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服務體系建設報告多篇

服務體系建設報告多篇

服務體系建設報告多篇

【第1篇】最新江西省人大調研報告指出須加強專利服務體系建設

近日,為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江西推出《關於鼓勵省屬獨立科研院所科技人員創新創業的試點辦法》,在政策方面最大限度地給了科研院所及科技人員創新創業的自主選擇權,並指出科研院所處置成果收益無須審批。

“隨着國家創新發展戰略的實施和經濟發展的市場化、信息化、國際化進程,知識產權工作將越來越重要,專利已成為經濟發展的核心競爭力。”《法制日報》記者從江西省人大常委會了解到,去年省人大教科文衞委、省高院和省知識產權局組成專題調研組,歷時8個月對《江西省專利促進條例》實施情況進行調研。

調研結果顯示,該條例自xx年1月1日正式實施以來,全省知識產權事業步入快速上升時期。特別是近兩年來,各項數據指標快速上移,工作成效顯著。但由於工作基礎較為薄弱,江西省知識產權工作在全國還相對落後,與四川、廣西等兄弟省份相比,在經費投入、體系建設、轉化運用以及服務能力等方面還存在較大差距。

五年來專利數量穩步增長

據統計數字顯示,截至xx年12月,江西累計申請專利86644件。其中全省1985年至xx年24年間總共申請專利36044件,xx年至xx年5年累計申請專利達50600件,是前者申請量的1.4倍,5年間年均增長率達34.2%。

xx年全省專利各項數據繼續穩步增長,截至9月已逼近xx年全年水平,其中高校專利申請和授權量已經超過去年全年總量。

記者瞭解到,隨着國家知識產權試點示範城市和企業知識產權試點示範工作的開展,充分發揮了專利技術支撐引領創新驅動發展的重要作用。該省先後有南昌、新餘、景德鎮、上饒、鷹潭被國家局批准為國家知識產權試點城市,經過兩年的示範創建期,南昌市和新餘市分別被批准為國家知識產權示範城市創建市。此外,該省還開展了多層面的企業知識產權試點示範工作,初步形成了國家、省、市“三級聯動”試點示範工作體系。

通過試點示範,知識產權制度被引入試點單位並對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產生很強的推動作用。初步估計,全省有40%的發明專利、30%的實用新型專利和15%的外觀設計專利在生產實踐中得到運用,既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又提升了企業和產業的科技含量,促進了創新驅動的發展和轉型升級的實施。

“該條例的出台,為我省專利行政執法建設提供了法律支持和保障,專利行政保護力度得到不斷加強,嚴肅查處了一批知識產權侵權和假冒等違法行為。”江西省知識產權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説,xx年xx年全省專利行政執法案件量為587件。

過半數企業沒申請過專利

調研報告指出,企業專利技術產業化實施的程度較高,其中高新技術企業是科技創新的主陣地。截至xx年全省高新技術企業實施自有專利技術3347項,佔企業專利擁有量的71.4%。

“xx年,我省高新技術企業專利累計投入30億元,平均累計投入為740萬元;專利累計收益313億元,平均累計收益為7828萬元,其中江西江鈴汽車集團改裝車有限公司專利累計收益達136.5億元。”江西省知識產權局相關負責人説。

據介紹,高新技術企業以全省專利累計投入6.48%的佔比,獲得了佔全省企業專利累計收益58.07%的收益,專利投入產出比高達1:10.43,是全省企業投入產出比的10倍,專利產業化經濟效益顯著,市場前景廣闊。

“但通過調研發現,截至目前全省仍有過半數企業沒有申請過專利或獲得授權專利。”江西省人大教科文衞委負責人表示,xx年江西企業申請專利7480件,僅佔全省專利申請總量的44.2%,而發達國家80%的專利申請多來自於企業。

調研報告認為,企業整體上對專利工作的認識不到位,專利管理制度多數還未形成體系,有的形同虛設;多數企業沒有專美的專利管理機構和人員,即使在省知識產權試點企業,只是產權管理工作也多事由其他部門中的工作人員兼管,難以適應專利工作發展的形式需要,企業還未真正成為專利創造主體。

目前全省專利服務能力弱

“我省知識產權工作起步較晚,機構不健全,人員編制少,經費投入不足,行政管理體系、執法保護的服務體系不健全,整個專利工作基礎薄弱。”調研報告指出,根據國家知識產權局統計年報,xx年專利申請量全國排名第21位,僅佔國內專利申請總量的1.07%,在中部六省中排名墊底。

相關數據顯示,江西省發明專利佔專利總量比例較少,專利質量亟待提高。現有的大量專利被束之高閣,專利轉化率低,轉換運用太少。無效專利造成了創新資源的極大浪費。因此,必須要重視有效專利的累積,特別是高度重視對全省涉及行業、產業關鍵技術和共性技術的核心專利技術的廣泛應用,避免專利的沉澱。

調研報告認為,經費投入的多少直接對專利管理水平產生影響,進而影響專利創造、運用、保護和服務能力的提升。專利管理工作實踐表明,專利事業的良好發展,需保證專利工作經費投入不低於整個科技創新經費投入的10%。

與此同時,加大執法維權體系建設,必須參照外省的做法,成立江西省專利行政執法總隊,整合執法資源,以改變執法人員匱乏、執法能力不足的現狀。目前,要保把省、市、縣三級執法體系建立起來,必須保證每個知識產權局有三名專利行政執法人員。建議五年內,在全省設區市法院把知識產權審判法庭建立起來。

調研報告強調,專利服務水平的高低制約着專利事業總體發展水平,是挖掘專利數量,提升專利質量的重要保障,影響着專利創造、保護、運用和管理等專利工作各個環節。江西專利服務能力弱,必須大力加強專利服務體系建設,建立涵蓋專利信息服務、代理、交易、轉化、評估等領域的比較完整的專利服務體系。

【第2篇】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情況調研報告

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情況調查報告(1)

為配合省人大常委會聽取和審議省政府關於全省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情況的報告以及對該項工作的專題詢問,4月中旬,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_____同志帶領部分省人大常委會委員、省人大代表對該項工作進行了視察調查。調查組首先在南京聽取了省政府有關部門關於全省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情況的介紹,然後赴_____、_____兩市,聽取了兩市和_____、_____市政府及其民政、財政、國土資源、衞生、地税等部門的情況彙報,並在_____聽取了_____市政府及民政部門的情況彙報,與人大代表、老年人代表、城鄉社區、養老服務機構、企事業單位及相關部門負責人進行了座談交流,並實地考察了城鄉社區和養老服務機構。4月下旬,我委又結合辦理代表議案到蘇州市進行了調查,與提出議案的省人大代表及相關部門負責入座談交流,並實地瞭解了虛擬養老院建設情況。現將調查情況報告如下:

一、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基本情況

_____是全國最早進入老齡社會的省份之一,也是全國老齡化程度最高的省份之一。我省的老齡化呈現出程度高、增速快、空巢化現象嚴重、失能半失能老人比重高等特點,多樣化、多層次、全方位的養老服務變得日益迫切和需要。養老服務體系建設也成為各地人代會上的首要議案和建議。近年來,各級黨委、人大、政府高度重視、積極應對、紮實工作,我省基本形成了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服務為依託、機構養老為支撐、信息服務為輔助的養老服務體系,養老服務水平和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幸福指數都有了較大提升。

(一)注重完善政策、加大投入,養老服務事業發展環境得到持續優化。全省高度重視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相繼出台了一系列加快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法規規章和政策措施,養老服務事業發展環境得到了持續優化。一是形成了比較完善的政策法規體系。省委、省政府出台了《關於加快我省老齡事業發展的意見》,省政府出台了《關於加快構建社會養老服務體系的實施意見》,省政府相關部門和地方各級政府也配套制定了一系列加快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政策措施。全省各級人大圍繞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認真開展視察、檢查、建議督辦和做出決議決定。省人大常委會制定了老年人權益保障條例,蘇州、_____兩市分別將蘇州市養老服務促進條例、_____市養老服務機構管理條例列入本屆立法規劃。二是加大了財政資金的投入力度。全省各級堅持以公共財政為導向,不斷加大對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投入。據統計,十一五以來,全省各級投入養老服務事業發展的資金共計67億多元。全年省級財政安排用於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專項補助資金為4億元。三是營造了良好的社會氛圍。各地通過學習貫徹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律法規、開展多種形式敬老活動、評選表彰先進典型等方式,加大敬老、愛老、助老宣傳教育力度,營造了尊重、關心、幫助老年人的良好氛圍。

(二)注重整合資源、構建網絡,居家養老基礎性作用得到充分發揮。全省各級積極整合社會和社區各類服務資源,着力構建居家養老服務網絡,居家養老的覆蓋面和受益人羣逐步擴大,居家養老的方式和模式不斷創新。各地依託綜合性社區服務中心,建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為老年人提供短期託養、日間照料以及助餐、助潔、助浴、助醫、助行、助購等生活服務,同時還兼顧老年人文化娛樂、學習教育、體育健身、精神關愛、社會參與、權益維護等多種需求,在居家養老服務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截止底,全省城市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基本實現全覆蓋,蘇州市已經率先實現了城鄉社區全覆蓋。各地還積極採取購買服務、資金補助、提供場所等措施,引導和鼓勵社會組織、家政服務企業等社會力量參與居家養老服務。同時,充分發揮老年人組織、志願者組織的作用,為老年人提供優質的志願服務。_____從家政服務、醫療保健、文化娛樂等行業篩選確認了3000多家為老服務定點單位為老年人提供多樣化服務,有1400多名政府購買服務的工作人員為困難老人提供鐘點式服務,有25萬人的志願者隊伍以各種形式活躍在為老服務崗位上。蘇州市姑蘇區利用社區資源,扶持社會力量,創新推出虛擬養老院,對社區老年人實行信息化管理和上門服務,服務項目涉及日常生活照料、醫療保健、精神慰藉、應急救助等6大類53項。_____市山泉村結合新農村三置換試點,將每幢安置房底層朝南的房間統一設置為老年公寓房,產權歸村集體所有,由老人子女繳納租金使用,創造了村集體供養老人的新方式。

(三)注重示範引導、政策扶持,養老服務機構建設得到全面推進。近年來,全省各級採取公辦、社會投資興辦、合作經營等多種形式,全面加強養老服務機構建設,着力推進養老服務主體多元化。一方面,不斷加大公共財政投入力度,加快推進公辦養老機構建設,充分發揮公辦養老機構的示範引導作用。省本級投資建設了帶有示範性的_____省老年公寓。各地也不斷推進示範性公辦養老服務機構建設,_____市及其所屬9個縣(市、區)都已建成一所公辦省級示範性養老機構。同時,各級還大力加強農村養老服務設施建設,不斷改善農村養老服務條件,推動農村敬老院逐步向區域性養老服務中心轉型。另一方面,認真落實各項扶持和優惠政策,大力支持社會力量興辦養老機構。全省各級採取規費減免、牀位建設和運營補貼、購買服務、以獎代補等多種方式,積極扶持社會力量興辦養老服務機構。_____、_____、_____等市都建成了一批不同檔次、滿足不同老人需求的民辦養老服務機構,_____市民辦養老機構已成為該市機構養老的主力軍,_____市社會辦養老機構的牀位數佔到全市三成以上。_____市的省人大代表鞠志慧先後投資2000多萬元,發展連鎖養老機構6家,建成了集醫療、康復、託老、護理和臨終關懷等多功能於一體的全國愛心護理工程建設基地。

(四)注重加強培訓、規範管理,養老服務專業化信息化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全省各級不斷加強養老服務人才隊伍建設和網絡平台建設,努力為廣大老年人提供更加專業、更為高效便捷的養老服務。在養老服務人才隊伍建設上,各級通過在高等院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增設養老服務相關專業和課程,加強養老服務培訓基地建設,着力培養專業人才,同時加強對從業人員職業道德、業務技能和服務水平的培訓,推行從業人員職業資格認證和持證上崗制度。目前,全省設立了省級養老護理員培訓基地23個,並且實施了養老護理員免費培訓工程。_____市累計舉辦養老護理員培訓班50期,1800多名護理員取得初級及以上職業資格,持證上崗率達90%。在養老服務網絡平台建設上,各地結合本地實際,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整合現有網絡資源,着力打造各類養老服務信息平台,加強老年人基礎信息管理、養老機構信息管理和社會養老信息服務。_____市將市區居家養老服務信息系統建設納入今年為民辦實事項目,着力建設以12349老年服務熱線平台為指揮中心、鎮(街道)綜合性養老服務機構為管理中心、社區(村居)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站)為服務中心的大市區養老服務信息化、數字化系統。_____市實施了幸福一點通援老信息服務工程,老人有了急事難事,只要摁下家中的呼叫器,15分鐘內社區援助中心就會上門提供幫助,被老人們親切地稱為電子保姆。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省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取得了顯著的成績,積累了一些寶貴的經驗,但整體上看還處於起步階段,與養老服務新的形勢任務相比,還存在着一些困難和問題。

(一)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存在不平衡現象。首先,不同區域之間建設發展水平不平衡。整體上看,蘇南地區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水平最高,蘇中次之,蘇北相對比較薄弱,經濟發展的差距是其客觀原因。其次,城鄉之間養老服務體系發展不平衡。在居家養老服務方面,全省城市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基本實現全覆蓋,而農村社區(村)蘇南、蘇中、蘇北覆蓋率分別為52.3%、46.3%和40%;在機構養老方面,投資大、規模大、條件好的公辦養老機構基本上都建在城市,民辦養老服務機構絕大多數也集中在城市,而農村敬老院大多條件簡陋、服務功能單一。再次,對不同養老模式的重視扶持程度不平衡。對機構養老特別是公辦養老機構的投入力度很大,有的公辦養老機構還存在高端化、特權化現象。但是對佔老年人口90%以上的居家養老方面的投入卻遠遠不夠,城鄉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功能未能有效發揮,無論是基礎設施建設,還是服務內容和質量,都處於較低水平。

(二)民辦養老服務機構發展存在諸多困難。近年來,省政府及有關部門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促進養老服務機構發展的政策措施,推進了養老服務機構的發展。但在實際執行中缺少具體的細化措施,在遇到新的問題和矛盾時也未能及時研究出台相應對策,制約了養老服務機構特別是民辦養老服務機構的進一步發展。調查中,民辦養老服務機構普遍反映,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困難:一是用地難。當前民辦養老服務機構用地因無法律和政策上的突破,只能走市場化的途徑,通過參加招掛拍獲得土地,這對於非營利性的民辦養老服務機構來説,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二是融資貸款和税費減免難。民辦養老服務機構屬於非營利性機構,不具備貸款資格,難以從銀行等機構獲得資金,融資非常困難。在税收及水電氣等方面的優惠,也很難有效落實。三是醫療准入難。許多民辦養老服務機構為護理型或半護理型,但既不具備醫療資格,又無法與醫保有效銜接,入住老人的就醫成為難題。四是擴大規模難。作為福利性機構,民辦養老服務機構的運營以收支平衡為主,而且不允許設立分支機構,影響了投資的積極性,制約了行業的發展。此外,一些設施不全、條件簡陋的小微型養老服務機構違規營運,既攪亂了養老服務市場秩序,也影響了民辦養老服務機構的健康發展。

(三)養老服務隊伍建設難度較大。養老服務需要一支龐大高效的專業化隊伍,但全省各地普遍缺乏從業人員尤其是專業人員。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養老服務從業人員普遍年齡偏大、文化偏低,專業技能不高。服務人員的年齡大多在50歲左右,有的甚至在60歲以上,本身就屬於老年人,並且文化素質普遍較低,對專業技能的學習和掌握有一定的困難,服務的質量和水平受到很大影響。二是養老機構服務人員薪酬待遇低、勞動強度大,隊伍很不穩定。養老機構服務人員的薪酬普遍低於當地平均工資水平,蘇南發達地區月收入也只有2000多元,蘇中、蘇北更低,有的僅有幾百元。養老服務需要整天和老年人在一起,工作時間長,工作責任大,髒、累、苦,並且社會認同感較低,致使許多人流動頻繁,隊伍很不穩定。_____市每年約有20%以上的養老護理員流動或離職,養老機構缺崗率達10%以上。三是養老服務專業人才數量較少、比例較低,不能滿足需求。近年來,全省加大了對養老護理員的培訓力度,培訓了一大批初、中、高級養老護理員,但是與養老服務的需求相比,還有非常大的差距。如_____市具備中級以上資質的護理人員佔比不到5%,全市145家養老機構中,有專業社工的養老機構只有五分之一左右。

(四)養老服務整體水平仍需提高。在服務設施上,從全省整體情況來看,目前大多數的養老服務還處於全人力、純手工階段,專業化、社會化程度較低。養老服務尤其居家養老服務無論是硬件設施還是軟件設施都還比較缺乏,專業化的服務設備和手段比較少,部分農村敬老院甚至連基本生活設施配置都不齊全,給老年人生活帶來很大不便。在資源結構上,存在着護理型牀位比重較小、資源緊缺,自理型牀位比重較大、相對閒置,養醫結合的綜合性養老服務機構比較缺乏的問題。在服務質量上,一些投入比較大的示範性養老機構由於硬件設施好、專業人員多、管理水平高,服務質量和水平普遍很高。但是大多數的養老機構和居家養老服務場所受到場地、設施、人員素質、管理水平等因素的影響,僅能夠提供一些較低層次的基本服務,服務的質量和水平參差不齊。在服務內容上,對老年人的生活照料護理考慮的比較多,但是對老年人的人文關懷、精神關愛還不夠,精神養老方面的服務比較少。

三、幾點建議

加快推進養老服務體系建設,不斷滿足廣大老年人日益增長的養老服務需求,是當前乃至惠及長遠的迫切任務和民生幸福工程,對於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保持社會和諧穩定,具有重要意義。為此,提出如下建議意見:

(一)儘快完善推進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政策措施。要充分認識我省老齡化發展的嚴峻形勢,切實增強加快建設養老服務體系的責任感和緊迫感,儘早建立起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與兩個率先新階段相協調、與人口老齡化進程相符合的養老服務體系。要根據養老服務體系建設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研究梳理不同羣體老年人的不同需求,制定出台有針對性的政策措施,既做好對老年人的照料護理,又注重精神關愛;既抓好兜底保障,又發揮示範引領作用。政府各相關部門應當進一步加強溝通協調,站在全局高度而非部門視角,謀劃出台配套政策並抓好貫徹落實,一方面要研究利用好既有法律政策,在現有法律框架和政策範圍內儘可能為推進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創造良好條件,另一方面要研究梳理與養老服務體系建設不符合、不適應的法律法規和政策舉措,及時調整完善,或提請修改修訂。

(二)重點推進居家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居家養老服務涉及90%以上的老年人口。要把這樣面廣量大的居家養老作為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重點內容和關鍵環節來抓,多措並舉、綜合施策。要進一步加強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站)建設,積極有效整合各類資源,完善服務設施、拓展服務內容、提高服務質量,把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站)建設成為能夠滿足老年人多樣化需求的重要陣地。要積極探索居家養老服務中心與社區衞生服務中心合作共建、養醫結合的新機制,加強社區衞生服務中心建設,配備適合老年人需求的基本診療設備,配強醫療衞生服務人員,方便大部分老人不出社區就能夠享受到醫療康復、緊急照護等基本醫護服務。要加大力度扶持社會力量投資興辦居家養老服務機構,鼓勵動員社會組織、志願者組織積極參與居家養老服務,不斷加強居家養老服務隊伍建設,有效形成合力,推動居家養老服務水平不斷提升。

