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峨眉山月歌原文、翻譯及賞析【多篇】

峨眉山月歌原文、翻譯及賞析【多篇】

峨眉山月歌原文、翻譯及賞析【多篇】

峨眉山月歌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一

峨眉山月歌

唐代:李白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譯文及註釋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qiāng)江水流。

半輪明月高高懸掛在峨眉山前,青衣江澄澈的水面倒映着月影。

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縣西南。半輪秋:半圓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影:月光的影子。平羌:即青衣江,在峨眉山東北。源出四川蘆山,流經樂山匯入岷江。

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夜間乘船出發,離開清溪直奔三峽。想你卻難相見,只能依依不捨順江去向渝州。

夜:今夜。發:出發。清溪:指清溪驛,屬四川犍為,在峨眉山附近。三峽:指長江瞿塘峽、巫峽、西陵峽,今在四川、湖北兩省的交界處。一説指四川樂山的犁頭、背峨、平羌三峽,清溪在黎頭峽的上游。君:指峨眉山月。一説指作者的友人。下:順流而下。渝州:治所在巴縣,今重慶一帶。

譯文及註釋

譯文

半輪明月高高懸掛在峨眉山前,青衣江澄澈的水面倒映着月影。

夜間乘船出發,離開清溪直奔三峽。想你卻難相見,只能依依不捨順江去向渝州。

註釋

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縣西南。

半輪秋:半圓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月光的影子。

平羌:即青衣江,在峨眉山東北。源出四川蘆山,流經樂山匯入岷江。

夜:今夜。

發:出發。

清溪:指清溪驛,屬四川犍為,在峨眉山附近。

三峽:指長江瞿塘峽、巫峽、西陵峽,今在四川、湖北兩省的交界處。一説指四川樂山的犁頭、背峨、平羌三峽,清溪在黎頭峽的上游。

君:指峨眉山月。一説指作者的友人。

下:順流而下。

渝州:治所在巴縣,今重慶一帶。

創作背景

這首詩出自《李太白全集》卷八,是李白年輕時的作品。峨眉山是蜀中大山,也是蜀地的代稱。李白是蜀人,因此峨眉山月也就是故園之月。此詩是李白初離蜀地時的作品,大約作於開元十二年(724年)秋天。

賞析

此詩是作者李白於開元十三年(725)出蜀途中所作。這首詩意境明朗,語言淺近,音韻流暢。全詩意境清朗優美,風致自然天成,為李白膾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前兩句是説,高峻的峨眉山前,懸掛着半輪秋月。

詩從“峨眉山月”寫起,點出了遠遊的時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韻關係倒置句末。秋高氣爽,月色特別明亮。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來,自然入妙。月只“半輪”,使人聯想到青山吐月的優美意境。在峨眉山的東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於四川蘆山縣,流至樂山縣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兩個動詞構成連動句式,是説月影映入江水,又隨江水流去。生活經驗告訴我們,定位觀水中月影,任憑江水怎樣流,月影卻是不動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觀者順流而下,才會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境。所以此句不僅寫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時暗點秋夜行船之事。意境空靈入妙。

“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後兩句是説,夜間乘船出發,離開清溪直奔三峽。想你卻難相見,戀戀不捨去向渝州。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連夜從清溪驛出發進入岷江,向三峽駛去。這位“仗劍去國,辭親遠遊”的青年,乍離鄉土,對故國故人不免戀戀不捨。江行見月,如見故人。然而明月畢竟不是故人,於是只能“仰頭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見下渝州”,表達依依惜別的無限情思,可謂語短情長。

詩中連用了五個地名,構思精巧,不着痕跡,詩人依次經過的地點是:峨眉山──清溪──三峽──渝州,詩境就這樣漸次為讀者展開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圖。除“峨眉山月”以外,詩中幾乎沒有更具體的景物描寫;除“思君”二字,也沒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這一集中的藝術形象貫串整個詩境,成為詩情的觸媒。由它引發的意藴相當豐富:山月與人萬里相隨,夜夜可見,使“思君不見”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親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徵。凡詠月處,皆抒發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連用五個地名,精巧地點出行程,既有“仗劍去國,辭親遠遊”的豪邁,也有思鄉的情懷,語言流轉自然,恰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本來,短小的絕句在表現時空變化上容易受到限制,因此一般寫法是不同是超越時空。但這首詩在時間和空間跨度上達到了馳騁自由的境地,二十八個字中出現了五個地名,共計十二個字,這在萬首唐人絕句中是僅見的,人們不但不感到重複,而且認為是絕唱,其原因就在於詩境中無處不滲透着江行的經驗和思友之情,無處不貫穿着山月這一具有象徵意義的藝術形象它把廣闊的空間和較長的時間統一起來。其次地名的處理也富有變化。“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附加於景物,是虛用;“發清溪”、“向三峽”、“下渝州”則是實用,在句中的`位置也有不同,所以讀起來就覺得不着痕跡,自然入妙。

