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工作總結 >調研報告 >

開展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調研報告

開展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調研報告

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開展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調

開展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調研報告

按照局“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方案的調查研究環節的具體要求,結合我局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及民族特色村寨建設工作實際,就三裏鄉綠蔭村在精準扶貧結束推進鄉村振興的過渡期間該村的接續發展情況進行了調研,並提出綠蔭村特色村寨建設初步調研方案,供局班子會交流並提出寶貴意見建議。

一、調研概述

1、調研時間:2019年9月-10月;

2、調研地點:三裏鄉綠蔭村

3、調研對象:綠蔭村村民代表。

4、調研方式:座談、現場走訪、資料蒐集

二、主要問題

縣民宗局自2014年以來結對幫扶三裏鄉綠蔭村,通過開展精準扶貧,籌集資金及社會力量支持該村完善基礎設施、發展村級支柱產業、建設村級文化宣傳隊伍、倡導鄉風文明等措施,該村將於2019年脱貧摘帽。鑑於縣民宗局利用中央和省級少數民族發展專項資金在全縣範圍內對符合特色村寨建設條件的近20個村進行了打造,該村強烈要求縣民宗局對該村的幫扶在精準扶貧結束後“扶上馬再送一程”,在該村實施特色村寨建設,為該村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原因分析

(一)基本村情符合。綠蔭村位於建始縣三裏鄉北面,距離縣城36公里,距離三裏鄉集鎮10公里,海拔1100--1380米,平均海拔1200米左右,森林資源豐富,自然風光優美,產業發展良好。該村屬於典型的高山小盆地地形,四面環山,東邊與茅田東龍河村接壤,西邊與三裏鄉中坦坪村接壤。該區域水溝縱橫,水源較多,河道常年流水。該村現有耕地面積1055畝、山林面積5103畝。村級主導產業為金果,發展種植面積為300畝;茅三公路(鄉道)貫穿全村,組級公路已硬化6.5公里,到組公路硬化率為70%。全村安全飲水分為集中供水和分散水池供水,其中該村4、5、6、7組屬集中供水;1、2、3、8、9組通過因地制宜修建水池供水。全村9個村民小組,242户848人,全村勞動力428人。該村地形獨特,形成了一個有山、有河、有產業的山水組合型生態村落,有極高的生態保護價值及生態旅遊觀光價值。該村民房集中,產業興旺,生態良好,鄉風文明,又是絲絃鑼鼓研習與民族舞蹈氛圍濃厚的村落,民族文化氛圍十分濃厚,具備打造民族特色村寨的條件。

(二)原則政策符合。國家民委、省人民政府要求民族特色村寨建設要堅持規劃先行、特色突出、因地制宜的原則,把特色村寨建設的特色民居建設、民族特色產業發展、民族文化傳承發展、生態保護優先、改善人居環境、促進鄉風文明與民族團結進步等建設內容結合該村實際統籌安排實施,推動該村綠色生態可持續發展。相關文件可據《國家民委關於推進武陵山片區創建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的實施意見》(2012年4月6日);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湖北省少數民族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的通知(2017年10月14日);《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進一步支持民族鄉村加快發展的意見》(鄂政辦發〔2018〕72號);國家民委關於印發《國家民委關於印發開展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命名掛牌工作意見的通知》(民委發〔2013〕240號)。

(三)建設要求符合。(1)推動特色村鎮實現保護特色民居、培育特色產業、改善特色人居環境、傳承特色民族文化和民族團結進步創建“五位一體”的保護與發展。加強少數民族特色民居保護與修繕,保護營造技法、建造技藝和傳統建築風格,保持與自然生態相協調、與民族文化相適應的村鎮風貌,推進少數民族特色民居修繕,舊民居改造注重保持民族傳統建築風格,新民居設計建設儘量融入民族建築風格和文化符號,體現民族特色。

(2)改善特色村鎮人居環境。開展少數民族特色村鎮整治行動。加快特色村鎮道路建設,提高建設質量,重點解決特色村鎮與幹線道路的公路連接和村內便道硬化。加強特色村鎮飲水安全工程建設,全面推進集中式供水。加強特色村鎮農網改造,保障生產生活用電。推進廣播電視户户通工程,提高廣播電視和寬帶網絡覆蓋率。統籌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全面推進農村生活垃圾處理,加強消防、污水處理、防洪、防震、便民利民商貿網店等配套設施建設。鼓勵推廣使用太陽能等清潔能源,推動改廁、改圈、改廚。建立健全村鎮設施管護、環境保潔、綠化美化亮化等管理制度。

(3)提升特色村鎮綜合實力。按照全面推進、重點打造、提升效能的思路,加大特色村鎮基本公共服務建設投入,共享城鎮均等化的公共服務,推進特色村寨就地城鎮化。推進特色村鎮與精準扶貧工作、生態文化旅遊產業發展之間的深度融合。發揮少數民族特色村鎮自然風光優美、民族風情濃郁、建築風格獨特的優勢,加快特色優勢產業發展,促進羣眾就業增收。加強自然生態和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建設,促進生態文化旅遊產業發展,提升少數民族特色村鎮綜合實力。

(4)推動民族文化創新與傳承。運用現代技術推進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加大少數民族藝術精品創作力度,鼓勵創作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點的民族文藝作品,提升少數民族文化產品質量,切實培育民族文化精品。開展羣眾性民族文化活動,推進民族文化進校園、進社區、進鄉鎮、進旅遊景區。深入開展民族文化調研,不斷推出優秀文化研究成果。繼續加大民族古籍的整理、研究力度,出版一批富有影響力的民族古籍整理成果。

