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個人文檔 >民情日記 >

居民情況報告多篇

居民情況報告多篇

居民情況報告多篇

【第1篇】關於農村居民2022收入情況調查報告

有關數據表明,近幾年來,燕郊地區農民收入持續不斷增加,年勝一年,對數據深入分析發現,村民們推陳出新,一改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傳統農業模式,發展多項經營的商品農業,另外農民思想也發生轉變,不再固守土地,離鄉務工也推動了農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自從鎮政府提出農民增加收入一個主要途徑是調整 農業 產業結構以來,鄉黨委、政府 帶領燕郊村民緊緊圍繞 糧食 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抓調整,突出本地優勢、因地制宜發展訂單農業、大棚農業。在種植小麥,玉米的基礎上,建設大棚生產基地,種植綠色生態食品,憑藉燕郊是北京郊區的良好區位,大棚種植漸漸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相比前幾年來看,20x年農業的比較收益大幅提高提高,農民的人均收入由2500上升到3200。農民增加收入的另一個主要途徑是外出務工收入據2022年 統計 ,全鄉總勞力8206人,其中長年外出務工 勞動 力2966人,約佔總人口20.4%。從調查情況來看,外出務工勞動力按每年最低純收入2400元來算,全鄉僅外出務工一項可帶回資金712萬元,人均498元。

在燕郊人民取得驕人的成績同時,也存在着中國底層勞動人民的普遍弱勢。

當前農民的消費開支負但仍然過重,據調查,農民的收入主要支出於農業生產、醫療 費、學費等。由於農業生產資料的價格有較大程度的增長,農業生產的費用仍然要佔農民收入相當大的比例;另外是醫療費用支出,農民一旦生病住院,醫療費用支出比重就大幅度上升,尤其是主要勞動力生病後,致使該家庭勞動力缺乏,常常很快就會返貧。

另外,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不高,雖然鄉黨委,政府加大了對農民的培訓力度,在一定程度上農民的素質有所提高,但是農民的整體素質還有待提高,主要體現在生產 經營 管 理 技能、文化 科學素質和觀念意識等方面,既影響了農業的生產,也影響了勞動力的移,大量的農村剩餘勞動力,外出務工只能做苦力和勞動密度高的行業,未能以勞動力產生勞動價值,造成了人力資源的優勢不能顯現。

農民經營生產方式粗放。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生產規模過於狹小,規模經營還只是少數;二是 科技 含量低,農户缺少農作物新品種的應用、種植、病蟲害有效預防等技術,新種一種家作物要花上三年五年的時間去培育;三是管理粗放,缺少精細耕種的田間管理以及精確的經濟核算,造成了生產資料的極大浪費和生產成本的增加。

農民的信息來源渠道單一。在市場經濟體制下,農户從真正意義上相對獨立的生產經營單位成為相對獨立的經營者和決策者,改革把農民推向市場經濟的前台,農產品以從賣方市場轉向買方市場。在這種情況下,農民正確地掌握信息,指導生產經營成為在市場中取勝的必要條件,但從目前來看農民的信息來源渠道單一,農民信息不靈是農村的一大普遍現象,這就造成了農村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困難加大。

農業結構不合理。一是種植結構不合理,大多數農民仍然把糧食生產作為主要的收入來源,在買方市場的條件下農民增收產困難加大;二是品種不合格,突出表現在經濟作物中大路品種多,特色品種少;三是產業化經營程度低,不能形成主導產業品牌做大做強。

近年來,黨中央 國務院 高度重視三農問題,連續兩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都是關於三農問題的,解決農民增收問題,是當前各級黨委、政府的一箇中心工作,事關全局,意義非凡。 農業興,農村富;農業穩,農村穩。可見三農問題是當前擺在各級黨委、政府面前的一個重大的緊迫而繁重的政治問題經濟問題。對於燕郊這樣一個農業大鄉來説,要實現富民強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就必須認真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文件精神,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突出抓好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因此促進農民增收必須有新思路和新舉措,採取綜合性措施,在發展戰略、政策措施和工作機制上有一個大轉變。針對上述原因,我認為,要使農民收入保持較快增長,應該如是做。

解放思想,增強市場意識,大力調整產業結構。促進農民增收,就必須加大農業產業增收結構調整力度,自覺按照市場來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想要發展就必須擁有市場,這是農民增收的重要環節。一是增強市場主導意識,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依靠市場引導生產,大力發展市場農業和訂單農業。按照市場的要求來進行生產,不僅僅要以當前市場為導向,還要以未來的市場變化趨勢為導向,形成人無我有的局面,搶佔先機;二是增強 質量 效益意識,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是在農產品相對過剩的背景下進行的,因此調整產業結構必須要適應市場化的需求,把提高農產品質量放在首位,形成人有我優的格局,提高農業產業經濟效益;三是增強特色創新意識,調整農業結構不能盲目跟隨,別人怎樣調整就跟着怎樣調整,這不僅僅會嚴重挫傷農民調整農業結構的積極性,還會使農民減收,因此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必須樹立創新意識,注重特色,形成人優我特,促進農業增收。

擴大勞動力轉移輸出,大力發展勞務經濟。認真落實省市縣關於加快農村剩餘勞力轉移輸出的政策意見,把發展勞務經濟作為增加農民收入的關鍵措施來抓。一是要強化 宣傳 ,大力營造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輸出的良好氛圍,切實轉變農民死守家門、固守土地的封閉觀念,提高勞動力資源的綜合利用率;二是堅持就地轉移的和外出轉移兩手抓,推動農民 就業 多元化,鼓勵農民自主創業,促進農民持久穩定增收。

大力發展二三產業,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促進農民增收,單純從大農業方面來促進是遠遠不夠的,保持農業的穩定發展,大力發展二三產業,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民增收困難的問題,有道是無工不富。因此促進農民增收必須大力發展二三產業,進一步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促進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一是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引進勞動密集型企業,促進農民進廠就業,使一些有後顧之憂的農民既能搞好農業生產,又能增加勞務收入;二是加快小城鎮建設步伐,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引導農民洗腳上岸,發展個體商貿業和運輸業,多方面拓寬增收渠道,保持農業增收穩定。強化培訓,逐步提高農民科技素質。科學技術的第一生產力,當今科技進步日新月異,農民素質偏低已成為制約農民增收的瓶頸,要促進農民增收,就必須突破這個瓶頸,提高農民的科技素質。一是充分利用 廣播 、電視 、雜誌、互聯網等手段,為農民解疑釋難,最快捷的推廣農業實用科技,普及農村致富實用技術,滿足人民對科技的渴求;二是利用省市扶貧培訓的契機,使一批農業生產骨幹走出去,洗腳上岸進課堂,培養他們的市場頭腦和科技頭腦,提高一切圍繞市場轉,一切依靠科技乾的致富本領,再讓他們去培訓農民,起到以點帶面的效果。

夯實農業基礎,為農民增收創造條件。一是鼓勵農民 組織 農業 協會 ,按市場化要求組建股份公司,採取公司+基地+農户和公司+協會+農户的方式,開展農產品流通,農業生產及農村 社區 服 務 ,促進農產品的產供銷市場一體化,拓展增收空間。二是優化基層幹 部隊 伍,着力選擇和和使用有技術、

有經濟頭腦的農村基層幹部,團結帶領農民發家致富,務實創新的開展工作,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發展。三是加大資金投入,夯實農業基礎,增強農業發展後勁;加大資金籌措力度,積極編報項目向上爭取資金,搞好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的規劃和管理;加強農田 水利 設施建設,確保農業穩產高效;加快農業新機具的推廣,推動農業機械化步伐,提高農民勞動效率;加快實施農村實事工程,改善農民生活條件,優化農業生態環境,促進農業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

發展農村經濟,進一步增加農民收入,確保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發展,使農民這個羣體隨着經濟的發展,儘快富裕起來,是我們在全面建設小康構建 和諧社會 中所不能迴避和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為此我們必須從實際出發,增強促進農民增收的緊迫感和自覺性,振奮精神、紮實工作,儘快實現農業收入的較快增長,努力開拓農業和農村工作新局面,為建設小康燕郊、和諧燕郊做出更大的貢獻。

【第2篇】城鎮居民醫療保險試點情況調研報告

為全面掌握××城鎮居民醫療保險試點情況,近日,××勞動保障局組織了專題調研,調研結果顯示,××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制度總體運行平穩,但也還存在一些問題,有必要進行調整和完善。

一、××城鎮居民醫療保險運行的現狀

××自20xx年10月啟動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工作試點,到20xx年5月31日止,全縣共有54024人蔘保,參保者按類別分:學生25081人,一般居民28943人,參保者按地域分:澧陽鎮(縣城)49489人,其它鄉鎮4535人。共籌集保費874萬元,其中徵繳籌集677萬元,中央轉移支付97萬元,省補貼53萬元,市補貼3萬元,縣財政補貼44萬元。實行首診醫院制度,確立首診醫院13家,其中澧陽鎮4家,其它31個鄉鎮9家。已有1194人住院,其中927人報銷了住院費,實際報銷住院費96萬元。共有10人因大病住院,支付大病住院費16萬元。住院人員分佈情況是:縣人民醫院604人,中醫院68人,第三人民醫院235人,澧州醫院149 人,其它首診醫院138人。

二、××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存在的主要問題

此次調研,選取了澧陽鎮澹陽社區、多安橋社區和××第三人民醫院作為樣本,其具體情況是:澹陽、多安橋兩個社區共有居民8205户,20xx9人。其中參加職工醫保的有7659人,參加農村新型合作醫療的有1958人,參加居民醫保的有2149人,享受二等乙級傷殘和離休待遇的35人,未參保8278人,均應為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參保對象,尚未參保的對象佔居民總人口的41%,應參加居民醫保而參加農合的佔居民總人數的10%。

在兩個社區中共入户調查參保住院人數43人,其中首診醫院選擇第三人民醫院15人,人民醫院24人,澧州醫院4人。3家醫院的報銷比例分別為41%、31%、50%。

同時,對第三人民醫院實施首診制度情況作了調查,結果顯示,參保居民選擇第三人民醫院為首診醫院的有10514人,已住院150人,其中本院住院126人,住院總費用21.53萬元,基金報銷8.83萬元,報銷率為41%;轉診住院24人,報銷比例為31%。而據調查,在第三人民醫院住院的農合參保者911人,其醫療費報銷比例為46%,高出居民參保人員報銷比例5%,高出轉診人員回院報銷比例15%。

經對調查情況綜合分析,認為××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存在以下四個方面的問題:

1、居民醫保待遇未達到設計目標,挫傷了居民參保積極性。在啟動居民醫療保險時承諾:參保居民住院比農合多4500多條藥品目錄,一、二、三級醫院住院報銷比例分別高10%、10%和5%,而實際結果是低了5%甚至更高,負面效應明顯,導致一部分已參保的萌生退意,已住院的心生悔意。

2、擴面工作欠力度。對澹陽、多安橋二個社區調查結果顯示,居民參加農合和未參保比例為居民總數的51%,足以説明擴面工作不到位,潛力很大。一方面政策範圍界定不清,以及低廉的繳費政策,使一部分居民選擇參加農合;另一方面部分居民對醫保政策還不很瞭解或不認同,繼續徘徊觀望。

3、制度設計欠合理。一是享受待遇與參保時間緩衝期的設計,使擴面工作陷於停滯。辦法規定,參保者繳費3個月後方可享受住院報銷待遇。目前,居民醫保已經運行8個月,也就是説,現在參保繳費的人在本年度內享受待遇的機率已經很小了,降低了參保者的心理預期和積極性。

二是首診醫院制度與縣情實際不符。首先是居民對首診醫院制度不十分理解,尤其是職工醫保和農合都沒有這樣的制度設定。參保者往往認為,自己參保後需住院,只要選擇方便對路的醫院就可住院了,實際上,這樣做會給住院費報銷帶來不便。澧州醫院是××開展腹腔鏡手術最早、價格相對低廉的醫院,澹陽社區某參保居民膽結石發病後直接前往澧州醫院就診治療,而該患者所選的首診醫院是縣人民醫院,按規定,其住院費應由縣人民醫院報銷,當他治療終結前往報帳時,卻遭到縣人民醫院拒絕,理由是:“該病作為首診醫院能治療,而你卻轉診,更何況縣人民醫院是二級醫院而澧州醫院是一級醫院,沒有高級向低級轉診的道理,且報銷比例不一樣,難以操作”。其次首診醫院的主要特性是:“節約歸醫院”。這個原則,驅使醫院增加參保病人的自負項目和選擇自負比例高的藥品進行檢查治療,導致參保居民住院費的自負率居高不下,損害了參保者利益。第三是首診醫院少,且多數鄉鎮未設首診醫院,鄉鎮參保者就診很不方便。第四是首診醫院為了自身利益,對轉診轉院的參保者回首診醫院報帳持從緊原則,而轉診醫院又在提高自負比例,使參保者利益受損,限制了轉診轉院的有序進行,侵害了參保者的權益。