賞析二

峨眉山,在今四川成都西南峨眉縣。山中多寺觀。李白涉及峨眉山的詩。人們比較熟悉的有三首,一首是《登峨眉山》,這是作者早期居蜀時所作,另一首是寫於晚年的《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這一首則是寫於作者二十六歲(726)離開蜀地時。如果説李白早期是為了訪道求仙而登峨眉山,那麼在他即將離蜀和離蜀後寫的關於峨眉山月歌的詩,則主要是藉以表達豪情壯志及其對友人的思念。這首詩人們很欣賞,但理解卻有很大不同。

第一,是對作者寫此詩時的心情説法不一。明高棅《唐詩品彙》卷四十七引劉須溪謂此詩"含情悽婉",而程千帆《古詩考索·古典詩歌描寫與結構中的一與多》則雲:"李白的構思是在以孤懸空中的月與自己所要隨着江水東下而經過的許多地方對比。來展現自己乘流而下的輕快心情。"如果我們聯繫李白出川的動機來分析此詩,對以上兩種理解的正誤便不難做出判斷。作者當時抱着四方之志出蜀遠遊,猶大鵬將展其翅。此時沒有什麼"悽婉"之情可言,相反,倒是大有與明月爭勝之心。峨眉山月本來隨着江水東流,作者乘輕舟順流而下。所經之處有時可以看到山月,有時看不到,明月時隱時現,彷彿在緊緊追趕自己。看不到時,就像遠遠地將山月拋在身後。假如把上述劉須溪所謂"含情"的"情",理解為作者與山月相嬉的情趣或得以出川的喜悦心情,似乎比"悽婉"二字更接近原意。

第二,是對"秋"字的不同理解。一種認為是指秋天,另一種認為"是指峨眉山月上弦或下弦呈半圓形的時候"。揆度其意,當然以後一種説法較合理。不過可以肯定,李詩中的"半輪",不會是指上弦月,因為峨眉山此時在作者的西南方向,自然是指陰曆月終的時候了。同時,將"秋"字解作"時候",可以在訓詁方面找到根據,即"秋"字可訓為"時期"、"日子"。

此外,"秋"字還訓作飛動的樣子,或騰躍的樣子,如《漢書·禮樂志·安世房中歌》之七:"飛龍秋,游上天。"據此,將這句解作彎月飛掛峨眉山,似亦説得通。

第三,是對"三峽"的不同解説。一説這裏的"三峽"是指鄂川交界的瞿唐峽、巫峽、西陵峽;一説指四川樂山縣的黎頭、背峨、平羌所謂小三峽。要辨別哪一個更合理。不妨先考察一下李白的出川路線。作者看到峨眉山月的倒影映在平羌江裏,説明是從峨眉山的方面啟程的。平羌江即青衣江,源出四川蘆山縣西北,至樂山縣入岷江。第三句的"清溪"即清溪驛,在四川犍為縣。"清溪"在樂山三峽的下游,作者夜間從這裏出發。目標是"向三峽氣顯然不是指樂山縣的三峽。否則不僅"向"字失去了着落,行人便成了走回頭路。所以。此處的"三峽"必定是指著名的巴東三峽。這裏是人們嚮往的地方,也是由樂山經渝州(今重慶一帶)出川的必由之路。

第四,是對二聯對句中"君"字的不同解説。有的説是指作者懷念的友人,或為其"送行之人";沈德潛則雲:"月在清溪三峽之間,半輪亦不復見矣。君字即指月。"(《唐詩別裁》)看來後一種説法更合情理。峨眉山是作者實際上的故鄉,月是故鄉圓。作者對峨眉山月的懷念。無疑也是對故鄉的依戀。如果把"思君"解作"思友",便嫌平直,倒不如看作以月擬人更有詩意。俞陛雲認為:"以秋宵之殘月,映青峭之峨眉。江上停橈,風景幽絕。無奈輕舟夜發,東下巴渝。回看斜月沉山,思君不見,好山隔面,等於良友分襟也。"(《詩境淺説續編》)所以"思君"不是單指對某一友人的思念,而是一種寬泛的鄉情。以象徵着故鄉的山月為友,不是比指某一具體的友人更有深意嗎?

