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語文閲讀理解及答案多篇

語文閲讀理解及答案多篇

語文閲讀理解及答案多篇

語文閲讀理解及答案 篇一

精選閲讀理解

①我們往往只注意文字的學習,而不注意甚至不理會語言(口語)的學習。也就是説,儘管我們天天講“語文”教學,實際上我們教的和學的都僅僅是“文”並不包括“語”,我們的語文教學是半身不遂的。

②這種情況自然不難從歷史上找到解釋。半個世紀以前,那是文言的時代,文言是沒法予當作活語言來教的,自然只有文字的教學,沒有口語的教學。文章要寫好,説話不妨亂七八糟。而文字的教學也只能依靠“目治”,不能從口語得到多大的幫助。

③時代不同了,可是人們有惰性。現代的兒童學習的是白話,是普通話,是活的語言。活語言的教學應該是耳目並用,並且先耳後目。可是我們的教學法並沒有根本性的改革,基本上還是“目洽”,還只是抓書面作業,不從口語訓練入手。

④在當今時代,口語表達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好像不用強調大家也會承認,可是在語文教學上並沒有採取相應的措施。撇開。口語訓練本身的用處不説,光從書面語訓練來説,口語訓練也是不容忽視的一個環節。一個人一天不知道要説多少話,可是一年不一定能寫上幾封信、幾篇文章;一個學生一天上好幾堂課 國中化學,要答問,要討論,而作文只有兩星期一次。抓住口語這個環節,讓學生受到應有的訓練,説起話來有條有理,有頭有尾,不重複,不脱節,不顛倒,句式有變化,字眼有講究,還愁他不會作文?放過這個環節,讓他説話隨隨便便,亂七八槽,只在兩星期一次的作文課上才要求他立意謀篇,字斟句酌,那就是一曝十寒,怎麼精批細改也不容易提高作文的水平。

⑤總之,口語是書面語的基礎。語文教學從。語訓練入手,是順乎自然,事半而功倍。放過口語訓練,孤立地教學書面語,是違背自然,事倍而功半。

7、本文是針對什麼現象發表議論的?

8、請用一句話概括本文第④段的主要意思。

9、本文多處運用了對比論證,試從文中舉一個例子加以説明。

10、請用簡潔的文字寫出本文的中心論點。

八年級文言文閲讀小石潭記

小石潭記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為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然不動;?而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1、文章的作者是唐代的文學家 (人名)。

2、用“/”標出下面句子的朗讀節奏。

①潭 中 魚 可 百 許 頭 ②其 岸 勢 犬 牙 差 互

3、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洌。

譯文:

②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

譯文:

4、作者通過寫小石潭人跡罕至、悽清幽靜的環境,意在表現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

5、請從文中找出你最喜歡的句子,並説明理由。

句子:

理由:

6、為了發展旅遊事業,當地擬開發小石潭景點 九年級,請你根據文章內容為該景點寫一則簡介。

答:

八年級的學生是不是應該自主複習?

(會考網家長討論區精華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會考網工作人員負責整理。)

八年級的學生是不是應該自主複習?

八年級的學生,發現他不知道該如何進行復習,只要完成作業就算交差了,應該如何教他自主複習呀?

家長回答:孩子説就按照老師的方法複習。這學期月考、期會考試語文都在90分出頭。八年級的學生的自主複習了最好早開始,八年級的自主複習在學校複習效果更好。

一是在學校複習,當遇到問題時,能夠問老師與同學,及時解決複習中存在的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高自信心 國中語文,有利於精神狀態的調整,這對以後的考試大有好處。

二是在學校複習,有很多同學在一起學習、一起努力、一起前進。同學之間又存在競爭心理,有利於個人興奮點和學習效率的提高。

三是在學校複習,時間上有規律,生活上有節奏,可以適當參加一些體育活動,還會有來自老師的鼓勵與安慰,感覺踏實,有良好的積極進取的心態,利於提升自主複習效果。

語文閲讀理解及答案 篇二

①在新公園散步,看到一個“剪影”的中年人。

②他擺的攤子很小,工具也非常簡單,只有一把小剪刀、幾張紙,但是他剪影的技巧十分熟練,只要三兩分鐘就能把一個人的形象剪在紙上,而且大部分非常的酷肖。仔細地看,他的剪影上只有兩三道線條,一個人的表情五官就在那三兩道線條中活生生的跳躍出來。

③那是一個冬日清冷的午後,即使在公園裏,人也是稀少的,偶有路過的人好奇地望望剪影者的攤位,然後默默地離去;要經過好久,才有一些人抱着姑且一試的心理,讓他剪影,因為一張二十元,比在相館拍張失敗的照片還要廉價得多。

