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工作總結 >調研報告 >

外出務工調研報告(精選多篇)

外出務工調研報告(精選多篇)

目錄

外出務工調研報告(精選多篇)
第一篇:農村剩餘勞動力外出務工的調研報告第二篇:農村剩餘勞動力外出務工的調研報告第三篇:農村剩餘勞動力外出務工的調研報告第四篇:農村剩餘勞動力外出務工的調研報告第五篇:李蘭蘭郭家山村農民工外出務工調研報告更多相關範文

正文

第一篇:農村剩餘勞動力外出務工的調研報告

近年來,由於大面積實施退耕還林、農村公益事業、基礎設施等建設,佔用了農民羣眾的大部分土地,農村湧現出大量的剩餘勞動力,為合理利用農村剩餘勞動力,提高非農勞動力的比重,促進農民分工分業,增加農民現金收入的重要途徑,是農村經濟發展的又一個新的增長點。近日,筆者對xx特區xx鄉農村富餘勞動力外出務工情況進行了調研,務工經濟的確為農民羣眾增收致富注入了生機活力。然而,隨着市場經濟的不斷繁榮,勞動密集型企業逐漸減少,企業對技術工種的要求越來越高,大量農民工湧入城鎮,形成農民工相對過剩,失地後進入城鎮就業又失業的現象屢見不鮮,其前景令人堪憂。

一、農村富餘勞動力務工現狀

xx年,xx鄉總人口12510人,農村勞動力6940人,佔全鄉總人口的55.5,勞動力供給總量5528人,從事農業生產人數533人,全鄉農村富餘勞動力4995人,佔勞動力總人口的72,已轉移就業的農村富餘勞動力人數2014人,佔全鄉富餘勞動力人口的40.8。外出勞動力中16—35歲的有1546人,36—45歲的有407人,46歲及以上的83人;外出務工人口中有男性1058人,女性978人;國小及以下文化1380人,國中文化的有612人,高中及以上文化的有44人。

外出務工主要的原因一是可以直接增加收入;二是可以學習有關專業技術;三是因為農村公益事業建設用地、鐵路建設徵地、學校、公路等基礎設施建設佔地、大面積實施退耕還林後農村出現大量閒散剩餘勞動力。按就業流向分:外出務工人員流向大部分是省外,小部分流向本省其它地州市、本市其它縣、區,本縣其它鄉鎮,其中省外1689人,本省其它地州市219人,本市其它縣、區94人,本縣其它鄉鎮34人;按就業分:外出務工時間在5年及以上的有231人,3—5年的有915人,1—3年的有510人,1年以下的有380人;按收入水平分(平均月收入):1001元及以上的有347人,801—1000元的有610人,501—800元的有774人,500元及以下的有305人;按就業行業分:從事採礦業的有101人,從事製造業的有1018人,從事建築業的有427人,從事交通運輸業、倉儲及郵政業的有143人,從事批發和零售業的有40人,從事住宿和餐飲業的有102人,從事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的有80人,從事其他行業的有125人。返鄉農民工有37人。經過近幾年的發展,呈現出以下幾個特點:

(一)從規模看,增長較快。1996年全鄉外出務工人員50人,到xx年達1866人(其中:常年打工的約800人,季節性打工1066人)。外出務工人數佔全鄉農村勞動力總數的28.4,佔全鄉農村剩餘勞動力的65。

(二)從效益看,務工經濟已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xx年,全鄉外出務工人員寄帶回務工收入93萬元,年人均純收入6000元,比全鄉農民人均純收入1166元高出4834元。打工收入佔全鄉農民人均純收入的6.5,已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徑。

(三)從分佈看,沿海及大中城市居多。全鄉外出務工人員主要分佈在上海、江蘇、浙江、廣東、福建等地。在沿海地區打工人員1352人,多為年齡在35歲以下且有一定文化和技能的青年,年人均收入在7000元以上。在省內打工人員347人,多為國中以下文化程度且缺乏技能的重體力勞動者,年人均純收入在5000元左右。

(四)從組織形式看,自發外出比重大。全鄉農民工外出務工渠道主要有勞動部門組織輸出、能人帶動和自發外出三種類型。有組織輸出每年在100人左右,佔打工人數的5左右;能人帶動佔外務工人數的20;約有75的屬自發外出務工,他們靠“親帶親,友帶友,鄰帶鄰”的形式結伴外出務工,這種形式,組織鬆散,隨意性大,且風險高,維權難。

二、存在問題及原因分析

務工經濟在鄉鎮產生的經濟社會效益日益明顯。但是,無論是組織程度還是輸出規模以及經濟形式,都還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輸出無序,呈“鬆散”型。目前,全鄉勞務輸出仍處在初始階段,對輸出工作調控、引導不力,很難找到適合的崗位長期固定下來,這部分隊伍難以發揮勞務輸出的規模效應。

