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工作總結 >調研報告 >

穩經濟調研報告多篇

穩經濟調研報告多篇

穩經濟調研報告多篇

穩經濟調研報告篇1

發展好農村集體經濟不僅是農民最直接、最關心的一個現實問題,也是關乎農業和農村現代化能否提前實現的根本所在。

一、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的重要意義

在物質文明建設中,村級集體經濟發揮着重要作用,它能有效地增加農民的收文祕站-中國最強免費!入,減輕農民的經濟負擔,促進農村各項事業的持續發展。

(一)大力發展村集體經濟是壯大村級財力的根本途徑。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壯大集體經濟實力,關鍵要靠兩條:一條是要有人辦事,一條是要有錢辦事。村幹部的工資要支付,村裏一些必要的建設要搞,村裏的公益事業要發展,僅僅靠“街道統籌、村級提留”是遠遠不夠的。只有發展好村級集體經濟,不斷壯大村級財力,才能保證村級各項工作得以順利開展。

(二)大力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基本保障。搞社會主義的目的不是走兩極分化道路,而是走全民共同富裕的道路。事實證明,村集體經濟發展得好,村統一支配的財力就雄厚,就可以有能力為全村人辦大事、辦好事,才能更好地體現共同致富原則。只有大力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村裏的各項公益和福利才能有持續可靠的保障。

(三)大力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是鞏固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根本保證。村黨支部是黨在農村的最基層組織。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得好,就有錢為村民辦實事、辦好事,村興民富,村黨支部就會得到村民由衷的擁護,黨的形象和威信也會不斷得到提高和鞏固。村集體經濟薄弱,村窮民貧,不但不能為村民謀利,而且還要為完成上級下達的各種指標不斷向農民伸手要錢,增加農民負擔,嚴重影響幹羣和黨羣關係。久而久之,勢必會影響和動搖基層黨組織的基礎。

(四)大力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是實現農村現代化的堅強支柱。從農村的調查數據分析看,現已超過或達到小康標準的村,無疑是村集體經濟搞得比較好的村。這些村通過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培植農業經濟新的增長點,提高農業效益,形成區域經濟,增加了農民收入。

二、當前村級集體經濟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

(一)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呈下降趨勢。據調查,慈溪市約20%的村級集體收入在下降,集體資產也逐年減少。譬如,20xx年以來新華村集體收入分別是:335萬元;292萬元;110萬元;20xx年以來村集體資產分別是:2736萬元;2579萬元。

(二)村級集體經濟來源結構不盡合理。作為村集體經濟中最主要的生產資料即土地生產資料所有權和經營權發生了變化,所剩無幾的村集體土地也已規劃,無法為村集體統一經營帶來收入,加上村集體企業改制轉制、電力管理部門實行同網同價直接管理和農村税費改革實行統籌後,使村集體經濟渠道愈來愈窄,集體收入越來越少,失去原有的優勢。

(三)村級集體經濟收不抵支。現在的村級集體經濟呈現出兩升一降的趨勢:各類應收欠款逐年上升和各類非生產性支出(工資和各種福利)逐步上升,而村級集體年度可支配收入逐年減少。據統計顯示,目前由於村級用於生產服務和管理開支等費用,佔可支配資金的三分之二還多,發展社會公益事業和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就難以保障。

造成上述問題的原因,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認識上的誤區。改革開放以來,農村普遍實行的是以家庭承包經營為主、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由於在政策上強調家庭承包經營三十年不變,因此家庭承包經營在多數人的頭腦裏烙印很深,忽視集體統一經營在村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一般人認為,發展個體私營才符合時代要求,宣傳和倡導發展集體經濟非但沒有意義,也不合時宜。實際上,以家庭承包經營為主,是由當地當時的生產力水平來決定的。當前,還是要大力倡導和扶植村集體經濟為主,形成多種經濟成分並存的多元化經濟格局,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二)對改革的理解不深。農村的經濟體制改革獲得了初步成功,也得到了農民的廣泛擁護和支持。深化改革,應堅持從本地實際出發,以農民羣眾意願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可一些地方在具體工作中忽視或者是放棄了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思想路線,不考慮實際情況和農村廣大幹部和農民羣眾的意願,採取簡單的方式推行改革,於是就造就出一些“數字”幹部。改革是一個永恆的主題,當前在農村搞改革,必須要因村制宜,把握好時機,穩步推進,不能搞“一刀切”,採取強推強改。

(三)村級集體經濟趨弱化。

一是村級集體經濟固定的財源逐漸減少;

二是村辦集體企業大量轉制、改制,導致村級集體經濟從原先集體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領域逐步退出,村級集體經濟的經營模式從直接生產經營轉為資本經營;

三是村級經濟賴以發展的基礎和優勢正漸漸失去,如企業在向園區集中,人口在向城鎮化發展,土地在向種田大户集中等。

三、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幾點措施

黨的十五大報告明確指出“集體經濟可以體現致富原則,可以廣泛吸收社會分散資金,緩解就業壓力,增加公共積累和國家税收,要支持鼓勵和幫助城鄉多種形式的集體經濟發展。”為此,村級經濟要本着有利於本地經濟發展,有利於資源的合理作用,有利於為村民多辦實事、好事的基本原則,去探索和尋找促進經濟發展的公有制形式,來發展壯大集體經濟。

(一)強化村級領導班子。各級黨委、政府以及村級經濟組織,應增強大力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深刻領會和把握農村雙層經營體制、深化農村改革改制工作的精神實質,認真研究,不斷總結經驗,有針對性地解決當前村班子工作上存在的薄弱環節和問題。要把有理想、會經營、懂管理,市場意識強和樂意為村民服務的優秀人才,充實到村級班子中來,成為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棟樑之才。

(二)開拓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新路子。

一是實行股份制合作化。將原村經濟合作社改造成村股份制經濟合作社,把村屬經營性資產經評估量化折股,同時村屬社員應分別按農齡股、人口股測算到户,進一步明晰產權關係。在此基礎之上,村集體經濟以股份制形式進行經營,也可以吸收社會其他資金加以組合,村集體在其中有一定的股份或控股,形成符合現代企業要求的經營管理機制,從而使集體資本增大並獲利增值。

二是興辦各類市場。村集體經濟組織可以選定鄉鎮政府所在地、本村居民集中居住地、外來務工人員集居地興辦農副產品、小商品市場、小菜場等各類不同規模的專業市場,以此解決部分村民的就業問題和增加集體經濟收入。

三是充分利用閒置設施設備。利用閒置的企業廠房、倉庫、大會堂等設施,租賃給農户發展專業飼養業、農副產品加工業等。既促進效益農業的發展,又盤活了集體資產,增加集體收入。

四是實施資本經營,實現集體資產保值增值。利用經濟區間優勢,集中建造個私企業開發經營用房,做好房地產文章,拓展比較穩固的集體增收途徑。採取及時有效的手段加大應收欠款的清欠力度,防止呆帳資金。