(三)引領推動老年服務產業加快發展。一是省政府應當按照黨的十八大關於大力發展老齡服務事業和產業的要求,儘快研究制定出台加快發展老年服務產業的專門性意見,在政策、資金、人才技術和體制機制等方面做出指引性規定,吸引社會資金、動員社會力量積極投入養老服務這一朝陽產業,推動老年事業健康快速發展。二是加快發展多樣化的老年服務產業。大力發展養老護理、康復保健、社區服務、老年旅遊等產業,着力培育一批大型老年服務龍頭企業。鼓勵扶持企業開發和生產滿足老年人不同需求、門類齊全、品種多樣、經濟適用的老年產品。三是推動傳統養老服務業轉型升級。對現有社會福利機構和鄉鎮(街道)養老服務機構,要完善設施、增強功能、提高服務質量,加快發展為護理型養老機構。要在現有養老機構轉型升級過程中,着重培育發展一批品牌化、連鎖型的養老服務機構。

(四)大力扶持民辦養老服務機構發展。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應當加大對民辦養老服務機構的扶持力度,在探索創新政策舉措上做文章,在推動貫徹落實上下功夫,幫助民辦養老服務機構破解發展難題,推動養老服務機構健康有序發展。積極探索民辦養老服務機構使用土地的新途徑新辦法,當前可採取議價制、雙向競價、綜合評標等多種方式合理控制地價,亦可盤活存量土地,利用閒置廠房、學校空置房等改建為養老機構。對推動城鄉醫保進入民辦養老服務機構和申請設立護理院的,力求做到既堅持准入標準,又積極支持、加強服務與指導。要研究制定政策,逐步提高民辦養老服務機構牀位的一次性建設補貼和日常運行補貼。要依據省條例和相關政策,對民辦養老服務機構使用水、電、氣、有線電視、固定電話等按照規定減免費用。同時,加強對民辦養老服務機構的監督管理,探索建立養老服務績效評估和獎懲補貼制度,有效促進民辦養老機構服務質量的提升。

(五)不斷加強養老服務人才隊伍建設。要大力培養培訓養老服務人才,提升養老服務專業化水平。繼續在高等院校和中等職業學校按需增設相關專業課程,不斷加強養老服務職業教育,加快培養老年醫療、護理、營養、保健和心理等方面的專業人才。充分發揮各級養老服務培訓基地的主陣地作用,積極為民辦職業培訓學校參與養老服務技能培訓創造良好條件,加強對養老服務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和專業技能培訓,全面推行持證上崗制度。探索建立引入專業社工人才機制,推動養老服務機構設置社工崗位,按照服務對象總數的一定比例配備專業社工,向社會公開招聘。逐步完善養老護理人員專項補貼機制,探索建立養老服務人員薪酬增長機制,切實提高養老服務從業人員的社會地位和工資福利待遇。積極發展養老服務志願者隊伍,搭建志願服務信息網絡平台,探索建立志願服務時間儲蓄制度,鼓勵社會志願者參與各種為老志願服務。

(六)切實加大對農村養老服務的扶持力度。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切實加大對農村養老服務的扶持力度,推動公共服務資源向農村養老服務傾斜,着力提升農村養老服務水平。加快推進農村敬老院轉型為農村區域性養老服務中心,加強服務設施建設,擴大服務範圍,拓展服務功能,在保障農村五保對象集中供養的基礎上,積極為有需求的其他農村老年人提供居家養老服務。鼓勵各級政府、農村集體、社會和個人利用集體、個人的空置房或空閒地,建立小型互助式老年集中居住生活區、小型託老所等,並且實行規範管理,確保安全運行。要加大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建設力度,提高農村老年人蔘保率,為農村老年人提供有效保障。同時加快農村地區的老年人醫療、教育、文化、體育等相關服務設施建設,滿足農村老年人多樣化的服務需求。

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情況調查報告(2)

養老機構是指為老年人提供集中居住和照料服務的機構,如老年社會福利院、養老院、老年公寓、敬老院等,主要承擔孤老優撫對象和經濟困難的孤寡、失能、高齡以及其他有機構養老需求老年人的養老服務。《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要加快建設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養老為依託、機構養老為支撐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省委、省政府把養老機構建設列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基本實現現代化的監測指標體系,市委、市政府也把養老機構建設作為落實民生幸福工程、構建社會建設十大體系的重要內容統籌謀劃、重點推進。為加快推進全市養老機構建設,全面提升養老服務水平,我們通過召開座談會、實地調查等形式對我市養老機構建設情況進行了全面深入的調查。

一、基本情況

我市是全國進入老齡社會最早、人口老齡化程度最高的地區之一。截止6月底,全市60週歲以上常住老年人口(預測數)192萬。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經過全市上下共同努力,全市養老機構建設進程明顯加快,今年全市共新建改擴建各類養老機構項目45個,總投資11.5億元、總牀位數11085張。截止今年6月底,全市共有養老機構230家(公辦養老機構110家、民辦養老機構120家),牀位總數5.46萬張,位居全省第二。如東縣馬塘敬老院、港閘區陳橋敬老院等25家養老機構被評為全國模範敬老院、省級文明敬老院,市社會福利中心等11家養老機構被評為省示範性養老機構,啟東市榮獲全國農村五保工作先進集體,如皋市被評為全國第三批示範養老活動單位,啟東市的農村關愛之家建設經驗被國家民政部向全國推廣,海安縣曲塘鎮敬老院榮獲全國農村五保工作先進單位。

(一)公辦養老機構加快推進,示範託底能力不斷增強。目前,全市共有公辦養老機構110家,其中城鎮社會福利中心13家,牀位數3726張;農村敬老院97家,牀位數23428張。一是城鎮社會福利中心建設進程加快。十二五以來,全市累計投入近5億元,通州區社會福利中心、港閘區市北養老服務中心、海門市養老中心、崇川區觀音山鎮社會福利中心等一批規模大、設施新、檔次高的城市社會福利中心相繼開工建設。目前,市社會福利中心(陽光老年公寓)三期工程開業運營,如東縣社會福利中心工程已竣工驗收,開發區星湖護理院主體已建成。二是農村敬老院達標改造力度加大。今市共有70家敬老院達到三有三能六達標標準,佔敬老院總數的72%。啟東市注重加強敬老院管理服務工作,制定了249項敬老院管理服務標準,通過了國家級養老服務標準化試點驗收,全省僅此一家。三是公辦護理型養老機構建設加快推進。目前已建成護理型養老機構(護理院)16家;在建護理型養老機構(護理院)14家。截止目前,全市三無、五保老人基本實現了應保盡保。

(二)民辦養老機構快速發展,多元服務格局初步形成。目前,全市共有民辦養老機構120家,牀位數12695張。政策扶持力度不斷加大。在全國率先出台《關於銀行業扶持養老服務業發展指導意見》,省民政廳通報轉發了文件做法。截止今年11月底,全市已有12家銀行向各類養老機構發放貸款7500萬元。一是促進了閒置資源轉化利用。全市已累計發放貸款2200多萬元,支持7家小企業改建為養老機構,盤活社會存量閒置資產超億元。二是加快了醫養融合發展。不少銀行對護理院和護理型養老機構建設投貸實行傾斜,如皋農商行對如皋博愛醫院發放貸款1000萬元,支持其推進老年護理院建設。三是推動了養老機構轉型升級。郵儲銀行啟東市支行向下崗女工盛葉紅髮放貸款15萬元,支持其在創辦愛心託老所的基礎上,又成功創辦該市首個老年關愛之家;郵儲銀行海門市支行向海門康福托老院投資人發放貸款8萬元,支持其對牀位、安全設施等進行升級改造並獲頒經營許可證。制定完成市區養老服務設施佈局規劃,對市區各類養老服務設施的近期()、遠期()建設確定空間佈局,做到四定(定點、定量、定序、定位)。各縣(市、區)也結合實際組織開展了養老服務設施佈局規劃編制工作,啟東市在全省縣級市率先出台《社會養老設施佈局專項規劃》,為養老機構發展預留了生存空間。積極探索公辦民營模式。在堅持原人員性質不變、老人生活質量不變、原有房屋性質不變原則的前提下,積極推進養老機構公建民營改革試點,目前如皋市社會福利中心、海門市老年活動中心、餘東鎮敬老院公建民營已取得良好成效。民辦護理院發展勢頭良好。我市長青樂齡護理院、大生護理院等民辦護理院運營情況較好,入住率均達到50%左右,入住老人95%以上為失能、半失能老人,較大程度上解決了失能、半失能老人生活問題,減輕其家人的負擔。

(三)管理服務水平持續提升,社會認可程度不斷提高。一是加強機構監管服務。在蘇中蘇北率先出台《南通市養老機構建設管理服務標準(試行)》,規範了公辦、民辦養老機構的內部管理,不斷提高全市公辦、民辦養老機構規範化、標準化、精細化服務水平。不定期開展養老機構安全檢查,最大限度消除安全管理隱患。對全市84家未註冊民辦養老機構進行了全面整治,共清理整改未註冊民辦養老機構35家。二是提高專業服務水平。今年以來,積極組織開展養老護理從業人員技能培訓和鑑定考核工作,依託體臣衞校和科技人員進修學院對養老護理員進行培訓,今年 586名養老護理員接受了老年人心理、生理、護理等20項專業知識培訓,超額完成市下達的培訓任務,養老護理員持證上崗率70.04%,有效提升養老護理員專業服務水平。三是積極培育機構品牌。通過開展養老機構服務品牌創建活動,培育發展南通市養老機構的各類典型,湧現出南通市社會福利中心(陽光老年公寓)、啟東市中心敬老院、海安縣社會福利中心、常青樂齡護理院等一批在業內有較大影響、社會認可度較高的養老機構品牌。

二、存在問題

近年來養老機構建設儘管取得一些成績,但與上級要求和市委市政府目標任務相比、與我市實際情況相比,還存在不少問題。

一是養老牀位建設任務重。從我市人口老齡化程度看,按照民政部提出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9073格局(即至,全市老年人口中,90%的老年人由家庭自我照顧,7%享受社區居家養老服務,3%享受機構養老服務)和下一步9064格局(即至,全市老年人口中,90%的老年人由家庭自我照顧,6%享受社區居家養老服務,4%享受機構養老服務)的要求,我市養老牀位總數還明顯不足。根據十二五目標,每千名老人擁有牀位數要達到30張,今明兩年全市需新增養老牀位約1萬張以上,任務非常艱鉅。

二是養老牀位結構不合理。公辦養老牀位佔比高、社會力量興辦的養老牀位佔比偏低,一般性養老牀位佔比高、護理型養老牀位佔比偏低。目前社會力量投資興辦的養老機構牀位數僅佔40.1%(目標為50%),護理型養老牀位數平均佔比僅為21.7%(目標為30%)。

三是專業服務力量比較薄弱。現有護理員隊伍存在文化水平較低、專業技能不熟、護理水平不高、性別比例失調等問題,整體水平滯後於養老服務業的發展。另外,由於待遇和社會地位不高、工作苦髒累等因素,願意從事護理工作的人很少。我市雖然實施了護理員崗位補貼政策,但由於門檻較高,文化程度低無法通過國家職業資格考試、超過法定勞動年齡的護理員無法享受崗位補貼。一些養老機構管理服務水平較低。

四是瓶頸制約問題突出。第一,用地難。由於認識問題和其他一些客觀原因,導致養老服務用地性質及指標等瓶頸因素長期得不到突破,制約了養老服務特別是民辦養老服務的發展。第二,融資難。由於民辦養老機構的資產屬性(租賃)和單位性質(民非)等原因,市場融資難度較大。第三,達標難。由於歷史的原因,過去養老機構在土地利用、規劃許可、建設等方面存在審批手續不齊全及消防不達標等情況,不少敬老院和民辦養老機構整改換證、達到新設立養老機構的條件難度較大。

三、對策建議

今後我們將以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為引領,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國發〔〕35號),按照政府主導、社會主體的指導思想,確保託底功能、立足服務本地,以滿足經濟困難的孤寡、失能、高齡老年人需求為重點,堅持盤活存量與發展增量並重,規範管理與改革創新並舉,統籌推進各類養老服務機構建設,努力滿足不同層次養老服務需求,真正讓老年人老有所養、頤養天年。目標任務是:全市每千名老人擁有牀位數達到30張,社會力量投資興辦養老服務機構牀位數佔養老機構牀位總數的50%,護理型牀位佔養老機構牀位總數的30%,養老護理人員持證上崗率達到85%以上。目標任務是:養老牀位總數達到每千名老年人40張,社會力量舉辦或經營的養老機構牀位數佔比達到70%以上,護理型牀位佔養老牀位總數達到50%以上,養老護理人員崗前培訓率達到100%、持證上崗率達到90%以上。

(一)着力健全完善規劃體系,引領養老機構科學發展。一是按照定點、定量、定序、定位的四定要求,制定出台市區養老設施佈局規劃,科學指導各類養老機構建設,加快形成覆蓋城鄉、區域均衡、層級清晰、功能完善、適度超前、全民共享的養老服務設施網絡。二是指導各縣(市)制定至的養老設施佈局規劃,重點把土地、資金等資源要素落實到規劃和具體項目上,確保規劃指標落實到位,具體項目落地生根。三是充分利用閒置學校、衞生院(社區衞生服務中心)和城中村改造等現有資源建設養老機構,使養老機構佈局更加合理、方便入住。

(二)大力加強養老機構建設,積極發揮支撐服務作用。一是加快城市社會福利中心建設。加快推進通州區社會福利中心、海門市養老中心、港閘區市北養老服務中心建設,爭取早日建成運營,着力辦好公辦保障性養老機構,充分發揮公辦養老機構的託底作用,重點為城鄉特困老人、低收入老人、經濟困難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無償或低收費的供養、護理服務。落實好入住養老機構的低保低收入家庭失能老人的定額補貼。二是繼續推進農村敬老院升級改造。圍繞省、市相關目標任務,安排市級福彩公益金並爭取省級資金扶持,加大農村敬老院升級改造力度,全市所有敬老院均達到三有三能六達標標準。在確保五保供養對象生活的前提下,拓展社會寄養、日託照料等多種功能,逐步向區域性養老服務中心轉型。加大投入,擴大收住對象,無償或低收費收住低保低收入家庭失能半失能老人。力爭選擇1家較好的敬老院作為試點,更新設施設備,老人房間內配備空調、電視機等電器,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進行地暖改造。三是加快發展民辦養老機構。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逐步使社會力量成為發展養老服務業的主體。完善、落實各項民辦養老機構扶持政策,在資金、場地、人員等方面,進一步降低社會力量准入門檻,為其舉辦養老機構提供便捷服務。將養老機構建設納入全市服務業發展規劃,鼓勵個人舉辦家庭化、小型化的養老機構,社會力量舉辦規模化、連鎖化的養老機構。同時鼓勵民間資本對企業廠房、商業設施及其他可利用的社會資源進行整合和改造,用於發展養老機構。新建的養老機構可設立單人間、雙人間、套間等不同房間,從而滿足老年人多元化、多層次的需求。公辦養老機構要充分考慮社會承受能力,合理定價;民辦養老機構要考慮可持續發展,不斷提升服務水平,從而不斷提高入住率和老人滿意率。

(三)穩步推進養老機制改革,逐步實施公建民營試點。認真貫徹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和《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國發〔〕35號),積極探索公辦養老機構轉制運營的具體辦法,對政府投資興辦的養老牀位逐步通過公建民營等方式管理運營。重點支持鼓勵社會力量通過合作經營、承包經營、委託管理等方式運營公有產權的養老服務設施,今後新建公辦養老機構首選公建民營方式。逐步推進改革試點。對已投入運營的公辦養老機構(福利院、敬老院)進行認真調查分析,逐步推進運營機制的改革試點,發揮市場(社會)主體作用。在認真推廣如皋、海門公建民營試點做法的基礎上,積極鼓勵各地民間資本通過公建民營、委託管理等方式運營公有產權的養老服務設施。每個縣(市)和通州區年內至少選擇1家敬老院進行公建民營試點,進一步激活機制,提高入住率。

(四)積極招引機構養老項目,努力打造養老服務園區。將招引養老服務項目納入招商引資的大盤子統籌考慮,重點招引品牌信譽好、連鎖規模大、服務能力強、市場開拓廣的護理型、醫養結合型養老服務企業和項目到本地落户,帶動本地養老服務水平實現跨越式發展。按照集中、集聚、集約發展的要求,合理規劃佈局養老服務業集聚區和養老服務特色產業基地,培育打造一批主導產業突出、產業鏈條完整、服務功能完善的養老服務業園區。認真落實《國土資源部辦公廳關於印發〈養老服務設施用地指導意見〉的通知》,強化各項扶持政策措施的落實,積極化解養老服務項目用地難、融資難等問題。積極推動將養老服務產業重點項目納入省現代服務業十百千行動計劃,大力支持養老服務業企業創建現代服務業創新示範企業,推進品牌及標準化建設,爭取省級現代服務業發展專項引導資金支持。

(五)大力推進醫養融合發展,加快護理型養老機構建設。一是推進醫養資源有效銜接。構建養老、醫護、康復、臨終關懷服務相互銜接模式,科學統籌規劃醫療設施和養老設施佈局,實現老年人在養老機構醫療衞生機構之間的衞生健康服務便捷對接。支持社會資本舉辦護理院、康復醫院和提供臨終關懷服務的醫療機構。鼓勵一、二級醫院和鄉鎮衞生院(社區衞生服務中心)轉型或增掛、增設護理院,政府舉辦的鄉鎮衞生院及二級以下醫院新建或擴建牀位中不少於50%的牀位為養老護理牀位。支持有條件的養老機構設置醫療機構,100張牀位及以上的護理型養老機構應單獨設置衞生所(醫務室),條件具備的可申請設立醫院;100張牀位以下的護理型養老機構和助養型養老機構可單獨設置衞生所(醫務室),也可與周邊醫院、社區醫療衞生服務機構合作。二是健全醫療保險機制。對於養老機構內設的醫療機構,符合城鎮職工(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定點條件的,可申請納入定點範圍。完善老年人意外傷害保險制度。建立養老機構綜合責任保險和居家養老服務組織責任險。積極探索建立老年護理保險制度,研究起草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的政策意見,增強老年人接受護理照料的支付能力。三是提高老年人健康服務水平。提高社區為老年人健康管理和服務水平,建立老年人健康檔案,開展健康教育和諮詢、慢性病管理等社區衞生服務。市區老年人每年安排一次免費健康體檢。政府為經濟困難的失能半失能老人配備康復輔助器具。

(六)認真研究落實相關政策,努力破解發展要素瓶頸。一是研究落實相關政策。認真落實《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和省政府《關於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完善養老服務體系的實施意見》,研究、完善我市鼓勵扶持政策。同時,充分利用南通陸海統籌綜合改革試驗區的契機,加強上級政策對接,積極爭取中央和省對我市養老機構建設的政策扶持和資金支持,推動全市機構養老健康、快速發展。二是努力破解土地瓶頸。將養老機構用地納入年度用地計劃,推廣啟東經驗,加快研究出台廠房、學校、衞生院等用地改為養老服務用地的具體政策措施,在土地出讓金和建設配套費徵繳等方面給予優惠。三是着力加大監管力度。認真執行新實施的《養老機構設立許可辦法》和《養老機構管理辦法》,確保養老機構規範運營和管理。督促所有養老機構提高安全防範意識,嚴格執行安全管理規範,細化預案措施,防止發生各類安全責任事故。積極培育和發展養老服務行業協會,發揮行業自律作用。四是努力破解換證難題。對已經運營較長時間的養老機構相關手續不完備的,可明確替代辦法,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適當降低消防標準。

