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書筆記 >

十八歲出門遠行作品讀書筆記(多篇)

十八歲出門遠行作品讀書筆記(多篇)

十八歲出門遠行作品讀書筆記(多篇)

歲出門遠行作品讀書筆記 篇一

讀了《十八歲出門遠行》,我認為作者可能用象徵的手法來描述一個剛剛成年的人走進社會的心路歷程。我想這段成長的路程能夠分為三個階段:初期、中期和後期,而貫穿其中的就是象徵着夢想與追求的“旅店”。

初期的熱情,為了遙遠的夢想而執著。剛滿十八歲的“我”懷着憧憬獨自上路。告別童年,告別過去,是成長的第一步,去尋找自我的未來。路上,一向問人前面有否旅店,他覺得在旅途中不能沒有旅店,就像剛剛步入社會的青年覺得人生不能沒有夢想。年輕的我們總是帶着夢想出發,並試圖在某個地方找到它。

而中期的疲憊,因找不到夢想而困惑。不斷起伏的柏油公路,暗示着將遇到的折磨,爬上高處再滑向低處,如此循環,他始終看不到旅店。於是,他的熱情逐漸冷卻,取而代之的是跋涉的疲憊和困惑。所以,當他看不到旅店時便選擇了汽車。此刻他根本不在乎旅店,反正前面是什麼地方對他來説都不重要了,只要汽車馳着,那就馳過去看吧!現實的安逸讓心靈得到了暫時的滿足,就如在平庸的生活中暫得了安逸,完全把自我的夢想,拋在一邊,不管這種方式是否是自我想要的,不管這樣的生活將把自我帶到何處。

後期的坦然,他想要的就這麼簡單。人總要理解現實,並且在現實中尋找自我安慰,學會坦然。就像每個在年輕的時候都夢想着將來要轟轟烈烈地幹一番事業,但真正步入社會,發現一切都不像自我當初想象的那樣,所以只能學着坦然應對。

讀這篇小説,感覺是在一個夢境之中,但這個夢有時那麼地真實;不明白它具體告訴我們什麼,但又在無形中與我們的心靈深處相契合。筆者之所以選擇這篇作品正是被它的偏向於人生哲學的意藴所觸動,也是因為與文中的“我”產生共鳴,覺得像現實中的自我。

歲出門遠行作品讀書筆記 篇二

十八歲,對於我們來説還是一個年輕而有活力的概念,或許我們還在父母的庇佑下過着無憂無慮的生活,或許還是童話世界裏的夢幻公主,但它也帶給我們一個無法逃避的現實,那就是我們成熟了,我們不能夠只踩着父母走過的腳印前進,我們應當學着如何為自我的未來設想,在人生的道路上留下自我的腳印。

《十八歲出門遠行》似乎讓我們再次拾起了十八歲的回憶,那種衝動,那種無知,此刻看來卻覺得很難得,即使我們還有成就夢想的慾望,卻無法找到以往的味道,我想是我們確實長大了。十八歲的天空總是湛藍的,只因為我們很單純。

小説從心理的刻畫把主人翁的的單純描述得栩栩如生,語言樸實,通俗易懂,很能吸引讀者的眼球。“柏油馬路起伏不止,那路是貼在海浪上。我走在這條山區公路上,我像一條船。”作者開門見山地描繪了主人翁初次出門遠行的歡欣雀躍心境,從景物的描述很好地切入主題,為下文做鋪墊。“我像一條船,”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在這交會時互放光亮!或許就是因為這種心態,才使得“我”走了一天,卻一點也不覺得累,還能夠朝着山和雲,喊熟悉的人的綽號,這樣的興致似乎比專門外出旅行的人還來得豪邁,來得隨心所欲。