(二)信息不準,呈“盲流”型。縣勞動力市場硬件雖投入大量資金,但由於各種原因導致未能啟用,加之縣就業機構未建立,無相應人員上崗,缺乏對招工企業的實際考察。勞動力市場信息網絡不健全,輻射功能不強,未與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勞務市場信息聯網,縣、鄉、村信息傳遞更是週期長、效率低,造成部分農民外出務工因缺乏可靠的信息來源,信賴於道聽途説和小道消息盲目外出,往往外出一、二個月返回,不僅給輸入地造成了社會壓力,也給家庭和個人帶來了較大的經濟損失,還有人在用完路費後靠乞討回家。

(三)素質低下,呈“苦力”型。全鄉外出務工人員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員只有44人,佔外出務工人總數的2.2;國中文化程度的人員有612人,佔整個外出務工人員總數的30.1;國小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有1380人,佔整個外出務工人員總數

的67.7;擁有較高文化程度和專業技能的人員比重較小,大多從事“苦、髒、累、險”且工作時間長、體能消耗大的重體力工作,勞務報酬每月只在500元—800元之間。

(四)維權意識淡,呈“法盲”型。外出務工農民工羣體的法律知識欠缺是影響外出務工經濟收入的一個主要原因,由此而引發的勞務糾紛逐年上升。為數不少的自發性外出務工人員簽訂生死合同,遇到工傷事故、領不到工資等問題時,因不懂法和缺乏中介機構支持而無法維護個人的合法權益。

(五)資金、人才迴歸少,呈“外流”型。調查發現,部分人員通過打工積累資本後,在異地經商或辦經濟實體,部分外出務工人員(以女性居多)在外地嫁人。隨着各地經濟環境和資金的爭奪將不可避免,也為今後在發展經濟過程中,如何實施鼓勵農民工回鄉創業、參與家鄉建設的工作增加了新的課題。

三、對策及建設

務工型經濟,強烈呼喚政府因勢利導地推進勞動力的雙向合理轉移,實現輸出組織化、基地化,流轉有序化、合理化,產業主導化,把外出務工經濟培育成農村經濟的一個支柱產業。

1、加大宣傳力度,營造大氛圍,形成氣候。要大張旗鼓地宣傳,特別是宣傳開發勞務產業,培育先進典型和先進經驗,重點宣傳和表彰回鄉創業和先進典型,着力解決縣域就業機構人員編制、辦公經費問題,高頻率、多批次地發佈勞務信息,關注外出務工人員的生存狀態。

2、加強引導,促進循環,實現轉移。一是要加大政府調控力度,提高勞務輸出的組織化程度,建立專門的勞務輸出管理機構和中介機構,延伸管理服務網絡,統籌“輸出”和“回引”工作。二是建立覆蓋面廣、信息反饋靈、管理科學化的勞動力市場,為外出務工人員提供容量大、反應快、全方位、多層面的信息服務,疏通勞動力轉移渠道。規範勞動力市場,嚴厲打擊製造虛假勞務信息和欺詐為工人員的行為。二是加強勞務協作,建立信息網絡,同沿海發達地區、勞動力需求量較大的地區建立勞務輸出協作關係,根據需求輸送合格的各類務工人員。四是改進服務模式,開展維權服務,保護外出務工人員的合法權益。

3、加快制度與機制創新,促進大創業,做大“麪包”。一是加快小城鎮建設和户籍制度改革步伐,放低外出人員條件,把城鎮建設與發展民營經濟相結合,充分發揮城鎮吸納和就地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的有效載體作用,讓進城農民安居樂業。二是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特別是農產品加工和流通企業,為農民就地轉移到第二、第三產業創造條件,增加農民工資性收入。三是扶貧式培育務工經濟。外出務工人員有相當一部分依靠借錢外出打工。目前,待轉移的剩餘勞動力中有部分人屬絕對貧困人口,雖有外出為工脱貧致富的願望,但無外出為工需支付的車旅費,政府部門應在資金、培訓等方面給予政策扶持,對培訓師資進行嚴格審查,對培訓資金、培訓方式實施全程監控,避免資金被擠佔和分割。四是建立外出務工和返鄉創業“雙向流動”機制。積極為返鄉人員提供創業平台,鼓勵他們擔任村組幹部,開辦民營小型企業,推出一批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農業綜合開發項目,鼓勵返鄉人員承包、建設項目、農業綜合開發項目,鼓勵返鄉人員承包、建設和開發。建立創業服務聯動機制,做到手續從簡,收費從低、辦事從快、服務從優,為返鄉創業人員提供政策諮詢和業務指導,增強其自謀職業和自主創業的能力。五是制定有利於民工流動的政策、地方法規,做到輸出與回引雙贏。

第二篇:農村剩餘勞動力外出務工的調研報告

文章標題:農村剩餘勞動力外出務工的調研報告

農村富餘勞動力外出務工前景堪憂

——關於對xx鄉農村剩餘勞動力外出務工的調研報告

近年來,由於大面積實施退耕還林、農村公益事業、基礎設施等建設,佔用了農民羣眾的大部分土地,農村湧現出大量的剩餘勞動力,為合理利用農村剩餘勞動力,提高非農勞動力的比重,促進農民

