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工作總結 >調研報告 >

都市農業調研報告多篇

都市農業調研報告多篇

都市農業調研報告多篇

【第1篇】現代都市農業發展情況調研報告範文

現代都市農業發展情況調研報告範文

根據區委、區政府統一部署要求,近期專題對我區現代都市農業發展現狀、存在問題以及今後的思路和工作重點等問題進行調研,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在合肥4個城區中,包河區農村區域最大、農村人口最多,目前全區仍有100多平方公里的農村區域和近10萬農民,是全市城區農村面積和農業人口第一大區。近年來,我們堅持以合肥現代化濱湖大城市建設為統攬,加快推進農村經濟融入城市經濟,農村形態轉化為城市形態,廣大農民轉變為城市居民,取得明顯成效:一是農村基礎設施日趨完善。城市基礎設施加快向農村區域延伸,“村村通”工程基本完成,農村安全飲用水工程快速推進,農業生產區域基本形成了“田成方、林成網、路相通、渠相連、旱能灌、澇能排”的現代農業基礎格局。二是生態休閒旅遊業蓬勃發展。成功舉辦春色濱湖旅遊節、大圩葡萄節和龍蝦美食文化節等節慶活動,在全省創響旅遊農業品牌。全面開展綠化大會戰,人居環境明顯改善,生態環境日趨良好。大圩鎮先後榮獲“國家農業旅遊示範點”、“安徽省首批農家樂示範點”、“安徽省生態建設示範點”、“安徽省環境優美鄉”等稱號。三是新農村建設全省領先。“徽派風格、現代水鄉、生態果園、都市農莊”的新農村建設彰顯特色,沈福、磨灘、董城等10個村被評為省、市示範點,大圩鎮榮獲“全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試點鄉鎮”稱號。開展以“清潔家園、綠化鄉村”專項行動,實施文明鄉村建設四年規劃,村容村貌顯着改善。四是農業結構逐步優化。加快推進農業內部結構調整,形成葡萄、蔬菜、瓜果、苗木、花卉、龍蝦等六大優勢產業。深入實施農業標準化工程,全區主要農產品均被認定為國家或省級無公害農產品。堅持以項目開發推動結構調整,大圩土地整理、牛角大圩農業綜合開發等重點項目加快實施。但對照現代化濱湖大城市建設的高標準、高要求,我區都市農業發展還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現在:農業發展正處於由城郊型農業向都市型農業的轉型期,方式上存在着粗放農業與精緻農業共存的現狀,區域上存在着點線基地現代農業與區域傳統農業反差的矛盾;農村經濟發展仍然存在組織化程度較低、基礎設施薄弱、水環境污染等問題,難以適應現代都市農業發展的需求;農民市民化轉型進程相對緩慢與城市化進程快速推進的矛盾日顯突出。

統籌解決好“三農問題”,構建與合肥現代化濱湖大城市相適應的都市農業產業體系和新型城鄉關係,是當前及今後一段時期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重要任務。落實到具體工作,下一步重點實施6大工程:

一是實施生態建設工程。

適應濱湖大城市建設對環境容量的高標準要求,把都市農業作為現代化濱湖大城市的生態板塊,加快建設以湖區文化為特色的生態服務高地,努力把包河建設成為中國最美的湖區。繼續深入開展“綠化大會戰”,大力實施“五個一”工程,彰顯包河區“濱水生態、綠色氧吧、城市花園”的特色與亮點。加強區域內水環境綜合治理,深入推進入巢湖河流綜合整治專項行動,加大治污力度,強化重點污染企業治理,做到達標排放;推進十五里河、塘西河、巢湖沿岸的人工濕地和生物淨化設施建設,逐步在集中居住點推開。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和循環農業,強力推進農業標準化,狠抓無公害農產品示範基地建設,爭創國家、省級農業標準化品牌,增強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加強生態文化建設,引導城鄉廣大羣眾牢固樹立生態文明觀念,培育保護生態環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營造保護生態環境的社會氛圍。