“我覺得自我應當為旅店操心,”這是主人翁第一次想到自我是獨行,旅店是旅行者的家,可卻一向不見它的蹤影,出門在外,我們擔心的總是是否有個能夠迴歸的地方,即使再疲憊,只要有個能夠休息的地方就行了。難道找個休息的地方就是作者的最終目的?假如是的話,為何還要去旅行?家不也一樣嗎?“黃昏就要來了,可旅店還在它媽的肚子裏。”旅店沒有就需要汽車,汽車就在眼前,可當司機問他要去哪裏時,卻不明白自我該何去何從?可見他並沒有為自我的遠行做過規劃。在描繪主人翁的心理特徵時,作者也不忘設下一些懸念,雖然最終的答案有點讓人失望,卻也在情理之中,假如是主人翁自我決定要出門遠行,恐怕就會少一些未知。

此時此刻,再兇悍的司機也沒辦法撇下他,首先他低聲下氣地和司機套近乎,稱他“老鄉”,再請他抽煙,幫他點火,“於是我便心安理得了,他只要接過我的煙,他就得讓我坐他的車,”顯然他已學會了打交道,卻單純地認為所有人對於這種殷情都會領情,當司機不理睬他的時候,他還氣憤地朝司機吼“你嘴裏還叼着我的煙,”這輕描淡寫的幾句話把主人翁那種臨近成熟的心態描繪得淋漓盡致。

他已明白自我出門在外,應懂得與他人打交道的手段,卻仍帶着小孩子的稚嫩,我好像看到了《皇帝的新衣》裏面的那個小孩子的影子,那是一種無暇的單純。作者 極力要想塑造一種如水的單純,但這一句話居然是從一個十八歲的成年人口中傳出來的,讓人有一點意外,覺得主人翁有點傻氣,整篇小説,作者無不圍繞“單純”展開,從他給雲和山起綽號,追着汽車跑,對着自我哈哈大笑等等,作者似乎要把主人翁的單純已推到頂峯。

可是旅店似乎距離他很遙遠,好不容易才坐上去的車又拋錨了,焦慮塞滿了他的腦袋,無奈之下,他只能“在腦袋的地方開出了一個旅店,”他也並不明白他身在何處,將要去何方?滿懷期望地把所有的籌碼都壓在那輛載滿蘋果的貨車上,此刻卻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看到那些默不作聲地搶着蘋果的鄉民,他奮不顧身地撲上去搶救,有一種行俠仗義的胸懷,卻被打得眩暈,最終連憤怒的力氣也用光了,只好坐起來,讓目光走來走去。最終連他的行李也一掃而空,司機離他而去,主人翁在艱難地鑽進駕駛室之後,才發現那就是他一向在找的旅店。

我想作者給我們的這個答案,或許就是為了説明旅店就是那個你一向在尋找,直到所有的人都離開你了,最終那個收留你的地方,就是你的旅店。

小説最終以主人公與他父親的談話結尾,自然而然地解開了我們心中的謎團,他的遠行計劃是他父親安排的,至於為什麼要遠行?僅僅是為了讓他去見識一下外面的世界,他也很聽話,“我歡快地衝出了家門,像一匹興高采烈的嗎一樣歡快地奔跑了起來。”從那裏能夠窺見主人公是一個一向在父母親的襁褓中長大的孩子,卻充滿着對於外面五彩繽紛世界的嚮往,難道他認為父親只是想讓他到外面遊玩一圈就回來?我想這也是他不覺得累的緣由。而他父親為他所準備的行李最終也被一槍而空,這意味着他的依靠消失了,即使父母親已為我們鋪好了前方的路,但走的人還是我們自我,我們必須學會去創造自我的行李,因為我們遲早有一天會離開父母的翅膀而獨立飛翔。從那裏我們也能夠看到小説還具有必須的教育意義。

這篇小説用一種樸素的言語,在簡單和逼真中,展現了人物的性格特徵,作者透過十八歲這個窗口窺探這個美麗的世界,而這個的對面是一個單純的精神世界。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shu/zlwvj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