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書筆記 >

《梅兒》讀書筆記(精選多篇)

《梅兒》讀書筆記(精選多篇)

第一篇:《愛彌兒》讀書筆記

《梅兒》讀書筆記(精選多篇)

《愛彌兒》是盧梭著名的教育著作,是世界教育史上的重要文獻。它是盧梭20年苦心撰寫3年才完成的,發表於1762年,是一本小説半論文體形式的著作。它以一個出身顯貴的男孩愛彌爾的教育培養為線索,全面揭露了當時封建教育的荒謬和醜惡,設計出了順應自然和發展兒童天性的理想教育藍圖。

他認為對兒童進行教育,必須遵循自然的要求,順應人的天性,反對成人不顧兒童的特點,按傳統偏見強制兒童接受違反自然的教育,干涉和限制兒童的自由和發展。他認為教育的目的在於培養自然人。盧梭所憧憬的自然人是身體強壯、心智發達而又感情豐富,能愛能仁的人,是封建政權的掘墓人。他認為當時的封建教育把人的身心桎梏得無法自然發展了,使人屈服成為現有制度和風尚的犧牲品。

盧梭認為人們生而缺乏的,又是成年以後所需要的一切都是教育的結果。而這種教育來源有三個方面,即來自自然的,來自周圍的和外界的事物。盧梭要求後兩種教育必須同“自然教育”配合起來,按照兒童自然發展的要求和順序去進行教育。盧梭從觀念和先天道德出發重視教育的作用並要求教育遵循兒童天性,考慮自然的教育必須是自由的教育,因為人的最重要的自然權利是自由,所以自然教育必須保護兒童善良的個性,使其身心得到自由的發展。他堅決反對壓制兒童的個性,束縛兒童的自由,強迫服從,強制灌輸,嚴酷紀律和體罰等封建的經院主義的教育。他認為教師的職責在於引導兒童直接從外界和周圍環境中進行學習,幫助兒童審慎地選擇,避開無知和荒謬的東西,獲得有用的知識與合理的教益,而不在於教給兒童各種知識和灌輸各種觀點。

盧梭這位劃時代的教育思想家,反封建的教育先驅,不曾受過正規的學校教育,也未曾長久地從事教師工作。但通過頑強的自學和吸收前人先進的思想,通過對當時社會各個階層的深刻觀察與思考,提出了新的教育目標——培養自然人,找出教育的出發點——兒童的身心特徵,強調教育應適應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循序漸進,依次實施,注重知識的實用性和兒童的興趣,反對教師、成人的干涉等,這些在當時都是極不平凡的見解,具有鮮明的革命性和一定的科學性。

第二篇:《愛彌兒》讀書筆記

《愛彌兒》讀書筆記

在該書的出版説明有這樣一句話,不禁讓我停下閲讀,反思自己。“正確的教育是我們的幸福,而錯誤的教育是我們的痛苦和淚水,也是我們對社會和民族犯下的罪過!”“罪過”,很沉重的一個詞,久久浮現在我的腦海。剛剛走上工作崗位的我,不禁自問,憑着當初報考時的一腔熱血,我真的能勝任這樣一份神聖的職業嗎!真的能為社會和民族的幸福作出貢獻,而不至於成為民族的罪人!我不得不承認,我有點質疑。至少對於現在的我。但是,我有信心將來成為一名合格的優秀的體育教育工作者。

於是,懷着沉重的心情,我開始閲讀正文。在本書中,盧梭通過其虛構的小説主人公愛彌爾從出生到成人的教育歷程,系統地闡述了他的“自然教育理論”。他的教育是建立在“人性本善”的基礎上的。開篇他便講到,“凡是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裏,就全變壞了。”人們破壞自然之態,隨意改變、扭曲其天性,顛倒一切,但是,盧梭又指出,“在目前的情況下,如果沒有這樣的裁剪,人類的處境可能會更糟一些。 ”我們可以把他説的裁剪看作是教育,即使人生下來便是善的,但並不代表他天生就是一個有用的社會人,一個幸福的人。因此,教育是必要的,一直到現在,教育仍然是人類社會不可忽視的。但教育目的在於培養自然人,順應兒童的本性,讓他們的身心自由發展。