三是大病互助與基本醫療捆綁,抬高了居民參保的門檻。城鎮居民除學生羣體以外,由於受經濟狀況的制約, 往往容易忽視自身健康狀況,從而誘發大病。對於大病患者,僅靠基本醫療是無法解決的,必須開闢新的途徑。基於為民辦好事的考慮,經省市主管部門的同意,××政府在啟動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的同時,參照城鎮職工大病互助辦法,同時啟動了城鎮居民大病互助,即每人每年繳納96元大病互助費,報銷待遇最高可以達到10萬元,從而可以從根本上解決居民因病致貧的問題。雖然此想法和做法很具前瞻性,體現了民本思想,但由於一方面在做法上區別於其它縣市,部分居民不認同;另一方面部分居民受到經濟狀況制約,無力承受。

4、監督手段欠剛性。在醫療保險制度中,對醫療機構的監管主要依賴於經辦機構與醫院之間的合作協議及相關考核辦法,作用是有限的。一方面醫療行為是一個高技術含量的行為,醫療方案可塑性較大;另一方面醫保經辦機構與醫院相比,技術力量和水平都較欠缺,考核難以深入。因而對醫院提高自負費用等一些做法確是束手無策。

三、完善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制度幾點建議

1、加大工作力度,確保應保盡保。

一是要加強宣傳。尤其是要把國家開展居民醫保的指導思想,優惠補助政策等宣傳到位,吸引居民參保。二是要強化工作責任。由縣政府與各鄉鎮結帳,每月調度,確保進度。三是要優化服務。鄉鎮及社區勞動保障服務機構要逐家上門開展工作,辦理手續;並加強對參保病人的跟蹤服務,確保醫療費報銷待遇落實。四是要界定範圍。城鎮居民不得參加農合,已參加的要轉入居民醫保。

2、合理確定享受待遇限制時間,維護參保居民權益。

試點期間,可以不設定限制,即自參保之日起,就可以享受居民醫療保險待遇。制度完善後,也宜將3個月限制期改為1個月。作為基本醫療,作為政府行為的社會保險,應該儘量讓利於民,不宜商業味太濃。試想,如果一個人已經得了病,又急需住院,此時再來參保,他能挺一個月嗎,應該是不可能。

3、取消首診醫院制度,並軌定點醫院制度。

實現首診醫院制度的目的就是為了確保收支平衡。從××目前運行狀況分析,一是整體運行情況,全縣54024人蔘保,基本醫療已籌資611萬元,大病互助籌資263萬元。8個月共支出基本醫療費96萬元,佔基本醫療基金的16%;支出大病互助費16萬元,佔大病互助費的6%。如改為定點醫療制度,並按不低於50%報銷率測算,需支出基本醫療費 136萬元,只佔基金收入的22%。二是以選擇第三人民醫院為首診醫院的10514人為例測算,年可籌集保費101萬元,而實際8個月共支出醫療費8.83萬元,報銷比例為41%。如改為定點醫院制度,並按不低於50%報銷率,也只需要支出11萬元。從測算情況分析,實行定點醫院制度後,基金完全可以實現收支平衡。因此,取消首診醫院制度是可行的。

4、合理確定大病互助繳費標準,造福廣大城鎮居民。

據統計,20xx年度××職工醫保大病互助參保43600人,年大病患者為80人,患大病率為0.2%,支出大病醫療費201萬元,人均2.5萬元。目前××居民醫保參保人羣中學生達到46%,而學生患大病比率相對較低,運行8個月來,沒有學生因患大病住院。如學生患大病率按0.05%、一般居民按全縣職工患大病率計算,則現有居民醫保參保者中年患大病者約73人,按職工人均支出大病住院費水平80%計算,人均需支出2萬元,也就是説全年需籌集大病互助費146萬元。參保者人均需繳納27元。因此,建議繼續實行基本醫療與大病互助捆綁,但宜將大病互助繳費標準確定為學生每人每年30 元,一般居民每人每年48元,減輕居民繳費壓力。同時,按照以收定支的原則,可將報銷封頂線降為8萬元。

5、健全公共衞生體系,強化監管確保安全運行。

一是要加強社區醫療機構建設。要充分體現社區醫療公益性質,要讓居民醫療解決在社區,同時努力提高居民健康水平。二是要加快醫療體制改革,加強醫德醫風建設,確實把醫療負擔降到合理水平。三是進一步完善定點醫療制度。一方面要提高醫保經辦機構人員業務水平,努力實施有效監管。另一方面要加強定點醫療制度建設,用制度約束醫、患及經辦機構的行為。同時,應逐步提高定點醫療制度的制度層次,最終用法律法規的形式加以規範,使之更具約束力。

【第3篇】關於貧困居民生活情況的調查報告

_____省_____縣_____鎮曾經是_____縣城所在地,地跨一江兩河,是三峽庫區的移民大鎮。在三峽工程建設中,_____鎮順利完成了公路復建和集鎮建設搬遷工作,較好地完成了一、二、三期移民搬遷清庫以及庫區地災治理等項目工程,確保了三峽工程按期蓄水發電通航和庫區的社會穩定與發展,受到了國務院三建委及社會各界的充分肯定。可是,因歷史、社會和自然等多種原因留下的社會問題越來越突出,城鎮貧困居民生活困難、失地農民發展艱難等影響着經濟社會的和諧發展,已到了非解決不可的地步。

一、問題現狀

(一)縣城東遷和移民搬遷過程中原老縣城和香溪集鎮剩下的居民困難突出。其主要特點是:

3、家庭負擔過重。多數貧困居民家庭負擔最重的是子女教育,從國小到國中再到高中,負擔各不相同。其次是房租費,40的貧困居民沒有自己的房屋,每月要30-120元不等的房租費開支。家庭經濟承受力及其脆弱,最擔心家中有人染上疾病。

4、多數家庭住房困難。據調查,現有貧困居民只有25左右的家庭建了房,並且100的負債,大都在3-6萬元。沒建房的家庭只得靠租房或是搭臨時簡易房居住,還有一部分貧困居民則居住在老縣城175米線上經過政府出錢改造的殘值房中。

(三)未就業的大中專畢業生的發展值得關心。1997年大中專畢業生分配製度改革以來,每年都有100多乃至幾百人盲目無序的流向社會。這些人的户口很少遷往農村,一般都是找人託親掛靠在縣、鎮不同單位。他們既不是農民,也不是居民,更不是幹部職工。什麼就業再就業、惠農、社會保障等優惠政策都沾不到邊,更沒有任何生產資料,幾乎成了社會的盲點,發展十分困難。

二、問題影響

複雜的原因造成了這部分人羣生活艱辛,發展困難,若長此下去,將會影響社會穩定,不利構建和諧社會。突出表現有四:

(一)影響社會穩定。多數貧困居民和失地農民家庭子女因經濟條件差只完成了九年義務教育,有的國中未讀完即流向社會,成為社會的負擔。在這部分家庭中,少數子女生活墮落,抽煙酗酒,打牌賭博,打架鬥毆,偷盜搶劫,犯罪現象時有發生。

(二)是影響家庭穩定。在貧困居民和失地農民中,離婚的多,出走的多,留守的多,孤居的多。不少家庭主婦忍耐不住貧寒,不得不拋開朝夕相伴的丈夫和老人小孩離家出走,謀求新的生活出路。貧困限制了子女讀書就業和今後的發展,造成貧困居民和失地農民家庭生活狀況的惡性循環。

(三)是影響政府形象。上述人羣總認為他們為國家建設和社會改革付出了犧牲、做出了奉獻。政府虧待了他們,造成目前狀況的根源在政府。因而,他們埋怨政府,懷疑黨的政策,思想消極,牢騷滿腹。

三、原因分析

造成上屬人員生活貧困和發展困難的主要原因是5個方面:

(一)政策原因。一是國家在出台政策時,考慮農村移民的多,考慮城鎮居民的少,農村居民可以外遷,而城鎮居民不能,農村居民搬遷有房屋補償費、生產安置費、基礎設施費、外遷補助費、過渡期生活補助費、搬遷費等各種補助費用,而城鎮居民搬遷則只有房屋補償和253元/人的搬遷費。城鎮貧困居民與中央的各項惠農政策不沾邊,庫區移民後期扶持政策又享受不到,各級的重視程度又不能與大中城市相比,各項政策對城鎮貧困居民來説顯得有些不公平。二是政策不配套。對於在改革和發展中做出犧牲和奉獻的人羣缺乏配套的政策管理和跟蹤的社會服務,使得他們成了黨恩惠顧的盲區。三是政策滯後。在經濟社會發展中,改革與發展、發展與穩定、建設與吃飯統籌協調不夠,一些領域的政策適應不了日益變化、多元發展、社會轉型的具體社會活動。

(二)社會原因。就老香溪和老縣城而言,蓄水前,老香溪是長江中上游的一個重要港口,非常繁榮,居住在老香溪的居民隨便開個小店、或是出租房屋、或是做點其他事情每月都有不少收入;居住在老縣城的居民,條件更是優越,生活的門路寬廣,勤快一點,每天就有幾十上百元的收入。蓄水後,留下來的居民無論是居住的小環境,還是生存的大環境都發生了深刻地變化,原有的經濟格局被打破,失去了過去的生活來源。佔地移民失去了生產資料,打破了原有的生產生活格局,一時適應不了新的形勢,加之僅有的補償資金用於建房,沒有發展空間。同時,大壩蓄水、縣城東遷失去了往日的商貿優勢,資源匱乏,企業破產重組,庫區產業空心化,就地就業的門路極其狹窄,導致生活與發展十分困難。

(四)自身原因。歷史的原因,導致絕大多數貧困居民很少走出去,視野不開闊。移民搬遷後,限於各方面條件特別是經濟條件的限制,他們也很難走出去,生活圈子變得越來越小,生活的路子越走越窄。經過幾次移民搬遷,有錢有能力和有門路的或是因特殊關係都搬到茅坪去了。留下來的多是一些老弱病殘、少文化、缺技術、無出路的人,缺少發家致富的先決條件,只得依靠周邊環境或是他人過生活。蓄水後周邊環境發生了變化,先前的優越環境不存在了,再也沒有多少好事可幹,他們變得無所適從。

四、對策與建議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要求:按照民主法制、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總要求,以解決人民羣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為重點,着力發展社會事業,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建設和諧文化,完善社會管理,增強社會創造力,走共同富裕道路,實現社會和諧。要建立和諧社會,就必須從長遠來謀劃,努力消除不和諧因素。因此,就着力解決好弱勢羣體的生活及生產發展與建設和諧社會提以下5點建議:

(一)加強政策研究,深化社會管理。爭取政策支持,加大和完善城鎮居民、失地農民以及為改革和建設付出了代價的扶持力度,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建立長效機制,從長遠上解決根本問題。加強和細化社會管理,提高社會服務功能,科學有效的歸屬人口管理、户籍管理、社區管理和政策管理,使社會的每一階層,每一羣體,每一角落都享受到黨的春風和陽光。

(二)加快發展地方經濟,吸納城鎮貧困居民和失地農民就業。要想從根本上解決一個地方弱勢羣體的生活出路問題,唯一的出路就是大力發展地方經濟,用發展的辦法解決發展中遇到的問題。_____縣搶抓三峽工程建設機遇,已逐步邁向工業新縣、旅遊名縣、物流大縣的行列,每年可提供就業崗位都在不斷增加。各級政府要有意識的通過合法程序,吸引城鎮居民、失地農民或零就業家庭成員及未就業的大中專畢業生就業,從更本上解決問題。

(三)提高城鎮低保標準,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歸州作為老縣城所在地,情況特殊,歷史遺留問題較多,貧困居民在庫區移民搬遷中做出了犧牲,縣級人民政府在出台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時,可適當考慮歸州的特殊情況,在政策上給予適度傾斜,真正保證這部分貧困居民,尤其是絕對貧困居民能夠吃得上飯、吃得飽飯。創新機制,建立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的社會保障體系,鼓勵人們參與社會保險,以解決個人和社會的後顧之憂。