二是實施基礎設施建設工程。

推進城市基礎設施向南部農村區域延伸,加快農村電網、供水管網、信息網絡、商業網點建設,實現城鄉資源共享。加強農村公路與城市道路對接,加快推進村莊內部主次幹道建設,大力發展農村公共交通,形成結構合理、方便快捷的交通網絡。以大圩土地整理項目、牛角大圩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和萬畝大圩防洪達標工程、大小張圩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為抓手,推進以農田水利為重點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建立供排水、防洪防澇和水生態環境保護體系。繼續實施農村人飲安全工程,加快實現村村通自來水,徹底解決農村居民飲水安全問題。

三是實施村莊整治工程。

全面啟動文明鄉村建設四年規劃,深入開展以“清潔家園、綠化鄉村”為主要內容的村容村貌環境綜合整治,繼續實施“六清理三綠化”活動,切實改變中遠郊腹地農村、城郊結合部和城中村“髒亂差”面貌,力爭通過2年時間的努力,全區所有行政村都建成文明鄉村,實現“溝渠淨化、道路硬化、環境綠化、路燈亮化、牆面美化、衞生潔化”的目標,村莊環境長效管理的工作機制得到有效完善,形成環境整潔、秩序井然、生態良好、鄉風文明的村居新面貌。

四是實施農業園區工程。加快推進農業生產園區化,不斷提高農村產業發展的集聚度,逐步形成集羣化、特色化、生態化的農村產業發展新格局。在產業發展上,加快調整農業內部結構,以發展設施農業為重點,推進蔬菜、瓜果、苗木、花卉等農業主導產業集聚發展,同時加快農業與二、三產業的融合,提高農業的附加值和比較效益。在發展方式上,以引導農民流轉土地為突破口,大力開展農業招商引資,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提高土地產出效益,推動農業產業化進程。在發展重點上,重點抓好東大圩、牛角大圩、馬圩以及大張圩等4個圩區功能開發,根據各個圩區的產業特色,東大圩着力打造“濱湖後花園”和“中國最美的湖區都市田園”;牛角大圩結合省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的實施,發展休閒觀光農業、綠色設施園藝種植業和高端服務業;馬圩以綠色港灣公園建設為龍頭,建設集人居、度假、遊憩於一體的生態水岸公園。義城鎮大張圩以萬畝速生林基地為依託,大力發展林種林養經濟,着力建設市民休閒度假的天然氧吧。

五是實施旅遊營銷工程。

從營銷包河的戰略高度,深度挖掘區域農業旅遊文化資源,打響“春色濱湖旅遊節、大圩葡萄節和龍蝦美食文化節”三大節慶旅遊品牌。突出城市居民需求,圍繞“吃、住、行、遊、購、娛”做文章,進一步完善旅遊景點基礎設施,提升鄉村旅遊接待能力和水平,注重開發農業休閒娛樂、觀光垂釣、採摘體驗等旅遊產品,延伸開發一批特色鮮明的旅遊紀念品、工藝品和禮品,豐富提升鄉村旅遊的內涵和品位。突出宣傳濱湖、營銷包河,通過旅遊節慶活動的開展,讓更多的遊客走進濱湖,感受包河日新月異的發展變化和強勢崛起的發展潛力。

六是實施素質提升工程。

加快農民素質提升,加強農民專業技能培訓,引導農村富餘勞動力向建築業、商貿服務業、農副產品加工業等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讓失地農民接受工業文明、城市文明的洗禮,把農民逐步轉化為農業產業工人;加強與農業科研單位、教育機構的聯繫互動,直接為農民羣眾提供信息、技術、營銷等服務,提高農業生產和營銷水平;通過宣傳引導、教育培訓和培育典型,切實提升農家樂服務人員的專業素質,提高旅遊接待的層次和水平;培育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引導協會組織自我發展、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服務,延長農業產業的鏈條,提高農業生產專業化、組織化程度。

【第2篇】區政協關於全區都市農業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

按照區政協2011年度常委會工作計劃安排,區政協專門成立了由一名政協副主席任組長,區政協相關委室和區農業局的有關人員組成的調研組,就全區都市農業發展情況進行了深入調研。具體調研情況如下:

一、基本情況

張店區現有農業人口14.04萬人,耕地面積8.1萬畝,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1.1286萬元。2011年,為加快提升全區農業發展整體水平,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統一部署,區委區政府立足區情,確定了“調整農業結構,優化農村環境,富裕農民生活,服務城市需要”的現代農業發展思路,着力推進都市農業發展。成立了由政府牽頭、部門組成的加快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工作領導小組,先後印發了《關於加快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的實施意見》、《關於推進全區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及股份合作制的指導意見》,對加快發展中心城區都市農業做出了全面部署。目前,我區都市農業發展初具規模,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開始顯現。

1、科學規劃,合理定位

全區都市農業發展遵循“點線面相銜接,大中小相配套”的原則,因地制宜,着重建設“四個片區”:一是建設優質糧食生產片區。主要是依託馬尚鎮、房鎮鎮、中埠鎮等區域內的農田,發展精準農業生產,建設優質糧食生產基地。二是建設生態涵養髮展區。以黑鐵山、玉皇山、炒米山、唐家山等區域為主,深入挖掘山區特有資源優勢,積極發展特色農業、生態農業和休閒觀光農業。三是建設生態經濟林果帶。在傅家鎮、馬尚鎮、房鎮鎮重點實施濱博高速公路沿線經濟林產業。四是進一步打造城市綠地生態體系。主要沿主幹公路、主河道建設綠色通道、防護林帶以及環村、環鎮生態林,大力發展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兼備的經濟林果帶。

2、突出特色,全面推進

我區都市農業園區發展特色鮮明,農業結構調整進展順利,生態綠化修復初見成效,都市型現代農業框架初步形成。目前,灃水鎮、中埠鎮、傅家鎮、杏園街道累計種植核桃8000餘畝;初步完成大規模沿路、沿河綠化,種植園林綠化苗木9000餘畝;黑鐵山區域生態修復規劃面積2230畝,已完成苗木種植1200畝;實現土地流轉面積達到1.96萬畝,發展種植專業合作社8家。以建設各具特色的都市農業園區15個,總規劃面積8000餘畝,計劃投資近9億元,已完成投資2.8億元,同時,注重引導園區積極與科研院所聯繫,引入先進的科技項目,種植適合本地的特色農產品,帶動都市農業向名、特、優方向發展。

3、政策引導,全力扶持

區政府從財政上不斷增加對都市農業發展的投入,制定了一系列的都市農業補助、獎勵政策。按照都市型現代農業示範園區規劃建設的單位,區財政按照當年實際投資額的5-10%予以補助;對按照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規劃要求實現長期結構調整的,按照其調整面積,區財政按每年300元/畝的標準連續補助三年,當年提供300-500元/畝的苗木補助;對實現長期結構調整的鎮,區財政按照每調整1000畝獎勵2萬元標準予以獎勵。對都市農業園區建設配套設施所需的用地指標,優先予以安排。目前,全區已兑現各類苗木補助款490.31萬元;對5個都市農業示範園區發放獎勵資金45萬元。同時,積極協助解決都市農業園區用地問題,已落實新增指標和掛鈎指標1654.2畝。

4、發展良好,成效初顯

目前,全區都市農業發展,正逐步實現由過去的家庭式零散的苗木培育、單一的農作物種植,向集體種植、優質種植、休閒觀光、增收增效於一體的多功能方向發展。華煜玫瑰生態莊園、吉田園、玉黛湖農業高科技示範園、淄博名典彩葉觀光園、淄博十三皇莊農業生態觀光園被命名為市級都市農業示範園區。按照“宜糧則糧、宜菜則菜、宜苗則苗”的原則,對孝婦河、濱博高速公路、張周路等重點地段,沿河、沿路種植了經濟林,對黑鐵山、玉皇山、炒米山等重點區域,實施大面積生態修復工程。土地流轉逐步規範有序,土地集約化利用程度得到了增強,在流轉的近2萬畝土地中,有98%以上的項目達到了50畝以上的規模化經營標準,促進了農業結構優化調整,增加了農民收入,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

