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國小數學概念教學內容 國小數學教學基本概念通用多篇

國小數學概念教學內容 國小數學教學基本概念通用多篇

國小數學概念教學內容 國小數學教學基本概念通用多篇

國小數學概念的教學論文 篇一

一 數學概念的確定

在國小如何確定或選擇應教的數學概念,是一個複雜的問題。根據我們的經驗,在選定數學概念時既要考慮到需要,又要考慮到學生的接受能力。

(一)選擇數學概念時應適應各方面的需要。

1、社會的需要:主要是指選擇日常生活、生產和工作中有廣泛應用的數學概念。絕大部分的數、量和形的概念是具有廣泛應用的。但是社會的需要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常常變化的。因此國小的數學概念也應隨着社會的發展適當有所變化。例如,1991年我國採用法定計量單位後,原來採用的市制計量單位就不再教學了。

2、進一步學習的需要:有些數學概念在實際中並不是廣泛應用的,但是對於進一步學習是重要的。例如質數、合數、分解質因數、最大公約數和最小公倍數等,不僅是學習分數的必要基礎,而且是學習代數的重要基礎,必須使學生掌握,並把它們作為國小數學的基礎知識。

3、發展的需要:這裏主要是指有利於發展兒童的身心的需要。例如,引入簡易方程及其解法,不僅有助於學生靈活的解題能力,減少解題的困難程度,而且有助於發展學生抽象思維的能力。在我國的國小數學中,教學方程產生了很好的效果。國小生不僅能用方程解兩三步的問題,而且能根據問題的具體情況選擇適當的解答方法。這裏舉一個例子。

要求五年級的一個實驗班的38名學生(年齡10.5—11.5歲)解下面兩道題:

學生能用兩種方法解:算術解法和方程解法。用每種方法解題的正確率都是91.7%。下面是兩個學生的解法。

一箇中等生的解法:

一個下等生的解法:

多少米?

這道題是比較難的,學生沒有遇到過。結果很有趣。58.3%的學生用方程解,41.7%的學生用算術方法解。而用方程解的正確率比用算術方法解的高22%。

下面是兩個學生的解法。

一個優等生用算術方法解:

一箇中等生用方程解:

解:設買來藍布x米

(二)選擇數學概念時還應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國小生的思維特點是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一般地説,數學概念具有不同程度的抽象水平。在確定教學某一概念的必要性的前提下還應考慮其抽象水平是否適合學生的思維水平。為此,根據不同的情況可以採取以下幾種不同的措施:

1、學生容易理解的一些概念,可以採取定義的方式出現。例如,在四五年級教學四則運算的概念時,可以教給四則運算的定義,使學生深刻理解四則運算的意義以及運算間的關係。而且使學生能區分在分數範圍內運算的意義是否比在整數範圍內有了擴展,以便他們能在實際計算中正確地加以應用。此外,通過概念的定義的教學還可以使學生的邏輯思維得到發展,併為中學的進一步學習打下較好的基礎。

2、當有些概念以定義的方式出現時,學生不好理解,可以採取描述它們的基本特徵的方式出現。例如,在高年級講圓的認識時,採取揭示圓的基本特徵的方式比較好:(1)它是由曲線圍成的平面圖形;(2)它有一箇中心,從中心到圓上的所有各點的距離都相等。這樣學生既獲得了概念的直觀的表象,又獲得了其基本特徵,從而為中學進一步提高概念的抽象水平做較好的準備。

3、當有些概念不易描述其基本特徵時,可以採取舉例説明其含義或基本特徵的方法。例如,在教學“量”這概念時,可以説明長度、重量、時間、面積等都是量。對“平面”這個概念可以通過某些物體的平展的表面給以直觀的説明。

二 數學概念的編排

數學概念的編排,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各年級對數學概念的選擇和出現順序。數學概念的合理編排不僅有助於學生很好地掌握,而且便於學生掌握運算、解答應用題以及其他內容。根據教學論和我們的實踐經驗,數學概念的編排應當符合下述原則:既適當考慮數學概念的邏輯系統性又適當考慮學生認知的年齡特點。為了貫徹這一原則,必須考慮以下幾點。

(一)採取圓周排列:這一點不僅反映人類的認知過程,而且

符合兒童的認知特點。如眾所周知的,自然數的認識範圍要逐漸地擴大,“分數”概念的意義也要逐步的予以完善。

(二)注意概念之間的關係:例如,小數的初步認識宜於放在分數的初步認識之後,以便於學生理解小數可以看作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數的特殊形式。把比的認識放在分數除法之後教學,會有助於學生理解比和分數的聯繫。

(三)概念的抽象水平要符合學生的接受能力:例如,在低年級教學減法的含義,是通過操作和觀察使學生理解從一個數裏去掉一部分求剩下的部分是多少。而在高年級教學時,宜於通過實際例子給出減法的定義。在低年級教學平行四邊形時,只要説明其邊和角的特徵而不教平行線的認識。但在高年級就宜於先介紹平行線,再給出平行四邊形的定義。

(四)注意數學概念與其他學科的配合:數學作為一個工具與其他學科有較多的聯繫。有些數學概念,如計量單位、比例尺等在學習語文和常識中常用到,在學生能夠接受的情況下可以提早教學。

三 國小生數學概念的形成

國小生的數學概念的形成是一個複雜的過程。特別是一些較難的數學概念,教學時需要一個深入細緻的工作的長過程。根據數學的特點和兒童的認知特點,教學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遵循兒童的認知規律,引導學生抽象、概括出所學概念的本質特徵。例如,在低年級教學“乘法”這個概念時,可以引導學生擺幾組圓形,每組的圓形同樣多,並讓學生先用加法再用乘法計算圓形的總數。通過比較引導學生總結出乘法是求幾個相同加數和的簡便算法。教學長方形時,先引導學生測量它的邊和角,然後抽象、概括出長方形的特徵。這樣教學有助於學生形成所學的概念並發展他們的邏輯思維。

(二)注意正確地理解所學的概念。教學經驗表明,學生對某一概念的理解常常顯示出不同的水平,儘管他們都參加同樣的活動如操作、比較、抽象和概括等。有些學生甚至可能完全沒有理解概念的本質特徵。這就需要檢查所有的學生是否理解所學的概念。檢查的方法是多樣的,其中之一是把概念具體化。例如,給出一個乘法算式,如3×4,讓學生擺出圓形來説明它表示每組有幾個圓形,有幾組。另一種方法是給出所學概念的幾個變式,讓學生來識別。例如,下圖中有幾個長方形擺放的方向不同,讓學生把長方形挑選出來。

此外,還可以讓學生舉實例説明某一概念的意義,如舉例説明分數、正比例的意義。

(三)掌握概念間的聯繫和區別。比較所學的概念並弄清它們的區別,可以使學生深刻地理解這些概念,並消除彼此間的混淆。例如,應使學生能夠區分質數與互質數,長方形的周長和麪積,正比例和反比例等。在教過有聯繫的概念之後,可以讓學生把它們系統地加以整理,以説明它們之間的關係。例如,四邊形、正方形、長方形、平行四邊形和梯形可以通過下圖加以系統整理,以説明它們的關係。

通過概念的系統整理使學生在頭腦中對這些概念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

(四)重視概念的應用。學習概念的應用有助於學生進一步加

深理解所學的概念,把數學知識同實際聯繫起來,並且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例如,學過長方體以後,可以讓學生找出周圍環境中哪些物體的形狀是長方體。學過質數概念以後可以讓學生找出能整除60的質數。