(四)加強思想教育引導,堅定他們的生活信心。人生最寶貴的是對生活持積極健康樂觀的態度,從精神上戰勝困難。對於庫區城鎮建設搬遷後留下和新出現的貧困羣體,要幫助他們擺脱貧困,首先要從精神上幫助他們擺脱貧困,要通過各種形式的教育活動,讓他們認識到自身價值的存在,認識到自己不是生活的多餘人,要看到生活的希望,樹立積極向上、奮發進取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五)強化居民技能培訓,鼓勵外出務工創業。在打工經濟已發展成為農(居)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徑的情況下,各級政府要研究具體措施,為他們打工構建信息傳遞、技術培訓、維權保障等機制。社區居委會要逐一對貧困居民家庭進行解剖分析,建立貧困居民外出務工就業信息檔案,派出專人走出去聯繫勞動就業單位,簽訂就業合同,幫助他們融入經濟社會的大潮。

【第4篇】農村居民收入情況調查報告

有關數據表明,近幾年來,燕郊地區農民收入持續不斷增加,年勝一年,對數據深入分析發現,村民們推陳出新,一改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傳統農業模式,發展多項經營的商品農業,另外農民思想也發生轉變,不再固守土地,離鄉務工也推動了農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自從鎮政府提出“農民增加收入一個主要途徑是調整 農業 產業結構”以來,鄉黨委、政府 帶領燕郊村民緊緊圍繞 糧食 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抓調整,突出本地優勢、因地制宜發展訂單農業、大棚農業。在種植小麥,玉米的基礎上,建設大棚生產基地,種植綠色生態食品,憑藉燕郊是北京郊區的良好區位,大棚種植漸漸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相比前幾年來看,2022年農業的比較收益大幅提高提高,農民的人均收入由2500上升到3200。

農民增加收入的另一個主要途徑是外出務工收入據xx年年 統計 ,全鄉總勞力8206人,其中長年外出務工 勞動 力2966人,約佔總人口20.4%。從調查情況來看,外出務工勞動力按每年最低純收入2400元來算,全鄉僅外出務工一項可帶回資金712萬元,人均498元。

在燕郊人民取得驕人的成績同時,也存在着中國底層勞動人民的普遍弱勢。

當前農民的消費開支負但仍然過重,據調查,農民的收入主要支出於農業生產、醫療 費、學費等。由於農業生產資料的價格有較大程度的增長,農業生產的費用仍然要佔農民收入相當大的比例;另外是醫療費用支出,農民一旦生病住院,醫療費用支出比重就大幅度上升,尤其是主要勞動力生病後,致使該家庭勞動力缺乏,常常很快就會返貧。

另外,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不高,雖然鄉黨委,政府加大了對農民的培訓力度,在一定程度上農民的素質有所提高,但是農民的整體素質還有待提高,主要體現在生產 經營 管 理 技能、文化 科學素質和觀念意識等方面,既影響了農業的生產,也影響了勞動力的移,大量的農村剩餘勞動力,外出務工只能做苦力和勞動密度高的行業,未能以勞動力產生勞動價值,造成了人力資源的優勢不能顯現。

農民經營生產方式粗放。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生產規模過於狹小,規模經營還只是少數;二是 科技 含量低,農户缺少農作物新品種的應用、種植、病蟲害有效預防等技術,新種一種家作物要花上三年五年的時間去培育;三是管理粗放,缺少精細耕種的田間管理以及精確的經濟核算,造成了生產資料的極大浪費和生產成本的增加。

農民的信息來源渠道單一。在市場經濟體制下,農户從真正意義上相對獨立的生產經營單位成為相對獨立的經營者和決策者,改革把農民推向市場經濟的前台,農產品以從賣方市場轉向買方市場。在這種情況下,農民正確地掌握信息,指導生產經營成為在市場中取勝的必要條件,但從目前來看農民的信息來源渠道單一,農民信息不靈是農村的一大普遍現象,這就造成了農村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困難加大。

農業結構不合理。一是種植結構不合理,大多數農民仍然把糧食生產作為主要的收入來源,在買方市場的條件下農民增收產困難加大;二是品種不合格,突出表現在經濟作物中“大路”品種多,特色品種少;三是產業化經營程度低,不能形成主導產業品牌做大做強。

近年來,黨中央 國務院 高度重視“三農”問題,連續兩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都是關於“三農”問題的,解決農民增收問題,是當前各級黨委、政府的一箇中心工作,事關全局,意義非凡。 “農業興,農村富;農業穩,農村穩。”可見“三農”問題是當前擺在各級黨委、政府面前的一個重大的緊迫而繁重的政治問題經濟問題。對於燕郊這樣一個農業大鄉來説,要實現富民強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就必須認真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文件精神,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突出抓好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因此促進農民增收必須有新思路和新舉措,採取綜合性措施,在發展戰略、政策措施和工作機制上有一個大轉變。針對上述原因,我認為,要使農民收入保持較快增長,應該如是做。

解放思想,增強市場意識,大力調整產業結構。促進農民增收,就必須加大農業產業增收結構調整力度,自覺按照市場來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想要發展就必須擁有市場,這是農民增收的重要環節。一是增強市場主導意識,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依靠市場引導生產,大力發展“市場農業”和“訂單農業”。按照市場的要求來進行生產,不僅僅要以當前市場為導向,還要以未來的市場變化趨勢為導向,形成“人無我有”的局面,搶佔先機;二是增強 質量 效益意識,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是在農產品相對過剩的背景下進行的,因此調整產業結構必須要適應市場化的需求,把提高農產品質量放在首位,形成“人有我優”的格局,提高農業產業經濟效益;三是增強特色創新意識,調整農業結構不能盲目跟隨,別人怎樣調整就跟着怎樣調整,這不僅僅會嚴重挫傷農民調整農業結構的積極性,還會使農民減收,因此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必須樹立創新意識,注重特色,形成“人優我特”,促進農業增收。

擴大勞動力轉移輸出,大力發展勞務經濟。認真落實省市縣關於加快農村剩餘勞力轉移輸出的政策意見,把發展勞務經濟作為增加農民收入的關鍵措施來抓。一是要強化 宣傳 ,大力營造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輸出的良好氛圍,切實轉變農民“死守家門、固守土地”的封閉觀念,提高勞動力資源的綜合利用率;二是堅持就地轉移的和外出轉移兩手抓,推動農民 就業 多元化,鼓勵農民自主創業,促進農民持久穩定增收。

大力發展二三產業,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促進農民增收,單純從大農業方面來促進是遠遠不夠的,保持農業的穩定發展,大力發展二三產業,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民增收困難的問題,有道是“無工不富”。因此促進農民增收必須大力發展二三產業,進一步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促進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一是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引進勞動密集型企業,促進農民進廠就業,使一些有後顧之憂的農民既能搞好農業生產,又能增加勞務收入;二是加快小城鎮建設步伐,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引導農民“洗腳上岸”,發展個體商貿業和運輸業,多方面拓寬增收渠道,保持農業增收穩定。

強化培訓,逐步提高農民科技素質。科學技術的第一生產力,當今科技進步日新月異,農民素質偏低已成為制約農民增收的瓶頸,要促進農民增收,就必須突破這個瓶頸,提高農民的科技素質。一是充分利用 廣播 、電視 、雜誌、互聯網等手段,為農民解疑釋難,最快捷的推廣農業實用科技,普及農村致富實用技術,滿足人民對科技的渴求;二是利用省市扶貧培訓的契機,使一批農業生產骨幹走出去,洗腳上岸進課堂,培養他們的市場頭腦和科技頭腦,提高一切圍繞市場轉,一切依靠科技乾的致富本領,再讓他們去培訓農民,起到以點帶面的效果。

夯實農業基礎,為農民增收創造條件。一是鼓勵農民 組織 農業 協會 ,按市場化要求組建股份公司,採取“公司+基地+農户”和“公司+協會+農户”的方式,開展農產品流通,農業生產及農村 社區 服 務 ,促進農產品的產供銷市場一體化,拓展增收空間。二是優化基層幹 部隊 伍,着力選擇和和使用有技術、

有經濟頭腦的農村基層幹部,團結帶領農民發家致富,務實創新的開展工作,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發展。三是加大資金投入,夯實農業基礎,增強農業發展後勁;加大資金籌措力度,積極編報項目向上爭取資金,搞好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的規劃和管理;加強農田 水利 設施建設,確保農業穩產高效;加快農業新機具的推廣,推動農業機械化步伐,提高農民勞動效率;加快實施農村實事工程,改善農民生活條件,優化農業生態環境,促進農業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

發展農村經濟,進一步增加農民收入,確保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發展,使農民這個羣體隨着經濟的發展,儘快富裕起來,是我們在全面建設小康構建 和諧社會 中所不能迴避和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為此我們必須從實際出發,增強促進農民增收的緊迫感和自覺性,振奮精神、紮實工作,儘快實現農業收入的較快增長,努力開拓農業和農村工作新局面,為建設小康燕郊、和諧燕郊做出更大的貢獻。

【第5篇】海州區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情況的調查報告

為了進一步推動我區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以下簡稱城鄉低保)工作深入開展,有效促進保增長、保民生、保發展有關政策的貫徹落實,根據人大常委會的工作安排,6月中旬,我們組織調查組,通過實地走訪、座談等形式,對我區城鄉低保工作有了基本瞭解。現將調查情況報告如下:

一、我區城鄉低保工作基本情況

1、領導重視,提高認識。區政府和民政部門始終把抓好低保工作做為貫徹落實以人為本科學發展觀的實際行動,建立了區、鄉鎮(街道)、村(社區)三級城鄉低保工作機制,工作職責明確,形成了政府領導、民政主管、部門配合、基層落實的管理體制。結合我區實際,先後下發了《海州區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暫行辦法》、《海州區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暫行辦法》等一系列規範性文件。通過懸掛橫幅、張貼標語、發放宣傳資料等形式廣泛宣傳低保政策,使黨和政府的惠民政策家喻户曉。定期舉辦區、鄉鎮(街道)、村(社區)低保工作人員的業務培訓,不斷提高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

2、制度完善,操作規範。在開展城鄉低保工作中,區政府和民政部門結合實際,不斷健全完善各項工作制度,優化低保工作方式、方法,促進低保工作水平的不斷提高。全區城鄉低保對象實行一户一檔分級管理和網絡化管理,在具體管理上,規範了最低生活保障的准入和退出機制,做到了動態管理下的應保盡保、應退盡退。在今年開展的複審中,有81户因生活條件改善等原因而被取消了低保。

3、資金到位,統一發放。區財政每年將城鄉低保配套資金列入財政預算,民政部門想方設法積極向上爭取低保補助金。為了加強對全區城鄉低保資金的發放管理,我區財政統一設立低保資金專户,低保資金由財政部門按民政部門核准的數字,將低保資金撥付到指定的銀行,統一打卡發放,低保資金髮放效率得到提高,低保資金管理更加規範,確保了低保資金的安全和專款專用,杜絕了擠佔、挪用、剋扣等現象的發生,政府信譽度也得到了進一步提升。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是申請對象多,收入核實難。低保範圍均以家庭收入為標準,家庭收入具有很大的隱蔽性和不確定性,低保工作人員不可能完全準確核實申請人的家庭收入,這也是容易造成低保對象不準確的制度性根源,同時也為人情保、關係保提供了滋生的空間。

二是低保隊伍建設還需要加強。部分基層低保工作人員對低保政策瞭解不夠,運用低保政策不夠熟練,在執行中容易出現偏離或違背低保政策的現象,從而造成一些不好的社會影響。

三是少數人思想認識存在誤區。針對低保對象的優惠待遇越來越多,少數人把低保當成永久性福利,當做養老保障,造成就業不如吃低保等現象。

三、幾點建議

城鄉低保工作是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內容和基礎工程,是保障民生、維護民利、穩定民心的重要舉措。針對我區城鄉低保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以下建議:

1、加大宣傳力度,進一步提高幹部羣眾思想認識。城鄉低保工作政策性強、涉及面廣、工作難度大。區政府和相關職能部門要通過多種渠道,採取多種形式,在幹部羣眾中廣泛、深入宣傳低保法規、政策,提高全社會對低保工作的認識。要改變落後觀念,積極引導羣眾由主動申請低保向積極走出低保的轉變。通過宣傳,不斷提高政策公開透明度,提升政府公信力,從而降低上訪率,推動城鄉低保工作的有序開展。