(七)不斷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提高養老專業服務水平。一是加強技能培訓。繼續加大對養老服務管理人才的職業技能培訓力度,目前全市養老機構護理人員持證上崗率達70.1%。加強繼續教育培訓力度,提高中高級以上職稱護理員的比重。二是強化內部管理。不斷強化護理人員職業道德教育,增強主人翁意識和責任意識,妥善處理護理人員之間以及護理人員與老人之間的矛盾,同時加強對老人的精神關愛,不斷豐富老人的日間生活,創造和諧養護環境。三是提高人才待遇。落實好持證護工的特殊公益性崗位補貼,降低崗位補貼門檻,適時提高崗位補貼標準,對取得中高級以上職稱和護理工齡較長的護理員加大崗位補貼力度。落實養老機構醫護人員與醫療機構醫護人員同等待遇的具體措施。增加敬老院服務人員的工資待遇,確保敬老院服務人員工資不低於最低工資標準的1.5倍。四是營造社會氛圍。通過一年一度的敬老月等活動,開展優秀護理員或最美護工等評比活動,積極營造全社會關愛、尊重養老服務從業人員的良好社會氛圍。

【第3篇】某市農機推廣與質量監督服務體系建設情況調研報告

某市農機推廣與質量監督服務體系建設情況調研報告

查表的內容認真調查填寫,對調查情況進行彙總形成調查報告。四是及時調查處理農機產品質量投訴。維護農機手的合法權益。

農機化質量工作主要經驗:一是明確了農機化質量工作承擔單位及負責人,監督投訴信息員實行持證上崗。二是對投訴記錄、農機質量投訴監督便函、書面協議書、現場調查記錄、結案記錄等樣表進行了規範。三是對各種補貼機具進行質量調查,對有問題的機具及時給予調查處理,有效地預防了集體投訴事件的發生。四是三夏. 三秋農忙季節,農機化質量監督投訴電話實行24小時值班制度;深入田間對重點補貼機具進行產品質量調查,對作業質量進行巡查。四是農機產品質量投訴實行屬地管理和項目管理相結合的快速應急處理機制。通過市、區(縣)農機推廣站的共同聯動,使我市農機化質量工作健康發展。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

1、農機技術推廣工作、農機化質量工作經費短缺,制約工作的開展。

2、農機推廣隊伍專業技術人員缺乏。

四、發展思路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為目標,強化公共服務,加大科技創新和技術推廣力度,以試驗示範為核心拓寬服務領域,全面提高農機裝備水平、作業水平、服務水平和科技水平,促進農業機械化又好又快發展。

五、對策和建議

1、加大投入力度,增加財政對農機技術推廣投資。

2、加大對專業技術人員的培訓力度,提高專業技術人員的業務素質。

【第4篇】實踐科學發展觀加強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調研報告

實踐科學發展觀加強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調研報告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大舉措。而農村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則是加快建設新農村和實踐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由之路。為了更加科學地開展新農村建設,構建和諧開發區,本人對開發區所屬行政村的公共服務體系進行了一次深入的調查研究,從中總結出了許多好的經驗,也發現了不少值得注意的問題,並結合開發區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實際,提出一些建議和對策。

一、當前開發區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現狀

近年來,開發區認真實踐科學發展觀,努力構建和諧社會,大力開展農村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交通、水利、電力、通訊等基礎設施日益完善

近年來,開發區加強了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取得了豐碩成果。通過實施“村村通”工程,開發區行政村進村道路全部為水泥路和柏油路;通過水利大建設,農村河塘、水庫整治效果明顯,恢復和增強了河塘的引排和灌溉能力,防汛防旱能力也得到了進一步提高;通過電網、通訊網絡的改造,現在開發區所屬村落可以平等享受電力和通信服務。

2、新型醫療衞生服務體系基本覆蓋農村

農村衞生一直是開發區衞生事業的薄弱環節。為了加快推進農村衞生事業的發展,保障農民身體健康,近年來,開發區不斷加大對醫療衞生的投入。截止目前,全區已擁有各類醫療機構58家,衞生技術人員111人,民營醫院3家,從業人員80人,其他各類診所、醫務室27家,從業人員112人。新型農村衞生服務體系基本覆蓋農村,尤其是各村都建立了社區衞生服務站,基本解決了農民看病難的問題。

3、農村基本社會保障體系正在逐步建立

開發區把大力發展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建設作為統籌城鄉、改善民生的一項政策措施,農村公共服務覆蓋面越來越廣,形成了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基礎,以養老、醫療、教育等專項救助為主,以其他救助、救濟和社會幫扶形式為補充的社會保障網。到20xx年底,全區農村五保户集中供養率提高到75%,居民參保率95%,農村新合醫療保險參保率達97.8%。同時,開發區建立了被徵地農民社會保障制度,被徵地農民基本實現了失地必保、即徵即保,符合條件的失地人員按月領取基本生活補助。

4、義務教育普及率進一步提高

近年來,開發區不斷加大教育投入,整合教育資源,全區三個鎮街共擁有幼兒園10所、國小6所、中學4所(其中完全中學2所、初級中學1所、職業中學1所)。擁有教職工790人,其中中學教職工468人,國小教職工322人;在校生8423人,其中普通高中學生2316人,職業中學生964人,國中學生2065人,國小生3078人。全區農村義務教育普及率達到100%。

5、農民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初步建立,就業保障逐漸提高

隨着開發區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農村耕地面積的不斷減少,農村剩餘勞動力從傳統農業中大量轉移出來。為了切實解決農民工就業問題,開發區從20xx年開始,每年撥付專項資金,實施“農村勞動力素質培訓工程”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工程”。20xx年,培訓農村勞動力512人,培訓失地農民390人, 就業率達64%;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1508人,轉移就業率達80%以上。

6、農村信息化建設成果顯著,科技推廣應用等信息服務相對到位

以往是“要致富,先修路”,現在是“要發展,先通信”。這裏的“信”就是信息的供給與技術服務。開發區農村的信息化程度不斷提高,截止20xx年,開發區每百户擁有電腦12.5台,用本户電腦上網的户數佔90%。

二、存在問題

1、基礎設施建設仍落後於城區

一是目前農村修建的道路還不寬暢,也無人進行管理養護,損壞的道路得不到及時的修補,有的道路雖然通到了村莊,但沒有到達農户,更談不上通到地頭。二是通訊還存在盲區,特別是靠山地段,手機信號弱。三是農村衞生環境整治還有待加強,飲用水改造工程速度還不夠快,有的居民還不能夠享受集中供水。

2、醫療衞生環境總體水平較低

一是目前開發區農民看小病基本不成問題,但大病看不起的現象依然存在。雖然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已經推廣,但是保障水平較低,無法滿足農村居民的醫療服務需求,更無法保障因為看病而導致貧困的農民的生活質量。二是投入還不夠大,雖然醫療機構基本覆蓋村鎮,但是人均擁有醫療資源仍然較少。每個村還只有1個衞生室,且許多問診病房陳舊,必須進行改建或整修;各社區服務中心沒有急救和應急車輛,在院外急救、出診、處理突發公共衞生事件及開展其他公共衞生服務時極為不便。三是基本醫療服務差距較大,主要表現在醫療機構的設置、人 才引進以及醫療保險體制上。城市裏不僅擁有醫療設備先進的大醫院,也有方便就診的社區醫院,且因待遇好,衞生技術人才也比較多,較好地滿足了城市居民的醫療衞生服務需要。在職的城鎮居民可以享受一定比例的公費醫療、大病統籌,以及工傷和生育醫療費用報銷等福利,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城市居民看病難的問題。相比之下,農村的醫療條件比較落後、醫師人才較為缺乏,農村不僅人均醫療資源擁有量少,且一半以上的農民距離最近的醫院和衞生室在1-3公里左右。

3、農村基本社保處於低水平保障階段

開發區農村社會保障尚處於廣覆蓋、低水平的階段。20xx年,開發區農村低保對象僅享受120元/月的低保標準,月平均補差89.62元,低於城鎮居民的230元的低保標準和132.45元的平均補差。農村社會保障制度仍然以土地保障為主、政府救濟為輔的低水平的家庭保障,沒有建立與城市居民社會保障體系相銜接的真正意義上的保障體制。雖然近年來,開發區加大了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但是限於財政實力,以及農民自身的收入水平與負擔,農村社會保障水平不論是覆蓋面還是水平都要低於城市。

4、教育辦學條件相對較差,勞動力素質有待進一步提高

農村義務教育辦學條件較差,無論從教育經費的投入、教學設備等硬件的配備、以及師資力量等軟件方面,和城區差距明顯。20xx年,開發區農村各級學校生均教育經費為城市的82.5%,農村生均儀器設備折算金額僅為城市的58.2%。同時,由於開發區農村條件相對艱苦,高學歷的年輕教師都不願意到農村教學,師資力量薄弱,導致農村教育質量不如城市。從農村居民受教育程度看,整體勞動力素質水平偏低。在16週歲以上的農村常住勞動力資源中,接受過教育的比重為100%,但接受教育的程度相對不高,造成農村勞動力素質不高。

5、再就業培訓組織化就業程度低,創業培訓後續服務深度不夠

就業再就業培訓由於受培訓能力、培訓項目、就業渠道不暢等因素影響,加之參培學員自身技能素質較低,培訓層次基本限於初級上崗類培訓,另外培訓專業的設置與市場需求不能完全同步,培訓後基本上以分散就業為主,組織化就業程度不高。培訓受資金制約,後續支持服務工作開展不夠,目前培訓的補貼額為人均480元左右,從開始培訓起一直到後續服務,時間跨度達到6個月甚至更長,由於資金不足,後續服務工作大大縮水,深度明顯不足。

6、農村信息性公共服務不暢通

一是信息通信條件不健全。不少農民仍然採取一家一户的室外天線,收視頻道有限;有的村莊雖然有廣播,但大多數是一村一個擴音器,無法實現家家通廣播的目標;大多數的農村沒有開通互聯網。二是生產信息不靈。由於信息通信條件導致了農民的生產信息滯後,影響了農民的生產和投資決策,出現了一些農產品生產不對路的現象,造成了農民的經濟損失。

三、加快開發區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對策措施

1、進一步加快農村基礎性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

農村基礎性公共服務體系是否完善,直接影響着農業現代化的進程,影響着農村經濟的整體性發展,影響着農民生活質量的提高。因此必須進一步加快農村基礎性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

一是着力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加快農村規劃整治,逐步改造農村居住條件,把農村建設成為整潔、文明、靚麗的新農村。

二是加大農田水利設施投入。按照水清、流暢、岸綠、景美的要求,重點抓好防洪排灌排澇工程建設和山區水利建設,提高抗災標準,確保人民羣眾生命財產安全。

三是繼續實施交通道路暢通工程。加大投資力度,完善鎮街公路網絡。對已建成的鄉村道路進行延伸改造,實現村到户、村到地頭道路的硬化,為農民的生產、生活提供便利條件。

四是加快農村改水工程建設,實施受益人口達1.5萬人的飲用水改造工程。

2、進一步加快農村公益性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

首先,要加大農村教育投入。繼續加快農村教育基礎設施的建設,加大教學設備的投入,抓好農村師資隊伍建設。提高農村學校教師待遇,實行農村教師特殊補貼,穩定農村教師隊伍。實施城鄉之間結對交流活動,定期和不定期地組織城區的優秀骨幹教師到農村授課,幫助農村提高教師教學水平和教育質量。

其次,要健全文化服務體系。建立農村文化娛樂活動場所,組織農民文藝宣傳隊伍,完善和充實圖書資料室,建設朝陽鎮文化中心辦公樓。努力在蘇北縣(區)農村率先實現有線電視户户通。

第三,要加強公共衞生事業建設。加強對公共衞生工作監督管理和指導工作,堅持“軟件”和“硬件”建設並重的原則,逐步更新和完善公共衞生基礎設施,建設朝陽鎮社區衞生服務中心病房樓。進一步提高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參保率,不斷完善農村兩級衞生、醫療、保健體系,為農民提供低成本高質量的醫療衞生服務。加強農村排污管網和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對農村污水管網進行集中規劃。對農村生活垃圾進行集中處理,為廣大農民提供一個山青水秀的生活環境。

第四,完善公共人力資源市場建設。目前,開發區公共人力資源市場受場地、資金、人員等方面因素的影響,運作方式較為單一、運營規模較小,不能適應開發區大發展的需要。為此,下一步,應以完善公共就業服務功能、推進就業服務“新三化”為核心,完善區人力資源市場服務功能,做實基本服務功能,健全延伸服務功能,推進拓展服務功能。加大人力資源市場建設投入,對原區工業公司辦公樓進行改造,力爭在年內建成集人才交流、人才服務、勞務派遣等設施配套、功能齊全,管理規範、服務人性化的現代化公共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同時,加強人力資源市場的日常管理,完善基礎工作,健全信息收集渠道,促成勞動力市場運行的定期化、有序化。

第五,要逐步完善農村基本社會保障體系。按照高水平、廣覆蓋的原則,努力將所有的社會成員納入社會保障體系。實施農民養老保險制度,解決農民的後顧之憂;實施農轉非人員養老保險保障制度,確保因公用徵地而失地農民的生活來源;建立農村特困户住房幫助制度,改善特困户住房條件;建立農村五保老人集中供養制度,凡是入住敬老院的五保對象,均按城鎮居民低保標準進行補貼,而對散居五保對象按農村居民低保標準加以補助。

3、進一步加快農村信息性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

一是建立新農村信息服務平台。實現“村村通、户户通”的農業信息服務網絡和聯接主要農村科技服務組織的互動式信息終端,搭建農村科技信息服務體系平台,為農民提供各種急需的科技諮詢與市場信息、政府信息、氣象信息服務。

二是建立農業專家下農村服務制度。邀請農業專家、技術人員到農村,幫助農民解決生產上的困難,鼓勵科技人員創辦各類農業科技組織,建立農村科技創新服務中心,提高專業户的科技創新能力和服務農民的能力。

【第5篇】地名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調研報告模板參考

實施地名公共服務工程,建立完善地名公共服務體系,是今後一個時期地名工作的中心內容,是地名工作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為民服務的關鍵舉措。為促進地名工作科學發展,我們採取實地調查、數據統計、座談等方式,對地名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情況進行了調研。調研發現,自啟動實施地名公共服務工程以來,地名工作逐步實現了工作重心由管理向服務的轉移,探索了一條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服務為核心、以創新為靈魂、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地名服務發展之路。今後一段時期,應以建立完善地名公共服務體系為目標,全面完成地名公共服務工程建設,進一步推進地名工作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一、地名規範化水平進一步提高

1、法規制度進一步完善

根據民政部《地名管理條例》和《葫蘆島市地名管理辦法》,我區在細化地名標誌管理、樓門牌管理、建築物名稱管理、地名規劃編制、地名管理行政處罰規定等系列規章和標準的基礎上,還強化了地名命名更名論證制度、聽證制度、政務公開制度等,實行了地名規範化管理。

2、地名規範化環境進一步完善

在完善制度的同時,更加強了地名命名更名管理,規範了地名拼寫譯寫,糾正了一些不規範地名,淨化了地名環境。對我區地名進行了全面清查,清理整頓非標準地名處理16條,共整理出1306條標準地名信息,規範了地名更名、命名工作。

二、地名標誌體系基本完成

目前,我區基本完善了標準地名標誌設置工作,共110個。為當地羣眾工作、生活、交流、交往提供了方便,通過各類導向牌的設置,服務了經濟建設,豐富了全區的景觀文化。同時,建立了城鄉一體的地名標誌導向體系,確保全區都有符合標準、數量足夠、布點合理、便於公共使用的地名標誌。

三、大力推進地名規劃工作

地名規劃是加強地名服務管理的重要手段,是地名公共服務工程的重要內容。行政區劃應本着有利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有利於行政管理,有利於民族團結,有利於鞏固國防的原則,制定變更方案,逐級上報審批。根據《遼寧省人民政府關於調整葫蘆島市部分行政區劃的批覆》,完成了我區的行政區劃變更和調整和調整工作。

四、紮實推進數字地名工作

數字地名是地名公共服務工程的重點,也是進展較為迅速的一項工作。按照民政局研製升級的《地名數據庫管理系統》新版軟件,進行錄入、更改、標會等,完善了地名數據庫建設工作。完成屬性數據錄入和圖形庫建庫工作,共採集11大類地名數據有1306條。

五、地名文化蓬勃發展

為了不斷深化地名理論的研究,近年來,我區結合當地實際情況,進行實地考察、調研,結合原有的有關地名文化書籍,編纂了我區地名區制大典。使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得到加強,使地名文化活動日益活躍,羣眾參與地名文化活動的熱情高漲。

幾年來,我區的地名工作檢查積極探索、注重創新,在豐富的實踐活動中創造和積累了許多寶貴經驗。

1、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圍繞服務促進發展。以人為本市科學發展觀的核心,為民服務是地名工作的根本目的。不斷努力探索,積極實踐,有力推進了地名工作的新發展。堅持把為民服務作為工程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始終堅持以羣眾要求為嚮導,根據社會需要開展工作,大大拓展了地名服務領域;始終依靠羣眾力量,發揮羣眾首創精神,實現了地名工作的跨越式發展;始終尊重人羣眾意願,做實各項工作。

2、始終堅持統籌協調,全面推進科學發展。統籌兼顧是科學發展觀的根本方法。注重統籌安排,分類指導,較好實現了地名管理的協調發展;注重突出重點,抓住關鍵,以解決核心問題帶動整體協調發展;注重統籌服務與管理,促進服務和管理水平同步提高,較好實現了各項事務的協調發展;注重協調配合,加強溝通協商,形成齊抓共管、上下聯動和諧局面,全面推進工程建設科學發展。

3、始終堅持改革創新,依靠創新推進發展。改革創新是地名工作發展的根本動力。工作上的每一次深化,每一次實踐,每一次發展,都是解放思想、改革創新的結果。

4、始終堅持合作共贏,聚智聚力共謀發展。地名公共服務工程是一項公益性公共事業,涉及面廣,需要各級部門的大力支持,需要社會各界的積極參與。

科學把握和創造性的運用這些經驗做法,對於進一步探索地名公共服務工程建設的內在規律,推動工程建設又好又快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只要思想上高度重視,工作上抓緊抓實,措施上紮實有力,攻堅克難,就一定能夠把地名工作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為我區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做出新的貢獻。

【第6篇】關於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情況的調查報告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員:

為推動文化陣地、文化人才等工程實施,促進文化發展繁榮,根據市人大常委會年度工作安排,我們在常委會分管副主任帶領下,於8月中下旬就我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調研中,我們聽取了附海鎮、匡堰鎮和崇壽鎮的工作彙報,召開了由市文廣局、財政局、人事局、文化商務區指揮部等市級部門和部分街道分管負責人、基層綜合文化站負責人、部分文化企事業單位負責人蔘加的座談會,實地察看了部分鎮的綜合文化站和村落文化宮建設情況。現將調查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估價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積極實施文化陣地工程、文化精品工程、文化保護工程、文化產業工程、文化研究工程、文化人才工程、文化傳播工程,加大投入力度,創新體制機制,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效。一是全市文化設施漸趨完善。市體育館工程基本完工,陳之佛藝術館竣工開放,文化商務區文化公建羣項目順利推進。公共文化設施規模全省領先,綜合文化站、村落文化宮、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實現全覆蓋,20個鎮(街道)綜合文化站創建特級站11個、一級站7個、二級站2個,建立農家書屋297個、文化明珠企業104家、基層文化宣傳閲覽點500多個,設立圖書流通站70個。二是文化產品供給不斷豐富。實現每一行政村(社區)每年2場戲劇或文藝演出、每月1場電影的目標,每年組織高水準文藝演出50場次以上,推出“三北講壇”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動品牌,各類文化論壇、文化節慶活動的名片效應逐漸積累,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的信息資源延伸到468個基層服務點。三是文化政策機制不斷完善。制定出台了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若干政策,形成“1+9”的政策體系,支撐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文化發展專項資金納入市財政預算並實行專款專用,xx年起市財政每年安排3000萬元文化發展資金用於“七大工程”建設,各鎮、街道均有相應的配套政策保障和資金投入。四是文化人才隊伍不斷壯大。明確要求鎮、街道綜合文化站按人口規模配備專職文化幹部,組織和管理各項文化活動的開展,免費培訓農村文化業務骨幹。目前,全市有各類文體隊伍1292支,總人數超過3萬人。

我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在硬件設施建設、文化服務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與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和羣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相比,還存在着較大的差距。主要表現在:

(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制度還不夠健全。儘管市委、市政府出台了推進文化發展繁榮的“1+9”政策體系,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進行建設和管理,但還沒有形成系統化、長效化的財政投入機制、運行保障機制、人員培訓機制和服務管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作用的發揮和進一步發展。特別是在鎮級層面,調研中普遍反映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取決於領導的主觀意願,領導重視的就搞得好、幹勁足、活動豐富、羣眾歡迎,反之就搞得差。這些現象反映在設施建設、人員配備、活動開展、經費投入等多方面。

(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資金保障和效用發揮的力度還不夠強。總的來講,這幾年市政府在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上投入非常大,一批場館陸續建成或開工建設,並且從xx年起每年都安排了3000萬元的文化發展資金。但回過頭來,整體力度還不夠強,首先,按《市委、市政府關於改革創新推進文化發展繁榮的決定》要求,每年的文化發展資金並沒有按不低於經常性財政支出的增長幅度予以增加。其次,預算安排的3000萬元資金每年都有大量結餘,也就是説錢花不出去,資金的效用沒有充分發揮。再次,部分鎮、街道安排的文化活動經費不足,且沒有制定資金配套政策和具體操作規程,配套力度不夠。另外,調研中我們也瞭解到,這幾年市圖書館的購書經費一直維持在100萬元,但因書價上漲等因素,實際購書量在減少;每年預算安排的惠民演出經費總額實際上在下降;市文化館向社會免費開放後,相應費用上升,但財政沒有增加補助,影響服務能力等。

(三)公共文化人才隊伍建設仍有待加強。一是部分鎮、街道並沒有按照《關於進一步加強鎮(街道)綜合文化站建設的實施意見》(慈政辦發〔xx〕157號)要求,配齊綜合文化站工作人員。二是在編的綜合文化站幹部兼職過多,全市真正專職從事綜合文化站工作的僅有14人,其中橫河鎮3名、龍山鎮和觀海衞鎮各2名,其餘17個鎮、街道專職幹部僅有7人,實際從事文化管理、文化服務工作的人員和精力有限。三是按照《關於進一步加強宣傳文化隊伍建設的實施辦法》(慈黨辦〔xx〕64號)規定,龍山鎮、觀海衞鎮和周巷鎮要各配備1名文化執法幹部,但實際並未到位。四是基層文藝創作、展演、管理、培訓等方面的專業人才缺乏,文藝專業人才和文化活動帶頭人不多,影響和制約了羣眾文化活動的深入開展。

(四)基層文化陣地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我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重建設、輕服務的現象還比較突出,對發揮文化陣地作用還不夠重視。一是部分鎮級綜合文化站建成後,實際開放率低,除廣場外,其他設施如圖書室、練功房,因圖書量少、設施不全、缺乏活動組織者或經費等原因,少有羣眾使用。二是全市村落文化宮、社區文化活動中心雖然已基本實現全覆蓋,但部分村落文化宮、社區文化活動中心作為村、社區綜合服務站使用等情形較多,存在“建而不用、挪作他用” 的現象。三是大型設施的利用率低。市體育場建成以來舉辦活動數量少,近年來設施日漸陳舊,需要維修的經費無法落實,功能發揮得不夠好。由於經濟效益等原因,市人民大會堂長期租給夜總會使用,影響惠民演出和羣眾文化活動開展,羣眾對此時有反映。

二、意見建議

為進一步加快構建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升文化大市建設水平,滿足羣眾文化生活需求,調查組提出如下意見和建議。

(一)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運行機制。要對我市近年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做深入細緻的研究和分析,總結經驗,通過制度加以固定。一要探索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財政投入機制、運行保障機制、人員培訓機制和服務管理制度,使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儘快走向規範化、制度化軌道。二要研究制定一套切合實際、具有可操作性的綜合文化站、村落文化宮、社區文化活動中心等公共文化設施的日常管理使用制度,確保羣眾文化活動的有序開展。三要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考核評價機制,重點對硬件設施的運行和活動經費的保障、專兼職人員配備、服務功能發揮及活動開展情況進行考核。

(二)加大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資金保障力度。一要針對市財政每年文化發展資金有積餘而鎮級文化資金安排不足,影響基層文化活動開展和設施運行的現狀,加強市鎮兩級資金的聯動,擴大市文化發展資金獎勵補助的覆蓋範圍,充分發揮政策資金的導向作用。二要針對調研中普遍反映的獎勵補助資金兑現手續繁雜、速度慢的情況,市級相關職能部門要引起重視,儘量簡化手續、加快兑現速度。三要重點加大對公共文化活動開展、設施管理和運行經費的投入,進一步明確鎮級文化投入機制並加大投入力度,市級政策補助的方向要逐步調整到直接補助公共文化活動開展上,將綜合文化站、村落文化宮、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和農家書屋的管理、維護、運行經費等納入市鎮兩級文化發展專項資金。對調研中反映的圖書館購書經費不足、惠民演出經費下降、市文化館免費開放後相應設施運行費用上升等問題,建議市政府和相關部門能夠予以重視和解決。四要在增加財政資金投入的同時,出台優惠政策,引入民間資金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通過政府購買、企業服務、廣大羣眾享受的方式,解決公共文化服務產品相對不足的問題。

(三)加強基層文化隊伍建設。加強公共文化人才隊伍建設是保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立、發展和運營的關鍵。一要嚴格落實相關政策規定,按照人口規模和文化建設實際需要配齊綜合文化站專職管理人員,逐步解決綜合文化站人員兼職過多、業務不精等問題。對基層反映的社會文化人才申報職稱時,有關部門辦理不及時的問題,要引起注意。二要優化文化人才政策,在引進高層次緊缺人才的同時,更要注意招錄適合基層實際需求的文化人才,吸引具有相應專業或經歷的人才投身基層公共文化事業。三要通過培訓,提高基層公共文化從業人員的業務素質,造就一批基層文化骨幹,培養一批文化活動熱心人,做到每個村、社區都能有文化活動骨幹和文化活動組織者。另外,對調研中瞭解到的龍山鎮、觀海衞鎮和周巷鎮尚未按要求配備文化執法幹部的問題,建議儘快落實。

(四)充分發揮文化陣地作用。目前,我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礎設施建設已經作了安排。今後,工作重心要轉移到豐富文化內容、提升文化服務、加強文化管理上來,把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內容和服務管理納入重要的議事日程要管好、用好現有公共文化設施,對公共文化服務場所利用率不高或挪作他用的問題,市、鎮兩級政府要高度重視,採取積極有效措施加以解決,特別是綜合文化站、村落文化宮、社區文化活動中心的陣地作用要發揮好。對市體育場、人民大會堂等大型文化設施運營問題,建議作些研究。文化商務區中幾個大型文化設施建設的功能配置中,要借鑑市體育場運營的經驗教訓,注意結合市民性、日常性功能配置,如書店、影視廳等。同時,針對調研中瞭解到的街道一級無規劃權限、文化場所難以落實的情況,在城區文化設施佈局上要更加註意xx區文化點的保留,做到統盤謀劃、多點佈置,不要建了大的拆了小的,避免出現文化設施規模變大但布點不增加的現象。關於目前我市圖書館已呈現滿負荷的問題,要研究單獨建立少兒圖書館的問題。小區建設中,配套社區用房往往是最差的,影響功能發揮,建議在小區建設方案會審時有鎮、街道有關同志參加。要探索以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為平台,以總分館形式建設市、鎮兩級圖書館共享機制,互通借閲網絡,提高圖書的利用率。市文化館、鎮級綜合文化站要堅持免費對外開放,提升自身服務能力,大力開展各項文化活動,擴大羣眾參與。要針對不同人羣的文化消費需求,有針對性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產品,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羣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要根據社會發展實際,適當增加老年人文化活動場所。

以上報告,供常委會會議審議時參考。

【第7篇】關於加快居家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調研報告

重陽節是我國第一個法定的老年節,之所以設置這個節日是基於中國已轉入老齡化社會的現實,以及呼籲全社會關注老年人養老等問題。今年重陽節期間,我深入街辦轄區,就居家養老服務體系建設進行調研,充分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形成調研報告如下:

一、街辦在居家養老方面取得的成績

自xx年以來,我街辦積極推動居家養老服務工作,取得一定的成效,形成良好的發展態勢,初步呈現出以下三方面的特點:

1、轄區情況基本摸清。成立了街辦社會事務辦公室,主抓居家養老工作,同時街辦還成立了居家養老服務工作領導小組,有我任組長,分管領導任組長,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為成員,形成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工作機制。對轄區內老年人的家庭狀況、身體狀況、居住狀況、

2、基礎設施初步建立。去年街辦投入巨資,對破敗的車庫及附屬設施進行改造,建設了xx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站,面積達xxx平方米。設有男、女休息室,閲覽室,診療,娛樂室,心理諮詢室並配有教為健全的體育健身器材,居家養老服務站集老年日託、配餐送餐、文體活動、休閒娛樂、康復保健於一體吸引老人從家中走進社區,得到區有關領導的好評,並擬申報市級居家養老示範點。

3、保障水平促步邁進。xx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站因天寧路以北舊城改造而拆除,街辦不等不靠,而是想方設法在異地重建上做文章。建設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的請示經區政府xxxx第xx次常務會通過,區發改委在今年重陽節前夕印發了《關於xx區幸福街道便民服務中心(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立項的批覆》。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建築面積為xxxx平方米,比原地擴大6倍,現在用地已落實,相信不久的將來,這裏將是我區乃全市居家養老建設的示點。

二、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從調研情況來看,我街辦居家養老服務還存在一些不足和制約因素,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1、社會認知不到位。社會各方對加強居家養老服務工作的總體認識尚未提高到一定高度,孝老敬老的意識日漸淡化,行政推動和宣傳尚欠力度。調查發現,有些老年人對居家養老服務的概念不甚瞭解,其中有的更對社區開展的居家養老服務內容聞所未聞。老年人“花錢買服務”的生活理念不強,對政府提供的無償服務接受快,對有償、低償服務接受慢,有時還存在質疑心理。一位基層工作人員向我道出苦衷:“我們能做好無償服務,難做好有償、低償服務。”一些人對養老服務工作存在偏見,大多年紀輕和文化程度較高的人不願意從事此項工作,認為伺候老人的工作髒,收入低,地位不高。有的人員在參加家政培訓後,寧願當孩子保姆,不願從事居家養老服務。

2、人員配備不能完全到位。xx居家養老服務中站的服務人員主要以下崗失業人員、低齡老人為主,普遍老化,文化程度相對較低,基本沒有居家養老服務方面的專業技能,服務水平和質量打了折扣。服務人員只能應付一般的生活料理和家政服務,居家養老服務檔次不高,功能不全。居家養老服務中站存在專職管理人員少、工作任務重的窘境。

3、服務質量不能完全到位。xx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站因場地、人員等因素制約,設施相對匱乏,活動開展不經常,服務內容單一,接受服務的人羣只有本社區居民,其他幾個社區缺乏服務用房,有的連居委會正常辦公用房都非常緊缺,加上今年各社區都接收了2-3名網格員,社區辦公和服務用房更顯得提襟見肘,這已經成為社區進一步推進居家養老服務工作的普遍難題。一些新建小區對幼兒園、會所等均進行了配套,但老年活動場所的建設和規劃大多缺乏。有的即使預留了場地,在小區建成後便改為他用。政府購買服務的對象僅為“三無”、80歲以上、重點優撫人員,許多處於邊緣的老人還不能享受此項服務。

4、運作機制不到位。目前,我區設立居家養老服務站的只有我街辦一家,別的鎮街都沒有涉足,其他社會力量沒有涉及這個領域,因為採取的不是市場化運作模式,導致資金投入主體單一、數量不足。xx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站僅僅在吃、醫、娛等基本生活方面提供服務,缺乏更高層次的消費項目,老年人很難從市場上買到滿意的服務品種。同時因為採用的不是市場化運作的模式,所以很難維持它的長久性。

三、今後努力的方向。

據有關部門統計,截止xx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達1.49億,佔總人口的14.3%。目前我國各級養老機構的牀位僅400萬個,近2億老齡人口“搶”400萬張牀位,平均每50個老人才能“攤”到一個牀位。據調查,有90%的老年人在養老方式上首選居家養老模式。在高度發達的美國有95%的老人過着居家養老生活,英國只有佔2%的老人住在養老院裏。居家養老,逐漸替代傳統家庭養老而成為主流養老方式。在居家養老服務事業上,政府、社會、社區、家庭均應釋放最大的誠意和人情温暖,要讓老人們生活得更有意義、更有尊嚴。我覺到在居家養老服務工作應該在以下六個方面予以加強。

1、強化宣傳,推進服務意識自覺化。要在擴大宣傳的廣度、增強宣傳的深度上下功夫,儘快形成“政府熱心、部門齊心、羣眾關心”的居家養老服務工作新格局。一是完善宣傳網絡。居家養老服務的宣傳不僅僅是街辦的獨角戲,要建立健全民政、老齡委等涉老部門單位共同參與配合的宣傳體系,完善市、區、街道、社區四級宣傳網絡,做到集中宣傳和經常性宣傳相結合,切實提高社會各界的關注和參與率,儘快形成有利於居家養老服務發展的社會環境。二是塑造先進典型。要開展居家養老服務先進鎮街評比活動,大力宣傳各地居家養老服務中湧現出來的先進典型和先進經驗,在典型選取、典型塑造、典型宣傳上下功夫。每年“五一”表彰大會、各級勞模評選等要增加一批居家養老服務工作者的身影,紮實推動城鎮居家養老服務工作深入開展。三是創新宣傳手段。我國自漢代以後就有了“舉孝廉”的做法,孝順父母的人經推薦可直接入朝為官。現階段,要加強《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的宣傳,從法律層面啟發人們增強養老、助老的自覺性。要積極引導老年人樹立新的養老消費觀念,擴大居家養老服務需求,為發展居家養老服務市場創造條件。在五好家庭和優秀共產黨員的評比中,要把敬老養老助老列為考核內容,各級部門務必把好入圍關口。

2、打造隊伍,推進服務人才專業化。造就一支職業化、專業化的隊伍,是居家養老服務成敗的關鍵。一是打造專業化的居家養老護理員隊伍。這支隊伍應具備家政服務、康復服務等專業知識,能滿足老人多方面的服務需求。可以由衞校學生、社區下崗待業人員、居家養老服務機構的護工等組成,由政府為他們提供公益性崗位,並適當給予基本養老、醫療保險等補貼。對這支隊伍要定期進行專業培訓,採取持證上崗的辦法,保證為老服務的質量。二是打造社區專職的管理人員隊伍。通過公開招考、招聘和定向培養,吸收一批學歷較高、年輕優秀的人才充實到居家養老服務的隊伍中來。要逐步提高居家養老服務機構的工作人員工資標準,建議採用xx年我區招聘鎮敬老院院長、會計的做法,提高其待遇。只有這樣,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願意從事居家養老服務事業。三是打造社區志願者隊伍。對社區黨員,可將其納入黨員志願者活動,作為社區黨員必須完成的活動內容並列入入黨積極分子、預備黨員轉正的“必修課“。對在校學生,可採取將為居家養老服務納入學生社會實踐和德育教育的重要內容,明確規定一定的時間量。對社區低齡老人,可採用“時間銀行”的辦法,進行“勞務儲蓄”,通過對社區高齡和困難老人服務以換取將來別人為自己的服務。

3、細化政策,推進服務支撐長期化。一是保證建設用地。根據老年人口數量,在城市建設規劃中,要予以優先規劃居家養老服務設施點,預留居家養老服務設施的面積。新建小區應將居家養老服務用房統一納入社區公共服務設施配套內容。鼓勵通過整合、置換或轉變用途等方式,將閒置的企業、學校、小旅館、小招待所等設施資源改造用於居家養老服務。二是實行收費優惠。政府主辦和特許經營的供水、供電、供氣、通信、有線(數字)電視等經營單位,對居家養老服務站一律按居民收費標準執行,電話、網絡、電視安裝實行半價優惠。公辦居家養老服務站的收費標準要按補償成本原則確定,報同級發改、財政、民政部門核准。三是適當減免税費。對新設立的以居家養老服務為主要內容的社會服務結構,應參照發展現代服務業、社會福利事業、老齡事業和就業再就業等有關税費扶持政策執行。要按規定減免徵收福利性、非營利性城鎮居家養老服務站的營業税,符合條件的免徵企業所得税。要通過税收優惠,發展龍頭服務企業,促進開展連鎖經營,提高居家養老服務產業化水平。

4、加大投入,推進服務資金多元化。應以財政投入為主,輔以社會資助和民間資本投入,加大對城鎮居家養老服務建設的資金投入和扶持力度。一是增加財力投入。各級政府要根據經濟發展和老年人口增長的實際情況,安排適當的老齡工作經費,並將其列入財政預算予以保證。要明確將財政收入增長的一定比例,用於持續加大城鎮居家養老服務設施的投入。二是推動社會共建。建議通過發展民間資本,吸引各商家加盟等辦法,鼓勵社會各類資本多形式、多渠道地參與城鎮居家養老服務,不斷滿足老人多層次的服務需求。按照互惠互利的原則,通過建立准入制度、項目管理制度,以“購買服務”、“合同外包”、“委託”等多種形式進行鼓勵和支持。加強同國內知名城鎮居家養老服務機構聯盟,投資設施、提供的獎項可以冠名,充分利用其資源開展居家養老服務工作。對社會組織興辦或者運營的,要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或政府補貼等多種方式予以支持。三是挖掘慈善資源。積極宣傳《公益事業捐贈法》,制定具體、可操作的實施性意見,鼓勵和發動有能力的團體和個人居家養老服務進行捐資。每年都要從福利彩票公益金、體育彩票公益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用於發展居家養老服務。

5、整合資源,推進服務平台一體化。按照“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多方協同”的工作思路,致力使街辦、社區單位以及個人等為老服務資源在社區各盡其能、優勢互補、合理配置。一是優化政府敬老資源。要建立完善的街道、社區運作平台和支持系統,多渠道、多形式、多方位開展居家養老服務。儘快整合基層民政、勞動、衞生以及教育、體育、文化等公共服務資源,對社區老人實行免費開放,最大程度地發揮現有設施的功效。二是整合社會服務資源。要完善部門結對幫扶制度,鼓勵轄區內的學校、醫院、企事業單位結對共建,提供適當的資金、場地、設施等,並定期開展法律諮詢和援助、保健知識講座、健康體檢等活動。積極挖掘社區為老服務資源,開展項目化簽約承諾制服務,向資質高、信譽好的社會服務機構購買老人日常必需的送餐、理髮、洗浴等服務,拓寬居家養老服務的供給面。構建信息服務平台,將簽約單位的各類服務信息在平台上公開,架設起社區老人與服務單位的需求對接平台,為社區老人提供適需服務。

