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工作總結 >調研報告 >

年文化調研報告多篇

年文化調研報告多篇

年文化調研報告多篇

年文化調研報告篇1

為了推進全辦經濟轉型跨越發展,為全辦人民創造一個平安和諧的生產、生活環境。**街道黨工委組織有關人員,經過近半個月時間,分九個片對全辦×個村信訪、宗教、基層組織、文化建設工作進行了大調研,通過調研一是掌握了引起羣眾上訪的熱點、難點、焦點問題,二是進一步摸清了全辦農村文化設施建設的基本情況,三是進一步加強了對級組織工作的領導。下面主要對**辦事處農村文化建設談幾點意見:

一、農村文化建設的現狀

**辦事處是**區的東大門,位於城鄉結合部,經濟文化比較繁榮,轄區內有×個行政村,×口人,×畝耕地。

總體來看,基礎設施有所改善,文化生活有所體現,鄉村優秀文化有所弘揚,人才隊伍相對穩定,文化產業有所發展,具體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1、文化設施建設步伐加快。農村文化活動的範圍較大,文化設施較齊全。各村都配備體育健身器材、投影儀、卡拉ok、圖書室,有黑板專欄進行文化宣傳,定期開展文化教育活動,促進了農村文化建設。

2、“兩委”幹部文化意識有所增強。各村“兩委”幹部農村文化建設意識有所增強,擺在農村工作議事日程,比較重視,財力物力有所投資。

3、部分民間文化得到了傳承弘揚。村裏在重大節目時常舉辦文藝表演,村民都積極參與。保持當地習俗,定期開辦廟會、開放集市,在熱鬧非凡的活動中繼承發揚當地文化傳統。

4、文化下鄉活動深受歡迎。區文化局、電影公司送圖書下鄉、一月免費演一場電影,普通收到廣大羣眾的歡迎,條件較好的村,自籌資金唱大戲,較好地滿足了農村羣眾這一文化需求。

5、自發性文化活動較為豐富。各村自發組織各類中老年藝術團、演唱團隊,文藝表演隊伍×個,都能利用重大節日、配合中心工作組織一些文體活動。農民自娛自樂、自發性的文化活動較活躍,農閒時大家聚在文化活動中心利用卡拉ok扭秧歌、跳舞、舞龍、跑馬、唱戲、唱歌等,或自發組織學習練書法、繪畫。各村都常年活躍着一隻宣傳隊,逢年過節都自發舉辦文藝演出活動。

二、農村文化設施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農村文化建設雖然取得了一定實效,但對羣眾文化的需求,差距較大,問題不少,現狀確實不容樂觀。

1、農村文化經濟政策落實不夠,農村文化資金投入嚴重不足。農村對經濟文化貫徹不夠,與村經濟增長的幅度相比,有一定的差距。

2、農村文化建設的意識不強,思想認識不到位。不少村幹部對農村文化建設極易淡薄、甚至缺失,不知道農村文化建設如何抓,抓什麼,以至不想抓、不願抓,也有的村幹部勉為其難、虛於應付。

3、村級文化建設引領作用不強,農民文化參與積極性不高。不少村農村文化生活單調貧乏,“兩委”幹部缺乏先進文化的影響力、號召力和凝聚力,以致封建迷信沉渣泛起,打麻將之風盛行。但主要原因還是“兩委”幹部宣傳力度不夠,工作方法不對路,以致不能調動農民羣眾參與文化建設的積極性。

4、文化陣地建設滯後,村級文化設施奇缺。村村都有文化活動中心,但部分村文化設施不夠齊全,不能滿足農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

三、建議和對策

1、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全面落實各項農村文化經濟政策。

近年來,有關農村文化經濟政策也頒發了不少,村支部、村委要不折不扣地執行和兑現,認真履行自己的職責,扶持村級文化的發展,完善文化基礎設施建設。

2、提高認識,切實加強對農村文化建設的組織領導。農村文化建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各級幹部要增強農村文化建設主體意識,建立長效機制,積極推進農村文化事業向深層次發展,並納入議事日程,制定發展目標,形成文化建設有專人管、專人抓的工作格局,加大對文化建設的重視程度。

3、加強陣地建設,充分發揮農村文化設施作用。要充分運用國家相關的文化扶持政策,廣泛吸引社會資金投入農村文化體育事業,發揮好文化陣地和文化設施的功能和作用,加強管理,真正讓其用於文化,發展文化事業,開展農村文化活動,滿足廣大農民日益增長的各類需求。

4、發展文化產業,着力打造農村特色文化。加強農村文化建設必須繼承並弘揚傳統文化,打造特色文化。對部分村一些頗有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應積極挖掘、整理,並加以繼承、弘揚,並加以創新,讓其承載更多更豐富的新內容,推陳出新。利用特色的農民藝術、食品和農產品,實施特色文化品牌戰略,為農村文化建設增添後勁。

5、整合文化資源,積極開展農村文化活動新路。隨着新農村建設加快,農村文化資源和文藝載體日趨豐富,我們應充分開發和利用,加以引領和疏導。加強村級組織的文化影響力、號召力、凝聚力,整合電視、廣播、通信網絡等文化資源,使廣大農民瞭解掌握更多的文化、科技信息,以促進農業生產、豐富農民生活,滿足廣大農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同事組織好農民書畫展、文藝匯演和農村羣眾文化、體育活動,讓先進文化佔領、覆蓋廣大農村,以科學發展觀引導和推動農民營造自演自賞、自娛自樂和強身健體,崇尚科學文明文化的氛圍。

年文化調研報告篇2

遵循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規律,適應市場經濟的變化,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大力推進文化創新,積極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滿足全縣人民羣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這是符合形勢發展要求、體現我縣文化發展方向的戰略思想。筆者按照這樣的思路,對積極進行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進一步探索XX特色文化產業發展道路等問題進行了思考。

(一)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目的在於建設小康社會、滿足羣眾精神文化生活的基本要求。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的發展階段,城鄉居民的消費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恩格爾係數逐漸降低,人們用於文化的支出越來越多。隨着人民羣眾文化素質的提高,人們對文化的需求不僅有量的增多,而且有質的提高。文化消費更加多樣化,自主選擇性增強,計劃經濟體制下按公益事業發展文化的模式已遠遠滿足不了羣眾的文化需求,迫切要求利用市場機制進行改革。

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是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的重要選擇。文化經濟是一種特殊的經濟形態,文化產業崛起是與新型工業化進程緊密相連的。20世紀90年代初露端倪的知識經濟,將科技、教育、文化與經濟有機地融為一體,形成了具有豐富文化內涵的新型工業化發展模式。報刊、影視、出版、藝術、文化娛樂等產業,藉助於高新技術和網絡的力量,迅速發展壯大。在一些發達國家,文化產業已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有的甚至超過航空航天、汽車工業,成為出口創匯的重要來源。美國的影視業已成為全美居於前列的創匯產業,英國文化產業發展的平均速度,是其整個經濟增長率的近兩倍。

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是增強我們綜合縣力的重要途徑。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歷史條件下,文化要成為綜合縣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通過與經濟結合形成的文化產業、文化市場來進一步使羣眾接受先進的文化價值觀念;要把XX精神、XX地域文化展現出來和傳承下去,使其轉化為強大的物質力量,必須依靠新聞傳媒、出版發行、文學藝術和文化教育的載體。如果離開了文化產業,其精神力量就得不到實現。在世界文化交往中,文化精神也是通過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來傳播的。只有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才能建立社會主義XX的文化優勢,增強我縣在競爭中的實力。

