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角的度量教學反思簡單精品多篇

角的度量教學反思簡單精品多篇

角的度量教學反思簡單精品多篇

《角的度量》教學反思 篇一

角的度量,一向是我感到頭痛的一個知識點。

數學概念多,如中心點、零刻度線、內刻度線、外刻度線都是一些抽象的純數學語言,同時知識盲點也比較多,幾乎沒有舊知識作鋪墊,操作程序複雜,尤其是對於動作不夠協調的四年級學生來説,有必須的難度。為了突破重點與難點,我是這樣設計的。首先是課題的引進。我先出示兩個角,讓學生去比較兩個角哪個角大?有人認為角1大,有人認為角2大。當他們在爭論不休時,引入課題,這就是我們今日要學習的“角的度量”從而產生學習需求。其次是讓學生認識量角器,採用的方法是“讓學生仔細觀察自己的量角器,認真地研究研究,看看你有什麼發現”這種自主探究的方法。從課堂上學生的表現來看,學生是具備這種自主探索本事的。

課堂中學生的回答也很精彩,如:“我發現量角器上的有數,這些數的排列有規律,一個從左往右,一個從右往左,中間正好是90”;“我發現量角器上90這個刻度與量角器上最下頭這個刻度交叉在一個小點上”;“我從最大的刻度數是180這個數上猜測到量角器是把半圓平均分成180份”;“我發現下頭有一個小半圓,最中間有一個點”。你看學生研究得多認真,觀察得多仔細!一節課下來我發現還是有學生會把內圈刻度和外圈刻度搞混,在畫角和讀角的大小的時候讀錯讀數。還應再加強畫角和讀角的練習。

角的度量教學反思 篇二

本節課是這個單元中的重點,只有學生學會了量角那麼在以後的畫角的學習過程中才能夠學習的得心應手。這節課中讓學生讀量角器上的度數是一個難點。學生很容易把度數讀錯。不能怪學生不認真,也有我的責任。首先讓學生認識量角器;會讀出量角器上角的度數;會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數;要告訴學生使用的是那條0刻度線就從那邊讀起。

對於本節課的知識,我覺得對他們來説很有必要,因為學生願意聽老師説但是他們更願意相信自己看到的。當然這個過程中是需要我們我是在不斷的巡視和指導孩子們的。關於角的相關知識,讓學生帶着問題自學課本,並讓孩子們做標記等。然後提問:“通過自學,你瞭解到了哪些知識?” “角的計量單位是“度”。這樣處理既保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同時又使學生獲得獨立學習的機會。

為了讓學生重視0刻度線。在認識量角器中,我重點放在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上:

(1)讀角:在量角器上出示下列角(40°、60°、90°、120°),問學生這是多少度的角,你是怎麼讀出來的?

(2)讀一個刻度上沒有標數的角(105°)。主要是為了讓學生注意,不僅要會讀有標上刻度數的角,還要會讀沒有標刻度數的角,要認真地看清楚量角器上的刻度,才能正確地讀出量角器上的角。

探求量角的方法。學生有了以上在量角器上讀角和找大小不同角的經驗,用嘗試的方法來探求量角的方法就切實可行。課堂上有的學生會量但説不出來,有的説的不完整,也有學生量的方法講得也很順暢,總的來説,學生大體上能知道兩重合一看數的步驟。

從學生的作業反饋情況來看,本課的教學目標基本上得到了落實,但還是有一少部分學生沒有能夠掌握正確使用量角器測量角的度數的方法和技能。經過反思,問題主要有兩方面:一是準備不充分,本課需要學生使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度數,課前佈置學生購買量角器時,沒有強調量角器的質量、規格等要求,課後發現很大一部分學生所使用的量角器不規範,這些不規範的量角器對學生測量角的度數產生了一定的阻礙。二是考慮不周全,對於少部分學生而言,量角的過程仍還是有一定的難度:頂點和中心重合簡單,而要把零刻度線和角的一邊同時重合,另一邊在刻度內卻非易事,內外刻度要分清更是困難。如果步驟改為先把零刻度線和角的一邊重合,再通過平移使頂點和中心重合,這樣操作過程可能會簡單些,學生也更容易掌握。

