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工作總結 >調研報告 >

通遼肉牛產業分析

通遼肉牛產業分析

通遼是“中國黃牛之鄉”,經過近70年發展,全市肉牛存欄達到330萬頭,居全國地市級首位,被國家農業農村部等部委認定為“科爾沁牛”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科爾沁肉牛產業集羣核心區,被中國畜牧業學會養牛學分會命名為“中國草原肉牛之都”。

通遼肉牛產業分析

一、基礎和優勢

圍繞加強八大體系建設,推進肉牛全產業鏈發展,肉牛種質資源、品種改良、養殖規模、交易數量、品牌價值、服務體系六大指標位居全國地級市前列。

(一)良種繁育推廣。與中國農科院、中國農業大學、內蒙古農業大學合作,通過常規育種、基因育種等技術手段,中國西門塔爾牛和科爾沁肉牛新品種選育取得重大突破。建有2個國家級肉牛核心育種場和1個國家級種公牛站,優質種公牛存欄170頭,年生產凍精300萬支以上;2020年農業農村部發布基因選擇指數和肉牛選擇指數育種值評估結果,全國前100名種公牛通遼分別佔40頭和17頭,總數均位居全國第一名。全市現有科爾沁肉牛核心羣110頭、普通羣存欄近90萬頭,2025年科爾沁肉牛核心羣預計達到500頭,擴繁羣達到500頭,普通羣達到150萬頭,育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純肉用型科爾沁肉牛新品種,填補內蒙古乃至東北地區空白。建成了市旗鎮村四級肉牛良種繁育推廣體系,現有肉牛良種繁育推廣機構141個、技術推廣人員3760人、黃牛冷配站點3030個,年冷配母牛105萬頭以上,改良比例達到96%以上。

(二)飼草料保障。堅持“種青貯,養黃牛”,以種促養、種養結合,2021年全市青貯種植面積490萬畝,苜蓿、燕麥等優質飼草料種植面積達到50萬畝,80%以上的玉米秸稈通過養牛過腹轉化,全市飼草儲備總量達到500億斤以上。經多年實踐,形成了“種植1畝青貯玉米,轉化2畝玉米秸稈,飼養1頭基礎母牛,年收入5000~10000元”的養殖模式,肉牛產業成為農牧民羣眾增收的主導產業。

(三)規模化標準化養殖。堅持小規模、大羣體,大力扶持肉牛養殖專業鎮村、合作社和家庭牧場,全市飼養基礎母牛超萬頭蘇木鄉鎮達到51個,超千頭嘎查村達到470個,肉牛養殖專業合作社達到741個;肉牛規模養殖場(户)達到2038家,其中年出欄萬頭以上規模場3個、千頭以上規模場37個、百頭以上規模場480個。大力推廣肉牛養殖標準化生產技術,制定並推廣《科爾沁肉牛品種要求》等28項地方標準和科爾沁肉牛“蒙”字標標準,全市標準化生產基地牛存欄達到280萬頭,肉牛標準化生產配套技術推廣覆蓋面達到70%以上。

(四)屠宰加工。現有規模化肉牛屠宰加工企業8家,年屠宰能力達到100萬頭,形成了冷鮮肉生產、調理肉和發酵肉加工、熟食品生產、屠宰副產品回收利用的全產業鏈發展格局。立足優勢資源和民族特色,大力發展牛肉乾研發和生產,以罕山、草原旭日、廣發草原等企業為主,年加工牛肉乾2.5萬噸,產值達45億元。

(五)市場流通。建成科左中旗成峯、開魯縣雨田、科左後旗伊胡塔等7個肉牛交易市場,年交易量達到150萬頭,交易額200億元以上,其中成峯牲畜交易市場年交易量突破80萬頭,成為全國最大的肉牛交易市場。同時,推動電子交易、直播平台交易等多元化發展,線上、線下交易流通輻射全國大部分省市區,構建了賣全國的發展格局。

(六)質量安全。着力完善動物防疫體系,全市基層畜牧獸醫站108個,村級防疫、獸醫人員3000人以上,重大及重點動物疫病疫苗集中免疫做到應免盡免,防疫密度實現100%。加強肉牛生產、加工、銷售各環節的監測管理,牛肉產品合格率達到98%以上。

(七)品牌建設。大力推進“科爾沁牛”區域公用品牌、企業品牌、產品品牌建設,“科爾沁牛”已註冊地理標識,“科爾沁肥牛”獲得國家質檢總局原產地標識註冊,“科爾沁”品牌為“中國馳名商標”,“科爾沁牛”區域公用品牌價值達到258億元,居內蒙古畜產品品牌價值榜首位、中國百強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第20位。

(八)要素支撐。出台牛產業發展實施方案、金融支持牛產業發展指導意見、肉牛養殖保險試點工作實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通過整合項目資金、加強財政扶持、設立肉牛產業發展基金、強化金融支持等措施扶持牛產業做大做強。市財政每年安排肉牛產業專項資金1000萬元,爭取實施國家肉牛產業集羣項目,今年起連續扶持三年,每年不低於6000萬元。金融支持牛產業取得突破性進展,全市金融機構推出肉牛產業信貸產品近50個,形成信用、抵押、擔保等多種信貸模式,農户貸款最高額達30~100萬元,2020年末全市肉牛產業信貸餘額106億元,今年1—8月達到155億元,佔全市貸款餘額13%;保險機構落實肉牛政策性保險60萬頭,簽單保費2.47億元(中央、自治區、市級、旗縣財政分別補貼30%、20%、25%和5%,農户自繳20%);政府性融資擔保公司肉牛產業在保餘額達到10億元以上,資本金放大達5倍多。