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是維護文化安全的戰略舉措。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全部智慧與文明的集中體現,是維繫國家和民族的精神紐帶。經濟全球化不僅深刻地影響着世界各國的經濟競爭領域,而且影響着文化領域的競爭。文化經濟的一體化可能使一些意識形態問題被表面的經濟現象所掩蓋。西方發達國家正是利用其雄厚的經濟實力和科技優勢,將經濟與文化有機地結合起來,通過各種手段和信息網絡向世界傳播其價值觀念、政治模式和生活方式。可見,發展文化產業不僅是一個文化問題、經濟問題,更是一個涉及民族生存與發展的重大政治問題。對此,我們必須保持清醒的認識。

(二)要推進文化產業的發展,首先必須正確認識文化產業的基本特性,堅決衝破一切束縛先進文化發展的思想觀念,堅決改變一切束縛先進文化發展的做法和規定,堅決革除一切影響先進文化發展的體制弊端。

文化是一定社會政治和經濟在觀念形態上的反映,屬於上層建築領域,具有意識形態的屬性。文化與經濟結合所形成的文化經濟或文化產品,不可避免地具有意識形態屬性,而文化經濟的硬件設施,如廣播影視設備、印刷出版設備以及電子網絡等,卻是一種物質性的產業形態。意識形態與產業形態的統一是文化產業的重要特徵之一。因此,既要用政治的眼光看待文化產業,又要用經濟頭腦來經營文化產業。

文化產業的意識形態、政治導向等特性與市場緊密相聯,市場對精神文化功能的實現具有決定性作用。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絕大多數文化產品都是通過商品交換來變成廣大羣眾的消費品。離開市場,孤立地、片面地強調導向,結果必然是既沒有經濟效益,也沒有社會效益,最終導致意識形態弱化,政治導向虛化。從一定意義上説,市場檢驗就是羣眾檢驗,遠離市場就是遠離羣眾。要堅持導向、堅持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就必須佔領市場。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佔領意識形態陣地,才能更好地堅持“二為方向”。

實踐證明,片面強調意識形態特性或產業形態特性的傾向,都不利於文化產業的發展。推進文化體制改革,首要的任務是要解放思想,推動文化產業觀念創新。要破除孤立強調宣傳導向的觀念,確立在正確導向下抓市場份額就是佔領意識形態陣地的思想;破除“面向市場”會導致意識形態領域失控的觀念,確立建立統一開放的市場有利於發展文化經濟、繁榮先進文化的思想;破除就文化談文化、文化部門是非生產性單位的觀念,確立文化經濟一體化、文化產業是支柱產業的觀念;破除發展文化經濟單純依賴政府投入和政策保護的傳統觀念,確立政府職能主要是“管”不是“辦”、發展文化產業必須依靠市場的觀念。

(三)

在市場經濟體制下發展社會主義文化,是一項前無古人的事業。文體體制的改革沒有現存的模式可借鑑,不可能有一個十全十美、一步到位的操作方案,需要我們積極大膽地探索,在實踐中不斷完善。文化產業在市場經濟體制下的基本屬性,要求文化產業的改革既要體現先進文化的發展要求,又要遵循市場經濟的規律;既要借鑑經濟領域的成功經驗,又要借鑑外地文化產業發展的有益經驗,在實踐中探索XX特色文化產業的發展之路。

改革體制,目的是建立符合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要求,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的文化產業發展體制。與我縣經濟發展、經濟改革相比較,我們的文化建設、文化體制改革總體處於滯後狀態。在經濟全球化、經濟文化一體化的新形勢下,文化體制不加快改革步伐,就會陷入更加困難的境地。很難設想,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完善的階段,文化體制還能繼續依靠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壟斷或半壟斷地位,做大做強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也很難設想,在我縣文化領域逐步擴大對外開放,直接面對外來文化經濟進入的條件下,我們的文化能夠用舊有的體制守住民族文化,發揮好意識形態的引導功能,能夠在國內有很強的文化競爭力;更難設想,我們的文化能夠在舊體制下揚長避短、主動融合、全面創新,從而確保在全球化條件下的文化安全。凡此種種,都需要我們加快改革創新步伐,建立起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文化產業發展體制。

當前,文化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有兩個,一是市場主體的定性,即文化單位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的微觀主體,具有事業和產業雙重屬性,還是計劃經濟體制下的文化部門,是一個與市場無關的公益性事業單位;二是市場主體的定位,即文化產業部門是政府還是文化單位,是政企不分、管辦合一,還是政企職能合理分開、管辦職能適當分離?

首先,要區分不同情況,進行分類指導,一手抓好公益性的文化事業,

一手抓好經營性的文化產業。發展先進文化,這兩大類都需要進行體制改革。公益性文化的發展要與經濟和社會發展相協調。從政府的角度講,應當高度重視,制定政策,扶持發展;從文化單位來講,不能脱離財力、脱離市場談公益性文化的發展。公益性的事業單位,要適應市場經濟的大環境,深化內部改革,加強成本核算,實行企業化管理。經營性的文化產業是先進文化的重要支撐,是文化實力的核心和推進改革的重點,要堅持市場主導的方向,按照產業體制的要求理順管理體制。要打破地域和行業界限,鼓勵各種所有制經濟包括外資投資文化產業中符合政府規定的有關行業,實現文化經濟投資主體多元化、社會化和公共化。在國家法制規範和宏觀政策的指導下,形成以國有文化企業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跨地區、跨產業、跨所有制聯合經營的新格局。

其次,按照政企分開、管辦分離的原則合理劃分宣傳文化管理部門和文化產品生產經營單位的職能。管理部門要轉變宏觀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堅持依法行政,多提供政策法律保障,營造有利於文化產業發展的宏觀環境。文化體制改革是一項政治性和政策性很強的工作,既要積極探索、勇於創新,又要細緻穩妥、有序推進。

第三,調整結構,組建集團,不斷壯大產業規模。文化產業的規模對文化產品的競爭力具有決定性作用。很多地方的文化產業競爭力不強,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產業集中度不夠,缺少規模化、實力強的文化產業集團,使豐富的文化資源得不到有效的開發利用,無法形成強有力的文化品牌競爭優勢。應當根據區域經濟特點和文化資源的集中程度以及產業鏈的關聯效應,加大對文化支柱產業的投入,加快組建具有規模優勢的文化產業集團,儘快形成文化經濟的生產和競爭能力。我們要適應經濟全球化和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新形勢,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在更大範圍、更廣領域和更高層次上參與經濟文化技術合作和競爭,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優化資源配置,拓展發展空間,改善投資環境,形成一批有實力的跨地區的文化集團和文化品牌。

組建集團要抓住四個要點:一是做好管辦分離工作。按照有利於增強文化競爭力和實力的要求確定管理部門的職能;二是按照現代文化集團的組織結構理順集團內部關係,實現“化學反應”,不搞“翻牌”集團,使集團真正成為具有競爭力的`市場主體;三是制定相關的配套政策和保障制度,使集團在資源、投資、人事、社會保障等方面能依法自主有效運作;四是整合資源,優化結構,打破壁壘,強強聯合,提高整體實力。

第四,轉換機制,培育新型市場的競爭主體。當前,文化單位內部都在推行勞動用工、幹部人事、分配製度改革,很多地方在競爭上崗、全員聘用、目標管理、績效掛鈎等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但是,如果不把內部改革與確立文化單位市場競爭的主體地位聯繫起來,內部改革就不可能徹底,其活力、競爭力不可能得到加強。因此,要明確文化單位改革的目標,圍繞增強市場主體的競爭力推進內部改革。另外,內部改革還要與相關配套政策特別是各項社會保障政策聯繫起來,保證內部改革的向前推進,促進市場體制的完善。