五是開展創建活動。以創建活動為平台,以新農村建設為目標,緊緊圍繞農村四個文明建設內容,加大投入,提升檔次,爭取政策性補貼或獎勵資金,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

六是開展多種經營形式。村集體經濟組織可以組建一些專業合作的服務性經營實體,為農户有償提供產前、產中、產後的系列化全程化服務,既帶動了農民致富,又促進了集體增收;在發展農業基地的過程中,村集體經濟組織一定要選好項目,在充分論證的基礎上,加大投入,完善生產條件和環保設施,為農民承包經營提供方便。

村集體通過招標承租的形式向承包商或種養大户發包經營資源,村級集體可在穩定承包權的前提下和在農户自願的基礎上,合理流轉土地資源使用權,通過向農户支付一定的租金,把農户承包的土地再度集中起來,由集體轉包他人經營,村集體可以增加承包收入。堅持和完善集體經濟內部的積累制度,按規定足額提取農業發展基金。

(三)節約村級集體經濟開資。首先,要完善村級財務管理制度。在鄉鎮(街道)農辦指導下,統一設置規範的村財務登記制度;建立規範統一的報賬和帳目公佈制度,公佈帳目要清楚、詳細、內容完善;實行資金所有權、使用權、盈利權三不變原則,堅持三個“不準”:即不準挪用,不準坐支,不準私設小金庫財經制度。其次,實行村級財務公開。定期把財務收支過程和財務結果向羣眾張榜公佈,收入按項目,開支按次序公佈,給羣眾一個明白。對羣眾關心的熱點問題,要逐一把細目公佈於眾,不得“捆綁”列支。再次,強化監督機制,嚴格非生產性開支。村要建立民主理財小組,應推薦辦事公道、威望較高和責任心強的人員擔任。對村主管財務領導審批簽字的收、支票據,由民主理財小組逐一審核,嚴格審核把關程序,增加審核透明度。對不合理的開支,堅持誰花錢,誰負責退出的原則。堅決杜絕用公款吃喝、請客送禮等非生產性開支,自覺接受上級主管部門、村民的監督,以保證集體經濟安全、有序運轉。

穩經濟調研報告篇2

根據市政協年度工作安排,為促進全市文化人才隊伍建設,助推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市政協教科文衞體委員會組織部分委員,在副主席郝德恆同志帶領下,深入xx縣、宣漢、xx區和市本級相關文化單位、企業,就文化人才隊伍建設進行了專題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狀況

全市目前文化隊伍共有35913人,其中:文廣系統3787人、社會科學界會員26026人、各級文聯機關及會員6122人;本科以上學歷佔45.6%,副高職稱以上佔2.5%;35歲及以下人員佔17.2%,50歲以上人員佔34.3%;具有一定聲望的專業戲劇編劇、曲藝作者、舞美編導10餘名,民間藝術大師2人(其中國家級1人、省級1人),非物質文化藝術傳人214人、羣眾文化藝術工作者462人。在文聯所屬協會會員中,有國家級會員63人,省級會員157人,市級會員1880人,縣級會員4000人。文化產業從業人員3萬餘人,文化產業高級經營管理人才、技術人才數量不詳。

二、問題成因

總體看來,在各級黨政的重視下,全市文化人才近年來雖數量有所增加、質量上有所提升,但與建設“文化強市”對文化人才的需要還有較大的差距。

(一)人才培養培訓不到位。一是抓好文化人才培養培訓的氛圍不濃,政策支持不夠,沒有設立文化人才建設專項基金。對發展潛力大的可塑文化人才沒有在遴選的基礎上進行重點培養。二是各文化部門、單位由於受經費等多方面因素制約,對業內人才的培訓幾乎為零,即使有也多數以會代訓,存在層次較低、針對性差等問題,導致文化專業人才的繼續教育流於形式,考核、管理不嚴。其原因是對人才工作的重要性認識不到位。在決策層面,存在重設施、輕人才的現象。在管理層面,存在重使用、輕培養的現象。

(二)人才結構不合理。從年齡結構看,文化隊伍總體年齡偏大,特別是鄉鎮文化站人員平均年齡在46歲以上。一些學科和專業人才斷層現象比較突出,40歲左右的專業技術人才,尤其是高層次人才比重很小。民間文化藝術人才中,年齡在50歲以上的佔比達80%以上。從專業結構看,戲劇、舞台藝術、文化經營管理、網絡技術、圖書情報信息等專業人才十分緊缺。大多數文化單位存在編制滿員而專業人員短缺的現象。市藝術團由於缺乏創作、編導、主演、主奏人員,致使難以推出新劇目及精品劇目。市文化館因為音樂、舞蹈、美術等方面力量薄弱,嚴重製約了對基層文化工作的指導。全市文化產業經營者大多數文化程度偏低,經營理念和手段落後,複合型人才、新型產業人才嚴重缺乏,難以打造出知名文化企業,原創動漫項目也處於空白狀態。從知識結構看,有的學科和專業人才學歷層次偏低。全市文廣系統中,具有大學本科學歷的僅佔18.4%。文化人才結構不合理的主要原因:一是受人事體制和編制所限,需要的人才進不來,非專業人員出不去。二是文化專業人才少導致僅有的專業人才工作繁忙、疲於應付,難以進修深造;文化部門、單位只有依靠僅有的專業人員應付工作,難以實現高標準、嚴要求的管理,更無心探索人才工作的新思路、新辦法。

(三)人才分佈不均衡。調查顯示,我市傳統文化人才所佔比例遠多於現代傳媒和文化經營管理等方面的人才,且文化人才大多數向市本級xx縣級聚集,鄉鎮、村級為數甚少,多數鄉鎮甚至沒有文化專幹從事相關工作,對於開展豐富多彩的基層文化活動十分不利。原因是我市經濟發展水平較低,政府投入不足,造成鄉村文化設施落後,留不住人。

(四)精英文化人才匱乏。一是“先天不足”。全市文化人才隊伍來源較雜,科班出身少,有專業技術職稱的人員比例不高。二是“進人難”。高層次人才引不進來,自己培養的人才又難留住。一些有發展潛力、小有名氣的人才覺得在市上工作發展空間小,沒奔頭而往往選擇離開。三是“大師”少。在全省或全國知名的文化人才較少,大師級文化領軍人物不多,導致達州文化難以跨越地域界限,走向全省或全國。因編劇、導演、舞美、表演等方面的大師級本地人才缺乏,開展全國新農村文化藝術演展還得到外地僱人。報業、廣播電視缺乏宣傳策劃人才,名記者、名編輯、名主持人、中高端人才緊缺,特別是文化建設急需的領軍人物、高層次的經營管理人才和創新能力強的複合性文化人才嚴重匱乏。主要癥結在於人才培養、使用、引進機制不健全。

(五)管理人才不足不強。我市文化管理人員多數是由行政單位調入,真正懂文化管理的人才較少。特別是大部分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機構主要負責人還沒到位,執法人員到位緩慢。省編辦核定我市執法事業編制100名,目前只到位45人,現有執法隊伍中不具備執法資格的55名工勤人員因各種原因不能分流,直接影響文化市場培育,特別是文化事業發展目標的實現、文化政策措施的貫徹落實。主要原因在於管理體制不順。

