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工作總結 >調研報告 >

省農業委調研報告多篇

省農業委調研報告多篇

省農業委調研報告多篇

省農業委調研報告篇1

近年來,隨着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我區電子商務也得到快速發展,互聯網與農業相互融合、相互支撐,聯繫的更加緊密。在促進農業發展、促進農民增收,促進健康健康產業發展,促進消費等方面有着積極的意義。

一、發展現狀

我區互聯網+農業有以下幾點特徵,一是初成雛形,互聯網+農業企業正在多為在建項目,我區牛場農業展示園內貴陽吉澳電子商務有限公司、貴州成黔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等互聯網+農業企業正在按照時序進度推進;二是是我區牛場農業展示園快速發展,入駐農業企業逐步增多,推動互聯網+農業發展條件已經成熟,發展潛力巨大;三是我區發展互聯網+農業具有較大優勢,農業嘉年華的舉辦,現代農業展示園的建設、牛場的氣候環境等適合發展互聯網+農業;四是交通便利,區位優勢明顯,且我區已經被列為城市主城區,藉助高鐵、高速公路的優勢,農產品能夠快速運往全國各地。

二、採取的主要措施及成效

一是積極引進高科技農業入駐我區農業展示園,入駐企業生產經營銷售良好;二是依託貴陽首屆農業嘉年華的舉辦,帶動農業、電子商務、旅遊等相關產業互動、融合發展;三是積極爭取上級資金支持,及時向上級部門爭取電子商務發展資金,協助企業及時上報資金申報資料,並跟蹤資金申報進展情況;四是加快農業合作社的建設,鼓勵農村以合作社的形式發展,形成規模效應,集羣效應;五是加強調研,學習先進地方的農村電子商務發展情況,藉助大數據發展的勢頭,鼓勵引導成立農產品電子商務交易中心;六是加強互動,農業專業合作社、農業展示園內企業及時與京東貴州館、淘寶貴州館聯繫對接,鼓勵我區農業合作社與其簽訂合作協議。

三、遇到的困難和問題

一是傳統消費觀念的影響,大多數消費者熱衷於在互聯網上購買服裝、電器等日常生活用品,而對於蔬菜、水果等購買較小。二是食品安全問題不容小視,農產品因保鮮等特殊性,以及農殘檢測等,給食品安全監管帶來新的挑戰;三是推動互聯網+農業還需配套建設物流、快遞等設施設備;四是農村互聯網的普及還不夠,上網困難、網速慢,甚至很多人無法上網。同時,農村居民上網終端也較為落後,無法與目前主流配置相比。五是居民到農貿市場、生鮮超市買菜等的生活習慣短期內難於改變,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互聯網+農業的推進。

四、意見建議

一是建議出台互聯網+農業的指導意見或推進計劃,從資金、技術、税收等方面支持互聯網+農業;二是加強溯源體系建設,從農產品的種植、加工、銷售等環節進行嚴格的監管,確保食品安全;三是推動農村建設物流配送體系建設,完善配送環節設施,確保及時配送;四是加快推進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鼓勵寬帶服務企業加快開展寬帶進農村工作,進一步普及農村互聯網技術;五是加強互聯網+農業技術人才培訓,為互聯網+農業技術提供人才支持;六是積極協調銀行、擔保公司等金融機構為區內企業提供融資,破解企業發展融資難題,對於區內企業開發網上交易平台及開展網上交易的,可以採用政策貼息的方式鼓勵其發展。七是積極引進各類電子商務人才,充實人才隊伍,開發網上交易、網上購物等平台,打造電子互聯網+農業發展升級版。

省農業委調研報告篇2

按照上級開展農村人才工作調研活動的要求,我局組織相業務單位進行,採取發放統計表和調查問卷、召開座談會、實地走訪等形式,進行了一次全面細緻的農村人才調研活動,現形成以下調研報告。