盧梭分了五捲來描述愛彌兒不同時期的教育。

在第一卷中,他着重論述對兩歲以前的嬰兒如何進行體育教育,使兒童能自然發展,給孩子多些真正的自由。在本卷中,盧梭提出了教育的意義,“生活,這就是我要教給他的技能。從我的門下出去,我承認,他既不

是文官,也不是武人,也不是僧侶,他首先是一個人:一個人應該怎樣做人,他就知道怎樣做人,他在緊急關頭,而且不論對誰,都能做到做人的本分。”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培育人,讓學生學會做人,做一個大寫的人。但這只是教育對於社會的意義,教育的另一個意義應該使其成為(收藏好 範 文,請便下次訪問)一個幸福的人。是的,教育是需要培養出社會需要的人才,但假如生活在社會的人都不會感到幸福,那這樣的社會又有什麼意義呢!

盧梭這樣的一句話更堅定了我的信念“熱情可以彌補才能的不足”,我很願意相信這句話,才能多不多沒關係,重要的是有熱情,有能力使其獲得更多的才能,幫助其成為幸福的人。在此,他也為老師提出了一些要求,“一個好老師最為根本的品質就是,他絕不是一個可以被僱傭的人,有些職業是如何的高尚,以致一個人如果是為了金錢而從事這些職業的話,那麼表明他們不配從事這些職業。教師就是這樣的職業。”教師這個職業與其他的職業不同,選擇了教師這一行,就選擇了奉獻,選擇了付出!

在第二卷中,他認為兩歲至十二歲的兒童處於理性的睡眠期,不應當對他們的心靈有所教化,因此主張對這一時期的兒童進行感官教育。應該把成人當作成人,孩子看作孩子,按人的天性處理人的慾念。反對為了不確定的將來而犧牲現在,使孩子遭受各種各樣的束縛。但是,隨着社會的競爭越來越大,一句“不要輸在起跑線上”害了多少的中國孩子?一些家長甚至在孩子還未落地時便考慮其教育問題,這是沒錯的。但是許多家長是盲目的,你家孩子會跳舞,我家孩子不但要學舞蹈,還要學彈琴。我家孩子的成績一定要好,於是,小小的年紀便背上重重的書包,穿梭在什麼英語班,奧數班,特長班中。這其實跟中國人特別愛面子有關,你家孩子

這樣好,我家孩子必須比你還好。就這樣一種畸形的心態,不知磨滅了多少孩子的天性。我還發現現在的家長似乎把學習成績認為是與孩子唯一有聯繫的事情,“其它的事你就別擔心、別操心”,但孩子們真正應該得到的是什麼?盧梭對此提出,在他們的心靈還不具備各種能力以前,最初幾年的教育應當純粹是消極性的,不要教學生道德和知識。個人認為,這樣太過於極端,而且要想這樣也不太現實。所以,這階段可以教一些簡單的基礎知識。

第三卷論述對十二至十五歲的少年的智育教育。這裏盧梭主要講了三點,

(一)“要做到:他所知道的一切,不是由於你的告知而是由於他的理解,不要教他科學知識,要讓他自己發現。”這也就是中國常説的“授人魚不如授人漁”,與其教給他知識,不如教給他學習的能力,探索的精神。但是,個人還是覺得“授人漁不如受人慾”,一個人只要有了學習的慾望,便會貪婪的吮吸着知識,遇到困難,也會發揮其主觀能動性,最終達到學習的目的。我們要相信人的潛力是無限的,只要他想!

