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坐井觀天教學反思【新版多篇】

坐井觀天教學反思【新版多篇】

坐井觀天教學反思【新版多篇】

《坐井觀天》教學反思 篇一

《坐井觀天》是一篇寓言故事,課文本身的故事情節容易理解,但要領悟成語的意思,以及故事中藴涵的道理卻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對低年級孩子來説,什麼樣的方法最能讓孩子們領悟故事的寓意呢?惟有朗讀。

朗讀是理解故事內容的重要手段。我們常説要在讀中感悟,如何朗讀,便是解決問題的關鍵了。

1、朗讀層層遞進。如在《坐井觀天》這一課中,在指導讀牛蛙的話時,我先利用明顯的錯誤語氣來讀,孩子們立刻會糾錯:這樣讀是不對的。這種糾錯的方式激發了他們當小老師的慾望,他們爭着搶着讀,積極性非常高。孩子們能將老師的錯誤指出來,其實就是對他們自己的朗讀、對故事的理解有了一次提升。在一次比一次生動的朗讀中,讓孩子們體會用正確的感情的朗讀是多麼重要,是多麼的與眾不同,是多麼能感染人,從而讓他們發自內心的有感而讀。

2、邊讀邊想象畫面。畫面感的引入會讓學生入情入境,如在知道讀小鳥飛了一百多裏,飛得口渴了時,可引導學生想象,小鳥飛過哪些地方?繼續引導飛過了這麼多地方,飛了這麼遠的路,應該是很辛苦了很累了,納悶累惡毒時候説話的語氣又會是怎麼樣呢?學生邊想邊飛過的這些地方,感受小鳥的疲勞與辛苦。

3、抓住重點詞語重讀。如在知道讀小鳥飛了一百多裏時,怎樣才能讀出路程的長呢?抓住“一百多裏“這個次重讀它,路程遠的意思也就在朗讀中體現出來了。

4、師範讀。最低年級的孩子還説,老師的範讀作用是不容忽視的。低年級的孩子理解能力畢竟有限,但他們卻是最好的模仿者,因此教師正確的範讀對孩子起到的是拋磚引玉的作用。

都説教師是課堂的主導者,學生才是主體。主導者重在導,這個“導“更多的是引導,是啟發,而不是包辦,在朗讀中更是這樣。

坐井觀天教學反思 篇二

針對二年級學生學習語文的特點,在教學中特別注意加強朗讀和發展思維,培養有條理説話的能力,引導學生通過認識和感受故事中的生動形象理解課文內容,領會成語的意思。

一、教給學生讀書方法

給學生有較多的讀書時間,培養學生讀書的習慣。安排學生讀書,每次都有明確要求。讀書時思考什麼問題,解決什麼問題,都向學生交代清楚,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反覆讀課文,大部分內容在讀的過程中去理解。對暫時不懂的問題,既不急於解答也不輕易放過,而是適時地要求學生再讀課文解決。特別強調邊讀邊思考,使朗讀、提問緊密結合。學生提出不知道青蛙和小鳥為什麼要爭論天的大小這個問題,我因勢利導,教給學生讀書的方法,要求學生“帶着問題再讀課文,邊讀邊思考,通過看插圖、聯繫上下文想一想”在此基礎上,教師又組織學生討論、釋疑。

二、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

令我滿意的是本堂課的教學過程始終洋溢着師生雙邊活動的熱烈氣氛,既不是學生圍繞教師轉,也不是學生配合教師活動,而是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其目的是為使學生今後自己會學。我讓學生充分質疑,再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適當梳理,採用“讀一讀、想一想、議一議”幾個步驟讓學生自主學習。在教學中我十分尊重學生、信任學生、愛護學生和鼓勵學生。一步一步地引導學生討論青蛙錯在哪裏,為什麼錯,經過反覆研讀課文,仔細觀察插圖,深入思考,作出判斷,説出根據,不僅活躍了思維,而且培養了思維能力。

