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工作總結 >調研報告 >

現代都市農業發展情況調研報告

現代都市農業發展情況調研報告

第1篇:現代都市農業發展情況調研報告

現代都市農業發展情況調研報告

現代都市農業發展情況調研報告範文

隨着社會不斷地進步,報告有着舉足輕重的地位,報告具有語言陳述性的特點。相信許多人會覺得報告很難寫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現代都市農業發展情況調研報告範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根據區委、區政府統一部署要求,近期專題對我區現代都市農業發展現狀、存在問題以及今後的思路和工作重點等問題進行調研,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在合肥4個城區中,包河區農村區域最大、農村人口最多,目前全區仍有100多平方公里的農村區域和近10萬農民,是全市城區農村面積和農業人口第一大區。近年來,我們堅持以合肥現代化濱湖大城市建設為統攬,加快推進農村經濟融入城市經濟,農村形態轉化為城市形態,廣大農民轉變為城市居民,取得明顯成效:一是農村基礎設施日趨完善。城市基礎設施加快向農村區域延伸,“村村通”工程基本完成,農村安全飲用水工程快速推進,農業生產區域基本形成了“田成方、林成網、路相通、渠相連、旱能灌、澇能排”的現代農業基礎格局。二是生態休閒旅遊業蓬勃發展。成功舉辦春色濱湖旅遊節、大圩葡萄節和龍蝦美食文化節等節慶活動,在全省創響旅遊農業品牌。全面開展綠化大會戰,人居環境明顯改善,生態環境日趨良好。大圩鎮先後榮獲“國家農業旅遊示範點”、“安徽省首批農家樂示範點”、“安徽省生態建設示範點”、“安徽省環境優美鄉”等稱號。三是新農村建設全省領先。“徽派風格、現代水鄉、生態果園、都市農莊”的新農村建設彰顯特色,沈福、磨灘、董城等10個村被評為省、市示範點,大圩鎮榮獲“全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試點鄉鎮”稱號。開展以“清潔家園、綠化鄉村”專項行動,實施文明鄉村建設四年規劃,村容村貌顯着改善。四是農業結構逐步優化。加快推進農業內部結構調整,形成葡萄、蔬菜、瓜果、苗木、花卉、龍蝦等六大優勢產業。深入實施農業標準化工程,全區主要農產品均被認定為國家或省級無公害農產品。堅持以項目開發推動結構調整,大圩土地整理、牛角大圩農業綜合開發等重點項目加快實施。但對照現代化濱湖大城市建設的高標準、高要求,我區都市農業發展還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現在:農業發展正處於由城郊型農業向都市型農業的轉型期,方式上存在着粗放農業與精緻農業共存的現狀,區域上存在着點線基地現代農業與區域傳統農業反差的矛盾;農村經濟發展仍然存在組織化程度較低、基礎設施薄弱、水環境污染等問題,難以適應現代都市農業發展的需求;農民市民化轉型進程相對緩慢與城市化進程快速推進的矛盾日顯突出。

統籌解決好“三農問題”,構建與合肥現代化濱湖大城市相適應的都市農業產業體系和新型城鄉關係,是當前及今後一段時期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重要任務。落實到具體工作,下一步重點實施6大工程:

一是實施生態建設工程。

適應濱湖大城市建設對環境容量的高標準要求,把都市農業作為現代化濱湖大城市的生態板塊,加快建設以湖區文化為特色的生態服務高地,努力把包河建設成為中國最美的湖區。繼續深入開展“綠化大會戰”,大力實施“五個一”工程,彰顯包河區“濱水生態、綠色氧吧、城市花園”的特色與亮點。加強區域內水環境綜合治理,深入推進入巢湖河流綜合整治專項行動,加大治污力度,強化重點污染企業治理,做到達標排放;推進十五里河、塘西河、巢湖沿岸的人工濕地和生物淨化設施建設,逐步在集中居住點推開。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和循環農業,強力推進農業標準化,狠抓無公害農產品示範基地建設,爭創國家、省級農業標準化品牌,增強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加強生態文化建設,引導城鄉廣大羣眾牢固樹立生態文明觀念,培育保護生態環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營造保護生態環境的社會氛圍。