(二)“他到了工作、教育和學習的時期,問題不在於他學的的是什麼樣的知識,而在於他所學的知識要有用處”我相信,這也是教育一直追求的理想,讓學生學到有用的知識。那何謂對其有用的知識,這其實是不好評價的。有的知識對其現在有用,有些又是對其長遠發展有用。特別是一些抽象的知識,思維的活動,潛移默化的影響着學生,我們卻無法評價。

(三)“應該使一個人的教育適應他這個人本身”,對於愛彌兒來講,這很容易實現,因為老師就只教他一個人,但這對於現在的教育確是一個很

大的挑戰。現在的班級制教育,一個老師往往要面對多個學生,在一些教育資源不足的地區,一個老師所帶學生的數量更為龐大。那麼,我們如何在這樣一種情況下使教育適應每個人的發展呢?我覺得這需要學校,家長與社會多方面的配合。應該控制班級的規模,人數最好不超過40,畢竟教師的精力是有限的。老師要經常與家長保持聯繫。其實這對教師的要求是特別高的,教師需要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嘗試。

第四卷側重十五至二十歲青年的德育教育。18歲是博愛的年齡,20歲是愛的年齡,指導和教育成年人,所採取單獨的方法和教育兒童的方法完全相反,你應該毫不猶豫的把你精心隱瞞了如此之久的危險的神祕事情告訴他。

第五卷則是對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愛情教育。其實剛開始的時候,覺得盧梭的性別歧視特別嚴重,很重男輕女,什麼“一個女人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品質就是温順,因為她生來就要服從不太完美甚至有許多缺點和惡習的男人。因此,她們從小就要學會忍受不公正對待,毫無怨言地忍耐她們丈夫的錯誤行為。”雖然男女有別,教育也應該有別。但也應該是教育方式而不是地位不平等。但是,閲讀到後面越覺得有趣,覺得盧梭如果作為女人,一定會是很有智慧的女人,將會有一個很幸福的家庭。他指出“女人要機敏,她才能保持她的平等地位,才能對男人表面服從而實際上是管理它”。再者,覺得盧梭的愛情教育是很好的。特別是對於現在的社會,我覺得我們的學校缺少愛情教育這一方面,或是是對這一方面做得不夠好。特別現在的孩子又很早熟,教師應積極引導其對愛情,對戀愛的觀念,而不是一味的逃避或禁止。所以,希望學校老師及家長能加強這方面

的教育!

讀完本書,我對教育對教師又有了一些新的思考,儘管有些地方會比較片面,但還是很享受這樣的一個過程。其實,像盧梭,杜威等教育家的思想一直到現在都是很有道理的。但是,理論轉化為現實總是不那麼一帆風順的,但是我會努力學習那些大家的教育思想,希望有一天能做一名幸福的教師!

第三篇:愛彌兒讀書筆記

什麼是正確的教育

——讀書筆記之《愛彌兒》

“正確的教育是我們的幸福,而錯誤的教育是我們的痛苦和淚水,也是我們對社會和民族犯下的罪過!“罪過””,很沉重的一個詞,久久浮現在我的腦海。在本書中,盧梭通過其虛構的小説主人公愛彌爾從出生到成人的教育歷程,系統地闡述了他的“自然教育理論”。他的教育是建立在“人性本善”的基礎上的。開篇他便講到,“凡是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裏,就全變壞了。”人們破壞自然之態,隨意改變、扭曲其天性,顛倒一切,但是,盧梭又指出,“在目前的情況下,如果沒有這樣的裁剪,人類的處境可能會更糟一些。 ”我們可以把他説的裁剪看作是教育,即使人生下來便是善的,但並不代表他天生就是一個有用的社會人,一個幸福的人。因此,教育是必要的,一直到現在,教育仍然是人類社會不可忽視的。但教育目的在於培養自然人,順應兒童的本性,讓他們的身心自由發展。