年文化調研報告篇3

日前,區政協教科文衞體和文史資料委員會聯合組織委員先後赴巖××*鎮及××民宅、××*遺址、××*雕刻工藝廠和區圖書館等地對我區文化建設情況開展調研。區文化局、旅遊局及相關單位和鄉鎮參與了調研。調研組圍繞我區文化資源的開發、保護和利用,徽文化與旅遊的結合,如何融入“大××旅遊圈”以及新農村文化建設等問題進行了討論與思考,提出了一些意見和建議,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在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和關心支持下,我區文化事業取得了較快的發展:一是文化事業列入了xx區“332”行動計劃,為今後文化事業的發展繪製了藍圖,指明瞭方向。二是徽文化資源得到了應有的重視。我區文物種類繁多,覆蓋面廣,有數以千計的地面文物及古建築,又有以桐子山為代表的地下遺存和中科院命名的“巖寺皖南龍”--xx市最早的恐龍發掘地。豐富的文化資源得到了上級有關部門的重視,目前分別有4處、5處單位被列為“國保”和“省保”。三是文化文物資源通過旅遊較好地得到了開發利用。xx年全區旅遊景點共接待遊客68.7萬人次,旅遊總收入也達到了2.1億元。四是文物保護渠道不斷拓寬。經過多方努力,我區的文物保護呈現出區政府及上級文物部門、外國友人和開發商多方投資保護的良好局面。建區以來,共投入文保資金xx餘萬元,維修古建築面積達2萬多平方米。五是文化建設紮實推進。近年來,一批體現徽州特色和時代特徵的文史、地方誌資料和民俗、民間文化進一步得到搶救、挖掘、整理,文學、美術、攝影、書法作品也不斷推出。《鐵的新四軍》和《新四軍在巖寺》等歷史文獻資料引起社會的高度關注;民俗節目《柳翠娘》、《花棍舞》等也獲得有關方面的好評。六是文化產業起步良好。徽墨、竹雕、木雕等的傳統工藝,逐步走向規模化生產,生產企業已達9家,從業人員400餘人。其中“竹藝軒”生產的竹雕畫、竹雕對聯、竹書、仿古屏風、激光微雕等產品古色古香,有一定的文化內涵,銷往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呈坎“xx市徽派雕刻中心”着力徽州木雕的研究和創作,其作品熱銷中高檔賓館、會堂,利潤豐厚。七是文化設施建設逐步啟動。建設了開放性的徽州人民廣場、文峯公園和集圖書、集會、電影放映、舞台演出四位一體的徽州人民會堂。徽州圖書館藏書近3萬冊,年均借閲量1.2萬人次。分別在山區和畈區建有一個“2131”工程農村電影放映隊。另外,“xx區文體中心”也即將破土動工,屆時將完善城區文化設施和功能,豐富羣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八是羣眾文化日趨繁榮。全區各類演出、展覽不斷,“三下鄉”、“四進社區”活動蔚然成風。部分鄉鎮退休教師協會也積極發揮自身的特點和優勢,組織開展了不同內容的文化娛樂活動。

二、存在問題

xx區是一個文化大區,有着悠久的文化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藴。建區以來,我區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由於多方面原因,我區文化建設以及徽文化的開發保護利用方面還存在一定的問題和不足。

1、徽文化研究滯後,文化品牌尚未形成。徽文化博大精深,文化遺產豐富多彩。作為一個文化大區,文化研究明顯滯後。一是缺少徽文化研究的平台、載體和隊伍。目前全區沒有專門的徽文化研究機構和專業人員(特別是中青年),不能及時瞭解外地徽文化研究成果。各旅遊景點、社會上一些人員雖然對徽文化有些瞭解,但他們基本上是從自己的工作需要或者興趣出發,缺少系統性和有深度的研究。二是文化品牌尚未確定。休寧有狀元縣、xx縣有歷史名城、xx縣有世界遺產、祁門有目蓮戲故鄉、績溪有徽菜之鄉等品牌,我區文化品牌至今沒有定位。三是徽文化研究範圍有待拓寬。目前我區的徽文化研究對建築、歷史人物等有所涉及,而對民風、民俗、根土、譜牒、廟會及校園文化、企業文化、城市文化、商業文化、景區文化等研究甚少,即便是對古建築有研究也缺乏系統性,因此我們對全區的文化資源瞭解不夠深、不夠全面,徽文化家底不清。四是傳統工藝開發相對落後,制約了規模化發展。近年來,一些民間藝人積極從事傳統工藝的開發,並發展了一定規模的產業,但還不全面,如對徽墨製作、靈山竹編等傳統工藝的研究、開發還相對落後,資源優勢沒有轉化為產業優勢。五是徽文化氛圍宣傳不夠濃。在幹部羣眾中有相當部分的人不懂得珍惜徽文化,不瞭解徽文化的重大意義,不重視宣傳和展示徽文化,缺少高質量的宣傳書刊、圖冊,缺少有份量、有深度的本地區徽文化研究的文章和成果,缺少對“徽州&

日前,區政協教科文衞體和文史資料委員會聯合組織委員先後赴巖××*鎮及××民宅、××*遺址、××*雕刻工藝廠和區圖書館等地對我區文化建設情況開展調研。區文化局、旅遊局及相關單位和鄉鎮參與了調研。調研組圍繞我區文化資源的開發、保護和利用,徽文化與旅遊的結合,如何融入“大××旅遊圈”以及新農村文化建設等問題進行了討論與思考,提出了一些意見和建議,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在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和關心支持下,我區文化事業取得了較快的發展:一是文化事業列入了xx區“332”行動計劃,為今後文化事業的發展繪製了藍圖,指明瞭方向。二是徽文化資源得到了應有的重視。我區文物種類繁多,覆蓋面廣,有數以千計的地面文物及古建築,又有以桐子山為代表的地下遺存和中科院命名的“巖寺皖南龍”--xx市最早的恐龍發掘地。豐富的文化資源得到了上級有關部門的重視,目前分別有4處、5處單位被列為“國保”和“省保”。三是文化文物資源通過旅遊較好地得到了開發利用。xx年全區旅遊景點共接待遊客68.7萬人次,旅遊總收入也達到了2.1億元。四是文物保護渠道不斷拓寬。經過多方努力,我區的文物保護呈現出區政府及上級文物部門、外國友人和開發商多方投資保護的良好局面。建區以來,共投入文保資金xx餘萬元,維修古建築面積達2萬多平方米。五是文化建設紮實推進。近年來,一批體現徽州特色和時代特徵的文史、地方誌資料和民俗、民間文化進一步得到搶救、挖掘、整理,文學、美術、攝影、書法作品也不斷推出。《鐵的新四軍》和《新四軍在巖寺》等歷史文獻資料引起社會的高度關注;民俗節目《柳翠娘》、《花棍舞》等也獲得有關方面的好評。六是文化產業起步良好。徽墨、竹雕、木雕等的傳統工藝,逐步走向規模化生產,生產企業已達9家,從業人員400餘人。其中“竹藝軒”生產的竹雕畫、竹雕對聯、竹書、仿古屏風、激光微雕等產品古色古香,有一定的文化內涵,銷往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呈坎“xx市徽派雕刻中心”着力徽州木雕的研究和創作,其作品熱銷中高檔賓館、會堂,利潤豐厚。七是文化設施建設逐步啟動。建設了開放性的徽州人民廣場、文峯公園和集圖書、集會、電影放映、舞台演出四位一體的徽州人民會堂。徽州圖書館藏書近3萬冊,年均借閲量1.2萬人次。分別在山區和畈區建有一個“2131”工程農村電影放映隊。另外,“xx區文體中心”也即將破土動工,屆時將完善城區文化設施和功能,豐富羣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八是羣眾文化日趨繁榮。全區各類演出、展覽不斷,“三下鄉”、“四進社區”活動蔚然成風。部分鄉鎮退休教師協會也積極發揮自身的特點和優勢,組織開展了不同內容的文化娛樂活動。