三、重視語言文字訓練

在閲讀教學中,要抓住語言因素,突出語言文字訓練,通過適當的練習,鞏固並綜合運用已學過的語言文字。在朗讀和説話的訓練中,通過充分討論,落實對重點詞句的理解,進而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如學生讀了青蛙認為小鳥説“大話”那段文字後,我先讓學生弄懂什麼是“大話”。同學們逐一解釋為“吹牛”“做不到,也要把它説出來”“沒有根據的話”“假的”“太誇張了”,經過不斷點撥,學生對這個詞的理解逐步向課文中所表達的意思靠攏。而且通過語言文字的運用,使學生把知識轉化為能力。

坐井觀天教學反思 篇三

今天學習了《過秦論》的前兩段,在瞭解了組要戰國的歷史背景以及有關事蹟的基礎上,對聯縱的失敗也有了初步判斷能力。不過鄙人在這並不想多費一點周折,我大概概括幾點:用人失當、戰略失策、私心作怪等等。

劉老師問我們目前有什麼想法,我有所思卻不知何以言明,周圍的同學被一個個叫起,道着大同小異的看法。我不問自答:“要做到絕對信任這是不可能的事,當他們在聯合攻打秦國時一定會量着打敗秦國以後自己怎樣才能吃掉這個大肥肉。”

當時心裏還有別的話,不過不善言語,所以作罷了。

先説説看滅秦失敗的見解吧,以鄙人對戰國時期各國的恩怨模糊的記憶,和個別諸侯國主上的失策,可以斷定“合縱締交”的戰略是終歸失敗的。若不是齊人私下撤軍,亦不至於其他國家的軍隊失敗退場;若不是互相猜疑,亦不至於“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函谷關)”;若不是私心作怪,思想不宜,亦不至於“從散約敗”!説到底,“從散約敗”的原因僅説是私心作怪導致的也不足為過。

我大膽做一個假設:假設六國滅秦以勝利而告終,結果又會如何?在那時候,秦國已有巴、蜀以及其他“膏腴之地”,可謂地大物博。這塊大肥肉的主人不在了,其它的外來者會怎樣對待它,我們可想而知!必定是強健者居多,弱者得少,更有甚者絲毫不擁絲毫。戰國時弱小者如中山國、衞國和楚國等,這些小國命中註定被欺負,不論孰勝孰敗。如齊國和趙國,這類能與秦國抗衡的強國無疑是獲利最多的。當他們在原有的基礎上壯大自己以後,固然走秦國的路——“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併吞八荒之心”。

假設齊、趙中一國舉兵天下,而各諸侯國又恐懼,又“會盟而謀弱‘齊(或趙)’”,我想這次的“以多欺少”未必像打秦國那樣是哪裏了。畢竟兩家都在亡秦的時候佔據了肥饒之地。因此,統一天下者要麼是齊國,要麼是趙國了。

回到史實中來,在“從散約敗”以後,各國居然“爭割地而賂秦”,簡直可笑之極!難道那些“肉食者”都不知道這是喪權辱國、慢性自殺的行為嗎?我想並非如此。畢竟締雖敗,士然在。明智之士一定知道這是不行的,我想問題出在諸侯國的君王身上。他們只想着自己的安全和衣食住行,根本不把國土和人民考慮在內。

不論是誰統一天下,都是為了共同的目標而奮進和發展。“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是中國古代史的循環法則。

坐井觀天教學反思 篇四

《坐井觀天》是人教版第三冊第四單元的學習內容,本課內容不多,主要通過青蛙與小鳥的對話使學生明白:看問題,認識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樣目光短淺,眼光狹小。為了上好這堂課,我還是花了些心思的。課後各位老師給予了肯定,並提出了一些建議,在此一併謝過。下面,談談我課後結合老師們的建議所做出的反思:

一、將表揚貫徹具體

在學生熟讀課文之後,我安排了讓幾名學生帶上青蛙,小鳥的頭飾分角色表演的環節。也許是要面對全體同學和後面聽課的老師吧,學生的表現似乎有一點怯場,而同樣緊張的我,在學生讀完之後,忘記給他們更多的表揚及肯定。其實李新民在讀“天不過井口那麼大”的時候,還是很有感情的。這點經過劉老師的指正,我在接下來的第二節課,特別對他提出了表揚。看來,表揚也是一門很有藝術的學問。

二、讓閃光點亮出來

文校長聽完課後對我説:“為什麼你不把續編故事的環節提出來呢這應該是你整堂課的一個亮點呢!”其實,我本來設計了這個環節,但是因為在用“一……就……”造句環節耽誤了過多的時間,導致後面的教學時間變得比較緊張。經驗不足,再加上設計的問題,使我放棄了這個續編故事的閃光點改而寫字。也許心裏還受了那句話的影響:“一堂完整的語文課,應該要包含寫字部分”。課後想來,放棄續編故事確實是我的一個重大失誤。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應該更加重視教學設計的優化!