二、存在問題

當前,全區都市農業整體發展勢頭良好,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對都市農業的重視程度有待加強。目前,社會上對都市農業的認知度不夠高,對發展都市農業帶來的經濟、社會、生態的綜合效益認識不夠深,因此,對都市農業發展還存在重視程度不夠的現象,尚未形成發展都市農業的良好氛圍。部分財政補助資金不能及時兑現,在一定程度上挫傷了發展都市農業的積極性,不利於我區都市農業今後的健康發展。

2、發展都市農業與城市發展尚未實現有機統一。政府宏觀上對都市農業發展做出了部署,但難以納入城市發展總體規劃,社會投資都市農業的信心不足。

3、土地使用效率有待於提高。有的園區和部門難以突破固有思維模式,對於國家有關土地政策未能吃透精神,靈活運用,限制了都市農業發展。

4、都市農業園區發展有待於規範。政府宏觀的規劃需要進一步細化,使園區發展能夠得到有效控制和指導。目前,都市農業園區建設沒有制定相配套的發展標準,多數園區存在發展自由現象,發展方向、目標不夠清晰,園區建設檔次低,發展層次不高,同時,容易造成個別園區變相圈地。

三、建議和對策

都市農業是隨着城市化水平和人們收入水平的提高,把城區與郊區、農業和旅遊,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結合在一起的新型產業,是依託城市、服務城市、適應城市、滿足城市人們各種需要的現代農業。我區都市農業發展應立足區位特點和市場需求,因地制宜地確定都市農業發展方向、形式、規模和佈局。

1、加強宣傳提高認識,形成都市農業發展合力。一是進一步加大發展都市農業宣傳力度,提高全民對發展都市農業的認知度,形成良好的發展氛圍。二是不斷強化基層政府對都市農業發展的宏觀指導,同時,農業部門要結合各鎮實際情況,有針對性的指導各鎮編制都市農業發展規劃,促進我區都市農業健康有序發展。三是及時兑現有關都市農業發展的財政補助資金,充分調動和激發發展都市農業的積極性。

2、納入城市發展總體規劃,夯實都市農業發展基礎。農業、規劃、土地等有關部門要充分結合中心城區“十二五”發展規劃,針對不同時期的發展目標,根據地理特點,進一步細化我區都市農業發展佈局,使全區都市農業發展更加貼近實際,更加科學合理,鑑於中心城區的發展規劃要求,建議我區都市農業今後可重點圍繞黑鐵山、玉皇山、炒米山等東部地區進行發展。

3、科學實施土地流轉,充分提高土地使用效率。一是主動爭取國土資源等部門的支持與配合,以鎮、街道為單位,建立規範的土地流轉平台,將土地流轉納入基層政府管理,以鎮、街道為主導,統一調配使用,在嘗試聯租、聯包方式的同時,促進土地流轉有序進行。二是要結合城市規劃、土地規劃,預防因短期性用地給園區建設帶來的投資浪費。三是在實施土地流轉中,要堅持羣眾自願原則,切實保護好羣眾利益。

4、進一步細化產業規劃,規範都市農業園區健康有序發展。逐步完善園區建設機制,制定出台都市農業園區發展標準,明確用地使用性質,實行園區准入制度,從建設面積、資金投入、種植標準、配套設施建設等方面進行規範,嚴把審批關口,建立農業、規劃、土地、財政等部門聯合審批制度,防止一窩蜂式發展,預防因盲目發展造成的投資浪費,杜絕變相圈地行為。同時,對園區發展情況定期進行檢查、驗收、考核,達到規範化發展。

5、強化服務意識,加強政策引導。一是繼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提高財政補助資金使用效率,重點對有發展潛力,並能實現長期發展的都市農業項目加大扶持力度。二是落實都市型農業領導小組聯繫會議制度,充分發揮好領導小組的協調作用,及時解決發展中遇到的問題。三是積極借鑑外地發展都市農業的成熟經驗,引導和鼓勵採用新技術生產手段和精細化管理方式。通過股份制等形式,建立健全國家、集體、企業、個人多元化投資機制,提升都市農業發展後勁。四是加快西五路南延工程等一系列都市農業園區周邊配套設施建設,不斷優化都市農業園區發展環境。