分工分業,增加農民現金收入的重要途徑,是農村經濟發展的又一個新的增長點。近日,筆者對xx特區xx鄉農村富餘勞動力外出務工情況進行了調研,務工經濟的確為農民羣眾增收致富注入了生機活力。然而,隨着市場經濟的不斷繁榮,勞動密集型企業逐漸減少,企業對技術工種的要求越來越高,大量農民工湧入城鎮,形成農民工相對過剩,失地後進入城鎮就業又失業的現象屢見不鮮,其前景令人堪憂。

一、農村富餘勞動力務工現狀

2014年,xx鄉總人口12510人,農村勞動力6940人,佔全鄉總人口的55.5,勞動力供給總量5528人,從事農業生產人數533人,全鄉農村富餘勞動力4995人,佔勞動力總人口的72,已轉移就業的農村富餘勞動力人數2014人,佔全鄉富餘勞動力人口的40.8。外出勞動力中16—35歲的有1546人,36—45歲的有407人,46歲及以上的83人;外出務工人口中有男性1058人,女性978人;國小及以下文化1380人,國中文化的有612人,高中及以上文化的有44人。

外出務工主要的原因一是可以直接增加收入;二是可以學習有關專業技術;三是因為農村公益事業建設用地、鐵路建設徵地、學校、公路等基礎設施建設佔地、大面積實施退耕還林後農村出現大量閒散剩餘勞動力。按就業流向分:外出務工人員流向大部分是省外,小部分流向本省其它地州市、本市其它縣、區,本縣其它鄉鎮,其中省外1689人,本省其它地州市219人,本市其它縣、區94人,本縣其它鄉鎮34人;按就業分:外出務工時間在5年及以上的有231人,3—5年的有915人,1—3年的有510人,1年以下的有380人;按收入水平分(平均月收入):1001元及以上的有347人,801—1000元的有610人,501—800元的有774人,500元及以下的有305人;按就業行業分:從事採礦業的有101人,從事製造業的有1018人,從事建築業的有427人,從事交通運輸業、倉儲及郵政業的有143人,從事批發和零售業的有40人,從事住宿和餐飲業的有102人,從事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的有80人,從事其他行業的有125人。返鄉農民工有37人。經過近幾年的發展,呈現出以下幾個特點:

(一)從規模看,增長較快。1996年全鄉外出務工人員50人,到2014年達1866人(其中:常年打工的約800人,季節性打工1066人)。外出務工人數佔全鄉農村勞動力總數的28.4,佔全鄉農村剩餘勞動力的65。

(二)從效益看,務工經濟已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2014年,全鄉外出務工人員寄帶回務工收入93萬元,年人均純收入6000元,比全鄉農民人均純收入1166元高出4834元。打工收入佔全鄉農民人均純收入的6.5,已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徑。

(三)從分佈看,沿海及大中城市居多。全鄉外出務工人員主要分佈在上海、江蘇、浙江、廣東、福建等地。在沿海地區打工人員1352人,多為年齡在35歲以下且有一定文化和技能的青年,年人均收入在7000元以上。在省內打工人員347人,多為國中以下文化程度且缺乏技能的重體力勞動者,年人均純收入在5000元左右。

(四)從組織形式看,自發外出比重大。全鄉農民工外出務工渠道主要有勞動部門組織輸出、能人帶動和自發外出三種類型。有組織輸出每年在100人左右,佔打工人數的5左右;能人帶動佔外務工人數的20;約有75的屬自發外出務工,他們靠“親帶親,友帶友,鄰帶鄰”的形式結伴外出務工,這種形式,組織鬆散,隨意性大,且風險高,維權難。

二、存在問題及原因分析

務工經濟在鄉鎮產生的經濟社會效益日益明顯。但是,無論是組織程度還是輸出規模以及經濟形式,都還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輸出無序,呈“鬆散”型。目前,全鄉勞務輸出仍處在初始階段,對輸出工作調控、引導不力,很難找到適合的崗位長期固定下來,這部分隊伍難以發揮勞務輸出的規模效應。

(二)信息不準,呈“盲流”型。縣勞動力市場硬件雖投入大量資金,但由於各種原因導致未能啟用,加之縣就業機構未建立,無相應人員上崗,缺乏對招工企業的實際考察。勞動力市場信息網絡不健全,輻射功能不強,未與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勞務市場信息聯網,縣、鄉、村信息傳遞更是週期長、效率低,造成部分農民外出務工因缺乏可靠的信息來源,信賴於道聽途説和小道消息盲目外出,往往外出一、二個月返回,不僅給輸入地造成了社會壓

力,也給家庭和個人帶來了較大的經濟損失,還有人在用完路費後靠乞討回家。

(三)素質低下,呈“苦力”型。全鄉外出務工人員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員只有44人,佔外出務工人總數的2.2;國中文化程度的人員有612人,佔整個外出務工人員總數的30.1;國小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有1380人,佔整個外出務工人員總數的67.7;擁有較高文

化程度和專業技能的人員比重較小,大多從事“苦、髒、累、險”且工作時間長、體能消耗大的重體力工作,勞務報酬每月只在500元—800元之間。

(四)維權意識淡,呈“法盲”型。外出務工農民工羣體的法律知識欠缺是影響外出務工經濟收入的一個主要原因,由此而引發的勞務糾紛逐年上升。為數不少的自發性外出務工人員簽訂生死合同,遇到工傷事故、領不到工資等問題時,因不懂法和缺乏中介機構支持而無法維護個人的合法權益。