二、存在問題

xx區是一個文化大區,有着悠久的文化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藴。建區以來,我區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由於多方面原因,我區文化建設以及徽文化的開發保護利用方面還存在一定的問題和不足。

1、徽文化研究滯後,文化品牌尚未形成。徽文化博大精深,文化遺產豐富多彩。作為一個文化大區,文化研究明顯滯後。一是缺少徽文化研究的平台、載體和隊伍。目前全區沒有專門的徽文化研究機構和專業人員(特別是中青年),不能及時瞭解外地徽文化研究成果。各旅遊景點、社會上一些人員雖然對徽文化有些瞭解,但他們基本上是從自己的工作需要或者興趣出發,缺少系統性和有深度的研究。二是文化品牌尚未確定。休寧有狀元縣、xx縣有歷史名城、xx縣有世界遺產、祁門有目蓮戲故鄉、績溪有徽菜之鄉等品牌,我區文化品牌至今沒有定位。三是徽文化研究範圍有待拓寬。目前我區的徽文化研究對建築、歷史人物等有所涉及,而對民風、民俗、根土、譜牒、廟會及校園文化、企業文化、城市文化、商業文化、景區文化等研究甚少,即便是對古建築有研究也缺乏系統性,因此我們對全區的文化資源瞭解不夠深、不夠全面,徽文化家底不清。四是傳統工藝開發相對落後,制約了規模化發展。近年來,一些民間藝人積極從事傳統工藝的開發,並發展了一定規模的產業,但還不全面,如對徽墨製作、靈山竹編等傳統工藝的研究、開發還相對落後,資源優勢沒有轉化為產業優勢。五是徽文化氛圍宣傳不夠濃。在幹部羣眾中有相當部分的人不懂得珍惜徽文化,不瞭解徽文化的重大意義,不重視宣傳和展示徽文化,缺少高質量的宣傳書刊、圖冊,缺少有份量、有深度的本地區徽文化研究的文章和成果,缺少對“徽州&

年文化調研報告篇4

建設社會義新農村,是黨和國家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梁子湖區圍繞“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貌整潔,管理民主”的目標,以“五改四通三建”(即改水、改廁、改院、改廚、改圈;通水、通電、通路、通互聯網;建醫療室,建活動場,建垃圾場)為主要抓手,取得了新農村建設的初步成效。農民收入增加了,村容村貌改變了,農民精神面貌不同了,村風民風更加文明和諧了。民進梁子湖支部,根據我區新農村建設的可喜變化,組織了部分民進會員深入鄉村,對我區新農村文化建設進行了專題調研活動。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新農村文化建設發展現狀

梁子湖區新農村文化建設,是以滿足和豐富農民精神文化生活,建設文化陣地為基礎;以挖掘拓展具有地域色彩傳統文化、民間藝術為手段;以提高農民綜合素質,改變農民精神面貌,培育具有現代科學文化知識及技能的新型農民為重點來進行的,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一是文化陣地建設如火如荼開展。xx年全區“五有文化”陣地,(即一有小舞台,作為文化陣地的中心和標誌;二有籃球場,一場多用,與小舞台連成一個整體,作為羣眾文化活動的主陣地;三有健身小廣場,作為羣眾體育鍛煉的場所;四有宣傳欄,作為羣眾進行各種宣傳的窗口陣地;五有文化室,作為羣眾參加學習和培訓的場地。)在六十村、叢林村、桐油村、東井村、楊井村、牛石村、金壢村、柯畈村、子壇村、陳太村、謝培村、王營村、徐橋村展開。這些村的文化設施和場所都規劃佈局在村中心位置,並連為一體,形成一個綜合性的文化廣場,廣場周圍進行綠化、美化,使文化廣場不僅是羣眾文化活動的場所,也是休閒娛樂的所在,成為全村聚集人氣的地方,集結歡聲笑語的磁場。

二是廣泛籌措資金,攜手共建文化中心。新農村文化建設需要較大投入,單靠政府的投入是遠遠不夠的。我區有些村子資金籌措值得借鑑:金壢邱家壪,由建築老闆邱福成出資百萬元,建起了一座氣勢宏偉,每層有500平方米的三層樓文化中心。青峯山壪由老黨員、老幹部組成的村民理事會,在社會上籌措資金幾十萬元,建起了文化室、圖書館,辦起了管樂隊。朝英村村民個人自籌資金建起了農民健身房。馬龍村農家女陳家怡用電腦寫作,多部小説出版發行。太和居委會採用集資方式,辦起了老年腰鼓隊。等等這些文化中心及文化中心户,正在我區新農村文化建設中發揮輻射作用。

三是宗族文化與民間藝術得到挖掘和繼承。宗族文化是中華民族各姓氏民眾的文化結晶,是中華民族大家庭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有許多積極健康的方面,值得宏揚。例如,青峯山壪的鄧氏宗族文化中的“家譜堂匾文化”“名人先賢文化”“族規禮儀文化”;子壇坯承壪的陳氏“義門文化”,其文化內涵與國家精神文明建設的文化基本要求相一致,得到了很好的挖掘和繼承,為鄉風文明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

在我區有一些傳統的非物質民間文化,也得到了較好的搶救。如陳太、張夏壪在民間流傳幾百年的工尺譜排子鑼,金壢村的玉蓮環,眼看就要失傳,今年得到了市、區文化部門的支持,作為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得到了搶救和傳承。

二、新農村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是新農村文化建設經費投入、管理責任不明。新農村文化陣地的硬件建設和培育新型農民的軟件建設,經費投入,工作責任,分階段,分步驟確定的文化工作任務目標,由誰抓,由誰完成?目前這種機制尚未形成。

二是新農村文化建設農民的主體意識,農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沒有調動起來。我們在調研中發現一部分村莊,在新農村文化建設中,羣眾存在“等”“靠”“要”的依賴思想,希望政府大包大攬。農民們不能夠積極主動的融入到內涵豐富,格調健康的文化活動中來。農民們文化活動參與意識不強,有一些村子打牌、買lhc,封建迷信盛行。

三是四級網絡建設工作機制沒有抓好。區級文化陣地設施沒有做大,全區沒有一處規模較大的文化活動中心。鄉鎮級文化中心沒有做強,文化站、電影院形同虛設,有的鄉鎮被擠佔成其它場所。村級文化活動室沒有做活,參與的羣眾極少。壪級文化中心户沒有做靚,文化中心户沒有吸引力,凝聚力。

四是農村文化活動缺“送”文化、“扶”文化、“植”文化、機制。文化、科技、衞生三下鄉活動,送到農民家門口的太少。一些具有濃郁鄉土氣息,風格清新純樸的文藝節目缺少編導扶持。農村文化人才,文化骨幹隊伍缺乏培養。一些民間藝術(如樑湖哦號、民謠、風俗禮儀、婚喪詠文)缺略傳承。