2、強化動態管理,進一步完善城鄉低保工作機制。一是建立健全與低保相配套的救助制度,把低保與醫療救助、子女入學、廉價住房等配套政策結合起來,完善以低保為主體的社會救助體系。就業部門要加強對低保對象的就業培訓,努力促進低保對象就業,使有勞動能力的低保對象逐步退出低保。二是加強對全區城鄉低保對象的跟蹤調查核實,力求動態管理的準確性、及時性,要根據低保家庭收入變化進行核審調整,根據具體情況取消或降低補助金,對低保對象做到進出有序。

3、夯實隊伍建設,進一步提升城鄉低保工作水平。基層低保管理工作力量薄弱是影響低保工作順利開展的突出問題。要根據工作需要,選配綜合素質高、業務能力強的人員充實到低保工作隊伍中來。同時,要加大對低保工作人員的業務培訓力度,定期組織低保工作人員學習相關的法律法規和業務知識,在培訓中突出理論與實際結合,注重工作經驗交流,不斷強化低保工作人員的職業道德,提高業務能力,增強責任意識,確保城鄉低保各項工作落到實處。

【第6篇】鎮農村居民收入情況的調查報告

有關數據表明,近幾年來,地區農民收入持續不斷增加,年勝一年,對數據深入分析發現,村民們推陳出新,一改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傳統農業模式,發展多項經營的商品農業,另外農民思想也發生轉變,不再固守土地,離鄉務工也推動了農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自從鎮政府提出“農民增加收入一個主要途徑是調整 農業 產業結構”以來,鄉黨委、政府 帶領村民緊緊圍繞 糧食 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抓調整,突出本地優勢、因地制宜發展訂單農業、大棚農業。在種植小麥,玉米的基礎上,建設大棚生產基地,種植綠色生態食品,憑藉是北京郊區的良好區位,大棚種植漸漸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相比前幾年來看,農業的比較收益大幅提高提高,農民的人均收入由2500上升到3200.。

農民增加收入的另一個主要途徑是外出務工收入據 統計 ,全鄉總勞力8206人,其中長年外出務工 勞動 力2966人,約佔總人口20.4%。從調查情況來看,外出務工勞動力按每年最低純收入2400元來算,全鄉僅外出務工一項可帶回資金712萬元,人均498元。

在人民取得驕人的成績同時,也存在着中國底層勞動人民的普遍弱勢。

當前農民的消費開支負但仍然過重,據調查,農民的收入主要支出於農業生產、醫療 費、學費等。由於農業生產資料的價格有較大程度的增長,農業生產的費用仍然要佔農民收入相當大的比例;另外是醫療費用支出,農民一旦生病住院,醫療費用支出比重就大幅度上升,尤其是主要勞動力生病後,致使該家庭勞動力缺乏,常常很快就會返貧。

另外,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不高,雖然鄉黨委,政府加大了對農民的培訓力度,在一定程度上農民的素質有所提高,但是農民的整體素質還有待提高,主要體現在生產 經營 管 理 技能、文化 科學素質和觀念意識等方面,既影響了農業的生產,也影響了勞動力的移,大量的農村剩餘勞動力,外出務工只能做苦力和勞動密度高的行業,未能以勞動力產生勞動價值,造成了人力資源的優勢不能顯現。

農民經營生產方式粗放。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生產規模過於狹小,規模經營還只是少數;二是 科技 含量低,農户缺少農作物新品種的應用、種植、病蟲害有效預防等技術,新種一種家作物要花上三年五年的時間去培育;三是管理粗放,缺少精細耕種的田間管理以及精確的經濟核算,造成了生產資料的極大浪費和生產成本的增加。

農民的信息來源渠道單一。在市場經濟體制下,農户從真正意義上相對獨立的生產經營單位成為相對獨立的經營者和決策者,改革把農民推向市場經濟的前台,農產品以從賣方市場轉向買方市場。在這種情況下,農民正確地掌握信息,指導生產經營成為在市場中取勝的必要條件,但從目前來看農民的信息來源渠道單一,農民信息不靈是農村的一大普遍現象,這就造成了農村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困難加大。

農業結構不合理。一是種植結構不合理,大多數農民仍然把糧食生產作為主要的收入來源,在買方市場的條件下農民增收產困難加大;二是品種不合格,突出表現在經濟作物中“大路”品種多,特色品種少;三是產業化經營程度低,不能形成主導產業品牌做大做強。

近年來,黨中央 國務院 高度重視“三農”問題,連續兩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都是關於“三農”問題的,解決農民增收問題,是當前各級黨委、政府的一箇中心工作,事關全局,意義非凡。 “農業興,農村富;農業穩,農村穩。”可見“三農”問題是當前擺在各級黨委、政府面前的一個重大的緊迫而繁重的政治問題經濟問題。對於這樣一個農業大鄉來説,要實現富民強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就必須認真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文件精神,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突出抓好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因此促進農民增收必須有新思路和新舉措,採取綜合性措施,在發展戰略、政策措施和工作機制上有一個大轉變。針對上述原因,我認為,要使農民收入保持較快增長,應該如是做。

解放思想,增強市場意識,大力調整產業結構。促進農民增收,就必須加大農業產業增收結構調整力度,自覺按照市場來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想要發展就必須擁有市場,這是農民增收的重要環節。一是增強市場主導意識,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依靠市場引導生產,大力發展“市場農業”和“訂單農業”。按照市場的要求來進行生產,不僅僅要以當前市場為導向,還要以未來的市場變化趨勢為導向,形成“人無我有”的局面,搶佔先機;二是增強 質量 效益意識,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是在農產品相對過剩的背景下進行的,因此調整產業結構必須要適應市場化的需求,把提高農產品質量放在首位,形成“人有我優”的格局,提高農業產業經濟效益;三是增強特色創新意識,調整農業結構不能盲目跟隨,別人怎樣調整就跟着怎樣調整,這不僅僅會嚴重挫傷農民調整農業結構的積極性,還會使農民減收,因此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必須樹立創新意識,注重特色,形成“人優我特”,促進農業增收。

擴大勞動力轉移輸出,大力發展勞務經濟。認真落實省市縣關於加快農村剩餘勞力轉移輸出的政策意見,把發展勞務經濟作為增加農民收入的關鍵措施來抓。一是要強化 宣傳 ,大力營造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輸出的良好氛圍,切實轉變農民“死守家門、固守土地”的封閉觀念,提高勞動力資源的綜合利用率;二是堅持就地轉移的和外出轉移兩手抓,推動農民 就業 多元化,鼓勵農民自主創業,促進農民持久穩定增收。

大力發展二三產業,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促進農民增收,單純從大農業方面來促進是遠遠不夠的,保持農業的穩定發展,大力發展二三產業,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民增收困難的問題,有道是“無工不富”。因此促進農民增收必須大力發展二三產業,進一步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促進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一是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引進勞動密集型企業,促進農民進廠就業,使一些有後顧之憂的農民既能搞好農業生產,又能增加勞務收入;二是加快小城鎮建設步伐,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引導農民“洗腳上岸”,發展個體商貿業和運輸業,多方面拓寬增收渠道,保持農業增收穩定。

強化培訓,逐步提高農民科技素質。科學技術的第一生產力,當今科技進步日新月異,農民素質偏低已成為制約農民增收的瓶頸,要促進農民增收,就必須突破這個瓶頸,提高農民的科技素質。一是充分利用 廣播 、電視 、雜誌、互聯網等手段,為農民解疑釋難,最快捷的推廣農業實用科技,普及農村致富實用技術,滿足人民對科技的渴求;二是利用省市扶貧培訓的契機,使一批農業生產骨幹走出去,洗腳上岸進課堂,培養他們的市場頭腦和科技頭腦,提高一切圍繞市場轉,一切依靠科技乾的致富本領,再讓他們去培訓農民,起到以點帶面的效果。

夯實農業基礎,為農民增收創造條件。一是鼓勵農民 組織 農業 協會 ,按市場化要求組建股份公司,採取“公司+基地+農户”和“公司+協會+農户”的方式,開展農產品流通,農業生產及農村 社區 服 務 ,促進農產品的產供銷市場一體化,拓展增收空間。二是優化基層幹 部隊 伍,着力選擇和和使用有技術、

有經濟頭腦的農村基層幹部,團結帶領農民發家致富,務實創新的開展工作,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發展。三是加大資金投入,夯實農業基礎,增強農業發展後勁;加大資金籌措力度,積極編報項目向上爭取資金,搞好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的規劃和管理;加強農田 水利 設施建設,確保農業穩產高效;加快農業新機具的推廣,推動農業機械化步伐,提高農民勞動效率;加快實施農村實事工程,改善農民生活條件,優化農業生態環境,促進農業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

發展農村經濟,進一步增加農民收入,確保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發展,使農民這個羣體隨着經濟的發展,儘快富裕起來,是我們在全面建設小康構建 和諧社會 中所不能迴避和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為此我們必須從實際出發,增強促進農民增收的緊迫感和自覺性,振奮精神、紮實工作,儘快實現農業收入的較快增長,努力開拓農業和農村工作新局面,為建設小康、和諧做出更大的貢獻。

【第7篇】暑期社會實踐調研報告之某鎮居民收入情況

7月20日,我們實踐團在新橋鎮的大集市上針對當地居民的收入情況展開調研。

雖然下着濛濛細雨,但是我們的調研員們都活躍的穿梭在熙熙攘攘的人羣之中,當地的人們也很熱情的接受我們的調研。

在調研中我們主要了解到當地人的主要收入來源是在當地的工廠打工和種莊稼。新橋鎮是一個產鞋大鎮,當地的大部分男勞動力都是在鞋廠打工,還有部分婦女也在那裏打工。調研中一位大媽告訴我説在鞋廠中幹得好的話可以一年可以掙2—3萬元。

而新橋當地居民的另一大收入來源就是種莊稼。據瞭解當地的主要農作物有小麥、玉米和花生等。在調研中一位大叔和我説:“原來很多農民不願意種地,但現在國家政策好了,中的不但不要錢還有補貼,他們村中很多勞動力都返回村中種地了。”

因為我們在調研的時候時值大集市,一位買甜瓜的大叔向我介紹了他的家庭情況。他説他家有四口人,他、他的妻子還有他的兩個兒子。他的妻子在鞋廠上班,而他就是在家種地和賣水果。他的大兒子已經結婚了,他的小兒子在上高中,他的家庭情況在他們村中屬於中上等,已經基本屬於小康社會了。

在這次調研活動中,我學到了好多好多,這是我在書本中學不到的,即使有,絕多沒有如此的深刻。這樣得來的是在心中刻苦銘心的。當代大學生應該在實踐中認識自己認識社會,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啊!

【第8篇】關於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情況的調查報告

關於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情況的調查報告

根據區人大常委會20xx年度工作要點的安排,為進一步推動我區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深入開展,監督政府將這項“民心工程”真正落到實處,為低保家庭正常生活提供保障,切實維護社會穩定。我辦在新年伊始,利用一週時間對我區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情況進行了調查。

通過聽取區民政局的工作彙報,分別到湖西和紅旗等街道社區進行實地座談、調查等形式,對我區低保工作情況有了基本的瞭解。現將調查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20xx年,全區共有11,787户、31,316人享受到了城市低保,上述低保對象完全按照《長春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若干規定》(試行)的要求進行管理和救助,共發放低保金1036.9萬元,基本上做到了應保盡保。幾年來,區政府一直高度重視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把這項“民心工程”作為政府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區政府投入200萬元在全市率先成立了“扶貧超市”,至20xx年5月全區8個街道全部成立了“陽光超市”。其中南湖街道湖東社區“陽光超市”在20xx年5月迎接了總書記、國家主席胡錦濤同志的視察。

在區政府的積極努力下,目前,我區已經基本形成了組織健全、制度完善、措施配套、運轉有序的城市低保工作機制。20xx年1月,我區代表長春市在重慶街道接受了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解決困難羣眾社會保障問題專項調研,低保工作受到檢查組的充分認可,為朝陽區乃至長春市爭得了榮譽。

20xx年4月,在我區召開了全市“陽光超市”現場會;20xx年9月,全市低保金實物發放試點在我區實行。標誌着我區低保工作已經走在了全市前列,並繼續向着更高的水平邁進。

二、主要工作

(一)領導重視,組織嚴密,為全區低保工作開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區政府領導十分重視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把此項工作作為關係全區安定團結大局的大事來抓,作為踐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具體體現。

政府年初財政預算都要優先安排低保資金,確保低保金全額到位,區財政和審計部門實行聯審制度,保證資金封閉運行,專款專用。為保證低保工作運行順暢,落實到位,政府建立了由常務副區長直接負責,區民政局具體操作,各街、鎮民政科長、民政助理、社區主任、低保專幹分工把關的低保組織體系,上下聯動,目標明確,責任清楚。