盧梭分了五捲來描述愛彌兒不同時期的教育。

在第一卷中,他着重論述對兩歲以前的嬰兒如何進行體育教育,使兒童能自然發展,給孩子多些真正的自由。在本卷中,盧梭提出了教育的意義,“生活,這就是我要教給他的技能。從我的門下出去,我承認,他既不是文官,也不是武人,也不是僧侶,他首先是一個人:一個人應該怎樣做人,他就知道怎樣做人,他在緊急關頭,而且不論對誰,都能做到做人的本分。”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培育人,讓學生學會做人,做一個大寫的人。但這只是教育對於社會的意義,教

育的另一個意義應該使其成為一個幸福的人。是的,教育是需要培養出社會需要的人才,但假如生活在社會的人都不會感到幸福,那這樣的社會又有什麼意義呢!

盧梭這樣的一句話更堅定了我的信念“熱情可以彌補才能的不足”,我很願意相信這句話,才能多不多沒關係,重要的是有熱情,有能力使其獲得更多的才能,幫助其成為幸福的人。

在此,他也為老師提出了一些要求,“一個好老師最為根本的品質就是,他絕不是一個可以被僱傭的人,有些職業是如何的高尚,以致一個人如果是為了金錢而從事這些職業的話,那麼表明他們不配從事這些職業。教師就是這樣的職業。”教師這個職業與其他的職業不同,選擇了教師這一行,就選擇了奉獻,選擇了付出!

在第二卷中,他認為兩歲至十二歲的兒童處於理性的睡眠期,不應當對他們的心靈有所教化,因此主張對這一時期的兒童進行感官教育。應該把成人當作成人,孩子看作孩子,按人的天性處理人的慾念。反對為了不確定的將來而犧牲現在,使孩子遭受各種各樣的束縛。但是,隨着社會的競爭越來越大,一句“不要輸在起跑線上”害了多少的中國孩子?一些家長甚至在孩子還未落地時便考慮其教育問題,這是沒錯的。但是許多家長是盲目的,你家孩子會跳舞,我家孩子不但要學舞蹈,還要學彈琴。我家孩子的成績一定要好,於是,小小的年紀便背上重重的書包,穿梭在什麼英語班,奧數班,特長班中。這其實跟中國人特別愛面子有關,你家孩子這樣好,我家孩子必須比你還好。就這樣一種畸形的心態,佈置磨滅了多少孩子的天性。我還發現現在的家長似乎把學習成績認為是與孩子唯一有聯繫的事情,“其它的事你就別擔心、別操心”,但孩子們真正應該得到的是什麼?盧梭對此提出,在他們的心靈還不具備各種能力以前,最初幾年的教育應

當純粹是消極性的,不要教學生道德和知識。個人認為,這樣太過於極端,而且要想這樣也不太現實。所以,這階段可以教一些簡單的基礎知識。

第三卷論述對十二至十五歲的少年的智育教育。這裏盧梭主要講了三點,

(一)“要做到:他所知道的一切,不是由於你的告知而是由於他的理解,不要教他科學知識,要讓他自己發現。”這也就是中國常説的“授人魚不如授人漁”,與其教給他知識,不如教給他學習的能力,探索的精神。但是,個人還是覺得“授人漁不如受人慾”,一個人只要有了學習的慾望,便會貪婪的吮吸着知識,遇到困難,也會發揮其主觀能動性,最終達到學習的目的。我們要相信人的潛力是無限的,只要他想!(二)“他到了工作、教育和學習的時期,問題不在於他學的的是什麼樣的知識,而在於他所學的知識要有用處”我相信,這也是教育一直最求的理想,讓學生學到有用的知識。那何謂對其有用的知識,這其實是不好評價的。有的知識對其現在有用,有些又是對其長遠發展有用。特別是一些抽象的知識,思維的活動,潛移默化的影響着學生,我們卻無法評價。(三)“應該使一個人的教育適應他這個人本身”,對於愛彌兒來講,這很容易實現,因為老師就只教他一個人,但這對於現在的教育確是一個很大的挑戰。現在的班級制教育,一個老師往往要面對多個學生,在一些教育資源不足的地區,一個老師所帶學生的數量更為龐大。那麼,我們如何在這樣一種情況下使教育適應每個人的發展呢?我覺得這需要學校,家長與社會多方面的配合。應該控制班級的規模,人數最好不超過40,畢竟教師的精力是有限的。老師要經常與家長保持聯繫。其實這對教師的要求是特別高的,教師需要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嘗試。