(五)資金、人才迴歸少,呈“外流”型。調查發現,部分人員通過打工積累資本後,在異地經商或辦經濟實體,部分外出務工人員(以女性居多)在外地嫁人。隨着各地經濟環境和資金的爭奪將不可避免,也為今後在發展經濟過程中,如何實施鼓勵農民工回鄉創業、參與家鄉建設的工作增加了新的課題。

三、對策及建設

務工型經濟,強烈呼喚政府因勢利導地推進勞動力的雙向合理轉移,實現輸出組織化、基地化,流轉有序化、合理化,產業主導化,把外出務工經濟培育成農村經濟的一個支柱產業。

1、加大宣傳力度,營造大氛圍,形成氣候。要大張旗鼓地宣傳,特別是宣傳開發勞務產業,培育先進典型和先進經驗,重點宣傳和表彰回鄉創業和先進典型,着力解決縣域就業機構人員編制、辦公經費問題,高頻率、多批次地發佈勞務信息,關注外出務工人員的生存狀態。

2、加強引導,促進循環,實現轉移。一是要加大政府調控力度,提高勞務輸出的組織化程度,建立專門的勞務輸出管理機構和中介機構,延伸管理服務網絡,統籌“輸出”和“回引”工作。二是建立覆蓋面廣、信息反饋靈、管理科學化的勞動力市場,為外出務工人員提供容量大、反應快、全方位、多層面的信息服務,疏通勞動力轉移渠道。規範勞動力市場,嚴厲打擊製造虛假勞務信息和欺詐為工人員的行為。二是加強勞務協作,建立信息網絡,同沿海發達地區、勞動力需求量較大的地區建立勞務輸出協作關係,根據需求輸送合格的各類務工人員。四是改進服務模式,開展維權服務,保護外出務工人員的合法權益。

3、加快制度與機制創新,促進大創業,做大“麪包”。一是加快小城鎮建設和户籍制度改革步伐,放低外出人員條件,把城鎮建設與發展民營經濟相結合,充分發揮城鎮吸納和就地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的有效載體作用,讓進城農民安居樂業。二是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特別是農產品加工和流通企業,為農民就地轉移到第二、第三產業創造條件,增加農民工資性收入。三是扶貧式培育務工經濟。外出務工人員有相當一部分依靠借錢外出打工。目前,待轉移的剩餘勞動力中有部分人屬絕對貧困人口,雖有外出為工脱貧致富的願望,但無外出為工需支付的車旅費,政府部門應在資金、培訓等方面給予政策扶持,對培訓師資進行嚴格審查,對培訓資金、培訓方式實施全程監控,避免資金被擠佔和分割。四是建立外出務工和返鄉創業“雙向流動”機制。積極為返鄉人員提供創業平台,鼓勵他們擔任村組幹部,開辦民營小型企業,推出一批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農業綜合開發項目,鼓勵返鄉人員承包、建設項目、農業綜合開發項目,鼓勵返鄉人員承包、建設和開發。建立創業服務聯動機制,做到手續從簡,收費從低、辦事從快、服務從優,為返鄉創業人員提供政策諮詢和業務指導,增強其自謀職業和自主創業的能力。五是制定有利於民工流動的政策、地方法規,做到輸出與回引雙贏。

(作者:陳開龍)

__於2014年7月24日

《農村剩餘勞動力外出務工的調研報告》來源於本站,歡迎閲讀農村剩餘勞動力外出務工的調研報告。

第三篇:農村剩餘勞動力外出務工的調研報告

文章標題:農村剩餘勞動力外出務工的調研報告

農村富餘勞動力外出務工前景堪憂

——關於對xx鄉農村剩餘勞動力外出務工的調研報告

近年來,由於大面積實施退耕還林、農村公益事業、基礎設施等建設,佔用了農民羣眾的大部分土地,農村湧現出大量的剩餘勞動力,為合理利用農村剩餘勞動力,提高非農勞動力的比重,促進農民分工分業,增加農民現金收入的重要途徑,是農村經濟發展的又一個新的增長點。近日,筆者對xx特區xx鄉農村富餘勞動力外出務工情況進行了調研,務工經濟的確為農民羣眾增收致富注入了生機活力。然而,隨着市場經濟的不斷繁榮,勞動密集型企業逐漸減少,企業對技術工種的要求越來越高,大量農民工湧入城鎮,形成農民工相對過剩,失地後進入城鎮就業又失業的現象屢見不鮮,其前景令人堪憂。

一、農村富餘勞動力務工現狀

2014年,xx鄉總人口12510人,農村勞動力6940人,佔全鄉總人口的55.5,勞動力供給總量5528人,從事農業生產人數533人,全鄉農村富餘勞動力4995人,佔勞動力總人口的72,已轉移就業的農村富餘勞動力人數2014人,佔全鄉富餘勞動力人口的40.8。外出勞動力中16—35歲的有1546人,36—45歲的有407人,46歲及以上的83人;外出務工人口中有男性1058人,女性978人;國小及以下文化1380人,國中文化的有612人,高中及以上文化的有44人。