社區低保評議小組定期召開低保工作會,瞭解轄區內低保情況,及時調整工作重點,力求為低保户解決實際困難。政府領導重視,工作支持,為我區低保工作順利、全面開展,提供了有力的資金和組織保障。

【第9篇】寧波市居民假期出行情況的調查報告

近幾年來,寧波的旅遊業發展日益紅火,各旅行社也此起彼伏的出現,旅遊更成了寧波市居民生活中一項不可或缺的事情。

於是,我們調查小組特地對範江岸小區進行了定點的問卷調查,一共發放100份,回收了100份,回收率100%。通過這次調查,目的在於瞭解寧波市居民,尤其是在假期的出行情況,同時也可從中發現本市旅遊業的某些不足之處,能為有關部門提供點意見或建議,現將調查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1.出行情況:

根據問卷調查所得,寧波市居民雙休日、節假日真正出行的人較少,且每次出行時間間隔較長。下面是些有關數據,即可證明:在家基本不外出的(包括在家休息、在家打掃衞生、給自己充電學習)佔51.5%,剩下的48.5%包括了外出旅遊、走親訪友和購物逛街,而真正外出旅遊的也只佔全部人數的15%。其中39.6%的人已經有1年甚至更多年沒外出旅遊了。

2.出行目的:

如今人們出行目的各異,休閒觀光、探親訪友多種多樣,至於寧波市民的出行目的如下圖所示:

3.出行方式:

據我所知,如今的出行方式主要有兩種,跟團出遊和自助旅遊。當然兩種方式各有利弊,而我們74%的市民選擇了自助旅遊,原因很簡單,多數人認為可以省錢,當然時間、路線方面可以自由支配,不像跟團去那麼貴。

在問及旅遊形式時,有將近一半的居民選擇了傳統觀光型的旅遊方式,這是與出行目的較為符合的。同時,我也發現有30%左右的人選擇了野營探險型。這説明,在出行人之中年輕人佔了不少的比例。

4.出行的注意點:

在居民的心中,我們在旅遊時通常最擔心的還是天氣和安全兩大因素。這兩點直接能導致此次旅遊的順利進行,誰都希望一路順風而去,滿“載”而歸,即使累點也無所謂。

當然問到黃金週是否願意出行時,我所調查的11户家庭絕大部分都説不會,有的則不肯定。因為他們認為黃金週出行的人太多,交通擁擠,給旅遊帶來諸多不便;同時各種花費也隨之上漲,自然不能盡興而歸,還不如其他時間出行更好。

5.對旅遊地的評價:

據調查,寧波市居民除對交通、景點評價較好之外,其餘的住宿、餐飲、旅行社、導遊服務都認為一般。他們認為寧波的旅行社報價不明,服務欠好,導遊的個人素質也有待提高;同時,寧波景點少而散,門票價格又高,少特色旅遊,希望有關部門進一步研究、開發。

二、原因:

對本次調查的情況有了基本瞭解之後,我經過認真細緻的分析研究,總結了以下幾點原因:

首先,寧波作為正在全速發展的新興城市,人們的生活節奏自然變快,導致市民們缺乏時間外出旅遊;有時間的也多數選擇了短線。

其次,那些居民多為工薪階層,有限的收入支付不起較為昂貴的旅遊費用,因此也減少了出行次數或選擇了短線。

再次,寧波雖然有着較為久遠的文化歷史,但開發較晚,景點不多且分散,同時景點又缺少特色,這樣一來,又限制了短線旅遊的進一步發展。

最後,寧波的旅遊業發展不夠完善。寧波的旅行社個數也不少,為何生意並不紅火呢?許多旅行社紛紛打出低價旅行路線,可為何還是少遊客呢?這與旅行社發展不健全有關。市民希望跟團去有較為合理的價格,有較好的導遊服務,給出行帶來方便,而寧波旅行社在這些方面做得都不到位。

三、意見及建議:

針對上述四點原因,我總結了幾點意見和建議:

我覺得當務之急應該是打造甬城文化,發展特色景點,注重“長短結合”,把寧波的悠久歷史及文化介紹出去。這樣文化、景點雙管齊下,寧波才能成為旅遊新城。比如我們的梁祝、河姆渡等已小有名氣,但浙東大峽谷、天下玉苑等如今還並不出名。所以我們應該在原有的景點上多發展新景點,不但在市區內發展,而且還要在全大市發展,餘姚、象山、寧海等地好的自然風光及人文景觀有的是,我們應該充分利用現有的資源開發有價值的景點羣,形成“長短結合”旅遊,不但能吸引本地遊人,更能招來外地及國外遊客。

當然,這些離不開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政府推行有利於旅遊業的政策,為旅遊部門做堅強的後盾。通過市定時定點搞的有影響的大型活動來帶動市旅遊熱潮,以及充分利用兩個“黃金週”的效應。因此,像“寧波國際服裝節”這樣的活動就是典型。

還有就是旅行社的健康發展的問題。他們可以把自己打造成特色旅行社,適合各個層次市民的需要。在各自發展的同時,注重集體以“誠實守信,熱心服務”為宗旨,做到真心為遊人,這樣才會有更大的市場。例如,可以針對市民收入,開闢特色市場,制定合理價格,開展“市民實惠遊”遊線等。還可以根據我市景點少而散的特點,開專線遊車,分別組織長線遊或短線遊等,這樣既能滿足遊人的目的,也給自己帶來收益。當然,對導遊素質的提高,對旅行社服務信譽的改善,旅行社也是刻不容緩的。

同時,要想提高市民出行率,調動市民出行的積極性是至關重要的。所謂“天時、地利、人合”。只有“人合”了,事情才會更好辦。

當然,做好這些事需要時間,需要人力、物力、財力,所以我們不急,慢慢來,發展好了,一步到位,到時候就不怕寧波市民沒有出遊地,就不怕寧波旅遊業會不振興

【第10篇】城鎮貧困居民家庭基本情況調查報告

摘要:通過對城鎮貧困居民家庭基本情況的調查分析,説明了當前城鎮貧困產生的根源,結合實際分析了以社會最低保障制度為主的社會救助制度的利弊,並結合實際提出有針對性的改進建議。

關鍵詞:貧困;社會保障;社會救助;地區收入差異

改革開放以來,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城鎮居民個人收入總量迅速增加,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明顯提高。但是,與這一主要發展趨勢不協調的是城鎮貧困羣體的不斷增加,城市貧困現象已經成為我國不可忽視的社會問題。雖然我國在社會救助方面已經採取了相應的措施,但仍存在一些弊端,我們必須盡一步完善社會救助制度,兼顧效率和公平,縮小地區、城鄉之間的差異,保障公民基本生活,促進社會公平,維護社會穩定。

1城市貧困居民現狀及其特點

1.1現狀

分析2022年幾個省市城鎮居民的基本生活狀況的問卷調查可以看出其以下特點:

1.不同類型區域與城市的貧困程度差異較大

2.城鎮貧困問題有適當程度的緩解

近幾年的城鎮貧困發生率基本在6%-8%,而2022年的這一數字下降到5.3%,貧困問題有適當程度的緩解,這得益與我國建立的社會保障制度和社會救助計劃的多年累積效應。近幾年來,我國不但致力於解決農村貧困人口問題,而且也更加關注城市貧困羣體,相繼建立和完善各種社會保障制度,健全社會救助計劃。

2致貧原因分析

我國城市居民致貧原因主要反映在三個方面:一是宏觀經濟因素,即由於區域產業的結構調整與企業破產,致使職工下崗與失業,家庭實際收入減少;二是個人因素,如個人健康問題、素質問題、擇業觀念等原因,導致不能從事或只能從事低收入工作;三是家庭因素,如贍養係數大或其他負擔過重等等。

本調查問卷設計了五個具體原因和一項其他原因。

從調查結果看,首要原因是無固定職業;其次是下崗;並列第三的是子女上學和其他;第五是意外事故;第六是天災。

其中,無固定職業的比例最大,為40%,所佔比例將近一半。其次是下崗,所佔比例為16%。這一現象的產生與我國這些年來的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經濟結構調整和企業轉換經營機制是分不開的。一些受舊體制束縛的行業和企業,人浮於事,宂員膨脹,工作效率低,經濟效益差,無法適應市場經濟競爭的需要,企業陷入極大的困境。國家實行經濟體制改革(尤其是國有企業改革),使下崗、失業人員大量增加,造成其收入下降,陷入經濟困難。這一宏觀經濟因素已經成為當前城鎮致貧的主要因素,應當予以重視。

根據調查結果,子女上學已成為城市居民貧困第三大原因。隨着我國國民經濟的增長和物價指數的提高,教育費用也水漲船高,在居民消費開支中,教育開支佔有很大的比例,這對本來生活上就難以維繼的貧困居民來造成很大的壓力,對子女教育費用的支出可能導致其更加貧困。調查結果顯示,其他致貧原因主要來自貧困居民家庭因素,如子女患病、主要勞動者身體狀況差失去勞動能力、家庭突遭變故等。

3政策建議

對於低保户最須解決的問題,本次調查列出了六個項目,即“提高最低保障水平”、“建立醫療保險機制”、“建立助學機制”、“給介紹一份合適的工作”和“建立養老機制”。根據調查結果,列為解決的問題首位的是工作問題,其次是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接下來依次是建立醫療保險機制、助學機制和建立養老機制。

我國現階段主要通過社會救助制度解決城市貧困問題。其主要是由政府牽頭,通過法律保障,建立社會救助制度。我國針對城市貧困的社會救助制度主要包括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醫療救助制度、教育救助制度、住房救助制度、災害救助制度。其中,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城市救助制度的核心,在解決當前貧困問題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解決了我國大量下崗失業人員基本生活問題。正如調查結果所示,最低生活保障水平是城鎮居民所關注的焦點之一,所以我們應該充分發揮低保制度的優越性藉以解決當前城鎮貧困問題。但是這項制度在實踐中存在一些問題,必須加以重視,如:低保制度覆蓋範圍過窄、低保制度的管理問題、低保標準不夠合理、低保制度的公平與效率問題等。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調查結果,雖然要求提高最低保障水平的人佔了相當大的比重,但是有更多的人希望得到一份合適的工作。政府應該積極實施再就業工程,多方面擴大就業渠道。具體建議如下:

(1)實施再就業培訓計劃,提高貧困勞動者素質和職業技能水平,為再就業提供保障。

(2)通過發展勞動力市場,積極轉換就業機制,從以行政安置為主向以市場配置為主轉變。

(3)鼓勵各地、各部門根據自身情況,增大就業安置量。組織失業職工參與以服務街道為主的便民利民活動、公益勞動、家庭手工業等進行生產自救。

(4)聯合社會力量,建立生產自救基地,鼓勵失業人員從事個體經營。

從政策上扶持再就業工程,鼓勵社會提供新的就業崗位。

【第11篇】對鄉鎮農村居民收入情況調查報告

有關數據表明,近幾年來,地區農民收入持續不斷增加,年勝一年,對數據深入分析發現,村民們推陳出新,一改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傳統農業模式,發展多項經營的商品農業,另外農民思想也發生轉變,不再固守土地,離鄉務工也推動了農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自從鎮政府提出“農民增加收入一個主要途

徑是調整 農業 產業結構”以來,鄉黨委、政府 帶領村民緊緊圍繞 糧食 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抓調整,突出本地優勢、因地制宜發展訂單農業、大棚農業。在種植小麥,玉米的基礎上,建設大棚生產基地,種植綠色生態食品,憑藉是北京郊區的良好區位,大棚種植漸漸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相比前幾年來看,農業的比較收益大幅提高提高,農民的人均收入由2500上升到3200.。

農民增加收入的另一個主要途徑是外出務工收入據 統計 ,全鄉總勞力8206人,其中長年外出務工 勞動 力2966人,約佔總人口20.4%。從調查情況來看,外出務工勞動力按每年最低純收入2400元來算,全鄉僅外出務工一項可帶回資金712萬元,人均498元。

在人民取得驕人的成績同時,也存在着中國底層勞動人民的普遍弱勢。

當前農民的消費開支負但仍然過重,據調查,農民的收入主要支出於農業生產、醫療 費、學費等。由於農業生產資料的價格有較大程度的增長,農業生產的費用仍然要佔農民收入相當大的比例;另外是醫療費用支出,農民一旦生病住院,醫療費用支出比重就大幅度上升,尤其是主要勞動力生病後,致使該家庭勞動力缺乏,常常很快就會返貧。