二是實施基礎設施建設工程。

推進城市基礎設施向南部農村區域延伸,加快農村電網、供水管網、信息網絡、商業網點建設,實現城鄉資源共享。加強農村公路與城市道路對接,加快推進村莊內部主次幹道建設,大力發展農村公共交通,形成結構合理、方便快捷的交通網絡。以大圩土地整理項目、牛角大圩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和萬畝大圩防洪達標工程、大小張圩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為抓手,推進以農田水利為重點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建立供排水、防洪防澇和水生態環境保護體系。繼續實施農村人飲安全工程,加快實現村村通自來水,徹底解決農村居民飲水安全問題。

三是實施村莊整治工程。

全面啟動文明鄉村建設四年規劃,深入開展以“清潔家園、綠化鄉村”為主要內容的村容村貌環境綜合整治,繼續實施“六清理三綠化”活動,切實改變中遠郊腹地農村、城郊結合部和城中村“髒亂差”面貌,力爭通過2年時間的努力,全區所有行政村都建成文明鄉村,實現“溝渠淨化、道路硬化、環境綠化、路燈亮化、牆面美化、衞生潔化”的目標,村莊環境長效管理的工作機制得到有效完善,形成環境整潔、秩序井然、生態良好、鄉風文明的村居新面貌。

四是實施農業園區工程。加快推進農業生產園區化,不斷提高農村產業發展的集聚度,逐步形成集羣化、特色化、生態化的農村產業發展新格局。在產業發展上,加快調整農業內部結構,以發展設施農業為重點,推進蔬菜、瓜果、苗木、花卉等農業主導產業集聚發展,同時加快農業與二、三產業的`融合,提高農業的附加值和比較效益。在發展方式上,以引導農民流轉土地為突破口,大力開展農業招商引資,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提高土地產出效益,推動農業產業化進程。在發展重點上,重點抓好東大圩、牛角大圩、馬圩以及大張圩等4個圩區功能開發,根據各個圩區的產業特色,東大圩着力打造“濱湖後花園”和“中國最美的湖區都市田園”;牛角大圩結合省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的實施,發展休閒觀光農業、綠色設施園藝種植業和高端服務業;馬圩以綠色港灣公園建設為龍頭,建設集人居、度假、遊憩於一體的生態水岸公園。義城鎮大張圩以萬畝速生林基地為依託,大力發展林種林養經濟,着力建設市民休閒度假的天然氧吧。

五是實施旅遊營銷工程。

從營銷包河的戰略高度,深度挖掘區域農業旅遊文化資源,打響“春色濱湖旅遊節、大圩葡萄節和龍蝦美食文化節”三大節慶旅遊品牌。突出城市居民需求,圍繞“吃、住、行、遊、購、娛”做文章,進一步完善旅遊景點基礎設施,提升鄉村旅遊接待能力和水平,注重開發農業休閒娛樂、觀光垂釣、採摘體驗等旅遊產品,延伸開發一批特色鮮明的旅遊紀念品、工藝品和禮品,豐富提升鄉村旅遊的內涵和品位。突出宣傳濱湖、營銷包河,通過旅遊節慶活動的開展,讓更多的遊客走進濱湖,感受包河日新月異的發展變化和強勢崛起的發展潛力。

六是實施素質提升工程。

加快農民素質提升,加強農民專業技能培訓,引導農村富餘勞動力向建築業、商貿服務業、農副產品加工業等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讓失地農民接受工業文明、城市文明的洗禮,把農民逐步轉化為農業產業工人;加強與農業科研單位、教育機構的聯繫互動,直接為農民羣眾提供信息、技術、營銷等服務,提高農業生產和營銷水平;通過宣傳引導、教育培訓和培育典型,切實提升農家樂服務人員的專業素質,提高旅遊接待的層次和水平;培育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引導協會組織自我發展、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服務,延長農業產業的鏈條,提高農業生產專業化、組織化程度。