三、對策建議

(一)加強領導,提高認識。各級黨委、政府要牢固樹立“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人才工作是第一工作”的理念,成立市文化人才建設領導小組,把文化人才建設納入人才建設總體規劃和年度重點工作範圍,對全市文化人才隊伍建設的有關問題定期研究、切實解決。認真落實好文化人才隊伍建設的相關政策,建立健全領導幹部聯繫文化人才建設制度,並把加強文化人才隊伍建設情況納入對人才管理部門和文化單位領導班子年度考核內容,形成齊抓文化人才隊伍建設的濃厚氛圍和工作機制。

(二)摸清家底,建全隊伍。一是在全市開展文化人才普查工作,建立文化人才資源信息庫,全面掌握全市文化人才動態情況。二是加大基層文化隊伍建設力度,配齊配強鄉鎮(街道)文化工作專職人員。培養紮根基層的鄉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間文化傳承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促使我市文化人才總量增加、結構合理、平衡發展。三是加快文化綜合執法隊伍建設,儘快完成市、縣綜合執法隊班子配備,及時面向社會公開招考文化綜合執法人員,保證執法工作正常開展;按川編髮〔20xx〕67號文件第三條規範人員管理之規定,切實安置好全市文化綜合執法機構現有55名工勤人員。

(三)加強培養,提升素質。一是抓緊引進和培養一批善於開拓文化領域的拔尖創新人才、掌握現代傳媒技術的專門人才、懂經營善管理的複合型人才、文化“走出去”以擴大影響的典型人才,為達州文化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二是強化繼續教育培訓。全面推進繼續教育登記制度,加強管理、嚴格考核,將繼續教育與專業技術職稱評定掛鈎。通過對鄉村社區羣眾文化人才實行從業資格認證和聘用制度,提高其公共文化的服務能力;通過舉辦各類特色文化節慶活動,讓中青年文化工作者承擔文化重點工作、重大課題項目,採取下基層採訪、演出、體驗生活和外出參加各類賽事活動等讓中青年文化人才經受鍛鍊、增長才幹;通過與名人合作、跟大師學藝,培養一批地方文化名人和大師。採取以師帶徒的方式,培養民間文化人才,延續傳統文化項目的傳承。三是實施產學研合作培養文化人才機制。支持全市文化單位與省內外高等院校、機構建立聯合培養基地,鼓勵四川文理學院、市職業技術學院和中職學校開設文化創意、影視製作、傳統工藝美術等專業,支持學院與文化企業、園區合作建立文化人才培養基地。四是加強職業道德建設和作風建設。積極引導廣大文化工作者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使文化工作者成為優秀文化的生產者和傳播者、高尚道德品行和人格操守的示範者。

(四)加大宣傳,營造氛圍。一是創新人才觀念。遵循文化產品創作和文化人才成長規律,珍惜、愛護、用好文化人才,創造寬鬆包容的良好社會環境,增強文化人才集聚效應。二是繼續開展“德藝雙馨”文化名人評選工作,努力培育、包裝在全省具有影響的`文化名人。三是加大宣傳力度。組織協調各新聞單位,對文化領域有影響的拔尖人才和優秀作品進行集中宣傳。積極做好中央、省、市各級各類獎項的推薦選拔,對獲獎者進行大力宣傳,在全社會形成良好氛圍。加大對重要創作成果的展示力度,每年對全市書畫、攝影、戲曲劇本、小説散文、歌詞歌曲、動漫動畫等文化藝術創作進行彙總梳理,對優秀作品通過書畫展、專場彙報演出、作品研討會等形式,大力向社會宣傳推介。

(五)加大投入,提供保障。一是完善文化人才隊伍建設投入機制,確保文化人才隊伍建設經費投入逐年增長。在文化建設資金中設立文化人才培養專項基金,用於人才培養、引進、扶持、激勵等,做到專款專用。二是設立文藝創作政府獎(如文學藝術、新聞出版、社會科學等門類的政府獎),用於獎勵那些在學術研究上有重大突破、文藝創作上有重大成果、經營管理上實現較高經濟社會效益的拔尖人才。三是設立民間文化藝術發展保護基金,對優秀民間文化人才給予一定的經濟補貼,對市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予以適當獎勵,對一些缺乏市場、瀕臨滅絕的民間文藝項目和藝人進行必要的扶持。四是拓寬人才項目經費籌措渠道,探索多元化投入辦法,鼓勵文化企業加大對文化人才開發的投入力度,構建政府、用人單位、社會和個人的多元化投入機制。

(六)完善機制,強化管理。一是建立完善選人用人機制。在選人上不拘一格大膽選拔,對文化事業單位的缺編,一律面向社會公開選拔人才,提升專業技術人才在文化隊伍中的比例。在用人上放心放手大膽使用,特別是對有實踐經驗和突出成績的中青年業務骨幹加壓加擔,讓專業人員提拔使用有機會、職稱晉升有崗位、幹好事業有奔頭。二是完善高層次人才引進機制。把文化領域人才引進納入“千名碩博進達州”人才計劃範圍,重點引進文藝名家、文化創意和文化產業領軍人物,用待遇、事業、感情留住人才。三是建立健全科學的人才管理機制。引入多元激勵的現代人力資源管理理念,以鼓勵勞動和創造為目的,加大對人才的有效激勵。注重事業激勵。積極為文化人才施展才華、創造業績提供舞台,讓他們在事業上有奔頭,有成就。注重薪酬激勵。完善收入分配製度,建立保障機制,讓人才價值在勞動分配中得到充分體現。對特殊專業崗位上的優秀拔尖人才,在現有事業單位薪酬框架基礎上,探索建立優秀文化人才社會化聘任制度,並提供市場化的薪酬福利,真正實現“一流人才、一流業績、一流報酬”。注重榮譽激勵。通過評獎、授予榮譽稱號等多種方式,激發文化人才幹事創業的積極性和榮譽感。注重情感激勵。在政治上引導、工作上重用、政策上支持、職稱上優先、生活上關心,以情感人、以情留人,使人才真切的感受到達州的温暖,從而更加自覺地投入工作。四是建立健全人才流動機制。打破人才流動的體制性障礙,使人才在公平、合理、有序的環境下流動。完善流動人才的養老保險、醫療保險、人事代理、資格認證等制度,消除其後顧之憂,使這些人才能夠在相對完備的社會保障條件下有序流動。

穩經濟調研報告篇3

一、基本情況及發展現狀

xx縣交麻鄉交麻村下轄16個村民組,502户,總人口20xx人,耕地面積5410畝。主要產業是以養豬、養雞、養羊為主的畜牧業,以烤煙、生薑為主的種植業,全村集體經濟偏於薄弱。