《角的度量》教學反思 篇三

“角的度量”這節課是在學生認識角的基礎之上,學習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

因為這部分內容數學概念多,知識盲點多,幾乎沒有舊知識作鋪墊,操作程序複雜:頂點和中心點重合,零刻度線和角的一邊重合,看另一邊在量角器上的刻度,還要分清內外刻度。所以這部分內容的學習對於動作不夠協調的四年級學生來説是個難點。學生學習這個知識常見的問題有二個:一是量角器的擺放,二是利用內外圈的刻度正確讀出角的度數。

本課教學中,我給了大量的時間讓學生觀察、動手實踐,向他們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中交流的機會。首先,讓學生回憶測量線段的長短、物體質量分別需要什麼工具?角的大小用什麼測量?這樣引起學生產生探究的慾望,激活學生思維的有效問題。

教學時,先通過課前小研究讓學生自己認識量角器,讓學生觀察量角器,通過觀察你會發現什麼?課上開始,同桌之間相互説説,然後小組交流討論,每小組彙報討論結果後,我根據彙報結果進行歸納總結,教學測量角的大小時,如何讓學生能夠正確地學會量角,掌握量角器的用法呢?先讓學生試着量,然後説出測量度數及方法。測量結果不盡相同,想出的方法不是很準確,語言不如教材那般準確。但學生的思維在向教材所展示的方法靠近。然後讓學生實際操作,除了指名上來量角,集體指正方法以外,安排四人小組互相學習量角方法,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動手量,看看別人是怎麼量的,會的同學教教不會的同學。通過動手操作訓練,學生基本上學會了量角的大小方法,教學效果不錯。

但在教學中也存在不足,由於學生的綜合素質不高,運用自主學習造成後面知識教學時間上比較緊迫。這就需要在今後的教學中,加強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

總之,面對新課程課堂教學的成功與失敗,我將真實地對待,坦然地看待,將在不斷地自己反思中加強“新理念”的再學習、再實踐,相信自己能在不斷的自己反思中成長,在不斷的自己實踐中發展,在不斷的自己成長中創新。

角的度量教學反思簡單 篇四

“角的度量”是在認識了角的基礎上教學的,學生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因為這部分內容數學概念多,知識點多,比較繁瑣,在以前的學習中出現的較少,操作的要求比較高。其中量角器的中心與角的頂點重合,0度刻度線與角的一條邊重合,以及讀數是看內圈的刻度還是外圈的刻度都是本節課的重難點。

在課堂上我儘管使用了多媒體演示量角過程並示範量角,量角步驟也再三強調,可對於有部分學生而言,量角的過程還是那麼艱難。

1、頂點和中心重合簡單,而把零刻度線與角的一邊重合,另一邊在刻度內找刻度確非易事,內外刻度分清更是難,學生碰到角的邊太短找不到刻度,延長的時候沒把射線畫好,造成誤差很大。

2、量角時,不知道讀哪個數據。

由於角的畫法的變換性以及量角器的擺放的不確定性,再加上學生對於量角器掌握不是太清晰,導致部分學生讀錯數。

3、對於學生的掌握情況不能面面俱到。

由於本節課大多數情況下都是學生在自己擺量角器,自己量角,自己讀數,所以我不可能兼顧到每一位學生,肯定有遺漏的學生。

總之,在今後的《角的度量》的教學中,應時刻抓住學生薄弱的地方,進行錯例分析,反覆強調,個個過關。

《角的度量》教學反思 篇五

直線、射線和線段資料相對來説概念較多,所以在教學中能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來引導學生掌握相關的概念,同時也能注重對學生的觀察和概括本事的培養,從作業情景來看,學生對數學語言的規範表達本事比較欠缺,要多注意這方面的培養。

