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蝙蝠和雷達》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蝙蝠和雷達》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蝙蝠和雷達》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蝙蝠和雷達教學反思 篇一

《蝙蝠和雷達》是一篇淺顯易懂的科普課文,課文層次清楚,大致可以分為三部分:提出飛機為何在夜間飛行這一問題;三次特殊的實驗;受蝙蝠的啟示製造出了雷達。在設計教學時,我注重了以下幾個方面:首先突出“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這一訓練重點。其次,重視學習方法的指導與獨立閲讀能力的培養。

一、注重了學習方法的指導。

在教學過程中,應有較強的指導學習方法的意識,能憑藉學習內容,把指導學生學習語文內容與如何學習統一在同一過程中,寓學法於教學之中,本組課文的教學要求是閲讀課文,抓住文章的主要內容,瞭解大自然給人類的啟示。如果把概括本文章的主要內容的有效方法,運用到其他課內閲讀或課外閲讀,就是很好的方法指導。我讓學生仔細閲讀完課文後,找出課文中既寫了蝙蝠又寫了雷達的句子,因為這些句子合起來正好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內容。利用文章中的主要段落就能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是一種方法,也可以圍繞課題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告訴學生在以後的閲讀中就可以按着這兩種方法嘗試概括。

二、注重自主學習,強化合作探究。

自主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的科學指導下,通過能動的創造性的學習,實現自主性的發展的教育實踐活動。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實踐活動的主要陣地,因此在國小語文課堂教學中開展好實踐活動,對於密切書本知識與社會知識的聯繫,引導學生認識世界、發展其個性,培養其興趣和良好的學習習慣,有着積極的意義。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給了充分的時間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在課前,我加強了預習指導,訓練學生的自學能力。在課堂中,我設計活動單導學案,引導學生自學,然後小組交流探究,如找出蝙蝠探路靠的是什麼,並完成表格。蝙蝠和雷達之間的關係等學習任務。但是,在教學過程中,有些方面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還值得改進。如在學習科學家三次實驗的經過,填寫表格這一學習環節沒有處理好。學生在複述這部分內容時,沒有很好地運用到課文中的語言,只是用自己的話來組織語言,沒有達到複述課文的真正目的。複述完後,如能帶領學生再回到課文中讀一讀,回味課文語言,感悟課文語言,體會作者寫作思路的縝密,我相信效果會更好。讀的訓練還顯得較為薄弱。曾有人説,語文課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今後,我將再接再厲,不斷地探究語教法

《蝙蝠和雷達》的教學反思 篇二

一、教學方法呈現語文味

對於一篇課文學生學習的好與差,關鍵要看教師的教學方法,要看教師能否深入課程標準,把握目標教學,使趣味性和聽、説、讀、寫等相結合,從而很好地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率地學習。

王老師在這節課上出示了三個教學目標即:內容、方法、語文。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能夠緊緊圍繞目標進行導學,在學習課文中教師引導學生抓住“三次實驗”以學生通過填寫表格的形式,直接切入主題,使之向整篇課文延伸,通過小組合作、語句對比,很自然、微妙地説明了蝙蝠與雷達的特點及相互關係,並説明了字詞使用的準確性在説明文中的重要性。所以説,抓住主要內容和主要方法是我們在備課中應該所備到的,並非常值得學習。

二、品詞吸句表現語文味

一篇課文教師要引導學生如何對字詞句進行理解是學習的重點,王老師抓住了課文語句的特點,在“品”和“吸”上體會文章讓學生能夠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在句子的對比中通過能夠讓學生很好地理解句子的含義,並體現説明文字詞的嚴謹性。

三、課件使用體現語文味

一篇語文課要想與學生之間碰撞出火花,要麼就是語文教師獨特的魅力與行動,要麼就是教學設計的獨特性。語文課適時地使用媒體設備,能夠讓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有着很強的幫助性,特別對於説明性的文章。

王老師這節課讓學生享受了“一頓豐盛的大餐”。既飽了眼服,又飽了耳服,又讓人心服、口服。媒體使用緊湊、合理。在出示課件:蝙蝠在夜裏能夠及時避開電線,飛機之間能夠避免碰撞等,吸引了學生的眼球,起到了點睛的作用,更進一步説明了蝙蝠和雷達的關係。