今年來,隨着中央、省、州、縣、鄉各級黨委、政府的各項支農惠農政策的出台和貫徹落實,我村在經濟結構調整、基礎設施建設、農民增收等方面有了較大的改善,在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設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促進了本村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

(一)農業生產情況。全村主要是以畜牧、種植產業為主,產業發展比較滯後。20xx年,我村集體經濟總收入32萬元,年末農民人均純收入約為1050元,其中:來源於農業方面的收入25萬元,在全鄉4個村中處於中等水平,是典型的'山區農業村。1、從業人員分佈情況。現全村共有20xx人,其中:男性1211人,女性842人,18歲以下人數為264人,18—60歲之間人數為1567人,60歲以上人數為222人,勞動力人口數為1567人。根據20xx年的統計數據顯示:在全村1567人勞動力人口中,從事第一產業的農業人口有1193人,佔勞動力總人口的76%;從事二、三產業的為374人,佔勞動力總人口的32%,其中:23人從事交通運輸業,35人從事批發與零售業,316人從事其他行業。

2、產業結構情況。農業產業結構中主要以“玉米、油菜”種植為主。以20xx年為例,全年農作物總播種面積3210畝(含複種指數),其中:糧食播種面積2530畝,總產量63.25萬公斤,在糧食作物中以玉米、油菜為主,經濟作物主要是以大豆、生薑為主,以林果業為補充,畜牧業以養豬場和分散餵養豬、牛、羊和雞為主。

3、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情況。截止今年12月上旬,建設有鄉村公路1條,約7.8公里,一事一議項目通組公路硬化正在建設中;現有田間道路25條,約10公里,全部道路均為泥巴路;水利設施建設上,壩塘共8個,小水池120個,沼氣池80口。

(二)、有關農村政策的落實情況。各項支農惠農政策得到進一步落實,全村的社會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得到進一步發展。全村基本實現組組通公路、通電、通電訊。現交麻組建有1個科技文化活動室;全村享受農村低保252户1003人,困難户基本上得到救助,新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參合人數1847人,參合率90%;全村有17 户農村危房改造户,目前改造工作已全部完工;建有中國小1所,適齡兒童入學率100%,農村義務教育基本普及,“三免一補”政策已落實到位;農村税費綜合改革以及相關惠農政策、措施,也逐步得到落實。

(三)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情況。村“兩委”班子共10人,其中:村黨支部委員5人,村民委員會委員 5人;全村共有黨員52人,其中:男性黨員45人,女性黨員7人;每年召開黨員大會2—3次;實行村務公開、財務公開、政務公開,堅持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加強黨羣、幹羣關係,努力調動村民的參與政務、事務的積極性。

二、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

1、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落後,資金投入不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村委會到鼓揚紅巖的鄉村公路多年得不到修繕、路面硬化以及多數田間道路過窄、過陡,雨天行走艱難,從而影響了村民的生產、生活和物資運輸,增加了生產、生活成本;二是水利設施落後,水池、水窖修建數量較少,不能滿足村民的農業生產、生活用水;三是村容、村貌等基礎建設缺乏統一規劃,多數組建設雜亂無章,比較凌亂,路面硬化、綠化、美化、淨化設施建設不到位,環境衞生條件差,全村的16個小組均無垃圾處理池;四是農村科技、文化和醫療衞生條件差,設備、設施落後。對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資金不足,嚴重製約我村新農村建設的進程。

2、全村農業生產自然條件差,生產水平不高,勞動力素質低。全村的田地比較零星、分散,多數是梯田和坡地,不利於機械化耕作,基本上還處於“牛耕馬馱”的小農經濟狀態,增加勞動力成本的同時,也制約了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使我村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困難。勞動力素質低,村民還有相當數量的文盲、半文盲,其思想觀念還比較落後,普遍存在 “小富即安、小進則滿”心理,農民素質不高的現狀嚴重製約着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進程。

3、農民收入低,產業化水平不高,增收渠道窄。當前,全村仍面臨着缺乏新的產業支撐,農業產業結構、農村經濟結構矛盾突出,農產品價格偏低,農民增收項目不多,農民增收難等諸多困難和問題。20xx年,我村農民人均純收入約為1050元,在交麻鄉乃至全縣村委會中處於中等水平;農業產業化建設起點較低,除烤煙種植具有一定產業化外,蔬菜種植產業化規模還較小,還不具備市場競爭力,生薑、核桃種植才剛剛起步。

4、新農村建設,缺乏科學規劃、統一佈局。我村在新農村建設上,村“兩委”班子存在思路不夠清晰,缺乏統一規劃、安排和部署。有的組

幹部在新農村建設上還存在認識不到位、措施力度不夠、方法不多;在宣傳、發動羣眾方面也還有不到位的地方;對如何建設、怎樣建設本村的新農村思路不清、路子不寬;在工作上存在不主動、不積極,工作方法不多,還存在“等、靠、要”的現象;這些將嚴重製約和影響了整個村委會的新農村建設進程和質量。

5、新農村建設,“重建設、輕管理”的現象十分突出。近年來,根據各級黨委政府的各項支農、惠農政策的落實,以及按新農村建設的要求,部分村民小組已經進行了一定的基礎設施建設,但“重建設、輕管理”成了一大弊病。新建成項目和原有集體資產的日常的管理維護不到位,對這些資產,村組沒有制定一套有效的管理維護制度,集體資產存在隨着時間的推移不僅不能保值增值,反而存在嚴重的減值和流失的隱患,部分村民對建成的設施保護意識薄弱,特別是在村組公房、鄉村道路、水池等公共基礎設施的管理維護上意識淡薄、方法不到位。

6、村委會基層組織建設仍然薄弱,一是全村組幹部科技文化素質偏低,村“兩委”班子成員中,國小、國中程度文化還佔56%的比重,這對新時期農業發展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束手無策,發展農村經濟的能力和後勁不強,在帶領羣眾致富的路上力不從心;二是基層組織建設還有待完善、加強。目前,塘坎組和大地組兩小組組長一職還空缺,無人擔任;三是村黨組織及村委會的凝聚力、戰鬥力還需進一步加強。

三、下步工作打算及對策

(一)加大新農村建設和各項涉農政策的宣傳力度。宣傳黨在農村的各項路線、方針和政策,宣傳涉及“三農”問題的法律法規,宣傳黨委、政府關於“三農”工作的有關決議、決定和重要舉措,引導羣眾轉變思想觀念,增強發展意識、民主意識、法制意識。充分利用標語、黑板報、村組會議等進行多渠道宣傳,在村內營造新農村建設的良好氛圍,充分調動羣眾參與新農村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圍繞中央“20字方針”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則,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二)突出新農村建設主體意識,加強班子建設。新農村建設要政府引導,農民為主體,充分調動羣眾積極性。推進新農村建設,需要一個好的班子帶領大家向前發展;村黨總支與村委會加強團結,緊密溝通、嚴密組織,要形成一支有號召力,能幹實事,樂於奉獻的村“兩委”班子,明確黨組織在農村的領導作用,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和黨員的戰鬥堡壘作用和先鋒模範作用。建設的主力是農民自己,激發廣大羣眾建設自己美好家園的積極性是關鍵。要調動羣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動員全體村民以集資、投工投勞等方式積極參與各村組的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新農村建設要精心組織,周密部署,分類指導、逐步推進,確保新農村建設項目,建一個,成一個,但同時也要注意不能過多的增加羣眾和村組集體負擔,搞舉債、負債建設,要量力而行,真正把新農村建設抓出成效。