五是有許多邊遠村莊沒有通廣播,通閉路電視,通互聯網,農民接觸新文化的途徑欠缺。

三、對新農村文化建設發展建議

1、建立過硬的文化建設責任制,完善文化建設經費投入機制和有效的工作機制。我區要把農村文化建設納入到新農村建設的整體規劃,建立過硬的文化建設責任制,嚴格績效考評。文化建設經費投入建議採用“四個一點”的籌資辦法,即政府補一點,相關部門及掛鈎單位支持一點,社會各界捐一點,村組自籌一點,廣泛籌集資金。農村文化建設要滿足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各級文化部門要有長效的工作機制,“送”“扶”“植”好農村文化建設,使農村文化活動永葆活力。

2、農村文化體育設施要緊跟新農村建設步伐。開通村村通廣播、閉路電視、網絡工程。大力整治文化環境,對網吧、買lhc、抹牌賭博、封建迷信活動要加大打擊的力度。充分利用好國家農民健身工程項目,建好體育活動場所,建起一村一籃球場,能方便羣眾“二打二曬”。

3、要挖掘整理好我區宗族文化,民間藝術。保護好古建築,古樹木及古文化遺址。民間文化藝術的傳承,由於我區外出打工人員多,建議一些民間藝術,惜日只有男同志學習的技藝改為婦女學習。

4、做靚文化中心户。在新農村文化建設中,要選擇那些政治思想好,羣眾基礎好,文化素質高,勞動能力強,熱心公益事業的文化經濟能人作為中心户建設對象,進行重點培養,實行民辦公助,市場運作,文商互補的辦法,使文化中心户建得起,立得住,生存得下去。發揮他們在活躍農民文化生活,提供信息服務,開展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積極作用。

5、要因地制宜,科學規劃,量力而行。防止勞民傷才,杜絕形象工程。建設好特色文化陣地,使文化陣地本身具有濃郁的地域文化內涵。

6、旅遊文化要開發利用。我區有獨特的旅遊區位優勢,山青水秀,旅遊景點甚多,人文色彩濃厚。目前我區旅遊只打山水牌,人文文化旅遊還沒有開發。樑子島、月山、沼山大寺、子壇廟、青峯寺、長興寺等處所有許多的傳説、神話、歷史故事,如果開發出來,將會給我區旅遊文化忝上濃墨重彩的一筆,會有更多的遊客紛至沓來,賞美景,品佳餚,話傳奇。

總之,在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中,梁子湖區區委、區政府本着“立足目前,着眼長遠,合理佈局,科學規劃,挖掘藝術,突出特色”進行了不懈的努力。

年文化調研報告篇5

近年來,荷塘區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市關於“加快文化體制改革,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決策部署,緊緊圍繞“打造以生態宜居、文化休閒”為特徵的商貿次中心發展定位,加快文化體制改革、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取得了一定成績。為更好的落實黨的十八大會議精神,準確把握荷塘區文化產業發展情況,促進我區文化產業又好又快發展,通過一系列的座談、走訪、問卷調查等方式對荷塘區文化產業進行了深入的調研和分析。

一、荷塘區文化發展現狀

(一)發展三大優勢,奠定了發展文化產業的基?

1、文化底藴豐厚。目前,我區的文化形態主要有以龍山寺和仙庾廟為代表的宗教文化;以硬質合金廠、車輛廠、千金藥業等為代表的現代企業文化;以流芳園、抗日工事遺蹟、抗日陣亡將士墓、劉劭民烈士墓等為代表的紅色文化;以仙庾嶺、婆仙嶺為代表的城郊休閒文化;以仙庾廟會系列活動、仙庾鎮及明照鄉的趕集、逢年過節的耍龍舞獅、花鼓戲、剪紙藝術等為代表的傳統民俗文化。全區現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個--文昌閣(仙庾塔);市級文物保護單位3個--仙庾廟、流芳公園、601老年公寓;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個--仙庾廟會;區級文物保護單位16個。

2、文化實力雄厚。一是順利完成文化體制改革。新成立荷塘區文化體育新聞出版局,撤銷荷塘區文化市場稽查隊,明確荷塘區文化館,全額撥款事業編制6名。轄區共1鄉1鎮5個街道辦事處,現均已設立了綜合文化站,確定事業編制3-4人。二是民間文藝團體遍地開花。有民間藝術團體23支,總人數750餘人,年活動場次超過2000餘場。三是羣眾文化蓬勃發展。羣眾積極主動參與大型文藝匯演、秧歌、腰鼓、趣味運動會、廣場舞比賽等各種節會活動,極大豐富了羣眾的業餘精神文化生活。荷塘區連續兩年獲全國“全民健身先進單位”稱號;連續三年被評為湖南省羣體工作先進單位;2008年株洲市首屆合唱節荷塘區代表隊獲銀獎;自創小品《何結巴打狗》參加全省首屆農民藝術節獲“金穗獎”;創作《魅力荷塘》、《映日紅荷》、《潮湧荷塘》等一系列體現荷塘改革發展成果的書籍,目前《文化荷塘》叢書正在編撰中。

3、文化基礎深厚。轄區範圍內鄉鎮街道分別建立了綜合文化站,35個社區分別建有綜合文化活動室;39個村分別建有綜合文化室、農家書屋以及文化信息共享點。文化企業有藝術品市場1家、影視製作公司1家、印刷廠42家、網吧132家、電影院3家、ktv10家,其中銷售超百萬的有113家,過千萬的有2家;互聯網終端用户佔轄區常住人口比率20%。據統計,20xx年全區文化產業營業總收入14.5億元,總資產總計11.9億元,全區文化市場呈現繁榮、穩定發展的良好態勢。

(二)完善三大舉措,激活了文化產業的動力

1、政策引導。我區在2010年制定了《荷塘區“十二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荷塘區旅遊產業發展總體規劃》、《株洲荷塘月色示範區核心區控制性詳細規劃》等各個政策指導意見。

2、政府扶持。一是結合“文化惠民”,解決“兩難”問題。株洲第一家全部由民間資本組建的湖南高威影視有限公司和株洲昊文公益電影放映有限公司落户荷塘區,通過“政府買單,羣眾觀影”的方式極大的豐富了廣大羣眾的文化生活,得到了老百姓們的熱烈歡迎,還有效的拓展了荷塘區羣眾文化市場,探路解決了羣眾對文化需求和文化企業開拓市場之間的矛盾。二是結合各種節慶日活動,活躍民間團體。三是結合部門職能,服務文化市場。

3、機制激勵。推薦了一批優秀的農家樂創建湖南省特色鄉村旅遊示範點和旅遊家庭賓館,整體提升了荷塘區農家樂的檔次。推薦龍山寺佛教文化園景區申報a級景區,今年該寺按照國家3a旅遊景區的標準,投資1000餘萬元,啟動了改擴建工程。

(三)打造三大品牌,形成了發展文化產業的平台

近幾年來,我區發展定位越來越明晰,以仙庾嶺為中心,重點發展文化休閒類項目,打造荷塘月色;以工業園二期為主體,引進高科技環保工業項目,打造金山新城;以東環北路周邊為板塊,引進商貿企業,打造荷塘商貿城;以新華西路兩側為主區域,引進商業項目,打造商貿次中心。

1、旅遊文化-“荷塘月色”。針對仙庾風景名勝區策劃了荷塘月色項目。項目規劃範圍包括仙庾、香草塘等8個村,面積23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區範圍8.2平方公里,啟動區範圍2.5平方公里。該項目總投資為100億元,近期完善基礎設施及公共配套設施建設;中期集中力量打造會議中心、度假區等接待設施;遠期完成新市鎮集中安置點建設,打造生態宜居項目等。目前,總投資1.2億元由盛世芙蓉餐飲管理有限責任公司投資的“‘耕食記’--中國炎帝文化創意農業園”項目(佔地400畝)和“仙泉谷”生態酒店項目(佔地100畝)已試營業。另外,湖南省少數民族文化園擬投資20億元,選址在荷塘區樟橋村仙人造水庫及周邊地塊,項目規劃用地9200畝(其中項目建設約1500畝,保留自然生態面積85%以上)。努力將該項目打造成國內頂級休閒度假及民族民俗文化基地,力爭成為中南第一、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區域文化產業品牌和國家級文化產業發展示範基地。