【第8篇】基層黨組織服務網絡體系建設調研報告

服務型黨組織創建是市委研究黨建工作新任務、順應發展新趨勢作出的一項重大決策部署,是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統攬全市黨建工作的總抓手,是全市各級黨組織必須下大力抓好抓實的一項繁雜艱鉅的系統工程。在推進這項系統工程建設中,個人認為,構建基層黨組織服務網絡體系是當前最根本、最核心的重要任務。對構建服務體系的組織框架和功能定位,以及創建工作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進行研究,顯得十分重要、迫在眉睫。

為此,我結合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的要求,以《構建基層黨組織服務網絡體系課題研究》為題進行調研,先後深入11個縣(區、市)召開座談會,並採取解剖麻雀、總結典型的方式,實地走訪15個鄉鎮(街道)以及8個村(社區),發放了xx餘份問卷到機關、企事業單位、農村等各種類型各個層面的基層黨組織中進行了調查。同時,還通過互聯網和全國組織工作內刊了解其他省市的先進經驗。通過認真梳理、綜合分析、總結提煉,形成了調查報告。現報告如下:

一、構建基層黨組織服務網絡體系的必要性

(一)有利於順應基層黨建新任務的需要。黨的xx大指出,要“拓寬黨員服務羣眾渠道,構建黨員聯繫和服務羣眾工作體系。”xx屆三中強調要“完善黨領導農村工作體制機制,強化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農村工作綜合部門組織協調,有關部門各負其責的農村工作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基層黨組織服務網絡體系建設正是基於落實這些要求,總結全市各級黨組織的實踐探索提出來的,順應了新時期黨組織和黨員服務羣眾工作的新形勢和新任務要求。

(二)有利於推進服務型黨組織創建。從落實服務型黨組織“五大體系”創建任務的操作實踐來看,構建基層黨組織服務網絡體系是推進創建工作的操作平台和有力抓手,是構建其他體系的前提和基礎。只有抓好基層黨組織服務網絡體系,才能使各項創建工作任務真正落實到操作層面,實現整體推進。

(三)有利於促進科學發展。基層黨組織服務網絡體系以組建四級聯動服務機構為主要任務,必將推動縣(區、市)、鄉鎮(街道)、村(社會)三級服務模式和工作手段的轉變,促進各級各部門相關機制體制“廢、改、立”,加快鄉鎮機構改革進程,提高黨政機關和基層組織工作效能,為經濟社會科學發展營造良好黨務政務環境。

(四)有利於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先進性。基層黨組織服務網絡體系着力解決各級黨組織和黨員服務羣眾、服務發展的平台問題和渠道問題,是落實中央四個長效機制文件精神和實施基層組織先進性建設工程的重要措施,必將提升黨員教育培訓和管理工作水平,增強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鬥,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黨員隊伍先進模範作用和幹部隊伍骨幹帶頭作用,進一步深化和拓展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幹部隊伍的先進性。

綜上所述,構建基層黨組織服務網絡體系是以改革創新精神推進基層黨建工作改革創新的需要,是各級黨組織充分發揮“推動發展、服務羣眾、凝聚人心、促進和諧”作用的必然選擇。

二、基層黨組織服務網絡體系的組織框架和功能定位

按照《中共遵義市委關於深入開展服務型黨組織創建工作的意見》有關要求,構建基層黨組織服務網絡體系,主要是以縣(區、市)、鄉鎮(街道)、村(社區)、組(小區)四級基層黨組織為依託,以黨員幹部為服務骨幹隊伍,以整合各類服務資源為手段,建立四級聯動的服務機構,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多渠道的綠色服務通道,搭建上級黨組織服務下級黨組織、黨組織服務黨員、黨組織和黨員服務羣眾、城鄉黨組織互幫互助、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幹部共同服務科學發展的綜合性、多功能的服務平台。通過認真總結全市各級黨組織實踐經驗,借鑑外地先進成果,我認為,四級服務機構網絡的組織框架和主要功能可作如下考慮:

(一)縣(區、市)組建黨務服務中心。主要是整合黨建工作任務和黨內服務資源,搭建“統一管理、綜合服務”的工作和服務平台,主要功能包括:一是統籌運作全縣的服務型黨組織創建工作,統一管理各級基層組織服務網絡機構,協調縣級政務中心,為基層黨員幹部羣眾提供一站式的黨務政務服務。二是開展黨員發展、黨務諮詢、黨務公開、黨員教育培訓、黨員申訴受理、黨組織關係接轉、流動黨員管理、遠程教育信息或課件服務和承擔黨代會常任制、整頓軟弱渙散黨組織、實施“三關工程”、推進城鄉黨建一體化等黨內業務。三是搭建黨員幹部學習、交流、互助的平台,為黨員幹部工作、學習、生活提供必要的條件和良好的環境。

(二)鄉鎮(街道)組建黨務政務綜合服務中心。主要是整合鄉鎮的服務職能和服務資源,搭建集黨務、政務和社會事務為一體綜合性服務平台,主要功能包括:一是對接縣級黨員服務中心服務職能,整合黨內服務資源,開展黨內業務和服務黨員;二是對接縣級政務服務中心職能,開展全程代理服務工作,並整合鄉鎮站所資源,拓寬服務內容,減化審批程序,規範服務機制,為羣眾提供一站式的行政審批、法律維權、綜治維穩、紛糾調處、遠教服務、信息諮詢、政策答疑、農技推廣、社會保障、文明創建、新農村建設等相關業務辦理和便民服務。三是積極為企業、公益性機構、社會中介組織服務基層、服務羣眾提供便利條件。

(三)村(社區)組建黨員綜合服務站。主要是根據村(社區)“兩委”工作任務和羣眾的生產生活需求,積極整合轄區內的各種服務資源,寓管理於服務之中,將服務資源進行細分,實行項目化的運作和管理,為基層黨組織、社會中介組織、企事業單位和黨員幹部、志願者隊伍、入黨積極分子參與到黨員綜合服務站工作來提供平台和機制保障,更好滿足轄區羣眾多樣化和個性化的服務需求。主要功能包括:一是對接縣(區、市)黨員服務中心、政務服務中心和鄉鎮綜合服務中心,一方面搭建開展黨務和服務黨員的平台,另一方面為羣眾提供行政審批和證照辦理等全程代理服務;二是立足村(社區)的職責和任務,有針對性地開展遠程教育、農技推廣、新農村建設、政策諮詢、税費代繳、土地流轉、就業培訓、醫療計生、貧困救助、糾紛調解、“三關”工程、勞務輸出等便民服務。三是依託轄區內服務資源優勢,聯合相關企業、公益機構和社會中介組織或能人,採取無償或低償的方式,開設農資購銷、訂單農業、農技服務、金融保險、居家養老等服務項目,更好滿足轄區羣眾生產(工作)生活的需求,進一步拓寬服務渠道,提升服務功能。

(四)村民組(小區)組建便民服務點。主要以組(小區)黨小組、遠教播放點或相關單位為依託,組建便民服務網點,延伸村(社區)組建黨員綜合服務站的服務鏈條。其服務功能根據服務點的人員能力、服務資源情況確定,主要功能包括受理代辦事項、反饋社情民意、宣傳政策法律、接受服務諮詢、調處鄰里糾紛等等,以及開展其他的有償服務項目。

三、基層黨組織服務網絡體系的組織框架和功能定位的可行性

經調研認為,基層黨組織服務網絡體系的組織框架和功能定位立足市情實際,富有本地特色,便於實踐操作,現在付諸實施是順勢而為、借力而上,一定能達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一)有基礎支撐。近年來,全市各級集中力量解決了基層黨組織辦公陣地、遠程教育等硬件問題,探索建立了村幹部工資和養老保障機制、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扶持機制、貧困黨員幫扶基金等保障機制,實行了“公推直選”、“兩推一選”、黨務公開、黨代會常任制等黨內民主機制,各級基層黨組織在聯繫和服務羣眾中探索了許多行之有效的做法,為構建服務體系奠定了良好的硬件基礎、組織基礎和工作基礎。從全市實際來講,依託現有的基礎,將基層黨建工作重點轉移到構建服務體系、完善服務功能上來,是發展的必然趨勢,組建四級服務機構組織框架和功能無疑是操作性很強的一種模式。

(二)有經驗借鑑。從全市範圍來看,自省委實施基層組織黨的先進性建設工程以來,全市各級黨組織在構建基層黨組織服務網絡體系中積累不少的實踐經驗;從全國範圍來看,上海市、北京市、山東省、安徽省、河北省等省市在構建服務體系中總結的好經驗和好做法可供我們參考。因此,在組建四級服務機構工作中,可以結合本地實際,大膽借鑑吸收外地經驗,通過“高位嫁接”實現高起點創建,提升現有實踐水平,創造遵義自身特色。

(三)有政策保障。遵義市委三屆四次全會提出了《關於堅持“三抓”、着力打造“六大環境”、深入推進“一建雙創”的意見》,明確提出廉潔高效的政務環境的工作任務。另外,全國新一輪鄉鎮機構改革提出要明確鄉鎮“促進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強化公共服務、着力改善民生;加強社會管理、維護農村穩定;推進基層民主、促進農村和諧”的職責。這為“四級服務機構”的操作模式提供的政策保障,給基層黨組織結合本地實際、整合服務資源、延伸拓展功能預留了廣闊的政策空間。

(四)有民意支持。調研中,將基層黨組織服務網絡體系的組織框架和功能定位的思路徵求了基層黨組織和黨員羣眾的意見,有90%以上的人認為這種模式涵蓋黨務、政務和社會社務等工作內容,既有利於加強黨的建設,又有利於推進政府效能建設,還有利維護穩定、推動發展,能夠強化基層黨組織服務功能,95%以上的人認為這是一項“黨政重視、社會關注、羣眾擁護”的實事工程。省委常委、組織部長張少農和副部長侯正茂給予了充分肯定,分別作了重要批示。

四、基層黨組織服務網絡體系構建面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

在調研過程中,大家認為推進基層黨組織服務網絡體系建設,必須要強化服務理念、更新服務觀念,促進工作模式、服務手段的變革,但也發現許多問題隨着改革的深入和工作的推進,逐漸凸現出來,必須着力解決好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

(一)影響創建工作推進的思想認識問題。一些地方和部分黨務工作者對服務型黨組織創建的內涵認識不深刻、領會不透徹,未能認識到構建基層黨組織服務網絡體系對推進創建工作的重要意義,工作缺乏緊迫感和責任感;部分基層幹部、特別是基層黨組織負責人,未從根本上強化服務理念、轉變服務觀念,缺乏改革創新精神,習慣於傳統的管理模式和工作方法,不願進行探索和嘗試,從而被動地接受任務,對基層黨組織服務網絡體系的功能設置缺乏系統思考、沒有深入研究,認識模糊、思路不清,簡單地理解為“湊合幾個單位集中辦公,統一製作幾塊牌子,能夠幫羣眾辦幾件事”,從而造成重視不夠、投入不足,導致走形式應付交差。

(二)影響服務功能提升的機構設置問題。基層黨組織四級服務網絡作為一種全新的服務模式,要達到深化服務功能的要求,必須解決以下問題:一是縣級黨員服務中心和鄉鎮(街道)綜合服務中心的機構規格、人員編制等問題;二是鄉鎮(街道)和村(社區)的工作任務和服務職能整合、服務項目的規範設置、服務方式的改進等問題;三是各級基層黨組織整合服務資源的能力問題、服務隊伍能力素質問題、黨員隊伍參與積極性的問題,等等。

(三)影響服務資源整合的機制體制問題。基層黨組織四級服務網絡機構是一個上下聯動的服務實體,要實現聯動就必須從機制體制解決條塊管理、影響服務資源整合的問題,服務機構和服務項目的管理機制問題,等等。同時,還要避免新舊服務模式轉變過程中新產生管理體制不順、職能重複、資源浪費等問題。

(四)影響創建工作進度的保障機制問題。構建基層黨組織四級服務網絡體系必須硬件先行,但是一些地方辦公陣地陳舊、功能不完善,不能適應創建工作的需要,根據現有條件組建服務機構,存在低水平重複建設的隱患,一些地方硬件建設經費、創建工作經費投入明顯不足,導致推進乏力、進展遲緩,一些建好的服務機構無運轉經費保障,工作開展不正常,服務難持久。

五、解決主要困難和問題的對策

針對構建基層黨組織服務網絡體系上述困難和問題,特提出以下建議:

(一)強化隊伍培訓。按照分級負責、分類培訓的原則,將各級黨組織書記、黨務幹部隊伍(創建隊伍)、服務骨幹隊伍作為主要培訓對象,把解讀創建內涵、提高思想認識、更新服務觀念、強化服務理念作為培訓的公共課程,並針對性地設置分類培訓課程,着力提高各級黨組織書記整合服務資源、研究解決創建難題、統籌推進創建工作的領導能力;着力提高黨務幹部隊伍創造性推進創建工作的業務素質和創新能力;着力提高服務骨幹隊伍的服務意識、服務素質和服務能力。

(二)強化組織保障。一是市委黨建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成立服務型黨組織創建工作辦公室,抽調精幹力量辦公,負責全市服務型黨組織創建工作統籌管理和協調指導;二是將縣(區、市)委組織部組織科、遠教辦的機構、編制及人員整合成黨務服務中心,明確為正科級常設機構,隸屬於縣(區、市)委組織部,下設組織科、遠教辦、常任辦,分別為副科級內設機構,承擔現有相關科室職責和黨員服務中心職責。三是明確鄉鎮(街道)黨務政務綜合服務中心為正股級常設機構。由黨(工)委副書記掛任綜合服務中心主任,另設三個正股級崗位,分別為常務副主任兼專職組織員(主持日常工作)和紀檢幹事、遠教管理員,承擔現有的黨務工作、精神文明、紀檢工作、遠教工作和綜合服務中心新增黨務工作。四是按照鄉鎮機構改革設置綜合性辦公室的模式或根據職能相近、工作相關的原則,採取“一人多崗,一崗多責”的辦法,對進駐綜合服務中心鄉鎮站所的服務窗口和服務項目進行整合,確保綜合服務中心服務功能齊全、隊伍精幹、運轉高效。五是明確村(社區)黨組織書記為黨員綜合服務站負責人,配備1至2名代辦員。根據村(社區)幹部的人數,合理設置服務功能模塊,由“兩委”幹部分別牽頭負責各塊工作,採取開展黨員設崗定責、黨員責任區、黨員服務承諾等活動或組建黨員互助組、自願服務隊伍等形式,廣泛動員有服務能力的黨員、青年自願者和各類人才根據各自的特長愛好參與到綜合服務站工作中來。六是村民組(小區)便民服務點負責人採取組織提名、羣眾推薦的方式推薦產生,儘量物色有號召能力、服務能力、服務意願和服務資源的黨小組長、村民組(小區)組長或能人擔任。

(三)強化經費保障。一是落實構建基層黨組織服務網絡體系經費。各縣(區、市)、鄉鎮(街道)按照創建方案制定規劃,落實經費預算。同時,積極採取部門幫扶、城鄉黨組織互幫互助、社會贊助等多種渠道籌集創建經費。二是落實四級服務機構運轉經費。各縣(區、市)、鄉鎮(街道)兩級要按照將四級服務機構運轉經費(包括基層黨建工作經費、黨員教育管理經費和遠程教育經費)按照本級財政收入比例納入預算,其中:縣(區、市)級黨務服務中心、鄉鎮(街道)黨務政務綜合服務中心、村(社區)黨員綜合服務站運轉經費預算分別不得低於每名黨員20元/年、50元/年、100元/年的標準。三是落實村(社區)幹部的待遇經費。完善村(社區)民選幹部待遇最低保障及動態增長機制和養老保障機制,進一步提高村(社區)幹部福利待遇。四是落實服務機構辦公陣地。縣(區、市)級黨務服務中心、鄉鎮(街道)黨務政務綜合服務中心、村(社區)黨員綜合服務站儘可能依託現有辦公場所單獨組建,儘可能設立服務大廳、實行集中辦公、便於規範管理。

(四)強化服務功能。一是豐富服務項目,強化服務功能。按照“下放管理權限、減少中間環節、簡化審批程序、限定服務時限”的原則,積極打破條塊管理、服務資源分割的格局,將縣(區、市)、鄉鎮(街道)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與羣眾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行政審批和服務事項進行逐一梳理分類,形成“簡易可行、便於管理”的服務項目豐富到縣(區、市)和鄉鎮(街道)兩級服務機構中。同時,各級服務機構要拓寬思路、創新方法,結合實際,對各類社會服務資源進行有效整合,進一步豐富服務項目,拓寬服務領域。二是完善體制機制,強化服務功能。着力理順管理體制,進駐鄉鎮(街道)黨務政務綜合服務中心的人員實行雙重管理,業務由上級業務部門和本級單位指導,考核管理由鄉鎮(街道)黨(工)委負責。着力完善服務項目管理機制,縣(區、市)黨務服務中心和鄉鎮(街道)黨務政務綜合服務中心所有服務項目要明確服務範圍、工作流程、服務須知、服務時限等,建立健全一次性告知制、ab崗制、約時服務制、限時辦結制、服務承諾制、服務結果公示制等管理制度,便於服務對象辦事並監督;着力完善服務機構和人員管理機制,建立健全首問責任制、掛牌上崗制、崗位責任制、服務質量問責制、量化考核激勵等考核管理制度,切實規範服務管理。三是推進標準化建設,完善服務功能。通過總結各地經驗,提出構建四級服務機構網絡的指導性意見,明確硬件建設、基本服務功能設置、機制體制建設等考核驗收標準,推動基層黨組織服務網絡體系的制度化、規範化和標準化建設。四是創新管理手段,強化服務功能。積極適應信息化時代需要,組織開發基層黨組織服務網絡體系的網上辦公平台,實現“上下聯動、橫向互動”,確保四級服務機構高效協調運轉。

(五)強化黨員參與。構建基層黨組織服務網絡體系,特別是黨員綜合服務站、便民服務點的建立,搭建的黨員服務平台要發揮作用,必須從深層次去研究黨員參與積極性不高的問題,多形式多渠道加以解決。一是推進黨內民主、保障黨員權利。全面推行縣鄉黨代會常任制和黨務公開,保障黨代表和黨員對黨內事務的參與權、選擇權、知情權和監督權,推行公推直選、公推公選和“兩推一選”等選任辦法,保障黨員的選舉權和被選舉權,進一步暢通黨員的利益表達渠道,保障黨員的申訴權。二是強化黨內服務功能、關心愛護黨員。採取建立黨員關懷基金、建立黨內結對幫扶機制、開展“六訪六問”活動等形式,做好關愛特殊羣體黨員生活;進一步拓展黨內服務功能,從工作上、學習上、生活上為黨員營造良好的環境,增強黨員的歸屬感;進一步優化黨組織設置,推行黨員分類教育管理,促進黨員提升自身素質,培養專長愛好,提升服務能力。三是找準利益結點,提高參與熱情。認真研究黨員參與服務的利益需求,儘可讓黨員在服務中實現自身的價值和利益。比如:建立表彰激勵機制,滿足追求政治榮譽或奉獻價值的黨員的需要;對既追求經濟利益,又追求政治榮譽或奉獻價值“雙重利益”的黨員,可採取“支部+協會”、“支部+企業+基地+農户”的方式讓黨員參與到服務工作中來,還可以動員從事經營活動、有服務資源的黨員立足自身優勢開展無償或低償服務,使他們從中介組織、企業和經營活動中實現自身“雙重利益”.要探索建立無職黨員發揮作用的保障機制,儘可能為黨員開展服務工作提供必要的經費保障;四是完善管理機制,強化黨員責任。建立健全黨員服務羣眾的激勵引導機制、考核評議機制,廣泛開展黨員服務承諾制活動,切實改進黨員評議工作,將黨員參與服務的情況作為評議的重要內容,作為評先選優的重要依據,落實黨員服務羣眾的義務和責任。