第四卷側重十五至二十歲青年的德育教育。18歲是博愛的年齡,20歲是愛的年齡,指導和教育成年人,所採取單獨的方法和教育兒童的方法完全相反,你應該毫不猶豫的把你精心隱瞞了如此之久的危險的神祕事情告訴他。

第五卷則是對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愛情教育。其實剛開始的時候,覺得盧梭的性別歧視特別嚴重,很重男輕女,什麼“一個女人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品質就是温順,因為她生來就要服從不太完美甚至有許多缺點和惡習的男人。因此,她們從小就要學會忍受不公正對待,毫無怨言地忍耐她們丈夫的錯誤行為。”雖然男女有別,教育也應該有別。但也應該是教育方式而不是地位不平等。但是,閲讀到後面越覺得有趣,覺得盧梭如果作為女人,一定會是很有智慧的女人,將會有一個很幸福的家庭。他指出“女人要機敏,她才能保持她的平等地位,才能對男人表面服從而實際上是管理它”。再者,覺得盧梭的愛情教育是很好的。特別是對於現在的社會,我覺得我們的學校缺少愛情教育這一方面,或是是對這一方面做得不夠好。特別現在的孩子又很早熟,教師應積極引導其對愛情,對戀愛的觀念,而不是一味的逃避或禁止。包括對現在的大學生,雖然戀愛是自由的。但是,許多人並不理解什麼是真正的愛,更不知道以什麼樣的方法去愛對方,也無法處理戀愛中的小摩擦。這其實很大一部分有我們教育的責任。所以,希望學校老師及家長能加強這方面的教育!

讀完本書,我對教育對教師又有了一些新的思考,儘管有些地方會比較片面,但還是很享受這樣的一個過程。其實,像盧梭,杜威等教育家的思想一直到現在都是很有道理的。但是,理論轉化為現實總是不那麼一番風順的,但是我會努力學習那些大家的教育思想,希望有一天懷揣着自己的教育理想走上講台,做一名幸福的教師!

第四篇:愛彌兒讀書筆記

《愛彌兒》讀書心得

《愛彌兒,或論教育》是法國著名的啟蒙思想家盧梭所著。寫於1757年,1762年第一次在荷蘭的阿姆斯特丹出版,是一部半小説體的教育專著,全書共分為五卷。第一卷主要論述了對兩歲前的嬰兒如何進行體育教育,使兒童自然發展;第二卷主要論述了二歲到十二歲兒童的感官教育;第三卷主要論述了十二歲到十五歲少年的智育教育;第四卷是十五歲到二十歲青年的德育教育;第五卷論述了女子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愛情教育。

一、寫作動機

盧梭所處的時代中,學校教育與世隔絕,法國的天主教會統治着學校教育,兒童的個性發展受到極大的壓抑。當時佔統治地位的“原罪説”認為教育目的就是通過對兒童的約束、限制和懲罰改變兒童的本性,根除兒童的惡源。這種教育遭到了盧梭的不滿,他在《愛彌兒》中寫到“儘管有許多人著書立説,其目的,據説,完全是為了有益人羣,然而在所有一切有益人類的事業中,首要的一件,即教育人的事業,卻被人忽視了。”並在序言中指出“我們對兒童是一點也不理解的:對他們的觀念錯了,所以就愈走愈入歧途。最明智的人致力於研究成年人應該知道些什麼,可是卻從不考慮孩子們按其能力可以學到些什麼,他們總是把小孩子當大人看待,而不想一想他們還沒有成人哩。因此就從你們的學生開始好好地研究一番吧;因為我可以很有把握地説,你對他們是完全不瞭解的。”