外出務工主要的原因一是可以直接增加收入;二是可以學習有關專業技術;三是因為農村公益事業建設用地、鐵路建設徵地、學校、公路等基礎設施建設佔地、大面積實施退耕還林後農村出現大量閒散剩餘勞動力。按就業流向分:外出務工人員流向大部分是省外,小部分流向本省其它地州市、本市其它縣、區,本縣其它鄉鎮,其中省外1689人,本省其它地州市219人,本市其它縣、區94人,本縣其它鄉鎮34人;按就業分:外出務工時間在5年及以上的有231人,3—5年的有915人,1—3年的有510人,1年以下的有380人;按收入水平分(平均月收入):1001元及以上的有347人,801—1000元的有治理髮愣功人,501—800元的有774人,500元及以下的有305人;按就業行業分:從事採礦業的有101人,從事製造業的有1018人,從事建築業的有427人,從事交通運輸業、倉儲及郵政業的有143人,從事批發和零售業的有40人,從事住宿和餐飲業的有102人,從事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的有80人,從事其他行業的有125人。返鄉農民工有37人。經過近幾年的發展,呈現出以下幾個特點:

(一)從規模看,增長較快。1996年全鄉外出務工人員50人,到(我們一定會做的更好:)2014年達1866人(其中:常年打工的約800人,季節性打工1066人)。外出務工人數佔全鄉農村勞動力總數的28.4,佔全鄉農村剩餘勞動力的65。

(二)從效益看,務工經濟已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2014年,全鄉外出務工人員寄帶回務工收入93萬元,年人均純收入6000元,比全鄉農民人均純收入1166元高出4834元。打工收入佔全鄉農民人均純收入的6.5,已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徑。

(三)從分佈看,沿海及大中城市居多。全鄉外出務工人員主要分佈在上海、江蘇、浙江、廣東、福建等地。在沿海地區打工人員1352人,多為年齡在35歲以下且有一定文化和技能的青年,年人均收入在7000元以上。在省內打工人員347人,多為國中以下文化程度且缺乏技能的重體力勞動者,年人均純收入在5000元左右。

(四)從組織形式看,自發外出比重大。全鄉農民工外出務工渠道主要有勞動部門組織輸出、能人帶動和自發外出三種類型。有組織輸出每年在100人左右,佔打工人數的5左右;能人帶動佔外務工人數的20;約有75的屬自發外出務工,他們靠“親帶親,友帶友,鄰帶鄰”的形式結伴外出務工,這種形式,組織鬆散,隨意性大,且風險高,維權難。

二、存在問題及原因分析

務工經濟在鄉鎮產生的經濟社會效益日益明顯。但是,無論是組織程度還是輸出規模以及經濟形式,都還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輸出無序,呈“鬆散”型。目前,全鄉勞務輸出仍處在初始階段,對輸出調控、引導不力,很難找到適合的崗位長期固定下來,這部分隊伍難以發揮勞務輸出的規模效應。

(二)信息不準,呈“盲流”型。縣勞動力市場硬件雖投入大量資金,但由於各種原因導致未能啟用,加之縣就業機構未建立,無相應人員上崗,缺乏對招工企業的實際考察。勞動力市場信息網絡不健全,輻射功能不強,未與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勞務市場信息聯網,縣、鄉、村信息傳遞更是週期長、效率低,造成部分農民外出務工因缺乏可靠的信息來源,信賴於道聽途説和小道消息盲目外出,往往外出一、二個月返回,不僅給輸入地造成了社會

壓力,也給家庭和個人帶來了較大的經濟損失,還有人在用完路費後靠乞討回家。

(三)素質低下,呈“苦力”型。全鄉外出務工人員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員只有44人,佔外出務工人總數的2.2;國中文化程度的人員有612人,佔整個外出務工人員總數的30.1;國小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有1380人,佔整個外出務工人員總數的67.7;擁有較高文化程度和專業技能的人員比重較小,大多從事“苦、髒、累、險”且時間長、體能消耗大的重體力,勞務報酬每月只在500元—800元之間。

(四)維權意識淡,呈“法盲”型。外出務工農民工羣體的法律知識欠缺是影響外出務工經濟收入的一個主要原因,由此而引發的勞務糾紛逐年上升。為數不少的自發性外出務工人員簽訂生死合同,遇到工傷事故、領不到工資等問題時,因不懂法和缺乏中介機構支持而無法維護個人的合法權益。

(五)資金、人才迴歸少,呈“外流”型。調查發現,部分人員通過打工積累資本後,在異地經商或辦經濟實體,部分外出務工人員(以女性居多)在外地嫁人。隨着各地經濟環境和資金的爭奪將不可避免,也為今後在發展經濟過程中,如何實施鼓勵農民工回鄉創業、參與家鄉建設的增加了新的課題。