④我坐在剪影者對面的鐵椅上,看到他生意的清淡,不禁令我覺得他是一個人間的孤獨者。他終日用剪刀和紙捕捉人們臉上的神采,而那些人只像一條河從他身邊匆匆流去,除了他擺在架子上一些特別傳神的,用來做樣本的名人的側影以外,他幾乎一無所有。

⑤走上前去,我讓剪影者為我剪一張側臉,在他工作的時候,我淡淡的説:“生意不太好呀?”設想到卻引起剪影者一長串的牢騷。他説,自從攝影普遍了以後,剪影的生意幾乎做不下去了,因為攝影是彩色的,那麼真實而明確;而剪影是黑白的,只有幾道小小的線條。

⑥他説:“當人們太依賴攝影照片時,這個世界就減少了一些可以想像的美感,不管一個人多麼天真爛漫,他站在照相機的前面時,就變得虛假而不自在了。因此,攝影往往只留下一個人的形象,卻不能真正有一個人的神采;剪影不是這樣,它只捕捉神采,不太注意形象。”我想,那位孤獨的剪影者所説的話,有很深切的道理,尤其是人坐在照相館燈下所拍的那種照片。

⑦他很快地剪好了我的影,我看着自己黑黑的側影,感覺那個“影”是陌生的,帶着一種連我自己都不敢相信的憂鬱,因為“他”嘴角緊閉,眉頭深結。我詢問着剪影者,他説:“我剛剛看你坐在對面的椅子上,就覺得你是個憂鬱的人,你知道要剪出一個人的影像,技術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觀察。”

⑧剪影者從事剪影的行業已經有二十年了,一直過着流浪的生活,以前是在各地的觀光區為觀光客剪影,後來觀光區也被照相師傅取代了,他只好從一個小鎮到另一個小鎮出賣自己的技藝,他的感慨不僅僅是生活的,而是“我走的地方愈多,看過的人愈多,我剪影的技術就日益成熟,捕捉住人最傳神的面貌,可惜我的生意卻一天不如一天,有時在南部鄉下,一天還不到十個人上門。”

⑨做為一個剪影者,他最大的興趣是在觀察,早先是對人的觀察,後來生意清淡了,他開始揣摩自然,剪花鳥樹木,剪山光水色。

⑩“那不是和剪紙一樣了嗎?”我説。

11“剪影本來就是剪紙的一種,不同的是剪紙務求精細,色彩繁多,是中國的寫實畫;剪影務求精簡,只有黑白兩色,就象是寫意了。”

12因為他誇説什麼事物都可以剪影,我就請他剪一幅題名為“黑暗”的影子。

13剪影者用黑紙和剪刀,剪了一個小小的上弦月和幾顆閃耀的星星,他告訴我:“本來,真正的黑暗是沒有月亮和星星的,但是世間沒有真正的黑暗,我們總可以在最角落的地方看到一線光明,如果沒有光明,黑暗就不成其黑暗了。”

14我離開剪影者的時候,不禁反覆地回味他説過的話。因為有光明的對照,黑暗才顯得可怕,如果真是沒有光明,黑暗又有什麼可怕呢?問題是,一個人處在最黑暗的時刻,如何還能保有對光明的一片嚮往。

15現在這張名為“黑暗”的剪影正擺在我的書桌上,星月疏疏淡淡的埋在黑紙裏,好像很不在意似的,“光明”也許正是如此,並未為某一個特定的對象照耀,而是每一個有心人都可以追求。

16後來我有幾次到公園去,想找那一位剪影的人,卻再也沒有他的蹤跡了,我知道他在某一個角落裏繼續過着飄泊的生活,捕捉光明或黑暗的人所顯現的神采,也許他早就忘記曾經剪過我的影子,這絲毫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在一個悠閒的下午相遇,而他用二十年的流浪告訴我:“世間沒有真正的黑暗。”即使無人顧惜的剪影也是如此。

1.結合文章內容,説説第⑥段中 “神采”一詞的具體含義。(2分)

答:

2.閲讀第⑧段,説説本段內容在文中都起到了什麼作用?(3分)

答:

3.結合文章內容談談作者在兩次剪影過程中,剪影者所講的話帶給作者的感悟都是什麼?從作者的感悟中帶給你的啟示是什麼? (不超過150字以內) (5分)

1.答案:指人的精神內涵或思想性格。

(共2分。意思相近即可)

2.答案:①交待了剪影者二十年來的流浪生活。②引出下文。③為下文寫剪影者對“黑

暗”的深刻見解和“我”對剪影者二十年來流浪生活的深刻感悟作鋪墊。

(共3分。共三個要點,每個1分)