第2篇:現代都市農業發展情況調研報告

這篇現代都市農業發展情況調研報告範文很有代表性,送給你。

現代農業發展情況調研報告

發展現代農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是以科學發展觀統領農村工作的必然要求。推進現代農業建設,是促進農民增加收入的基本途徑,是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重要舉措,是新農村建設的產業基礎。當前,農業正逐步進入“以城帶鄉、以工促農、反哺農業、回報農民”的新時期,這將對加快現代農業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進一步瞭解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情況,客觀分析建設現代農業所面臨的問題,筆者以“現代農業發展”為調研課題,深入基層、深入羣眾、深入企業開展了詳細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現狀

近年來,贛縣按照上級黨委、政府的安排部署,緊緊圍繞新農村建設二十字方針,狠抓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和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取得了顯著成績。目前,贛縣共有19個鄉鎮,農業人口49.57萬人,農村勞動力33.4萬人,現有耕地面積31.85萬畝,農作物播種面積83.95萬畝,農業生產以種、養殖業為主,二三產業發展較慢。2008年全縣糧食總產量 21萬噸,比去年增產5%, 農村經濟總收入達 1.3 億元,增長7.4%,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995元,同比增長10.1%。

(一)優化產業結構,特色產業發展呈現新亮點

按照高效農業的發展目標,以典型示範引領結構調整,以政策措施推動新農村建設,初步形成了“甜葉菊、煙葉、蔬菜、”三大主導產業,現代農業發展格局初見雛形。以韓坊、王母渡、大埠等鄉鎮為主的烤煙生產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全縣種植烤煙面積13856.3畝,收購煙葉36259擔,比去年淨增煙葉4059擔,均價6.89元,比去年增加1.07元,畝產值達2149元,煙葉收購總產值2500多萬元,實現煙葉税550萬元。以田村、南塘、茅店等鄉鎮為主的甜葉菊生產取得了突破性發展,全縣種植面積1.4萬畝,比上年增長99.1%。收購幹葉816.5噸,比上年增長276.6% ,實現總產1192.09萬元。為贛縣甜葉菊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工作基礎和羣眾基礎。以五雲、儲潭等鄉鎮為主的無公害蔬菜生產取得了顯著成績,年產量達12940噸,年產值達3896萬元,穩穩打入了贛州市這個大市場,並佔具40%以上。

(二)加大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得到新提高

緊緊抓住國家把基礎設施建設轉向農村的機遇,認真貫徹落實支農惠農政策,大力實施農水改造、把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作為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 狠抓水利工程建設和農村“一池三改”沼氣等項目建設。落實農機補貼政策,積極爭取農機購置補貼資金,極大的提高了贛縣農業機械化水平。大力實施鄉村道路通達工程,實現了行政村村村通公路、通電話的目標。

(三)大力發展以勞務為主的二三產業,農民收入有了新提高

以“百萬農民培訓”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程”為載體,加強農民培訓和農村勞動力轉移輸出工作,2008年完成農村實用技術培訓76000人次,轉移農村勞動力164200人次,實現勞務收入16254.4萬元,勞務收入佔到了農民人均純收入的70%,已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進一步推動以建築、現代物流為主的農民運輸業發展,全年農村運輸業收入達到13818萬元,有效促進了農民增收。

(四)加大村容村貌整治,農村人居環境有了新改善

在規範村莊和圩鎮整治上重點突破。

一是確保村鎮整治落實到位。2008年,全縣完成18個圩鎮和300個建設點的整治,其中省市縣三級共建點210個,縣鄉自建點90個,完成改水1萬户,改廁8000户,改路500公里,拆除“空心房”、破舊欄廁100萬平方米。

二是確保規劃修編完成到位。鞏固村鎮規劃成果,大力推廣新户型,在完善現有村莊規劃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18個鄉鎮的圩鎮和2378個村莊規劃修編。村莊整治建設點新建房屋推介户型採用率達80%以上。 三是打造特色新村和精品示範點建設。根據各個建設點實際,着力建設特色新村。2008年,每個鄉鎮打造3個以上特色新村,全縣着力建設10個綜合性精品示範點。

全縣共種植林木30萬餘株,綠化面積達到1.32萬畝,極大地改善了村莊環境。同時將村莊道路、安全飲水、農村沼氣等同步規劃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明顯改善。