另外,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不高,雖然鄉黨委,政府加大了對農民的培訓力度,在一定程度上農民的素質有所提高,但是農民的整體素質還有待提高,主要體現在生產 經營 管 理 技能、文化 科學素質和觀念意識等方面,既影響了農業的生產,也影響了勞動力的移,大量的農村剩餘勞動力,外出務工只能做苦力和勞動密度高的行業,未能以勞動力產生勞動價值,造成了人力資源的優勢不能顯現。

農民經營生產方式粗放。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生產規模過於狹小,規模經營還只是少數;二是 科技 含量低,農户缺少農作物新品種的應用、種植、病蟲害有效預防等技術,新種一種家作物要花上三年五年的時間去培育;三是管理粗放,缺少精細耕種的田間管理以及精確的經濟核算,造成了生產資料的極大浪費和生產成本的增加。

農民的信息來源渠道單一。在市場經濟體制下,農户從真正意義上相對獨立的生產經營單位成為相對獨立的經營者和決策者,改革把農民推向市場經濟的前台,農產品以從賣方市場轉向買方市場。在這種情況下,農民正確地掌握信息,指導生產經營成為在市場中取勝的必要條件,但從目前來看農民的信息來源渠道單一,農民信息不靈是農村的一大普遍現象,這就造成了農村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困難加大。

農業結構不合理。一是種植結構不合理,大多數農民仍然把糧食生產作為主要的收入來源,在買方市場的條件下農民增收產困難加大;二是品種不合格,突出表現在經濟作物中“大路”品種多,特色品種少;三是產業化經營程度低,不能形成主導產業品牌做大做強。

近年來,黨中央 國務院 高度重視“三農”問題,連續兩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都是關於“三農”問題的,解決農民增收問題,是當前各級黨委、政府的一箇中心工作,事關全局,意義非凡。 “農業興,農村富;農業穩,農村穩。”可見“三農”問題是當前擺在各級黨委、政府面前的一個重大的緊迫而繁重的政治問題經濟問題。對於這樣一個農業大鄉來説,要實現富民強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就必須認真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文件精神,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突出抓好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因此促進農民增收必須有新思路和新舉措,採取綜合性措施,在發展戰略、政策措施和工作機制上有一個大轉變。針對上述原因,我認為,要使農民收入保持較快增長,應該如是做。

解放思想,增強市場意識,大力調整產業結構。促進農民增收,就必須加大農業產業增收結構調整力度,自覺按照市場來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想要發展就必須擁有市場,這是農民增收的重要環節。一是增強市場主導意識,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依靠市場引導生產,大力發展“市場農業”和“訂單農業”。按照市場的要求來進行生產,不僅僅要以當前市場為導向,還要以未來的市場變化趨勢為導向,形成“人無我有”的局面,搶佔先機;二是增強 質量 效益意識,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是在農產品相對過剩的背景下進行的,因此調整產業結構必須要適應市場化的需求,把提高農產品質量放在首位,形成“人有我優”的格局,提高農業產業經濟效益;三是增強特色創新意識,調整農業結構不能盲目跟隨,別人怎樣調整就跟着怎樣調整,這不僅僅會嚴重挫傷農民調整農業結構的積極性,還會使農民減收,因此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必須樹立創新意識,注重特色,形成“人優我特”,促進農業增收。 擴大勞動力轉移輸出,大力發展勞務經濟。認真落實省市縣關於加快農村剩餘勞力轉移輸出的政策意見,把發展勞務經濟作為增加農民收入的關鍵措施來抓。一是要強化 宣傳 ,大力營造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輸出的良好氛圍,切實轉變農民“死守家門、

固守土地”的封閉觀念,提高勞動力資源的綜合利用率;二是堅持就地轉移的和外出轉移兩手抓,推動農民 就業 多元化,鼓勵農民自主創業,促進農民持久穩定增收。

大力發展二三產業,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促進農民增收,單純從大農業方面來促進是遠遠不夠的,保持農業的穩定發展,大力發展二三產業,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民增收困難的問題,有道是“無工不富”。因此促進農民增收必須大力發展二三產業,進一步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促進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一是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引進勞動密集型企業,促進農民進廠就業,使一些有後顧之憂的農民既能搞好農業生產,又能增加勞務收入;二是加快小城鎮建設步伐,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引導農民“洗腳上岸”,發展個體商貿業和運輸業,多方面拓寬增收渠道,保持農業增收穩定。

強化培訓,逐步提高農民科技素質。科學技術的第一生產力,當今科技進步日新月異,農民素質偏低已成為制約農民增收的瓶頸,要促進農民增收,就必須突破這個瓶頸,提高農民的科技素質。一是充分利用 廣播 、電視 、雜誌、互聯網等手段,為農民解疑釋難,最快捷的推廣農業實用科技,普及農村致富實用技術,滿足人民對科技的渴求;二是利用省市扶貧培訓的契機,使一批農業生產骨幹走出去,洗腳上岸進課堂,培養他們的市場頭腦和科技頭腦,提高一切圍繞市場轉,一切依靠科技乾的致富本領,再讓他們去培訓農民,起到以點帶面的效果。

夯實農業基礎,為農民增收創造條件。一是鼓勵農民 組織 農業 協會 ,按市場化要求組建股份公司,採取“公司+基地+農户”和“公司+協會+農户”的方式,開展農產品流通,農業生產及農村 社區 服 務 ,促進農產品的產供銷市場一體化,拓展增收空間。二是優化基層幹 部隊 伍,着力選擇和和使用有技術、

有經濟頭腦的農村基層幹部,團結帶領農民發家致富,務實創新的開展工作,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發展。三是加大資金投入,夯實農業基礎,增強農業發展後勁;加大資金籌措力度,積極編報項目向上爭取資金,搞好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的規劃和管理;加強農田 水利 設施建設,確保農業穩產高效;加快農業新機具的推廣,推動農業機械化步伐,提高農民勞動效率;加快實施農村實事工程,改善農民生活條件,優化農業生態環境,促進農業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

發展農村經濟,進一步增加農民收入,確保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發展,使農民這個羣體隨着經濟的發展,儘快富裕起來,是我們在全面建設小康構建 和諧社會 中所不能迴避和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為此我們必須從實際出發,增強促進農民增收的緊迫感和自覺性,振奮精神、紮實工作,儘快實現農業收入的較快增長,努力開拓農業和農村工作新局面,為建設小康、和諧做出更大的貢獻。

【第12篇】居民住房情況調研報告

為了進一步深化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貫徹落實中宣部、中央文明辦、教育部、共青團中央就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社會實踐提出意見,提高《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教學的針對性和時效性,遼寧大學對教學環節、教學方式進行了改革,作為09級本科生中的一員,很高興可以有此次機會,從身邊生活環境入手,進行社會實踐調研活動,在此以個人為單位,在自家居住的社區xx小區進行調研。圍繞居民住房情況這一選題作此報告,報告涉及社區住房現狀統計、社區居民房租房用途、社區住房未來發展以及調研建議和結語等四方面內容。

一、xx小區地理位置和住房現狀介紹

(一)優越的地理位置

在凌海市內分佈着眾多的居民小區,多數分佈於商業街、娛樂場所附近以及城郊,從居住環境來看,這些地方一般位於交通要衝地帶,來往車輛較多,環境較為嘈雜,或者位於城郊距離市中心較遠。另有一部分依學校而建,這些小區或建於國小、中學附近,或建於高中附近,是大多數家庭優先選擇的住房地點,其中以依高中而建的更為搶手,而xx小區正是環繞在凌海二高附近的小區之一,擁有文化區的所有特點,周圍環境清幽雅緻,噪聲低,書店、文具店齊全,且沒有網吧、遊戲廳、舞廳等娛樂場所,學習氛圍濃厚。

處在這樣環境中的xx小區,其居民結構大部分被在校教師家庭和有學生的家庭佔領,因為高中時間緊張,而xx小區距離學校的路程時間,不超過5分鐘,因此極為便利。還有一部分居民是老年人,看中安靜的居住環境和壓力不大的交通環境,此部分居民通常住在二三樓層。

此外,小區內有相當一部分面積用來綠化建設,樓層間間距較大保證採光,還建有眾多花壇給了社區小朋友充足的遊戲空間,夏日的傍晚,花壇邊飄滿了孩子們的歡笑聲,整個小區頓時熱鬧起來!

(二)住房數量調查

xx小區現正擴建,暫不計算擴建後的住房量,現在小區內共有八棟樓房,每棟樓房分佈四個單元,六層樓高,每個單元每層兩户人家,在我調查過程中沒有發現有售樓現象,以此計算,xx小區住房數量已達384户。

二、xx小區居民買、租房用途

時下人們買房通常是為了“工作生活較臨近”、“學習便利省時間”以及“新婚買房置新房”,在xx小區,由於地理位置特殊,人們住房還有以下幾種情況:

(一)一般在學校附近的小區,都會存在房主出租給學生住房的情況,且在高中附近尤甚,在xx小區的調查中,我訪問了幾名高三的學生,問她們為什麼選擇到校外住宿,她們告訴我因為學校宿舍要求按時熄燈,一般在十一點鐘,想要抓緊時間多學習的同學就會受到制約,現在處在大學聯考的衝刺階段,希望可以用燈自由;此外她們還告訴我,校外幾人合租房的價錢也不貴,一年每人1500元,水電費包括在內。在接下來的調查中,我發現這種合租房的現象很普遍。

(二)還有一種學生租房情況,稱作“陪讀”,一般租一樓的車庫倉庫或門市店(經營商店、藥店、門診等),由家長長期陪同,可以很好的照顧孩子,且租金較低,等到一二年考學後再搬走。xx內有七八處陪讀住房,可憐天下父母心吶!

(三)在xx內,還存在這樣一類人,他們具有經濟頭腦買房不為住,而是為了“錢生錢”,就好像一筆定期存款,隨着房價上漲,將來就可以賣個好價

錢。他們敢於這樣做的最主要原因是對xx的地理位置很自信,在高中附近永遠有人買,也是對未來的一項不錯的投資,當然,這類情況在xx內佔少數。

(四)在xx內走訪過程中遇見不少老年人,他們有的自己買房有的兒女給買,認為xx的居住環境不錯,用來安享晚年,清晨和傍晚,經常有老年人出來運動,小區一帶樹木較多,路上車輛較少,空氣清新,確實是鍛鍊身體的好場所。

三、社區住房未來發展

xx小區南面有大面積平房,是市內少有的幾處具有東北特色的民居平房之一,由於城市化進度加快,這些民居正在拆遷,xx年8月初已經開始。

這部分土地用來擴建xx,其面積將擴大出兩棟樓的位置,一兩年內竣工後將有更多的樓房等待出售,給那些為了滿足孩子上學便利的家庭帶來了好消息,屆時,我相信這些住房將不難賣出。

只是我想,這一大片平房中能否留出一部分進行保護,城市裏高樓林立,偶爾出現的二十年前的民居作為景點也可以為人們調劑一下生活,增添一點情趣。而且據我調查,這些平房中住有很多退休老職工,他們覺得老年人還是住平房外出更方便些,更有利於活動腿腳,自己還可以種些蔬菜花草,豈不樂哉!