我們的實驗表明,由於採取了上述的措施,學生對概念的理解的正確率有較明顯的提高。下面是19xx年進行的一次測驗中有關學生掌握數學概念的測試結果。

注:1.兩個實驗班都是五年級,年齡是11—12歲。一個對照班是五年制五年級,另一個是六年制六年級。

2.1991年用同一測驗測試全國約200個實驗班,也得到較好的結果。

上面的測試結果表明,實驗班學生學習數學概念的成績,在認數、幾何圖形,特別是在學習倒數、比例和扇形方面都優於對照班的學生。最後一項測試結果還表明,實驗班學生在發展空間觀念和作圖能力方面優於對照班學生。

四 結 論

在國小加強數學概念的教學對於提高學生的數學概念的認知水平具有重要的意義。

在國小如何確定教學的數學概念是一個重要的複雜的問題。在選定概念時,既要很好地考慮需要,又要很好地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

合理地安排數學概念對於學生掌握他們有很大幫助。在編排概念時,既要充分考慮所教概念的邏輯系統性,又要照顧到不同年齡的學生的認知特點。

教學的策略對於形成學生的數學概念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教學概念時教師應當遵循兒童的認知規律和激發學生思考的原則,並且注意使學生正確理解概念的義,掌握概念間的聯繫和區別,並在實際中應用所學的概念。

(本文是1992年向第七屆國際數學教育會議提交的論文,曾在大會第一研討組上宣讀。)

國小數學概念教學內容 國小數學教學基本概念 篇二

國小數學概念教學的探討

【附小教研片】

下宮國小

俞裔銀

【內容摘要】數學課堂教學無論是形式、還是內容都隨着新課程理念推行,過去的教學方式正受強有力的衝擊。在新課程理念下如何進行數學概念教學,是每個國小數學教師需要認真研究的問題。

【關鍵詞】國小

數學

新課標教學

數學概念是揭示物質的本質、屬性與共同特徵,具有抽象性、複雜性、嚴密性,並藴含着豐富的內涵,具有固定和同化新知識的功能。一切的數學規則的研究、表達與應用都離不開數學概念,它是數學的基礎,是學生計算能力提高,空間觀念形成,思維能力發展的前提和重要保證。學習數學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運用數學概念進行比較、分析、綜合、概括、判斷、推理的思維過程。因此數學概念的教學是數學教學的核心,有着極其重要的地位。

一、國小數學概念教學的重要性

1、正確理解數學概念是掌握數學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基石

概念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質屬性,我們要認識、把握某個事物,必須首先弄清這個事物的本質屬性,否則就無法正確地認識事物。例如:加法這個概念,指的是把兩個數合併在一起,求一共是多少的運算方法。如果學生不理解加法的概念,只知加法的符號表示,那麼他可能會十分順利地計算加法式子,而一遇到實際生活的問題,就會犯糊塗了,或者思維混亂,或者死套所謂的經驗,見到“一共”就加,見到“比多”、“比少”就減。所以我們要想使學生真正學會數學,掌握知識,並能正確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必須重視概念教學,充分認識概念教學的重要意義。

2、正確掌握概念並能靈活運用是發展數學思維的必要前提條件

可以説,概念是思維的“細胞”,在概念、判斷、推理這三種思維形式中,概念是起點,沒有概念,或是概念錯誤,就無法形成正確的判斷,無法進行正確的推理。例如:下列各分數中,哪些是真分數?哪些是假分數?3/

3、4/

3、2/

3、9/

4、39/40。要解答這道題,學生必須對真分數、假分數的概念十分清楚,才能去判斷和推理。正是在應用正確的概念,進行判斷、推理的過程中,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才逐步得到提高。在教學過程中,數學概念也是在學生積累了一定的感性知識,通過比較、抽象、概括、分析、綜合等一系列思維方法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掌握概念的過程,實際上也是培養、鍛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過程。

3、概念的教學有助於學生知識結構的建立和遷移能力的增強

實踐證明,學生對最基本的概念理解得越深刻,學習有關的知識越容易,遷移能力也就越強。例如:只要學生真正掌握了商不變性質,就有助於以後分數、比例的學習,能順利地理解分數的基本性質和比例的基本性質,解決通分、約分、擴大、縮小的問題。而且只有以最基本的概念為核心,通過不斷的遷移,學到的知識才不是孤立的、零散的,才有助於形成主次分明,綱目清楚的認知結構,才便於學生理解、遷移和記憶。例如:分數意義、分數計算、分數百分數應用題這部分知識,其中分數意義是最基本的、最核心的一個概念,有關的知識在這個概念的統帥下才形成了一個有機的知識結構。

二、當前國小數學概念教學中存在諸多問題

1、削弱了概念的教學。教師對概念的講解浮光掠影,粗枝大葉,對概念所包含的豐富內涵理解不夠,挖掘不夠,只通過模仿記憶和大量的練習,讓學生快速熟悉知識和技能。

2、縮短了形成的過程。將學生要探索的概念知識全盤托出,要求學生死記硬背,學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記得快也忘得快。

3、忽視了概念的運用。認為只要概念知識學好了,自然會應用了。概念抽象概括了,並不等於教學完成了,學生只是記住了概念,而不知如何靈活運用概念去解決實際問題。

4、忽略了概念間的聯繫。學習某個概念,不注意聯繫相關聯的概念,將許多有聯繫的概念孤立的保留在學生的頭腦中,達不到概念間的溝通,不能組成概念系統,形成認知網絡。

三、國小數學概念教學實施的策略

概念教學是國小數學教學中的重要部分,由於它的抽象性和國小生思維的形象性是一對矛盾,使它在教學中成為一個難點。因此,如何引導學生學習數學概念,將枯燥的數學概念生動化、情境化,使學生樂於接受,易於接受,這便成為教師要探討的課題。概念教學的策略可分為四個步驟:引入概念,形成概念,內化概念,應用概念。

(一)引入概念

概念如何引入,直接關係到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標準》的這一理念,着眼於學生終生學習的願望和能力,要求概念教學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經驗出發,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髮展規律選材,題材要廣泛,呈現形式要豐富多彩,充滿着學生樂於接觸的、有價值的數學題材。在概念教學時創設現實而有吸引力的學習情境,尤為重要,它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動機,讓學生在自然的情境中,產生積極主動地學習新知識的願望。

概念的引入方式要恰當,要根據不同的概念創設不同的情境。創設情境引入概念的方式很多。創設故事情境引入,例如在教學“小數點移動”時,可這樣引入:“大家愛聽〈〈西遊記〉〉的故事嗎,今天老師給大家講孫悟空智鬥黃牛怪的故事。唐僧師徒四人來到黃牛山,碰到山上的黃牛怪,黃牛怪大聲叫着:猴頭,交出唐僧!孫悟空回答道:休想,看我金箍棒!説着從耳朵裏掏出神奇的寶貝,高喊:變、變、變,只見金箍棒變得越來越長,從0.009米變成了0.09米又變成0.9米再變成9米,沒等黃牛怪反應過來,就被金箍棒壓死了。”這樣的情境引入,使學生興趣盎然地進入了新課的學習。動手操作情境引入,一些有數學背景的玩具和遊戲不僅能愉悦學生的情緒,陶冶學生的性情,還能激發學生濃厚的探究興趣。例如:教學軸對稱圖形時,學生用同樣的紙比賽折飛機飛行,發現有的飛機飛得很平穩,有的飛機卻飛得不平穩,通過觀察發現,飛得不平穩的飛機是因為機翼兩側不對稱,飛得平穩的飛機是對稱的,從而引入這節課的學習。