一、基本情況

經過調查,全縣農業農村基本情況如下。一是農業

專業技術人才方面。新干縣農業局現有農業專技人員192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135人,管理人員29人,工勤人員28人。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務15人,中級專業技術職務64名,初級專業技術職務47名,未聘任高中初級專技人員9名。學歷分佈為:本科以上57人,大專學歷30人,中專學歷為48人,分別佔專技人員總數的42.2%、22.2%、35.5%。年齡結構為40歲以下為62人,4150歲的為56人,51歲以上的為17人,分別佔專技人員總數的45.9%、41.5%、12.6%。專技人員從事種植業專業的有65人,畜牧獸醫專業的29人,農業機械專業的12人,經濟專業有24人,水產類5人。二是農村實用人才方面。全縣農村現有各類農村實用人才5610人。其中生產能手4602人,經營能手477人,能工巧匠531人。在生產能手中,種植能手3023人、養殖能手1376人、捕撈能手5人、加工能手198人。

二、農業農村人才使用成效

我縣農業農村人才在省級現化農業區建設中發揮着中流砥柱的作用。我縣廣泛深入開展送科技下鄉、科技進村入户活動,加大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力度,努力培養一批種養能手、經營能人、合作社帶頭人等,每年培訓實用人才達2.5萬人次以上,陽光工程培訓3000人以上。實現了優質稻率達95%以上;生豬規模化養殖比重達85%以上。水稻生產綜合機械化水平達65%以上。全縣建立農業科技示範園10個,科技示範户1000户,輻射户201*0户。全縣共有農產品加工企業130家,縣級以上產業化龍頭企業82家,其中國家級2家,省級7家,市級25家。全縣百畝以上種糧大户142户,百畝以上柑桔種植大户112户,千頭以上生豬養殖大户100户。全縣在工商局註冊登記的合作社有180家,其中省級示範社10家,市級先進合作社12家,農户入社率達6%。

三、緊缺或急需人才情況

為適應現代農業發展,針對鄉鎮農技人員年齡偏大,3年內急需招聘35人充實到鄉鎮農業綜合服務站;服務“三農”人才850人,其中農村社會管理人員200人,農業企業管理人員100人;農業科技試驗示範基地技術指導員100人,農村經紀人150人,農民專業合作社管理人員200人,其它人員100人。

四、人才引進情況通過落實國家“高校畢業生基層培養計劃”和高校畢業生“三支一扶”計劃、大學生“村官”計劃,近3年我縣招聘7名專業人員,引進了186名專家、學者。

五、主要做法與經驗

近年來,我縣農業農村人才隊伍建設得到進一步加強,服務我縣現代農業產業更加明顯,取得了較好成效。一是強化人才工作組織領導。堅持黨管人才原則,完善人才管理體系,推動政府人才管理職能向創造良好發展環境、提供優質公共服務轉變,運行機制和管理方式向規範有序、公開透明、便捷高效轉變,推進人才工作依法管理。二是優化人才政策環境。實施更加開放的人才引進政策,修訂完善《新干縣農業科技人才引進辦法》,繼續加大引才力度。

實施創新

人才培養政策和知識產權保護政策,保護科技成果創造者的合法權益,鼓勵和支持科研人員在創新實踐中成就事業並享有相應待遇。三是加強人才工作隊伍建設。健全人才工作機構,充實人才工作隊伍,加大培訓力度,推動人才工作隊伍專業化、職業化建設。對農民技術人員開展種植、養殖業和技藝性培訓;規範完善各類專業技術培訓機構,突出抓了公共知識的培訓,依託各職能部門開展了相關專業知識的培訓。同時,在農村人才培訓方面,突出以鄉鎮為基礎,主管涉農部門為主體,“支部協會”為載體,將培訓課堂直接辦到基層生產一線,面對面與農民羣眾進行傳授知識和技能,舉辦各類專業技術人員培訓班,舉辦農村實用技術培訓;開展了向基層農村選派具有一定管理經驗和專業技術的優秀人才開展幫扶工作、職稱評定。完善農民技術員、農業技術、畜牧獸醫等初級評審,評審工作做到一年開展一次活動。四是加大人才工作資金投入。實施人才投資優先保證的財税金融政策。縣財政優先保證對人才發展的投入,根據各地經濟發展情況,按一定比例並有較大幅度地提高人才工作經費。建立了人才發展專項資金,我縣按每年不低於20萬元的標準,納入財政預算體系,保障人才發展重大項目的實施。完善税收、獎勵政策,積極引導和推動企事業單位加大對人才開發的投入,形成政府、社會、用人單位和個人多元投入機制。加強對各類人才資源開發財政專項資金使用的監管,切實提高人才投入效益。五是抓好《人才規劃綱要》宣傳與落實。切實抓好《人才規劃綱要》的輔導培訓和教育宣傳,加強對《人才規劃綱要》實施工作的組織領導,制定規劃綱要各項目標任務的分解落實方案和重大工程實施辦法。