二、差距和潛力

(一)屠宰加工少是肉牛產業發展的瓶頸制約。2020年全市肉牛屠宰加工企業累計屠宰肉牛7.9萬頭,屠宰產能利用率僅7.9%(其中,科爾沁牛業屠宰2.15萬頭,產能利用率10.75%;伊賽牛肉屠宰4.34萬頭,產能利用率21.7%;明清肉業屠宰0.8萬頭,產能利用率16%;綠豐肉食品屠宰0.13萬頭,產能利用率2%;邦傑食品屠宰0.05萬頭,產能利用率0.5%;草原牛王屠宰0.27萬頭,產能利用率5.3%;牧豐食品屠宰0.14萬頭,產能利用率7%;谷潤肉業屠宰0.02萬頭,產能利用率0.3%),92萬多頭肉牛流向外地育肥、加工。企業產能不能有效釋放,主要原因:一是個別企業無序擴張、偏離主業,導致流動資金不足。比如科爾沁牛業,產品有品牌、有市場,歷史最高年份屠宰加工量達到8萬頭,近幾年企業投資近10億元建設花吐古拉肉牛產業園,導致大量流動資金被投入到基礎設施建設領域,後續生產性資金嚴重不足,加工量大幅下降。二是有的企業自身實力不足,項目建成後缺少流動資金,很難獲得銀行信貸支持,導致不能正常生產。比如,邦傑食品、伊賽牛肉、餘糧畜業。三是肉牛加工企業普遍產品高端化水平低、市場佔有不足,出現了“好牛賣得多、好牛肉賣得少”、“牛多肉不多、肉好價不好”的狀況,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加工企業產能釋放。如果我市實際屠宰加工達到100萬頭,按每頭牛1600斤、出肉率54%計算,將直接增加牛肉產量40萬噸,增加產值320億元;生產100萬張牛皮、14萬餘噸牛副產品,能有效吸附下游相關產業集聚。

(二)深度育肥規模小是肉牛產業鏈中的薄弱環節。西門塔爾牛育肥分為短期育肥(從400斤左右經4至5個月育肥到800斤左右)、深度育肥(從800斤左右開始經7至8個月育肥到1600斤),到1600斤左右時,肉質最好,產肉率最高,即可結束育肥進行屠宰。2020年,我市出欄的100萬頭肉牛中,能夠直接進行屠宰的深度育肥牛僅34萬頭,其它都是以“架子牛”“小育成牛”售往外地。我市養牛户之所以不願進行後期育肥,一方面是深度育肥週期長、成本大、技術要求高、資金回籠慢,與短期育肥牛相比,每頭牛飼養成本每天平均多5元,育肥期要長3個月,總成本多2200元;另一方面,肉牛加工企業銷售網絡不完善,產品進入超市回款期少則45天,多則2~3個月,連鎖導致企業給付育肥牛户回款慢,因缺乏長期穩定的緊密型利益聯結機制,造成育肥牛户不願將牛賣給當地肉牛屠宰加工企業,導致育肥牛外流,養殖和加工脱節,本地屠宰加工企業缺少牛源。經測算,建設萬頭牛育肥場,需一次性投入基礎設施建設成本2320多萬元,每年投入流動資金2.56億元,年收益8630多萬元。高投入、高產出,決定了深度育肥必須引進有實力的大型企業,通過“公司+基地+農牧户”形式,走規模化、工廠化深度育肥的路子。

(三)規模化經營水平低是實現肉牛產業現代化的突出短板。據農牧部門統計,我市目前有養牛户14.45萬户,其中100頭以上的規模養殖户、養殖場1396家,養殖規模10頭以下5.58萬户、佔38.6%,小規模分散飼養導致佔用場地、人力、物力多,經營效益不高。

三、前景和方向

“十四五”期間,我市將以建設國家高質量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基地為引領,以肉牛全身利用為主攻方向,走區域化佈局、標準化養殖、精細化加工、品牌化經營的產業化道路,着力打造全國知名的優質肉牛產業基地。

(一)推動肉牛養殖擴量提質。全市年玉米產量穩定在170億斤以上,農作物秸稈180億斤,青貯玉米200億斤,天然牧草和人工牧草40億斤。根據飼草牲畜牛和羊承載計算,具有400萬頭肉牛和500萬隻羊的承載能力。“十四五”期間,按照統一牛場設計、統一養殖設施、統一飼養標準、統一程序免疫、統一糞污處理“五統一”模式,穩步擴大肉牛養殖規模,新增肉牛存欄70萬頭,達到400萬頭。

(二)着力擴大肉牛育肥規模。針對肉牛育肥短板,強化龍頭企業帶動,重點發展規模化工廠化育肥,計劃扶持10~50頭養牛户8.8萬户,新建、改擴建千頭以上育肥牛場50個,其中萬頭育肥牛場20個、千頭育肥牛場30個,育肥牛年出欄規模達到60萬頭以上。

(三)大力發展肉牛精深加工。立足現有企業產能釋放、精深加工能力不足的實際,着力引進行業龍頭企業,通過投資建廠或租賃、重組、兼併、收購現有企業等多種途徑,擴大肉牛屠宰能力,發展牛肉精深加工,重點推進科爾沁牛業、哈林肉業、邦傑食品、餘糧畜業等有意願的企業引進戰略投資者。積極引進牛骨、牛血、臟器、皮革等牛副產品加工,以及生物製藥、特色食材等配套產業項目,大力提升肉牛全身利用水平,補齊產業鏈、提升價值鏈。

標籤: 通遼 肉牛 產業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gongzuozongjie/diaoyan/kom36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