教師在設計具體情境時,切忌單刀直入,全盤托出,而應該根據國小生的年齡特徵,緊密地聯繫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從舊到新,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引入。

(二)形成概念

概念的形成是概念教學的中心環節。《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數學的學習方式不再是單一的、枯燥的,以及被動聽講和練習為主的形式。它應該是一個充滿生命力的過程,學生要有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的時間和空間,在自主探索,親身實踐,合作交流的氛圍中,解除困惑,更清楚地明確自己的思想,並有機會分享自己和他人的想法。

1、在動手實踐中形成概念。動手實踐是數學學習的一種手段,目的是更好地促進學生對數學概念的理解,能用數學的語言、符號進行表達和交流。數學課本中設計了大量便於學生進行動手操作的內容,如用小棒、圓片來理解“平均分”“10以內數的組成;用小棒搭建若干三角形、四邊形等探索規律;用搭積木、摺疊、剪貼等方式,理解空間圖形、空間圖形與平面圖形之間的關係等等,都可以讓學生通過實際操作來理解。能借助動手操作來理解的概念知識很多,需要教師在教學設計時,創造性地用教材,融入自己的科學精神和智慧,精心挖掘教材中的資源,設計出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來。

2、在探索交流中形成概念。教師要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機會,讓學生從中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比如:教學“軸對稱圖形”時,可以出示松樹、衣服、蝴蝶、雙喜等圖形,讓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這些圖形所具有的性質,得出“這些圖形都是沿一條直線對摺,左右兩側正好能夠完全重合……”這便是“軸對稱圖形”的概念。為了加深學生的理解,當學習了“軸對稱圖形”後,還可以讓學生列舉出生活中的“軸對稱圖形”,像數字、字母、漢字、人體、教室等物體。學生在探索和交流的中,經歷了觀察、實驗、歸納、類比、推理等過程,概念知識在學生的頭腦中也得以形成。

3、在合作交流中形成概念。小組合作學習是以小組學習為主體的一種學習活動,全班的學生被分成若干個小組,學生在小組中互相交流、彼此尊重,體現了學生作為主體的尊嚴,使學生產生“我要學”的強烈願望。學生通過擔任各種角色,逐漸培養起溝通、理解和合作的技巧,形成了對他人、對集體積極的態度,形成有自己個性的正確的價值觀。經過不同想法的碰撞,學生的交流能力、表達能力得到鍛鍊,概念知識得以形成。例如,在教學“年、月、日”時,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四人一組,進行多次合作學習。教師發給每組兩張表格,讓學生根據2003年的年曆填寫,並具體寫出要求:數一數、填一填。

合作要求:

1、先兩人一組,互相説一説;

2、再四人一小組,共同記錄表格;

3、合作小組中的每個成員都要承擔一定的任務。

完成後,再次進行合作。教師再發給每組幾張表格,讓學生根據2000年至2007年的年曆填寫。任務完成後,進行交流。每個學生在小組中交流自己的發現和體會,討論小組合作的結果,然後讓各小組在全班交流探索到的知識,分享成果。最後,教師適時再讓小組合作自行創造新的年曆。

(三)內化概念

初步形成的概念,鞏固程度差,容易泛化為鄰近概念。這説明一個事實,概念抽象形成了,並不等於牢固掌握,真正理解了,這時需要適時內化。教師應通過多種形式的訓練使得學生對概念知識的掌握在發展中飛躍。比如:可以在對比中內化概念,對一些容易混淆的數學概念,學生往往難以理解,利用比較辨析的方法可以找出它們之間的聯繫與區別,形成確切的數學概念。例如:教學“正反比例”後,可以出示下面一組題目: ① 4小時行了180千米,照這樣的速度,從甲地到乙地要行8小時,求甲乙兩地的路程。②

一輛汽車從甲地開往乙地,每小時行45千米,8小時可以到達。如果每小時行40千米,要幾小時才能到達?讓學生思考以下問題:題目中講的是哪兩種相關聯的量?哪種量隨着另一種什麼量變化?相對應的哪兩種量的什麼值一定?然後運用比例的概念判斷各成什麼比例,再引導學生對正反比例的概念進行對比,辨析其異同點,並填寫下表。

這樣的方法,使學生對正反比例的聯繫與區別有了實質性的理解,從而進行實際應用就感到輕鬆了。

概念建立起來以後,還有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把新的概念以一定的方式組織起來,納入原有的概念體系中去,找出概念間的縱橫聯繫,達到概念間的溝通,從中尋找概念的生長點、連接點,組成概念系統,形成概念網絡,便於記憶和提取,為進一步學習新的概念打下堅實的基礎。例如:《等腰三角形的認識》,由於“等腰三角形”是屬於三角形,教師首先引導學生在自己的認知倉庫中提取出有關三角形的知識,也就是説關於“等腰三角形”的知識可以放到三角形中來理解,那麼學生就知道了新知識要放到頭腦中三角形這個大類別裏;又由於“等邊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所以教師又引導學生用已獲得的等腰三角形去同化等邊三角形。在這個過程中,不僅使學生獲得了新概念,而且使原有概念的認識得到擴展,並在知識不斷擴展中逐步形成有關概念的網絡。

(四)應用概念

在傳統的概念學習中,接受概念知識被確定為最終目的,學生被動的從事着單調的、大量的解題、考試等學習活動。學習概念的最終目的應該是為了應用概念來解決實際問題,只有把學生學到的概念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去,學習才有意義。對於概念的應用還存在着一個誤解,認為只要概念知識學好了,自然就會應用。實際上,很多數學家都認識到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能力是一件很不簡單的事情,它絕不是概念學習的附屬產品,為了培養應用意識,必須使學生受到必要的概念應用的實際訓練,否則強調應用意識就會成為空洞的説教。教師要提供給學生親身應用所學知識和思想方法去思考和處理問題的機會。使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逐步形成應用概念的意識和初步的應用能力。

應用概念的形式可以是多種多樣的。智力遊戲類。例如:學習了簡單的分數認識後,可以設計“我説你拿”的遊戲:一個同學説拿出全部的幾分之幾,另一個則從10根小棒中拿出相應的數量。應用數學概念知識破解遊戲中的奧祕。在遊戲中學生興致高漲,同時也加深了對分數這個概念知識的理解。設計創作類。例如:學習了軸對稱圖形後,可以讓學生用紙剪出自己喜歡的圖形,既可以加深對軸對稱圖形的理解,又可以充分展示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增強對數學學習的信心和興趣。論文調查類。例如:學習了簡單的小數大小比較之後,安排一個調查活動,讓學生到周圍的幾家超市或商店調查同樣的商品的價格,然後比較並做出選擇,知道怎樣購買商品,這樣可以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總之,在教學概念時,應視具體的概念,綜合運用各種教學方法,方可達到最佳的效果,不存在一種適合於所有概念教學的萬能模式或方法。因此,在課程改革中,教師應加強對概念教學的研究,大膽實踐,不斷創新,豐富概念教學的方法和策略。