二、現代農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隨着新農村建設的逐步推進,贛縣現代農業取得了長足發展,但同周邊農業發達縣(市場)相比還有着較大的差距,發展現代農業還面臨着許多困難和問題。

(一)農村經濟基礎較差,農民收入水平很低

贛縣農村經濟基礎相對較差,各村發展水平也很不平衡。尤其是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懸殊,農民發展農業生產缺乏資金保障,新農村建設的主體作用難以發揮,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任務還很艱鉅。

(二)農業產業結構單一,產業化程度不高

目前贛縣農業產業結構主要以種植業為主,二三產業比重相對較小,且缺乏大型農業龍頭企業的支撐,農業的工業化程度很低。種植業中以糧為主,佔農業生產總值的64%以上,主要糧食作物水稻平均畝產398公斤,平均畝收入630元,投入與產出的比例反差很大,比較效益低,農民生產積極性不高。特色產業發展相對緩慢,現有的幾個比較有特色的種植業,經營管理粗放,優勢不明顯,缺乏規模效應,產業化經營程度不高,難以形成“產、加、銷”一條龍的市場優勢和產業化鏈條,特色產業尚未形成規模,農業產業化的道路還很漫長。

(三)農業投入不足,扶持農業能力不強

當前,從沿海發達地區來看,已進入以城帶鄉、以工促農階段,財政支持農業、回報農民的力度在不斷加大,雖然贛區城市化水平較高,工業基礎較好,但財政支出主要用於城市化和改善城市區人居環境,而贛縣農業所佔比例較小,財政用於農業的投入很少,遠遠滿足不了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需求。另外,金融部門支持農業的力度也很小,在農村吸儲重於放貸,農户信貸資金目前沒有到位,制約了特色產業的發展壯大。

(四)農技推廣力量薄弱,農民文化程度很低

農業科技力量不足,農業部門農技服務機構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業技術的推廣和應用。農民科技文化程度很低,農村初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人數不足70%,部分農民受小農意識影響,習慣於舊的生產方式,對發展“綠色農業”、“特色農業”和“生態農業”的概念模糊,蔬菜栽培水平不高,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有限,經營粗放,科技含量不高,外出務工也只能賣苦力,制約了農民收入的快速增長。農業部門缺乏對農民在政策、技術、信息等方面的宣傳和引導,科技推廣不夠深入,影響了設施農業的發展。

(五)產後服務意識淡薄,農產品銷售難的問題還未真正解決

特別是設施農業發展注重產前、產中服務,輕視產後服務,雖然成立了煙葉、甜葉菊、蔬菜、養殖等協會,但作用發揮不明顯,農產品銷售難的問題還未真正解決,市場競爭力不強,特色農產品品牌少,標準化生產度不高。農產品只重產量不重品質,重實用不重加工、銷售與包裝,加工技術落後、加工水平低,銷售方法原始、銷售人員缺乏等,致使農產品基本上以初級產品的狀態進入消費領域,附加值低,經濟效益差。同時,由於相應的集貿市場、專業批發市場和銷售中介組織的缺乏,市場供求信息不靈、銷售渠道不暢,使生產效益難以提高。最後,農產品市場供求信息與資金投入缺乏。農業的市場化離不開信息化,農户信息不靈,導致生產趨同化。許多農户不熟悉市場,不能對未來市場變化進行科學的預測,在生產安排上往往彼此模仿,盲目跟從,導致市場供求失衡,生產效益低下。

三、加快現代農業發展的建議

農業豐則基礎強,農村穩則社會安,農民富則天下富。加強“三農”工作,積極發展現代農業,就是要按照“依託城市、發展農業、服務城市、富裕農民”的思路,緊緊圍繞“特色化、規模化、集約化、產業化、生態化、標準化、外向化”的方向,以產業結構調整為主線,以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切實轉變農民觀念,提高農民自主創新能力,促進現代農業持續、健康、穩定的發展,紮實贛縣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程。