(三)科學規劃,分類指導,逐步落實。村級“兩委”班子須認真研究,立足本村實際,突出本地特色,提出符合本村實際的新農建設發展規劃,統一佈局,協調發展,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突出生態環境,對於新農村建設,要按照規劃穩定有序推進。對於實施整村推進項目、鄉村道路規劃、國小軟硬件建設、垃圾處理池建設、村民科技文化室建設等建項目要根據上級黨委、政府的部署逐步和安排。

(四)抓好農業科技文化的培訓、推廣。一方面要繼續發揮農村黨員幹部現代遠程教育作用,加大利用科技文化知識的宣傳和培訓力度,要積極推廣運用各種集約、高效、節約型農業技術,提高農業資源和投入品的使用效率,降低資源消耗。如積極推廣配方施肥等農業科技實用技術。另一方面要積極推進農村勞務的開發,全面實施農民工培訓工程,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和自我發展能力,積極鼓勵農村剩餘勞動力外出務工增加農民的收入。

(五)要抓特色產業的發展和培育,着力調整農業結構,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明年,我村將加大產業化進程步伐,形成以“科學種植穩村、科學養殖興村、特色養殖富村”的產業結構調整思路,在今年推廣雜交玉米、烤煙和生薑種植的基礎上,明年將大力推廣有機高粱的種植和200畝核桃種植;養殖業方面,在穩定商品豬、商品羊出欄數的基礎上,加大扶持綠殼蛋雞養殖户的養殖力度,為我村產業化打下基礎,從而可以推動我村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同時,農民增收是新農村建設的核心內容,要搞好規劃,必須保護好耕地。應堅持“圍繞增收調整結構”的思路,正確引導農民按照市場需求,對當地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進行扶持、培育,並發展好現有的優勢產業,在做好產業結構調整的同時,要注意確保糧食產量穩定、確保畜禽養殖安全。因為糧食安全直接關係到整個農村的穩定和發展。

(六)推進民主法制進程,完善各種制度。堅持和完善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制度,規範和完善各項村規民約,增強我村各幹部和村民對公共基礎設施的保護意識,確保公共基礎設施安全完整,增強羣眾依法維護合法權益的能力和履行義務的自覺性,為新農村建設創造良好的法治環境。加強維護社會穩定工作,確保我村羣眾生命財產安全,為新農村建設提供穩定的社會環境。總之,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是一個長期性、持久性的過程。新農村建設涉及千家萬户,是一項系統的工程,絕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們長期努力,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因地制宜,實事求是,從解決農民最關注、要求最迫切、受益最直接的實際問題入手,以增加農民收入、發展產業支撐和改善生產環境為突破口,充分調動農民羣眾廣泛參與的積極性,調動全社會共同參與支持的積極性。我相信,只要我們村幹部勤勤懇懇、任勞任怨,積極理清我村經濟社會發展思路,用3至5年,完全可以使全村的基礎設施更加完善,農民生活更加寬裕,村容村貌更加整潔,農民的居住和生活環境更加優美,社會更加和諧。

穩經濟調研報告篇4

為全面掌握20xx年上半年全市農業生產形勢,客觀分析目前農業、農村經濟運行中存在的問題,張掖市統計局按照省統計局調研要求,會同省局農村處調研組到高台、臨澤、甘州、山丹四個縣區進行了實地調研。調研組一行深入田間地頭實地查看農作物長勢,通過與企業負責人、養殖户户主進行深入交流座談,對全市上半年農業生產形勢和全年農村經濟運行態勢有了比較全面客觀的瞭解認識。現將上半年全市農業農村經濟情況報告如下:

一、上半年農業生產基本情況

(一)農作物播種面積繼續增加。今年以來,張掖境內氣候條件較好,特別是進入5月份以來,降雨充沛,夏糧長勢良好,農業生產形勢健康向好,經初步統計,20xx年上半年完成農作物正茬播種面積414.2萬畝,同比增長2.4%,其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287.8萬畝,同比增加5.6萬畝,增長1.99%.在糧食作物面積中,夏糧面積106.45萬畝,同比減少0.45萬畝,下降0.42%;秋糧面積181.3萬畝,同比增加6.05萬畝,增長3.5%.制種面積128.46萬畝,同比增加9.97萬畝,增長8.4%.其中玉米制種面積109.68萬畝,同比增加10.62萬畝,增長10.7%.

(二)糧食總產量呈現"夏減秋增"態勢。預計夏糧總產量達到4.14億公斤,同比減少572.4萬公斤,下降1.36%;如果後期農業生產不再有大的自然災害發生,秋糧單產按530公斤/畝計算,秋糧總產將達到96099萬公斤,同比增加3002萬公斤,增長3%左右。預計全年糧食產量達到13.75億公斤,增長2%左右。

(三)經濟作物種植結構進一步優化。經濟作物面積增加的絕對量和速度均有上升,油料、蔬菜、中藥材和蔬菜及其它制種分別達到38.21萬畝、32.09萬畝、23.55萬畝和15.56萬畝,其中蔬菜及其它制種面積增幅較大,增長13%,四大作物佔到經濟作物面積的94.8%.

(四)畜牧業生產穩步健康發展。從青飼料面積達到10.96萬畝,增長42.5%;預計大牲畜存欄90.38萬頭,增長2.1;牛存欄78.22萬頭,增長5.09%;牛出欄10.35萬頭,增長5.5%豬存欄72.13萬頭,增長2.53%;豬出欄48.19萬頭,增長3.1;羊存欄341.67萬頭,增長6.6%;羊出欄77.37萬頭,增長7.81%.