附:1、本文有關名詞解釋;

2、都市農業15個重點建設園區。

【第3篇】現代都市農業發展情況調研報告

根據區委、區政府統一部署要求,近期專題對我區現代都市農業發展現狀、存在問題以及今後的思路和工作重點等問題進行調研,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在合肥4個城區中,包河區農村區域最大、農村人口最多,目前全區仍有100多平方公里的農村區域和近10萬農民,是全市城區農村面積和農業人口第一大區。近年來,我們堅持以合肥現代化濱湖大城市建設為統攬,加快推進農村經濟融入城市經濟,農村形態轉化為城市形態,廣大農民轉變為城市居民,取得明顯成效:一是農村基礎設施日趨完善。城市基礎設施加快向農村區域延伸,“村村通”工程基本完成,農村安全飲用水工程快速推進,農業生產區域基本形成了“田成方、林成網、路相通、渠相連、旱能灌、澇能排”的現代農業基礎格局。二是生態休閒旅遊業蓬勃發展。成功舉辦春色濱湖旅遊節、大圩葡萄節和龍蝦美食文化節等節慶活動,在全省創響旅遊農業品牌。全面開展綠化大會戰,人居環境明顯改善,生態環境日趨良好。大圩鎮先後榮獲“國家農業旅遊示範點”、“安徽省首批農家樂示範點”、“安徽省生態建設示範點”、“安徽省環境優美鄉”等稱號。三是新農村建設全省領先。“徽派風格、現代水鄉、生態果園、都市農莊”的新農村建設彰顯特色,沈福、磨灘、董城等10個村被評為省、市示範點,大圩鎮榮獲“全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試點鄉鎮”稱號。開展以“清潔家園、綠化鄉村”專項行動,實施文明鄉村建設四年規劃,村容村貌顯著改善。四是農業結構逐步優化。加快推進農業內部結構調整,形成葡萄、蔬菜、瓜果、苗木、花卉、龍蝦等六大優勢產業。深入實施農業標準化工程,全區主要農產品均被認定為國家或省級無公害農產品。堅持以項目開發推動結構調整,大圩土地整理、牛角大圩農業綜合開發等重點項目加快實施。但對照現代化濱湖大城市建設的高標準、高要求,我區都市農業發展還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現在:農業發展正處於由城郊型農業向都市型農業的轉型期,方式上存在着粗放農業與精緻農業共存的現狀,區域上存在着點線基地現代農業與區域傳統農業反差的矛盾;農村經濟發展仍然存在組織化程度較低、基礎設施薄弱、水環境污染等問題,難以適應現代都市農業發展的需求;農民市民化轉型進程相對緩慢與城市化進程快速推進的矛盾日顯突出。

統籌解決好“三農問題”,構建與合肥現代化濱湖大城市相適應的都市農業產業體系和新型城鄉關係,是當前及今後一段時期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重要任務。落實到具體工作,下一步重點實施6大工程:

一是實施生態建設工程。適應濱湖大城市建設對環境容量的高標準要求,把都市農業作為現代化濱湖大城市的生態板塊,加快建設以湖區文化為特色的生態服務高地,努力把包河建設成為中國最美的湖區。繼續深入開展“綠化大會戰”,大力實施“五個一”工程,彰顯包河區“濱水生態、綠色氧吧、城市花園”的特色與亮點。加強區域內水環境綜合治理,深入推進入巢湖河流綜合整治專項行動,加大治污力度,強化重點污染企業治理,做到達標排放;推進十五里河、塘西河、巢湖沿岸的人工濕地和生物淨化設施建設,逐步在集中居住點推開。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和循環農業,強力推進農業標準化,狠抓無公害農產品示範基地建設,爭創國家、省級農業標準化品牌,增強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加強生態文化建設,引導城鄉廣大羣眾牢固樹立生態文明觀念,培育保護生態環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營造保護生態環境的社會氛圍。