坐井觀天教學反思 篇五

現就中學作文教學談一下自己的看法:

首先,必須讓學生充分認識到寫作文的重要性。

對於語文,作文分數比例是讓人不敢忽視的,在150分的總分中作文就佔了1/3甚至更多,這是一個很大的比重,由此可見,寫作教學真可謂是語文學科教學的“半壁江山”。尤其對於普通班的學生,就算他們的基礎和閲讀比較差,但是卻不會影響他們在作文方面拿多一些分數。因此,在語文教學中,不光我們語文教師要重視作文教學,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從根本上認識到作文的重要性。要讓學生知道你基礎再差都要去寫作文,特別是在考試中,千萬不要以為自己的作文寫得差就胡亂完成甚至不寫。

其次,培養學生觀察生活、體驗生活的能力。

寫作文,最重要的就是要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真情實感從哪裏來呢?那就是現在生活,我們只有在仔細觀察現實生活,從生活實際出發,對現實生活進行思考,才能做到表達出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因此,在作文教學中,我們一定要讓學生充分認識現實生活,讓他們體驗生活,從中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和領悟能力,讓他們從中學會獨立表達,寫出發自內心的話語。引導學生留心生活,觀察生活,從生活中積累素材是寫好作文的重要途徑。讓學生充分認識現實生活,讓他們體驗生活,不但能有效地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而且能讓學生把自己的真情實感通過自己的筆墨描繪下來。因此,我們平時應該多引導學生去參與社會活動,仔細觀察,認真尋找其中的素材,那麼他們的習作一定會絢爛多彩。

第三,避免面面俱到。

在以前的作文訓練中,我們教師往往會要求學生在文體、立意、謀篇到譴詞造句做到面面俱到,且字數一般不得少於600字。但是,這樣的要求卻並不一定能收到良好的訓練效果,因為大多數學生完成這樣的一篇作文需要花費不少的時間。而且,由於一次作文花費的時間多,而語文又不能僅上寫作課,寫作的次數很有限,每學期僅六至八次作文,訓練重點又不突出,學生的寫作能力自然難以提高。並且,每次作文要求面面俱到,學生很難取得成功,受到老師的表揚。長此以往,在多次失敗的打擊下,學生就會對作文產生厭倦、害怕甚至對抗的心理。在這種消極情緒的支配下,又怎能寫出好作文呢?因此,在作文訓練中我們最好進行某一方面的訓練,而不應面面俱到,希望學生能一次性地就寫出一篇上好的作文來,對普通班的學生更是如此。

坐井觀天教學反思 篇六

在把握教材時我將“無邊無際”,“大話”,“笑”三個詞作為文章理解的關鍵。通過這三個詞來了解課文,穿針引線。首先,在引導學生了解“無邊無際”時,我設計了動畫,讓學生直觀的感受到:什麼是無邊無際通過讓學生欣賞(無邊無際)的沙漠,(無邊無際)的海洋,(無邊無際)的草原,(無邊無際)的天空,等等,來拓展學生的思維,營造一定的情境,使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理解無邊無際的內涵。教師再因勢利導,指導學生有感情的讀出小鳥讚歎天很“大”的語氣。實現對第一次對話的理解。