3.答案提示:①不能只重形象而忽視神采(或要善於捕捉人、事物的內涵、實質。)

②人要保有對光明的一片嚮往。

啟示:人應該心中充滿光明或不管身處何種境地心中要充滿希望。

(共5分。作者的感悟2分,啟示2分,語言表達1分)

語文閲讀理解及答案 篇三

從母親住進我們醫院的那一刻起,我就後悔自己當初選擇的職業了。曾經有那麼多的患者能在我的手上康復,母親的病,卻讓我無能為力。面對越來越消瘦的母親,我除了強顏歡笑地安慰她,就只能偷偷躲到某個角落抹眼淚。

那個時候,她的癌細胞已擴散到整個胸部。整夜整夜的疼痛讓她無法入睡,可她卻從來不吱一聲。每次進去看她的時候,她都裝作很平靜的樣子,面帶微笑地看着我:我覺得比先前好多了。你工作忙,不用老來看我。我扭過頭,眼淚無聲地掉下來。

午後的陽光照在潔白的病牀上,我輕輕地梳理着母親灰白的頭髮。母親嘮叨着她的身後事,她説她早在來之前就已準備好了自己的送老衣,可惜還少一條裙子,希望我們能儘快給她準備好。説這些的時候,母親的臉上始終掛着平靜的微笑,不像是談死,倒像去赴一個美麗的宴會。母親一生愛美,臨終,都不忘記要完美地離去。我的淚,再也忍不住,一滴又一滴地落到母親的頭髮裏。

母親的病房,離我的辦公室僅有幾步之遙,可她從來沒有主動要求我去她的病房。每一次去,她還忙不迭地催我走。她説還有很多病人等着我,她囑咐我一定要像對待自己的家人那樣對待病人。其實,我很清楚,每一次離開母親的病房,身後那雙依依不捨的眼睛會一直隨着我的身影,直到我拐過屋角。

一天,一個女孩急需眼角膜,恰巧醫院裏有一位救治無望的男孩,出於一個醫生的責任,我勸那個男孩的家長捐獻出孩子的眼角膜。男孩的父親同意了,不想他的母親卻發瘋般地找到我,説她決不允許誰動她兒子一根毫毛,哪怕他不在這個世界了。最後,也許被我勸得急了,那位痛得發狂的母親突然大聲地説:你覺悟高,怎麼不讓你的家人來捐獻?我一下子呆在那裏,無言以對。

母親是何時出現在我的辦公室門口的,我竟然一點都不知道。直到聽到那聲熟悉的呼喚,抬起頭,看見母親正淚流滿面地立在那裏:孩子,你看媽媽的眼角膜能給那個孩子用麼?屋子一下子靜下來,幾乎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到了母親身上。我幾乎不敢相信,那話是從母親嘴裏説出來的。母親最不能忍受的就是殘缺,可她竟然情願讓自己殘缺着離開這個世界。看大家都在驚愕地盯着自己,母親的臉上忽然現出少見的一點血色。她掙扎着走到我面前,靜靜地盯着我看了足足有一分鐘,然後,我聽見母親輕輕地説:孩子,我想看着你,讓我看着你!

淚水狂湧而出,我第一次在自己的病人面前失態。我知道,那是母親臨走之前努力為我做的最後一件事。

後來,那個男孩的母親含着淚同意了把兒子的眼角膜捐獻給那個女孩,因為她覺得兒子的眼角膜畢竟比我母親的要年輕。更重要的一點,她説,她也想讓兒子的眼睛,一直看着她。從我母親的身上,她明白:愛,原來可以用這樣的方式延續。

1、根據文章內容填空

經過:母親要求捐獻自己的眼角膜

結果:男孩的母親同意捐獻兒子的眼角膜

2、結合上下文,説説你對第6段劃線句子的理解,注意加點詞。(劃線句:孩子,我想看着你:讓我看着你!加點詞為:我想……讓我……)

答:表現母親對我的不捨,她想説服我同意她捐獻自己的眼角膜。

3、男孩的母親為什麼會從決不允許誰動兒子一根毫毛改變同意捐獻兒子的眼角膜?寫這一變化有什麼作用?

答:因為受到我的母親的影響 突出我的母親的形象。

4、文章結尾説愛,原來可以用這樣的方式延續,這樣的方式指什麼?