二、教育思想

盧梭是“自然主義”教育的代表人物,他用假想的學生——愛彌兒來闡述自己的教育思想。

(一) 自然教育

自然教育的目標是培養“自然人”,這種人不是在自然狀態中的野蠻人,而是社會狀態中的自然人, 他是一個自由、平等、獨立、能適應資本主義自由競爭的人,他們知道如何做人,如何生活。盧梭在第一卷中寫道:“生活,這是我要教他的技能。從我的門下出去,我承認,他既不是文官,也不是武人,也不是僧侶;他首先是人:一個人應該怎樣做人,他就知道怎樣做人,他在緊急關頭,而且不論對錯,都能盡到做人的本分;命運無法使他改變地位,他始終將處在他的地位上。”

自然教育的作用就是保持和發展人的自然本性,防止一切有害的慾念,從而增進人類幸福。《愛彌兒》開篇第一句就是:“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裏,就全變壞了。偏見、權威、需要、先例以及壓在我們身上的一切社會制度都將扼殺他的天性,而不會給它添加什麼東西。”第一卷中寫道:“我們生來是軟弱的,所以我們需要力量;我們生來是一無所有的,所以我們需要幫助;我們生來是愚昧的,所以需要判斷的能力。我們在出生的時候所沒有的東西,我們在長大的時候所需要的東西,全都要由教育賜予我們。”這些話都表明了盧梭想要通過自然教育該表環境對人的影響的思想。

自然教育的基本原理就是“遵循自然,跟着它給你畫出的道路前進”,即“按照孩子的成長和人心的自然發展而進行教育。”他在第二卷中寫道:“真正自由的人,只想他能夠得到的東西。只做他喜歡做的事情。這就是我的第一個基本原理。只要把這個原理應用於兒童,就可源源得出各種教育的法則。”他反對壓抑兒童個性和束縛兒童自由的封建教育;反對嚴格的紀律和死記硬背的教學方法;主張讓兒童自由的活動,教育者要“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在教育時必須瞭解兒童的身心發展規律。

(二)女子教育

盧梭在第五卷中集中闡述了愛彌兒的未婚妻——蘇菲,即女子教育的思想。

男女教育不同。男女在身體、性格、興趣及工作內容上都是不同的,因此所接受的教育也不同。女子教育要考慮女性的傾向和義務,培養女性本來應具備的品質,使她們喜歡女性的工作,使女性盡到自己特殊的天職,而決不能在她們身上培養男人的品質。他寫道:“如

果在婦女們身上去培養男人的品質,而不去培養她們本來應具備的品質,這顯然是在害她們。”

女子教育的目標是培養賢妻良母。盧梭認為,服侍丈夫、生兒育女、操持家務是女性的天職,而温順、謙遜、淑靜和貞潔是女性終生必須具備的美德。故要從小教育女子做事細心、熱愛勞動、勤於持家;同時還要使她們從小受到管束,學會剋制自己。

無需發展女子智育。盧梭認為女子一般不愛讀書,在她還懂得讀書的用處之前,不要強迫她們讀書,到了需要的時候,她們會主動地去讀。女人的理性是一種實踐的理性,婦女們適合去研究比較實際的事情,她們應把男人們發現的真理付諸於實踐;婦女們一般缺少理解力,頭腦不夠精細,注意力不易集中,所以她們不適宜研究嚴密的科學。因此,無需專門聘請老師知道其學習。