(一)進一步轉變觀念,形成明晰的現代農業發展思路

現代農業要求用嶄新的現代發展理論、先進的管理理論指導農業。特別是要按照中央提出的“兩個趨勢”的要求,站在統籌城鄉發展高度,超越農業和農村工作層面,跳出農業抓農業,充分發揮贛縣工業基礎雄厚、城市化水平高的優勢,強化工業對農業的支持作用和城市對農村的輻射帶動作用,促進城鄉要素互流、產業聯運、市場對接,建立以工補農、以城帶鄉、城鄉互動的新機制。將先進工業思維、發展理念、技術裝備“內植”和“移植”於農業,讓它變成農業的一部分,從而推進農業的工業化。要以體制創新、管理創新和提高效益為中心,把搞活流通、開拓市場、建設商貿型現代農業作為農業發展核心環節抓緊抓好。

(二)優化農業結構,大搞園區建設,推進農業產業化

產業化是發展現代農業的根本途徑和主要標誌。一個地區農業產業化水平越高,其現代農業發展水平就越高。因此,要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突出抓好甜葉菊、煙葉、無公害蔬菜產業化建設。[1]爭資建立一個甜葉菊良種繁育基地,確保為農户提供優良種苗,並大大降低生產成本,完善現代農業產業化。[2]按照“一基四化”的模式要求,搞好現代煙草農業示範,正確引導農户按照“煙農自願、進退自由、管理民主”的原則組建合作社,新建一個煙葉復烤廠,對煙葉進行深加工。[3]加快培育無公害蔬菜生產龍頭企業,由龍頭企業來帶動農民致富。

(三)加大資金投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切實改善農業生產條件

農業生產條件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基礎,是提高農民生活水平的有力保障。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要通過爭取國土整理項目建立政府、社會、農民相結合的多元化投入機制,多渠道增加投入,全面提高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水平。繼續加強以水利為重點的農田基本建設,加強主幹排水溝道的綜合治理,重點抓好水渠節水改造工程、渠道砌護工程,試驗引進利用脱硫廢渣改良鹽鹼地的新技術,重點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堅持以突出建設大村莊、逐步縮減分散的小村莊、重點規劃建設中心村為方向,引導農民加快住房和居住環境改造步伐。繼續加快農村道路、清潔能源、安全飲水、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完成所有村莊的人飲安全工程,實現組組通柏油路、通有線電視的目標,不斷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力爭在“十一五”期間,改造中低產田9萬畝,農田灌溉水利用係數達到0.7,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0%,户用沼氣入户率達到30%,農村主幹道路硬化率達到90%,農村綠化覆蓋率達到38%。

(四)發展壯大龍頭企業,打造農業品牌,實現規模化、標準化生產

龍頭企業是農業產業化和外向化的重要支撐。針對贛區農產品龍頭企業少,城市化水平高的實際,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廣泛利用“三資”開發農業,重點建設一批煙葉、蔬菜、畜禽等農產品加工和深加工企業。按照“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原則,走“龍頭+合作組織+農户”的路子,着力培育一批競爭力、帶動力強的龍頭企業和個體經營户,重點扶持升產品質量和增強企業產品市場競爭力,增加企業輻射帶動力。加強產業鏈條的前後延伸,以一個農業龍頭企業為核心,帶動前後相關加工企業的發展,聚集各類生產要素,形成一個產業集羣。大力發展“訂單”農業,積極推行“公司+基地+農户”、“公司+合作組織+基地+農户”等產業化經營模式,加強企業和農户對接,通過企業實現農户生產與市場需求有效對接。嚴格按照商品質量標準生產、分級包裝上市,創出自己的品牌,提高農產品規模化、集約化和標準化水平,加快農業產業化經營步伐,促進農民增收。