答:這樣的方式指捐獻眼角膜。

5、我的母親是怎樣一個人?請結合文中具體事例簡要分析。(兩方面即可)

答:(1)愛孩子:怕我傷心難過,忍住病痛,強作平靜;怕我為難而主動要求捐獻眼角膜

2)堅強:整夜整夜的疼痛讓她無法入睡,可她卻從來不吱一聲

3)豁達:説起身後事,臉上始終掛着平靜的微笑,不像是談死,倒像去赴一個美麗的宴會

4)追求完美:母親嘮叨身後事時,惦記還少了一條裙子

5)善良:不願我為她耽誤工作;囑咐我一定要像對待自己的家人那樣對待病人

語文閲讀理解及答案 篇四

我的世界下雪了

①我之所以喜歡回到故鄉,就是因為在這裏,我的眼睛、心靈與雙足都有理想的漫步之處。從我的居室到達我所描述的風景點,只需三五分鐘。我通常選擇黃昏的時候去散步。去的時候是由北向南,或走堤壩,或沿着河岸行走。如果在堤壩上行走,就會遇見趕着羊羣歸家的老漢,那些羊在堤壩的慢坡上邊走邊啃噬青草,仍是不忍歸欄的樣子。我還常看見一個放鴨歸來的老婆婆,她那一羣黑鴨子,是由兩隻大白鵝領路的。大白鵝高昂着脖子,很驕傲地走在最前面,而那眾多的黑鴨子,則低眉順眼地跟在後面。比之堤壩,我更喜歡沿着河岸漫步,我喜歡河水中那漫卷的夕照。夕陽最美的落腳點,就是河面了。進了水中的夕陽比夕陽本身還要輝煌。當然,水中還有山巒和河柳的投影。讓人覺得水面就是一幅畫,點染着畫面的,有夕陽、捌木、雲朵和微風。微風是通過水波來渲染畫面的,微風吹皺了河水,那些湧起的水波就順勢將河面的夕陽、雲朵和樹木的投影給揉碎了,使水面的色彩在瞬間剝離,有了立體感,看上去像是一幅現代派的名畫。我愛看這樣的畫面,所以如果沒有微風相助,水面波瀾不興的話,我會彎腰撿起幾顆鵝卵石,投向河面,這時水中的畫就會驟然發生改變,我會坐在河灘上,安安靜靜地看上一刻。當然,我不敢坐久,不是怕河灘陰森的涼氣侵蝕我,而是那些蚊子會絡繹不絕地飛來,圍着我嗡嗡地叫,我可不想拿自己的血當它們的晚餐。

②在書房寫作累了,只需抬眼一望,山巒就映入眼簾了。都説青山悦目,其實沉積了冬雪的白山也是悦目的。白山看上去有如一隻只來自天庭的白象。當然,從窗口還可以盡情地觀察飛來飛去的雲。雲不僅形態變幻快,它的色彩也是多變的。剛才看着還是鉛灰的一團濃雲,它飄着飄着,就分裂成幾片船形的雲了,而且色彩也變得瑩白了。如果天空是一張白紙的話,雲彩就是潑向這裏的墨了。這墨有時濃重,有時淺淡,可見雲彩在作畫的時候是富有探索精神的。

③無論冬夏,如果月色撩人,我會關掉卧室的燈,將窗簾拉開,躺在牀上賞月。月光透過窗櫺漫進屋子,將牀照得泛出暖融融的白光,沐浴着月光的我就有在雲中漫步的曼妙的感覺。在剛剛過去的中秋節裏,我就是躺在牀上賞月的。那天濃雲密佈,白天的時候,先是落了一些冷冷的雨,午後開始,初冬的第一場小雪悄然降臨了。看着雪花如蝴蝶一樣在空中飛舞,我以為晚上的月亮一定是不得見了。然而、到了七時許,月亮忽然在東方的雲層中露出幾道亮光,似乎在為它午夜的隆重出場做着昭示。八點多,雲層薄了,在雲中滾來滾去的月亮會在剎那間一露真容。九點多,由西南而飛向東北方向的龐大雲層就像百萬大軍一樣越過銀河,絕大部分消失了蹤影,月亮完滿地現身了。也許是經過了白天雨與雪的洗禮,它明淨清澈極了。我躺在牀上,看着它,沐浴着它那絲綢一樣的光芒,感覺好時光在輕輕敲着我的額頭,心裏有一種極其温存和幸福的感覺。過了一會兒,又一批雲彩出現了,不過那是一片極薄的雲,它們似乎是專為月亮準備的綵衣,因為它們簇擁着月亮的時候,月亮用它的芳心,將白雲照得泛出彩色的光暈,彩雲一團連着一團的出現,此時的月亮看上去就像一個巨大的蜜橙,讓人覺得它盪漾出的清輝,是洋溢着濃郁的甜香氣的。午夜時分,雲彩全然不見了,走到中天的明月就像掉入了一池湖水中,那天空竟比白日的晴空看上去還要碧藍。這樣一輪經歷了風雨和霜雪的中秋月,實在是難得一遇。看過了這樣一輪月亮,那個夜晚的夢中就都是光明瞭。