二是實施基礎設施建設工程。推進城市基礎設施向南部農村區域延伸,加快農村電網、供水管網、信息網絡、商業網點建設,實現城鄉資源共享。加強農村公路與城市道路對接,加快推進村莊內部主次幹道建設,大力發展農村公共交通,形成結構合理、方便快捷的交通網絡。以大圩土地整理項目、牛角大圩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和萬畝大圩防洪達標工程、大小張圩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為抓手,推進以農田水利為重點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建立供排水、防洪防澇和水生態環境保護體系。繼續實施農村人飲安全工程,加快實現村村通自來水,徹底解決農村居民飲水安全問題。

三是實施村莊整治工程。全面啟動文明鄉村建設四年規劃,深入開展以“清潔家園、綠化鄉村”為主要內容的村容村貌環境綜合整治,繼續實施“六清理三綠化”活動,切實改變中遠郊腹地農村、城郊結合部和城中村“髒亂差”面貌,力爭通過2年時間的努力,全區所有行政村都建成文明鄉村,實現“溝渠淨化、道路硬化、環境綠化、路燈亮化、牆面美化、衞生潔化”的目標,村莊環境長效管理的工作機制得到有效完善,形成環境整潔、秩序井然、生態良好、鄉風文明的村居新面貌。

四是實施農業園區工程。加快推進農業生產園區化,不斷提高農村產業發展的集聚度,逐步形成集羣化、特色化、生態化的農村產業發展新格局。在產業發展上,加快調整農業內部結構,以發展設施農業為重點,推進蔬菜、瓜果、苗木、花卉等農業主導產業集聚發展,同時加快農業與二、三產業的融合,提高農業的附加值和比較效益。在發展方式上,以引導農民流轉土地為突破口,大力開展農業招商引資,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提高土地產出效益,推動農業產業化進程。在發展重點上,重點抓好東大圩、牛角大圩、馬圩以及大張圩等4個圩區功能開發,根據各個圩區的產業特色,東大圩着力打造“濱湖後花園”和“中國最美的湖區都市田園”;牛角大圩結合省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的實施,發展休閒觀光農業、綠色設施園藝種植業和高端服務業;馬圩以綠色港灣公園建設為龍頭,建設集人居、度假、遊憩於一體的生態水岸公園。義城鎮大張圩以萬畝速生林基地為依託,大力發展林種林養經濟,着力建設市民休閒度假的天然氧吧。

五是實施旅遊營銷工程。從營銷包河的戰略高度,深度挖掘區域農業旅遊文化資源,打響“春色濱湖旅遊節、大圩葡萄節和龍蝦美食文化節”三大節慶旅遊品牌。突出城市居民需求,圍繞“吃、住、行、遊、購、娛”做文章,進一步完善旅遊景點基礎設施,提升鄉村旅遊接待能力和水平,注重開發農業休閒娛樂、觀光垂釣、採摘體驗等旅遊產品,延伸開發一批特色鮮明的旅遊紀念品、工藝品和禮品,豐富提升鄉村旅遊的內涵和品位。突出宣傳濱湖、營銷包河,通過旅遊節慶活動的開展,讓更多的遊客走進濱湖,感受包河日新月異的發展變化和強勢崛起的發展潛力。

六是實施素質提升工程。加快農民素質提升,加強農民專業技能培訓,引導農村富餘勞動力向建築業、商貿服務業、農副產品加工業等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讓失地農民接受工業文明、城市文明的洗禮,把農民逐步轉化為農業產業工人;加強與農業科研單位、教育機構的聯繫互動,直接為農民羣眾提供信息、技術、營銷等服務,提高農業生產和營銷水平;通過宣傳引導、教育培訓和培育典型,切實提升農家樂服務人員的專業素質,提高旅遊接待的層次和水平;培育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引導協會組織自我發展、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服務,延長農業產業的鏈條,提高農業生產專業化、組織化程度。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gongzuozongjie/diaoyan/mwqn7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