(五)加大農技推廣力度,突出科技成果轉化,提高科技對農業的貢獻率

建設現代農業必須有強有力的科技支撐。要結合贛縣農業發展實際,繼續深入開展 “農業科技進村入户工程”,紮實推廣普及常規實用技術,重點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温室蔬菜種植、植物病蟲害防治、保護性耕作等實用技術,做到科技人員直接到户、良種良法直接到田,提高農業的科技含量和水平,提高新技術的轉化應用水平。建立科技特派員創業成果評價考核機制,建立科技服務組織進村、科技人員直接到户、良種良法直接到田、技術要領直接到人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着力解決鄉鎮農技人員服務手段落後、知識老化等問題,提高新技術、新品種等推廣到位率,提高農業科技貢獻份額。建立健全農業部門科技服務機構,配足配強農技人員,加強鄉鎮動物防疫站防檢隊建設,解決重大動物疫病防疫問題,保障畜牧業持續健康發展。

(六)培育農村專業合作組織,充分發揮協會作用,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

農村專業合作組織是聯結農民與企業、農民與市場的重要紐帶,也是發展現代農業強有力的抓手。要按照“政府引導,企業為主,市場化運作”的思路,堅持“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培育壯大蔬菜、水產、果業、運輸、勞務等協會,逐步完善協會工作制度,進一步擴大協會服務範圍,充分發揮其作用,引導各類專業合作組織為農民開展多層次、多領域服務,吸引更多的加入合作組織,支持專業合作組織農民開展包括技術推廣,農產品加工、保鮮、貯藏、運輸、銷售等前、產中、產後各環節的服務,在拓展銷售渠道的同時,帶來一些新信息和新技術,使農民能緊緊圍繞市場的要求,有效調整種養殖品種,從而取得更好的經濟效益。力爭到“十一五”末,農民的組織化程度達到60%,讓農民從產業化經營中得到更多的實惠。

(七)依託區位優勢,開發建設“農家樂”項目,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旅遊

“農家樂”是最近幾年發展起來的新興產業,也是現代農業發展的新趨勢。因此,要進一步拓展農業領域,根據贛區農村靠近城市的城郊型特點,大力發展農業旅遊。以“青青農莊”、“滴水山莊”“農家樂”為龍頭,充分發揮區位優勢,借鑑外地成功經驗,不斷探索,科學規劃,合理佈局,突出地方特色,力爭用3—5年時間建成幾家集生產、生態、觀光、就餐、娛樂、休閒、旅遊、文化等功能於一體的特色農莊,有效轉移當地富餘勞動力,滿足城市居民迴歸大自然的願望,推動贛縣旅遊業快速發展,精心打造中心城區農業觀光旅遊的新亮點。

(八)提升農民科技文化素質,培育造就新型農民,形成持續推動的力量源泉

農民是現代農業的實施者,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直接關係到農業現代化的進程。農村剩餘勞動力綜合素質較低,已成為發展現代農業的“瓶頸”。只有培育造就“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思想新”的高素質新型農民,把農村的人力資源轉化為人力資本優勢,形成持續推動現代農業的力量源泉,才能完成新農村建設的各項任務。因此,要繼續大力實施“百萬農民培訓工程”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落實培訓資金,創新補貼形式,健全培訓機制,豐富培訓內容,堅持務農、務工兩種培訓一起抓,不斷提高廣大農民的農業生產技能和二三產業務工技能。切實加強農村職業教育,使新一代回鄉青年全部接受各類專業培訓教育,提高就業和勞動技能;倡導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和道德風尚,結合形式多樣的農村文體活動和精神文明系列創建活動,引導農民崇尚科學,遠離封建迷信,弘揚新風正氣,杜絕歪風邪氣,學習科技文化知識,脱離愚昧無知,逐步提升農民整體素質,實現人的全面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

(九)突出新型機械的推廣應用,強化社會化服務,着力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

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現代化的基礎。近年來,雖然農業機械化水平不斷提高,但層次較低,與現代農業的發展還有很大差距。需進一步加大財政對購置新型農機具的補貼力度,加強新機具、新技術的研究與推廣,積極開展農機手培訓、農機具維修和組織農業機械跨區作業等配套服務,大力推廣水稻栽插機械化、化肥深施機械化、秸稈還田機械化、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機械化、農產品機械化烘乾、農產品機械化加工、機械化養畜(禽)等先進實用機械化生產技術。力爭到“十一五”末,主要農作物生產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各類經濟作物機械化水平明顯提高。

標籤: 調研 農業 報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gongzuozongjie/diaoyan/6lw4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