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工作總結 >調研報告 >

關於我市城鄉產業融合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

關於我市城鄉產業融合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

關於我市城鄉產業融合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

關於我市城鄉產業融合發展情況調研報告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推進農業現代化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要把產業振興作為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積極延伸和拓展農業產業鏈,培育發展農村新產業新業態,不斷拓展農民增收致富渠道”。上述重要論斷為新發展階段實現產業融合、推動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指明瞭方向,明確了方法路徑。我市城鄉融合起步較早,在城鄉協調、產業融合、農業科技創新、公共服務均等化等方面具有較好基礎,農村新產業新業態不斷壯大,湧現出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現代農業園區等各類新型經營主體,農業特色產業增長迅速。但與此同時,在城鄉產業融合方面也面臨一些挑戰。如農業產業關鍵技術有待突破,農業資源利用效率亟須提升,農業產業鏈縱向延伸和拓展不充分,農產品電商賦能不足,農產品海內外影響力不夠等。要加強城鄉產業融合發展頂層設計,從強化農業科技賦能、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強都市圈消費輻射能力、強化都市現代農業建設推進產業鏈強鏈擴鏈、立足“一帶一路”交匯點優勢暢通農業雙循環系統等方面入手,推進城鄉產業融合發展與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

一、城鄉產業融合是推動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

實施城鄉產業融合,既是解決農業發展結構性矛盾、實現城鄉融合發展的關鍵支撐,也是提高農民生活質量、以新發展理念引領更平衡更充分發展的必由之路,更是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推動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泉。實施城鄉產業統籌規劃,促進城鄉產業協調發展,暢通城鄉經濟循環,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環節。

城鄉產業融合是實現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泉。近年來,城鄉產業融合受到高度重視,並連續出現在中央一號文件中。城鄉產業融合發展,是城市現代工業、服務業企業將資金、科技、人才等生產要素向農村轉移滲透,與傳統農業、鄉村優勢資源稟賦協同發展,進而創造新產業的動態發展過程。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黨的XX大報告提出“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暢通城鄉要素流動”,為破解我國城鄉產業融合機制障礙、促進城鄉產業融合、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政策遵循。城鄉產業融合既是城鄉融合發展的核心內容,也是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所在。只有加快城市和鄉村生產要素有機結合、產業相互融合滲透,實現農業從生產功能向生活功能的轉變,形成特色鄉村工業和創新型產業,城鄉產業發展的生產率差距才能逐步縮小,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城鄉矛盾,以城鄉融合發展促進城鄉共同富裕。

暢通城鄉經濟循環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鍵環節。當前我國農業正面臨國內外經濟增速放緩、國際農產品市場競爭更趨激烈的挑戰,市場不穩定因素將長期存在,外部環境的複雜變化也對我國農業農村發展帶來諸多挑戰。基於此,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推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更好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實現更加強勁可持續的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鍵是進一步暢通國內大循環,而暢通城鄉經濟循環是其中的重要環節。要充分發揮農村在消費市場和要素市場中的重要作用,增強城鄉經濟聯繫。通過調優農村產業結構、發展壯大鄉村產業、促進城鄉產業融合、加快城鄉居民消費升級,健全與完善城鄉商貿流通體系,暢通城鄉經濟循環。

二、我市具備推進城鄉產業融合的條件優勢

近年來,我市穩步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農業科技創新始終走在全國前列,農業機械化普及率不斷提高,逐步構建起現代化農業新產業、新業態,從而具備了城鄉產業融合發展的綜合實力、區位、科創及動力優勢。

具備城鄉產業融合發展的綜合實力優勢,農業現代化建設邁上新台階。我市經濟實力雄厚,2022年GDP總量達1.69萬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17.88萬元,人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8.25萬元,反映出該市在拉動消費方面的潛力。作為超大消費城市,我市城市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87.01%,全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9萬元,居民恩格爾係數為26.0%,城鄉居民的消費結構和消費方式已進入轉型升級階段。農業勞動生產率處於全國較高水平,為促進農民增收、實現現代農業提質增效提供了重要引擎。城鄉間各類商品服務和要素資源加速流通,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日益凸顯。

具備區位優勢,區域農業高質量融合發展加速推進。作為都市圈核心城市、東部地區重要中心城市、“一帶一路”交匯點重要樞紐城市,我市注重加強與長三角各城市間的規劃協同,推動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不斷健全現代農業流通體系。通過建設和美鄉村加快休閒農業發展,發揮山水城林之美的人文綠都的品牌效應,積極探索在特大城市周邊建設世界級城市鄉村田園地區。總體來看,我市現代農業發展有着廣闊的消費市場空間,高價值農產品、多功能農業的發展也將為區域農業高質量融合發展帶來巨大的市場拉動力。