(5)推動民族文化與生態旅遊深度融合。挖掘和利用少數民族多彩文化資源,促進民族地區生態文化旅遊業加快發展,打造一批具有濃郁民俗風情的文化旅遊項目,建設一批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旅遊景區,形成民族文化與生態旅遊深度融合的新高地。以現有特色村寨為載體,建設民族文化標誌性工程及民族民俗文化場館。培育一批民族民間藝術傳承人,建立民間藝術人才資源庫,確保民族文化傳承後繼有人。挖掘和創新民間文藝、民俗禮儀,壯大民族民俗傳承表演隊伍,深度融入民族文化旅遊活動。創建一批民族民間生態文化保護區,創新民族文化生態保護方式,加強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創建工作。充分挖掘民間故事、神話傳説、民族史詩、音樂舞蹈等文化資源,創作少數民族文化題材的舞台劇及廣播影視節目。

四、建議措施

(一)編制規劃先行。結合該村高山地理位置、自然氣候條件、自然資源稟賦、人居環境條件、山水林田佈局、基礎設施現狀、特色支柱產業、民族文化氛圍、鄉風文明基礎等因素,編制特色村寨修建性詳細規劃(經與駐村縣領導許剛銜接,可爭取華農大園林規劃方面的專家技術支持)。

(二)五措並舉。

1)特色民居改造:鑑於該村4、5、6、7四個組在小盆地的平壩集中連片分佈茅三公路兩側,區位優勢明顯,而且民居建築風格、裝潢層次相差不大,可採用獎補方式進行適當地添加土家族民居特色元素,在房屋側面外牆進行民族彩繪修飾;對於1、2、3、8、9組的分散式民居採取個性點綴裝飾,結合房屋周邊生態環境與交通狀況綜合整治修繕,充分彰顯民居特色。

2)特色產業佈局:結合縣民宗局幫扶的長期收益型金果產業300畝,成立金果產業專業合作社經營管理;金果林下實驗性發展短期收益型矮杆經濟作物鹽藿50畝,平壩周邊靠山林地塊可適當發展長期收益型高山核桃;經與武陵山良繁中心李登朝銜接,可結合該村實際發展其他花卉林果品種;通過人居環境改善與實施綠色生態美化亮化淨化措施,可因地制宜,選擇以劉勛才、王其軒為代表的特色庭院較突出的兩户作為試點開設農家樂或民宿,作為該村的生態旅遊產業精心打造。

(3)特色文化發展:結合該村現有的絲絃鑼鼓隊、農村文化表演隊,從技術培訓、器樂配置、統一服裝方面予以支持;結合鄰村從事民歌蒐集整理及排練的人力資源優勢,在該村開展民歌傳唱、演繹、培訓,有計劃分步驟打造民歌特色村寨;結合村村通廣播和村委會KTV以及網絡等載體,制定村級文化宣傳教育及科普方案並組織開展村級文化賽事,積極傳播鄉風文明正能量;通過網絡平台積極推介綠蔭村生態宜居宜遊特色優勢資源,利用抖音、微信朋友圈打造綠蔭村生態網紅。

4)人居環境整治:一是結合該村平壩區域水溝縱橫,水源較多,河道常年流水情況,沿3公里主河道進行河牀清理、構築溢水壩、沿河1.5米遊步道建設、沿河特色太陽能燈安裝、沿河道名族特色文化宣傳欄設置;二是打造民族文化農村大舞台、建設生態文化活動廣場、新修綠蔭村民族特色牌樓和六角亭一座;三是分佈實施村級主幹道升級改造和組級路、入户路的硬化、綠化、美化、亮化工程;四是對該村34個垃圾桶實行專人負責並監督村民垃圾入桶,加強三格化化糞池修建的宣傳教育,提高化糞池無害化處理率;加強禁止露天秸稈焚燒、禁止燃放鞭炮與垃圾分類的宣傳教育。五是通過庭院綠化方式在聚集居住區門前以及金果產業林地邊界規劃佈局條塊式的花圃、點綴式花壇等花木綠植;加強現有村寨太陽能路燈及路燈廣告牌的管護、修繕;經常性組織開展人居環境整治大宣傳、大比武活動,努力打造良好的人居環境。

5)促進鄉風文明:按照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和全縣鄉風文明建設的要求,結合最新設計更新的《綠蔭村村規民約》,大力開展“遵紀守法、誠信待人;崇尚科學、反對迷信;弘揚美德、孝老敬親;不等不靠、勤勞致富;艱苦創業、勤儉持家;禮貌待人、鄰里互助;男女平等、教育優先;保護環境、美化家園;平安出行、安全駕駛;管理民主、鄉風文明”等十個方面的村級治理,不斷提高該村生產、生活、生態發展水平;通過縣民宗局與縣殘聯共同努力,針對該村殘疾人進行必要的輪椅、枴杖、助聽器、坐廁椅、殘疾人電飯煲等器材設備幫扶,支持建立殘疾人康復活動中心,提高該村殘障羣體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三)效益分析初步預算,按照綠蔭村特色村寨五個方面的建設內容基本實施到位,需要資金在300萬元以上,資金來源可以捆綁少數民族發展專項資金和美麗鄉村建設統籌資金,可根據資金到位情況分期分步實施。該村特色村寨建設完成後,一是傳統民居建築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都能得到很好的傳承和延續;二是基礎設施的建設、生態產業與特色農業產業發展,有效改善了當地居民的生產、生活、生態條件,有利於該民族區域綠色發展和民族團結進步和社會和諧穩定;三是提高了綠蔭村生態綠色特色知名度,拓寬了綠蔭村生態旅遊文化特色發展道路,有效帶動當地土特產的推銷;四是通過該項目的實施,可以吸引更多的遊客前來體驗民族特色村寨與民族團結進步及鄉風文明之美,不斷提升綠蔭村羣眾的獲得感、幸福感與安全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gongzuozongjie/diaoyan/r11l4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