二、上半年農業生產主要特點

20xx全市上下高度重視現代農業發展,對新建日光温室、鋼架大棚等設施農業建設,發展高原夏菜、綠色有機農產品、草食畜牧產業,建立新型農民專業合作社組織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予以大力支持。

(一)設施農業發展加快。縣區通過整合惠農資金、政府貼息貸款、協調婦女小額擔保貸款等扶持政策,進一步加大了對設施農業的扶持力度,設施農業發展得到長足發展。如甘州區對連片新建50座以上的日光温室,每座補助5000元;臨澤縣從20xx開始每年整合涉農項目資金5000萬元,實行差別化扶持政策;高台縣對當年採用新型材料連片打建,種植温室30座、50座、100座以上的,每座分別給予1000元、20xx元、3000元獎勵補助;民樂縣對連片新建10座以上的高標準層架式食用菌大棚,每座一次性補助資金6000元。由於各級政府扶持力度加大,進一步調動了種植大户、農村合作組織、龍頭企業從事設施種植的積極性。20xx年新建日光温室4890座、鋼架大棚9250畝,全市設施農業面積達到16.5萬畝,設施種植業面積呈兩位數增長態勢。

(二)創新經營機制增活力。將創新農業經營機制作為激發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活力的重要抓手,加大農村土地流轉力度,積極培育專業大户、家庭農場、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通過土地資源大量流轉,催生了一大批專業種植大户、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組織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形成了農作物制種、馬鈴薯、高原夏菜、中藥材等特色優勢產業,加快了農產品標準化基地建設步伐。20xx年,全市農地流轉面積122.35萬畝,比上年增加5.6萬畝。整村流轉60 個,面積20.67萬畝。全市50-100畝規模經營單位3148個,100-500畝規模經營單位20xx個,500-1000畝規模經營單位497個,1000畝以上規模經營單位245個。通過土地流轉形成的規模化經營對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提高土地產出效益,助力農業現代化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如高台縣綠洲農業有限公司,在高台縣的南華、宣化兩鎮以畝均800—1000元價格流傳農民土地1.8萬畝,新建活動式鋼架大棚3000座,陸地標準化種植蔬菜1.5萬畝,今年畝均收入可達到5000元以上。

(三)龍頭企業成為推動農業發展生力軍。各級政府把扶持龍頭企業作為創新農業經營機制,激發農業發展活力的重要抓手,加大培育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農業企業、專業種植大户、家庭農場為主體的新型經營主體呈快速發展勢頭。20xx年農業龍頭企業國家級1個,省級41個,市級101家。如張掖市綠涵公司積極發展以高原夏菜為主的特色蔬菜產業,先後投資1.3億元在荒灘上修建5萬噸、佔地2萬平方米的全市最大的蔬菜水果保鮮庫、6000平米集約化全自動育苗中心、618座鋼架拱棚標準化設施蔬菜示範區,採取訂單種植、最低保本價收購、保鮮貯藏、定點運銷相結合的經營模式,在甘州,高台,臨澤、民樂等地落實高原夏菜面積4萬多畝,年銷售收入達到2.2億元,有力地促進了農民收入的穩定增加。20xx年2月28日,綠涵公司與俄羅斯ctk貿易公司成功簽訂了50萬噸果蔬出口協議,首批300噸果蔬產品於5月27日正式啟運。今年1-4月份,張掖市農產品外貿出口逆勢上揚,實現自營出口總額6437萬元,同比增長29%.

(四)畜牧業生產健康穩定發展。以建成現代畜牧業全產業鏈試點市建設為主線,狠抓政策扶持、規模養殖、疫病防控、項目建設等關鍵環節,全市畜牧業生產呈顯持續、穩定、健康發展的良好勢頭。年初,市、縣區黨委、政府均以1號文件形式出台扶持草食畜牧業發展的.一系列優惠政策,採取引導鼓勵扶持的辦法支持散養户出院入區,鼓勵養殖大户以區建場,以區帶户,以户促場,畜禽標準化規模養殖發展勢頭強勁。今年已新建各類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區117個,其中:肉牛36個、肉羊65個、奶牛11個、生豬5個。20xx年張掖調查隊畜禽監測大型規模養殖户,生豬飼養量5000頭以上27户,比上年增加2户;牛飼養量1000頭以上的32户,比上年增加13户;羊飼養量1000頭只以上的149户,比上年增加6户,禽飼養量10萬隻以上的3户,比上年增加2户。

三、農畜產品價格形勢分析

根據這次調研及農業、畜牧部門提供的資料分析,今年上半年,農產品價格基本保持穩定波動不大,畜產品價格起伏較大。

(一)糧食價格基本穩定。上半年主要農產品小麥、大麥、馬鈴薯價格維持在2.1元/公斤、1.8元/公斤、1.5元/公斤,與上年同期相比基本穩定,略有上漲,玉米價格從去年年底的1.7元/公斤,恢復性上漲到目前的2.1元/元左右。

(二)蔬菜價格波動較大。今年春節前,受冰雪冷凍災害天氣影響,供求關係發生重大變化,影響春節期間蔬菜價格大幅度上漲,同比上漲2-3倍。進入5月份以來,以娃娃菜、甘藍、西蘭花、葉菜等為主的大宗蔬菜出現價格大幅度下跌,下跌幅度達到50%以上,蔬菜批發市場娃娃菜、甘藍、葉菜類批發價格在0.4-0.5元/公斤之間,種菜效益大幅度下滑,特別是規模種植户出現嚴重虧損狀態。

(三)牛肉價格保持穩定,羊肉價格開始回升。二季度,牛肉價格達到54元/公斤,與一季度環比基本持平;肉羊生產經過一年多的價格低位運行,現已企穩回升,平均價格在42元/公斤左右。

(四)生豬產品價格繼續走高。一季度,生豬及豬肉價格平穩,分別達到19元/公斤和27元/公斤。二季度,生豬和豬肉價格持續走高,分別達到22元/公斤和32元/公斤,環比分別上漲15.8%和18.5%.受生豬價格大幅上漲影響,仔豬價格居高不下,15公斤仔豬出售價格達到800-900元,20公斤仔豬價格達到1200元,仔豬價格與去年同期相比翻了一番。

生豬價格大幅度上漲的主要原因:一是生豬產能下降,供小於求。經歷了20xx-2014年近2年的養殖虧損之後,大量中小散户退出養豬業,淘汰自繁母豬,壓縮存欄量,縮小養殖規模,導致母豬存欄下降,仔豬補欄不足,產能下降;二是部分自繁自育規模養殖户,囤欄惜售仔豬,導致仔豬價格比上年同期翻了一番或待賈而沽,不願出售,造成有意願養豬的養殖户望而卻步;三是在微利和虧損的情況下,很多散養户堅持不下來,從事散養的人越來越少。

(五)禽類產品價格逐步回暖。一季度,雞蛋和活雞價格走低,分別達到8.2元/公斤和16元/公斤。二季度,雞蛋和活雞價格逐步回暖,分別達到8.8元/公斤和18元/公斤,環比分別上漲7.3%和12.5%.麩皮、胡麻餅、育肥豬料、蛋雞飼料、肉雞飼料價格上漲,環比漲幅分別為2.9%、3%、17.2%、20.7%、7.5%.