三、對策及建設

務工型經濟,強烈呼喚政府因勢利導地推進勞動力的雙向合理轉移,實現輸出組織化、基地化,流轉有序化、合理化,產業主導化,把外出務工經濟培育成農村經濟的一個支柱產業。

1、加大宣傳力度,營造大氛圍,形成氣候。要大張旗鼓地宣傳,特別是宣傳開發勞務產業,培育先進典型和先進經驗,重點宣傳和表彰回鄉創業和先進典型,着力解決縣域就業機構人員編制、辦公經費問題,高頻率、多批次地發佈勞務信息,關注外出務工人員的生存狀態。

2、加強引導,促進循環,實現轉移。一是要加大政府調控力度,提高勞務輸出的組織化程度,建立專門的勞務輸出管理機構和中介機構,延伸管理服務網絡,統籌“輸出”和“回引”。二是建立覆蓋面廣、信息反饋靈、管理科學化的勞動力市場,為外出務工人員提供容量大、反應快、全方位、多層面的信息服務,疏通勞動力轉移渠道。規範勞動力市場,嚴厲打擊製造虛假勞務信息和欺詐為工人員的行為。二是加強勞務協作,建立信息網絡,同沿海發達地區、勞動力需求量較大的地區建立勞務輸出協作關係,根據需求輸送合格的各類務工人員。四是改進服務模式,開展維權服務,保護外出務工人員的合法權益。

3、加快制度與機制創新,促進大創業,做大“麪包”。一是加快小城鎮建設和户籍制度改革步伐,放低外出人員條件,把城鎮建設與發展民營經濟相結合,充分發揮城鎮吸納和就地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的有效載體作用,讓進城農民安居樂業。二是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特別是農產品加工和流通企業,為農民就地轉移到第二、第三產業創造條件,增加農民工資性收入。三是扶貧式培育務工經濟。外出務工人員有相當一部分依靠借錢外出打工。目前,待轉移的剩餘勞動力中有部分人屬絕對貧困人口,雖有外出為工脱貧致富的願望,但無外出為工需支付的車旅費,政府部門應在資金、培訓等方面給予政策扶持,對培訓師資進行嚴格審查,對培訓資金、培訓方式實施全程監控,避免資金被擠佔和分割。四是建立外出務工和返鄉創業“雙向流動”機制。積極為返鄉人員提供創業平台,鼓勵他們擔任村組幹部,開辦民營小型企業,推出一批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農業綜合開發項目,鼓勵返鄉人員承包、建設項目、農業綜合開發項目,鼓勵返鄉人員承包、建設和開發。建立創業服務聯動機制,做到手續從簡,收費從低、辦事從快、服務從優,為返鄉創業人員提供政策諮詢和業務指導,增強其自謀職業和自主創業的能力。五是制定有利於民工流動的政策、地方法規,做到輸出與回引雙贏。

(作者:陳開龍)

__於2014年7月24日

《農村剩餘勞動力外出務工的調研報告》來源於網,歡迎閲讀農村剩餘勞動力外出務工的調研報告。szd

壓力,也給家庭和個人帶來了較大的經濟損失,還有人在用完路費後靠乞討回家。

(三)素質低下,呈“苦力”型。全鄉外出務工人員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員只有44人,佔外出務工人總數的2.2;國中文化程度的人員有612人,佔整個外出務工人員總數的30.1;國小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有1380人,佔整個外出務工人員總數的67.7;擁有較高文化程度和專業技能的人員比重較小,大多從事“苦、髒、累、險”且時間長、體能消耗大的重體力,勞務報酬每月只在500元—800元之間。

(四)維權意識淡,呈“法盲”型。外出務工農民工羣體的法律知識欠缺是影響外出務工經濟收入的一個主要原因,由此而引發的勞務糾紛逐年上升。為數不少的自發性外出務工人員簽訂生死合同,遇到工傷事故、領不到工資等問題時,因不懂法和缺乏中介機構支持而無法維護個人的合法權益。

(五)資金、人才迴歸少,呈“外流”型。調查發現,部分人員通過打工積累資本後,在異地經商或辦經濟實體,部分外出務工人員(以女性居多)在外地嫁人。隨着各地經濟環境和資金的爭奪將不可避免,也為今後在發展經濟過程中,如何實施鼓勵農民工回鄉創業、參與家鄉建設的增加了新的課題。

三、對策及建設

務工型經濟,強烈呼喚政府因勢利導地推進勞動力的雙向合理轉移,實現輸出組織化、基地化,流轉有序化、合理化,產業主導化,把外出務工經濟培育成農村經濟的一個支柱產業。

1、加大宣傳力度,營造大氛圍,形成氣候。要大張旗鼓地宣傳,特別是宣傳開發勞務產業,培育先進典型和先進經驗,重點宣傳和表彰回鄉創業和先進典型,着力解決縣域就業機構人員編制、辦公經費問題,高頻率、多批次地發佈勞務信息,關注外出務工人員的生存狀態。