而且,在這些房子附近長有多年的老樹,已是參天碧野,倘若建樓,定會毀掉這些和時間一路走來的老樹,金錢與經濟發展固然重要,可是有些自然的東西卻更為珍貴,一旦失去就會後悔莫及,如果在平衡經濟發展的同時也能注意保護,那將是再好不過的了。

四、建議和結語

出水一芙蓉,寧靜與雅緻的家園。以上便是這次社會實踐活動獲得的一些具體調查情況,從多方面讓人感覺到了xx小區的優勢所在,看似好像是對她的宣傳和頌揚。但是任何一事物都有其不足所在,在實踐調研中就不可能不會發現,在調查中,要秉持客觀的原則,在調研中,就要在調查的基礎上進行深入的研究與思考。

xx小區以其優越的地理位置吸引了眾多家庭在此居住,社區綠化讓居民滿意,現如今,它也正邁開步伐向前發展,擴建版圖。可是在現階段,仍存在一些易被忽略的點,在被我詢問的幾位居民的口中得知,他們覺得社區警戒力度不足,雖然處於文化區,治安較為穩定,但他們仍然擔心不定的安全隱患,以此,我建議社區管理中心可以在門衞處加強警戒,增派幾名社區保安,費用由受益的小區居民分擔,讓每位居民都可以有一個安心的居住處所。此外,也有幾位老人反映,他們每天在樓上有時會覺得很無聊,是否可以開個小小交流會,大家之間也可以認識認識。在城市裏,有時住個兩三年對門鄰居間不打招呼可能也屬於正常現象,可是我們都聽説過遠親不如近鄰、遠水解不了近火,鄰里間的相處也很重要。就此我有個建議,在調研中我發現,當我問不同的人同一個問題時,大家的反想幾乎一樣,這説明同一社區的人雖然彼此不認識卻仍存在很大的共鳴,而這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作為交流感情的基礎,我想,xx小區中畢竟年輕人佔絕大部分,因此平時可能沒有時間,我們可以在節日的時候大家聚一聚,例如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上,在小區中點上煙花、掛上燈籠,時間也不長,不會佔用大家太多休息的時間,只要把它辦得熱鬧起來,一定可以吸引很多人蔘加,不需要很多次,一年兩三次,就可以為社區間交流做出很大貢獻了。

這次調研給我感觸很大的是,每個人都是組成社會的最小粒子,人來組成家庭,家庭組成社區,一個個社區才組成整個社會,整個國家,這樣有小到大,我們都是這個鏈條上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和諧”正是我們所追求的、所努力的目標,人與人和諧、家庭和諧、社區和諧直至社會和諧,環環相扣,而這裏,使我認識到,和諧,要從小處着眼,從基層抓起。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正是從建設國家的實踐中不斷驗證並得到創新發展起來的,歷史已經告訴我們,實踐是多麼重要。堅持理論聯繫實際,提高社會實踐的針對性、實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的社會實踐工作原則提醒着我們社會實踐中應注意哪些點,我確信,做好社會實踐活動,可以使我們從知識上、認識上、能力上都得到很大提高,而這些,書本上是學不到的,也是我們要急待加強的。

【第13篇】區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情況的調查報告

為了進一步推動我區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以下簡稱城鄉低保)工作深入開展,有效促進保增長、保民生、保發展有關政策的貫徹落實,根據人大常委會的工作安排,6月中旬,我們組織調查組,通過實地走訪、座談等形式,對我區城鄉低保工作有了基本瞭解。現將調查情況報告如下:

一、我區城鄉低保工作基本情況

1、領導重視,提高認識。區政府和民政部門始終把抓好低保工作做為貫徹落實以人為本科學發展觀的實際行動,建立了區、鄉鎮(街道)、村(社區)三級城鄉低保工作機制,工作職責明確,形成了政府領導、民政主管、部門配合、基層落實的管理體制。結合我區實際,先後下發了《海州區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暫行辦法》、《海州區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暫行辦法》等一系列規範性文件。通過懸掛橫幅、張貼標語、發放宣傳資料等形式廣泛宣傳低保政策,使黨和政府的惠民政策家喻户曉。定期舉辦區、鄉鎮(街道)、村(社區)低保工作人員的業務培訓,不斷提高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

2、制度完善,操作規範。在開展城鄉低保工作中,區政府和民政部門結合實際,不斷健全完善各項工作制度,優化低保工作方式、方法,促進低保工作水平的不斷提高。全區城鄉低保對象實行一户一檔分級管理和網絡化管理,在具體管理上,規範了最低生活保障的准入和退出機制,做到了動態管理下的應保盡保、應退盡退。在今年開展的複審中,有81户因生活條件改善等原因而被取消了低保。

3、資金到位,統一發放。區財政每年將城鄉低保配套資金列入財政預算,民政部門想方設法積極向上爭取低保補助金。為了加強對全區城鄉低保資金的發放管理,我區財政統一設立低保資金專户,低保資金由財政部門按民政部門核准的數字,將低保資金撥付到指定的銀行,統一打卡發放,低保資金髮放效率得到提高,低保資金管理更加規範,確保了低保資金的安全和專款專用,杜絕了擠佔、挪用、剋扣等現象的發生,政府信譽度也得到了進一步提升。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是申請對象多,收入核實難。低保範圍均以家庭收入為標準,家庭收入具有很大的隱蔽性和不確定性,低保工作人員不可能完全準確核實申請人的家庭收入,這也是容易造成低保對象不準確的制度性根源,同時也為人情保、關係保提供了滋生的空間。

二是低保隊伍建設還需要加強。部分基層低保工作人員對低保政策瞭解不夠,運用低保政策不夠熟練,在執行中容易出現偏離或違背低保政策的現象,從而造成一些不好的社會影響。

三是少數人思想認識存在誤區。針對低保對象的優惠待遇越來越多,少數人把低保當成永久性福利,當做養老保障,造成就業不如吃低保等現象。

三、幾點建議

城鄉低保工作是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內容和基礎工程,是保障民生、維護民利、穩定民心的重要舉措。針對我區城鄉低保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以下建議:

1、加大宣傳力度,進一步提高幹部羣眾思想認識。城鄉低保工作政策性強、涉及面廣、工作難度大。區政府和相關職能部門要通過多種渠道,採取多種形式,在幹部羣眾中廣泛、深入宣傳低保法規、政策,提高全社會對低保工作的認識。要改變落後觀念,積極引導羣眾由主動申請低保向積極走出低保的轉變。通過宣傳,不斷提高政策公開透明度,提升政府公信力,從而降低上訪率,推動城鄉低保工作的有序開展。

2、強化動態管理,進一步完善城鄉低保工作機制。一是建立健全與低保相配套的救助制度,把低保與醫療救助、子女入學、廉價住房等配套政策結合起來,完善以低保為主體的社會救助體系。就業部門要加強對低保對象的就業培訓,努力促進低保對象就業,使有勞動能力的低保對象逐步退出低保。二是加強對全區城鄉低保對象的跟蹤調查核實,力求動態管理的準確性、及時性,要根據低保家庭收入變化進行核審調整,根據具體情況取消或降低補助金,對低保對象做到進出有序。

3、夯實隊伍建設,進一步提升城鄉低保工作水平。基層低保管理工作力量薄弱是影響低保工作順利開展的突出問題。要根據工作需要,選配綜合素質高、業務能力強的人員充實到低保工作隊伍中來。同時,要加大對低保工作人員的業務培訓力度,定期組織低保工作人員學習相關的法律法規和業務知識,在培訓中突出理論與實際結合,注重工作經驗交流,不斷強化低保工作人員的職業道德,提高業務能力,增強責任意識,確保城鄉低保各項工作落到實處。

【第14篇】2022年關於農村居民收入情況調查報告範文

有關數據表明,近幾年來,燕郊地區農民收入持續不斷增加,年勝一年,對數據深入分析發現,村民們推陳出新,一改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傳統農業模式,發展多項經營的商品農業,另外農民思想也發生轉變,不再固守土地,離鄉務工也推動了農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自從鎮政府提出“農民增加收入一個主要途徑是調整 農業 產業結構”以來,鄉黨委、政府 帶領燕郊村民緊緊圍繞 糧食 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抓調整,突出本地優勢、因地制宜發展訂單農業、大棚農業。在種植小麥,玉米的基礎上,建設大棚生產基地,種植綠色生態食品,憑藉燕郊是北京郊區的良好區位,大棚種植漸漸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相比前幾年來看,20x年農業的比較收益大幅提高提高,農民的人均收入由2500上升到3200。農民增加收入的另一個主要途徑是外出務工收入據2022年 統計 ,全鄉總勞力8206人,其中長年外出務工 勞動 力2966人,約佔總人口20.4%。從調查情況來看,外出務工勞動力按每年最低純收入2400元來算,全鄉僅外出務工一項可帶回資金712萬元,人均498元。

在燕郊人民取得驕人的成績同時,也存在着中國底層勞動人民的普遍弱勢。

當前農民的消費開支負但仍然過重,據調查,農民的收入主要支出於農業生產、醫療 費、學費等。由於農業生產資料的價格有較大程度的增長,農業生產的費用仍然要佔農民收入相當大的比例;另外是醫療費用支出,農民一旦生病住院,醫療費用支出比重就大幅度上升,尤其是主要勞動力生病後,致使該家庭勞動力缺乏,常常很快就會返貧。

另外,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不高,雖然鄉黨委,政府加大了對農民的培訓力度,在一定程度上農民的素質有所提高,但是農民的整體素質還有待提高,主要體現在生產 經營 管 理 技能、文化 科學素質和觀念意識等方面,既影響了農業的生產,也影響了勞動力的移,大量的農村剩餘勞動力,外出務工只能做苦力和勞動密度高的行業,未能以勞動力產生勞動價值,造成了人力資源的優勢不能顯現。

農民經營生產方式粗放。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生產規模過於狹小,規模經營還只是少數;二是 科技 含量低,農户缺少農作物新品種的應用、種植、病蟲害有效預防等技術,新種一種家作物要花上三年五年的時間去培育;三是管理粗放,缺少精細耕種的田間管理以及精確的經濟核算,造成了生產資料的極大浪費和生產成本的增加。

農民的信息渠道單一。在市場經濟體制下,農户從真正意義上相對獨立的生產經營單位成為相對獨立的經營者和決策者,改革把農民推向市場經濟的前台,農產品以從賣方市場轉向買方市場。在這種情況下,農民正確地掌握信息,指導生產經營成為在市場中取勝的必要條件,但從目前來看農民的信息渠道單一,農民信息不靈是農村的一大普遍現象,這就造成了農村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困難加大。

農業結構不合理。一是種植結構不合理,大多數農民仍然把糧食生產作為主要的收入,在買方市場的條件下農民增收產困難加大;二是品種不合格,突出表現在經濟作物中“大路”品種多,特色品種少;三是產業化經營程度低,不能形成主導產業品牌做大做強。

近年來,黨中央 國務院 高度重視“三農”問題,連續兩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都是關於“三農”問題的,解決農民增收問題,是當前各級黨委、政府的一箇中心工作,事關全局,意義非凡。 “農業興,農村富;農業穩,農村穩。”可見“三農”問題是當前擺在各級黨委、政府面前的一個重大的緊迫而繁重的政治問題經濟問題。對於燕郊這樣一個農業大鄉來説,要實現富民強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就必須認真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文件精神,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突出抓好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因此促進農民增收必須有新思路和新舉措,採取綜合性措施,在發展戰略、政策措施和工作機制上有一個大轉變。針對上述原因,我認為,要使農民收入保持較快增長,應該如是做。

解放思想,增強市場意識,大力調整產業結構。促進農民增收,就必須加大農業產業增收結構調整力度,自覺按照市場來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想要發展就必須擁有市場,這是農民增收的重要環節。一是增強市場主導意識,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依靠市場引導生產,大力發展“市場農業”和“訂單農業”。按照市場的要求來進行生產,不僅僅要以當前市場為導向,還要以未來的市場變化趨勢為導向,形成“人無我有”的局面,搶佔先機;二是增強 質量 效益意識,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是在農產品相對過剩的背景下進行的,因此調整產業結構必須要適應市場化的需求,把提高農產品質量放在首位,形成“人有我優”的格局,提高農業產業經濟效益;三是增強特色創新意識,調整農業結構不能盲目跟隨,別人怎樣調整就跟着怎樣調整,這不僅僅會嚴重挫傷農民調整農業結構的積極性,還會使農民減收,因此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必須樹立創新意識,注重特色,形成“人優我特”,促進農業增收。

擴大勞動力轉移輸出,大力發展勞務經濟。認真落實省市縣關於加快農村剩餘勞力轉移輸出的政策意見,把發展勞務經濟作為增加農民收入的關鍵措施來抓。一是要強化 宣傳 ,大力營造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輸出的良好氛圍,切實轉變農民“死守家門、固守土地”的封閉觀念,提高勞動力資源的綜合利用率;二是堅持就地轉移的和外出轉移兩手抓,推動農民 就業 多元化,鼓勵農民自主創業,促進農民持久穩定增收。

大力發展二三產業,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促進農民增收,單純從大農業方面來促進是遠遠不夠的,保持農業的穩定發展,大力發展二三產業,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民增收困難的問題,有道是“無工不富”。因此促進農民增收必須大力發展二三產業,進一步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促進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一是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引進勞動密集型企業,促進農民進廠就業,使一些有後顧之憂的農民既能搞好農業生產,又能增加勞務收入;二是加快小城鎮建設步伐,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引導農民“洗腳上岸”,發展個體商貿業和運輸業,多方面拓寬增收渠道,保持農業增收穩定。強化培訓,逐步提高農民科技素質。科學技術的第一生產力,當今科技進步日新月異,農民素質偏低已成為制約農民增收的瓶頸,要促進農民增收,就必須突破這個瓶頸,提高農民的科技素質。一是充分利用 廣播 、電視 、雜誌、互聯網等手段,為農民解疑釋難,最快捷的推廣農業實用科技,普及農村致富實用技術,滿足人民對科技的渴求;二是利用省市扶貧培訓的契機,使一批農業生產骨幹走出去,洗腳上岸進課堂,培養他們的市場頭腦和科技頭腦,提高一切圍繞市場轉,一切依靠科技乾的致富本領,再讓他們去培訓農民,起到以點帶面的效果。