參考文獻

1.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1 2.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解讀,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組織數學課程標準研製組編寫,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2 3.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組織編寫,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2 4.合作學習的理念與實施,王坦 中國人事出版社 2002 5.新課程學習方式的變革,呂世虎 鞏增泰 中國人事出版社2004 6.國小數學新課程教學法,陳清容 呂世虎

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4

國小數學概念的教學方法 篇三

一、概念的引入講述宜直觀形象

針對第一學段孩子的抽象思維能力較弱,對數學語言描述的概念理解較為困難,我們在教學中應該多用形象的描述,創設有趣的問題情境,打些合理的比方等,努力讓孩子們理解所學概念,可以採用以下一些方式來進行教學。

誇張的手勢,豐富的肢體語言,理解運算所藴含的意義,區分概念的差別。在讓一年級的孩子認識加減法的時候,我舉起雙手像音樂指揮家一樣,左邊一部分,右邊一部分,兩部分合在一起就用加號,加號就是橫一部分,豎一部分組起來的,減法則反過來展示。孩子們看得有趣,記得形象,不但記住了加減號還明白了加減號的用法。在教二年級孩子感受釐米和米時,我讓孩子們學會用手勢來表示1釐米和1米,使得孩子們在估計具體物體的長度時有據可依。形象生動的講解,讓孩子們自然接受數學符號。教師的語言講解也要力求符合學生實際,特別是第一次描述時,教師一定要斟字酌句地用孩子能理解的語言儘可能用數學語言簡潔地描述。因為對於第一次接觸新概念的孩子們來説,第一印象是最為深刻的。當然在適當的時候我們也可以選擇讓孩子們根據自己的理解來説一説來試着對概念進行解釋,一方面同齡人的解釋會讓孩子們概念的理解更為容易;另一方面也可以鍛鍊一下孩子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我們要記住:孩子們的數學概念應該是逐級遞進、螺旋上升的(當然要避免不必要的重複),以符合學生的數學認知規律。很多時候第一學段的孩子對於部分數學概念,只要能意會不必強求定要學會言傳。

二、概念的學習宜多感官參與

心理學家皮亞傑指出:“活動是認識的基礎,智慧從動作開始。”書上的數學概念是平面的,現實卻是豐富多彩的,照本宣科,簡單學習自然無法讓這些數學概念成為孩子們數學知識的堅固基石。如果我們能夠讓孩子們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讓平面的書本知識變得多維、立體,讓孩子們的感覺和思維同步,相信能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

教學《認識鐘錶》時,鑑於時間是一個非常抽象的概念,時間單位具有抽象性,時間進率具有複雜性,所以在教學時我以學生已有生活經驗為基礎,幫助學生通過具體感知,調動孩子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在積累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建立時間觀念,安排了以下一些教學環節。1.動耳聽故事,調動情感引入。講了一個發生在孩子們身邊的故事:豆豆由於不會看時間,結果錯過了最愛看的動畫片。2.動眼看鐘面,聽介紹,初步瞭解鐘面,形成“時、分”概念。動畫是孩子們的最愛,讓鐘錶爺爺來介紹鐘面、時針、分針,生動有趣的講解,讓孩子們的心立刻專注地進行於課堂上。3.動嘴説時間,喜好分明。4.動手撥時間。5.動腦畫時間(此時在前幾項練習的基礎上增加了一定難度,如出示一些沒有數字的鐘面,只有12、3、6、9四點的鐘面,讓孩子們對時針、分針的位置進行估計)。

通過這些活動,使孩子們口、手、耳、腦並用,自主地鑽入到數學知識的探究中去,讓時間從孩子們的生活中伶伶俐俐地變成數學知識,形成了數學概念。同時也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維過程,展現自己的認識個性,從而使課堂始終處於一種輕鬆、活躍的狀態。

另外,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也應該對所教概念的知識生長點,今後的發展(落腳點)有一個全面、系統的認識,才能使得所教概念不再那麼單薄,變得厚重起來。孩子對概念的來龍去脈有一個更清晰完整的瞭解,理解起來也就變得輕鬆。

如果我們能讓一個概念變得豐滿,變得多彩,讓它能從書的平面描述中凸現出來,那麼孩子們掌握概念的過程便也會變得立體、多維,他們的學習過程也就變得積極、主動,而這不正是我們數學學習所需要的嗎?

三、概念的練習宜生動有趣

第一學段初期的孩子從心理狀態上來説較難適應學校的教學生活,在學習中總是會感到疲勞乏味,碰到相對枯燥的概念教學時這種疲憊更是由內而外。德國教育家福祿培爾在其代表作《幼兒園》中認為,遊戲活動是兒童活動的特點,遊戲和語言是兒童生活的組成因素,通過各種遊戲,組織各種有效的活動,兒童的內心活動和內心生活將會變為獨立的、自主的外部自我表現,從而獲得愉快、自由和滿足。將遊戲用於教學,將能使兒童由被動變為主動,積極地汲取知識。

遊戲、活動是孩子們的最愛,讓他們在遊戲活動中獲取知識,這樣的知識必定是美好而快樂的。有了這樣的感覺,孩子們學習數學的興趣一定是濃厚的,我們再讓數學的魅力適度展示,讓他們感覺到學習數學不但是一件輕鬆、快樂的事更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我想他們繼續進行探索、學習新知的動力就來自於此了。

四、概念的拓展宜實在有效

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家、教育家杜威從他的“活動”理論出發,強調兒童“從做中學”“從經驗中學”,讓孩子們在主動作業中運用思想、產生問題、促進思維和取得經驗。確實,在一些親力親為的數學小實驗中,孩子們表現出了一種自然的主動的學習情緒。他們以充沛的精力在這些小實驗、小研究中主動地討論所發生的事,想出種種方案去解決問題,使智力獲得了充分的應用和發展。在數學概念的教學中,設計一些孩子能力所能致的小研究活動,可以讓孩子對這些抽象的數學概念得到進一步體驗、內化,得到課堂教學所不能抵達的效果。

孩子對於較大的單位比如説“千米”“噸”等,由於其經驗的限制往往沒有什麼概念。只是,教師這樣説了,他也便這樣記了,對他而言也僅僅只是一個簡單的字符而已。僅僅通過課堂教學,那麼“千米”在孩子們的印象中便是“1千米=1000米”是一個不能用手丈量的長度;“噸”在孩子們的印象中便是“1噸=1000千克”是一個拿不動的質量。至於“1千米”到底有多長,“1噸”到底有多重?孩子們心中並無底,才使得經常會出現:一幢居民樓高約20(千米);一節火車車廂載重量為60(千克)這樣的笑話。如果我們能讓孩子們來進行切身的體驗再附以一些小實驗,這些問題便能迎刃而解了。

國小數學概念的教學論文 篇四

【摘要】國小數學概念呈現形式多樣化,直觀性較強,教學階段性也較強。教師要針對這一年齡階段的學生特點,採用不同呈現形式開展國小數學概念教學,將抽象的知識轉化成具體形象的事物,讓學生們快速理解與掌握;從概念間的區別與聯繫入手,讓學生形成數學概念系統,引導學生去探索與明確這些數學概念之間所存在的聯繫。