2、加強引導,促進循環,實現轉移。一是要加大政府調控力度,提高勞務輸出的組織化程度,建立專門的勞務輸出管理機構和中介機構,延伸管理服務網絡,統籌“輸出”和“回引”。二是建立覆蓋面廣、信息反饋靈、管理科學化的勞動力市場,為外出務工人員提供容量大、反應快、全方位、多層面的信息服務,疏通勞動力轉移渠道。規範勞動力市場,嚴厲打擊製造虛假勞務信息和欺詐為工人員的行為。二是加強勞務協作,建立信息網絡,同沿海發達地區、勞動力需求量較大的地區建立勞務輸出協作關係,根據需求輸送合格的各類務工人員。四是改進服務模式,開展維權服務,保護外出務工人員的合法權益。

3、加快制度與機制創新,促進大創業,做大“麪包”。一是加快小城鎮建設和户籍制度改革步伐,放低外出人員條件,把城鎮建設與發展民營經濟相結合,充分發揮城鎮吸納和就地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的有效載體作用,讓進城農民安居樂業。二是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特別是農產品加工和流通企業,為農民就地轉移到第二、第三產業創造條件,增加農民工資性收入。三是扶貧式培育務工經濟。外出務工人員有相當一部分依靠借錢外出打工。目前,待轉移的剩餘勞動力中有部分人屬絕對貧困人口,雖有外出為工脱貧致富的願望,但無外出為工需支付的車旅費,政府部門應在資金、培訓等方面給予政策扶持,對培訓師資進行嚴格審查,對培訓資金、培訓方式實施全程監控,避免資金被擠佔和分割。四是建立外出務工和返鄉創業“雙向流動”機制。積極為返鄉人員提供創業平台,鼓勵他們擔任村組幹部,開辦民營小型企業,推出一批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農業綜合開發項目,鼓勵返鄉人員承包、建設項目、農業綜合開發項目,鼓勵返鄉人員承包、建設和開發。建立創業服務聯動機制,做到手續從簡,收費從低、辦事從快、服務從優,為返鄉創業人員提供政策諮詢和業務指導,增強其自謀職業和自主創業的能力。五是制定有利於民工流動的政策、地方法規,做到輸出與回引雙贏。

(作者:陳開龍)

__於2014年7月24日

《農村剩餘勞動力外出務工的調研報告》來源於網,歡迎閲讀農村剩餘勞動力外出務工的調研報告。szd

第四篇:農村剩餘勞動力外出務工的調研報告

文章標題:農村剩餘勞動力外出務工的調研報告

農村富餘勞動力外出務工前景堪憂

——關於對xx鄉農村剩餘勞動力外出務工的調研報告

近年來,由於大面積實施退耕還林、農村公益事業、基礎設施等建設,佔用了農民羣眾的大部分土地,農村湧現出大量的剩餘勞動力,為合理利用農村剩餘勞動力,提高非農勞動力的比重,促進農民分工分業,增加農民現金收入的重要途徑,是農村經濟發展的又一個新的增長點。近日,筆者對xx特區xx鄉農村富餘勞動力外出務工情況進行了調研,務工經濟的確為農民羣眾增收致富注入了生機活力。然而,隨着市場經濟的不斷繁榮,勞動密集型企業逐漸減少,企業對技術工種的要求越來越高,大量農民工湧入城鎮,形成農民工相對過剩,失地後進入城鎮就業又失業的現象屢見不鮮,其前景令人堪憂。

一、農村富餘勞動力務工現狀

2014年,xx鄉總人口12510人,農村勞動力6940人,佔全鄉總人口的55.5,勞動力供給總量5528人,從事農業生產人數533人,全鄉農村富餘勞動力4995人,佔勞動力總人口的72,已轉移就業的農村富餘勞動力人數2014人,佔全鄉富餘勞動力人口的40.8。外出勞動力中16—35歲的有1546人,36—45歲的有407人,46歲及以上的83人;外出務工人口中有男性1058人,女性978人;國小及以下文化1380人,國中文化的有612人,高中及以上文化的有44人。

外出務工主要的原因一是可以直接增加收入;二是可以學習有關專業技術;三是因為農村公益事業建設用地、鐵路建設徵地、學校、公路等基礎設施建設佔地、大面積實施退耕還林後農村出現大量閒散剩餘勞動力。按就業流向分:外出務工人員流向大部分是省外,小部分流向本省其它地州市、本市其它縣、區,本縣其它鄉鎮,其中省外1689人,本省其它地州市219人,本市其它縣、區94人,本縣其它鄉鎮34人;按就業分:外出務工時間在5年及以上的有231人,3—5年的有915人,1—3年的有510人,1年以下的有380人;按收入水平分(平均月收入):1001元及以上的有347人,801—1000元的有治理髮愣功人,501—800元的有774人,500元及以下的有305人;按就業行業分:從事採礦業的有101人,從事製造業的有1018人,從事建築業的有427人,從事交通運輸業、倉儲及郵政業的有143人,從事批發和零售業的有40人,從事住宿和餐飲業的有102人,從事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的有80人,從事其他行業的有125人。返鄉農民工有37人。經過近幾年的發展,呈現出以下幾個特點:

(一)從規模看,增長較快。1996年全鄉外出務工人員50人,到2014年達1866人(其中:常年打工的約800人,季節性打工1066人)。外出務工人數佔全鄉農村勞動力總數的28.4,佔全鄉農村剩餘勞動力的65。