具備推進城鄉產業融合的科創優勢,農業科技創新走在前列。我市是全國重要的科教中心,2022年在寧普通高等學校共計51所(不含部隊院校),在校學生(不含研究生)77.77萬人。擁有涉農高校院所33家,農業領域兩院院士、博士生導師400多名,擁有我市國家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示範園區、我市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兩個國家級農業科創園區,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及國際合作的潛力巨大。目前,我市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72.8%,農業機械化水平達90.5%,綠色優質農產品佔比超過80%,農業創新能力、創新要素處於全國領先位置,培育了一批具有競爭力的種業企業,擁有豐富的農業種質資源,全市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97%。

新型經營主體不斷壯大,成為推動我市城鄉產業融合發展的生力軍。近年來,我市加快推進新型經營主體高質量發展,促進各類經營主體和小農户聯合發展,農村集體經濟規模日益擴大,農業產業鏈不斷延長,成為推動現代農業發展、實現城鄉共同富裕的主力軍。目前,全市共有9000多個家庭農場、4000多個農民專業合作社,新型經營主體的發展壯大帶來了農業規模效益,全市家庭農場、合作社年經營綜合收入達62億元,農業龍頭企業總銷售交易額達1668億元,有力推動了農村由分散生產向規模經營轉變。

三、我市在城鄉產業融合方面面臨的挑戰

雖然我市具備推進城鄉產業融合的條件優勢,但總的來看,目前城鄉產業融合尚處於快速成長階段,與深度融合還存在很大差距。如在農業產業鏈延伸、現代農業服務業融合發展、農業提質增效、縮小城鄉收入差距等方面存在不足,需要在農業多功能性開發、農業新業態發展、農業服務業發展、城鄉產業融合發展規劃等方面持續提升。

農業科技創新引領能力亟須加強。目前我市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雖已突破70%,但農業進步貢獻率與發達國家和地區相比差距仍然很大,產業關鍵技術需要突破,農業資源利用效率需要持續提升。種質資源關鍵技術的“卡脖子”問題突出,重要農副產品種質資源依然高度依賴進口,如衞崗乳業的奶牛自主育種技術遠落後於國外,市場上90%以上的鴨原料都是英國引進的櫻桃谷肉鴨,產業育種和養殖環節薄弱。農業科技創新引領能力不強,“模仿式”和“轉化式”研究較多,關鍵技術成果不足。農業高層次人才、農業“創新尖兵”較為缺乏,急需吸引更多人才返鄉下鄉開展“雙創”,為城鄉產業融合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農業全產業鏈構建面臨挑戰。隨着我市城市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受農業發展空間的制約,第一產業增加值在全市GDP中的比重仍將呈下降趨勢。農業產業鏈縱向延伸和拓展不充分,第一產業向後端延伸不足,第二產業向兩端拓展不夠,第三產業高端開發滯後,農產品精深加工程度較低,農產品加工轉化率和增值率低、鏈條短,農業附加值不高。農產品電商新業態發展不充分,目前全市農資與農產品電商銷售額僅佔電子商務銷售總額的1.5%左右,農產品品質優勢尚未轉化為品牌優勢,如衞崗乳業的品牌對外輻射範圍僅限於江蘇、安徽兩個地區,雨花茶品牌在全國知名度不高。

農業新型經營主體有待壯大。與上海、北京、杭州等城市相比,我市現有各類農業經營主體發育尚處於初級階段,缺乏“頭雁式”農業創新主體。家庭農場、合作社規模偏小,新型職業農民數量有待增加,相關基礎設施薄弱,抵禦風險能力較弱,部分合作社和農業龍頭企業創新能力不足,專業化生產、規模化經營能力較弱,與基地、農户的利益聯結還不夠緊密,示範帶動作用不強。

農村公共服務補短板壓力較大。城市強、鄉村弱的狀況長期存在。與城市先進的基礎設施相比,鄉村通訊、網絡、物流、冷鏈運輸、倉儲等設施較為薄弱,必須加快補齊公共服務短板。資金、人才、先進技術等資源要素向鄉村流動仍存在壁壘,人才激勵保障機制尚不完善,資本下鄉難問題長期存在。農村集體產權開放性不足,“跨村”配置集體資產能力較弱。