四、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災害性天氣影響農業生產。進入4月下旬,全市出現大風、揚沙天氣,部分地方發生沙塵暴,使日光温室、鋼架大棚、拱棚和大田覆膜作物受損。4、5月份氣温温差波幅較大,甚至出現極端低温、霜凍,導致正值出苗的玉米制種及沿山地區油菜幼苗受到低温凍害的影響。

(二)農畜產品價格波動大。進入5月份以來,以娃娃、甘藍,葉菜等為代表的大宗蔬菜價格創歷年新低,菜農種植效益嚴重受損,種植效益下滑,規模種植户出現嚴重虧損狀態;羊出欄價格連續兩年持續走低,進入5月份以來價格雖有所回升,但規模養殖户仍處於虧損狀態,養殖積極性受到一定程度的挫傷,補欄積極性不高;生豬價格近期居高不下, 價格超出了理性上漲預期,加大了居民的日常生活消費支出,嚴重影響到城鄉居民生活水平。

五、意見建議

一是切實抓好農作物田間管理。抓好"三夏"、"三秋"農業生產,指導農户加強以玉米、馬鈴薯為主的秋收作物田間管理。加強病蟲害的預報和防控,降低病蟲危害損失。加強與氣象、水務部門的協作,及早預防乾旱、冰雹、洪澇等災害,確保農業豐產豐收。

二是強化科技指導和信息服務。加強對農民的農業科學技術知識和其他技能的培訓,大力推廣設施農業、循環農業和高效節水農業實用技術。加強對農產品市場前景、供需狀況、價格趨勢等調查和預測,及時提供農產品供求信息服務,確保農民羣眾產得下、銷得出,價格穩、收益高。

三是加大資金政策扶持力度。落實好各項支農惠農政策,確保各項支農惠農補貼資金髮放到位,讓農户在最需要資金的時候拿到直補款,使惠農政策的效果發揮好,最大限度地保護和調動農民的種糧積極性。加大財政資金投入力度,對新建的設施農業,實行傾斜性政策資金扶持。引導農村能人、種養大户、運銷大户、龍頭企業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創辦農產品流通實體。加強綠色有機無公害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穩步推進特色農產品生產向無公害、綠色化、有機化方向發展,增強農產品的競爭力,提高市場佔有率。

四是加快生豬生產供給側改革。生豬行情的變化,是市場規律調節的結果,也是基於2年虧損期的恢復性補償。政府相關部門應未雨綢繆,統籌協調,防止豬肉價格大起大落。一方面促進生豬市場供給總量平衡,防止下一個"豬週期"的到來。另一方面應促進生豬生產適應在產品結構和品質方面上檔升級,扶持生豬規模化、規範化、標準化、產業化飼養,支持養殖户和龍頭企業引進良種、繁育良種,擴大和提升養殖規模和水平。同時,建立健全生豬預警體系,政府相關部門全面掌握全國及周邊地區生豬產銷形勢,對生豬生產形勢做出準確判斷,準確調控生豬市場,促進生豬生產步入良性發展軌道。

穩經濟調研報告篇5

近年來,面對複雜的國際國內形勢和繁重的改革發展任務,我縣認真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決策部署,搶抓發展機遇,推進思想解放,呈現出增量不斷做大、存量有效盤活、總量更加優化的經濟發展態勢,為實現萬年發展新跨越奠定了堅實基礎。

一、主要成效和做法

分析近幾年來我縣的各項經濟數據可以看出,隨着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全縣縣域經濟發展取得了較好的成效,始終保持着穩中求進、穩中有升的好勢頭。

(一)從發展總量和質量來看

1、生產總值五年翻番。2013年,全縣國內生產總值91.8億元,是2009年42.39億元的2.17倍,增長速度連續5年超10%,成為綜合實力提升幅度大、經濟發展又好又快的五年;2014上半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40.81,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10.7%,增幅全市第一。

2、財政收入年年遞增。2013年實現財政總收入13.05億元,是2009年3.69億元的3.54倍,年均增幅高達36.8%,五年間翻了兩番;2014上半年實現財政總收入7.5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13.7%,增幅全市第一。

3、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快速增長。投資方面,2009年—2013年,五年來規模以上投資累計完成256.86億元,年均增長29.15%。2013年,固定資產投資預計實現76.84億元,比2009年增加了47.18億元,全縣固定資產投資項目139個,新開工項目102個。2014上半年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7.12億元,與去年上半年的30.93億元相比,增長20%,增幅全市第三。消費出口方面,2013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3.56億元,較2009年15.8億元增加了17.76億元,增長了2.12倍。經濟外向程度明顯提升,2013年實現外貿進出口總額1.95億美元,較2009年0.63億美元增加了1.32億美元,增長了3.1倍。

4、人均收入成倍增加。2013年,在崗職工平均工資37850元,是2009年16866元的2.24倍;2013年農民人均純收入8020元,是2009年4215元的1.9倍,年均增幅17.46%。

5、“三產”比重逐步優化。從近五年來看,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在加快,從2009年的18.24:54.27:27.49優化為2013年的13.7:57.7:28.6,其中,第一產業比重下降4.54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比重增長3.43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比重增長1.11個百分點。從2014年上半年與2013年上半年相比,三產結構比由13.1:59.8:27.1優化為11.8:61.1:27.1,一產比重有所下降,二產比重有所上升,三產比重在總量增加的情況下保持穩定的份額,結構不斷優化。

(二)從工業轉型升級工程來看

1、園區功能更加完善。率全市之先完成了擴區調區工作,累計投入7400餘萬元用於基礎設施建設,園區自來水廠、全市首家工業污水處理廠已投入運營,萬年港綜合碼頭及疏港公路基本建成,11萬伏變電站、雙迴路供電改造、園區生活配套服務區等項目也在積極推進中。目前,園區開發面積已拓寬至8.4平方公里,基本形成了“一區三園”的格局。縣工業園區被評為全省先進工業園區、省級生態工業園區、省級民營科技園,被列為全省第三批工業園區綠化提升試點單位;鳳巢工業園被授予省級精細化工產業基地、中國(中西部)户外休閒用品產業基地。

2、產業聚集更加凸顯。初步建立了新型建材、生物新醫藥、電子信息、食品加工、紡織服務等主導產業協調發展的產業體系。生物新醫藥產業已正式納入全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生物和新醫藥產業基地,全省僅有6個,萬年精細化工產業集羣被省政府確定為上饒五大重點產業集羣之一。2013年以五大主導產業為主導的園區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72.38億元,同比增長22.64%。2014年上半年,完成園區主營業務收入87.55億元,同比增長37.9%;完成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2.84億元,同比增長16.1%,增幅全市第二。

3、投資環境更加優越。收費“一單清”、企業生產“寧靜日”和行政審批限時辦結制全面推行,科技入園、“政銀企”對接順利開展。此外,為了使萬年的工業更綠色、更安全,組建了化工產業發展顧問團,聘請了濱海化工園著名專家教授,在梓埠化工園區成立了環保分局和安監分局,切實為新生物醫藥產業的發展保駕護航。

(三)從現代農業“接二連三”工程來看

1、抓住特色做大户。在貢米、生豬、珍珠三大傳統特色產業的基礎上,近些年來又相繼培育了油茶、雷竹、苗木、果蔬等新興農業產業。截止目前,全縣流轉農業土地高達28.3萬畝,發展千畝以上專業特色大户78户、500畝以上的專業大户80户,發展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420個、入社會員2.4萬人。萬年生豬、大米加工、珍珠養殖為省“十百千”工程三大基地,42個基地為市級以上農業優質基地,1個專業村入選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鎮,15個專業村入選 全省“十百千”工程“一村一品”示範村。