(六)強化工作措施。構建基層黨組織服務體系是推進基層黨建工作改革創新探索和新實踐,不可避免地遇到改革阻力和工作難題,必須強化工作措施,紮實有序推進。一是強化領導責任,落實工作保障。將構建基層黨組織服務體系作為各級黨組織書記履行第一責任人責任的重要述職內容,強化責任落實與責任追究,切實為創建工作提供人力財力保障。對工作領導不力、重視不夠、推進不好的基層黨組織,對黨組織書記和副書記進行誡勉談話,甚至作出組織調整。二是強化督查調度,確保工作進度。市委黨建工作領導小組要堅持定期不定期地對各地創建工作進行督查和指導,及時掌握推進進度。同時,堅持定期召開工作調度會或研討會,組織各級基層黨組織相互學習借鑑經驗、相互研討困難問題,營造比學趕超的良好氛圍。三是及時總結經驗,指導面上工作。各級基層黨組織要積極總結和反饋構建基層黨組織服務體系的好經驗和做做法。市委黨建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要經常深入基層調研,對各地實踐經驗的可行性和操作性進行反覆論證,及時轉化為相關政策、制度或措施,用於指導各地創建工作,切實提高創建工作水平。

【第9篇】區行政服務體系建設調研報告

一、全區行政服務體系建設運行情況

我區於5月成立了區級行政服務中心,陸續建成鎮級便民服務中心5個,村級便民服務室86個。區行政服務中心在建設運行過程中,立足搭建平台,着眼長遠發展,始終把服務大廳作為優化環境促進發展的重要平台來打造。在建設“服務型”、“陽光型”、“高效型”政府過程中發揮了積極的推動作用,積累了一定的實踐經驗。各級行政服務中心呈現出政府轉變職能、依法行政的新氣象,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充分肯定。區委、區政府對行政服務中心建設和運行情況高度重視,專門召開了區長辦公會,按照“應進必進”的原則要求全區16家行政單位必須進中心設立服務窗口。由於受客觀條件限制,目前,區級行政服務中心已進駐9家單位,設立9個服務窗口,行政審批事項63項,分別是區經改局(5項)、區人社局(10項)、區國土分局(8項)、區民政局(11項)、區人口計生局(1項)、區衞生局(4項)、區住建交通(5項)、區文體局(15項)、區安監局(4項)。中心現有窗口工作人員8名,管理人員2名。

鎮級行政服務中心中除鎮的鎮級便民服務中心由於設置在鎮文化活動中心,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加上服務中心空間狹小,硬件基礎設施設置不全,部分羣眾仍習慣於直接到鎮直各部門辦理相關事務,致使便民服務中心承辦的服務項不多,日常運轉強差人意外,其餘四個鄉鎮的鎮級服務中心均在正常運轉。

東溝鎮便民服務中心於底投入使用,積極推行“一站式辦公,一站式服務”的運行模式,設有司法信訪、民政殘聯、勞動保障、財政查詢和計劃生育等5個窗口。中心現有窗口工作人員5名。目前,鎮採取了“辦理+全程代理”的服務模式,推行“六公開”、“五規定”。“六公開”即:服務內容公開、辦事程序公開、申請條件公開、申報材料公開、辦結時間公開。“五規定”,即:一般事項直接辦理,特殊事項承諾辦理,重大事項聯合辦理,上報事項負責辦理,控制事項明確答覆。

樑子鎮便民服務中心設有政務值班、綜合服務、勞動保障、土地城建、計劃生育、民政扶貧、綜治維穩、農業服務8個服務窗口,服務事項58項,窗口工作人員8人。服務中心實行現代化辦公,現代管理手段,各窗口配有電腦及便民服務手冊。另外,中心對企業和羣眾申請辦理的各類事項,實行“一窗受理、內部動作、上下聯運、全程服務,”變羣眾跑為幹部跑,變多次辦為一次辦,以便民服務中心的窗口為紐帶,形成一條連接市、區、鎮與企業、羣眾之間的辦事服務鏈。去年以來,全鎮共辦理行政審批和服務事項共計3000餘件。

沼山鎮便民服務中心設有民政、城建、綜治信訪、農業、新農保新醫保等5個服務窗口,窗口工作人員8人。中心規定:凡是由自已審批的能夠立即審批的就當場審批;需要審核的三日內審批到位;需要上報區審批的第二天就必須送到區有關部門進行審批。

塗家堖鎮便民服務中心設置服務窗口8個,配備服務人員10名,涉及服務項目11類35項。進駐鎮便民服務中心的窗口有:政務值班、綜治維穩、計生、財政、新農合農保、民政、土地城建、農業。元——5月,各窗口累計接待辦件1100餘人次。

村級便民服務室按照市、區的要求,結合我區實際情況,經過多方努力,目前已形成了以鎮便民服務中心為主體,村級便民服務室為基礎的覆蓋鎮、村兩級的行政服務網絡體系,形成了上下互動,統一協調的行政服務新模式。主要提供相關的政策諮詢服務,負責所辦理事項的初步審核工作,將服務內容統一送到鎮便民服務中心進行辦理。由於村級便民服務室基本沒有行政審批權,因此大多數村級便民服務室只能作為“收發室”。其中,鎮村級便民服務室除了新城、胡進、朝英、子壇、花賀、柯畈等村的便民服務運轉正常,真正達到了便民服務的目的外,鎮其它村的便民服務室在便民服務上流於形式,形同虛設。

二、既往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及成因

目前,我區行政服務中心運行雖然較為平穩,但與先進發達地區相比,與我區經濟發展相比,與投資者、百姓的期望相比,與行政許可法和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要求相比,與區委、區政府的要求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改革缺乏一定的深度和廣度,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項目進駐不徹底

至目前,中心進駐項目不夠,部分窗口單位人員雖已進駐,但項目並沒有在中心進行辦理,使中心無法實現“進一個門,辦所有事”和“一站式服務”的宗旨。有些單位沒有在中心設立窗口進行集中辦公、公開辦事。也有少數單位為保住自身的審批權力,對一些重要的審批事項仍未做到應進盡進,存在“小權進、大權不進”,將重要的服務項目、關鍵的辦事環節,仍放在本單位辦理。

(二)業務開展不理想

中心業務開展是中心存在的生命線,但我區中心業務情況很不理想,九個入駐部門,目前沒有一個部門的窗口開展業務。造成這種現狀的主要原因是,項目進駐中心集中辦理率很低,造成大部分窗口工作人員上班時間無事可幹,精神狀態死氣沉沉,久而久之窗口工作人員對中心發展也持懷疑態度。

(三)辦件質量參差不齊

從已辦理的業務來看,存在辦件質量不高,沒有按相關規範要求辦理的現象。部分窗口仍然按原來的辦理程序辦理,或在原單位先行受理、辦理,致使中心成為“收發室”。如此以來,“中心”在辦理過程中成了一個擺設,非但沒有起到提高行政效率的作用,反而多設了一道門檻,也增加了行政成本。

(四)考勤考核舉步維艱

中心自運行以來,大多數窗口單位工作人員能嚴於律己,自覺遵守中心考勤制度,切實轉變工作作風、提高辦事效率。但也有個別窗口單位工作人員更換頻繁,工作銜接不夠,造成熟悉業務週期變長。由於“中心”沒有掌握窗口工作人員的人事權,經濟權,造成中心在人員管理上十分被動,僅僅依靠表揚、批評、通報等形式已很難有效管理。

(五)中心管理的職能不強

行政服務中心是區委、區政府為民辦實事的一座橋樑、一個窗口。中心發展狀況令人精神振奮,但是由於項目進駐不到位、授權不到位,實際上中心一定程度上並沒有起到相應的作用。目前,行政服務中心與各窗口單位只是一種協調服務的關係,雖然區委、政府賦予了一定的管理權力,但實際上很難運用到位。以上問題究其原因,主要是體制機制創新滯後不適應當前發展需要的集中表現:首先是部門審批環節多。有的審批項目既要按地域又要按層次報批,這樣的事項很難進“中心”按要求一站式集中辦理,當事人多頭跑的現象難以消除。“中心”無法對其實行有效監督和管理,最多起一個聯絡溝通的作用。有的部門在“中心”所設的服務窗口,基本上只能起到“收發室”或“掛號台”的作用,體外循環不可避免,審批鏈條無法緊密連接。其次是在“隱藏”利益上受制。審批項目的背後大都有一系列的收費行為。一些部門靠收費運轉或彌補財政撥款的不足,因此有的部門總是以各種理由婉拒進入“中心”。以上現象的實質就是一些部門單位的大局意識、羣眾意識、服務意識淡薄,部門意識、本位意識、權力意識濃厚。

三、解決我區行政服務工作問題的對策與建議

針對以上存在的問題及其成因,必須加快機關效能建設,提升行政服務水平,堅決克服應付態度、畏難情緒,真正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全局的決策部署上來,以求真務實的精神,把這項轉變機關作風的“牛鼻子”工程抓緊抓實抓出成效,確保我區行政服務中心全面提速。

(一)進一步加強對行政服務中心工作的組織領導

成立行政服務中心是涉及各部門行政管理機制、行政理念及方式、權力調整的一項綜合改革,推進的阻力和難度肯定很大。因此,一方面各部門要統一認識,形成互動合力。要站在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踐行科學發展觀、貫徹落實《行政許可法》、嚴格依法行政、優化投資環境、促進全區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高度,支持和做好“中心”工作。另一方面要加強領導,實行強勢推動。要利用行政、組織及紀律等手段,強化措施、強勢推動、強制入軌。要全力服從服務於“創新服務方式,提升辦事效率”的工作大局,真正把我區行政服務中心打造成一流的服務品牌、軟環境建設的名牌、人民滿意工程。

(二)着力抓好行政服務中心窗口建設,確保“五個到位”

一是確保審批事項到位。進一步理清各部門行政審批事項,堅持能進則進“中心”的原則,杜絕該進中心的項目留在部門搞兩頭受理,不允許項目進入中心後再擅自撤回,由於客觀原因確需撤回或取消的,必須報經區政府審查同意。各職能單位的職能取向從原來的“審批”轉移到“監管”,真正實現管辦分離。二是確保業務授權到位。中心窗口要真正實行一站式服務,不能只起“收發室、傳達室”的作用,要做到授權到位,使接件、審查、籤批、制證、蓋章與發證均在中心完成,實行一窗式辦結,最大限度方便各企事業單位、社會法人和辦事羣眾。三是確保人員到位。各部門要按照選優配強的原則,把政治思想好、政策水平高、業務素質強、宗旨意識牢的優秀幹部放在“中心”窗口工作,要把“中心”窗口作為展示部門形象的物質載體和培養、鍛鍊、選撥幹部的重要平台。四是確保辦結時限到位。凡法律、法規、規章明確辦事時限應嚴格執行法律、法規、規章的時限。對服務對象的申辦事項能當場辦理的,應立即辦理;不能當場辦理的,應告知辦事時限;不予辦理的,應説明理由。不符合政策規定的,耐心解釋,做好思想工作。五是確保服務質量到位。要組織開展以熱心接待羣眾,規範服務禮儀;耐心回答詢問,主動指導申報;細心辦理業務,正確把握政策;誠心提供幫助,堅持熱情服務;真心為民服務,做到廉潔從政;虛心聽取反映,努力改進工作為主要內容的“六心”活動。要通過開展“六心”活動,使窗口工作人員將“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融入工作的每個環節,真正做到“儀表整潔在身上,熱情微笑在臉上,嫻熟業務在手上,文明用語在嘴上”,盡最大努力贏得服務對象的滿意和好評。

(三)加快計算機網絡及電子政務平台建設

要按照“責權清晰、程序嚴密、運行公開、公開透明”的總體目標要求,抓好經費保障,及時更新窗口設備,加強網站建設,健全網站功能。改進和完善操作流程,為實現網上審批夯實基礎,向廣大公眾全面展示和宣傳政務公開和行政服務動態。

(四)創新機制,從求時效向求功能轉型

為了更好地突出行政服務中心的集聚優勢,提高人民羣眾辦事的舒適感。應緊緊圍繞羣眾需求,強化功能性服務,放大乘數效應,着力提高行政服務工作的時效性、經濟性、便捷性,優化窗口設置、流程設置、功能設置,較好地實現從“羣眾找我辦”向“我為羣眾辦”轉型。

在辦公場所的空間佈局上,要緊緊圍繞便民、便企、便建的服務宗旨做文章;在服務體系建設上,要切實履行“協調、管理、服務、監督”的職能。

(五)創新手段,從流程化向信息化轉型

要積極調整行政服務的理念和思路,根據服務對象的需要調整我們的流程,而不是讓服務對象根據我們的流程辦事。為此,可依託全區統一的電子政務網絡平台,按照全省統一規範標準和確定固化的行政權力運行流程,建立功能完善的“網上政務大廳”、行政權力網上公開透明運行業務系統和行政權力電子監察、法制監督系統,實現行政權力的網上公開透明運行。

要加大對行政服務監察監督的力度,在充分強調自我約束的基礎上,積極發動和鼓勵羣眾監督。為此,可開發統一的網上行政監察和法制監督系統,建立行政權力數據庫,實現信息採集、流程監控、自動預警、績效評估、異常處理以及實時報送等功能,對政府信息公開、行政權力運行情況進行實時監控監察,對行政執法和行政複議進行監督,確保行政行為依法、透明、廉潔、高效運行,為我區跨越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

【第10篇】實踐科學發展觀加強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調研報告範文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大舉措。而農村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則是加快建設新農村和實踐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由之路。為了更加科學地開展新農村建設,構建和諧開發區,本人對開發區所屬行政村的公共服務體系進行了一次深入的調查研究,從中總結出了許多好的經驗,也發現了不少值得注意的問題,並結合開發區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實際,提出一些建議和對策。

一、當前開發區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現狀

近年來,開發區認真實踐科學發展觀,努力構建和諧社會,大力開展農村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交通、水利、電力、通訊等基礎設施日益完善

近年來,開發區加強了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取得了豐碩成果。通過實施“村村通”工程,開發區行政村進村道路全部為水泥路和柏油路;通過水利大建設,農村河塘、水庫整治效果明顯,恢復和增強了河塘的引排和灌溉能力,防汛防旱能力也得到了進一步提高;通過電網、通訊網絡的改造,現在開發區所屬村落可以平等享受電力和通信服務。

2、新型醫療衞生服務體系基本覆蓋農村

農村衞生一直是開發區衞生事業的薄弱環節。為了加快推進農村衞生事業的發展,保障農民身體健康,近年來,開發區不斷加大對醫療衞生的投入。截止目前,全區已擁有各類醫療機構58家,衞生技術人員111人,民營醫院3家,從業人員80人,其他各類診所、醫務室27家,從業人員112人。新型農村衞生服務體系基本覆蓋農村,尤其是各村都建立了社區衞生服務站,基本解決了農民看病難的問題。

3、農村基本社會保障體系正在逐步建立

開發區把大力發展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建設作為統籌城鄉、改善民生的一項政策措施,農村公共服務覆蓋面越來越廣,形成了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基礎,以養老、醫療、教育等專項救助為主,以其他救助、救濟和社會幫扶形式為補充的社會保障網。到20xx年底,全區農村五保户集中供養率提高到75%,居民參保率95%,農村新合醫療保險參保率達97.8%。同時,開發區建立了被徵地農民社會保障制度,被徵地農民基本實現了失地必保、即徵即保,符合條件的失地人員按月領取基本生活補助。

4、義務教育普及率進一步提高

近年來,開發區不斷加大教育投入,整合教育資源,全區三個鎮街共擁有幼兒園10所、國小6所、中學4所(其中完全中學2所、初級中學1所、職業中學1所)。擁有教職工790人,其中中學教職工468人,國小教職工322人;在校生8423人,其中普通高中學生2316人,職業中學生964人,國中學生2065人,國小生3078人。全區農村義務教育普及率達到100%。

5、農民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初步建立,就業保障逐漸提高

隨着開發區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農村耕地面積的不斷減少,農村剩餘勞動力從傳統農業中大量轉移出來。為了切實解決農民工就業問題,開發區從20xx年開始,每年撥付專項資金,實施“農村勞動力素質培訓工程”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工程”。20xx年,培訓農村勞動力512人,培訓失地農民390人, 就業率達64%;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1508人,轉移就業率達80%以上。

6、農村信息化建設成果顯著,科技推廣應用等信息服務相對到位

以往是“要致富,先修路”,現在是“要發展,先通信”。這裏的“信”就是信息的供給與技術服務。開發區農村的信息化程度不斷提高,截止20xx年,開發區每百户擁有電腦12.5台,用本户電腦上網的户數佔90%。

二、存在問題

1、基礎設施建設仍落後於城區

一是目前農村修建的道路還不寬暢,也無人進行管理養護,損壞的道路得不到及時的修補,有的道路雖然通到了村莊,但沒有到達農户,更談不上通到地頭。二是通訊還存在盲區,特別是靠山地段,手機信號弱。三是農村衞生環境整治還有待加強,飲用水改造工程速度還不夠快,有的居民還不能夠享受集中供水。

2、醫療衞生環境總體水平較低

一是目前開發區農民看小病基本不成問題,但大病看不起的現象依然存在。雖然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已經推廣,但是保障水平較低,無法滿足農村居民的醫療服務需求,更無法保障因為看病而導致貧困的農民的生活質量。二是投入還不夠大,雖然醫療機構基本覆蓋村鎮,但是人均擁有醫療資源仍然較少。每個村還只有1個衞生室,且許多問診病房陳舊,必須進行改建或整修;各社區服務中心沒有急救和應急車輛,在院外急救、出診、處理突發公共衞生事件及開展其他公共衞生服務時極為不便。三是基本醫療服務差距較大,主要表現在醫療機構的設置、人才引進以及醫療保險體制上。城市裏不僅擁有醫療設備先進的大醫院,也有方便就診的社區醫院,且因待遇好,衞生技術人才也比較多,較好地滿足了城市居民的醫療衞生服務需要。在職的城鎮居民可以享受一定比例的公費醫療、大病統籌,以及工傷和生育醫療費用報銷等福利,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城市居民看病難的問題。相比之下,農村的醫療條件比較落後、醫師人才較為缺乏,農村不僅人均醫療資源擁有量少,且一半以上的農民距離最近的醫院和衞生室在1-3公里左右。

3、農村基本社保處於低水平保障階段

開發區農村社會保障尚處於廣覆蓋、低水平的階段。20xx年,開發區農村低保對象僅享受120元/月的低保標準,月平均補差89.62元,低於城鎮居民的230元的低保標準和132.45元的平均補差。農村社會保障制度仍然以土地保障為主、政府救濟為輔的低水平的家庭保障,沒有建立與城市居民社會保障體系相銜接的真正意義上的保障體制。雖然近年來,開發區加大了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但是限於財政實力,以及農民自身的收入水平與負擔,農村社會保障水平不論是覆蓋面還是水平都要低於城市。