(二)從效益看,務工經濟已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2014年,全鄉外出務工人員寄帶回務工收入93萬元,年人均純收入6000元,比全鄉農民人均純收入1166元高出4834元。打工收入佔全鄉農民人均純收入的6.5,已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徑。

(三)從分佈看,沿海及大中城市居多。全鄉外出務工人員主要分佈在上海、江蘇、浙江、廣東、福建等地。在沿海地區打工人員1352人,多為年齡在35歲以下且有一定文化和技能的青年,年人均收入在7000元以上。在省內打工人員347人,多為國中以下文化程度且缺乏技能的重體力勞動者,年人均純收入在5000元左右。

(四)從組織形式看,自發外出比重大。全鄉農民工外出務工渠道主要有勞動部門組織輸出、能人帶動和自發外出三種類型。有組織輸出每年在100人左右,佔打工人數的5左右;能人帶動佔外務工人數的20;約有75的屬自發外出務工,他們靠“親帶親,友帶友,鄰帶鄰”的形式結伴外出務工,這種形式,組織鬆散,隨意性大,且風險高,維權難。

二、存在問題及原因分析

務工經濟在鄉鎮產生的經濟社會效益日益明顯。但是,無論是組織程度還是輸出規模以及經濟形式,都還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輸出無序,呈“鬆散”型。目前,全鄉勞務輸出仍處在初始階段,對輸出工作調控、引導不力,很難找到適合的崗位長期固定下來,這部分隊伍難以發揮勞務輸出的規模效應。

(二)信息不準,呈“盲流”型。縣勞動力市場硬件雖投入大量資金,但由於各種原因導致未能啟用,加之縣就業機構未建立,無相應人員上崗,缺乏對招工企業的實際考察。勞動力市場信息網絡不健全,輻射功能不強,未與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勞務市場信息聯網,縣、鄉、村信息傳遞更是週期長、效率低,造成部分農民外出務工因缺乏可靠的信息來源,信賴於道聽途説和小道消息盲目外出,往往外出一、二個月返回,不僅給輸入地造成了社會

第五篇:李蘭蘭郭家山村農民工外出務工調研報告

郭家山村農民工外出務工調研報告

(李蘭蘭)

以“三送”活動為契機,郭家山村三送活動工作組深入民情,挨家入户,瞭解羣眾當前的迫切需求,經過兩個多月的走訪農户,我認為制約我村當前發展的主要因素還在於農民工的外出務工上。

郭家山村共有3個社,221户887人,在校學生170人,60歲以上老人142人,有勞動能力者575人,外出務工人員187人,佔有勞動能力者的32.5%。

一、當前外出務工的現狀:

(一)、工作時間長、險、髒、報酬低。農民工處於中國社會的底層。他們乾的是城裏人不願乾的最苦最累最髒最險的工作,工作時間最長,獲得報酬最低。

(二)、從事二、三產業勞動。農民工從事行業主要是:體力要求較高的房地建築工、城市清潔和環境保護的操作工種、綠化養護的苗木工、居民家中的鐘點工或保姆、廚師、服務員、電子廠和服裝加工廠的簡單直接生產者等工種。

(三)、農民工社會保障體系不完善。在城市,他們受到社會的排斥和歧視,被限制和禁止從事某些職業,根本沒有享受任何基本的國民待遇和子女接受平等義務教育的權利。

(四)、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時有發生。 二、解決途徑

農民進城就業和農民變為市民,將伴隨我國工業化、城鎮化與解決“三農”問題的全過程。解決農民工問題既是一個緊迫的現實課題,又是一個較長的歷史過程,基本思路應當是立足當前、着眼長遠,明確目標、統籌安排,分階段逐步推進。

(一)、統籌城鄉就業,促進農村勞動力持續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農村勞動力就業不充分、不穩定,仍是農民收入增長的重要制約因素。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城鄉就業的難點主要在農村。必須統籌城鄉就業,把加快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作為重要任務。繼續重視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和服務業,努力增加就業機會。

(二)、扶持農民工返鄉創業,以創業促進就業。我村農村進城就業的一些農民工,在異地經受市場經濟和現代工業的洗禮,積累了一定資金和人力資本。他們返鄉創業,成為推動欠發達地區經濟發展的新生力量。特別是隨着勞動密集型產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的加快,農民工返鄉創業前景廣闊。因此,應在繼續抓好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的組織和培訓工作的同時,積極鼓勵、扶助農民工返鄉創業,形成促進農民工輸出與迴流創業的良性互動。完善服

務,就是強化服務理念,解決農民工返鄉創業普遍遇到的突出問題,改善創業環境。

(三)、堅持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加快形成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引導和促進和諧勞動關係的形成。

(四)、堅持公平對待農民工,加快推動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為他們提供基本保障和發展機會,解決他們的實際困難。

本站推薦訪問其他範文:

農村外出務工情況調研報告

關於對楊畔村農民外出務工情況的調研報告

對農村外出務工子女現狀的調研報告

外出務工返鄉青年情況調研報告

關工委對農村外出務工子女現狀調研報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gongzuozongjie/diaoyan/5rv95.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