四、知識蒐集突出語文味

蒐集資料也是本節課的亮點,教師充分利用資料袋的作用,不僅使學生了解仿生學的含義,而且通過資料袋中的幾個例子擴散了學生視角。在課堂中,教師把學生所蒐集到的資料在同學面前展示,然後再利用多媒體進行展示,

給人一種很直觀的感覺,同時更增強了學生蒐集信息的力量。

由此可以看出教師在第一課時中對資料蒐集的重視,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知識蒐集能力(採集信息能力),擴大了學生的課外閲讀量,發散了學生的思維,達到了一舉多得的效果。

五、板書設計彰顯語文味

通過師生互動配合完成板書,也是王老師的成功之筆。一是考查了學生掌握所學知識的程度;二是板書設計的合理性為學生學習起到了助推的作用,體現了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

蝙蝠和雷達的對比,蝙蝠的嘴和天線的關係,蝙蝠的耳朵和熒光屏的微妙聯繫,超聲波與無線電波的相同作用,在板書中把整個課文的重點概括得非常到位。

回顧整篇課文,王老師能夠把這篇課文講“活”,並使師生在課堂學習中產生共鳴,互動起來,充分體現了教師的主導與學生的主體地位,有效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師生的“導”與學生對知識的吸收相得益彰。如果教師能夠走出文本再多一些,通過展示台、資料袋的作用去給學生布置任務,使作業不侷限於一種關於寫“仿生學”的作文,我認為這節課將會更加語文味十足。

四年級語文《蝙蝠和雷達》教學反思 篇三

部編本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是“閲讀策略單元”,人文主題採用的是陸九淵的“為學患無疑,有疑則進。”本單元有兩個語文要素點,一個指向閲讀——閲讀時嘗試從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問題。一個指向習作——寫一個人,注意把印象最深的地方的地方寫出來。

本單元圍繞“提問策略”編排了三篇精讀課文和一篇略讀課文,有童話、説明文、散文等不同文體類型,每篇精讀課文都有不同的側重點,從不同角度引導學生學習提問的方法:列出問題清單→將問題分類(按提問角度的不同)→篩選出對理解課文最有幫助的問題。這四篇課文作為一個整體,突出了“提問策略”訓練目標的遞進性與發展性。

本週週三是語文組的聽評課時間,我執教了《蝙蝠和雷達》一課的教學,這篇課文主要引導學生學會從不同的角度提問。下面就結合教學,談談我的設計。

一、藉助範例,啟思激疑

四年級的學生還不善於提問——他們大多思維單一,能從“內容”角度提出問題,卻不能從多角度提出問題,尤其從“寫法”角度提出問題,更是大多數學生的難點。因此教學中,先用課件呈現了課後題中一個小組提出的問題,並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交流,從而得到啟發,什麼樣的問題是從寫法的角度提問的。但在課堂教學中,很多學生還是把針對“內容”的問題歸納到“寫法”的方框中。之後我就簡單和他們説:一些語句寫得好的,“為什麼這樣寫”“是怎麼寫的”“用了什麼寫作手法”等都叫做“從寫法提問”。這樣的引導,學生在提問時,基本能做從寫法角度提出問題了。

二、小組合作,梳理問題

此環節,先出示小組學習任務:①把小組的問題按不同角度分類。②每個角度選1—2個有價值的問題,寫在問題清單中。同時呈現了《小組問題清單》:

《蝙蝠和雷達》小組問題清單

內容

寫法

生活經驗

然後,各小組合作交流完成表格的填寫。繼而,引導第1、2、4學習小組利用投影儀展示學習成果,並在點撥中得出比較有價值的問題:蝙蝠飛行的祕密是什麼?其實篩選有價值的問題,是在《7呼風喚雨的世紀》這篇課文中進行訓練的,當時在設計課時,也是很糾結,要不要處理與課文內容有關的問題。這是我的疑惑,也是供老師們探討的問題之一。

三、拓展閲讀,遷移運用

《2011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注意課內和課外的聯繫”。為了檢驗學生是否掌握從“內容”、“寫法”和“生活經驗”的角度提出問題。課上結合課後的“閲讀鏈接”對學生進行了訓練。讓學生默讀《它們是莖,還是根?》的片段,從不同的角度提出問題,寫在問題清單中:

《它們是莖,還是根?》問題清單

內容

寫法

生活經驗

由於時間的問題,這個問題清單沒有利用好,只是讓學生任選一個方面提出一個問題進行交流。

新教材把“提問策略”主題作為特殊單元提出,有他是設計道理所在。“怎樣才能讓學生學會提問,教會學生學習的能力?”這樣的內容值得老師們探討。沒有教學用書,自己根據教本內容摸索,設計,還有許多不成熟的地方,請老師們批評指正。

蝙蝠和雷達教學反思 篇四

《蝙蝠和雷達》是部編版四年級上冊中的一篇講述科學知識的老課文,本人想通過抓住蝙蝠探路和飛機夜航的祕密及之間的聯繫,激發學生觀察生活的興趣,培養他們認識事物的能力,教育學生愛科學,學科學。同時,結合本人的研究課題,我認為如下幾方面體會深刻。

一、激發認識興趣。

常言道:“興趣是的老師”。它是人的一種帶有趨向性的心理特徵。一個人當他對某種事物發生興趣時,他就會主動地執着地去探索。

教學過程中,我注意激發學生的認識興趣,培養強烈的創造慾望。我注意把學生當作認識的主人,充分發揮他們在認識過程中的主體作用。例如:學習科學家的三次試驗,我放手讓學生小組學習,然後創設情景介紹概括。在瞭解了蝙蝠飛行的祕密後,學習雷達的工作原理時,也注意讓學生同桌自學。並時時處處請學生説你讀懂了什麼,還想知道什麼。讓學生自己去發現,自己去感悟。

二、開拓知識領域。

興趣是創造性思維的入門不等於有了興趣,就有了創造性思維能力。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是以豐富的知識為基礎的,往往靠有關事物的啟示,觸發聯想,從而實現認識上的飛躍。教學中,我注意讓學生課前找資料瞭解蝙蝠,課後多看有關仿生學的知識,想象蝙蝠和雷達之間會有什麼對話等練習形式,來開拓學生的知識面,這是培養創造性思維的重要途徑。(我以為)

三、鼓勵學生求異思維。

廣博的知識是形成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必要條件,但知識不等於創造性思維能力。知識轉化為創造性思維能力是一個複雜的過程,需要多種思維形式的綜合,而求異思維則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種思維形式。在教學中,我有意識地運用這種思維方式來訓練學生。例:學習段落第3、6節時,我讓學生通過自讀、自悟,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詞語在理解蝙蝠的飛行特點和祕密這一中心。其次,在學習中,我還引導學生質疑、發問,從而擺脱習慣性認識程序的束縛,開拓思路,靈活地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當然,教學中也有許多不盡人意之處,但我相信,只有更好,沒有。只要堅持不懈地努力,探索,一定能找到創新思維教學更好的途徑。

蝙蝠和雷達教學反思 篇五

這節課,我採用的教法是:指導學生進行研究學習,激發鼓勵學生自覺主動地參與學習,使他們的語文自學能力在研究、發現、合作、交流等學習活動中行到提高發展,體會到學習進行的快樂。培養他們自主、自信的優良品質。

學生學法主要有:自讀自悟、小組研討、全班彙報交流。教學中,我激發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引導學生帶着問題去讀書。生思考,想辦法解決問題,同時發動學生互助解疑,在討論交流中敢於發表自己的見解。

在教學“科學家做了三次試驗”這個環節,我出示表格,讓學生帶着疑問,以小組為單位自學課文 4、5、6自然段,揭開蝙蝠夜間飛行的祕密,為了面向大多數,讓更多的學→←生得到練習的機會,我準備了許多表格,兩人一組,按照裏面的表格分小組討論填寫。學生自學後得出結論:蝙蝠探路是離不開嘴和耳朵的,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來探路的。“配合”這個詞不能丟掉,教師在黑板上畫簡圖説明蝙蝠探路時,嘴和耳朵這兩樣器官在飛行時必須同時使用,才能發揮作用。這個部分的學習,學生個個參與,學習興趣濃厚,學生自主探究得出結論能增強自信心。

在本節課中,我覺得有許多地方做得還不夠,在一些環節上還挖得不深等,這些都有待於我改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ykdkv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