【關鍵詞】國小數學;數學概念;概念系統

數學概念是學生接觸與學習每一個新知識點必先學習的東西,它對於學生的整個數學科目的學習來説是基石一般的存在,因此學生從國小數學概念起必須打好學習的基礎,讓學生在清晰的瞭解各種概念的基礎上,幫助他們學習最基本的數學知識,只有這樣才能讓數學學習的路越走越平整、越走越寬敞。

一、國小數學概念的理論概述

1、從數學概念的涵義與構成方面來看。首先是涵義方面,從教學的角度來看,數學概念指的是在客觀現實中數量關係與空間形式二者的本質屬性在人們腦中所形成的反應,其表現為數學用語中的一些專用名詞、符號或術語等,比方説是“周長”、“體積”。其次是概念的構成方面,一般來説數學概念是可以分成兩個組成部分,一個是內涵,另一個是外延。概念的內涵其實指的就是這個概念所反映出來的所有對象的一個共同本質屬性總和。比方説是三角形的概念,它的內涵所指的就是其本質屬性中“三條線段”與“圍成”的總和。而概念的外延指的就相對會比較廣泛,它指的是此概念所囊括的一切對象總和。以四邊形的概念為例,它就包括了正方形、長方形、梯形等所有很多對象。

2、小數學概念的特點。國小時期數學概念的特點其他可以從三個方面來進行簡單的歸納:第一個就是其呈現形式上的特點。由於國小數學是一個引導學生入門的時期,因此它的概念在呈現方式上也會顯得更為多樣化,像是最初採用圖畫的方式,再到後來的描述方式,最後還有定義式等等。第二個特點就是直觀性較強。一般來説數學概念最為突出的特點就是其抽象性與概括性,但我們在進行國小階段數學教學時,就會發現國小數學概念通常都會定義得比較直觀,比較形象具體,基本都是以國小生的接受能力與理解能力為起點來進行設計的。第三個特點是教學階段性較強。國小時期的教學會受到很多客觀原因的侷限,從而導致教師在進行數學教學時,所講解的數學知識也會存在極強的階段性。比方説在低年級時,孩子們的理解能力與認識能力還尚未發展到一定的水平,因此對於很多抽象性的知識很難理解,因此教師在講解時就只能通過分階段逐步滲透的辦法來解決問題。

二、國小數學概念教學的策略

開展概念教學可以從多種形式與內容入手,既要梳理各種概念之間的聯繫與區別,又要形成統一的系統概念體系,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1、採用不同呈現形式開展國小數學概念教學。概念教學的形式眾多,可以從圖畫式教學入手,教師在採用這種方式進行教學時,一定要注意引導學生自主的去發掘圖畫中所藴含的真正涵義,從而達到揭示概念本質的效果,從而讓學生對概念有個更清晰的認識。以梯形概念教學為例,教師在開展教學工作時,應該要就所展示出來的圖畫適時的引導學生去探索並揭示出梯形的本質特徵,並且最終實現將表象圖畫轉換成抽象數學語言的目的。其次是描述式,其實採用這種呈現形式的概念一般都是“字”與“形”相結合的,比方説是小數的概念、直線的概念,在概念描述中直接就把其本身的圖形或默示所標示出來了,教師在進行教學時只需要把“形”所表達的意思與孩子們傳達清楚再結合“字”就能使他們快速掌握這個知識點。還有就是定義式,這種方法一般適於一些高年級的學生,相對而言它的概括性以及抽象性都會強很多,因此教師在教學時可以適時的採用一些直觀的教學工具或舉例講解等辦法,將抽象的知識轉化成具體形象的事物,讓學生們快速理解與掌握。

2、從概念間的區別與聯繫入手,讓學生形成數學概念系統。首先是同一概念在教學時的聯繫與區別。因為國小數學在很多時候,雖然是同一個概念,但是在不同的時期所要求的教學程度是大不相同的,因此對於概念的講解程度也會有所區別。以分數的教學為例,在三年級時我們的教學要求只是停留在讓孩子們認識分數的程度,而在五年級時,我們就必須向他們解釋分數的真實意義與性質。再比方説是方程這一概念,在剛開始學習的時候,我們只要求學生有一個基礎的瞭解與滲透,而到高年級後就會要求他們對方程給與一個明確的定義。其次是不同概念之間也存在着聯繫。雖然有些概念它們是大不相同的,但是在某些程度上也是存在着一定的聯繫,因為數學的概念並不是孤立的,它們是相輔相成的。教師在進行日常教學時應該有意識的引導學生去探索與明確這些數學概念之間所存在的聯繫,為他們更好的構建概念系統打下結實的基礎。

三、結束

總之,教師在開展國小數學概念教學時必須以學生實際情況為根據,採用最為合適的方法進行概念教學,因為只有從小打好基礎,才能實現數學概念教學的目標。

參考文獻

[1]盧增友。國小數學概念教學的策略[J]。現代交際。2016(07)

[2]許中麗。提升國小數學概念教學有效性策略的研究綜述[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5(03)

國小數學概念教學的方法 篇五

1.具體直觀地引入概念數學概念較抽象,而國小生,其思維處在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階段。因此,教師在數學概念教學的過程中,儘量從學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事物開始引入。這樣,學生學起來就有興趣,思考的積極性就會高。

2.通過實踐活動認識本質、形成概念實踐出真知,手是腦的老師。學生通過演示學具,可以理解一些難以講解的概念。

3.由具體到抽象,揭示概念的本質在教學中要注意培養他們的抽象思維能力。在概念教學中,要善於為學生創造條件,引導他們通過觀察、思考、探求概念的含義,沿着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認知過程去掌握概念。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4、以舊知引出新概念數學中的有些概念,往往難以直觀表述。我就運用舊知識來引出新概念。在備課時要分析這個新概念有哪些舊知識與它有內在的聯繫。利用學生已掌握的舊知識講授新概念,學生是容易接受的。

巧用微課促進國小數學概念教學 篇六

一、巧設情境,激發興趣,引入主題

鑑於國小生年齡小,注意容易分散,長時間的學習容易讓其感到疲憊,傳統的課堂教學方式往往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在此情況下,假若能夠將信息技術手段引入到現實的數學教學活動中,用生動形象的音樂、圖片、動畫和文字等素材進行微課的設計,之後藉助於多媒體設備全面展現出來,以此來創建活躍高效的教學情境,就能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教學樂趣,進而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數學學習中。

二、呈現過程,突出重點,解決難點

數學概念的教學既要讓學生明白知識內容,也要讓其理解知識,這對加深學生的知識理解和記憶、增強其知識運用能力是非常有利的。舉例來講,用微課來講授《圓的面積》的相關數學知識,先把整個圓形進行等比劃分,之後將這些等比劃分出來的圖形組合成一個近似長方形,藉助於長方形的面積計算方式,引出計算圓形面積的具體公式。通過微課播放讓學生更清楚地看到圓轉化為長方形的過程,使複雜的問題簡單化,學生理解了圓的面積的公式由來,也突出了這節概念課的重點。

三、再現過程,課外延伸,開拓思維

任何概念都不是單獨存在的,它們之間總有一定的聯繫和區別。所以在教學概念時可引導學生把相似概念進行比較,把握它們之間的聯繫與區別,更能深刻理解概念。例如在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推導過程中,引導學生思考:三角形的面積與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有什麼聯繫?學生通過拼、剪等方法把三角形轉換成平行四邊形,利用舊知解決新知。教師在學生演示學法之後,利用微課幫助學生再現探究的過程,然後展示割補及摺疊等幾種方法。學生經過猜測、分析、比較,從具體到抽象地感知新知識的轉化,加深了對抽象概念的理解。