六、主要困難和問題

目前我縣農村經濟增長中科技含量較低,農村人才總量不足,特別是當前農村經濟發展迫切需要的農技推廣型、生產開發型、經營管理型人才十分匱乏;農民參與培訓機會省少,培訓時間短,培訓質量不高;培訓資金投入不足,縣級農村人才培訓開展困難;農村條件艱苦,農村人才引進困難重重。

七、下一步打算及有關對策和建議

為進一步做好我縣農業農村人才工作,我縣將着重從以下五方面開展工作。一是明確農村人才主體。對農村人才要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建立一支養得起、留得住、用得上的“土專家”、“田秀才”隊伍。農村人才的可貴之處,就在於他們紮根農村、艱苦奮鬥,開拓創新,努力鑽研科學實用技術,以自己的模範行業和示範作用,帶領廣大農民羣眾勤勞致富,繁榮農村經濟,促進農村兩個文明建設。二是注重農村人才開發。把農村人才開發作為整體性人才資源開發向農村延伸的突破口,着重圍繞我縣水稻、生豬、果業、蔬菜、水產五大主導產業發展,引進高質量實用人才,切實為“三農”服務。三是樹立正確的農村大人才觀。摒棄傳統的以學歷和資歷論英雄的舊觀念,農村中只要有一技之長的都是人才。四是加大農村人才培訓力度。着力培訓新型農民,提高農民綜合素質,為現化農業發展提供科技保障。五是加大財政投入。農村人才的引進、使用、培訓和創新都需要政府扶持和財政支持,從而促進我縣農業農村人才有序健康發展。

省農業委調研報告篇3

一、農業執法體制改革初見成效

目前,由農業部門執行的法律和行政法規已達38部,執法職能包括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農業投入品管理、動植物防疫檢疫、農業資源環境保護、農民權益保護、農業安全生產等6個方面。總的看,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農業法制建設成就顯著,農業執法體制改革初見成效。

一是農業執法由分散走向綜合,農業執法日趨規範,農業執法地位和執法形象明顯提高。截至目前,全國已有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189個市(地)、1762個縣(市)開展了農業綜合執法工作,共成立了10個省級農業綜合執法機構、204個市(地)級農業綜合執法機構、1916個縣(市)級農業綜合執法機構。植物檢疫、動物防疫、漁政漁港監督等法律法規授權的專業執法隊伍也得到了規範和發展。

二是農業部實施的行政許可事項已全部納入綜合辦公,很多地方的農業部門也相繼開展了行政審批綜合辦公,大大方便了申請人,得到了中央領導和社會各界的普遍肯定。為深化農業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規範農業行政審批行為,農業部在中央國家機關中率先設立了行政審批綜合辦公大廳,將原分散在各司局受理的行政許可事項,納入行政審批綜合辦公大廳統一受理,統一回復,實現了一個窗口對外、一站式辦公,每一項行政許可項目都明確了審批內容、法律依據、辦事條件、辦理程序、承諾時限和收費標準。