2、商貿文化-“荷塘商貿城”。荷塘商貿城建設項目選址於石宋路以東,新文化路以北,320國道兩側,共約10178.2畝土地。目標旨在打造一個大規模商貿市場羣和集國際連鎖商業、高檔住宅、五星級酒店等於一體的城市綜合體。目前,已有上海喜盈門國際連鎖商業企業、東方夏威夷、三和·美林灣等億元項目簽約。項目對繁榮紅旗經濟商貿圈,打造商貿文化的品牌具有重大意義。

3、工業文化--“金山新城”。生態低碳示範新城--金山新城,項目總規劃面積23平方公里,以“產城融合、三生宜居”(三生:生產、生活、生態)為定位,形成行政區、產業區、商務區、文體區、商業區科學分佈,各類配套產業及設施齊全,城市發展與工業經濟發展的有機統一的新城市綜合園區。目前,引進了總投資10億元、年工業總產值100億元的三一重工產業園項目和投資達65億元的中基國際高等級老年社區項目。

(四)舉辦三大活動,增添了發展文化產業的活力

1、“荷花節”。我區每年舉辦株洲“荷花節”系列活動,形成了夏季賞荷“穿越荷塘”、秋季賞月“中秋吟唱”“篝火晚會”等品牌活動,其中“穿越荷塘”在我市形成市民參與度最高,影響最大的品牌活動。2010年,實現旅遊收入2000萬元,接待遊客15萬人次;20xx年,實現旅遊收入2622萬元,同比增長31.1%,接待遊客20.01萬人次,同比增長33.4%。2012年,景區接待遊客26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3260萬元,同比增長30%。

2、“汽車展會”。今年,在株洲汽車城舉辦2012株洲汽車展,四天內有30萬人次前往賞車、購車,共成交汽車1843台,銷售額突破2億元。據統計,上半年我區汽貿行業零售額同比增長31.9%,佔全社會零售總額的40.4%。在全市汽車市場上佔有龍頭地位,同時汽車文化也成為我區一道亮麗的風景。

3、“荷塘區房交會”。20xx年荷塘區首開城區辦房交會的先河,通過這一平台充分展現了荷塘的“宜居文化”魅力,體現荷塘區城市新貌、樓盤品質、生態社區的優勢,表現出荷塘區在逐步由工業老城區向宜居新城區、生態新城區邁進中取得新型城市化的成就。

二、荷塘區文化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對文化產業認識不夠。不同部門對文化產業概念、內涵的界定尚有爭議,部分行業增加值難以統計,同時個體文化經營户的投資額、營業額尚未列入統計,對全區的文化產業整體狀況的準確性有影響。

(二)產業競爭力亟待加強。在發達國家,文化產業產值已佔gdp的20%--30%,在我國的發達地區文化產業產值佔gdp的5%--8%,而我區目前擁有各類文化經營企業僅為508家。傳統文化產業投資少、規模小、各自為戰,分散經營,沒有規模以上的文化龍頭企業,而新型的文化產業起步較晚,還未形成規模,處於青黃不接時期,造成了文化產業競爭力不強。

(三)文化產業融資困難。文化產業屬於大投入大回報、長投入長回報的行業,目前,文化產業資金主要來源於政府投入和文化單位自身積累,地方財政投入和私人個體財力畢竟有限,文化產業普遍存在融資渠道普遍狹窄的問題,這就導致了資本擴張能力受限,嚴重製約了文化產業的發展。

三、關於發展文化產業的建議

(一)提升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1、提升思想。牢固樹立文化既是事業又是產業的新理念,從搶佔新一輪區域競爭制高點的戰略高度,把加快發展文化產業擺上突出位置,像抓工業經濟一樣抓文化產業。

2、提升地位。把發展文化產業的業績列入政績考核內容,與評先評優掛鈎,明確職責,落實責任到各相關部門和個人。

3、提升氛圍。宣傳推進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宣傳文化產業的成功做法和經驗,以營造濃厚的輿論氛圍。

4、提升層次。以“創文”工作和建設“兩型”社會的契機,加強長株潭以及對外文化產業的交流與合作,實現文化產業層次的提升。

(二)增強文化產業的發展活力

1、深化文化管理體制的改革。在實際工作當中區級文化行政部門“屬地管理”的責任和義務卻不對等。建議成立文化產業發展領導小組,加強領導和協調,從組織上確保產業規劃和各項工作的順利實施和開展。

2、深化文化事業單位改革。建議進一步深化文化事業單位勞動人事、分配和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全面推行領導聘任制、職工聘任制,建立健全競爭、激勵和約束機制,放大其社會效益。對其中經營性部分應推向市場,實行企業化管理。

(三)優化文化產業發展環境

1、優化政策環境。建議儘快出台文化產業發展扶持政策,在人才引進培養、信貸財税、技術改造和創新、地水電資金、文化企事業審批向文化產業傾斜。

2、優化商務環境。建議積極搭建文化產業發展所需的投融資平台、公共技術服務平台、信息服務平台、專業化市場交易中介平台和專業性電子商務服務平台等,提供管家式、貼身式、個性化、全職能服務,全面優化文化產業發展所需要的商務環境。

3、優化人文環境。建議以實施文化載體建設工程和文化精品打造工程為切入點,加強公共文化設施投入,大力開展公益性文化事業。

(四)提高文化產業的發展水平

1、致力打造文化品牌……一是突出“荷文化”特色。以此作為文化荷塘的主旨與靈魂。依託“荷塘月色”項目的推進,對“荷文化”內涵進一步拓展與挖潛,開發荷文化產品,形成文化產業鏈。通過舉辦節會、論壇等活動包裝推介,冠名徵集主題歌曲、塑造動漫形象等方式廣為推廣,使其深入人心。二是突出生態特色。婆仙嶺、仙庾嶺兩地是聞名省內的`“天然氧吧”,要大力發展濱水休閒、山地運動、度假療養等多種產業,建設星級酒店、温泉度假中心、户外拓展基地等,進一步打好生態牌,做好休閒文章。三是要突出人文特色。荷塘區“宜居”人氣的進一步增強,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廣闊的空間與市場。要通過提質改造,建設上檔次的專業文化市場,以滿足中高端消費羣體的需要;要通過內聯外引,打造餐飲文化、酒吧文化、民俗文化一條街,形成輻射效應,帶動其他文化產業發展。四是突出創新特色。要敏鋭把握文化產業發展的脈搏與方向,加快發展文化創意、移動傳媒、動漫遊戲等新興文化產業,推動文化產業轉換和升級,提高文化產業發展水平。

2、致力提高文化產業競爭力。一是加大科技含量。要從荷塘區實際出發,重點扶持發展現代文化物流業、數字媒體等高新技術文化產業。二是推進產業集羣。結合荷塘區“三城”規劃發展,劃出一定區域建立文化高新產業區,鼓勵文化企業本行業或跨行業聯合,建立文化產業集團,集聚資金、資源和市場,做大做強,提高產業集中度,改變我區文化產業低小散狀況。

3、致力實施文化人才工程。利用荷塘區緊鄰株洲市“職教城”區位優勢,整合現有專業教育、職業教育和社會教育資源,在學校設置文化產業相關專業開展相關課程,加強產學研各界的交流與合作,建立文化創意實習基地等人才培養基地;建立和完善人才培養、激勵和評估機制,大力引進文化產業經營管理的複合型人才,如:會展設計師、文化經濟人、廣告策劃師等。