四、鞏固複習,分析比較,區別異同

比較就是比較兩類事物的共同點和差異點,對兩類不同事物的相似點或相同點進行比較,通過聯想或預測,推出它們在其他方面也可能存在的相似點或相同點,從而構成猜想和發展真理。這樣看來,在參與概念學習活動的時候,需要將那些相似性和關聯性比較強的事物進行明確劃分,找出其各自的特徵和不同之處。

五、思維導圖,呈現概念,清晰邏輯

思維導圖,可以促進數學知識之間的融合,使學生在頭腦中形成系統化的數學認知結構,也便於學生對新概念的記憶。由此可見,思維導圖的運用價值在於整理和歸納數學教學內容,對重難點知識進行強調,用一種可視化的方式實現對數學概念和原理展示。此外,深入探究概念間的聯繫,能夠幫助學生學習和理解不同的概念,課堂教學效率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國小數學概念教學內容 國小數學教學基本概念 篇七

在數學教學中,概念是學好數學法則、定律、性質、公式等數學知識的基礎和關鍵,是培養學生數學能力的前提,是解答數學實際問題的重要條件。因此,把握數學概念的教學十分重要。一、依據掌握概念的心理過程進行教學

數學概念教學必須適合學生掌握概念的心理過程,這個過程一般有兩種形式,即概念的形成和概念的同化。因此,我們在概念教學過程的設計和實施時,應以它為依據。1.概念的形成

概念的形成是指從大量的同類事物的不同例證中發現該類事物的本質屬性,這種獲得概念的形式叫做概念的形成。概念形成的過程,簡單地概括為“具體―抽象”的過程。概念的形成主要依賴於辨別和概括這兩種心理活動,而辨別與概括又貫穿於“感知―表象―概括―概念系統”這一發展過程中。所以,我們要按學生的認知規律組織教學,增強辨別不同正、反例證的能力。例如,一位教師為了豐富學生對三角形的感性認識,準備了3釐米長的小棒3根,及4釐米、2釐米、8釐米長的小棒各一根。教師請學生先用8釐米長的小棒去圍三角形,學生髮現隨便配上哪兩根小棒都不能圍成三角形。“為什麼呢?”“這根小棒太長了,另外兩根小棒太短了”。“如果把它們換掉,你們能將它們圍成三角形嗎?”學生互相討論,結果圍成了各種三角形。在實踐活動中,學生初步感知三角形的特徵後,師生共同抽象出三條線段圍成封閉的圖形是三角形的兩個本質屬性,然後概括出三角形的概念:由三條線段圍成的圖形叫做三角形。再通過變式練習,深化了學生對三角形的認識。2.概念的同化

概念的同化是利用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原有的有關概念,以定義的方式直接向學習者揭示概念的本質屬性,這種使學習者掌握概念的方式叫概念的同化。採用概念同化的方式學習概念,前提是學生已積累了許多初級概念,它不同於概念形成過程中的辨別、抽象、分析和概括,一般適用於高年級教學。利用概念同化的方式掌握概念,它是由概念到概念,比較抽象。所以,我們要採取“加強與表象聯繫”、“強化新概念的本質屬性”等方法,教會學生辨析新舊概念的異同。例如,建立比較小數大小的概念時,可以聯繫整數大小的比較及學生所熟悉的元、角、分等知識進行教學。教師可先出示654與543.8321與8436,讓學生回憶比較整數大小的方法,再出示例題,比較2.35元和2.41元的大小。引導學生思考:2.35元和2.41元的整數部分完全相同,2.35元的十分位是3,表示3角;2.41元的十分位是4,表示4角,所以2.35元0.059米。這兩道例題都是藉助學生已有的知識,幫助學生建立起比較小數大小的概念。二、使用知識遷移的理論方法進行教學

知識遷移是指先前學習的知識對以後學習的知識所產生的影響和作用。知識遷移的理論有:形式訓練理論、共同因素理論和概括化理論。為了加強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繫,教師要注意知識間異同點的揭示,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概括水平,實現正遷移,防止負遷移,發揮遷移規律在數學概念教學中的作用。例如,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時,第一步,複習長方形的面積公式:長 × 寬;第二步,將平行四邊形沿一條對角線或沿一頂點作對邊的高,將它分成兩部分,然後拼成等積的長方形;第三步,根據等積概括出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底 × 高。這條思路和經驗,為學習三角形面積公式的遷移作了鋪墊。那麼,在“三角形面積公式”教學時,教師只要適當提示,學生就會根據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將平行四邊形轉化為兩個等面積的三角形,通過與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建立聯繫,自然地推導出三角形面積公式,實現知識、經驗的遷移。三、抓住概念的內涵和外延進行教學

學生掌握數學概念大致有三種水平:第一種是形式主義地掌握概念,第二種是概括地掌握概念,第三種是創造性地掌握概念。因此,我們在概念教學中必須抓好概念的內涵和外延這一關鍵,實現概括地或創造性地掌握概念。1.概念的內涵

概念的內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對象的本質屬性。本質屬性是指對這一類事物有決定意義的屬性。它必須具備兩個條件:第一,這類事物本身必須具備這種屬性,否則就不是這類事物;第二,能把這類事物與其他事物區別開來。譬如,長方體有許多屬性,但它的本質屬性只有兩點:第一,它是個六面體;第二,它六個面都是長方形(有時有兩個相對面是正方形).也就是説,長方體必須具備這兩個屬性,否則它就不是長方體。顯然,這兩個屬性能把長方體與正方體等其他多邊形體區分開來。2.概念的外延

概念的外延是指這一概念所反映的對象的總和。譬如,分數這個概念的外延是真分數、假分數(帶分數);平行四邊形這個概念的外延是一般平行四邊形、長方形、菱形、正方形等對象的總和。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兩者之間的關係是相互制約、相互依存的,但它們又是統一的、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因此,我們必須明確掌握概念的內涵和外延這兩個方面。例如,角、直角、鋭角、鈍角、平角、周角等概念教學。角:其內涵是從一點引出兩條射線所組成的圖形,它的外延有直角、鋭角、鈍角、平角、周角。直角:內涵指角的兩條邊成90°的角,它的外延就是90°的角。鋭角:內涵指角的兩條邊所成的角小於90°,它的外延是指適合0°

國小數學概念教學內容 國小數學教學基本概念 篇八

論國小數學中概念教學

 數學概念是數學思維的細胞,是形成數學知識體系的基本要素,是數學基礎知識的核心,是孩子們學習數學的堅固基石。對於第一學段的孩子來説,正確地理解、掌握數學概念更是孩子學好數學的前提和保障,有利於學生在後來的學習中形成完整的、清晰的、系統的數學知識體系。

[存在問題]

國小數學第一學段的概念包羅萬象,它們有的需要用一定的生活經驗為基礎,有的需要一定的概括能力,有的又需要一定的抽象思維,掌握起來並不那麼容易了。在第一學段的概念教學中存在着如下幾方面問題:

來自學生的:對於第一學段的孩子來説,其抽象思維能力較弱,對於數學語言的理解和表達有一定的難度,而這將直接影響孩子們對概念的鞏固和運用。

來自教師的:教師對數學概念本身就沒有一個系統的、清晰的認識,只是跟着教材、教參走,結果在某些問題上自己也拿捏不準,自然會使得孩子們數學概念越來越不確定,越來越糊塗。同時由於課堂教學在空間、時間上的限制,使得概念教學顯得枯燥、乏味,教學也往往只浮於表面。

來自概念本身的:數學概念是客觀現實中的數量關係和空間形式的本質屬性在人腦中的反映,具有抽象概括性;數學概念又是以語言和符號為中介的,這和我們對生活的理解是不同的,造成了生活概念和數學概念的混淆。比如大部分孩子對於“角”就僅停留在角的頂點上,並需要依託具體的實物才能進行描述,而數學中的“角”則是“角是有公共端點的兩條射線所組成的幾何圖形”,這對於孩子們來説是費勁的。

[解決策略]

怎樣讓這些枯燥、抽象的概念變得生動有趣,使課堂教學更有效,減輕孩子們的學習負擔,讓概念在孩子們心中得到完美內化呢?或許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概念的引入講述宜直觀形象

針對第一學段孩子的抽象思維能力較弱,對數學語言描述的概念理解較為困難,我們在教學中應該多用形象的描述,創設有趣的問題情境,打些合理的比方等,努力讓孩子們理解所學概念,可以採用以下一些方式來進行教學。

誇張的手勢,豐富的肢體語言,理解運算所藴含的意義,區分概念的差別。在讓一年級的孩子認識加減法的時候,我舉起雙手像音樂指揮家一樣,左邊一部分,右邊一部分,兩部分合在一起就用加號,加號就是橫一部分,豎一部分組起來的,減法則反過來展示。孩子們看得有趣,記得形象,不但記住了加減號還明白了加減號的用法。在教二年級孩子感受釐米和米時,我讓孩子們學會用手勢來表示1釐米和1米,使得孩子們在估計具體物體的長度時有據可依。形象生動的講解,讓孩子們自然接受數學符號。教師的語言講解也要力求符合學生實際,特別是第一次描述時,教師一定要斟字酌句地用孩子能理解的語言儘可能用數學語言簡潔地描述。因為對於第一次接觸新概念的孩子們來説,第一印象是最為深刻的。當然在適當的時候我們也可以選擇讓孩子們根據自己的理解來説一説來試着對概念進行解釋,一方面同齡人的解釋會讓孩子們概念的理解更為容易;另一方面也可以鍛鍊一下孩子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我們要記住:孩子們的數學概念應該是逐級遞進、螺旋上升的(當然要避免不必要的重複),以符合學生的數學認知規律。很多時候第一學段的孩子對於部分數學概念,只要能意會不必強求定要學會言傳。

二、概念的學習宜多感官參與

心理學家皮亞傑指出:“活動是認識的基礎,智慧從動作開始。”書上的數學概念是平面的,現實卻是豐富多彩的,照本宣科,簡單學習自然無法讓這些數學概念成為孩子們數學知識的堅固基石。如果我們能夠讓孩子們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讓平面的書本知識變得多維、立體,讓孩子們的感覺和思維同步,相信能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

教學《認識鐘錶》時,鑑於時間是一個非常抽象的概念,時間單位具有抽象性,時間進率具有複雜性,所以在教學時我以學生已有生活經驗為基礎,幫助學生通過具體感知,調動孩子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在積累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建立時間觀念,安排了以下一些教學環節。1.動耳聽故事,調動情感引入。講了一個發生在孩子們身邊的故事:豆豆由於不會看時間,結果錯過了最愛看的動畫片。2.動眼看鐘面,聽介紹,初步瞭解鐘面,形成“時、分”概念。動畫是孩子們的最愛,讓鐘錶爺爺來介紹鐘面、時針、分針,生動有趣的講解,讓孩子們的心立刻專注地進行於課堂上。3.動嘴説時間,喜好分明。4.動手撥時間。5.動腦畫時間(此時在前幾項練習的基礎上增加了一定難度,如出示一些沒有數字的鐘面,只有12、3、6、9四點的鐘面,讓孩子們對時針、分針的位置進行估計)。

通過這些活動,使孩子們口、手、耳、腦並用,自主地鑽入到數學知識的探究中去,讓時間從孩子們的生活中伶伶俐俐地變成數學知識,形成了數學概念。同時也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維過程,展現自己的認識個性,從而使課堂始終處於一種輕鬆、活躍的狀態。

另外,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也應該對所教概念的知識生長點,今後的發展(落腳點)有一個全面、系統的認識,才能使得所教概念不再那麼單薄,變得厚重起來。孩子對概念的來龍去脈有一個更清晰完整的瞭解,理解起來也就變得輕鬆。

如果我們能讓一個概念變得豐滿,變得多彩,讓它能從書的平面描述中凸現出來,那麼孩子們掌握概念的過程便也會變得立體、多維,他們的學習過程也就變得積極、主動,而這不正是我們數學學習所需要的嗎?

三、概念的練習宜生動有趣

第一學段初期的孩子從心理狀態上來説較難適應學校的教學生活,在學習中總是會感到疲勞乏味,碰到相對枯燥的概念教學時這種疲憊更是由內而外。德國教育家福祿培爾在其代表作《幼兒園》中認為,遊戲活動是兒童活動的特點,遊戲和語言是兒童生活的組成因素,通過各種遊戲,組織各種有效的活動,兒童的內心活動和內心生活將會變為獨立的、自主的外部自我表現,從而獲得愉快、自由和滿足。將遊戲用於教學,將能使兒童由被動變為主動,積極地汲取知識。

遊戲、活動是孩子們的最愛,讓他們在遊戲活動中獲取知識,這樣的知識必定是美好而快樂的。有了這樣的感覺,孩子們學習數學的興趣一定是濃厚的,我們再讓數學的魅力適度展示,讓他們感覺到學習數學不但是一件輕鬆、快樂的事更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我想他們繼續進行探索、學習新知的動力就來自於此了。

四、概念的拓展宜實在有效

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家、教育家杜威從他的“活動”理論出發,強調兒童“從做中學”“從經驗中學”,讓孩子們在主動作業中運用思想、產生問題、促進思維和取得經驗。確實,在一些親力親為的數學小實驗中,孩子們表現出了一種自然的主動的學習情緒。他們以充沛的精力在這些小實驗、小研究中主動地討論所發生的事,想出種種方案去解決問題,使智力獲得了充分的應用和發展。在數學概念的教學中,設計一些孩子能力所能致的小研究活動,可以讓孩子對這些抽象的數學概念得到進一步體驗、內化,得到課堂教學所不能抵達的效果。

孩子對於較大的單位比如説“千米”“噸”等,由於其經驗的限制往往沒有什麼概念。只是,教師這樣説了,他也便這樣記了,對他而言也僅僅只是一個簡單的字符而已。僅僅通過課堂教學,那麼“千米”在孩子們的印象中便是“1千米=1000米”是一個不能用手丈量的長度;“噸”在孩子們的印象中便是“1噸=1000千克”是一個拿不動的質量。至於“1千米”到底有多長,“1噸”到底有多重?孩子們心中並無底,才使得經常會出現:一幢居民樓高約20(千米);一節火車車廂載重量為60(千克)這樣的笑話。如果我們能讓孩子們來進行切身的體驗再附以一些小實驗,這些問題便能迎刃而解了。