【第15篇】居民收入情況調研報告範文

為了進一步深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貫徹落實中宣部、中央文明辦、教育部、共青團中央就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社會實踐提出意見,提高《毛澤東思想、鄧--理論和“xxxx”重要思想概論》課教學的針對性和時效性,對教學環節、教學方式進行改革。經學校研究決定,利用暑假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我利用大一下學期的暑假(年7、8月)在縣社區進行調研,並通過走訪各類家庭,瞭解基本狀況,通過研究當地經濟變化發展及模式轉變、政府管理體制、生活環境變化、改革開放所取得成就等成就等幾大方面完成居民收入問題現狀的調研報告。

一.我的家鄉——社區基本簡介

縣是省市下轄的一個縣。位於省西部,市東北端。東部依繞河與縣、市為鄰,南部與枱安縣搭界,西部與市接壤,北部、西北部與自治縣為鄰。縣下轄17個鎮、4個鄉、1個民族鄉,51個社區居委會、417個村委會。面積2436.01平方千米,人口63.40萬

(一)地形地貌

縣地處繞陽河下游地區,西部、北部為50-100米的低矮丘陵,是醫巫閭山的一部分,中部為開闊的平原,南部為窪地。平原地勢平緩,土質肥沃。

(二)水文狀況

河流縱橫。主要河流有繞陽河及其支流東沙河、羊腸河等。河牀坡量小,含沙量大。

(三)經濟概況

⒈農業土質肥沃,現有耕地面積117917公頃(176.9萬畝),是全國重點產糧縣,遼寧省商品糧基地之一,主產高粱、玉米、水稻、大豆、花生、小麥。1991年以來,糧食年產量一直穩定在5億公斤以上。由於糧多、菜多,畜牧業發展迅速

⒉畜牧業縣飼養的牛、羊、豬、雞、鹿及其它畜禽種類有20餘種之多。年生豬飼養量70萬頭,蛋禽飼養量600萬隻,水果產量萬公斤。森林覆蓋率達16.1%,活立木總儲量123.5萬立方米,是國家平原綠化達標縣和糧食生產先進縣,及生豬生產基地縣。

⒊工業工業基礎雄厚,現已形成化工、建材、食品、煤炭、輕工、機械加工、鑄造、紡織等八大工業體系,並具有一定的規模優勢。縣鄉以上工業企業266個,其中縣營工業企業67個。縣造紙廠、制碘廠人均創利税分別在全省和全國同業中居首位。全縣獨立核算工業企業固定資產總值2.7億元,其中縣營工業企業固定資產總值2億元。

社區位於縣北部,該社區人口較為密集,居民收入在全縣位於前列。該社區共有居民312户,人口1314人。

二.調研的方法、範圍

本次調研報告選擇了社區100户居民,向他們發放調查問卷。考慮到收入來源以及生活方式存在較大差別,一些沒有收入及長期穩定的工作者將被剔除,如農村外來打工者、學生等。調查項目主要包括居民收入來源、人均年收入、主要生活成本及對目前生活的滿意程度這四大項。

三.抽樣計劃

1、訪問地點:直接到隨機抽取的受訪者家中進行訪。

2、訪問對象:必須是具有收入條件的人,嚴格意義上説是18歲以上的人

3、如對方拒絕受訪,不要過多強求,可以另外訪問他人

4、總之要有禮貌,對於接受受訪的人要表示感謝

四.調研的目的、意義

通過對居民收入來源、人均年收入、主要生活成本及對目前生活的滿意程度這四大項的調查,分析居民收入問題,總結出居民的生活質量。在通貨膨脹壓力日益增大的情況下,如何保證居民正常消費並且日常生活不受其影響。並初步分析引發收入差距日益增大的主要原因。

五、社區居民收入現狀調查

社區300多户居民中工資性收入的居民佔百分之六十,個體經營收入的佔百分之四十。

(一)工資性收入增長。一是居民在非企業組織中勞動得到的收入人均5000元,同比增長元;二是由於營經濟迅猛發展,居民在本鄉地域內勞動得到的收入人均7000元,同比增長3000元;三是居民在本鄉地域外從業得到的收入人均5500元,同比增長1800元。

(二)家庭經營純收入增長。我社區居民家庭經營純收入人均6000元,同比增長1700元。佔全部純收入的百分之七十五,仍是居民收入的主要組成部分。在家庭經營收入中一、二、三產業收入均呈平穩增長態勢。

(三)財產性純收入下降。年我市農村居民家庭由利息、租金、紅利、土地徵用補償等純收入構成的財產性純收入人均元,同比下降,佔全部純收

六、居民收入變化特點

(一)社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續增加,工資性收入貢獻最大

從至今我州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保持持續穩定上漲態勢。三年來人均可支配收入呈現出持續穩定上漲態勢。較相比增加了2048元,增長20、9%。拉動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的主要因素是工資性收入的增長。近年來,隨着最低工資標準的提高及各類津貼補貼政策的落實到位,城鎮居民人均工資性收入呈現快速增長。從城鎮居民人均家庭總收入構成情況來看,所佔比重最大的是工資性收入,人均8000元左右,同比增長7、3%,佔到了城鎮居民人均家庭總收入的59%,成為拉動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主要因素。其次為轉移性收入,人均2561元,同比增長0、7%,佔總收入的27.0%。位居第三的是經營淨收入,人均1464元,同比下降8.1%,佔總收入的9.0%。

(二)高低收入差距依然明顯,但呈現逐步縮小態勢

根據近兩年城鎮居民抽樣調查數據資料,將被調查的城鎮居民家庭按其收入五等分組,各組所佔比重為20%,由低至高排列,分別為低、較低、中間、較高和高收入組,然後對五組人均可支配收入情況進行分析。首先從增速上來看,,全部被調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為9610元,與上年同期相比增加569元,增長了6.0%。其中,低收入組增加了690,增長14.4%,;高收入組增加了510元,增長了2.9%。低收入組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相對較低,但增速卻相對較高。

(三)不同行業收入差距較大

從各行業在崗職工收入水平來看,不同行業收入水平不盡相同。其中,服務行業收入水平相對較低,而壟斷行業收入水平較高。將我州各行業收入及人員情況根據在崗職工平均工資進行由低到高排序,其中最低收入行業是住宿餐營業,其年平均工資是10569元,最高收入行業是電力、煤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其年平均工資是26940元,兩者相差16371元,比值為1:2.5。

(四)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完善,城鄉居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

近年來,縣結合實際,制定了一系列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的措施和實施方案,擴大了失業保險保障範圍,將基本養老保險和城鄉醫療保險參保範圍由單位擴展到個人,啟動並着力推進工傷、生育保險工作的發展。

七、居民收入現狀存在的問題

雖然近些年安康居民收入實現穩步增長,生活質量明顯提高,但在諸多方面依然存在問題,突出的體現為:

1、城鎮居民收入增長滯後於經濟增長。至五年間,錦州市gdp年均增長10.1%,財政總收入年均增長18.5%,而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7.4%。居民收入滯後gdp2.7個百分點,滯後於財政收入11.1個百分點。

2、增長慢導致與全省平均水平差距越來越大。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625元為全省平均水平的82.7%,到的8051元為全省平均水平。

八.居民增收存在的問題

(一)內外經濟環境影響企業經濟效益和職工增收

近年來,經濟保持了持續健康發展,呈現企業增效、職工增收的好局面,但也存在很多問題,就內部來看,中小企業作為就業的最大蓄水池,但因規模小,融資難,市場競爭力不強等因素,導致效益低,較其他類型企業職工增收更難。特別是受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經濟下行趨勢明顯,對中小企業衝擊很大,企業訂單減少,銷售不暢,利潤減少,職工增收受到影響。

(二)城鎮單位職工工資收入分配不均,行業間收入差距仍較大。

從統計資料看,各行業從業人員收入水平都在逐年增高,但由於基數不齊,增幅不同,導致行業收入差距進一步擴大,並且擴大趨勢未改,國家調控行業收入顯著高於其它行業,特別是服務業收入水平較低,電力、煙草、金融保險業職工收入居各行業之首。以農村信用社為例職工平均月工資為4000元左右,而餐飲服務業職工平均月工資僅為1300元左右。此外,由於企業內部利益分配的引導和監管制約機制尚未完善,企業主與普通職工收入差距很大,因此在較高的人均收入數據背後是我們無法忽視的羣體、行業之間日益增大貧富差距擴大現象,以及由此給我們帶來的“弱勢羣體”等一系列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

(三)就業市場的供需影響職工正常增收。

受勞動力市場供大於求及金融危機的衝擊,就業壓力大,人力資本價格下滑,影響職工收入正常增長。

(四)部分城鄉居民的主觀因素影響其就業增收

有的待業人員期望值高,因找不到體面輕鬆的工作,或因崗位辛苦、待遇低而寧願吃低保不就業;被徵地農民中有的有勞動能力卻無就業願望,也有的有參賭酗酒等不良嗜好,吃完“徵地補償”再吃“低保”。部分城鄉居民受傳統的小農意識影響較深,有滿足現狀、小富即安的思想,缺乏創業增收的進取精神,存在着坐享其成、不勞而獲的創收思維方式和投機取巧、僥倖獲利思想,不僅自我封閉了就業增收之門,而且危及了社會的和諧穩定。

九、主要生活成本調查

根據走訪各類家庭,發放調查問卷,最後得出目前居民的收入成本主要有四大關鍵詞:養房、養孩、看病、吃藥。約有三分之一的家庭都是貸款買房,每個月的月供大約在800-1000左右。社區中一半的家庭中都有老人,因此看病的費用在生活總支出中也有很大的比重。所以大多數居民認為生活壓力較大,生活舒適度一般。

十、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的對策和建議

1、加快經濟發展步伐,提高居民收入的整體水平。居民收入水平通常是與經濟發展水平密切相關。因此,必須堅持發展是硬道理,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加快經濟的全面協調發展,提高經濟效益,增加政府、企業和個人的收入,讓廣大人民羣眾更加充分地享受到改革發展所帶來的實惠。

2、突出抓好地方企業的發展和提效。目前我社區高收入羣體的家庭多有人就業於事業單位中,因這些企業效益好而收入較高,但大多數人羣是就業於地方中小型企業中,只有地方企業效益取得整體提高,勞動者收入增加,最終才能促進全市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的有效提高。

3、提高低收入家庭就業率和收入水平。提高城鎮低收入居民家庭就業率,對提高城鎮低收入居民的收入至關重要。同時要根據經濟的發展水平和市場物價變化及時調整最低生活保障標準。

4、進一步加快行政事業單位工資改革力度,提高收入水平。在擴大財源和盡力爭取轉移支付額度的基礎上促工資改革的到位,按方案及時足額兑現津貼標準,促進收入水平的較快提升,力爭縮小與全省平均水平的差距。

總之,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質量,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首要任務,也是加強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任務之一。黨的xx屆五中全會根據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提出把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質量普遍提高作為“xxx”時期的重要發展目標。因此,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根本和關鍵是要千方百計發展城鄉經濟,不斷增強我區綜合經濟實力。要根據農牧區和城鎮居民主要收入來源和結構的不同制定相應的政策措施和方法,通過改革完善分配體制、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推進扶貧開發等措施,不斷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水平,不斷改善人民羣眾的生活環境,使廣大人民羣眾共享經濟繁榮的成果。解決城鄉居民就業增收方面的思想束縛和技能障礙,關鍵是要提高勞動者的思想素質和就業能力。“就業是民生之本。”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把擴大就業放在經濟社會發展更加突出的位置,把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和提高人民羣眾收入作為政府工作的優先目標。

十一、結語

此次調研結束後我深有感觸,不知不覺中,改革開放已經走過了30個年頭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30年的實踐充分證明,改革開放符合黨心民心、順應時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確的,成效和功績不容否定,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30年來,從城市的景色面貌到普通人的着裝飲食,相信我們每個人,都真真切切地目睹和感受到了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生活的鉅變。30年裏,人民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回顧總結過去,努力把握現在,着眼開創未來,在對抗貧困,對抗落後的戰爭中,取得了歷史性的驕人戰績.我們有理由堅信,在充滿希望的21世紀裏,縣的發展前景將更加廣闊,中國人民的生活將會更加美好,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一定會實現。

標籤: 多篇 居民 報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gerenwendang/minqing/n3z9e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