2、抓住大户做規模。截止目前,全縣農業企業達到294家,同去年相比新增3家。其中:國字號農業企業4家,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32家,與去年相比增加5家。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貢米集團,年生產能力達71萬噸,銷售收入超20億元;主打品牌萬年貢成為中國馳名商標、央視上榜品牌、“中國十佳糧油高端品牌”,主打產品萬年貢米已成為通過歐盟論證的有機米、被譽為“國米”,並正在規劃建設以展示世界稻作文化為主的大型國米產業園,該產業園已列入省重大建設項目進行調度。生豬集團規模化養殖水平全省第一,為全國生豬生態養殖“百強企業”,年出欄生豬20萬頭的鑫星農牧為金國單體最大的生豬生態養殖基地,吉星等養殖企業為國家萬頭儲備肉活儲基地。縣內擁有3萬多畝、縣外擁有5萬多畝高產油茶基地的雲河實業,其“立體循環種養、高效噴灌施肥、農民生地入股”的模式,得到了國家林業局的高度肯定,被評為全國32家油茶產業重點企業之一。以喜果綠化公司為主,縣內花卉苗木基地面積達到3萬畝,該公司組培苗移栽覆蓋無紡布的技術方法等3項發明已獲得國家發明專利,申報了10項技術專利,正在謀劃推進紅豆杉產業園和林業生態觀光園建設,入選全國十佳苗圃。

3、抓住規模做加工。立足固有特色資源和龍頭企業,着力大宗農產品深加工,主導產品精加工、副產品綜合利用三大重點,以產品多元開發為核心,大力發展貢米系列優質稻為主的糧食加工;以延伸產業鏈為目標,突出抓好以生豬為主的肉製品深加工;以綜合利用為根本,重視秸稈、穀殼、豬鬃加工利用和沼氣發電、沼液沼渣等污染源的綜合治理、循環利用;以紅豆杉原料為主,全力開發紅豆杉保健枕、紅豆杉釀酒等系列加工產品;以科技攻關為先導,突破性發展以珍珠為主的農產品加工;以儲藏保鮮、加工增值為重點,加快發展果蔬加工。加工產品種類已由單個品種向系列化產品方向發展,2013年規模以上農業企業銷售收入73億元,農產品加工業產值48.8億元,市級以上農業企業銷售收入53.3億元。2014年上半年規模以上農業企業銷售收入43.87億元,同比增加19.9%;農產品加工業產值28億元,同比增加21.7%;市級以上農業企業銷售收入 26.97億元,同比增加12.6%。

4、抓住加工做品牌。深入實施品牌戰略,創下了“中國貢米之鄉”、“中國優質淡水珍珠之鄉”兩大地域品牌,“萬年貢”獲評為中國馳名商標,品牌價值達到10億元,貢米集團出資在央視製播了“國米·萬年貢”的形象廣告,不僅使貢米的.價格和銷量一路飆升,也使企業乃至整個萬年的知名度大大提升。全縣農產品中還有江西省著名商標6個、有機食品認證1個、綠色食品認證8個、國家級無公害農產品標誌1 2個、國家地理標誌農產品1個、國家級保護區2個。

5、抓住科技促轉型。積極尋求與國內知名農業專家、學者合作,借外腦、促發展。聘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擔任貢米產業發展首席顧問,並由袁隆平院士牽頭,邀謝華安、顏龍安、陳温福院士共同參與,建立“萬年貢集團院士工作站”,致力於生態農業開發、生態化水稻種植以及貢米提純復壯等領域的研發工作。萬年鑫星農牧有限公司與中國工程院院士印遇龍簽署合作協議,組建印遇龍院士工作站,共同解決萬年生豬等養殖企業面臨的重金屬、抗生素、環境污染等問題,推動生豬產業轉型升級。同時,尋求與研發機構和大專院校的深度合作。與國際水稻研究所合作,建立全國無農藥水稻種植實驗區;先後與南昌大學、省農科院、江西農業大學、南昌工程學院、上海海洋大學簽定科技戰略合作協議,建立校政“產學研合作服務中心”,定期舉辦農業科技對接活動,其中省農科院進行技術指導的蘆筍種植項目開創了萬年高檔蔬菜的種植歷史。

(四)從現代服務業倍增工程來看

1、做強特色旅遊。緊盯建設旅遊強縣的目標,專門聘請了中國旅遊設計院對縣旅遊發展總規進行修編,並邀請到同濟大學風景科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艾定增教授、上海社科院旅遊研究中心畢呂貴教授等國內外著名專家、學者對縣內旅遊規劃進行論證。目前,神農源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羣英水庫國家水利風景名勝區和珠溪國家濕地公園已獲審批,神農源風景區年內將完成4a級旅遊景區創建工作,並着手啟動5a級旅遊景區創建工作。神農源景區二期擴建項目建設步伐加快,被列為全市重大旅遊綜合體建設項目,遊客接待中心、遊步道和燈光改造、神龍宮廣場及綠化工程已全面完工,陶農山莊(四星級酒店)、稻祖廟、酒吧風情街、仙人洞吊桶環遺址博覽館等項目也在穩步推進中。在全市率先提出並着手打造城市旅遊,投資8000萬元的世界稻作文化園、投資1.6億元的珠溪河國家濕地公園、投資14億元的“愛你一萬年”愛情文化園、投資5億元的珍珠文化產業園、投資27億元的國米文化生態產業園等5個城市景點項目規劃設計已基本完成,為“日遊神農源、夜遊萬年城”打下了良好基礎。2013年,接待旅遊總人數達到201萬人次,同比增長74%,增幅全市第一;實現旅遊總收入16億元,同比增長77.78%,增幅全市第一。今年上半年,全縣接待國內外遊客132.9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12.1億元,同比增長分別為20%、37.35%。

2、做優商貿服務業。大力培育“線上”平台,積極推進電子商務產業園、未來科技城等項目建設,全力支持電子商務發展壯大,江西省正能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在上海股交所正式掛牌上市,是目前上饒地區唯一一家在q板掛牌上市的公司;此外,8個5萬平米以上的大型市場綜合體項目正有序推進,其中:寶潤廣場、萬達建材家居廣場一期已投入運營,萬年國際珍珠城、華潤萬家商業廣場已開工建設,環球綜合汽車城、再生資源及有色金屬綜合大市場、鄱陽湖水產品大市場、佳誠電子城已完成規劃設計。基本形成了“線上、線下”兩個平台的商貿格局。再加上已規劃佈局的5個四星、五星酒店,其中3個已開工建設,區域商貿中心已具雛形。成功承辦了全省工商聯“三項重點工作”現場推進會,被列為全國“五好”縣級工商聯建設示範點、全國農村商務信息服務試點縣、全省專利工作進步十強縣。2013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3.56億元,同比增長13.26%。2014上半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16.17億元,同比增長12%。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gongzuozongjie/diaoyan/yjolvm.html
專題