三是農產品檢驗檢測體系建設得到進一步加強,初步形成了部、省、縣相互配套、互為補充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截至xx年底,已建成國家級(部級)質檢中心323個,省、地、縣級農產品檢測機構1780個,檢測範圍涵蓋產地環境、投入品質量、農產品等各個環節,檢測技術人員達1.96萬名,檢測能力大幅提高。

二、當前農業執法體系建設存在的問題

與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形勢相比,農業執法體系建設還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的不適應。

1.思想觀念不適應。一是有的單位或個人對農業執法在全面履行法定職責、促進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方面的重要性及緊迫性認識不足,重視不夠。二是有的單位或個人缺乏責任意識,存在“重事前審批,輕事後監管”、“重檢測,輕查處”等傾向。三是有的單位或個人缺乏協作配合意識,溝通協調的主動性不強,辦法不多,工作不到位,難以充分有效凝聚各方力量。四是有的單位或個人運用法律手段解決問題的意識不強,不善於在現有法律中尋找工作的依據和手段。

2.體制機制不適應。一是農業執法體制尚未完全理順。農業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取得了顯著成績,但事後監管和檢驗檢測體制尚未完全理順。還有很多地方尚未實行綜合執法,多頭執法、隊伍分散、力量薄弱的問題依然比較突出;檢驗檢測體系不夠健全,檢測技術和設施裝備落後,檢測能力和水平與農業部門日益繁重的農業執法任務不相適應。二是執法協作和信息共享機制不健全,各地在事後監管中往往各自為戰,一些行政許可信息發佈不及時、不具體,影響了對違法行為的及時認定和查處。

3.人員素質不適應。一是業務素質有待提高。現有農業執法人員中專業技術人員多,法律人才少,低學歷人員多,高學歷人員少,難以勝任日益繁重的執法工作。二是政治素質有待加強。一些農業執法人員礙於情面不願執法,或者怕得罪人不敢執法,削弱了農業執法的權威。12

省農業委調研報告篇4

一、xx鎮基本情況

xx鎮是京山縣南部門户重鎮,處在大洪山與江漢平原的過渡地帶,屬丘陵地貌,版土面積215.2平方公里,轄25個村(場),6724農業户,2.8萬多農民,耕地面積6.9萬畝。早稻種植面積3.2萬畝,中稻種植面積3.1萬畝,晚稻種植面積3.4萬畝,全鎮全年水稻種植面積9.7萬畝。獲“全國萬畝水稻機插秧核心示範區”,獲“荊門市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示範鄉鎮”。

二、xx鎮農業機械化發展現狀

近年來,由於國家農機具購置補貼惠農政策的利好因素,各級黨委、政府“強基礎,重民生,促發展”的重要決策引導,從到是農村農業機械化快速發展時期,從小型手扶拖拉機、大型聯合收割機到手扶式插秧機,xx鎮的農業機械擁有量有了跨越式發展。截止6月底,全鎮插秧機從的70台增加到今天的560多台,xx鎮的插秧機保有量在全省鄉鎮中是位居第一。全鎮現有大型聯合收割機165台,大型旋耕機135台,小型手扶拖拉機(配套小旋耕器)多台,現有排灌台(點)1200處,全鎮農業機械總動力5.6萬千瓦。全鎮現有農機專業合作社4個。全鎮小麥機收率達92%,早稻、中稻機耕機整率達93%,早稻機插面積達1.9萬畝,中稻機插面積達1.3萬畝,機插率達51%。全鎮上半年機械作業平均率達78.6%,水稻生產主要環節基本實現了全程機械化作業。

三、xx鎮農業機械化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1、農業機械利用率低,農機具維修保養不到位。

“有機户無田種,無機户種田難”。這種現象使得農機具的利用率不高,建議鼓勵無機户把農田“託管”給有機户,推動土地流轉,讓農機大户變成種糧大户,讓有產業的農民不再為自己的幾畝田操心,輕裝上陣,專心自己的產業。還有一種情況是由於農機具沒有得到很好的維修保養,在農忙正準備作業時“趴窩”,也降低了機械利用率,建議農業機械銷售商增加售後服務,特別是享受國家惠農補貼資金的農機具,不是“一賣了之”就完事了。