(五)拓寬文化產業融資渠道

1、建立健全財政投入機制。建議市、區加大對文化產業的投入,設立文化發展基金,並從中安排一定的經費,確保對文化事業的經常性投入增幅不低於當年財政支出的增幅。創新政府投入方式,採用貼息補助、獎勵、項目採購等方式,將投入額與文化生產、藝術創作方面的成績或效益掛鈎。

2、爭取上級經費支持。精心包裝策劃項目,爭取省、市對荷塘區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項目的更多支持。

3、鼓勵社會投資文化產業。一是放開民營資本的進入。建議降低民營資本注入門檻,放寬民營資本的准入機制,大力吸納民間資本。還應加大對民營文化企業的扶持力度,採用減免税等方式支持發展,增強民營資本投資文化產業的動力。二是吸引創業投資的參與。建議建立荷塘區文化高新產業區,以吸引大量靈活高效的創業投資,並且儘快形成較成熟的文化市場的投資和退出機制、中介服務機制等,以實現文化成果的市場轉化。三是向資本市場融資。大力培育文化領域的戰略投資者,促進金融機構參與文化產業發展建設縣文化產業發展調研報告xxx市文化產業發展情況調查報告文化產業園領導班子述職報告

年文化調研報告篇6

農村文化建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改革開放三十年來,農村經濟快速發展,農民家庭經濟實力迅速增強,農村對精神文化活動的需求也不斷提升。儘管近年來各級政府對農村文化建設的投入逐年加大,但還是滿足不了農民脱貧致富之後對文化生活需求增長變化的需求。出現了農民口袋裏票子多了,而腦袋裏信仰少了的普遍現象。

我區農村地處城郊結合部,農民的思想更開放,見識更多,經濟條件更好,從而他們對文化生活的需求更多,要求更高。通過文化宣傳教育引導農民的任務也越重要,難度也越大,但中華民族的一些優良傳統隨着農村的發展卻在逐步消失,這與農村文化建設相對滯後不無關係。

如今農民對文化活動的需求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是文化生活與生產生活相結合的需求。雖然我區農民可以接觸到很多文化活動內容,但是對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文化活動內容更感興趣,例如種植、養殖技術和勞動技能的輸送等。

二是對文化生活多樣性的需求。除純粹的娛樂性文化活動外,我區農民對健身類的文化體育活動的需求也越來越多。很多農民也認識到天天打牌不是好事,但苦於缺少健身場所和設施的限制,其想要更豐富健康的業餘生活的要求難以得到滿足,使其只能陷於牌桌。

三是對講身邊人説身邊事的文藝節目的需求。現在各類媒體宣傳的先進典型不少,但農民認為那些人和事離自己太遠,無法引起其內心的共鳴,受教育程度不深。他們更感興趣的是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人和事。如果能以區直各部門每年評選的各類先進典型事蹟為原材料,編排一些文藝節目送到農村則更易於與我區農民進行思想上的溝通、交流,得到他們的認可,宣傳教育效果也會更好。

目前我區農村文化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有:

一、文化設施陳舊單一,文化陣地逐漸喪失。現在各鄉級的文化設施主要有廣播站和室外體育場。廣播站多為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產品,且多數陳舊、老化,室外體育場也僅有籃球場。由於缺少維護各種設施嚴重損壞。村級除近兩年個別村新添一些文體設施外,其餘村也僅有廣播,且由於設備老化基本癱瘓,鄉、村廣播這一曾經的宣傳主力逐漸喪失陣地。

二、文化工作人才缺乏,文化傳播鏈脱節。鄉廣播站有站所事業編制,每鄉有1-3個,有的還超編1-2人,但真正幹文化工作的最多不過1人,且是兼職。文化站有文藝特長的人很少,更沒有相關培訓。真正具備文化工作素質和熱情的人是招不進、留不住。隨着取消農業税,沒有了村提留,村級廣播員也因經費文體而流失。

三、文化工作經費不足,相關工作難以規模開展。文化工作是一項費力費錢,需要長期堅持投入但見效緩慢的事業。由於以前經費投入不夠,農村從事文化工作的人員工資偏低,文化設施得不到更新補充,導致農村文化建設進程停滯甚至倒退。

1、大力扶持主流宣教媒介。一是建好鄉村廣播站,恢復鄉、村兩級的主要宣傳渠道。堅持定時開機制度,宣傳黨和國家的政策,農業科技知識和商業信息,彌補現在羣眾現場開會難的缺失。造一支高素質的文化隊伍,參與市場競爭送戲下村。三是加強鄉鎮文化站建設。補充文化設施,公開招考一批文藝專業人員,財政給鄉鎮列支專項文化工作經費。

2、引導培育羣眾文藝團體。一是發掘保護好傳統的文藝項目。如漁鼓、舞龍、舞獅等。二是引導好農民的自主文體隊伍。如軍樂隊、腰鼓隊、秧歌隊、排球隊、歌舞團。

3、加速開闢一批農村文化活動場所。相關部門應大力爭取上級計劃,全面推開村級圖書室建設。科學規劃布點,建設一批農民文體活動場地,配齊籃球、排球等設施。各鄉鎮、村間開展文體賽事活動,營造氛圍,形成習慣,把農民從麻將桌前引向圖書室、體育場,這樣既鍛鍊了身體素質,提高村民素質,更有利於我國社會主義和諧事業的偉大進程。

年文化調研報告篇7

行業文化是一種以人為本、先進的現代企業管理理論和管理方式,是提高行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因素。隨着市場化、知識化、網絡化、信息化步伐的加快,文化因素對經濟活動的滲透日益深入,現代經濟呈現出一個全新的趨向,即文化化。行業文化建設已成為企業思想政治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加強行業文化建設,實質上就是要用先進的科學思想和經營理念武裝幹部職工頭腦,統一干部職工思想,規範幹部職工行為,塑造服務品牌和行業形象,提升行業管理水平,增強行業凝聚力和競爭力,是實現行業持續穩定協調健康發展的重要途徑和迫切需要。

一、什麼是公路養護行業文化

公路養護行業文化是文化在公路領域的反映和體現,是隨着公路事業的發展而逐步形成的具有鮮明行業特點的文化,是社會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概括地説,公路養護行業文化是公路養護職工在公路建設、養護、管理等實踐活動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主要包括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交通部《交通文化建設實施綱要》對此這樣界定的:精神文化是交通行業的核心價值理念,是交通行業的核心文化;制度文化是體現交通行業價值理念、規範交通行業行為的規章制度;物質文化是體現交通行業價值理念、展現交通行業外在形象的環境和形象標識。因此,公路養護行業文化是公路事業綜合實力的集中體現,公路養護行業文化與公路事業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共同繁榮。

二、雲南公路養護行業文化建設的問題

近年來,我省各級公路管理部門日益重視公路文化建設,把公路行業文化建設作為對內凝聚人心、激發活力,對外展示行業風貌、構建和諧公路的重要舉措,且取得了顯著成績。如:從xx年起,省管公路貫徹“12435”發展思路,促進了省管公路的機制改革,使公路行業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以受社會高度評價的“三個工程”為例:

“321”工程即:三年時間,建設300個高標準的大管理所,xx年底,全局已建成大所275個、石料場156個、機化站108個,新改建職工宿舍8530套。基本解決了職工住房簡陋,材料靠外購,手業養護等歷史遺留問題。“321”工程不僅改變了我省公路養護的傳統組織結構形式、養護技術手段和職工生產生活環境,還扭轉了養路職工過去“技術素質低,養路機械化水平低,養護生產力低”的“三低”狀況。

