程始終。

每一次的學生自主閲讀之前,向學生提出了明確的要求。通過“朗讀——體會——再朗讀”的教學手段,使學生一步步理解課文內容,感受海峽兩岸人民的血脈親情。組織學生自主去讀,去思考,去感悟,去品評,儘量避免一步緊追一步的提問教學法。通過富有激情的導語,引導學生朗讀“那位青年也靜靜地躺在病牀上”,通過根據課文內容,把“也”換成其他的連詞進行朗讀,使學生一次比一次更加強烈地感受到台灣青年一心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質。

在閲讀之後,我開始用問題引發學生換位思考:你有什麼問題要問那個青年嗎?通過學生的思考,再讓他們寫一寫台灣青年對自己的家人所要説的話,在寫話訓練中體現學生不同的閲讀體驗,感受台灣青年的無私奉獻精神。

三、整合學習資源,使學生入情入境

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礎上,用課外資料來豐富教材內容,拓展學生學習的渠道。在這堂課上,我適時地補充白血病和骨髓移植的相關資料,讓學生感受小錢病情的嚴重,以及對骨髓的迫切,學生對“靜靜地”一詞有更深的瞭解。當學生講到“周圍的環境不能安靜”時,我適時地運用了“5.12”汶川大地震的現實資源,使學生更加體會到地震的可怕,台灣的李博士和青年在餘震中進行抽取骨髓手術的危險性,兩岸同胞的拳拳愛心就躍然紙上了。讓學生初步感受兩岸同胞的心是連在一起的,那血脈親情,如同生命的火種,必將一代一代傳下去,對理解課題中“生命橋”的含義就水到渠成了,那是用骨髓、親情、愛心架起的生命橋。

四、不足

雖然整堂課中在教學環節的設計激起了學生心中的漣漪,但是總感覺沒有完全把學生的情激發出來,尤其是學生不能把自己的感受、體會溶入到朗讀中。

課堂教學中,我一直比較欠缺的就是對文本的深入品讀。像在本課教學“含苞”這個詞的時候,雖然已經涉及到,但是挖的不到位,不夠深,沒有把“含苞”的本義,引申義,及結合課文很好的理解。朗讀指導的層次性不突出,學生的情感沒有被很好地調動起來。

對於學生的關注和文本的解讀還需要我花更多的時間去學習,去研究。這也是我以後教學工作中努力的方向。同時,感覺自己的教學語言不夠豐富,教學機智不夠靈活。這些不足都有待於我不斷向其他教師學習,爭取在以後的教學中能更上一層樓。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教學反思 篇三

如何讓學生學好文言文,我認為應把好四個關,即“讀”“譯”“賞”“用”,但怎樣讀,如何譯,如何引導鑑賞和運用,需要提煉有效的方法。本課教學設計運用“斷句朗讀”和“口譯朗讀”兩種方法通讀全文,突破傳統“教師譯,學生聽”,“盲目讀,收效微”的弊端,對訓練學生語感,積累語言有積極的作用,同時省時省力,為學生所接受。“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教材學習的重點,也是指導學生學習鑑賞的範例。

設計中,注意處理學法指導與教材的關係,力圖突破傳統的唯教材論、唯知識論,重在學法的指導,學生的學習成果從學法嘗試中獲得。最後的作文設計, 目的是引導學生積累寫作材料,養成學以致用的習慣,克服傳統教學讀寫分離的弊端。另外讓學生們根據課內課外對諸葛亮的認識和了解,結合自己的人生觀,對這個歷史人物進行評價,其實也就是培養學生們具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

教學過程中不足的是臨場點拔不夠到位,鑑賞分析和知識點的落實尚不能自然有機的結合,教學的空間拓展不夠。還有就是師生互動這個環節沒有展開好,主要是學生沒有積極的配合,這是失敗的地方,以後在這方面自己要多下一些功夫。

成功之處,自己在授課的過程當中,還是能積極引導學生把握文章的主體內容和主題,以及本文的寫作特色,對文章中的重點句子也都掌握。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教學反思 篇四

愛是人間永恆的主題,是人間最完美的感情,在街道中年級教學交流上,我教學了頌揚人間真情的一篇文章《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文章主要講述這樣一個感人的故事:大陸青年小錢患了嚴重的白血病,台灣同胞冒着生命危險,用愛心挽救了小錢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閲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就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用心的思維和情感中活動,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重陶,獲得思想啟迪。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所以,在這節課上我設計了以“感激”為話題,以“感激”為線索,激起了學生情感的千層浪花,他們從自我的閲讀中去發現,去感悟,去體會,各抒己見,明白了“生命橋”的深刻好處。

內心的情感積聚太多需要寫的方式來宣泄。寫是對內情緒感的梳理、積澱,將口頭語言變成書面語言,閲讀感悟便發生了質的飛躍。課上,我讓學生動筆寫一封信,表達心中的感激。這個教學過程讓我從中真切感受到閲讀感悟是説、寫的基礎,説、寫反過來能促進閲讀感悟的提高,閲讀感悟能夠透過説、寫的方式呈現出來,只重感悟,不重説、寫訓練的教學,學生對課文的感悟如從霧裏看花一樣不真切,相反,只重説、寫訓練的教學,學生的感悟就像空中築樓一樣不現實,只有讓學生“讀”進去後,透過説的形式“浮”出來,再透過寫的訓練“沉”下去,課堂教學才能綻放溢彩。