4、教育辦學條件相對較差,勞動力素質有待進一步提高

農村義務教育辦學條件較差,無論從教育經費的投入、教學設備等硬件的配備、以及師資力量等軟件方面,和城區差距明顯。20xx年,開發區農村各級學校生均教育經費為城市的82.5%,農村生均儀器設備折算金額僅為城市的58.2%。同時,由於開發區農村條件相對艱苦,高學歷的年輕教師都不願意到農村教學,師資力量薄弱,導致農村教育質量不如城市。從農村居民受教育程度看,整體勞動力素質水平偏低。在16週歲以上的農村常住勞動力資源中,接受過教育的比重為100%,但接受教育的程度相對不高,造成農村勞動力素質不高。

5、再就業培訓組織化就業程度低,創業培訓後續服務深度不夠

就業再就業培訓由於受培訓能力、培訓項目、就業渠道不暢等因素影響,加之參培學員自身技能素質較低,培訓層次基本限於初級上崗類培訓,另外培訓專業的設置與市場需求不能完全同步,培訓後基本上以分散就業為主,組織化就業程度不高。培訓受資金制約,後續支持服務工作開展不夠,目前培訓的補貼額為人均480元左右,從開始培訓起一直到後續服務,時間跨度達到6個月甚至更長,由於資金不足,後續服務工作大大縮水,深度明顯不足。

6、農村信息性公共服務不暢通

一是信息通信條件不健全。不少農民仍然採取一家一户的室外天線,收視頻道有限;有的村莊雖然有廣播,但大多數是一村一個擴音器,無法實現家家通廣播的目標;大多數的農村沒有開通互聯網。二是生產信息不靈。由於信息通信條件導致了農民的生產信息滯後,影響了農民的生產和投資決策,出現了一些農產品生產不對路的現象,造成了農民的經濟損失。

三、加快開發區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對策措施

1、進一步加快農村基礎性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

農村基礎性公共服務體系是否完善,直接影響着農業現代化的進程,影響着農村經濟的整體性發展,影響着農民生活質量的提高。因此必須進一步加快農村基礎性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

一是着力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加快農村規劃整治,逐步改造農村居住條件,把農村建設成為整潔、文明、靚麗的新農村。

二是加大農田水利設施投入。按照水清、流暢、岸綠、景美的要求,重點抓好防洪排灌排澇工程建設和山區水利建設,提高抗災標準,確保人民羣眾生命財產安全。

三是繼續實施交通道路暢通工程。加大投資力度,完善鎮街公路網絡。對已建成的鄉村道路進行延伸改造,實現村到户、村到地頭道路的硬化,為農民的生產、生活提供便利條件。

四是加快農村改水工程建設,實施受益人口達1.5萬人的飲用水改造工程。

2、進一步加快農村公益性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

首先,要加大農村教育投入。繼續加快農村教育基礎設施的建設,加大教學設備的投入,抓好農村師資隊伍建設。提高農村學校教師待遇,實行農村教師特殊補貼,穩定農村教師隊伍。實施城鄉之間結對交流活動,定期和不定期地組織城區的優秀骨幹教師到農村授課,幫助農村提高教師教學水平和教育質量。

其次,要健全文化服務體系。建立農村文化娛樂活動場所,組織農民文藝宣傳隊伍,完善和充實圖書資料室,建設朝陽鎮文化中心辦公樓。努力在蘇北縣(區)農村率先實現有線電視户户通。

第三,要加強公共衞生事業建設。加強對公共衞生工作監督管理和指導工作,堅持“軟件”和“硬件”建設並重的原則,逐步更新和完善公共衞生基礎設施,建設朝陽鎮社區衞生服務中心病房樓。進一步提高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參保率,不斷完善農村兩級衞生、醫療、保健體系,為農民提供低成本高質量的醫療衞生服務。加強農村排污管網和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對農村污水管網進行集中規劃。對農村生活垃圾進行集中處理,為廣大農民提供一個山青水秀的生活環境。

第四,完善公共人力資源市場建設。目前,開發區公共人力資源市場受場地、資金、人員等方面因素的影響,運作方式較為單一、運營規模較小,不能適應開發區大發展的需要。為此,下一步,應以完善公共就業服務功能、推進就業服務“新三化”為核心,完善區人力資源市場服務功能,做實基本服務功能,健全延伸服務功能,推進拓展服務功能。加大人力資源市場建設投入,對原區工業公司辦公樓進行改造,力爭在年內建成集人才交流、人才服務、勞務派遣等設施配套、功能齊全,管理規範、服務人性化的現代化公共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同時,加強人力資源市場的日常管理,完善基礎工作,健全信息收集渠道,促成勞動力市場運行的定期化、有序化。

第五,要逐步完善農村基本社會保障體系。按照高水平、廣覆蓋的原則,努力將所有的社會成員納入社會保障體系。實施農民養老保險制度,解決農民的後顧之憂;實施農轉非人員養老保險保障制度,確保因公用徵地而失地農民的生活來源;建立農村特困户住房幫助制度,改善特困户住房條件;建立農村五保老人集中供養制度,凡是入住敬老院的五保對象,均按城鎮居民低保標準進行補貼,而對散居五保對象按農村居民低保標準加以補助。

3、進一步加快農村信息性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

一是建立新農村信息服務平台。實現“村村通、户户通”的農業信息服務網絡和聯接主要農村科技服務組織的互動式信息終端,搭建農村科技信息服務體系平台,為農民提供各種急需的科技諮詢與市場信息、政府信息、氣象信息服務。

二是建立農業專家下農村服務制度。邀請農業專家、技術人員到農村,幫助農民解決生產上的困難,鼓勵科技人員創辦各類農業科技組織,建立農村科技創新服務中心,提高專業户的科技創新能力和服務農民的能力。

【第11篇】縣婦聯農村留守婦女兒童關愛服務體系建設調研報告的調研報告

為全面瞭解全縣農村留守婦女兒童的現狀,進一步做好關愛幫扶工作,__縣婦聯通過走村入户、調查問卷的方式對全縣農村留守婦女及留守兒童情況進行了調研,報告如下:

__縣位於__省西部,____族__族自治州中部偏東,是集“老、少、邊、窮、山、庫”於一體的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全縣轄12個鄉鎮、140個村,總人口14.45萬人,其中女性人口6.92萬人,18歲以下人口2.76萬人,通過調查,__縣留守婦女約為2.78萬人,在年齡特徵上,20—30歲的佔14.25%,31--40歲的留守婦女比例較大,佔留守婦女的47%。40—50歲的佔38.75%;在家庭人口規模上,留守婦女所在的家庭人口多數在3-5口之間;在文化程度上,留守婦女大多文化偏低,以國小和國中文化程度居多,佔84.8%,高中文化程度的僅佔15.2%;在技能培訓及掌握情況上,大多數留守婦女沒有參加過技能知識培訓,有技術特長的很少,僅30%的留守婦女參加過農業實用技能培訓,15%的留守婦女掌握一技之長,12.8%的留守婦女有過法律知識的培訓;在健康狀況上,33.8%參加過健康知識培訓,60%的留守婦女有程度不同的婦科病;留守原因上,一是需要在家務農、贍養老人及撫養小孩,二是由於留守婦女自身身體狀況和外出務工經濟成本考量,三是男主外、女主內傳統思想的影響。

留守兒童人數也呈逐年上升趨勢,截至5月,基本摸清全縣12個鄉鎮0-18歲留守兒童人數為8280人,佔兒童總數的41.34%。其中父親單獨外出打工的留守兒童1747人,母親單獨外出打工的留守兒童540人,父母雙方均外出打工的兒童5993人。年齡段主要集中在國小和國中階段,佔留守兒童總數的57.5%,14—18歲的佔42.5%;學習成績多為中等一般,學習優秀的僅佔24.8%;留守兒童監護方式以母(父)單方撫養和祖輩隔代監護為主,少數由上代親戚和愛心媽媽(爸爸)監護。

近年來,__縣婦聯一直把留守婦女兒童的生存、生活、教育和發展問題作為構建和諧社會、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程的重要內容予以高度重視,充分發揮各部門的職能作用,以“關愛留守婦女兒童行動”為重點,不斷創新工作機制,完善服務方式,促進婦女兒童全面發展、共同進步。

一是在12個鄉(鎮)開展育齡婦女生殖健康檢查免費服務活動,為廣大農村育齡婦女進行婦科黨見疾病及乳腺疾病的免費篩查、治療、轉診服務,提供避孕節育、優生優育、生殖保健知識、計生政策法規諮詢的一條龍全方位服務。

二是充分發揮“巾幗志願服務隊”作用,積極參與“留守兒童、愛心媽媽”手牽手活動,爭當“愛心媽媽”,為留守兒童捐款捐物。

三是上門慰問特困留守婦女,繼續實施“春蕾計劃”,牽線搭橋資助特困女童。四是依託“婦女之家”、“留守兒童之家”等陣地,開展留守婦女兒童關愛服務,組織留守婦女開展讀書讀報、講座交流、文體健身等活動,豐富留守婦女業餘精神文化生活。五是扶持致富創業。幫助留守婦女及家庭選擇適宜的生產項目,組織開展種養加實用技術培訓。對有創業意願和能力、符合條件的留守婦女,優先幫助解決婦女小額擔保財政貼息貸款。目前全縣建立“婦女之家”56個,依託山村幼兒園建立“留守兒童之家”78個。

1、家務繁重,生產方式單一,家庭收入偏低。

因為丈夫外出務工,留守婦女在承擔家務、照顧老人子女的同時,大多承擔着種植、養殖等農業生產,成為農業生產勞動的主力軍。由於受地理環境、經濟能力、文化程度、勞動技能、體力精力等因素的制約,留守婦女普遍長年從事傳統農業勞動,起早貪黑,繁忙辛勞,但收入普遍偏低。低文化、低技能,也嚴重製約了農村婦女就業致富的機會和途徑。留守婦女家庭除了農業收入和丈夫外出務工寄回的收入外,再無其他收入來源。

2、精神壓力過大,身心健康受影響。

留守婦女既要承擔繁重的農業勞動,又要料理家務,還要照顧年邁的老人、撫育未成年的孩子,生理和心理負擔沉重,身心健康受到了嚴重影響。雖然目前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已惠及廣大農民,但是,由於家務和農活全靠一人支撐,大多數農村留守婦女都無暇關注自身的健康問題,有了小病小災也是硬扛着,不到不得已都不會上醫院。同時由於丈夫長期外出務工,常年不在身邊,夫妻交流少,只是偶爾打電話,空間距離的阻隔使多數留守婦女感覺到孤獨和沒安全感,情感溝通的缺乏很容易導致感情危機,甚至婚姻關係破裂。

3、空閒時間較少,文化生活匱乏。

留守婦女平時要耕作田地、操勞家務、照顧老人和孩子,空餘時間較少。遇上雨雪等惡劣天氣不能勞作或農閒時,偶爾會走親訪友或到鄉鎮或進城採購物品。最多的文化生活便是串門聊天,看看電視,打打麻將娛樂,精神文化生活相對比較匱乏。少數留守婦女會參加村裏組織的廣場舞、打__鼓等文化娛樂活動。

4、人身財產易受傷害,安全感較低。由於男勞動力外出務工,農村只剩下了“369”部隊(婦女、兒童、老人),這種人口結構的變化,導致農村治安防範力量的減弱。一是家庭財產安全得不到保護。少數不法分子利用農村男勞力外出機會,盜竊財物,偷雞摸狗。二是留守婦女在村組中處於弱勢地位,在遇到鄰里糾紛或生產糾紛時,容易成為被人欺負的對象。丈夫外出的時候,妻子有明顯的不安全感。

1、親子關係缺失,親情需求較強。

由於距離上遠隔和經濟上的原因,在外務工的父母回家次數很少,大多選擇每年春節回一次家,有的兩三年回一次家。長期的分離和缺乏聯繫對留守兒童最直接的影響就是生活上缺少父母關愛和照顧,和正常家庭的小孩相比較顯得性格憂鬱自卑。在調研中我們得知,我縣個別學校出現留守兒童,因為太過思念父母,居然有輕生的想法,半夜趁老師同學熟睡,用跳樓的方式去抗議,所幸的是並未受傷。還有一部分留守兒童因為缺乏父母的教育,而養成不良行為習慣,如吸煙、喝酒、上網遊戲、拉幫結派甚至於校園暴力等,而在學習、文明禮儀方面很是欠缺。親子關係的缺失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人格發育帶來了嚴重影響。

2、以隔代監護為主,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成問題。

據調查,目前,我縣留守兒童監護權轉移主要有隔代監護、親友監護、自我監護三大類型,其中,“隔代監護”高居首位,其比例高達60.1%;親友監護的比例為28.8%;哥哥姐姐監護的比例為7.4%;自己照顧自己的比例為3.7%。“隔代監護”對留守兒童的精神生活和心理健康帶來重大影響。隔代監護人由於大多是老齡人羣體,知識能力不足,又忙於家務農活,對留守兒童重養不重教、重物質輕精神,一般採用温飽式教育,有些爺爺奶奶比較溺愛孫輩,反而讓留守兒童性格放縱,難以管教。由於父母不在身邊,弱化了孩子對父母的依賴感,大多數留守兒童認為父母外出務工“是一段痛苦的經歷”,有“被拋棄”、“孤獨無助”、“無奈”感覺。可見父母外出務工根本無法切實感知和了解青少年的心理髮展,難以實施正確的引導教育,不利於孩童的心理健康成長。

3、家庭教育缺失,學習不太理想。

大部分留守兒童對學習的認識都比較積極,但是留守兒童實際學習情況不容樂觀。這主要是因為隔代監護及上代監護的監護人羣體自身素質普遍偏低,大多是文盲或國小國中畢業,無法輔導留守兒童學習,並幫助留守子女養成良好的學習自控力,留守子女因為親子關係缺失而帶來的心理問題等都影響了學習。還有一部分隔代監護人認識不到讀書的重要性,而且認為讀不讀書一個樣,他們沒有讀書一樣也能過上好日子。所以,一些老人不但不對留守兒童不認真學習的行為進行監督,而且是持包容和支持的態度,為一些留守兒童遲到、曠課甚至是輟學提供保護。另一方面,父母只有一方在家的,由於每天所要承擔的農活家務很多,也沒有很多時間去關注孩子。

4、健康知識缺少,安全缺乏保障。

由於農村安全健康觀念的淡漠,留守兒童經常獨自在家,因缺乏應變和自我保護的能力,容易遭受人身傷害或自然侵襲,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加上農村思想觀念保守,在生理方面知識難以啟齒,安全健康教育知識全部依賴於留守兒童所在學校的指導。使得留守兒童在身心發展時期對自身變化、自我健康保護等的理解上存在困難。

為進一步健全和完善農村留守婦女兒童關愛體系,以形成“黨政統籌領導、部門齊抓共管、家庭自願配合、社會廣泛參與”的農村留守婦女兒童關愛機制為目標,為此,特提出如下建議:

1、黨政統籌領導,創造條件,鼓勵農民工返鄉創業或從事農村生產,回來陪孩子,也能有相當的收入。將留守婦女兒童關愛服務納入到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統籌推進,綜合施策。將留守婦女兒童關愛服務工作列入當地財政預算或設立專項經費。

2、建立健全農村留守婦女兒童關愛工作聯席會議制度,由黨委或政府分管領導擔任召集人,由婦聯、教育、民政、衞生、計生、文化、公安、司法、關工委等多部門相關責任單位組成聯席會成員單位,配套工作經費,明確職責分工,制定執行中長期規劃和年度計劃。

3、建立留守婦女兒童動態監測機制,對留守婦女兒童信息實行公安、教育、衞生等部門聯合採集,縣、鄉鎮、社區及各相關部門進行動態化監測,便於及時掌握留守婦女兒童狀況。

4、注重搭建留守婦女兒童關愛平台,依託“婦女之家”、“兒童快樂家園”“留守兒童親情家園”“留守兒童託管中心”“留守兒童之家”等陣地,密切聯繫留守婦女兒童,以各種活動為載體,開展宣傳教育關愛服務,以豐富農村留守婦女兒童業餘生活。

5、加強農村留守婦女的培訓,整合部門各類資源,把留守婦女納入重點培訓對象,為她們開展農業生產、養殖技術、法制維權、女性健康知識、心理健康、子女教育等各類培訓。提高留守婦女就業技能和思想認識,引導留守婦女走科技致富、文明生活的道路。

6、落實政策,鼓勵留守婦女自主創業。積極實施小額擔保貸款貼息政策,提供技術、資金等支持,幫助農村婦女調整產業結構,因地制宜地發展特色農業和養殖、瓜果蔬菜種植、手工業等副業。大力培育留守婦女中的女科技致富帶頭人、女經紀人、女農民技術員,發揮她們的示範帶動作用,對有一定經濟實力的婦女所從事的種、養殖行業項目應給予重點資金扶持。

7、建立機制,定期開展農村健康普查。政府應把農村婦女兒童定期普查納入公共衞生項目、列入政府“民生項目”,並投入專項資金。關注廣大農村留守婦女兒童的身心健康,定期開展健康普查,並形成長效機制。

8、加強對留守婦女兒童的幫扶和權益維護。充分發揮在職幹部、巾幗志願者、愛心媽媽、代理家長的作用,示範帶動,奉獻愛心,結對幫扶;充分發揮婦女兒童維權工作站點、婦女兒童之家的作用,調解矛盾、維護權益。

9、組建一支比較專業的心理干預專家隊伍,加強對留守婦女兒童心理問題的疏導和化解。

【第12篇】公益性農業服務體系建設的調研報告

公益性農業服務體系建設的調研報告

公益性農業服務體系,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保障,也是農業部門推動現代農業建設的重要抓手。_____市公益性農業服務體系建設如何?帶着這個問題,市政協組織部分委員、專家組成調研組對此進行了專題調研。

一、我市公益性農業服務體系的基本情況

我市公益性農業服務體系的建設

二、我市公益性農業服務體系存在的主要問題

在調研中我們感到,我市公益性農業服務體系還很不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一些突出的困難和問題亟需認真解決。

(一)公益性農業服務體系建設的目標需進一步明確

現代農業的發展,不僅需要經營性農業服務組織提供服務,更需要政府對現代農業發展提供公共性的服務。在調研中我們感到,有的區(市)縣對建設公益性農業服務體系,認識不到位,缺乏系統工作目標。因而,抓公益性農業服務體系建設時,力度不夠,工作不落實,有的地方甚至還出現了農業服務體系“線斷、網破、人散”的嚴重情況。

(二)公益性農業服務的機構設置需進一步完善

以來,我市對農業行政管理體制和公益性農業服務體系進行了改革和創新,有的區(市)縣農業部門進行了改革,並組建了新機構,但公益性農業服務的機構卻沒有進行相應的改革與創新,形成了“局中局、局中辦、局裏有中心、辦裏有中心”,難以發揮作用;多數區(市)縣設立了農業、畜牧、農機片區站,有效地開展了服務,但有的區(市)縣卻是應付了事。在設立農業、畜牧、農機片區站上虛晃一槍,形成了“有站無人、有人無站”;有的區(市)縣對鄉鎮與農業、畜牧、農機片區站的管理關係沒有理順,職責不清,管理不到位,既影響了作為鄉鎮政府組織農業經濟發展的職能發揮,也使片區站的工作難以有效開展;有的區(市)縣農業、畜牧、農機片區站設置得不夠合理,服務範圍過大,不利於方便羣眾,有效服務;有的區(市)縣農業、畜牧、農機片區站設置較分散,在基礎設施建設上有進一步整合和綜合利用的空間。