角的度量是本單元的重點和難點,在教學能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來引導學生觀察量角器的組成部分,比較直觀,並能經過課件較好的演示如何量角,學生的進取性較高,由於量角器的不統一,學生在測量角的大小時,還是有些誤差的,也有些學生在量角時內外刻度容易弄錯,還應多練習。

對於角的分類來説,學生並不陌生,只是在原先的基礎上有了更進一步的瞭解,我在教學中經過形象的課件演示讓學生來明晰平角和周角的構成,學生易於理解,並且在經過平角和周角這兩個已有條件來解決角的讀數問題時,絕大部分學生都較好,但有個別基礎差的學生不能靈活運用。

畫角對於學生來説並不難,經過教學學生能較好地掌握畫角的步驟,可是學生畫的時候還是會發生角度看錯的現象,內外刻度看錯。為了提高學生的進取性,我還充分利用一副三角板來讓學生拼不一樣的角,學生進取性很高,可是理解本事差的學生似乎有些跟不上,要注意後進生的輔導。

《角的度量》教學反思 篇六

本節課是在學生認識角的基礎之上,接着學習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努力創設一種和諧、愉快的教學氛圍,在這種氛圍中,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發展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一、創設情境,問題探究生活化

本課教學,我給了大量的時間讓學生動手實踐,向他們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中交流的機會。當學生通過操作體會到用對摺的方法來比較兩個角的大小有一定的誤差,比較麻煩,而且在實際生活中也不可能總是用對摺、撕等方法進行比較,我就提出:要知道生活中的角的大小都能用剛才所説的對摺、撕開的方法去比較去度量嗎?因此,就引起學生產生探究的慾望,激活學生思維的有效問題。我覺得這樣的設計既自然,又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最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分析事物。

二、讓學生在發現中學習數學

以往教學這一內容時,從度的引入到量角器的認識,教師必然有一大段的介紹與陳述,而且字字精練,講究數學語言的準確性。從教師的角度講,這説明教師對知識理解透徹,語言表述能力較強。但再看看學生吧,什麼度、中心點、零度刻度線、內刻度線、外刻度線,老師還沒講完已經要張冠李戴了。本節課是從學生的認識角度去教學概念的:先由比較角的大小着手,當兩個類似大小的角出現時,形成了第一個認知衝突,由此學生想出了很多比較大小的方案,從教師的角度,這些方案很平常甚至稚嫩,但如果從學生的角度想,這些方案就很有創意了。第二個認知衝突便是學生提出問題“很小很小的角到底是多小?學生想出的方法更奇特了,但不可否認,學生的思維在自然而流暢地向教材所展示的方法靠近,雖然語言不如教材那般準確。本課所採用的讓學生自己發現的方法與“向兒童呈現學習的材料,強化正確的答案”的傳統學習方法相比,學習效果顯然優於後者。

《角的度量》教學反思 篇七

角的度量,一直是許多教師感到頭痛的一個知識點。數學概念多(如中心點、零刻度線、內刻度線、外刻度線都是一些抽象的純數學語言),知識盲點多,幾乎沒有任何舊知識作鋪墊(除非學生有豐富有課外知識),操作程序複雜。尤其對於動作還不夠協調的四年級學生來説,更是一次關於手與腦的挑戰。由於四年級的學生看到的還只是一個靜態的、完整的角,並沒有認識到角是由一條射線繞端點旋轉而成,因此對於讀度數也常常會覺得茫茫然。固此,本人對教材進行了刪改,嘗試引導學生以一種動態的眼光去看待角和量角器上的度數,加以整合後,從而讓學生在實踐和探索中掌握好的方法。

一、覺得做的好的方面

1、發揮學生的主動性。

本課教學,我給予了學生大量時間進行思考、探索和實踐,儘可能多地為他們提供從事數學活動及交流的機會。只要是學生能夠解決問題,我都會反拋給學生,讓他們自行解決,比如:量角器中心點的用處;角的單位“度”;量角的方法等等。