小鳥和青蛙的第二次對話中,我主要抓“大話”,這個關鍵詞語。通過引導學生理解“大話”這個詞,來把握青蛙認為小鳥説大話時的心情。順帶指出説大話是指:説誇張,不切實際的話。但是在具體教學時,我又在思考:怎樣讓學生了解説大話的具體含義,以及它與説謊話的區別。這個問題一直在困惑着我。最後我想:如果舉個生活中的實例讓學生自己去感悟,是否效果更好呢所以在教學中,我舉了兩個實例讓學生來感受什麼是説大話。這兩個例子,一個是:我能一口氣吞下一頭牛,我能用手推動火車。學生從老師的語氣和自己的經歷中瞭解,這些就是誇張,不切實際的,就是説大話。我發現學生在學的時候,興趣很濃,並且能夠很好的理解這個詞以及青蛙當時的心情了。

通過第三個關鍵詞“笑”,引出文章的第三次對話。笑在文章中一共出現兩次,這兩次的笑是有區別的。文中兩個笑。青蛙為什麼笑,小鳥為什麼笑一個“笑”字溢出了青蛙的自高自大,聽不進小鳥的勸告,自以為是。另一個小折射出了小鳥的虔誠,真誠相勸。通過對“笑”的揣摩,學生知道了:不學不問,不聽勸告,還自以為是導致青蛙錯誤的原因。這在為學生最終了解文章寓言作鋪墊。

坐井觀天教學反思 篇七

本課教學伊始,我創設情境:多媒體出示書上第二幅圖,問生:圖上有哪兩種動物?根據學生的回答設置懸念,青蛙和小鳥之間發生了一件什麼事呢?

這節課我們學習13課《坐井觀天》。這樣,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接着,讓學生根據課題質疑,學生從多角度提出了自己想知道的問題:坐井觀天是什麼意思?誰坐井觀天?它們看到的天是什麼樣的?……這樣,培養了學生創新質疑的能力。在學習生字時,我讓學生小組合作自學生字,小組合作沒有流於形式,達到了合作的目的,然後再全班交流,這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真正做到把課堂還給學生,把主動權還給學生,能夠讓學生自主探索,嘗試學習,討論交流時,我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記憶字形,學生學習的興趣很濃,記憶字形的方法很多:計部件、去部件、換部件、數比畫、先計部件再數筆畫、比較法……接着又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詞説一句話,學生表達能力很強,句子説得很好,積極性也很高,例如:長江沿岸景色秀麗,真讓人流連往返。我在上學的路上口渴了,想找點水喝。有一隻可愛的小鳥落在我家的井沿上……

《坐井觀天》教學反思 篇八

《坐井觀天》這是一篇通裕易懂的寓言,作者用生動有趣的筆觸寫生動有趣的對話,給孩子們講述了一個寓意深刻的故事。用生動有趣語言通過青蛙和小鳥對“天的大小”的爭論,闡明瞭一個深刻的道理:看問題、認識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樣犯了錯誤還自以為是來體會文本內涵,感受誰對誰錯的心情來理解課文內容。文章語言簡潔,意境雋美,朗讀起來琅琅上口,也讓孩子們感受了寓言的快樂。

《坐井觀天》這篇課文語言優美,學起來容易理解,這樣看來學生對讀生字詞和理解課文內涵都較好,學生的續編故事還較好,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但由於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理解的時候朗讀少了一些,背誦的時候不夠熟練,有待今後注意儘量多想辦法激發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和禮貌教育。

語文教學教無定法,只要是適合學生的方法就是好方法。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一如既往,努力鑽研和探索,讓語文課成為學生最喜歡學的課。

《坐井觀天》教學反思 篇九

教學片斷:

《坐井觀天》是一篇寓言故事,教到課文結尾,教師們總要讓學生想象:青蛙跳出井口之後會怎麼樣?我上學期有一次校內教研課時,也是這樣教的。

學生紛紛發言,講了青蛙跳出井口之後,各種各樣的情形,大多講青蛙這才知道了天果真是無邊無際大得很,他於是和小鳥一起周遊世界。這時,我腦海時跳出一個問題,於是脱口而出。

師:同學們,你們講了這麼多青蛙跳出井口之後的美好結局,但你們想過沒有,青蛙是否願意跳出來呢?

生:當然願意。外面這麼好!

師:是嗎?這可不一定是青蛙的看法。有不同意見嗎?