概念是枯燥的、乏味的,但卻是重要的。對於第一學段的孩子們我們不能假定他們都非常清楚學習數學概念的重要性,指望他們能投入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去學習數學概念,也不能單純地依賴教師或家長的“權威”去迫使孩子們這樣做。那麼就需要我們積極地引領他們,使之學得輕鬆,學得紮實,讓他們體會到數學所散發出的無窮魅力,讓概念深入心中,為數學學習服務

國小數學概念教學內容 國小數學教學基本概念 篇九

論國小數學中概念教學

一、概念的引入講述宜直觀形象

針對第一學段孩子的抽象思維能力較弱,對數學語言描述的概念理解較為困難,我們在教學中應該多用形象的描述,創設有趣的問題情境,打些合理的比方等,努力讓孩子們理解所學概念,可以採用以下一些方式來進行教學。

誇張的手勢,豐富的肢體語言,理解運算所藴含的意義,區分概念的差別。在讓一年級的孩子認識加減法的時候,我舉起雙手像音樂指揮家一樣,左邊一部分,右邊一部分,兩部分合在一起就用加號,加號就是橫一部分,豎一部分組起來的,減法則反過來展示。孩子們看得有趣,記得形象,不但記住了加減號還明白了加減號的用法。在教二年級孩子感受釐米和米時,我讓孩子們學會用手勢來表示1釐米和1米,使得孩子們在估計具體物體的長度時有據可依。形象生動的講解,讓孩子們自然接受數學符號。教師的語言講解也要力求符合學生實際,特別是第一次描述時,教師一定要斟字酌句地用孩子能理解的語言儘可能用數學語言簡潔地描述。因為對於第一次接觸新概念的孩子們來説,第一印象是最為深刻的。當然在適當的時候我們也可以選擇讓孩子們根據自己的理解來説一説來試着對概念進行解釋,一方面同齡人的解釋會讓孩子們概念的理解更為容易;另一方面也可以鍛鍊一下孩子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我們要記住:孩子們的數學概念應該是逐級遞進、螺旋上升的(當然要避免不必要的重複),以符合學生的數學認知規律。很多時候第一學段的孩子對於部分數學概念,只要能意會不必強求定要學會言傳。

二、概念的學習宜多感官參與

心理學家皮亞傑指出:“活動是認識的基礎,智慧從動作開始。”書上的數學概念是平面的,現實卻是豐富多彩的,照本宣科,簡單學習自然無法讓這些數學概念成為孩子們數學知識的堅固基石。如果我們能夠讓孩子們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讓平面的書本知識變得多維、立體,讓孩子們的感覺和思維同步,相信能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

教學《認識鐘錶》時,鑑於時間是一個非常抽象的概念,時間單位具有抽象性,時間進率具有複雜性,所以在教學時我以學生已有生活經驗為基礎,幫助學生通過具體感知,調動孩子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在積累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建立時間觀念,安排了以下一些教學環節。1.動耳聽故事,調動情感引入。講了一個發生在孩子們身邊的故事:豆豆由於不會看時間,結果錯過了最愛看的動畫片。2.動眼看鐘面,聽介紹,初步瞭解鐘面,形成“時、分”概念。動畫是孩子們的最愛,讓鐘錶爺爺來介紹鐘面、時針、分針,生動有趣的講解,讓孩子們的心立刻專注地進行於課堂上。3.動嘴説時間,喜好分明。4.動手撥時間。5.動腦畫時間(此時在前幾項練習的基礎上增加了一定難度,如出示一些沒有數字的鐘面,只有12、3、6、9四點的鐘面,讓孩子們對時針、分針的位置進行估計)。

通過這些活動,使孩子們口、手、耳、腦並用,自主地鑽入到數學知識的探究中去,讓時間從孩子們的生活中伶伶俐俐地變成數學知識,形成了數學概念。同時也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維過程,展現自己的認識個性,從而使課堂始終處於一種輕鬆、活躍的狀態。

另外,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也應該對所教概念的知識生長點,今後的發展(落腳點)有一個全面、系統的認識,才能使得所教概念不再那麼單薄,變得厚重起來。孩子對概念的來龍去脈有一個更清晰完整的瞭解,理解起來也就變得輕鬆。

如果我們能讓一個概念變得豐滿,變得多彩,讓它能從書的平面描述中凸現出來,那麼孩子們掌握概念的過程便也會變得立體、多維,他們的學習過程也就變得積極、主動,而這不正是我們數學學習所需要的嗎?

三、概念的練習宜生動有趣

第一學段初期的孩子從心理狀態上來説較難適應學校的教學生活,在學習中總是會感到疲勞乏味,碰到相對枯燥的概念教學時這種疲憊更是由內而外。德國教育家福祿培爾在其代表作《幼兒園》中認為,遊戲活動是兒童活動的特點,遊戲和語言是兒童生活的組成因素,通過各種遊戲,組織各種有效的活動,兒童的內心活動和內心生活將會變為獨立的、自主的外部自我表現,從而獲得愉快、自由和滿足。將遊戲用於教學,將能使兒童由被動變為主動,積極地汲取知識。

遊戲、活動是孩子們的最愛,讓他們在遊戲活動中獲取知識,這樣的知識必定是美好而快樂的。有了這樣的感覺,孩子們學習數學的興趣一定是濃厚的,我們再讓數學的魅力適度展示,讓他們感覺到學習數學不但是一件輕鬆、快樂的事更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我想他們繼續進行探索、學習新知的動力就來自於此了。

四、概念的拓展宜實在有效

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家、教育家杜威從他的“活動”理論出發,強調兒童“從做中學”“從經驗中學”,讓孩子們在主動作業中運用思想、產生問題、促進思維和取得經驗。確實,在一些親力親為的數學小實驗中,孩子們表現出了一種自然的主動的學習情緒。他們以充沛的精力在這些小實驗、小研究中主動地討論所發生的事,想出種種方案去解決問題,使智力獲得了充分的應用和發展。在數學概念的教學中,設計一些孩子能力所能致的小研究活動,可以讓孩子對這些抽象的數學概念得到進一步體驗、內化,得到課堂教學所不能抵達的效果。

孩子對於較大的單位比如説“千米”“噸”等,由於其經驗的限制往往沒有什麼概念。只是,教師這樣説了,他也便這樣記了,對他而言也僅僅只是一個簡單的字符而已。僅僅通過課堂教學,那麼“千米”在孩子們的印象中便是“1千米=1000米”是一個不能用手丈量的長度;“噸”在孩子們的印象中便是“1噸=1000千克”是一個拿不動的質量。至於“1千米”到底有多長,“1噸”到底有多重?孩子們心中並無底,才使得經常會出現:一幢居民樓高約20(千米);一節火車車廂載重量為60(千克)這樣的笑話。如果我們能讓孩子們來進行切身的體驗再附以一些小實驗,這些問題便能迎刃而解了。

概念是枯燥的、乏味的,但卻是重要的。對於第一學段的孩子們我們不能假定他們都非常清楚學習數學概念的重要性,指望他們能投入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去學習數學概念,也不能單純地依賴教師或家長的“權威”去迫使孩子們這樣做。那麼就需要我們積極地引領他們,使之學得輕鬆,學得紮實,讓他們體會到數學所散發出的無窮魅力,讓概念深入心中,為數學學習服務。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vyqrk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