④我還記得2002年正月八年級的那一天,我和愛人應邀到城西的弟弟家去吃飯,我們沒有乘車從城裏走,而是上了堤壩,繞着小城步行而去。那天下着雪,落雪的天氣通常是比較温暖的,好像雪花用它柔弱的身體抵擋了寒流。堤壩上一個行人都沒有,只有我們倆,手挽着手,踏着雪無言地走着。山巒在雪中看上去模模糊糊的,而堤壩下的河流,也已隱遁了蹤跡,被厚厚的冰雪覆蓋了。河岸的柳樹和青楊,在飛雪中看上去影影綽綽的,天與地顯得是如此的蒼茫,又如此的親切。走着走着,我忽然落下了眼淚,明明知道過年落淚是不吉祥的,可我不能自持,那種無與倫比的美好滋生了我的傷感情緒。三個月後,愛人別我而去,那年的冬天再回到故鄉時,走在白雪茫茫的堤壩上的,就只是我一人了。那時我恍然明白,那天我為何會流淚,因為天與地都在暗示我,那美好的情感將別你而去,你將被這亙古的蒼涼永遠環繞着!

⑤所幸青山和流水仍在,河柳與青楊仍在,明月也仍在,我的目光和心靈都有可棲息的地方,我的筆也有最動情的觸點。所以我仍然喜歡在黃昏時漫步,喜歡看水中的落日,喜歡看風中的落葉,喜歡看雪中的山巒。我不懼怕蒼老,因為我願意青絲變成白髮的時候,月光會與我的髮絲相融為一體。讓月光分不清它是月光呢還是白髮;讓我分不清生長在我頭上的,是白髮呢還是月光。

⑥幾天前的一個夜晚,我做了一個有關大雪的夢。我獨自來到了一個白雪紛飛的地方,到處是房屋,但道路上一個行人也看不見。有的只是空中漫卷的雪花。雪花拍打我的臉,那麼的涼爽,那麼的滋潤,那麼的親切。夢醒之時,窗外正是沉沉暗夜,我回憶起一年之中,不論什麼季節,我都要做關於雪花的夢,哪怕窗外是一派鳥語花香。看來環繞着我的,註定是一個清涼而又憂傷、浪漫而又寒冷的世界。我心有所動,迫切地想在白紙上寫下一行字。我伸手去開牀頭的燈,沒有打亮它,想必夜晚時停電了;我便打開手機,藉着它微弱的光亮,抓過一支筆,在一張打字紙上把那句最能表達我思想和情感的話寫了出來,然後又回到牀上,繼續我的夢。

⑦那句話是:我的世界下雪了。

⑧是的,我的世界下雪了…

(摘自遲子建散文集《我的世界下雪了》)

1、李樂薇在《我的空中樓閣》中寫到“小屋之小,是受了土地的限制”,“論‘領土’,只有有限的一點;和領土相對的是‘領空’,論‘領空’卻又是無限的,足以舉目千里,足以俯仰天地,左顧有山外青山,右盼有綠野阡陌。適於心靈散步,‘眼睛旅行,也就是古人説的遊目騁懷……”李樂薇的感受與文中開篇的句子“我之所以喜歡回到故鄉,就是因為在這裏,我的眼睛、心靈與雙足都有理想的漫步之處”有相通之處嗎? (4分)

2、分別概括第①段和第③段景物描寫的特點及作用。 (6分)

3、作者説“把那句最能表達我思想和情感的話寫了出來”,那句話為什麼最能表達我的思想和情感? (4分)

答案:

1、李樂薇的感受是:小屋活動空間有限,但心靈空間無限。(1分)遲子建在開頭的這句話,抒發了對的故土的懷念情懷,是作者內心的一種顯現與開敞,即對“清涼而又憂傷”的個人生活的努力穿越。作者無意迴避生命中的不幸,在大痛之後的反璞歸真,讓情感放擢於自然,把回到故鄉看成生命意義上的迴歸,看成生命本體的又一次浪漫旅行。(1分)兩位作者抒發的迴歸自然、熱愛自然的情懷是一致的相通的。(2分)