2、農機合作社的社會效益不強。

xx鎮現有“親農”、“源發”、“銀華”等多個農機專業合作社,但合作社社員一般都是單兵作業,個人結算,各自為戰。合作社戰鬥力不強,凝聚力不夠,制度不完善,建議本着農機户自願,組建有特色、小巧型農機專業合作社,以“託管”、“代管”本組、本村的閒散田為主,實行規範化、規模化農業機械作業,增加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3、國家農機購置惠農補貼指標太少。

因國家政策的利好因素,加上大型收割機4-5年就要淘汰,所以現在農村購買各類農機具的熱情持續高漲。以今年第一批農機具購置補貼為例,全鎮有48位農户申請購買大型聯合收割機,而落實享受國家惠農政策購買大型聯合收割機農户只有20人。建議向農機大户、科技示範户傾斜農機具惠農補貼政策,實行“普補”,以實際購機、實地作業、服務周邊農户,得到認可後,再“以獎代補”獎勵購機户,間接提高農機具利用率。

4、鄉鎮農機公益服務中心力量單薄。

在京山縣的綜合機構改革中,鄉鎮農業機械管理站撤銷,成立“農機服務中心”,人員由9人減少到1人,人員身份也轉變成社會聘用人員。鄉鎮農機人員是負責基層農機推廣的最前線,為千家萬户服務,而隨着科學技術的發展,農機產品的科技含量越來越高,特別是水稻機插秧新技術,要求農機與農藝的高度結合,這些都對服務人員提出更高的要求。建議增加農機經費投入,改善辦公條件,定期組織鄉鎮農機服務人員參加各類培訓,系統提升鄉鎮農機服務人員的綜合業務素質和服務能力。

5、農村農業基礎綜合配套設施老化。

鄉鎮農村的機耕道還是上世紀70年代修的,經過這些年使用,已是殘缺不全,有些大型農機具根本到不了農田,只能是“望田興歎”。農村的水渠也是老化漏水,難以暢通,而機插秧是薄水淺插、栽後回水,這樣就對水源有一定的要求,這些問題都嚴重抑制了農機化的發展。建議抓住新農村建設的機遇,把農村機耕道、水渠網絡建設納入新農村建設規劃中,沒有現代農業的機械化,也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新農村。

省農業委調研報告篇5

**管理區屬典型的農牧交錯地帶,缺水非常嚴重,素有“十有九旱”之稱,農牧業生產頻頻遭災,農業經濟脆弱,環境惡化,農作物產量低而不穩,飼草短缺,嚴重製約了項目區農業、畜牧業的發展。

一、基本情況

**管理區土地總面積34萬畝。其中耕地16萬畝,草場12.9萬畝,林地3.4萬畝。下轄四個管理處,24個自然村,總人口2.4萬人。

區內地上水系主要有閃電河和沙井子河兩條河流:閃電河南北貫穿全區,沙井子河東南、西北向流經小城子管理處大梁底草灘,匯入閃電河。淺層含水層係指處於地層最上部的孔隙潛水含水層。榆樹溝管理處和小城子管理處位於閃電河兩岸。以閃電河沖積成因為主,含水層連續性較好。閃電河兩岸地下水水位埋深多為1—2m,其餘地帶地下水水位埋深一般在2—7m之間。含水層底板的埋深一般不超過20m,局部地段達30—40m,黃土灣東北部的含水層底板埋深只有10m左右。深層含水層為孔隙承壓含水層,水量豐富。單井出水量普遍在100m3/h至200m3/h之間,屬富水性強的含水層,為人畜集中供水及農田供水的理想含水層。當水位降深為10m時,各富水等級區的單井抽水影響半徑均為387m。深層含水層的巖性為含泥質砂礫石,且泥質含量較高,透水性能相對較差,富水性屬較貧水區。當含水層厚度為29m,水位降深值為10m,單井出水量為76m3/h。其單井抽水影響半徑為274m。根據張市地質第三大隊鑽井記錄和我區資料記載,項目區承壓水含水層埋藏深度一般為150-175m之間,含水層厚度一般在20-65m左右,最大厚度為75.23m。根據資料計算,總補給量8278萬立方米/年,調節儲量6923萬立方米/年,動儲量1355萬立方米/年,靜儲量15558萬立方米。