生:可能不願意,因為青蛙這麼固執,不會聽從小鳥的話的。

師:很好,能從課文中青蛙的性格來分析。還有嗎?

生:我也認為青蛙不願意跳出。因為它在井裏住慣了,以為自己的家最好。

師:對呀,金窩銀窩不如自己家的狗窩。家是最好的。

生:井裏有一個優點,冬暖夏涼,很舒服。

師:很好,又找到一個理由。還有嗎?

生:青蛙它可能不敢跳出來。

師:為什麼?

生:因為它怕小鳥是騙它的。把它騙出來然後吃了它。

師:哦(真沒想到學生會從這個角度來思考)!你真會思考。是啊,害人之心不可有,但防人之心不可無啊。有道理。不錯。還有嗎?

生:青蛙住在井裏,它就是主人,它就是皇帝,它就是國王。可如果它一出來,就什麼也不是了。

師:不錯。

生:青蛙在井裏沒有敵人,可以無憂無慮地生活。如果到井外面,它就會遇到蛇等天敵,會整天提心吊膽,睡不好覺的。

師:真會想,真會説。

這時我又想到另一個問題,於是接着問:

師:同學們,我們剛才從課文中知道同一個天,小鳥説天無邊無際,青蛙卻説只有井口那麼大。那麼青蛙是否有錯?

生:錯了。

師:果真錯了嗎?青蛙是在説假話嗎?

生:(一楞)沒有。

師:是啊。青蛙其實也在説實話。它説天只有井口那麼大,是因為它看到的天

生:就只有井口那麼大。

師:對極了。那麼你們説青蛙為什麼説天只有井口那麼大?

生:因為它天天住在井裏,沒有去過外面。

生:因為井口限住了它的視線。

師:對。是青蛙住的環境侷限了它的眼界。正如我們,如果沒有走出過椒江,又怎麼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大。所以要想使自己知道外面精彩的世界,就應該

生:走出椒江

師:走出台州,走出浙江,走出中國。正如古人所説:讀萬卷書

生:行萬里路!

反思:

以上教學片斷,可以有幾點值得反思:

一是好的課堂永遠是必要預設和隨機生成的有機統一。上課不能沒有備課,一定的預設是我們教學的依據與計劃,它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如果沒有預設,那麼課堂教學勢必會變成隨波逐流,上到哪兒算哪兒。上課不能有太多的隨意性的。它必須有計劃有組織有預設。但上課又不能侷限於預設的方案,如果按部就班,絲毫不變,那麼上課又變成機械操作,僵硬死板,忽略了學生的主體性和教學的靈活性。因此,在一定的時機裏,隨着學生的思維潮流,教師如果有靈感出現,而且是吻合教學,有助於培養學生的,那麼及時捕捉住,並付於實踐,及時轉變為教學行為。有時,隨機生成的教學行為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引發教學高潮。

二是一篇課文的學習主題可以是多元的。《坐井觀天》這篇課文的原意是諷刺青蛙的眼光狹小,固執已見。但本課教學中,由於有了後兩個問題的討論,就豐富了學習主題,提升了本課的教學價值。如第一個問題青蛙是否願意跳出來,它指向的是一個人的內心立場和主觀狀態。它引導學生來揣摩青蛙的內心世界,揣摩它是怎樣看待這個世界的。是否跳出來的討論,其實是一個價值選擇的過程。而第二個問題青蛙有沒有錯,其實是在對學生進行唯物主義認識論的潛移默化的啟蒙。它是一種辯證法的思想,從客觀的角度實事求是地分析一個角色的思想。正如我們討論秦始皇的是非功過一樣。

三是我們的學生其實是富有創造性的。從以上教學片斷,我們不難看出,只要教師給以適當的引導,一定的啟發,學生的思維就會激發起來,綻放出創造性的火花,讓人驚喜。從這裏,我們也可以想到另一個問題,即新課程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有心理基礎的。那些不是我們外加給學生的,學生的內心其實都有自主、合作、探究的慾望和激情。而我們所做的,是引發他們的動機,提供一定的機會,培養一定的方法,再給以適當的鼓勵。正如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説:教學的藝術不在傳授,而在喚醒、激勵和鼓舞!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n49l4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