2、(1)第①段寫黃昏村莊的景物,其特點:寧靜温馨,是一幅由夕陽、樹林、雲朵倒映在河水中的現代名畫。作用是為了表現故鄉村莊的風景是自己眼睛、心靈與雙足的理想漫步之地。(3分)(2)第③段寫中秋節自己在卧室看月光的景象,其特點:暖融融、飄忽輕柔、明淨清澈、清輝、碧藍。作用是為了表達一種極其温存和幸福的感覺,也為第④段傷感的回顧做鋪墊,並在情感上形成一種對比。(3分)

3、(1)作者在結尾用反覆的手法寫到那句話“我的世界下雪了”,旨在表達作者在經歷了愛人突然離去的苦痛之後,認識到“環繞我的,註定是一個清涼而又憂傷、浪漫而又寒冷的世界”,生活永遠不會圓滿的。這是對生活的輕歎,也是一個作家對生命的自省。(2分)(2)雪是安靜的,包裹着蒼涼,在無聲無息裏觸摸着大地的律動。雪又是聖潔的,是純粹的精靈,撫慰着孤獨者的靈魂,不難發現在作者的世界裏,雪成了生命的全部隱喻。(2分)

語文閲讀理解及答案 篇五

魯迅讀書

魯迅小的時候酷愛讀書。他愛看書,愛抄書,把書看坐寶貝一樣。

在進“三味書屋”前,他在自己的啟蒙老師──一位叔祖父那裏看了不帶圖的書。這位老師曾經告訴他,有一部繪圖的《山海經》,畫着人面的獸,九頭的蛇,三腳的鳥,生着翅膀的人,沒有頭而以兩乳當眼睛的怪物……可惜一時找不到了。這麼一本有趣的書,可把魯迅吸引住了。他念念不忘,夢寐以求,這可把他的保姆媽媽感動了。媽媽不識字,她探親回來時,( )給魯迅買回了這部書。一見面,媽媽把一包書送給魯迅,高興地説:“哥兒,有畫兒的《山海經》,我給你買回來了!”一聽這消息,魯迅欣喜若狂,( )把書接過來,找開紙包看了起來。

魯迅小時候對於書籍( )愛護。看書的時候,他( )把桌子擦得乾乾淨淨,看看手指髒不髒。髒桌子上是不放書的,髒手是不翻書的。他還特意為自己準備了一隻箱子,返鄉民工各種各樣的書整整齊齊地放在裏面,箱子裏還放了樟腦丸,防止蟲蛀。

魯迅小時候養成了愛書如寶的好習慣,他讀過的書浩如煙海。他購置的書,僅1912年至1939年間,就有九千多冊。魯迅一生清貧,最大的財產,就是寶貴的藏書了。

1、“酷愛”一詞中,“酷”的意思是【B】。

A.殘忍

B.程度特別深的

2、選詞填空。

看書的時候,他【B】把桌子擦得乾乾淨淨,看看手指髒不髒。

A.通常

B.總是

3、選詞填空。

魯迅小時候對於書籍【B】愛護。

A.比較

B.特別

4、選詞填空。

一聽這消息,魯迅欣喜若狂,【B】把書接過來,找開紙包看了起來。

A.於是

B.趕緊

5、選詞填空。

媽媽不識字,她探親回來時,【B】給魯迅買回了這部書。

A.隨便

B.設法

6、文章圍繞魯迅讀書,列舉了“渴望讀《山海經》”和“ 【B】”兩個事例,刻畫了魯迅酷愛讀書、愛書如寶的品質。

A.喜歡看書

B.愛護書籍

C.愛抄書

D.愛擦桌子

語文閲讀理解及答案 篇六

病 人

(1)每天下午,她都要準時來到醫院大門口左側台階上,鋪下一張報紙,靜靜地坐在那兒看書。那是一本很厚的書。她的面前是一個花壇,紅色的鬱金香正在燦爛地開放。在她若有所思的時候,能看到她的那雙大眼睛,平靜而清澈。雖然病號服並不合身,但並不能掩蓋住她的典雅的氣質。

(2)她很友善,每當有人找她問事的時候,她表現得非常耐心。我想,她可能是位教師或幼兒園阿姨。

(3)起風了,她輕輕地合上書,又整整齊齊把那張報紙疊好,轉身走進了大樓。

(4)樓裏的人漸漸多了起來,有上班的也有下班的,正好又是探視的日子,電梯剛停下,人們爭着擁了進去,電梯馬上有了反應,發出“受不了”的報警聲,最後上來的人沒有下去的意思,她就從中間擠了出來,等下一趟。