二、節水灌溉發展情況

為改善管理區農業基礎設施,提高農業經濟效益。

自xx年以來,我區大力實施節水灌溉。其節水灌溉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1998-xx年採用鋁合金管道式全移動噴灌機,該灌溉方式較渠灌節水,但費時費力勞動強度較大;xx-xx年採用鋪設地下防滲管道,地面建出水栓,利用卷盤噴灌機進行澆灌,該灌溉方式雖然節約人力物力,達到了節水的目的,但該噴灌機要求壓力較高,需配套大功率高揚程潛水泵,因此該灌溉方式耗能較高;xx後以後採取鋪設地下防滲管道利用指針式噴灌機進行澆灌,該灌溉方式達到了節水、節能、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前兩種灌溉方式無論從節水、節能和工作效率上都與後種灌溉方式相差懸殊,其唯獨優點是不受地塊限制,而後種灌溉方式受地塊限制:

一是要求面積要大。

二是其澆灌範圍內不能有障礙物。但我管理區大部分土地還屬管理區支配,因此該灌溉方式目前在我管理區還是比較適宜的,是具有推廣應用價值的節水灌溉方式。

節水灌溉的建成使我區廣大幹部職工充分認識到噴灌機技術的先進性,以及帶來的良好的經濟效益。我們充分體會到它具有節地、節水、高產、高效等突出優點。農業基礎設施的改善大大推進了我區種植業招商引資工作進展,截止目前來我區租賃承包土地的公司和個人11家,租賃承包土地19610畝,每年交納承包費235萬元。另外,租賃承包土地的公司和個人xx年種植馬鈴薯16000畝,具統計每畝馬鈴薯需人工費150元,16000畝馬鈴薯可為我區職工羣眾創利240萬元。不但解決了我區剩餘勞動力,同時也拉動了區域經濟的發展,為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旱作與節水推廣應用狀況

**管理區土地面積34萬畝,其中耕地12.7萬畝,xx年總播面積為11.7萬畝,主要作物品種有:莜(燕)麥、馬鈴薯、經濟作物、青玉米及青飼草等。莜(燕)麥佔總播面積的30%,馬鈴薯佔總播面積的14%,油料佔總播面積的8%,青玉米佔總播面積的48%。據統計數據表明莜(燕)麥水平年畝產量為62公斤,馬鈴薯畝產量旱地1000公斤,亞麻畝產量37公斤,青玉米畝產(青體)2500公斤。

省農業委調研報告篇6

xx市緊緊圍繞實現“四個轉變”戰略要求,以推進農牧業供給側改革為主線,以產業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為總任務,多措並舉,大力提升現代農業發展水平,培育現代農業新興支柱產業,為推動xx市現代農業健康快速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一、發展現狀。xx市轄3鎮1鄉、3個街道辦事處、51個行政村,農業户8967户,農業人口33924人。20xx年落實財政支農資金9000萬元,完成農作物播種面積20。4萬畝,枸杞種植面積增長2。6%,實現第一產業產值10。15億元,較上年增加1。14億元;增加值5。4億元,增長13。9%。露天蔬菜和日光節能温室蔬果種植總產量達2。35萬噸,產值達0。52億元,蔬菜自給率56。5%,較上年增長1。5個百分點。長期以來,全市以温室大棚、節水灌溉、先進農機推廣為抓手,不斷推動傳統農業轉型升級,取得良好效果。目前,xx市建成並投入使用高標準日光節能温室4530棟,規模化果蔬生產基地3個。