古人論此詩,最稱道它對地名的妙(本站☆)用。明人王世懋説:"談藝者有謂七言律一句不可兩入故事,一篇中不可重犯故事。此病犯者故少,能拈出亦見精嚴。然我以為皆非妙悟也。作詩到神情傳處,隨分自佳,下得不覺痕跡,縱使一句兩入,兩句重犯,亦自無傷。如太白《峨眉山月歌》,四句入地名者五,然古今目為絕唱,殊不厭重。"(《藝圃擷金》)王世貞稱此詩是太白佳境,並説:"二十八字中。有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峽,渝州,使後人為之,不勝痕跡矣,益見此老爐錘之妙。"(《藝苑卮言》)。

這裏需要補充的是,作者不僅擅用地名,不露痕跡,更值得注意的是其對於絕句詩藝的嫻熟,尤其是第三句,承轉很見工夫。作者是從平羌江順流而來,所以第三句的"夜發清溪"是實接,如果再是實轉,由清溪直下渝州,則成了水上碼頭名稱的羅列,便可能詩味索然,而"向三峽"卻是在虛實之間,作為地名,"三峽"屬實,但此時詩人尚未抵達。它又是在想像之中。由於第三句承轉得妙,第四句便成了順水之舟,並把一系列普通地名賦予濃郁的詩情畫意。變成了詩中的佳境。全篇説來亦巧亦壯,不愧為古今絕唱。

峨眉山月歌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二

月出峨眉照滄海,與人萬里長相隨。

黃鶴樓前月華白,此中忽見峨眉客。

峨眉山月還送君,風吹西到長安陌。

長安大道橫九天,峨眉山月照秦川。

黃金獅子乘高座,白玉麈尾談重玄。

我似浮雲殢吳越,君逢聖主遊丹闕。

一振高名滿帝都,歸時還弄峨眉月。

翻譯

我以前在巴東三峽之時,曾西望明月遙想家鄉峨眉。

遙憶家鄉的峨眉山月從峨眉而出,普照滄海,長與人萬里相隨。

在黃鶴樓前的月光下,我忽然遇到了您這位從家鄉峨眉來的客人。

如今,峨眉山月又將隨風伴送您西入長安。

長安的大道直通九天,峨眉山月也隨您朗照八百里秦川。

在京師,皇帝與達官貴人們登上席次乘坐高座,手執麈尾,高談重玄之道。

我像浮雲一樣在吳越遊蕩,而您卻能遭逢聖主,一遊丹闕。

等您一振高名,譽滿帝都之時,再舊來故地,與我一起玩賞峨眉的山月吧。

註釋

巴東:即歸州,天寶元年(742年)改巴東郡。治所在今湖北巴東縣。

滄海:此泛指江湖。

黃鶴樓:原在今湖北武漢市長江南岸蛇山黃鶴磯上。

月華:即月光。

峨眉客:指蜀僧晏。

秦川:指長安附近的渭河平原,古為秦地,故稱秦川。此指長安。

黃金獅子:指當時的皇帝與王孫貴族。

麈尾:麈是似鹿而大的一種動物。其尾可製為拂塵,魏晉以來的玄學家清談時執之以示高雅。

重玄:“重玄”,語出《道德經》第一章“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重玄學”是中國思想史上一股重要的哲學思潮,也是隋唐之際的首都哲學體系,上承先秦魏晉玄學的發展脈絡,後啟宋明理學的哲學思考,在華夏哲學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成玄英、王玄覽、李榮皆因善談重玄學而被皇帝所青睞。

吳越:此指長江中下游地區。

丹闕:指皇宮。

帝都:即首都,指長安。

創作背景

此詩是李白在江夏送蜀僧晏上人入長安之作。據兩唐書載,唐肅宗至德二載(757年),原西京長安改為中京,上元二年(761年),中京又復為西京。此詩當作於至德二載至上元年間李白流放夜郎遇赦釋歸的途中。

鑑賞

可以説,李白對峨眉月始終未能忘懷,就是萬里遠遊之後,也一直既看且憶,更感覺她相伴而行。而今在黃鶴樓前看見來自故鄉的僧人,他帶來了峨眉月,這明月定將伴送他到長安去。這明月不僅照到江夏,照到長安以及周圍的秦川,而且回到蜀中仍有峨眉月相伴。其實,萬里共明月,本無所謂這裏明月那裏明月之分。但是,這一方面可見李白對故鄉月亮情有獨鍾,另一方面對比自己身似浮雲,滯留吳越,羨慕蜀僧歸時還可見到峨眉月。

此詩從“我”到月,從月到僧,再寫到月,侃侃談來,動感強烈,毫不氣窒,充分顯示出李白作為歌行高手的水平。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wyj7g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