“安保”工程。“安保”工程即:“以人為本,以車為本,消除隱患,珍視生命”為主題的公路安全保障工程。截止xx年底,全局投入資金;503萬元。自實施安保工程後,在全省機動車猛增至600萬輛的情況下,xx年的交通事故比xx年下降39.8%,經濟損失減少32.6,因交通事故死亡人數減少309人,這是我省xx年曆史上沒有過的。“安保”工程,受全社會歡迎,都稱這項工程為“救命工程”。

“人性化服務工程”。全局以為公路用户提供安全行車環境、為公路維護提供安全環境、為公路設施提供安全保障,的“三為”作為最高服務標準。圍繞t;實施安保工程,增設服務設施、規範標誌設置;填築會“吞人”的深側溝;在主要交通路口、風景區設置人性化標誌標牌;實施環境生態綠化工程,為用户提供安全保障、路政諮詢服務、温馨親情服務、公路通行信息、路況信息服務、暢通便捷服務,打造公路人性化服務的民本形象。樹立雲南公路路況好、路風正、行車暢、效益高,安全快捷的良好形象。

但在實踐中,仍然存在以下難點:

(一)、雲南公路職工文化素質普遍偏低。

公路行業是一個社會性、技術性、服務性、綜合性很強的部門,它在國民經濟發展過程中起着基礎性作用,這需要從事公路行業管理的人員要具有較高的文化素質。然而,當前公路行業職工文化素質偏低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如:十.五期末,我省省管公路在編人員xx6人,專業技術人才僅為2993人,佔職工總人數的14.3,技術工人15443人中高級以上技工僅佔32.9,職工隊伍素質偏低,文化結構不合理,專業技術人員結構不合理、高素質高層次的複合型、應用型人才缺乏。

(二)行業核心價值觀缺失。

行業核心價值觀主要包括四個方面內容:一、是職工對行業性質的認識,即公路行業是幹什麼的;二、是對行業使命的認識,即公路行業的存在是為了什麼;三、是對行業現狀的認識,即公路行業現在如何;四是對行業前景的認識,即公路行業未來的發展如何。可以説當前絕大多數公路職工對上述四個問題的認識是模糊的,或者是不全面的。

(三)行業文化與行業脱節。

公路文化建設本質上是一種管理行為,目的在於規範管理行為,優化行業形象,增強品牌效應。當前的公路文化建設大都表現為提口號、拉標語、定製度,開展文藝體育活動,停留在公路文化建設的外延和表象上,與公路行業的建設、養護管理等實踐結合不夠,沒有把文化元素融入我們的行業。

(四)、對行業文化建設的問題認識欠缺,思路不清。

對公路行業文化建設的問題認識欠缺,思路不清。主要表現在,一、是對公路行業文化建設的目標和方向不明確,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形式和監督方法;二、是對公路行業文化建設的思考和理解缺乏層次性、系統性、重要性的認識,對於滲透在公路行業職工內心世界中行業羣體合力挖掘不夠;三、是對公路文化在生產經營中的地位和作用有着模糊認識,有着計劃經濟的思維方式。“只要有公路不怕沒路養”,“事業單位,不怕下崗”等傳統思維方式。

(五)、行業文化建設以偏概全,本末倒置。

以效果推斷程度、衡量水平。例如,一家單位路管好了養好了,經濟效益上去了,似乎一好百好,文化建設必定是高水平的,給幹部職工在認識上產生嚴重誤導。這種以為行業文化一學就會地簡單化認識是幼稚的與片面的。尤其是那種迎合政治需要,以偏概全的做法更是十分有害的。

年文化調研報告篇8

日前,市政協成立促進文化產業發展課題組,圍繞我市文化產業發展開展專題調研。通過調研,市政協課題組認為,我市在文化產業管理上還存在雙頭管理、責任難以到位、國有文化資產與全社會文化資產相分離等深層次問題;尤其是行政管理模式難以適應市場化要求,現有的文化產業的規劃、優惠政策、文化產業資金配置,都並沒有明確的績效要求和清晰的評估方式,難以實現資源的最佳配置。為儘快改變我市文化產業小、弱、散的狀況,市政協專題調研組提出了《關於通過體制改革進一步激發我市文化產業發展活力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

建議一:

改變多頭管理現狀

對現在分散在各部門的文化產業管理職能、人員、資源實行職能歸一,在此基礎上組建獨立責任機構,以改變全市文化產業發展多頭管理、又管不到位的狀況。在確保文化產業具有健康的社會屬性的前提下,對該機構工作考核的主要依據是全市文化產業發展的主要經濟指標和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指標,以促使我市文化產業發展資源的配置實現整體效益的最大化。

建議二:

運作好國有文化資本

建立以資本化運作推動我市文化產業大發展的機制。要把文化產業的資金支持,從“政策性資金支持”為主轉變為資本運作為主。關鍵是籌集並運作好國有文化資本。國有文化資本可從四個方面籌集:把全市現有的用於文化產業的各類政策性資金部分或全部轉化為經營性投資基金;市國資委或國有企業入股;市財政先期投入;全市文化產業税收按一定比例投入。

建議三:

統一管理國有文化資產

建立國有的文化資產、資源統一管理、支配或引導的體制。除已劃歸市國有文化資產監督管理辦公室管理的報業、廣電、演藝等國有文化資產外,屬於國資委控股或參股的文化資產,如華髮、九州集團下屬的文化傳媒公司,亦可通過佔有一定股份的方式,發揮文化產業管理機構的影響力。對國有文化資產進行統一管理的基本目的,一是更大限度地發揮國有資產對全市文化產業發展的引導作用;二是通過體制改革、資產重組等方式,對國有文化資產盤活;三是減少開放國有文化市場的阻力,在國家政策允許的範圍內,大力引進社會資本進入。

建議四:

建設強大文產發展平台

建設強大的文化產業發展平台。要改變我市文化產業管理部門抓手過少的狀況,就要建立起不同類型的強大平台,使文化產業管理部門成為能夠真正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千手觀音”。要建立幾個關鍵性平台。一是要建立起創新孵化及產業化平台。二是建立產業技術公共服務平台。三是建立資本運作平台。北京文化產業之所以做得風生水起,關鍵就是在政府主導下建設了一系列的資本運作平台。在對國有文化資產、資本、資源整合之後,我市還應建立相應的開發利用平台。

建議五:

建立科學的考核機制

建立全面、科學、長效的考核機制。在注重經濟效益的同時,要注意文化產品的社會效益;在此前提下,要對全市文化產業發展的各項指標進行考核。要能夠準確評估我市文化產業自身發展的狀況,以及文化的引領、融合作用。要解決幹部任期制與文化產業發展需要長期培育、長期佈局的矛盾。需要建立既有短期、中期(5年左右)指標,又有長期考核指標的綜合考核體系。

建議六:

發展公共文化事業

並行不悖地發展公共文化事業。文化產業概念的提出,實際就是一次觀念變革:它使以前全部作為公共事業和意識形態的“文化”,分離出一部分可以賦予產業屬性並按照經濟規律去運作的內容。公共文化,不僅承載着人民羣眾文化生活的一般需求,而且,也往往是文化產業的源頭,存在着向文化產業轉化的巨大可能性。因此,大力發展公共文化事業,尤其是發展具有引導潮流性的文化事業,非常重要。在職能上,須把文化產業管理與公共文化管理區分開來,使用不同的考核和發展標準。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gongzuozongjie/diaoyan/1vzq6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