三、特點及缺陷

(一)特點

首先,盧梭從“迴歸自然”的理論出發,提出了與封建教育完全不同的培養目標——自然人,並要求恢復“自然道德”、“自然教育權利”及兒童的“自然發展”,對當時法國封建專制制度和腐朽沒落的“文明”造成了猛烈的抨擊,使教育走上了資產階級的軌道,推動了教育的進步。

其次,盧梭發展並完善了自然教育觀,確立了學前教育課程的基本理論。“教育要遵循自然”這個原則最早是由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提出來的,盧梭發展了其思想並系統的論述了兒童各個時期身心發展的特點以及與之相適應的教育任務、內容和方法,並提出 了許多具體的建議。為人們研究兒童的生理、心理特點提供方便,也使教育學逐漸走上了科學化的道路。盧梭在這本書中展現的嶄新的兒童觀、教育觀確立了學前教育課程的基本理論。

最後,盧梭依據其“自然教育”的思想,論述了女子教育問題。提出了按年齡對女子進行教育,而且論述了女子教育的內容:“健康教育”、“德行教育”、“知識教育”、“勞動教育”、“愛情教育”等方面,這在當時法國社會都具有積極的意義。

(二)缺陷

首先,盧梭過分強調兒童從生活經驗中學習知識,從親身體驗中培養能力。由於兒童本身的經驗較少,能親自參加的活動有限,因此,兒童這樣獲得的知識只能是零散片面、支離破碎的。

其次,他主張“要以天性為師,而不以人為師”,“真正自由的人,只想他能夠得到東西,只想他喜歡做的事情”等,這些觀點也是片面的。因為人的天性知識身心發展的潛能,教育不能片面地順應人的本能,而應依據青少年的年齡和個性特徵,誘導其向社會需要的方向成長。

第三,他把對兒童的體育、智育、道德教育等分階段進行的思想也是不太科學的。我們當今教育界提倡的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因此,儘管在不同年齡階段側重點可以不同,但絕對不能截然分開。

最後,在對女子進行教育時存在一定的侷限。盧梭認為女子是男人的附屬品,女人就應該服從權威,且無需發展她們的智力,典型地反映了他在婦女作用及教育問題上的小資產階級性及受封建主義思想的影響。

四、對幼兒教育的啟示

(一)教育要順應兒童的天性

因為“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裏,就全變壞了。”“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我們就會造就一些年紀輕輕的博士和老態龍鍾的兒童。”兒童對事物有他們獨特的看法、想法,因此,教育者在對兒童進行教育時要能做到充分了解兒童生理、心理髮展特點,要充分尊重兒童,不能用成人的

眼光看待他們,要使兒童在快樂中學習和成長。

(二)學前兒童課程要以綜合課程為主

在人的整個教育中,學前教育是最重要、最基礎的階段。如果一個人在這個階段打好了基礎、接受了良好的教育,那麼其在以後的教育生涯和生活中會受到更大的益處。因此,學前課程設置是一個需要謹慎考慮的問題,既要符合國家課程設置標準,又能體現地方特色,最重要的還是要遵循兒童身心發展規律。兒童在這個時期會對身邊的各種事物感興趣,並且有極大的探究慾望,教育者在設置課程時要充分考慮課程的多樣性、綜合性,以滿足兒童強大的學習興趣。

(三) 應在活動、生活經驗中接受教育

這個階段的兒童主要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脱離具體可感知的事物,兒童很難對其理解。按照盧梭的觀點:“生活並不就是呼吸,而是活動,那就是要使用我們的器官,使用我們的感覺、我們的才能,以及一切使我們感到我們存在的本身的各部分。”因此,根據學前兒童的特點,要儘量讓兒童在活動中獲取知識,以促進身心發展。

我們國家的幼兒教育,由於活動場所過小、班額過大、條件有限、過分強調安全等原因,不能很好在實際活動中傳授知識。在教學中,教師也不多是照本宣科、紙上談兵,致使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比較差。我們應努力創造條件,多讓孩子親近大自然,在生活經驗中接受教育,切忌“灌輸式”的教學方式。