四、新發展格局下推進城鄉產業融合發展的具體路徑

新發展格局下需要結合國際國內環境的變化,在滿足區域消費需求的基礎上進一步融入全球產業體系,形成城鄉產業國內國際雙循環發展新格局。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創新,為建設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提供科技支撐。大力發展農業服務業,創新農業服務模式,構建具有區域特色的現代農業服務體系。增強民生福祉,全面推動城鄉共同富裕,實現城鄉居民收入均衡化、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生活質量等值化。健全城鄉產業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推動人才、資本等要素在城鄉之間雙向流動。

匯聚農業創新力量,強化農業科技賦能。聚焦我市現代都市型農業突出特徵,圍繞“都市”構建需求導向型農業科技支撐和推廣體系。發揮科技創新優勢,提高種源保障能力和種業創新能力,夯實種質資源根基,做強種業“芯片”。加強地方品種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加大地方特色農作物種質資源、畜禽和水產遺傳資源的保護力度。強化農業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對農業科技創新的輻射帶動作用,形成科學化運行機制。以“一區一中心”(即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和國家農創中心)為重點發展園區經濟,強化農業科技園區的試點示範效應。深化高新園區改革創新,強化科技創新賦能產業鏈,提升科技成果轉化能力,聚焦生物農業、綠色智慧農業、功能農業等產業,建設科技振興鄉村樣板區、國際農業科技合作示範區和長三角農業科技創新策源地,協同推進我市特色農產品加工、農業智能裝備製造以及農業科技服務業發展。要聚集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推動優質農業科技資源共享,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區域共同市場,探索建立異地農業產業園區,推動農業實驗檢測設備、孵化器、中試平台的共建共享,輻射帶動全省乃至全國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

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我市農業現代化進程。針對農業產業集聚的本地化趨勢,推動都市圈現代農業協同發展,強化都市圈內糧農產品的產銷合作和保障協同,打造區域協同的應急保障安全共同體。加快實施穩產保供能力提升工程,健全應急保供網絡,保障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供給,加強糧食產業鏈條的經濟韌性,應對各種風險挑戰。針對農業多功能性特徵,加快建設和美鄉村,充分彰顯現代農業的經濟價值、生態價值和美學價值。

加強農業需求側管理,提高都市圈消費輻射能力。深挖品牌優勢,將本土文化特色與農產品品牌形象相結合,提升農產品品牌文化內涵。支持“老字號”創新發展,加快研發、設計、生產、品牌營銷、售後服務各環節的模式創新,增強我市特色農產品品牌信譽度,增強特色農產品品牌市場影響力,提升消費供給質量。積極利用電商、視頻直播社交網絡、雲展會、廣告媒體等數字平台,拓寬營銷渠道,孵化一批農業品牌專業營銷主體,打造一批“互聯網+”農業品牌,激發區域消費潛能,提高都市圈消費的輻射能力。

強化都市現代農業建設,推進農業主導產業鏈強鏈擴鏈。做優我市都市現代農業,做強優質稻米、現代茶、精品蟹蝦、鴨等八大農業主導產業鏈,重點培育固城湖螃蟹、江寧花卉園藝、浦口苗木、六合蔬菜、溧水“五莓(梅)”等特色產業集羣,加快培育“善田江寧”“無想田園”“多彩竹鎮”等多個區域公用品牌。依託優質稻米、經濟林果、休閒農業、特色水產、農村電子商務等百億級產業,推動我市農業產業融合發展走在全省前列。發揮園區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帶動作用,打造“都市農業+”綜合體,以田園綜合體為載體促進農業園區產業融合發展,充分發揮鄉村旅遊連城帶鄉的橋樑作用,帶動農民增收,推動城鄉共同富裕。強化數字經濟賦能,推進智慧農業發展,打造數字鄉村新名片,引領基礎設施建設、數字農業升級和鄉村綜合治理。

立足“一帶一路”交匯點區位優勢,暢通農業雙循環系統。推進我市農產品“優進優出”戰略,有選擇地進口能夠滿足城鄉居民多元化需求的農副產品,深化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農業投資和農產品貿易,實施我市雨花茶、稻米、鴨、蟹、蝦等特色優勢農產品出口提升行動,擴大高附加值優勢農產品出口,鼓勵涉農企業申請國際認證認可、參與國際知名農業展會。同時,處理好“引進來”和“走出去”的關係。通過高水平“引進來”,推動外資融入現代農業產業鏈體系,完善農業領域外商投資市場準入制度,鼓勵外資企業在我市設立研發機構和創新平台;加快海外基地培育,採取貿易帶動投資、投資推動貿易、貿易推動創新等良性互動方式,推進區域農業“走出去”並積極融入全球創新網絡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gongzuozongjie/diaoyan/pdld4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