認識量角器時,採用的方法是讓學生仔細觀察自己的量角器,認真研究、自主發現等探究方式,讓學生全面認識量角器的構造,不只停留在中心點、內外圈、零刻度線、刻度等一些標識性的靜態知識點上,更是讓他們能以一種動態的眼光看待量角器上度數。

量角的方法也是由學生自己去探索和發現,而不由教師直接傳授。皮亞傑指出:每次過早地教給一些兒童自己日後能夠發現的東西,這樣會使他不能有所創造,結果也不能對這種東西有真正的理解。所以採用了讓學生自己發現的方法,結果效果很顯明。

2、用“非科學的語言”化解數學

量角的方法,學生不僅應該會,而且要能説,但每個學生又可能會有不同理解,所以我淡化了純文字敍述,注重實質,從學生實際出發,讓學生用自己的話來説量角的方法,從而化解難點。

二、不足之處

當第一個角出現60°和120°兩種情況時,馬上就有幾位同學認為是60°,而他們的判斷方法就:因為這個角是鋭角,所以是60°,如果是鈍角的就選擇120°。當時我聽到了這樣的方法,除了一味肯定就沒再強調別的什麼了,而其實這是一種失誤。因為當碰到量角器上沒有標出數據時,該怎麼辦?

三、建議

讓學生全面認識量角器的構造和如何指導學生量角的方法的前提是,要讓學生參與到對量角器的產生過程(知識的源頭)中去,不能只讓學生對量角器的認識停留在中心點、內外圈、零刻度線、刻度等一些標識性的靜止狀態,而無法用思維的連續性去指導量角行為的連貫性,“量角器為何能量角”這一問題解決了也就突破了量角這個難點。為此,我建議讓學生不光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最後一個環節指導量角——有了以上的鋪墊,在量角時,學生自然會自覺將零刻度線和角的一邊對齊,讀數時也會順着旋轉方向不難找到對應刻度,也避免刻意區分內外刻度而引起的困惑。不知不覺中掌握量角的方法,形成了技能。只有讓學生參與到知識的形成過程,才能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等主體性品質,無形中也教會了他們學習的方法。

《角的度量》教學反思 篇八

角部測量本課程基於對角度的理解。同時,它也是一個操作類。我們應該注意學生的動手能力。因為這部分數據中有很多數學概念和知識點,所以對運算的要求比較高。其中,量角器的中心與角度的頂點重合,0度刻度線與角度的一側重合,度是取決於內圈刻度還是外圈刻度是本課的重點和難點。因此,在新課的教學中,既要注意培養學生細心觀察、有序操作的良好習慣,又要激發和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課 堂上,我發現學生很難理解和掌握兩個地方:一個是量角器的放置,另一個是如何看內外圓的刻度並正確讀出角度。為了突出數學課程標準的新理念,我在教學設計中突出了以下特點:

第一:在活動中感受知識,構建新知識

首先,我展示了兩個自制的活動角供學生觀察。一方面,我複習了角的知識,為這門課的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另一方面,通過觀察,角度的大小與角度的長度無關,從而自然地引出了這個話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然後我還展示了教師的教學三角形和學生的三角尺來比較相同的角度。讓學生觸摸並比較這兩個角度的大小。經過學生們的動手操作,他們感受到了我們生活中的各個角落。在學習過程中,中學生更喜歡自己動手操作,發現新知識。知識的獲取不僅僅是用耳朵去聽,更是讓學生感受和體驗知識的構成過程,讓他們印象更深刻。

第二: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引導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

在理解量角器環節,我讓學生先觀察自己的思維,然後與同桌合作交流,讓學生獨立探索量角器相關知識。如果學生髮現量角器中有兩個刻度圈和兩條0刻度線,那麼學生自己發現知識比老師直接告訴他們要重要得多。在學生操作過程中,時刻關注學生的狀態,尊重學生的思想,多巡視指導,發現問題,與學生討論。把課堂還給學生,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在這次教研活動中,教研組長反覆強調教師在課堂中起主導作用,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我們應該不斷思考如何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y3n9o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