第五篇:《愛彌兒》讀書筆記

《愛彌兒》是一本不尋常的教育著作,而且開篇的第一句就讓人覺得這是藴涵着深邃哲理和沸騰感情的文化結晶。“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裏,就全變壞了。”毫不掩飾地表達了自己主張人性本善,主張教育目的在於培養自然人,主張改革教育內容和方法,順應兒童的本性,讓他們的身心自由發展。

縱使人性本善的理論是高尚的,但是從時代的立場來看,從進化的發展史來講,也是不科學的。教育如果只培養自然人是不行的,教育並非不顧社會和時代的發展而讓人性生物般地任性發展,而是要靠教育作為橋樑,把兒童引向社會。當然,如果我們現代的教育不顧天性的發展而硬把成人所需要的向兒童灌輸,是錯誤的;但像盧梭所説那樣放縱天性而忘掉社會需要,同樣也是行不通的烏托邦。每一個國家都是按照他所需要的或者生存規律需要的人才來塑造人,這是無可厚非的。如果真的有上帝,上帝創造了我們,但是並沒有教我們怎麼樣的去做,我們也不是有意的去讓人性善的東西變壞,也不願意去強使一種土地滋生出另一種土地上的東西,更不願意讓自然的生物變得歪歪扭扭。教育的道路是曲折的,上帝並沒有教我們如何走捷徑,我們只好在曲折中摸索,我們的宗旨就是美好的教育!

我對這本書上的很多觀點很感興趣,如書中第二卷中,寫到:如果孩子長得很聰慧,如果他天生就愛無緣無故地啼哭,我就讓他白白地哭一陣,得不到一點效果,這樣,就可以很快地使他擦乾他的眼淚。如文中的:“要愛護兒童,幫他們做遊戲,使他們快樂,培養他們可愛的本能。你們當中,誰不時刻依戀他始終是喜笑顏開的童年?你們為什麼不讓天真爛漫的兒童享受那稍縱即逝的時光,為什麼要剝奪他們絕不會糟蹋的極其珍貴的財富?他們一生的最初幾年,也好象你們一生的最初幾年一樣,是一去不復返的,你們為什麼要使那轉眼即逝的歲月充滿悲傷和痛苦呢?”“遠慮!使我們不停地做我們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使我們常常向往我們永遠達不到的地方,這樣的遠慮正是我們種種痛苦的真正的根源。象人這樣短暫的一生,竟時刻嚮往如此渺茫的未來,而輕視可靠的現在,簡直是發了瘋!這種發瘋的作法之所以更加有害,是因為它隨着人的年齡而日益增多,是老年人時刻都是那樣的猜疑、焦愁和吝嗇,寧願今天節約一切而不願百年之後缺少那些多餘的東西。因此,我們現在要掌握一切,把一切的時間、地方、人和東西;我們個體只不過是我們自己的最小的部分。”

書中在談到孩子幼年教育時,表示了這樣的意思,孩子在到達相應的年齡階段必然會明白一定的道理,這時在進行教育即可;孩子在12歲之前,可以不去學習,這樣可以讓孩子獲得更好的教育效果。作者的意思是在孩子在有了真正的理解能力後再去學習,相信能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而在年幼時進行的所獲得的效果其實是為0的,或者可能是獲得教育者相反的學習效果。對於這個觀點,我深感同意,孩子在幼年時對於一些有政治性意義或者相類似的東西是沒有觀念的,這時讓他們瞭解和學習相關的知識,是很難有共鳴的,得到的結果其實也是很差的,或者説無。從小給他們灌輸一個概念,起到了什麼效果,是不是也如書中所説,可能會取得反效果呢?這我不得而知,不過,我想,對於學生的教育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徵這一教育理念應該貫徹在我們的教學過程中去,這樣才能獲得最好的教學效果。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shu/kl8n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