二、存在的問題。一是受農作物經濟價值因素影響,導致枸杞種植户增多,枸杞種植面積急劇擴大,基本糧食作物種植面積減少,農業結構調整難度加大。二是產業化經營程度不高,缺少精深加工龍頭企業,且現有龍頭企業作用發揮不明顯,特色產業發展仍處於起步階段。農畜產品精深加工鏈短,品牌建設相對滯後,市場競爭力不強。三是經濟下行壓力對農牧業造成較大影響,導致農牧民就業面收窄、農畜產品價格下滑、農牧民收入增幅放緩。四是農畜產品市場和價格波動等問題,直接影響到農牧業提質增效、農牧民持續增收。

三、對策及建議。一是全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把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放在突出位置,守住農牧民增收不逆轉,農牧區穩定不出問題兩條底線,將增收致富作為根本目標,將產品調特、品質調高、結構調優,讓農牧民取得更多改革發展紅利。二是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步伐。培育扶持農牧業龍頭企業,推動枸杞、藜麥和生態畜牧業規範化、標準化、綠色化發展。強化農牧業基礎設施建設,壯大果蔬肉禽設施農牧業基地,完成永久基本農田劃定,加速推進耕地佔補平衡工作。完善各類農牧業支撐服務體系,構建新型農牧業經營和社會化服務體系。依託高原特色優勢生物資源,推動生物產業項目、深加工項目達成投產。三是力促枸杞產業提檔升級。堅持有機、綠色發展方向,進一步做大做強枸杞產業。重點依拖枸杞精深加工,做好做實種植、加工、儲藏、烘乾、運輸等各個環節工作。實施龍頭企業帶動戰略,大力扶持培育枸杞精深加工企業,延伸鏈條,豐富產品。加強生產環節的有效管控,提升枸杞產品質量。

加快xx市(國家級)出口枸杞質量安全示範區建設,擴大有機(綠色)枸杞標準化出口基地規模,繼續推行標準化生產模式,推進綠色基地和有機基地認證工作,強化產品檢測和安全監管。加大柴達木枸杞品牌營銷推介力度和冷鮮果技術研發力度,為枸杞產業健康穩定發展提供科技支撐。四是加強宣傳力度打造品牌價值。以規範使用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識統領品牌建設,由行業協會授權誠信度高、精深加工能力強的龍頭企業、合作社使用農產品地理標識,規範各企業使用地標、產地等包裝標識,合力打造柴達木枸杞品牌新高度。在全國範圍內進行特色農畜產品專題推介活動,多角度、全方位加大xx農牧業品牌宣傳推介力度,採取電商銷售、宅配、專題推介、直銷點等營銷手段,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五是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加大標準化生產推行力度,加快建立和完善“菜籃子”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基地備案、市場準入和準出制度。大力推進“三品一標”認證工作,鼓勵生產基地和生產主體使用無公害、綠色生產新技術,積極支持申請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產品認證。六是加快農牧業經營組織建設。加快培育一批龍頭企業、產業組織,培養一批農村企業家、經紀人,完善扶持獎勵辦法,建立健全管理服務制度,帶動農牧區發展。加快引進和培育一批“農工貿”“科工貿”一體化企業集團,全面提升特色農牧業精深加工水平。規範大力發展農牧民專業合作社組織,有效整合現有資源,創建土地股份合作社,引導農牧民以土地草場承包經營權入股發展。強化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利益聯結機制,採取保底收購、股份分紅、利潤返還等方式實現農牧民和經營組織互利共贏、共同發展。七是打造城鄉結合部農牧業經濟帶。突出政策引領和規劃先行,打破城鄉之間、企地之間分割發展傳統格局,積極引導城鄉結合部農牧民圍繞服務城市、服務企業,發展設施農牧業、特色農牧業、觀光農牧業、餐飲娛樂業等多種經營,指導開展綠色無公害蔬菜、反季節蔬菜種植和農畜產品養殖,形成複合型產業,拓寬羣眾增收渠道,助推農牧業加快轉型發展。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gongzuozongjie/diaoyan/qy1v81.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