(5)下一趟的人照樣很多,不過還好,電梯沒有報警,人們紛紛選擇自己要去的樓層數。有個農民模樣的大伯觸動數字7的時候,那數字就是不亮。他有些着急,還有些緊張。一遍一遍地摁。但沒有人告訴他為什麼。她發現後,急忙説:“大伯,這部電梯雙層停。”大伯忍然沒有明白什麼是“雙層停”。説話間已經到了8層。大伯不知道該怎麼辦,不肯下。她非常客氣地對電梯內的人説:“請等一下,我把他送到樓梯口。”她讓大伯從8層走到7層。其實樓梯離電梯也就四五步遠,她很快就回來了,電梯內的不少人只是表情嚴肅,並沒有説什麼。當然,肯定有人心裏想:這人真多事。

(6)電梯慢慢上行,一位手捧花藍的小夥子自言自語:口腔科病房是不是在12層呢?她主動接過來説,是的,往左拐。

(7)電梯到了14層,一位急忙下電梯的姑娘不小心丟下了插在塑料袋裏的一枝玫瑰。塑料袋裏有幾盒營養品,但只有這一枝玫瑰。這時電梯門將要關上,她迅速觸動開門鈕並撿起那枝玫瑰,還沒有説完“請等我一下”就跨出了電梯。她一定想把這枝玫瑰還給那位姑娘。對於要看望的人,那肯定是一枝温馨的玫瑰,可以療傷的玫瑰。

(8)但她沒有想到,她的後腳剛剛邁出電梯,電梯內一位戴眼鏡的女士“啪”的一下就把電梯給關上了,並且觸動了上行按鈕。“神經病!”女士似乎憋了一肚子的火氣沒有發泄乾淨,繼續説,“真的,這個人我知道,在這裏住了一個多月了,精神病人。”

(9)“噢,我覺得她的行為不太正常。”另一個人接着説。

(10)電梯內剩下的十餘人恍然大悟。

1、在第(1)段中,“她的面前是一個花壇,紅色的鬱金香正在燦爛地開放”這一句描寫在文中有什麼作用?

2、在第(3)段中,“起風了”這一句交代在文中有什麼作用?

3、小説為了塑造“她”這個鮮明形象,凸現主旨,重點描寫了電梯中的幾個場景,請加以概括。

4、結尾處“電梯內剩下的十餘人恍然大悟”在表達上有什麼作用?

5、小説以“病人”為題,有什麼深刻含義?

參考答案:

1、襯托出她對生命的熱愛、心靈的美好和典雅的氣質 。

2、起承接過渡的作用,使文章自然轉入具體情節的敍述,推動情節發展。

3、四個場景:在電梯發出超載警報時,“她”從人羣中主動擠出來,等下一趟;“她”幫農民

模樣的大伯上樓,可是電梯內不少人只是表情嚴肅,並不迴應“她”的請求;熱心告訴小夥

子口腔科病房的地點;“她”幫一位姑娘撿起一枝玫瑰,被人關在電梯外,被某些人稱着精

神病人。

4、用對比手法表現了世俗的評價,把作為病人的“她”與作為健康人的“大家”放在鮮明的對照中,暗示並深化了主題。

5、通過鮮明的對比,表明思想、道德上的欠缺比生理上的疾病更可怕、更危險,因而更需要治療。

3、火柴天堂

那天,媽媽看到我在玩遊戲,站了很久,輕輕地説:“東東,遊戲……還是少玩些吧。”媽媽是在家上班的自由職業者,對我一向還算理解,可能與她這時尚的職業有關吧。

為了躲媽媽,我開始轉戰網吧。其實,玩久了也有些厭倦,但還是不願下線,哪怕只待在安全區看熱鬧也覺得踏實。那天,一行字跳入眼簾:“火柴天堂:出售傳奇最可愛女孩一名,願意收徒的密!”

多麼獨特的拜師啟事!我點了她的名字,就這樣,火柴天堂成了我的徒弟。

我急於提升等級,基本沒帶她練過級。小火柴並不介意:“玩嘛,我不會為此花費太多精力的。”她躲在安全的地方,一邊打小怪物練級,一邊和我聊天。她説遊戲是為人服務,而我投入得本末倒置了。我何嘗不知呢?只是迷戀已久……

兩週她只練到15級。然而那天我與一個40級武士PK,她卻挺身而出,結果死了N次。我,也屢戰屢敗。一週後,她買了個42級道士號,我問:“不是説不會花費太多精力嗎?”“我是不願看到你被欺負。”“你的號有沒密保啊?要是被黑了怎辦?”“啊?”她半晌才回道,“看造化吧!”