課後,街道學校的老師對這堂課進行了評價,提出了寶貴的意見和推薦,使我深受啟發,受益匪淺。反思這節課,存在着許多的不足與遺憾。

在課文講授中,對學生朗讀指導還欠缺。引導學生深入課文,體會語句含義,激發起學生的情感,讓學生用自我的聲音把感情表達出來。學生有時朗讀不到位,例如:針頭向皮膚刺去,一陣突如其來的餘震,使針頭從肌膚裏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重點是要學生體會到當時狀況很緊急,很危險,朗讀時要要讀出這樣的感情來。雖然我叫了好幾個學生來讀來感受,但是學生讀的仍舊不夠到位。感覺完全是為了讀而讀,朗讀時聲音也不夠收放自如,因此感情沒有到位,沒有到達朗讀的目的。如當時,老師能夠給予恰當的範讀,從聲音帶動學生,將會對學生進一步感受文本,提高學生的朗讀潛力起到作用。

透過講授這一課,還暴露出自身應變的潛力的不強。沒有到達預期的教學效果,在今後的教學中,更加踏踏實實地把課文中的最基本的、最優秀的東西,教給學生。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的教學反思 篇五

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通過描寫台灣青年與李政道博士在餘震中冒着生命危險為大陸青年小錢捐獻骨髓這一事件,讚頌了兩岸人民間的血脈親情。文章以兩個“靜靜地躺”為線索,展現了兩處場景:第一個場景杭州某醫院的病牀上,大陸青年小錢身患白血病,生命垂危,他靜靜地躺在病牀上等待救命的骨髓;第二個場景台灣花蓮慈濟醫院,台灣青年在地震的餘震中,靜靜地躺在病牀為小錢捐獻骨髓。課堂上,我首先提出問題“找一找課文中描寫了幾處場景?這幾處場景的共同之處是什麼?”讓學生讀文尋找,閲讀彙報中發現學生的彙報比較散亂,特別是兩處場景的共同之處,學生都沒有説出“【】靜靜地躺”,後來我又換了一種提問方式,直接點出“文中在描寫小錢及台灣青年時,都寫到了他們‘靜靜地躺’,請在文中找一找相關語句,讀一讀,並體會他們的表達效果”,這樣學生交流起來就感覺有話説。針對學生現狀有效地提出問題,是我課堂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有時直接問比繞着問效果更好一些。

另外本文的句子描寫、用詞也非常生動、準確,如:蒼白、紅潤的對比,凋零、綻放的對比,大地的搖晃與沉着、靜靜地躺的對比,都含有深意,課堂上雖然都引導學生理解體會了,單總體感覺講得還不到位,特別是對於詞語的理解如何聯繫課文體會,還需要教給學生方法技巧,也需要長期反覆的訓練。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的教學反思 篇六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向我們講述了一個感人的故事:大陸青年小錢患了嚴重的白血病,台灣同胞冒着生命危險,用愛心挽救了小錢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我在第一課時的教學中,主要注意了以下幾個方面:

一、有意識地創設情境。

一開始上課我就通過聲情並貌地朗讀將學生帶到了1999年9月22日,並通過環境的渲染來反襯小錢的處境。學生在這種情境的創設下,一入課堂就有感覺,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喚起了他們對小錢的關懷與同情之心。

二、詞語的學習圍繞着學生的學習實際來選擇。

本課的詞語有很多。在選擇時,我主要挑選了學生易錯的詞語如:白血病、輾轉、間隔、骨髓等,尤其是髓的讀音不僅是學生,就連我們大人都非常容易讀錯,很難糾正。課堂上我通過學生多種形式的讀,幫助學生鞏固字音,為後面讀文掃清障礙,讓學生在課堂上真正的理解記住。對於凋謝、綻放、含苞等詞語,我讓學生用話來造句子,在句子中理解。並配以圖片使學生理解他們的不同含義。

三、藉助對比感悟,深化課文理解

作者在細節描寫上多次運用對比,使故事更具感染力。在教學中,我有意引導學生進行對比體會、朗讀:將“燦爛的陽光沒有使他蒼白的臉紅潤起來”與杭州的美景聯繫起來,讓學生體會到景色雖好而小錢的生命卻即將逝去的悲哀。

四、不足與遺憾。

在課文學習中,對學生朗讀指導還欠缺。引導學生深入課文,體會語句含義,激發起學生的情感,讓學生用自己的聲音把感情表達出來。學生有時朗讀表達不夠充分,例如:重點理解"這個剛滿18歲的年輕人,患了嚴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將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這朵生命之花綻放".學生體會到生命的美好,可貴,體會到生命將逝的悲哀,感受到骨髓移植的必要性,急迫性。應讀出這些感受來,學生朗讀時並沒有把這種情感通過聲音表達到位。課堂上這一環節就讓學生讀了兩遍過去了,沒有達到朗讀的目的。如當時,老師能夠給予恰當的範讀,從聲音帶動學生,將會對學生進一步感受文本,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起到作用。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教學反思三:

這節課首先讓學生讀課文,並提出不懂的問題,然後根據學生的問題來逐步地理解課文中的難點。學生的表現比原來課堂上要好得多。也許是施加了壓力的原因。不足之處在開始部分講海峽的時候,應該準備一份中國地圖,或者用投影展示一下,學生理解起來會容易一些。因為是第一課時,有些內容還沒有深入地理解。學生讀的還不夠,沒有很好地指導學生朗讀,而且沒有給學生單獨朗讀展示的時間。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9y76d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