(三)公益性農業服務體系的基礎需進一步強化

在調研中我們感到,農業公益性服務體系的基礎設施建設是近年來我市農村各類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中較差的。一是辦公條件差。市和縣級的公益性農業服務機構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缺辦公用房、缺設備,設施簡陋不配套、整體辦公條件差等問題。有的縣級公益性農業服務機構由於一個單位沒有集中的辦公用房,被迫分成七、八個地點辦公,據農業部門統計,全市公益性農業服務機構租用或借用辦公場地辦公的佔95%以上;縣級和片區站缺乏專用儀器設備和必要的配套設施的佔80%以上;縣級和片區站無機動交通工具的佔73%以上;近遠郊三分之二的區(市)縣片區站沒有集中統一的辦公場所。二是人員專業狀況堪憂。組建農業片區站時,全市錄用的片區站人員中,

三、我市公益

性農業服務體系建設的建議

針對我市公益性農業服務體系建設存在的問題,我們認為,我市要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就必須建立高標準的與之相適應的農業服務體系作為保障。我市公益性農業服務體系建設的條件具備、時機成熟,應當在深化改革、增加投入、強化基礎、完善體系、提供服務、增強效能上下功夫。為此,提出如下建議:

(一)要進一步深化公益性農業服務體系建設重要性的認識公益性農業服務體系建設,是統籌城鄉發展、推進“試驗區”建設的重要任務,是解決“三農”問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內容,是開拓現代農業新局面、強化農村公共服務的重要保障,是健全農業支持保護體系、實施科教興農戰略的重要載體,是農業部門“管”農業的重要手段。我們應當把公益性農業服務體系的建設放到重要議事日程上。牢固樹立抓公益性農業服務體系建設,就是抓農業基礎地位的夯實,就是抓“三農”工作,就是抓現代農業發展,就是抓新農村建設的觀念,切實加強對公益性農業服務體系建設的領導,切實推進公益性農業服務體系的建設。

(四)要進一步加強公益性農業服務體系的基礎設施建設我市公益性農業服務體系建設的關鍵,應放在基礎設施建設

上。建議按照“三化”(規範化、標準化、現代化)、“五有”(有辦公場所、有設施設備、有專業隊伍、有工作經費、有規章制度)的要求夯實基礎設施(見:附件3、附件4)。關於市級公益性農業服務機構。應通過現有資源的整合、資產置換和市財政投入等辦法,統一規劃建設具有綜合服務功能的市級公益性農業服務機構的辦公用房,完善其設施設備,使之真正成為全市公益性農業服務體系的龍頭。關於區(市)縣公益性農業服務機構。應整合現有的農業、畜牧、農機等服務資源,採取市、縣財政支持,市財政承擔大頭的辦法,統一規劃建設縣級公益性農業服務機構辦公用房,配備必要的設施設備,使之真正成為承上啟下的公益性農業服務體系的紐帶。關於鄉鎮公益性農業服務機構。按照“五統一”(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統一標識、統一建設、統一管理)的原則,採取市和縣兩級財政投入,市財政佔大頭的辦法,建設鄉鎮公益性農業服務機構的辦公用房,配備基本的設施設備,使之真正成為公益性農業服務體系的基礎。關於村級公益性農業服務機構。村級公益性農業服務直接面對千家萬户。在建設上,不宜大興土木,應利用村的“活動中心”,調劑出一塊作為服務基點的辦公用房,再配備必要的設施,使之能真正開展有效服務。

(六)要進一步推動經營性農業服務組織的配套建設在抓好公益性農業服務體系建設的同時,還應堅持以市場為導向,着力推動經營性農業服務組織的發展,使之與公益性農業服務體系相得益彰。為此,建議應着手製定和實施經營性農業服務組織發展,包括農技、動防、繁育、農產品安全、金融、擔保、保險、產權交易、防災減災等在內的整體規劃;着手製定和出台鼓勵經營性農業服務組織發展的政策措施,使其健康發展。

【第13篇】農機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情況調研報告

調研報告的寫作者必須自覺以研究為目的,根據社會或工作的需要,制定出切實可行的調研計劃,下面是關於農機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情況調研報告的內容,歡迎閲讀!

近些年來,**市農機系統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在又好又快地實施農機富民工程的過程中,先後實施了農機創業行動和新型農機服務體系建設行動,為完善農機公共服務體系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以下結合**市實際,就**市農機公共服務體系的現狀、問題及對策作一淺析。

一、農機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現狀

完善的農機公共服務體系應當包括公益性的農機化公共服務機構,主要有農機管理機構、基層農機技術推廣服務機構、農機化技術教育培訓機構和農機監理機構。

農機管理機構其主要職能是,制訂促進農機社會化服務發展的有關政策、規劃並負責組織實施,履行市場監管職能,提供農機科技、信息等公共服務。農機監理機構其主要職能是履行安全生產監管職能,負責農機安全生產監督與管理,開展農機安全生產宣傳與教育。目前,全市農機管理機構和農機監理機構健全,市、縣區均設有農機管理機構。

基層農機技術推廣服務機構其主要職能是組織開展農機化新技術、新機具的示範與推廣,提供科技公共服務,包括縣區、鄉鎮兩級。

(1)縣區級。目前,全市各縣區均設有農機化技術推廣站,為財政全額撥款的事業單位,擁有人員36人,其中科技人員23人,科技人員比例為64%。

(2)鄉鎮級。分兩種情況。一種是以廬江縣、和縣為代表,設立區域農機站,其“三權”直屬於縣農機局,為財政全額撥款的事業單位。廬江縣於率先在全省開展了農村綜合改革方試點,該縣在17個鎮按區域設立了8個區域農機站,編制45人。和縣於在10個鄉鎮設立了6個區域農機站,編制36人。到目前為止,兩縣共有人員75人,其中科技人員53名,占人員總數的70%。另一種是以無為縣、含山縣、居巢區為代表的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服務綜合站中設立1-2名農機員,其“三權”隸屬鄉鎮。到目前為止,三縣(區)49個鄉鎮(含6個街道辦事處)共有人員87人,其中科技人員52人,占人員總數的60%。

農機化技術教育培訓機構其主要職能是對農機從業人員開展農機適用技術培訓與教育,提供農機公共教育服務。目前,各縣區均設立由財政全額撥款的農機校,人數總數55人。

二、農機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公共服務組織結構較為鬆散。目前,全市約12萬農機從業人員當中,加入專門服務組織的不達總量的5%,大多數仍是一家一户的小生產,單打獨鬥,農業機械的利用率還不夠高,服務範圍還不夠廣。組織化程度低已嚴重製約了農機公共服務的發展進程。

(二)公共服務從業人員整體素質較差。據調查,目前從事農機公共服務的人員均以國小、國中文化程度為主。接受教育的途徑非常有限,侷限於跟着別人幹,風險意識、競爭意識相當缺乏。據統計,全市約12萬農機從業人員中,僅有不到10%的農機從業人員接受過農機及相關部門、有關企業的培訓,其他基本上都是自我摸索。

(三)公共服務離廣大農民的需要有所欠缺。主要是隨着經濟社會的發展和農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農民的公共服務需求越來越高、越來越多、越來越迫切,有些服務公共服務組織還提供不了。在農業生產的產前、產中、產後各個環節農民都非常渴望一種保姆式的服務。但是在油菜播種、收穫以及水稻栽插等關鍵環節,農民仍得不到其想要的服務,廣大農民不得不投入高強度的勞動力從事農業生產。

(四)政府及相關部門的公共服務能力還比較弱。隨着農機化的迅速發展,廣大農機公共服務組織及從業人員迫切需要政府及相關部門提供強有力的政策、信息及技術等公共服務。從目前情況看,鄉鎮一級農機化技術推廣機構普遍無辦公場地、無技術推廣機具、無辦公網絡設備。一些地方設置的綜合站僅有1至2名農機技術人員,公共服務能力非常薄弱。財政對基層農機技術推廣機構和農機教育培訓機構的投入明顯不足,公共服務手段落後、公共服務條件較差。

三、農機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建議和對策

(一)提高認識,明確工作思路。要緊緊圍繞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和增加農民收入,改革和加強基層農機推廣服務體系建設,大力培育新型農機化服務組織,建立以農機專業合作社為代表的農機專業服務組織和農機大户為主體,農機經營户為基礎,以政府強有力的公共服務為保障的新型農機公共服務體系,努力推進農機服務公益化、市場化、產業化,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為發展現代農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做出新貢獻。

(二)增加投入,加大扶持力度。民辦公助是推動農機公共服務快速發展的重要保障 。要開展新型農機服務體系建設試點,給予必要的資金支持,總結經驗,並逐步加以推廣。要加大農機購置補貼資金對農機公共服務的投入力度,促進農機服務組織購置和使用大中型和高性能農機具,引導、帶動農機服務組織增加投入。要落實好對跨區作業的聯合收割機和運送聯合收割機(包括插秧機)的車輛免收道路通行費的政策,減免營業税和農機服務組織登記及審檢費等政策,減輕農機手負擔。要積極爭取對農機公共服務組織提供優惠的信貸政策扶持。

(三)規範引導,提高組織化程度。組織起來有規模,組織起來有效益。要積極引導農機經營户加入農機專業服務組織,倡導龍頭企業、農機能人及村組幹部牽頭成立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吸引更多的農機經營户加入專業合作社,實現規範化運作,合作、共同經營農機,提高農機具的利用率,擴大農機作業範圍和領域,提高農機經營效益。要積極引導農機從業人員加入農機協會,建立章程,規範運作方式,保護其成員的合法權益,擴大農機公共服務覆蓋面。

(四)加強培育,提高農機從業人員的整體素質。要進一步加大對縣級農機校的投入,逐步建立農機人才培訓基地,大力開展農機化新機具、新技術培訓。要創新農機培訓形式,採取“送教上門”、“田間辦學”等農機從業人員易於接受的方式,組織開展培訓工作。要爭取政策,將對農機從業人員的培訓工作列入農村勞動力轉移“陽光工程”培訓的組成部分,進一步降低培訓成本。要積極推進農機職業技能開發工作,努力培育一大批有文化、懂管理、會經營的農機從業人員。

(五)深化改革,增強農機化公共服務能力。要加快推進基層農機推廣體系改革,將分散於各個鎮農業技術推廣服務站的農機人員進行整合,設立區域農機站,理順基層農機推廣工作管理體制。要改善基層農機推廣服務機構的辦公條件,提供辦公場所,配備必要的農機推廣機具和辦公電腦網絡等。要進一步加大投入,擴大“以錢養事”的範圍,提高公共服務能力。要進一步加大對農機信息化的投入,建立健全農機信息化服務體系,及時傳遞農機作業需求、價格行情、天氣資訊、油料供應、維修服務等重要即時信息,及時發佈市場分析、形勢預測、政策動向等方面信息,提高農機化信息服務水平。

(六)廣泛宣傳,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要大力宣傳農機公共服務的地位和作用,進一步提高各級黨委、政府及社會各界對農機公共服務的認識,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要大力宣傳農機公共服務的好典型和好經驗,激勵更多的農民投入到農機公共服務工作中。

【第14篇】“放心菜”服務體系建設情況調查報告

為了全面瞭解我區“放心菜”服務體系建設情況,更好地促進我區農貿市場的發展,對我區蔬菜市場進行為期一週的調研,現將有關調查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城區現在農貿市場6個,其中零售5個,批發1個。佔地面積約16000m2;超市附帶經營蔬菜2個,農村集貿市場20個。城區未經審批自然形成比較固定的“馬路市場”有2個,還有些小規模的臨時性“馬路市場”和流動攤點,佔道經營嚴重。

二、蔬菜產供銷狀況

XX年年度我區蔬菜供應總量約為88000噸,屬本地自產的約有10000噸,從外地運入約78000噸,居民消費總量約為80000噸。本地蔬菜遠遠不能滿足需要,80%以上主要蔬菜要到外地運入。

三、蔬菜流通渠道建設情況

我區有農產品批發市場1個,佔地面積約9000m2,零售市場5個,佔地面積約7000m2。屬棚架和露天經營,設施簡陋,超市附帶經營蔬菜2個,室內市場少,棚頂和露天經營多,配套設施不完善,建設規劃滯後,總體佈局不合理。自產自銷經營户流動經營多,“馬路市場”氾濫,屢治無效,嚴重影響了市容市貌和街道暢通。對我區市場建設和管理、交通安全和食品安全管理帶來極大的衝擊。

四、建設“放心菜”服務體系的總體思路

加快我區農貿市場建設,改造提升市場檔次,是我區“放心菜”工程建設,推進食品安全工作的“民心工程”。我們總體思路是:

1、科學規劃,合理佈局。根據我區城市發展進程,按照城市發展規劃,着眼長遠,科學制定我區農貿市場總體規劃。加快和改造進程,爭取在城區內逐步形成以大型市場為依託,中型市場為骨幹,小型市場為補充,高中檔相結合,功能齊全,特色突出,佈局合理的菜市場體系。一要根據城區人口總量,人口分佈狀況,居民消費水平,以及交通、環境等情況合理規劃菜市場。菜市場建設原則上以新建居民住區為基本單位,按有關建設標準配置菜市場,使城區菜市場佈局合理,配置先進,方便購買。二要抓好農貿批發市場建設問題,我區僅有東店子蔬菜批發市場一處屬村辦,財力有限,基礎設施差,管理混亂,市場髒、亂、差,完全跟不上城市發展需要。三要抓居民小區菜市場規劃和建設,發展社區小菜場。按照商務部“便民服務進社區,便利服務進家庭”的社區商業發展要求,在新建的大型居住區落實好配菜點建設,就近解決居民買菜難問題。

2、加大力度、狠抓落實,不斷推進菜市場建設。菜市場的建設是關係到人民羣眾最直接、最根本的利益,必須要落實好、解決好。一要認真落實商務部關於《流通領域食品安全管理辦法》等有關菜市場方面的規定,規範菜市場行為,加快“綠色市場”認證工作,全面提升市場建設水平。二要對城區各類市場進行改造提升,使其更加符合居民生活需要。三是鼓勵大型超市設立生鮮農副產品專區,方便羣眾買菜。

3、強化管理,突出特色,努力探索菜市場管理新模式。建立完善政府行政管理,市場經營管理、經營者自我管理互相融合三位一體的市場管理體系,形成齊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一要理順各職能部門關係,明確職責,有效監管機制,切實改變市場管理、經營混亂不良狀況。二要建立市場管理的網絡機制。提高市場營運網絡信息化建設,更好地為市場商户服務。三要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改善市場設施條件,讓經營者進得來,留得住。規範管理,文明經營。四要完善商品的認證制度。對菜市場入市商品特別是熟食及“高危”食品實行嚴格的准入和持證上崗制度,改變市場內存在商品進貨渠道不清的狀況,杜絕“三無”商品入市,營造安全的消費環境,推進“放心菜”市場服務體系建設。

【第15篇】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工作自查報告

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工作自查報告

一、必須正確理解和認識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的重大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xx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我們要深入學習和理解xx大報告這一精神實質,這是推進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前提。

(一)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的落腳點是要培育一個具有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為目標的良好的社會心態。黨的xx大報告把社會心態培育和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聯繫起來,明確了社會心態培育的重點內容和社會心理服務的切入點。社會心態是指具有一種普遍性和共同性的心理狀態,是人們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在一定社會發展條件下,形成的價值取向和認知社會的狀態。社會心態的核心要素是社會情緒和社會認知,它對社會動態起着信號作用,對社會行為起着調節作用,對社會運行起着動力作用,對社會穩定起着閥門作用。良好的社會心態對於社會健康有序的發展有着重要影響;反之,則會引發個體、羣體對社會的消極、對立,甚至破壞的後果。因此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對促進和形成良好的社會心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是實現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隨着我國改革開放的全面深入和社會的快速轉型,社會階層和利益羣體不斷分化,社會矛盾和社會問題也呈現出新的特點和變化,出現了各種社會心理問題。一方面是社會心態出現某些偏差,如失落的社會情緒、失調的社會認知、失衡的社會價值觀、失範的社會行為;另一方面是個體乃至羣體在某些心理問題上呈現消極趨勢,如人際關係信任的衰落、心理健康問題的增加等等。在這種形勢下,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勢在必行。必須認識到,如果説個體上的社會情緒和社會認知出現問題,我們可以藉助社會工作個案手法和心理學的一些手段來解決的話,那麼,對於在社會層面出現的社會情緒和社會認知問題,就要納入到社會建設的大背景下審慎對待和積極應對。因此,在社會治理也是社會情感的治理,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中,社會心理服務不僅要從微觀層面促進公民的心理健康,更要從宏觀層面着眼於在整個社會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引導社會情緒和社會認知步入到正確軌道上來,形成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為社會建設營造積極健康的心理環境。

(三)把握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的三個層面重點,積極培育良好社會心態。在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中,社會心理服務是一個新的概念,對此,我們要有新的認識。通過開展社會心理服務,要對社會情緒和社會認知加以正確引導與控制,從個體、羣體、社會三個層面來實現它的目標,也就是個體層面,良好的社會心態是自尊自信,是個體對自我持有積極的評價;人際層面,良好的社會心態是理性平和,是客觀地對待外在的人和事物,以平衡的心態面對和解決問題;積極向上則是對良好心態在社會層面的概括。因此,社會心理服務建設是社會心態培育的基礎,社會心態培育則是社會心理服務的必然產物。通過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促成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的形成,不僅是社會轉型時代背景的需要,也是在新時代推進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需要。我們要抓住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的重點,處理好社會心理服務建設和培育社會心態的關係,加快社會心理服務體系的建設。

二、必須從國情出發,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心理服務體系。

社會心理服務是要解決社會心態所發生的問題,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則是指在開展社會心理服務過程中有關事物相互聯繫又相互作用而構成的一個有機整體,為社會的正常運行提供保障基礎。造成社會心態出現問題,其產生的因素,往往不是孤立的,而是歷史、社會、文化、經濟等各種因素綜合作工作崗位、工作評估等予以明確規定,以保證社會心理服務能夠得以科學實施。四是平台。就是開展社會心理服務平台建設研究,搭建符合我國國情與人民羣眾需求的社會心理服務平台。面對海量的社會心理服務需求,要聚焦社會心理服務主要內容,利用互聯網+提升社會心理服務承載能力與工作效能,發揮線上與線下相結合且可持續發展的社會心理服務平台作用,促進社會心理服務走向科學化、規範化的軌道。五是核心。核心就是根據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的目標,細化社會心理服務的工作內容。要圍繞不同的服務對象,不同的年齡階段,不同的組織單位為背景,以家庭為單位,以社區單位為範圍,需求為導向,保障各年齡和階層人羣的心理健康,滿足百姓心理健康的需求,從根本上提升百姓的生活品質,形成良好的社會心態。六是網絡。就是通過社會心理服務網絡的建設與不斷完善,助力構建我國社會心理服務體系。社會心理服務的有效開展,需要整合各方面、各部門的力量,需要構建起以黨和政府為主導、相關部門予以配合、社會各界廣泛參與的組織管理體系。要推動建立合理、科學的社會心理服務網絡,形成“政府牽頭、部門合作、社會參與”的社會心理服務運行機制。逐步建構起社區、醫院、學校、企事業單位、社會心理服務機構等單位部門的聯動機制,形成有中國特色的社會心理服務模式。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gz5n3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