從此,有人來犯,我們就下線換號,由我用“清風道士”出戰。然而我漸漸發現,傳奇與生活不同:縱然我殺死對方N次,他還是可以用髒話罵我。我突然有些厭惡這種生活。

又一晚,她呆站在安全區,半天才説:“清風道士的號,果然被黑了。”我的心猛地就痛了。我明白那是她為我而買的號,是她要給我的保護。

可我不能表現得傷心,我勸她:“你説過的,遊戲而已。可我真的不想你被欺負。”“是我技不如人,沒關係的。遊戲裏敗了就敗了,生活中技不如人那才糟糕呢。”沒想到,我居然用她的論調來安慰她。但,説着説着,想到日漸荒蕪的學業,一種從未有過的徹悟穿過我心。

最後,我們相約退出傳奇,但我還想用QQ 視頻看看她。

“不,不要!你會吃驚的。”“不會,你是我徒弟嘛。不管你什麼樣,我都不會吃驚的。”

然而如火柴所説,接通視頻,我還是吃驚了:媽媽!

媽媽打過來一個笑臉:生氣了?“東東,媽媽只想更瞭解你,只是想讓你明白:事情,要分輕重緩急。媽媽有沒有自作聰明?”媽媽説,“知道我為什麼叫 ‘火柴天堂’嗎?有《火柴天堂》裏唱 ‘媽媽牽着我的手回家’,媽媽想牽着東東的手,回家……”

眼淚不爭氣地流了出來,但我還是笑着打出:“得了,還牽我回家呢,你不就是個小火柴嘛,還要我保護呢!”

“嗯。”媽媽説,“那麼,師父,小火柴等你回家!”

1、概括這篇小説的情節。

2、文中的母親是一個怎樣的人?

3、摘取文中的詞語,梳理“我”對網絡遊戲的態度變化過程(均限用兩個字)。

4、關於“小火柴“的真實身份,小説在前半部分有多處伏筆,請找出一處簡要分析。

5、這篇小説的主人公是誰?

6、根據你對本文的理解,在“放、管、疏、嚴”中選一個字填入下面的句子。

教育孩子改掉不良習慣,“ “ 永遠比”堵“更為有效。

參考答案

1、媽媽匿名拜“我”為師參與網絡遊戲,幫助“我”戒掉網絡遊戲習慣。

2、是一個尊重孩子、很有教育方法的開明母親。

3、迷戀 厭倦 厭惡 徹悟

4、可以分析的伏筆,如:開頭交代媽媽的職業以及對“我”的理解;“小火柴”成為“我”的徒弟後對“我”沉迷遊戲的勸告;“小火柴”挺身而出保護“我”;“小火柴”説自己買號的原因是“我是不願看到你被欺負”;當“我”提出視頻時她説“你會吃驚的”,這些都暗示着“小火柴”的真實身份,表現出媽媽對“我”的關心和教育方式的現代,為後文的情節逆轉作了充分的鋪墊。

5、媽媽(或:“小火柴”“火柴天堂”)

6、疏

語文閲讀理解及答案 篇七

歌德與席勒之間的友誼向來為人稱頌,可是由於生活遭遇和性格上的不同,這兩個同時代的德國大詩人的最初關係並不是融洽的。歌德比席勒年長十歲,當席勒還是個小青年的時候,歌德已名揚天下。但是後起之秀席勒的才華並不亞於年長的歌德,二十一歲就以劇作《強盜》一舉成名,接着又寫了《陰謀與愛情》等三個風靡一時的悲劇,成為有名的青年悲劇詩人。文人難免相輕,兩人相處便不如從前那樣自如,感情上也產生了距離。不過歌德畢竟具有偉大的胸懷,他欽佩席勒的長處(席勒能夠不受周圍環境的影響,專心致志努力創作),他決心追上同時代的年輕人。五年之後,他與席勒重新相會,並以誠摯的心靈開始深交。他對席勒説:“你給了我第二次青春,使我作為詩人復活了。”以後,兩人在寫作上多次親密合作,成為終身好友,死後還同葬在一起。歌德的虛心好學,克己待人,彌合了他與席勒之間的裂痕,使他們的友誼的基礎打得更深更紮實。

1.是什麼原因使歌德與席勒感情上產生了距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歌德説自己“作為詩人復活了”,這裏的“復活”有什麼含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歌德與席勒之間的友誼給了你怎樣的啟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閲讀答案

1.席勒的創作成就使他一舉成名,且影響越來越大,讓歌德一時接受不了。(意對即可)

2.煥發出創作的熱情,取得了創作上的豐收,成績趕上了年輕人。(意對即可)

3.要虛心學習他人的長處,正確對待對他人的進步,克己待人。(意對即可)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mjr78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